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经济(共8篇)
园区经济 篇1
坚持高点定位 加速推进产城一体化
市县委政研室 2011年12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园区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县委政研室组织精干人员,深入园区实地考察,走访入驻企业,召开座谈会、咨询会,发放调查问卷,广泛收集调研材料,认真分析经济开发区各项发展数据,现就我县开发区发展现状,园区特色产业打造,产城一体化具体实践等有关情况调研汇报如下:
一、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
市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6年2月,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多功能省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高点定位、科学发展,努力破解土地、资金、企业用工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开发区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发展局面全方位打开,已成为我县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发展规划高位提升。我县经济开发区原规划面积为2KM,已开发近5KM,针对规划深度不足、承载力弱、基础设施落后等现状,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跳出空间受限的死角地带,选择高速公路节点建设远景规划30KM的五大
22园区。县委、县政府结合实施“双五十”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一体两翼、三区互动、组团发展”的理念,把开发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翼,作为与中部的政务新区、南部滨河新区同等重要的一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立足“工业新区、人居新城”这一功能定位,聘请国内一流的设计专家,对开发区和政务新区、滨河新区进行了形象设计,使30KM
2的工业新区与灵城形象相融、功能互补,既各自独立,又天然一体。通过规划实施,未来5年,北部工业新区将被打造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引擎、对外开放的窗口、区域合作的桥梁、投资创业的热土。
(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调研发现,截至2010年底,注册企业112家,与2006年比(下同)净增87家,其中,工业企业91家,净增76;现已投产68家,净增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净增30家,同比皖北其他省级经济开发区,各项指标均进步较快。2010年实现工贸总收入24.69亿元,年递增33.8%;实现工业总产值22.85亿元,年递增38.5%;完成财政收入9500万元,年递增31.5%,其中税收收入4602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63亿元,安臵就业9865人。一组组翔实的数据表明,经济开发区实现了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经济增幅逐步增大,就业人数明显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服务机逐步构健全。近年来,经济开发区从下辖 2个行政村,拓展到下辖7个行政村,辖区面积35KM,人口24000余人,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对开发区的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的管理和领导,管委会下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社会事务局和投资服务中心,公安、财政、建设、国土、地税、计生分别设立派出机构,行使相关职能。服务机构的健全为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硬件条件日益改善。我县通过争取财政拨款、贷款、BT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8.3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征用土地5600余亩,修铺“六纵六横”道路24.5km,建设220kv和35kv变电站各一座,建设日处理污水5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架设10kv双回供电线路21.8km,敷设供排水、污水处理管网32.9km。实现南部工业区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讯和土地平整的“五通一平”。为保障开发区裂变式快速扩张,投资5亿多元,建设龙山大道、项王大道等北部工业新区路网和10KM起步区,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五)招商形势日趋看好。几年来,我县采取驻外招商、节会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11年全县共引进项目156个。12月1日,召开全县招商引资集中签约大会,现场共签约项目63个,协议引资78.2亿元。经济开发区已有来自苏浙沪等地区的85家企业落户开发区,总投资规模达60.32亿元,累计完成固定投入2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有大诚明农业科技、富康工业园、钟馗酒业等15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荣业纺织、百方针织、恒大面业、兴程食品等203 家。初步确立了纺织服装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随着我县区位优势的不断提升,开放区招商形势逐年看好。
(六)推进机制完善规范。为加快实施“一区五园”发展规划,实现开发区裂变式扩张,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规范开发区机制体制,成立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开发区建设的领导,及时解决开发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起统一协调、高效快捷、良性互动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2010年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市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组建开发区建投公司,创新资金融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开发区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共建共享工作机制,创新项目引进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项目引进单位和开发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我县经济开发区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通过调研,暴露出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滞后,建设投入不足,规划不到位,项目质量不高等现实性问题。一是建设投入不足,承载能力很弱。我县开发区还处于大投入、低产出阶段,加之融资渠道匮乏,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投资者的需求,南部工业区至今不通自来水,北部新区供电规划、污水处理、自来水建设计划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我县开发区原批准的2KM范围内已无地可用,新区土地因政策限制或配套不足有地不能用,承接大项目入驻受限制。二是规划深度不够,长远发展受限。南部工业区没有可操作的总4 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所引项目不分行业类别、项目大小均随意摆布,没有做到功能分区;北部新区规划牵扯部门多,程序严,审批周期长,在谈项目存在“点地”现象,不利于实施功能区规划。园区缺少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星级酒店、文化娱乐等三产配套设施,制约开发区长远发展。三是项目质量不高,开发层次较低。各项指标纵向比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展较快的省级经济园区相比较,仍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总量不大,规模偏小;二是主导产业不强,链条短,集聚效应不明显,制约产业延伸;三是投产项目较少,效益不高,对财政贡献较小,对全县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个别项目缺乏实力,不能按期投产,合同投资强度低,产出率低,土地长期闲臵。四是服务手段单一,环境有待改善。由于体制和机制问题,开发区管委会基本上停留在帮办、引路服务阶段,无法向深层次延伸;个别部门服务办事效率不高,服务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亲商有余、安商不够、富商无措、扶商无力是当前加快开发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各自为政,致使手续相互掣肘,企业无法办理。例如,办理工程规划需要消防意见,而办理消防审查时需要工程规划许可,双方都坚持,以致工程无法推进。
二、破解难题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未雨绸缪,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破解发展上的土地、资金、企业用工等面瓶颈制约因素,科学谋划,认真做好项目用地、征地补偿、建设资金等方面的 5 工作,为园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保证。
(一)在破解土地瓶颈上的主要做法
一是提高准入门槛,入区条件2006年为500万元,目前提高到3000万元,未达到标准的不予单独供地。二是严格投资强度,投资强度标准从2006年的50万元/亩提高到现在的150万元/亩,在确保项目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前提下,实行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相挂钩。三是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对未按协议约定的投产时间、投资规模进行建设,造成土地闲臵的,依法收回未用土地,几年来,先后收回盘活土地1493亩。四是在争取新增用地指标的基础上,重大项目争取列入省“861”计划,申请点供土地指标,扩大土地增量,2011年上报点供项目5个,计划用地450亩。
(二)在破解资金瓶颈上的主要做法
一是开发区道路、排水、绿化、亮化由财政出资建设,供电、通讯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出资建设。二是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组建了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开发区建投公司,发挥国有资产(土地、公用设施)的增值功能,增强自身“造血”能力。采取BT模式“引凤筑巢”,安徽四方臵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亿元的北部新区一期5KM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三是积极争取土地指标,为企业办理土地、房产手续,创造融资条件;对不具备指标的潜力项目,引进省市担保机构,探索推广资产抵押、动产抵押等信贷担保方式,解决园区发展资金困难问题。四是主动帮助企业争取上级资金。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在循环经2 6 济、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的财政资金。
(三)在破解用工难上的主要做法
我县是劳动力输出大县,大批农民工流向苏浙等东部沿海省市,剩余劳动力不足,企业招工成为一大难题。在县直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下,开发区在春节民工返乡的时机,利用县电视台宣传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在县城和乡镇举办用工推介会,免费为企业提供宣传展位;鼓励企业争取利用国家给予新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就业补助资金(每生每月400元),招收应届毕业生。
三、下一步发展对策
我县是沿海与内陆梯次开放的结合部,处于徐州都市圈、黄淮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辐射圈内,是承接东南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桥头堡”。经济开发区要利用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梯次优势,进一步实施科学、有效的措施,迅速提升园区的发展速度,增强园区经济实力。
(一)高点定位,拓展跃升空间
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按照“一区多园、拉开框架、留足空间、错位发展”的要求,实施“1521”园区扩张规划,努力加快工业新区建设。在高速公路节点规划起步10KM,远期30KM的北部工业新区、人居新城,建成食品加工、新型建材、轻纺服装、物流配送、文化创意5大园区,加快推进开发区配套型发展、产业链延伸、龙头型带动。依托北部新区,启动“2465”工业振兴计划,力争到2015年培育发展200家规模以上企业,打造轻纺、服装、食品、建材、电
22子、新兴产业总产值超400亿元的6大产业集群,建设5个产值超85亿元的产业园区。
(二)加大投入,提升承载能力
按照开发区经济总量发展规模要求,建立一级财政,并建立相应的开发区金库,设立开发区国税、地税机构。开发区内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外,由开发区管委会按收支两条线原则收取并全部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县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继续发挥开发区建投公司的融资功能,采取BT、BOT、贷款等市场运作模式,逐步实现自我滚动发展,推进南部工业区美化、亮化和人居功能配套提升,推进北部“五园”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报批新区规划,争取明年上半年完成审批,部分项目入驻,解决空间不足问题。
(三)突出特色,实施园区招商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的原则,不断创新思路,不断创新招商形式,发挥我县基础产业优势和三元文化特色,组团赴沿海发达地区召开投资环境说明会、经贸洽谈会。逐步实施招商选资,着重引进基地型、龙头型的总部经济,走以围绕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构筑特色产业的产业招商之路,最终实现扩量与提质两大目标。未来三年,北部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企业有望 8 突破200家,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进一步引领经济园区的高位、快速发展。
(四)坚持培育引导,壮大支柱产业
我县开发区的基础产业主要为农产品深加工与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引导、扶持富康箱包、钟馗酒业、大诚明科技、笑果科技、荣业纺织、四方精工等30多家超亿元的大企业,培育5-10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计划到“十二五”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超300家。力促投资30亿元的水晶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皖北袜业工业园尽快开工建设。到年底,经济开发区预计可实现销售总额25亿元,工业总产值20亿元,工业增加值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全区项目突破100家,规模以上企业突破30家,大大增强园区的经济实力。
(五)优化资源要素,推进产城一体
我们通过同步规划、统一设计,把北部五园定位为“工业新区、人居新城”,走以产业化振兴城市,以城市化助推产业,将园区作为城市来建设。在产业选择上,注重园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繁荣统筹协调;在规划实施上,通过建设大外环、高速公路连接线,使工业新区与灵城建设笔断意连、有机衔接,实现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内部发展上,整合、优化现有园区的资源,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产业集聚,促进企业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 高端攀升,把开发区建成产业集群区、生活宜居区。
四、几点建议
(一)拓展政策空间。建议市政府抢抓省加快皖北发展的重要机遇,利用好承接第一梯次优势,研究东部产业转移动向,出台鼓励加快开发区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希望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全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对新增投资项目进行引导和调节,提高开发区产业发展聚集水平。
(二)做好规划指导。赋予开发区更大自主权,对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由开发区管委会根据详细规划和建设的需要提出申请,政府优先安排开发区的建设用地指标。鼓励现有企业追加投资、提高投资强度,向空间发展,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国土资源局要用足用活政策,采取土地增减挂钩臵换手段,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
(三)健全考核机制。建议市政府绩效考核部门进一步完善对园区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各园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
(四)打造产城一体发展平台。实现产城一体化,要求我们建造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工业园区,而是一个城市,一座有产业支撑的和谐城市。建议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局,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机制,探索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产城一体的园区建设模式,利用政策导向作用,增加土地审批、征用指标,增大对园区项目的财政投资力度,坚持一体化规划,引领产城融合互动,夯实产业发展载体。
园区经济 篇2
20世纪后半叶, 园区经济出现, 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理解和接受。在世界范围内, 园区经济已成为经济与科技相结合的示范区, 全球各地区技术创新的领头雁, 在响应技术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支撑和引领力量。目前, 全世界已建成上万个各类园区, 他们对本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突出的贡献。美国硅谷已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其人均创造增加值是全美的2.5倍、专利数占到全美的10%;德国的高科技园区强调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孵化, 在促进创新创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的高科技园区是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动力;韩国的高科技园区推动了区域的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国内, 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省市园区经济的发展历程与实践, 让人们认识到:进入21世纪, 园区经济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把发展园区经济提到重要性的议事日程, 把园区的设置、园区的升级和园区的扩区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 园区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园区经济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其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 园区的数量、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
从国家层面上看, 2008年以后国务院新批准建设了16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 50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使全国的国家级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达到了215个和105个, 东部、中部、西部分别占50.6%、26.6%和22.8%。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了国家级园区的全覆盖, 东、中、西部国家级园区更加趋于平衡, 分布更加合理。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 园区扩容是各省、市、自治区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省、市、区纷纷重新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通过一区多园、托管、合作、政区合一、产城一体化等办法扩大园区的发展空间。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国地部2006年第31号园区审核公示, 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规范面积为73.1 km 2, 2012底初步计算, 规划面积为2743.74 km 2, 扩大了36.5倍。中关村科技园的“一区10园”的模式, 发展空间达到了232.52 km 2;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代管南海区, 实现园镇融合, 规划面积为593 km 2;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区政合一, 规划面积达到了518 km 2;吉林长春净月高新区通过实施产城一体化, 控制范围扩大到了478.7 km 2。
2 园区经济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区经济已经真正担负起了引领区域经济增长的使命, 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 国家级高新区 (83个) 和经济区 (131个)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 3019亿元, 工业增加值57 185.9亿元, 工业总产值229 208.6亿元, 税收收入1 4104.7亿元, 进出口总额5 468.1亿美元, 出口总额5 133.6亿美元, 分别占全国的17.6%、30.3%、26.7%、15.6%、33.1%和27.1%。2011年有31个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到所在城市的30%以上, 23个高新区区内生产值占当地城市的20%以上。国家级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所在城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
2011年, 江西省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 241亿元, 同比增长40%;完成工业增加值3 003亿元, 增长19.6%, 占全省工业GDP的53.5%, 对全省工业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7%。入园企业达到12 000多家, 实现利税总额1 327亿元, 增长42%。实现出口总额1 249亿元, 增长39%, 占全省出口总额的90%。其中, 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园区达到46个, 有4个园区超过10亿美元;招商实际到位资金2 322亿元, 占到全省37.7%;固定资产投资2 611亿元, 增长11%, 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7%。
特别是国家级经济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4月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 525亿元, 同比增长17.5%, 实现财政收入4 730亿元, 同比增长20.5%, 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0%;实现税收收入3 871亿元, 同比增长17.5%, 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0.8%;实现进出口14 808亿元, 同比增长8.6%, 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的18.3%, 利用外资1 178亿元, 同比增长9%, 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48%,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 916亿元, 同比增长18.9%, 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2%。
3 园区经济逐渐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园区经济以创新驱动, 内涵式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和优势,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 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生力军。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国家级高新区中2011年有高新技术企业17 901家, 占全国总数的20.9%,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34 819.1亿元, 占到全加工业总产值的4.1%, 增加值8 805.1亿元, 占到全国增加值的4.7%。高新区内构建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聚集了各类研究院所1 305个, 企业技术中心4 132个, 其中国家级的251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381个,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26个, 各类大学474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86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7个。这些创新知识载体和创新源头, 2011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16 9161件和88 238件, 其中, 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予权量分别为79 693件和29 438件, 占到全总数的15.2%和50.7%, 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4 园区正在为城市建设探索新路子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相当一部分国家级或省级园区原规划的土地已开发完成, 开始了“二次创业”或“三次创业”的新征程, 园区经济正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部分国家级园区所在城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又遵循未来园区的发展方向, 即:园区不仅向科技产业发展, 还引导着大量的人才聚集, 促进园区不仅在生产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上不断完善, 还将在生活服务体系上不断健全, 逐步形成一个大而全、小而全的科技新城。一批批科技新城、产业新城、创新城等正在规划建设。园区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又是未来的新城区, 已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目前, 全国有10个国家级高新区启动了新城建设, 宁波高新区、宝鸡高新区、济南高新区、南昌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等就是典型。
南昌市2011年启动了瑶湖生态科技新城建设, 南昌高新区正进入“瑶湖时代”。瑶湖生态科技新城, 以“生态”的理念颠覆传统工业城市的模式, 打造集产业、商务、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城”;以“科技”的定位指引园区的发展方向, 打造聚集高新、高智、高端产业的“科技城”。在规划上, 我们把生态、产业、科技和城市这四个要素融为一体, 谋求产城结合, 由“产业孤岛”向瑶湖科技生态新城进行转型。
促进园区经济与园区党建同步发展 篇3
一、领导重视,措施扎实,不断拓展园区党建工作覆盖面
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们首先抓好园区党建的组织建设和载体建设,紧密结合园区发展实际,多措并举。目前,我区16个已开业的园区中,建立园区党组织5个,建立“党建服务点”、“党员之家”12个,派遣党建工作联络员17名,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
1、深入调研,摸清底数。针对园区内各类企业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变的实际,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从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入手,及时掌握各企业建立党组织和党员情况。各单位都抽调专门人力,抓住源头,做到“入驻一批企业,掌握一批情况”,园区党建与园区招商同时开始。广中社区(街道)党工委还专门编印《致客户的一封信》发放到每个入驻企业;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在新入驻企业办理相关登记手续的同时,就建立一企一档,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对入驻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情况做到“四个清楚”,即企业总体情况清楚,党员人数清楚,党员结构清楚,党员分布清楚。
2、落实力量,加强指导。为有效推进园区党建工作,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落实专门力量,确保园区党建与园区建设同时推进。各街道一般都由社区(街道)综合党委为责任部门,区劳动局、科委等相关部门也落实了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同时各单位还通过培训,建立了一支园区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定向派遣到各园区,加强分类指导,推进党建工作。针对园区内缺少有党务工作经验的党员,且党员分布比较分散、流动性较大的特点,曲阳社区(街道)综合党委选派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党务工作者,从园区建立起就作为党建联络员,深入园区开展工作,在条件成熟,成立园区党支部时,又派其担任园区联合党支部书记,使园区党支部工作规范运作,成效明显。
3、搭建载体,建立组织。根据园区内企业规模和党员数量等情况,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因地制宜,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措施,灵活设置党组织,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目前,对于园区内规模较大且党员较多的企业,已指导他们成立企业独立党支部或联合党支部。依托园区物业公司,将园区内零星分散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园区党支部。在抓好组建党组织的同时,注重加强服务载体建设。广中街道在成立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的同时,专辟2间共40平方米的房间作为“党员之家”,配备专供党员和青年上网了解党建信息的电脑、各类党建资料、刊物和简报,以及放映党员电教片的电视机、VCD等设备,还专设环境布置非常温馨的谈心室,使重新找到组织的党员们有了学习交流谈心的场所。
二、各方配合,形成合力,有效整合园区党建各类资源
虹口区已开业的园区目前主要分为科技园区、创意园区和创业园区三大类型。区劳动局、科委等相关部门、园区投资方和各社区(街道)党组织,大家既分工又协作,主动配合,形成合力,有效整合园区党建各类资源,确保了园区党建工作的有效运作。
1、条块结合,加强沟通。通过“各方配合,形成合力”的党建工作模式,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联手及时对入驻企业进行全方位动态跟踪管理,通过双管齐下,在第一时间将党建工作与园区发展同步推进。区劳动局是北外滩开业园区的业务主管部门,他们积极配合提篮桥社区(街道)党工委摸清入驻企业的各类情况,并要求园区物业管理部门的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园区,为建立园区党组织创造条件。提篮桥社区(街道)党工委则定期到区劳动局,询问园区发展情况,商议“党员之家”和党组织筹建工作,共同选择“党员之家”场地,进行策划布置,为党员群众建立一个温馨家园,并于2007年4月共同召开园区联合党支部成立会,使园区党建工作步入崭新阶段。
2、科室牵头,优势互补。各社区(街道)党工委都建立了由综合党委、组织科、经济科、劳动科、工会、妇联、团委等科室参加的园区党建专项工作推进小组。由社区(街道)综合党委牵头,职能科室各司其职,经济科发挥对招商企业情况熟的优势,主动与企业沟通,取得支持,为园区党建打开局面;劳动科在对开业园区进行业务指导的同时,配合综合党委和组织科做好园区党建工作;工、青、妇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园区员工通过工、青、妇活动促进党建工作,形成园区党建工作的合力。
3、各方配合,资源共享。园区党建工作以社区(街道)党工委牵头,但涉及的面很广,既有业务主管部门,还有园区投资方以及园区物业管理部门等,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大家都十分注重各有关方面的密切配合,实现资源共享。上海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的建立,就是在广中社区(街道)党工委的牵头下,按照“广中社区创意园区党建发展三年规划”,由投资方绿地建设集团党委、百际物业公司党支部共同参与,并在百际物业公司党支部与中广公司党总支结对共建的基础上,各抽调1名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作为筹备园区党支部的专职工作人员。在各方共同配合下,园区党建顺利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
三、丰富内涵,创新机制,努力实现园区发展与党建工作同步推进
1、服务先行,增强凝聚。“有作为才有地位”,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活动,是开展园区党建工作的“敲门砖”,也是取得园区党建工作成效的关键所在。一是帮助园区党员转接组织关系。针对部分园区党员组织关系在原籍地、联系有困难的实际,园区党组织通过信函、电话等联系方式,主动帮助党员与原籍地党组织联系,使其组织关系顺利转接。有的党员因企业工作较忙,无法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园区党支部派人主动上门为其办理相关手续,解决党员后顾之憂。二是开展志愿者品牌服务。园区党组织经常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进园区,为园区企业党员提供信息咨询、政策解答以及劳动技能、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教育培训等服务。区劳动局根据入驻企业工作性质和需求,专门聘请由进出口报关公司党员、虹口就业促进中心岗位开发科党员、街道劳动保障科党员、街道综治办党员及园区管理有限公司党员,组成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共同为园区企业和创业者个人提供政策及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三是为园区党员和员工排忧解难。各园区党支部热忱为园区党员和群众服务。不久前,上海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从一个员工口中得知,园区内一位年轻党员因母亲得了绝症,党员自己情绪比较低落,党支部立即决定上门看望慰问。由于住地的变化,支部成员冒着37度的高温,花了4个多小时才找到年轻党员的家。在家访中,党支部又了解到这位党员想就近租借住房,于是通过物业主动帮助联系,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四是搭建信息和人才交流平台。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在开展园区党建过程中,千方百计邀请区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为企业宣传宏观经济形势、工商税务政策、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帮助企业把握经营定位,合理运用政策,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曲阳街道园区党建协调小组定期派人到区人才交流中心寻找适合园区发展所需的人才信息,特别是党员人才信息,并把资料发放到园区各企业,还在园区内开通了局域网,方便企业在网上进行人才交流和招聘。
2、丰富活动,促进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园区党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为此,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按照“企业需要、业主理解、员工拥护、党员欢迎”的原则,经常组织开展以“抓党建、聚人心、促经济”为内容的各项活动,有效地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是建设园区文化。针对园区“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高素质”产业人才集聚的特点,各单位党组织搭建灵活多样的文化载体,通过举办各种形势与任务报告会、科技论坛、创新论坛、学术或业务讲座,拓展了技术和业务管理人员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创新与创业的动力;通过编写园区简报及各类征文活动,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开展群众性、竞技性、互动性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团队合作精神。二是组织开放型主题党组织生活。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指导园区党支部开展“争当创业先锋,共建和谐园区”开放型主题党组织生活,除党员以外,还邀请园区团员青年广泛参与。用青年创业者先进典型,引导大家树立正确创业理念,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共同探讨成功的创业之路。三是开展寓教于乐的联谊活动。各园区党组织针对园区实际,确立各阶段主题,组织园区青年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使党员青年陶冶情操,激发工作热情。曲阳社区(街道)综合党委举办了主题为“情系大柏树,相约在曲阳”白领青年迎特奥联谊活动,邀请杨浦区五角场地区商务楼宇的白领青年与优族173园区的青年员工共同畅谈迎特奥体会和打算,增强了党员和青年们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开展學习先进典型活动。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指导园区党支部通过编写“创业者的故事”等形式,以身边的创业典型引导、启迪大家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强不息的信念,培养创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并通过建立网上交流平台、举办“创智赢家”类的创业实战演习竞赛,对成功创业案例进行宣传学习,组织对成功走出园区发展的创业者访谈、与在校大学生交流互动等,弘扬创业先锋精神。
3、创新机制,实现联动。园区党建既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同时还是构筑区域性大党建格局的重要抓手。为此各相关部门和社区(街道)党组织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使园区党建工作在联动中得到推进。一是与居民区党建工作联动。曲阳社区(街道)综合党委为园区党支部与居民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牵线搭桥,组织园区党员以职业特长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为困难群众帮困献爱心,加深他们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开展“我为社区建设献计策”等主题活动,为和谐社区建设作贡献,增强他们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二是与相关行业党建工作联动。提篮桥社区(街道)综合党委针对北外滩开业园区内物流等航运服务业企业较多的特点,帮助园区党支部与辖区内的航运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帮助创业者融入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发展大局,掌握前沿信息;同时,通过结对工作增强社会各界对创业的认同,让创业者的闪光点得到展示。三是与周围其他企业党建工作联动。广中社区(街道)党工委尝试在辖区内成立招商中心党委,上海绿地阳光园联合党支部成为党委下属12个党支部之一,招商中心党委以“党建工作促进会”的形式,每年举办3-4次大型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为上海阳光绿地园联合党支部与其他企业党建工作联动搭建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双赢”。
蓝山经济开发区园区规划情况 篇4
一、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以“三高两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耗能、低污染、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产业招商、靠大联强、延伸产业链等措施,做强毛针织产业、制鞋产业、机械电缆电子产业三大产业基地。同时以现有的规模企业为基础、产业集群为主线,加快配套和关联企业的发展,构筑产业平台。力争至2015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毛针织企业达 20 家,制鞋企业达 8家,机械电缆电子企业达6家。
1、主导产业
⑴ 承接境外和沿海加工制造业转移,吸引“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国际知名品牌来园区兴办加工贸易企业。
⑵ 重点承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引进纺织服装业、制鞋业、玩具业、五金电子业、竹木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发展地方特色的产业核心集群。重点建设好永州飞地经济工业园引进十二个重大的纳税企业落户工作。加大对奔腾彩印投资控股集团、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君面业有限公司、东莞市炫彩服装有限公司、永州市环线恒丰机械有限公司、佛山南海欣威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磁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项目的引进工作。加大对永盛工业园区、纺织工业园、创业工业园区引进的重大项目的落户工作。
⑶ 承接现代化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即打造服务核心带,建设湘粤物流中心、海关快件监管中心、新政务中心和广场文化娱乐中心、毛织会展示中心、商业金融中心等等大型企业的落户工作。加大对意向合同广州德晟纺织厂、北京普拉德汽车改装有限公司电动汽车项目的引进工作。
2、总体布局
⑴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市场运作、园区管理”的原则,以新工业园为中心,开发区远景建设规模达30平方公里。
⑵ 立足长远,适当超前,按照“开发区、城市新区”的要求,将开发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主攻永盛产业园、归雁创业园、飞地经济示范工业园的基础上,按照产业集群要求,建设一批“园中园”、“产业小区”等特色产业园,力争形成2-3个全省领先的特色产业。加快园区水、电、路、通讯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充分考虑吃、住、行、学、商、医等综合功能因素,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
二、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园区平台建设,完善“一区多园”。围绕把蓝山建设成为全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着力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园区平台支撑。按照循环环保经济理念,创建生态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典型。
1、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
实现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征地拆迁10平方公里,五年内完成5平方公里建设任务。
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即通路、通电、通(给排污)水、通讯、排污和土地平整,且所处位置要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完成新六路(即丽宏大道、五里大道、龙泉大道、创业大道、兴蓝大道、永盛大道)的建设。抓好六园(市飞地经济工业园、永盛产业园、湘威工业园、宏泰工业园、归雁工业园、纺织工业园)的建设以及立亚达电子厂、三和盛矿山投资有限公司、七一八矿总部大楼、新招商大厦的建设工作,形成道路网络和井字结构及一园多区发展结构。
完成永州建宏环保有限公司,投入使用和污水处理配套使用。新增一座环卫所、一个垃圾转运站和多个景观公共厕所及沿途果皮箱。工业园区内水和地下水Ⅱ-Ⅲ类水质能满足给工厂取水要求,改造排水设施,规划好生产生活用水主要由扩建好的二水厂供应,通过改造原有城市供给水主体管接入工业园。二水厂要达到日供水能力26万m3 /日。工业园区电网全面融入全省大电网,为全县工业的加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电巨大动力。
2、通信、信息、交通建设
⑴ 工业园区建成六大网络即数字程控交换、长短农话、无线寻呼网、语言信息电话自动网、移动通信网、数字数据通信网,新增电信分局1处、邮政支局1处。建成好开发区、新政务中心、商务局、商品检验检疫、外汇核销等综合招商大厦和海关快捷报关电子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
⑵ 工业园区开通好公交车、出租车和物流免检直通车辆,确保工业园区内畅通无阻免检安全运输货物。
⑶ 工业园区新建液化气站、石油加油站、人防消防站、防洪带,新增煤汽供应管道,确保燃气供应。
3、绿地和景观规划
做强园区经济建设工业强县 篇5
工业向园区集中是世界通用的办法。近年来,凤翔县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态势强劲,初步形成了“一区七园”的格局。今后五年,凤翔县工业经济将重点建设“四个百亿、四个十亿”和20个亿元企业。进一步规划完善“一区七园”,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奋力打造工业经济强县,是当前凤翔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课题。
回顾过去:强劲态势令人振奋
凤翔县紧紧围绕撤县建市、跨入西部百强县、建设关中明星城市的奋斗目标,按照“推进四化建设四县,构建绿色和谐新凤翔”的战略部署,把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作为率先实现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以电力能源、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建材造纸、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七大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狠抓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长青、柳林、长虹、陈村、县城新区和六营六大工(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川口河建材工业园正在建设之中,七大园区框架基本形成,工业布局日趋合理,园区环境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工业主导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经济核心区地位已经凸显,实现了以工业为龙头带动整体发展和结构转型的历史性跨越。“七大园区”累计占地面积44.25平方公里,园区内拥有各类企业230户,其中东岭、国电宝二电等规模以上企业21户,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园区总投资突破2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82亿元。投资46亿元的国电宝二电二期、投资64亿元的甲醇、投资10亿元的750千伏变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长青,投资16亿元的宝平高速和投资24亿元的麟北运煤专线项目已列入规划。长青工业园成为全省最大的煤电化循环经济发展园区,进入全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产业园和率先突破的园区。总投资10亿元、一期投资4.7亿元的天柱水泥项目成功落户建材工业园,实现了凤翔干部群众振兴水泥产业的夙愿。柳林园区恢复酒厂14户,地方白酒年产量达到9000吨,与1988年酒业鼎盛时期持平,省市期望,全县期待的白酒产业振兴重现新机。
2007年,七大工(产)业园区新增投资18亿元,新上项目9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户,实现产值78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0%以上,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800万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78%以上,形成了工业主导型、企业园区化的经济格局,园区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最大引擎和增长极。
冷静分析:困难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规划滞后于建设。从凤翔县七大园区现状看,除长青、陈村工业园区外,其它五个园区的总体规划,控制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尚未出台,个别园区规划范围界定不够明确,布局分散,入园企业多按先后次序安排地块,存在乱布局、乱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失衡、个别项目建设存在盲目性等现象,入园企业不能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效应,更难形成特色产业链,制约了园区的快速发展。
二是瓶颈制约仍较明显。其一,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园区融资困难。由于凤翔县财政经费拮据,企业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普遍紧缺,融资渠道狭窄,民间和外来投资不够活跃,多元化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加之园区自主经营乏力,自身造血功能欠缺,园区建设初期资金缺口很大,致使支撑园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产业没有相应发展,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其二,土地指标难求,园区用地趋紧。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规划用地与土地指标之间缺口较大,园区土地征用吃紧。如长青园区由于地势限制,发展空间已十分狭窄,其它六个园区项目用地指标也很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项目引进和建设速度。
三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凤翔县工(产)业园区中虽然企业集聚,但真正聚焦于产业链的企业不多,行业集中度差,产业分工协作不够紧密,集群化程度低,密集性竞争与合作机制尚未形成,还没有一个园区真正形成比较完整的集群发展局面。多数园区缺乏能起核心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联系松散甚至毫无产业关联的中小型企业占了多数,“星多月暗”的现象比较突出。
四是管理和运行体制不顺。从管理体制看,目前七大园区除长青工业园被市上批准成立了园区管委会外,其它六个园区的开发管理机构为园区所在乡镇,县上未赋予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因此乡镇在园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协调指导等方面力不从心,致使园区运转不畅,效率不高。从运行机制看,七大园区开发直接为政府行为,市场运作、自主经营和滚动开发机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开发的速度和质量。
展望未来:科学发展实现跨越
(一)高起点超前修编园区建设规划,做强区域特色。现代化工业园区应该是功能完备,分区合理、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详实的远景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在规划建设上,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严格做到“两个结合”,即把园区规划与城市化功能提升结合起来,把园区产业规划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发展的趋势和培养产业特色结合起来,以大手笔、大开发的思维和举措,按照“大规划、小开发”的原则,科学定位、统一风格、超前规划、坚持执行。长青工业园要盯死看牢现有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拉开长(青)陈(村)一体的园区骨架,努力形成超百亿的企业集群,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循环经济创新之园,节能减排典范之园;柳林园区发展以西凤为龙头,中小酒厂为依托的市场合作化模式,打造中国历史名酒城;县城新区要加快项目入驻和选商引资力度,配套城市功能建设,尽早建成人文新区、生态新区;长虹产业园要加快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设西北地区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六营民俗产业园要大打文化品牌,打造地区精品游园。
(二)市场化运作,突破资金、土地瓶颈。如何解决资金难题?一是成立投资建设公司。受全县园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行政领导,与园区管委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作为投资主体,用企业行为全额融资,资金封闭运行,自求平衡,实行企业化运行。二是企业主办园区。安徽省巢湖富煌工业园就是成功范例,企业主办,政府扶持,自我约束,滚动发展。三是引进外资,推行股份制。用招商引资的办法,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四是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项目如平整土地、道路设施、绿化景观等可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分期付款。五是政府支持。政府适当给予启动资金,并对企业税收,分在一定期限内全额返还,让利于园,用于园区还贷或滚动开发,为园区不断注入生机活力。
科学谋划,集约土地资源。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适度膨胀集约土地。加大对园区闲臵土地的清理力度,合理臵换土地用途,分、分步骤施工,逐步扩张拓展;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园区企业把单层厂房改建成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做好村庄整体规划,出台优惠政策,由企业出资进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小村并大村的方式,集约土地,臵换用地指标,或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合资、合作投资项目建设,解决园区建设用地的“瓶颈”制约。
(三)集群化促进产业集聚。项目和产业是立园之本,而产业的集群化程度决定着园区对项目吸引力的大小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此,要把打造产业集群作为加快园区建设的重大举措,按照“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依托现有龙头企业,以延伸产业链、促进项目集聚为重点,大中小并举,高中低并重,近中远兼顾,加快构建以大项目为核心,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有序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产业集群的重要手段,在招商引资上,要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转变,由单纯注重引进大项目向引进大项目和配套项目并重转变。围绕龙头企业搞好配套,要充分利用大项目和领导企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加强对上下游产品和产业的跟踪研究,围绕中间企业“前推后拉”,靠终端企业派生项目,靠市场需求吸引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产业群,建成产业基地。今后,凡引进的项目,要积极鼓励投资商按产业分类入园落户建设,县内企业的投资扩建也要鼓励向园区相对集中,不断提高园区产业集聚能力,提升园区竞争力。
园区经济 篇6
从经济上看,集聚效应是促进企业聚集的重要原因之一。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合作或者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比如产业园区。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产业园区建设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成功模式。产业园区建设与传统房地产开发具有部分替代性。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园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金融危机之后,大约有12%的传统房地产开发商转投产业园建设项目,从2005年第一次房地产调控开始,则有约30%的传统房地产商转向产业园建设开发,二线城市比例稍低。
据数据统计,至2010年末,国家级高新区新增了13家,已达到70家之多;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新增44家,总数超过100家,产业园区的数量呈现快速飙升的态势。
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创建品牌和区域品牌,提升产业集群特色产品附加值。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产业链条集聚效应和配套优势,促进产业链由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全过程延伸。产业园区经济未来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发展唯
园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7
园区是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经济率先由资源、要素依赖向知识、创新驱动转变,向科技创新型经济升级,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近年来,太原市对园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做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尚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在其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园区产业群集聚效应不强。园区经济的核心和实质就是它的产业集聚效应。即以产业群集聚或产业链互补为基础,吸纳生产要素集中投入,通过知识溢出和典型引路,龙头带动一般,区内带动区外,迅速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升级,形成经济增长乘数效应,进而促进园区及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以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园区企业发展为例,由于园区经济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区内大型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少,中小企业尽管数量较多,但与龙头企业之间专业化协作程度低,产业链条连接和延续不紧,远未形成规模效应,以龙头产业为主的产业群集聚水平还较低。其次,产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依赖于产业链的互补,而目前园区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同时在招商过程中注重招商的数量和资金量,忽视产业链接即补链要求,有的补链项目受到规划或者用地限制又不能顺利引进,也降低了企业集聚的规模效应。第三,园区产业群的企业组织结构明显地表现为对核心大企业的高度依赖,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之间实力悬殊,中小企业的发育相对不足,而政府又往往在资源和政策上更多地向园区核心企业倾斜,也加剧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难度。长此以往,必将弱化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产业集聚的需要,也制约了园区循环经济的有序发展。
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物流业是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园区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虽具备一定的物流集聚能力,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首先,物流基础设施的绿色化程度不高,物流仓储设施落后,库容小而分散。在所使用的搬运工具中,人工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占70%以上,而可视叉车等现代化的搬运工具很少,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人力浪费,违背了绿色物流节约资源的原则。其次,园区物流企业有数千家,但具备一定规模,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为数不多,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小、管理手段落后,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目前虽然存在数目繁多的所谓“第三方物流”企业,但其中大多并非专业的物流公司,而是主要从事仓储和运输业务的公司挂牌而成,这些企业缺乏作为专业物流公司所必备的技能和经验。第三,物流服务手段和方式原始单一,大多只能提供简单地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展开。第四,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第五,由于尚未建立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监管约束的政策法规体系,致使物流市场管理混乱,企业的非绿色物流作业屡禁不止,各经营户之间为争得市场份额相互压价,加剧了业内恶性竞争,加之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经常出现携款逃跑等欺诈消费者的现象,降低了行业公信度,严重影响了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支撑是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的前提。废物的资源化、生态效率的提高、能源与资源消耗的降低和废物的减排都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而目前园区企业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及物流链接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艺流程的能力较弱,园区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多数中小企业长期依靠低成本竞争战略,技术水平低下,品牌建设落后,加工型产品多,科技型、环保型绿色产品少,存在“风险太大,不敢创新;能力有限,不会创新;融资太难,不能创新”等创新难题。而缺乏与企业有机结合的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则不利于企业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制约了企业转型发展的动力[2]。
促进转型发展的有效推进机制尚未建立。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但转型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能否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促进转型发展的有效推进机制。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园区虽已成立了制定和实施绿色标准工作领导组,但相应的运行机制还没有理顺,大部分参与标准制定与实施的工作人员不具备相关知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组织体制上推动转型发展的动力不强,对全区的转型发展工作缺乏有力指导。
转型发展理念有待提升。推进绿色转型是太原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主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受传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园区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对绿色转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尚未把推进绿色转型转化为自觉行动。表现为对绿色转型的内涵理解肤浅片面,简单地认为绿色就是绿化,认为搞好绿化和清洁卫生,拆除违章建筑就是创建绿色园区,对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和观念体制的制约,在生产经营中仍普遍采取传统经济的运行方式。绿色发展理念的淡薄,制约了园区经济社会的整体绿色转型[3]。
促进太原市园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园区经济的转型发展,应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集约化水平,使其成为资源配置合理,污染排放达标,循环模式发展,运行质量提高的节约型、清洁型、循环型绿色园区。
实施产业链延伸战略,培育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规模效应,是园区转型发展的关键。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案例表明,工业园区能够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创造集聚力,实现产业相对集中和生产要素的集约经营,进而带动园区及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链型或纵向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为例,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这4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副产品或者废弃物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起一种工业共生和代谢产业链关系,实现了园区废弃物“零排放”的目标。即同区内的企业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延长原材料的加工链条,使上游企业排放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料。企业间形成了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投入产出关系,推动实现区域范围或企业群之间的资源最佳利用和废物最少产生的目标,甚至做到污染“零排放”。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按照主导产业链进行专业化的规划和建设,核心主导产业产生相当规模的副产品,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带动多个辅助产业的局面[4]。
实施产业链延伸战略,园区应按照“同业入园,专业集群,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思路和园区产业定位,加快园区主导优势特色产业的集聚和培育,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并着力引进具有产业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与园区众多中小型企业形成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逐步建立起企业间、产业间物资能源互换或转换的供求关系;同时,引导中小企业主动嵌入产业链进行专业化配套生产,构建围绕集群核心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以形成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的特色产业集群,使园区成为品牌企业、规模企业、配套企业密集,产业竞争能力强大的经济板块。
发展绿色物流,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作为物流企业的聚集地,发展绿色物流是民营园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起资源优化配置,高运作效率的民营现代物流区,政府在物流区的规划、建设与运营中,应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和宏观调控的职能,积极制定符合民营经济开发园区特色和绿色物流发展规律,又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绿色物流宏观政策及相关的配套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园区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清除地区和行业壁垒,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物流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发展壮大。其次,通过征税和收费等强制性措施,严厉控制传统物流企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诸如控制运输活动中的污染,车辆的废气排放,限制城区货车行驶路线,收取车辆排污费、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等;对于开展绿色物流的企业则采取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以激励更多的物流企业积极开展绿色物流营运。第三,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建立和对物流流程、环节以及各种设施器械的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物流企业的营运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的能耗和货损,增强环保能力,防止二次污染[5]。
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园区转型升级能力。科技创新对于园区实现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加快园区经济的转型、提升、优化和创新,应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的原则,依托产业集聚各类研发资源,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一是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绿色转型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利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品的科技含量。建议借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验,通过科学引进循环经济关键项目,大力在园区内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实现物流、能流、技术的集成和信息与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二是通过政策倾斜,加快园区科技创新的步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为大力促进高科技产业、研发设计与创新人才向园区集聚,全力打造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苏州工业园区制定了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创业投资基金项目、科技亮点企业培育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计划等。高科技项目只要落户园区,相关配套激励资金就会马上到位。仅创业投资基金项目,就有启动补贴、项目失败补贴、跟进投资等。如果项目前景看好,投资人可原价回购园区持有的全部股份;倘若项目不成功,园区跟进的30%投资分文不要,还另给5万元失败补贴。苏州工业园区激励科技创新的策略,对于加快提升园区的转型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太原市应加快构建鼓励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优惠政策措施鼓励扶持入园企业开展科研自主创新,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园区设立研发基地,开发绿色技术和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以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并通过绿色技术的使用,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产业的发展规模,形成产业立园、科技兴园的良性互动格局。
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为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职业技术教育是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德国鲁尔工业园区结构转型时,建立了企业和职业技术学校共同承担的职业技术教育机制,面向实践需求,学习掌握职业技能,培养造就了大批训练有素、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善于实践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形式灵活多样,效果非常明显。借鉴鲁尔经验,太原市应建立企业和职业技术学校联合的职业培训机制,采取组织培训、脱产进修、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从企业经营管理者到一般员工的职业技术培训,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为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和完善促进园区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园区整体推进绿色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太原民营经济开发区政府应在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绿色转型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订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区实现绿色转型的政策措施,以保障园区绿色转型的稳步推进。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绿色奖惩激励机制,运用税制、补贴、法律、监督等手段,对保护环境的绿色产业实行低利率贷款或政府贴息补偿,免交或少交税;对传统企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则应通过重税、取消财政补贴等方法迫使其放弃高污染、高浪费、高消耗行为。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绿色投融资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需要绿色投融资强大的支撑和支持。首先,应围绕园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推进投融资绿色创新,建立与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绿色项目的前期策划和可行性研究,构建绿色项目库,强化绿色项目的策划和引进,以绿色项目带动园区绿色转型;其次,通过组建投融资公司,全面筹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以担保融资、上市融资、发行集合债券融资等市场化的资本运营方式,优化增量资本、吸纳社会资本、募集市场资本,拓宽园区转型发展投融资渠道[6]。
加强舆论引导,强化转型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需要园区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应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对园区绿色转型工作的宣传力度。首先,应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园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相关政策和基本内涵,使园区群众了解绿色转型,接受绿色理念,提升对园区绿色转型工作的参与意识。其次,开办系列讲座与培训班,对园区干部职工进行系统的绿色理论与教育培训,使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
摘要:以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园区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为例,分析了太原市园区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园区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园区,经济,转型发展,太原市
参考文献
[1]赵波,徐云峰.现代园区经济研究[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向世聪.基于产业集聚的园区经济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76-83.
[3]蓝定香.成都工业强市的战略选择——多层次总部经济[J].成都大学学报,2008(1):33-34.
[4]胡树华,张冀新.我国都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障碍及其路径选择[J].管理现代化,2008(4):10-11.
[5]黄新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园区经济如何破解“两难”困境 篇8
开发区经济发展是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是产业聚集的重要平台。湖南省开发区以约占全省千分之三的土地,吸纳了全省1/3左右的外资,创造了全省约1/2的外贸出口额、1/3的工业增加值。开发区每年用地量占全省用地总量的1/4,既是用地大户,又是开展节约用地的前沿阵地。
湖南省宁乡经济开发区提高用地准入门槛,防止跑马圈地,变盲目招商为高规格选商,变外延粗放为内涵挖潜。2010年,宁乡经开区在不足县域面积千分之二的土地上,创造了县域经济三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其单位工业产值达45.9亿元/平方公里。宁乡经开区节约集约用地的作法为开发园区破“两难”、促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五个不签”防跑马圈地
开发区成立之初,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位条件欠优、启动资金缺乏等因素的制约,来此投资创业者寥若晨星。因此,经开区在招商引资上曾一度饥不择食,不管项目优劣,捡到篮里就是菜。有的投资者利用园区迫切招商引资的愿望,趁机跑马圈地。结果是几年下来,园区宝贵的土地资源被一些劣质项目大量挤占,而许多有发展前景、有市场潜力的优质项目往往因土地资源紧缺难以落地。
2006年,开发区的决策者们痛定思痛,决定改盲目招商为高标准选商,在招商引资中明确了“五个不签”,即投资规模少于2000万元,亩均投资强度低于150万元的不签;有圈地嫌疑的不签;年度内不能实现固定资产投入的不签;项目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不签;缺少科技含量的不签。
为把“五个不签”落到实处,经开区将目标放在了两道关卡上。
一是项目评估关。从2009年起,开发区与湖南省权威咨询公司——湖南友谊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建招商项目评估机制,由同行业专家、中介咨询机构、园区招商部门和管委会班子四方组成评估组,对需入园项目的用地规模、效益、环保及行业地位等要素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形成的评估报告作为决定项目是否入园的重要依据,以防范招商项目跑马圈地及可能出现的官员寻租现象。
2010年,经开区颁布了《宁乡经济开发区项目准入条件规定》,对入园项目的用地规模、注册资金、单位产值能耗、环保标准、绿化率、容积率以及节能设备和工艺作了详细规定。所有入园项目,不管企业大小,都必须经过评估才能落户园区。即便是世界排位500强的联合利华、东洋铝业等都也要经过评估才能入园。
2009年有一个收益较好的管业项目欲落户园区,投产后每年可产生2000万元的税收,投资商提出要400亩土地。经评估论证,同类产品同等规模的投资只需200亩土地。几经协商投资方仍执意要求提供400亩土地才肯落户园区。为节约土地,开发区的决策者们忍痛割爱,拒绝了该项目入园。评估决策机制实施以来,园区拟引进的15个项目中,有3个项目被拒签,初步统计节约土地300多亩。
此外,还有一个“合同约定关”。对已经引进的项目,为确保其按时开工建设和节约集约用地,开发区专门出台了《工业项目投资合同若干规定》,对入园项目的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违约处理以及退出机制等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有效规范了履约行为,提高了合同履约率。通过提高项目入园准入门槛和高标准选商,园区涌现出一批节约集约用地典型企业。2010年,马克菲尔在不足20亩的土地上,创造税收800万元;加加集团在50亩的土地上,创造出税收1亿元。
“四个集中”拓宽用地空间
最初入园的项目主要是在园区主干道两侧“插花式”选址,开发不成片、布局不集中、产业不集聚、用地不集约。2006年,园区针对上述问题,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配套、统一建设的原则,强力推行“四个集中”:集中配套设施建设、集中生活设施建设、集中标准厂房建设、集中安置住宅建设。
为实现“四个集中”,开发区坚持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引导产业聚集。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成片开发、成片配套、成片建设”,结合园区产业布局,相继规划了“食品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专业园区,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实现集群发展,形成了机电、食品、服饰、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同时科学把握土地供应时序,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此外,园区内还坚持集中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集中配套设施建设。园区整改升级供电、供水、排污等线路,实行园区供电、供水、供热统一配送和管理。如园区有80多家企业需要供热用于产品的发酵、烘干等,如分散建设每个企业需要土地5亩左右,仅烟囱就达80多个。园区引进天宁热电有限公司实行集中统一供热,仅需土地80多亩,整个园区只有一个不冒烟的烟囱,既节地又环保,比分散单独建设锅炉房节约土地200多亩,每年节约用煤9万多吨,减少废气排放15万吨。集中生活设施建设。园区建设了员工住宅小区、小学、技校、文体中心、农贸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比企业自行建设至少节约用地近100亩。
宁乡经开区还坚持集中建设标准厂房和安置住宅建设。已建成多层标准厂房8栋1.6万平方米,可容纳、孵化高新企业12家以上,实现工业产值2亿元以上。在2008年4月长沙市新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出台前,经开区对拆迁户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集中安置,建设失地农民中心村,安置900余户3442人,共计安置用地283.9亩,而原来一家一户单独安置需要土地619.5亩,集中安置减少用地335.6亩。
实现用地“有进有出”
2009年,园区开展了产业普查活动,对投产企业按龙头型、骨干型、成长型、整改型、淘汰型五级分类标准,分别落实扶植、整改、淘汰等措施。特别是对普查过程中清理出来的破产、倒闭企业以及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建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
退出机制主要采取三种处置方式:
一是借鸡生蛋。为扶持虽遭遇经营危机但具有发展前景的传统优势企业摆脱困境,园区引导有用地需求的高品质中小企业租赁其空闲厂房,实现风险转移。如恒丰实业占地120余亩,建设标准厂房面积近8万平方米,在公司资金链断裂、面临关门停产境地时,园区引进鑫汇塑胶、格林沃特生物等5家中小企业租赁其标准厂房生产,目前五家租赁企业均不断壮大,发展态势良好。
二是腾笼换鸟。对闲置土地以及利用率不高的土地,园区促使其向第三方转让。某机械项目由于投资方无力偿还工程承包费用,严重违反投资合同约定的相关条款。在终止了该投资合同后,经开区引进湖南倍康卫生用品项目进入该地块,充分发挥了土地的最大效益。
三是依法回购。对于不按合同约定造成土地闲置的项目,园区依法收回或收购,进行二次招商。某新材料项目签约后因实力极差,建设进度及投入要求与合同约定差距很大,造成项目用地长年闲置。园区通过司法途径,依法解除了该投资合同并收回项目用地,通过二次招商引进一家新企业。近年来,园区累计依法终止、调整投资合同28起,盘活项目闲置用地968.53亩。
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近年来,征地拆迁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被征地农民的利益难保障。宁乡经开区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始终坚持和谐共赢的理念,把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园区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把园区最好的地段用于安置被征地农民,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几年来,园区共征地上万亩,却没有出现一起上访事件。他们始终坚持了两个原则:
一是让失地农民“住得更好”。园区始终坚持“以安置促拆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制订了《宁乡经开区拆迁户安置相关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完善了水平安置工作机制。园区把最中心、最繁华的地块用于安置被征地农民,并决定在失地农民中心村附近兴建全省首条“失地农民步行街”,让失地农民有“入则宁静,出则繁华”的感觉。无论是去企业上班,还是自谋营生,交通都非常便利。2010年12月园区完成了第一次水平安置房分配工作,首次分配安置住房120余套,安置拆迁农民60余户,被安置户满意度非常高。
二是让失地农民“挣得更多”。园区制定了《促进园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方案》,成立了农民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台账,联合园区企业定期组织免费培训,确保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畅通农民就业渠道;拓宽失地农民就业门路,将园区小型工程交由当地政府,统筹组织当地群众参加建设;指导失地农民合理安排、集中使用征地安置补偿款,以土地股金方式让农民自愿入股,参与分红,使失地农民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设立园区失地农民特困基金,及时救济家庭困难的失地农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此外,经开区还坚持创新征拆模式,让拆迁成本更低。在依法依规依程序开展征拆工作的同时,园区还创新了成片、成建制征拆模式,以降低征拆成本,提高征拆效率。零星征地对水系、道路等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成片征地节约了因破坏水系导致的水田经济作物赔偿约1200元/亩·年、混凝土道路重修成本约10万元/公里,还减少了与村民的摩擦和纠纷。降低的这些成本又反馈给失地农民,赢得了他们的理解、支持、配合,使拆迁工作更加顺利。
几年来,园区和谐共赢的理念及一系列以民为本的举措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获得了各界的高度肯定。2007年宁乡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2010年成为湖南省文明单位,荣获全省首家“平安园区”称号。
【园区经济】推荐阅读:
空港经济园区07-15
循环工业经济园区06-16
经济园区物业工作计划10-18
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生态工业园区06-27
关于规划建设鄯善陆港经济产业园区的决定09-21
园区模式10-18
办公园区10-19
园区治理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