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模式

2024-10-18

园区模式(共12篇)

园区模式 篇1

1 国内外大学园区发展历程与趋势

(1) 发展历程。从2000年9月东方大学城在河北省廊坊市“开城”以来, 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出现了50座大学城。国内大学城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模式, 即院校集聚型、产研互动型、产学研一体型。高校集聚型, 是早期的传统大学城建设模式, 其发展模式普遍表现为大学城远离市区, 资源共享与开放性不够, 物质性规划主导明显, 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了明显的功能分区, 比如位于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廊坊东方大学城。学研互动型, 强化了对功能的复合, 教育和科研突出, 开始逐渐由单一的教学功能走向学一研复合的功能, 代表为广州大学城, 作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 园区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验室承担了一定的研发功能。产学研一体型, 依靠学校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和人才, 可以大大降低产品初期开发的成本和风险。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质在于利用这一优势, 在校内外建立起开放的合作机制, 例如以由斯坦福大学及其科技园逐步发展起来的硅谷地区就是产学研一体型发展的代表。

(2) 发展趋势。未来大学城的发展向综合新城转变, 实现大学城市化、城市大学化。打造集聚大学教研区、城级共享区、居住社区、高新产业区等功能复合的综合新城, 依托高校集中的优势, 发展与地方产业相适应的高新技术产业, 形成以大学为纽带, 辐射周边地区, 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为一体, 文化氛围浓厚、科技产业发达、服务体系完善、优秀人才汇聚、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 形成一个一流的科教区、产业区和生活区。大学城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是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调整、环境整治、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和创业投资等途径, 比如上海杨浦大学城在建设时就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考虑在内。

2 大学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构建

基于国内外大学园区“园-城互动, 向综合新城转变”的发展趋势, 提出的集“产-学-研-文-城”于一体的园区创新发展模式 (如图1所示) 。

(1) 突出“园-城”互动, 以城为核心衍生共享空间。通过建设城市综合服务核、城市服务共享走廊、校际设施共享走廊, 构建以城市为核心的共享空间。

(2) 强调“产-学-研”合作, 构建教育、产业、研发园区三大功能模块, 空间上合理布局校区、实训基地、科研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创客空间、产业园等各功能模块载体。

(3) 探索以“文”为脉, 建设内外多元主题文化环, 链接“产-学-研-文-城”多元创新空间。

3 大学园区创新空间模式的实现路径

(1) 园城互动。城市是大学职能活动、后勤供应的依托, 而大学为促进现代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大学与城市互动融合, 才能获取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园城互动, 在空间布局上, 要突破传统的功能分区, 打造功能复合、空间交融的功能界面, 构建圈层布局、街区管理的校园空间, 功能趋同的教学空间及建筑群体以街区为单位集聚分布, 实现“小集中、大分散”的开放型-街区式-校园布局模式。在空间构成和建筑组合上, 要改变分散式、相对封闭的教学区布局模式, 采用集约紧凑、组团式的布局, 这种集聚式教学区布局是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中, 将传统分散的教学楼集中而形成的较大规模教学综合体, 实现多校区集聚发展。

(2) 设施共享。设施共享包括了基础设施的共享、服务设施的社会化、产学研等科研、信息的交流。共享性体现在大学校园内部、校园与校园之间以及大学园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关系。大学校园内部各种各样的体育设施、文化场所、书店、医院和教堂等均向城市社区开放共享, 社区内的居民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 这些也改善了大学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几所大学组成的大学城中, 相互承认所取得的学分, 这也是最好的一种资源共享方式。从空间上来说, 需严格落实城市-校际-校区三级资源配置, 结合园-城空间布局, 在功能与交通集聚处, 打造城市综合服务核。建设城市-校际两级设施共享走廊, 位于校园与校园之间, 集聚商业办公、展览会议、大型文体设施、大型景观带等城市共享资源和商业服务、学生宿舍、大中型运动设施、图书馆、绿地广场等校际共享资源, 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创造开放交流场所。

(3) 绿色优先。大规模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新建校园一般都是占用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郊区土地资源, 人们对生态校园的呼声渐高, 生态校园的建设也是对校园周围环境的必然要求。大学园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结合城市的整体景观进行考虑, 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景观优势, 将其视作景观斑块与城市的景观绿地系统融合, 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同时应结合水系等带状生态空间构建串联校园的景观带, 将城市的外部环境以相对柔和的形态与校园结合, 同时考虑结合城市公园设计,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强化生态安全, 依托城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建设下沉式雨水广场, 依托社区公园建设社区海绵, 形成多元复合的园城景观。

(4) 交通提质。随着新建校区规划建设速度的加快, 校园内部交通、校区间交通、校园与城市重要功能、交通节点的交通联系已经成为社会和师生关心的重大问题。大学园区的交通建设一方面要依托快速路和主干道建立与周边区域的便捷联系;另一方面, 为了突出特色, 可考虑将大学园区的文化建设与生活性道路、慢行交通结合起来, 串联校园内部、校区之间的各类共享空间、交流空间、滨水空间, 形成展现园区文化精神的开放式慢行街区。

4 结束语

要实现大学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划上除了保障空间物质层面的合理性外, 还应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城市产业发展方向, 梳理出清晰的功能组织模式, 将学校的发展融入城市的发展当中。

参考文献

[1]王昊.弹性与共享:大学城规划[J].城市规划, 2001, (9) .

[2]季松.弹性结构与共享模式——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05, (10) .

[3]谭陶.我国高校集聚型教学楼的功能分析研究[J].大众科技, 2010, (2) .

园区模式 篇2

一、政府主导模式:

 说明:不少地区在没有其他筹资途径但又急需迅速建设时,往往采用土地等资产或资源抵押贷款,完成园区建设投入。 缺点:政府投入大,负债发展,风险较大。

 优点:启动迅速,规划统一,布局合理,筹资和建设周期较短。

二、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

 说明:主要分为

BOT(Build-Operation-Transfer)模式和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

 优点:从民间获得资金,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1、BOT模式:

 说明:BOT(Build-Operation-Transfer)是传统的融资模式,即建设-经营-移交。政府确定基础设施项目后,授权企业进行融资建设,建设完成后可以让其在规定年限进行经营,从而回收投资成本和获得合理利润,授权期满后政府回收项目。这种合作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采用,如云南昆明富民工业园区的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BOT项目、甘肃武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BOT项目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BOT项目。 缺点:(1)、项目由政府确定,企业没有选择权;(2)、大部分风险由企业承担,减少企业投资的积极性;(3)、为了控制风险,企业可能更加看重短期利益,忽略长期效益。

 优点:(1)、缓和政府财政压力;(2)、减少政府投资风险;(3)、提高项目运作效益。

 BOT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发展出多种模式:

(1)、BT(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即项目建成后立即移交,可按项目的收购价格分期付款。如四川南江县东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观井大道BT项目、福建龙岩高新园区大酒店BT项目和贵州瓮安工业园区BT项目。

(2)、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即建设-拥有-运营-移交。这种方式明确了BOT方式的所有权,项目公司在特许期内既有经营权又有所有权。一般说来,BOT即是指BOOT。

(3)、BOOST(Build-Own-Operate-Subsidy-Transfer):即建设-拥有-运营-补贴-移交。基本同BOOT,不同点在与企业运营时政府可以根据情况给予企业不同形式的补贴,如税收、土地租金等。

(4)、BLT(Build-Lease-Transfer):即建设-租赁-移交。即政府出让项目建设权,在项目运营期内,政府有义务成为项目的租赁人,在租赁期结束后,所有资产再转移给政府公共部门。

(5)、BOO(Build-Own-Operate):即建设-拥有-运营。这种方式是开发商按照政府授予的特许权,建设并经营某项基础设施,但并不将此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或公共部门。

2、PPP模式:

 说明:PPP模式是在BOT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国外已经普遍使用,目前逐渐被国内所接受,PPP模式主要弥补了BOT模式融资难和建设效率低的不足。PPP模式与BOT模式的主要不同点在于项目确定前期民营企业就开始参与,共同确定项目建设。如北京地铁4号线就是中国首个使用PPP模式建设的项目。

 PPP模式与BOT模式的区别:

BOT模式运行程序图

PPP模式运行程序图

 优点:政府与企业取长补短,共担风险,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项目执行效率。

 成功运作PPP模式的必要条件:(1)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2)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3)专业化机构和人才的支持。

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大致有以下一些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特点是:财政投入,负债发展。不少地区在没有其他筹资途径但又急需迅速建设时,往往采用土地等资产或资源抵押贷款,完成园区建设投入。这种模式颇有破釜沉舟的味道,政府投入大,风险也较大,但启动迅速,规划统一,布局合理,筹资和建设周期较短。

二是企业主导模式。特点是:政府授权,企业构建平台。璧山的奥康工业园、成都双流蛟龙工业港都是这种模式。政府只是将地交给企业,政府在园区道路建设、自来水厂建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了适当补贴,由企业完成园区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是什么?形成园区平台,然后,由企业通过对园区的招商和管理实现企业利润的同时完成园区建设。双流蛟龙工业港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政府、农民、投资者和开发商多赢。这种模式政府风险最小,但如果平台区位不好,企业实力不济,招商受阻,园区建设时间可能拖得很长。然而,由于企业成为园区建设的主体,在园区建设水平和招商上都会不遗余力,园区平台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最强的。我区目前提出的南桐工业园就可以参照这种模式建设。

三是BOT模式。即建设─经营─移交,是指政府通过协议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权让渡给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协议期限届满,投资者和经营者无偿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的投融资方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出让经营权来冲抵建设投资。此外,BOT模式还演变出以下模式:

1、BTO模式,即企业建设─转让政府─政府机构经营或投资人与政府机构经营;

2、BOO模式,即建设─拥有─经营,企业建设并经营某项产业项目,但是并不将此基础产业项目移交给政府或政府机构。

3、BLT模式,即企业建设─政府租赁─移交政府的模式。

四是BT模式。BT是BOT模式演变而来,所不同的就是在建设和移交之间没有了经营环节,政府(或政府下属的公司)必须按约定总价(或完工后评估总价)分期偿还投资方的融资和建设费用。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将资金压力后移,以缓解园区建设初期资金过大压力的一种模式。

BOT和BT往往根据不同的项目针对性使用。一些地方就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包装成招商项目,供水厂、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员工村及休闲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采取BOT、BOO等模式建设,路网采取BT模式建设,来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

五是代建模式。这种模式是将本应由政府或资源企业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先由使用企业投资建设,然后,建设费用在使用企业的使用费用中抵扣。这种模式需要基础设施使用企业大量垫资,除特殊情况外,使用企业并不愿意选择这种模式。

六是综合模式。就是借鉴经营城市做法,树立经营园区理念,按照市场化运作,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一方面做好土地经营文章。现在的各类工业园区,将来都是城镇的新区。因此,工业园区不能全都是工业,必须有适度的“三产”布局和其他社会功能的配套。为此,在园区规划布局上规划商贸用地,通过拍卖商贸用地的收益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是什么?面把园区的后勤服务设施以及标准厂房建设等,作为招商引资项目,推向市场公开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建设,减轻园区建设投入的压力。再一方面把园区作为项目来运作,一种是由园区出资成立项目业主,由项目业主实行规划、设计、建设、经营“四统一”,以及项目前期实施和运行的“一条龙”管理。另一种是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投资,把园区作为独立法人运作,由企业统一进行园区配套和标准厂房建设,入园企业向园区(企业)租赁厂房生产。只要敢于善于让利于客商,相信就有人愿意拿出钱来帮我们建设工业园。

在这方面有很多典型案例。九龙坡九龙园区起步建设阶段,35万元起家,以资金运作为突破点,围绕“以事举钱,以钱兴事,事随钱兴,钱随事长”,确立起“敢于负债、勇于投入、以地融资、以税偿息”的思路,积极发展银企园关系,通过贷款、催款、抵款、担保等多种融资手段,摆脱了“资金不足启动难”的困境。四川简阳工业园建设初期投入的5400万元,其资金来源就包括: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修建河坝有70亩地拍卖获得2000万元;公交公司开通至园区班车上交700万元;财政挤出2000多万元(来源于拍卖砂石开采有偿转让权获1.47亿元)。

(五)园区用地模式:

由于国家政策和规划预见性等方面的问题,园区建设用地也是园区建设中非常棘手的问题。为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各地在园区用地模式上除征地、租地外,有不少创新的做法。

黄冈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探索 篇3

关键词:黄冈 文化产业园 发展模式

自2004年起,受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于全国各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中的增长亮点,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综合竞争和提高区域整体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总体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集聚区是成为培育产业迅速成长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区把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大量而有效地集中,如文化、创意、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这样便于利用技术、政策和市场等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协作成本,为产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提升产业整体质量和综合竞争力[1]。文化产业园区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因此结合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研究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与发展模式,把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增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研究

产业区的概念是在1891年,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提出的;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关于产业园区的研究始于产业集群的概念,按照产业集群理论,实现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园区形成的基本目标,众多有关联性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共享,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利于开展企业合作,从而产生互补效应,为激励企业持续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区域内关联性产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2]。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产业发展以及运行模式等方面。国外研究中,德瑞克·韦恩认为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空间区位,其特色是将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娱乐以最集中的方式聚集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实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结合,同时也实现了多项使用功能比如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3]。John Montgomery总结了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所处地理空间必须具备活动、形式、意义这三个要点,通过对四个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研究了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Florida和Mitcheu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集聚趋于开放度高、容忍度高、进入障碍低、文化多元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并具有特定大城市吸引特定创意产业园区的特征。此外,Zukin、Molotch和Caves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偏向大都市的旧仓库、旧工厂和内城等贫民区[4]。

国内研究中,对文化产业园相关理论的研究较少,内容上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围绕文化产业园的定义、特征、类型划分这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如樊盛春和王伟年(2008)对我国文化产业园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指出我国与国外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的差异。张凌云(2011)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建设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应具备的八个要素。而袁健(2011)则认为要创建精品文化产业园,必须要深刻理解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而研究重点是把握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赵淑玲等和王伟年等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园的相关理论,如赵淑玲和姜秀娟 (2010)以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区规划为例,从园区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包括总体布局、区位选择、核心业态选择等相关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结构和发展模式[5]。

在黄冈地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引导关键性文化产业群的集聚,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需要引入政府力量,引导特定关联性产业在地理区位内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因此,对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研究,要结合县域经济特色,探索一条适合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道路。

二、黄冈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三种模式

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个体创新创意创业精神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企业孵化器功能是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为:环境、人力资源和活动,在三种因素的配合下,形成城市景观、产业园区和艺术空间的复合文化空间[6]。目前,全国各地的政府都在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充分利用,鼓励引进文化产业人才集聚,依托大型的文化资源创新创意活动,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黄冈地区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县域特色文化资源,提高技术、艺术、人文的整体实力,吸引文化产业相关优秀人才,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黄冈地区GDP的增长质量。

(一)特色文化资源带动模式

黄冈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东坡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医药文化,这些资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宝库,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有些文化资源尚未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对黄冈地区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产业化经营,在此基础上形成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并且结合园区对游客的吸引功效,进一步积极拓展资源,对文化产业链进行拓展延伸,形成以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和古董)、文化资本(红色遗址、博物馆、展览馆、故居等)、民俗文化表现形式(艺术和手工艺品、节日与节庆活动)、表演艺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牌)为拓展的整合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黄冈文化资源的开拓,更能够形成多元化的主题园区,打造文化特色资源品牌,创造新的价值。

(二)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

企业主导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内一家或多家龙头企业的进驻,带动其他相关企业的相继入驻与发展,最终形成的文化创意园区。企业主导模式的园区代表包括北京怀柔影视基地、北京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深圳华侨创意文化园等。以深圳的华侨创意文化园为例,原来是一个工业区,原入驻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2004年华侨城集团对其进行改造,引进了设计、摄影、动漫创造、教育、培训等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以及有创意的餐厅、酒廊、零售、咖啡等相关产业,在保留旧的建筑形态基础上,衍生出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经济,到目前为止,入园企业超过了120家。

近些年来,黄冈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尤其是支持经营文化产业类企业的入驻,如政府引进了恒天集团,致力于打造一个恒天黄冈文化创意城,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有机整合和创新转换特色优势,形成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引导鼓励其他企业入驻。这种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较容易形成示范效应,重点企业统一规划设计园区,有序投资,可以起到鼓励其他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投资的作用。此外,文化品牌的树立也需要主导型企业来精心打造,以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园地位形象的提升。

(三)区域优势带动模式

黄冈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利用黄冈的区域优势,现有的区域优势包括逐步形成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这些优势都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目前黄冈地区在逐步融入武汉城市圈,更有利于资源的互补以及经验的借鉴与交流,例如人才的战略联盟、互访学习的机会、资源技术的整合等。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快,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宽阔,更有利于带动黄冈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1、相关产业带动

资本、人才一直是制约黄冈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文化产业要取得快速的发展,仅依赖政府投资难以弥补现实的资金缺口。近年来,随着一些企业的进驻,黄冈地区逐步吸引了一些资金的流入,通过相关产业的合作,引导地方企业投资的转型,使部分资金有序流入到文化产业项目中来,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改造和完善传统的文化产业项目,将科技与文化结合起来,用文化来赋予科技产业灵魂。

2、区位优势带动

随着近几年交通大环境的改变,黄冈的区位优势明显增强,武冈城际铁路和四条高速公路在黄冈交汇,将中三角、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密切地连接起来。黄冈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也依托于自身的区位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需要创新要素的驱动,如人力资源、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区位优势的带动下,这些要素会逐步活跃起来,促进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发展,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

3、利好政策带动

由于文化产业属于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当地政府为引导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在政策上给予了倾斜,尤其是在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服务、要素成本、信贷融资、税收服务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小结

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诸多发展优势和机遇,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不仅对于推动黄冈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黄冈市产业结构的改革、经济质量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使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从而促进黄冈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M].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3]张京成,沈晓平,张彦军.国外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花建.产业丛与知识源——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力[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4)

[5]向勇,刘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6]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

〔本文系黄冈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黄冈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编号:2013029903)成果之一〕

化工园区环保整治与监管模式 篇4

近年来,随着公众维权、媒体监督的日益增强,部分中小化工园区以停产整治形式被挂牌督办,企业将面临着长期停产的风险。各地对化工园区的环保整治与监管有一些研究[4,5,6],但现阶段环保整治和监管存在复杂性、系统性。本文对当前化工园区发展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环保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一种环保整治与监管模式,为化工园区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项目入园门槛低、整治走过场

有的化工园区发展初期招商选资作用不强,热衷引进东部搬迁的问题项目,引进一些高利益重污染的项目,仍然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为园区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而且,每逢环境整治,企业以前期引进时的“优惠政策”、环评要求为理由,抵触整治心态强,存在“等、观、拖”等思想,往往整治搞应付、走过场,不断的欠新账,更难还旧账,形成恶性循环。

1.2 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滞后

有的园区雨水管网排放严重超标废水,污水管网因地下沉降、破损收集不到位,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难以控制、出水长期超标排放,有的地方污水处理厂甚至闲置处理能力,存在治污设施虚假运行、超越管直接排放等恶意违法行为,造成局部区域流域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园区企业排放废水日益增多,而处理能力没有增加,有的化工园区甚至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就盲目招商引资,最终导致生态破坏。

1.3 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企业建厂时间早,车间设计理念远远落伍,生产装备差,生产工艺落后,车间自动化水平差,废气收集不到位,车间废水收集池、污水管道、雨水管道等均采用地埋,雨污分流不彻底,“跑、冒、滴、漏”现象明显,末端治理设施效率低,而且企业主动整治意识差,利用园区初期条件差和监管漏洞,通过私设暗管偷排、在线监控数据作假、雨排口偷排废水等方式规避监管,想方设法减少治理成本,造成区域环境质量显著下降,群众反响强烈。

1.4 环保监管力量少、力度弱

各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先发展后治理的思想,园区配备环保监管人员少、装备差,监管企业数量多,夜间、节假日、周末等非正常上班期间监管力量薄弱,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不力,没有形成威慑力。同时,化工异味成因复杂,污染物溯源难,环境监测跟不上相关要求,对园区环境连续监测能力差,且国家没有制订完善的有机污染物排放标准,基层监管人员靠“鼻子”监管。

2 环保整治主要对策

2.1 园区层面

2.1.1 严格项目准入,淘汰整治无望项目

化工园区应开展规划环评和审批,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严控生态底线,做好绿色招商,严格筛选入园项目,坚决摒弃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做好产业选项和发展定位,多引进上下游产业链对接的项目,发展园区内循环化的项目。邀请专家科学论证整治方案,淘汰经整治后仍然存在突出问题的项目,鼓励兼并重组,以新带老,腾笼换鸟,源头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2.1.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化工园区应集中建设供热、供气系统等公共设施,污水厂建设要紧跟园区的发展,超前建设、同步运行;固废处置中心要优先解决园区企业的存量,并与企业同步发展、新增处置能力;注重绿化带、防护林的规划建设,选好种植的品种,减轻园区废气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全面废除地埋的公共污水管网,将地下管网改为地上明管(宜用PP管),并建设科学的雨排系统,全面监督企业排放的污水和雨水。

2.1.3 推进“智慧环保”建设

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建设汇集企业“一厂一档”信息系统、排污总量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园区环境空气VOCs监测系统、应急指挥管理系统、末端废气治理设施运行工况监控系统、移动执法系统、危险废物管理系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大气污染预防预警等一体化平台,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及时掌握相关数据,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

2.1.4 强化体制、机制的建设和落实

园区管委会联合环保部门成立监管部门,建立24小时值班巡查、有奖举报、企业联防联控、企业排污信息实时公开、治理设施故障汇报、自建焚烧炉的环境准入标准等系列制度,将企业环保整治提升工作、不利气象条件的预警执行情况、环保守法行为与项目审批、总量安排、信用等级、专项资金补助等方面挂钩,不定期召开环保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培训,及时通报环保违法案件,提高企业守法意识。

2.2 企业层面

2.2.1 提升生产装备

进一步建设和使用固体投料器、液体抽料间、环保型真空泵、离心间房等,设置泵前泵后冷凝,选用高效冷凝器、高效干燥器等先进设备等,淘汰水冲泵、老式热风循环烘干设备、平板式离心机、列管式冷凝器、高位槽等,杜绝敞开式抽放料、敞开式离心,储罐设置呼吸阀、氮封装置、平衡管、冷凝器等,从源头减少有机废气的排放。

2.2.2 提升废水处理和雨水系统

强化废水分质分类收集处理,提高高浓废水预处理能力,如配备脱盐、脱溶系统,控制车间废水用量,增加溶剂套用、废水回用等循环措施。废除厂内地下雨水管道,建设现浇混凝土的雨水明沟,高低浓废水池改造为地上池或池中罐,地下管道改造为明渠明管或明渠暗管或高架;各围堰区建设排水系统采取防腐、防漏措施,设置控制阀门,分类收集处理;建设初期雨水收集池、应急池,至少将前30分钟的雨水收集至废水站处理,确保雨水、污水达标排放。

2.2.3 提升VOCs治理措施

加强生产工艺路线的优化改造,减少人工上料和中转物料过程,减少敞开式抽料和离心,加强废气冷凝预处理,选择重力转料、氮气压料等管道输送,选择较为先进的“二合一”、“三合一”离心机,采用隔膜泵外循环取样方式,淘汰敞开式取样或釜底阀放料方式,危废须规范存放于密闭的容器和房间内,各点位必须全面提升废气捕集率,减少有机废气的排放量,同时加强末端治理,选择先进的治理技术,优化治理方案,并经专家科学论证。

2.2.4 提升守法意识

从建厂初期,企业就必须做好工艺和车间的设计,提升科研和装备水平,重视源头削减和过程管控,做好精细化管理,分解车间责任,强化厂内监督,层层传导环保压力,将环保整治转变为发展生产力,构建企业内部小循化系统,纵深产品链的发展。同时,严格落实园区制定的制度,如雨水责任区、废气管控措施、LDAR泄漏修复与检测等,及时公开环保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3 环保监管模式

3.1“一企一管”监控废水

园区公共污水明管只允许每家企业设置一个接入口,企业将处理后的污水通过厂内缓冲排水池后再经泵送至园区污水管网至污水厂,末端设置废水在线监测仪、排污口阀门和视频监控,接入的排污管道设置视盅,实现排污全线可视,并将废水在线监控房和废水采样点一律移至厂区外,委托第三方机构运维管理,所有监控房钥匙统一上交保管,保障监管人员及时采集水样,对异常进水的企业进行关阀停排,也杜绝伪造或篡改在线数据、私设暗管排放等违法行为,确保污水厂进水水质稳定。

3.2 分段明沟监管雨水

企业经明沟改造后,设置不超过2个的雨排口(便于日常监督管理),园区公共雨水管网设置雨水观察井以便监管各段雨水,在企业雨排口建设雨水自动采样器、在线监测仪、流量计和视频装置等,委托第三方机构运维。园区路面雨水及时通过明沟直接引流,最好不与企业雨水混流,便于精准查找问题.日常还应重点检查企业初期雨水池、应急池是否违规存放高浓废水,是否违规设置三通阀、四通阀和相关管路等,杜绝企业利用雨水沟超标排放高浓废水。

3.3 依靠科技监管废气

针对末端有机废气在线监测仪建设成本高、运行不稳定、标准不完善等,实施对末端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状况监控,如对RTO焚烧设施的炉膛温度、喷淋设施的喷淋泵以及等离子设施等的运行工况进行实时监控联网,杜绝企业擅自停运、不正常使用设施的现象,可明显改善园区环境空气质量。建设园区内、园区周边、敏感点的VOCs自动监测站或者恶臭电子鼻在线监控设备,开展激光扫描、无人机侦查、高空摄像、红外气体成像等智能化装备辅助监管,全面分析园区废气影响程度、变化趋势,及时预防和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3.4 借力监管

污水厂做好纳管水质的监管,固废做好企业产生、转移、库存量的监管,对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管理部门。政府以购买服务形式邀请第三方环保监理机构对企业进行监管,以购买监测数据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园区环境空气VOCs监测站运维,对企业的废水、废气采样业务可外包第三方检测机构,并对第三方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弥补环保监管人员素质、数量、监测能力等短板,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

3.5 错时执法

除日常对企业、污水厂、固废处置中心、园区环境等进行监督外,还要利用夜间、周末、节假日等非正常上班时间进行错时执法,弥补科技手段监管漏洞,实现“人防”和“技防”的结合,如“飞行监测”企业末端治理效果,“飞行斩污”企业雨水排放口,实时监控末端治污设施运行,及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倒逼企业守法排污和内练“硬功”。

3.6 不利气象条件下的废气管控

因园区废气总量大,企业无组织废气收集差等,且受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难免对周边敏感点有一定影响[7]。这需要建立与气象部门联动会商机制,分析气象条件对园区周边的影响程度,结合日常巡查和企业自查,构建预警发布和实施体系,提前按照预案要求,对废气量大、厂界异味明显、装备差、管理不到位的车间进行临时性停限产管控,并严密期间的督查,结合污染物变化趋势情况,进一步采取科学的废气管控措施,确保废气不影响周边敏感点。

4 结语

化工园区环保整治就是要想方设法弥补环保基础设施和监管的漏洞,依靠技术的发展,落实好企业治污主体责任,以新的法律法规、排放标准等颁布和修订为契机,激发企业治污积极性,补齐短板,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园区环境形象。本文是基于笔者在化工园区环保整治和监管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可为化工园区污染整治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许铭,吴宗之,张悦,等.我国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分布特点[J].现代化工,2014,34(2):17-19.

[2]马生柏.浅谈化工园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5):127-128.

[3]樊薛伟,贾志红.如何加强对化工园区环境监察的对策与思考[J].2016(5):245-245.

[4]李建军,徐明,王志良,等.浅谈化工园区废气综合整治[J].污染防治技术,2012,25(4):69-70.

[5]焦海,卞为林.浅谈化工园区混合化工废水治理[J].环境与生活,2014(16):139-139.

[6]万林,陈海棠.典型区域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M].北京:石油化工出版社,2014:162-184.

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模式 篇5

多用户工业园区通常是地方政府或投资集团规模开发,然后分区域、分单元出租出售给众多公司或企业使用。

单用户工业园区往往由一家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独立开发,全部或大部分供内部使用,两者的物业服务需求总体上有一对多(一家物业服务企业(以下简称物业公司)对众多的园区用户企业)与一对一(物业服务只针对单一业主单位)的明显不同。

园区模式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49-03

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典型模式, 其核心价值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模式指的是在一定区域不同协作体内,物力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在不同分配方式上实行资源优势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模式。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可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条件,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一、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现状分析

常州殷村高职教育园区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邹区镇殷村,总面积5200余亩,核心区1600亩,整合了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常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和江苏省常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等四校一基地,投资近20亿,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全日制学生2万人,社会培训每年4万人,青少年职业体验和感知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终身学习每年100万人次。

常州殷村高职教育园区以殷村为核心,以建设中国最具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示范区为目标,以职教园、旅游区、新农村融合来统筹规划,以城市化的理念促进殷村的协调发展,将殷村建设发展成为“宜学、宜游、宜居”的东方“剑桥”式新农村。以青少年成长教育文化为核心,以休闲、生态、科技等绿色产业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之旅、历史人文感悟之旅、科教创智体验之旅”为项目,打造以职教文化为特色、江苏省知名的4A级生态文化旅游区。

常州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发展思路:一是统一规划,实现资源集约化;二是课程整合,实现课程共享化;三是优化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园企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五是立体构建,促进职业教育终身化。通过对其内涵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建设、专业发展进行整体架构,形成高职教育园区新特色,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好的案例。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城镇建设学校,创建于1988年,隶属于江苏省住建厅,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公办专科学校。学校现设有五系一部,分别为建筑规划系、土木工程系、管理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和基础部。新校园位于殷村南部,占地800亩(核心区700亩),在校学生数10000人,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二、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

资源共享模式的设计

(一)常州殷村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模式的目标

1.建立高职教育师资力量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是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师资力量的资源共享是解决高职院校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利于各个高职院校提高整体师资的水平。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内,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有教职工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8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讲师、副教授等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占75%,“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69.2%;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15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硕士研究生占30%以上;常州交通技师学院现有教职工240余人,其中专兼职教师135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及高级技师占到实习指导教师的66%。因此,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可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园区内教师资源共享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法律法规的手段来保障教师资源的自由流动,消除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的壁垒。同时可开发建设园区教师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将园区内所有教师按照不同的专业、学科来分门别类。通过现有的网络资源,完善教师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强化教师奖惩机制,保障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在兼职学校享有与本校教师同等的评优、评先和进修培训的机会。

2.建设高职教育园区教学设施共享机制。教学设施共享机制对学校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园区可通过管委会出台校际硬件教学设施共享政策,让各校的实训场地、图书馆、体育馆、机房等教学设施资源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联合建立教学设施数据库和网络查询平台。目前,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内规划设有中心服务区,位于园区相对中心位置,可供各校园使用,集中规划一处园区标志性建筑,面积不少于3万平方米,包括游泳馆(泅渡训练馆)、篮球馆、乒乓馆、健身馆、网球馆、羽毛球馆等体育场馆以及适合大型综艺活动(1200人)、学术报告活动的综艺中心和学术会堂。中心服务区具备科研中心、商务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医疗和交通等社会服务中心的功能。

3.建立高职教育园区学分互认机制。高职教育园区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可开发和整合各种资源,实行开放教育。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内各校可成立学分互认协调机构,选派专人负责管理、协调,学校之间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制定学分互认的相关制度,不同学校之间要签订学分互认协议,实行弹性学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互选是推行校际之间学分互认的前提条件,学校共同开发课程互选管理系统,将课程简介、授课教师情况、教学大纲与方案等一系列教学信息输入系统,教师通过系统统计学生成绩。

(二)常州市殷村职教园区资源共享模式的原则

1.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内的学校,由于行政隶属的不同,容易出现分工不明、功能趋同等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与各学校主管部门合作,共同编制高职教育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确立园区内的总体发展目标、布局特色以及发展路径。政府要牵头成立园区内各校合作的职教集团,统筹高职教育园区的资源管理和配置,搭建园区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园区内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定资源共享中各主体的地位、权利与义务,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分配。

2.集团化办学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职教园区要坚持集团化办学方向,整合园区内职教资源,加强校企合作。集团内部要统筹安排,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职教集团协调师资、实训基地等,使之合理配置。园区内各校要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根据人才需求现状,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计划,根据所在城市和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办学方向,为地方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

三、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教育

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成立殷村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委员会

除了殷村高职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还要成立由政府牵头,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及学校等共同组建园区资源共享委员会,下设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成员由教育行政部门、园区内各学校教务处处长组成;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科研、专业建设、学术交流等工作,成员由教育行政部门、园区内各学校科研处负责人组成。殷村资源共享委员会建立例会制度,设立秘书处,负责协调推动殷村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工作。

(二)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

殷村职教园区要按照资源集约利用、专业集群发展的建设思路,实行师资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加大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建设。按照“园区统筹、分类管理、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的原则实施课程整合,实现课程共建互选、教学设施开放共用、师资共同发展和人才共同培养。通过选课的方式可实现园区校际间资源共享,建立学分制管理的不同学校间互认学分的制度。园区内各校根据课程安排开设课程提供给其他学校学生选修,其他学校的学生通过选修外校开设的课程,所获得的学分可以转换成本校学分。建立互选课程准入制度,将本校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列入开课范围,提供给外校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并转换为本校的学分。

(三)建立职教园区师资、教学设施资源共享机制

师资资源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鼓励园区内各校教师相互聘请授课,开设讲座,进行教师间教学和学术上的交流;鼓励各校之间互派访问学者,互聘青年教师导师。各学校应相互承认本校教师在其他学校的工作业绩,保障资源共享教师在其他学校的工作效果,同时制定工作业绩考核制度,考核范围包括互聘教师,引入竞争机制,调动教师积极主动性等方面。园区教学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可通过政府主导、各学校推动的方式,出台校际教学设施共享办法。各学校实行实训场所、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资源开放式管理模式,联合建立教学设施数据库,学生通过查询平台可找到各校空闲教学设施资源。

殷村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模式是一种创新模式,需要统筹职教园区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加快资源共享开放步伐,努力探索形成教学设施资源共享、师资力量互聘交流、学生学分互认、校企合作互动双赢的新型职教模式,从而提升职教园区建设水平,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园区模式 篇7

2004年, 公司响应市委、市政府“退城进园”的号召, 在聊城经济开发区建设化工园区。目前, 园区占地4平方公里, 主要化工装置包括:合成氨、甲醇、尿素、烧碱、硫酸、甲烷氯化物等。可以提供氮气、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酸、氢氧化钠、有机硅单体等30余种化工原料, 通过管道直接输送, 安全、环保、方便、快捷, 消除运输环节的安全、环保隐患, 节约物流成本。外购化工原料集中采购、集中储存, 化工产品集中销售、集中灌装, 充分体现了“园区化、一体化、集约化”的园区发展管理模式, 以煤化工、盐化工产品链为主链并相互链接的循环经济化工产业园初具规模。

园区原料分配及物流外包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原料分配

现状:目前, 园区产品链上下游生产装置之间分配的主要化工原料为:液氯、合成氨、氢气、一氧化碳、甲醇、氢氧化钠, 其中, 液氯是生产甲烷氯化物、氯化苄、氯化石蜡、四氯乙烯的原料, 合成氨是生产尿素、甲胺的原料, 一氧化碳是生产甲酸、甲酸钠、二甲基甲酰胺的原料, 甲醇是生产甲胺、甲烷氯化物的原料, 甲烷氯化物是生产有机硅的原料。园区化工产品生产需要的蒸汽全部由动力分公司通过蒸汽管网送至化工装置。原料分配均通过管道输送, 由园区调度中心根据相关企业的生产情况统一协调。

存在的问题:园区调度中心通过电话、对讲机与各生产装置沟通, 尤其是不能与多个装置同时沟通, 获得的信息数据滞后, 造成获得的信息与生产装置实际运行情况存在偏差, 导致调度中心不能及时获得准确信息、指令不能迅速下达、指令执行情况不能及时反馈、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影响装置的安全、经济运行。原料分配情况由调度中心统计人员人工录入, 人工编制生产报表报送财务管理中心, 作为财务结算和成本核算的依据, 浪费人力资源, 工作效率低。

原料定价

现状:根据原料来源不同, 采用三种原料定价方式。一是园区企业生产的产品全部用于下游企业生产, 不进入市场。如蒸汽, 由财务管理中心采用生产成本加适当利润作为原料价格。二是园区企业生产的产品部分供应下游企业生产、部分外售。如烧碱, 产品销售价格作为原料价格。三是园区产品不能满足下游企业生产, 需要部分外购。如液氯, 原料采购价格作为原料价格。

存在的问题:原料结算价格不能充分体现市场价格, 产品供需对价格的影响较小, 没有完全形成市场化定价机制。采购人员主要通过互联网了解原料价格, 渠道单一, 信息滞后, 缺乏深入的市场分析, 影响采购决策, 尤其在丙烯、甲苯等高价值原料的采购方面, 原料采购信息的及时、准确对采购创造价值的重要性更为明显。

物流外包

现状:园区所有化工产品均由销售公司统一销售, 产品运输外包给四家具有相应运输资质的物流企业。每天由销售人员与物流企业电话沟通, 告知销售产品的种类、数量及流向, 物流企业根据销售人员提供的信息安排车辆。运输车辆全部安装了GPS监控系统, 便于及时掌握运输车辆的运行状况。根据运输企业的报价、运输成本测算、产品特点, 确定基本运率, 半年调整一次。

存在的问题:园区化工产品种类多、运输量大, 销售公司和物流企业在信息沟通方面花费大量精力。由于产品运输信息和运输车辆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会造成生产产品不能及时运输, 影响企业生产;另一方面还会造成物流企业车辆闲置, 浪费资源, 影响企业效益。物流运输业务操作不够公开透明, 容易引起物流企业抱怨, 影响企业外部形象。物流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 信息透明度不高、共享性差, 存在挂靠社会车辆的问题, 部分司机安全意识淡薄, 存在安全隐患。

化工园区工业原料分配与物流外包服务平台建设模式

构建工业原料分配与物流外包服务平台, 以园区内企业为研究对象, 旨在通过平台建设, 共享上下游企业的生产运行、原料价格和物流信息, 提高产品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的沟通效率, 降低园区生产调度人员、销售公司业务人员、物流公司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确保原料分配供应信息、原料价格信息、物流企业运输车辆和驾驶人员信息、产品运输信息渠道畅通, 根据原料供应和价格情况, 及时调整生产负荷, 确保原料、产品运输安全、便捷、高效, 实现共赢, 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工业原料分配及物流外包服务平台架构从园区原料供应管理、产品运输、物流企业信息沟通等业务需求出发, 采用“自顶向下”设计原则分为五层结构, 25个子模块完成不同层次的功能。以下为几个层面的功能描述和作用介绍:

基础平台层主要完成基础运行环境的保障, 软件部分由WindowsServer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 关系型数据库Oracle, 实时型数据库PI组成。硬件部分包含星型以太网络子系统、SAN存储与备份子系统、Cisco防火墙安全子系统、大华DSS视频监控子系统。

在基础平台层架构方面主要考虑到系统的长周期安全性, 关系型数据库与实时数据库均采用双机, 相互备份。同时将重要数据, 如配置文件、数据库文件、备份文件放置到SAN网存储。存储设备为IBM-DS5200磁盘阵列, 该阵列设计为RAID10结构, 保证了大量数据的并发和可靠性。对互联网的接入采用了CiscoASA防火墙, 将Web服务器放置到DMZ区, 确保一旦发生攻击行为, 不影响内网安全。视频监控子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由原由DVR设备提供接口, 以便调用。

数据资源层主要由生产企业数据库、物流企业数据库、原料价格数据库组成。生产企业数据来源于园区企业的基本信息, 包含原料种类和数量、装置产能等, 并定期更新。物流企业数据一部分为物流企业基本信息, 另一部分是运输车辆的动态运行数据。原料价格数据来源于园区上游生产企业的销售价格、下游企业的采购价格、市场指导价, 进入数据库的数据有3种方式 (接口自动导入、批量导入、人工录入) 。通过与企业ERP供应链系统对接获取园区企业主要原料采购价格信息。通过收集外部原料价格信息与信息交换等方式, 将获得的原料、产品库存和价格采集指标体系中相关信息入库。以上信息构成了服务平台的支撑数据, 以供前台调用。

业务支撑层通过建立面向服务的SOA组件模型, 技术上采用较成熟的开源MVC框架Sping, 数据库访问使用Hibernate访问Oracle数据库, 前台开发使用流行的Freemark建立网站模板, 结合CSS层叠样式表实现统一的样式, 以提供给用户良好的操作界面, 增强服务平台可用性。

服务平台可支持定制表单、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自定义、角色管理等基础业务, 客户可以根据需要定制、应用以上功能, 实现服务平台业务一体化管理。这些服务之间可以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 各功能模块之间以松耦合的方式实现,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需求。

应用系统层利用业务支撑层所提供的服务模型, 构建和实现与业务相符的应用子功能, 主要由门户前台服务网站和门户后台维护子系统两部分组成。设计了库存与指导价分析与发布、物流需求发布、物流信息动态、物流分发包处理、外部价格对接等模块。

本课题为“生产及服务外包支撑平台”下的子站, 总站明确了接口协议和方式, 在应用层通过WebService方式, 使用Json传输数据格式完成对接。主站调用各子站的数据信息, 即主站服务端向各子站服务器端获取和发送数据的相关接口协议, 子站做相应的被动接口。在总站与子站之间传递原料分配情况、原料指导价、物流指导价、物流动态、法律法规、物流服务外包等信息。

用户层服务平台为不同会员用户预置了不同主题, 可以同时登录。在分配的权限下,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主页, 使其更加直观的获取所需信息。根据前期调研, 将用户群分为生产企业原料采购部门、园区生产调度管理部门、生产企业销售部门、外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四种类型。通过服务平台及时满足各方的需求是整个系统架构的重点, 统筹规划、逐步完善, 以平台落地, 满足用户需要为目标。

工业原料及物流外包服务平台实施方案主要以“整体规划、由点到面、优化完善、分步实施”为原则, 在广泛考察、论证的基础上, 为工业原料分配和物流外包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指导。

原料分配的具体内容包括:结合园区原料分配情况, 编制原料分配方案;针对原料特点、管道敷设及计量装置 (一次仪表、光缆、微机控制系统) 的配置情况, 编制每种原料分配的具体实施方案;根据研究课题需要, 购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光缆和数据采集、处理设备, 与软件公司合作或独立开发软件系统, 构建原料分配和物流外包服务平台;实施液氯、液氨、甲醇三种原料分配方案, 根据运行情况, 不断优化完善, 形成固化的运行模式;构建液氯、液氨、甲醇三种原料的定价系统、价格形成机制;以三种原料分配模式、价格形成机制为样本, 推广应用于园区其他原料分配, 提高原料分配的科学性、经济性。

物流外包服务具体内容包括:结合园区产品运输情况, 编制物流外包实施方案;收集、核实、筛选、录入园区周边物流企业的资质、信誉、车辆、驾驶人员等信息;根据产品类别、流向、运输路线情况、基本运率, 摸索、构建、完善的运率形成机制, 为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提供便捷、快速、准确的信息沟通平台。

结论

现代园区畜牧业发展模式探讨 篇8

园区畜牧业建设可达到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方式高效、生态环境良好、产品优质安全的目标。所以发展园区畜牧业是探索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 树立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样板、新典型的重要途径。2010年开始, 滨州市启动了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 一年多来, 园区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成为带动农民增收, 助推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目前, 全市共规划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27个, 已建成16个, 在建园区11个, 总投资近17.3亿元, 已累计完成资金投入13.6亿元。

1 科学确定现代园区畜牧业的发展理念

1.1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畜牧示范园区建设

按照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用市场、质量、标准、竞争等工业发展的理念来经营发展畜牧业, 优化畜牧业的生产经营结构, 加强对畜牧业的管理和服务, 延长和拓展产业链条, 全面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畜牧示范园区建设中, 突出“大规模、高档次”的建设要求, 遵循生产技术规程, 执行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注重提高设施化水平, 采用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产加销一体化完善园区产业链条, 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经济效益。

1.2 用生态化理念指导现代畜牧示范园区建设

畜禽养殖污染危及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 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力推进清洁健康养殖,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 实现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不仅是现代畜牧业的主要标志, 也是黄河三角洲大开发对畜牧业提出的总要求。在本市示范园区建设中, 生态化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是推行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猪-沼—鱼”、“畜—沼—蔬”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在园区内构建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二是园区内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实现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控, 确保园区生产的畜产品安全、优质。

1.3 用品牌化理念推动现代畜牧示范园区建设

品牌是实现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标识。树立品牌观念, 增强品牌意识, 做好品牌经营是现代畜牧示范园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园区建设中突出品牌基地打造、品牌塑造、品牌畜产品创建、推介、营销等工作。把示范园区培育成品牌生产经营主体, 强化其品牌意识, 增强培育品牌、争创名牌的积极性。引导园区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认证, 注册商标和品牌, 加大营销推介, 做大做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 滨州市示范园区已通过无公害认证5项, 有机认证2项, 申报品牌8个。

1.4 用科技化理念支撑现代畜牧示范园区建设

现代畜牧业必须以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手段为支撑。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开展技术集成示范, 制定配套的管理和技术规范, 是实现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关键。现代畜牧示范园区建设, 注重实行产学研结合, 建立完善新技术推广应用机制, 加大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力度,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加大科技与管理创新力度, 把创新的理念贯穿于园区建设, 把示范园区建设成为先进技术的集聚区和示范窗口。现有园区中90%以上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 80%以上的园区建有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

2 因地制宜确定现代园区畜牧业发展模式

在园区规划建设中, 按照“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的原则, 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园区运营机制, 从当前滨州市示范园区建设的情况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1 一体化模式一体化运营模式即在园区内规划建设

养殖基地、屠宰加工、冷藏, 以及质检、销售等场区, 园区内部能够形成集产、加、销为一体的完善的产业链条。这种模式具有抗市场风险能力强、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强、终端产品附加值高、品牌创建基础条件好等优点。如惠民顺风肉牛产业示范园, 在园区内建有存栏能力达1万头的高标准肉牛育肥区, 建有年屠宰能力9万头的加工厂, 引进天津老字号闫记熟肉制品生产线, 二期工程将规划建设一座4000m2的大型酒店, 实现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天禧牧业肉鸡产业示范园占地500亩, 建有标准化肉鸡养殖大棚180个, 年出栏肉鸡1000万只, 配套建设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厂和万吨冷库,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2.2 种养结合模式

种养结合模式即在园区内规划建设畜牧养殖区和农作物种植区, 通过建设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 建立完善畜—沼—菜、畜—沼—果等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这种模式具有生态环保、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等优点, 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模式。如邹平鹤伴循环农业示范园, 养殖区存栏生猪2000头, 肉牛1000头, 奶牛1000头, 肉羊2000只, 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一处, 生产的有机肥可用于农作物种植区年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6000t、杂粮600t。该园区生产的生猪、肉羊、蔬菜等产品已通过有机认证。

2.3 集约化模式

集约化模式是在在园区内建设“大规模、高档次”的养殖基地,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实现养殖的设施化、自动化、智能化,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养殖效益。如无棣荣昌生猪养殖示范园, 占地150亩, 建有高标准猪舍24栋, 生猪存栏能力达2万头, 种猪全部是从美国引进的原种猪;博兴天鹏肉鸭生态养殖示范园, 计划建设三层立体养殖鸭舍12栋, 单栋存栏量12万只, 年可出栏1200万只;沾化利农肉羊养殖园区, 占地300亩, 建有标准化肉羊110栋, 存栏肉羊达5万只;阳信华胜肉牛产业示范园, 计划建设牛舍30栋, 存栏肉牛1万头, 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工。

2.4 区域推进模式

区域推进模式就是以一个县域为单位建设现代畜牧业的示范区, 这种模式是在更大范围内整体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初步尝试。在省局的大力支持下, 本市于2010年提出了国家级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经过不懈努力, 该项目已被省政府和农业部列为省部共建项目, 被市委、市政府列为2011年度重点项目。示范区将以草食畜牧业为特色, 高标准、高水平建设饲草作物种植、生态养殖、草畜产品加工、绿色能源、物流、科研与质量控制等六大园区。按照示范区建设年度目标, 已完成饲草作物种质面积2万亩;11个标准化示范场均已开工建设, 总投资4.9亿元, 已完成投资3.4亿元。

3 强化措施保障现代园区畜牧业发展

3.1 搞好规划设计

滨州市畜牧兽医局联合县区畜牧局成立了“现代畜牧示范园区建设专家组”, 在园区选址、园区规划、园区建设等方面提供指导。在园区规划设计中, 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交通条件、排污治理、病疫防治和环境生态等因素, 确保园区选址突出主导产业的区域优势, 并符合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符合养殖场区选址要求;确保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符合标准化场区建设要求, 符合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要求;确保建设内容符合循环经济与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另外, 专家组还在良种引进、标准化生产、档案建设与管理、粪污无害化处理等生产环节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与服务。

3.2 加强组织领导

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重要措施来抓, 市级和县级畜牧兽医部门建立了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对园区建设工作加强调度, 定期召开会议, 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了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包园区制度, 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作为园区建设的第一责任人, 负责对园区建设情况进行适时督导。

3.3 强化政策扶持

政府园区管理模式的创新分析 篇9

1 政府园区管理模式现状和特点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致力于政府机构改革方面的研究, 工业园区在这方面的实践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极大地鼓舞了园区管理的创新发展。我国政府园区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政府模式”, 特点是由政府自己成立公司, 并利用政府财力完成规划和一级开发; 第二种是“企业模式”, 特点是由大的实业集团根据自己的产业链需求, 自建生产基地或研发基地; 第三种是“政企合作模式”, 一般是政府控制园区的产业定位和规划, 委托园区开发企业进行一级开发投入和产业招商及服务; 第四种是“市场化开发模式”, 通常由开发商自己从新区购置土地, 建立一个子园区, 并对其进行开发、出售或者出租等。

2 政府园区管理模式创新途径分析

2. 1 观念创新

创新管理观念是政府园区管理模式的创新的先决条件。政府园区要打破传统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构建机会均等的新公平观, 只有这样才能使管理机构各尽所能和按劳分配。在初级阶段, 主要以规划建设为主, 制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详细规定园区内的规划建设, 并严格执行。在中级阶段, 主要做好招商、人才引入以及劳动培训这三方面的工作。在高级阶段, 则由管理转向服务, 完善自身的综合配套设施, 建立管理运作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高技术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最终建立具有生产性服务业特征的园区。

2. 2 机构与运作机制创新

从机构方面来说, 政府园区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市场运作、项目先行等模式。一是要搭建政府融资平台, 整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的资产, 组建国有资本营运集团; 二是要放大资金效率, 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跟进, 并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以及市场化产业投资公司, 支持地方企业发展; 三是要创新融资方式, 坚持适度超前建设, 加快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步伐。从运作机制方面来说, 政府园区要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园区投资建设机制, 构建园区管委行政管理与企业化运作并存开放式管理模式

2. 2. 1 行政管理与园区经营分离, 由管委会协调、公司化运作, 构建 “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机制

园区的管理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以管理体制创新, 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 对政府职能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 从而真正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与此同时, 要想实现园区的企业化运作, 就必须要分离管委会的开发管理职能, 组建园区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园区管委会可为园区的开发管理和发展方向提供宏观上的指导, 并作出战略性的规划。另外, 管委会还应该清理行政审批和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职能,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园区的发展。

2. 2. 2 建立高效服务机制

园区要培植适应国际化的, 具有相对独立性、大系统管理模式以及精简的内设部门等管理运行机制。从独立性来说, 园区管理机构即管委会内设部门要变得更加灵活, 限制因素大大减少, 有较大的弹性; 从内设部门来说, 在职能进行改造时, 要精简机构, 消除不必要的人员。园区在优化内部机构设置的基础上, 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 减少相互推诿、拖延的现象, 采取各种方式开辟办事绿色通道, 减少审批程序, 简化办事环节, 营造良好的园区投资环境。同时, 建立和完善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为内容的企业金融服务平台, 完善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建设, 营造最优质的服务环境。

2. 2. 3 建立园区间协商机制

建立园区间协商机制, 加强园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 在构建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遵循一个部门能承担的职能绝不设两个部门的原则, 这大大提高了部门的功能和作用; 另一方面还要制定明确的行政程序, 对审批步骤进行简化。另外, 在园区管理机制的构建中不仅要考虑园区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要注重公平, 促进公共管理的完善以及和谐发展。

2. 3 注重环境建设的创新

2. 3. 1 软环境

政府要改进工作方式, 将行政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在园区管理模式的创新中, 园区管委会应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 正确认识政府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地位, 清醒地认识到政府的作用是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的环境, 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满意的服务。另外园区还可以健全企业发展的服务支撑机构、中介机构, 并对其进行统筹管理, 建全产业结构服务体系, 使其各司其职, 为园区人员提供所需服务。

2. 3. 2 硬环境

园区要以整体规划为着眼点, 在规划中充分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内供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 并加强物流配送体系、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以及专业市场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与此同时, 还要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提升和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加大对园区及周边生活配套区、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民生设施建设的投入, 推动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 全面提升园区的服务水平。另外, 还要进一步强化资金扶持, 争取各级财政资金, 加大园区公共配套设施投入, 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继续推动我市各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全面发展。

2. 3. 3 拓宽投融资渠道, 增加投融资途径

首先, 政府及园区管委会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建设, 逐步弱化部分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的经济职能。其次, 在园区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和投资激励机制, 吸引更多的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到园区的建设中来。最后, 在民间资本引入之后还要加强对公平公正市场竞争机制的构建, 对委托代理开发行为进行规范, 防止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

2. 3. 4 推进建设产学研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

园区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学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相关法规和政策, 建立有利于园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平台, 并使其保持公正和独立的地位, 使平台的建设和运行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 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2. 4 组织人事激励方面

2. 4. 1 推进开发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政府和企业以及管理主体和开发主体分离开来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积极进行干部制度改革, 逐步推进园区企业化管理, 打破公务员及聘用人员身份界限, 推进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竞争氛围, 制定以岗定薪、按绩定酬的分配体系, 广开用人渠道, 形成能上能下、灵活的用人机制。

2. 4. 2 出台政策吸引人员到园区工作

首先, 要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强化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 加强人才工作的协调指导, 初步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其次为了加快园区引进高层次人才, 吸引人员到园区工作, 进而推动区域转型升级, 政府园区可推出购房补贴、优惠租房政策、高端人才招聘补贴、薪酬补贴、培训补贴、缴纳住房公积金以及其他薪酬补贴政策等多项优惠政策。最后, 要培育市场, 引进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 创新人才服务机制, 加快区域型人才市场建设。

2. 5 资源整合

2. 5. 1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园区应更加重视对土地的利用, 重点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后备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为高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保障。在规划利用的过程中要根据使用功用细化用地结构, 对其利用布局进行科学的调整, 选择园区主导产业, 并对各个地块的用途加以强制性规定, 防止用地类型被随意更改。

2. 5. 2 推进产业升级

园区产业升级的推进主要从做好战略定位、做好产业定位、做好空间布局以及实施举措这几个步骤展开。如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战略定位上确立以汽车工业为核心, 以建设“广西柳州汽车城”为目标进行建设, 在产业提升上以上汽通用五菱柳东基地、东风柳汽基地搬迁为支撑, 在巩固微型车市场的同时, 汽车产品向基本型乘用车、多功能乘用车 ( MPV) 、运动型多用途车 ( SUV) 等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同时加快汽车车身设计研发、北斗信息等产业, 形成新的产业支撑点。在空间布局上抓住柳州城市东扩的机遇, 以建设产城互动园区为重点推进城市新区的建设。

2. 5. 3 创新招商引资

首先, 要做好招商引资的信息服务和组织筹备工作, 加大各集团、企业以及投资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 及时捕捉招商的信息, 了解招商投资动态, 整合客商、项目资源, 为招商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其次, 在招商方向上, 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 在引进大项目上下功夫, 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大公司投资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耗能低、无污染、拉动力强的大项目。最后, 要采取多种招商方式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发挥园区招商的载体作用, 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培植壮大新兴产业, 做到产业招商。

3 结 论

园区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在今后的发展中园区要从增强政府服务职能、加快政府角色转变、加强体质制度创新力度等方面入手, 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 积极探索新型政府改革的有效途径, 逐步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进而更好地促进园区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政府在经济社会管理其角色开始由之前的管理者开始向服务者转变, 政府园区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开始被频繁提及。本文主要从创新动力和创新条件两个方面来探讨政府园区管理模式创新背景,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园区管理模式创新途径。

关键词:政府园区,管理模式,现状,创新背景,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晨, 夏钰, 施学哲, 等.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模式:内涵、特征与进路[J].学术论坛, 2012, 35 (3) :101-105.

[2]李晓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模式探析——以南宁高新区为例[J].改革与战略, 2010, 26 (4) :59-61.

[3]徐平.大学园区政府管理研究——以南京江宁大学园区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 2013.

[4]尹中华.代建制在政府投资园区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1.

园区模式 篇10

曲江文化产业园区在促进陕西经济发展同时,扩大陕西知名度及传播盛唐文化,同时在给当地居民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曲江园区模式被称之为“政府模式”。地方政府在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相关部门规划出区域进行规划,集中发展文化产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吸引企业入驻的优惠政策,园区在建设发展中全程由政府运作及管理。这样的模式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实力雄厚,发展迅速,短短十几年,曲江已经打出自己的品牌,作为西安乃至陕西的一张亮丽名片对外宣传,但是人造景观打造同时,也颇受争议,从产业园区功能来看,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可能。

一、吸引更多文化企业的入驻,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曲江文化产业园区以盛唐文化为特色,以旅游、商贸、地产为主导。入驻企业虽然有一些国内外著名企业,但是企业本身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比较缺乏,较难形成产业聚集的效应,也就是说文化产业链还没有建立起来,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所以政府不仅应该在基础设施上大力投入,在形成文化商圈方面也应该积极鼓励,文化企业的入驻需要提供不仅是金融、信息的服务,还应该根据文化企业的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分区域进行聚集,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加强产业孵化器(学校和研究机构)和产业园区的联系,这样不仅能促进产业园区的发展创新,还能促进指导完善机构的研究。打造这样的文化商圈就需要规划更多的文化市场和品鉴机构,古玩市场等,只有文化企业的入驻和文化市场的繁荣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让园区发挥更好的聚集企业、人才、资源的功能。

二、深度挖掘曲江文化的内涵,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虽然已经打造“曲江”品牌,发挥很好的形象功能,曲江绿化率达到49.69%,入驻了国内很多知名房地产企业,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唐城墙遗址公园、寒窑、曲江池遗址公园等很好的展现唐文化建筑及园林特色,但是在发掘盛唐语言文化、宫廷文化、歌舞文化、音乐文化等项目比较少,比如可以建立唐朝文化体验馆,不仅可以汇聚唐朝文化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还能让观光者深刻体会到文化的生活表现,领略大唐文化风采,进而刺激文化产品消费和文化市场繁荣。还可以建立唐朝文化培训机构,加强唐文化感召力,用文化感染力和传播力带动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式发展。

园区活动中主要是仿唐乐舞——《梦回大唐》《长恨歌》《梦回长安》,但这些演出的市场份额很小,缺乏知名度,此后又推出《藏迷》《四十二街》《猫》等一些具有国际风格的剧目,在提升西安文化品位上发挥一定作用,但是这些活动品牌没有达到家喻户晓,和“云南印象”相比没有更好地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精品文化还需要精品的项目,精品的项目还需要创新的人才。

三、拓宽消费者参与的渠道,形成持续发展的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的文化消费方式变成可能,曲江文化产业园区可以通过对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把现实的文化产业园的服务搬到网络屏幕,主要服务于文化产业经营行业,提供给产业园进行网络管理工作、经营产品和提供服务以及消费者网络体验消费。文化产业园区首先依托互联网虚拟技术进行文化产业园景再现,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的便捷性,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精神需求。

开发各种媒体的民众参与的活动,比如在电视节目里开发各种有关唐朝历史的竞猜节目,动漫企业可以开发各种有关唐朝历史的动漫和游戏,增加消费者接触并且了解唐文化的机会和趣味,通过电视、音乐和刊物与互联网的跨界和交叉重组,形成数字电视、数字音乐、数字刊物等,文化产业园区涉及众多文化产业具体门类,创建咖啡馆、书吧、科技工作室、工艺制作室等,通过先进的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各个文化产业的相融合,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新文化产业运营模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要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和精神享受的需求,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和社会文化功能的体现,不断创新和探索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勇,陈娴颖.文化产业园区理想模型与“曲江模式”分析[J].东岳论丛,2010(12):140-142.

[2]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173-174.

园区模式 篇11

—— 张秀英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ere followed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early time, now with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there are some experienc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might be useful for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 Zhang Xiuying

在今年5月召开的首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区域创新国际研讨会上,北京市委常委、海淀区委书记、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赵凤桐被授予世界科技园区协会荣誉顾问称号——这看起来是对赵凤桐书记长期致力于中关村发展乃至推动世界科技园区发展的肯定,其实也是对中关村核心区国际化发展的肯定。与此相应的是,世界科技园区协会总干事路易斯·桑也愉快地接受了海淀园的聘请,成为海淀园管委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这个细节,可以说是中关村核心区国际化的一个注脚。在海淀园,管理机构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的战略国际化,建立了一整套的方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园区管理的国际化和园区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恰如一体双翼,推动着整个海淀园科技园区不断超越地域局限,走向世界舞台。

“走出、引进”搭建国际化平台

中国有57个高新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国际化方面当是57个高新区之首,而海淀园是中关村的核心区,其国际化平台搭建工作更是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3年,园区就提出了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的思路,对国际合作交流模式进行了思考。此后的2004年2月28日,海淀园又进一步被科技部火炬中心选定作为科技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的试点单位,专门从事对我国高新区国际化转型而进行的先行先试的研究。之后在这个基础上,海淀园继续承担了 “海淀园国际技术转移交互式工作系统” 的开发构建。2010年6月18日上午,北京市科委、科技部火炬中心、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以及项目评审专家共同组成的项目验收小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这个工作系统可以构建多层次国际交流机制,解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国际交流合作不同需求的目的。

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海淀园出台了《海淀区促进创新企业国际化发展实施办法》,加大对园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参与或组织重要行业协会活动、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形象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为了能“引进来”,海淀园成立了20多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海归”回国创业,创造条件吸引国际资金、国际机构及国际技术流进中关村,流进海淀园。就在9月17日下午,2010海外赤子北京访问团一行19人在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副主任赵峰的带领下访问海淀创业园,海淀创业园副主任王士琦接待了访问团一行。访问团此次来访属于“2010海外赤子北京行”活动的一部分,而海淀园自然就成了海外赤子们“北京行”的好去处。

在搭建国际化平台的经验方面,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张秀英曾经把海淀园的国际化发展简单归结为四个“一”和一个“多”。即:一个平台,即IBRIDGE WEB2.0新型网络平台。一个窗口,就是利用媒体进行展示,主要指2006年推出的由海淀园与凤凰卫视共同合作的《直通中国》栏目。一个办法,就是《海淀园中小企业国际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一个中心,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中关村示范中心。一个“多”,主要是指多项研究成果与应用。2003年起海淀园开始提出了支撑园区不同时期的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如《科技型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可行性报告》、《海淀园企业国际化统计指标评价体系》等。

对于IBRIDGE平台,张秀英是这样介绍的:“这个平台看似很普通,但是实际上它又不普通,它是以Web 2.0理念为依托,专门为高新技术企业而搭建的新型网络平台。它的建设理念是‘联网、联心、联世界,通路、通智、通四方’,这里的联网指的是两个网,一个是人脉体系网,一个是计算机服务体系网,联心主要是讲诚信,讲规则,讲道德,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开展广泛的合作。”关于和凤凰卫视的合作,张秀英说:“这个节目从2006年10月份在欧洲台播出,到现在已有100多期的节目播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套节目先在国外播出然后再到回国内进行展播,它的名字从《直通中国》变成《连通世界》,成了海淀园集中展示园区企业创新发展的平台。”对于一个“办法”,张秀英指出:“这笔‘中小企业国际化专项资金’是专门用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国际化中介服务项目的,它是海淀园在当时全国54个高新区当中第一家开展的试点办法。”据了解,这个专项资金的开始时每年支持力度为500万元,到了2009年后,增加到1000多万元。相对其它一些重大政策性资金支持,这项资金看上去并不特别巨大,但却能体现政府支持企业的政策智慧。张秀英把它和美国新的“全球发展政策”做了类比,她说:“奥巴马在谈及对世界贫困地区的援助计划时候,声称将改变过去以援助物资衡量援助效果的做法,而去促进受援国经济的内生增长。我们的做法也是如此,我们希望提供的不是简单的资金支持,而是希望运用政策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增进国际化能力,提高它的竞争力。”

可以说,这“四个一、一个多”,形成了“政府搭台、机构唱戏、企业得实惠、品牌回馈全社会”的中关村特色国际合作之路和企业“走出去”的新模式。这个模式是从单一靠政府优惠政策到综合运用政府政策、资金、平台、网络等资源进行调控,从单纯从事传统外事工作到主体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张秀英自豪地宣称,经过多年的先行先试,这套模式已经日渐成熟具备了一定可复制性,现在在不断向外推广。这个模式的成功,对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创新也是一个推动。 “以前是发展中国家在后面亦步亦趋,现在随着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变平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经验也可能对发达国家有启迪。”张秀英说。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和国际合作活动

有了平台就好唱戏。前面提到的海淀园和凤凰卫视合办的“直通中国”节目,事实也是一种对外交流,同时也是促进企业走向国际、并促成国际合作的一个途径。它推动了中欧科技经济贸易发展,有助于打响“海纳百川、淀积千里”的海淀品牌和“中关村——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高科技园区品牌。

另外,海淀园还积极参与一些国际科技园区的合作活动。早在1991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就加入了世界科技园区协会,并于1995年首次在北京成功召开了世界科技园区协会年会;2008年12月1日,世界科技园区协会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又签署战略性框架合作协议,世界科技园协会北京办公室落户海淀。海淀园还积极将一些国际组织引入到园区,如将IEEE(世界电器工程师协会)北京办公室设立在海淀园内;与北京交通大学联合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中关村示范中心”,通过这个“示范中心”把科技园区有机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和产业的结合。

海淀园管委会作为一个管理机构,正在努力创造条件,使园区企业和世界“对接”。2010年9月7日,美国博大全球策略公司组织代表团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参观考察商业环境。代表团由五个美国及新加坡公司代表组成,五个公司的行业有手机应用下载服务提供商、天使投资商、数字版权管理和软件许可技术数据库、咨询公司等。海淀园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北京易路联动技术有限公司、中关村动漫游戏孵化器公共技术平台、北京天图兴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信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二家企业与外方对接交流,有的放矢,使交流取得良好效果。在休闲时间和自由交流时间,不但中外公司交流热烈,中方参会的公司之间也进行着热烈的交流,讨论着相互合作的领域和可能性。紧接着的9月8日上午,经中国国际贸促会联系介绍,哥伦比亚代表团一行22人又前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参观访问。

说起企业间的对接活动,张秀英告诉记者,“在我们园区,让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以及国内企业之间对接是个常态,我们这里的交流活动有时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企业家交流时常出现同校MBA同学的相聚。也不止一次有人说我们这里就像世界MBA的一个课堂。”张秀英说起这个事情很是自豪。海淀园的一些做法,让很多人耳目一新。

集聚智慧探索国际化之道

自2009年起,海淀园就在海淀园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吴贻康建议下,举办过数次“国际合作沙龙”,聚合科技部、各科技园区、企业等专业人士的智慧,进行以“兴办海外孵化器与走出去”等为主题的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月27日,首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区域创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科技园区协会、政府相关部门、科技园区、学术界专家及企业界的代表济济一堂,围绕海淀园如何实现未来转型等问题展开讨论。研讨会以“共建 奉献”和“Linking the Best”为理念,提出了“北京,海淀与世界同行”的口号。据称,这个研讨会将成为一个以探讨“全球科技园区未来发展”和“区域创新模式转型”为主题的国际对话与交流平台,具有很强的国际化属性。

2010年8月13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组织园区内创新型企业家代表召开了海淀园国际化发展座谈会,中共海淀区委常委、海淀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杨志强主持会议,这次会议旨在邀请海淀园部分具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的企业结合自身国际化发展需求,为中关村核心区实现“建设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谏言献策。联想集团、汉王科技、清华科技园、信威通信、雷力集团、易路联动科技、博彦科技、信维科技、网御神州、维泰凯信和中关村国际孵化器协会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出席会议,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中关村核心区的国际化讨论一定要基于知识创新的层面展开。杨志强主任最后还承诺,今年海淀区将拿出一定比例的可支配财政收入来支持企业发展,其中包括国际化发展,并认真研究企业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在海淀园,这样的大大小小的论坛、研讨会还有很多,这些活动集中了各方智慧,不断推动着海淀园不断走向国际化。

国际化战略取得骄人成绩

如今,海淀园的国际化战略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园区企业联想、京东方等企业走出国门展开跨国收购,新浪、搜狐、百度、中星微电子、搜房网等一批高科技企业登陆纳斯达克和纽交所进行融资;微软、IBM、英特尔、AMD、甲骨文、路透、英国电讯、朗讯、诺和诺德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海淀园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和海外总部,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带着巨额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国际化的理念来到海淀园,他们所带来的境外创业投资量占了全国的近一半。

与此同时,海淀园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开展国际项目合作。TD-SCDMA产业联盟创造了世界移动通信中国标准,打破了欧美的WCDMA和CDMA2000两个标准“霸占”世界3G市场的格局;用友、中科红旗等民营科技企业同知名跨国公司联合建立了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以信威为核心的SCDMA联盟,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核心技术,在印度、尼日利亚、斯里兰卡、南非、蒙古国等国家建设了商用网络,成功迈出了国际化步伐……

8月份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联想集团在今年第二季度个人电脑全球销量同比增长48%,超过市场平均水平一倍多。这是联想集团连续第三个季度成为全球五大电脑厂商中销售增长的领跑者。而在今年1月份,有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奥斯卡晚会之称的美国CES大展上,几乎所有的重量级创新大奖都被联想集团参展的三款移动互联网终端产品夺得,如此密集的获奖在CES历史上非常罕见,标志着联想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世界认可。

发力于移动互联网的优视科技公司成为手机浏览器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及完整知识产权的第一家中国公司。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7月底,UC浏览器在全球取得了下载量超过4亿次,用户超过1亿、用户月浏览量超过450亿的成绩。UC已经成为全球可适配平台最多的手机浏览器,可在全球上百个品牌的3000多款手机上稳定运行,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大手机浏览器,公司估值已达数亿美元。

国内一线游戏企业完美时空的国际化的发展策略也已初露端倪。完美时空游戏出口一直稳居全国第一。截止2009年,完美时空的游戏产品已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2009年海外授权费由2008年的1.86亿元人民币增至2.15亿,涨幅15.3%。该公司董事长兼CEO池宇峰透露,完美时空出口游戏的速度越来越快,在海外市场的份额也越来越高。比如,《完美世界》在线人数在巴西创造了当地最高记录;《神鬼传奇》马来西亚版本升级使当地在线人数增长150%,营收增长80%。这些都是让人惊叹的数据。

园区模式 篇12

1.1 钢铁物流园区开发模式

经过几年发展, 我国钢铁物流园区己初具规模并出现一些有特色的钢铁物流园区, 如华中钢铁物流基地、齐鲁钢铁物流园区、鲁中钢铁物流园区和天津北辰钢铁物流园区等。在这些园区规划与建设开发中, 各地根据拟建的园区功能、性质、基础条件、政府财力状况、有无引导开发的主体企业等不同特征和具体条件, 采用了不同的建设开发模式, 既有以政府为主也有以主体企业为主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的, 也有当地企业与境外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合作开发建设的。

1.2 钢铁物流园区管理模式

钢铁物流园区管理模式有政府主导模式、租赁模式、股份公司制、园区协会模式、综合模式五种。每种模式各有特点, 适用于不同投资开发模式的钢铁物流园区, 从我国钢铁物流园区管理模式来看, 园区管理模式基本上也是对五种模式的综合运用。如鲁中钢铁物流园区在园区的建设和运营中, 以政府管理为主导, 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与开发公司并存。其中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园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 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 把握园区未来发展方向;开发经营公司由管理委员会负责组建, 部分参与园区开发建设的企业也参与其中, 经过管理委员会的授权行使部分政府职能, 并负责对整个园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实施企业化的管理, 该模式既保证了园区的规划发展始终坚持政府规划意图, 又保证了园区建设和管理的效率, 兼顾了企业盈利需求。

1.3 钢铁物流园区盈利模式

由于我国钢铁物流园区起步较晚, 经营者仍停留在“以较低的价格购得土地, 在完成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后, 招商引资, 吸引物流企业进驻获取实物资产经营收入”的传统观念上。园区绝大部分收入源于库房及货场租金、配套设施租金与管理费、物业管理费、办公楼租金四个方面, 只有极少数园区从物流信息服务、咨询培训等增值服务中获利。我国大多钢铁物流园区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 部分园区入驻企业寥寥无几, 园区空置现象严重, 园区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经营服务附加值不高。园区更多的通过规划和土地划拨或转让, 对园区实施基础设施开发, 并独立建设或合资合作共建仓库、办公楼及其他商用配套设施, 通过转让成熟土地, 出售、出租办公房、仓库、车间、堆场、停车场等实物资产, 以及提供餐饮住宿商场等生活服务获取收入。

2 钢铁物流园区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钢铁物流园区的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整体发展来看, 钢铁物流园区还处于低层次的运作阶段, 园区发展已落后于钢铁生产和消费需求, 成为钢铁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 钢铁物流园区在运营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2.1 钢铁物流园区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钢铁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主体形式过于单一, 竞争机制不健全。园区开发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效益回收慢, 政府、大型企业作为独立的开发建设主体, 承担风险较大, 不利于政府或企业的正常运作, 园区缺乏竞争力。钢铁物流园区政企联合形式的较多, 该模式较前两种模式具有独到的优点, 政府从独资转化为多家合资可有效地降低风险。在政府进行征地后, 由政府与一家或多家企业成立开发建设股份公司进行统一的规划开发, 这样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也减少企业征地费用。但这种模式导致土地所属关系容易混淆不清, 由于直接涉及政府利益, 政府给予的优惠较多, 可能会影响市场公平竞争。

2.2 钢铁物流园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追求园区建设的大型化, 园区建设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初始投资成本较大。政府在为园区提供相对低廉土地和优惠政策的同时, 往往会要求园区达到一定的投资强度, 故投资方要建设更多的建筑物和物流配套设施来满足容积率和投资强度的要求, 加大投资成本。钢铁物流园区还存在资金需求量大、占用周期长, 利润没有保障, 极易造成资金短缺等问题。但是目前园区还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粗放、利润空间小等问题, 信贷机构为避开风险, 对园区实行限贷或不贷政策, 园区只能依靠民间借贷机构获得高息贷款, 进一步增加运营成本。园区经营管理者缺乏服务意识和能力, 基本上扮演着物业管理者的角色, 入驻企业之间缺乏联系, 各自为政, 导致园区只实现了物流资源的聚集而非整合, 运营效率较低。

2.3 钢铁物流园区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钢铁行业发展带动钢铁物流园区建设速度的加快, 但园区投资者在园区建设时往往缺乏市场调研和整体规划, 在功能和目标客户定位上盲目性大, 造成服务功能少, 盈利模式单一, 同质化竞争。园区制度落后且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对物流设施和资源整合缺乏系统考虑, 仅凭宏观的货运总量、年货运周转量和道路规划, 主观地确定建设地点和功能定位等重大内容, 导致园区数目增加的同时空置率居高不下。大部分园区仍延续传统钢材交易市场的运作模式, 凭借简单的加工配送、仓储和商铺租赁费用来维持日常经营, 园区之间各自为战、无序竞争, 利润越来越薄。很多园区沿用商业地产的开发思路, 以获取土地资源为首要目标, 希望通过物流基础设施开发, 获得高额租金。开发主体没有立足于园区长远发展, 项目缺乏充分论证, 盲目开发建设, 最终造成巨大的损失。

3 钢铁物流园区运营模式创新的设计

钢铁物流园区运营模式指园区在规划、建设及后期的投入运营过程中, 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 构建适合园区平稳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 对园区战略和经营层面的活动进行管理设计, 为实现园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而采用的方式方法。钢铁物流园区运营模式创新应当从入驻企业的遴选体系、盈利模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四方面进行。

3.1 钢铁物流园区进园遴选体系构建

钢铁物流园区是入驻企业集中的平台, 园区内企业是园区经济效益实现主体, 通过入驻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与资源共享, 使园区的规模经营效益大于各要素的独立运营之和。由于缺少入园企业遴选制度, 大量经营相同业务的企业涌入园区, 造成园区内服务内容单一, 整体方案解决能力不足。入园企业只能通过各种手段拉拢业务, 恶意竞争, 严重制约园区的长远发展, 因此科学合理的入园企业遴选体系, 既可以保持园区合理的企业结构, 实现优势互补, 又增强入驻企业的协同能力, 避免恶意竞争。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钢铁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 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3.1.1 企业基本资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曾对物流企业进行分类分级。虽然不是很科学、合理, 但也在一定的效果, 如园区可以规定企业需要达到某一等级才能入驻, 这样可以避免市场上挂牌物流企业但业务相当单一的企业入驻。其次, 对于入园的钢贸企业, 园区也可按照企业的注册资本和年销售量进行选择。

3.1.2 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是指物流企业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即有完善的技术支持、经营策划、财务等相关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当然, 在业界如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则为锦上添花。

3.1.3 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是入园制度中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每个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或者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物流服务, 把这些企业集中在一起才能发挥园区整体的协同能力, 避免园区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实现优势互补。

3.2 钢铁物流园区经营模式创新

钢铁物流园区商业卖场经营模式实质上是以入驻企业及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园区经营战略, 将园区看成一个服务交易平台, 为钢铁生产企业、钢铁贸易企业和钢材需求者搭建一个利益共享的平台, 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功能。园区经营管理方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集合政府职能部门、中介机构和后勤服务机构, 整合物流园区资源, 将园区打造成完整高效的物流产业发展链。园区管理方在实行园区财务统一的基础上, 参与物流企业的收益分配、实现利益共享。这种由园区管理方提供的“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的方式类似于目前的商业卖场, 因此将其形象地称为钢铁物流园区的商业卖场经营模式。

商业卖场经营模式立足于园区的资源整合, 真正实现资源整合而非简单聚集, 通过统一规范的管理, 帮助入驻企业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挖掘园区的经营价值, 推动园区向多项增值服务方向拓展, 实现园区利益相关主体的价值, 在提高园区服务能力与品质的基础上, 树立园区经营管理品牌, 形成园区核心竞争力。

3.3 钢铁物流园区盈利模式设计

钢铁物流园区盈利水平是园区成功运作的重要标志, 因而, 设计合理的盈利模式是运营模式创新的关键。根据国外的经验与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现状, 物流园区盈利模式在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有所不同。在初创期盈利模式的设计上, 首先确定基本业务模式, 夯实基本业务, 不断增加新的盈利增长点;然后, 根据不同类型的物流园区有针对性的设计盈利模式, 比如转运型物流园区可以突出其多式联运的优势, 增强物流设施设备建设, 提高装卸便利化水平。进入成长期的物流园区应加大资源整合和优化力度, 吸引企业入驻, 从而提高园区的综合物流服务能力, 一方面, 吸引并维持大客户, 另一方面, 加大供给集中度, 降低单位运输成本, 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同时, 加大信息平台建设, 实现物流园区内部、园区内企业之间、园区与市场之间的无缝对接。到成熟期后, 进一步引入高端物流企业, 向提供供应链管理和系统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 提高附加值, 延伸产业范围, 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 兼顾“利益相关者”投资方和运营方的利益, 使各方都能在园区的发展中获利。

3.4 钢铁物流园区管理模式构造

我国钢铁物流园区内入驻企业大多各自为政, 恶性竞争, 资源浪费严重, 设计一种适合于园区企业合作的机制变得极为重要。第四方物流由Andersen咨询公司 (现埃森哲Accenture公司) 于1996年提出, 其主要功能是集成并管理内外部资源、能力和技术, 为客户企业提供整体的物流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理论作为物流发展的新趋势对解决园区内管理模式及园区内物流企业之间资源整合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第四方物流存在三种可能的运作模式:协同运作模式, 方案集成商模式, 行业创新者模式。本文从行业创新者模式的角度出发, 提出一套适用于园区管理模式即第四方物流管理模式。该模式以第四方物流企业为主体将园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营, 第四方物流企业负责整个园区日常运营工作。由第四方物流企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便于管理, 并进行初始投资, 建立相应的管理平台, 通过管理平台对物流任务进行整合后分配到园区内各物流企业, 协调管理园区内的中小物流企业, 资源共享, 降低运营成本, 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同时, 引入监督委员会, 对物流园区的运营进行监督与检查, 在发展园区经济的同时, 注重公益性。

钢铁物流园区运营模式创新对提升我国钢铁物流园区整体运营水平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国内钢铁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从设置入园企业遴选体系、创新商业卖场经营模式、创新盈利模式和以第四方物流为管理主体创新管理模式四方面进行钢铁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创新, 建设现代化钢铁物流园区。

参考文献

[1]魏国辰, 赵明凤.我国钢铁物流园区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 2014 (6) :21-24.

[2]丁辉.基于第四方物流视角的物流园区资源优化配置[J].经济论坛, 2011 (8) :152-153.

上一篇:并联方式下一篇: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