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共10篇)
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1
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高立国
阿荣旗六合镇东山屯村位于阿荣旗的东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30公里,有111国道从境内穿过,交通便利。全村6个村民小组,443户,共1864口人,2005年实绩人均纯收入4300元。近几年,村党支部、村委会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健全为目标,带领群众探索出了一条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畜牧业以奶牛业为主,特色产业以鹅、蚕为主,多业并举,多条腿走路,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一个富裕、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形成。
一、夯实经济基础,寻求产业支撑,实现农牧业产业化
东山屯村22083.5亩的耕地上,原来种植的多是大豆等便于田间管理的作物,但产值低、收入低。村干部与群众共同分析本村的地理优势,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并把怎么调、调什么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自己掌握,村干部把精力放在服务上。2003年到赤峰参观学习后,村干部连续两年请来了农业科技人员,宣讲葵花的市场需求、种植技术、良种选择等知识,大大提高了葵花的质量和亩产量,年人均增收600元左右。葵花的种植面积大幅上升。2005年东山屯村葵花的种植比例为30%,玉米为30%,大豆为30%,马铃薯为10%。
村党支部认识到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必须在农牧业产业化上作文章。于是村干部积极与奈伦淀粉、淳江油脂等企业联系发展马铃薯,高油大豆等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产值,建立高油大豆(良种补贴)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实现产业化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种植的高油大豆比普通大豆每公斤多卖0.04元,全村人均收入增加了35元,马铃薯订单也获得了农民的广泛认同。
为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东山屯村积极进行低等农田改造,目前已经拥有近1000亩的旱能灌、涝能排的喷灌地,其余仍有5000亩土地可变为喷灌地。发展畜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发展东山屯村目前共有奶牛162头,肉牛500头,羊4600只,猪1400头。从2003年起,东山屯村就确定了发展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业的发展思路。村干部带头养牛,2004年成立了奶牛协会,促进了奶牛业的健康发展。为扩大奶牛业发展,村委会与洛娃乳业达成协议,成立规模型奶站,建成奶牛养殖小区,牛奶收购执行厂家价格,仅奶资一项每头牛为农民增加800--1000元收入。全村有养猪厂两个,年出栏500头左右,远销到齐齐哈尔、海拉尔、扎兰屯等地。
依托资源,突出发展特色产业。一是拓宽致富门路,号召农民积极发展柞蚕、大鹅、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特色产业。全村共有次生林300亩,放养柞蚕30把,每年收入近40万元,柞蚕一项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左右。二是本着农户自愿的原则,村委会建立了600亩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无公害葵花、玉米、马铃薯。目前已能保证本村的自给自足,准备进一步向外发展,形成产业化规模。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及封山禁牧的需要,东山屯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一是养殖户牲畜全部实行舍饲半舍饲,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号召种植青贮饲料,养畜户每户种植青贮玉米2亩,全村共种植160亩。三是草场实行养护,轮流休作,目前,可继续用于发展畜牧业的宜牧草地、荒山面积有1500余亩。
二、发展文教事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东山屯村容整洁,村路成形,街道平坦,农户院墙整齐划一,宅基地审批在按规划实施,房屋成行。村委会每年春、秋两季组织会战,修路、清理边沟、清扫垃圾,使村容整洁。
东山屯村现有学校一所,校舍占地面积390M2,有教室、办公室、文化活动室。学校已开发远程教育,电脑已经应用于教育教学。
村民有文化活动室,备有报刊,科学种养书籍,乐器、棋类等文体活动用品,电教光碟等,每到节日或农闲时节就有村民来此活动。村里也利用大型集会播放种养方面电教光碟组织农民观看。
目前东山屯村卫生条件良好,饮用井水源充足,水质纯净,80%的农户均已用上30--40米深的深井水。村里有卫生所一处,备有常用的治疗器械及常用药品,医学专业村医一名,中专学历,一般的病情可就地处理治疗。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东山屯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中的组织领导作用。一是成立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从2004年4月起相继成立了奶牛协会、农副产品协会、玉米协会、蚕业协会等。协会组织经纪人收购产品,保证价格,农户保证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值,农民得到了实惠。协会为农民寻求致富信息,了解致富途径,村两委为农民争取资金和项目。二是搞科技培训,注重提高农民种养水平和素质。全村劳动力初中学历占70%,中专学历占3%。每年培训率达80%以上,全村6个村民小组均有电教播放点,实现科技入户。培训知识科学实用,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除科技培训外,不定期在种养大户之间搞经验交流会,最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让村民有一个和谐、舒畅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村规民约、村民学法守法。四是确定书记、村主任接待群众来访日,每周的周六、周日书记、村主任在村委会接待来访群众,解决群众提出来的困难和问题。此制度从2002年实行以来,每年为农民解决40--50个(起)问题,全村无一起上访案
件发生。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意识增强。村两委制定了“村民十大满意”标准,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发展方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结合我村实际,确定今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我村建设。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牧业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业,在三、六组建能容纳200户养殖800头奶牛的小区,建挤奶站一座,在四、五组建肉羊养殖基地,一组建规模养猪场。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以提供饲草为主玉米种植达30%,饲草5%,葵花30%,土豆20%,水浇地面积达60%,建设500亩的科技种植小区,建设以马铃薯淀粉粗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小区,荒山林木覆盖达90%,放养柞蚕达80把,人均收入达10000元。
二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搞好村屯规划,路村沟墙一体化,屯内街道标准化、并硬化,两侧院墙整齐划一,边沟石砌,边沟植树带,各组道路形成循环。标准砂石公路、河道架桥、路边植树、达到风雨无阻。
三是是进行改厕,建沼气池使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90%的农户要建设标准厕所,100%的畜牧养户建沼气池,使牲畜粪便再利用,既节省能源,又清洁卫生。四是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文化需求。建100M2 文化活动室、图书室,1000M2群众活动广场。
远看群山环抱的村屯绿树掩映,群山郁郁葱葱,农田水浇高科技含量的农作物茁壮成长,路边工业小区机器鸣唱,养殖小区人畜忙碌的身影,文化广场乐声悠扬,协会办公室讨价声不断,屯内路畅、墙齐、窗明几净、人人笑脸欢唱。
作者通联:内蒙古阿荣旗六合镇政府
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2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阶段农村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新农村,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四是培育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开展体育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应该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内容。
2. 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如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人口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局,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完善的大局,最终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大局。因此,如果没有农村体育的长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不能说是全面的。
3. 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在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师占首位,其次为缺乏器材。学校类型越基层,缺乏教师和器材的比率越高。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体育器材方面,被调查学校的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34%。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
4. 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
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是造成农村体育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严格按照“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抓好农村群众性体育工作。借鉴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社会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并把所得物资如彩票公益金等尽可能多地用于农村体育的发展。在加大农村体育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建立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应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体育事业要达到的总体水平、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目标。
4.2 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学校一般建立在农村村落之中或者附近,农村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的场地设施在课余可以有效地利用开展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农村体育主体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宣传、指导、纽带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将其视为农村体育发展的切入点来抓。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的法规建设,编写符合农村实际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重新修订“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体育师范教育,广开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摘要: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大力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育, 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于促进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永.建设新农村与农村学校体育状况之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17-18) .
[2]胡庆山, 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6, (1) :21-23.
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3
[关键词]集体经济 共同富裕 山区 新农村建设
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热潮中,涌现了许多典型,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的带领下,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在一个偏远的高山地区建设出了一个“村在园中,园在水中,房在绿中,厂在花中,人在景中”风景如画的新式村庄。他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总结的。
一、尧治河村的基本概况
尧治河村地处房县、神农架、保康三县交界的地方,也是襄樊最边远的一个村庄之一。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人口不多,只有627人,有33.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00多米,高山环抱,属高寒气候,“四月雪,八月霜”,无霜期极短。地形条件十分件恶劣,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竖起来的路,挂起来的田”,甚至到改革开放十年后的1988年,这里仍然不通公路、不通电、不通电话,是保康县出名的特困村。“吃的是供应粮,穿的是烂衣裳,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茅草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尧治河村从一个特困村发展成为保康县“首富村”,全省有名的富裕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典型,全国“文明村”。这里“轿车楼房,别墅农庄;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残有所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二、尧治河村改变贫困山区落后面貌,建设山区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
尧治河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积极推进尧治河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里的农民生活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许多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成为高山之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尧治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找准致富路,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打下物质基础。尧治河村地处高山峻岭之中,靠几条羊肠小道与外界联系,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贫困”使尧治河人抬不起头,至1988年时,集体经济不仅是一个空壳,而且还负债累累。新当选的村支书孙开林认识到要摘掉这顶贫穷的帽子,不依靠集体的力量,是根本不行的。尧治河村的深山中蕴藏着丰富的高品位的磷矿资源,这是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基础。要开矿必先修路,村支部带领全村农民,用了10年时间,肩挑背扛,艰苦拚搏,付出了3人牺牲、5人致伤残的代价,将祖辈们踩出的羊肠小道变成了能行驶重型货车的公路。开矿使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年销售收入就达2000多万元,上交国家税收18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300多万元。
2.滚动发展,不断夯实集体经济,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尧治河村的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日子比以前好多,为了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农村,过上更好的生活,村党组织经过认真研究,认为“靠山吃山”总有掘光吃尽之时,发展水电是真正的“摇钱树”。尧治河村有两条河穿境而过,长年水量充沛,且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尧治河人用5000吨水泥、3万立方土石方,在峡谷中筑起了一座大坝。全村150户村民都成了股东,筹措资金50多万元,余下的100多万元资金由村积累参股,又建立了二级、三级、四级电站,年产值为650万元。电站每家每户都有股份,仅年终分红就十分可观。
他们在磷化、水电、商贸等领域稳固发展的基础上,决定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开发生态旅游,把旅游业打造成全村的又一个产业龙头。2004年6月,尧治河村专门请来全国知名的旅游规划专家,编制出了《尧帝大峡谷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5年以来,他们已先后投资310多万元开发出了梨华山庄、观景亭、尧帝谷、七叠瀑布、别墅农庄等10多个景点,投资1800万元建起了尧治河三星级宾馆。2005年“五一”期间,该村共接待旅游团队16个,近2000名游客领略了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
尧治河村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不图小富即安,始终坚持富而奋进,经过不断地艰苦创业,集体财富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村办企业发展到十几家,为高山之巅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注重村容村貌建设,让现代文明走进大山农户。1988年前,尧治河村150户农民,散居在33.4平方公里的高山峻岭之中,由于大山的阻隔和极端的贫困,现代文明之风吹不进这深山峡谷之中。修路、开矿积累了一定的集体资金后,村支部一班人又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双手和肩膀在高山和深谷间架起了131公里长的电网,为村民带来了“光明”,看上了电视,用上了现代文明的各种机械。如今的尧治河村,现代文明的气息就越发浓厚了,大屏幕背投、DVD、冰箱、高档沙发、电脑应有尽有,他们还建起了数字移动通信站,全村所有农户都安装了程控电话,80%的农户拥有手机;电脑及互联网早已进入农户家庭,村里生产的80%的矿石、药材都在网上销售。现在村里70%以上的农户都住上了漂亮的欧式两层半洋楼,连猪圈都贴有墙砖、刷有涂料。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尧治河村庄、庭院的环境美化进行总体规划,植什么树、栽什么花、种什么药材,进行统一布局,形成一院一景、一景一特色。
4.保护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寒山区新农村。矿藏使该村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大片植被损毁,水土流失严重,山体下陷,尾矿污染突出,矿区生态遭到破坏。如何才能做到“吃着祖宗的饭,要想子孙的碗”,这是摆在尧治河人面前的又一大难题。在实践中他们摸索出了一条“治理与恢复、开发与保护并重”之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他们做到矿开到哪里,树植到哪里,路修到哪里,树栽到哪里,保护森林植被,维护生态平衡。尧治河村还成立了矿山生态恢复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并聘请资深专家对矿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远景规划,先后累计投入达1000多万元进行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如今的尧治河矿山开采合理有序,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处处绿树成荫,一派绿意盎然,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他们全力打造“花园”式矿山、绿色矿山、现代化农庄;对村办所有企业的环保派人指导监督;对村兴办新企业,请求环保部门前期介入论证,如果污染严重,或者治污费用高的项目,根据环保部门的建议,村里坚决不开办。
5.提高村民素质,培育新式农民。随着尧治河村的发展壮大,村党组织一班人充分地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后劲在于教育,在于形成一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式农民队伍,否则就会“口袋满脑袋空,今天富明天穷”。这些年来,尧治河人坚持以教育兴村、科技强村、依法治村,提高村民素质,培育新式农民。
首先他们注重村民和村办企业员工的道德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村党组织制定了人称“道德培训”的福利院培训制度,即企业员工需到福利院锻炼合格才能上岗。当初村党组织主要是想考察拟用员工的吃苦耐劳精神,发现效果不错,又将培训对象扩展到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等。“道德培训”的内容并不复杂,就是每天照顾老人饮食起居。已经有60多人参加福利院培训,均考核合格,其中15人走上企业领导工作岗位。
提高村民素质,教育是基础。村里一次性投入,建起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的学校。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全部寄宿,实行封闭式管理,全日制教学,并按照城市实验小学的标准,配齐了电化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还设立助学、奖学制度,对考上高中、中专、大学的学生发给数额不等的奖金。为提高村办企业职工素质,村里出资10万元与县里一所中专学校联合开办中专班,还选送20多名青年到大中专院校深造。
村里还建起了高标准卫生室、图书室、电影队和村民剧团等,活跃乡村文化气氛,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6.想方设法实现共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大家共同富,是尧治河村党组织对党的富民政策的朴素理解。他们提出了“只顾个人富,群众不拥护;带领大伙富,才是好干部。”在带领群众建设山区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尧治河村始终不忘帮扶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建立“三福”公司,为弱势群体开辟致富道路。尧治河村有30多人的弱智群体,当地土话叫做“哑糊”。村党组织在带领大家致富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将这些人,为此,村里专门成立了一个以弱智群体为主要员工,集福利、扶贫、服务为一体的“三福”公司,凡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项目,都交给“三福”公司。没过几年,“三福”公司特殊员工大都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
修建尧治河村福利院,让村里那些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老人们充分享受到尧治河村不断走向富裕的成果。村委会不但拿出巨款修建了宽敞明亮、生活和娱乐设施齐全的福利院,而且还专门派人负责老人们的饮食起居,使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采取措施,帮助邻村实现富裕。相邻的天花村、董家沟村和白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农民生活非常贫穷。他们为这些村投资、贷款、借款修路,铺设电线和电话线路,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同时还无偿地派技术人员帮助他们探查矿点、建矿厂、采矿,帮助进行生产管理、跑销售,使这几个村子很快摆脱了贫穷。
三、尧治河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思考
尧治河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贫穷落后的高寒山区确立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他们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其他地方特别是山区农村等地方的思考和借鉴。
1.贫穷落后边远山区的农村摆脱困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的道路,进行新农村建设。这种致富形式,可以充分调动集体所有的各种资源如土地、山林、矿藏、水利等生产资料,由集体统一支配,容易把经济规模做大做强。村民都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共同为集体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不会出现贫富分化,能够实现共同富裕。
2.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选好致富道路上领头雁,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领导核心和组织保证。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主要看干部。在山区农村发挥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十分重要。山区交通闭塞,农民群众较保守,如果村里有一个乐于奉献的领导班子、敢于创新的党组织,特别是有一个好的领头雁,有强烈的致富本村的政治责任感和领导群众奔小康的经营管理能力,有先群众后自己的奉献精神和廉洁自律的品质,就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偏远山区在发展本地经济时要从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实事求是,找出符合自身优势的致富道路。由于各地自然资源条件、历史人文背景不相同,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形成的产业结构也不相同。关键在于要结合本地实际,选准突破口,探索出自己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4.不断夯实集体经济的基础,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才能解决共同富裕、建设更高水平的新农村的问题。
5.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培养新农民。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农村,由于长期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平原地区、城郊的农民有明显的差距,致富创新的能力也有较大差距,旧式农民保守、落后、安于现状等特点在他们那里体现较多。因此,培育新式农民,提高农民群众思想素质、现代文明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是建设山区新农村的关键。
6.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分配公平,不断实现山区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从而进一步激发农民了新农村建设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年3月3日
[2]王伟举:超越神话作家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3]村支书的楷模——孙开林.襄樊日报1997年8月4日
[4]孙开林和他的残疾朋友们.湖北日报2002年9月28日
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4
1989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要重视农业、支援农业、发展农业的方针,为了尽快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激发广大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热情,全国妇联会同农业部,国家科委,林业部等十三个部委在全国农村妇女中开展了“双学双比”活动。
通过对xx镇
“双学双比”活动进行全面、认真、细致的总结,从中不难看出,“双学双比”活动调动了广大妇女的积极性,发挥了广大妇女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广大妇女的综合素质,推动地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十八年来“双学双比”活动的主要做法
1.做好教育培训,提高妇女劳动技能。
以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就业技能、法律和健康知识等为主要内容,采取“科谱课堂、女性课堂”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对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农村妇女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注重帮助“双学双比”女能手、女经纪人、龙头企业带头人等掌握法律政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她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发挥妇联的“联”字优势,充分用好政策,结合政府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和“阳光工程”等有关培训计划,切实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合,把对农村妇女的培训纳入政府整体培训规划;发挥成人教育学校和龙头企业、女能人的作用,加强与农广校、农业大学等培训机构的合作,借力搞好培训工作。
2.创新活动载体,促进妇女增收致富。
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村妇女增强创业意识,拓展致富空间,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推进妇女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一是建立和完善“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基地,在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妇女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增收致富。按照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思路,重点培树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兼具生产、示范、培训、服务功能的“双学双比”科技示范基地,促进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妇女的农业产业化格局,让农村妇女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二是发展妇女合作经济组织,使妇女通过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收致富。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协会、女能手+协会、妇代会(妇联)+协会等模式,发展农村妇女合作社、妇女技术协会、女能手协会、女经纪人协会等各类妇女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妇女组织化程度。发挥她们在传播技术、沟通信息、联结农户、开拓市场、组织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共同增收致富。三是积极开展“牵手行动”,多渠道为妇女增收致富提供援助。开展“科技牵手”,形成各级农村妇女科技指导中心专家与女能人、女能人与农村妇女这一科技服务网络;开展“项目牵手”,因地制宜指导妇女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加强“资金扶持”,多渠道争取资金扶持政策,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果。四是鼓励妇女创业与就业,帮助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在向非农领域转移中增收致富。围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宣传、动员、组织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参加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指导,依托区、镇妇联组织的就业服务网络,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帮助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
3.结合文明创建,提升妇女文明素质。
一是结合党委常年开展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针对妇女特点,深入开展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如围绕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开展科学富家活动;围绕提高农村妇女文明素质,开展文明治家活动;围绕优化农村妇女生活环境,开展生态美家活动;围绕建设健康和谐家庭邻里关系,开展和谐兴家活动。同时向社会选树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典型家庭和个人,以妇女和家庭的文明进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二是结合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把提高广大妇女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基础性工作,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引导广大妇女在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近几年,我们开展了一二三工程,即每年组织一次妇女典型和妇女能人到外地学习考查;每年组织两场国际国内形势或典型事迹报告会;妇女典型或女能人每人每年做三件好人好事。我们特别注意发挥妇联组织的特点和优势,着力开展家庭美德建设活动,在“家”字上做文章,通过创建“五好文明家庭”、评选“金婚银婚佳侣”、举办家庭美德培训班等活动,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弘扬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4.完善法制教育,增强妇女维权意识。
通过发放宣传单、开辟法制专栏、举办图片展、组织法制讲座、开展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法律法规宣传,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维权能力有效提高。一是结合司法部门的普法工作,以“深化妇女普法教育,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以农村妇女、女性农民工为重点,切实加强妇女普法宣传教育;二是结合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大力开展以法制宣传教育;三是近几年开展了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妇女群众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四是结合开展“平安xx建设”,积极开展以“学法
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五是针对当前农村妇女和女性农民工在婚姻家庭、劳动权益、人身权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障法。通过以上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维权服务,切实维护妇女权益果,全面提高农村妇女和女性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5.注重典型培养,强化活动的直观性
在“双学双比”活动中,我们从致富能力、助人为乐、家庭和睦等各个方面精心培养树立示范作用好、带动功能强的优秀妇女组织和个人,通过对典型的宣传,引起社会关注,为广大妇女树立起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榜样。18年来,共培养树立优秀妇代会28个,个人典型162人。
二、目前“双学双比”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客观上,农业收入增长趋缓带来妇女务农动力不足;外来务工人员给本地区带来劳动力过剩的冲击;买方市场制约带来双重竞争压力。同时,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竞争能力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落差,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小富即安的多,感冒风险的少;封闭自守的多,放眼国内国际市场少;对增加收入期望值高的多,艰苦创业求大发展的少;竞争能力上多渠道获取信息,科学预测能力较弱,盲目攀比,随大流现象时有发生;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比例不高,尚未形成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优势;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营销胆识、实践经验不足;还有一部分妇女不找市场找妇联。主观上,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该受到各级党政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虽然说十八年的“双学双比”活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总觉得还是停留在妇联部门单枪匹马,势单力薄的局限上,很难造成全社会参与的浩荡声势,加上资金缺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由于没有资金而放弃了很好的项目投资;由于妇女自身缺乏“四自”精神,往往使我们农村妇女失去了一次次跟上时代步伐的机遇,令人叹息。所以在开展“双学双比”活动中,要拓宽工作领域,进一步大力倡导女性“四自”精神,注重防止各种消极因素,避免妇女成才的减速、徘徊、倒退和中断。
三、如何继续开展好“双学双比”活动
十八年的“双学双比”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更应当看到,新一轮活动的任务更为艰巨。从本地区现有的基础条件和农村妇女现有的素质条件出发,我们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全市“两个不低于”和我区“和谐xx”建设目标,结合xx新城建设的特点,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女性人才。
注重发挥主体潜能
妇联组织承担着宣传教育妇女、把党建设新农村的主张转化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行动的重任。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向广大妇女和家庭宣传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努力培养农村妇女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创新意识,唤醒农村妇女的发展意识、主体意识,激发她们的参与热情,使她们敢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充分挖掘致富潜力和创业潜能,是奠定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要及时发现、培养、宣传各类先进妇女典型,宣传妇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主动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求知进取来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增强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弘扬文明风尚,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广大妇女提高素质、自我追求、自我奉献的过程。
2.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内在素质是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主体作用的决定因素。一要加强农村妇女的文化基础教育。加强文化教育是提高未来农村妇女素质的基础。二要开展农村妇女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同时,面向各层面的广大妇女,开展法律、法规、政策、现代文明知识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维权能力和文明习惯。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培育一批新型农村妇女,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技能的创业女能手,一批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妇女干部。
3.注重营造良好环境
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否发挥好主体作用,环境至关重要。一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妇联要大力宣传妇女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树立起关心、支持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识,为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作用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二要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农村基层妇女组织是直接联系农村妇女群众,是做好农村妇女群众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动员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
4.注重加大增收渠道
妇女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发挥作用,促进妇女增收致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也是充分发挥妇女作用的关键环节。引导妇女发展优势产业促增收致富。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妇女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寻求突破。要引导妇女转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观念和模式,注重开发高科技含量的多种经营方式,延长产业链条,走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5.注重开展特色活动
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5
心得体会
根据市委的统一安排和要求,我参加了“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大讨论活动,开展“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大讨论活动,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如何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为主题,围绕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展开大讨论和转变干部作风四个重点展开大讨论。通过三个月的学习自查和讨论思考,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形势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主线,分清重点。从经济结构看,工业已经成为全市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出台各种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我市工业经济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为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但是节能降耗形势严峻,高耗能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我市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二、加强监督、狠抓落实,促进企业节能管理上台阶。严格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狠抓管理水平,对全市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机构、岗位设置、制度建立、产品能耗、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等进行监督改进,提升我市现有耗能企业的生存能力。
三、积极引导,实施节能技改工程。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铁合金矿热炉余热发电、低压短网无功补偿、电动机变频器调速等项目,推进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改项目建设,降低能源消耗,实现资源有效综合利用,有效减少排放,使其在同行业中达到和保持相对先进的能耗水平,提高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新能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一、三产业发展,降低高耗能行业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
五、加强节能宣传,增强全民意识。举办各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通过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召开节能知识讲座、开展节能培训、悬挂宣传横幅、张贴节能宣传画及标语、宣传展板、发放节能管理法律法规汇编、节能知识读本、开展绿色照明产品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全民的节能意识,促使节能宣传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为一名基层节能工作人员,我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于企业节能工作,为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作者:袁峥峥 于淑文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建设 精神文化
一、和谐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在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同时,一些群众中出现了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念差异、是非观念模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令人堪忧,这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农民教育、营造文明乡风,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文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和活力;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才能实现。推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同时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农民的文化素质正在提升,为推进乡风文明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与城市的现代文化水平相比,包括教育在内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严重滞后。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乡镇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普遍存在领导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来重要,做
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文化工作在乡镇干部工作年终的考核中只占很小比例,文化干部专职极少,多是身兼数职。这种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来,甚至置于可有可无地位的有害认识,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2.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人才匮乏
文化站干部都是乡镇直接任命然后报上级文体部门,而并非从社会上择优录取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体制本身就隐含了诸多矛盾。多数文化站干部都由乡镇干部兼职,他们因常年承担行政任务,没有精力组织文化活动,从而影响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稳步推进。加上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文化站原有的业余文艺骨干弱化现象更为严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太少,基础薄弱
乡镇综合文化站都有机构、有条件不等的办公室,但很少有独立办公的,几乎全部在乡镇政府大楼内。一张桌子、几本杂志、几件乐器便是文化站的全部家当,有的基本就是一个空壳子。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近几年都没有投入过一分钱的建设经费,缺少文化活动场地和器材,群众文化活动无法开展。
4.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形式比较单一
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由于受场地、经费和缺少专业干部等因素的制约,乡镇开展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
三、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1.精神文化层面
改革开放事业既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出现了文化多元相互碰撞的特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必须正确对待多元文化。只有实现文化和谐,正确处理文化的“一元与多样”关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的集体观念日益增强,才能凝聚力量,加快新农村建设。
1.1要突出共同理想教育
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就要使这一理想在和谐邻里文化、和谐村庄文化、和谐乡镇文化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激励群众斗志.凝聚群众力量,使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明确发展方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2要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要通过农村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农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
1.3要强化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
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要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倡导人人知行合一、诚实守信风气,加强对农民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依托“文明村”、“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
2.物质文化层面
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
2.1创新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更新农民的知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空虚和情感麻木的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采取加大政府投入、重点项目倾斜、积聚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机制,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加快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的建设。
2.2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小舞台构成大世界,群众性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3创新传承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7
前些年,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保护成为各方讨论的热点,国家也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农村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1]。新形势对农村环保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如何顺应形势,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因此,须重新认识农村环保问题与创建和谐新农村的关系,创新农村环保工作,确保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1 环保工作与和谐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必然联系
1.1 农村环保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以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可持续发展意义上不能算是成功的。在“三农”工作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就是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我国提出放弃单纯追求GDP,强调科学发展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综合防治农业资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启动农村奔小康环保行动中落实这项任务。2008年7月24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强调: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保。因此,把环保的重点转移到农村,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需要。
1.2 农村环保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和城市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土地、水资源等都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发展经济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牺牲农业命脉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再生和难以逆转的,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持续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2]。农村环保的各项工作都围绕改善环境促发展和抓好发展促环境的总体思想来开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又要妥善处理各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子孙后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实践中着力促进科学发展,切实维护资源可持续性,将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可见重视可持续性发展,重视资源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1.3 农村环保工作是和谐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环保工作的目标是少投入、高利用、低排放或不排放。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更大,农村生态破坏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农村,更有可能是全国范围[3]。从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环保工作是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4,5,6]。因此,对我国一个农业大国来说,环保问题应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1.4 农村环保工作是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谐的内涵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通过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来实现的。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不能实现持久的真正的和谐。没有人与环境的和谐,人类没有了舒适的立足空间,其他和谐都无从谈起[7]。构建和谐农村,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在我国农村人口多的情况下,环保问题则是农村社会和谐的基础。
2 探索环保创新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对策
目前,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已摆上重要议程,相关法规、政策、标准的制定工作不断加强,生态省(市、县)建设成效明显,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面开展,区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监管工作得到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护工作进一步强化,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有序推进[8]。虽然我国的农业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形势还十分严峻,工作中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距离党中央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根据新时期环境保护新要求,以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为指导,积极努力探索农村环境保护创新发展之路。
2.1 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就是理顺环保工作所涉及的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明确责任、提高办事效率的机制创新工作,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发展机制、监管机制等。充分处理好综合监管与分部门管理的关系,推进工作就基于已建立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跨部门联合运作模式或平台而展开,并进一步加强跨部门联合执法,不断建设和完善合作平台。改进弊端,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创新机制。环保部门作为综合监管部门,要多方面地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保护好国家的生态环境,力争服务于当代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
我国坚持不懈地推进的生态省(市、县)建设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自然保护区和生物物种资源的管护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也在筹划建设中,生态环境监测要求具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估以及开展特殊生态系统或生态问题监控的能力,同时还要研究制定生态监测和评价的指标体系与系列标准[1]。这些都是创新机制的有利尝试。要加强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那么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快乡镇企业改造升级[9]。各级环保人事部门要对区域范围内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宣传和教育,包括市、县环保机构内部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部门、大学生村官等,可以尝试利用已有的遍布村镇的大学生村官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的环保宣传。要进一步明确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和任务,搞好生态管理创新,改革基层政府生态管理体制。尝试进行监管机制创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建成市、县、乡、村等多级互动的农业环境监管平台,实现监测网络“一体化”的管理。
2.2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就是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建立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的、符合持续运作发展规律的制度。这要求创新农业环境政策,进一步完善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环保部虽然也采取一些措施,如颁布《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等,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从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178项立法计划中可以看出,对农村环境立法的忽视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计划中直接属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只有《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和《农村环境监察规范》,包括《环境保护法(修订)》在内的与农村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共计17项,不足1/10。完善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基本法,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综合性基本法律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另外,农村环保工作有些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农村环境保护评价、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垃圾处理、农村饮用水保护等。农村水体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各种污染物的排放等监管尚需加强,适合当地现阶段发展要求的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需更为严格。农业植物基因资源及新品种的保护涉及生态安全,需要专门立法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要按照环保的标准和法规来执行,最大程度地减少甚至避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制度应与国际立法接轨[10]。在国家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法规、部门规章时既要符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加强农村发展规划,又要集中解决当地突出的问题。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大力推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做到奖惩适度,对于违反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而造成污染状况恶化的行为也要严惩不怠,要让其付出高昂的代价,也要保护个人或者企业好的创新做法,使其有创新的余地和积极性。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有关的责任人要自上而下一查到底,予以严惩。构架一个包括宪法关于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制度、农村环境地方制度、其他部门法中关于农村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在内的自上而下的完善的农村环境法律体系。
2.3 观念创新
农村环保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赋予环境保护的新使命。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相应的环保观念必须有一个质的飞跃。实现农村环境保护,其根本出路是观念创新。目前,农村的环境现状总的来说好于城市,但是农村污染的严重在于其污染的速度更快,农村是农产品的来源地,其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全体国民的健康。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令人担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决定”和环境保护部重点工作部署,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11]。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到政府的责任[8],一方面要加大处罚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严重后果,切实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环境建设[12]。目前,中央重视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正是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大好时机。要增强农村群众的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同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集镇或新村建设同环境保护要统筹兼顾。目前大部分农民未意识到自己才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13]。因此,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让农村居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有效形式宣传,加强对农民施用农药、化肥、节水灌溉等方面的科普教育,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生态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从而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即在秉承和发扬现实条件下符合我国国情理念的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地将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方略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充实、丰富和完善新时期环境保护的经营内容。妥善地处理和解决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探索新路,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发展道路。
2.4 技术创新
农村环保工作需要农村环保科技创新的支持。创新农村环保技术,首先要求广泛整理和集成传统技术,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就提出了开展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试点,大力推广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规范使用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利用农业科技来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14]。加强技术创新,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重点支持利用农业环保方面的研究,鼓励在消化吸收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大力研发农村环保技术。如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推广秸秆气化等技术,开发生物新能源和生物新材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国外正在开发和利用的一些先进技术会对我国的技术创新有些启发。如瑞士的环境远程监控,从电脑上就可以理解拍摄地区的环境状况。借助雷达等设备,可以检测更广的范围。我国西部植树造林上可以用来测试是否防止沙化的效果。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利用微生物或植物来除污,以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15]。用微生物来降解水体中的硝酸盐,用植物来吸收土壤中的钾。美国环保总署已利用此技术对各地方进行了清理。科学家正在培育转基因植物作为土壤吸附剂,从根部吸收的重金属污染物可以输送到叶片,收获后可以再利用。做好农村环保工作,一方面要推广传统的农业环保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嫁接到成熟的传统技术上,同时加快研发出适合我国实际的新技术,这是当前农村环保形势迫切要求的。
3 结语
培育特色产业 建设富裕新农村 篇8
1.依托资源优势,选准产业发展庆阳镇的烟草、甜瓜、果树、林下药材、玉米制种是计划经济时代延续到现在的特色产业,农民栽培经验较好,市场网络相对健全。镇党委、政府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通过思想引导、典型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着重解决农民关注的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品牌不突出、产品档次低、品种不新、栽培水平不高等难题。在科研院校专家和农业部门科技骨干的支持下,组织规划实地踏查,在征求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特色产业发展蓝图。制定了西北林下药材园、南部果树园、北部瓜果园、东南部烟草园、东北部玉米制种园五大生态特色产业基地,集中精力打造“庆阳镇特色产业之乡”品牌。
2.强化科技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在镇党委和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县农业局、县利民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西顺堡村、太平村、太和村、玉恒村、大湾沟村、吊鹿沟村、腰岭子村、永庆村等8个玉米制种、甜瓜、烟草、果树、林下药材专业村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村,每个村在公示基础上,民主推选40产业户集中参加培训,重点培养5户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培养3名产业科技带头人负责跟踪服务,利民培训中心选派一名指导教师驻村指导生产技术,并聘请吉林农大、通化农科院、通化师院的专家来讲授玉米制种、烟草、甜瓜、中药材和果树栽培知识,选派3名高级农艺师深入实地讲解农业实用技术,利民培训中心聘请农民专家实地讲解生产经验。科技支持有效解决了栽培技术落后、品种不新、产品品质低等难题,大大提高了专业村的生产能力和专业户的栽培水平,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到目前,全镇1100户农民发展烟草4150亩,年创效益1245万元;1350户农民发展甜瓜和晚西瓜4310亩,年创效益 1290万元;860户农民发展果树4800亩,年创效益1056万元;710户农民发展制种玉米6000亩,年创效益1800万元。
3.创新发展机制,打造产业品牌在县利民培训中心的大力帮助下,镇党委、政府抓住培养新型农民主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不断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全面推行绿色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限量使用农药、化肥,严禁使用激素和高毒、高农残农药,鼓励施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组织专业大户挑头在工商局注册成立了庆阳镇烟草、甜瓜、果树、林下药材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户发展成为专业合作社会员农户,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销售市场、统一包装品牌,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合作社发挥了培训载体作用,成为农民发展产业的主线,助推了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组织产业基地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了绿色无公害甜瓜、水果生产基地,认证品种有金红苹果、苹果梨、秋白梨、山楂,认证面积达到4500亩,鼓励注册庆阳牌甜瓜、庆阳牌水果等具有地理标志性的特色品牌,大大提高了产品品质,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
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9
(1)由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只有解决了三农问题,农业才能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
(3)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迫使要进行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什么?
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城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责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有哪些?
(1)农业生产力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3)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非农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4)农村环境面貌改善,城市化水平提升。
(5)农业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你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农村建设的不和谐因素有哪些?
(1)失业人数太多,导致社会不安定。
(2)一些工厂的污染处理不合要求。
(3)住房问题,房价过高,以至于贫富差距过大。
(4)官官相扣,贪污胆大,见钱就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为大学生的你,应该怎么做?
(1)努力学习课本知识,学以致用。
(2)永远跟着党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3)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10
——靖江市新桥镇德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德胜村位于靖江市的最西端,村域面积2.1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民小组;626户农家,常住人口2393人,其中党员75名。2011年以来,村两委会坚持创新发展的方向,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在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的道路上,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绩。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98亿元,是2010年的8.2倍。其中工业开票收入2.5亿元。村级集体可支配金额达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25万元,为2010年的1.2倍。如今的德胜村,经济飞跃发展,社会事业节节推进。党风清和,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如今的德胜村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广受好评和赞誉,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森林生态示范村”、“江苏省民主法制示范村”、“泰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泰州市和谐社区”、连续三年荣获“靖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靖江市十强村”。
坚持自主创新,在不断加强三个文明建设中,建设富裕美好家园,是他们成功之所在。
一、大胆创新组织体制模式,选拔出优秀“当家人” 德胜村地理位置偏僻,原有经济基础薄弱,负有近50万元的集体债务,穷的买不起一支圆珠笔,村部门庭冷落,干部、群众情绪低落,精神不振。镇里、村里对组建村新班子,选好“当家人”十分重视。他们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渐渐地将目光集中到连锁超市负责人杨恒俊身上。此人德才兼备,有能力有活力。2010年他负责经营的超市销售就达千万元。杨恒俊“临危受命”,担当起村委负责人的重任,并确定采取“村企结合”新的组织模式。在2010年接手后,杨恒俊立即狠抓村企互补,巩固、放大组织模式创新成果。企业在理念、信息、资金、渠道等方面反哺农业;村里则给企业发展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予以支持。双赢效果立即显现,一年后,德胜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就由“负”变“正”,村企也获得发展,到去年为止,已由原先3个发展到12个,产值达到2.8亿元。
发展现代农业,交织着先进理念和滞后观念的碰撞。德胜村“两委会”在工作中总是注重加强思想引导,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他们采取“借鸡下蛋”的方法,成功“孵化”出“德胜牌”环保绿色咸鸭蛋,并借助“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的方法,将商品远销江浙沪等地。不仅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40万元,也使品牌意识、市场观念在大家心目中生根发芽。在推广规模经营过程中,他们又帮助纠正一些人的小打小敲的小农经济思想,使该村“一轴四园”的“绿色 经济”工程全面施展开来,一轴是指以德胜大道为轴线,四园为千亩桃园,百亩月桂园,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园,德胜村农业经济由此取得新飞跃。
二、营造新生活,福泽众乡亲
德胜两委不遗余力地为民造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他们投资180万元,在村中心地段建成1440平方米的德胜大楼、大楼分服务中心和活动中心两大版块。在服务中心,村民可享受到医疗、安保、劳保、计划生育、技术咨询、康复养生等众多服务。在活动中心,设有娱乐室、健身房、棋牌室、图书室、议事室等,每天都有村民超百人次前来参加活动,享受美好生活。村里还建有一个业余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了众多的文娱节目,歌唱新人新事新貌,颂扬美满幸福新生活。村里还投资筑造了10公里的环村水泥大道。道路两侧种上香樟树、香橼等景观植物,形成了红绿交映的生态长廊。也成了村民们的“森林氧吧”。为方便村民生活,4年中村里又修建桥梁6座,涵洞20个,安装美观耐用的路灯650盏。村民们手中有了钱,绝大部人家住上了别墅式楼房,几乎家家购买了小汽车,用村民们的话说:“德胜村三年大变样,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三、队伍建设频出硬招,培育过硬思想作风
杨恒俊担任村两委会负责人后,狠抓党建第一要务,决心将两委会建设成公正廉明、敢干能干、心贴群众、坚强有 力的领导班子,并为此不懈奋斗。他“强班子、带队伍和建制度”三管齐下,并在群众大会上亮出当“四不书记”的决心,即“不打牌、不收礼、不去娱乐场所、不请客吃饭”,请求大家监督,为干部转变作风带了好头。对全体领导成员,他又提出要爱民、要创新、要务实、要纯洁的要求。以此来律己律人,进行目标管理。去年以来,他又进一步强调群众观点。要求村干们时时与群众心贴心,处处为群众着想,事事依靠群众,常常向群众讨教。决策请群众参与,行政受群众监督,财务向群众公开。他还带领大家建立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民主集中制、岗位责任制、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等初步形成系列,在狠抓落实中建立党支部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在村干日常管理上,该村引入了企业管理模式,将晨会、周例会、出行登记、定岗定责等规定、制度一一引进,收到显著效果。
该村在全市首推“党员户”亮牌举措,增强党员荣誉感、责任感,形成示范带头效应。经常组织各项活动,也使党的组织生活健全充实,确保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荐阅读:
和谐富裕乡镇建设工作报告10-25
建设富裕美好文明新农村10-15
为建设民主、法制、富裕、文明、和谐的遵义而努力奋斗09-27
共同富裕社会和谐07-25
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单元共同富裕社会和谐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教学设计2粤教版10-15
省十二次党代会推动科学发展 富裕三秦百姓 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而努力奋斗10-12
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