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2024-09-21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通用9篇)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篇1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纪实

白竹山下小康路--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侧记

**县龙潭乡白竹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13户508人,86的都是苗族,自解放以来,这些苗族同胞就一直生活在这巍峨的白竹山脚下的大山深处。

由于地处穷山恶水,过去的白竹村,苗族群众吃的山毛野菜,住的是垛木房,不通路,信息闭塞,生产经营粗

放,是属于特困村。近年来,全村苗族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全村实际,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脱贫致富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如今的白竹村,核桃成林、果树成园,公路通到了6个村民小组的门前,户户点上了电灯、家家有电器、多数村民看上电视,部分人家购置了农用车。昔日的特困村变成了如今的富裕村。

“要脱贫先修路”。白竹村山高路不通,与外界形成隔离,严重制约着山村的发展。要脱贫致富首先要修路的观念形成了全村苗族群众的共识,于是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全村广大村民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当地在外工作干部的特殊作用,一处筹资一点和村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苦战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全村6个村民小组,村村寨寨通了公路,架起了与外界联系之桥,给白竹村插上了脱贫致富的翅膀。从此,山货成了城里人最受欢迎的交易品,现代生活的信息及生活用品不断向大山深处渗透,白竹村开始在脱贫的轨道上腾飞。

“要脱贫种核桃树”。靠山吃山,白竹村在多年的发展中总结出经验,白竹山多地广,气候非常适宜核桃树的生长,白竹要脱贫致富就要种核桃树。于是,白竹村广大村民充分利用地利,家家户户在适宜区广泛种植发展核桃树,近10年来,成片成林的核桃树已挂果,核桃成了白竹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

“要脱贫必须接受科技”。白竹村在加快脱贫致富活动中,充分感受到科技生产和实用技术的价值,使接受科技服务和实用技术培训成了白竹村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定期开展以核桃育苗、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节能灶改造、沼气池建设、养殖等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如今,白竹村已实现农户基本掌握2至3门致富技能的要求。好范文版权所有

“实施六个一加快了白竹村脱贫致富步伐”。为了加快脱贫步伐,白竹村从2005年开始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全村113户每户在好范文版权所有一年内建成一个核桃园、一个沼气池、一个菜园、一个水窑或水池、一个卫生厕所、一个太阳能洗澡间,并结合改灶、改畜圈、改厕等,有力地推动了脱贫致富步伐。

白竹村通过10多年来的脱贫致富活动,在脱贫致富路上越走越宽,如今,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年前的不足100元增加到了1260元、人均占有粮不足160公斤增加到了750公斤,成了当地的富裕村之一。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篇2

1 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 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也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承前启后, 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列为当前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村已发生了极度深刻的变化, 产业结构改善, 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提。能拓宽农民收入门路, 增多农业发展途径, 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 根据对多个不同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分析来看, 国际上的结论是:发展路径有两条, 结果有两种。一条是注重农村经济发展, 着力缩小城乡差别, 保持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序顺畅, 结果是分享“现代化馅饼”。“现代化馅饼”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现代经济理论, 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收入分配存在两个阶层, 是一个阶层多而相对另一个阶层少, 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 促进经济增长即“馅饼”做大。因此, 分享“现代化馅饼”是共同富裕的另一种说法。另一条路径是经济片面发展, 产业结构劣化, 城乡差别, 工农差别, 地区差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大, 结果, 不是分享“现代化馅饼”而是落入“经济发展的陷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善于疏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强化农村产业配置, 使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引领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实现农民从农业顺应派生和在非农产业里有序分工。第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使农民得以再就业, 转变成为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现代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急需解决“三农”滞后的局面, 力求克服农村里的脏﹑乱﹑差现象, 迅速提高农业抗御灾害能力, 加紧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 充分发展农村社会文化和劳动保障事业, 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 及时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带来的保障难﹑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 这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有力﹑有序﹑有效,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必要的准备。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构想

1.2.1 现代农业的建立。

以畜力为主要动力,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 形成的传统农业只是靠世代传下的经验耕植于田头, 是自给自足的低效益产业, 是现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羁绊。以商品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 要求改造传统农业, 加快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极力发展农业生产力,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迅速转变。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配置农业生产结构, 提高农业科技支撑水平, 实现农业扶持政策倾斜, 讲究农产品优质化, 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内需和外销, 走出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集成﹑资源优势得到互补和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新路子;营造科学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化农业新格局。

1.2.2 新型农民的造就。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主体,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利益群体, 他们是现代社会的进取者, 也是现代社会的劳动者。能否对农民正确地因势利导,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与否的关键。大部分农民是“无资金﹑无技术﹑无管理经验”的“三无人口”, 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提高农民的技术技能和素质, 抓紧对农村初中以上毕业生的继续教育, 农村妇女身肩双重任务, 一面要照顾孩子老人, 一面承揽田间农活, 要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养老等保障事业, 推行全国范围内的小学免费义务教育,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强化农民的整体素质, 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现代农业的发展, 促进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 固有的土地面积使农村劳动力日显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地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有的采用忙时务农, 闲时打零工﹑搞运输﹑跑供销等自由灵活的就业方式, 是流动于城乡的“两栖人口”,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 要让这部分农民成为具有工商非农技能的产业工人。把从事农业的专业农民, 即“准农民”, 努力造就成有素质﹑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1.2.3 农村经济的兴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

作为首要任务”是中共十七大报告中, 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对现实社会经济客观评价和分析基础上提出的判断。迅速转变“二元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首先要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 其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农村经济的发展, 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是指农村道路﹑供水﹑排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要求搞好城镇乡村建设规划, 加快中心村示范村的建设, 做到“村村通上柏油路, 家家喝上自来水”。搞好生产布局, 加强产前产中产后配套设施建设;软件是指农村合作医疗, 养老保险等制度的落实, 以及民主法制的贯彻, 发展规划的制定, 村级合作社﹑管委会制度的完善。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 克服“一手硬, 一手软”的问题, 大力倡导农民勤劳﹑勇敢﹑合作﹑向上的精神风貌, 加快建立服务齐全﹑管理民主﹑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农村。

2 整村推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

2.1 整村推进的内涵

整村推进是以重点村、示范村为基础, 以人为本, 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入手, 向农民积极传授先进科学技术, 普及现代管理经验,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以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 以科学化为核心, 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生态农业, 有机农业等无公害农业的新型农业为内容, 实现种养加﹑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 科学开发资源优势,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规划农业布局, 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实现农产品向国内外流通。打破传统农业里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 建立权责明确, 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整村推进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来的新创造﹑新思维和新方法。

2.2 整村推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方法

现在农村面临的问题是农民整体弱质﹑农业发展弱势﹑农村经济弱力, 这些问题如一直不能很好的解决, 那么势必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向城市大量转移, 农业基本力量透支, 社会经济不能全面发展。呈“游民”状的流动人口, 就会沦为弱势群体。整村推进是促进农村乃至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好方法,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方法。整村推进, 按“农民自愿, 市场引导, 政府指导, 科技主导”的原则进行, 以培训班﹑讲习班﹑田头示范等多种形式, 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开办阅览室, 配电脑, 上网找信息, 帮助农民开财源扩门路。整村推进与解决“三农”问题形成了良好互动, 技术管理的高级化, 服务决策的一体化, 能很好地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

2.3 整村推进的特征

整村推进是改革开放以来, 总结了前几十年农业经济建设的经验基础上, 探索出来的新方法。它不是原先的那样某一作物某一品种的更换或只是生产布局上的改变, 也不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龙头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整村推进以示范村重点村分类指导, 梯度推进, 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到农产品的国内外销售, 从农民的技术培训到专业化产业化的形成, 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全, 全面而又系统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不是授之以鱼, 而是授之以渔”。建立村级经合组织和各种专业合作组, 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条龙, 出现了订单农业﹑创汇农业。以夜校﹑培训班等形式, 培养新型农民;以通讯﹑专栏等形式, 推广新技术, 宣传新政策, 了解市场情况;以专业户﹑重点户作示范, 整村消化吸收新技术新经验, 农产品统一加工, 统一销售, 确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促进了农村发展。整村推进, 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化﹑农产品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建设等方面, 都表现出强大的支持功能。

3 几点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的产物, 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 更加积极支持‘三农’发展”。在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 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覆盖范围广﹑涉及任务多﹑面临难题大, 要打破传统观念, 撇开旧思路, 开辟新途径。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 依靠各级党组织, 协调各方社会力量, 狠抓落实, 加强管理, 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体现出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发展﹑新创造﹑新景象。在实践中有几点启示:

第一, 坚持“多予, 少取, 放活”的方针,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第二, 加强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示范作用。

第三, 增强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引导作用, 通过各种形式, 了解市场, 适应市场, 占领市场, 积极稳妥地发展高效农业。

第四, 加大国家扶持力度, 用好用足国家惠农政策和扶持资金, 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南宫村;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70-01

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地处北京市西南的南宫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富足。不仅解决本村人的就业,还给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通过对南宫村发展模式的了解,认识到其发展模式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多启示。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发展农村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要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而现状是在重工轻农思想、重城轻农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工农与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习近平同志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都还有一定差距,只湖北省就有590万贫困人口。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农村经济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以内需为主是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常态下,要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虽然农民基数大,但他们消费需求小,消费水平低。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二、南宫村经济发展的启示

作为南宫村的大学生村官,在南宫村工作已有两年多,对南宫的了解越多,对其发展越是赞叹。南宫村有二十多家村办集体企业,共划分为现代农业、开发建筑业、加工制造业、商贸流通业、旅游服务业、社区物业等六大产业。众多蓬勃发展的企业不但解决了本村的就业问题,对村外人员也提供了一千多个就业岗位。三十年前,村里的固定资产总数只有12万元,人均年收入200多元。而现在,村固定资产总数达到了15亿元以上,人均年收入26000以上。南宫如此迅速而全面的发展对发展农村经济有许多启示。

(一)思路决定着出路。

如果不能让农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那么就不能有效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也不能让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南宫背靠青龙山,以前靠烧石灰、发展砖厂赚钱。可南宫村的人不将思想禁锢于此,而是以王佐中心镇建设为契机,经过集体改制、旧村改造、集体建设用地开发等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以“高起点规划小城市、高质量建设小城市、高标准管理小城市、高效益经营小城市”为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国际化、花园式旅游小城市”为战略目标,开展城镇规划,最终实现了农民的城镇化转移,完成了由新农村建设向城镇化发展的转变,成了北京市“京郊二次创业二三产专业村”。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让农民解放思想,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视环境保护。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只被经济利益驱使,必然破坏环境,透支环境资源。南宫村曾靠砖厂实现原始积累,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经营。2001年,南宫村本着“保护耕地,减少污染,造福子孫”的原则,关停了粘土砖厂。为以后确立南宫自己的产业定位,并由一、二、三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奠定了基础。只有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特色。

南宫从2000年挖掘出第一口地热井并且成功出水,就开始利用这一资源发展。利用地热资源并不只是搞温泉旅游,而是真正把地热资源同旅游观光休闲结合起来,有效带动了当地的相关产业发展。目前南宫地热博览园是我国国内唯一一家地热博览园和温室公园。对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在未来必须做好特色产业的发展,注重地方优势产业,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

2015年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产业从依靠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向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型转变。在新常态下发展农村经济就要重视解放思想、保护环境、做好特色产业,只有如此,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生.瞄准问题补短板 打赢脱贫攻坚战[N].人民日报, 2015, 12.

[2]张玉荣.论农村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 品牌, 2015, 02.

[3]陈虹均.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04.

[4]宁黎黎.北京南宫村:中国地热第一村[J]. 人权, 2007, 03.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村屯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则。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发展生态产业,形成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坚持根据我村实际,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急功近利;制定建设目标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坚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开展新农村建设,应该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新农村建设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

绿色生态区。牧业工业区重点以养殖、加工为主,进行科学规划,有效利用。养殖园区以生猪养殖为主,以企业为龙头,以股份制形式实行农户分户饲养,集中收购,分户核算的养殖管理模式,使风险均摊,利益共享,切实维护农户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工园区以马铃薯、大豆、畜产品深加工为主,利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或股份制形式进行投资办厂,整合现有的资源,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扩大生产规划,创造集约效益,从而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加速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生态旅游区以原双龙泉为依托,规划包括休闲娱乐(集餐饮、水上游玩、观赏于一体)、生态保健(集泉水洗浴、中医按摩、卫生保健于一体)、文体娱乐(集文化艺术创作、体育健身、民俗活动于一体)等内容的生态旅游项目,享受绿色田园的浪漫气息,不断壮大村级经济;绿色生态区以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为主,选育优质品种,加强产中管理,施用有机肥,打造绿色品牌,创造绿色效益。

——建设中心村:我们动员在土坯房集中连片、生活环境差的村庄,绝大多数群众有建房意愿和改建能力的,实施整体拆旧建新,建设新村庄。我们将××村⒈⒊组确定为新村建设规划用地,将新增村委会、学校、卫生所、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各处。撤并⒉⒌组并入中心村,动员村中各组有建房意愿的农户到新村建房,逐步取消住户零散的居住区,建设整洁、美观的新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中心村发展用地向北,现建设用地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公顷,利用现有机电井眼,增加部分自来水管道,解决迁入户吃上自来水,全村普及自来水。

⒊“三改”工作

——改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解决好农村的安全用水和方便用水。首先要集中资金解决××村,⒌组自来水未入户问题。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求得各方面技术援助,可以采用防寒管浅埋的方式,争取在近期完成这两个组自来水联网成功,改水资金由农民自筹一部分,向政府争取一部分。通过水源改造和供水工程设施建设,使××村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农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改厕:坚持“户厕改造为主,公厕改造为辅”的原则,对露天旧式厕所、粪坑进行整治改造,露天式厕所要全部取消,粪堆要全部迁到村外指定地点,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全面推广无害化厕所,户厕改造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新建公厕由村里协调给予适当解决。拟新建公厕座,实现全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

——改路:改路要坚持标准,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主干道后支道,逐步推进。我们将多方筹措资金,加强通村公路建设。通村主干道水泥路面不少于米,通组支道不少于米。中心村设在⒈⒊组,拟修建三横三纵白色路,边沟为石砌明沟排水,双山村⒎⒏组为保留屯,增设东西主路两条,年,拟建城东村—××村通村公路公里。××村接—宝山村通村公路公里。建立村屯道路管养机制,确保公路建成后完好畅通。

⒋农村其它配套设施建设

——服务中心建设:坚持以建立“为农服务中心”为主要内容,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服务中心要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发展。服务中心一般应设置村民购物、村民教育、农资供应、农技服务、文化娱乐、幼儿教育、计生医疗、信息服务等服务项目。

——村屯绿化:在村中“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绿化为主,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绿化、美化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以上,把我村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农村。

二、农业生产

⒈农业主导产业的建设:

——大豆生产。按照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品种结构、推行标准生产的基本思路,积极推广大豆良种种植,以将提高大豆产量,增加最大收益率为总目标,坚定不移,加快发展。在不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加强良种繁育,提高品质,重点发展早熟品种和高油品种,形成合理的品种结构,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大豆质量。

——畜牧产业:依据××村自然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规律,我们确定畜牧业以生猪产业为主,集生猪饲养、贩运、加工为一体,用猪经济带动农业发展。我们准备以现有的生猪饲养厂为龙头,推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自主入股,分户饲养,分户核算,统一销售的产供销模式,扩大饲养规模,增加饲养量,通过努力使我村生猪年出栏达到头,使生猪饲养形成集团产业,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减少市场冲击带给农民的风险,增加农民收益。

奶牛生产克服××村草原面积小、农民饲养观念不浓厚的不利条件,发挥本地的区位优势,以把奶牛产业建设成为××村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手段,加快良种扩繁步伐,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引导农户发展奶牛生产,逐步建立一批专业户、建设一个专业屯,使奶牛存栏达到头,促进农民增收。

——蔬菜产业:××村地处城郊,蔬菜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所以我们准备引导农户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蔬菜产品加工,使蔬菜产业成为我村农业的支柱产业。品种布局上重点发大葱、大蒜、棚室蔬菜等品种,规划发展种植面积亩。加强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生产的技术水平,基本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

——马铃薯产业:××村有多年马铃薯加工基础,小型粉坊很多,发展壮大马铃薯加工产业就要有充足的原材料供应,所以以后要大力推广马铃薯优质高产种植新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规划达到亩,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品质和产量,为马铃薯深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⒉农业机械化建设: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村的农机及农机具不管从数量上和作业能力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存在着大型农机具少,小型农机具多,联合收割机少,单一农机具多的现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行农业现代化,只有加强农机建设,实行农业机械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在农业生产各个过程中,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大型联合机械购进,组建联合体,扩大作业面积,使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以上,尽可能减少农业作业人员,使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机发展的对策

为了加强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今后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

一是组织建立农机服务队。为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资源,村里要把全村的各型农机具组织起来,成立跨乡作业服务队,农闲时把本村机械派出去,农忙时把外地机械引进来,充分发挥服务作用,真正从根本上提高机械利用率。

二是加大对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示范,从实践中让老百姓认可,确确实实地使他们尝到甜头,真正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剩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

⒊本村特色产业的建设: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篇5

2009年7月

2009年,仙庾村作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市级基层党建帮扶点,积极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和党建帮扶的要求,认真落实雅瑜主任和曙光市长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努力,扎实推进各个建设项目,取得了较好地建设成效,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段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切实加强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新民主推选支部副书记一名。今年以来,开展组织生活 6次,上党课3次,发展党员2人,组织党员干部赴望城、炎陵、成都等地学习考察5次。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对30名无职党员划定责任、设定目标、张榜公示,调动了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

二是扎实推进“美化绿化”工程。筹资100余万,对进园公路3.1公里“美化靓化”,栽种直径20公分的香樟368棵,规划建设四处景观小品。对沿线的民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完成11家农户庭前园后试点改造。“农家乐”的提质改造正在施工中,竖立“农家乐”门牌28块,有效地解决了旧有招牌“脏乱差”的问题。

三是认真抓好水利设施改造工程。“仙女湖”大坝改造主

体工程已经竣工,下一步将着手游道、出库公路的修建和淹没区的补偿工作。改造后的“仙女湖”大坝由进坝、出库公路连接环村公路及游道,大坝主体提高3米,预计水位提高2米,水面扩大80余亩,增加蓄水量30万立方米。上半年还完成2口山塘被覆工作。

四是努力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土地整改项目基本完成,涉及的三个村民小组田地都已分配到户,通过走访摸底调查,农户主动要求调整产业结构。目前,蔬菜种植和葡萄基地、荷花基地、花卉基地的产业升级已经完成,共增加流转土地面积300余亩。在“花果山项目”流转荒山80余亩,种植杨梅2000余株。对没有参与流转的耕地,全部种植了双季稻,坚决杜绝了耕地抛荒现象发生。

五是全面开展清洁工程建设。“三清五改”、乡村清洁工程全面启动,农户摸底工作已经完成,污水处理池已签订协议90余户。包括改水、改厨、改卫、改圈,分类垃圾池、农业废弃池等项目正在逐步建设中。

六是精心部署农户住房“穿衣戴帽”。通过走访农户,相互沟通,多方协调,坚持按“统一颜色、统一格调、农民自主、政府补贴”的原则,通过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已确定第二期“戴帽”对象100余户,并签定《仙庾村住房美化“穿衣戴帽”协议书》,已完成改造的有58户。

七是积极展开“网络宽带进农户”。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会同株洲电信公司推出“网络宽带进农户项目”,采取宽带安装优惠政策和电脑购买“以奖代补”的形式,先行试点30户,现已进入实质阶段,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村级党建信息网。

二、仙庾村新农村建设目标

仙庾村具备较好的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通过这两年的努力,仙庾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基础设施、村级班子、产业结构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2009年,市委、市政府继续高度重视仙庾村的建设和发展,列为全市三个重点村之一,曙光市长亲自联系办点。这是十分难得的机遇。经初步研究,我们将仙庾村的建设目标定位为“打造江南最美乡村”,通过2到3年的努力,使仙庾村群众安居乐业、环境整洁优美、田间四季有花、游客流连往返,具体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争创一流: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争创一流。做到村组道路成环连网,全面完成农田整改,提升仙女湖的灌溉和旅游综合功能,全面普及有线或数字电视,自来水管网安装到户。

二是村容村貌美化争创一流。全程绿化、美化、亮化景区主干道。在“穿衣戴帽”的基础上,引导农户美化庭前屋后。发挥清洁工程的示范作用,学习城区创卫的经验和精神,实施“美丽乡村”行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争创一流。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发展花卉苗木、绿色果蔬种植,引进大的农业产业项目,做到公路两侧农田基本不种水稻,逐步完善观赏农业、休闲农业。推行特色农副产品规范标准、注册商标、集中销售。

四是景区扩建提质争创一流。形成以景区山门、大庙、文昌阁、仙女湖、风情一条街、桃梅林及农户庭院、田间观赏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仙庾风景区精品一日游”,挖掘仙庾文化底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2到3 个大的休闲旅游项目落户。

五是农村文化建设争创一流。按照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加强阵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开展经常性的农村文化活动,满足村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建好水库出库公路及环湖游道。下半年被覆4口山塘。

2、计划硬化到组公路4条,3.5米宽,长7.1公里。

(二)环境整治工程

1、继续在全村范围内“戴帽”,力争到年底80%民居全部实现“红瓦白墙”。

2、进园公路2.8公里已有1280米栽种观赏性绿篱,路灯及余下的道路美化绿化拟下半年启动。

3、整治环境卫生,维护花草树木,建立长效机制。仙庾村现选聘4名保洁员,2名花草维护员,按保洁员、维护员800元/月计算,每年此项投入达57600元。

(三)产业发展工程

1、计划构建茶马—水库线约800米绿色长廊,并做好含水渠清淤、被覆、加宽等配套设施建设;

2、积极引进旅游休闲项目。引进仙女湖水上游乐项目,添置景区电动车。

(四)社会事业发展工程

1、结合村改社区,抓好阵地建设。美化农民休闲广场,充实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党团活动室等站室建设,组建腰鼓队、篮球队,并经常性开展以“新农村、新仙庾”为主题“文明卫生户”、“五好家庭”等活动。

2、继续推进“宽带网络进农户”活动,利用远程教育深入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各类培训班。

四、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是资金缺口大

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根据全年的安排部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之去年建设项目多,计划资金仍有部分没有到位,以致今年工作开展相对被动,恳请领导着重考虑2008年欠款部分,以便更好地将全年工作如质如量完成。

根据全年工作安排,今年预计资金缺口近110万元,具体为:荷花基地缺15万元,村级办公楼设施配套资金缺15万元,补助、扶持花卉和葡萄基地建设缺5万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缺12万元,仙女湖改造缺5万元。

由于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绩,有关领导机关和兄弟单位前来指导、参观的较多,接待任务十分繁重。去年上级计划的50万元没有到位,去年共负债约40万。今年我村虽自筹8万余元,但缺口仍很大,请求解决村级部分工作经费20万元。

二是工作协调难

与有关部门协调工作、启动项目较困难,部分上级投入项目进展缓慢。

五、工作建议

1、请求召开一次农办、农业、民政、水利、旅游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现场办公会议,落实年初确定的工作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篇6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利用寒假对家乡界首市光武镇关胡村的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现状做了调查,形成本调查报告。

调查方案

1、调查目的及意义

调查研究家乡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现状,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策,增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理解。

2、调查对象

位于安徽省西北地区(与河南交界)的界首市光武镇关胡村。

3、调查方法方式

(1)调查方式:以实地考察为主,咨询行政部门为辅。

(2)调查方法:以深度访谈为主,问卷调查为辅。

(3)调查人员: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05级刘桓宇同学。

(4)调查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2007年1月1日——1月31日,收集资料,设计问卷等。

调查阶段:2007年2月1日——2月25日,访谈与实地考察等。

总结成文阶段:2007年2月26日——2月28日。问卷分析,资料汇总,撰写报告。

一、关胡村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现状描述.

关胡村是界首市十八个行政村之一,共196户,610口人,人均年收入均约为2886元。(摘自光武镇统计局)

1、生产

关胡村是界首市最早铺好柏油路的少数行政村之一,界首河洒厂村子里建了一个厂房,用来造酒、装酒、最后包装成箱。为我村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也为村里经济带来一定活力。我村直接从界首化肥厂买肥料,运费便宜。但是我村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每家农户有五六亩地,甚至有的只要一二亩,土地细碎分割,经济规模狭小,不能采用机械化种植,效率很低。我村有部分农户以回收塑料为业,然后以家庭作坊为单位,对废塑料进行融化重塑。由于此产业为政府微薄的税收做出一定的贡献,至今依然存在。但是造成的环境污染却不可小视。

2、生活

关胡村的生活 在十八个行政村里,可以说是中上水平。过去那简陋的土房已不复存在,屋里的家当也逐渐改朝换代,菜园里的菜除了能满足自家需要,还能拿到集市上去换别的东西。关于教育。村子里没有学校,孩子读书要到五里外的镇上去。校舍简陋,每年学生根本不可能免交学杂费,要不然,镇上仅有的几位老教职工的工资都没有了保障。关于医疗。我村只有一间简陋的医务室,而里面的药品只能应付平日里的头疼脑热发烧感冒。要是哪家真的有人病了,都是送到镇上的卫生所,卫生所要是应付不来,就直接送到县医院。

3、乡风

关胡村和别的行政村一样,没有任何可供借阅读书或音像的地方。但是近两年,网吧和游戏室倒是开了两三就,而且生意还不错,目前我村部分村民封建迷信的现象有所抬头,而且有向年轻人蔓延的趋势。由于精神空虚,加之无所事事,平日里除了看电视外,喜欢大牌的人也很多。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取,逢年过节,劳动间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开战。小赌怡情成为部分人饭后茶余的主要消遣,而家庭红白大事攀成了部分人竞相模仿的时尚。

4、村容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猪窝”,关胡村保持了那种传统的民风民情,村子里爱串门寒暄。各家各户把自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尤其是年跟儿的时候,全家大扫除,那场面温馨壮观。所以,在我们村,领导搞“五改四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今年,村儿里每户收了100元钱,给村子添了几个路灯,这样夜里出行的人也不用摸黑了,也就是说,淳朴的民风使村容整洁成为一种需要。

5、管理

在村子活了十余载,我至今也没有见过村委会干成过啥事儿,只有上级来检查,或者要收个什么钱,才能瞅见那些人的影子。农民有三怕,一怕收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农民不求他们需要什么干部就解决什么,只求干部们别乱折腾。民主管理在我村,罕见。

三、关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分析

关于关胡村的生产发展。首先我对政策多污染严重的塑料回收在重塑的听之任之,表示强烈愤慨。第一,塑料回收在重塑,由于是家庭作坊式工作,设备和工艺都不过关,有毒有害的物质根本没有清除。第二,次产业污染严重。只要闻到刺鼻的气味,我就知道离家不远了,就知道我快回到关胡村了。其次,我个人不对濒临倒闭的小酒厂抱有太大的希望,它在我村设厂房,解决部分人就业,我对此作出肯定表示,但我不认为这家企业有能力成为我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最后,我想说,关胡村可以在农业生产上有所作为。第一,我村交通状况良好,农产品何以很快运出去。第二,我村还处于低端产业,还没有形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包装全方位的合作组织,获利微薄。所以,我认为,关于生产发展,我村可以尝试走农村合作组织道路,将农业产业化。

关于关胡村的生活宽裕建设。比起过去,可以说关胡村有很大的发展,至少现在能吃饱穿暖了。然而人均2886元的年收入仅能维持日常开支而已。教育支出占了一户农家总收入的70%左右。在我们村儿,因学致贫、因病致贫不在少数。

关于关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我村对传统风俗保持良好,我对上述不良的乡风表示不满,但是对于村民见淳朴的民风,我认为是难能可贵的。在村里没有城里的世故与世态凄凉,有的是亲人般的关怀与帮助。回到村里,就有种家的温暖。

关于关胡村的管理民主建设。自从农业税取消以来,村委会正常运作要靠上一级政府支持。这样一来,村委会与本村村民的联系自然疏远。另外一方面,在我村,单门独户的小农家庭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大多村民的精力都关注到外部经济生活了,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不太关注或基本不关心现象逐渐突显。即使是一些事关全村福祉的事业,大家往往也是搭便车的心态,希望别人付出,自己得到实惠。

三、胡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分析

1、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05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但是我在村里,感觉处于主体地位的农民对这事的表现的“事不关己”和“袖手旁观”。我认真的阅读了中央的一号文件,知道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强调的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强调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是以广大农民需求为指导的民心工程,而非给官员应付上头的政绩工程。所以,农民应在建设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但是主体地位能够确立吗?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教授说,我们国家

实行的是垂直管理体制,很多专项资金是通过垂直管理体系往下走的。如果下级机构精简撤消后,上面下来的资金就失去了承载主体,专项资金就给不到下级了。这就是逼着下级围着上级转。因此,国家宏观体制不改革,综合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如果真正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真正把政府从执行型转向服务型。必须要发育出农民

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以便接手政府退出以后一些相应职能。农民只有自己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建设新农村,新农村才能得以持续,新农村建设成果才能得到巩固。

2、如何走合作化道路。

我村土地细碎分割,经济规模狭小,缺乏组织制度的安排,所以村民的市场竞争力低下,收入也很低。我认为我村村民走合作化道路,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更是为自己谋利益的需要。

界首市八十年代有十多家企业,现如今都已破产倒闭,因此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城市对乡村的带动能力有限。在发展关胡村经济方面,加快我村的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现代农业,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认为,首先政府应该努力推动和支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由新华网了解,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起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农民自己兴办;二是依托政府有关经济技术部门引导农民兴办或联合兴办;三是由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引导农民兴办的。对于关胡村,村民每户拥有的土地足以解决吃用的问题,若非必要,村民很难自发形成合作组织。另外,我村也没有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此,只有通过政府推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培养农民合作的经验与习惯,才能加快合作进程。

至于如何去推动。我建议,政府要加大对经济落后的关胡村农民合作组织的项目推动和财政支持,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税收优惠。其次,若想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运作良好,应规范合作组织一部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我深刻的了解农民的想法,农民不是根据自己实际得到的好处计算,而是根据与他人收益的比较来权蘅自己的行动,不在乎自己得到多少或者是失去多少,而在于其他人不能白白从我的行动中额外得到好处。所以要从既促进公平有促进效率出发确立分配制度。在合作组织内,确定按要素分配和按股分配的理念,既保证资本投资者的收益,又要保证劳动者的合理收入。只有建立合理的内部分配制度,才能使合作组织具有生存和发展的“粘合力”。

再次,应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培养现代农民,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本,我村村民过着自己自足的小农生活,习惯于分散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习惯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合作,而不习惯以利益给纽带的现代合作。在农村,村民的利益短期行为、法律和信用意识淡薄,使他们缺乏对合作规则的遵从。因此,必须向村民灌输合作意识,进行合作教育培训。竞争力是市场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而它主要取决于合作组织成员的素质。因此,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 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强化组织成员的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运用多种渠道筹措培训资金,对组织成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较快的完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大农业转变。

3、如何解决村委会权威弱化问题

村民自治以后,村委会干部作为国家权利在地方的代理,又作为村庄利益代表的矛盾角色。而税改的进行,更使得村干部的双重角色发生冲突,使其权威性趋于弱化。首先体现在村庄的公共资源的缺乏上,很多村委会只剩下一个空架子。以往由于税费的收缴工作,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比较紧密,乡镇干部下乡的频率也高。税改后,基层政府也就缺乏了主动下乡的动力,村委会职能也呈现萎缩的局面。突出表现在如何筹措基础设施和日常公共管理的资金上。由于村干部基本是凭借自己在地方的个人威望来处理这些社会事务,一旦涉及资金投入,一旦村干部又失去了个人威望,其结果便是村干部寸步难行,村委会形同虚设。

第二,由于村干部也是地方社会成员,他的行为只有纳入地方社会的文化网络才能被认可,但是一些干部大吃大喝,以权谋私的行为却常常成为农民的道德攻击点。村干部认为吃喝的主要是对上级的招待,是一种合作,因为招待的好坏会影响乡镇政府各项资金的倾斜与否。但大吃大喝对乡村社会而言,显然是种叛逆行为。干部的道德权威倍受质疑。

第三,村干部收入低,个人积极性受挫,误工严重。可以说,税改后的村委会在动机,道德,资源三种条件的制约下,其权威的合法受到挑战。

我建议国家应重新审视现阶段的村治模式,我相信连中学教师都能想得到的道理,上级领导应更清楚当前的状况,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4、如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要引导村民破除不文明的风俗,改变不卫生的习惯,转变落后的观念,取缔不健康的娱乐。广泛的进行文明常识和科学生活方式教育,革除各种生活陋习,增强文明生活意识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如开展“移风移俗,厚养薄葬”活动,对正常的红白喜事在规模上予以限定,不准大操大办,对嫌老,虐老的现象予以揭露和谴责。

乡风文明建设中,加强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是加强农民间组织建设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等,充分发挥这些非政府的民间组织在农村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针对环境的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集中搞好“五改四建”创建活动,使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观,使环境更卫生。

调查后的感想:

历经一月有余的社会调查使我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的、长期的历史任务。调查中,我访问了乡村教师、政府工作人员、村民以及务工返乡的乡亲,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了如今的新农村建设,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新农村建设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例如,对于村干部来说,为村民办事可以双赢,他们不会不愿办事。问题是在现有的制度下,村儿里的人事、财政、发展的成本问题以及为谁发展的问题,都不是他们能自身解决的,基本上都由上级说了算的(这也是我在走合作化道路的建议中,提出要政府扶植的原因)。每一级都向上一级负责,离群众最远的中央都要向群众直接负责。这样,乡村干部大多的精力和掌握的少量资源都在围绕上级的考核中展开。我感觉,不光村干部很无奈,可能乡干部也很无奈。他们确实有心为民,但是手里的权力和资源太少。我们关胡村总体来说,经济还算可以,不会挨冻受饿,但是要想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确实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附录:深度访谈

07年2月,为了深入了解我村现状,调查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点,我利用寒假回家的机会,走访了家乡的常住村民,返乡务工的村民、村干部、乡村知识分子等,从不同角度

对我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1、走访村民大伯

我:大伯,你觉得咱村儿现在日子舒坦吗?

村民:舒坦!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比过去强太多了!在加上国家政策好啊,不用缴税了,家家种一二亩地,不光自家口粮不愁了,还能赚俩钱儿。到了年根儿,哪家不剥个万八千的? 我:那现在咱村儿还乱收费吗?

村民:也不是乱收!反正这费那费挺多的。像水费、电费、租地费、保险费、燃料费、教育集资啥的,他现在不打白条了,收得明白。

我:你看咱现在的土地政策咋样儿?

村民:承包责任制嘛!不错!要是土地承包权长期不变就更好了!

我:大伯,现在我弟我妹上学还要交钱吗?

村民:要!在咱这和别处一样,初中小学一直在缴费。没办法,小地方,人家老师能来就并不错了,别委屈了人家!反正花也不多!除非娃娃长大上大学,那个钱肯定不够花!我:万一家里要有人生病咋弄呢?

村民:不看小病看大病呗!小病能扛也就扛过去了。咱这没个象样的医疗室。药贵,还品种太少!真有大病就去县医院了。

我:这么说还是县城里生活好喽?

村民:那是!城里交通方便,就业高、生活条件好、工资高、教育好!不过,还是在村里自由。如果不愁没钱花,在咱农村生活还舒坦些哩!

2、走访乡村知识分子

我:于老师你好!你看国家新农村建设提出一年多时间了,咱这咋还老样子呢?

于:老样子也比其他地方搞形象工程好啊!劳民伤财瞎折腾!你都上大学了,应该明白新农村建设他不是一朝一夕能搞成功的。就现在的国情,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我:都有哪些制约因素呢?

于:这在中央的几个一号文件里说的都有!比如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消除,农业与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城乡收入和各方面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改变等等。

我: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具体给我说说呗!

于:咱现在是在中国现有的经济、政治、行政管理体制下搞新农村建设。因此,很多怪现象都能从整个社会的一些体制弊端找答案。因为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垂直管理体系,很多专项资金都是垂直下来的,这就逼着下级围着上级转。整个体制也是这个理儿。所以说,国家宏观体制不改革,综合改革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过去咱村儿搞的订报,建文化室啥的面子工程都不是咱最需要的。村民很多切实的需求像修路、修水渠等因为没钱而搞不足。所以,现在虽然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但体制仍旧那样儿,各种怪现象都会存在。

我:那么说很有道理,咱村儿的建设工作哦咋做呢?

于:咋村没山没水没资源,要想发展除非全球人拧成一股绳,一块儿干,走合作化道路!但是地也太散了,要走现代化农业确实太难了。

(注:酌情增减)

白寨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之路 篇7

1 高起点规划全域

聘请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系统编制《生态中心村建设规划》、《土地治理规划》、《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其中生态中心村建设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将白寨构筑成为“一心、一轴、一带、多区”的布局结构。“一心”:规划在用地的西南部形成一个集行政、商贸、医疗、娱乐为一体的城镇公共服务中心。“一轴”:指由沿河商业构成的商业景观轴。“一带”:指沿东风渠绿化形成的滨河特色风貌带。“多区”:以居住为主的新建现代居住示范区、旧村改造后的传统风貌居住区和特色风貌居住区。计划用5年时间, 将白寨村与周边的北油村、高庄村等13个村合并, 中心村面积2160亩、人口1.5万人, 配套建设学校、医院、超市、邮政、银行、公园等服务设施。建成后, 现有13个共占地5000亩分散居住的行政村农民将集中到2160亩的功能齐全新社区, 通过土地复垦开发整理, 可净增耕地2840亩。

2 高层次谋划产业

立足于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中道公司在白寨中心村配套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发挥现代农业对农户致富的带动作用。一是中法现代环保生态养猪厂, 企业引进法国种猪繁殖、饲料生产、肉制品加工以及沼气发电一体化技术, 年可出栏20万头生猪。项目总投资6.8亿元, 年销售收入8.6亿元, 利润1.8亿元, 创造就业岗位900个, 并可为1500户家庭提供沼气, 被列入邯郸市“一号富民工程”、“农业产业化系统工程示范项目”。二是万亩双高示范基地。借助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 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努力使基地内粮食产量亩增产200公斤、增收300元。三是建立蛋鸡繁育基地。建立企业引导发展小型农户蛋鸡养殖的模式, 实现饲养户饲养小型蛋鸡每只每年增收1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四是绿色蔬菜种植。公司租用农民土地统一建设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 发展500亩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 提供就业岗位1000人。同时积极谋划拓展产业链条, 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力, 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提高农民收入。

3 高标准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规模建设的优势, 集合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等各路资金, 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2008年12月, 富民新农村建设公司在白寨村开工建设起步区新民居项目:项目占地204亩, 总投资6亿元, 其中基础设施3亿元、住宅3亿元。资金来源主要是公司自筹、农民认购、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等, 公司先期投资8000万元用于启动区新民居建设、地下管网和基础设施建设, 县财政拿出340万元硬化了三纵三横共六条街道, 高标准建设了东风渠进桥村。白寨村新民居项目列入河北省新村新民居“十百千”工程示范村, 并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工程项目带动村镇规划实施试点村”。截至目前, 近120套燕赵新民居主体全部竣工, 6栋多层单元楼180户正在有序施工。

4 培育新型农民

公司从村情实际出发, 为农户精心定制了“三个一”文化套餐 (一张卡、一份报、一个中心) 。一张卡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 由公司出资为全村群众垫付新农合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一份报就是公司为每户订阅一份报纸, 每三户为一个小组, 分别订阅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邯郸晚报, 并明确专人为组长负责组织交流学习。一个中心就是建设高标准的村民中心和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占地32亩, 总投资160万元。村民中心新建楼房两层、房屋40间, 集办公、农民素质培训、娱乐、休闲于一体, 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通过帮扶共建和定制套餐, 把民营企业先进文化、经营理念、技术项目向农村流动, 变过去的单纯帮扶送钱、送物“输血”为激活农村主体细胞、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变过去单纯送技术、送项目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从而实现民营资本、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5 创新管理体制

在实施白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曲周县富民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 租用农户土地或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使白寨村和周边共13个村的土地成方连片, 集中建设良种培训基地。公司以中法生态养猪项目为引领, 发展饲料、肉制品、防疫、运输等相关产业, 发展成为农业“龙头”企业,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并为他们承担市场风险, 保证农民能够稳定、持续地增收。这样一来, 曲周富民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主体, 通过整合企业资本、技术和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 实现了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创业水平。

6 建好新班子

富民新农村建设公司法人王孟堂曾担任白寨村委员会主任, 有较好的群众工作基础。曲周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创新管理制, 把公司和村的带头人合二为一, 县委组织部委托乡党委任命王孟堂为兼任白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样做坚定了富民新农村建设公司的决心, 也为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公司与村支部共同谋划建设规划, 重大事项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 充分听取村民意愿和建议。现在, 全村群众逐步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形成村企共建的浓厚氛围, 为今后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摘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指导方针。邯郸市曲周县白寨村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 探索出了一条“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一企带一村, 联建新农村”的创新模式。主要特点:一是改造传统农村为公司化经营的新农村, 实现农村公司化;二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企业。这一运作模式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人才缺乏关键问题, 加速市场中企业资金、技术、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社会公共服务要素向农村流动, 有序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有利于从体制上打破城乡界限,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对加快转变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篇8

【摘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决策者和受益者。但由于劳动力的转移,“空巢”村的出现,农民主体出现了劳动力结构失衡、劳动力转移的不完全性等变化,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影响。面对“空巢村”农民现状,必须整合“空巢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的作用。

【关键词】“空巢村”;农民主体现状;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一些农村变成了“空巢村”。“空巢村”导致新农村建设主体发生变化,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影响。因此了解“空巢村”农民主体现状、寻求其解决对策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

一、农民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主体是活生生的在“社会历史中行动的人”。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决策者、受益者。农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历史上无论是生产力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主体都是人民群众。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要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奠定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必须调动农民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让农民真正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二、“空巢村”农民主体现状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空巢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余下多是老年农户和妇女。这些留守劳动力既要负责地里粗重的农活,还要负责照顾子女、老人的生活,负担过重,大大削弱了其主体能力的发挥,因而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实现较为困难,无力承担建设新农村的重任。

(二)“空巢”村劳动力素质下降。新农村建设后劲乏力。伴随着劳动力的外出,“空巢”村劳动力质量发生变化:一是留守劳动力的体质、知识、技能等整体水平下降。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是文化程度较高、身体素质好的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中坚力量,也是农业科技推广、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留守人员多是劳动能力较弱、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农户和妇女。他们大多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推广缓慢,导致农业效率低,农业增收慢。二是“空巢村”后备主体农民质量担忧。“空巢”村中上世纪8O、9O年代出生的人口无疑是将来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和人生价值观与其父辈有很大的不同,在他们看来,务农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对农业不感兴趣,既不懂传统农业。也不了解农村。走出校门后,他们留在城市,与农村的联系越来越少。对农村事务发展也不太关心。这种情况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农业劳动力梯队呈现“老龄化”趋势,由原来的动态的老人种田态势,逐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发展态势。长久发展下去。将会影响到农业基础的稳固。

(三)“空巢”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完全性。导致新农村建设现代化进程受到影响户籍以及城市福利体制等各项制度和政策改革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大多是非永久性迁移人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暂时性、不稳定性以及流出和回流的同时性。同时农村、城市经济状况的变化也会对劳动力迁移和回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粮食涨价、农村经济状况好转,而城市就业困难时,农民就会回流农村;当农村经济不景气,而城市就业待遇提高、就业环境改善时,则会转移到城市。因此,务工农民大多继续保留农村的承包土地,具有工人、農民两重身份,农村土地不能有效流转,土地经营规模不能扩大,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的进程。在江泗湖山镇调查时,基层干部提到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问题时,其中就提到了农民转移不完全的问题,土地不流转,农民两头顾。影响了土地效益。他们希望彻底解决劳动力转移的不完全性问题。

三、解决“空巢”村农民主体现状的对策

(一)寻求发展劳务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是加强对留守农民的现代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增强农民务农、增收、致富的本领。二是加强对务工农民的培训,建立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以增强务工农民的竞争能力和转移就业的能力,让务工农民会打工,多赚钱。三是为创业的农民提供指导和帮助。可开设社会需要的各项技能培训,强化其市场信息、行业科技等要素的捕捉、学习和接受的能力;加强创业农民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指导其运用先进理念管理企业,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使创业农民想创业、会创业、创大业。

(二)制定农村人才引进规划。针对“空巢村”农民主体大量缺失的情况,采取外部引进的办法改善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素质现状。一是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为新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鲜血液。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农村,担任基层干部,这些经过专业院校深造的大学生,知识面广,观念新,接受新知识快,懂技术,有朝气,能为改变农村人才短缺的现状创造条件,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持和带头人。二是实施“归乡工程”,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所谓“归乡工程”就是让外出的农民精英重新回到乡村.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或能够调动的资源帮助乡村发展。回乡农民是“人才库”、“资金库”。他们在城市学到了技术或市场经营的本领,也积累了资金,他们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开办工商企业,真正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变,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格局,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回乡农民对生活过的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各地应建立相应的“归乡工程”的创业机制,吸引这部分人才回乡投资创业。

参考文献

[1]杨淑琼.“空巢”村农民主体缺位与农民劳动力转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3):20-21.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演讲稿 篇9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系统、规范的深入开展,结合南德坝村实际,特制定《南德坝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请村民审议。

一、基本情况

大山乡南德坝村位于澜沧县的北部澜沧江西岸,东与普洱市景谷县隔江相望,南北西与本乡的芒海、团山、南美村相邻。距县城有185公里。全村有12个自然村寨,23个村民小组,有人口3224人,798户农户。全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135亩,其中:保水田2302亩,雷响田313亩,旱地4520亩。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

南德坝村境内山大沟深,地广人稀,为山区、半山区,是澜沧县比较贫困、边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脆弱,无支柱产业的死角,俗有“山路九弯十道拐,上坡容易下坡难”之民谣。男大难以迎娶,女嫁难回娘家,想路,盼白了头,修路付出了人力、财力、物力巨大的牺牲乃至鲜血。这首民谣唱久了多年百姓心中的无奈,也客观的揭示了桎梏南德坝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基本村情呈“五多五低”状。即“山多资源储量低;耕地多产出低;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低;村组公路多通车率水平低;大小沟渠多灌溉保障率低”。到2006年底止人均有粮40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70元。基本处在温饱线下(国家2000年确定的贫困线为865元)。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全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村组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 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作力点,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南德坝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则。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发展生态产业,形成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坚持根据我村实际,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急功近利;制定建设目标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坚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三)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又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新农村建设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重点,协调农村各项事业寻序渐进,做到有重点、既全面,确保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四、规划建设期限和总体目标

自2007至2010年,为初具规模建设阶段。力争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使南德坝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农民收入差距,把南德坝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到2010年末,全村力争实现社会生产总值500~600万元(2006年为276万元)比2006年翻一番,其中:畜牧业、养殖业产值100~150万元,占总产值的20~35%,通过四年时间,使我村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和其它非农产业所占经济比例为2:1:1:1,农业人口减少40~60 %,转移劳动力人数300~500人,增加劳务收入40~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1500元,住房砖瓦化率要达到60~95 %,有线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拥有率达到 60~95%,全面实行合作医疗,适龄青少年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南德坝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

——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消除农村脏、乱、差现象,以村组规划、环境整治为作力点,加强中心组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有序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提高土地增值率,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格局,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致富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造就一批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完善村民自助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与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的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民的互助合作、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引导农民实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管理体系,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树立农村新风尚。

五、建设具体目标及措施(一)、村组建设

1、村组建设的工作目标。

(1)建立科学合理的村组规划管理体制,把村组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所有组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话拥有率均要达到60~95 %,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95%,组组公路硬化率达到60~95%,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60~95%。巩固和维护好凉水箐大沟约三公里,以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旱能保收;为使街道卫生整洁,规划修建村委会所在地南德坝街道溢洪道和污秽物排水沟一条,全长490米;为使人民群众有一个人与人、村与村、寨与寨之间对生产、生活、经济、文化、商品等相互交流的活动场所,以此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建设一块集市贸易市场,作为群众商品交易和逢年过节的活动场所。采取群众投工投劳,争取上级补助的方式,以南得坝村委会为中心点规划建设,规划交易市场全长为43 米,宽41米,面积为1763平方米;附侧面街道长490米,宽6米,面积为2940平方米;两项总面积为4703平方米。投资预算是:

一、需要水泥(含运费)100吨×500元/吨=50,000元,二、石料940.6立方米,沙子940.6立方米,三、建设施工费4703平方米×20元/平方米=94,060元,其中;沙石料由群众投工投劳,以上两项总计144,060元;为使人民群众能有最低的医疗保障,保证农村和谐稳定,促进南德坝村经济社会和其它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计划投资10,000元。规划修建一个医务室,使人民群众能有最低的医疗保障。

(3)基本清除农村脏、乱、差现象。村组改造面实现80%以上,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

2、村庄建设。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抓住国家扶持改造茅草房机遇,以南得坝为中心并向有条件的田坝、帮过等村组发展,以采取全面整治“空心房”、村庄整治改造、拆旧建新式房和建设中心组等四种基本模式进行村庄改造。

(1)“空心房”整治: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对村庄内废弃的旧房、猪牛栏、厕所和一户多宅闲置的房屋进行全面清理。对尚可利用的房屋允许依法流转,对废弃的或是无人管理的建议折掉,在规划范围内重新建设。

(2)村组整治改造:以“环境整洁,道路通畅”为基本目标,在全村以组为单位全面推开“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工作,整治脏、乱、差现象。并固定设置垃圾处理点,柴草垛设在指定位置。搞好房屋建设规划,实行人畜分离,适当完善公共设施,搞好绿化美化,建立村规民约,使村庄达到“环境整洁、道路畅通、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3)村庄整体改造:逐步淘汰土草房,建统一模式(砖、瓦、彩钢结构)的节能住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户修建。同时要抓住机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所有村民到中心组建房。

按照规划要求我们将组建中心村组,规划建设生活区,以现在的村委会所在地建设工业区,以n1组建设生态旅游区,以原n2村组建设成绿色生态区。牧业工业区重点以养殖、加工为主,进行科学规划,有效利用。养殖园区以猪鸡养殖为主,以企业为龙头,以股份制形式实行农户分户饲养,集中收购,分户核算的养殖管理模式,使风险均摊,利益共享,切实维护农户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工园区以农作物、畜产品深加工为主,利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或股份制形式进行投资办厂,整合现有的资源,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扩大生产规划,创造集约效益,从而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加速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生态旅游区以澜沧江为依托,规划包括休闲娱乐(集餐饮、水上游玩、观赏于一体)、生态保健(集泉水洗浴、中医按摩、卫生保健于一体)、文体娱乐(集文化艺术创作、体育健身、民歌民谣民俗活动于一体)等内容,打造生态、江风旅游项目,充分享受绿色田园的浪漫气息和澜沧江的豪情奔放,不断壮大村级经济;绿色生态区以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为主,选育优质品种,加强产中管理,施用有机肥,打造绿色品牌,创造绿色效益。

(4)建设中心村:我们动员在土坯房集中连片、生活环境差的村庄,绝大多数群众有建房意愿和改建能力的,实施整体拆旧建新,建设新村庄。

我们将Nx组确定为新村建设规划用地,将新增村委会、学校、卫生所、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各1处。撤Ny组(指户数少又分散的组)并入中心村,动员村中各组有建房意愿的农户到新村建房,逐步取消住户零散的居住区,建设整洁、美观的新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中心村发展用地向(东南西北),现建设用地x公顷,新增建设用地y公顷。

3、“三改”工作

(1)改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解决好全村各组的安全用水和方便用水。首先要集中资金解决各村组自来水未入户问题。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求得各方面技术援助,可以采用防寒管浅埋的方式,争取在近期完成各组自来水联网成功,改水资金由农民自筹一部分,向政府争取一部分。通过水源改造和供水工程设施建设,使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农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2)改厕:坚持“户厕改造为主,公厕改造为辅”的原则,对露天旧式厕所、粪坑进行整治改造,露天式厕所要全部取消,粪堆要全部迁到村外指定地点,统一规划,合理安排。

全面推广无害化厕所,户厕改造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新建公厕由村里协调给予适当解决。拟新建公厕X座,实现全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50%。

(3)改路:改路要坚持标准,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主干道后支道,逐步推进。我们将多方筹措资金,加强通村公路建设。通村主干道建成塘石路面,宽不少于6米,通组支道不少于3.5米。边沟为石砌明沟排水,村通村公路x公里。确保公路完好畅通。

4、其它配套设施建设

(1)服务中心建设:坚持以建立“为农服务中心”为主要内容,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

服务中心要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发展。服务中心一般要设置村民购物、村民教育、农资供应、农技服务、文化娱乐、幼儿教育、计生医疗、信息服务等服务项目。

(2)村寨绿化:在村中“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绿化为主,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绿化、美化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

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把我村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农村。

(3)推广“节能灶”,发展沼气池。以户厕改造为基础,引导农民科学创造能源,利用能源并节约能源,发动一场“炉灶革命”,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二)、农业生产

1、农业主导产业的建设:

(1)粮豆生产。按照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品种结构、推行标准生产的基本思路,积极推广良种种植,以提高粮豆产量,增加最大收益率为总目标,坚定不移,加快发展。在不扩大粮豆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加强良种繁育,提高品质,重点发展早熟品种和高质品种,形成合理的品种结构,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粮豆质量。

(2)畜牧和养殖产业:依据南德坝村自然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规律,确定畜牧和养殖业以牛、羊、猪、鸡产业为主,集厩养、贩运、加工为一体,用畜禽经济带动农业发展。计划以现有的牛、羊、猪、鸡产业饲养为龙头,扩大饲养规模,增加饲养量,通过努力使我村牛、羊、猪、鸡产业出栏达到(牛3000~3500头、猪3500~4000头、羊1000~1500只、鸡10000~15000只),使牛、羊、猪、鸡产业饲养形成集团产业,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减少市场冲击带给农民的风险,增加农民收益。

(3)蔬菜产业:南德坝村地处澜沧江西岸,属半山河谷丘陵地带,蔬菜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所以我们准备引导农户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蔬菜产品加工,使蔬菜产业成为我村农业的支柱产业。品种布局上重点发展辣椒、大葱、大蒜、棚室蔬菜等品种,规划发展种植面积50~100亩。加强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生产的技术水平,基本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

(4)马铃薯(洋芋)产业:马铃薯种植、加工简单易学,投资成本低,发展快,因此以后要大力推广马铃薯优质高产种植新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规划80~100亩,积极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品质和产量,为马铃薯深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2、农业机械化建设

加大对农机新技术、新农机具的宣传、示范,从实践中让老百姓认可,确确实实地使他们尝到甜头,真正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剩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

3、本村特色产业的建设

(1)发展扩大竹林种植面积 1500~2000亩。充分利用丰富的竹林优势,发展民间竹编手工艺品并可做造纸用工业原料,同时还高提高竹笋食用的商品率。

(2)改良原有的老、弱、残经济林、茶、咖啡500~800亩,新植高质高效生态林园2500~3000亩,以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1、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南德坝村3224人中,有近80%的人口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大多数劳动力没有经过系统地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劳动力素质低,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2、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目标。

(1)在2010年以前,使100%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通过培训使务农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实用职业技能。

(2)建立农民教育培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依托县职教中心、县科协、科委、县劳动就业组织机构,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培训计划和教学内容,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3、主要工作措施:

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以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农民、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者为基本目标,对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1)坚持突出重点、分类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重点抓住农业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和有特色、有市场、能形成规模的职业技能专业进行培训;在培训对象上,重点抓好农村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产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抓好农村未升学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的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在培训方法上,要分类施教,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以实用技术为主,结合生产周期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阶段性培训与系统学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系统培训。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培训要与促进劳动力转移,打造劳务品牌,发展劳务经济相结合。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订单”培训,建立输出基地,建立培训与劳务输出有机结合的服务体系,打造1-2个劳务品牌。通过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劳动力由无序转移向有序转移,临时性转移向长期性转移的转变,真正使劳务经济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四)、塑造新风貌

1、加强农村新风貌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塑造农村新风貌,我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重在建设、注重实际、多办实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2、塑造新风貌的工作目标:

(1)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体系,打造诚信农村,整治存在的各种陈规陋习,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

(2)全面整治全村生产、生活环境,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型新农村。

(3)加强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促进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村的教育水平、卫生保障水平和文化事业建设水平有新的提高。

——加强教育事业建设。到2010年末,南得坝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8%,学校开设英语课、信息教育课,80%以上的教师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小学绿化、净化、香化、美化的花园式学校覆盖率达100%,南得坝小学要达到县级一类标准。

——到2010年末,南德坝村将建设完成2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室、500米的体育休闲活动广场建设,安装健身器材,并达到一级文化村建设标准,完成新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环境建设,建有宣传窗一个10平方米以上,建有广播室一个。

——加强村卫生所建设,村卫生室医生要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农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到2008年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合作医疗率达到80%以上。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对患大病的给予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全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塑造新风貌的工作重点

(1)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反对铺张浪费,革除赌博等陋习;坚决反对和有效抵制“法轮功”邪恶势力和各种邪教迷信等丑恶现象,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创新活动载体,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农民致富竞赛活动,成立农村禁赌协会,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

(2)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狠抓村务和政务公开。村委会设立政务、村务公开栏,对村里的各项重大决策、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村干部工作目标等重大村务问题,做到定期公布。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年终总结报告制度、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完善村民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大力开展“创建平安澜沧”主题教育。围绕主题,紧密结合本村工作实际,开展创建“平安南德坝”、“和谐南德坝”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开展各种宣讲和实践活动,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4)加强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建设村服务中心、活动室。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主阵地的作用,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5)加强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农村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要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保障农村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农村二女户养老保险,建立以利益为导向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机制。(五)、加强村组班子建设

1、村级领导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村级班子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和党支部“双带致富”活动,结合村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和塑造新风貌为实践平台,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能力和水平建设,使其党的宗旨意识明显增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有效地树立和落实,着力培育和打造亲民、为民、富民的好班子。

2、创建好班子建设的主要目标:

村级班子普遍达到“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基本要求,党员先锋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

3、村级班子建设

(1)实施以村党组织建设为主题的“堡垒工程”。全面推行“两推一选”,进一步配齐配强村级班子,优化班子能力、年龄、文化结构;严格按照村级星级化管理工作要求严格考核,建立村干部监督管理机制;

(2)实施农村党员“先锋工程”。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双带”致富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定期开展群众评议、党员评议的评议党员活动,进一步拓宽发展党员渠道,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建立农村发展党员长效机制;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抓好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积极探索农村党员管理新途径;实行协会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联合并建,重点在农村合作组织、产业(行业)协会等新经济组织中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

(3)建立健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村民自治是农村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织载体。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大群众参与村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六、工作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

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南德坝村成立了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明发

副组长:彭友华

成 员:胡正祥

要求领导小组成员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新农村步伐的高度,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县委、乡党委的领导下,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抓好各项利民政策的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2、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为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我村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推动整个农业、农村工作跃上新的台阶。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工作之中,以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效来展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败。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3、组织实施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下一篇:上海市杨园中学团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