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规划

2024-09-20

园区规划(共12篇)

园区规划 篇1

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 其经济发展结构性、资源性、体制性矛盾十分突出,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依托天然赋存的资源优势以及由此派生的区域比较优势, 资源产业一直处于支配地位, 然而随着资源优势的衰减, 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和传统产业受到严重挑战。

一、转型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1.由政策型向服务型转变

很多地区早期的产业园区为了促进园区的快速发展, 政府往往首先采取一系列优惠性政策吸引大量企业入驻, 使园区迅速壮大,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减免税收、政策型补贴及降低地价等。这些政策往往在园区发展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随着各类产业园区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和城市的转型发展, 土地成本、各类资源和环境的不断提升, 这类初级的产业园区逐渐丧失了竞争力, 具有综合服务职能的产业园区开始体现出它们的吸引力。

2.由产业主导向产城融合转变

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往往选址在城市外围, 由于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 往往形成产业孤岛。同时在城市集聚扩散效用的综合作用下, 产业区范围不断扩展, 与城市连绵成片, 功能上向新城区多元化转型, 逐渐改变建设之初的产业区定位。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统筹生产、办公去、生活区、商业区等各功能区规划建设, 推进功能混合和产业融合, 在聚集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 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产城融合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趋势。

3.由粗放发展向环境优先转变

由于产业园区的功能主体是产业, 产业空间的格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园区整体环境的综合布局。早期的产业园区主要以低端产业, 产业准入门槛较低, 产业遴选不足, 粗放发展严重, 这些低端产业往往对园区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随着园区产业升级, 中高端技术企业入驻园区, 往往对园区环境需求较大, 它们更注重园区整体环境, 环境要素将成为园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4.由盲目壮大向有序开发转变

产业园区的发展可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划分起步期和成熟期。对于发展初期的园区而言, 关键在于对未来产业大方向构建。一般可根据现状基础、城市产业结构、区域需求分析、国家政策引领四个方面进行产业主导内容。对于处于发展成熟期的产业园区, 其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产业发展路径也相对明晰且不断强化, 园区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和产业空间的优化布局。这个时期多种定量分析技术方法尤为重要, 以企业为单元进行综合效益评估将其作为调整存量空间, 可作为支持先发地区转型背景下园区空间规划的重要手段。

二、大庆光明园区发展现状

大庆市是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和石化基地。大庆市也是天然的百湖之城, 坐拥228个湖泊。光明产业园区位于龙凤湿地之滨, 该湿地是全市最大的自然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该园区主要为建材类, 其次为资源类、科技类、食品类、制作类等。整体来看, 现已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产业门类, 现状存在问题主要有产业组团分区不明确, 产业层次较低, 在未来发展中面临转型, 园区用地功能单一, 生活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

三、大庆光明园区发展目标研究

光明产业园区将以建设成为综合性新城区为目标, 逐渐担负起大庆产业转型的主要职能。规划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把光明新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高地;推进商贸物流发展, 建设成为立足大庆、服务哈大齐、面向东北亚的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综合性枢纽城市, 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枢纽门户新城迈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

四、大庆光明园区规划策略研究

1.实施“新城—主城”同城化策略, 启动“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促成“产业孤岛”向“衔接主城”转变。加强与主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的联系, 建立一体化的发展框架。延续主城公共服务空间的功能拓展, 积极寻求与主城区功能对接, 接受主城区辐射与带动作用。借助主城区铁路交通、公共服务的等资源优势, 服务光明新城自身发展。新城从建设伊始就应走产业园区与新城建设和谐发展的道路, 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发展思路确定用地功能, 新城建设应实现产业与城区功能上的同步发展和空间上的统筹协调, 实现光明新城从“单一生产职能”到“产城一体发展”的二次飞跃。

2.构筑多元化产业体系, 明确产业导向, 提升产业层次

工业发展以“传统+新兴”为工业发展策略, 形成战略型新兴产业高地。依托全市优势产业资源, 建设石油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集群。

服务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 构建服务业中心。依托大广高速和产业发展优势, 以现代物流和商务流程外包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发展重点, 集中发展“光明现代物流园区”和“BPO服务核心”。

3.塑造公共中心, 控制整体风貌, 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

针对既有光明产业园区门户形象不突出, 缺乏城市公共中心的问题, 光明新城的建设必须依托交通、生态优势, 致力于改善整体形象, 短期内形成一系列有组织、有特色的城市门户形象节点、特色街路与城市公共中心。全面增强光明新城的到达体验感, 打造“光明印象”。

同时严格控制产业园区的整体风貌, 强化企业标准化厂房、绿化景观和企业标识等景观风貌, 突出简洁、现代的园区风貌, 体现科技、生态的文化内涵。

4.绿化空间分隔, 水系连湖成网, 优化生态网络体系建设

因地制宜, 采用宽松的绿化控制, 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组团式布局, 有效控制城市增长边界。组团间以绿化空间分隔, 以城市主干路网相连。

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 构筑连通的水脉网络, 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新城发展带, 形成符合地区特色的生态环境系统。

五、大庆光明园区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1.滨水创智中心

创智中心区域是光明产业新城生活核心区, 提供商务办公、文化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通过公共服务功能拓展廊道来延续主城区公共服务功能, 沿南四路与主城区形成对接, 融入主城。

(1) 休闲创意岛:该区域以商务办公、创意研发、酒店服务、宜居住区为主的综合片区。北部形成围绕规划的光明产业新城服务中心形成的商务办公区域, 并依董家泡沿岸形成环湖界面;南部形成依托CEO拓展天地等高端商务酒店及研发功能为主的休闲创意区。

(2) 创智生态岛:该区域以会议办公、创意研发、会展酒店、情景住区为主的综合片区。该岛将打造对内服务光明新城, 对外拓展国际服务市场的综合商务流程外包服务中心的BPO服务区 (商务流程外包) ;以低密度高质量居住环境的生态娱乐休闲区;服务于本岛、城市以及丰富外来旅游者的休闲会议生活的高端会议区。

(3) 宜居娱乐岛:该区域以商业综合服务、时尚购物、宜居社区等为主的综合片区。该岛可分为综合商业服务区和生态低碳居住区。综合商业服务区以不同规模文化娱乐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为主体, 保持城市生活24小时的活力, 生态低碳居住区以中等密度的大型居住社区为主。

2.物流港务中心

该区域是商贸物流中心区, 是商贸物流集聚区和新城调控中心。提供大型市场交易、仓储物流和配送服务功能。并通过产业功能拓展廊道依托大广高速路产业拓展功能, 布局工业组团, 形成产业发展带。

(1) 综合物流片区:该区域以加工生产、物流配送、交易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综合片区, 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产品配送为主业、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多式联运为手段、以商品交易为依托的物流综合基地。其中主要项目包括速冻食品制造、乳业制造、多功能仓储、货物集散、展示交易、商品包装、石油冶炼研发、快递配送、集拼箱、加工以及商品的交易和展示等功能。

(2) 综合市场片区:该区域以商贸交易、市场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综合片区, 以打造商贸物流的对外交互平台, 成为时尚前沿的商贸基地。其中主要项目包括综合批发市场服务、商品贸易现货市场、专业市场、商品集散地、商贸流通中心、信息处理、信息管理、电子服务、商贸流通、基础通信平台、门户网站、信息管理平台、电子服务平台、城市配送、区域运输。

(3) 生活配套服务片区:商贸物流区的生活配套服务片区, 其中主要项目包括时尚滨河商业中心、理想国际商务中心、大庆硅谷基地、时尚SOHO、创意SOHO、特色餐饮住宿、滨水高端居住区等, 并以此打造出宜居休闲的滨水服务片区。

园区规划 篇2

工业园是19世纪末工业化国家作为一种规划、管理、促进工业开发的手段而出现的。作为工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工业园区在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刺激地区经济发展,向社区提供各种效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业的规模化生产,使地球的有限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生态经济的不断发展则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于是,人们开始对现行的工业体系产生了质疑,是否可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生态系统在其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废物的产量。1990年,Frosch在英国工程师协会的报告会中对工业生态系统提出了新的见解,“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生态系统概念之间的类比不一定完美无缺,但如果工业体系模仿生物界的运行规则,人类将受益无穷”。现代工业园区及各类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更加注重整体的环境景观及企业形象展示,这既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需求,也是城市发展对工业园区的必然要求。

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对各类工业区规划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的设计不仅仅在于合理地规划各类工业的生产布局,从规划、景观到建筑设计都体现出生态、科技和文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为业主提供集生产、研发、物流、展示及融资等内容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为企业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平台。从策划到规划,从设计到宣传,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都体贴地为业主着想,为其创造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铸造园区规划

铸造园区战略定位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属加工及装备制造产业园 园区发展目标

建设产业集群优化,投资环境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金属加工及装备制造 产业园 园区发展理念 主业协同

充分利用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实现协同发展。产业集聚

一大型主导产业项目为核心,拓展其上下游产业,形成具有集群效应的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区域联动

通过协作和互补等方式,促进产业园区与产业基地有效联动,实现双方互惠互赢。资源共享

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开用开放式布局,促进与产业基地和本园区共享,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和利用最大化。生态优先

坚持可持续发展,实施滚动开发,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性生态工业园区。

节能环保园区规划

节能环保园区规划,指的是对节能环保园区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作为“十二五”时期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之一,《节能环保产业规划》将对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循环利用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支持,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节能环保园区规划主要包括:

(1)节能产业方面,一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包括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重点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等;二是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家用和商用电器、照明产品、建材产品和汽车等,重点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智能财产权的新型节能汽车及配套系统,重点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高效节能产品;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

(2)环保产业方面,一是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蓝藻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等;二是发展环保产品,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三是发展环保服务,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道路沥青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我国实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有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而目前规划的一系列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

高新技术园区规划

高新技术园区规划,指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步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推进新经济的发展进程发挥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普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功能建设,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发展的领域包括:

1.电子与信息技术

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

3.新材料及应用技术

4.先进制造技术

5.航空航天技术

6.海洋工程技术

7.核应用技术

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

9.环境保护新技术

10.现代农业技术

11.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2010年,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日臻成熟,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良好,创新体系和整体功能齐备,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强劲,拥有独特的创业文化氛围,基本完成创新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全面实施高新区、产业带和密集区的发展战略,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工业园区将脱颖而出,10余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将蓬勃发展,4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将初显轮廓,基本实现高新区点、线、面的纵深战略发展,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将占到我国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的20%以上,为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新能源汽车园区规划

新能源汽车是以电、氢、二甲醚等非常规车用燃料为动力来源,采用先进的动力控制技术、驱动技术和新型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也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以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制造为主干,新能源车用发动机、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车用附件(电转向、电空调、电制动等)关键部件为支撑,高强度轻质车用材料、电池专用材料等为配套,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为延伸,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相互配合、彼此促进的新兴产业。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国际原油供求矛盾逐步加深,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以节能减排为重要目标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并逐步形成以能源、机电新技术为支撑,多种新能源为动力,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配套部件、专用储能材料及相关服务等领域,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呈现快速突破、竞相发展的态势。

汽车产业是产业化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传统意义上的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汽车生产是各种原材料消耗的综合性集成!除金属外其中包括使用大量的化学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玻璃及油漆等!同时产生包括含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烟尘、粉尘、废水以及漆渣和钢渣等固体废弃物在内的多种废弃和有害物质。随着世界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汽车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重点行业。世纪汽车产业能否保持其支柱产业和新技术带头产业的地位!关键在于其社会接受性。

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发展汽车产业循环经济!建立汽车产业与环境的友好生态关系!实现汽车产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共生是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产业园区与汽车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园区是依据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理论以及系统科学思想设计而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其运行模式依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进行,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生产过程。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使整个生产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废物。实现环境与经济的统一和协调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产业园区的概念尚无统一定论,但已经取得共识的是园区的概念并不限于地理上毗邻的地区,它可以包括附近的居住区或者离得很远的企业。尽管到目前为止生态产业园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尚不成熟,但作为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推向更具有可操作性实践层面的主要践行者。生态产业园区已经成为世界产业园区发展领域的主题!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更成为谋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途径。

园区规划开发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工业园区的规划即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远近结合,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产业项目及用地布局。

(2)集约利用与产业聚集的原则.围绕主导产品发展一系列相关生产和服务,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产业链和特色产业。

(3)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园区的开发建设发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原则,成熟一片、开发一片,逐步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先行配套建设。(4)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园区实行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采取以园招商、以项目招商、以商建园、以商兴园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组建园区开发管委会,园区开发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三位一体园区管理机制,对园区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降低入园成本。

园区开发模式

国内产业园区开发模式

我国各地区在进行产业园区开发时,借鉴了欧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建设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区的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实力等现实条件,形成了多种符合我国国情、促进本地区发展的产业园区开发模式,这些开发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类:

企业主导模式:不改变原行政管理体制,委托企业进行园区开发管理,如上海漕河泾、闵行和虹桥开发区。这一开发模式适用于功能定位比较单一的小规模开发,但难于适应跨行政区划的综合开发要求。

政府主导模式:管委会兼具管理者与开发商的双重功能,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如上海青浦工业园区、上海宝山工业园区。这一开发模式具备集中统一、权威性高、规划性强、办事效率高的特点,在开发初期管理者的能动作用较大。但也有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活力不够的缺点,容易导致机构膨胀,政企不分。

政企混合模式:管委会只负责行政管理事务,园区开发由独立的开发公司承担,如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开发由中新合资开发公司承担。这一开发模式既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权责明确,有利于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实施综合性、大规模成片开发,总体效果好。但在政企关系协调上要求较高。

对比三类开发模式的优劣势,结合地区的经济实力、政治制度环境、市场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体系,以及集聚区的特点和开发要求,选择建立高效灵活、贴近市场的开发体制。

具体步骤为:

在当地市政府领导下,由市政府部分领导成员组成产业园区领导小组,负责园区的纲领性、政策性工作。

在园区领导小组下,成立园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制定园区整体规划、落实开发政策、组建各部门、招商引资和日常管理等。在集聚区领导小组之外,成立由关键政府部门领导、核心行业专家、关键驻商代表组成的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与集聚区领导小组共同对园区管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建议。

园区管委会下设管理办公室、园区开发公司,引进现场办公政府部门,组建民事办公室。

管理办公室主要实现内部管理功能,包括规划、财务、内部人力资源、网络建设、公共关系、上传下达等。

园区开发公司在早期负责园区的一级土地开发与招商工作,通过成功招商引资后,与引进企业合资、合作共同开发不同区域,共同完成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部分区域的房地产开发。

政府性开发公司下设招商办,在园区发展早期主要负责开发公司的合作招商,在园区发展中后期负责产业招商。

现场办公部门,指办理企业注册登记和建设立项手续所涉及到的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运营中所涉及到其他政府部门,将这些部门统一引进驻入园区特定办公场所,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办公。

民事办公室则负责基本民事功能,以及创新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培育。

现代物流园区规划

物流园区规划,指的是对物流园区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物流园区规划有别于国家与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又不同于工业与房地产业园区的规划。物流园区规划更偏重于在较大规模的地域范围内,土地布局与功能布局结合的科学性,更偏重于园区建设发展的基础条件规划,更突出物流产业的特点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协调等要素规划。

物流园区规划的要素主要包括:

(1)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背景(如地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现状、发展规划等);

(2)所在地区的物流业发展现状(如资源分布、物流量及其分布、市场需求等);

(3)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4)选址论证;

(5)定位分析;

(6)功能设计;

(7)布局规划;

(8)交通规划;

(9)信息系统规划;

(10)支持保障体系规划;

(11)建设发展实施方案。

物流园区规划现状

《2006年以来中国物流园区专项调查报告》分析:大部分建成或在建的物流园区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对园区建成后为谁服务、怎么服务、市场规模、潜在服务对象等类似问题,园区的规划者们大多回答不明晰。很多物流园区只是提出要建成某某区域最大、辐射最强、带动新最高等等模糊和不具有操作性的目标,结果带来极大的盲目性。北方交通大学物流研究所所长王耀球说,现在许多地方政府都把物流园区作城市向现代都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规划,但却对本地的经济、市场、产业布局没有深入研究。现代物流是市场高度发展、产业布局调整升级后自然形成的,但许多地方并不具备这种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虽然政府规划有热情,但就是没有企业愿意参加,即使勉强被拉了去,企业也只能是负债经营,无法开展业务。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一鸣指出,在既有的物流发展规划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规划缺乏宏观高度,缺乏综合性,布局不够合理等,当前物流园区的规划主体首先就有局限,基础设施规划由某个部门或行业牵头完成,往往造成物流基础设施带有明显的行业和部门色彩,缺乏一定区域物流设施整体角度的考虑。其次,缺乏全局的考虑。

物流园区规划类型

1、按内容性质分,有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和专业物流园区规划。

2、按管辖范围分,有全国发展物流园区规划、区域物流园区规划、企事业单位物流园区规划。

3、按时间分,有远景物流园区规划和短期物流园区规划。

物流园区规划的功能定位

现代物流园区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具有两大功能,即物流组织管理功能和依托物流服务的经济开发功能。作为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以及适应城市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功能区,其主要作用是开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要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物流园区的内部功能可概括为8个方面,即综合功能、集约功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仓储功能、配送加工功能、多式联运功能、辅助服务功能、停车场功能。其中,综合功能的内容为:具有综合各种物流方式和物流形态的作用,可以全面处理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作业方式以及不同作业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规划思路

物流园区规划应综合考虑宏观布局设计、基本战略定位、组织网络架构和营运策略设计等几个不同的方面。除物流中心平面分区及功能规划外,还应从如下几个层次进行设计:

1. 作业层次:如储运作业的整合与标准化(托盘、储运箱与容器共同化)、配送运输作业整合(车辆共同化)、作业信息输入整合(条码化)、采购作业与订单信息传递(EDI、EOS)等。

2. 作业管理层次:如库存管理、存货管理(MRP、ABC分级)、营销信息反馈(POS)与分析、出货订单排程、拣货工作指派等作业的规划管理。

3. 决策支援层次:如配派车系统、配送区域规划、物流成本分析与计费定价策略等。

4. 经营管理层次:策略联盟、联合采购、共同配送等业者间的资源整合。可由产业垂直整合、水平整合,或不同行业间的整合方向进行。

方法措施

1、物流市场和竞争策略研究

(1)分析中国物流行业概况(政策、资本、运作、购并)。

(2)分析所规划的物流园区在所在地第三方物流市场中可能占有的容量,及其各细分市场的容量和成长率。

(3)分析所规划的物流园区的经营网络、所在地及相关地区的现实和潜在的物流客户群状况

(4)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和确定所规划的物流园区在有效的物流半径内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类型及其发展方向和潜力。

(5)分析和确定所规划的物流园区的客户能力、运作成本及对进驻企业的整合价值

(6)结合所规划的物流园区的优势和物流市场竞争情况,分析并确定所规划的物流园区未来可能的业务目标

(7)评估所规划的物流园区潜在的商业风险:业务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资源风险,及其相应对策

2、战略分析

(1)分析和评估所规划的物流园区工程完工后的战略和竞争实力(SWOT)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2)价值贡献和运作能力

3、体系设计

(1)运输体系规划

(2)物流系统的衔接与配合(3)物流功能、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整合(4)进驻企业与物流中心的合作竞争

(5)信息系统规划

东莞或将再增一“国字号”。11月25日,2011中国(东莞)生态发展论坛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等1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共同探讨“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背景下的生态治理与生态工业园建设”,共谋东莞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昔日的污水汇集区、垃圾填埋区和泄洪区,现在已经是清渠环绕、湖色怡人、白鹭回归、绿道蜿蜒。东莞生态园的蜕变,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正是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树立成功典范,推介先进经验,把脉未来发展,东莞生态产业园协同中国环境科学院等国家级专业机构,邀请数名工程院院士、国内顶级科研机构主力专家汇聚生态产业园,高调举办了“2011中国(东莞)生态发展论坛”。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更是未来发展趋势。参与的专家也发出感叹,“东莞生态园的实践将代表珠三角未来发展的方向。”论坛上,专家们纷纷呼吁,东莞生态园应该申报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对此,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东莞生态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莫淦泉称,明年东莞生态产业园将启动申报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高调举办生态发展论坛

11月25日上午,2011中国(东莞)生态发展论坛正式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杨志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等数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东莞,共探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

据悉,本次论坛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东莞生态产业园管委会承办。论坛围绕“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背景下的生态治理与生态工业园建设”主题,共同探讨生态治理与园区建设的问题,共谋东莞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论坛上,东莞市副市长严小康首先致辞,他说本次论坛汇集了国内著名的环保、水利、城市规划等专家、学者及精英,可谓智库云集。举办论坛目的是进行生态治理与生态工业园建设理论探索,为社会各界交流生态治理经验、探索环保新道路搭建良好的平台,意义重大、机会难得。

随后,王浩、杨志峰、朱荣远、乔琦等专家学者先后做了专题报告。“河流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首先以《城市河流运营之道》为题做报告,他通过列举国内外的河流成功治理案例(比如英国泰晤士河、韩国首尔清溪川、上海苏州河等),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和阐述,为东莞生态产业园的河流治理方面提供经验和借鉴。

“如果我们说松山湖园区是以山水格局的环境特色取胜,虎门港园区是组合港城经济要素为目的,那么生态园的发展计划是以环境水生态治理为先,走内涵型、新型城市化与生态建设并进为要旨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则表示,东莞生态产业园并不是单纯地解决水环境的问题,也不是新添一个经济发展单元,是东莞推动统筹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示范。

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乔琦则从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等角度进行阐述,她说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已成为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

专家建议申报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面向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是东莞发展的永恒主题。”论坛上,东莞市副市长严小康说,东莞生态产业园区作为东莞市委、市政府修复生态、整治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示范区,是东莞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要体现。“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将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环保生态产业园区,为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起示范”。

未来,东莞生态产业园该如何走呢?申报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对此,乔琦认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工业集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

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宋乾武则说,东莞生态产业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它从一个原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地方,蜕变成现在如此美丽的地方,更让人们的观念从原来强调GDP转变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东莞生态产业园将水处理与景观相结合,以治水为先的理念很不错,完全有条件申报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

对此,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东莞生态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莫淦泉表示,东莞生态产业园正在准备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申报的工作,并专门到一些已经申报的园区进行了参观学习,本次论坛也是申报工作提供一个平台,邀请专家为申报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把脉,“明年我们将正式启动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申报工作”。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有60个园区开展创建,15个园区通过验收。其中,广东省共有2个园区开展创建,广州开发区已经于近期通过验收。如果东莞生态产业园开展创建并成功通过验收,将成为东莞首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

重点引进“大、优、高”项目

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作出整合东部快速路沿线六镇汇合处土地,实施集约开发,建设东莞生态园的重大决策。历经5年,东莞生态园完成了质的蜕变,实现了华丽转身,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环境修复初见成效,招商引资取得初步成果。目前,已经有3家企业同意入园,涉及金额达40多亿元。

未来,东莞生态产业园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呢?未来5年,将是园区的全面发展关键时期。对此,莫淦泉表示,将紧紧围绕东莞市“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给力转型升级,给力幸福东莞建设。

莫淦泉还说,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水系治理的力度,治水和生态修复目标全面实现。同时,加快推动生态园水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完善园区核心水系湿地、湖区的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提高内部水体的自净能力,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渐初步完善。未来5年,园区将在现有基础进一步加强园区道路桥梁、环境改善工程、旅游设施配套、企业服务配套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力争在东莞中北部建成一座“城水相融、岛城相映、水绿相依”的生态新城。

“未来,我们将重点引进‘大、优、高’项目。”针对园区的招商问题,莫淦泉说将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调整招商引资工作思路,重点引进“大、优、高”的投资项目,“大”是项目的规模大,投资的强度大、辐射带动性大,“优”是发展潜力好、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是引进在产业链的上端,产业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优质企业。同时,还将进一步调整产业规划,确定园区核心产业,并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新型产业链接。

华丽蜕变

这里曾是“东莞最大的涝区、污水汇集区、垃圾堆积区”,一个跨越了6个镇的边缘地带,是一个污染严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是诸侯割据发展及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遗留症状的典型写照。

面对环境品质的“低洼地”,美好的蓝图如何描绘?

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发建设生态产业园。经过近5年的科学规划和生态系统建设,蜕变正在不断进行,犹如“凤凰涅槃”一般。现在,园区已成为一个以湿地为特色、景观优美和生态良好的现代产业园区,成为快速发展地区水生态系统重构的成功典范。

现在,昔日污水变清渠、白鹭回归、湖色怡人、绿道蜿蜒„„东莞生态产业园的变化惊艳无比。省委书记汪洋也由衷赞道:“建设生态园、东莞有眼光。”东莞生态产业园的实践,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关注。

“太神奇了!”11月24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等多名专家、学者齐聚生态东莞生态产业园,专家们了解到生态产业园从过去污水横流、垃圾满地的地方,短短几年时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园区的变化让他们惊诧不已。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告诉记者,东莞生态产业园给人印象深刻,体现了一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变,“过去东莞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生态园通过采取9项措施,让整个地方变成了“绿屏、绿廊、绿景”,还营造了大量的亲水景观,代表了未来珠三角发展的方向。

接下来,东莞生态产业园将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由生态重构走向生态发展,引进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发展的示范引领区。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许多地方正在华丽蜕变,一个个奇迹即将诞生。

专家建言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初到东莞生态产业园,眼前的景观让我十分惊讶,这里前后变化真是巨大。另外,园区无论是生态理念还是技术水平都具有超前性和前沿性。

东莞生态产业园做到了一般城市不能做好的事情,在3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进行这么大手笔的规划建设,它的理念和规划必然引领生态建设的旗帜。未来,我觉得园区应该继续抓好周边镇街的污水排放,协调周边镇街的产业发展。同时,结合周边镇街的产业链,积极做好自身的产业规划。

杨志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东莞生态产业园是跨越6个镇的边缘地带,不是第7个镇,生态园是站在东莞市的高度,作为一个示范区来推动转型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大项目行动计划。生态园的出现,给东部快速干线沿线六镇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30多平方米的土地上,真正的用地不到一半,而产业用地更是少之又少,这些产业用地甚至都不足以支撑园区的发展。生态园的产业,就是弥补周边镇街的需要,应该定位在研发、高科技等高端产业上。

如果我们说松山湖园区是以山水格局的环境特色取胜,虎门港园区是组合港城经济要素为目的,那么生态园的发展计划是以环境水生态治理为先,走内涵型、新型城市化与生态建设并进为要旨的。

不过,生态园并不是单纯地解决水环境的问题,也不是新添一个经济发展单元,而是东莞北部统筹发展的新示范。东莞生态园湿地不是一个保护型自然湿地公园,而是一个具有参与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功能型绿色生态系统,是人工建设但趋近于自然湿地景观状态的环境。因此,生态产业园要发展,就必须破“界”,破心界和眼界,破有碍于生态环境的系统完整的行政界,破经济要素不流通之“界”,破土地综合价值差异之“界”,破产业不成链之“界”。

朱荣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我是东莞的粉丝,我见证和目睹了东莞生态园的成长,我对东莞也很有感情。以前,大家总以为东莞不缺水,没有后患之忧,但实际上并不如此,我们应该全面理解水环境,不仅是水的深度处理上,还有整个水环境。

转型期医疗园区规划策略 篇3

【关键词】园林式 人性化 环境心理 旅游养生 医疗旅游目的地

1 背景

1.1 时代背景

随着医疗旅游和健康管理产业的逐渐兴起,人性化的医疗园区或开始成为旅游目的地。人们开始在各式疗养院中做各种医疗检查,并安心享受自然,疗养身心,旅游与养生相结合的新式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具有专业性疾病治疗、疗养、养生和休闲的医疗园区在转型时期的新形式下运应而生,甘肃省武威市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项目,标志着国家重离子辐照技术的实质性建设将在武威率先应用于临床。依托该项新型科技技术,在生态和谐的前提下,规划以重离子中心园区为核心、集专科医院、大型公园、溪谷生态康复社区、中医理疗养生中心为一体的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医疗卫生园区。

1.2 病人心理

针对医疗园区中的肿瘤医院,由于肿瘤具有病程治疗时间长的特点,所以约有90%以上的肿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肿瘤中的癌症精神神经免疫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可通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而使癌症发生、发展或抑制。缓解肿瘤患者的心理压力,是当前肿瘤医院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使其身心轻松平和并且愉悦放松,感受来自自然和人文的关怀和爱护,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

3 规划策略

3.1策略一:隐

在园区内的多个区域设置地势起伏的微地形,山水相依,崇尚自然,一池三山,诗情画意。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四合院建筑分布在山水相依的各分区中,若隐若现。各个区域皆具有微地形,生态型缓坡结合与贯穿园区的水面营造的临水开放空间,共同构筑出趣味的生态环境。

3.2策略二:灵

充分运用“开合聚放”的傳统理水手法,引水进入肿瘤医院、大型公园、溪谷生态康复社区、中医理疗养生中心等区域,挖地成池。在整个园区中心设置生命之湖,使得各区域都能充分利用到优质的湖景景观,在肿瘤医院面朝生命之湖的区域打造高质量的湖景治疗区,并将湖水渗入医院中心景观,形成引人入胜的休闲环境。医院住院区拥有全景湖景视野,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身心的放松。

3.3 策略三:畅

绿色人性化环路顺应地形连通各个分区。每个区域设置一个公共停车场,分布在各区域主要入口附近。在园区中设置参观流线、医技流线、工勤流线等三条特色流线来区分园区中的各种交通流线,使得各流线人群互不干扰。

参观流线主要针对来园区参观访问的交通,以满足公交、电瓶车及换乘为主。沿参观线路设置了青少年科普基地、国学讲堂、日光沙滩、等活动项目供参观人流访问使用。医技人流主要是医护人员通勤交通,以满足小汽车交通为主。沿医技线路设置了肿瘤医院诊疗区、重离子中心治疗室、临水养生四合院、山林公寓式疗养园、中医理疗馆、中医养生馆等治疗理疗养生活动。工勤流线主要为后勤服务交通,以满足小型货运车辆交通为主,工勤流线附近设置了后勤服务中心 、家庭医疗陪护、理疗护士站、中药材加工等工勤服务项目。

4 功能划分

4.1 肿瘤医院诊疗区

该片区位于荣华大道以东紧邻中心生命之湖。肿瘤医院属于专科医院,门急诊量相对不多,各区相对独立,联系方便,路线简洁便于提高效率。门诊区在设计上更强调医生和病人一对一的服务,诊室趋向小型化,在医院区设置商业设施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各种生活需求。

面朝生命之湖打造高质量湖景治疗区,为病人营造出开阔放松的医疗环境。生命之湖的湖水渗入医院中心景观,在区域景观延续的同时形成医院景观引人入胜的休闲环境。打造出园林式肿瘤医院诊疗区。诊疗区建筑采用中国四合院的组合方式,主体建筑层数为3-4层,一般由几进院落组成,周边以连廊相连,创造出即规整又灵活的人性化内院尺度。住院区设置临景观公园住院病房,拥有全景湖景视野,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身心的放松。

4.2 生命公园

本片区为园区的中心景观活动区域,依托生命之湖为景观核心布置各项活动用途,并为周边区域创造出优美的环境借力。生命之湖周边打造出具有地域风情的日光沙滩,并在微地形上塑造当地特色沙丘提供沙丘微坡活动区

正对生命之湖设置园区的主要出入口,出入口正对健康大道,并塑造丰富的景观活动喷泉及悬壶济世湖景雕塑,将活动引向生命之湖及湖心岛并延续至重离子中心建筑,塑造出具有标志性及地域特色的景观活动轴线。

4.3 溪谷生态康复社区

位于园区最东侧的依山临水休疗养养生园区拥有优质景观微地形,被水环抱的临水独栋四合院疗养屋,依水而栖,轻盈古朴,周边有日光沙滩。北侧的山林公寓式疗养园随着山势起伏而栖,隐约在树林之中,若隐若现,建筑从1-3层依地势而变化,该社区配套护士站、室内体育场、室外网球场篮球场等运动设施。此区域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建筑屋顶以暖灰褐色为主,墙面米白色与水面交相呼应。建筑与环境地势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本区域为肿瘤康复病人、疗休养放松人士及医疗休闲旅游游客提供多种需求的中长期养生居所服务。

4.4中医理疗养生中心

本区为医疗旅游提供各种服务,设置中医理疗、疗养、养生、康复中心、展示馆、中医健康体检中心等项目,主要包含有职业病的防治等与健康息息相关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武威市特色医疗旅游目的地。

滨湖四合院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家门口湖水的独占性,力求提供一个完美的休疗养景象。围绕湖水开发区域打造唯一的高品质的精品酒店和豪华水疗中心。综合颐养宾馆会议中心坐落在半岛之中,设置养生道场、国学讲堂、顶级SPA体验等养生项目。通过水上廊道与自然养生会所和中藏医院进行联系,为游客提供完美的休疗养景象。

5 总结

转型时期更人性化、更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愈渐体现。通过舒心减压锻炼,利用环境优美的花园缓解病人心理上的负面情绪,通过药物治疗到心理健康与环境融合的新健康模式,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因素追求纯天然的治疗方式。

新型医疗园区有专业医院、疗养园、中医药颐养中心及公园的混合功能、综合载体,规划从城市文化背景、经济特征、现状条件、服务人群心理、时代背景等因素综合考虑。努力创造一个以人为本、以医疗为核心的综合化、生态化、人性化的现代医疗园区。

参考文献

[1] Yamane K.Roles of daily horticultural activities in physical and mental QOL for elderly adults[J].People-plant Relationships,2003,3:19-22.

[2](美)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

[3] 杨欢,刘滨谊.(美)帕特里克.A.米勒.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9,7

园区规划 篇4

关键词:分散,用地构成,城乡统筹

工业园区是一种人为规划的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之下规划的为了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目标的特殊的经济活动空间, 是区域开发政策的工具[1]。特殊的经济活动空间这一特性, 决定了不论集中或是分散布置的工业园区, 其经济、产业都具备着紧密的联系。

工业园区分散布置, 主要因为其工业发展现状的空间形态和可利用土地的地理分布。城市建设、规划先行, 通过对规划方法的研究和改善, 可从源头减少分散布局的工业园区对城市的影响。

1 分散布局的特点

红塔工业园区是一个典型的分散布局模式, 园区分散布置于玉溪市区周边, 呈“一园八片区”的结构。分散布局的工业园区本身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先天不足, 并对邻近城市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1.1 距离和性质

以1小时出行圈的距离进行分类, 依据工业园区内各个工业片区与城市的距离, 可将其类型分为三类:城市内部型、城市边缘型、远离城市型。依据其距离类型和城市之间的生产、生活依赖关系, 可分为综合型和单一型。

1.2 功能单一

分散的各个工业片区很难吸引大量的常住人口, 更多的员工往返于主城和分散片区之间, 这也导致工业片区的功能主要以工业和办公为主, 很难形成一定规模的居住和商业片区。

1.3 对周边村庄的影响

分散的各个工业片区占领了附近村庄的耕地、林地和水域, 但也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给农村富余的劳动力, 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1.4 对城市的影响

分散的工业园区为城市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上下班交通量增加。由于地形和交通的原因, 分散的各个工业片区不可避免的占据了城市的主导风向上风向, 或河流的上游, 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2 规划方法

分散的布局形成了更多单一性质的位于城市郊区的工业片区, 对城市和乡村均在交通、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 但也为乡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带来了机遇。因此在其规划方法上, 应注重减少不良影响, 发挥机遇条件, 实现工业园区、城市、乡村共赢的局面。

红塔工业园区的八个片区距城市的距离、用地规模和现状工业的性质各不相同, 这也决定了其不同的规划特点。城市内部型包括红塔集团和高新片区, 均为综合型;城市边缘型包括北城、九龙、观音山、大营街、高仓和洛河片区, 均为单一型。

2.1 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采用“完善综合, 分解单一”的方法, 减少单一功能的工业片区对城市造成的不良影响。

完善综合, 针对综合功能型工业片区, 完善其用地构成、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分解单一, 针对单一功能型工业片区, 采用分析、估算的方法, 估算就业人口, 制定合理的居住、商业用地比例, 增强该片区的吸引力, 增加常住人口, 降低和主城之间的联系。

2.2 用地构成

用地构成表明了功能定位的差别, 体现在综合型和单一型的差别。

综合型片区公共和商业设施用地比例较高, 达到14%以上, 而单一型片区均为8%以下;综合型片区工业用地比例较低, 为32%以下, 而单一型片区为44%至75%。

单一型片区随着与城市距离的变大, 公共、商业和居住用地的比例均在变大。也有局部的单一片区, 因为用地面积太小, 其公共、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没有变大, 反而变小。

由此可见, 综合型的片区内部工业用地比例较低, 更多的用地提供给公共、商业、居住用地, 其不仅为该工业片区服务, 也为城市服务, 这种配比更能实现城市内部工业区的转型, 以及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功能。

单一型片区内部布置居住用地, 约为5%至8%, 并配置3%以下的商业用地和5%左右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能够很好地“分解”园区单一的功能, 增强其综合性, 减弱与城区之间的联系, 并且不会造成非工业用地过多而浪费土地。

2.3 产业定位

对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或河流上游的片区进行梳理, 搬迁具有大气、水和固体废物污染的企业, 安排无污染的二类工业;依据用地和交通条件, 定位园区管理中心或仓储物流中心。按照片区现有产业的发展情况, 集中安排相近、类似产业用地, 形成小范围的聚集效应。

从多方面分析考虑的产业定位, 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工业对城市的污染, 降低分散带来的交通压力, 并以局部的聚集效应形成各个片区的产业特色。

2.4 城乡统筹

通过城乡统筹发展创造良好的契机, 实现工业园区、乡镇、城市三者在设施、信息、服务、资源和环境的共享, 以及城乡劳动力的科学转移, 并加强城乡产业的关联性, 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园区与城市统筹

园区整合城市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 结合园区发展必须的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与周边乡镇的设施网络, 并从教育、医疗、商务、餐饮、娱乐、体育等多个方面, 依托于城市及其周边的乡镇, 并促进其蓬勃发展, 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 既服务于城市和乡镇, 又服务于工业园区的城乡结合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 园区与乡镇统筹

设施共享。在配置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同时, 充分考虑周边乡镇对于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环卫等设施的需求, 扩大园区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 为园区及周边乡镇服务, 体现园区发展的带头作用, 为周边乡镇统筹发展建设良好基础, 也为城乡产业关联发展做好准备。

城镇化转移。工业园区可为周边乡镇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就业重点从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实现乡镇的原地城镇化。

园区发展与城乡统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重点在园区建设之初, 就必须在整个区域范围内, 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保、用地规模、就业规模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工业园区、城市、乡镇的协调发展和布局, 统筹各类资源的空间分布,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以工业园区为动力的, 整个城市的统筹和协调发展。

3 结束语

分散布局的工业园区是面对现状用地条件和产业条件的必然选择, 他给城市和园区本身带来了诸多的先天不足, 但也创造了一些更好的发展条件, 怎样趋优避劣, 重点在于合适的规划方法。

采用合理的功能定位、用地构成、综合交通分配等方法, 可有效缓解由于分散布局而产生的功能单一、交通拥堵、生态影响等不良后果。合理而又相互关联的产业定位和城乡统筹, 能够有效发挥分散工业片区的局部聚集效应, 并带动周边乡镇的就地城镇化, 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 改善其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充分利用分散布局带来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农业园区规划 篇5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是以政府、企业为投资主体,以青岛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以宅科村为先头,以宅科村为中心建设的集有机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及相关农副产品产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园。园区占地面积4016亩。

二、区位概况

景芝镇,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景芝镇。居民1458人,291户,耕地4016亩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同时亦有大姜、葱、蒜、马铃薯、橄榄种植。村内有日光温室大棚30个,占地58亩,养鸡场3家,养鸭场2家,绵羊养殖2家。微型超市6家。村内有个体私营蔬菜加工厂一家,主营大葱加工,以及企业和村民合作的工艺品加工。景芝镇是山东省三大古镇之一,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山东省安丘市东南部,距安丘市区21公里,东距青岛港120公里,北距胶济铁路30公里、距济青高速公路、潍莱高速公路35公里,西北到潍坊机场40公里,206国道、沂(沂山)胶(胶州)公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景芝镇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自古有“四县通衢”之称。镇域总面积217平方公里,辖139个行政村,14万人。景芝镇以酿酒闻名于世,是中国高粱烧酒的发源地之一。景芝名吃繁多,闻名遐迩,三页饼、金丝面、绿豆糕、芝麻片等被列入中国食品大全。近年来,景芝镇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富强文明景芝、文化生态景芝、和谐幸福景芝”为目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干事创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景芝镇先后被确定和命名为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科技示范镇、创建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环境优美镇、山东省十大魅力乡镇等。

三、目前发展现状

交通不便,村庄仅有6米宽的水泥硬化道路通往乡镇,虽然毗邻206国道,但连接国道的仅仅是村镇小路,路况差,通行能力弱,不利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农产品的进出;电力负荷低;水资源匮乏,水利设施落后;农业机械落后;技术观念落后;土地资源少。现在村内居民1458人,291户,耕地4016亩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同时亦有大姜、葱、蒜、马铃薯、橄榄种植。村内有日光温室大棚30个,占地58亩,养鸡场3家,养鸭场2家,绵羊养殖2家。微型超市6家。村内有个体私营蔬菜加工厂一家,主营大葱加工,以及企业和村民合作的工艺品加工。区域环境、经济概况: 1自然条件:

(1)气候:潍坊处北温带季风区,背陆面海,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易发生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秋季天高气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风频吹。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量在650毫米左右。潍坊年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都不均匀,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降水量的分布南多北少;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2/3集中于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很大。

(2)土壤:潍坊自南至北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矿姜黑土和盐土5大土类。鲁沂山地是潍坊石灰岩分布最广的地区。

(3)地形:以肥沃的平原为主,丘陵起伏较小,坡度和缓山地海拔也较低。南部低山丘陵,中部洪积、冲积平原,北部滨海。

2、社会条件

(1)人口:目前,潍坊人口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潍坊人口的年龄构成由“青年型”迅速向“老年型”过度。我市已步入“老年型”城市的行列。潍坊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口分布不均。潍坊存在的人口问题:升学、就业压力大;农村劳动力过剩;受教育水平较低;人口文人口密度区:中部平原区—弥河沿岸、潍河沿岸、胶济铁路沿线,呈“H”型分布。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经济发达。人口稀疏区:①南部丘陵、山区。原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差。② 北部滨海地区。原因:由于土壤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差。青州是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青州市云峡河回族乡是潍坊市唯一的民族乡化技术素质偏低;人口老龄化突出;交通阻塞等。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

(2)经济:宏观经济健康协调平稳发展。初步核算,2009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727.8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0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1564.7亿元,增长13.7%,其中工业增加值1419.1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861.1亿元,增长14.0%。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5、8.0和4.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30568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4477美元),比上年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1:57.3:31.6。

(3)2009年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潍城区143.1亿元,寒亭区(含经济开发区)110.0亿元,坊子区72.6亿元,奎文区96.4亿元,青州市300.2亿元,诸城市402.0亿元,寿光市416.7亿元,安丘市162.0亿元,高密市274.2亿元,昌邑市201.2亿元,临朐县122.8亿元,昌乐县14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1.9亿元,滨海经济开发区100.4亿元。

(4)第四季度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139.6%,企业家信心指数136.5%,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2.8个百分点和27.7个百分点。

(5)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共募集资金17.2亿元,昌大国际、得利斯2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豪源实业和昱合集团2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21家企业24只股票在境内外上市,累计融资302.3亿元。上市公司家数和募集资金额在全省分别列第二位和第一位。

(6)名牌创建工作有新进展。全市获得2个省长质量奖,2个省长质量奖提名奖;新增山东名牌产品68个,山东服务名牌12个;新创中国驰名商标7件,新认定山东省著名商标50件,续展50件。到2009年底,全市共创中国驰名商标39件,认定山东省著名商标237件,共有2个省长质量管理奖,2个省长质量奖提名奖,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1个中国名牌产品,51个国家免检产品,187个山东名牌产品,23个山东服务名牌项目。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53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5.2%上升到56.2%;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25.3万户,增长19.5%;从业人员135.3万人,增长24.1%;注册资金1246.5亿元,增长32.2%;纳税额206.4亿元,增长18.3%,占全部税收比重72.8%,提高了2.2个百分点。(7)企业注册资本稳中有升。内资企业注册资本(金)503.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国有企业51.6亿元、集体企业39.3亿元、公司400.0亿元。外商登记管理又上新台阶。全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共160户,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8户,分支机构102户。

(8)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343起,死亡440人,同比分别下降15.1%和19.0%。

3、国家农业政策:潍坊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近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将潍坊、苏州等市列为综合改革试点。其中,潍坊市将开展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围绕“农业经营体制、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农产品质量保证机制、农村投融资体制、农业科技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城镇化发展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九大方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农业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试点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国家有关政策的争取落实,从项目、资金等各领域积极支持潍坊建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培养新型农民的试验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行区。

四、园区规划

(一)、项目概况:

(二)、设计理念:绿色,有机,健康。

(三)、项目目标:(1)建成安丘市的蔬菜瓜果产业基地

(2)建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孵化展示基地(3)建成现代农业园区

(4)建成具有示范作用的新农村建设样板

(四)、设计原则:(1)统一性原则

企业、集体、农户等投资主体相配合,技术、人才、资金等投入要素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2)高标准原则 设施标准高(智能连栋温室及现代高标准日光温室为生产设施);

生产水平高(新品种、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

产品档次高(绿色、有机蔬菜产品);

经营管理水平高(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

产业化程度高(产品商品化处理与加工、品牌化销售、(3)多元化原则

在规模化生产基础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以产业、技术、服务为平台,培养现代新型

农民;

立足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建设,带动河北乃至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

园区用地规划与项目设置:(1)蔬菜种植基地

(2)蔬菜交易市场(3)蔬菜育苗基地(4)农民培训基地(5)休闲度假区

五、项目可行性报告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为主要目的有机农业在欧、美、日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快速发展。中国有机农业始于80年代,过去10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从有机农业在国外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已经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这种趋势的形成正说明了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继续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加以解决,而发展有机农业正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最好办法。现代农业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这就使得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而有机农业强调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杆,人畜粪便的综合利用,既利用了农村的废弃物,也减轻了农村废弃物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2、发展有机农业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德国农业部的农业报告,以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的农业企业的多年平均纯收入水平,无论是按单位土地利用面积、单位劳动力还是农户计算,均至少不低于以常规方式生产的同类农业企业。这主要是因为生产的购入物资成本较低。近年来国内很多单位积极开拓有机食品这一新兴环保产业,通过开发有机食品帮助部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3、发展有机农业可增加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食品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发展起来,走的是产、供、销一体化的道路。邻近南京的江苏省溧水县共和乡原为贫困乡,近几年靠发展有机农业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客商到该乡投资,现在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已经初具规模,预计不用多久,该乡就将甩掉贫困乡的帽子。在我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有机农业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食品生产资料,比如武夷菌素(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供应2008年奥运会代表团的食品安全,并且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但目前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农业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农业污染等问题突出。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1、市场层面

第一、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生产和市场需求脱节。中国有机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中国国内市场有机农产品价格偏高,影响有机农产品的普及和市场容量的扩大。目前中国有机农业主要集中在种植类产品上,多初级产品,缺少市场需求量大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最为关注的畜牧和水产品,更缺乏有机加工品,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因而,有机农业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市场不够规范,假冒有机产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国内有机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由于有机农产品很难直观判断其真伪,消费者消费后也难以感觉其和常规农产品的区别,这给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市场问题对有机事业的发展来说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只有规范了有机产品的市场,才能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和泛滥,也才能使消费者信任有机产品。

2、政府政策层面

第一、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有机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缺乏了解,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有机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有机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从直观判断上难以区分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难免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加上实际存在的质量隐患,使有机农业面临公信挑战。第二、政府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机构及相应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机农业生产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规的生产技术作为保障,而中国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和科研开发缺少项目与经费,国内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较少,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资料的研究、开发和咨询。影响有机农业持续发展和水品的提高。

第三、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多数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有机农业,制定对本国·策略2010年4月 68 有机农业的补贴政策,对获得认证的生产、加工企业等给予补贴,对有机农业的科研、咨询机构每年都提供相当数额的资金支持,其依据就是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既要靠有形手的调节又要靠无形手的调节。而就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状况来说市场和政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解决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有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使其具有现实的发展意义,而当前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探讨就变的十分必要。

1、根据市场导向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有机农产品。面向发达国家和国内大中城市拓展有机食品市场,并开展有机食品的深加工。优先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有一定创汇基础的能形成品牌的天然食品、特色食品。采用国际标准,积极策划开发欧盟、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市场。同时加大对国内消费水平较高的居住区和高档超市,以及特殊性消费集团和群体为主的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

2、在制定有机农业的标准上要与国际接轨

建立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标准一致的有机农产品基本标准,包括基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等;重点支持国内检查和认证机构的发展,把认证机构与技术指导等服务单位或机构脱离开来,鼓励国际权威检查和认证机构来华开展工作;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权威的国际承认的检查与认证机构。另外我们还要建立健全地方有机标准体系和有机认证机构。

3、政府要正确引导与扶持

要认识到我国大部分地方农业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尤其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单位及农民的生态、环保、法律意识还不够高,积极宣传开发有机食品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意义,扩大有机食品在市场上的影响。有机农业虽然节省了化学农药,化肥等的投入,但在生产过程中用工较多、产量较低,在生物治虫等科学管理方面投入较多,成本较高,而且从现代农业向有机农业过度的初始几年,有可能导致减产减收,降低了农业从事者的经济利益,我国应该对此进行相应经济补偿。综上所述,为顺应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首先了解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及其意义,然后探讨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对推动我国有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潍坊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幅员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867万,其中农业人口630万。从1993年开始,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依靠农业产业化探索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2008年,潍坊市生产总值达2491.8亿元,人均GDP达到4112美元(全国人均2000美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8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种植业上,蔬菜出口占全国的20%;养殖业上,鸭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肉类总产量104万吨;特种动物养殖皮380万张,居亚洲第一;加工业上,有加工企业254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年销售收入650亿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3家,肉鸡肉羊出口量占全国的28%以上。因此,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评价。其特点是:

1、思想观念新。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即以“以产业化提高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实施“三化(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三带动(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三变(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战略和“公司+基地+农户”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特色产业优。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行区域化种养、规模化经营,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规模较大的经济带,全市形成了17个主导产业。例如,以寿光为中心的60万亩蔬菜种植区,以青州为中心的4万亩花卉种植区,以临朐县为中心的1.5亿只肉鸭饲养区,以昌邑为中心的苗木种植区等有效地发挥了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该市按照“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政府投资、百姓收益”的思路,从200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九届国际蔬菜博览会,第九届菜博会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交易金额接近70亿元,2007年,该市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3位。

3、产品竞争力强。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该市搜集整理了61项国家标准和24项进口标准,发布实施了154项地方标准,产业标准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同时,投资2亿多元,建立了农业、畜牧、水产三个市级检测中心,20多个市级检测站,100余处乡镇检测点,近千处企业(市场)检测室,建立起市、县、乡、企业四级检测监控网络。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一体化和合同生产基地,实行统一管理,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三是精心培育农业品牌。该市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靠质量和诚信打造了一批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和一批品牌产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一批品牌产业;培植了得利斯等一批品牌企业;全市认证农产品品牌500余个。

4、科技含量高。这些年来,寿光先后推广引进了2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30多个种植新模式,吸引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知名种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了6处菜果新品种实验示范基地,建设了5个国家、省级农业示范基地和500个农业示范区,全市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对寿光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7%。

5、市场流通畅。该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健全营销网络,增强集散功能,大力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寿光蔬菜批发市场、青州花卉批发市场等,成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交易、价格和信息中心,年交易额都达到数十亿元。寿光市已经形成全国蔬菜的大市场、集散地,在寿光,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出去的菜。同时,坚持“节会搭台、经贸唱戏”的宗旨,先后成功举办了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三大国家级节会。寿光菜博会被确定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已连续成功举办了9届。该市每年都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全国重点城市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对接会,广泛推介潍坊农产品。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到海外设立营销公司、办事处,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经济和技术优势,到国外从事农业投资和开发。潍坊市农产品销往88个国家和地区。

6、运行机制活。潍坊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发展的成熟状况探索出形式不同的组织方式:一是对产业化程度较低或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二是对产业化程度较高或产业化经营具有一定基础的,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企业实行建立风险基金、返还一定利润等形式,并实行生产物质、质量标准、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检测收购的“五统一”。三是对产业化程度高或产业化经营水平较好的,采取“公司+基地+农场工人”的方式,由企业长期租赁农民土地,企业对基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农民以企业工人的身份为企业生产原料,实现了基地车间化、农民工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四是采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方式,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签订原料生产收购合同,中介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农户生产。全市70%以上农户在产业化带动下进入国内外市场。

7、扶持力度大。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10多年来,每一届政府都着眼于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典型引路、配套服务的环节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市政府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2003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500万元,专项用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等。2006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拿出7000多万元资金,以贷款贴息的形式,扶持了100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对销售过亿元的大型企业,设立特别贡献奖;在全市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十佳”带头企业和“十佳”带头人评选活动,并对“双十佳”给予重奖。同时,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每认证一处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基地奖励3000元,每认证一处有机食品基地奖励8000元,每取得一个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奖励100万元。潍坊市每年还投入10多亿元,用于优化水资源配置、发展节水灌溉和保护地栽培,共发展节水灌溉500多万亩。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8、综合效益好。潍坊现代农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的12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到潍坊的180多处优质农产品基地或企业挂牌,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全市已有5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禽肉、蔬菜出口分别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2007年,潍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比十年前的3260元增长了近一倍。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①交通不便,村庄仅有6米宽的水泥硬化道路通往乡镇,虽然毗邻206国道,但连接国道的仅仅是村镇小路,路况差,通行能力弱,不利于农业生产资料的农产品的进出

②电力负荷低。

③水资源匮乏,水利设施落后。④农业机械落后 ⑤技术观念落后,⑥土地资源少

⑦土壤条件差

2、农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 景芝镇是马铃薯的最佳优生区,但种植规模远远小于定边县。虽然单位亩产量5136公斤,但种植面积不足;玉米单位产量1234.3公斤,但是种植规模有限。原生优质品种的甘草、枸杞、山杏杂果以及小杂粮规模更小,产业效益十分有限。农产品加工业盈利率低,原料供应不足,也是制约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人才、技术短缺,机制不活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着力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环渤海经济圈。

2、有机农业起步良好

景芝镇远离工业生产区,土地广阔,水资源丰富,地域变化明显,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全县已经认定无公害马铃薯、蔬菜、小杂粮生产基地10.5万亩;红墩界镇5000亩辣椒、新田源集团的荞麦淀粉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景芝镇马铃薯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席麻湾乡马铃薯、尔德井辣椒分别注册了“统万牌”和“万丰泉”商标,远销杭州、广州、长沙、武汉、太原和上海等大城市;景芝镇辣椒、洋葱、红萝卜、杨虎台蒜、龙洲葱等蔬菜被山东等地客商视为珍品。景芝镇龙洲小米色泽金黄、颗粒均匀、营养丰富;景芝镇荞麦因其品质优、无污染而成为出口创汇产品。2007年第十届国际荞麦会议及榆林首届国际荞麦节认定景芝镇为荞麦、豌豆、芸豆优势生产区,认定景芝镇荞麦、苦荞、草豌豆、红芸豆为名优小杂粮品种。

3、全市上下谋求发展的决心大、劲头足

近年来,景芝镇在农产品开发带动下,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规划大思路、谋求大发展、争取大跨越,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威胁分析(Threats)

1、来自周边县区产业竞争的威胁

与周边县市比较,景芝镇农业产业在基础设施、产业构成、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农产品商贸物流,东有榆阳区农产品商贸中心,西有功能不断提高、品牌效应开始凸显、号称西北最大的宁夏中卫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景芝镇尚未形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区域内其它产业威胁

农业产业属于弱势产业,成长能力差,优势产品生产基地培植慢,农产品初加工业盈利水平低,品牌和市场开拓需要时间和空间,与强大的能源化工产业相比,农业产业不易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急需政府进行政策扶持,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快速稳健发展。

3、产业内部协调能力威胁

景芝镇农业产业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等环节都存在明显失调的现象。生产方面虽有优质的马铃薯原料和大规模产量,但是加工企业却收购不到原料、加工能力不能满足,给农户和企业都带来了很大损失;在蔬菜旺销季节,由于营销体系不健全,蔬菜质优价廉,很容易挫伤农户发展大棚蔬菜的积极性。景芝镇在发展生产规模的同时,急需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保障体系,促进生产、加工、营销协调发展。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财务经济指标来衡量,在财务盈利能力分析中,常用的指标有静态和动态两大类指标,据以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需要说明的是:①因将来发展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故本次估算采用静态财务指标;②“靖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动用大量的政府行政资源,政府行政资源是无法用财务指标计算成本的。1.盈利能力分析(1)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财务经济指标来衡量,在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中,常用的指标有静态和动态两大类指标,据以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静态财务指标: ①投资利润

投资利润率为19.5% ②投资利税率 投资利税率31% ③静态投资回收期(Pt)

所得税前:Pt=5.21(年)(含建设期)所得税后:Pt=5.72(年)(含建设期)动态财务指标: ①财务内部收益率 所得税前:FIRR=27.11% 所得税后:FIRR′=23.46% ②财务净现值(FNPV)(Ic=12%)所得税前:FNPV=516.3万元 所得税后:FNPV′=398.7万元 ③动态投资回收期(Pt)

所得税前:Pt=6.28(年)(含建设期)所得税后:Pt′=7.15(年)(含建设期)2.偿债能力分析

该项目偿债能力主要是指项目对银行贷款的偿还能力。贷款偿还期=4.26(年)(含建设期)可见,该项目偿还贷款能力较强。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通过该项目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可知,从静态指标上看,投资利润率为19.5%,投资利税率31%,静态投资回收期分别为5.21(年)(所得税前)(含建设期)和5.72(年)(所得税后),均优于相对应的基准财务指标。从动态指标看,在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7.11%,财务净现值为51638.7万元,投资回收期为6.28年;在所得税后,以上指标分别为:23.46%、39877.3万元、7.15年。另外,项目贷款偿还期为4.26年,说明项目偿还贷款的能力较强。因此,项目在经济上可行。

(二)社会效益分析

1、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优质、高效、贮藏、加工、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相得益彰,靖边县品牌效应显现,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满足市场供应,每年可向社会提供10万吨优质蔬菜,10万吨优质鲜食马铃薯、10吨美味马铃薯条、10吨休闲马铃薯脆片、5吨马铃薯方便湿粉、225吨马铃薯淀粉;24万公斤优质玉米、19万公斤特色小杂粮、20万平方米包装纸箱、1000吨专用有机复合肥、10台小型马铃薯采收机械、100台小型旋耕机具、50台专业施肥器械和农药喷雾器械、4吨生物农药,丰富了市场。按照绿色、安全、生态、营养、高效目标要求,加强对农药、化肥、等生产投入品的监管,积极推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资执法力度,可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杜绝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3、关联产业的发展可提供300--800个就业岗位,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保障社会稳定具有一定意义;每年增加的财政收入也可成为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4、科技培训基地建设、现代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和服务体系将提高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通过规划的实施将向农民传授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种植管理技术,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文化、科技素质和组织化水平。

5、带动区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靖边特色农业产品出口基地将促进地区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节约成本,增加收入,提高品质,增加产值;同时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 “靖边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可以拉近农民和市场的紧密度,促进产品的增值。

(三)生态效益

1、现代农业产业本身就是生态产业,50万亩蔬菜、400亩优质马铃薯、300亩玉米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大大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对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微生物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农业产业对空气起到了重要的过滤作用,各种作物吸收了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同时,降低了噪音污染,调解了区域气候。

2、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作物的生产,要求平衡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保护了农业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秸秆、果树枝条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既充分利用了资源,解决了农村资源短缺问题,又减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保证。

3、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设“粮(蔬)、沼、蓄、草、水”五配套模式,发展养蓄业,广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可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种草不但改善区域小气候环境,还可喂畜,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形成靖边生态循环的和谐发展。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村委、生产单位分管领导和主管领导任主任,统筹安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管委会具体负责承担制定建设园区的详细计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定期召开园区建设调度会,了解掌握各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研究建设策略,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确保园区建设按计划进度顺利进行。

(二)、实施项目管理 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建设中具体问题的协调与解决,监督项目建设按计划、要求有序实施。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监督工程施工进展与质量,监督建材物资及设备的采购、招投标和质量验收等工作。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推行园区生产基地灾害保险。为防止冰雹、冰冻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给农民造成损失,积极推行作物灾害保险,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和产业发展安全。

扶持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定鼓励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定期联系制度,经常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其在生产经营、产品销售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多为企业牵线搭桥,多培训人才,多提供机会,多传递信息,支持企业把握市场,抓住机遇,发展壮大。

(四)、创新发展机制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专列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工作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将资金的筹措、运转和增值引入到市场机制中去。根据基地建设需要,定期召开金融联系会议,积极协调信贷资金,确保园区和基地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低碳物流园区的规划与评价指标 篇6

【摘要】本文明确界定了低碳物流园区的概念,对低碳物流园区的内部结构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用合理的评价指标引导物流园区向低碳绿色方向发展。

【关键词】低碳物流;园区规划;评价指标

目前,工业化、园区化的快速发展给物流行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很多物流园区现在正面临着交通嘈杂、环境污染、碳排放过量等一系列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大会,商讨了从 2012~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从国家政府层面上大力倡导了绿色环保的低碳理念,因此,推行低碳物流园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低碳物流园区概念的界定

低碳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应是依靠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园区前期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后期的运营和管理等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提高新能源的比重,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等手段,实现物流园区高能效、低污染、低排放运营的目的。低碳物流园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1物流园区内部系统的协调性。物流园区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系统有运输、仓储、装卸、分拣、流通加工等几个环节。物流园区的低碳化建设是将物流园区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尽可能地考虑到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方面,不能单考虑降低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方面的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更应该注重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适用和协调性。

1.2物流园区选址和布局的科学性。物流园区的科学性是在保证物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考虑集约化利用土地的需求。要求物流园区在园区选址、功能区布局和规划、基础设施内部规划等方面合理、适宜。比如要求物流园区的各功能区布局呈流线型设计,与物流园区的系统工程相对应,这样有利于交通组织顺畅;另外还要注意物流园区的仓储用地和停车场用地规模适宜,内部联系顺畅。

1.3物流园区现有资源和资源配置的集约性。物流园区的集约性是指在后期运营的过程中通过科学先进的管理手段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的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整合现有资源,集聚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等各种有物流需求的企业,二是集聚所需服务资源,公路、铁路、水路联运,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相结合,使整个物流系统可以流水线作业。

1.4物流园区技术上的创新性。物流园区的创新性是指注重使用低碳、环保、节能等新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另外,园区内产业集聚使企业间多了向彼此学习的机会,降低了学习成本,同时也加快了园区内创新型技术的引入和传播。

2、低碳物流园区内部结构规划设计

低碳物流园区系统规划要解决的问题是将物流园区内部结构的复杂功能与园区内其他设施合理结合,主要内容包括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和建筑设计三个方面。

2.1物流园区的功能布局。物流园区的功能布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空间形态布局,比如,物流仓储的建筑体量巨大,需要一定规模的货物堆场,而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则需满足服务功能的同时还要体现建筑风格。虽然物流园区的功能布局不会直接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但是功能布局会通过各区联系方便程度以及相互配合的交通方式对所处的碳环境造成影响。合理的功能布局有利于碳环境朝着积极地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合理紧凑的布局能够使有限的土地利用效率更高;二是合理的布局有助于园区交通运输的路程,相同能耗前提下能运送更多的货物。

2.2物流园区的交通组织。物流园区内部交通起着联系各功能分区,货物进出仓库与货物快速集散的重要作用,是物流园区运行效率及其运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06年斯特恩指出,从全球范围内看,由公路运输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整个物流运输环节的75%[2],因此对公路运输环节进行低碳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通过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创新运输设备的技术对降低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低碳理念下的物流园区规划设计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交通系统的设计。从物流园区整体范围来看,交通碳排放由三部分组成:货物运输、小汽车和公共交通。如何通过一定的措施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与物流园区的关系,是调控园区的交通碳排放平衡的关键。

2.3物流园区的建筑设计。建筑是物流园区内部主要的物流活动载体,同时也是最大的碳排放单位,所以物流园区的建筑实现低碳化对物流园区实现低碳运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园区的建筑设计应注重从细节上考虑建筑功能和“四节能、一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期降低建设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建筑设计年限内的节能和环保,降低能耗与碳排放[3]。比如,仓储建筑是大体量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灵活,可以随着功能变化进行灵活调节,既减少了建筑物建造量及建筑垃圾的产生,又控制住了建筑物的碳排放量。

3、低碳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3.1低碳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低碳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四个环节,筛选影响物流园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的要素[4]。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先将每个环节的指标按照考察内容进行充分细化,提出物流园区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然后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指标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种,前者必须容易获得相关数据,有严格的评判依据;后者可以结合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专家的评判分给出评价标准。

3.2低碳物流园区评价指标的应用。低碳园区评价指标的应用主要从企业自我评价和行业管理部门测评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考虑企业内部自我评价查找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挑选低碳节能成效显著的物流园区,使其成为推广模式,引导其它园区向低碳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段配有,刘虹,于凌云.我国低碳物流园区建设发展探讨[J].物流科技,2013,(12):97-99.

[2]Nicholas Stern. Stern Report[R].2006.

[3]叶大华,胡倩.基于低碳生态详细规划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J].城市规划,2013(1):31-39.

园区通信规划中网络安全规划浅析 篇7

男, 硕士/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 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企业咨询研究院, 目前从事规划和工程管理咨询工作。

刘峰

男,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信息安全专业, 学士。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企业咨询研究院, 主要从事IT系统及业务网络方面的咨询、规划和设计工作。宫进

男, 项目管理工程硕士/PMP, 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企业咨询研究院, 主要从事网络规划和工程管理咨询工作。

1 概述

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地的高新产业园、现代服务业园区、跨境合作示范区等各类园区相继成立。现代化的产业对于信息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 通信网络在现代化数字园区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各种级别的园区纷纷进行通信网络规划。对于一些高级别的园区, 进驻的企业对网络安全的要求十分苛刻, 因此通信安全规划是园区通信网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打造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到通信基础网络和通信应用平台, 处处都全面考虑通信信息安全。通信安全规划必须由最底层的通信基础设施逐步往高层次网络考虑, 主要包括通信局房安全、通信供电安全、通信管线安全和通信网络安全4个方面。

2 通信局房安全

通信局房是通信网络节点的物理承载体, 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到通信安全性。新开发的园区一般都规划有通信枢纽楼及以下级别的通信局房, 不同级别的通信局房对应着不同级别的网络节点, 分别有不同的安全要求, 枢纽楼和汇聚机房是两类影响面较大通信局房。

通信枢纽楼安装了大量高级别的各类通信设备, 涉及的用户量巨大。现代电子通信系统的技术复杂、价格昂贵, 其电子线路、存储器和接插件等易受电磁场、振动, 冲击、温湿度的影响以及有害气体和尘埃的侵袭, 以致工作性能不稳定或计算出现差错, 严重时使零部件损坏, 缩短机器寿命。园区规划初期就应充分考虑通信枢纽楼的专业特性需求。在选址方面应避开震源、环境污染区, 远离容易发生燃烧、爆炸、洪水和低凹地区。在出局管线方面, 必须配置两个以上进线间和局前井, 提供两个以上完全物理独立的出局路由, 尽可能达到三个以上, 以便组建具有更强生存性的网格网。另外, 应充分考虑网络运行的安全性, 不宜将全部通信系统都安装在园区内的通信枢纽机楼, 将其规模建得过大, 可以同时由园区周边的机楼来负荷分担。

汇聚机房往下是收敛接入点业务, 往上是连接枢纽机楼的高级别节点设备。因此, 汇聚机房是接入点所吸纳业务的中转站,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直接影响一个片区的通信业务安全。所以汇聚机房所带业务量不能太大, 以减少机房故障带来的影响面。一般来说, 汇聚机房所带接入点数量要求小于50个, 有条件可采用接入环双归方式接入到两个汇聚机房, 抵御汇聚机房单点失效。另外, 考虑到光缆管道引入及流动发电机接入的方便, 在满足不易受洪涝影响的情形下尽量选择低楼层, 首选地面一层。园区可采用政府产权物业预留或城市控规落实方式, 保障汇聚机房的节点稳定性。

3 通信供电安全

现代通信网络必要依靠电源供电才能运作, 没有供电保障的通信网络毫无安全可言。首先园区的供电源头必须高规格规划, 有能力提供多路供电及足够的供电容量。通信电源系统自身的安全因素考虑一般包括双回路10 k V高压系统、10 k V/380 V的低压变配电系统、油机供电系统、高频开关电源系统 (直流整流及配电系统) 、UPS系统、防雷接地系统、集中监控系统等。

(1) 高低压系统

建立真正意义的10 k V双回路供电系统, 分别从不同的变电所引入10 k V高压供电。在关键设备的供电瓶颈采取备份的措施。变压器、供电开关、熔丝、电缆实现互为备用。实现三线分离, 现交流电源线、直流电源线、信号数据线三线分离, 不得交叉。

(2) 整流设备

整流器的正极要可靠地接地, 而且直流接地点要与防雷接地网相距5 m以上, 避免雷电的干扰。防止整流器的监控单元控制整流模块退出服务的现象发生。每一套高频开关电源系统都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开关电源模块, 防止高压或强电磁侵入, 烧毁在用的模块。采用新的供电方式, 变集中放置、集中供电为集中放置、分散供电, 即将基础传输、交换机、高层网或较为重要的网与一般业务网分开供电, 防止全局性瘫痪。

(3) 蓄电池/UPS

蓄电池是应急通信电源的生命线, 也是导致系统瘫痪的重要因素, 应当引起特别重视。为防止洪涝灾害, 有些地区的电源室不宜放在一层或地下室。这就要求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安装时必须考虑楼板的承重, 进行承重处理。在交直流均可以采用时, 优先采用直流供电方案。UPS系统故障多发生在倒换瞬间, 所以要切实保障倒换的可靠性, 必要时应有应急措施。

(4) 发电机

要防止启动电瓶失效, 备用应急柴油, 以防止油荒和意外灾害, 备用应急活动油机接口, 避免发电机发电失败或切换失败。

(5) 防雷接地

一个交流供电系统中应考虑多级避雷措施。直流供电系统的整流器、控制器应安装避雷器;集中监控系统设备本身也应采用浪涌保护器进行防雷。保护地线上严禁接头, 严禁加装熔断器或开关。接地端子必须经过防腐、防锈处理, 其连接应牢固可靠。

(6) 集中监控系统

集中监控是观察众多局站的“眼睛”, 应具备快速修复的能力, 系统软件应具有较强的抗误操作性能。监控系统应有自诊断功能, 随时了解系统内各部分的运行情况, 能够对故障及时反应。

4 通信管线安全

通信网络节点间的信息传递需要依靠通信管线, 基础网络拓扑结构的构建最终也需要通信管线作物理支撑, 因此通信管线的安全也直接影响到园区通信安全。园区开发初期有条件使通信管道随道路同期建设, 甚至建设综合管沟。理想的情况是有道路即有管道, 管道形成网状, 为通信路由迂回、线路割接等提供良好的条件。对于一些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园区, 进驻的是数据处理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对通信安全保障要求非常高的企业。除了建筑物外部通信管网提供多路由安全保障外, 建筑物要求设计预留好两个以上进线间, 提供不同的管线进出安全路由。建筑物多个管线进出路由需要与道路管网衔接, 为了避免建筑物周边只有一个人井的情况, 园区内的管道人井设置距离不能太远, 建议在50-80m范围。

5 通信网络安全

随着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用户日常工作和生活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通信网络安全的定义的范畴也变得宽泛。除了物理网络的安全外, 也包括其所承载的信息安全。金融、政治、军事等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传输网络安全

为了提供可靠的基础业务传送, 传输网络在网络拓扑上, 需要组建由不同物理光缆路由组成的环状结构, 有条件的组建网格状的智能光网, 进一步提高传输网络的生存性;在传输节点设备方面应该注意满足供电散热等装机条件, 设备的主要处理板根据需要进行1+1或1:1热备份保护。

(2) 接入网安全

客户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接入网进入通信网络, 接入网安全是通信网络安全保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接入网安全主要包括接入设备自身的安全性和在信息流接入的安全性。对于接入设备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完善安装环境、网络级冗余备份、设备防攻击、地址反欺骗等;对于信息流则主要是完善信息的加、解密体制等。

(3) 数据网络安全

数据网络安全需要从8个方面进行考虑:

访问控制:保证授权的人员和设备才允许访问网络服务器、存储的信息、业务和应用;

鉴别:保证参与通信的实体声称的身份的有效性, 并保证实体不企图伪造或以非授权的方式回放前面的通信流;

不可抵赖:保证可提供给第三方用于证明某些事件和行为的证据的可用性;

数据保密性:保证数据内容不被非授权的实体理解;

通信安全:保证信息只在授权的端点之间流动, 而不被拦截或转移;

完整性: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或精确性, 非授权活动能够被检测;

可用性:保证对网络服务器、存储的信息、业务和应用的授权访问不被否决;

隐私:保证即使通过对网络活动观察也不能获得有用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位置信息、IP地址等。

(4) 业务网络安全

业务网络安全架构将从三个层次来考虑:网络层、主机/服务器系统及应用层。网络层的安全主要是防范对于整个网络的非法访问, 一般通过防火墙来实现。通过配置了多级防火墙, 以隔离业务网络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非法访问;对于外部用户来讲, 如果想非法侵入内部网络, 必须突破防火墙的防范。另外, 各级防火墙可采用不同的产品, 以提高网络整体的安全性。主机/服务器系统的安全可通过双机热备以及主机负载均衡等方式实现。应用层的安全需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增强应用服务器系统的安全;采用身份认证机制, 以保证应用的可靠性;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和防病毒软件, 以保证应用的安全性。

6 结束语

园区通信网络安全的构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任何一个层次的网络建设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到整个园区的通信安全性。只有从最底层的通信基础设施开始, 逐步往高层次网络, 每个层次的网络建设都充分考虑网络安全因素, 才能打造出安全可靠的园区信息网络平台, 为园区的发展打好基础。

摘要:通信网络在现代化数字园区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各种级别的园区纷纷进行通信网络规划。对于高级别的园区, 网络安全显得十分关键。文章对园区通信规划中的网络安全规划内容进行探讨。

园区规划从“图”说起 篇8

农业园区规划图一般包括:区位图、现状分析图、上位规划分析图、功能分区图、项目布局图、总体规划图、道路规划图、水系规划图、强弱电管线图、景观设计图、环境保护设施布局图、分区规划图、竖向设计图、鸟瞰图、局部设计图等。这些图纸, 可以分为规划条件的分析图、规划思路的表达图、专项工程的计划图、总体效果的模拟图等四类。依次可以解读园区规划的工作流程。

一、规划分析用图

包括区位分析图、现状分析图、上位规划分析图等三类。具体要求如下:

1. 区位图

区位图的目的是明确项目区的地理区位和交通对外交通联系。

具体要求:一是反映项目园区的地块轮廓、东南西北边界的地理坐标;二是该地块与周边主要交通干道的连接;三是园区到达县城或最近的城市之距离;四是该园区可能影响的区域范围。

2. 现状分析图

主要是分析园区规划地块的自然条件和建设现状, 为园区规划方案的设计奠定基础。根据规划设计的需要, 可进一步细分为土壤分析图、植被分析图、高程分析图、道路分析图、水系分析图、村庄分布现状分析图等。

要求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内部交通、水系及其流向、水利工程等给出详细信息, 对地表特征、植被和建筑物, 可以结合现场考察的照片予以说明。

3. 上位规划分析图

县域发展总体规划或镇域发展总体规划, 可能是农业园区发展规划的上位规划。上位规划往往对园区规划形成一些边界条件和约束, 对园区用地、交通、水系、村庄的布局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在园区规划时需要对上位规划进行解读, 说明根据上位规划, 园区周边土地的用途和项目布局情况, 尤其要说明未来道路走向、园区有无高压线路穿越、现有村庄是否撤销等等。通过上位规划分析图的绘制, 将上述情况一一标明。

二、规划思路的表达图

主要是功能分区、项目布局、竖向设计、局部设计意向图, 等等。

1. 功能分区图

功能分区图是园区规划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功能分区图, 能表现园区的规划意图和功能区布局。功能区一般按道路、水系、高程、其他生产条件、经营目标来进行划分。功能分区图要给出每一个功能区的占地面积信息。不同的功能区, 最好用不同的色彩来区分。园区主干道 (至少是次干道) 原则上应该通达每一个功能区。

2. 项目布局图

在功能分区图的基础上, 对各类项目的名称与位置予以明确表述, 一般采用符号加列表形式, 也可以直接以文字的形式在相应的位置上进行标注项目名称。如用符号表示项目, 同类项目的符号, 其类型必须一致;列表中应写出项目的全称。如用文字标注, 同等级别的项目名称, 必须用同样大小的字号和字体。功能区的字体与字号必须明显, 功能区字号的规格要明显大于项目名称的字号。

3. 分区规划图

分区规划图对各功能区的项目进行进一步展开和细化。目的是为了使总体规划更便于阅读和携带, 规划成果图册的版面一般不超过A3大小, 因此要详细了解规划成果, 看总图往往不能满足。在实践中, 一般采取分区表现的手法, 用分区规划图进一步说明总图中的细节设计。在分区规划图中, 可以进一步采用示例图片的手法, 说明具体项目的景观效果、功能及相关技术参数。

分区图可以从总图中剪裁后放大或配以图片来完成, 也可以单独绘制。单独绘制时, 要注意边界关系的恰当处理, 以免造成与总图的自相矛盾。

4. 竖向设计图

竖向设计图主要表达对地形的利用意向, 以及对主要控制的标高设计意图。竖向图的设计必须以现状高程分析图和规划总图为依据绘制。竖向设计图是估算园区建设土方工程量的重要依据。

一般在总体规划中, 要求竖向设计图要给出以下信息: (1) 园区主要道路节点的标高、田块的标高; (2) 主要建筑物的地面标高; (3) 道路、水渠的横断剖面; (4) 跌水的纵向剖面及景观水面设计标高; (5) 主要建筑物的立面图等。

5. 局部设计图

局部设计图种类繁多, 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和绘制方法, 从严格意义上说, 不属于园区总体规划的范畴, 但现代很多园区的主办单位在总体规划阶段就提出意向设计的需求。一般包括需求频率较高的是园区入口设计、广场设计、建筑物设计、主要项目的平面设计和工艺流程设计、沟渠断面设计、一段河岸的景观设计等大体意向。可根据园区主题对具体规划深度的不同要求, 提供相应的图纸。

6. 旅游路线设计图

在兼顾休闲观光类型的农业园区, 旅游路线的设计必不可少, 它是园区景点布局和导游的重要依据。在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 一般不鼓励专门设置观光区, 但往往有旅游接待服务区和可以参观的项目, 因此需要一条或几条旅游路线将各个参观点串起来。有的园区还兼有带动周边旅游景点发展的使命, 园区本身又是乡村旅游线路的中一个重要景点或服务网点。因此, 旅游路线设计图在一些园区规划中需要作为规划成果予以绘制, 并入编图册。

绘制旅游路线图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 旅游路线和生产路线分开, 以便减轻生产道路的交通压力, 也使游览活动更为安全; (2) 一个园区内部可以有多条旅游路线, 或针对不同性质的客源, 或针对不同方向来的客源;一个园区也可以是区域大旅游路线中的一个节点; (3) 好的旅游路线应保证在园区游览各项目时, 不走回头路; (4) 农业园区的生态旅游线路不宜太宽, 太宽会破坏乡村风情和生态感, 同时也浪费土地。推荐采用单行车道+会车平台的设计组合。

三、专项工程建设的计划图

1. 道路规划图

道路是园区的骨架, 规划图绘制往往从道路规划开始, 因此道路规划图的设计非常重要。

道路图绘制要注意一下几点: (1) 园区内三级道路 (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的线型应有明显的区分, 或用不同颜色。总体规划的道路规划图中应标明主次干道的横断面示意图。 (2) 因地制宜。规划中尽可能的利用现有道路框架 (特别在山区和水网地区) 。新建道路在保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 尽量依据地形设计, 减少投资。 (3) 如果上位规划中有道路穿越园区, 园区道路规划图应与上位规划一致。 (4) 园区主干道应通达每一个功能区, 因主干道占地多、投资强度高, 所以应尽量减少主干道的长度。 (5) 二级道路 (即次干道) 连接主干道与支路, 二级道路尽量与主干道构成回路, 在断头路难以避免的情况下, 应在端头设计掉头平台或回车道。 (6) 在休闲园区内, 道路要避免出现十字型交叉, 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停车场和广场的位置与面积, 要根据接待流量和具体项目的要求, 经过科学计算后确定。

2. 水系规划图

农业园区总体规划中的水系规划图, 应反映园区内池塘、水库、河流与外河水体的关系;要反映园区内的灌溉渠道和排水沟、水利工程设施的结构和布局。

水系规划图的绘制具体要点是: (1) 雨水排放与抗洪设施:园区雨水和过境雨水先由园区内部池塘和水库按高程逐级收集, 池塘和水库集满后沿排水沟及排水河道排向园外;重点标注主要抗洪设施的位置与动力配置。 (2) 养殖水面与景观水面:应明确标注景观水面的正常标高;标准化鱼塘的水面与景观水面的颜色应有所区别;河沟生态养殖水面、水库水面与景观水面的颜色可以一致。 (3) 农业灌溉:尽量采用地表水自流灌溉。如需要用地下水灌溉, 应注明水井位置和动力配置;如需从低处池塘、水库、河流提水灌溉, 需要注明灌渠路线、提水站位置及动力配置。 (4) 农田排水:田间三级农沟在总体规划图中可不予表达。但二级排水沟与一级排水河道以及他们与外河的关系应明确表达;排水沟一般在道路的两侧或一侧。 (5) 生活用水供给:如使用区域自来水网, 则应注明供水管线及流向。如园区内自设自来水水厂, 则应在绘制自来水管线同时, 标注自来水厂的位置和规模;供水管线应注明管径尺寸;管线的颜色和线型可参考城市规划设计图纸的要求, 与其一致。 (6) 污水:如果利用城市污水管网体系, 则应绘制污水管道的路线图;如果利用沼气、分布式小型污水处理系统 (或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 则注明该设施的规划位置和污水收集管线。污水管线的颜色和线型可参考城市规划设计图纸的要求, 与其一致。

以上内容可集中在一张图上表示, 也可分2~3张图表示。如可将《农田排灌设计图》、和《给排水规划图》分别独立出图。

3. 强弱电管线图

管线图详细说明园区电力供给线路 (强电线路图) 和通讯数据线路 (弱电线路图) 的走向, 一般沿路架空敷设, 可参考城镇规划图的图例与线型。强电线路图中要表明园区变电设施的布局, 弱电线路图上要标注园区弱电控制中心的位置。

如果现状图中和上位规划图中有高压走廊穿越园区, 则应在本规划图中一并标明。

4. 环境保护设施布局图

环境保护设施布局图是园区规划编制成果中的可选项。园区的环境卫生和生态保护设施, 具体可包括废弃物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收集站点、沼气站、公共厕所、环境指标监测点、在生态农业园区中的生物 (物理) 诱虫捕杀点等。如果规划设计中有所安排, 应在本图上做出定位表示。

四、规划效果的总体表达

1. 总平面图

总平面图表达园区规划的平面效果。总平面图要与项目布局图吻合, 反映园区规划的所有重要的视觉信息。如各种建设项目的布局、建筑、道路、水系、林木、庄稼、温室大棚等的占地轮廓和平面位置。

总平面图的设计要求: (1) 各要素表达全面清晰; (2) 整体色调统一协调; (3) 能看清规划区与外部的联系; (4) 底图上反映现状的重要信息可以辨认。

2. 景观设计图

景观设计图主要对园区的规划景观作总体构思和必要的补充设计与说明。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 必须贯彻绿色设计理念, 实现生产、经营、技术展示、景观、生态、游憩等功能的有机结合。农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图需要表现规划的农地、广场、道路、沟渠、水面、建筑物与构筑物、各类农业设施、防护林、绿化植物配置, 在总体上所形成的景观效果。要求点、线、面相结合, 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农业园区的景观设计图, 可以参考园林规划设计图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借鉴园林规划的表现手法。

3. 鸟瞰图

物流园区的规划分析 篇9

关键词:物流园区,规划,流程

物流园区规划是指对物流园区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物流园区规划有别于国家与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又不同于工业与房地产业园区的规划,其更偏重于在较大规模的地域范围内,土地布局与功能布局结合的科学性,偏重于园区建设发展的基础条件规划,突出物流产业的特点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协调等要素规划。

1 物流园区规划的条件要素

1.1 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物流园区建设必备条件。物流园区的运营要满足当地经济区域的物流运作成本与效率的要求,其基础设施布局与规模要与物流园区经营的效益与发展相适应,物流园区的布局选址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接近城镇及经济发展聚集区。市中心商业网点集中,是配送中心的主要供、配货对象,靠近市场、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费用、迅速供货是配送中心布局主要考虑的因素;其次,临近主要交通干线。配送中心供、配货主要是通过公路运输,将物流园区建设在主要干线上,可以降低运输成本;第三,位于商品流通集散地,以方便处理产生的物流需求。

1.2 物流需求

物流需求是影响物流园区规划的最直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据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物流园区建设的需求分析,计算该地区的物流总量,即:地区的物流总量=吸纳的物流量(采购进来的)+生成量(生产加工制造的)+输出量(流出和销售外运的)。

物流需求包括直接需求量和潜在需求量。直接物流需求量是物流需求主体为满足其生产经营、事业开展及生活需要,产生的对物流社会化服务的直接需求量,包括:工业企业对供应物流服务和销售物流的需求量;连锁商业对配送服务的需求量;一般消费者的物流服务需求量;区域间货物中转运输的需求量。物流潜在需求量主要指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物流服务环境的发展对物流需求的拉动量,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物流需求量的变化趋势,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对供应物流服务和销售物流的潜在需求量;一般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量;区域间货物中转运输的潜在需求量。

1.3 政府政策

建设物流园区离不开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可以大大减少物流园区的成本支出,如政府给予优惠的地价,就可以减少建设成本。政府也可以提供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和物流企业的进驻。

1.4 基础运作条件

1.4.1 采购

物流园区可以吸引国内外采购中心入驻园区投资,通过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供应商,寻找质量最好、价格合理的产品与服务,为企业与其供应商或客户沟通搭建桥梁。涉及的业务包括对国内采购的商品进行分拣、重组或简单加工等增值服务后,向国内外分销、集运;对采购的国际货物进行综合处理和简单的增值加工后,向国内外销售等。

1.4.2 运输

运输是物流园区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由交通运输设施、运输工具、通行权以及在此基础上提供运输服务的承运人组织所构成。物流园区要求交通运输具有良好通达性,能够满足物流需求的可得性,保持合理的运输价格,各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布局、分工合理和配合协调。公路运输与物流园区的建设密切相关,是货物陆路运输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门到门”服务的最可靠方式。公路网是分布最密集的网络,物流园区中货物的集散都可以用公路运输来实现;铁路运输优势是快速、廉价运输货物,通过集装箱可以实现公路与铁路的多式联运。将铁路线引入物流园区,修建场站、仓库及相关运营辅助设施,可以办理整车、零担、笨重货物、集装箱和散装货物;水路运输是比较廉价的运输方式,可以一次运输大量的货物,还可以与公路、铁路进行多式联运,而且港口本身是大宗货物的集散地;航空运输运量在几种运输方式中最小,速度最快,但货物大部分属于高附加值产品,其货运要求和质量较一般运输方式高;管道运输量大、连续、迅速、经济、安全、可靠、平稳以及投资少、占地少、费用低,并可实现自动控制。

1.4.3 仓储

仓储具有场所功效,对产品需求具有调节功能,能够适应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差异,构成了物流园区中另一支撑要素。仓储基础结构是由库场设施、仓储设备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仓储功能和仓库管理者构成,并由此形成了物流园区中的物流据点。

1.4.4 信息管理

物流园区内部信息是伴随园区各种活动而发生的信息,包括各种具体的物料流转、物流作业层、物流控制层等信息。物流园区外部信息是在物流园区活动以外产生的,是提供给园区活动使用的信息,包括供货人、客户、订货合同、交通运输、仓储管理等信息。信息是实现优质服务的保障,建设通信基础设施及信息系统成为物流园区系统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

1.4.5 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国际贸易通关

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国际贸易通关及其物流延伸服务等环节的设施设备配套成为物流园区不可缺少的要素。

1.4.6 物流人才、技术条件

物流园区的建设,需要通过良好的物流服务组织与经营管理来实现。物流组织与管理是适应物流活动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的条件,而人才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是实现高效物流组织与经营管理的核心和支撑要素。先进的物流技术是以运输、仓储、信息、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支持的技术结合,能够充分体现物流管理的技术创新,如实现零库存、及时供货、协同配送、流程再造等物流技术目标。

2 物流园区规划流程

物流园区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加上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因此物流园区的规划工作也愈发显得重要。根据国内外先进的物流园区规划经验和实践,通过对我国物流园区建设规划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物流园区规划的流程。

2.1 物流市场分析

主要包括物流需求分析、市场竞争分析及物流实践分析等。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市场分析,了解物流园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竞争等情况,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运输、仓储、配送及流通加工等的物流需求量,根据地区长远和近期的物流量,确定物流园区长远和近期的建设规模。

2.2 物流园区的战略定位

根据物流园区服务对象的特征、辐射范围的大小、交易商品的行业特点、富有特色的服务和人文概念的精心设计等因素进行科学的战略定位。规划者在进行战略定位时,可采用SWOT分析法,对物流园区的整体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分析过程中,若空港、海港、公路货运站场等某类服务,在整个园区中占有较大比例,还必须进行专项SWOT分析。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经营决策者明晰内外部环境,提出发展物流园区的使命、远景目标、各阶段建设目标和竞争策略,从而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物流园区规划过程中,可考虑以下几种竞争策略:充分利用保税物流中心的功能,实现对进出口通关和行政管理的高效率;充分利用和拓展现有的物流信息系统,打造强势的国际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政策,建立特色的欧美商品专业集散地,拓展国际物流业务;充分利用现有入驻园区企业的优势和物流需求的特点,促进行业供应链的竞争力提升,集聚产业的物流,实现产业链的成型和优化。

2.3 物流园区的功能设计

物流园区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功能:园区拥有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运输方式转换、信息、调度、配送等功能,具有综合各种物流方式和物流形态的作用;专业功能:集装箱拼装箱功能、运输配装和中转功能、配送加工功能;集约功能:集约了物流主体设施和有关的管理、通信、商贸等设施;信息、交易功能:集中汇集物流信息,控制物流过程,实施集中管理;集中仓储功能:通过集中库存可以相对降低库存总量,实现有效库存调度,从而能够充分发挥仓储功能,减少工商企业对仓库的投资;多式联运功能:有效集约公路、铁路、水运、空运,实现综合运输、多式联运的最有效转化;辅助服务功能:包括生产、生活和停车服务几个方面,提供金融、保险、工商、税收、设施检修等全方位的配套运输车辆服务等,属于生产方面的辅助服务功能。

因此,依据物流园区的基本功能,可以分为仓储区、加工区、增值区、交易展示区、综合服务区、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等功能片区。

物流园区功能设计时,主要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首先确定物流园区的规划原则,对物流功能规划所涉及的核心因素进行列举和分析,然后对整个物流园区规划分为几个功能区域,如仓储区和综合服务区,决策者根据实际需求,为每个功能区域命名、定义、分配相应的面积、引入相关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最后是对物流园区的核心流程进行定义和描述,流程包括:集装箱服务、生产原材料供应和配送、生活资料采购和配送、保税物流作业、空港/海港/铁路物流服务流程等。

2.4 物流园区的设施规划与布局设计

根据物流园区的战略定位和经营目标,在已确认的空间场所内,依据规划与布局的原则,考虑从货物的进入、组装、加工等到货物运出的全过程与物流的密切相关程度,将人员、设备和物料所需要的空间作最适当的分配和最有效的组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为园区的进一步开发做出相应的开发计划。

2.5 物流园区的商业计划

商业计划主要包括物流园区管理公司的组织架构和职责、物流园区业务模式、收益预测、客户分析、园区销售/市场推广策略、投资收益及风险评估等概要分析。商业计划制定的目的,是让物流园区投资和经营管理者设计公司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

2.6 物流园区的经营模式

在完成以上园区规划步骤后,最终确定园区的经营模式。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指物流园区为实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决策、组织、经营与管理形式。采取哪种经营管理模式,直接取决于开发建设模式。一般说来,采用政府主导的经济开发区模式和政企联合开发模式的物流园区,其经营管理模式可采取管理委员会制;采用政府规划物流企业共同开发模式的物流园区,其经营管理模式可采取业主委员会制;采用大型物流企业主导开发模式的物流园区,其经营管理模式可采取经营管理公司制;采用物流(或工业)地产商开发模式的物流园区,其经营管理模式可采取物业管理制。

3 物流园区规划的关键问题及需求分析

3.1 物流园区规划的关键问题

在物流园区规划过程中,解决物流园区布局的空间结构是首要问题,要分析物流园区空间布局的类型结构和特征,各层次节点在物流网络中的发展比例及相互关系,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等问题。同时,还要考虑物流园区布局的区位特性问题,研究园区理想空间区位所需要的外部环境条件,园区区位选址原则,园区具体地址的选择确定等。

在研究和规划物流园区布局的空间适应性问题方面,要针对不同类别和规模的物流园区,根据其所在的经济区域的宏观发展适应空间和经营效益,进行实际承载能力的分析,来确定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对于物流园区布局的最佳方案。进行物流园区布局规划时,要研究同一地区不同类别、层次物流园区的协调布局规划、系统分析设计等问题,其中包括地区内物流经营单位和中心数量、位置、规模及其优化配置等。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划过程中,还要考虑所需要的设施布置问题,包括作业流程设计、周边设施布置、设备(选型与配置)等。

3.2 物流需求分析

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直接受物流需求的影响,物流需求是物流园区建设的基础。物流量与物流需求有密切的关系,但物流量并不能完全反应经济社会的物流需求:在物流服务能力能够完全满足社会的物流需求时,物流需求与物流量基本相等;当物流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物流需求时,物流量不能代表社会经济活动对物流的需求,只能反映出一定的物流设施所能提供的物流量,尚未满足的物流需求部分就是潜在的物流需求。物流园区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园区的物流总量水平。

3.2.1 物流需求时间与空间

物流需求时间是指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区域物流的需求量,主要分析物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物流需求量大小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速度,分析不同阶段物流的需求量对物流园区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物流需求空间是指不同区域物流在同一时间内需求量的分布,即根据物流需求的空间分布来分析物流量的大小,该指标对物流园区的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

3.2.2 物流需求结构与层次

物流需求结构是指各种物流需求之间的比率,主要有区域内各种物流需求比率和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物流需求比率。区域内各种物流需求之间的比率主要包括区域内的事业单位、工商企业和分散的消费者对社会物流服务的需求结构,物流需求量比例可用不同的物流需求主体来表示,该分析结果对物流园区功能以及规模的确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依据所提供的物流服务程度,物流需求层次可分为:初级层次:只向需求方提供最基本的物流服务;中级层次:除了基本服务之外还可参与订货采购以及生产计划的制定;除前两个层次之外,物流园区还可以帮助客户实现生产控制、信息服务等。物流需求量直接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在分析物流需求量变化时要先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3.3 物流总量分析

物流总量分析是对未来园区的货物流入和流出的总量、流通的节奏与速度等各项内容进行的估计和推测,是在现阶段对将要发生的货物流量进行的研究,以便决定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物流总量预测的内容包括:物流总量的各组成部分预测,包括货物流量、流通速度、流通路径以及货物的构成等方面;物流总量保障能力预测,包括仓储运输保障、流通加工保障、信息传递保障以及企业正常运营保障等;物流园区影响因素预测,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政府政策环境的影响以及物流园区内部环境的影响。由于不同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所处环境以及主要服务方向不同,在进行物流总量预测时步骤也有所不同,并且在预测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变化,按照一定的流程根据物流园区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园区物流总量进行合理的预测,所以在预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分析都不可忽略。

参考文献

[1]彭志忠,井颖著.物流园区规划理论与实践[J].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6.

[2]陶经辉.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运作[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38.

[3]潘文安.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01.

[4]谢如鹤,张得志,罗荣武.物流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44.

[5]詹姆士.R.斯托克道格拉斯.M.兰伯特,邵晓峰等译.战略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9.

[6]魏际刚.物流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38.

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方法综述 篇10

我国从1995年开始建设化工园区,2000年后,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006年,我国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化工园区达60多处[1]。化工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园区内外人和周围环境的安全。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15万人紧急疏散;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60人受伤,100吨苯类物质流入松花江致使松花江水域遭到污染,近400万人口的哈尔滨市停水4天[2]。

因此,如何对化工园区进行合理规划,预防和控制潜在的重特大事故,降低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确保化工园区生产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已成为各级政府、园区建设者与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日益关心、关注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3]。目前,国内外土地利用安全规划方法可归纳为3类:(1)安全距离法;(2)基于后果的方法;(3)基于风险的方法。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这三种方法,然后分述它们的使用现状、可比性、不确定性等内容,接着介绍一种集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优点的新方法-ARAMIS方法体系,最后进行总结,提出开展一些新的研究领域的建议。

2 化工园区安全规划方法概述

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的基本思想是“分区制”,实现“分区”的方法大体可归纳为安全距离法等3类。文献[1,2,3]对这三种方法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本文只简要回顾每种方法的主要思想及其特点。

2.1 安全距离法

安全距离法起源较早,大约出现在1810年左右[4]。该方法根据历史的经验或专家判断,列出不同工业活动或设施与其他场所或区域之间的安全距离。在这个安全距离之外,认为风险等于0,反之,认为风险等于1。安全距离方法的原理简单直观,容易理解和沟通,所以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由于其仅考虑工业活动的类型或现存危险物质的数量,而不是建立在系统的思想之上,因此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粗旷性”是安全距离法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

2.2 基于后果的方法

该方法是1970年代后出现的[2,4]。该方法做如下假设:如果现有的保护措施能够充分保护人群免受最坏事故的影响,那么也能够充分保护人群避免受任何较轻事故的影响。因此,有时也称之为“最坏假想事故情景”方法,也称之为“确定性方法”。以各种“最坏假想事故情景”模型为基础,计算出与潜在事故发生可能性无关的死亡或各种伤害的半径,然后根据这个距离分区,在这个区域内会造成死亡或伤害,区域之外则不会造成相应后果。基于后果的方法是系统理论用于风险分析的产物,因而其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都是系统的确定的,令人信服的。但是由于“最坏假想事故情景”很难准确确定,因而其缺点主要是“出发点”的不确定性。

2.3 基于风险的方法

1974年拉姆逊教授(Norman Carl Rasmussen)首先将该方法应用到核能发电厂的风险评价中[5]。之后被迅速推广到了其他行业。基于风险的方法,也称概率风险评价(PRA),其评价所有事故的后果严重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综合给出所评价对象或区域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然后依据可接受风险标准进行分区。与前二种方法比较,由于要求定量计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基于风险的方法较完善,同时也较复杂,所需时间和费用也较多。

3 安全规划方法的比较

3.1 方法的使用现状

至今,这三种方法都在使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在继续探索更加全面的规划方法。文献[3]统计了欧盟部分成员国使用这些方法的情况(见表1)。此外如美国使用安全距离法和基于后果的方法,俄罗斯、加拿大等使用基于风险的方法。很自然地人们希望知道这三种方法究竟孰优孰劣。

3.2 方法的可比性

Michalis D. Christou等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3]。第一个比较是对一个氯气泄漏的情景(选自文献[6])。安全距离法推荐的距离为1000m,这个距离与事故情景无关。用基于后果方法,在最严重事故情景下,对应于死亡出现的范围是1380m,对应于不可逆转伤害出现的范围是3940m。用基于风险方法,选择1380m的点,该点的个人风险取决于各种事故发生的频率。假设以10-6/年为可接受风险标准,如果计算出总的风险低于10-6/年,则基于风险的方法比基于后果的方法给出的距离要小;反之则大。

第二个比较是选自《重大危险分析基准练习》(BEMHA)[7,8]中一个液氨储罐装置。考虑了三种事故情景。安全距离法给出的距离为1000m。如果选择基于后果方法的D2(风速2m/s)区(距低温储罐1180m,距加压储罐980m),则其大体上对应于个人风险10-7/年风险等值线所包括区域。三种方法给出的区域大体相当。

英国和法国有关研究[9]发现,在检验的案例中大多数(约60%)采用的距离是可比较的。

严格讲,这三种方法有本质的区别。安全距离法直接给出的物理量是一个确定的距离,基于后果的方法给出的是对应于各种最坏事故情景下的死亡及伤害或损害的一系列后果范围,而基于风险的方法给出的是所有可能事故对每一点及整个区域产生的导致死亡或伤害的概率。因此,它们的物理意义是根本不同的,因而是不可比的。但是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者,他们想知道选择哪种方法是最佳的。因此,所说的这三种方法的比较,是站在应用的角度对其效用的比较,而不是从其物理意义上进行的本质比较。说明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以前的文献在进行这样的比较时都小心翼翼。

3.2 方法的不确定性

1988~1990年期间,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RC)组织了一次《重大危险分析基准练习》(BEMHA)[7,8,10]其目的是评估化工风险分析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分析不确定性的起源和对结果的影响。练习选取一个液氨储罐装置作为评价对象,11个小组完全独立地使用各自不同的方法进行完整分析。分析的部分结果如图1所示[10]。

结果表明,由不同小组划分的土地利用规划分区从500m到1800m不等,出现这种情形,主要是因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不确定性来源分为两类:(1)偶然性或认知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未知知识造成的,即“你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你不知道的”;(2)选择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指选择参数、模型以及隐含的完整性等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是对已知知识的应用产生的。

为了深入研究不确定性,欧盟在BEMHA项目的基础上,1998年又开展了一个ASSURANCE项目(化工设施风险分析中不确定性评价),于2001年春季结束[11]。项目包括假想情景选择比较、后果评估比较和最终概率评估比较。

由于方法存在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基于风险方法在处理频率或者概率方面固有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曾一度怀疑和排斥该方法[12]。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不确定性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先前的怀疑变成了如何减小不确定性的影响。

Jens Christian Refsgaard等总结了处理不确定性的方法[13]。现在大约有十四种处理不确定性的方法:数据不确定性引擎(DUE),误差传播方程,专家启发,同类回顾扩展,反转模拟(参数估计),反转模拟(预测不确定性),Monte Carlo分析,多模型模拟,NUSAP(多维不确定性评价),质量担保,情景分析,敏感性分析,有关利益方和不确定性矩阵。

Christian Kirchsteiger对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进行了深入地对比研究[6]。他认为所谓确定性和概率性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确定性中有随机性,随机性中有确定性。要更加深入理解两者的关系,则需从“混沌”学入手。

目前的实践一般是三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比如用安全距离法先确定一系列的参照点,对于瞬时爆炸、热辐射等破坏作用,主要使用基于后果的方法,对于毒气云的扩散等主要使用基于风险的方法[3]。

4 ARAMIS方法体系

2000年及其后几年发生了几起重大事故,如Enschede(2000)1、Toulourse(2001)2和Lagos(2002)3等,促使人们反思风险分析方法。欧盟在BEMHA项目、ASSURANCE项目的基础上,于2002年启动了ARAMIS(工业意外事故风险评价方法体系)的项目,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方法-ARAMIS方法体系。

该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新的工业意外事故风险评价方法体系[14]。ARAMIS方法体系认为风险是部分区域遭到破坏的概率(频率)。为了观察这种破坏,一个给定强度的危险现象必须打击脆弱要素。期望的破坏水平由要素的脆弱性和现象的强度决定,频率和强度联合起来叫做严重度。该方法分别评估严重度和脆弱性,给决策者提供这些要素以评估后果的风险。三个定义如下:

频率×强度=严重度

强度×脆弱性=破坏力

风险=频率×强度×脆弱性

ARAMIS方法分为五个主要步骤:辨识主要事故危险(MIMAH),辨识安全屏障并评价其绩效,评价针对屏障可靠性的安全管理效力,辨识参考事故假想情景(MIRAS),评估和图示参考假想情景的风险严重度和工厂周围环境的脆弱性。

基于后果方法的最大难点是确定最坏事故情景,ARAMIS运用一个“蝴蝶结”技术及“风险矩阵”来确定事故情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基于后果方法确定最坏事故情景的盲目性。同时提供了一些工具和结构以改进频率数据的不确定性。目前该方法在欧洲一些国家试用[14],其提供的脆弱性数据也被一些国家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参考[15]。

相比QRA,ARAMIS方法论明确地考虑了安全行为,因此在安全管理系统的评估组成上更加清晰,其次,ARAMIS方法论用有迹可循的方式使用环境脆弱性,有助于最终风险评估结果的清晰表达[16]。

当然,ARAMIS并没有全部解决目前方法存在的问题,比如在获得可靠的事故频率数据、量化管理对事故概率的影响、减少脆弱性、确定影响的极限值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完善。

5 总结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方法有三类:安全距离法、基于后果方法、基于风险方法。严格讲,这三种方法有本质的区别。对这三种方法所做的比较,是站在应用的角度对其效用的比较,而不是从其物理意义上进行的本质比较。目前三种方法都在使用,可用安全距离法先确定一系列的参照点,对于瞬时爆炸、热辐射等破坏作用,主要使用基于后果的方法,对于毒气云的扩散等主要使用基于风险的方法。

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即这些方法主要考虑潜在破坏力对人造成死亡或受伤等影响,但是这些破坏力同时会对其他系统如设备设施、周围环境等造成破坏。此外毫无疑问,安全管理系统、安全屏障对设施发生事故的潜在频率、减弱事故后果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人们需要更加综合地看待风险,ARAMIS方法体系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还需要在获得可靠的事故频率数据、量化管理对事故概率的影响、减少脆弱性、确定影响的极限值等方面继续完善。

安全规划的方法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不断出现的新的需求而改进,以下方面或许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1)对人的体系的评价。

人在潜在风险面前不是被动的,人或许也是潜在风险的一部分;人或许会强化风险,当然人也可以减弱风险,如何量化评价人的作用是需要研究的一个方面。

(2)经济损失的全面评估。

应该承认,生产活动首先是经济活动,只有将抽象的风险概念转换成潜在经济损失,才能真正触动决策者的观念和决心。尽管已经有一些评估经济损失的方法,如保险行业通常使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损失的方法确定保险额等方法,但是人们期望更加清晰地“看到”潜在经济损失,因此需要研究更加清晰的风险经济表示方法。

(3)失效概率数据的积累和更新。

失效概率与生产技术水平、维护能力、运行环境等都有很大关系,因此一方面需要积累数据,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新数据。

(4)环境脆弱性的清晰表达。

安全规划中需要准确辨识脆弱性对象,然后才能通过调整、设置屏障等措施降低脆弱性,从而提高安全性,因此需要研究辨识和表达脆弱性的方法。

摘要:简要回顾了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的三种方法:安全距离法、基于后果的方法、基于风险的方法。介绍了它们的使用现状,并讨论了它们的可比性和不确定性。为了克服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希望开发更加一致和综合的方法。因此又简要介绍了欧盟开发的一种综合了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优点的综合方法——ARAMIS方法体系。最后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方向。

园区规划 篇11

摘要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以最短的流程、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费用传输高质量的信息。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应由共用信息平台、基础信息平台和作业信息平台构成。为了实现物流园区的高效运营,应采用合适的共用信息平台建设方式,在规划建设时注意与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实现不同程度的有机对接、与园区各物流信息系统有机结合、长远目标的先进性与阶段性目标的实用性有机结合。

关键词物流园区;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物流园区是多个物流实体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物流服务与管理设施的集结点。从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看,物流园区实物空间的占位作用在逐步退化,而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作用在逐步强化,现代物流逐渐趋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以网络为平台、供应链为主体、电子商务为手段,构筑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正在成为物流园区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的目标定位

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在于以最短的流程、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费用传输高质量的信息。其目标定位:一是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及协作:二是加强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三是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在线交易,实现电子商务。其具体目标为:(1)建立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数据交换提供基础设施;(2)引导相关物流企业的信息建设,接人共用信息平台系统;(3)完善行业管理部门相关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提供行业管理的信息支撑手段,提高行业管理水平;(4)提高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效率,使这些作业环节更省力、更合理;(5)使用户订货适时、准确,尽可能不使用户所需的订货断档;(6)保证订货、出货、配送信息畅通无阻;(7)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

二、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框架体系构建

物流信息系统平台规划的关键是构建信息平台的体系框架,并对其进行技术分解,确定各系统之间的衔接要求,明确信息组织方案等。根据信息属性和可实现的技术方法,物流信息平台由共用信息平台、基础信息平台和作业信息平台3部分组成,其中共用信息平台是中心。从服务性质上来看,共用信息平台是广义的,基础信息平台是局部的(园区内物流企业),作业信息平台是针对某一具体物流企业的;共用信息平台服务于基础信息平台和作业信息平台,而基础信息平台和作业信息平台的企业相关数据信息又服务于共用信息平台,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共用信息平台

物流共用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等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力支撑,其作用是:保证货物运送的准时性;货物与车辆跟踪,提高交货的可靠性;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性;提高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企业直接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利用其庞大的资料库以及开放性的商务功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交流、发布、业务交易、决策支持等的信息化管理,是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捷径。

共用信息平台由各基础功能系统组成,通过基础功能系统实现与交通、运输等管理部门信息分系统,与港口、铁路、机场及其他物流园区等物流枢纽信息系统,与银行、保险等服务机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构成共用信息平台系统。共用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基础功能系统为参与者各方提供一种信息沟通的技术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的共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系统,支持物流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共用信息平台的需求,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层次上的信息等。物流共用信息平台是一个面向物流行业、各个企业的综合性特大物流电子商务社区,它提出面向企业和用户服务的虚拟电子交易市场和管理咨询的经营理念,以各行业的供应链交易和咨询管理为中心,涵盖各行业的制造、商贸、服务成员,既为企业提供行业信息、交易平台,又为各会员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信息,实现在线交易等。

2.基础信息平台

通过园内物流企业的接入和园区获取的物流需求信息的抽取,构成物流基础信息平台。物流基础信息平台为园内物流企业的接人提供技术支持,向相应数据库抽取服务于物流企业的相关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并提供信息共享功能;抽取园内物流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为政府的物流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物流基础信息平台是对园内物流企业进行行业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平台,通过物流企业的接入,实现园内物流企业的统一管理和服务物流园区(或相应机构):搜集、处理、储存信息,再通过基础信息平台向园内物流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园内物流企业通过基础信息平台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3.作业信息平台

物流作业信息平台主要是向园内物流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生产作业平台,以满足物流企业完成生产过程的各项功能需求。设置物流作业信息平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自建信息网络系统的物流企业的需求,以减少重复建设,提高中心信息网络系统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具体被租用的物流作业信息平台以虚拟网的形式寄存于物流园区中心信息网络系统,共享中心信息网络系统资源。企业租用作业信息平台时,不承担“共享协议”之外的任何责任和义务,与有独立信息网络系统的企业具有同等的待遇,企业的生产经营、日常管理及相应数据信息的保存,以完全独立的形式存在于物流园区的中心信息网络系统。作业信息平台由多个分系统组成,其主要的分系统有: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货贷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射频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结算管理信息系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三、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规划建设对策

1.共用信息平台建设方式

共用信息平台建设方式有两种:一是政府投资、企业化运作,这种方式是政府建设物流园区共用信息平台,通过租赁等方式转让经营权给商业企业,共用信息平台由商业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进行商业化运作;二是企业投资、企业化运作,这种方式下共用信息平台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并按照一定的协议由企业来管理和经营。

2.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建设应注意3个“有机结合”

第一,与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实现不同程度的有机对接。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用户包括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物流

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企业、客户企业和一般的公众用户,从时间上又可分为永久性客户、长期固定性客户、短期流动性客户和一次性客户。由于不同用户对物流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也不一致。由于物流园区用户存在着层次多、范围广、需求各异、变化快等特点,物流园区信息平台不仅通过共用信息平台为各相关部门提供基本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场所,也为不同用户提供了不同的接入方式和接人权限。如对长期固定客户企业,可以直接将该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或Intranet或Extranet与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将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直接作为该客户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的向外延伸;而对仅有一次性需求的用户来说,则只需向其提供最基本的需求信息发布、公共信息查询等公共功能即可。

第二,与物流园区内的各种物流信息系统有机结合。由于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除了涉及各个物流企业间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外,更涉及多个物流枢纽、物流环节、物流企业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和部门。在物流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物流系统必须实现跨地区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和集中处理的结合、多个异地局域网连接等功能。Internet和Web365JT技术的出现为物流平台提供了基于Internet的Browse/Server系统结构模式。

在物流信息系统规划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处理好物流信息平台与其他现有信息平台之间的交互和标准统一,对已在实际应用的各种单一功能的物流软件系统提出有机整合的具体方案;另一方面,必须为物流园区企业用户提供一个规范化的、可递进开发的框架和标准。为增强系统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高度符合高聚合、低耦合的模块设计原理,使各功能模块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不同的物流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再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深度开发和功能整合,并实现多种模块叠加式升级能力。

第三,长远目标先进性与阶段目标实用性实现有机结合。区域性物流园区的建设关系到一个地区今后几十年物流业的发展,以及整体经济发展的后劲与速度,所以物流园区规划的长远目标应有一定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超前,二是技术适当超前。思想与管理模式的超前是发展的根本,技术的适当超前是发展的保证。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不适当超前,很可能建好以后就落后了,而且会使后来介入的企业遇到很大的技术障碍,也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升级。目前物流企业应用GIS和GPS技术还不多,但引进该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几年后企业发展的趋势,所以在规划期间就要考虑到这种明显的后期需求。

智慧园区总体规划与建设 篇12

智慧园区规划一般包括:规划总体目标、规划依据、规划原则、规划期限、总体构架、规划主体内容等。不同园区类型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其思路应围绕园区现状、园区定位、服务需求和发展需求展开其相应功能的规划与建设,做到规划与建设理念一致、业务架构与功能架构协调,实现园区各系统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智慧园区内的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规划应与整个智慧城市的相关业务平台或者数据中心建立接口,不提倡自成体系,但可填充园区内的特色应用。

本文不赘述规划目标、依据、原则等内容,而是从园区分类出发,给出一个供参考园区的总体架构和规划主体内容。

2 智慧园区分类

智慧园区按照园区集聚产业的功能可分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软件园区、教育园区、物流园区、文化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综合园区等。

按照园区建设主导者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园区、企业主导园区、政府和企业共同主导园区。政府主导园区一般是城市的某个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有委办局或者委办局派出机构。企业主导园区一般是企业投资建设、为企业服务,无行政管理功能。

按照园区规模可以分为大型园区、中型园区和小型园区;大型园区一般是综合性园区,建筑物类型丰富,业态众多,管理复杂,目前园区管理向城市化转变,已从单纯发展经济向承接更多城市功能转移,其规划必须以智慧城市的视角看待。小型园区建筑物类型单纯,业态单一,管理简单,一般可归类到智能建筑研究的范畴。

3 智慧区规划

3.1 智慧区总体架构

一个大型综合园区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智慧园区总体架构分三层:

最底层为智慧设施层,为园区规划的标配设施,大致可以分三类:智能化设施、信息化设施和园区公用网络设施。

中间层为智慧平台层,该层通过各种适配器、网关和接口采集各类基础设施上传的核心数据,通过数据清洗、抽取、融合、挖掘与顶层各应用交换数据,该层一般可以表现为园区综合管理中心、园区信息中心、园区应急指挥中心、园区云计算中心和园区政务中心五个中心。五个中心通过园区综合运营管理平台、园区信息化运营平台、园区应急指挥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和云服务平台五个运营平台,为上下层提供支撑。

顶层为智慧应用层,主要提供各类智慧应用功能集。

3.2 智慧园区规划主要内容

智慧园区规划主要围绕园区需求主体(政府、园区管理者、园区企业和园区居民)提供园区管理服务、产业服务、民生等公共服务。不同类别的园区,其需求不同,其提供的服务也不一样。比如政府主导的大型综合园区,一般应含有以上三种服务需求,小型园区可能只含有以上服务的一种或两种需求。

3.2.1 园区管理服务

园区管理服务主要是园区政务服务和园区综合管理。

政府主导的大型综合园区和智慧城市的城市管理内容大致一样,主要聚集园区管委会、园区各委办局或其派出机构的电子政务功能。园区管委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园区管理、公共服务、商务促进等。园区各委办局提供招商、规划、税务、工商、住建、交通、城管、计生、环保、教育、安全等审批服务。各委办局都有自己的专用信息系统,其信息化规划应遵行“平台上移,服务下移”原则。

目前规划主要聚焦到园区基础信息库(五库)、公共信息平台和园区门户建设以及园区协同办公、园区一站式审批、网上办事大厅(园区门户)等应用的规划。

一个政府主导的大型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如图2所示。

非政府主导的中小型园区的管理一般没有政府服务功能,其规划内容应聚焦到园区综合管理与服务等传统功能。

园区综合管理主要聚焦在园区公共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车辆管理、资产管理、能耗管理、园区公用机电设施管理、建筑物内机电设施管理、园区消息发布及物业管理等,这些都是传统的智能建筑规划的内容,因此一般可以按照传统智能建筑的思路予以规划。

3.2.2 产业服务

产业服务主要集中在以创新发展和产业链协同为目标的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综合管理等几大方面。规划应围绕着建设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功能清晰、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完善,集创新、生产、流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服务平台,推进园区信息化和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创新,构建现代化智慧园区体系,全面提升园区服务和管理水平。

不同类型园区,产业园区有各自规划特点。常见园区规划的重点见表1。

园区企业生产系统规划由于专业性较强,一般由企业自主规划,园区规划要予以配合。

产业服务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是提供园区管理者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信息沟通渠道和平台以及服务企业共性应用。如园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产业合作服务平台、科技与人才服务平台、园区办公、园区基于IaaS/PaaS/SaaS各层云服务等应用等。这些规划都是目前园区规划可以重点关注的地方。

园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规划如图3所示。

3.2.3 民生服务

园区有小区、社区,就应提供相应的居民服务规划。民生服务规划主要围绕智慧小区、智慧社区等展开,还可以扩展到园区商业、园区教育、园区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方面。

智慧社区(小区)主要是为园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的社区服务。促进民政、公安、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业务系统和服务资源向社区(小区)延伸,逐步实现服务下移,不断简化、优化居民办事流程,让群众更加方便地获得政府和社区提供的各项低成本服务。

一个智慧社区规划如图4所示。

4 智慧园区建设

不同功能园区有不同特点,其建设应围绕园区主体需求完成其建设任务。不同功能园区虽然有不同个性要求,但是它们同时还具有一些共性要求。本文不对每类园区个性建设展开论述,而是对大型园区共性的建设内容进行探讨。

一个智慧园区典型建设内容可以总结为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中心(云服务平台)建设、园区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保障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和运营模式设计等。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聚焦于园区信息接入设施、园区信息交换设施、园区信息发布设施、园区公共安全设施、园区公用机电设施、建筑物内机电设施、公用网络(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等建设。

园区数据中心建设包括机房建设和云计算中心(云服务平台)建设。

园区应用体系建设包括园区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资源与环境、社会与民生等类应用建设。

园区管理与服务类专项应用有园区门户、园区协同办公、园区政务服务、园区物业管理、园区能耗监测、园区应急指挥、园区SCADA监控系统、园区综合安全管理系统、园区交通监测系统、园区一卡通系统、园区城管、园区移动APP开发等。

产业与经济类专项应用有企业生产系统、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园区科技成果展示和中介交易服务系统、园区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等。

资源与环境类专项应用有园区环境监测、园区污水处理、园区水资源管理、园区土地管理等。

上一篇:景物描写作用下一篇:网络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