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社会效益

2024-09-29

农业园区社会效益(通用8篇)

农业园区社会效益 篇1

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要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新型组织体系发展农业,力促农业农村工作在新的起点实现大的跨越。

一、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这一目标,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倾力打造农业品牌,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以兴产业、富农民、增活力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各类种养基地发展到118处,规划建设优质出口大花生基地10万亩、土豆种植基地5万亩、经济林基地19万亩、万只肉鸭养殖基地30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5处,兴建农产品交易市场24处,其中蔬菜批发市场12处、电子交易市场1处。按照每个优势产业都有龙头、每个龙头都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加大资金投入、提供信贷支持、实施技能改造等措施,培大做强了金鹏食品、禾丰牧业、圣地源牧业等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济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4家,带动发展种养殖基地32万亩,连接农户8万户。

(二)富民强市产业培植大见成效。坚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工程来实施,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等措施,全面建立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食用菌产业体系。截止目前,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及合作组织达到46家,其中工厂化、智能化的生产加工企业17家,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686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2万吨,产值11亿元。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126处,规模菇棚1.8万个。培植了华源食品公司、常生源菌业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能力强的食用菌“航母群”,其中集盛食品公司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友和菌业公司投资1.2亿建成的金针菇智能化、标准化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达到了省内第一、国内领先水平。3家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5000万美元。2010年我市被纳入山东省“十二五”果菜食用菌振兴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2011年的项目实施中取得全省第一名的成绩。

(三)品牌农业建设规范完善。按照现代农业、高端农业发展要求,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频振式杀虫灯、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扩张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先后投入600万元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与意大利国家食品研究委员会合作建设了中意农产品实验室,投资300余万元在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了57个质量检测站。2011年整合农业、质监、疾控等检测资源,投资2200万元建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挂山东省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牌子。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大规模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3处、济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1处、绿色标准化示范区14处、畜禽标准化养殖场40处、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区9处,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5个、绿色食品认证17个、有机食品认证18个,创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山东省名牌农产品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个,3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成功创建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四)农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依法登记注册经济合作组织415个,辐射农户8万户,带动种植面积46.3万亩、畜禽养殖792万头只、水产养殖7600亩。围绕加快农业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引导农民有序实施土地经营权流转,截止目前,共有596个村、3.97万户农民进行了土地流转,流转面积14.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31%,流转方式也由过去的一家一户间零星流转,转变为向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规模流转。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新品种、新农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启动实施了花生良种快繁及高产栽培、秸秆高效产沼气、食用菌高效种植、农产品绿色防控等一批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农业科研项目,其中11项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6个科技项目取得国家专利,7项技术获得济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与当前“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仍存有一些薄弱环节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由于受家庭为单位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并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以及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农业产业基地普遍布局零散、没有规模优势、缺乏区域特色,农业规模效益不高。各镇街主导产业不明确,特色优势不明显,产业优势不突出,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规模集群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优,产品质量不高。农业产业结构普遍存在层次较低、结构不优的问题,各镇街主导产业基本相似,多是粮油、瓜菜、果品等大众化产品。种养殖品种不优、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三)加工能力不足,龙头带动乏力。中小农业企业大多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加工程度低。在全省全国范围内行业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响、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为数不多,龙头企业在拉动行业发展、宣传推介**等方面影响力较弱,大型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市场开拓不够,服务体系不健全。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仍是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且普遍存在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完备、信息管理不先进、产品吞吐能力不足等问题,与农业生产集约化、商品化、信息化的要求极不相称。品牌意识、商标意识淡薄,不注重产品包装和品牌塑造,宣传推介力度不大,一些在本地市场受欢迎的优质特色产品进入不了高端市场、卖不上好价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总体数量、发展规模,还是规范程度、组织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坚持把培育高产高效循环型农业作为工作基础,把提升农业的工业化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把打响绿色有机农业品牌作为关键环节,把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作为有效载体,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努力打造鲁南农业新高地。

(一)良种+良法+科技化保障,打造高效农业。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千方百计保障粮油、果蔬、蛋肉等农产品供应是安民立命的根本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一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立足我市农业资源和区域优势,按照稳粮油、强畜牧、优林果、重特色的原则,在邹东重点扩张优质大花生和鲜食地瓜种植,在邹西重点发展智能化食用菌栽培和无公害水产养殖,在东南片区重点发展无公害土豆、黄姜种植,在西南片区重点发展核桃种植,在城市近效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有机瓜菜种植,力争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供应能力,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水平。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两年高标准发展经济林示范园5万亩,加速石墙薄皮核桃、香城长红枣、金山大樱桃、峄山桃园等林果示范园建设,促进传统林果生产向高档果品生产和精深加工转变。二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依托各类农业科技推广站,重点加强与农科院以及农业大专院校的深度技术合作,积极实验并应用防灾能力强、增产空间大、产品品质优的农业新品种。继续发扬农业科技创新的优良传统,积极承担国家、省部级农业科研课题,加快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应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加大新农机、新农艺的研发、改进和推广力度,农业机械重点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畜禽养殖业倾斜,有效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和特色产业生产成本。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快捷、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引导企业和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三是增强科技保障能力。探索建立农技人员一线工作法、1/2基地工作法和现场考核制度,科技干部和农技人员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在镇街和农业基地上班,靠上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在邹东山区组建抗旱服务队和森林抚育队,加强林木管护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建设。在邹西粮食主产区组建机务服务队,集中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和小麦玉米集中收获作业,规范农业生产行为,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

(二)龙头+基地+标准化生产,打造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是延长农业发展链条、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效益,实现这一内容的必要条件则是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基地建设的标准化水平。一是突出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实施龙头企业培育提升工程,对禾丰牧业、友和菌业、玉晰面粉、金鹏食品、十八趟工贸等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成长性好的农业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加强对外联合协作,用好专项资金和关键技术,促使现有骨干龙头企业增量提质,增强行业辐射带动能力,并形成食用菌加工、畜禽养殖加工、粮油加工、林木果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园,引导中小型农业企业退村进园,提高农产品加工集聚能力。立足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围绕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销等各环节,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知名行业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参与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一批与优势特色产业相配套、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规模龙头企业,以龙头的“昂起”带动产业的“掘起”。二是突出抓好产业基地扩张。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强基地、建好基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种养殖空间布局,扩大基地规模和标准档次,促进零星基地向十万亩大型基地发展,培育壮大食用菌、核桃、大枣、肉鸭等十大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用足用活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在邹东山区重点引导农民集中土地资源,连片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邹西平原重点引导农户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扩张牛蒡、苗圃花卉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扶持金瑞肉牛、圣地源牧业、呱呱鸭等重点畜牧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模式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高标准屠宰、加工生产线和冷链物流体系,拓宽企业发展空间。三是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走绿色路线、做品质农业、打品牌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绿色、有机质量标准要求的种养加模式,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标准化生产的转变。进一步巩固扩大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成果,严格执行农药经营备案及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大力推行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市场,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药物残留问题。有计划地在产业基地、农业企业、贸易市场建立质量安全检测站或产品质量化验室,并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进行联网,对农产品生产实施全过程监控、全过程管理,加快形成“三位一体”的无缝隙检测网络和质量可追溯体系,让全市人民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四是突出抓好食用菌产业培植。立足“食用菌之都”品牌优势,依托省政府果菜产业振兴食用菌项目,加快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助推集盛食品、友和菌业、普泰贝尔、绿山园科技等企业,尽快成长为不同食用菌种类生产加工的行业龙头,抢占国内食用菌市场份额和“话语权”。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精细化、系列化开发食用菌产品,支持集盛食品与美国施尔丰公司联合建设国际先进的菌种厂,加速“食用菌农业”向“食用菌工业”转变。

(三)品牌+市场+一体化营销,打造品牌农业。农业效益提升的根本在于农业的品牌化建设和市场开拓,并通过“两驾马车”的拉动,加速从“卖产品”向“卖品牌”的转变。一是打响**绿色有机品牌。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争创名牌,开展品质认证,并通过质量保证和有效运作,不断提升地方品牌、原产地品牌、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真正以过硬的品质开辟市场、以良好的口碑树立品牌。严格品牌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巩固并扩大农业品牌的含金量和美誉度。二是多渠道做好农产品推介。按照有形无形市场同开发、国内国际市场齐开拓的思路,积极开展农产品对外推介活动,适时在我市农产品已经进驻的济南、青岛、沈阳、上海、深圳等城市召开特色农产品推介会,积极做好特色农产品与星级宾馆、大型超市的产销对接,更多地开办**绿色有机农产品销售专柜,巩固扩大**农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坚持把大宗农产品集中配送作为巩固和开拓大中城市城乡市场的重要举措,在进一步完善沃尔玛超市、银座购物超市配送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连锁加盟、超市快运、订单生产、冷链物流等多种经营形式,将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应到东北三省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的城乡市场,提高品牌农产品销售比例。积极开辟国外市场,扩大食用菌、出口大花生、牛蒡、板材等优势农产品的海外销售份额。依托圣地物华电子交易中心,发散式开展农产品电子贸易业务,切实把**打造成为“买全国、卖世界”的农产品网络集散中心。三是突出一体化经营体系建设。引导农村种养殖大户、技术能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基层流通组织,大力发展生产合作型、包装销售型、中介服务型经济合作组织,有效架起企业与农民、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一体化经营体系,提升对外营销组织化水平,带动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生产贷款和信息技术服务、赊购种苗、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农业生产与市场开拓两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没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农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等问题。

(四)机制+政策+社会化服务,打造潜质农业。不断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强支撑、多功能、全方位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一是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林权流转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提高林地产权变现能力,引导农民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好水权制度改革,倡树有偿用水、节约用水、以水养水的发展理念,有效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水资源制约。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与农业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承包大户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联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开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能力,更好地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为农业农村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二是强化政策服务支撑。制订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从财政、信贷、科技、用地等方面,对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组织予以重点扶持。实行重点农业项目推进包保责任制,对龙头企业新上、扩建的项目,在水、电、路、讯、地、立项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对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农业大户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三是加快农业人才培养。有计划地为基层补充更新新型实用人才,继续做好人才下乡、科教支农等工作,通过定向培训、重点帮促、村支部书记到高校学习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基层干部和乡土人才,并通过他们的区域影响力加快建设一批省内知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注重抓好农业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和素质养成,努力造就一支懂政策、懂管理、懂业务的复合型农业管理干部队伍,加快培养一批注重科技、善于管理、勇于开拓、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促进现代农业在新的起点实现更大的跨越和发展。

农业园区社会效益 篇2

自1949年起, 到1952年为止, 经过4年的艰苦, 台湾经济终于稳住了阵脚, 为以后的发展奠立了基础。自抗战开始即已发生的严重通货膨胀问题, 至此已在控制之中, 通货发行数量及物价指数均呈相当稳定;各项基本设施及农工生产大多已恢复战争结束前的最高水准, 有些且已逾越;民众的生活水准也已脱离贫困边缘, 不断上升;就业机会也在增加, 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片热络景象, 能够开始有计划地步上一条坦途。于是自1953年起, 台当局开始实施“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 (1953—1956年) 。

为迎接这一新的局面, 台当局首先在机构方面作了调整。自1949年起, 台当局为适应当时经济形势的需要, 曾在各级部门陆续设置了若干小组, 以至职责重复, 事权分散, 各职能部门权责混淆不清, 不能应付新局面的展开, 于1953年7月将各有关小组予以合并, 成立经济安定主管部门, 由时任“台湾省主席”俞鸿钧兼任负责人, 由台当局各有关机构主管担任委员, 下设四个小组和一个“工业委员会”, 分别掌管金融、美援、财政、农业及工业等领域。其中“工业委员会”以后便成为当时推动工业及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机构。此机构虽命为经济安定主管部门, 顾名思义, 似乎政策重点仍放在经济安定上, 但实际工作则主要放在经济发展上。

“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原名为“台湾经济四年自给自足方案”, 系1952年8月至10月间, 由台当局与有关机构会同起草拟订, 至1953年7月经济安定主管部门成立后, 将其核定改名为“台湾经济建设四年计划”。该计划主要目的为“继续增加生产, 期望自预定时期起按照生产计划进行, 确能逐渐作到自给自足。但为继续增加生产, 自必须从现在起, 大量增加对农业与工业之投资, 是以在今后数年内, 吾人将更期待美援当局在经济方面和技术方面, 给予此项足以促使自给自足之有意义之援助。”故“第一期四年经建计划”实际是一个向美国政府申请援助的计划, 希望借助美援的帮忙, 加强岛内农业和工业建设的进行, 以在4年之内能达到自给自足, 不再需要美援的目标, 因此整个计划内容均特别着重外汇的节省与赚取, 以求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就当时形势而言, 这种期望显然过于乐观。在该计划结束时的那一年, 即1956年, 台湾进口总值 (结汇统计) 为22, 800万美元, 出口为13, 000万美元, 贸易逆差仍达9, 800万美元, 由美援进口弥补达9, 600万元, 占总进口的42%。

步上坦途

“第二期四年经建计划”自1957年起实施, 在制定此计划时, 当时岛内环境已出现重大变化, 若干影响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在当时已现端倪: (1) 民众收入所得虽有增加, 但远落在日本及其他经济发达国家之后; (2) 人口增加过速, 就业问题日益严重; (3) 工业发展领域已超越原有行业范围, 不得不寻求建设新的工业; (4) 进口替代工业已发展至饱和点, 必须发展出口外销, 否则不易再予扩大, 故发展出口工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5) 过于偏重轻工业发展, 此为当时增加就业机会着想, 但如过于偏重, 将妨碍大规模现代化工业的建立, 其后在国际竞争中将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6) 已经注重军事工业的发展, 包括钢铁及车辆船舶等; (7) 工业产量虽有增加, 但设备陈旧, 成本太高, 而质量很低, 故开展科技研究工作甚为重要, 必须在管理及技术方面求得继续进步; (8) 应尽量开发利用本地产资源, 以节省外汇, 增加收入所得; (9) 发展出口工业必须注意获取销售地政府当局与民众的合作, 故必须强化区域性经济合作。以上各点!已融合在“第二期四年经建计划”中, 特别是工业计划中, 可惜当时未能得到各部门的应有注意与切实执行, 以至迄今仍为此类问题所困扰。

在综合当时经济情况及需要后, 确定“第二期四年经建计划”的总目标为“继续开发资源, 增加农业生产, 加速发展工矿事业, 扩展出口贸易, 以提高民众所得, 增加民众就业, 平衡国际收支。”表明此时经济计划已从单纯的平衡对外收支, 达到自给自足, 不再依赖美援, 进而注意到创收所得及就业问题了。在工业计划中, 则更注意到现代大规模工业与军事工业的建立、技术进步、区域合作等。

“第二期四年经建计划”预定至1960年执行完毕, 但在1958年前后, 台湾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已面临转折点, 使得台当局不得不采取若干应变措施, 一方面打开当前的困局, 一方面为未来的发展铺路。如今所称的台湾经济“步上坦途”的时期, 系自1953年起至1957年止。在这一段期间, 无论农业工业两方面, 都出现巨大成就, 其所采取的发展策略尤其值得学术界探讨。

实行“耕者有其田”

在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初期, 推动农业进步主要循三个方向进行, 即土地改革、农业技术改进及农村社会建设。在1953年至1958年这段时期, 仍继续向这三方面进行, 但土地改革在这一期间完成了最后一步, 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而农业技术改进方面则更加深了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基本政策。

台湾国民党当局在总结之前国共内战中失利的重要教训时认为, 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政权主要是开展了土地改革, 因此得到全国大多数老百姓的拥护。特别是从历史上看, 土地所有权分配问题, 包括社会结构、地主与佃户的关系、地主在农业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各方面, 在整个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直接影响到政权能否巩固。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初, 岛内农村的佃户占全体农户68.8%, 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所占比例更高, 而且地主的地租非常重, 通常达50%以上, 占有肥沃的土地达70%, 对农民的剥削非常重。

在实行土地“三七五”减租与“公地放领”之后, 台当局计划以公地放领同样办法作价地价, 从地主手中买入按规定自留以外的土地, 其余超过的土地一律由台当局征收。转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台当局以七成土地债券和三成的公营企业股票作为土地补偿发给地主。分到耕地的农民以10年分期向台当局缴纳土地作价资金, 交够后由台当局发放土地证。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措施开始于1951年1月办理的“地籍总归户”, 经过长期准备, 并由台当局“立法”机构完成《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的所谓“立法”手续, 才开始具体着手实施。条例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 地主可保留其出租耕地7至12等级水田共3甲 (1甲约合11亩3分1厘) , 其他等级的水田及旱田依一定标准执行。 (2) 征收耕地地价, 依照各等级耕地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2.5倍计算。 (3) 征收耕地地价的补偿, 以实物土地债券七成及公营事业股票三成搭发。 (4) 实物土地债券年利率4%, 本利合计分10年均等偿清。 (5) 承领耕地地价, 并按周年利率4%加收利息, 由承领人自承领之季起, 分10年以实物或同年期的实物土地债券均等缴清, 其每年平均负担以不超过同等级耕地“三七五”减租后佃农现有的负担为准。 (6) 耕地承领人承领的耕地, 在地价未激清以前不得转让, 地价缴清以后如有转让, 其承受人以能自耕或供工业用或供建筑用者为限。

为补偿地主三成地价, 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随即于1953年12月公布“实施耕者有其田案公营事业移转民营”相关规定, 将台湾水泥公司、台湾纸业公司、台湾农林公司、台湾工矿公司等所有台当局手中掌握的官股全部出售。

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工作于1953年完成, 上述4家公营企业转为民营的工作于1954年完成。当时台湾岛内自耕地面积原占总耕地面积约56%, 实施“耕者有其田”后逐年增加至约86%左右。

如今回过头来, 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岛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 台当局此次开展的土地改革办法主要仿照自日本1946年至1949年实行的“耕者有其田”政策, 即其主要目标在于政治与社会改革, 而非经济改革, 其对经济复兴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立即显现, 甚至妨碍多于贡献, 长期影响则一时难以确定。土地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究竟如何, 经济学家之间并无定论, 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对台湾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并无影响。至于台湾1953年的土地改革对经济发展贡献如何, 主持官员认为贡献巨大, 此为政治上常有的夸大用语, 不足为凭。若干从事研究的工作者也常列举改革前后农业生产力的变动为证, 以证明此番土地改革的贡献, 这是将同一时期农业技术改进的结果混在一起所造成的错觉, 因为这一时期正是台湾农业技术大幅改进的时期。

不可否认, 台湾国民党当局推行此次土地改革的目的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 但是在客观上, 这项改革摧毁了岛内农村的封建地主阶级, 为台湾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并且得到大多数农民的拥护, 使其政权在台湾站稳了脚跟。

如今大多数岛内学者认为, 如果对1953年台湾土地改革运动作一较为冷静客观的评判, 不含政治宣传及感情成份在内, 则此次改革实为一平均社会财富的社会改革与照顾农民利益的政治号召, 对当时经济发展即使有贡献也极其微小和间接, 难以判断。而即使就前两者而言, 以后也发生一系列副作用。如在平均社会财富方面, 当时获得邻近城市或工厂土地的佃户, 以后因经济发展, 土地价格暴涨而成巨富。在政治号召方面, 土地改革确曾深获农民的热烈拥护, 但后来散居海外不满台当局的台独分子, 其中大部分为台湾中南部地主的子弟。

土地改革在台湾历史上曾尝试几次而均告失败。此次土地改革前后历时20余年, 但并未导致大规模土地兼并及新地主的产生, 这并非此次改革“立法”完善或执法严格所致, 而是经济变迁的结果。如果仅仅实行土地改革而不伴以经济发展, 使农村剩余劳力得以外流, 农民生活不致因人口过多而陷于饥饿境地, 则无论“法律”如何周密, 执行如何严格, 最后终将在饥饿驱使之下而被迫以各种方式转让土地, 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结果。台湾土地改革在1958年前后, 已有土地转让兼并的传闻, 幸而在1960年以后, 岛内工商业呈大幅度扩张, 将农村剩余劳力吸收殆尽, 农村生活也因之再次获得重大改善, 土地转让现象方得以避免。

总体而言, 此番台湾的土地改革因采取和平渐进方法。耕地征收和放领均由台当局办理, 并兼顾其它行业发展, 对自耕农实行保护政策。至1963年, 土地全部为岛内自耕农所有。这一措施有力促进了当时台湾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瓦解了农村的封建地主势力, 促进了岛内工商业和经济发展, 为台湾后来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农业技术改进

众所周知, 台湾的农业发展有辉煌成就, 而成就的主要来源则是农业技术的改进, 农业技术改进又以生物技术的改进为主流。台湾总面积为35, 981平方公里, 可耕地约占四分之一, 利用率达98%以上。欲求增加农业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 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对单位面积土地不断增加劳力与资本, 以提高其生产力。由于人口不断的增加, 当时工商业的发展速度不足以吸收过多的劳力, 且工资非常低廉, 大量劳力便被投入到土地耕作上。再加上当时资本十分缺乏, 所谓增加资本的使用便不得不着重于投资少而收效大的生物性改进上。

由此而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形成了台当局农业发展的基本政策, 即以单位面积土地为对象不断增加劳力与资本, 以提高其生产力。农业技术则以使用资本少而收效大的生物性改进为主。所谓生物性改进包括: (1) 品种的改良, 台湾在这方面的成就极大, 世界闻名的“台中一号”及栽培面积推广到25万公顷以上的“台南五号”品种, 都是岛内科技人员自主改良品种的结果; (2) 施肥量的增加与施肥法的改善; (3) 栽培技术的改善, 例如保温秧田、比重法选种、稻种消毒、施用追肥、改进作物栽培密度等; (4) 新式农药与杀草剂的使用; (5) 轮作制度; (6) 间作制度等。在农业技术的改进方面, 除了上述生物性的改进外, 尚有灌溉系统的改进与轮灌制度的实施, 以及小规模的简单农业机具的改良与使用。

这一政策可以说完全是适应岛内地窄人稠资本少等实际环境的产物, 其成功的执行则有赖于当时台湾农业振兴主管部门的领导推动, 农业主管部门及地方机构的合作, 与农村组织的完善, 以及台湾农民的良好接受能力。

大力促进工业发展

在上世纪50年代, 台湾工业发展的环境也十分恶劣, 甚至不如农业环境。当时的情形是: (1) 缺乏工业资源。地下除少量煤藏外, 无其他有价值可供开采的矿产物。地上森林及水产资源不够, 农产资源仅可供制糖、造纸及罐头食品工业的有限发展, 只有少量生产的盐可供外销。 (2) 缺乏资本。当时可谓民穷财尽, 经过数年艰苦努力之后, 民众生活虽稍有改善, 然而收入所得仍很低, 储蓄率低, 净储蓄率平均在5%左右, 毛储蓄率在9%左右, 岛内储蓄资金平均只占投资的60%, 其余40%则依赖美援及华侨外资。 (3) 缺乏外汇。对外收支及贸易收支每年有巨额赤字, 在此期间, 美援进口占总进口价值达42%, 亦即平均每年有42%的贸易逆差。 (4) 缺乏技术。经过二战后, 与西方技术几成隔绝的状态之下, 无论在大陆或台湾省内, 技术及设备均十分落后。战后台湾日本技术人员被悉数遣送回国, 大陆虽有一些技术人员来台, 但无论在数量及技术水准方面均难以完全胜任现代工业发展工作, 稍为重要的技术便需仰赖美援支持的美国J·G怀特公司的顾问。 (5) 缺乏市场。当时台湾人口不到1000万, 平均每人收入所得约在150美元左右, 购买力极低。海外市场则因产品成本与质量均无法与外国竞争而无法打开。 (6) 缺乏企业家与现代工商业组织。当时台湾多为中小型企业, 稍具规模的企业则为公营, 民间完全缺乏经营现代大规模企业的经验, 也很少与国际工商业接触。在此种环境下, 自然难以培养出民间企业家阶层, 这一点严重阻碍台湾民营工业的发展。

面对此种不利情况, 台当局除全力发展电力、肥料与纺织工业外, 决定了工业发展的两大路线, 即发展利用岛内自产原料的行业与进口替代品行业。前者均为初级产品或简单加工业, 如采煤、榨糖、生产凤梨罐头、提炼香茅油等, 此在当时均为主要出口商品, 赖以赚取外汇。进口替代品工业除生产肥料和纺织业外, 尚有水泥、玻璃、塑胶原料、塑胶制品、人造纤维、合板、橡胶制品、脚踏车、缝纫机、电气用具、化学及药物制品等, 此类工业发展则主要用于替代进口货以节省外汇。

由于缺乏民间企业家与适当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 台当局便承担了此任务。在发展这些行业的过程中, 台当局所完成的工作有: (1) 发掘有利的投资机会; (2) 拟订投资计划并从技术、市场、原料、资金、外汇、成本、售价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等各方面, 研究其可行性; (3) 逐一解决上述各项问题, 在技术、外汇及资金融通方面由台当局给与全力协助; (4) 担任发起人, 设定投资计划, 招请民间人士接办。

实际上到民间人士接办企业时, 几乎上述所有问题均已解决, 民间企业家仅接收经营而已;除此以外, 还常享有官价外汇及低利融资的优惠, 在当时仍有相当程度的通货膨胀及外汇官价与黑市相差悬殊的情形下, 此种优惠实际上等于赠与大部分资金给民间企业家。然而即使在如此优厚条件下, 有时仍难有民间人士出面接办, 例如新竹玻璃厂与台湾塑胶公司现在俱为利润优厚的著名企业, 均系台当局所一手策划创办, 在创办时均曾经历过一段困难时间, 方觅得民间人士接办。

边岗乡:效益农业效益高 篇3

边岗乡是一个农业大乡,位于德惠市北部,享有近郊乡的区位优势。2010年,边岗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两个文明一起抓,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工作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亿元。全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0.9亿元,第三产业完成1.1亿元。财政税收完成9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6700元。

为加大新农村建设步伐,首先在边岗村选取烧瓜地屯作为试点屯,进行硬化、绿化、美化,为屯中所有巷道铺设了砂石路,并修建了排水沟,在道路两侧栽植了松树,营造了一个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接下来,在娄家和东岗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娄家村在三四社实施明沟排水工程,总长1500米,投资26万元。东岗村投资115万元,新修“屯屯通”水泥路3公里。最后在丹城、东岗两个村上自来水工程,农民喝上了干净清洁的生活用水。通过以上工作,极大地推进边岗乡的新农村建设进程。

在发展效益农业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力增长和农民增收为核心,把优化农业结构作为重点,充分利用近郊乡镇的区位优势,实施“园区辐射、基地发展、沿路开发、整体推进”战略,走粮经畜并举、规模与效益并进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一是狠抓粮食生产,宣传和引导农民选种优良农作物品种,继续发挥边岗乡“催芽坐水种”的优良传统,在全乡范围内实施生物防治玉米螟等科技项目,实现了罕见的夏旱之年全乡粮食产量不降反增。二是抓好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畜牧业。本着“巩固老园区上档次,培植新园区成规模”的原则,重点扶持壮大10个各具特色的园区。这些园区的壮大和发展,优化了全乡的产业结构,极大的拉动了乡域经济发展。

南京农业学社会实践 篇4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自主活动和集体活动两种形式。大学生可以利用暑假深入农

村、乡镇、农牧场、工厂、企事业等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科技知识普及、技术培训科技开发和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3、社会实践报告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篇。

4、社会实践报告一律由学生本人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不得用钢笔誊写。(强调)

5、报告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

6、报告在学校开学后两周内由各班学习委员收齐后交给相应的指导老师。

7、社会实践是必修课,计一学分;社会实践报告不及格的同学,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8、社会实践报告参照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

(1)选题的创新性、实用性,分析的科学性和体系的严谨性。

(2)获取资料是否丰富,处理资料是否科学。

(3)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深度,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

9、《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中的注意事项:

(1)封面上的报告题目必须与所写的社会实践报告的题目完全一致,尽量避免用“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为题。

(2)封面上除了“批阅教室”“成绩”和“批阅时间”外,全部需要填写,且社会实践报告的所有内容除了要求打印的内容外,必须用碳素墨水笔或签字笔填写。

(3)《南京农业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中“锻炼带队人、指导人”是指指导社会实践的人,而不是知道你们写社会实践报告的老师;

(4)累计时间不得少于7天,所以社会实践的安排上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否则不符合时间的安排,否则不符合实践要求。

(5)在实践内容的相关方面画“√”,如不属于所列的范围,则在其他的后面填写相关的内容。

(6)实践单位意见一栏,不但要有实践单位的意见,关键是实践单位要盖章,如果实践单位不盖章则不符合要求,社会实践就要重新进行。

(7)个人总结一栏也要填写,自己尽可能写好。

10、社会实践报告院里相关部门将进行检查,批阅教师将根据社会实践报告的内容进行评分。

11、社会实践报告撰写要求

(1)文章标题:2号黑体

(2)文章正文:5号宋体

(3)行间距:固定值25磅

(4)各级标题(全部左顶格)

①一级标题:4号黑体,如:1材料与方法

②二级标题:5号黑体,如:1.1试验设计

关于社会支持农业CSA 篇5

前言

根据上海长三角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的报道:近十年,随着全球化急速推进,影响所及,不少依赖本国生产粮食的国家,其农业以至农民的生计及生活受到巨大冲击。因全球化而产生的农业产业化、传统农耕文化及人文关怀价值的失落、自然生态受到破坏、各种环境污染,加上都市人口超越乡郊农地面积所能应付的范围,同时大家亦开始遗忘农业的重要性。然而,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乃是互为因果的。近年城市居民开始从食物质素、个人健康,以及希望能维持食物安全而不再需要依赖廉价化石燃料,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去了解保存本土传统农业价值的重要,并确定它是城市永续生活的基石。

在西方,「小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简称CSA)概念早于六十年代便出现,好些成功例子逐步印证这套理念——倘若能配合本土情况发展及作出合适的调整,便能够提升地区实践永续生活的能力,同时纾缓因全球化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例如食物里程(碳足迹)、使用化肥农药所产生的污染、食物安全、纾缓化工农业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以至农村人口迁往城市,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什么是「小区支持农业」?

它指小区的每个消费者对农场运作做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小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这是一种城乡小区相互支持,发展本地生产、本地消费模式的小区域公平经济合作方式。

理念及背景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农业实习 篇6

我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得到内容是《xx省xx市xx区xx镇xx自然村农业调查》。我们都知道xx市位于xx省西北部,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是xx省较为贫困的地区。特别是作为农业大市的xx,农业状况一直不很乐观,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低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于是我就以xx镇xx自然村的农业为例,进行的一次较为真实细致的小范围调查和分析。

一、实践内容篇

(1)xx自然村基本村情介绍

位置与人口:xx自然村位于xx省xx市南部新区南6公里处,该村北邻大周行政村、西邻天齐行政村、东近是xx镇中心区。全村有人口近XX人,耕地4000多亩,属于土地人均占有较少的农耕地区。该村的农业人口以外出务工为主,农业人口在家从事农业活动较少,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农业发展较为落后。

农业概况:该村农业属于较为落后的华北温带农业区,多年来,农业产量低,种植作物较为单一,农业布局较为不合理问题突出。夏季农作物以大豆、玉米为主,其他作物种植较少,种植单一现象严重。

气候:该村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南部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多集中在7、8月份,降水集中,冬季寒冷干燥、气候条件较为优越。年降水量在750毫米左右,洪涝,干旱灾害比较频繁,春旱夏涝。但是今年该地区的气候较为异常,多日来未形成有效降雨,夏季旱灾较为严重,多数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2)、xx自然村XX年农业种植分布(以20户为例)

(3)农业的利用调查以及分析

1、通过部分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XX年度夏季该村的农业种植作物中大豆种植面积居于首位约为75.73%。种植面积较为广泛。玉米种植面积第二位,占据耕地总面积的11.6%左右。棉花种植下降较为突出(xx市为棉花的重要传统棉花种植区),现在种植面积仅为总面积的0.8%。其他作物种植较为分散且种植数量少,以芝麻、烟叶、红薯、中药、蔬菜、瓜果、林业为主,大多数农民均有小范围种植。

2、农业种植作物不合理,农业畸形发展较为严重。在xx市这种传统中原平原农耕区,竟然有大于1%的林业用地(此处的林业用地是指在农耕用地基础上进行树木的种植,不包括正常的防护林带用地和瓜果林业种植用地),是严重浪费耕地的现象。同时大豆种植太多,不利于农业的协调发展,农业种植问题十分突出。

3、耕地意识浅薄,耕地利用率低,没有形成良好的产后附加值。我大致询问了一下村里的叔叔伯伯农业种植的情况,大多数的农户在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收入后,直接投入市场,十分的廉价,没有形成深加工,亩产净利润仅有500元左右,部分甚至不足500元的净利润。同时农民种植的时候对同一地块重复种植,大多数的农户都是夏季种植大豆,冬季种植小麦,土壤的更新能力严重下降,很多土壤容易板结致使农作物不耐旱。特别是在今年的农业大旱,许多农户对本来干旱的土地又进行了大水漫灌,致使农业干旱加剧。

4、传统农业种植的经验阻碍现代农业的发展。多数的农业种植者凭借传统的经验进行种植,阻碍了科学化的农业种植。例如,大豆、小麦留种(留种是指把去年收获的农作物种子拿到今年进行播种,而不是市场上的农业科研院所所提供的种子)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了农业播种时出苗率低等问题。

(4)农业发展建议及应对措施

1、农业种植应该符合科学规律、农业结构不能单一、基础农业种植地位不可以动摇。

小麦大豆是黄淮海平原的重要农作物,同时也是保证该地区商品粮基地形成的重要基础,对全国的农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该村的农业种植中,大豆应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种植规模和数量。应该在75.8%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减少,控制在50%左右为佳。原则上不低于45%、不高于55%。过高的基础产业种植虽然维护了基本的农业种植需求,但不利于农民的收入增加。所以应该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种植规模,但是不能过多。

2、重视中药材的种植,就近利用xx市场。

我们都知道xx为“中华药都、华佗故里”,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xx市是中国最大的中医药的集散地和种植地。该村应该利用这一地理人文优势,大力种植中药材。种植中药材不仅可以提高xx中药材种植规模和交易规模的知名度,而且有利于该村的农民收入的增加。我综合分析认为该村中药材种植应该控制在5%-15%之间,同时可以防止中药材价格的波动引起的大面积亏损。村委会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该村可以向xx市市政府申请白芷、芍花、蒲公英,、白术等种植基地。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形成稳定的货源供应地和品牌竞争地。

3、形成良好的种植结构、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农业本是一个较为基础的产业、处于各产业的底部、农业生产物品直接出售到市场中,产品的附加值低。因此在农业深加工上应该做足功夫。与此同时,xx市地区农业人口较多、外出务工的现象比较严重。开办企业(以农副产品为主的企业)较为方便,这样不仅有利于农业外出人口的回流、更是直接增加了当地人口的就业渠道,发展了当地的经济。这些企业可以错位发展。例如开办小企业进行发展,可以分为农业食品加工的开始由那一家公司进行,加工由哪一家进行,最后投入市场的公司企业负责什么,这样不仅分工明确,而且市场掌握在自己手中,赢得了企业发展的一席之地。

4、树立现代农业观念。

现代农业广义上是指农业的现代化耕作、现代化种植。最重要的是现代化的种植观念,为了推广现代农业,许多的地方都做了相应的措施,我们xx自然村也可以学习其他地方的经验。我们可以进行农业技术讲座、农业知识指导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的科学种植经验,而且有利于农业的长足发展。

5、利用xx市市场的毗邻优势,发展蔬菜瓜果种植。

xx市全市人口610万左右,拥有皖北地区较大的全国蔬菜瓜果批发市场。xx自然村距离xx市中心区仅有13公里,区位优势明显。我们都知道瓜果蔬菜是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且不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只要交通便捷,市场优势突出即可。xx自然村拥有通达的水泥路和县道多条,105国道一条。为我区发展推广新技术,蔬菜外运提供了支撑条件。

二、实践过程篇

在我的半个月细致分析以后我得出了上述的结论,并把成果给了村委会。虽然分析的不够全面和浅薄,但是我还是很满意,下面的片段,我想谈一谈社会实践暑假社会实践给了我那些东西,下面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来谈一谈!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探讨 篇7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内容应在效益审计三要素的基础上, 根据农业资金的特点, 从资金投入各个环节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几个方面进行审计。

1、农业资金经济效益审计内容

农业资金的经济效益审计内容主要是审计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单位在审计年度内利用农业资金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的主要指标有农业资金到位率、资金利用率和资金有效率。这是从总体上评价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 即审查农业资金拨付到位率, 有无存在截留, 应配套的资金是否及时配套到位;审查真正用于农业项目资金比率, 通过审查得出真正用于农业项目的比例和结构是否合理, 反映到底有多大比例的资金发挥了经济效益, 还有多少资金没有发挥效益, 甚至被挤占挪用;审查实际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发挥效益的比率, 还有多大比例的资金从总体上发生损失浪费和跑冒滴漏现象;审查通过农业项目建设, 是否实现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双增长等。就单个项目而言, 主要审查投资概预算执行情况, 有无违规超预算、有无损失浪费现象, 项目建设投入运营或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是否符合设计能力等。从项目决策、建设、运营各个环节审查, 有无决策失误, 工程质量隐患, 是否存在建设进度缓慢、项目闲置难以运营等不经济情况。

2、农业资金社会效益审计内容

农业资金社会效益审计内容主要是检查农业资金利用后是否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是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是否改善了生产经营环境, 是否安置就业,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

3、农业资金生态效益审计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环境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农业资金使用效益审计不仅要关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要关注其生态效益。审查评价农业资金利用的当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还要探索利用非货币性指标, 检查农业资金利用是否有利于保持和恢复生态平衡, 有助于形成生态的良性循环的效益, 是否有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林木覆盖率、植被率是否得到提高, 水土流失面积是否在减少, 对生态环境是否起到改善作用都应作为农业资金生态效益审计内容。

二、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方法

1、转变审计观念拓宽审计思路

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主要是审查资金的来龙去脉, 违规违纪金额, 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其审计评价往往可以用数字来量化, 或者用逻辑关系来判断, 并没有从效益的层面上, 来衡量资金是否应该投入, 投入的效果如何, 是否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转变审计观念, 拓宽审计思路, 把农业资金审计工作从任务型、程序型向目标型、效率型转变。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上要大胆创新, 勇于探索, 摆脱传统审计的束缚, 跨出财政财务收支的框架, 从完善机制、体制入手,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为宏观经济和政府预算管理服务的功能, 满足成果使用者对审计的要求;在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上, 要把重点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 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 即要审计查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 同时也要审查预算安排的经济性、财政投入的效益性, 确保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即要审查以政府财政支出为纽带的政府部门整体经济活动的情况, 使审计目标由过去的“鉴证”形式向事前确定目标, 事中和事后评价的方式转变。即要审查农业资金的投入、投量, 也要审查管理活动中的效益, 使审计评价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提出建议和意见, 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2、选好审计项目明确审计重点

效益审计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选好审计项目, 进行效益审计评价, 是审计立项的首要问题, 必须要有所侧重,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选择那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和公众有切身利益的项目, 如扶贫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等, 即可以使社会公众能及时了解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效益, 同时可以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3、加强审前调查, 搞好试点, 制定科学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前调查应围绕农业资金的使用目的进行, 重点了解掌握农业资金投入的来源渠道、投入政策、具体确定的项目安排情况、项目可行性研究情况 (重点是预期效益情况的评估确立) 及相关资金管理规定, 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体制和部门设置, 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内部的部门名称、人员编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等。调查时可以将设计好的调查表交被审计单位填写, 通过调查表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部门性质、了解各部门使用农业资金的比例, 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调查的部门。审计人员根据控制风险水平和控制保证系数初步评估结果, 确定将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重点, 确定审计重点, 防范审计风险。为了进一步摸清情况, 积累经验, 掌握农业资金管理上的漏洞, 还可以有选择的对一、二个单位进行试点审计, 通过试点审计, 我们能够熟悉农业资金的具体流转环节以及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总结一些共性问题,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4、传统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提高农业资金效益审计工作效率

在开展对农业资金效益审计中要注意运用现代审计技术。计算机审计具有节约审计力量、节省审计时间、获取数据信息多、计算快速准确、有利于进行综合分析和发现共性问题等优点, 因此, 要对具备计算机审计条件的单位组织进行计算机审计。同时, 要加快建立农业资金审计信息数据库的步伐, 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的查询、分析、筛选功能, 提高农业资金审计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系统地反映农业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中的不规范的问题, 促进规范资金分配管理, 不断提高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摘要:农业资金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 农业投入具有公益性质, 如何开展农业资金效益审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确保涉农资金管理到位, 使用合理, 尤其是达到预期效果, 这是审计工作遇到的新的挑战。文章主要是对农业资金效益审计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探索。

关键词: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

农业园区社会效益 篇8

关键词:三农;效益农业;农业科研机构;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4.016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Basic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Benefit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U Hong-lin,ZENG Hong-zhan,LV Ya-ji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Crops,Wenzhou,Zhejiang 325005,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nefit agricultur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role of basic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proposed through combining their basic situ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rural areas;benefit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role

“三农”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以科技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产出效益,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在全国重视农业,全民关注农村的形势下,作为专业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的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应肩负起历史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在效益农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效益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名牌产品少,优质高效的当家品种市场占有率低。作为名牌产品,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以浙南地区为例,优良地方品种资源较为丰富,但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高。

(2)农产品基地低水平雷同,开发严重,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如近几年的柑橘业,由于开发面积失控,重复开发相当严重,而且大部分品种上市季节集中,产品科技含量低等,导致全国市场面临“卖难”问题,供求矛盾空前突出,导致产品难销,经济效益低。

(3)优质产品开发基地规模小,连片性差,层次低。农产品开发利用针对性不强,普遍存在总体规模较大,单体规模小,形不成规模经营优势。

(4)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品加工率低,自我消化能力差,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初级品或半成品,产品附加值不高,增值幅度不大。

(5) 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能力和自觉意识不高,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推广。

2发挥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在效益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对“三农”的扶持政策给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提供了用武之地。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1整合资源,加强合作,进一步重视实用技术研究,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技术依托

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多年来,科技人员立足本职,深入基层,瞄准农业生产一线对科技的需求,着力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但纵观基层农业科研单位,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由于归口部门不同,造成科研机构多头管理、单兵作战,经费和人员分散,研究内容低水平重复等现象。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科研机构加强协作,重组优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科技联合攻关,解决农业生产中碰到的难题,为农业生产提供急需的新品种、新技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1.1加强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自主经营的更加灵活,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将越来越丰富,产品的多样化和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农产品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产品的竞争核心是品质的竞争。根据农产品市场信息,尽管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农产品销售价格超出同类产品几倍乃至十几倍,仍然供不应求。因此可见,农产品供应,不仅仅是产品过剩问题,关键是产品质量问题。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良种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手段。作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应着力开展优良品种引、选、推广工作,利用科研单位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大良种的引种栽培和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力度,把良种培育工作作为研究重点,做好优良新品种的引种、试验和推广,改善品种结构,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2.1.2着力开展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优质、高效、安全、实用的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是切实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农业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科研应立足实际,立足生产,为广大农民提供像“傻瓜相机”式的简单、易操作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1.3注重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别,各地都有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以浙南地区为例,因地处东南沿海,温度适中,雨量充沛,有许多极具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以苍南马站四季柚和永嘉早香柚为例,因其特有的风味而响誉全国,曾在全国柚类品种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奖。但近年来由于种质退化,品质下降,商品性降低,导致效益低下,影响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地方名特优农产品资源,走品牌经营之路,加强研究与开发利用,提高名特优农产品质量,打响地方品牌,增强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4进一步深化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研究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能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从目前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应用看,总体上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特产,如杨梅、板栗、马蹄笋等保鲜加工技术还没有真正解决,成为限制其规模生产的主要因素。作为基层农业科研部门,强化农产品保鲜和加工技术研究,使产前、产中和产后加工技术集成配套推广应用,对于农民增效、农业增效,意义重大。

2.2发挥科技示范功能,加强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

农业科研机构集中了当地大部分的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国家多年的投入使科研条件不断优化。科技人员多年的研究成果,积累了较丰富的技术贮备。农业科研机构应充分利用拥有的技术贮备和人才资源优势,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为契机,发挥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做好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一是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中试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切实发挥基地组装配套、成果转化、技术辐射、人才培养的作用。二是以农业新技术为依托,创建以新品种、新技术为支撑,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度,推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建立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农村新型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参与高新园区建设,创办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由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2.3强化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经营水平

农业科技的受众是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制约着农村产业的健康发展。农业科研机构应充分利用人才集中、知识密集的优势,开展各类农业科技知识地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一是通过技术协作、项目联合等形式,向基层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传授新型农业科技知识,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基层农业科技队伍。二是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加强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增强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自觉性,以利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结合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试验基地的建设,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的形式,直接向广大农户介绍新技术,推广新品种,传播新知识,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

总之,在效益农业发展中,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是大有可为的,只要抓住机遇,致力创新,脚踏实地,面向一线,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就一定会在“三农”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文.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J].农业经济,2009(4):75-76.

[2] 李凤瑞.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J].经济论坛,2004(1):100-101.

[3] 周良骥.效益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探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3):425-426.

[4] 李丽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2008(6):22.

[5] 王虹,王福军,吴志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8(6):54-56.

上一篇:冬季防溺水安全试卷下一篇:学习部部长申请书真情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