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共8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根据上级文件的精神要求,我于今年4月下旬在我村认真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与部分村民组长、农民群众积极交流沟通。通过几天的深入调研,加强了对我村发展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和认识,现结合本人到村任职6个多月的工作实际,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xx镇西郊,省道xxx公路由东向西贯穿全境,县道xx路、x路由南向北穿村而过,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为主,羽毛加工业和养殖业发展迅速。20底,全村拥有耕地面积*亩,常住户*户,人口*人,有*名党员,全年实现人均纯收入*元,是全镇人均经济实力较好的村。自年我村被确定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村以来,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和关怀下,我村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要目标,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各级新农村建设文件的重要精神,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大力发展我村特色经济,努力改善村基础设施,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1、群众积极性较高,心中充满期待。在调研中感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是比较高,参与意识也比较强,心中充满对新农村美好生活的期待。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实施的各项惠农政策,使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对党和政府的希望和期待比以前更强烈了。
2、积极谋划和部署,明确发展思路。今年以来,我村根据市委张秘书长的指示要求,把今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突破年,积极谋划,确保全村新农村建设稳步快速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在春节前后,村两委结合农村主题教育的开展,分别召开了村两委扩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着重研究和部署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村两委在去年制定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本文摘至:范文大全)广泛的讨论,结合村情,确定了新的一年里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为: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1238”工程(做强做大一个羽毛产业,实施好村村通和农田水利治理两项工程,抓好基层组织、文化教育和环境卫生三项基础设施,建设好八个新村庄居住点)为抓手,发展羽毛产业经济集群,扩大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做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突破性进展。
3、加大建设项目编制申报工作力度。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积极与我村帮扶单位联系,根据村发展实际,编制了多个建设项目报告,大力争取上级单位的项目支持。我们主要针对村里的各项关系全局建设的基础建设项目进行编制报告。如: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水利部门的安全饮用水工程和渠、塘治理工程、交通部门的道路建设项目等工程。确保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促进全村的新农村建设。
4、脚踏实地抓生产发展,不断提高村民收入。通过实际调研我们可以看到村民对收入的增加非常重视。村两委同志积极思考,出谋划策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在羽毛大户中积极宣传,鼓励他们发展,切实解决好发展中的困难,使羽毛大户发展信心足,干劲大。他们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今年以来积极筹划,扩大投资,已经有多名大户准备新建或扩建羽毛加工企业。通过上级的大力支持和他们自身的努力,我村的羽毛产业取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正在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动了全村经济快速增长。同时村两委充分利用好作为省级示范村的优势,积极争取支持。自去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投入300多万元,现已基本建设结束,为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村两委积极征得项目治理区农户的同意,做好土地集中整体出租承包工作。现以全部出租承包出去了,进行绿色蔬菜和优质农作物的种植,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示范基地。这样也把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根据各自的实际做好生产发展,确保收入能稳步持续增长。
二、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导产业缺乏强劲支撑,特色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我村农业目前仍以传统的粮、猪型为主,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少且发展速度较慢,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作为我村特色产业的羽毛加工业还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扩大发展受阻的,还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农民增收渠道较窄。除羽毛加工业外,仅有养鸡、养猪和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业化水平不高。
2、党员、群众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部分村民及少数村组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尚存偏差,通过调研发现他们对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有的村组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要求他们这样做,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责任意识较为淡薄;多数村组干部对怎样建设新农村感到手足无措,寄希望于上面有可资参照的模式或方案下来。总的来说就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了解的不够透彻,不能全面的理解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农民致富。由于我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硬化及改水、改厕 任务重,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群众自筹、市县单位的帮扶资金仅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需要。村内有相当部分的路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逢下雨很难进出,羽毛大户的发展严重受到制约。
4、人居环境改善压力较大。农村居民住房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能源建设亟待加强。通过调研发现,我村有好几个村民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空心房、残墙断壁、路障等等。但是由于农民传统意识较重,对宅地房产存在谁占谁有思想,不肯拆除。即使拆除也要求给予经济补偿,拆除改建压力大。
5、乡村债务是制约农村生产发展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末,我村共有村级债务为*多万元。这些债务虽然通过各级的努力化解了一部分,但是沉重的债务负担使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致使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所降低。这些债务也使许多好的村办项目纷纷落马,许多村干部、村民明知道有的好项目挣钱,但因缺少资金,银行又不给贷款,使得许多项目纷纷搁浅。
6、村民自治水平和村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我村已经基本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十多项民主管理制度,但村民自治工作中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村级民主制度执行不严,有部分村民正确行使权利的意识还不到位,一些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只要权利,不尽义务,觉得村里的事与自己无关,只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对村里的民主决策漠不关心。
同时,存在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缺能人、强人,一些村、组干部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要,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必须增强参与村民主管理带民的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民主。
三、关于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对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如下的几点思考:
1、着重抓好村级产业规划工作,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特色。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注重发挥本村产业大户、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走致富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有可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现阶段我村的产业发展方式还是以“单打独斗”为主,很难形成规模,更谈不品牌效应。同时,也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走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之路是解决这个问题很好的办法,而且切实可行。
2、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调研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是非常关心的,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很高的积极性。但有不少村民认为建设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就是上级给钱给物给政策,许多农民都在观望,有的原来想干的事都不干了,就等着天上掉馅饼;有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又是搞形式、走过场、瞎折腾,致使许多农村组织化、规模化的集体项目搞不成。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加强引导,搞好宣传教育。同时,我们还要培育造成就新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只有农民的思想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不断的进行教育宣传,使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正确的认识。
3、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好资源环境。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有机种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积极做好改水、改厕、改厨工作,全面保障群众的健康生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对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做到着眼现实,先易后难。充分利用我村作为示范村的优势,整合各类支持的力量,把最需要解决的基础建设项目做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窝地抓,一件实事一件实事地抓,把好事办好,真正做到得民心,顺民意。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魅力,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
虽然这次新农村示范村调研时间较短,但是通过深入实地的走访,使我对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我今后加快我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民群众建造一个美好的家园,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但也要清醒的看到,一些实质性的、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更为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才有望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村委会,换届选举,民主选举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 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 基层群众自治的主要形式即各地普遍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 由农民群众的自发创造到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普及,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再到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过程。民主选举则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 东昌府区已经经历四次“海选”模式的村委会换届选举。笔者对东昌府区4个乡镇的换届选举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 通过与乡镇干部及村民座谈了解近几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 并收集77份调查问卷。经过历次选举的实践过程, 群众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 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历次换届选举参与率达到80%以上, 选举的政策、法规、制度、程序逐步健全完善, 大部分村能选出符合群众意愿的“当家人”, 但是在选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近几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
1. 群众民主意识增强, 参与积极性提高。
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 东昌府区已经经历四次“海选”模式的村委会换届选举。经过四次选举的实践过程, 以及历次选举前的宣传动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群众普遍认识到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意义, 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维护自己的民主权益, 认识到选票的重要性, 选出真正符合自己意愿的“当家人”。历次换届选举参与率达到80%以上, 大部分群众能积极参与到选举中来, 比较关心村干部的人选问题。
但是, 也存在部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分两种情况:一是村民参与投票的积极性不高。在调查中被问及“会不会去参加选举”时, 大多数表示会去, 但是如果家里有事情, 比较忙, 则不会参加, 选择弃权。说明民主选举过程中, 或是由于选举制度本身的缺陷, 或是选举程序不到位, 造成部分群众对选举的不认可, 影响到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二是村民参与竞选村干部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怕在工作过程当中得罪人;第二怕因工作耽误自己的时间, 影响自己的收入;第三因为工资待遇低。由于以上三个原因, 部分村村干部参与竞选的积极性不高。
2. 民主选举程序制度化、规范化。
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颁布以来, 普遍实行“海选”模式, 即两轮直选, 第一轮直选确定候选人, 第二轮直选确定村委会班子成员。与以往的提名候选人方式不同, “海选”模式能够更准确地表达群众意愿。经过四次“海选”过程, 村委会换届选举程序日益健全完善, 选举过程操作基本规范, 程序基本健全。
村民选举委员会由村民推选产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名单, 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直接提名候选人, 差额选举, 无记名投票, 设立秘密划票处, 公开计票, 当场公布选举结果等等。每步程序都严格按照《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进行。
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 选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由书记员代写选票过程中, 歪曲选民的投票意愿, 不按选民意见如实填写;代投委托票数量过多, 多达十几张;提前颁发选民证, 给贿选以可乘之机;流动票箱容易出问题。这些程序的疏漏, 都会对选举过程以及选举结果产生影响。
3. 村干部人选缺乏。
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 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优秀村干部的选拔比较困难。东昌府区2004年换届选举, 选出的村主任当中, 初中以下学历的占3.52%, 初中学历的占67.63%, 高中学历的占27.4%, 高中以上学历的占1.45%。人才是强国之本, 要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农村人才外流, 一方面不利于优秀村干部人选的选拔, 另一方面即使村干部想带领群众致富, 人才的缺乏也只能使村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不利因素。对此, 可以以选拔“大学生村官”为契机, 引导人才合理有序地向农村流动, 不断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4. 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家族问题。
在中国农村宗氏家族观念较为普遍, 对四项民主制度建设, 尤其是对民主选举产生深远影响。有74%的人认为家族势力是影响选举公正性的首要因素。在访谈过程中, 村民也表示谁的家族大谁在选举中占优势。村中出现势力相当的两大家族时, 选举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矛盾纠纷。在这种情况下, 一村选举两个村主任, 每个村主任管理一个家族, 村里各项事务共同协商决定。
二、村委会换届选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村委会换届选举主要涉及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主政治建设,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制度保障, 民主选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激发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 打破了过去只能上不能下,
一干几十年, 死水一潭的局面, 使每个有能力的村民都有机会竞选村干部。经过村委会换届选举, 一大批政治素质高、文化学历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优秀人才被选进村委会领导班子, 村干部队伍结构优化, 素质提高, 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2. 拉近了干群距离, 密切了干群关系。
村干部由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村民对自己选出的干部人选比较信任, 没有了过去那种抵制猜疑心理, 在工作过程中会积极配合。村干部由于是民选产生, 改变了过去只对上不对下负责的工作作风, 在工作过程中, 既要考虑上级工作任务的完成, 又要考虑村民的利益, 真正实现了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的统一。民主制度的建立健全使干群关系得以缓和, 干群矛盾减少, 群众集体上访事件明显减少, 有利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 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农村社会的稳定,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一方面, 村民倾向于选出有能力、有知识, 能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村干部;另一方面, 民选村官因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各项工作容易开展, 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村干部的积极性。干部群众一条心, 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三、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程序、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经过十年的发展过程, 我区广大农村地区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制度、程序逐步健全, 但也存在部分问题不容忽视,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完善:
1. 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 调动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积极性。
广大农民群众是村民自治、管理民主建设实施的主体, 在实践过程中, 最主要的就是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四项民主制度建设中来。尤其在选举前的调查摸底及宣传发动阶段做好群众的动员工作, 使其认识到选举的重要性, 运用好自己手中的民主权利, 投好神圣的一票。
2. 加强对各项民主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项民主制度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民主选举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前提, 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才是根本内容。只有后三项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才能使民主选举有序进行, 否则, 民主选举不但没有真实意义, 反而会带来选举过程中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甚至造成村民对选举的冷漠或不认可。
由于民主监督的不到位, 村务尤其是财务不公开、不透明, 造成群众对民选村干部的不认可、不信任, 认为谁当干部都一样。对民选村干部的不认可, 造成村民对选举的冷漠不认可, 在选举时, 部分村民就不能正确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选票, 又由于碍于情面, 使得候选人拉选票现象得以产生。因此, 进行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在当前尤为重要。“给群众一个明白, 还干部一个清白。”一方面, 消除村民对干部的抵制猜疑心理, 使村民端正对待选举的态度, 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选好村干部。另一方面, 使候选人端正思想, 使其认识到当村干部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而是为大家服务, 使其当好村干部。
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程序, 取消投票选举过程中的代写书记员, 采用对候选人进行编号或贴照片的办法, 方便不识字的人参加投票选举;严格控制委托票的数量;建议取消流动票箱。同时通过选举前的村干部离任审计工作, 以及选举后的建章立制工作的开展, 加强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制度的建设。
3. 试行“一票直选”和观察员制。
在2005—2007年的全国村委会换届选举中, 已有17个省份试点较大规模实行“无候选人选举”, 即“一票直选”模式。“一票直选”降低了选举成本, 节约选举时间, 扩大了选举透明度, 比较适合农民外出务工、不愿耗费太多时间投票等情况。
观察员制是在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等社会知名人士中选聘若干代表, 组成观察员队伍对选举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作为一种社会监督方式, 有利于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
“一票直选”和观察员制已在中国部分地区试点或实行,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也比较符合现实需要, 可以考虑在我区部分地区先行试点。
选举程序的完善, 固然可以避免选举过程中不公正现象的发生, 也可以选出好的村委会班子。但当前最主要的是应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的健全完善。四项民主制度应当同步前进, 平衡发展, 其中任意一项民主制度建设的滞后, 都会影响到整个管理民主、村民自治进程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金太军, 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2]傅伯言, 汤乐毅, 陈小青.中国村官[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1.
[3]陈洪生.村民自治:农村两委关系的解析视角[J].中国政治, 2006, (4) .
[4]郭奔胜, 等.农村选举“隐性贿选”查办难[J].内参选编, 2006, (48)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为了解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索×××县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举措,根据县委主要领导的安排,2006年12月13日━━15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两个调研组,分别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同志和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同志带队,对我县五乡三镇和三个农业企业的19个新农村示范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专题调研。
调研组在乡镇党政领导的陪同参与下,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在全县的19个示范村分别召开了18场座谈会,与乡村570多名村两委班子成员、老党员、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按照调研提纲详细了解了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并就了解到的问题及时向农牧民作了解释,积极宣传党的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重点宣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红枣产业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的,引导农牧民群众自觉支持政府工作,积极投身到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中。
一、基本情况
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这次新农村示范村调研工作,专门召开主任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安排,在县农办及相关部门协助下制作了19个示范村初步情况表,组织调研组人员学习了阿地党办发【2006】42号文件《关于印发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办公室〈阿克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一阶段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并按《通知》的有关内容,制定了19条调研提纲,为圆满完成这次调研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调研结束后,两个调研组的成员又召开了碰头会,比较全面的掌握了19个示范村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19个示范村的主要情况
耕地 人均纯收入 机械耕作水平村庄集中程度 水电路齐全度 医疗卫生配置 运用科技能力 两委班子建设 乡镇重视程度 农民参与程度 社会稳定情况
总数 人均
750 2 2850 中 集中 中 中 低 中 重视 中 中
2058 4.2 3150 中 集中 中 中 低 中 重视 中 中
1725 4.28 4133 高 集中 好 中 中 强 重视 中 好
中 集中 中 中 中 中 重视 中 好
3100 6.6 3971 中 集中 中 好 中 中 重视 中 好
704 2.13580 高 集中 中 好 中 强 重视 高 好
1360 4.06 3500 高 集中 中 好 中 中 重视 高 好
2000 8.2 5330 高 集中 中 好 高 强 重视 高 好
1887 5.55 5503 高 集中 中 好 高 强 重视 高 好
3700 7.1 4538 高 集中 好 好 高 强 重视 中 好
680 3.7 4567 高 集中 中 好 高 强 重视 中 好
680 3.2 4600 高 集中 中 好 高 中 重视 中 好
7.1 高 集中 好 中 高 强 重视 中 好
700 2.6 3000 高 集中 中 中 中 中 重视 中 好
1018 4.1 3608 高 集中 好 中 中 中 重视 中 好
5016 11.1 3000 高 集中 好 中 高 中 不重视 中 好
7920 20.3 5974 高 集中 中 中 高 强 不重视 高 好
8270 3.1 4200 高 集中 好 中 高 强 重视 高 好
5064 6.7 5398 高 集中 好 中 高 强 重视 高 好
从此表可以看出,我县所选定的19个示范村的各项条件基本上是符合新农村示范村标准的。各乡镇都能高度重视,人均纯收入基本上达到了42号文件规定的4000元纯收入的标准,村庄集中连片,机械耕作水平普遍高,两委班子还是比较坚强有力,特别是社会稳定情况还是令人比较满意的。但是,从此表也明显地发现,不少村庄人均土地较少,农民运用科技能力普遍偏低,特别是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还是令人担忧。
二、新农村示范村取得的成绩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县人民政府能够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按照上级党委和政府的要求,加强领导、制定措施,突出重点、抓好示范,整治村貌、美化家园,逐步推进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一)领导组织机构健全。各乡(镇)和农业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领导机构,一把手亲自抓此项工作,全面负责各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和实施。
(二)思想认识初步到位。各乡镇和农业企业对新农村建设均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了宣传讨论,大部分农牧民群众懂得建设新农村是为老百姓办的实事,将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实惠,愿意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支持政府的工作,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初步发挥。如在对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的认识上,××××乡农牧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生产发展的35%,生活水平提高的占30%,村容整洁的占16.7%,乡风文明的占11.7%,管理民主的占6.7%,说明该乡农牧民在今后的生产发展中思维趋向理性,显示较为长远的发展理念。
(三)建设信心比较充足。在调研中,我们将县委、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期间构建8000-10000元的收入”这一框架作为重点调研内容,仔细询问了村两委班子对实现这一目标有没有作具体的规划的措施,农牧民群众有没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调研中发现,村两委班子和农牧民群众对此还是有一定的信心。为实现这一框架目标,大部分新农村示范村的两委班子已从单元经济观念转变到多元经济观念上来,主要措施是通过科学技术(如膜下滴灌、配方施肥)提高棉花单产,发展畜牧业和其它产业。
(四)村容村貌变化较大。大部分示范村对村庄整治工作重视,下派工作组和干部负责拆迁道路两旁违章栅栏、伐杂树木、修挖渠道和整治道路。通过整治,各村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乡已对辖区村庄内的道路以6米宽的标准进行平整和铺垫,道路边绿化带以2米宽的标准进行清理和改造,种植的风景树木整齐划一。
(五)科学建设抗震安居。各乡镇能够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加快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在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中,均能长远考虑、整体规划。能够严格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抗震安居房选址的要求,统一进行村庄规划;通盘考虑今后农村道路、水、电、电视、通讯管网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采用集中连片建房和在原宅基地上拆除重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
(六)全面实施村民自治。示范村普遍成立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机构,普遍制订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委会工作制度等。建立健全了农村财务监督制度,以财务公开作为重点,逐步规范了集体财务收支的审批程序。村务公开已成为我县农村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发展。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存在的普遍困难和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1、上报数据与实际数据有误差。调研前,县人大常委会以表格的形式收集整理了各示范村的基本情况。调研中,我们将了解到的实际数据与表格中上报的数据对比后发现,两者还是有较大的出入。由于统计方式的不一,人均收入这一栏误差较大。如×××镇的××××村,上报数据为4358元,而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反映为3580元。
2、农牧民群众对新农村认识还有模糊现象。在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到,农牧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理解是不够全面,许多群众仅仅简单的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修条好路、盖个好房而已,没有对这五句话进行全面而联系的认识。还有有认为新农村建设是阶段性的任务,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相当多的群众甚至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达到的目标、任务不清。更有甚者,新农村这一概念在相当多的农民群众头脑中还是一个笼统的印象,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可以概括为:理性认识不全,感性认识模糊。
3、农牧民对红枣种植积极性不高。此次调研,我们亦将“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种植红枣的态度有没有新的转变,认识有没有新的提高,目前红枣种植进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调研内容。从调研的实际效果来看,我县各乡镇的农民对地县两级人民政府的这项战略决策认识还不统一。近三年我县发展林果业的进度不快,农牧民不理解,种植红枣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各乡镇场已经种植的红枣都存在管理不善、死亡较为严重的问题。例如××公司2004年种植的500亩红枣至今无一亩存活;×××镇×××村2005年种植的200亩红枣今年也全部死亡。这与×××市、××、××等县(市)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认识还不完全到位,受棉花效益的利益驱动的影响,部分农牧民认为两级人民政府安排种植林果业是违背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17条规定。国家对农业生产经营完全放开,政府为什么还强行安排我们种这种那。在调查中农牧民都讲,种长绒棉每亩土地收入平均2000元,纯收入800-1000元。种植红枣五年后才能真正见到效益,好的品种至少也得三年。当年见效的事我们放着不去挣钱,而非要等五年后的收入吗。有这样思想认识的村干部和农牧民占多数。同时,对销售市场的担心是农民普遍反映的问题。农牧民都问: 我们种棉花有棉花加工厂收购,红枣成熟后由谁来收购,如果卖不出去,谁来包销售,谁给我们赔损失。又说:前几年政府安排我们种西瓜,而西瓜卖不出去就没人管了。农民认为,相比较而言,种植核桃可靠,市场较好,保管时期长。
4、对新的科学技术接受不快。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大部分农牧民群众盼望科学种田,对科学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有热情,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农牧民群众不配合工作。如发展膜下滴灌技术,××××和塔木××××的农民就不如××××乡的农民,存在用砍土镘将管线砍断的现象,导致所有管线全部报废。这充分说明,我县相当部分的农民群众对节水灌溉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位。只有少部分农民愿搞这项技术。
5、部分已改造的抗震安居户同村庄规划发生矛盾。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个需要慎重解决的问题,部分已改造的抗震安居房同现在的村庄规划发生矛盾,需要将一部分已建的新房子拆掉。对此,被折掉新房的农民是极其想不通的。要求县乡政府在安排建设时能结合实际,全面考虑,拿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其次,还有部分示范村没有一个具体的村庄规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再次,部分抗震安居房的补助费没有给农民群众足额按时兑现。
6、部分示范村的水、电、路问题急需解决。此次调研,农牧民普遍反映需要把路修好,自己出工平整森带,需要政府协助解决沙石、柏油问题;有的新建连片区的房子至今还没有通电、通水。
7、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还是不容乐观的。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距新农村建设对人的文化素质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的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事物、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8、部分棉花的售棉款至今没有兑现。调研中,据××××的农民反映,该公司今年收购他们的棉花款至今没有兑现,棉农意见极大。这是违背棉花收购政策的,希望能够引起政府的关注,帮助农民讨回售棉款。
9、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村干部对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如种植红枣、核桃等问题,如何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就是摆在村干部面前的一项难题。固定集体收入来源大都来自于绿色企业地的承包收入,没有其它额外的收入来源。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二)各示范村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村庄 需要解决的问题
1、需要修一条6KM的道路
2、解决新建居民区的用电问题
1、需要解决村庄规划问题
1、需要解决村庄规划问题
1、丰收大渠周围50亩土地补助问题
1、增设防渗渠口问题
1、帮助解决12户居民的用电问题
1、需要修建道路
1、需要修建扬水站
1、需要改善道路,农民自己平整林带,沙石、柏油需要上级政府帮助解决
2、帮助解决饮用水问题,主管道需要政府解决
1、需要修建道路
2、希望上级政府对新建房用户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
3、建议调整县草原站负责人,原因是支持其亲戚随意开荒
1、需要改善1200米道路,沙石、柏油需要上级政府帮助解决
2、解决农民饮用水
3、帮助3组20户解决用电问题
1、解决果园用水问题
2、希望为每家解决15000元低利息贷款
1、修建柏油路
2、作为葡萄村,建议只发展葡萄,不种其它果树
3、帮助农民解决低利息贷款
4、为每个村民小组打一眼机井,方便葡萄灌溉
5、希望在本村建一个冷库
1、需要修建1250米道路
2、解决贫困户自来水入户费1500元
3、解决标准用电问题,至今还是五六家人用一个电表
1、修建柏油路
1、急需解决兑现2006年出售棉花款问题(第公斤现只发了1.2元)
2、自来水收费太贵,每立方3元,不合理
3、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
1、要求与场部统一规划建设。
1、帮助安排6000亩滴灌计划
2、需要解决7户困难户的危房改造问题
四、几点建议
此次调研,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一个‘新’字,突破一个‘难’字,解决一个‘实’字,结合我县各乡镇的实际情况搞好新农村建设。针对示范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建设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必须将宣传教育工作做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没有广泛、持久而深入的宣传,就无法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水平。要像抓计划生育宣传那样,把42号文件作为主要宣传内容,让19个示范村的两委班子和群众了解地县两级人民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标准、方法、措施,真正做到思想先行、舆论先行。
(二)加强领导,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各乡镇要把建设新农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加强,在新农村建设中,选好用好两委班子是关键,对于群众反映两委班子的问题,各乡镇要认真调查,及时处理,确保领导坚强有力,基层组织巩固。
(三)要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要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克服依赖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美好家园,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如果群众不主动参与,光靠政府引导,那么这项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
(四)要组织农民外出考察学习,提高感性认识。鉴于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建议尽可能的组织农民到地区新农村建设好的乡如××××学习考察,提高感性认识,调动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五)要尽快落实对口帮扶措施,帮助示范村解决水、电、路的问题。县上要协调、督促各对口扶贫单位,落实好扶贫措施,落实对口帮扶责任制,把扶贫资金、扶贫物品以及扶贫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让示范村建设尽快见到实效。特别是道路的问题,19个示范村都不同程度地提出需要解决这项问题。村庄再好,如果没有真正解决好水、电、路问题,就会很大程度影响农牧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六)乡镇示范村的建设建议采用“乡管村建”和村管村建两种方式进行。对于两委班子强,集体经济积累较多的村,在乡镇的指导下自管自建,充分发挥村民自主积极性。对两委班子较弱,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则由乡管村建好,以保证建设规划的落实。同时,防止完全包办代替。
(七)农业企业示范村的建设则宜采取由“政府制定标准,农业企业管理,农民自己出资建设”的方式进行。××××一分厂示范村与场部相连接的建设要与今后的拆场设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应由政府和公司出资帮助。因为企业不是一级政府,管理行政村还存在许多弊端。
(八)要做好村庄规划,发展庭院经济。新农村建设要做到规划在前,建设在后,不能本末倒置。要引导农民、督促农民按照要求落实好村庄规划,实现人、畜、生产三分离。要引导农民群众发挥好妇女的主体作用,发展好庭院经济,动员群众办农家乐,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民创收的渠道。
(九)要以发展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出发点。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种植、养殖观念,方能帮助农牧民收到最大效益。如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我县的棉花种植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大科学投入力度,再提高单产和综合水平就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所以,县上要引导农民发展滴灌、测土配方技等先进技术,并给以技术上的指导。要引导农民摒弃单元经济观念,只要头脑中树立起,行动上落实多元经济的模式,帮助农民实现收入8000-10000元收入的框架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十)加大抗震安居建设力度,妥善解决建房方式。在科学规划村庄的同时,尽可能达到整齐划一,但应避免大拆现象。应广泛征求农民的意愿,政府引导,帮助农民选择的建房方式。如果农民愿意自己同建房商协议,那么,必须在签建房合同的前提下,在规定的时限内保证建房质量,并经县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十一)要克服一切困难,搞好红枣种植。要按照地委、县委要求各乡镇要深入认真贯彻地学习阿地党发(2006)26号及阿地党办(2006)55号通知精神,象过去发展棉花生产那样去指导红枣的生产发展,在安排红枣种植上要以乡镇村集体土地、承包大户、土地开发大户为主体,对土地较少的村民口粮地应少安排或者不安排。要在各乡镇建设示范基地,以示范带动全县的红枣发展。要与地区××、××县等建立技术协作,以指导有关科技技术。特别要注意选好品种,做好规划,连片种植发展,加强管理,要认真研究解决今后的红枣销售市场及加工储存问题,以解决农民种植红枣的后顾之忧。
(十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新农村建设要注重量力而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防止盲目跟进、过度负债建设,给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加负担。这是农民反映最多,也是最担心的问题。要注重特色,防止千村一面、千篇一律,不宜大拆大建,要突出农村特色和民族风格。要征求群众的意见,遵循群众的意愿选择“乡管村建、村管村建”。
(十三)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兑现各项补助费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群众最担心的就是在建设工程结束后,各项补助费用上级政府不按时兑现,使村集体和农牧民背上沉重负担,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例如,×××公司×××村反映:在2000年建设小康示范村时,上级当时承诺补贴140万元,至今没有拿到补贴,使该村负债280万元,经过五年的偿还,至今还有130万元欠款。×××乡×××村反映:村级阵地建设投资140万元,村集体投入40万元,现在集体资金也没有了,上级补贴也没有到位,村负债80万元。还有在县委鼓励发展畜牧业暖棚建设上等有关优惠政策没有完全兑现问题,这些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时应该总结的经验教训。
(十四)要建立目标管理考核责任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年度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县上应把把各部门和驻点包村单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服务工作列入年度考核范围,把新农村建设成效作为考核评价各级各部门班子执政能力、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工作进展和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奖优罚劣、行之有效的考评验收机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层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这次新农村示范村调研,由于调研内容多而杂,而时间较短,一些实质性的,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探讨解决。所提的建议仅供县委在新农村建设中决策参考,以期共同推进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民群众建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县人大常委会
2006年12月20日
文 章来源 莲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5
**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乡位于会理县北端,全乡面积124平方公里。东西宽4.86公里,南北长25公里。东邻仓田乡,西接米易县的昔街乡,南与白果湾乡接壤,北跟德昌县的永郎镇相连。
全乡地势属南北狭长的河谷地,108国道横贯南北,一条摩挲河纵灌全乡。如今,全乡电力充足,交通便利,水利及地下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地下矿藏主要有:铅锌矿、铜矿、银矿、硅矿等10余种,且铅锌矿和硅矿的开採及加工已成规模。
优越的亚热带气候和丰富的水利资源,特别适宜亚热带水果及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再加便利的交通条件,非常有利于早市蔬菜的开发。
目前,全乡所辖9个行政村、58个村民小组。截止2006年12月底,全乡总人口13802人,其中农业人口13440人,非农业人口362人。全乡工农业总产值56544.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8275.1万元、农业总产值8269万元,人均纯收入3516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乡的重大历史任务,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乡来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了我们广大干部日常的重中之重。为此,从去年年初开始,我乡党委、政府制定了《**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依照县委、县政府及益门区工委的安排,积极开展了以甸沙关村、云桔村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采取的措施。
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和县、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为发展全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我乡党委、政府于2006年初专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和检查督促各村的新农村建设,并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广泛宣传,精心部署,明确责任。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
(一)、围绕“生产发展”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
快全乡经济发展。
目前,我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和益门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六村建设”(即:特色产业富村、生态能源建村、人才科技强村、龙头企业帮村、支部组织带村、民主法制管村)的发展理念和要求,以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紧紧围绕“两园两圈一坊”(桑园、果园、猪圈、兔圈、手工造纸作坊)的发展思路,加快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县、区规划,结合本乡实际,我乡党委、政府于2006年初制定了**乡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一年的组织实施,目前效果显著,成绩喜人。
(1)、乡党委、政府通过多方筹资,投入资金35万余元,对全长27公里的摩梭大堰进行彻底改造和维修,目前此项工程已经完工,保证了全乡6个村、近万人的农田浇灌用水。同时,乡党委、政府又筹集8万余元的资金,在云田村二组兴修一口容积达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确保云田大棚蔬菜用水。目前,全乡共兴修水窑40余口,维修塘库4座,蓄水能力达50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全乡人畜饮水及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2)、改善居住环境,村容整洁卫生。以前,我乡大部分村、组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有的村民即使买了电视也无法接收,甚至有的村民家中连厕所也没有,许多村庄是垃圾随处丢,脏水四处流,干天黄灰冒,雨季一路泥。如今,经过一年多的集中整治,彻底根治了以前“脏、乱、差”的落后状况。
要致富,先修路。乡党委、政府先后投入资金近10万元,对全乡各村的通村公路进行改造、维修。标准是:路基宽不小于7米,路面宽不小于5米,路面为砂石硬化路面。至今,云桔村7.7公里水泥路面通村公路已建成通车,另外3.9公里的砂石硬化公路也已建成通车。甸沙关村新修7.8公里砂石硬化路面也已建成通车。云田村13公里砂石硬化通村公路工程刚开始,预计年底全面俊工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各村都分别对各自的通村公路先后进行了维修、整治,维修里程达36.5公里。另外,乡党委、政府经研究决定,尽快架通沙元村四组,云桔村五、六组的两座桥梁,确保这几个队的学生雨季上学通畅、安全。该两项工程耗资近20万元,并已俊工投入使用。目前,全乡村村都通了公路,包括绝大部分的组都通了公路。
真是“路通万事通”。据统计,目前全乡新买摩托车314辆,农户购置拖拉机78台,货车、微型面包车共计87辆,私人购置小轿车17辆。另外,全乡几乎85的家庭都安装了电话,配备了手机。95的家庭都购置了彩电。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光修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改善广大村民的居住环境,美化他们的家园。去年,乡党委、政府投资近万元,对甸沙关村五、六组的24户住房进行“三房”改造刚结束,接着又对全乡199户村民的住房墙面进行粉刷,该项工程又耗资近20万元。通过对房屋沿口、脊背,以及沿板、墙面的统一规划、粉刷(墙面为白色,沿板为绿色油漆),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又通过对村庄内部环境的“三清”(清垃圾、清沟渠、清路障)、“四改”(改房、改厕、改水、改灶)、“五治”(整治建筑物乱搭、柴草乱堆、庭院乱挂、畜禽乱跑、污水乱流)、“六建”(建卫生公厕、建公共活动场所、建文化室、建宣传橱窗、建医疗卫生室、建垃圾集中处理点)等项活动,彻底改变了以往各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一幅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留连忘返。
2、利用地域优势,发展庭园经济
**乡优越的气候和丰富的水源,非常适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再加政策配套、交通便利,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乡党委、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号召全乡群众走“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的路子,大力发展庭园经济。“园”即指桑园、果园;“圈”即指猪圈、鸡圈、羊圈、兔圈等;“气”即指沼气。我们全乡以沼气池为纽带,一头带经济园,一头带养殖业,形成三位一体的生态庭院循环链。目前,全乡已建成沼气池524口;全乡共有桑园面积2568亩,每年养蚕2458张,产茧1721担;全乡有养猪大户13户,生猪存栏12374头;养鸡大户11户,鸡存栏21039只;养兔大户31户,兔子存栏10681只;养羊大户9户,羊子存栏2245只,还有2户养牛大户,牛存栏32头。另外,享有“红桔”之乡的云桔村现有桔园面积226亩,年产红桔60万斤,销售收入达80多万元。另外年产近100万捆的**草纸远销重庆、成都、云南、贵州等地,实现收入近700万元,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二)、加强组织建设,实现“乡风文明”目标。
(1)、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实现“五个好”目标。年初,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及益门区委的安排布署,依照“三联制度”的具体要求,对村两委签订了目标考核责任书。今年7月初,又按照省、州及县、区的统一安排,对我乡9个村的支部书记和村支委进行“公推直选”,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强,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又善于做基层群众的优秀人才选进了村级领导班子中,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2)、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乡党委、政府要求各村支部每年必须发展1—2名党员,培养1—2名后备干部。加强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为村、组干部的“三向培养”。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全乡各村实际情况,号召全乡党员大力推广“六进农家”活动,即:勤在农家、勤俭持家;富在农家、致富光荣;净化农家、讲究卫生;康在农家、身体健康;学在农家、科教领先;美化农家、情趣高雅。
(3)、狠抓支部阵地建设,实施生态建村工程。目前,全乡各村都新建了支部活动室,配齐了会议桌、椅等办公设施。制定了村、组干部各种会议制度,村、组干部轮流座班制度等。选举刚结束,乡党委、政府立即通知各村支部对新产生的支委成员进行分工,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并立即跟新当选的村支部书记签订了目标考核责任书。要求各村支部书记要加强村党支部对村级组织的领导。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各村实际,继续开展“三清、四改、五整治”,在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种植绿化树,实现环境的“绿、净、美”。以各村民小组为单位,集中架设自来水管到每家每户,确保村民饮水清洁卫生。目前,全乡参合率达100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已告一段落。涉及到全乡每家每户的第二轮土地承包换证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三)、做好宣传发动,狠抓责任落实。
1、广大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能否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新农村建设的“三干”会上,乡党委、政府即要求各村、组干部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发挥广大党员、团员、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通过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真正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和动员大家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筹、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以邓召康书记为组长,付正学乡长、张盛明副书记为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各村也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按照组织分工,各小组成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科学的发展观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并切实抓好各项的顺利开展,抓好各项利民的落实,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之中,确保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乡新农村建设成绩喜人,建设中出现了云桔村和甸沙关村两个示范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显现出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组织实施难度大。一是旧村改造难度较大。尤其是在修路过程中涉及到旧房拆迁、土地赔偿等问题时,有的农户不理解,斤斤计较,影响了工程进展建设。二是各村经济条件不一。进程不一致,经济条件好的村,较易接受新农村建设,开展要顺利些,进度也快些,相反,条件差点的村,进度就慢些,难度也大些。
(二)、筹集资金困难。首先是项目资金有限。我乡属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大多数村的经济还不算富裕。乡党委、政府虽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建设项目,以便多争取一些项目资金,但始终是“僧多粥少”,难以满足全乡人民建设所需。其次是各村集体经济薄弱,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三是农户自己筹集资金也很困难。
(三)、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待提高,目前还有部分群众抱着观望的态度,带着“等、靠、要”的思想,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不愿出资出劳,积极性不高。
三、下一步的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明确责任目标。为扎实推进我乡新农村建设,我乡党委、政府决定在今年雨季以后再次召开“三干”会,在前一段时间新农村建设成绩的同时,动员并号召各村组干部要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重点抓好2—3个村民小组的试点,并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再次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广大村民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实行各包村领导蹲点挂靠制度。配齐配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人员,抽调国土、林业、财政等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具体负责协调和督促全乡新农村建设情况。
(三)、进一步强化扶持措施。乡党委、政府制定新农村建设帮建制度。要求各自然村每年要结对帮建一个自然组,村、组干部要结对帮建1-3户特困农户,形成全乡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乡财政每年筹集1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弱势群体。
总之,纵观全乡的新农村建设情况,我们的成绩是非常喜人的,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也是极高的。我们要继续发扬我们的优点,克服我们的困难和不足,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我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的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w2a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光修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改善广大村民的居住环境,美化他们的家园。去年,乡党委、政府投资近万元,对甸沙关村五、六组的24户住房进行“三房”改造刚结束,接着又对全乡199户村民的住房墙面进行粉刷,该项工程又耗资近20万元。通过对房屋沿口、脊背,以及沿板、墙面的统一规划、粉刷(墙面为白色,沿板为绿色油漆),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又通过对村庄内部环境的“三清”(清垃圾、清沟渠、清路障)、“四改”(改房、改厕、改水、改灶)、“五治”(整治建筑物乱搭、柴草乱堆、庭院乱挂、畜禽乱跑、污水乱流)、“六建”(建卫生公厕、建公共活动场所、建文化室、建宣传橱窗、建医疗卫生室、建垃圾集中处理点)等项活动,彻底改变了以往各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一幅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留连忘返。
2、利用地域优势,发展庭园经济
**乡优越的气候和丰富的水源,非常适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再加政策配套、交通便利,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乡党委、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号召全乡群众走“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的路子,大力发展庭园经济。“园”即指
桑园、果园;“圈”即指猪圈、鸡圈、羊圈、兔圈等;“气”即指沼气。我们全乡以沼气池为纽带,一头带经济园,一头带养殖业,形成三位一体的生态庭院循环链。目前,全乡已建成沼气池524口;全乡共有桑园面积2568亩,每年养蚕2458张,产茧1721担;全乡有养猪大户13户,生猪存栏12374头;养鸡大户11户,鸡存栏21039只;养兔大户31户,兔子存栏10681只;养羊大户9户,羊子存栏2245只,还有2户养牛大户,牛存栏32头。另外,享有“红桔”之乡的云桔村现有桔园面积226亩,年产红桔60万斤,销售收入达80多万元。另外年产近100万捆的**草纸远销重庆、成都、云南、贵州等地,实现收入近700万元,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二)、加强组织建设,实现“乡风文明”目标。
(1)、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实现“五个好”目标。年初,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及益门区委的安排布署,依照“三联制度”的具体要求,对村两委签订了目标考核责任书。今年7月初,又按照省、州及县、区的统一安排,对我乡9个村的支部书记和村支委进行“公推直选”,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强,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又善于做基层群众的优秀人才选进了村级领导班子中,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2)、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乡党委、政府要求各村支部每年必须发展1—2名党员,培养1—2名后备干部。加强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为村、组干部的“三向培养”。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全乡各村实际情况,号召全乡党员大力推广“六进农家”活动,即:勤在农家、勤俭持家;富在农家、致富光荣;净化农家、讲究卫生;康在农家、身体健康;学在农家、科教领先;美化农家、情趣高雅。
(3)、狠抓支部阵地建设,实施生态建村工程。目前,全乡各村都新建了支部活动室,配齐了会议桌、椅等办公设施。制定了村、组干部各种会议制度,村、组干部轮流座班制度等。选举刚结束,乡党委、政府立即通知各村支部对新产生的支委成员进行分工,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并立即跟新当选的村支部书记签订了目标考核责任书。要求各村支部书记要加强村党支部对村级组织的领导。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各村实际,继续开展“三清、四改、五整治”,在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种植绿化树,实现环境的“绿、净、美”。以各村民小组为单位,集中架设自来水管到每家每户,确保村民饮水清洁卫生。目前,全乡参合率达100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已告一段落。涉及到全乡每家每户的第二轮土地承包换证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三)、做好宣传发动,狠抓责任落实。
1、广大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能否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新农村建设的“三干”会上,乡党委、政府即要求各村、组干部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发挥广大党员、团员、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通过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真正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和动员大家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筹、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以邓召康书记为组长,付正学乡长、张盛明副书记为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各村也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按照组织分工,各小组成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科学的发展观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并切实抓好各项的顺利开展,抓好各项利民的落实,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之中,确保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乡新农村建设成绩喜人,建设中出现了云桔村和甸沙关村两个示范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显现出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组织实施难度大。一是旧村改造难度较大。尤其是在修路过程中涉及到旧房拆迁、土地赔偿等问题时,有的农户不理解,斤斤计较,影响了工程进展建设。二是各村经济条件不一。进程不一致,经济条件好的村,较易接受新农村建设,开展要顺利些,进度也快些,相反,条件差点的村,进度就慢些,难度也大些。
(二)、筹集资金困难。首先是项目资金有限。我乡属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大多数村的经济还不算富裕。乡党委、政府虽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建设项目,以便多争取一些项目资金,但始终是“僧多粥少”,难以满足全乡人民建设所需。其次是各村集体经济薄弱,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三是农户自己筹集资金也很困难。
(三)、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待提高,目前还有部分群众抱着观望的态度,带着“等、靠、要”的思想,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不愿出资出劳,积极性不高。
三、下一步的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明确责任目标。为扎实推进我乡新农村建设,我乡党委、政府决定在今年雨季以后再次召开“三干”会,在前一段时间新农村建设成绩的同时,动员并号召各村组干部要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重点抓好2—3个村民小组的试点,并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再次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广大村民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实行各包村领导蹲点挂靠制度。配齐配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人员,抽调国土、林业、财政等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具体负责协调和督促全乡新农村建设情况。
(三)、进一步强化扶持措施。乡党委、政府制定新农村建设帮建制度。要求各自然村每年要结对帮建一个自然组,村、组干部要结对帮建1-3户特困农户,形成全乡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乡财政每年筹集10万元以上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弱势群体。
总之,纵观全乡的新农村建设情况,我们的成绩是非常喜人的,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也是极高的。我们要继续发扬我们的优点,克服我们的困难和不足,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我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的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镇地处两市(昭通、曲靖)、两县(会泽、巧家)、五乡镇(炉房、大桥、迤车、老店、崇溪)结合部,俗有巧家“
东南大门”之称。最高海拔老黑箐梁子3202米,最低海拔木桥虫源2080米。国土面积291.2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48500亩,森林履盖率达48%。全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23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139户33027人,其中农业人口31313人,居住着汉、彝、苗等五个民族。2007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814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956万元。全镇种植业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经济作物主产油菜籽,绿肥籽。2006年和2007年该镇分别在小米地村新房子自然村和**村新湾自然村建设卫生文明村示范点及特色产业村示范点各一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设点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产业基础得到夯实。
同时,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该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建设点7个,修建村卫生室2个,新修进村公路23公里及客运站1个,建立仔猪基地2个,生猪养殖小区2个,扶持培养1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户,2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900户,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各个指导员的调查走访,虽然该镇在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村都呈现出一些共性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条件产,水利化程度低下,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村位居首位,分别为1946.2万元、2134元,而木桥村位居未位,仅645.8万元和1046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相关3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2倍多,导致了各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太大。并且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属粗放式的,加工能力低,缺乏产业化经营。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都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2007年,我镇农业人口31313人,劳动力资源19333人,劳动力转移7000人,转移部分初中生仅占30%,而小学或以下文化的达65%,未转移部分初中生所占比例仅为15%左右。为此,我镇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低下,即使转移出去也只能干重活、粗活。农民思想比较保守(来源:好范文 http:///),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8个村都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调研走访情况,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为民办好事实,解决群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是水、电、路的新建与改造,还是民间纠纷的调解;无论是产业的发展,还是诸多纷繁复杂的信访问题;无论是农民的那“一亩三分”地,还是群众碗里的一口粮;无论是一个扶贫点的建设,还是整个集镇的建设,都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民办好事实事,就发展方面来讲无外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
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就和谐方面来讲无外乎民间纠纷的调解、信访问题的及时处理、社会救济等。每一方面,从大划到小,次生出许许多多,对于农民来讲,也许某一件小事,就能让他火烧眉毛;对一个社或一个村来讲,某一条路的不通或水源的缺少就能阻碍这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民办好事,可大可小,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农民或一个集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勿“勿以细小而不为”,应尽力服务好、做好每一件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小事。
(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面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镇、农村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抓好统筹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镇及农村社保制度的统筹发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尽快抓好落实招商引资项目肉联厂、淀粉厂、采沙采石场的建设,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五)逐年规划新农村建设,逐年完善新农村建设机制,逐年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有总体规划,但有总体规划还不行,总体规划总是有缺点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带来诸多不便,每年都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每年都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一次必要的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巩固提高办法等都要进行逐年修订完善,健全方案制度,严禁强迫百姓违背本意实施大规模的建新拆旧,给百姓增加负担,新农村建设应该根据当地实际,进行逐年规划,逐年建设,逐年推进。
(六)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式,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七)加快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一、淇县的主要做法
1. 高标准选人, 严把“村官”考录质量。
调研中了解到, 淇县坚持把选拔工作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基础, 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 严把质量关。一是明确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指导思想。与其他地区不同, 淇县明确提出,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目的是选拔培养一批素质高、年纪轻、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 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立志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农民企业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不是“台阶”和“跳板”, 而是在农村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平台。有了这个限制, 那些“目的不纯”的大学生就止步于门外了。二是规范选拔程序。参照公务员选拔任用条例, 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体检、征求村党组织意见、乡镇党委任命、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每个环节结束后, 都通过一定形式进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把选拔质量。在考察录用时严把“三关”, 即严把政治关、才能关和群众公认关。坚持“六个优先”, 即中共党员优先, 担任过团干部的优先,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的优先, 文化层次高的优先, 自富和带富能力强的优先, 所学专业与本村经济发展优势一致的优先, 确保了大学生“村官”选拔质量。
2. 严要求育人, 提高“村官”素质。
淇县坚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实践锻炼和监督管理。一是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培养“双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活动, 提出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方向上, 参照“双强”标准, 根据大学生“村官”不同的素质特点, 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农村干部、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等不同类型的人才。二是创新培养方式。淇县在搞好岗前培训的基础上, 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计划, 利用县乡党校和专业机构集中培训、组织涉农涉法部门负责人讲政策、优秀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谈经验等形式, 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政治理论、政策形势、农村工作艺术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农村工作能力。同时, 先后三次选派12名大学生“村官”到浙江上虞、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和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耿庄、冷水沟村参观学习、挂职锻炼;分期分批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县直单位锻炼, 使其增强了发展意识、提高了工作能力, 进一步提升了该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水平。三是加强岗位锻炼。淇县注重向大学生“村官”交任务、压担子, 并根据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特长, 安排部分大学生“村官”兼任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及党建工作指导员、农村信息员、远程教育辅导员, 使大学生“村官”在重要职位和关键岗位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四是严格管理考核。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定期述职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百分考核制度、优胜劣汰制度、“工作日志”制度, 将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作为目标管理、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每半年考核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 对于连续两年在全乡目标管理考核中位于后三位的或当年完不成任务的实行末位淘汰, 先后淘汰了92名不胜任农村工作或工作不力的大学生“村官”, 纯洁了干部队伍, 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以创业立身, 增强“村官”致富带富本领。
淇县坚持把“项目立官”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核心, 引导帮扶大学生“村官”大力创业, 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一是加强创业指导。争取到了劳动部“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项目, 率先举办了12期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 对全县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 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8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培训找到了致富项目。二是注重典型引导。组织大学生“村官”先进事迹报告团作巡回报告, 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 宣传推广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 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西岗乡坡李庄大学生“村官”宋文凯在坡袁庄村大学生“村官”介同彬建设生猪养殖示范小区的影响下, 依托自己创办的万头养猪场, 也建设了种猪和生猪养殖小区, 96户农户入住经营,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三是健全完善创业帮扶制度。实行“一联三帮”制度, 对大学生“村官”由县四大班子领导联系, 县直委局领导、乡镇领导、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帮扶, 集中力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促使其健康成长、早日成才。实行“1+1”结对帮带制度, 积极引导已创业致富的大学生“村官”帮带一名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村官”, 重点在转变创业观念、制订创业计划、了解市场信息、筛选致富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实施帮扶。四是整合资源集中扶持。淇县县委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协调会议制度, 定期组织县发改、土地、电力、工商、信用联社等职能部门召开协调会, 及时解决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富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技术、证照办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优化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该县北阳镇大学生“村官”赵梅均在筹建绿佳公司时, 因受土地制约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县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 使该项目得以顺利推进;西岗乡大学生“村官”纪太超在兴建铁矿粉厂时, 组织部及时帮助他协调资金100万元, 确保了项目如期开工建设。“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好政策, 有了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创业才会顺利, 才会成功。”大学生“村官”如是说。据调查, 近几年, 淇县已为大学生“村官”协调项目资金2000万元, 争取到创业基金610万元。
4. 凭工作树威, 引导“村官”当好榜样。
淇县坚持把履职尽责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根本, 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严格按照岗位要求,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一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以新视角审视农村工作, 以新理念谋划农村发展, 带领群众搞畜牧养殖、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高村镇石河岸村大学生“村官”申利洲创立了淇县蛋鸡养殖协会, 牵头组织举办大学生“村官”禽病技术研讨会, 为养殖户解决实际困难, 在协会的影响下该县新发展蛋鸡养殖户759户, 养殖规模达到120万只。目前, 全县有2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创办协会、创办示范基地、组建公司等多种形式,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二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发挥示范作用。注重引导创办实体的大学生“村官”将自身的资金、品牌、技术、产业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优势相结合, 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构建和谐乡村上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创办图书室、科技学校, 举办科技讲座, 倡导传播文明新风;参与开展扶贫助残、法律咨询、关爱留守儿童等农村社会工作, 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服务,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同时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当好县乡党委信息员, 及时收集反馈重要的社情民意, 帮助党委了解社情动态、防范和化解不稳定因素。据了解, 近年来, 该县大学生“村官”参与解决涉及村务、财务、宅基地等10多个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400余个, 化解矛盾和不稳定因素300余个, 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5. 靠待遇拴心, 稳定“村官”队伍。
淇县坚持把稳定队伍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前提, 靠待遇拴心留人, 确保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 建功立业。在政治待遇方面, 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四优先”:即发展党员优先培养、选用支书优先使用、招录公务员优先录用、推荐荣誉优先考虑。据了解, 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中已有236人被发展为党员或预备党员, 先后有18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县各级荣誉, 其中1人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奖章”, 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和“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8人获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五四青年奖章”“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 1人当选为县委候补委员, 1人当选为省党代会代表, 1人当选为共青团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人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经济待遇方面, 依据镇村情况, 除让大学生“村官”享受所在村干部相应待遇外, 还给予生活补贴:大专学历的每月补贴600元, 本科学历的每月补贴800元, 生活补贴包含“三金”, 进一步稳定了大学生“村官”队伍。
二、淇县做法的成效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 淇县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 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活力, 为形成来自工农一线基层干部培养链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 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6.5岁,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 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为发展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 大学生“村官”中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有21人, 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的有68人, 村支部委员、村委委员的44人, 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的有8人, 9人被录用为公务员, 3人被录用为省选调生, 初步形成了一条来自农村基层的党政干部和人才培养链。
2. 涌现出了一批干事创业的典型, 激发了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热情。
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创办项目已达226个, 其中资产上亿元项目2个, 上千万元的5个。在大学生“村官”的带动下, 全县39%的农户新上了致富项目,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8年首次突破5000元。
3. 拓展了农村社会管理的范围和空间, 为构建和谐乡村探索了新路子。
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通过开展法律咨询、组织社工服务、建立中介组织、举办科技讲座、创办幼儿园、建设图书室等多种形式, 拓展和延伸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范围和空间。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创建文化大院36个, 图书室23个, 组建文娱队105个, 创办农民技校56所,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2个,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 带来了新的观念和理念, 树立了农村新风正气。
大学生“村官”思想解放、视野开阔、观念创新, 在参与农村工作中充分运用新知识、新理念、新科技, 积极推行网上经营、开展远程教育、举办法制培训、发展订单农业, 成为农村新知识的传播者、新生活的引领者、新文明的倡导者, 为农村带来了新风正气。
然而, 社会上也不乏“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走过场”的言论:一方面, 很多大学生把当大学生“村官”作为再次就业的“跳板”, 没有真正地安下心来做实事;另一方面, 在某些地区, 大学生“村官”成为摆设, 成为当地“政绩”工程的一部分, 而不是真正为农业、农村、农民发挥应有作用。对此, 淇县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分析, 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政府的政策定位问题;二是大学生的个人心态问题。作为政府层面, 一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政策只是为了缓解一时的就业压力, 不管适合不适合, 先招进来再说, 根本没有对大学生的出路作长远打算。因此, 三五年过后, 一些不适合甚至压根儿不愿意当“村官”的大学生既没有成绩可言, 也无路可走, 只能面临再次择业。淇县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就明确规定, 选聘“立志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农民企业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所以, 不想待在农村干事创业的学生或者想借此为“跳板”以图再次就业的学生, 自然被过滤在大学生“村官”门外, 减少了政策的盲目性, 更好地为当地农村招聘到适销对路的人才。而作为个人,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找到工作固然重要, 但是找到的工作还要适合自己或者说自己适合那份工作, 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大学生要定位好自己, 调整好心态:一方面, 要认识到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 是青年人实现远大理想的好地方, 只要踏实肯干, 一样会大有作为;另一方面, 大学生既然选择农村, 就要做好吃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拥有积极恰当的心理定位, 掌握适应农村的专业技能, 做好科学可行的职业规划, 真正地下得去、待得住, 有所作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村法制建设新农村基础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国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11-28
石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汇报07-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07-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8-26
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10-17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认识10-23
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