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2024-12-0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通用8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篇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一、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了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农村实际,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它不是一般性的口号要求,而是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

建设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1978年到2005年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粮食产量由6095亿斤增加到9680亿斤; 肉类产量由856万吨增加到7700万吨; 农业增加值由1018亿元增加到22718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255元;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5.5%; 农村贫困人口由2.49亿人减少到2365万人。

但总的来看,农村面貌依然落后。全国目前仍有近4万个村不通公路;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没有达到卫生安全标准;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古人说,“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的安全、粮食的安全至关重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只有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新农村,是处理好城乡工农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但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增收放缓,城乡收入差距又明显扩大。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尤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果农业发展慢、农村不景气,那就不可能有工业的兴盛、城市的繁荣。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增强,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互促互动、和谐发展。

建设新农村,也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要求。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我国内需不旺、产能过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需求不足。为什么不足?关键就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收入不高,手中没有钱。目前约占总人口2/3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还不到整体的1/3。若能让这一庞大群体的钱袋子鼓起来,有了足够的购买力,中国农村市场就能真正打开,扩大内需就有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通过新农村建设,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我国经济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清醒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吹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嘹亮号角。

二、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着我们党几代领导人为发展农业、造福农民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强调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农村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些中央文件也有过相同或类似的提法。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历史上多次提过的话题,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课题。

2004年9月,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那么,今天我们党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到底有什么新意呢? 第一,背景“新”。以往强调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化开始或者初期,更多的还是要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现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力也有了持续发展,农村的经营体制也不断完善。这就使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第二,思路“新”。现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更加明确。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在总结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目标、发展内涵、发展动力的理解和把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五个统筹”,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走出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新道路。

第三,目标“新”。建设新农村,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农村的具体反映,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布局更加全面。

第四,方式“新”。这次提出新农村建设,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同时,为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干部的培训和教育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强调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连续稳定的支农政策和制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可见,这次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方式更加科学有力。

可以说,这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新内容,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反映了农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可见,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村庄建设”,而是由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五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当然,“新村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但村容村貌建设能搞到什么水平、什么程度,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重点放在整治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上。同时要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谨防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谨防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四、新农村如何“建设”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都十分明确,关键在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正确地理解建设新农村的科学内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具体规划制定好,把分阶段实施方案安排好。还要通过全面推进农村改革,逐步建立起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发展机制、工作机制和参与机制。特别是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连续、稳定的支农政策和制度。那么具体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新农村建设呢?

第一,培养新型农民。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正如许多农民兄弟自己说的那样,“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尽早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第二,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统筹安排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既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也要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办好“水、路、电、气”四件大事,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第三,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着重抓好村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班子建设,努力培养事业心强、能干事、公道正派的带头人。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落后是历史形成的,而且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要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紧迫感,但不可急于求成,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使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五、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相悖的苗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政府的需求、领导的意愿凌驾于农民的需求之上,走形式,拉花架子,把新农村建设搞成了“拆旧房建新房”,变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2.搞“一刀切”、“照搬照抄”,按照“钦定”的统一标准,搞所谓的新农村建设达标竞赛或创建评比,甚至要求“用城市规划的理念搞新农村建设规划”。

3.急于求成,借债搞新农村建设。

六、建设新农村的主要措施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

(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科技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

(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剩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

(2)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中去。

(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4)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1)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3)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坚持林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通过招投标、竞买、租赁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落实林地管护责任,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法,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丰富“三级联创”的内涵,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推进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七、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建设新农村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农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理应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如义务教育、乡村道路等;而有些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如农业生产、农民建议等,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有些介于两者之间,国家应积极引导和参与,由国家和农民一起办。

二是要处理好创新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一方面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我们要继续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业科技与推广体制、农民组织体制等改革。

三是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面上推广的关系。推广典型要避免“一刀切”,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借鉴别人的经验;要防止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四是要处理好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色彩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切忌大拆大建、强制拆迁,随意撤村并村。这样做会把地方地域特征、文化传统搞丢,我们应该把农村的东西原汁原味地保持下来,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八、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及对策

(一)信息化问题及解决方案

“信息化”源于20世纪60年代,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支持,信息化将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二,“管理民主”需要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内容。农村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是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基层“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

第三,“乡风文明”需要信息化。首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其次是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以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再次是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方面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将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农村城镇化,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要通过信息化实现农业和农村的跨越式发展,不再走传统工业和城市发展的老路,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土地问题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必须坚持两条原则:第一,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第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重点是做好四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二是征地制度改革问题,三是土地市场问题,四是农民宅基地问题。处理好这四个实际问题,对于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1.关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律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法律保障。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重申一些基本的法规要点。

首先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这不仅符合我们国家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符合现代农业长远的发展要求。我们今后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讨都要立足于这一点,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不变这个基础上深入研究。

其次是推进规模经营,不能动摇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否认,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确实有其局限性,目前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与“统一经营”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农户往往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农产品竞争力过弱。应当大力加强“统一经营”这个层次,确实做到统分结合。但是,“统一经营”必须有新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社会化的服务形式和产业化的经营体系来实现,绝不是恢复过去那样的集体统一经营模式。

第三是承包地流转必须用于农业。在土地流转中,不能违法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现在有些地方未经允许,擅自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在耕地上挖鱼塘、栽树木等,甚至通过“以租代征”方式,避开土地审批,将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这是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有关法规的错误行为,必须及时予以纠正。2.关于征地制度改革问题

我国征地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探索,各个方面都非常关注。现在我们继续探讨征地制度改革,更要注意严格把握控制占用耕地和保护农民利益这两条原则。因为我国现在已经是人多地少,以大约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超过世界20%的人口。即使根据最乐观的预测,我国人口增长还将持续到2040年左右甚至2050年以后,才会出现全国总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在这几十年中我国人均耕地还会进一步减少。如果我们现在就过多地占用耕地,实际上是剥夺了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保障。因此,我国理应建立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尖锐矛盾之一,就是占用土地过多,明显超过控制指标。我们面临的依然是经济增长偏热,尤其是投资规模过大的问题。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进行招商引资,导致耕地总量连年过快下降,人均耕地面积更是急剧下降。这样势必继续造成土地资源占用过多,影响到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影响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对此,针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运用和发挥控制占用土地这个闸门的功能,是完全必要的。

在征用土地方面,应当严格区分经营性和公益性两种不同用途。经营性用地应当直接运用市场机制,在与农民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土地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形成的市场价格来取得。即使是公益性用地,也要注意引进市场机制,参照市场价格决定土地的征用价格。《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征地价格往往是偏低的,严重地损害了农民利益,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现在农村最尖锐的矛盾是征地、环保和农民工权益问题,在这三大矛盾中尤以征地造成的矛盾和冲突最为尖锐,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一再出现,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在土地征用结束后还要防止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擅自变性。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先以公益性用途低价征地,然后擅自变性为经营性用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等商业经营活动,从中赚取低价公益性征地带来的巨大利润差额。所以,对属于公益性用途的低价征地必须全过程实行监督,防止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即使经过批准将公益性用地改为经营性用地,也必须按照经营性用地的价格支付相关税费,并及时足额对失地农民实行追加补偿。对土地转让收益的支出应当纳入财政预算,明确规定用途和范围,加大用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争取逐步做到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征地制度改革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首先是确保失地农民的利益。近两年征地补偿标准虽然有所提高,但还是建立在行政命令的基础之上,并没有反映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应当在征地过程中加快引进和扩大运用市场机制。在对待失地农民问题上应从多方面加以改进,充分考虑失地农民长远的生计问题。3.关于土地市场问题

近年来征地问题上的一种突出现象是,对工业用地给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普遍过低。很多地方是以低地价或者零地价来吸引工业企业进行投资的,相当一部分地方的政府没有得到多少土地转让收益,有的甚至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补贴,以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和长远生计问题。而用于发展商业服务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土地,土地转让的价格相对较高。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工业用地为什么要实行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呢?原因是很多地方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争先恐后地进行招商引资,纷纷把土地优惠当作最重要的优惠条件,以为土地价格越低越有吸引力。应当说,这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奇特现象,是一种不规范的运作行为,非但严重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并且导致了土地的过多占用和粗放经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亟待加以纠正和规范。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正确看待招商引资。从目前各地招商引资的情况来看,引来的工业项目大部分是比较好的,但有不少工业项目综合效益并不高。有些工业项目看起来经济效益较高,但是资源占用多、能源耗能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差。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过大,应当重点加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引进力度,对引进工业项目应当注重高科技、低消耗、零污染、高收益。

如何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形成由市场决定土地价格的机制,合理制订工业用地价格,有必要确定工业用地的最低价格作为底线。确定最低用地价格,实际上对引进的项目设置了一个门槛。跨不过这个门槛的项目就不能进来,真正属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就能够进来,从而有利于提高引进项目整体的质量和效益。

在土地出让方面,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暗箱操作的批租方式,实行公开运作的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和确定土地价格,使竞争力强的好项目优先获得土地。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土地的增值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处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公认的理论观点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农村土地是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也就是说农民拥有最重要、最短缺、最宝贵的土地资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应当成为农民受惠最多的过程,土地由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是失地农民较快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4.关于农民宅基地问题

农民宅基地是农民土地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个问题日益显得突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势必涉及对原有村庄的整治问题,很多地方需要对村庄的原有布局进行规划和调整。现在多数地方农民住宅凌乱分散、占地较多,许多地方农民纷纷在村外建新房,导致村庄形成了“空心村”。这些村庄不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而且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需要通过村庄整治逐步予以解决。

鉴于目前农民居住过于分散凌乱的状况,今后住房布局调整的总体方向是趋于集中。当然,集中居住是趋势性的、引导性的和逐步推进的,而不是采用强制性手段在短时间内就要做到的,这一点应该明确。如何对农民住房集中布局进行引导?首先是科学规划,在长远规划中对作为农民居住点的村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搞好生产生活服务,以此吸引分散的农户到这里建房或者购房,逐步实现集中布局的目标。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这样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

九、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养新型的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以新农民为主体。没有新型的农民,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这样,培育新型农民的历史任务就被提上了日程。新农民应该是讲文明、讲创造、讲科学、讲进步的现代化农民。但现阶段,相当数量的农民还存在如下不足: 1.观念相对落后、保守,容易满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2.生活方式不够科学。3.创造力不强。

农民存在不足的原因:

1.传统文化观念还没有完全肃清,特别是一些保守的思想和一些腐朽的思想还在某种程度上禁锢着农民的思想。

2.信息不够灵通。这使得广大农民更加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更难以实现与外部世界的沟通。

3.传统生活方式的惯性。这种惯性使人更容易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4.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种较低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使人们不易融入现代生活,也使他们与现代生产方式相脱离。解决农民不足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这是培养新型农民的物质保障,也是前提性条件。缺乏物质保障的新农村建设将举步维艰。

2.在农村逐渐普及互联网,为农民接受最新信息提供条件。

3.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科、教、文、卫建设。一要推行科普教育,使农民的基础知识水平有较大提高;二要进一步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阶段不收费;三要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的卫生条件,讲卫生,讲文明,同时反对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四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化农民。4.打破农民的思想壁垒,破除他们保守的观念。

5.鼓励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掘农民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建设自己事业的主人。

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但新农民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应该循序渐进。在这期间,保证国家的持续投入就显得异常重要。同时,既要依靠农民来建设新农村,又要对农民进行适当引导,发挥其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克服其不足和弱点。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我们的新农村。

十、新农村建设应从认识和行动上谨防三个误区

1.在传统管理体制惯性作用下,出于对政绩的追求,急于求成,搞典型、搞模式、搞一刀切,使新农村建设陷入花架子的误区。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但具体到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各地农村,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如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已经完成农村城镇化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如何上升到更高层次新的平台的问题;西部大部分地区则需要从满足生存需要的最基本建设开始进行。同样处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发展水平的农村,由于所处的地缘环境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不同的地缘环境,决定不同的发展次序和不同模式。

面对如此多样化、差异性大的中国农村实际,在新农村建设中,最需要注意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标准。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占主导地位的政绩评价体系,却促进了将多样化、复杂化的问题简单化、模式化处理的工作倾向。如果走这样的路子,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就会陷入表面化、模式化、花架子的误区。在此,我们不是简单地反对制定标准、进行规划,而是坚决地反对那种闭门造车、想当然地设立的标准和进度,反对以统一标准来否定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做法。

2.在小农经济思维的误导下,将建设新农村看成是脱离城乡协调发展的孤立活动,从而陷入自给自足的误区。中国农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的发源地和保留地,这种小农经济思维与遗存在县乡政府机关的计划思维和管理方式相结合,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最大观念障碍。在这种观念作用下,新农村建设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和偏差,就是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农村脱离开城乡互动前提的自成体系的再造过程。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同时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鉴于中国将长期处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仍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在收入、生活方式、自身素质等方面,能够基本跟上中国现代化步伐,能够基本公平地分享中国工业化文明进步的成果,以避免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断裂;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个任务是,通过新农村建设,避免中国现代化过程出现城市与农村发展断裂的同时,为农村的转型创造条件。中国农村的转型就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使束缚在小农经济下的农村,向现代经济一部分的新农村转变。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实际上是一条城市与农村双极互动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由此把现代化要素输送到农村,使农村成为准市民的培育和孵化基地。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实际中,有几种倾向值得注意。如在建设新农村的名义下,通过行政命令和利益诱导,使农民将艰难形成的资金积累投入到统一规划的农村住宅建设上来,使农民初步完成的原始积累,再次成为农民自我复制、自我固化的“笼子”;在发展农村教育体系上,出于满足自成体系的需要,违背目前出现的农村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违背教育规模效应,出现村村搞学校、村村办不好的重复投资。

3.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看成是农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新一轮破坏中国农村原生态文化的运动。

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一误区是将已经流行于中国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弊端以农村城市化为平台扩展到农村。以淹没中华民族文化、扼杀城市个性和独特内涵为代价的千篇一律的西式的城市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建设中付出的最大代价。如何使技术上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恰当结合融为一体,是中国城镇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在现代化城镇建设中,引入现代的技术文明与保留具有时代生命力、历史价值的民族文化并不矛盾,关键要在创新中使两者在相得益彰中实现新的结合和表现。中国农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载体之一,决定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也必须要解决好中国农村的本土文化与现代技术文明有机结合的问题。但在对农村城镇化简单的理解下,却有可能出现将城市的广场、街道、绿化、建筑风格等,不加选择地搬到农村,或是在计划经济陈旧思维的束缚下,强行推行统一标准和风格的农村建设规划,使新农村成为千村一面的新村。避免走入误区的方法:

一是要明确中国农村在中国走向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定位和功能预置。在中国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其目的不是要永久地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而是要使目前仍然滞留在农村的农民也能够分享中国现代化的成果,不至于形成中国城乡发展的断层。必须明确那种认为中国城镇化结果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因而没有必要将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而是要快速推进城镇化,为农村消亡创造条件的“农村消亡论”,以及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在封闭、静态中,脱离城镇化的自我发展的建设过程的观点都是不合时宜的。

二是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在充分调研、比较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分类、分阶段进行。要真正从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从解决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决不能搞一刀切、花架子。

三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在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并且双向互动的基础上。在工业反哺农业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反哺,更要注重知识、科技和文化层面的反哺。要从“全营养”的角度,实现工业文明对农业、农村的反哺和支援,通过城乡土地整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民工教育体制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为农业产业融入现代工业和农民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四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对中国农村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民族化、本土化资源加以保护和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要同时启动中国农村、乡土文化的保护的立法和研究工作,通过有关法律和制度来实现对中国农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篇2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 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着中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的历史篇章。

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着许多过去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新机遇。但是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阻力和亟待摸索解决的难题。在此次专题中我们总结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就以来的经验, 共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 对建设过程中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八大关系”给与关注和剖析, 以期更好地解决“三大软肋”及新农村建设中其他难点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我们抓住机遇, 加大推进力度。确保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实惠、受到农民欢迎, 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篇3

热点综述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中央连续发出4个一号文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农民的负担减轻了,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都切实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更多的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润泽农桑,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民生问题开始逐步破解。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标志,开始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向迈进;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标志,开始向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转变;以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向努力;以全面保护农民工权益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方向发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07年,农民过得更加顺心舒心,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为部署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2007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突出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等重点。

角度分析

1、体现了社会发展需要公平、正义。新《义务教育法》保障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取消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等,都体现了在社会发展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表明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我国政府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的人民政府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等,都表明国家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3、反映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取消农业税和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表明“三个代表”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中央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都体现了党对广大农民的关心,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5、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发展环保农业,防治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等,都体现我国坚持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

6、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使农村管理更加民主,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7、表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各级政府也都切实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更多的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润泽农桑。这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8、体现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使农村乡风更加文明,我国政府注重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

典型题例

(2007年宜昌市中考试题第24题)宜昌市某中学学生李明等几位同学利用“五一”长假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走进农村,关注民生”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收集到了以下重要信息。

信息一:拍摄了一组宜昌“农村新景”图片

信息二:在走访宜昌市某农村小学校长时,该校长说起一年来的喜事兴奋不已:“现在学生上学不发愁了!一座三层的教学楼建起来了,孩子们开始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而且,本校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贫困家庭学生还得到了免费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回到学校后,他们在活动课上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请你参加以下话题的探讨:

(1)信息一说明了什么?

(2)结合信息二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分析:该题紧扣社会热点,选材有图有文,形式新颖,设问角度巧妙、灵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看清、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综合所学的知识,多视角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1)说明我国关注民生,重视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①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免除学杂费,有利于保证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权利。②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免除学杂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若答出“构建和谐社会”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或“教育公平”等内容酌情加分)。

备考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07年,国家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一重大举措()

①说明了共同富裕需要鼓励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②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③更好地保障了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权利④体现了党和政府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据报道,11岁女孩陈彦宏的建议“各地政府要保证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被写进了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纲要。这说明了陈彦宏()

A、享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

B、享有法律赋予的政治特权

C、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D、依法行使了向国家机关提出控告、检举的权利

3、山东东营市在2005年9月免除全市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基础上,2007年又把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继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作为重点工作

来抓。该市的做法()

①是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重大举措②是深人贯彻国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体现③保障了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一规定表明,在公民权利问题上必须坚持()

A、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B、要求有法可依

C、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

5、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国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形式,试点工作已开展四年了。目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科技特派员有两万余人。该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每年给农民带来30亿元纯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①我国正在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④我国走科教兴国之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6、农业部大力推广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主要解决蔬菜、水果、茶叶、畜禽、水产品等农药残留超标和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农业部大力推广绿色食品()

①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农业增加经济效益④有利于保护公平竞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6年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表根据上表,回答7~8题。

7、表中数据表明()

A、农村实现了共同富裕

B、国家重视农民生活的改善

C、发展农业生产已不再重要

D、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解决

8、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加,有利于()

①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②提高农民文化素质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9、目前,中央在城市中清理各种歧视农民工的法律和法规,维护进城民工的合法权益。这主要体现了()

A、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B、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C、公民在法律面前—律平等的原则

D、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0、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6亿元补助资金用于农民工培训,将安排示范性培训I任务350万人。安排农民工培训有利于()

①保障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②保证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③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④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②④

11、近年来,浙江海盐县依托省内最大的境外就业服装培训基地,有组织地培训输出了2000多名农民到美国、日本、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就业,人均年净收入5万多元。并且“海归农民”中的多数人成为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回国后大多踏上了再次创业之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走出去”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对外开放③国外市场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④劳务输出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措施

A、①B、①④C、②③D、①②③

5年来,福建南平市林业局科技特派员詹夷生奔走于闽北的山川绿野间,用科技的金钥匙,帮助山区农民开启一扇扇致富之门。她也由此走进了农民的心坎。据此回答12~13题。

12、材料说明()

A、有了科技特派员,农民就会富起来

B、科技是农民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C、有了科技,农民就可以不勤劳了

D、全国农村都在期待科技特派员

13、要实现全国农民要求共同富裕的愿望,必须()

①让所有的人同时同等地富裕②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③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分配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截至2007年6月底,31个省、区、市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对象2067、7万人:2429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7 2亿人。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据此回答14~15题。

1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15、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

B、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C、它将使弱势群体进一步得到社会的关心

D、它不利于奖勤罚懒,与社会公平相违背

16、2007年9月19日,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揭晓,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林秀贞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对她获此殊荣的正确认识是()

①她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②她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③她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④她履行了中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简答题

17、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家乡新农村建设”课题,通过调查和走访,搜集到某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组数据:

(1)根据上表指出该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2)请你围绕该村存在的问题,就其中的两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三、实践与探究题

18、九年级学生李珂看了最近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列报道,对此非常感兴趣,但也有许多不解之处,为了解开他的疑问,爸爸决定带他去农村奶奶家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这次考察,让李珂目睹了“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景象。

第一幕:汽车刚出城市,李珂就看到公路两旁新竖起几块标语牌,上面写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新一好”“三清三改”等。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啥样子呢?他浮想联翩。

(1)请你联系课本知识,说说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第二幕:村口一块墙壁上写着“新农村建设五字经”。他不由地读出了声:建设新农村,人欢山水笑。培育新农民,知识最重要。生产大发展,生活质量高。治理脏乱差,陋习全除掉。移风又移俗,破除迷信好。“五好”加“一好”,样样不能少。……

(2)“这五字经还体现了课本上的知识呢!”刚读完,李珂就自言自语起来。请你也说说看,“五字经”体现了课本上哪些知识?第三幕:走进村庄,映入李珂眼帘的是一幢幢整齐规划的楼房、宽阔的道路平坦如砥、新型的路灯竖立两旁、房前房后地面清爽、老人娱乐场热闹非凡、乡村图书馆跟城里没什么两样……是什么给农村注入了如此活力呢?李珂开始刨根问底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篇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前进。

七月三日至九日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诸暨社会实践小分队通过实地考察,与凤仪当地居民的交流,以及有关教育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的调查,我们学习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方法,并对现在建设遇到的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三.调查内容 1农村教育状况

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此次对于教育状况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其家长,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对当地的教育服务状况满意,学校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国家的义务教育给大多数的人减轻了负担,国家的减负政策效果也很明显,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学校要适当增加一些活动器械以满足学生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村子中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投资教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好的学校就读,自己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争取,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2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当地的医疗服务状况比较好,能够满足需要,同时村里的医疗保险也比较到位,可以及时解决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过大家觉得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还是太少,特别是小病不能解决;医疗机构的医疗(包括医药,挂号,住院等)费用高,手续繁琐,定点医院等限制有的时候让人难以承受。遇到意外事故,大病的时候,国家报销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少,所以大多数的人认为医疗保险要以保大病,保住院为重点,很少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虽然医疗保险存在一定的缺陷,可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每年只要投入很少的一部分钱就能够再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获得比较大的补助。投保的费用当中大多数都由村政府承担,这得益于村企业良好的经(转载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济效益。所以大家对于自己承担的比例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太清楚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对于患病后的就医情况,大部分的人选择的医疗单位村卫生室,只有很少的人选择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村卫生室主要原因是离家近;而县级医院凭借其质量也占据一定份额。

四.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村卫生所大都建在乡医家中,不合格,乡医普遍收入较低,待遇差。有部分的人认为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造成自己的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较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

三是农村合作医疗机关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好,有些医院报销手续较麻烦。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五.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提出的看法

对于教育

1.乡镇政府应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2.可以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3.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

对于医疗

1、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

村医疗卫生的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组织和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好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乡村医疗卫生设施简陋的状况,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建议:一是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在编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实行统发,并安排一定资金有计划的购置和更新一些设备,特别是一些应急的抢救使用的设备。二是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整合,规范村卫生室功能及乡医的工作职责。三是扩大和延伸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做好农村家园清洁工作。

3、增加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方便参保农民就医。把有能力,医疗服务状况好,设施先进,服务态度好的医疗机构吸收进医疗合作制度中,让参保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4、要十分关心重视农村医疗卫生这支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转载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教育和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乡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医风医德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二是要激活用人机制,争取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建设好乡村诊所,提高乡医待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乡村诊所的规范化建设列入议程,逐步建设好诊所分离的村级诊所,配备好基本的诊疗设备,同时改善乡医生活待遇,让乡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5、国家可以调整补偿的标准,扩大报销的范围,不仅大病住院等情况可以报销,小病国家也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解决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六.后记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新农村建设会越来越好。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积极投入到建设新农村的大潮中,为新农村建设尽一份自己的力。篇二: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报告

成绩:

湖南工程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 会 实 践 调 查 报 告

报告题目: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报告 学 院:化学化工学院 年级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 号:_200906010106_ 姓 名:__ 黄高能______ 提交日期: _2011-09-12__ 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报告

目录

一、前言?2

二、调查对象???2

三、调查内容???2

四、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3

五、争对调查结果,提出看法4

六、后记?6

七、调查问卷???7 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前进。

七月九日至二十九日,我们化工0901班的几名同学暨化学化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通过对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永佳河镇马埠头村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村民深入的交流,以及有关教育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的调查,我们学习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方法,并对现在建设遇到的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三.调查内容

1、农村教育状况

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此次对于教育状况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及其家长,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对当地的教育服务状况满意,学校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国家的义务教育给大多数的人减轻了负担,国家的减负政策效果也很明显,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学校要适当增加一些活动器械以满足

学生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村子中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投资教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好的学校就读,自己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争取,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2、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当地的医疗服务状况比较好,能够满足需

要,同时村里的医疗保险也比较到位,可以及时解决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过大家觉得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还是太少,特别是小病不能解决;医疗机构的医疗(包括医药,挂号,住院等)费用高,手续繁琐,定点医院等限制有的时候让人难以承受。遇到意外事故,大病的时候,国家报销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少,所以大多数的人认为医疗保险要以保大病,保住院为重点,很少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虽然医疗保险存在一定的缺陷,可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每年只要投入很少的一部分钱就能够再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获得比较大的补助。投保的费用当中大多数都由村政府承担,这得益于村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大家对于自己承担的比例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太清楚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对于患病后的就医情况,大部分的人选择的医疗单位是村卫生室,只有很少的人选择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村卫生室的主要原因是离家近;而县级医院凭借其质量也占据一定份额。四.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经费紧张、设备简

陋。村民普遍的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

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

二是村卫生所大都建在乡医(俗称赤脚医生)家中,不合格,乡医普遍收收费较低,但条件差。有部分的人则认为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造成自己的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较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

三是农村合作医疗机关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好,有些医院报销手续较麻烦。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五.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提出的看法

(一)对于教育

1、乡镇政府应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2、可以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篇三:暑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关于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调查地区: 保定涞水 县(市)东文山 乡(镇)行政村 被访者性别: □ 男 □ 女年龄 :

尊敬的村民:

您好!

我们是河北工业大学理学院的调查员,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和反映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推动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希望您能配合我们的调查。我们的调查不记姓名,调查资料也将严格保密。另外,请您将您想选的选项填在括号内,或填在横线上;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请填写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愿您生活愉快!1.您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

a、种植业b、养殖业c、副业 d、外出打工 e、本地乡村企业分红 f、自己的企业 2.您家庭的主要支出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篇5

【开头】

【解说】潇湘大地,钟灵毓秀。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湘南林邑,福地郴州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到处涌动着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郴州市大力实施“千村示范引领工程”,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在郴州大地上建设了一批美丽新村、产业名村、小康富村。

【小片头】让村庄美起来

【解说】搞好环境卫生、美化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最直接见效、最取信于民的有力抓手。201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以“点亮郴州”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城乡环境同治,全面推进农村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序化。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繁华城区到美丽乡村,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加速度激情释放,一幅全面小康图景在郴州大地舒展。短短两年,全市涌现出了省级卫生村98个,省级生态村126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25个, 国家“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4个。

永兴县开展乡村党员“以一带十”活动,即一名党员负责带领十户村民搞好本村的环境卫生,建设全市乃至全省最干净的村庄。湘阴渡镇堡口村就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建成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保洁体系。

【解说】几年来,堡口村在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造成了全省一流的新农村“名村”,被评为“省级卫生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苏仙区望仙镇和平村把环境整治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打造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解说】美景吸引游客,也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现在,和平村上规模的农家乐达到了16家,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上万元。

【转场】

住上一套宽敞明亮的好房子,是农民兄弟一辈子的梦想,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2013年10月开始,我市按照“有规划覆盖、有审批程序、有标准图集、有绿化美化、有检查验收、有奖惩措施”的“六个有”要求,全面启动了规范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

在实行村庄规划全覆盖的同时,我市把村民建房的县级审核报批、监管、查违等权限全部下放至乡镇政府,各乡镇成立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建设管理站,有序引导农民把房子建在了该建的地方,建成了好看的式样。

宜章县梅田镇车头村结合规范村民建房,成立建房理事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解说】如今,车头村53栋具有欧式风格、布局整齐、规划合理、配套完善的“小康房”已经竣工,新村新貌令大家耳目一新,宛若置身花园。汝城县大坪镇谭屋村则采取“村民自筹、村委出资、社会捐助、单位帮扶”的筹资模式,对全村旧房、杂房、空房进行整体拆迁改造。目前,第一期工程30栋别墅式农民住房的主体工程已分配到户,湘南民居特色充分彰显。

如今,我市筹建的农民小康新村达260多个,打造了苏仙桥口、桂阳西水、嘉禾百步岭、临武铺下、北湖石山头农民小康新村。永兴堡口、宜章罗家山、桂东水湾、安仁山塘、嘉禾荫溪、临武小湾6个村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小片头】让百姓乐起来

【解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富而思进,富而思善,富而思文,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

我市在充分了解村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广播“村村响”建设纳入民生100建设工程。如今,很多村子都建设了小游园、小广场、小球场、小球桌、小棋牌室和小图书馆,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的主要场所。

安仁县将公园元素融入稻田,与永乐江、神农景区、熊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在全国首创稻田公园。这里春有油菜花,夏有映日荷,秋看金色浪,冬赏田园雪;既能领略刀耕火种的传统农耕文化,又可参观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示范,既是农业项目的综合展示,又是观光休闲的旅游胜地,引来游人如织、车水马龙,每年油菜花开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

各村镇结合各自的特色文化,在村民中培养文艺骨干,组建宣传队、秧歌队、小剧团、农民兴趣协会等群众业余文化组织;锣鼓队、龙灯队、彩船队、鼓号队、腰鼓队等演出队伍常年活跃在各村庄,进行巡回表演,深受群众欢迎。

资兴市东江湖(白廊)桃花节自2013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在全国有较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2014年,资兴市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东江湖桃花岛已成为东江湖的另一张春天名片。

各地积极发挥农村道德讲堂的作用,加强道德宣讲队伍建设,并把美德故事、身边的好人好事、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编成快板书、地方剧、情景剧在村民中心、文化广场进行演出,让农民通过亲身参与、亲眼目睹感受传统美德的正能量和身边孝行善举的好结果。

临武县小湾村在过去民风彪悍,宗族派性强,互殴、盗墓、盗牛事件时有耳闻。为彻底改变村里的风貌,村支两委推行了“村为主、组为重”工作法,通过定职责、定制度、定待遇;表现好的小组长优先推荐入党,优先进入支村两委班子,有效激发了村民小组长投身全村事业发展的热情。如今,全村呈现一派文明祥和的景象,构成了一幅安逸闲致的田园小景。【尾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篇6

党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中共茂名市委组织部(2012年3月13日)

我市共有88个镇,1625个行政村。全市共有农村基层党组织3576个,其中党委88个,总支部35个,支部3453个,党员139230名。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创新,努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基层党建亮点和优秀个人。如“农村党员科技素质培训„1921‟工程”、“创建农村新型党小组”、“村级三化建设”、“千支部帮扶千农户活动”、“推行党员服务承诺制”、“驻村网”、“建立大调解,建设和谐新农村”等等,这些做法得到了省委、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其中“农村党员科技素质培训„1921‟工程”获得广东省“首届组织工作创新项目奖”,“建立大调解机制”、“创建新型农村党小组”、“推行村级组织三化建设”等3个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成果被省委组织部评为省固本强基创新奖。电白县被授予全省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先进县。高州市古丁镇黄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

一、我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基本情况

(一)注重创新,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建活力

1、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形式。我们以化州为试点,打破过去以自然村(生产队)为单位设置农村党小组的传统模式,根据党员的特长、从业类型、专业协会、流向地、公益性(公共性)等分类创建新型农村党小组,使党的基层组织结构更加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新的特点,促进党的政治组织优势与当地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党建工作和经济建设互补、联动和“双赢”,农村基层党建呈现出生机活力。全市共创建了种植党小组、养殖党小组、营销党小组、个体工商人员党小组、外出务工人员党小组、民事调解党小组等21类508个新型农村党小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拓宽了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树立起农民党员的新形象。此外,以农村新型党小组为单位,通过建立党员电教播放点等形式,实行“电化教育”重心下移,把电化教育普及到全市新型党小组,有效增强教育效果。例如南盛街道乐堂村党支部通过组织全体党员先后几次到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园林党小组组长罗文权的130亩的园林绿化树基地进行观摩学习,大大激发了党员种植经营园林绿化树致富的热情,全村现有8名党员进行扩种,面积共160亩;有4名党员新规划种植150亩。在党员的带动下,石兰自然村共83户农户中,有81户种植经营绿化树,总面积达550亩,年销售额可达1800万元。这种通过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优化功能、发挥作用的实践探索,得到了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2、创新党组织生活载体。我市以有效载体为抓手,大力推进

组织生活创新。如信宜市为解决农村党员科技知识贫乏、“双带”能力不强的困难,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倾力打造了农村党员科技素质培训“1921”工程,在全市8个镇开辟了高脂马尾松、三华李、南药、柑橘、香榄、八角、山地鸡、凼仔鱼、竹器、蕉树皮编织共九大特色农业科技培训示范基地,把农村党员的学习培训课堂搬到山头田间。这种创新的方式方便实用、辐射面广、党员欢迎、效果显著,仅2009年九大培训基地就举办培训班35期,培训党员5320人次,通过远程教育播出平台集中培训农村党员21280人次,大大增强了农村党员的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能力。

(二)以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为重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

1、以换届为契机,严格标准选优配强镇、村班子。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选拔配备了基层党组织书记,换届后镇、村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干部来源进一步拓宽,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群众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全市镇级党政班子平均年龄40.15岁,绝大部分镇都配备1名30岁左右的干部,大专学历以上1291名,占总数的94.65%,女干部123名。镇(街道)党政正职中,平均年龄41.8岁,其中35岁以下21人,年龄最大54岁,最小的26岁,女书记3人,女镇长7人。全市村“两委”成员中,平均年龄47.3岁,35周岁以下1308人,占14%,本科及以上学历32人,大专学历399人,高中(中专)5783人,初中及以下3194人。村“两委”干部中经济能人型干部2631人,其中,经济能人型书记、主任983人,占村委会书记、主任比例达

60.5%。

2、建立完善规章制度,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粤组通[2009]29号文精神,建立健全党委书记带头抓党建,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如电白县建立了《电白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责任制及考核方案》。明确了县委书记、镇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以及县委副书记、镇委副书记和组织委员的职责,同时从领导重视、工作机制、载体创新、亮点创建、常规管理等五个方面明确考核内容。实行定期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形成责任连带机制,如果基层组织出现不重视党的建设,出现突出问题的,不但所在党组织本身及其负责人不得评先、评优、提拔,连带上面的包片领导和挂钩机关单位的领导都受到“牵连”。这就有利于激发抓党建工作的责任心,并形成上下联动的整体效能,有效防止了重经济、轻党建,重政务、轻党务的现象发生。茂港区委制定下发了《茂港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区委常委、党员副区长分别挂钩一个村(社区)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每月到点开展工作不少于一次,现场办公,解决存在问题。各镇党政领导班子分别按照包片工作责任区挂钩一个党建工作联系点。化州市试行村官问责制,出台《村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村党支部问责办法(试行)》、《基层党委问责办法(试行)》三个文件,创新镇村干部管理工作责任制。

3、开展镇村领导大培训活动,有效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

每年从市财政安排1000万干部培训经费。有计划地组织镇(街道)党政正职送到国内知名高校轮训,目前110名镇(街道)党委书记已在浙江大学完成为期21天的专题研修班学习,全市镇长专题研修班也正在清华大学培训。各县(市、区)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培训,培训村干部9400多人。

4、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水平。认真落实《关于建立稳定规范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的意见》,市、县两级财政始终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村干部工作补贴。从2009年起,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工作正常运行,我市每年从市财政安排村委会干部补贴1000万元;对全市的103个欠发达镇和涉农街道,每个每年补助10万元,今年起增加到20万元。努力将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制度与“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起来,截至去年共扶持集体经济项目1000多个,使贫困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程度增强,较好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

(三)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全力抓好农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

我市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村干部的岗位职责、经济报酬、政治出路、养老保险等工作职责和待遇,增强了村干部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1、完善工作承诺考核机制,实现“定权责立规范”。一是明确岗位职责。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其他村干部的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建立考核

机制。每年年初,我市各地要求村班子将工作目标、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上进行公开承诺。每半年召开一次由党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质询会议,村干部对承诺事项进行总结,接受与会人员现场质询和民主测评。村党支部书记年终向镇党委述职述廉,镇党委对村干部一年来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按民主测评得分与年终目标考核得分进行综合评分,评定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并与绩效工资挂钩。例如,化州市由财政核拨每人每年1200元的绩效工资到镇(街道)党委,由镇(街道)党委根据村干部的工作实绩考核等次,按优秀1.2、称职1.0、基本称职0.8的系数比例,直接发给村干部,大大提高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又如,高州市宝光街道党委对村党支部书记实行“双述双评”,每年由街道党委主持,村支部书记先述职,驻村的街道干部、党员代表、群众 代表根据该名干部平时的表现,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补充说明。然后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发放村干部测评表,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对他们进行民主测评。对作风不实、履行职责不到位、群众有反映的,镇(街道)党委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促其改正;对岗位目标任务完成差、作风不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按规定及时调整。

2、完善经济报酬保障机制,实现“工作有合理待遇”。为切实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和工作热情,我市根据粤办发〔2010〕5号文件,调整了的标准,明确规定了村干部报酬。村党支部书记补贴逐年提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生活补贴从2008年每人每

月420元增加到850元,书记主任分设的从原来每人每月400元增加到750元。同时,各村委会办公经费从原来每年5000元补助提高到20000元,有效的确保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正常运作。

3、完善政治出路保障机制,实现“干好有发展前途”。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干部参政议政制度。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干部作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二是建立优秀农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按照省《关于从农村基层选拔镇(街道)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通知》(粤组通〔2010〕54号)的有关规定,对村干部考核优秀,且德才兼备、发展有本领、群众公认的,在严格的推荐、审核、笔试、面试、体验、考察的基础上,选拔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入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2010年以来,全市共从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中定向选拔了9名进入镇领导班子、考录了3名进入公务员队伍、选聘了1名进入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三是加大村干部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力度。定期对优秀村干部进行评选表彰,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例如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高州市古丁镇黄沙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奕文同志因在“9·21”特大洪灾中,为了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在工作岗位上献出了自己的人生,被广东省委追授为“广东省优秀村支书”,并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黄奕文同志学习。我市把黄奕文同志树立为新时期村干部的典型,在全市范围内举行了多场黄奕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力求达到用先进的人物引导人,用先进的事迹感染人的目的。

4、完善养老保险保障机制,实现“退岗有一定保障”。为从长效机制上解决村干部“退有所享、老有所养”问题,我市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出台了相关农村养老保险办法,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例如,高州市把村干部养老保险列入《高州市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实行村干部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补助制度,为所有在职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其他村干部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金额1200元/年。又如,化州市丽岗镇11个村委会通过村干部和镇党委各出50%的办法交纳养老保险,标准是每人每年9600元。还有部分县(市、区)暂时还没有落实,主要原因是经费紧张,无法筹措相关款项,市委已就该项工作进行督促,力争近期建立到位。二是建立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高州、化州结合本地实际,对正常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采取固定补助与一次性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出台了正常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

(四)努力推进村级民主建设和党务公开

1、推广“四议两公开”、“四民主工作法”

(1)以点带面,示范推广。为扎实有效推广“四议两公开”、“四民主工作法”,我市各县(市、区)通过建立示范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四民主工作法”推广实施工作。选择茂港区潭桥村等一批村“两委”班子较强、党建工作开展扎实、制度建设健全规范、硬件设施齐备达标、实施“四议两公开”、“四民主工作法”成效较好的村作为示范点。目前,全市各村全部推行 “四议两公开”、“四民主工作法”,履盖率达100%。

(2)着力完善相关工作机制。通过借鉴“四议两公开”、“四民主工作法”做法,提出了按照“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思路,探索村级民主管理新办法,创建村级廉政监督小组,健全惩防体系新模式,进一步加强村级民主管理机制,为党务村务财务保驾护航。例如,高州市制定了《民主决策村务暂行办法》、《村务一事一议暂行办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特别是该市部分镇(街道)也结合实际也制定了相关规定。如大井镇制定了《镇村干部管理规定》,宝光街道建立了《村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彭村村建立了《彭村村民委员会制度汇编》等。

(3)强化督查考核。我市将“四议两公开”、“四民主工作法”列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党委书记和组织部长工作考核的重要项目。通过工作督考、专项检查等方式,发现问题、总结提炼,不断探索并形成了我市富有特色的“四议两公开”村级民主管理办法,推进“四议两公开”、“四民主工作法”规范化、制度化。

2、努力推进党务公开工作。

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茂名市党务公开办法(试行)》,重点抓好“四个规范”:规范党务管理、规范公开栏的内容、规范载体建设、规范创新公开形式,有效推动了党务公开的规范化。建立了40个党务公开示范点,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全市党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全市各地各单位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根据市的方案,制定了各自《党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党务公开工作。全市党务公开工作公开内容较全面,形式多样,效果较

好。如在公开形式上,适于在党内公开的,通过党内会议、文件、通报、党员活动和设立文件查阅处等形式进行公开;适于对社会公开的,通过党务公开栏、新闻媒体、互联网站等渠道公开,使形式多样、方便、实用。据统计,全市共有8285个党组织(农村党组织100%)完成党务公开工作,并设置有党务公开栏,有效促进党内民主的建设。

(五)注重质量和教育培训,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2011年我市共发展农村党员1579名,其中35岁以下的1136名,占72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216名,占77%;妇女473名,占30%,有效地改善了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1、严格程序,把好关口,提高党员质量。

为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我市在深入调研、反复征求各地有关单位意见和建议基础上,2011年下半年,根据我市发展党员工作实际,对我市《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表》、《发展对象政审》表的式样进行了修订,同时下发《关于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确保发展党员质量的通知》,出台了把好“五关”的发展党员程序从源头上保障党员的质量。一是把好申请关。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个人自愿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入党申请书要本人亲笔撰写,要有抬头、正文、申请人姓名、申请时间等几个部分,正文主要内容包括:申请人对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入党动机;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取得的主要成绩

和存在主要缺点;对接受党组织考验的态度和决心。二是把好培养教育关。申请入党的同志被党组织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党组织应当对其加强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才能列为发展对象。在发展入党前要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没有经过培训的或培训成绩不合格者,原则上不能发展入党。三是把好考察关。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要进行定期考察(每半年至少一次),经常收集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汇报,并据此肯定他们成绩,指出不足。每次考察情况及时如实地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确定发展对象后,对每一发展对象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和入党动机进行全面考察。凡是本人没有入党要求,未经培养教育的,或入党动机不纯的人不能吸收入党。对发展对象进行严格政审,并征求纪检、综治、计生等部门意见,如实填写《发展对象政审综合材料表》,凡是没有经过政审,不能发展入党。对经支委会讨论拟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吸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进行公示《发展党员公示通告》,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对收集到意见,及时调查核实、处理。反映的问题如查无实据或与事实不符,不影响其入党;如反映问题较严重,一时难以查实但又轻易否定,或有一定问题,尚不具备党员条件,应暂缓发展;如反映问题较严重,且情况属实,不予发展。四是把好审批关。党委(工委)审批接收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以对党高度负责精神,集体讨论,严格把关,表决决定。党委(工委)审批及时,必须在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决议三个月内审批,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审批时间,但不得超过六个月。党委(工

委)对党支部上报的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应在三个月内讨论审批。五是把好检查关。要求各地各单位每半年都要对本地本单位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进行检查,重点要加强对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组织的检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的违纪问题,一定要严肃查处。各地各单位要把检查情况及时报市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每年适当时候对各地各单位发展党员工作进行检查,并及时通报相关情况。

2、注重教育,加强培训,大力提升党员素质。

我市各级党组织抓住党员队伍源头建设这个重点,大力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认真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党性修养锻炼。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党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的实际,认真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培养教育。为强化党性锻炼,让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中来,使他们了解和熟悉党内生活,学习和接触优秀党员,激励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及时为入党积极分子指定培养联系人,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跟踪教育工作。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的工作和义务劳动等,使入党积极分子得到锻炼,早日走向成熟。二是切实抓好发展对象集中培训。各基层党组织在对发展对象进行经常性教育的同时,认真抓好发展对象入党前不少于40个学时的集中培训,主要学习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中央组织部组织局

编写的《入党教材》等内容,帮助发展对象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如,市直工委每年都举办两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每期都安排7天以上,由市直工委领导亲自上课,既学习理论知识,又加强实践锻炼,使培养的积极分子,真正成为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能够体现“三个代表”要求的优秀分子。三是高度重视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各级党组织认真制定和实施预备党员教育培训计划,通过坚持预备党员定期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采取集中谈话、个别教育和专题学习、有意识地让预备党员承担一些急、难、险、重任务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了预备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真正在思想上入党。

3、加强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做到“四个注重”:注重在生产一线,高中以上文化学历、35岁以下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注重发展妇女党员;注重在 “两新”经济组织、街道社区中发展党员;注重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加入党组织,进一步改善全市党员队伍的文化、年龄、性别和一线党员的比例。如在农村发展党员方面,我市重点是抓好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村和60岁以上党员占比例较大的村,解决村支部党员“青黄不接”问题。注重从妇女、回乡知识青年和复员退伍军人、农村致富能人、外出打工、经商农民和返乡农民工、村委会成员等五个群体中发展农村党员,不断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分布和内在结构,提高了农村党员发展质量。

4、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力促发展党员工作。

我市各级基层党组织把发展党员工作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及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营造发展党员的良好舆论环境,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培养对象,鼓舞群众。2011年,我们又紧紧抓住建党90周年的契机大力宣传了风雨无阻护送学童二十年的平凡农村老党员“十九公”韦瑶忠;为了村民过上好生活,累到到岗位上的古丁镇黄沙村党支部书记黄奕文;扎根基层17年,爱岗敬业真情为民服务的“村头法官”陈耀荣等一批先进优秀基层党员,用他们的先进事迹鼓舞群众,用他们的精神引领群众,使各行各业的优秀群众向党组织靠拢。

5、拓展源头,积极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我们把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是注意做到“三早”:即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舍得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抓好积极分子的“入门”教育。二是认真制定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规定各党组织发展党员数量与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之比不低于1:3,为了保证党员后备力量的质量,我市各地每年都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进一步增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

6、抓好驻村干部选聘党建指导员配备工作。

全市共选派了780名驻村干部,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79%,为做好驻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干部驻村工作检查指导的通知》,强化对驻村干部考勤考核,加强驻村干部的管理。属于县级单位挂扶任务的129个贫困村每条村帮扶单位派出驻村干部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村级党组织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茂港区规定各个帮扶小组均配备一名党建经验丰富、有指导实践能力的党员干部,切实做到以党建促“双到”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7、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农村外出务工党员较多。近年来,我市主动顺应农村党员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的新趋势,积极探索创新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如化州市全面推行“流动党员目标管理责任(承诺)书”制度。推行流动党员“四个一”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一人一台帐、一月一联系、一月一汇报、一年一评议”的“四个一”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开展“五个一、四带头、当三员”为主要内容主题实践活动。“五个一”:即每名流动党员为家乡提供一条致富信息、引进一个致富项目、提供一条建议、带动一人以上外出就业、为所在村或贫困户做一件好事;“四带头”:即每位外出党员带头参加新农村建设,带头回乡办企业,带头完成税收任务,带头支持家乡各项建设;当“三员”:争当形象宣传员、争当群众致富信息员、争当招商引资联络员,促使流动党员“在外不忘家乡,致富不忘乡亲”,积极为家乡多做贡献。该市流动党

员管理的工作经验在《南方》《广东组工信息》刊登。

二、新形势下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碰到的困难

(一)农村基层集体经济薄弱,镇村“无钱办事”现象较为突出。由于自然条件及各方面因素,我市大部分镇、村集体经济薄弱,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依托,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欠缺,影响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由于集体经薄弱,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不能保障,村干部待遇低,除高州、信宜外,我市其他县(市、区)还未建立起相应的离任村干部保障工作机制,致使部分村干部干劲不足,存有后顾之忧。

(二)镇党委的职、权、利不对称。乡镇所设的很多工作机构不是隶属于镇政府,而是上级政府的直属机构,但乡镇政府要负责农村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计划生育等综合事物的管理。另一方面,随着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村委会由村民选举产生,乡镇党委对村一级的领导权也大为削弱。镇党委任务重、责任大,而权力小、手段缺,制约了党组织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业务素质、领导能力和思想作风等出现了不适应性。一是基层干部队伍特别是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断层,文化层次偏低,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不

高,有市场经济意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干部相对缺乏。二是总揽全局、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有的基层干部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有的基层干部目标不明、思路不清。三是思想作风不适应。部分干部民主观念不强,政策法制观念淡薄。为民服务意识较差;有的基层干部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不按政策办事,依法行政水平低。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一是教育流于形式的较多,脱离党员的思想实际,缺乏说服力。二是对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党员管理力度不够,致使有些党员长期脱离组织,不过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名副其实的“下岗”党员。三是个别党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四是发展党员工作滞后。我市是劳动力输出大市,大部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造成发展党员难度增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官本位”思想严重,发展党员唯亲、唯派,造成后备人才短缺,党员结构不合理。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员的管理和培训。加大农村党员培训经费的投入,注重发挥镇(街道)党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的作用,加强政策法律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政治、科技和文明素质。努力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为党员,在农村建设中切实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进一步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积极探索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途径,改善农

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着力解决一些地方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不断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二)进一步建立农村基层党员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农村党员队伍是一个特殊的党员群体,对他们的管理理念,不仅要强调监督其履行党员的义务,而且还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和自身状况,加强对他们的关怀和服务工作,不仅要建立党员激励机制,而且还要建立党员关怀和服务机制,尤其需要加强对困难党员、老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关怀和爱护,这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农村基层党员大多都是农民党员,其中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占的比例相对较大,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去年以来,我省实施了“党内三大工程”项目,覆盖的范围还够大,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农村党员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政治上要多关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党内事务;事业上多帮助,为党员与群众外出务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生活上多关心,使生活困难的党员通过党内互助,走出困境。通过对党员开展党内服务和帮助,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不断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农村中新经济组织的产生,农业人口的流动,各种企业组织不同程度融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顺应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城乡互动日益加强、农村党员从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以及党员流动性增强的趋势,按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作

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创新和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认真总结和推广一些地方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行业协会中,建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环节上的经验,努力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体系。

(四)以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为抓手,创新农村基层党建运行保障机制。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为基础,以夯实责任和强化督查为关键,确保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机制。不断强化“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实行基层党建工作预警、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追究等制度,落实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的责任,着力构建责任明晰、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基层党建责任机制。二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领导机制。整合组织、纪检、宣传、统战等党群部门和经发、工商、财税等经济职能部门力量,不断充实各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成员单位职责,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分析党建工作制度和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各司职权,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每位市、县、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确定1-2个行政村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定期深入村组联系、指导工作,将联系点办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三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物质保障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以财政经费投入为主、党费资助为辅、基层单位经费支持为补充的基层党建

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将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党员教育经费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机制,着力解决党建工作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四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督察考核机制。采取督查、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样检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基层党建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加强指导,提高基层抓党建工作的水平。健全完善基层党(工)委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制度,把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与领导干部的评比表彰、提拔使用挂钩。进一步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深入宣传新形势下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在全市形成相互学习、互促共进的良好氛围。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7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 国力有了很大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 因此, 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 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 “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 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 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 全面清理涉农收费, 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 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 “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 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 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 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也不是整齐划一, 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 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各地农村差异很大, 推进新农村建设, 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必须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 不能搞一刀切, 不能强求一律, 盲目攀比。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相衔接。我们要因地制宜, 尊重村民意愿, 注重引导, 拾遗补缺, 加快步伐, 以阶段性促全面性, 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性与保障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决战, 是发展社会主义, 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任务。一方面, 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 组织群众, 统一民心, 调动民心, 集中民智, 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农民渴望富裕, 渴望幸福, 渴望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生存, 把理想变为现实, 同样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外, 最大的动力在于发动农民,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自觉解放生产力, 不断克服小农经济思想, 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农村有识之士, 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把资本投向发展, 扩大原始积累, 要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积极支援农业发展, 积极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 走共同富之路。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 全社会民众要齐心协力把新农村建设好。

四、新农村的建设广大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应对入世挑战、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数量较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社会群体, 只有加大科技教育培训的力度, 帮助他们提高素质, 不断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和对科技的吸纳能力, 才能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和技术推广应用的问题。抓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要着力提高农民的三个能力:即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不断加快农民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 提高农民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不断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不断加强对农民的转岗培训, 提高农民从业能力, 拓展就业空间,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他们对新农村的建设能做到积极主动, 这样才是根本之道。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 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 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党的建设, 2006, (09)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 篇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我国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各个方面全面进步的农村现状。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三农”问题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并且将进一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加快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产销一条龙带动当地收入提高,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管理民主,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政府的各项扶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在多个方面给与农民优惠政策。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在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以“三农”为对象,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村,实现以创新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创新引领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创新型新农民。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2、发展农村龙头企业带动新农村的发展,千方百计的提高农村收入

加大扶持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来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不仅能提高村民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做出贡献。龙头企业的兴起能够联合当地村民分散的作坊生产并由企业代其销售取得利润,轻而易举的实现了产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龙头企业的兴起也能给当地农民提供就业的岗位,避免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好的企业还能够吸引毕业大学生,加快当地科技进步,从另一个方面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3、新农村新气象,加强村风村貌建设、实现管理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继承并发扬农村纯朴乡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是解决农村社会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民主素质,促进民主参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实现管理民主,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

4、当地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在农村,民生问题备受关注,当地政府应当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农村的水、电、热等方面的需求;建设健身场地,以及巡回演出等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实现新农村的“村村通”工程,让每个村镇之间由沥青路连接,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通过各项民生工程的建设,提高农村的建设热情。

5、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在多个方面给与农民优惠政策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各地土地的需求量也日益显著,这就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凸显出来。因此国家应当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决不让失去土地的村民有所损失,有效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看病难、花销大等问题。通过这些惠民制度促进社会和谐。

结论

在当前国内外各种局势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开拓新思路,理论联系实际,寻找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在进步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共同构筑着我国21世纪广阔农村的美好未来。

上一篇:常用英语谚语下一篇:谈小学低年级快乐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