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2024-07-11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用12篇)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篇1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已成共识, 如何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到农民企业家的手中, 使科技真正为农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 是我国众多高等农业院校一直探索的问题。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 在学院成长过程中, 始终立足地方, 不断探索服务地方济经、地方特色农业的新思路、新方法。2009年以来, 我院启动实施了以政府为桥梁、学院与地方农业园区结对的院区科技结对工程, 至2012年已组建科技服务团队69个。科技服务团队为园区引进了新品种、带去了新技术、开发了新产品、搭建了新平台,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面简单介绍我院近年来科技为农服务的成果, 供兄弟院校参考。

1 导入信息技术, 升级管理水平

学院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才优势, 与苏州市望亭虞河蔬菜示范区结对, 组建了2个服务团队, 望亭虞河蔬菜示范区无线网蔬菜监测管理系统服务团队及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团队, 在地方园区实现信息行业与到农业行业的对接。目前服务团队已为示范区设计了智能农业环境监测系统、智能农业远程控制系统和温室视频全球眼监控系统等3个智能系统, 建立了1个网络销售平台, 建立并丰富了企业门户宣传推广网站, 优化了网络引擎排名, 使园区管理更加快捷方便。

2 推广良种模式, 提高经济效益

常熟海明蔬菜园艺场等7个服务团队有分别围绕园区的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经充分的市场调研, 引进黄瓜、番茄等蔬菜、金鱼草、古代稀等花卉、枇杷、无花果等果树和南粳46、苏香粳1号等水稻新品种50余个, 较好地丰富了园区的种质资源, 开拓了其市场空间。

苏州市胥王山庄生态农业园等服务团队根据园区的生产情况, 分析限制园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采用蔬菜轮作、立体种养、有机栽培等模式改变其传统的生产方式, 增强了园区的造血功能, 提升了竞争力。草莓立体无土栽培是常熟海明长江基地的特色, 但该园区以前栽培模式是草莓12月上市, 5月下旬采收结束。草莓采收结束, 再种瓜果类, 这样季节就错过。常熟海明蔬菜园艺科技团队在立体草莓栽培基础上, 2~3月份在草莓畦间套种黄瓜、番茄, 4月上市, 采收到7月, 调整后的栽培模式明显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同时提高了效益。

3 开发饮品产品, 刷新销售市场

产品的升级换代是企业永葆活力的一条途径。苏州昆山巴城万亩葡萄生产基地服务团队和江苏众诚鸭业集团服务团队以产品的推陈出新为出发点, 为园区量身定做新产品, 以增添园区产品市场的新卖点。苏州昆山巴城万亩葡萄生产基地服务团队围绕葡萄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从葡萄酒的酿制、富硒葡萄生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品牌提升等产业化开发的关键环节入手, 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支撑, 加大技术研发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江苏众诚鸭业集团服务团队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形式, 按照“民有、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 积极培植富硒鸭养殖户、组建富硒鸭生态养殖合作社, 在技术推广、资金服务、信息传播、产品销售方面强化服务, 坚持市场为导向, 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为该集团开发富硒鸭产品打下坚实的后方基地。

4 通过项目培训, 增强造血功能

项目合作是服务团队与园区深度合作的又一重要内容, 通过合作申报项目, 为园区发展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和自主创新成果的取得。引导园区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为农业示范园区、示范村多方争取科研经费, 引导园区制定省市地方标准, 申报各类专利, 保护知识产权。

通过农民培训传授技术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将生产技术留在园区是一条增强园区造血功能的途径。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有机茶生产基地等服务团队不定期举行农民技能培训, 将老师们的专业技术手把手的传授给他们, 实现了技术常驻园区的梦想。

5 深化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

我院教师在大力开展科技结对服务的同时,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激发企业参与教育合作的活力, (下转P89) (上接P105) 大力推进“厂中校”合作模式, 与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吴中区胥王山庄、苏州西部生态城玉屏山庄等多家公司建立校外实训实践基地, 并设立奖教金。学院聘任企业导师, 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各类教学实践活动, 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向常态化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新内容, 尤其需要产学研环境熏陶, 在这方面, 我院在吴中区胥王山庄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搭建实践教学、科研训练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基地, 为学生体验创业的“学、练、创”真实过程提供便捷条件。因此, 通过科技服务, 我院走出一条彰显特色、依托行业、贴近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摘要:介绍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苏州市政府为桥梁, 与地方农业产业园区对接, 开展院区科技结对工作情况。院区科技结对根据各产业园区发展的自身特点, 以行业对接、良种模式推广、新产品开发等为切入点开展技术服务, 提升了管理水平、拓展了销售市场、也提高了园区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高源, 科技创新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途径研究[C].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创新与环首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题调研座谈会论文, 2012, 8 (1) :287-297.

[2]罗必良、胡荏光, 以产业园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东莞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南方农村, 2007 (5) :4-10.

[3]李哲敏、刘宏、陆美芳,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战略[J].科学管理研究, 2004 (2) :88-101.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篇2

精品水果产业调研组

根据黔农科院办发﹝2013﹞27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关于开展“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发展调研的通知》,2013年10月28-29日和11月5日,我们精品水果产业调研组陈良副院长、蔡永强所长、万明长书记、陈才俊副所长、欧国武副所长和周洋等一行对三都县交梨山地特色生态葡萄产业示范园区(葡萄、观光农业)、长顺县东西合作示范园区(苹果、绿壳蛋鸡)和乌当区下坝樱桃产业示范园区(樱桃)进行了调研。三都县县委、人大、政协、政府办、农工局、葡萄研究所、长顺县农工局与扶贫开发局、乌当区农村工作局、园区办和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有关领导接待了调研。调研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发现并总结园区成功经验与做法,了解并学习园区先进的产业化配套品种与技术;二是调研并发现园区在运行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科研院所科学研究与产业技术攻关提供依据;三是加强与各园区的联系,促进“产、研”结合,为成果推广与转化奠定基础。

一、园区基本情况

三都县交梨山地生态葡萄产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5万亩,其中核心区1万亩,涉及交梨乡、三合镇和普安镇的20个行政村。园区由葡萄产业区、特色生态养殖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和农业休闲观光园构成。规划建设年限为2013年-2017年。目前,园区内葡萄生产基地达5万亩,挂果面积为3.6万亩,建成1万亩葡萄产业核心区和3万亩山地原生态葡萄产业带;引进了绿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入驻,成立了三都县山野水晶葡萄合作社等6家农民合作组织。园区葡萄平均亩产1600公斤,批发价为4.6元/公斤,葡萄鲜果销售额为2.65亿元,园区果农人均葡萄销售收入达到9703元以上。2017年,全县计划完成葡萄种植20万亩。“十三五”期间,计划全县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30万亩,达到人均1亩葡萄,全面实现小康。

长顺县东西合作示范园区集苹果种植和绿壳蛋鸡养殖两大产业于一体,集生产加工、销售和冷藏于一体。利用长顺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发展早熟苹果,涉及广顺镇和种获乡2个乡镇4个行政村。规划期限为2013年-2017年。规划苹果种植10万亩,绿壳蛋鸡养殖300万羽。核心区总面积7万亩,目前已发展苹果种植3万多亩,绿壳蛋鸡养殖50万羽。核桃、葡萄、中药材、烟草等作为辅助产业,实施以短养长。苹果平均亩产3000公斤,销售价格为16元/公斤,亩产值4万8千元。绿壳蛋鸡年产蛋80枚,每枚价格为3元。核桃种植面积按发苗量计算有15万亩,但因周期长,农户管理不到位。葡萄品种为紫王葡萄,种植面积为2.5万亩,藤上挂果时间长达3月,亩产2500公斤,售价为24元/公斤。中药材雪参亩产4000公斤,售价为2元/公斤。

乌当区下坝樱桃产业示范园区以樱桃产业为主,打造集产业发展、科普基地、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示范园区,沿20公里河谷地带,设置引种育苗、立体山地栽培、花蔬果配套园、药果配套园和农家乐等5个功能区,规划年限为2013年-2015年,园区规划樱桃发展面积3万亩,辐射带动2万亩,主栽品种为黑珍珠樱桃。园区重点打造核心区,加强核心区高科技示范作用和产业发展服务。核心区由园区办和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联合建设,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提供征拨土地200亩,并提供技术服务。核心区设新品种露地引种示范园、高标准栽培园、大苗樱桃栽培示范园和设施栽培园等五个示范园,成立育种、培训、产品组装配送、产品展示中心等5个中心,建设多种水果引种示范基地和配套产业基地等5个基地。目前,核心区各项工作正在进行,引进了中国及国外多个樱桃品种和枇杷、杨梅等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开展了樱桃设施育苗、樱桃起垄栽培示范、观光走廊建设、智能温室大棚建设等。园区樱桃种植面积达1.7万亩,挂果面积8000亩,亩产樱桃2000斤,销售均价为10元/斤,创造产值1.6亿元。计划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休闲宾馆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二、成功经验与做法

1.健全园区管理机制。各县均成立园区管委会,县、局领导兼任园区管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协调园区建设工作;从农村工作局、乡镇农技站等部门抽调科技及管理人员到园区管委会开展专职或兼职工作。三都县园区管委会安排24个编制,目前在编14名,6名为专职工作人员。长顺县园区管委会,设置30个编制,目前从各乡镇农技站抽调10多名工作人员作为园区兼职工作人员。各地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园区建设,例如:乌当区园区管委会区长书记亲自主持每周1次的园区建设例会,并提供政策保证,园区建设特事特办,实行备案制。

2.注重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三都县园区管委会聘请科研技术单位协助撰写园区规划,并制定了园区工作计划,重点抓好10项工作任务:结合重点产业及配套服务,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引进7家企业入驻园区;健全园区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体系;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建设葡萄绿色防控体系;举办首届中国山地葡萄文化旅游节等。乌当区园区管委会规划定位准确,重点打造城郊鲜食水果和休闲观光旅游基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例如:建设智能温室大棚等。

3.产业定位准确。园区建设,产业定位非常重要。三都县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和水晶葡萄抗性强的特点,着力打造水晶葡萄山地生态种植之乡。长顺县园区管委会利用长顺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发展南方早熟苹果,抢占早期苹果市场;同时,充分利用长顺绿壳蛋鸡地方品种资源,着力打造绿壳鸡蛋产业。乌当区园区管委会利用贵阳城郊区位优势,在原有樱桃产业的基础上,定位明确,提升樱桃产业科技含量,发展鲜食水果和休闲观光旅游,带动樱桃产业化发展和农家乐乡村旅游。在主导产业基础上,各县园区管委会均设置了相应的辅助产业,例如:核桃、葡萄、杨梅、烟草、中药材和蔬菜等,以改善园区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以短养长,为园区建设提供产业支撑,稳定园区农户经济收入。4.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三都县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病虫害检测防治点、小气候自动观测站、观光道路、小型农田水利等。长顺县注重建设防雹炮点、气象观测站、灌溉设施、园区实时监控和农产品溯源跟踪设施系统等。乌当区着力建设高科技现代农业和休闲观光设施,建设智能温室大棚、喷灌设施、观光走廊、产品展示厅等。

5.整合项目资源,捆绑使用投入园区建设。三都县政府整合农发、小农水、土地整治、小流域治理等各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投入到园区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扶持产业发展。葡萄种植,从建园到挂果,每亩投入需3000元,各类项目补贴1000元/亩,农户自筹2000元。长顺县政府整合农林水、科技、发改、畜牧、财政等部门各类项目资金资源,捆绑使用投入到园区建设。苹果园建设成本为800元/亩,绿壳蛋鸡养殖鸡苗和圈舍成本30元/只,都由各类项目资金支持。乌当区政府整合各项项目资金约2000万元,投入到园区建设。

6.注重科技支撑。园区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各地园区管委会均搭建园区科技平台,加强科技合作与支撑。三都县园区管委会与贵州大学、贵州省果树研究所、中国农学会等科研院所协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成立了县级葡萄研究所,推广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加强技术培训。长顺县园区管委会长期与省农科院畜牧所、草科所、果树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广种草养畜、病虫害防治、疾病防疫、苹果园生态养殖绿壳蛋鸡标准化建设等先进技术,为园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乌当区园区管委会邀请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贵州省果树研究所、贵州省园艺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和品种引种试验,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户形成共同体,推广示范樱桃起垄栽培、病毒病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7.创新园区运行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和成立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整合资源建设园区。三都县园区管委会引进7家企业,实施生态葡萄谷整体开发、农业创新改良及生物科技项目,完成招商引资6.38亿元,成立了三都县山野水晶葡萄合作社等6家农民合作组织。长顺县园区管委会依托长顺县畜牧局成立公司,负责绿壳蛋鸡育种、鸡苗孵化及鸡蛋销售;苹果种植和绿壳蛋鸡养殖等产业发展均成立专业合作社,选择有条件的农户作为大户发展,示范带动。乌当区园区管委会配套产业基地,引进了龙头企业开展铁皮石斛设施栽培,计划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休闲宾馆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8.加强园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各地园区管委会均注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生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三都县园区管委会争取到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的“中国水晶葡萄之乡”荣誉称号,完成水晶葡萄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注册了“山野水晶”、“江柳”、“柳源香鸡”、“巫不香猪”等品牌,抓好园区产品统一品牌分级包装销售工作,加强企业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长顺县园区管委会注册打造“品长顺”多种农产品品牌,在贵阳、重庆、深圳、广州等地设置销售点,注重品牌维护,加强政府监管和品牌打假,实施农产品二维码管理,开展农产品溯源追踪。乌当区园区管委会重点打造无公害樱桃品牌,开展樱桃病虫害综合生态防治,降低化学农药施用量。

9.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多渠道为园区建设筹集资金。三都县和长顺县等省级重点园区利用省扶贫办1000万元专项资金、乌当区省级重点园区利用省农委5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到园区建设,并整合农林水、科技、扶贫、发改等部门项目资源。三都县园区管委会用好省财政500万元奖励资金搭建融资平台,启动土地承包权、林权、宅基地的抵押贷款工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机构管理机制还未理顺,农技人才缺乏。农业园区为空架子,编制还未解决,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不得专人管理,不利于协调园区建设工作。园区管委会人才资源匮乏,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三都县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从县农村工作局抽调,缺乏从事葡萄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长顺县园区防疫人员严重不足,缺乏防疫技术。

2.园区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可操作性较弱。以鲜食水果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园区,无法考核加工业产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建设的增比进位,导致部分园区可能被淘汰出重点园区或无法进入省级重点园区,失去政策资金支持。

3.园区建设资金和各类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缺乏保障。很多政府政策资金还未到位,严重影响园区建设进度。各类项目涉农补贴标准偏低,园区建设必须高标准,必须提高产业扶持力度,补助标准需提高。资金整合缺乏政策支撑,各部门各类项目资金多为专项资金,制定了财政预算。若整合资源、资金捆绑使用投入到园区建设,就会违反原有财政项目预算的用途,涉嫌违规。配套建设资金不匹配,政府政策资金注重产业发展,缺乏对市场开拓的支持,加工环节多为园区企业来运行,政府政策资金应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控体系、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

4.园区产业发展缺乏农业保险机制。农业园区的葡萄、樱桃、苹果等产业易受到旱灾、雹灾等自然灾害的危害,产业发展风险大,但目前的农业保险没有覆盖葡萄、樱桃和苹果等产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园区产业损失严重,影响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5.园区产业发展科技水平有待提高。作物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园区产业的发展。三都县园区3万多亩葡萄品种存在品种单

一、品质退化、种植密度高、果园老化等问题;三都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6万亩,98%为水晶葡萄,亟需引进酿酒葡萄等加工品种,调整种植结构,为葡萄加工业发展提供原料。水晶葡萄采收期短,不耐储藏,葡萄颗粒易脱落,严重影响葡萄销售,亟需加强葡萄储藏保和深加工。长顺县园区苹果产业存在果园管理差、苹果钙含量优势不明显、早期落叶病严重导致农户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偏高、梨小食心虫和桃小食心虫爆发严重等问题,亟需改善果园管理,改善措施提高苹果钙含量和生态防治落叶病及虫害,以维护高钙苹果生态品牌;绿壳蛋鸡养殖存在品种退化和防疫问题,长顺县绿壳蛋鸡为地方品种,目前绿壳蛋率仅为70%左右,亟需开展提纯复壮,提高绿壳蛋率。乌当区樱桃树存在病毒病问题,亟需培育樱桃脱毒树苗,为樱桃园更新和发展提供树苗。这些问题均严重制约着园区产业的发展。园区产业发展亟需科学技术支撑。

6.园区应对自然灾害的设施和机制还不健全。旱灾、雹灾、多雨等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园区产业发展。三都县2010年旱灾造成局部水晶葡萄死亡,乌当区2013年雹灾造成樱桃严重落花落果。然而,园区仍然欠缺应对自然灾害的设施和机制,例如防雹炮点、灌溉设施、避雨栽培设施等。

7.农民技术培训严重不足。园区管委会技术人员不足,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对农户的培训严重不足,农户技术水平亟需提高。三都县农户水晶葡萄种植、长顺县农户苹果种植和乌当区农户樱桃种植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亟需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升园区农民产业发展技术水平。

8.园区辅助产业核桃种植脱离农村实际。核桃产业发展周期长,需7-8年方能见效益。农户因短期内见不到效益,而放弃了对种植核桃的管理,形成恶性循环,前景不乐观。例如,按发苗数计算,长顺县核桃种植面积为15万亩,但因管理水平低,成活率偏低。

四、专家建议及科技合作

1.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多方呼吁完善园区管理机制,明确园区管委会单位性质与级别,设置相应编制,配备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增强园区管委会协调作用和技术水平。

2.争取政策支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园区建设。从省政府各部门层面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机制和政策,整合农林水、科技、发改、畜牧和财政等项目资源,集中建设园区,避免专项资金运作过程中的违规问题。拓宽园区建设融资渠道,建议银行为园区建设匹配贴息贷款,鼓励开展林权、宅基地等抵押贷款,解决园区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建议将葡萄、苹果、樱桃等农产品列入农业保险农产品名录。

3.进一步改善园区基础设施。为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病虫害、鸟害等,提升园区建设科技水平,应加强改善园区灌溉设施、防雹炮点、防雹网、防鸟网、杀虫灯、智能温室大棚、气象观测点、冷藏库、水肥一体化设施等,为园区产业发展和生态品牌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积极发展葡萄等农产品冷链运输与储藏,立项建设冷藏库,延长农产品货架期。

4.注重品种选育、结构比例和合理布局。品种是园区产业发展的关键。三都县水晶葡萄品种从云南引进,经多年栽培已发生变异,可寻找葡萄优秀变异,培育适宜品种。引进紫秋葡萄和提子等品种,为葡萄产业深加工提供原料。水晶葡萄抗性强,适宜坡地种植,紫秋葡萄和提子只能在平地种植。种植结构要适应加工业发展,尽量避免加工企业一季性生产,造成加工设备闲置浪费。葡萄苗木可由葡萄研究所或企业来做,提倡大苗管护上山,减少农户前期投入,并可控制苗木质量。长顺县园区应开展绿壳蛋鸡品种提纯复壮,提高绿壳蛋鸡产蛋绿化率。乌当区园区应开展优质樱桃品种组织培养和设施工厂化育苗,为樱桃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脱毒树苗,有效防治樱桃病毒病。可引进国内和国外樱桃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搭配不同成熟期的葡萄品种,延长葡萄采摘和休闲观光旅游期限。以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匹配一定比例的辅助产业,实现以短养长,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来源。例如,乌当区园区建设以樱桃为主,引进多种樱桃品种,延长樱桃采摘时间;同时,适量引进种植葡萄、枇杷、杨梅、桃等其它果树品种,让园区四季都有水果采摘,为休闲观光和农家乐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5.加强园区产业管理水平,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三都县园区应提倡推广葡萄避雨栽培,引进防鸟网和防雹网,同一株葡萄高位嫁接不同成熟期的葡萄品种,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注重微量元素施用,加强葡萄与草莓等复合栽培模式创新。长顺县园区果园应注重苹果修枝整形,防止果园郁闭,增强果园通风透光。针对苹果用药次数多和用药量大的问题,要筛选出适合的药品控制病虫害,加强植保技术力量,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加强绿色植保技术推广应用,提倡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防治病虫害,防止农药残留超标。乌当区园区应推广应用樱桃起垄轻简化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种植技术,减少劳动力了投入,提升樱桃品质。加强农产品品质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6.加强科技合作,为园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联合申报项目,攻克园区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为园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省果树所研究人员可协助三都县园区开展葡萄品种选育和引种试验,并联合申报葡萄产业创新体系贵州试验站,定期到三都县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协助开展地理标志申报所需的数据检测与收集。针对苹果桃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等虫害问题,省果树所、园艺所和植保所与长顺县果树站和植保站科研人员可联合申报项目,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园艺所与长顺县农工局可联合制订苹果栽培技术标准。针对绿壳蛋鸡提纯复壮和防疫技术问题,省畜牧所和现代所与长顺县畜牧站科研人员可联合申报项目,开展绿壳蛋鸡品种提纯复壮和防疫。针对樱桃病毒病问题,省果树所、园艺所、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和乌当区园区管委会可联合研究开发樱桃脱毒苗,示范推广樱桃种植水肥一体化。

7.加强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针对园区建设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整合《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等项目资源,针对三都县葡萄产业发展、长顺县苹果和绿壳蛋鸡产业发展、乌当区樱桃产业发展,省果树所、现代所、园艺所、植保所等研究所可为园区管委会农技人员和农民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园艺所与长顺县农工局可联合制订苹果栽培技术标准,开发培训教材,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篇3

一、实行学生“寄宿制”历史原因及现状分析

农业产业园区小学分布点过多过散,办学效益低,学生生源不足,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从而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重视,提出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体构想。撤并村组把原来靠近学校,就近读书的固有模式打破。仅中心小学就先后撤并了永华、夹堆、套稍、徐李、东坝等学校。最远的学生达八公里,大部分在3~4公里之间,每天接送给许多家庭带来不便。许多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老人照看孩子。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做好义务教育的同时,能够尽快解决孩子的食宿问题。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出现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上述因素引起的农村小学教育中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更多的农村儿童能够更加集中和便利地接受教育。另外农村寄宿制更直接地体现出一种和谐社会的关怀精神,它在让更多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方便地接受教育的同时,更为农村的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情感关怀的港湾。加之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硬件投入的增加为小学生“寄宿制”带来必要的保证。

二、强调以校为家,实行住宿管理

由于学生年龄小,在生活方面给学生提供温馨舒适的环境的同时,要让他们有家的感觉。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很多寄宿生在校期间思念家人却无法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寄宿后感觉内心孤独、寂寞。在所调查的寄宿生中,58.7%的学生在心情不好时会告诉朋友……15.5%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最后是告诉父母。寄宿制学校采封闭式管理,平时和父母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少,他们得到的直接亲情也较少,这些内在情感的缺乏,必然会引起一些外在行为的反应,如焦虑易怒、顶撞他人、不服管教,行为孤僻等等;没有了亲情的保护,弱小的孩子们会失去安全感,特别是那些比较孤僻和内向的小孩,这样将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还有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在学校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束,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性,回到家后自然会在心理上疏远父母,造成可怕的亲情危机。所以,老师要细心的呵护他们,耐心的聆听他们的心声,从心底去关心他们,视他们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充当好老师父母的角色。

三、强化学校后勤服务,是“寄宿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制度建设是规范后勤管理十分重要的建设。制度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它告诉人们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它能够使职工的行为符合发展需要的轨道。如在学校后勤管理上坚持校园“巡视制”、后勤服务“回访制”,后勤人员常深入实际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热情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坚持每周到年级走走,主动关心师生员工的生活,主动了解老师的心声,听取老师的意见,做到上传下达,不流于形式。

2.优化后勤人力资源配置,建立高素质的后勤队伍。人是最活跃、最重要,也是增量系数最不可估量的资源,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后勤管理急需的是既具备经营、管理才能又熟悉教育规律和师生需求的人才。

首先后勤管理要建立全员终身教育制。把全员培训纳入后勤总体发展规划中,制定有效的制度和措施。实行全员培训是人力资源总量增加、质量提高、部门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能全面提高后勤人员良好的文化、业务素质。

其次,努力培养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优质服务是后勤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后勤从事的虽然是事务性的管理工作和为学校教学、师生生活、校园环境等服务性工作,却一直是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们非常关注的热点。这是因为后勤工作服务的是广大师生,保障的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它关系的是师生的情绪,保障的是学校的稳定。因此强化服务意识,实现优质服务,是后勤工作取得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理解支持的必要条件。

3.不断强化后勤服务措施。学校后勤由其特殊性,在食堂设备与环境卫生、食品采购、贮存及加工、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与监督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及时完善规章制度,做到定岗、定人、定责,确保人人有责,事事有人负责。

四、针对小学生实行“寄宿制”的几点建议

小学生实行估计素质,是农业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产物,是新生事物。我通过调查了解对学生“寄宿制”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硬件投入。虽然学校竭尽全力解决住宿生的住宿与吃饭问题,但由于布局调整力度大,学校除了满足学生教学用房外,尚缺少财力新建或改造学生宿舍和食堂数量,学校容纳不下给更多的学生,出现了部分学生寄宿校外农家。这样不利于学校管理以及学生的安全,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学校的硬件投入,同时提高容纳能力。

注意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办学。农村小学寄宿制是个新生事物,学校要有一定的适应和摸索过程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食宿条件还不是很成熟,一些后勤保障还跟不上。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篇4

近年来, 全市思想上已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成立班子, 制定政策, 强化考核, 一个个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应运而生, 实现了产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干部得政绩的可喜局面。但一段时间以来,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设中也暴露出进展缓慢和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如何实现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化发展, 笔者认为主要应进一步重视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加大宣传引领作用

大力宣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意义重大, 事关长远。必须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充分增强对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改进工作方式、加强服务指导, 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专家现场咨询指导等方式, 深入基层宣传辅导、答疑解惑, 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 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大力培植典型, 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利用各种媒体, 及时总结、宣传、报道和推广各镇 (地) 的做法和经验, 鼓励和引导广大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 (协会) 积极参与、支持, 组织相互观摩交流学习活动, 取长补短, 使他们熟练掌握园区建设的有关政策、要求和建设方法、步骤、保障措施等, 增强做好园区建设工作的信心和自觉性、主动性, 形成发展园区、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浓厚氛围。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危机意识, 以更加有力、更加扎实、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 瞄准市场、挖掘潜力, 深入推动园区建设工作再掀新高潮。

2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效果

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以及纪律保障机制, 明确工作要求、细化有关规定、层层落实责任, 强化日常监管, 全程跟进。查思想、查组织、查措施、查成效, 督促各级有关部门思想上要重视、措施上要给力, 履职尽责, 确保市委、市政府关于园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深入开展园区建设工作的服务和指导协调, 统筹兼顾, 密切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园区建设工作督查通报制度, 及时掌握各地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 着力规范园区规划建设行为, 紧紧抓住本地区园区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及时研究采取有效措施, 使园区建设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全力推动本地区园区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园区建设领导机构要定期印发简报, 便于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情况, 研究决策, 推动全局工作。

3进一步严格落实绩效考核

建立园区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监督奖励制度, 加大考核与执行力度, 确保园区建设深入开展和取得实效。就是要将开展园区建设工作成效情况, 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各级各部门要严格工作标准, 加强督促检查, 推动园区建设快速发展、快出成效。既要防止建设搞形式、走过场, 有关职能部门又不得随意设卡、刁难企业。进一步严格和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核力度, 通过不懈努力, 再使一批“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群众普遍欢迎”的、崭新的现代农业园区脱颖而出。对凡因宣传发动不到位、组织领导不力、对政策知之不深导致园区建设进展缓慢、设计规划不合理、无发展前景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 要按照有关规定, 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力度大、成效显著、目标任务完成好的镇和部门给予适当奖励, 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

降低拖拉机油耗有窍门

1.保养空气滤清器经常保养空气滤清器, 不要用布或其他物件包裹空气滤清器, 保持滤清器进气流畅, 以减少进气阻力。

2.不改变排气管方向不要随意改变排气管方向, 以免增加排气阻力, 使发动机的油耗增加。

3.常规调整气门间隙气门间隙要经常调整。如果发动机因齿轮凸轮轴磨损而引起配气相应角减小, 要适当减小气门间隙, 以弥补配气相位角的减小。凸轮轴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

4.调整各传动部位间隙正确调整机车各传动部位的配合间隙, 以减少传动部分的动力消耗, 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生产成本。

5.不超载、空跑正确选择牵引负荷, 做到不超载、不超速、不跑空车。

6.保持合适的冷却水温发动机应在最佳的水温状态下工作, 因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耗油量增加, 增加生产成本。

7.正确使用刹车拖拉机在行驶时尽量少用刹车。因不正确的刹车不但会增加机件的磨损, 而且还会增加动力消耗, 增加油耗。

8.防止燃油滴漏定期对发动机进行耗油技术检测, 坚决杜绝燃油滴漏现象的发生。

9.正确牵引机具正确调整牵引机具的配合间隙和牵引角度, 轮胎气压要符合标准。

10.合理选择挡位正确合理地选择挡位, 工作时应选择中、大油门, 以发动机不冒黑烟为准。

汪泽

通渭县成功研制出

两款马铃薯播种机

最近, 由通渭县百里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2CM-3G型马铃薯膜际垄作深播联合作业机和2CM-2G型马铃薯起垄铺膜喷药播种机通过四川省农机站鉴定。省农机站的专家认为, 两款播种机均具“先进、适用、廉价、轻巧、安全”等特点, 既能在川地作业, 又适宜在崎岖的山路行走、梯田作业, 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家有关标准和计划任务书的要求, 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规定水平。两款播种机的研发成功, 将为该县乃至周边马铃薯产区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篇5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工作。该镇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分别下到产业园区涉及的8个行政村开展宣传工作,向农民发放《商桥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情况简介》2000余份。

二是探索流转方式,解决农民困难。为做好该项工作,该乡镇集全国各地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认真加以研究,结合镇情实际,向群众推荐适合当地的流转方式,如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不受益不出租金,受益后出租金;以合理价格直接谈好较长期的租金等。

三是做好服务工作,消除后顾之忧。制定规范、详细的土地流转协议范本向各村、组发放;耐心解答土地流转过程中群众的疑问,细致讲解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产业园区如何应对经济变局 篇6

一、中国的经济变局

中国正在发生的经济变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换挡;二是经济结构转型;三是经济增长动力转向。

首先,经济增速在换挡。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10.3%下降到2014年的7.4%,2015年一季度下降到7%。在稳增长措施推动下,2015年二季度经济可能小幅反弹,但第三、第四季度将继续面临下行压力。如果产能过剩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新的增长点不能及时形成,2016年经济可能继续探底。只要经济真正探底,且通过改革、转型、创新及时将新增长点培育起来,则中国经济长期总体是乐观的:2016-2020年间将保持6-8%的中高速增长,当然不排除个别年份增速低于6%;2020-2030年间保持4-6%的中低速增长;2030年后则中国将成为发达国家,保持与当今发达国家大致相当的经济增速。总的来看,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像过去三十年那样维持9.8%左右的高速增长了,而将逐步换挡到较低的增长平台上。

其次,经济结构在转型。

一是要素投入结构在转型。从一般性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转向迈克尔.波特说的高级要素,如技术、人才、信息和知识等。二是排放结构在转型。增加氧气、水蒸气等好的排放,减少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不好的排放,即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等。三是产业结构在转型。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品牌产业的比重将提高,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模仿型产业、农业和工业的比重将下降。四是区域结构在转型。新型城镇化在推动,统筹城乡发展或城乡一体化逐步推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日益缩小。五是收入分配或财富分配结构在转型。由原来偏重国富转向偏重民富,由少数垄断行业富裕起来转向更多行业公平发展,由原来少数人暴富转向多数人共同富裕。六是发展目标结构在转型。由原来主要追求GDP数量增长转向强调经济的效益和质量,由原来主要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追求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的协调增长,由原来主要追求大国,转向主要追求强国。

再次,经济增长动力在转向。

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原来主要依靠凯恩斯说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转向供给边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很多人动辄将“三驾马车”说成是经济的基本动力,这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否认“三架马车”是经济增长需求边的短期动力,但它们主要表现为GDP的三大组成部分,只是经济下行和经济危机时期用以抚平经济波动的非常举措,而非常规经济政策。若硬要将其作为持续的常规经济政策,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泡沫和后遗症。只有“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增长健康、可持续的动力,其中制度变革即是指改革,结构优化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等,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信息化等。经济增长从逻辑上看,包括“三驾马车”需求边动力、要素投入动力、生产率提高动力(“三大发动机”动力)、中国特色动力(以GDP为导向的价格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政府管理制度等)四组。这四组动力,只有“三大发动机”才是通过效率提高带来经济增长,因而是我们今后必须主要依靠的增长动力。它们正好对应着新一届中央领导反复强调的改革、转型、创新。故经济增长动力正在转向。

二、经济变局下的园区定位

部分决定成败,如果定位错了,则细节做得越好,在错误的道路上就走得越远。第二句话是“定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企业家和定位能形成第一生产力,因为定位定准了,就可少走弯路,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形成生产力。

园区怎么定位呢?定位可分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总体定位。总体定位要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它是高屋建瓴的,可以统率其他各个层次的定位。二是功能定位。包括经济功能定位、文化功能定位、生态功能定位、制度创新功能定位,支撑前面的总体定位。三是主导产业定位。园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包括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三个方面。其中最需要定位的是主导产业,因为主导产业定了,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就好定了。四是重大项目或项目群定位。通过一个或几个重大项目或项目群的形成,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五是空间布局定位。即将园区中的“园中园”、功能区等都进行特色定位,以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六是品牌形象定位。即对园区设计独特的文化精神、标识、宣传口号和节会活动等品牌形象。七是发展模式定位。发展模式设计一方面要反映本园区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有某种典型和示范意义。八是运行机制定位。即通过运行机制设计,理清与园区有关的各个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减少内耗、形成合力,向着前面的定位方向前进。

园区定位经常会出现三个误区:一是定位不分逻辑层次;二是定位经常变化,换一个领导就换一套定位;三是定位与后面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属于“两张皮”,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

三、经济变局下园区转型升级的方向

第一,园区产业高端化。即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或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什么要高端化呢?一是消费结构在升级,不高端化,就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二是“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不高端化就消化不了高成本。

第二,园区特色化。即依靠园区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竞争力。只有有特色,才能形成优势,只有有优势,才能形成竞争力,只有有竞争力,才能可持续发展。

第三,园区集群化。产业集群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核心奥秘。产业集群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营销成本、信息成本、学习成本、交易成本等,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效应、集聚效应等。如何推进园区的集群化?一要善于培育和引进产业集群“种子企业”,通过种子企业开花、生根、结果,形成一片产业集群;二要高度重视行业组织的作用,因为行业组织非常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三要高度重视园区中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

第四,园区品牌化。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品牌意味着竞争力。因而要大力发展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家。与企业一样,园区也需要塑造独特的品牌,而不能都是地名加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之类。

第五,园区绿色低碳化。即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园区。绿色低碳乃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故在园区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和基础设施等。

第六,园区信息化。信息化的威力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园区本身、园区内面所有的产业、企业都必须信息化,舍此别无他途。特别是要利用“互联网+”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园区信息化。

第七,园区城区化。即推进产城融合。在园区中仅有工业、工厂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定要形成多种产业的协调,一定要有较好生活设施的配套。

第八,园区市场化。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园区工委和管委会要简政放权,重点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生活设施环境、生态环境、要素交易环境等硬环境,以及法治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

第九,园区人本化。首先要满足人,要满足顾客、员工的各种需要。其次,要依靠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c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篇7

1 园区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1.1 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完善, 设施蔬菜初具规模

两年来, 园区累计投入7 47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共建成骨干油化公路13.3 km、提灌站9个、自流灌溉工程2座、变压器6座。业主在各自的基地内配套建设较为完善的路、沟、灌溉管网等生产用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

园区共引进蔬菜生产业主7家, 分3个相对集中成片的地块, 共建成钢架大棚面积200 hm2, 均已投入生产, 成为重庆市规模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之一, 对我区乃至重庆“春提早”和“秋延迟”市场供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2 蔬菜品种以大路菜为主

2011年园区200 hm2设施蔬菜, 总产量15 000t。其中瓜菜类占40.2%, 茄果类占37.5%, 菜豆类占5.2%, 根菜类占1.3%, 叶菜类占12.5%, 水生蔬菜占1.2%, 其他蔬菜占2.1%。主要种植南瓜、丝瓜、苦瓜、黄瓜、辣椒、茄子、番茄、豇豆、甘蓝、空心菜、花菜等11个品种。

1.3 蔬菜的品质有保证

园区内200 hm2设施蔬菜基地, 全部通过长寿区无公害蔬菜产地整体认证, 黄瓜、甘蓝、空心菜、花菜、茄子等10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安全中心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4 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初见成效

南方厚皮甜瓜新秀“金湘玉”等新品种引进成功, 无土栽培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综合利用试验见效;无滴膜、遮阳网、太阳能杀虫灯等技术被业主广泛应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化水平低

在园区的已建成的规模设施蔬菜基地中, 设施大棚菜、“反季节”和无公害蔬菜起步迟、起点低、钢架大棚结构简单、搞风、抗灾能力差, 生产水平低, 业主的生产还停留在传统蔬菜生产技术水平上, 滞步不前, 生产大路菜多, 特色菜、精细菜少, 生产机械化程度低, 难以实现专业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

2.2 劳动力严重缺乏

园区蔬菜生产水平低, 机械化、现代程度低, 蔬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所需劳动力多, 目前, 基地周围的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因土地流转外出打工, 常年使用的农民工中近90%的是年满55岁以上的老年劳动力, 文化低、体力差、无技术, 只能从事极为简单的劳动。所以, 设施蔬菜基地劳动力特别是有知识、有技术、年轻的劳动力严重缺乏, 日常生产管理跟不上,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蔬菜生产。

2.3 资金投入不足, 业主融资上困难

农业投资形成的植物资产及设施, 目前未纳入金融机构可抵押的有效资产, 设施蔬菜生产企业在土地租金、农资、人力投入大, 生产流动资金普遍困难。加上目前在新品种、新技术、新型材料的引进应用上还缺乏项目配套。

2.4 市场信息不畅通, 销售渠道不畅

园区设施蔬菜生产处于自产自销状态, 且全部是鲜销, 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呈休化产业体系。销售市场只局限于长寿、涪陵、重庆等地, 生产企业各自为政, 在品种布局上呈现散而多, 几乎每一家企业都种上8~10个蔬菜品种, 虽然在面积上达到一定规模生产, 但是没有形成特色品种, 往往是别人种什么赚了钱, 就跟着种什么, 缺乏市场预测和长远的、规模化的观点, 导致大面积的相同品种的蔬菜产品集中上市, 造成滞销, 严重影响生产者的效益和积极性。另外, 园区企业市场信息不灵, 结构调整随意性较大。

2.5 无产品特色, 品牌效应差

虽然在设施上形成了相对规模生产, 但是在品种布局上没有成规模, 没有特色产品, 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还是停留在自由经济阶段, 蔬菜产品质量差、档次低, 生产条件、生产规模、营销手段等难以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们对蔬菜产品多样化、无害化、营养化和高档化的需求。生产大路菜多, 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有质量保证, 但是没有品牌

2.6 种植模式没有创新

基地虽然建成了标准的钢架大棚, 但是大棚的利用率低, 大部分业主采用常规的种植模式, 只是在冬季育苗和春季提早栽培上利用大棚, 大部分时间大棚只起到支架的作用, 作为长寿特殊的气候条件, 春夏雨水多, 伏旱时间长, 应充分利用大棚进行避雨栽培和秋季的遮荫栽培的优势, 提高产量和产值。科技水平不高, 生产技术上困难 (管理上的困难) 。

3 长寿设施蔬菜产业前景分析

3.1 市场前景看好

3.1.1 市内需求量大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城镇人口急剧增加, 未来对鲜销蔬菜供应需求剧增, 花色品种和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目前, 长寿区城镇人口近40万人, 按重庆市目前人均消费蔬菜0.6 kg/d计算, 人均消费蔬菜约200 kg/a, 全区40万城镇市民年需商品蔬菜达8万t以上, 至2020年城镇人口发展到70万人, 年需商品蔬菜20万t以上。为此, 本规划立足于供应本地市场, 大力发展多花色、多品种的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 保障本区及周边地区蔬菜市场的充足供应。

3.1.2 农民增收显著

基地所在地农民一方面通过领取土地租金获得收入700斤稻谷的金额;另一方面, 通过给蔬菜基地企业或业主打工获得1000元/月的收入, 特别是50、6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既能把家照顾到了, 又能得到工资收入, 一举两得。

4 发展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1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在设施蔬菜基地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基地生产的机械化推广应用, 节省劳动力成本。

4.2 加强基地农民工的培训

结合新型农民培训, 对基地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培训, 增强劳动技能。

4.3 搭建农业企业融资平台

采取贴息等措施鼓励银行对基地蔬菜生产贷款, 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的问题。

4.4 拓宽销售渠道

鼓励支持蔬菜生产企业应用网络信息, 销售企业优质产品。

4.5 强化产业升级, 走品牌化之路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篇8

一、加强政策引导, 搭建融资平台

创办科技产业园区, 搭起一个新的平台, 目的是有效地整合资金和项目, 吸纳和聚集社会上的资金和项目, 发挥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引水作用和放大作用。

在产业园区建设中, 我们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决策, 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 科学制订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发展规划。地方政府提供土地, 搞好基础设施及相应配套设施建设, 给予优惠政策, 引导企业入园。省林业局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 出台《关于试办湖北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的意见》, 对涉及林业发展一、二、三产业的各项资金投入进行有效整合, 支持入园企业, 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向园区聚集。按照区域化、集约化的要求, 坚持一个园区一种特色, 2009年, 我们首批规划建设了十大林业科技产业园, 即以森林工业为特色的咸安森工科技产业园和荆门国家现代林业森工科技产业园, 以非木为特色的五峰非木科技产业园, 以生物质能源为特色的来凤林业生物科技产业园, 以花卉为特色的黄陂花卉科技产业园, 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的蕲春现代林业低碳经济产业园, 以杨树为特色的石首现代林业杨树科技产业园, 以木本粮油为特色的麻城木本粮油产业园, 以森林食品为特色的老河口森林食品产业园, 以林浆纸为特色的荆州拍马林浆纸科技产业园。这十大产业园区规划入园企业286家, 目前已入企业124家 (其中已建成投产96家) , 拟入园企业57家, 意向入园企业17家。在这10个产业园区的建设中, 园区所在地政府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20亿元;省林业局也在2009年和2010年林业贷款申报中, 共向国家申报了16家园区企业林业贴息贷款项目, 预计可新增贷款4.38亿元, 可获中央和省财政贴息4 580万元。另外, 省林业局还安排1 000万元, 用于园区科技支撑项目, 并承诺采取贴息贷款、项目倾斜、以奖代投等多种方式, 对每个园区支持5 000万元。通过这些政府投入的引导, 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参与林业建设。

二、实施项目带动, 着力兴林富民

在园区建设中, 我们着力利用林业工程和项目, 大力开展原料林基地建设, 促进兴林富民。制定了5~10年原料林基地建设规划, 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意见》, 将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与企业兴办工业原料林基地相结合, 从中调出30%~50%的资金用于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鼓励企业自主兴办原料林基地, 引导企业走“加工带基地, 基地牵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到2015年, 10个园区规划建设原料林基地450万亩, 将带动和联系农户100万户, 解决大量农民就业, 为相关林农增加收入达30亿元以上。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大项目入园, 以项目促园区发展。加大对产业园区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及优势资源的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招商引资会议、会展、网络、中介、贸易洽谈会等媒介, 宣传湖北的林业科技产业园区。同时, 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充分利用外省的招商引资平台, 以入园成功企业为典型, 宣传湖北林业科技产业园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千方百计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招大商、选好商。把目标瞄准国内外大型企业, 把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引进园区, 带动园区发展。2009年, 我局第一次以林业板块组团, 作为省政府鄂港粤经贸代表团林业分团, 在深圳市成功地举办了“湖北现代林业产业投资说明会暨林业项目签约仪式”, 副省长田承忠出席活动并作重要讲话, 来自新加坡、香港、北京、广东、深圳等地的200多名客商参加了洽谈会。我们从全省林业系统上报的600多个项目中精心挑选了309个项目, 投资金额405亿元, 其中重点推介项目52个。成功签约项目14个, 招商引资34.76亿元, 目前已落实到位资金近12.78亿, 占签约资金的36.8%, 其中有4个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

三、突出科技支撑, 提高创新能力

建设林业科技产业园区, 不仅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条件, 更重要的是为科技与产业有机结合搭建了有效平台, 为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企业、科技服务林农找到了切入点, 有利于推动林业产业科技进步, 促进林业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规划建设林业科技产业园区之初, 我们就明确提出林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必须突出科技支撑, 要求园区产业发展应具有“三高”、“四新”和“三化”的特征, 即“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效益高”, “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 “生产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必须发挥园区在产业集群、技术集成、资金集中、人才聚集、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在推进林业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中, 我们积极推动科技产业园区企业与省内外有关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或创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并把科研院所或高校为园区提供科技支撑作为审批省级林业产业园区的条件之一。目前, 10个林业科技产业园区均分别与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所或高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积极鼓励科技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大胆引进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林业技术设备武装企业, 切实提升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我们促成了国家现代林业湖北东宝森工科技产业园龙头企业——湖北宝源木业有限公司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迪芬巴赫机械制造公司生产的年产22万m3OSB生产线成套设备。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湖北燕加隆木制品有限公司研发的木地板锁扣技术成功地向美国、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申请了森诺韦尔地板和“一拍即合”地板锁扣技术专利成果, 有效地保护了公司的知识产权, 维护了民族权益, 使该公司森诺韦尔地板和“一拍即合”锁扣技术成为国际品牌。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篇9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措施,成效,问题,对策,江苏镇江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转基因工程技术和设施化种养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成为实现农业高新技术引进、研发、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的载体和平台。

近几年, 镇江市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一个重要建设内容, 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2013年, 镇江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意见》镇发[2013]40号文件, 明确提出企业向园区集中, 产业向高端集聚, 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的“三集”发展方向, 将3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纳入产业“三集”重点建设范围, 推动农业园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1]。在政策激励下, 镇江市3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取得长足进步, 园区规划更科学、主导产业特色更鲜明、基础设施更完善、示范带动作用更明显、园区机制越加健全, 但是和其他地级市一样面临着园区规划不合理、土地利用矛盾、资金缺口大等难题,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发展速度。如何促进现代农业园区稳步健康发展, 如何实现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化发展, 值得思考。现就镇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如下。

1 采取的主要措施

1.1 科学筹划, 突出规划引领

坚持规划基础性、主导性、前瞻性、综合性, 按照产业“三集”发展要求和农业园区规划修编要求, 邀请科研院所等规划编制单位, 结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和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修编完善园区规划。2013年, 举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评比活动, 重在强调园区规划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增强各级园区管理和工作人员的规划意识, 改变以往农业园区建设顺其自然的工作局面。

1.2 突出优势, 明确园区定位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镇江丘陵资源、靠近长江的交通区位优势, 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 突出丘陵资源优势, 重点建设20个高效园艺、高效林业和农业观光旅游园区;突出沿江优势重点, 建设5个高效渔业园区;突出交通区位优势, 重点建设5个粮油加工园区。

1.3 开展招商, 招引企业入园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 促进园区项目集聚。各地以园区招商为重点, 组织园区结合各自特点及优势, 编制园区招商手册, 并充分抓住农业招商、洽谈会等机会, 积极宣传推介园区, 开展园区招商。

1.4 组织培训, 提升建设水平

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和业务培训, 提升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一是外出考察学习。组织各辖市区农委主要负责人赴南京、苏州、南通、盐城等地专题参观学习园区建设, 重点学习了园区规划、投入和运作机制。二是开展园区业务培训。邀请了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园区建设专家教授作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及园区规划几个问题”的专题讲座, 增强了各地园区规划意识。市县逐级开展统计知识培训, 提高统计人员水平, 确保了农业园区指标的按时统计和上报[2]。

1.5 政策扶持, 推动园区建设

主要体现在资金支持上面, 2013年市委制定出台了《镇江市重点农业园区建设奖补方案 (试行) 》, 明确了农业园区公共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奖补政策, 对全市14个重点项目兑现了财政奖补对8个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奖补, 最大限度地发挥奖补资金的撬动效果。

1.6 加强考核, 以督查促推动

市委出台《镇江市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评价考核暂行办法》, 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考核方案, 细化考核内容, 对30个园区开展自我评价和集中考核。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深入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现场推进农业产业“三集”发展, 市农委建立重点农业园区挂钩服务机制, 成立督查组或指导组, 加强督导, 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2 取得的成效

2.1 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3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904万hm2, 累计建成2.394万hm2, 占规划总面积的82.44%。2014年上半年, 句容市天王有机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全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达7个;江苏省丹徒现代茶叶产业园区获批“国家级茶叶标准示范区”称号。

2.2 主导产业特色鲜明

30个重点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突出优质粮油、特色园艺、特种养殖、高效林业、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突出接二连三, 重视产加销休闲观光等产业链的延伸, 努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突出多种功能拓展, 注重生产示范、增值示范、功能示范 (休闲观光) 、服务示范、营销示范、科研示范等功能的发挥。

2.3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全市各类园区内已经累计建成硬化道路、排灌沟渠580.6 km, 累计建成公共服务平台15.59万m2, 建成并运行的科技平台数量55个;建成“三新”展示基地793.33 hm2, 新品种示范推广数达91个, 种苗繁育中心8.15万m2, 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达0.46万m2, 农产品交易市场8.54万m2。

2.4 项目投资规模更大

园区更加注重项目资金投资规模和落实情况。据统计, 在30个重点农业园区中, 总投资达1 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重点项目共有69个, 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达68.42亿元, 已完成投资16.46亿元。截至目前, 落实亿元项目36个 (在建23个、在谈13个) , 其中23个在建亿元项目覆盖1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计划总投资达52.42亿元, 已完成投资9.51亿元。

2.5 示范带动成效显著

30个园区新增投入18.10亿元, 累计投入148.31亿元, 实现园区总产值135.12亿元;辐射带动农产品销售产值达19.12亿元, 辐射带动农户27.87万户;建立创技研发中心8个、“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展示基地47个, 农业园区对产业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2.6 园区机制更加健全

30个园区有28家成立了园区管委会, 管委会主任由农委主任或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 全部落实了办公人员和专用办公场所, 27家园区专门设立了招商部, 26家园区成立了发展公司。

3 存在的问题

3.1 规划缺乏合理性

虽然进行了规划修编, 但是从评审专家反馈的意见上看, 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园区规划在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方面不具体, 可操作性不强;规划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偏多, 不够清晰, 不合理, 功能区之间缺乏衔接, 特色不够明显;部分园区核心区面积大, 建设内容不详, 建设内容重复[3,4]。

3.2 土地利用矛盾突出

一是国土部关于设施农用地政策 (国土资发[2010]155号) 难以贯彻到位, 用地指标落实较难, 导致部分项目建设内容因用地原因难以顺利实施;二是在已经流转的土地上建设与园区规划不符的工程, 甚至有些园区公然出现休闲娱乐会所等场所, 土地非法使用, 导致农业园区功能区域间衔接力不强;三是土地价格虚高, 部分农民利用手中土地哄抬价格, 特别是土地青苗补偿费用, 使招商引资重点园区项目投资方顾虑重重, 阻碍园区建设进度。

3.3 园区资金缺口大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收率低, 政府财政扶持对园区帮助十分有限, 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影响了科研、生产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加上园区资金渠道不畅通, 相应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等不完善, 导致资金瓶颈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3.4 园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科技创新应该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灵魂。就目前形势而言, 镇江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存在科技水平参差不齐和科技人才匮乏等问题, 严重抑制科技创新能力[5]。例如, 部分种植养殖类型园区存在农业机械化覆盖率低、传统手工劳作效率低、科技展示缺乏亮点等问题;科技人才匮乏, 特别是高层次专业科研人才极其缺乏, 现有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园区尚未形成配套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很难吸引高层次的人才来园区创业, 导致缺乏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3.5 园区发展模式单一

在镇江30个“三集”农业园区中政府牵头主导是主要推动力量, 园区管委会或发展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般从涉农部门或各政府部门抽调组成, 园区前期建设速度快, 但是园区后期运行管理成本高, 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兼职, 经营管理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统筹建设能力较弱, 致使农业园区功能性缺失、市场化运作难度加大, 反而成为镇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阻力。

4 发展对策

4.1 加强政府引导, 推动园区市场化运作

由政府主导园区变为政府引导园区, 政府为园区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园区脱掉“政府形象工程”的帽子, 积极运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园区建设和科技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基础调节作用, 多形式、多层次搞活园区建设机制, 增强园区的市场竞争力。

4.2 做强园区主导产业, 打造一条产销链条

围绕园区主导产业, 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 加强市场导向作用,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打造一条产销链条。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 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 通过推行产业化经营, 实行产加销一条线、贸工农一体化。

4.3 加强科技支撑, 为园区注入生命力

一是建立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科技合作关系, 为他们提供科研试验的平台, 大学和科研院所为园区建设提供尖端的技术和强大的人才资源, 通过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 增强农业园区的核心技术力量, 能够有效推动技术的扩散、高科技企业的创建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带动;二是建立人才奖励机制, 吸引高层次人才, 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三是加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改变传统种养殖模式, 聘请高校和研究所专家为农业园区农民授课, 提高农民学用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 培养新型农业科技农民, 为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应用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4.4 扩宽融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建立多元化和政策开放性的投融资体系是园区市场化运作的趋势。政府由主导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 调解园区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 协助园区招商引资;园区除了争取国家、省里和市里项目资金外, 应在招商引资方面和吸收信贷资金方面下大功夫, 改善园区投资环境, 调整有关现代农业园区的投融资优惠政策,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实现投资社会化和市场化, 积极探索创业基金、转化基金、担保基金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产业投资, 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入、个人投资、外商投资等多元化格局, 逐渐摆脱依靠政府扶持的局势, 为园区建设争取更多的资金[6]。

4.5 培育知名品牌, 提高园区特色产业效益

鼓励对特色农产品开展“三品”认证和商标注册, 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 做好地理标志和原产地标识保护工作, 培育特色产业, 以“一园一业”“产业强园”为目标, 借助媒体等多种工具提高品牌知名度, 通过农产品交流会等形式的活动扩大园区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 拓宽园区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 增加园区的经济效益。

4.6 规范土地使用, 推动土地集约化发展

一是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标准, 完善土地利用制度, 保护耕地和农民的利益;二是提高土地使用率, 比如园区内仓库、厂房、公共建筑等相同功能类型设施尽量共同使用, 避免重复建设, 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三是土地指标的利用应符合园区规划的要求, 加强土地监督, 对于违法建筑应及时拆除, 收回土地指标, 并对具体责任人给予处罚。

参考文献

[1]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意见[EB/OL]. (2013-08-14) [2014-09-28].http://fgw.zhenjiang.gov.cn/xxgk/zwgk/fzgh/zhdt/201308/t20130814_967463.htm.

[2]耿建铜, 朱永波.对咸阳市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 (3) :60-61.

[3]李家林.关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思考[J].现代园艺, 2012 (6) :36-38.

[4]陆春军.建设农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J].现代农业, 2014 (2) :47-48.

[5]黄修杰, 何淑群, 黄丽芸, 等.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7) :289-293.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篇10

1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特点

农业科技园区的企业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它广泛采用以工程 (机械) 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群为主导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设施装备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实行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土地、劳动生产率较高,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良好, 农业商品率的程度较高。农业科技园区入园企业作为从事现代农业的企业, 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1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建立有现代企业制度。

农业科技园的经营管理必须以新兴的现代企业作为载体, 农业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 对融入农业科技园区的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进行聚集和整合, 让货币资本与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融合, 通过管理和运作, 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1.2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科技企业。

首先表现在企业的科技人员比重和职工的总体素质远远高于传统农业产业, 人才的结构比较合理, 并不断注重引进、吸收和培养新型人才。其次, 表现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企业注重不断增加引进科技成果和资金的投入, 不仅重视硬件的开发, 而且还重视软件的开发, 吸引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人才, 迅速地把先进的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组装集成, 加速农业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占领目标市场。农业科技园区企业注重不断追求人才和技术创新。

1.3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是产学研和技贸工农一体化的联合体。

农业科技园区企业擅长把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生产、市场销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合同把农户联在一起, 使农业科技园聚集的各种要素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而且由于企业同其它产业和农户的纵横向联系加强, 通过科技示范和龙头带动, 能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满足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4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注重高投入、高效益。

由于农业科技园采用的是现代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技术一般比传统农业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 而且其高投入伴随着高风险, 但由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高附加性和高创新性, 农业科技园的企业一旦获得成功, 其产生的经济收益大大高于传统农业企业。

1.5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企业对市场和信息高度重视。

农业科技园区是区域农业信息和市场信息的集合载体, 因此农业科技园企业一般比从事传统农业的企业和农户更加注重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 并注重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 以便对市场的供需情况做出迅速的反映。

2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的形成

2.1 技术转移形成新产业。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的载体。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 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 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例如, 广泛采用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基础上形成的育种繁种、集约栽培、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先进技术, 不断地以最新的先进实用技术替代原有农业生产技术。近年来的转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通过农业科技园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使现代农业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和创新发展的落脚点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培植现代农业产业的新生长点, 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农业科技园投入运营以后, 会产生两大结果:一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 使高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产业, 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 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二是通过新产品开发, 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从而形成新的支柱产业。这二者综合的总结果, 通过技术转移, 在园区形成和构建成功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集群。如图1所示。

2.2 产业创新形成新产业。

弗里曼等认为, 一项技术创新可以影响到几个产业。一个基本创新和一组小创新为许多产业提供了变革的机会, 产业将呈现剧烈变化, 引起产业创新。有超额利润的新产业有“成集效应”, 即刺激出产业的规模化, 并通过过程创新和生产率提高士产业进一步得到巩固, 市场饱和以后, 市场利润机会消失, 创新浪潮消退, 等待着下一次的技术创新的出现, 如图2。

技术创新呈现波浪前进的过程是创新—扩散—创新的过程, 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形成了新产业, 也改变了产业结构。2.3延长产业链来形成新产业。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向广阔生产领域发展的载体。农业科技园的经营不仅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而且还涉及到种子种苗、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产业。单细胞蛋白、海洋牧场、生物能源、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生物反应器等都将成为农业科技园的新的产业生长点, 传统农业的领域和内涵在农业科技园中不断改变, 工农商贸将融入一体, 其界限渐趋模糊。农业科技园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载体。随着现代科技的推广和机械化的实行,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不仅农艺分工和产品种类上的分工越来越细致, 越来越明晰, 而且形成了生产程序上的分工。比如, 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分工以及产中主要作业工序上的分工等等。它们各自延伸成为独立的产业, 形成农业产业新的关联产业群, 如前文图1。实行专业化经营, 以现代技术手段为农业企业或农户提供服务, 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建设

3.1 建立孵化器, 技术孵化产业。

园区设立创业服务中心或产业孵化器, 将农业技术孵化当成一种新兴的产业来做。所谓技术孵化, 是指对已有一定研究基础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具有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进行技术孵化;农业技术孵化不同于开发, 开发是技术孵化的前提, 而大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开发阶段, 真正到了技术孵化这一阶段, 风险已经很小了, 农业技术孵化产业则是画龙点睛的产业。

农业技术孵化产业是一项将涉农科技、资金、人才、市场和管理五大要素高度综合的一项高智力的涉农产业。另外, 农业技术孵化产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能将上述五大要素于一身的科技帅才出任这一产业的掌舵人, 这样的帅才及其领导的技术孵化团队就是技术孵化出的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将新孵化的产业办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 因此, 培育科技企业家是农业科技园区孵化器重要或首要的任务。

孵化器作为一个创新型组织, 中心任务是帮助创业者开创和发展企业, 孵化器的产品是健康发展的创新企业, 它通过创新企业最终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农业科技园区创业服务中心或产业孵化器通过技术孵化产业的步骤为:其一, 通过相关合约吸纳融合社会的资金和农业科教单位的科技发明人才;其二, 组建技术孵化产业机构, 搭建整合平台;其三, 提供融资手段, 吸引人才进行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技术孵化, 包括市场调研、科技情报获取与分析、知识产权的申报和保密、成果评估与作价、实验室建设、品牌建设、文化建设、管理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财务管理等, 这是本步骤中最重要的;其四, 充分利用园区的推广机制如农业专家大院、农业专业协会、科技下乡活动、园区科技培训和科技特派员进行技术扩散, 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资本兑现。

3.2 延长园区农业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实际上是产业链中一类特殊的产业链, 在这一类产业链中, 农业或农产品作为其中的构成环节和要素, 并与其它部门和环节发生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一般来说, 不同的农产品往往可以形成一条产业链 (产品链) , 如棉花产业链、大豆产业链、奶制品产业链等。

促进新产业形成, 要抓住关键环节, 延长产业链。园区产业链功能的优劣, 最终能通过自身各个环节及组合的整体效果表现出来。延长产业链就是以效益为中心, 科技运用为核心, 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综合潜能。

因此, 农业科技园区可以构建这样几种产业链: (1) 园区内的封闭的产业链;某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生产都在园区内完成。 (2) 园区内的产业链中某一产业同时加入园区外的某一产业链;种苗和加工在园区内, 生产种植在区外,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实现。 (3) 根据园区内某些优势条件所形成的某一产业, 可以完全加入到园区外的某一产业链中去, 而与园区内的其他产业链无关。如单纯的种苗产业或单纯的加工产业直接与园区外产业相关联。

3.3 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形成。

产业集群, 也称企业集群、产业群和簇群等, 用来定义在某一个特定领域中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 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 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Porter, 1998) 。农业科技园区的集群不但是相关产业中企业在地理位置的集中, 而且是其它组织 (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 在地理位置的集中, 集群中存在一个生产网络即大批中小企业, 存在一个知 (下转P16) (上接P13) 识网络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参与, 另外还有政府规划、中介组织服务等社会网络的支持。

园区产业集群能力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园区产业带动, 形成园区规模和集聚效应。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是对园区管委会而言, 其主要任务就是与政府协商制定有利于集群发展的产业政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企业群的生存环境。从产业政策上看, 首先要选取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然后在扶持大企业的同时, 利用各种政策深化企业间的分工, 为中小企业能够进入大企业的生产体系创建条件, 指导中小企业朝专业化道路发展。

二是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 成立中介服务机构。“中介参与”是农业科技园区运转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园区通过成立非赢利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政策方面的咨询, 企业发展方面的建议, 业务、管理方面的咨询以及人员培训, 或是在技术创新方面给予帮助, 甚至与企业合作创新。中介机构不仅能获得物质利益, 还能和企业、科教单位一起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三是营建良好的园区产业文化。中小企业集群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产业群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区域产业群的形成以及区域内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 而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就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区域行为主体 (企业、大学和政府机构) 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良好的区域产业文化。

四是加强园区产业专业化与分工合作。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链的主要环节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种子种苗产业、种植养殖产业和加工贮藏产业。这三个主要环节构成农业产业链的主链, 缺少一个主要环节都使该产业链变得不完整, 主链中的农产品的加工、贮藏产业则是农业科技园区的龙头产业。农业科技园区的运销、中介机构和科技、政府结构则是这条产业链上的辅助环节, 有些可以延伸发展为产业链的支链, 如运销企业、科技培训、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企业形成的第三产业, 与主链有机结合, 形成产业集群, 进行集群创新。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没有产业, 园区发展将无从谈起, 产业带动能力是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本文总结了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企业的特点, 分析了园区产业的形成途径, 并对园区产业带动能力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带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耀辉.产业创新的理论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王忠昆等.建设中的沈阳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J].科技成果纵横, 2005, (2) .

[3]蒋和平, 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项目执行情况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2004.

产业园区的三级跳 篇11

对于园区运营商来说,其中的服务多种多样,一个园区的理想状态,是园区统一打包上市,实现整个园区的利益共赢,极大地推动了园区所在地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一个又一个项目的成功,加之近几年产业投资的悄然兴起,产业园运营商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换代升级,实现自己的三级跳。

从开发商到运营商

一个看似简单的转变,其实背后包含多种多样的变化,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从实质上,都有了一个飞跃式的提升。升级的核心体现在服务上,从东方今典在全省运营的几个产业园区来看,全面立体式服务的理念正在得到快速复制和推广。

在运营商的层面上讲,产业园区的运营商不只是承担了土地的一、二级开发,而是全面参与到产业园区的运营和持续营利上来。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和企业需求,产业园区在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以吸引中小型企业的创业中心、吸引总部型企业的总部基地、构建区域产业链条的特色产业园区三种类型为主要投资方向。在建设过程中以企业经营空间打造为核心,形成大中小三种企业经营空间,并依此建设服务运营体系,形成三种业态的互动和服务体系的共享,同时对园区进行统一的生活、商业、休闲、文化等设施的配套,形成完整的企业生态化经营基地,在同一区域内最终形成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

在完成企业入驻的工作之后,产业园最核心的部分是服务,东方今典推出了包括金融、商务、孵化、试验等多重服务体系。其中以金融服务平台最为突出,它是由园区出面,联合企业建立联合式银企融资渠道,为园区企业提供担保、工资发放、财务结算、融资咨询、公司理财等银行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各类上市服务项目,包括引入战略股东、证券咨询、专业会计、法律咨询等;为园区企业提供风投、股权投资等项目引进,政策性融资,同时建立公司投资通道,增加盈利渠道。

这项服务对于有高科技科研成果但还没有转化为市场成果的中小企业来说尤为难得,它不仅仅限于企业孵化基地的服务,还包括对成熟企业的金融贷款等项目。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来说,产业园区为其提供金融支持,帮助他们转化科技成果,使之能够迅速推向市场。对于已经成熟的企业来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资金等方面的困难,由园区统一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谈判,顺利并且快速地将资金的困难排除,为企业能够正常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这些服务措施,最终实现园区内的企业统一打包上市,园区运营商通过参股、持股等形式深入参与企业决策,上市之后的资金根据比例再分配给园区内企业,达到共同营利甚至上市的目的。

从运营商到产业投资

一个产业园区如何能够持续扩大影响力?如何将运营一个产业园的经验借鉴到对城市区块的管理?打造产业新城的途径是什么?目前,如东方今典这样的优秀产业园运营商正在更高的阶段起跳。

近些年来随着产业投资的热潮兴起,大型企业自建产业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首先大型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能够迅速投资建设厂房,并且面积巨大,有力地吸收了周边生活服务类地块的开发,形成巨大的竞争力,产业新城呼之欲出。其次,大型企业能够顺利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通过产业投资能够比较快速地形成新城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东方今典这样成熟的产业园运营商,目前正在向产业投资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优秀产业企业的参股来引导企业建立产业园区,再由自己多年的产业园运营经验来运营一个区块的经济发展。

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总经理任洪斌在接受采访时说:“通过入股参股企业运营,来实现建立产业新城的方式是更高的一个层次,也是日后东方今典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运营好目前手里的产业园区的同时,将一部分精力参与到产业投资上来,实现新的跨越。”也只有通过这样,产业园经济的版图才能够持续扩大,真正凸显“城市运营商”这个称谓的品牌力。

“因为一个新城的建立,一定是以产业为核心的,没有产业作支撑,新城区就很难有持续的影响力,新城区没有经济影响力,更谈不上城市运营商了。”任洪斌说。

对于城市运营商的设想,任洪斌认为应该是政府制定规划,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来参与到城市区块的管理中来,对城市设施、医疗、教育等资源集中利用,以产业为龙头,带动生活消费类的起步,为土地持续增加经济活力提供动力源泉。

从传统商业地产到产业园区运营,再到以产业投资为主,成为优秀的城市运营商,这样层层递进的升级使得一个民营企业一样可以带动一个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传统的政府规划、政府主导的方式相比,这样的模式更加富有活力,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正在实现它的三级跳。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篇12

__aw列记者汪小#邢伟元夤的谢家李家坪、植面积ioio J^�年产各层覆盖多茬种I形成了五坪模式”, 亩, 量1.3万甘谷县现代农业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园区位于磐安镇“五坪无公害”精.家坪、五甲坪、十甲坪5个行政村。示范区内总人U 15286人, 耕地面积l|蔬菜9.94万吨, 产值1.32亿元厂总效益7906万元。示范区的主要特色是通_^^“春萝卜套茄果类 (番茄、辣椒) 套叶菜类 (甘蓝、菜花) ”的一年三p种斤, 亩产值3万元以上。在现代农业设施蔬菜示范园建设中, 甘谷紧紧围绕天水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_和甘谷县“43633”现代农业发展计划不断整合项丨目, 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建成以蔬菜育苗中心、科研中心、培训中心、营销心、农资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一处, 示范园建设中, 坚持“流进来, 流出去的办法, 进行了土地流转, 即村委将建设土地统一流转到村委, 聘请专家进行统一规划, 打破原有的土地界限进行统规划, 将建好的全钢架无立柱塑料大棚按照农户土地面积多少又流转到农户, 进行自主经营, 其余公共建设用地进行均分摊。这种乂活多变的土地流转方式成功解决了统·规划容易, 统一建设难的问题。2014年在磐安谢家坪和十甲坪展无立柱钢架大棚10 0 0座, 目前已建成40 0座, 其余正在土地平整和棚位放线工作。示范K注册成立了十甲坪惠民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谢家坪果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达到1968户, 辐射带动户12048户。合作社有效地把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有机结合为统一整体, 特别是在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化生产方面将分散经营进行统一组织、统_管理、统·标准、统一供种、统·防治、统一创建, 实现了六统一的创建求, 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良性发展模式。示范区内现有蔬菜经纪人1 146人, 组成了-支活跃的蔬菜外销队伍。他们活跃在西宁、银川、陕西、福建、北京省市的蔬菜批发市场, 通过县上组建的蔬菜销售网络平台, 相互协作、共享信息, 使得示范区蔬菜外销良好。有效地分散经营转变为组织化经营, 传统农业要素与现代农业要素结合起来, 形成了产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a

上一篇:电化学水处理技术综述下一篇: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