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产业园区

2024-05-10

广告产业园区(精选12篇)

广告产业园区 篇1

It#发挥产业优势服务转型升级--福建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 (泉州园) 简介福建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 (泉州园) 地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丰泽区, 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发建设的老旧工业区。近年来, 随着泉州行政中心东迁, 中心城区东进步伐加快, 丰泽区委、区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 主动把握城市化的大趋势, 及时出台产业"优二进三"政策, 以老旧工业区改造为抓手, 大力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2010年, 以领SHOW天地为核心区域启动成州工业区的改造建设, 推动片区业态由工业小作坊为主的传统工业向广告文化创意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工商部门立足实际、对接政策, 成立专门机构, 抽调得力干部进驻园区具体指导, 为创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作出突出贡献, 使老旧厂房焕发了新的生命与活力。2012年4月,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园区视察, 高度赞许, 称之为"旧厂房开辟新天地”o

广告产业园区 篇2

——肇庆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调研报告

近年来,肇庆把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和打造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载体,积极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总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对肇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解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情况,近期市统计局工业交通科对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园区基本建设情况

目前,我市经省级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有5个,其中:工业园区2个,分别是广东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广东肇庆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3个,分别是中山(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顺德龙江(德庆)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中山大涌(怀集)产业转移工业园。5个园区总体规划面积共12370公顷,已开发面积共3980公顷,园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均实现“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土地平整)。2008年,中山(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获广东省承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首批示范性工业园区,并获5亿元扶持资金。该园规划建设面积为2250公顷,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功能拓展迅速,双转移成绩斐然。

(二)园区入园企业生产情况

入园企业不断增加。截止2008年,5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纳入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14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5.1%。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9家;小型企业123家。

企业生产贡献突出。2008年,5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共完成工业增加值60.0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6.5%;对全市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27.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8.4个百分点。其中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7.49亿元,增长42.7%,占全部园区增加值的71.5%。

重工业成为园区的中坚力量。2008年,园区完成重工业增加值42.9亿元,增长36.6%,对园区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72.1%,拉动园区工业增长25.7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占园区增加值的比重为71.5%。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支撑了园区工业的快速增长,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06亿元,增长76.5%,占园区工业增加值的36.7%。

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迅猛。2008年,广东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2家,占全部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的53.2%,完成工业增加值42.33亿元,增长45.5%;园中园中山(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企业达100多家,正式投产企业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1.88亿元,增长19.3%,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产业转移园前列。

(三)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仍然滞后。近年来,肇庆市不断加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三通一平”工作不断推进,较好地完善了道路交通、通讯网络等条件。目前,广东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中山(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基本实现“九通一平”(九通:道路、雨水、污水、给水、天然气、电力、热力、电信、有线电视;一平:土地平整)。但山区县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配套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电力供应受用电指标限制,供应不足,电压不稳;供水管道接驳不充分;通讯网络不稳定;生活文化娱乐设施不齐全等。

资金投入不足。除广东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中山(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获得省财政的大力支持外,其它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在资金投入方面依然显得捉襟见肘。产业转移合作双方层次偏低且多数是松散型合作,较少得到转移方应提供的园区开发资金,自筹建设资金难度较大,园区开发受较大影响。

发展后劲不足。尽管近年来山区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引进了一大批企业,但总的数量并不算多,投资也不算大,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质量不高、辐射不强等问题,特别是与本地优势资源结合不够。山区县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丰富,产量和质量都比较高,但是涉及资源精深加工的企业并不多,产业链条较长的不多,尤其是战略投资者不多,在带动工业素质整体提升方面后劲不足。

劳动力资源不足。随着园区不断建设,入园企业不断增多,用工需求也迅速增大,虽然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企业招工较难。一是青壮年劳动力许多已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富余劳动力年龄偏大;二是劳动力技能偏低。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工、熟练工,而现有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水平偏低,很难实现稳定就业;三是就业观念还未彻底转变。许多青年不太愿意在本地就业,外流现象比较突出,致使出现结构性用工紧缺,引进来的企业招不到足够的、合适的产业工人。

环境污染堪忧。一些园区在引进企业时,降低了园区的环保准入门槛,对企业的环评把关不严,未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指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执行率不高,有些园区没有设立污水处理厂等。

(四)加快我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当前,园区经济已成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金融危机为产业转移与承接转移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因此,我市要紧抓实施《珠江三角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难得机遇,高度重视、关注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把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为园区经济的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的环境。

1、出台进一步推动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并确立工作目标任务。每半年召开一次全市性专题会议,突出一个重点,有的放矢地出台一个政策性文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加快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实现全市经济协调发展。

2、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所在地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协调服务,解决园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产业转移合作机制,落实市场化运作实体,明确各方责任,进一步推动产业、资金、人才、管理的转移。

3、学习借鉴中山(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各地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从本部门的职能出发,学习经验,研究制定和进一步完善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继续加大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扶持力度,提升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吸引力,促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快进项目、早成规模、早见效益。

广告产业园区 篇3

“产业园的建设已经不能停留在先建设后聚集的阶段。应该改变为先引入产业再建设的程序。”任洪斌说。这样的改变将是质的变化,而在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这样的脚步已经临近。

产业导入式聚集区

以往的聚集区,无论是产业园还是企业孵化基地,都是先建设房屋,再根据企业的需求合理配套,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产生效应。而现在摆在东方今典面前的是如何改变这样的套路,从产业引入开始。

任洪斌表示,要想让区域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要完全摆脱掉原有商业地产的理念。不再是先投产房屋,后吸引企业入驻,而应该转变为产业先行,首先确定产业项目,确定入驻之后再根据产业的要求来配套建设。

“这样的方式对于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说特别有发言权,但是对于传统商业地产来说就没那么简单。”任洪斌表示,未来产业园的趋势最重要的是产业,一个拥有百亿规模产业的企业,比较容易建设产业园的核心产业,从而带动附带产业的发展,迅速成长为一个有着优良质量的产业园,进一步则可以提振区域经济。

而对于以商业地产模式来运营产业园的地产商来说,没有大企业这样的资本,如何进一步升级?东方今典2013年所探索的核心模式就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

任洪斌坦言,东方今典在未来的日子中将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设运营好固有产业园,为中小企业继续提供优良的投资孵化环境,另一方面将会将资金引入产业投资,以控股或产股的形式投资优良产业,从而对企业拥有发言权,引导企业建设产业园新区,以产业为核心,以配套为辅助,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建设产业新区。

建设新区的模式被任洪斌分为产业园集团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承担产业园建设;第二个阶段主要将精力与资金用在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优良产业进入新区建设;第三阶段将是用自己手中所拥有的产业园持续扩大效应,建设城市新区。“这样的变化已经不仅仅是运营一个新区那么简单,我们依然可以运营一个城区,这是低层次企业服务与高层次产业服务的区别。”

从运营产业园到运营新城区,这样的过程将成为东方今典未来所追求的目标。目前,任洪斌考虑的是如何将资金能够快速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去,让产业园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快速在东方今典产生决策。

区域经济提振主力军

目前,城市产业缺乏或产业升级调整,就业问题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资源集中用于城市建设,或者是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辖区面积,忽视产业发展,造成城市发展中的产业“空心化”,而创造的就业机会不足;随着中国工业化进入资本密集度提高阶段,资本投入迅速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加快,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较以往降低。另外,进城务工农民由于技能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其就业问题一直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难题。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空间,是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城市建设等城市发展相关问题日益凸显,为政府、社会和学术界所关注。如何在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规避城市病,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等问题,已经成为横亘在我国城市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城市运营”理念应运而生。

在任洪斌看来,未来理想的运营模式应该是,政府控制几个城市运营商,由政府参与决策,但由城市运营商来运营城市管理。

在城市运营当中,产业园应该是主导,而产业园中,优良的产业应该是核心。如何选择产业核心就显得非常重要。任洪斌表示,应该以实体企业为核心,才能够真正长久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你去看看国外的百年老店,真正存活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实体产业,比如制造业等,我们看到的目前的底特律、法兰克福都是由这些实体企业带动的城市,能够屹立百年而不衰。”任洪斌说。

未来的城市运营项目运作流程因跨越“土地一级开发”、“二级房地产开发”和“三级产业联动”的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在各环节上均能给予政府部门较大支持,因此亦能获得普通开发商无法企及的诸多优惠。

广告产业园区 篇4

代瑞红, 园区中国———中国产业园区网 (www.parkchina.net) CEO, 北京博睿联思国际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华区域发展促进会、两岸三地经济合作促进会政府招商引资委员会秘书长。管理学博士, 擅长战略管理、区域经济和投融资管理咨询。为各级政府和产业园区提供战略定位、产业定位、招商引资、营销推广、活动组织、项目合作等专业系统服务, 为国内外企业、投融资机构提供市场调研、投资选址、商务考察、项目推进的专业服务。

记者:您最初是在政府从事招商引资工作, 这段经历对您的成功有哪些帮助?

代瑞红:对我来说在政府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时期是很好的一段经历, 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企业和信息。招商引资是一种开放性工作, 不会每天都重复相同的内容而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相反, 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都是新鲜的。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这对于知识层面的更新非常有好处。招商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 没有哪所高等院校开设过针对此类工作的专业, 在这种情况下, 每天的工作于我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也就迫使我去积极应对, 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努力抓住机会去充实丰富自己, 将压力转化成提升自我的动力。这种动力与事业的发展、知识的积累、人脉的拓展, 都是我所收获的宝贵财富。同时, 这段经历使我更多的了解了客户的需求, 也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了。

记者:目前, 中国地方政府通过建立产业园区进行招商引资, 您认为这种发展模式有哪些优缺点?应当如何解决?

代瑞红:在我看来, 国内产业园区发展基本仍以政府为主导, 当然这也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形式, 另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这其中的某些园区是由几家企业聚集而自发形成的, 然后逐渐形成产业经济区。但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政府会适当介入加以引导和扶持。这样一来, 有市场和政府力量的共同作用, 就会使园区发展的更为理性、健康。招商引资以政府为主导是有历史背景的, 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政府区域发展的战略层面, 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替代的。实践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说明这种发展模式是适合的。当然,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也存在一些问题。政府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对项目的争夺。对项目方而言, 结果并不一定是最优的, 比如一些项目落户到没有任何产业基础的地区, 而在后续生产经营中就会出现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问题, 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经营失败的概率。从政府角度讲, 企业落地了就是成绩, 但从企业角度来说, 却恰恰是没有达到共赢而导致的投资失败, 这是因为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而导致的投资后资源配置低效。

针对这些问题, 政府便引进了外部智力支持, 将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部分职能交给市场, 借力更加专业的公司来吸引资本、智力、产业的进入, 把政府的职能逐步转移到完善当地投资环境上, 制定战略方向, 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 这应该是一种趋势。

记者: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升级, 相关的政策调整会对园区发展有哪些影响?

代瑞红:产业升级是必然的趋势。近几年, 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国被称作“世界工厂”, 可能走到世界上很多的国家, 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的产品。产业升级能够促使我们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因为“中国制造”所反映出的另一个现实是, 我们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 还在以廉价劳动力创造价值。不管是国家还是城市, 都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政策调整对园区发展会有一定导向作用, 实现园区更加科学和良性的发展。从前的某些园区, 在招商引资时可能会不加选择, 重数量轻质量, 结果会导致一些“质量”不高的企业进到园区内。如果这样的企业经营失败, 园区就会面临再次招商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不分行业, 重企业集中、轻产业集聚, 这些企业杂乱无章, 彼此之间没有关联, 无法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企业之间不但不能产生积极影响, 可能还会出现负面效果。这样的园区是很难长期而持续的发展的。如果我们顺应国家的产业升级, 确定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就能给相应行业的投资者一个明确的信号, 使他们了解进驻到这个园区内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政策待遇以及支持, 能够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与效果。会使园区朝着一个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 同时使园区在招商时不再盲目, 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去选资, 提高入园企业质量。另外园区也会更加注重后续的服务与管理, 积极促进园区内企业间合作, 促进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

我认为, 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产业升级, 但园区也不能盲目跟风, 不能说国家在倡导发展新兴产业, 每个园区不管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 都来发展新兴产业。这会造成各地恶性竞争和新兴产业过剩。对园区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产业升级并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路径和实施步骤才可以。

记者:展望今后的转型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理念将更加彰显。从您的角度来看, 这会对产业园区建设产生哪些影响?在生态工业园建设方面, 欧美有哪些模式可以借鉴?

代瑞红:生态文明对产业园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工业园是产业园区发展的一种非常理想的模式。它是建立在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社区内, 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获得的效益, 要远远超过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最优化获得的效益之和。生态工业园最早起源于丹麦卡伦堡的工业共生体的探索。最初由几家大企业和一些小企业组建而成。园内的主要企业实现了“废料”的相互交换,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创造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继丹麦之后, 生态工业园区在美国、加拿大、荷兰和奥地利等国也得到了发展。

现在国内也有一些生态工业园区在积极实践。如海南国家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 (制糖) 工业示范园区, 北唐山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 但都处于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阶段。

记者:当前, 网络招商已成为企业与投资者交流的重要方式, 您怎样看待网络招商的发展趋势?产业中国园区网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代瑞红:网络招商是一个很好的招商方式, 从前可能人们还意识不到这一点。过去传统的招商有通过电话的方式, 但也都是通过熟人介绍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再有就是会议招商, 像举行投资说明会, 是政府或者企业与投资者面对面交流、寻找商机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招商方式之外, 网络招商是一种非常好的补充。它不会受地理条件限制, 也很便捷。投资者在去实地考察之前, 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足够的信息, 然后筛选一部分感兴趣并且适合发展的目标园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洽谈, 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及宝贵时间, 所以说网络招商一定是发展趋势。

园区中国网希望国内外投资者对国内的各个园区都有一个很充分的了解, 以便双方需求可以更好地进行匹配。另外,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投资者, 我们也有推出多语言平台计划, 这样只要是对中国投资感兴趣的外国友人, 都可以通过我们的网站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虽然我们的网站是园区产业信息平台, 但园区是城市的一个缩影, 而且栏目的设置上并没有单纯局限于园区, 而是中国投资地理的一种展示。

记者:就您的创业经历, 对年轻的创业者有何建议?

代瑞红:我认为创业热情是值得鼓励的, 想创业的人一般都有对成功的渴望, 这是通向成功的动力。但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 创业或者打工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 只是两条通向成功的不同道路而已。再有就是理性创业。创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机, 不是仅仅拥有热情就可以的。不仅仅是有一个好的想法, 还需要将其具体化一些, 或者先落实到纸上, 形成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企业的运营计划涉及很多, 比如你的产品是什么, 需要多少人, 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需要多少资金, 如果有了资金注入要如何运用, 如何去开拓市场, 有什么样的风险, 如何规避风险等等一系列很具体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能吸引到对你的项目感兴趣的合作伙伴。另外创业也面临选定产业的问题, 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是否有前景, 你是否对这个产业及这个项目抱有浓厚的兴趣, 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也可以花一些时间去与别人交流, 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广告产业园区 篇5

一、项目背景

辽宁铁岭工业园区是沈铁工业走廊的先导区,处在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内,与沈阳沈北新区隔河相望,区位优势明显;沈哈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铁路、地铁2号线纵贯园区,交通便捷。

产业规划 | https://f.qianzhan.com/chanyeguihua/

铁岭市地处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是辽宁省14个省辖地级市之一,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市南与沈阳、抚顺毗邻,北与吉林省四平相连,东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吉林省辽源市接壤,西与沈阳市法库县、康平县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邻。

该园区主要是依托了铁路的粮食主产区、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及新兴的煤电能源产业的优势,进行各个园区的分工与定位。懿路工业园定位为有色金属加工业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腰堡工业园定位为机械制造业、凡河工业园定位为新型建材业、平顶工业园定位为冶金铸造业、横道静脉产业园定位为环保产业、镇西工业园定位为木制品加工业、阿吉工业园定位为锻造业。

二、项目意义

在新铁岭大铁岭建设的滚滚热潮中,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铁岭县工业园区规划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九通一平”标准,具备了承载国内外各类产业转移的能力,正在成为载体坚实、政策优惠、环境优美、服务优良、最宜创业的投资热土,成为了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园区的要素保障能力有了极大提升,承载力也更强。园区“硬环境”和“软环境”共同发展,引得各类企业纷纷“抢滩”入驻。2011年园区在建项目达到5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3个,项目到位资金80亿元。

目前,该园区在建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金飞马制漆、永安铝镁合金、华夏重工、中利电缆二期、三和管桩、优力安制动器、博傲装备制造、海亮立体停车位等8个项目投资超5亿元,大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山东华夏、永安铝镁、博傲装备制造、优力安制动器、丹利消防器材、三和管桩二期、中利科技二期、路网科技等38个项目厂房、办公楼主体已完成,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建成。引进项目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新引进项目中,有色金属加工型项目13个、汽车零部件项目33个,主导产业项目占全部引进项目的90%,有力地促进了有色金属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的发展。

同时,在扎实开展“三个一”服务的基础上,巩固完善各项服务措施和方法,确保将各项服务落实到位。加强了“校企对接”工作,形成了畅通的校企互动渠道,技师学院、县职教中心共为企业提供技术工人500余名;加强了“企企对接”,园区燃气、通讯、电视网络、公交等服务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由企业投资、企业管理、企业受益;进一步筑牢了研发平台,与技师学院、县职教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有色金属、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机械加工等产业提供研发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发改委、消防、建委、工商等相关部门行政收费标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未来,该园区将更加重视符合产业定位项目的引进工作,并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真正为企业生产谋福利,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进而将铁岭打造成为一座新型的现代高科技城市。

从产业园区到科技新城 篇6

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产业园区的发展中来,但什么才是健康的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怎么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成为探索的焦点。扎根河南的东方今典产业园正在通过自己在郑州、平顶山、焦作等地大体量的产业园熟稔的操作,通过产业园区经济带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的核心支撑

产业园区在区域经济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已经凸显,产业园区将当地的优势产业聚集在一起,产生合力从而带动产业规模,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动机”。在东方今典产业园中已经成熟的郑州总部企业基地,这个效应已将开始影响周边区域。总部企业基地依托郑州高新区周边密集的大学科研机构等基础设施,吸引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前来入驻,并且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总部企业基地区别于企业聚集地的最大特点便是拥有完善的孵化配套机制,总部企业基地所打造的一体化、一站式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了完整的服务内容,并承担培育新技术、新工艺的职能,各类孵化器(创业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所在区域内的创新能力,间接提升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处于领先位置。

而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创业中心,总部企业基地可以说是一个真正引入市场机制的“产业烘培基地”。

园区围绕郑州高新区的五大主导产业集聚数百家创新型科技企业,除了减免房租等政策优惠,其独有的全方位、立体性、保姆式的三级孵化体系,将拥有高新科研成果但无法将产品投入市场的产品,通过精心呵护,在园区内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

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总经理任洪斌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样的孵化机制不同于传统的孵化器,也不同于政府建设的创业中心,除了提供良好的物业环境外,还提供例如资金支持、政策审批支持、运营支持等完善的孵化服务。

高新技术企业就如同是一颗投在水里的石子,能够快速地转化生产力所带来的涟漪。虽然现阶段体量与规模较小,但相比于传统的加工生产企业,中小科技企业都拥有极其强大的创新能力。而反观近些年沿海地区的产业园区,也正是这些拥有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业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另外,新型的产业园区并不是传统的售卖房子,做商业地产,它们关注的将是如何将园区内的企业发展壮大,各类服务将会跟进到企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例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通过东方今典产业园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由产业园出面与银行对接,组团借贷,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除了有这样的金融服务外,园区还提供诸如人力资源、技术上的支持,由此,总部企业基地也正在成为发展河南产业园经济的标杆。

做产业科技新城

从产业园区到打造科技产业新城也成为目前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建设一个城市新城,如何掌控好各类资源的运用是关键。任洪斌表示,打造一个新城已经不能如同以前一样盲目地建设基础设施,而造成大量的交通拥堵,居住繁杂的情况,同时也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新城的概念应该是各种资源的合理配备,建设一个科技新城最核心的不是住宅和生活服务类配套,最重要的是产业核心。首先要让更多的人到新城工作,产业园区是关键,其次才有住宅和配套服务。让人们居住、工作、消费都在一个区域内实现,才有可能避免老城新城之间的资源浪费。”任洪斌说。

在目前东方今典打造的项目中,平顶山新城区产业园,郑州柳林产业园就是基于打造一座新城来规划建设的,目前平顶山新区产业园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而对于目前东方今典运营项目中最成熟的总部企业基地而言,历经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功聚集了一批高科技企业,不但带动了周边生产企业的发展,也直接带动了高等院校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高新区在成为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之时,由高新区到高新城的规划,寻找到了破解高新区今后发展的“钥匙”——以“城”代“区”,完善高新区城市功能。

据任洪斌介绍,总部企业基地改变了建筑产品单一的使用功能,而是让建筑产品功能变得更加富有内涵,基地内的庭院式房屋及独栋式建筑可以实现生产、办公、住宿的综合功能。

并且,考虑到园区为企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在投资、融资、评估、担保等相关金融服务的需求量极大,所以在园区内规划了综合型办公高层建筑用于满足银行等相关金融单位的入驻。

此外,园区内的高层综合商务中心,也将会吸引星级酒店及快捷酒店入驻,以满足园区企业餐饮、娱乐、购物等文化层次的需求。而单元式住房及创业中心SOHO等形式满足了入驻企业的员工生活居住的需求。

广告产业园区 篇7

一、转型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1.由政策型向服务型转变

很多地区早期的产业园区为了促进园区的快速发展, 政府往往首先采取一系列优惠性政策吸引大量企业入驻, 使园区迅速壮大,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减免税收、政策型补贴及降低地价等。这些政策往往在园区发展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随着各类产业园区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和城市的转型发展, 土地成本、各类资源和环境的不断提升, 这类初级的产业园区逐渐丧失了竞争力, 具有综合服务职能的产业园区开始体现出它们的吸引力。

2.由产业主导向产城融合转变

我国大多数产业园区往往选址在城市外围, 由于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 往往形成产业孤岛。同时在城市集聚扩散效用的综合作用下, 产业区范围不断扩展, 与城市连绵成片, 功能上向新城区多元化转型, 逐渐改变建设之初的产业区定位。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统筹生产、办公去、生活区、商业区等各功能区规划建设, 推进功能混合和产业融合, 在聚集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 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产城融合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趋势。

3.由粗放发展向环境优先转变

由于产业园区的功能主体是产业, 产业空间的格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园区整体环境的综合布局。早期的产业园区主要以低端产业, 产业准入门槛较低, 产业遴选不足, 粗放发展严重, 这些低端产业往往对园区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随着园区产业升级, 中高端技术企业入驻园区, 往往对园区环境需求较大, 它们更注重园区整体环境, 环境要素将成为园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4.由盲目壮大向有序开发转变

产业园区的发展可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划分起步期和成熟期。对于发展初期的园区而言, 关键在于对未来产业大方向构建。一般可根据现状基础、城市产业结构、区域需求分析、国家政策引领四个方面进行产业主导内容。对于处于发展成熟期的产业园区, 其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产业发展路径也相对明晰且不断强化, 园区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和产业空间的优化布局。这个时期多种定量分析技术方法尤为重要, 以企业为单元进行综合效益评估将其作为调整存量空间, 可作为支持先发地区转型背景下园区空间规划的重要手段。

二、大庆光明园区发展现状

大庆市是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和石化基地。大庆市也是天然的百湖之城, 坐拥228个湖泊。光明产业园区位于龙凤湿地之滨, 该湿地是全市最大的自然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该园区主要为建材类, 其次为资源类、科技类、食品类、制作类等。整体来看, 现已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产业门类, 现状存在问题主要有产业组团分区不明确, 产业层次较低, 在未来发展中面临转型, 园区用地功能单一, 生活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

三、大庆光明园区发展目标研究

光明产业园区将以建设成为综合性新城区为目标, 逐渐担负起大庆产业转型的主要职能。规划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把光明新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高地;推进商贸物流发展, 建设成为立足大庆、服务哈大齐、面向东北亚的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综合性枢纽城市, 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枢纽门户新城迈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

四、大庆光明园区规划策略研究

1.实施“新城—主城”同城化策略, 启动“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促成“产业孤岛”向“衔接主城”转变。加强与主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的联系, 建立一体化的发展框架。延续主城公共服务空间的功能拓展, 积极寻求与主城区功能对接, 接受主城区辐射与带动作用。借助主城区铁路交通、公共服务的等资源优势, 服务光明新城自身发展。新城从建设伊始就应走产业园区与新城建设和谐发展的道路, 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发展思路确定用地功能, 新城建设应实现产业与城区功能上的同步发展和空间上的统筹协调, 实现光明新城从“单一生产职能”到“产城一体发展”的二次飞跃。

2.构筑多元化产业体系, 明确产业导向, 提升产业层次

工业发展以“传统+新兴”为工业发展策略, 形成战略型新兴产业高地。依托全市优势产业资源, 建设石油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集群。

服务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 构建服务业中心。依托大广高速和产业发展优势, 以现代物流和商务流程外包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发展重点, 集中发展“光明现代物流园区”和“BPO服务核心”。

3.塑造公共中心, 控制整体风貌, 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

针对既有光明产业园区门户形象不突出, 缺乏城市公共中心的问题, 光明新城的建设必须依托交通、生态优势, 致力于改善整体形象, 短期内形成一系列有组织、有特色的城市门户形象节点、特色街路与城市公共中心。全面增强光明新城的到达体验感, 打造“光明印象”。

同时严格控制产业园区的整体风貌, 强化企业标准化厂房、绿化景观和企业标识等景观风貌, 突出简洁、现代的园区风貌, 体现科技、生态的文化内涵。

4.绿化空间分隔, 水系连湖成网, 优化生态网络体系建设

因地制宜, 采用宽松的绿化控制, 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组团式布局, 有效控制城市增长边界。组团间以绿化空间分隔, 以城市主干路网相连。

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 构筑连通的水脉网络, 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新城发展带, 形成符合地区特色的生态环境系统。

五、大庆光明园区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1.滨水创智中心

创智中心区域是光明产业新城生活核心区, 提供商务办公、文化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通过公共服务功能拓展廊道来延续主城区公共服务功能, 沿南四路与主城区形成对接, 融入主城。

(1) 休闲创意岛:该区域以商务办公、创意研发、酒店服务、宜居住区为主的综合片区。北部形成围绕规划的光明产业新城服务中心形成的商务办公区域, 并依董家泡沿岸形成环湖界面;南部形成依托CEO拓展天地等高端商务酒店及研发功能为主的休闲创意区。

(2) 创智生态岛:该区域以会议办公、创意研发、会展酒店、情景住区为主的综合片区。该岛将打造对内服务光明新城, 对外拓展国际服务市场的综合商务流程外包服务中心的BPO服务区 (商务流程外包) ;以低密度高质量居住环境的生态娱乐休闲区;服务于本岛、城市以及丰富外来旅游者的休闲会议生活的高端会议区。

(3) 宜居娱乐岛:该区域以商业综合服务、时尚购物、宜居社区等为主的综合片区。该岛可分为综合商业服务区和生态低碳居住区。综合商业服务区以不同规模文化娱乐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为主体, 保持城市生活24小时的活力, 生态低碳居住区以中等密度的大型居住社区为主。

2.物流港务中心

该区域是商贸物流中心区, 是商贸物流集聚区和新城调控中心。提供大型市场交易、仓储物流和配送服务功能。并通过产业功能拓展廊道依托大广高速路产业拓展功能, 布局工业组团, 形成产业发展带。

(1) 综合物流片区:该区域以加工生产、物流配送、交易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综合片区, 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产品配送为主业、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多式联运为手段、以商品交易为依托的物流综合基地。其中主要项目包括速冻食品制造、乳业制造、多功能仓储、货物集散、展示交易、商品包装、石油冶炼研发、快递配送、集拼箱、加工以及商品的交易和展示等功能。

(2) 综合市场片区:该区域以商贸交易、市场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综合片区, 以打造商贸物流的对外交互平台, 成为时尚前沿的商贸基地。其中主要项目包括综合批发市场服务、商品贸易现货市场、专业市场、商品集散地、商贸流通中心、信息处理、信息管理、电子服务、商贸流通、基础通信平台、门户网站、信息管理平台、电子服务平台、城市配送、区域运输。

广告产业园区 篇8

一、河源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以下简称高新区) 是全省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显著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然而,通过调研发现,高新区的企业亦存在“招工难”“稳工难”的问题,有校企合作关系的中职毕业生找工作时情定珠三角,或本地就业流失率大,这导致高新区企业用人成本的提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急需寻找一条解决“用工 - 就业”的新模式。

二、中职学校与产业园区对接存在的问题

( 一) 校企合作保障制度难以有效实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工业园充分利用园区较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之路,如对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展“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办结”、首问负责制、政务环境评议等取得了较大成功。由于学校和产业园区的校企合作是“不平等的社会交换”,因此,在落实校企合作时,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保障的效果。

( 二) 中职毕业生的本地就业意识不足

中职学校与产业园区对接时,学生是对接中的主要客体,但是河源经济相对珠三角落后,毕业生认为在大城市才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于是即使企业和学校积极推荐毕业生本地就业,也无法留住毕业生本地就业。由于毕业生本地就业意识不足,导致了中职学校与本地产业园区的企业对接无法持续。

( 三) 校企合作参与部门衔接渠道不畅通

产业园区与中职学校的对接必须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新区管委会与行业协会的协调、企业的主动合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然而,这四者一起交流的机会甚少,许多相关的政策、措施、招工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无法及时地共享,加剧了企业“招工难”的局面。

三、“用工 - 就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河源市的中职学校主要集中于大学城,距离河源市高新区约15公里,距离较远,城市功能区位上的隔离让河源模式不能照搬国内外经典模式。

以对职业的认知到就业的过程为主线,高新区产业园对接中职学校的“专业园区分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图1。

( 一) 职业认知

据调查,学生在没有对专业和企业进行相关了解的前提下进行专业选择,这种盲从性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少学习兴趣与动力,而影响就业选择。因此,本文认为高新区与中职学校对接的有效前提是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认知的内容包括专业认知、企业认知和职业性格测试。专业认知,就是学生要了解感兴趣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所需技能、专业就业方向等。企业认知,就是学生要对专业所对应的相关企业有一定的了解,如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岗位设置、企业的用人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和品质,等等。职业性格测试,就是让学生经过一定的职业性格测试来明确自己应该适合哪种职业。

( 二) 职业认识和职业体验

在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学生需要通过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习来深化对所选专业的认识。学生入学第一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操。第二年以在校学习为主,在高新园区分校为辅学习拓展知识,如企业内部的培训课程; 同时到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拓展实操,在企业岗位上进行职业体验,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从而提升技能操作水平,学习拓展知识与进行拓展实操交替进行。第三年到园区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成为企业的临时员工。

( 三) 就业

中职学校学生完成了3年的学习与实习后,经企业考核合格者,可以留在企业成为正式员工。为了实现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的目标,必须通过政府和企业出台相关的制度与措施吸引人才。

四、“用工 - 就业”校企合作模式的保障机制

“用工 - 就业”校企合作模式,从职业认知至就业选择的有效运行必需要有机制作为保障,这种保障有参与者应该是由政府、企业、中职学校、高新区管理委员会和专业行业协会共同制定与实施。政府牵头制定政策法规、企业与中职学校联合教学、高新区管委会组织协调和专业行业协会技术指导,这四大方面相互监督,相互推进,共同实现校企合作。为此,提出以下三大保障机制。

( 一) 建立职业认知机制

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进行职业认知,首先,由中职学校的心理专业教师对有意向报读中职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性格测试,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向其推荐适合的专业; 其次,由企业技术骨干、学校专业教师通过讲座、学校参观等联合举办专业认知活动; 最后,由高新区管委会组织、协调,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对学生进行企业认知,主要是到企业去参观,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岗位设置等。

( 二) 建立校企联合教学机制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上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

1. 校企共制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联合教学

中职学校与高新区的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培养计划实施联合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方面,以学校教师为主,在拓展知识和拓展实操方面,提高企业骨干员工的教学任务,政府给予承担教学任务的企业员工高于正常收入的课酬,以“师带徒”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

2. 设立园区专业分校,产学研一体化

由于河源高新区与中职学校园区距离较远,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参与职业体验,可以在高新区设立专业分校,如手机通讯专业分校、服装专业分校,这种分校的设立不是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由政府、行业协会、高新区管委会、中职学校共同设立的,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分校里进行学习交流、技术交流,共同完成企业的项目或任务。专业分校的设立类似于国外的研究中心,为企业员工、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产学研一体化。

( 三) 建立企业用人机制

“用工 - 就业”模式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中职毕业生的外流,以缓解本地企业招工难、稳工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企业用人机制是否合理。收入福利保障、稳定性和晋升空间是影响毕业生最大的三个企业因素,因此,企业不应仅考虑用人的成本,将学生看成是廉价劳动力,长期地在一个岗位上做简单、重复的流水线工作,而应该制定合理的用人机制,从培养的角度为学生创造比珠三角更好的就业空间。

( 四) 建立政府资金、政策、法规保障制度

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应该设立专款专项基金用以支持高新产业园区与中职学校的合作,资金用途包括给予学生实习劳务补贴、园区专业分校的建设、产品研制、学生技能竞赛奖励等。其次,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奖励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本地就业的中职毕业生、承担教学任务的企业员工,如减免税收、企业用地、企业员工户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等。最后,政府应试加强园区校企合作法规建设,如《河源高新产业园区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河源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管理条例》等,明确企业承担培养技术人才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 五) 建立高新区管委会、行业协会的协调与监督制度

政策的颁布需要落实,高新区管委会直接对产业园区企业进行管理,而行业协会也是企业纽带,为了更好地实施校企合作,就要发挥高新区管委会与行业协会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学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与监督作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管理产业园区与中职学校对接事宜。

五、小结

“用工 - 就业”模式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对其进行修正,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必须要靠多方的参与与落实,不能走形式。要彻底改变目前的浅层的校企合作模式,还需要靠法律的约束,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管委会、行业协会之间权、责、利关系,让学生学而有用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

摘要:基于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以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以职业认知、职业认识、职业体验和就业为主线和构建“用工-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并提出建立职业认知机制、校企教学机制、企业用人机制,建立政府资金、政策、法规保障制度和建立高新区管委会、行业协会的协调与监督制度。

广告产业园区 篇9

(一) 共建产业园区是环京津贫困带张家口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

张家口工业经济总量及企业规模小, 核心竞争力弱。目前张家口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5.2亿元, 工业支撑能力严重不足。工业比重小, “十五”末, 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9.6%, 比全省低7.4个百分点。地方支柱企业少, 5年间, 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和利税超千万元企业只分别增加19家和14家。工业落后严重制约了张家口的发展。

以产业园区建设、京张项目合作为载体, 提高张家口工业自我发展能力。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新趋势。依托特色产业在空间上实现就近集中布局, 提高特色产业聚集度, 实现要素资源和基础设施共享, 为专业化分工协作创建有利的软、硬件条件,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产业园区将使张家口中小企业群由小变大, 由弱变强, 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集群, 迅速形成产业整体优势。充分利用北京资金与技术支持, 加速张家口现有特色产业快速升级, 使京张传统产业互补, 优势产业合作, 新兴产业共建是张家口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 共建产业园区是张家口消除贫困, 扩大就业的需要

张家口目前仍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2006年张家口生产总值完成475.5亿元, 人均GDP为10567元, 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5.2亿元, 全部财政收入完成83.85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670元。张家口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匮乏, 民间资本积累规模小, 生产要素投入明显不足。显然, 产业园区建设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和本地区民间要素积累投入远远不够, 需要外部力量在园区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张家口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张家口全市总人口450万人,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1.49%。据有关部门测算, 目前全市城镇需就业和再就业劳动力13.98万人。发展产业园区增强张家口吸纳农村劳动力, 缓解就业压力, 使农民收入多元化, 改善农民收入结构。另一方面, 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 促进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及其它服务业发展, 使城市金融、信息、人才、劳务等生产要素市场得到进一步培育, 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 扩大就业消除贫困, 有力推动张家口城镇发展。

(三) 共建产业园区是张家口优化布局, 控制分散发展的需要

张家口城镇布局分散, 规模小, 人口集中度低。张家口市行政区划为4区13县,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密度122人/平方公里。张家口市经济发展中, 城市经济占54%, 人口占83%的县域, 经济总量只占47%。张家口对非农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缺乏吸引力和吸纳能力, 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产业园区利于人口聚集, 产生规模效益, 使张家口具有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区, 既聚集了分散的工业和人口, 又弥补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 从而加快张家口城市化进程。

二、京张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是京张生态、经济双赢之举

(一) 共建产业园区是保护北京生态绿色屏障的支撑系统

北京90%以上饮用水源来自张家口, 张家口是北京沙尘暴策源地, 是亟待拯救的生态濒危的荒漠化治理区。张家口生态治理不仅是河北的任务, 也是北京的重要职责。水资源涵养和防止污染, 是京张共同的任务。共建产业园区有利于首都生态安全, 形成周边城市的良性互动, 建立专项资金, 支持官厅水库上游地区水利设施建设、水环境治理和节水产业发展。产业园区利于区域要素流通机制、利益补偿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建设, 提高北京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京张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是构建区域绿色生态的保障。若张家口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盲目追求发展工业, 忽视资源、环境, 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 恢复起来很漫长, 北京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京张合作利于防治环境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张家口自然地理条件, 园区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及可持续发展要求, 构筑“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生态景观格局, 形成环京绿州, 生态涵养发展区, 提供生态保障。

(二) 共建产业园区是生态脆弱地区张家口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园区建设以关停并转高污染企业为前提, 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张家口作为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 建设产业园区可改变前厂后店、上厂下店生产方式及“处处点火、村村冒烟”的个体分散经营方式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 把企业集中起来实行清洁、规范化生产, 使上游企业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 减少污染排放, 利于污水等“三废”集中统一治理。当前用地政策紧, 在土地指标有限情况下, 一家一户小企业零星布点和要求征地扩大再生产受到较大制约, 通过集中, 把园区作为一个整体重点扶持, 且园区用地比单独用地更为节约、经济, 园区集约用地利于规划与环保, 提高生态安全保证度。

京张共建产业园区采用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科学开发方式, 可建立水土保持补偿机制, 由北京水土保持受益区向上游张家口地区做出环境贡献的居民进行货币补偿。建立生态转移支付专项基金, 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的财政减收, 作为计算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 通过财政横向转移支付加大补偿力度。运用建设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支持形式, 重点发展张家口产业园区生态移民和替代产业, 是实现京张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双赢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京张产业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北京具有人才智力雄厚、科技教育发达、文化资源丰富、信息资源密集、市场潜力巨大等独特优势。北京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辐射源和推动力, 但与珠江、长江三角洲相比, 其缺陷是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不足, 尚未形成完整城市群带。京津冀北区域性贫困与贫困性生态问题构成北京与周边地区发展的严重落差, 难以形成都市圈效应。

北京人口规模快速膨胀, 资源瓶颈约束矛盾日趋突出。北京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最少的城市, 2004年人均0.31亩。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度集中, 城市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制约, 其工业项目必然外迁。张家口是北京直接腹地, 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丰富, 可吸纳外迁企业和产品转移。共建产业园区, 充分利用产业分工合作, 产业梯度转移商机, 消除环京津贫困带,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拓展北京城市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构建初探 篇10

一、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概述

品牌是某一组织或个体在商品营销的过程中形成的, 用来向消费对象传递潜在信息的价值媒介。从产权归属的角度, 品牌可以划分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集群品牌, 集群品牌是品牌发展的最高层次。也就是说, 品牌的拥有者并不一定只属于一家企业, 它也可以属于一群企业, 即某一个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就是集群品牌的一种类型。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是指许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企业和机构聚集在某一特定地域内, 经过长期的共同经营而形成的一种能创造新价值的共有价值媒介。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是集群品牌构建的基础, 集群品牌的构建又可以加快文化产业园区的升级, 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有着不同于一般品牌的独特内涵:一是品牌主体的多重性。它是特定区位内众多文化企业和机构的集体行为的成果, 是它们整体绩效和形象的集中体现, 园区内的每个文化企业和机构都是品牌的拥有者。二是非排他性。园区品牌一旦形成, 园区内部企业享受品牌价值的机会是均等的, 而且园区内的任何文化企业都不能排除其他企业从园区品牌中受益的权利。三是地域文化性。文化产业园区是在特定区域内的聚集, 它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到区位特征的影响, 这也造就了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独特的文化底蕴。四是整体资产性。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是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有机集合体, 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与精神价值, 可以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价值。

二、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 对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集群品牌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如果一个区域品牌没有强势的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作为支撑, 其发展是不可能持久的。另一方面, 如果没有一个强势区域品牌的扶持, 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市场之路也会格外吃力。在文化产业园区内, 三者之间也是协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多是以政府为主导, 至今很多地方政府还没有意识到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对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支撑和强化作用。而且考虑到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地方政府相对重视和偏向于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建设, 对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创建支持明显不足。

(二)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产权归属不清晰, 建设主体不明确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产权归属具有多重性, 它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企业, 而是由政府、相关协会和园区内所有企业共同拥有, 这就造成了园区品牌产权归属模糊。产权的模糊就会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园区出现建设主体不明确、“公地悲剧”等影响园区品牌构建的因素, 各种各样的利己主义就可能会给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带来风险, 更会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在现阶段,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建设主要以政府力量为主导, 相关协会和文化企业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者之间没有形成合力, 限制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构建的进度和深度。

(三)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系统的形象塑造

国外成熟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告诉人们, 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在根植于文化资源和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来实现文化产业园区的定位。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出现了“文化产业园区热”, 众多的文化产业园区往往在一夜之间就拔地而起, 这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现象, 使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在建立伊始就缺乏明确的定位, 从而失去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另外,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化进程才刚刚起步, 对园区品牌形象的塑造问题重视不够, 理解也不尽充分和全面。而没有系统的品牌形象, 又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完整性。

(四)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营销不力, 维护不善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品牌主体不明确,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产业园区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存在营销方式单一和营销力度不够的问题, 还停留在主要依靠当地政府来宣传园区品牌形象的阶段, 没有采用整合营销的手段。而且目前政府和园区内的文化企业在文化园区品牌营销上的投入较少, 致使其缺乏持续有效的资金支持, 这也阻碍了园区品牌形象的传播。此外, 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公共性和非排他性, 园区内部文化企业普遍忽略了对园区品牌形象的保护, 也没有完全意识到品牌存在的潜在风险, 完善的文化产业园区品牌风险防范体系仍未建立。

三、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构建的策略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文化园区品牌的分析、品牌识别, 到园区品牌的定位, 最后对品牌进行传播和保护, 环环相扣, 必须统筹兼顾, 有序推进, 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的发展路径。

(一) 战略品牌分析策略

战略品牌分析重点在于调查和研究目标受众的需求特点及其偏好, 了解竞争园区的优势及劣势, 为下一步的品牌识别及定位打好基础。一是目标受众分析。文化产业园区的目标受众包括创意企业、个体创作者、相关文化创意机构及普通大众。对创意企业及个体创造者, 文化产业园应该分析其入驻园区的动机, 对园区功能服务平台的整体要求, 同时还应该考虑如何配置企业类型才能有助于园区内产业链的高效衔接。二是竞争对手分析。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对手主要为区域内其他的文化产业园, 但是也应该对国内外文化产业园区进行全面剖析, 吸取经验, 取长补短, 避免进行同质化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必须清楚地分析对比自身和竞争对手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劣势,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二) 园区品牌识别策略

文化产业园区品牌识别系统是园区共有的统一形象, 是园区品牌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其建立应该围绕“组织识别”和“符号识别”这两个主要内容来展开。对于文化园区品牌其本质上就是从组织属性的角度来建立的, 所以组织识别为其主要的识别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 因此以创新来进行文化园区的组织识别就变得顺理成章。文化园区的创新主要体现为服务及管理模式的创新。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符号识别体系是园区价值观符号化的表现形式, 其主要包括园区名称、园区标志、园区象征图案等识别要素及其运用的载体, 是对外传播推广园区理念最为直接、最具感染力的手段。品牌符号设计的关键是能够反映品牌的内涵, 能使目标受众对园区品牌产生认同, 从而形成良好的品牌关系。

(三) 园区品牌定位策略

品牌定位就是让品牌在受众心里占据一个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有利位置, 使品牌成为某个品类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定位最常用的是“消费者———竞争者———品牌自身”定位法, 定位的焦点在于目标消费者和差异性优势, 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步骤:明确和分析目标受众、确定竞争参照系、建立与竞争者的差异点、提出令消费者相信差异点的理由、陈述品牌定位。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定位是一项涉及面广、牵涉环节多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产业属性等多个维度进行信息的收集, 按照导入品牌定位、确立品牌定位、提升品牌定位这三个步骤来完成。基于前面的战略品牌分析结果, 通过对消费者、竞争者和品牌自身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 提出品牌定位就成了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制胜的重要举措。

(四) 整合品牌传播策略

整合品牌传播是一个整体性的传播策略, 要求传播者以品牌为核心, 从战略高度整合所有的品牌传播活动, 整合与顾客及相关利益者的一切接触点的传播渠道, 用这样的策略来经营品牌。文化园区的品牌传播根据目标受众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品牌传播和外部品牌传播。其中内部传播的对象是园区工作人员和进驻园区的创意个体及组织, 以使其对所接触到的消费者产生对园区品牌认知的正面影响;外部传播主要是以普通大众、专业机构和政府等为目标受众, 以使其对园区品牌真正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争取长期的消费群体。文化产业园区品牌传播的手段主要有广告、公关活动、销售传播和人际传播四种, 运用时需要时机的选择与各种传播手段的配合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文化产业园区品牌传播旨在通过信息传播活动将园区的差异化品牌形象传达给目标受众, 以此改变其品牌认知, 打造极具吸引力的园区品牌。

(五) 园区品牌保护策略

园区品牌属于“公共物品”, 为避免“搭便车行为”, 导致“公地悲剧”的出现, 必须对园区品牌采取相应的保护机制, 以平衡园区内企业的竞合行为。如果园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危机处理机制, 这样就能防范于未然, 保护好园区品牌。政府可通过建立园区品牌质量认证体系, 尤其是产品保真认证和产地认证, 保证使用该品牌的产品属于限定的优势区位内, 防止产业聚集区以外的产品滥用园区品牌、损害品牌形象。同时, 通过政府进行有力的品牌和知识产权的知识宣传, 促进园区内各经济主体品牌意识的提高, 对品牌保护起到间接作用。除此以外, 政府还可以给予对园区品牌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一定的投入补贴, 以激励园区企业发展和维护园区品牌。

摘要: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然而如何在同质化的竞争中凸显文化产业园区的特色, 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构建显得尤为关键。基于此, 以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相关理论为基础, 分析我国在文化产业园区品牌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文化产业园区品牌体系构建的具体路径, 以期能有效地促进文化产业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品牌构建

参考文献

[1]黄静, 王文超.品牌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光远.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9.

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侧记 篇11

沉睡着的沧桑古道

只为度那守护疆土的世人

用尽智慧创造的财富

不让它

在历史的尘埃掩埋中悄然渐失

哪怕再度回首时

已是满鬓霜华、百年华发……

——题记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倾全国之人力、物力,兴建了两项名传千古的工程,一为长城,二为秦直道。长城巍然耸立、绵延万里,作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位列世界八大奇迹而家喻户晓。而在同时期修建的规模和工程难度与长城相差无几的秦直道,世人却所知甚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的秦直道,这一堪称万里长城“同胞手足”的中国古代道路工程上的奇迹,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的努力下重见天日,再次兴起。

见证华夏文明文化品牌价值无可替代

秦直道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之一。它是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监修的一条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北起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横穿鄂尔多斯草原,南直通秦都咸阳军事要地林光宫(今陕西咸阳淳化县附近)。现在,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东胜区、达拉特旗都保存有秦直道的遗迹,其中以位于东胜区境内的秦直遣保存最为完整。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是全面了解秦代道路的形成、历史沿革以及测绘、建造方法、道路规模、使用维护、附属设施等最直接、最完整的标本,对于开展我国交通史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秦直道也是研究直道沿途地区秦代以来地理变化、地貌变迁、水土流失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信息价值。此外,秦直道文化遗址不仅保存了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保留着生态学和环境考古学上的重要信息,对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也具有非常独特的信息价值。

因此,可以说,秦直道遗址所具有的时空跨越长度与规模、文化信息含量以及它所具有的原真性和唯一性,不仅使其具有了珍贵的文物保护价值,同时具有了不可取代的文化品牌价值: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北部边疆的重要防御体系,即所谓“长城似弓,直道似箭”。

——作为历史文明的见证,秦直道是全面了解秦代道路的形制、历史沿革以及测绘、建造方法、道路规模、使用维护、附属设施等最直接的珍贵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技术信息价值。

——秦直道遗迹以及沿线的古城遗址,对于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特别是匈奴的战争史、交通史、通讯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历史信息价值。

——秦直道沿途的巨大冲沟,不仅展现了本地区两千多年来水土流失的情况,而且断面上路基垫土层下压着的秦代原生地层,也真实地记录了秦代当时的地貌地质情况。因此,秦直道遗迹也是研究直道沿途地区秦代以来地理变化、地貌变迁、水土流失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信息价值。

——秦直道文化遗址不仅保存了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同时还保留了生态学和环境考古学上的重要信息。

——具有历史教学、科学普及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多重功能。

秦直道遗址具有的文化信息含量、层次和独特性决定了其作为文化产业品牌的价值,就这一点而言,秦直道是无可替代的。秦直道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一种资源。文化只有根植于市场才能不断发扬光大,焕发其蓬勃活力。

一直以来,东胜区始终把秦直道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突破口。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和东胜区委、区政府对秦直道遗址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由东胜区牵头,按照企业化运作方式推动的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正在建立。

在多方努力之下,2006年5月25日,秦直道遗址鄂尔多斯东胜段被正式确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全国的1200多个国保单位中跻身国家100处大遗址之列,和长城一起被列为“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作为中国第一个以道路为主体的遗迹国保单位,秦直道。这份祖先给鄂尔多斯人留下的珍贵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文化品牌价值无可替代。

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与保护并行不悖

项目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文物保护工作主要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国主义热情为宗旨,为广大人民提供高雅的精神产品;项目建设则是以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为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物质产品。二者都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进行的,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是,二者的表现形式或者说特点却是截然不同的。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特点是“保”,要使一切保持原来的状态,而项目建设主要是在“破”的基础上来“建”,矛盾由此而生。那么如何处理项目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保证秦直道历史遗址的安全呢?

一方面经济社会要发展,另一方面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严格依法保护。文物不可再生,一旦破坏了它的原始风貌,其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将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在秦直道遗址的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事实上,秦直道遗址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开发一直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场地选在了远离保护区东部边界3公里之外的地区。毕竟,服装款式旧了、落后了,可以脱掉重来,而城市建设项目一旦建成,很难改变。所以,保护的本质,就是保护、保存、保留、保有,规划的目的首先是“规划出永远不再重新建设的”,永远保护、保存、保留、保有的。因此,规划的意义对于秦直道遗址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发展来说,应当是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的,是对产业转型的更为理性的支持,而不应是对文化遗产资源包括生态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那么秦直道的保护规划和未来发展空间到底如何呢?为此,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戴俭博士认为,秦直道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必须远离直道原址。古代文明的发生、成长、积淀以及作为重大历史时刻及事件的见证等因素,促成了文化的影响力。鄂尔多斯的东胜区政府恰到好处地实践了“哑铃”式的保护与利用原理:秦直道原址在市域的西端,而东胜区核心区在“哑铃”的另一端(东端),相距23公里。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建于两者的中部,在整个结构上三者间的关系就像一个哑铃形,以中间地带的产业链接两端,既保证了遗址的保护,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开发,使两者成为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有机嫠体,而东胜区正是致力于这个“哑铃”的中间连接部位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说是一种保护与开发的合理结合。

2005年,东胜区邀请国家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对秦直道遗址鄂尔多斯市东胜段进行了考古钻探和GPS导航定位航空拍摄,获得了详实的数据资料。为促进秦直道遗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东

胜区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信息中心编制了《秦直道遗址(东胜区段)文物保护规划》,并上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国家文物局。该规划已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进入了具体的实施阶段。与此同时,为使秦直道遗址的保护利用开发工作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东胜区委托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研究所编制了《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规划》,制定了详细的研究开发计划。

今后,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将继续坚持以下的原则和目标:第一,遵循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创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第二,坚持与整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突出历史文化主题,合理划分功能区,满足实现规划目标需要的条件;第三,历史与现代社会及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针对全国和当地的旅游对象,分期实施,不断发展;第四,充分结合和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实现可持续性生态基地的规划目标。

完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有很多都是以旅游观光为主导,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建设一批富有文化性、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文化旅游项目,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这一点上,陕西省西安市的曲江新区走在了前面。该文化产业基地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依托,着力营造了具有浓郁盛唐风韵的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西安曲江海洋世界、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等精品工程,并制作了30集古装历史剧《大唐芙蓉园》在央视播出,大型舞乐剧《梦回大唐》也到全国各地巡演,打出了一张有力的“盛唐文化”牌,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仅2005年一年,曲江新区就实现引进内资31.9亿元人民币,外资1.1亿美元,拥有了雄厚的资金基础。2006年,曲江新区全年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8亿元人民币,一跃成为西安乃至陕西省旅游的龙头,并已成为西部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凭借资源优势,2006年,曲江新区又成功引进内资41.1亿元人民币,外资1.7亿美元。可以说,曲江的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深入地挖掘了曲江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馈。

鄂尔多斯东胜区有着同样的辉煌之作——秦直道,秦直道对世界的震撼,并不比历史上其他伟大工程逊色。为打造秦直道旅游文化品牌,东胜区委、区政府拍摄了45集大型电视连续剧《秦直道》,并同时启动了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占地1500多公顷,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分为五大区域,即入口引导区、草原文化主题区、秦直道文化主题区、秦文化主题区、文化产业动漫数字化产业制作区。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为路文化基地,第二期为草原特色文化基地,第三期为中原文化基地。目前正在打造的第一期路文化基地,以秦直道为历史文化背景,以古战车竞技模拟体验、北方游牧匈奴文化和蒙元文化的展示、秦始皇巡游及仪仗展示、七国风情展示、秦都文化展示为主。产业示范园区主体园区将依据历史事实,深入发掘民间典故以及各国建筑特色与文化风貌,并结合现代文化产业园区的需要,力图将古典韵味与战国独具魅力的恢宏气势融于其中,既满足人们对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展示的需求,又可作为旅游休闲的良好去处。宽30米、长3600米的模拟秦直道,北端修筑了九原郡城门及附属长城,南端修筑秦咸阳甘泉宫(林光宫),浓缩了秦直道700多公里的恢弘气势。这一产业示范园区还以模拟秦直道及其附属的九原郡城门、烽火台、驿站、关隘、秦都城为南北向主轴,修建秦行宫和六国都城(宫殿),作为整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两翼。同时,还将遵循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尊”格局,在地形地貌特征独特的区域设置游牧民族生活展示区、古战车体验区、皇家园林狩猎区,在秦都城广场外修建东西方向的驰道,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交通体系。总之,东胜区将在短时期内争取把成吉思汗陵、响沙湾、秦直道打造成三位一体的内蒙古西部黄金旅游线。

在打造秦直道文化品牌战略的进程中,东胜区非常重视文化产业链条的完整性,他们有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始终把营造最佳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他们以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为依托,力争尽快形成旅游、影视、会展、演艺、娱乐、传媒、出版、广告、创意、艺术创作等文化产业集群,努力开拓国内外文化市场,力争以品牌文化产品为核心,积极争取文化产品的跨国生产与合作,架起连通国内外文化市场的桥梁,在文化产业的推动、管理和市场运作方面有所作为。

在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上,东胜区委、区政府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齐头发展的理念。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立无疑将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一旦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立起来,饮食、娱乐等服务行业可以相继进驻,并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产业基地无疑也将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当然,以秦直道为文化底蕴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只是鄂尔多斯东胜区倾力打造文化品牌的一个缩影,从秦直道历史博物馆到秦直道影视基地,再到大型电视连续剧《秦直道》拍摄完成,东胜区的文化产业建设已小露锋芒。如今,秦直道已从全国的1200多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100处大遗址之一。通常情况下,在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各遗址所属单位需要层层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由国家统一拨款,开展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工作。然而,这样一来,资金到位周期相对就会比较长。因此,出于重视和保护遗址的考虑,东胜区顶着巨大的压力自筹资金对秦直道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东胜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能做出一点努力也是好的。”只要提到“秦直道”三个字,他们永远是神采飞扬的,那种自豪和激情,那些执著和信念,让人感动。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探析 篇12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整体发展势头良好, 但各类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呈现出兴而不旺、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的特征。

(一)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兴而不旺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兴建离不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2011年, 随着各地政府的限购令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把中国“十二五”工作的中心转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后,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被上升到政治高度, 几乎所有的区县级以上政府都把兴建创意产业园区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 出现了一股兴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浪潮。

然而由于大多数园区前期资金投入巨大且回报周期长, 造成了收支平衡难以维系, 短期内无法实现盈利的现象。各地未授牌的文化产业园区也日益增多,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二)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多而不精

近年来,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不断增加。2002年之后, 随着《文化振兴纲要》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出台, 全国创意园区出现大范围爆炸式增长。据中国文化创意网最新调查, 全国已建成或正待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达到10000个以上, 且数量仍有增长趋势。一方面数量盲目增加导致资金占用, 另一方面质量普遍偏低导致资源浪费。地方政府将园区数量作为政绩上报, 导致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虚假繁荣。

(三)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而不强

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 仍然存在盲目扩张、外华丽内空泛的现象。一些园区往往以平方公里为单位进行跑马圈地, 园区占地面积不小, 入驻的文化企业却寥寥无几, 投入与产出形成鲜明反差。

一般而言, 园区占地面积越大区域的功能划分就越详细。然而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尚处于初期建设阶段, 过多的区域功能划分导致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难以确立自身的发展特色, 最终沦为泛化统一的园区模式。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一) 概念界定不清

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研究较晚, 国内尚未形成对此概念的统一界定。

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 (区) 等, 相关界定主要分为“园”和“区”两大类。“园”是指先行规划园区, 政府配以完善的服务和设施, 寄予优惠的政策, 招引企业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区”则强调文化产业与社区空间融合。

(二) 缺少建设性目标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概念界定不清导致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缺少目标明确的方针, 其中既包括发展中的总体目标, 也包括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园区的受众需求、满足程度、经营方针等都应该成为建设目标的一部分。

(三) 建设人才紧缺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成功经营, 不仅需要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极强创新能力的人才, 还需要具有全球化视野、战略眼光、熟悉文化产业、房地产业运作规律的复合型管理团队。团队应由在企业管理、资本运作、企业孵化、房地产经营、物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

(四) “三化”现象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三化”现象是指同质化、地产化和泡沫化。

同质化是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区域功能的重复和叠加。新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往往倾向于模仿优秀的产业园区, 这导致国内影视、艺术、科技类产业园区日益增多, 重复建设严重, 地产化则体现在“文化圈地运动”中, 在一些地区, 文化产业园区已经简化为某种房地产开发项目, 文化成为带动周边地价上涨的噱头。泡沫化是指各地在建设园区的过程中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 高估历史资源, 盲目扩大产业园区规模等现象。

(五) “两大不平衡”

首先, 经济与文化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的反作用尚未明显发挥, 经济欠发达地区既无法发挥好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更无法以良好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反作用于经济。其次,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中、东、西部园区建设不平衡,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密集程度与商业地产走势重合度高, 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对策

(一)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 政府部门要完善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其次, 政府要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整体规划。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对园区数量上进行限定、质量上进行监管, 并根据地方特色文化引领园区开发相关项目。再者, 政府还应该贯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事定钱”制度, 明确专项资金的功能用途、支持范围、支持重点和优先次序, 优化专项资金结果和使用方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是指强化政府服务而非硬性干预,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需要政府统一力量的引导才能集中资源, 更好地推动园区建设发展。

(二)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实行正确的发展对策

第一, 园区发展要讲求实务避免地产化和泡沫化。管理人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核心, 承担起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第二, 明确园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对园区作出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第三, 突出园区特色打造园区品牌。发挥地区文化资源优势, 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园区品牌, 形成“区位品牌”效应。第四, 完善园区产业链建设。选择真正能体现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下游衍生品生产企业。

(三) 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高端人才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园区往往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这更加要求园区与高校之间达成合作关系。

创意产业园区要利用当地的教育优势与有条件的高校合作, 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基地, 加强紧缺创意人才的培养。没有创新型人才注入,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 高端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园区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有利于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和繁荣。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整体呈现出兴而不旺、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的特征, 本文立足于此分别从其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三方面展开论述, 以求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张乾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J].新闻前哨, 2012 (1) .

上一篇:老年住宅的空间设计下一篇:铁路基层站段物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