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精选8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篇1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达了关于开展农村经济重大问题调研的指令,按照国家发改委下达的调研课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深入湘潭县农村开展调研,并运用湘潭县县委基层办、县委政研室和湘潭县政府经研室的相关调研成果,形成了综合性调研报告。调查结果表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原因是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相悖的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笔者以为要做好做活五个方面的文章:
一、生产发展 用工业化的理念 实现经济重建--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二、生活富裕 用产业化的布局 实现社会重建--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三、乡风文明 用市场化的思维 实现制度重建--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四、村容整洁用城镇化战略 实现生态重建--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研究;
五、管理民主 用科技化的手段 实现文化重建--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发展,和谐发展
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难题之一: 乡村债务问题
据调查,一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都不乐观。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了收入;二是经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这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
一、乡村债务结构分析
~~县乡村两级负债总额为55161.99万元,其中乡一级负债42586.33万元,村一级负债12575.66万元,其债务结构如下:
按成因划分:A、地方上项目、办企业,造成决策失误或因管理、市场原因亏损形成的债务14992.45万元(其中乡级13814.10万元、村级1178.35万元)占27.18%。B、办福利事业、“普九”、乡镇医院和村办福利事业建设形成的债务5853.77万元(其中乡级4819.21万元。村级
1034.56万元),占10.61%。C、民间高息借贷、完成各种上交任务,因本金、利息形成的村级债务3599.48万元(其中乡级2484.72万元、村级1114.76万元),占6.53%。D、如通乡镇油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4922.01万元(其中乡级3070.66万元、村级1851.35万元),占8.92%。E、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干部因素形成的历史性债务1335.54万元(其中乡级968.14万元、村级367.4万元),占2.42%。F、农户欠交税费,逐年欠款而增加形成的集体债务10640.2万元(其中乡级4659.72万元、村级5980.48万元),占19.29%。H、其它原因形成的债务13818.54万元(其中乡级12769.78万元、村级1048.76万元),占25.05%。
按债权人划分:A、欠银行、农村信用社、基金会及其他金融机构20131.79万元(其中乡级17614.46万元、村级2517.33万元),占36.49%。B、欠乡村工程业主3418.82万元(其中乡级2755.70万元、村级663.12万元),占6.2%。C、欠乡村干部7682.6万元(其中乡干部5769.09万元、村干部1913.51万元),占13.93%。D、欠乡村教师2518.4万元(其中乡级2452.30万元、村级66.1万元),占4.57%。E、欠民间个人2568.06万元(其中乡级l537.07万元、村级1030.99万元),占4.66%。F、欠其他经济组织10881.74万元(其中乡级6049.24万元、村级4832.50万元),占19.7%。H、欠其他债权人7960.58万元(其中乡级6408.47万元、村级1552.11万元),占14.42%。
二、乡村债务成因分析
1、财源有限。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区并乡、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等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村集体不再有剩余产品的分配权和经济收入的支配权,“五统三提”、农业税附加等乡村集体收入也随之消失,乡缜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大多数被取消,预算外收入锐减,乡村集体收入来源被逐渐抽空;由于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缺乏、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曾经红火一时的乡镇企业,在90年代纷纷破产倒闭或改制重组,每个乡镇每年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企业管理费收入顿时化为乌有;1988-1993年,国家实行:划分税种、核实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地方财政的留成比例较高,理财自主权较大,财政状况相对宽裕,而94年以后实行的分税制,地方的独享税种只有营业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小额税种,而增值税、所得税地方只分享25%、40%,地方财源严重“缩水”。
2、刚性支出居高不下。由于机构雍肿,队伍膨胀,乡村二级的工资、误工补贴,办公费、交通费等基本支出使乡村不堪重负,政策性增资只能“挂空档”。旱涝灾害、山林火灾、矿山事故等突发事件而导致的不可预算费用,使原本拮据的乡村财力更加捉襟见肘。,3、财源流失严重。分田到户后,村级集体财产被一分而尽;撤区并乡、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人情税、关系税、税收征管力度不够,导致税收不能按国家政策足额征收;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税费收缴缺口大,尾欠收缴难度大,征收成本高;实行分税制以来,一定四年的乡镇税收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不能完成的乡镇只能高价买税(20~30%的手续费)或高息借贷垫交;成立于1994年的农村基金会、互储会,一开始就以高息和分红疯狂吸收存款,违规大额放贷,直接威胁金融秩序,99年国家下令强行关闭时,乡镇财政向国家举债1.181亿元兑付农民存款,农村“两会”清收不仅使县、乡、村支付了巨额的清收成本,还承担了1368万元的利息债务,至今还有9000多万元的不良贷款没有收回,4、盲目性建设投资强力扩张。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企不分,政府办企业、政府为企业担保贷款,使乡镇不得不花巨资为企业亏损买单,为企业偿还不良贷款本息;各种达标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使乡村债务陡增;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组织农民发展新的生产经营项目,并和农民签订保产保利合同,项目失败后,政府不得不替农民交纳巨额学费。
5、预算约束力不强,挥霍浪费严重。乡镇人大会议上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往往是一个形式,乡镇的财政支出一是拆东墙,补西墙,毫无预算可言。二是乡镇财政支出往往是书记、乡镇长说了算,管他预算不预算,支出决策不仅脱离预算而且基本上没有民主可言、更不要说财务制度了。三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乡级财务账性违规违纪支出现象较为普遍,有限的乡村财力“跑、冒、滴、漏”严重,乡村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四是乡镇主要领导异动频繁(平均任期2年左右),在领导的潜意识中,根本就没有长远打算,大多是过日子、守摊子、找路子,希望早日脱离“苦海”,支出的随意性也就被无限放大。五是村一级的支出就更没有计划了,“到手就是财、今朝有钱今朝用,管他明天怎么过”,是大多数村干部的理财之道。
在现行的乡村绩效考核机制中,数字化强制性硬指标不少,唯独没有行政成本的考核指标,乡村干部在行政过程中,没有成本意识,从客观上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个别乡村干部为了自己的仕途和声誉,不惜花公款制造虚假政绩为自己脸上贴金。在乡村财力日益拮据的状况下,办公费、交通费、通信费、公务接待费却节节攀升,大吃大喝俨然成风,公费请客送礼愈演愈烈。在公款消费上讲排场、讲档次、互相攀比,债务包袱越背越重,群众怨声载道。
三、乡村债务影响分析
巨额的乡村债务对基层组织运转、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1,是违法行政的重要诱因。乡村出现收支失衡后,乡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资源,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对人收取各种费用,因而,农村“三乱”久治不止;为了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乡村两级均热衷于违规征用土地搞建设,通过炒地皮,从中获取20-30%的收益;由于经费紧张,驱使政府机关和干部采取各种隐蔽手段经商办企业;为确保正常运转,乡村干部千方百计找门路,以项目建设为幌子,通过非正常途径,采取非正常手段,争取上级支持,以弥补工作经费不足。
2、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沉重的债务包袱,使乡村主要领导整天处于“借新债、还旧债、躲追债”的状态下,影响了他们谋划经济发展的精力;湘潭县的干部工资只有~~市的1/
2、长沙市的1/3,并且还不能按时发放。乡村干部为垫交税费、垫付工作经费,每人手里攥着几千元、上万元乃至10多万元的“白条”,兑付遥遥无期,乡村千部人心涣散、意志消沉;面对存量和增量均严重不足且强制带病超负荷运行的农村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的社会事业公益设施,乡村二级无力改造和建设,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脱节的现象更加严峻;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有限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教育经费被乡村挪用已习以为常,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基础教育。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乡村二级运转困难,公共服务职能难以正常发挥,势必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同时,由于公共投入不足,也直接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增收致富。
3,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巨额的乡村债务使乡镇政府、村委会成为农村最大的债务人。对内,欠乡村干部的工资和公款私垫费用,对外,大到欠金融机构贷款、施工单位工程款,小到欠水电费、运费、餐费、办公用品费,而且在目前状况下,乡村根本不具备偿还能力,只能采取能拖就拖、能躲就躲的应对之策,社会公信度大打折扣。债主为了早日拿回欠款,无奈之下,只能无休止地纠缠乡村干部,围堵干部家门和乡村驻地、封堵学校大门、强行搬走农具和办公用品,搞得乡村干部声名狼藉,无法开展工作。
难题之二: 农民增收问题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
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有的地方将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作为普通企业对待,有的作为社会团体对待,还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适当的名分。这种混乱局面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纳税、保险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严重妨碍其发展。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
一、农业政策执行情况
税费改革前的2001年,~~县农民的税费负担情况为:农业税28404509元、农业特产税5160000元、生猪屠宰税1352700元、乡统筹47604645元、村提留18886556元,共101408410元。人平负担98元,亩平(按计税面积计算)负担108元。一些临时性摊派和搭车收费(约30元以上/人)尚未计算在内。
2002年税费改革时,湘潭县核减一批不合理计税面积,合理确定计税产量,取消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五统三提”,将农业税费门类规范为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2002年和2003年因税费改革使农民减负约30元/亩。
2004年农业税税率由7%下调至4%,全县农业税及附加总额3304万元,人平负担31.98元,亩平负担35.30元,较2001年下降67.42%。2005年,农业税全免,全县预计免征农业税6046.4万元,从此,农民完全从税费负担的梏桎中解放出来。
2003-2004年,~~县共减免农业税10116.4万元,得到了上级财政等额专项转移支付。2002-2004年,~~县共下援农业税灾社减免2163.7万元,重点照顾贫困村组的农户、五保户、烈军属、残疾人、受灾群众和水库库区内的困难群众。
2004年,~~县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发放直补资金970万元,粮补资金1544.4万元,使农民直接增收2514.4万元,人均增收24.51元。
二,2000~2004年~~县农民收入情况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构成的变化情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44元增加到2004年的3681元,5年内增加1037元,增长39.2%,年均递增8.62%。
2000—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度增长具有极大的不均衡性(2000年较1999年增长3.97%,2001年较20001年增长5.3%,2002年较2001年增长5.7%,2003年较2002年增长7.5%,2004年较2003年增长16.3%)。5年中,农民收入虽稳步上升,但有四年的年间增速低于
8.62%的年均增速;其增长规律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明显的跳跃性,前四年为低速期,年均增速仅6.17,2004年为快速增长期,较2003年增加516元。增长16.3,首次超过城镇居民纯收入增返5.3个百分点。若没有2004年的高速增长支撑,就不可能实现8.62%的年均增速。5年间,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基本稳定。家庭经营收入占60.78%,5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58—2.5%之间;工资性收入占36.19%,5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34.3~38.9%之间;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仅占0.87%、2.16%。湘潭县2004年农业总产值44.3亿元,农业增加值25.21亿元,粮食种植面积187.4万亩,粮食总产量85.72万吨,出栏牲猪234.49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8.5%、17.3%、14.7%、8.4%、16.3%。以上数据显示,随着一系列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核心的支农扶农政策的颁布实施,农业和农村取得了多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好形势,粮食生产在短期内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产品全面丰收,农业效益明显提高,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下,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大县县域经济的最大亮点之一。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
2、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2004年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政策效应。免征农业税不仅使农民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根治了农村乱收费的痼疾,使各种巧立名目的搭车收费失去其依附的载休,广大农民群众可谓欢呼雀跃,拍手称快。直补、良补给了农民一条稳定的政策性增收渠道,减负和增收使农民在长期的“高负低收”的恶性循环下解脱出来。
3、较长时期内农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位徘徊。以2000~2004年为例,年均增速仅8.62%,其中,2000年较1999年仅增长3.97%,2001年增长5.3%,2002年增长5.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2000~2003年的农民收入增长处于停滞和负增长状态。
4、农民收入的内部分化日趋加剧。2003年,我们调查了8个乡镇20个村50户农户的收入情况,户均收入8400元,其中年收入10000元以上的17户,占34%;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26户,占52%;年收入1000~5000元的5户,占10%;年收入1000元以下的2户,占4%。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1、农民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的原因除政策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历了10多年的家庭经营后,农村生产力、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极至,在新的经济体制、产业格局、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出现以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必然进入“休眠期”。2004年的增产、增收、增效缘于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政策的引扶效应和市场的刺激效应又一次发挥到了极至,要保持2004年的良好发展态势已属不易,要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难度可想而知。
2004年,农作物产量和价格也接近峰值,依靠提高单产和市场涨价增收显然“内存”严重不足。在世界农产品生产与贸易不断集中、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垄断性经营、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巨额补内贴并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进口设置绿色壁垒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2004年,我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从45%下降到17%,许多农产品的关税普遍下调20—30%,国际农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价格也将下降20—30%,农产品价格回落的压力越来越大。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已经无法经受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冲击,国内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进入鸡年,农产品价格就遭遇“寒潮”,首先是稻谷价格比2004年下跌5~8元/50kg,接着是4月下旬~5月下旬的牲猪价格直线下跌,良杂猪由去年的10.2元/kg跌至8.4元/kg,良良猪由去年的11元/kg跌至8.4元/kg,在经历了一个月的低价运行后,牲猪价格才触底反弹,小幅上扬,但仍然没有恢复到2004年的价格水平。工资收入己成为农民收入的“创业板”。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和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的影响,尤其是城镇建筑业、制造业等对农民工需求大的产业增长强劲,民工外出务工寻找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估计在近几年,工资性收入会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因子。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劳务经济也面临诸多制约,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全国共有农村劳动力42亿,农业自身的劳动力需求只有1.7亿,尚有3.1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上城镇下岗失业工人和新增就业人员,城市的承载能力相对有限。二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三是劳动力的供大于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力型务工人员的薪金待遇会越来越低。四是湘潭县的劳务经济至今是一种自发经济,管理松散,组织化程度低,若不引起高度重视,就有可能失去部分劳务输出市场。
2、农民增收的风险性系数大。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是“靠天讨吃”。目前,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众所周知,过度开发和盲目扩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水士流失、生态失衡、资源紧缺必然导致气候的反常,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民增收的风险系数也就不断放大。
3、农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受思想观念、认知水平的限制,农民死抱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不放,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浪转机制难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作田、养猪、打工不可能使农民收入出现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增收动力明显不足。
农产品价格是农业的“晴雨表”,农资价格又是农业的“风向标”,农民对“二价”只能无条件的被动接受,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今天以来,农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跌,农资价格却一路飚升,尿素零售价(下同)1950元/吨,同比(下同)上涨14.9%;钾肥2200元/吨,上涨29.4%;碳胺540元/吨,上涨17.4%;复合肥1050元/吨,上涨32.9%;种子9元/kg,上涨28.6%;农地膜14元/kg,上涨4%;抛秧盘0.65元/块,上涨160%;农药的平均涨幅也在20%以上。因农资涨价,农民种田成本增加50元以上/亩。按2004年湘潭县“二补一免”55.72元/人计算,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被农资涨价全额抵消。
受煤、电、油、运紧张和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农资价格上涨有其客观原因。但透过涨价现象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近年来,舆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宣传有失偏颇。农业和农村经济刚有转机和起色,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把农村形势说得天花乱坠,片面宣传和夸大成就,对仍在存在的各种问题或是忽略不计,或是轻描淡定,给人以“三农”问题已经解决,农民已经富裕的舆论误导,各行各业,特别是农资生产商和经销商也就争先恐后来分“蛋糕”,为农资涨价埋下伏笔。二是农民对农资生产成本、进零差率等生产经营信息全然不和,涨不涨价、为什么涨价、涨多少,全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一面之词。三是国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前”补贴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但真正的“好处”往往落到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手中,他们一方面享受国家的行业政策优惠,一方面叫苦不迭,大呼亏本经营,一次又一次提高农资市场价格,最终受“挤榨”的还是农民。难题之三:村镇规划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
二、98年以来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当前存在的问题
难题之四:投入机制问题
1,金融资源流失严重,经济发展受资金“瓶颈”制约
2、上学难、看病难、贷款难,打官司难。
主要原因: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
原因之一:生产经营模式落后,产业科技含量不高。
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脆弱。
原因之三:乡镇机构雍肿,干部队伍庞大。
表现之四:乡村两级经费紧张,基层组织运转困难。
原因之五:党群关系疏离、干群关系紧张。
原因之六:社会保障体系严重缺失 劳务输出引发社会问题
生产发展 用工业化的理念 实现经济重建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篇2
一、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㈠每个村都确定了发展的农业产业, 并引进了业主
邻水县冷家乡挖断山村主要种植花椒, 该村90%以上面积都种植花椒。2003年10月引进重庆巴南区的一家业主, 企业按照每年3000千克/公顷玉米的标准补偿给农户, 以租种他们的土地。该村除了花椒产业外, 还有西瓜、蔬菜、生猪产业。花椒年产值6万元/公顷, 纯收入至少有3万元/公顷, 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邻水县观音桥镇主导产业为脐橙, 引入农业企业“瑞龙”, 按照每年4500元/公顷的租金租种农民土地, 由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同时, 综合利用土地, 脐橙树下套种蔬菜 (西瓜、南瓜、海椒) , 大业主带小业主。观音桥镇七村种植脐橙、西瓜、蔬菜 (豇豆、丝瓜、苦瓜) , 三八村种柚子树、西瓜, 倒朝门村种植脐橙、葡萄、西瓜。并作好宣传工作, 个人都用电话彩铃推荐西瓜、专门有人维护网站。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种植藕、茄子、海椒、杂柑。引进成都业主周得富种植藕, 他承包了30公顷土地, 按每年6000千克/公顷玉米的标准补偿农民, 所产海椒则与郫县豆瓣厂挂钩销售。岳池县乔家镇董家村发展磨菇生产, 尤其是大力发展稻田菇, 充分利用土地和废弃的稻草, 并建立专业合作社, 引进业主重庆旭旭公司, 提供技术指导、产品收购, 并且还请北京三安集团的专家入住指挥。镇政府对农民生产磨菇实行补贴, 以带动他们的积极性。除了蘑菇生产外, 还种植苦瓜、以色列番茄, 发展蔬菜产业;推行农用设施机械化, 买微耕机40多台, 实现无牛操作, 在基地尽可能使用机械设施, 喷药、补水用机器, 减少人力支出。广安市龙安乡主要种植龙安柚, 目前该村已经注册了龙安柚商标, 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产品销路好。广安市协兴镇引进种植、养殖方面的业主, 租种农民的土地每年12000千克/公顷粮食的标准补偿, 自然风险由业主承担, 目前全镇已有业主200多个。
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村庄开始美化
主要是涉及修村级公路、农村便民路、“一建三改” (沼气池建设, 改水、改厨、改圈) 、房屋美化等方面。邻水县挖断山村总共500多户, 2007年农居美化300多户, 并修晒坝2800米, 修便民路11公里, 新修沥青路2.2公里, 上半年建沼气池60口, 文化活动室1个。观音桥镇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2006年、2007年分别修主干道路、沥青路7公里和4公里, 连通了7个村, 有便民路146公里;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 修蓄水池、建自来水池共160多口, 80%的村民吃了自来水。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尊重民愿, 请重庆大学建设院进行总体设计规划。到每村的具体建设时, 由农民根据自己哪个地方种庄稼多而决定在哪些地方铺设便民路, 铺路所用的石板路材料由政府负责车拉到村口, 具体铺设由老百姓负责;并兴建蓄水池、沼气池, 已经建180多口室内沼气池, 这种新型的沼气池上面是猪圈, 洗手间的废水都流到沼气池中, 既环保, 又少占用土地;结合旅游开发、民房特点复古, 建立居民集中居住区, 该区目前有12户人家。岳池县乔家镇廖坝村建沼气300多口, 有的村每家一口, 并搞好庭院经济。广安市协兴镇, 每户居民一栋新房、一个沼气池、一口卫生井。
㈢环境、治安建设初见成效
农村的环保问题也同样重要。生产、生活废弃物等如果直接投放到大自然中, 会造成土地质量变坏, 影响作物生长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农村治安状况良好, 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邻水县观音桥镇在村里设置垃圾箱, 实行集中清运;搞人、猪分居地试验, 实行分户养殖、集中管理。广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了每个村都建立警务室, 使偷盗、拐骗情况大大减少, 社会治安良好。目前农村里搞生产的多了, 打牌的少了, 封建迷信少了, 环境、治安状况大大改善。
㈣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民主意识教育
邻水县挖断山村共有900多劳动力, 在外务工的有400多人, 而在本村务工的年总收入达10万元, 其主要在花椒厂务工及种植西瓜。该村对农民进行针对本村企业技能的培训、法律知识的培训、生活习惯改善 (环境卫生的打扫等) 的培训。邻水县观音桥镇7村利用浙江商人传授种植技术, 但是效果不理想, 主要是浙江商人不愿意传授技术。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搞“五星文明户”的评选, 增强居民的民主管理意识;每村派出7人~8人学种植杂柑技术, 农民采取托管方式把柑橘托管给他们, 进行统一的施肥、除草, 并按照每株每年0.5元的标准收取托管费。岳池县乔家镇在农民中培养业主、带动农民发展, 农民在发展产业方面享受和村干部一样的待遇, 可以组织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 成立专业的合作组织。广安市协兴镇采取清除生活陋习、封建迷信, 开展育新风、育新人的活动。
㈤基层干部班子的培养得到重视
邻水县冷家乡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作用, 针对农村目前面临的基层组织人才缺、待遇低, 要选出一个好的干部很难的问题, 主要采取活动室阵地建设, 通过一地派一个大学生的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水平。邻水县观音桥镇在民主管理上有所加强, 进行领导班子调配, 派干部到村上指导, 把业主培养成干部, 在群众中找出战斗力强、威望高的人当干部, 进行双向培养, 既解决了干部待遇低的问题, 又能更好带动农民致富。该镇共有113个业主, 有2/3以上的村干部当业主, 示范带动作用较强, 带头统一销售农产品。岳池县乔家镇采取干部当业主、业主变干部的方式发展产业, 镇上有12个干部, 11个当业主, 村干部也有2/3的当业主。同时把村干部能否带动自己、群众致富作为考核标准, 改变工资结构, 除了人均每月500元收入之外, 另外的270元是围绕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考核, 带领农民种的越多, 提成的也就越多。
二、实施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难点
㈠“空心村”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解决难度大
随着农村人口迁到城镇以及公路沿线, 原来的村落不复存在, 出现“空心村”。迁到公路沿线的居民修建房屋会占用大量好的耕地, 而且农民自己还随处建房, 居住分散, 新修的房子无传统民居色彩, 这就要求应该在这方面做好规划。目前很多干部已经认识到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 认为要分层次、分梯次进行规划, 分年度实施规划。如邻水县冷家乡的乡长认为要把村社分为启动村和重点村, 启动村先找出自己的主导产业、优势, 进行申报, 然后在启动村中找出重点村。规划先行是共识, 规划得调整土地。但是我国土地政策30年不变, 许多农民小农意识较强, 竞相要地成为发生农民纠纷热点, 且大量外迁农民在农村都保有土地。因此, 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产业化都需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的问题。
㈡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体认识有误区, 出现政府唱主调的局面, 甚至某些地方有时政府帮做, 农民冷眼旁观, 全由政府包干。并且在建设过程中, 最终受益者农民对“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 基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大部分的观点是“政府让怎么做, 就怎么做”。还有一些做法也让农民不理解, 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如由于政绩工程的影响, 一些农民认为, 新农村建设应该由政府买单负责修路、修房子、买家具等;新农村建设开展时一般先选择公路沿线展开, 各个村在具体开展时农民不能得到同样的条件, 某些村的农民需要付出更多的钱, 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因此, 如何转变老百姓的观点, 提高老百姓的积极性, 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则是一个面临的新课题。
㈢资金缺乏
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一方面是政府投入少, 尤其是广大西部政府财政收入本来就很少, 投入更显不足。广安市在启动新农村建设时, 每个村由县上投入资金10万元、市上投入资金15万元, 专项资金加项目资金财政总共投入25万元, 用这些资金对每村进行修路、改水、改厕、改圈、文化建设等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乡镇政府的债务负担沉重, 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公路沿线及有一定基础的地方展开, 如果要逐步推广到偏远村则会需要更多的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农民大量投入, 农民负担变相地增加。从邻水县挖断山村看, 国家每投入1元, 农民投入则是3元~4元。而老百姓收入水平、土地大小不一样, 有些收入少、土地面积多的家庭, 就存在困难, 对于每户5000元~6000元投资额, 20%~30%的家庭是有问题的。实现“一建三改”每家也需投入1000多, 一个村需要投入50多万元。在方家沟村农民集中居住区新修一套房子要9万元, 而农民外出务工一年的净收入只几千元, 这样农民务工收入全花在房子上面了, 使农民负担增加。虽然政府采取措施, 没有钱的就出劳动力等, 每天补贴10元~15元, 但农村剩于劳动力几乎是老人和小孩, 大部分人只好选择出钱, 这就又出现房子很新而无人居住的现象。
㈣农村劳动力缺乏, 空置房屋多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60%左右均在外务工, 剩下是以老人、小孩为主体的人群, 致使在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严重缺乏, 很多地方都是专门到外地去招聘工人, 同时留守的老少人员在农村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影响, 缺少精力去照管种植的作物, 新农村的主体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还有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家中房屋空置, 对其也要进行美化、保持统一的效果, 但几年之后房屋还是无人居住, 前期的投资就白费。甚至有些房屋主人已经迁移出去, 但仍然保留破烂的房子在宅基地, 这些房子的存在都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㈤农民的教育问题
目前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注较少, 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漂亮的房子、好的道路。但是农民的思想、教育跟不上, 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大量新型农民, 然而目前对农民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村上产业的一些简单技术的培训上, 对“乡风文明”仅仅局限于爱清洁卫生, 而对农村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问题等均未纳入。不注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的增强, 只讲究房子样子比较新是不行的, 某些地方甚至会出现“返贫现象”。
三、要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再认识
㈠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新农村建设在韩国用了30年时间, 西方国家是上百年的时间。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的多次会议和文件可以看出,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贯彻的过程。广安市每年搞60个活动村, 51个重点村, 从计划到检查之间的时间间隔太短。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多听听群众的意见。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能急功近利;在建设过程中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多做实事, 为百姓谋福利, 不能简单的以GDP论英雄, 要在基层做第一线的实事;重点村应该选择基础好、村班子好的启动村, 不能只做公路沿线、产业基础好的村子, 还要逐步推广到其他偏远的农村地区。
㈡需要深化产业发展的认识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公路修好了, 交通便利了, 农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物质、信息的交流也方便了, 农民的意识会更先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准公共品投入, 产业支撑是关键。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一村一品”, 避免了产业雷同、销售不畅的局面。每个村只有确定出主导产业, 有了产业支撑, 才是长久发展的动力。而确定好主导产业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及效益。对于自然条件好的地区需要综合考虑收益, 如果放弃粮食生产而发展其他种植业, 可能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这次参观的这些村有些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如倒朝门村的柑桔、龙安乡的龙安柚都已经具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只是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文章。而有的村却是完全靠政府补贴 (岳池乔家镇董家村的磨菇每袋政府补助1元) 而形成的产业, 且种子、种苗价格昂贵 (如方家沟一个青见杂柑种苗34元, 岳池董家村一株苦瓜苗5元) , 一旦政府补贴取消后, 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是什么样, 则尚待观摩。因此, 在确定主导产业时, 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 综合利用市场信息, 应先找对销路, 计算投入、产出比, 再发展生产。
㈢要跳出三农看三农,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农工部门的在负责实施, 而新农村建设不只是一个部门的任务。还涉及到旅游、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部门, 形成多部门协调的组织。要以工促农, 城市支持农业, 使小城镇成为新的增长极,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要各上级领导重视, 规定各个部门必须协调合作, 多种工作同时展开, 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及早日完成。
㈣培养好的领导干部, 增强风险意识, 避免权利寻租
基层干部的领导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 基层干部是方向标, 领导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要选好村支领导干部, 选好带头人。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素质, 目前特别要利用好选调的大学生资源;要多为农民的利益着想, 多做实事, 不急功近利, 不搞政绩工程;要加强领导能力。
目前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无投入、产出分析, 且县、镇、村之间存在认识的误区, 缺乏统一指挥, 来一个领导实行一套。上一级统一安排发展的某种产业, 村干部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也不知道究竟成本多少, 都是建成后再进行核算, 这样就导致最终受害者是农民, 也挫伤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同时在引进业主之后, 村干部本身水平有限以及其他原因不能有效的管理业主, 加上进入某地的业主都有一定背景, 一旦市场行情不好, 风险出现, 业主逃走, 剩下的烂摊子难以收拾, 农民利益无法确保, 这些都是领导干部在引进业主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岳池县实施的干部当业主, 从业主中培养干部, 带动农民发展的新型做法, 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收入待遇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地的业主诚信可靠。但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寻租, 需要正确引导, 加强监督。
㈤全面推进农村社保、医保工作
农村社保、医保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入城市生活, 成为城市居民。但是绝大部分农民进城后, 还保留有农村土地。由于社保体系的不健全, 对这些农民来说, 土地就是他们最大的保障。他们保留土地, 保留农村房屋, 并通过流转方式, 不让土地荒废。而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收入低、城市房价高, 最终仍然会回到农村去, 对于他们的养老、医疗问题不能简单的认为加快了城市化, 农民进了城, 就解决了问题。农村医疗费用高昂, 医疗设施缺乏, 使得封建迷信解决疾病的风气抬头。政府需要主动承担责任, 推进农村医疗这个公共财政的政策, 不要再让农民有病难医和因病返贫。
㈥需要考虑解决农村后续劳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3
牛变秀(北京农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赖于高效借用、开发和推广农业技术,并提供特定的制度保障,进而有赖于适宜的观念文化基础和土壤,即制度安排必须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与人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相适应——“技术推广一制度创新一文化制约”三者互动关联。
必须立足于“农民、农业、农村”实际,探讨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农业技术借用、开发和推广所必需的制度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制度创新与文化进步的张力互动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刘德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
在我国,新农村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如江苏华西村、河南刘庄、广东南岭等。他们在发展中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不仅改变了物质面貌,而且改变了精神风貌,焕发出勃勃生机。若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往往在解决温饱后陷入“温饱陷阱”和精神沙漠,即使物质上富裕了,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谐,不会保持充足的后劲。
建设一个好班子、选拔一个好班长是他们成功的奥秘。通过当前的第三批先进性教育,要重点培养造就大批的好班长,带出好班子,从而改变旧农村的面貌。
刘选启(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政府副区长)
“三农”问题,基础打在农业,重点放在农村,关键落在农民小康社会,最紧要的是必须不折不扣地解决好农民问题。
如今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很多,得狠下功夫加以解决。首先要选好“领头人”,让农民信任你。其次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脱胎换骨,真正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再次要形成和谐共存的局面,让农民“公平地吃饭、自由地讲话、尽心地干活”。最后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使农民尽快走上小康之路。
高文峰(山东省汶上县白石乡党委书记)
新农村的“新”,不仅在于发达的城市反哺还不发达的农村,强大的工业反哺尚很弱小的农业,更在于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4
姓名:寸佳佳专业:语文教育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制度的指导下,对农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全方面的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政治完善、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环境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的最终目的是国富民强,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一、我村基本情况
我村是阿月乡发展较快的村庄,依山傍水。全村共有农户100多户,500多人,虽然人口并不算多,600亩耕地,收入主要来源于生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籽、蒜苔、烤烟等农作物。另外,由于修建水电站后,不少农户靠抽河沙获得经济来源。最近几年,经过村民们的共同努力,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巨大改善,但是,群众之间和谐友好相处仍存在不少问题。而且,因为村民对环境和资源缺少保护意识,使得环境受到破坏,水资源被污染。我村在发展中,人才缺少。因此,广大村民迫切要求尽快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使村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二、新农村建设需改善我村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不能妥善解决
1、因地制宜,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也很多,但是,不同的地区差别很大,同一个地区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因地制宜,做到天
时、地利、人和,不断完善和创新,改善我村。
2、土地承包,因双方不能合理的谈判,而无法承包。
3、土地征用,国家来征收土地时,我村部分村民不同意,国家不能征用土地,而且,想征用的村民也无法让出土地。或者,把每亩土地价格提高,使得土地征用缓慢。
(二)对策及建议
1、成立新农村建设矛盾纠纷调解领导小组,组织阿月村村委会与承包个体户进行解约磋商,根据土地出租合同相关解约赔偿协定,对于合同解约赔偿问题进行磋商,达成赔偿协定。
2、组织调解小组,对于村民进行劝说,按照指定的价格进行土地出让,并同时准备土地款,对于签订了协议的土地出让户进行先期的赔付,安抚村民,保证稳定。
3、加大宣传力度,把我镇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规划详情进行解释,并把统拆统建的长处告诉准备自建房屋的村民,劝解他们按照规划进行统拆统建。
4、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提高矛盾纠纷调解水平,对于出现的矛盾纠纷要坚决扼杀在萌芽阶段。
(三)缺少农村新型人才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人才观和党管理人才原则,全面落实省、市、县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农村人才开发及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加强我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建立人才保障长效机制为重点,紧扣培养、吸引、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村人才队伍,为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新型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环境及资源被破坏
1、农村农业众多,村民要管理好农业,获得好收成,农药就很重要,但是,很多农药毒性很强,会污染环境,破坏水土,例如,以前农药中经常使用的敌敌味,还有除草剂农达。以前,家门前的小溪水很清澈,还能见到鱼虾,现在,水沟里都很少看见水,有谁也不敢洗手洗菜。
2、农村任意排放废水废气,乱倒垃圾,导致环境和空气污染。滥用水资源,导致水资源匮乏。
(五)对策及方法
1、村长组织小组讨论,由村长召集村民开会,向村民大力宣传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而且,定期向每一农户作检查。比如,规定每一农户每个月用多少水,超出则提出来批评。
2、县委、村委召集村民将村庄打扫干净,并分配各自负责的地方,乱倒垃圾,造成环境和空气污染的农户,将村长交给该农户打扫一次。
(六)导致农作物经济收入和成本不同的原因
主要有几点:村民管理差异、土地本身肥沃不同、农作物生病、农药中毒,都会导致同样品种的经济作物,种出的成效不同。
提高农作物收入的对策:县政府派专业人才向村民传授农作物管理方法和经验,或者村民之间进行交流,提出有利的方法。比如:我家以前种烤烟,爸爸真的是花了很多心思,就是烤不出好烟,后来,爸爸、村长和舅舅就经常在一起探讨如何种烤烟,如何烤烤烟,烤烟不能种的太好,也不能生病,否则烟就烤不好,而且,他们证实:“烤烟装好后,36摄氏度就将湿度排干,这样烤出来的烟,大部分是中柠二”。所以,共同发展,共同获利益。
最后,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2、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4、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5、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新农村建设点分别位于于清塘村和大溪畈村,地理位置优越,是棉花、油菜的高产区之一,新点共有农户76户,358人,群众基础比较好,经济条件也比较宽裕,人均收入达4800元左右,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外出打工及在外做生意。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及早布署,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乡立即召开了党政联席会和全体乡村干部会,认真贯彻会议要求、传达和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随即展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申报工作。在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乡领导及时召开试点村群众会,深入到广大党员群众家中,听取他们的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以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并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把思想好、作风扎实、工作能力强的党员、群众吸收到理事会当中来,帮助和指导理事会做好内部分工,按照他们的素质能力及熟悉情况,分为改路、改水等几个工作小组,并分别指定一名理事会成员为牵头人,具体负责专项整治工作,确保了思想意识到位、人员组织到位、工作落实到位,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快速开展。
2、加大宣传,积极引导,狠抓落实,保障试点村各项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宣传导向作用,把政策宣传当作工作重点中的首要问题之一。通过积极宣传中央、省、市、县对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心里明白、目标清楚、干起活来更加有劲。
同时,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各新农村建设点均修建了垃圾池和垃圾屋,建立了统一的综合垃圾处理系统。以农户和保洁员为两大主体,完成垃圾的分类和清运工作。
为了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注重长效机制建立,结合试点村实际,制定了《理事会管理制度》、《新农村保洁员岗位职责》、《卫生管理制度》、《新农村建设点“门前三包”责任制》、《村规民约》等制度,制订了未来村庄建设规划图和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了新农村建设保洁协会等,有利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向深层发展。今后,将把工作重点放在产业规划、促农增收工作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逐步将各新农村建设点建设得更加富裕、和谐。
3、科学整合,注重实效,发展产业,成立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
我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积极落实上级相关精神的要求,分别成立了大溪畈村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清塘村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三个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积极入社,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乡这三个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合作社章程以及投资制度、股东制度、成员制度、财务制度和分配制度,紧紧围绕棉花种植这个主题,采取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科学分配的方式,促进了我乡新农村点棉花种植产业的规模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发展,使我乡新农村点的棉花种植模式由原始松散粗放型向现代规模效益型的转变。
三、工作体会。
今年新农村建设点,均是非常普通的村庄,没有什么特色产业。村容整体、民房建筑比较杂乱,柴草乱堆,污水横流,家禽散养现象依然时有发生。村民的经济情况,差异也比较大。村里的房屋有新有旧,好的楼房盖的比较阔气,破旧的还是土屋。散漫,平静,基本是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和与广大党员群众深入了解和互相交流中,总的来说,在思想认识、资金投入、村级规划、产业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等问题上,得到了统一,但是如何去改革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理清思路和方向,同时我们也体会到,虽然党的政策好,但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现实环境的影响,尽管我们的工作非常努力,老百姓参与的热情也很高,很多工作实施起来了还是有一定困难,甚至在短期内有的可能一时难以解决,需要今后一段时间去努力。
四、几点建议以及今后的发展
1、继续加大宣传,同时加强交流。全乡上下要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力、号召力,同时在工作中注重与外面的交流与学习,通过组织试点村群众去其他地方学习与交流,能相互的促进,取长补短,共同的提高与进步。
2、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是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二是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建设新农村,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才是主人,群众的作用发挥好了,新农村建设才能搞得好。
3、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村级规划占用村民宅基地及其他土地的补偿问题;二是新农村建设农民筹资及出工出力机制及其管理办法,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后的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并付诸实施,使乡村便于掌握和操作。
4、承认差别,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平衡,农民富裕程度不平衡以及村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多样性,决定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上有快一些的、有慢一些的。因此,在时间要求上不应强求一致,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应有所区别,在检查验收上不能把基础好的同基础差的村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而应主要看进步、重发展、看变化,有多少钱办多大事。
5、注重在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的基础上,侧重抓好农业产业化规划,引导农民增收致富。
6、协调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事业。新农村更需要新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需要长期过程,现时农村卫生事业急需加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6
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实践出真知,我利用寒假时间,对我市农村进行了实地调研访问。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具体表现如下: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我调研的乡镇来看,都已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辟有文化活动阵地。如分别辟有展览、图书、阅览、健身、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除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外,有的乡镇还新开辟两处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更有乡镇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
2、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从走访调查中,我感受到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负责人对我说:“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他
们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乡镇工作的议事日程。有个别乡镇是经济薄弱乡镇,乡负责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投资大量资金,建成了集图书阅览、健身、活动、展览和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并于今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3、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调研乡镇都能利用重大节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组织文娱演出、棋赛、球赛和联欢会等。乡镇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如组成舞龙、舞剑、扭秧歌和小型民间乐队等。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央和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不少乡镇并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实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严重错位。
2、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我市农村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镇中小学亦几乎没有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体、美教师。所有这些,对繁荣新农村文化造成很大阻碍。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90﹪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发展经
济,挣钱为了修房、给儿子娶妻、供孩子上学,改善物质生活,终日忙忙碌碌,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精神文化活动不重视,群体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
针对当前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这次调查,我个人对进一步加强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处于文化的自觉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文化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政府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科学规划、民主决策,对各地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较为合理的发展战略布局规划,尽快出台新农村文化建设评价指标,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和监管。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因此文化活动建设不仅要丰富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还应在这些文化活动中强化农民文化科技和致富技能教育,在“求乐”中“求富、求知”。我市各乡镇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特色(如农科村的花卉种植)定期开展一些具有公益性的、实用性的如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培训或讲座,以经济利益促进学习热情,以学习内容带动经济发展,形成新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3、加强乡村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道德水平,使农村孩子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能开阔视野,解放思想,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更应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多关心他们的生活,提供必要的玩具和少儿书籍,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现在绝大部分村有大学生村官,这支年轻队伍为现在的农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充分发挥好这个知识群体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激发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朝气和热情,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传播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篇7
一、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尼引入中国。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 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体育是指在这一区域范围内,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 即: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区域社会, 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社区产生的社会背景大致包括: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物质文明的保障刺激了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良性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 保障了广大农民充足的余暇时间参与文体活动;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将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中央关注“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序幕的拉开, 向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发展吹响了新号角。
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1%左右, 然而由于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 体育活动缺少组织和指导, 农村体育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农民中存在体质差、疾病多, 造成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失调、全民健身活动难以推动,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据“200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71个定点村的调查, 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 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 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 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 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多数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条件差是造成农民体育意识淡薄的最直接原因。
(二)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严重困扰着农村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农村群众体育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全国体育场馆资源。据对甘肃省部分建成新农村实地考察中发现, “只见崭新砖瓦房, 不见健身运动场”的现象较为突出, 农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制约着成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你为农村和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 政府管理松散, 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和指导, 基层管理体制的缺失和体育组织的不健全。
广大农村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系统不合理, 使农村社区体育处于一种随意状态。政府不能发挥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职能, 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和健身指导员在农村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农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的组织和引导,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未能进入广大农民生活空间。政府职能、社区体育人才, 限制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的作为。
(四)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级阶段, 农民体质状况堪忧。
现阶段,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步形成阶段, 广大农村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和不良生活卫生习惯, 造成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 因病致穷不仅是农民贫穷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3月29日, 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介绍了我国农民体质的现状:对全国成年人群体质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男性农民平均优秀率为10.7%, 不合格率17.2%, 而城市体力劳动者优秀率达16.1%, 不合格率仅11.6%。另外, 女性农民的优秀率更低, 仅为8.4%, 不合格率达21.2%[3]。
三、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党和政府适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改变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脆弱的现状。“十一五”时期是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处在发展农村经济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并重的新时期, 建立新农村不仅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须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重点, 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政府科学管理、农民积极参与, 加大对农
村体育宣传, 指导新农村社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人为本, 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物质文化条件,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认识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现社会风貌的窗口, 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形成健身、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体育活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种习惯, 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 将科学的健身理念树立在广大农民思维之中。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健康意识, 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新型体育观。
(二)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为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是解决农村群众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根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 甘肃省现有体育场地21, 900个, 乡村一级体育场地设施仅占8%左右。各级政府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 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努力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置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同时要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 采取体育产业化、社会化方式、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 才能实现“共驻、共建、共享”,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以此突破资金和场地的“瓶颈”。因地制宜开辟乡村天然体育健身场地, 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体育设施资源上的明显优势, 实现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与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 培
养社区体育骨干力量, 加强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各级体育部门要依托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 加快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 同时, 由于农村社区居民众多、人员分散, 需求多样化, 仅靠乡、镇、社区极少数体育专职人员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 农村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的体育骨干,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体育发展的社会网络, 加强对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 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和效果。
(四) 切合农村实际开拓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努力丰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内容。
农村体育有强烈而明显的乡土文化气息,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普遍的观赏性和悠久的传承性。发掘本地民间体育资源, 如南方的划船、游泳, 北方的滑雪、滑冰, 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项目骑马、摔跤;以及各地皆宜的民间武术、荡秋千、登山、放风筝等受年龄限制少, 相对易于开展的项目;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秧歌、木兰系列、长拳等简易项目以及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养生导引功, 作为农忙或闲暇时的运动项目;还可以通过地方文艺如民间乐队等文化娱乐项目吸引、聚集农民。把传统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当地习俗, 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增强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而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之一,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的可靠保证, 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无疑对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既能够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 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从而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吴玉华, 王丽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民健身活动[J].农业考古, 2006, 3
[2].王程, 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答记者问[J/OL]ht-tp://WWW.Xinhua.orq/zhibo/20060329/zhibo.htm
[4].侯广斌, 周新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建设的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10
[5].李静, 张彩霞等.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6].石生泰.充分发挥体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党的建设, 2006, 6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8
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在“新”字上,虽然过去曾对农村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但那时的改造是以损失农业为代价,去发展工业,去建设和维护城市。时至今日,中国的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城市也较之过去焕然一新,但农村却落伍了。城乡形成了反差,社会发展不协调。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国社会走向稳定、走向富强、走向发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指明了方向,这一英明决策的确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让城市支持农村,和过去截然不同。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现在扩大到了3.28∶1,如果不及时调整这种分配格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就难以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过去的取之农业转向支持农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目前农业这个基础还很薄弱,可想而知,薄弱的基础是不能盖高楼大厦的。因此,要使中国走向强国之列,必须把这个基础牢牢加固。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农民才从经济上获得了较大发展。种地不交税,同时还反获一免三补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初步放开了农民的手脚,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的基本内涵就是让农村出现新房屋、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者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新农民,新农民的基本形象就是同于市民的现代化素质,即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上述目的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了,才有可能通过充足的经济实力去解决一切想要办的事情,否则一切计划、设想均属空谈。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祖国今后命运的大事。因此,首先要立足全国,统筹全局,长短结合,因地制宜,百年大计地搞好规划。长久创业,规划先行,切忌重复建设、浪费建设、无效建设、短线建设,要把珍贵的资产投得恰到好处,要与民有利,与国有利,经得起历史检验,就像秦朝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那样,让子孙万代永续受益。
我们已经吃够短期(破坏性)行为的亏了,我们不能再拿有限的资产、资源应付了事了。为了达到长远预期的效果,规划的全过程,不能单靠农民自身解决,要国家统一从上到下,成立专门机构,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共同规划设计,要全国联网力求做到农民满意、国家满意双结合。完成后的规划要做到家喻户晓,形成全民意识,作为历届各级政府长期奋斗的目标,切勿随意变更,半途而废。
发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首先应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虽然全国各地农村经济不尽相同,但以产业化为切入点应该是一致的。因为要使农副产品由产量型转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向高回报率型发展,然后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达到对产品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必须经过产业化的过程才能如愿完成和达到目的,除此以外,没有其它捷径可走。产业化的进程需要根据资金含量和市场的需求按部就班的进行,切不可违反经济规则和市场规律。
(三)
从目前现实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紧缺的是资金。如何办妥这件事,我认为,应分初级、中级、基本完善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约需10年左右的时间,共需资金50—60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的含量就是可修建多座三峡电站,这是一个不容快速解决的数字,需要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应该是一场强国富民的全民持久运动。
中国农村虽然落后,但潜在的力量很大;中国农民虽然还不很富有,但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传统,被称为世界壮举的“红旗渠”不也是近代农民的杰作吗?我们在动员全社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切勿忘新农村建设的主力仍然是中国农民自身。像华西村、南街村那样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化农业生产,通过工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脱胎换骨的改造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像山东寿光那样统筹安排,集约化生产,进行农业商业化,通过经典农业,车间化农业,把农民集体带入致富的大门。我们应根据形势需要,认真总结推广。
(四)
除了资金以外,产业化的另一要求就是人才。所说的人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化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这方面的人才单靠农村自身产生已不现实。我们应当出台政策从城市向农村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近期和中期的重大国策,是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为此人才汇集是理所当然的。既然是重中之重,今后各级领导的选拔当然应该从此产生。现在的国家干部队伍产生基本都是机关化,既使强调到基层锻炼,也是挂职走形式,基本上没有深入下去。今后应号召有志之士,到一个村,到一个厂,到一个县,深入下去,办些实事,通过真正的实际经验,获取了第一手材料和成熟经验,然后再逐级使用。这样的人才,肯定会有作为。为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公务员队伍应形成竞争制,县(市)级和以下的领导职务要有预备队,采取职数减少,一任双员,随时都可替补,在任和预备待补的工资要形成差别,在任的一旦工作有失误,出现问题,随时都有被能者、智者接替的可能。这样有工作、有监督、相互竞争、相互监督,一是提高效益,调动人才;二是减少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发生。产业化的另一方面人才就是高素质技术工人,为了造就新型农民,这些人员基本上要从农村中选拔,各地根据产业化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逐渐把农民变成有技能的高素质工人、市民,这是解决眼前改造农民的最好办法。用短期培训解决眼前需要的,而为了保证今后形成高素质队伍,现在就要抓紧农村的教育。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到农村去任教,这应该是改造农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百年大计,是刻不容缓的燃眉之举。
(五)
除了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另一个制约农民的就是旧风俗、旧习惯、旧势力。这些旧的东西不除,新的东西就树不起来,新农民,新市民也就不能如期产生,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即使经济发达了,农民的素质不提高,新农村的标准也不可能是完善的。新农民的成长速度,应该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班子很重要,尤其是村级领导班子,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去统领一班人,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宏伟大业。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通人和,我国已是人才济济,但人才虽多,两方面的人才尚有不足,一是高尖端的科技人才,二是基层的实干人才。尤其是因城乡差别大,农村条件远不如城市,因此,大量人才都挤在城里,却没有岗位,农村虽然工作量大,却人才缺乏,这种现象应该说是人为的一种浪费。我们应出台政策把村级领导班子充实起来,为了更好地突出发挥各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作用,建议实施县对村的行政格局,实行大村制,县级直接领导到村,避免隔鞋搔痒的弊端,打破二元格局的城乡体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建议村级主要领导实行公务员竞争制,因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岗位,公务员不到位,这和实际是极不协调的。本地有能力有贡献的可以提到公务员,没有能力的把公务员充实进去。领导加强了,形成竞争制,那里的工作肯定会有起色。
领导加强之后,就是农民全员素质的提高。广大农民虽然素质低、文化低,但本质好,勤俭、勤劳、热爱祖国、热爱生活,通情达理是主流。我们要对农民进行新的道德规范,树立新标志,经常进行典范教育。为了脱胎换骨地迅速造就大批新型农民,要强制性地树立新风尚,只要新农民形成主流,过去的旧东西,旧习惯,旧风俗就逐渐随之没了市场,没了立足之地。新风俗、新环境、新产业一旦形成,农民成为市民,乡村变成城镇,城乡差别也就会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到那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功,也就为期不远了。
我认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两个目的,一是最广泛、最广阔地为国家培养新的税源,财税是国家一切运转的根本。二是为工商业最广泛、最广阔地开辟市场。八亿农民是最大的市场,一旦这个市场购需旺盛,他将带动全国的工商业走向无限的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也是极大地促进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是两条腿同时走路的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扎实搞好规划,广泛汇集财力,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产业化入手,加强农村领导建设,迅速提高农民素质,重点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但它也是有基础,有规律的,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重中之重的任务就会如期完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0-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8-26
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12-11
“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10-29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08-31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新农村建设)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