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

2024-05-25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共12篇)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 篇1

摘要: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支持, 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农机维修体系的保障。根据我省大中型农机具主要分布在农机合作社的特点, 省内大型先进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力量雄厚, 农机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 维修保养大型农机具能力不足的实际, 着力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 为现代化大农业、大农机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社会化服务体系

1 建设主体

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建设投资应以社会力量和企业为主体, 优先考虑现有网点、设备与人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多元化投入为原则, 通过政府奖励扶持, 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2 运行机制

尝试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 改革、创新、发展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原有网点、设备和人员力量, 节约成本。新投入设备采取招标制, 保证设备质量。探索一条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道路。倡导实现政府指导、政策扶持、资源整合、民办民营、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

3 建设规划布局和原则

根据全省农机合作社建设情况及大中型农机具存量分布, 依托现有的大型农机制造、销售企业、科研院所和职业教育学校, 建设区域、县级和现代农机合作社为中心的三级农机维修服务体系,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参与建设。推动农机维修服务向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4 确立确定维修中心等级与功能

依据《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农业机械维修业务根据维修项目, 分为综合维修和专项维修两类。综合维修根据技术条件和服务能力, 分为一、二、三级。

区域维修中心应符合一级标准和若干项专项维修标准, 具备大修、配件供应流通调配、技术人员培训、维修网络远程诊断、零件修复技术检测、维修标准拆装工艺制定、维修新设备新工艺开发、二手农机评估和农机报废标准制定等功能。每年能大修大型拖拉机、收获机、植保机械1000台次。

县级维修中心应符合二级标准和若干项专项维修标准。能够承上启下, 基本具备大中型拖拉机和复杂农机具整机或各部位的修理能力。在区域维修中心远程指导下, 具有拆装、修理、试验的能力, 保证配件保质保量及时供应, 能组织农机合作社维修技术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大中修能力。每年能大中修大型拖拉机、收获机、植保机械2000台次。

农机合作社养护维修中心应符合三级标准, 能够完成农机具的维护、保养、排除一般故障和技术状态检查的能力, 具有一般农机具的修理能力, 能在突发状态下在县级维修中心指导下完成中小修任务。

5 建立农机维修远程网络服务系统

拟采用现代化已经较为完善的网络服务系统建立一个农机网络服务平台, 组织农机维修领域的专家、学者、生产厂家的“三包”服务人员做客现代网络服务平台进行远程视频指导, 农机使用者把在用的发生故障的农机具的故障情况向平台服务中心进行介绍, 平台中心的专家根据具体的故障进行分析、论证、给出解决方法, 达到及时、准确、快速排除故障的目的;平台还可以为用户及时提供生产现场急需的零部件配件, 带动农业机械社会服务积极性。

6 发展农机维修经纪人, 建立完善农机维修中介机构

各地农机管理部门转变工作方式, 重心下沉, 积极引导和扶持基层农机专业协会和农机经纪人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 通过中介服务组织, 了解机具使用情况, 宣传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中介服务组织通过各种方式, 在农机所有者与维修中心、维修中心与农机生产、销售企业之间沟通与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有效地提高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程度和农业机械维修设备利用率, 降低了运行成本, 支持和促进了农机维修社会服务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

7 政策扶持

(1) 坚持“统一规划、业主投资、先建后奖”原则。各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中有关规定检验, 验收合格后, 给予奖励, 政府补贴形成的资产移交给建设主体, 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督管理。

(2) 产权明晰。投资以大型生产销售企业为主, 区域中心和县级国家奖励扶持资金作为政府鼓励引导资金, 无偿奖励给建设主体。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农机维修中心按照《合作社法》规定监督管理, 将国家奖励扶持农机合作社维修中心建设资金, 量化给入社成员。

(3) 税收扶持办法。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组织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税务部门要逐年加大对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 减免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所得税、营业税和企业增值税。对于获得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优质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4) 金融支持办法。鼓励商业性金融采取多种形式, 为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要积极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信贷、保险业务。积极引导金融部门根据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特点, 切实增加信贷支持。采取灵活的贷款期限与还款方式, 为农机服务组织多元化融资提供便利。同时, 把农机维修人员纳入政策性保险, 采取“个人出一点, 政府出一点”的办法进行扶持, 稳定农机维修人员队伍。

(5) 用地扶持办法。合理安排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用地, 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落实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组织用地政策, 适当给以建设性用地指标。农业主管部门、国土、规划等部门要积极加强沟通, 掌握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组织用地情况, 及时化解用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确保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用地需要。

(6) 技术培训扶持办法。加大科技培训, 采用多种形式举办农机维修技术培训。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 依靠高新科技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 围绕影响农机维修服务发展的技术性问题加紧攻关, 针对市场需要, 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一体化, 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7) 制定农机维修设备购置补贴政策。将农机维修设备纳入财政补贴, 可适当参照农机设备购置补贴政策进行制定和执行。

(8) 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各有关部门应简化农机维修服务组织登记及审批等行政审批手续, 为农机维修服务组织设立绿色通道。

8 监督管理

(1) 注重自我管理, 成立农机维修协会。通过农机主管部门牵头, 协会参与并决策的方式制定中心发展规划、维修标准等, 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发展。

(2) 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维修中心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严格按照农业部、全国工商总局下发的《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监管与维修质量监督。

9 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是实现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稳定发展需要农机维修的保驾护航, 推进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建设势在必行。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 篇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近年来,地处我国西部的甘肃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适应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一些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品形成了一定规模,有的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对市场研究不够,仍有一些地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实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是各级领导干部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终端市场

终端市场是产品流通的最后归宿,是较高层次的市场形态。它连接产需两头,可以真实反映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农产品终端市场的供求关系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研究农产品终端市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产品可能的利润空间,进而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在计划经济特别是卖方市场条件下,抓产业的顺序是“产、供、销”,即以产定销、以产定需;而在市场经济特别是买方市场条件下,抓产业的顺序则应该是“销、供、产”,即以销定产、以需定产。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户没有完全实现从产品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从纯粹的生产主体向生产经营主体的转变。他们关注较多的是土壤、气候、庄稼长势、收成等生产方面的情况,而对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行情及其变化关注较少、研究不够。同时,市场千变万化、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农户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难度。在市场发育不成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特别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推动。但是,目前有些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老思路、老办法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他们抓农业,重视产品产量多、研究市场销售少,跑田间地头多、了解终端市场少,对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变化胸中无数,因而在指导调整农业结构、调节利益关系和解决农产品“卖难”等问题上往往陷入盲目被动,甚至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需求决定产业结构、决定商品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农业,必须立足市场做文章,围绕市场增效益,善于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谋划农业发展。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必须重视研究市场特别是终端市场,通过研究市场供求的规模、结构、价格因素、变化态势等来合理确定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切实做到以销定产、以需定产。

减少中间环节

中间环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中间环节不行,但中间环节太多也不行。当前,农户增收空间之所以较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太多了。中间环节越多,流通和交易成本就越高,农户的利益流失就越多。甘肃以往的一些农产品销售一般都要过三四道手,才能到达终端市场。而在每一个环节上,经销商获取的收益都比农户要高。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仅得了个小头,大部分利益都因中间环节多而流失了。近年来,我们通过鼓励和引导本地经销商直接进入终端市场批销,把中间环节减少到两个,使收购价在终端市场价格和需求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得到了稳定和提高。由于中间环节减少,外销价格提高就能带动龙头加工企业提高收购价格,农民就会从中得到实惠。可见,在一定条件下,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同样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有时增收的空间会更大。

在农产品的流通问题上,经营主体的多少也大有学问。经营主体过少,就很容易形成垄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吃亏。过去,我们比较注意引商或坐等商家上门收购,忽视培育自己的中间商搞经销或者走出去闯市场,结果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实践证明,只有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形成充分竞争,利益分配才会趋于合理,使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能受益。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指农户之间在生产经营上互助合作的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越能提高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增强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现阶段,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由于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过于分散,在市场交易中难以有效地保护自身利益。“公司(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形式,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助推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上发挥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但必须看到,龙头企业与农户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仅仅做大做强一两个龙头企业是不够的。因为龙头企业少,竞争不充分,极易形成价格垄断,挤压农民的增收空间。因此,应当形成多个龙头

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从长远来看,应提高农民自身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这是农民在市场竞争中联合起来与龙头企业和中间商平衡利益关系的必由之路。

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过程中,如何调节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保护好农户的利益,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注重提高市场发育程度,在培育本地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外地终端销售市场,为农户便利地进入市场提供平台;二是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适应市场的能力,特别要积极鼓励更多的经销商和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形成经销和加工企业两个“龙头”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格局;三是在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政府应充当农民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按照平衡各方利益的原则,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赢。

解决运输“瓶颈”问题

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运输距离、运输方式和运输速度,是影响产品流通成本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占据市场先机,必须解决运输“瓶颈”问题,从尽量降低流通成本出发,选择最佳的销售市场、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

从运输方式看,公路运输一般要比铁路运输成本高,但公路运输较为通畅、灵活性大;铁路运输比公路运输成本低,但灵活性差。在当前公路和铁路运力都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运输业感冒、农产品发烧”的情况。因此,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应当扬长避短,哪种运输方式有利于农产品外销和市场竞争,就选择哪种方式。根据运力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各种中介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加强对产品终端市场的调查研究,做好市场预测,按照市场需求和价格情况,确定农产品发运的方向、总量、时间,制定合理的运销预案,挖掘现有运输潜力,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挤羊肠小道,对那些适宜储藏而自然上市价格又不理想的农产品,可以考虑通过储藏来调节销售期,均衡上市,以取得更好的收益。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市场化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越发达,为广大农民提供的服务范围就越广,农民增产增收的空间和可能性就越大。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当着力抓好这样几个环节:一是积极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制定和实施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质量安全标准,把农业标准化融入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创名牌,打品牌,以质量取胜,提升农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支持和发展壮大农民营销组织、运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重视发展农产品贮藏业、运输业和销售业,建立功能完善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构建便捷发达的营销网络,进一步疏通和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三是加大市场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遏制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市场平台,促进农产品的自由流动;四是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加强市场供求的调研预测,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进入市场交易、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 篇3

一是确定发展主导产业。凉州区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镇。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千里沃野、四季分明,既有传统畜牧业的优势,又有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特色。在富民产业发展上,突出日光温室蔬菜、设施畜牧养殖和特色林果三大产业,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至2015年,全区累计建设设施农牧业39.8万亩,建设特色林果业75.7万亩。当年新建设施农牧业2.3万亩,当年新增特色林果20.6万亩,实现了“户均2亩棚、1亩特色经济林”目标。农民人均设施农牧业收入占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

二是建立发展服务队伍。依据各村产业状况,从本村动物防疫员、科技助理员、“土专家”、“田秀才”和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择优选聘540名村级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做到了“接地气”,方便了群众。择优选拔126名乡镇农牧林业专业技术干部,下派到试点村担任技术指导员,负责村级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监督和指导村农技员正常开展技术服务。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分别牵头,通过“先培训,后上岗”,对选聘的村农技员和乡镇下派技术指导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乡村农业技术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形成了由区级技术中心、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林果站)、村农业技术人员的三级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三是创建多元服务机制。以基地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第一,组织农技人员跟踪服务。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主渠道,建立“首席专家+专业技术服务小组+合作组织+农户”的服务模式,实行区乡技术人员包村、村级技术员包户服务责任制,开展“面对面”技术服务,边指导边培训,提高技术普及率。第二,积极探索技物结合的有偿服务模式。村级农技人员结合服务实践,把技术服务和农资推销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了服务收益,增添了服务动力,增强了服务效果。第三,采取种养大户带农户形式,每个村培育种养大户30户以上,每户种养大户指导周边10户农户的技术服务,扩大了技术服务范围,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增强技术服务社会效益。第四,引导合作组织抓对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通过领办合作社、创办专业协会、集约化育苗、畜禽良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实体,引导农户发展订单生产,提供产品营销指导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经营能力。第五,鼓励龙头企业建基地。依托甘肃诚坤公司、百利种苗公司、金帆农业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多个,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100多项。

四是建立有效管理制度。制定村级农技人员选拔、管理、考核制度,建立了优胜劣汰、奖优罚劣的动态管理机制。第一,建立试用期制度。聘用后试用三个月,试用期内群众不满意、考核不合格者不予聘任。第二,建立绩效薪酬制度。制定技术人员服务绩效考核办法,推行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年底按责任书进行绩效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技术人员考核结果作为其报酬发放、享受奖励和能否续聘的重要依据,考核合格者发放基础报酬,年底按考核情况再发放绩效奖励。第三,建立服务台账制度。所有技术人员均按年度、季度、月制定服务工作计划,细化量化工作任务,落实各项服务工作。第四,建立归口服务支持制度。村农技人员按岗位不同,分别由区农技中心、畜牧兽医局、林技中心三个业务单位归口管理,具体负责技术人员聘用、管理、培训、考核等相关工作,区试点办负责协调和监督,确保试点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五是给予经费保障。充分利用试点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试点村亮点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给予重点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示范引领作用。为20个村级社会化服务培训中心配备培训桌椅、投影仪等设备,积极为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搭建平台。对试点村装备了动物防疫冷链设施和中小型特色林果技术服务设施。在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上,按照岗位开展专项培训,通过业务主管单位定期组织培训,使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及时更新,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村级农技人员通过现场为农户提供实用、实效的“菜单式”技术服务,有效提高了农户的种养水平,从而使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和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凉州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基地建设亮点突出,通过试点带动,全区建成了羊下坝镇五沟村、下双镇下双村、松树镇南河村、古城镇五畦村等一批产业规模大、示范作用强、辐射带动好的现代农业示范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效显著,今年新组建合作社88家,累计达到3132家,入社成员16466户,带动农户56780户,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户培育成效显著,今年全区流转土地14.2万亩,累计达到43.58万亩,全区共发展5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378户,累计建成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1161个,规模养殖户4.6万户,当年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51个,新增规模养殖户3000户,规模化程度达到80%,为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切实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4

一、科学规划, 构建服务主体

为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突出培育主体、配套设施、优化方式、拓展服务四个方面内容。为此组织实施了“866”工程, 即建立健全八大服务中心, 搭建六大服务平台, 发展六大协会组织。

“八大服务中心”分别是: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现代农机服务中心、现代水利服务中心、畜牧养殖服务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中心、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中心和乡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六大服务平台”分别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农村金融贷款服务平台、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平台、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六大协会”分别是:农技推广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绿色稻米协会、扶贫互助金协会、农村经纪人协会和农村用水协会。

为了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健全完善八大服务中心的基础上, 建设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化管理。

二、搭建平台, 提升服务水平

县级平台建设主要是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贷款服务、农业信息、农业保险、政策法规和便民服务等内容搭建。平台共建设了工作动态、转出信息、需求信息、抵押贷款、农业保险、经营组织、经验介绍、操作流程、 政策法规和文本下载十大板块若干内容, 重点突出了土地转出、需求信息、抵押贷款和农业保险平台建设。按照“权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 依法、自愿、有偿、规范进行土地流转, 以配套改革及服务来满足土地流转服务需求, 解决了私自流转交易引发的矛盾、利益不均、纠纷难处和影响发展的实际问题。 同时, 通过农村金融贷款服务平台, 推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预期收益权低押登记贷款服务。 扩大农村抵押物范围, 拓展农村融资担保渠道, 实现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有效配置, 解决了农村融资担保难问题, 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此外, 利用互联网、微信、手机短信平台, 我们还开展农业信息交互及传递和政策法规宣传等服务。

三、典型培育, 创新服务方式

完善现代农业 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5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围绕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明显改观,但与农业大市的市情、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和农民的要求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机构发挥作用有限等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应从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入手。

加强统筹,系统推进。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一把手”要切实把加速建设现代农业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和目标,系统统筹人员、资金和设备布局。在实际推进工作中,应突出强化体系观念、系统思考和谋划,针对所属领域、区域中的实际情况,固强补弱,缺什么补什么,哪方面差就强化哪方面工作。要注意从根本上、深层次解决问题,着力增强工作的实效。当前,要突出围绕加强资金投入、破解农业信贷和保险难等问题,探索尝试、攻坚克难,以难点的克服带动整个体系建设的加强。

积极完善公共服务机构体制模式,围绕“市场化”目标,采取托管、承包等手段,强化技术成分,去除行政色彩,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实体。要精兵简政,围绕搭建和维护信息平台,开展农业科技宣传、统计和反馈农业一线情况、组织重大疫情防控等工作,改革现有农业服务机构体制,将节省出的人头费、机构费转用到转型的服务实体基础设施建设上。

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专业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按照环节上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地域上覆盖全区域,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风险保障、有信贷资金、有专项扶持的目标要求,在现有的基础上出台更大力度的扶持政策措施。具体实施过程可采取以下方法和途径:一是把现行的一些作用不大的涉农项目资金取消,设立专门扶持农业专业性服务组织建设的资金;二是改革现行的种地补贴、良种补贴等补贴方式,由过去的补助农户改为地谁种补给谁,谁经营补给谁;三是将现行的农业扶持项目实施向有实力、有意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和农业公司结合倾斜,如农机项目、粮食存储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等。

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有效模式。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三农”战线和农村基层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着眼点,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要求,认真探索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新的服务模式,研究和试点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的方式方法。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 篇6

1.梨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1.1基层农业机构发展现状 梨树县共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128个,农技推广机构102个,下设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站、水稻办、园艺特产站、农业广播学校、能源办、种子管理站、农机推广总站、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监理站、农机就业服务处、乡镇基层单位等;疾病防控中心1个;质量监管机构3个;农经管理机构23个。实有人数2984人,批准编制人数1638人,在编人数2276人,超编638人,编制的核定是2002年机构改革在原来编制的基础上缩减了20%。

1.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发展,深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梨树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意见》,县政府下发了《梨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建设年实施方案》。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农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合作社总数达到900个,其中有4个资金互助社,已经省银监会批准正式成立。合作社成员达到4.2万多户,带动农民近9万人,分别占农户和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和26%,涌现了一批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优秀合作社,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优质服务。

1.3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梨树县是传统的粮食大县,近年来,紧紧围绕粮食、畜牧业、特产业等主导产业,通过创造宽松环境,鼓励企业低成本扩张,促进资产重组等措施,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龙头企业5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9个,市、县级48个。

1.4金融等其他服务组织的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服务原来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县农业银行、县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也都逐步加大对农村投放力度,为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县共设立农村金融网点53个,先后设立担保公司3个,担保能力在5亿元以上;在农资供应方面,以全县21个基层供销社原有的农资经营网络为依托,构筑了城乡批零一体化营销服务网络。有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841个,单位或个人从事肥料、农药经营的有353家,从事兽药和饲料经营的有335家,从事种子经营的有153家,基本上能够满足农民群众对农资的需求;在信息服务方面,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屯屯通覆盖率达100%,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每百人拥有电视34台,每百人拥有手机62部,宽带入村率达95%,但农户上网率仅占1%,对农民信息技术的培训很少。

2.“十二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结构合理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农村形成以“政府公益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补充、多种力量发展并存”的服务工作格局。调整和充实镇村一线公益服务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和服务标准。在乡镇普及农业技术、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继续修建和改造乡镇公益机构服务阵地,统筹推进村级办公楼和村级公益服务点建设有机整合,巩固“三资”管理,推进公益服务信息化。建立健全公益服务信息服务平台。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服务机构经费紧张 经费保障力度不够,有的基本处于无经费的状态,工作正常运转困难的现象突出。如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部门没有工作经费,致使新技术推广等受到制约。农户生产资金比较困难,特别是大额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建议加大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

3.2技术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给农民提供的服务不够全面,很难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在乡镇一级农技推广等服务机构工作任务的公益性和经营性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区分,公益性服务较少,服务功能弱化,加之农民主动接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多依赖传统经验和习惯,致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效果不够明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在农资供应、病虫防治、新技术应用、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统一服务、综合服务还做得不够。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部门向农民提供的服务内容缺少针对性。

3.3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梨树县农业投入较之以往有一定增加,但仍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新需求。由于财政困难,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基础建设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些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3.4产前、产后服务滞后 当前实施购机补贴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但补贴机具种类面窄、额度不大,每年指标有限。同时,售后维修服务、技术服务等不完善,影响了农机化效益的充分发挥。

4.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4.1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行政管理职能 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开经营性职能”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县管为主,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完善投入机制,强化队伍管理,提高工作能力。国发〔2006〕30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职能。由于经营管理退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目前参公管理还没有完成,对技术推广人员的一些优惠政策经营管理人员还享受不到。建议农业部同劳动保障部共同出台文件,经营管理人员享受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以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承担动物防疫、养殖业生产指导等公益性职能,另外由于县级财政紧张,建议国家建立村级动植物防疫人员工资补助专项基金。

4.2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十二五”期间,努力使梨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更加健全,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带动农户的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全县合作社工商登记总数将达到1300家以上,入社社员数达到7万户,带动农民15万人以上;要有6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员收入要比当地未入社农户高出20%以上。典型示范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主要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率达到80%以上,产品统一销售率达到80%以上,商标注册率达到40%以上,生产生鲜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的达到30%以上。

4.3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工作,发挥支撑保障功能和作用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信貸支农绩效,提高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农业贷款中的比例。积极培育资金互助合作社,支持民间资本到农村投资。

4.4建立长效补贴机制,发展农业保险 发展农业保险有利于降低农民经营风险,有效保障灾害之年减产不减收。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和建立长效补贴机制,特别是增加国家、省级的补贴额度,减轻县级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建立巨灾补偿基金的条件下,真正发生大灾需要巨额赔偿时,保险公司不能保底,将会导致政府及保险公司失信于民,所以必须建立长效补贴机制。

4.5满足农民增收的需求,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涉农部门的网络平台、手机短信互动平台、语音电话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信息服务。

常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分析 篇7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无一不依赖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以农户需求为中心, 改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状况, 满足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常州地处沪宁线之中心,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常州市农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农业总产值和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但在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常州市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着农业劳动力短缺,经营规模偏小,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 单纯由政府扮演主要角色的农业社会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户生产的需要,有必要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意愿及目前的获取渠道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对策。

二、调查内容和样本特征

本文仅对狭义农业即种植业进行了调查。常州市种植业主要分布于金坛、溧阳两市和武进和新北两区,本研究在武进和溧阳随机选择了12个自然村,发放调查问卷178份, 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56份。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农户特征,农业社会化服务获取渠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程度。农户特征主要记录被调查农户的户主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状况、经营规模、家庭收入等;农业社会化服务获取渠道调查农户在种子、施肥、植保、农机、信息等方面服务的获取渠道,反映常州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状况;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程度调查农户对于种子、施肥、植保、农机、信息等方面服务的需求水平,分不需要,需要和迫切需要三个等级。调查结果发现,常州市农业劳动力年龄普遍偏高,平均为57岁,文化程度多数为小学,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家庭平均耕地面积为,人均耕地面积为,农业劳动力兼业比较普遍,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家庭成员在其它产业所得或农业劳动力兼业所得。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获取渠道

(一)良种选购

良种选购反映了农户在产前的生产经营决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量水平。调查结果表明(见图1),常州市大部分农户主要依靠经验来进行良种选购,有59%的被调查农户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是亲朋好友的建议来选购良种;有11%的农户是从听从了农技人员的建议,有13%的农户是在村干部宣传栏或农民合作组织处获得良种选购的意见。也有7%的被调查农户是通过收听广播、看广播电视以及相关杂志来选购良种。

(二)灌溉技术

水肥协调才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稳产,因此灌溉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见图1),在目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有84%的被调查农户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是亲朋好友的建议来进行耕地灌溉;有13%的农户是从听从了农技人员的建议进行科学灌溉,仅有2%的农户是在村干部宣传栏或农民合作组织处获得科学灌溉的方法。仅1%的被调查农户是通过收听广播、看广播电视以及相关杂志来确定自己的灌溉方法。

(三)施肥技术

施肥对于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很大,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被调查农户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是亲朋好友的建议来进行田间施肥的(见图1),只有12%的农户是从听从了农技人员的建议进行科学合理施肥,有8%的农户是在村干部宣传栏或农民合作组织处获得合理施肥的意见,也有8%的被调查农户是通过收听广播、看广播电视以及相关杂志来确定自己的施肥方法。常州市农业生产集约化高,且由于劳动力短缺,年龄偏大,农户往往依靠化肥的高投入来实现高产出,减少劳动用工的投入,农户的化肥投入水平基本都超出了农技部门通过测土配方项目的施肥水平,由于常州市濒临太湖,农业的高度集约化生产必然存在较大的面源污染风险。

(四)植保技术

病虫害防治在保障农业稳产有着关键的作用。常州市目前正大力推广病虫害防治的统防统治工作,通过宣传栏、网站、发送传单等多种方式对农户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但很多农户依然按照自己的经验来防治病虫害。调查结果表明(见图1), 76%的被调查农户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是亲朋好友的建议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有12%的农户是从听从了农技人员的建议进行科学防治病虫害,有10%的农户是在村干部宣传栏或农民合作组织处获得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仅有2%的被调查农户是通过收听广播、看广播电视以及相关杂志来确定自己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五)农机服务

种植业生产过程包括整地、播种、插秧、除草、植保以及收获。常州市的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逐年稳定提高,但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常州市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仍然有待提高,绝大部分生产经营环节仍然是由农户自己来完成,尤其是其中的除草与植保环节,农户主要是在整地、播种中使用了机械,且大部分农机为自有的小型机械。

(六)产品销售

目前常州市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自行去农贸市场销售。二是等待商贩上门收购。三是规模较大与某些企业签订有订单,等待企业收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农户的销售渠道仍然信赖于农贸市场和小贩收购,其中,42%的农户习惯于自行去农贸市场销售,43%的农户选择了等待商贩上门收购,也有15%的农户参与了企业组织的收购,订单农业规模较小,合作组织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作用未能体现出来。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现状

(一)产前服务

产前阶段的资金保障和市场信息直接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对于农户生产经营效益影响较大。我们对常州市的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大部分农户由于非农收入较高,家庭相对比较富裕,因此对于贷款服务需求较弱,80%的参与调查农户认为不需要贷款服务,18%的农户认为需要贷款服务,只有2%的农户表示迫切需要贷款服务。相反,对于市场供求信息服务,61%的农户都认为需要,并且农户中认为迫切需要市场供求信息服务的比重也高达36%。

(二)产中服务

产中服务本文主要调查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农机服务的需求程度(见图2)。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户对于以上三类服务的需求不高,进一步分析表明,种植类型对产中服务的需求程度有较大影响,粮农对于农技服务的需求不高,这可能与粮食作物的集约化水平较高和市场化水平较低有关,常州市水稻单产已连续九年位居江苏省第一,大部分粮农家庭的专职务农人员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他们的务农经验丰富,也不容易接受来自外界的指导,因此对于农技服务的需求较弱,此外,由于种植规模较小,粮食产量较低,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对于农机的需求也不高。相反,大部分花农则对施肥、植保等农技服务有着较大的需求水平,这可能与常州市花木苗木科技推广机构缺失、农技服务渠道有限有关。

(三)产后服务

农户对产后销售服务普遍较为关心(见图2), 71%的参与调查农户都认为需要销售服务,其中,认为迫切需要的农户比重达到了54%。可见,小规模经营对于大市场的适应能力普遍较弱。尽管常州市在农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方面近年来有着很大的发展,但产地和销地有着一定的距离,如夏溪花木市场有着江苏省最大的花卉苗木市场,小规模农户自行销售存在着劳力短缺和成本偏高等问题,此外,花木等外向型产品主要销售北京、上海等地,同业竞争比较激烈,花农尽管很多都参加了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规模仍然较小经营能力有限,在竞争激烈的大都市或国外市场中仍然处于劣势,迫切需要组建实力更强的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开拓市场,把产业做大做强。

五、问题与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调查可知, 农户对农业产前的供求信息和产后的销售服务有着较为强烈的要求但却未得到有效满足, 产中服务能力较强但农户需求相对不足,需求水平与种植类型有关。可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程度的错位。主要原因有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管理体系不健全、市场和社会服务功能薄弱等。应充分考虑主导产业与农户需求的特征,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并改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行环境。

(一)保障性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常州市的粮油、果蔬等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的自给生产能力不足,且存在土地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经济收益偏低、劳动力老龄化、农用化学品投入高,面源污染风险大等诸多资源、环境、社会及经济问题。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突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强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指导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确保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应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团购服务、农机服务以降低劳动力投入和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外向型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常州市的花卉苗木主要供应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畜禽产品主要供应长三角地区的大中城市,水产品则远销国际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常规产品较多,名、特、优产品较小,导致销地市场的同业竞争较为激烈,因此农户对销售服务的需求程度最为迫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把重点放在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组织培育上,要大力培育和扶持发展集生产、贸易、加工、配送为一体的衔接产地和销地市场的龙头企业,积极鼓励、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大型连锁超市、大城市流通配送企业、大型客户集群结成合作联盟,拓展农产品直销市场,发展超市连锁经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摘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常州市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强度和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获取渠道及其影响因素, 提出了以产业发展和农户需求为导向、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供给渠道,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洋, 殷秀萍, 郭翔宇.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模式分析与评价[J].农机化研究, 2011 (11) .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 篇8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组织

农业社会化服务, 是包括公益性农业服务组织、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它方面为农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为探索我街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笔者对街道37个村 (居) 开展了调查。

1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分类

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按其服务形式不同, 可以分为以下8类:

1) 农技服务型:农技服务是公益性服务组织承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内容。以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农技、农机、种苗、植保、养殖、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和质量安全等技术服务。

2) 产业联接型: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发挥产业集约优势和组织优势, 以产业联接、带动的形式, 为农户提供市场、技术信息, 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 拉长了农业产业链, 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增值, 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丰富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

3) 组织合作型:近年来,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已成为李渡街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4) 科研带动型:近年来, 为适应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变化需要,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产业协会自主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创办民营科技组织, 涌现出一批机制灵活、具有科技创新动力和科技资金实力的民间科研机构, 成为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的主体之一。据统计, 街道辖区内现有市级农业企业2家, 农业专家大院1个。

5) 信息服务型:网络资源的日益完善, 为开展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组建了农业信息网、推行农民信箱工程入手, 全面实施农业信息化。全街道开通农信通1 400余户, 一个涵盖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市场的网上农民社会框架已逐步形成。

6) 营销服务型:为促进农产品销售, 市、乡两级均建立了农产品营销管理机构, 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基本建成了以产地批发市场为龙头, 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 农民购销队伍为补充, 集贸型初级市场为基础, 农业信息服务为平台的多层次农产品营销体系。

7) 金融服务型:各地积极探索以组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方式, 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担保服务, 缓解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8) 技能培训型:各地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实际, 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培训与转移对接的方针, 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培训和转移工程, 突出抓好专业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技能培训, 切实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努力为农民提供培训转移服务。近几年来, 全街道共投入培训资金20多万元, 举办各类培训班184期, 培训农民2万人, 已有595人获得市、区职业资格证等各类培训合格证书, 新增转移就业0.5万人, 目前全街道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比重达到70.62%。

2 存在问题

虽然我街道的农业社会化体系已初步构建, 但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经营的需求相比, 仍存在许多不足与问题, 主要有:

1) 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不强, 影响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据调查, 全市乡镇农技人员中, 初中、高中 (中专) 学历约占75%, 51~60岁人员占25%以上, 专业仍以粮棉油种植技术推广、畜牧、农经、农机等为主, 而水产、果蔬、茶叶所占比例较低。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 在指导农民开展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就显得力不从心, 难以满足农民对新农技的需求。此外, 由于管理体制不一, 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现象也较为普遍。

2) 社会化服务主体规模较小, 服务层次较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化服务的规模总体偏小, 组织带动能力不强, 服务层次较低。农业龙头企业中, 年销售亿元以上企业仅1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每家入社社员不到50人。此外,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虽然在一些方面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 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 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 但在利益分配方面, 却很难让农民分享到一体化经营中的平均利润, 对农民本身来说, 摆脱了生产盲目性, 而自身的经济地位并没有提高。

3) 社会化服务内容产中服务多, 而产前、产后服务较少。农业社会化服务要求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 而目前我市大部分服务机构还是主要以提供生产技术指导等产中服务为主,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 找不到真正的平台、路径, 农民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和滞后的市场需求信息来安排生产, 导致农产品产销关系长期波动不定, 农民丰产不丰收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4)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经费投入与保障不足。总体上看,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加, 但仍不足, 尤其是在为农业、农民提供公共品和服务方面, 力度不够大。基层农技人员的经费待遇保障不够完善。乡镇农技员的部分福利、奖金需自己创收解决, 造成乡镇农技员服务精力不集中, 保障经费缺口也较大。此外, 对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及民营科研组织等社会化推广力量的重视还不够, 缺少专门的扶持政策。

3 几点思考

根据李渡街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结合本次调查, 就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如下思考:

1)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农业公共服务, 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也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一是合理设置街道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稳定农业公共服务人员。借助事业单位改革的机遇,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采取公开招聘、竟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 把具有服务意识、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到农业公共岗位上来, 确保人员素质;二是完善考评制度, 落实事业人员绩效工资,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保障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 不断改善公共服务机构工作条件。

2) 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置身于农民之中, 直接为农民服务, 是新型农业社会化体系的重要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说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抓紧出台税费优惠等配套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在为农民提供购销服务、农资供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快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 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 把供销合作、专业合作与金融合作有机结合起来, 为农民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3)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 通过与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 可以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全程服务。虽然近年来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 但总起来看经营规模偏小、生产技术设备落后、核心竞争力不强, 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 加大财政、金融、税收支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 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 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增强社会责任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为农民提供更多先进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生产经营服务, 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

4) 支持其它服务组织发挥作用。其它社会力量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也是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生力军。要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 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 构建科研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有效机制。农民经纪人熟悉本地生产状况, 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 是联结农户和市场的纽带与中间人, 在促进农副产品流通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要按照在培育中发展、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创优的工作思路, 加强教育培训, 规范经纪行为, 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 各类农业专业服务公司发展较快, 应积极支持加强引导, 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规范化、专业化、高效率、低收费的服务。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今后李渡农业发展的目标, 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城乡统筹, 必将使李渡为涪陵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 篇9

一、统计指标的选择原则

在实施农业化社会化服务统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统计结果及后续评价的客观、全面和真实,一般要遵循以下三个统计指标的选择原则:一是导向性原则,也就是选择和设立的指标要以反映该服务目前的特征为目标,也要考虑到当前农村服务业发展的趋势,重视指标参数的适应性,更要保持指标体系总框架的稳定性,并要保证对趋向性和前瞻性指标的引入;二是综合性原则,也就是选择的指标要能反映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因素,使得后续的评价更加具有全面性;三是可操作性原则,也就是力求指标的简单明了,实现此设计下对统计范围的清晰和明确表示,为了完善设计,还应选取现有统计资料中的公认的指标,便于后续收集和处理数据,促进了统计的效率。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

新时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过程中,基于其发展目标和任务方面的特殊性,笔者将其评级指标分为三个层次,以下为其具体内容:

第一层次,总体指标,主要内容是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总体的展现,笔者将其具体指标分为6项。

第二层次,分类指标,这一层次的指标从6个方面对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进行了考察,分别为农村经营管理服务、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产品与生产资料流通加工服务、农业保障支持服务、农业科技与信息服务,因为科技成果通常要转化成信息的形式,来实现其大范围的推广,所以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信息服务归为了一个分类指标。

第三层次,群体指标。这一层次的指标是对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更细化和具体,这一层次的群体指标共21项。每个分类指标又包含了多个群体指标,具体情况见表1。

三、评价方法与步骤设计

(一)确定指标的标准值

在此内容的设计中,标准值就是对个体指标比较分析后,从其中找出一个较合适的标准值,将其实现值进行比较,依此观察出此指标目前所处的水平。后续比较中,若发现某项指标达到了标准值,就预示着此指标值达到了较高水平,基于此,也可以称标准值为目标值,在各个地区间的不同时期,个体标准值存在的很大的不同,这也使得其与工业化国家不能进行直接比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确定合适的标准值是相当困难的,根据笔者参照国外发展经验值,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现状,确立的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如表1。

(二)确定指标的权重

笔者在确定权重指标方面运用了德尔菲法,依据各项指标的具体情况赋予权重, 设计中,笔者先进行6项分类指标评定权重,紧接着对其分类的各项群体指标给定权重,具体情况如表1。

(三)建立评估模型

依据上述设置的指标体系,笔者结合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发展水平总体评价模型的设计,如下:

上述模型中,总体指标值用Z表示,分类指标 的值用Zi表示 , 其中i = 1,,2,3,.......n,,,n为指标体系中分类指标的总个数,Wi为第i个分类指标的权重。

Zj表示第i个分类指标中第j个群体指标值,j = 1,2,3...m ,m为第i个分类指标中群体指数的个数,wj为第i个分类指标中第j个群体指标权重。

其中,xjˉ表示各群体的标准值,Xj表示各项群体指标的实现指,当,给定的另外,当,其给定值为0,继而使Zj的值不为负数。根据上述判定,得出其取值范围为

(四)评价等级划分

依据上述模型,能将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总体标准值Z计算出,其8取值范围为[0,1],在评价的过程中,若赋予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的满分为100,则可依次极端出所在区域服务水平的总体得分,笔者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起步阶段[1.45];快速发展阶段[45,75]; 逐步完善阶段[75,90];以及全面实现阶段[90,100]。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作为农民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反映出一地域的农业发展水平,笔者通过设计指标体系等,最终设计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并完善了后续的评价等,为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文虹.温州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 篇10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策,重庆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社会服务机构或个人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它包括劳务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生产技术服务、素质教育服务以及各种专项服务等, 而由这些服务机构或个人彼此联接的网络就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前, 我国农业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我们面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利条件, 同时又面临新旧体制交替、市场激烈竞争和农民需求增加的严峻挑战。在新的宏观发展背景下, 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本文对重庆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进行剖析, 提出创建和完善重庆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 现状

目前, 重庆市共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4000个左右, 从业人员近21万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由原来单一的国营供销合作社和基层推广组织发展到国家、集体和个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10类组织, 即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农资经营性服务组织、农业机械药械经营性服务组织、畜牧饲料经营组织、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及供销系统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其它为农服务组织。其中以农资经营性服务组织规模最大, 畜牧饲料经营组织次之, 再次为农业及供销系统专业合作组织, 分别占重庆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35%、25.2%和19.1%。重庆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仍以传统农业服务组织为主导, 组织建设滞后, 各服务组织间竞争无序, 无论是自身实力还是服务功能都不强, 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培训工作严重滞后

据调查, 重庆市农技推广队伍人员结构极不合理, 乡 (镇) 一级最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历结构不合理, 大专以下或无学历者占66.7%; (2) 职称结构不合理, 技术员及无技术人员占90.7%; (3) 专业结构不合理, 非专业人员比重过大, 高初中以下无专业知识的人员占49%。另据调查, 重庆市大部份区县多年以来没有对农技人员开展过专门的农技培训, 乡 (镇) 一级农技人员10年未参加上级组织知识更新培训的占30%, 5年未参加培训的占60%。

2.2 管理体制不顺, 职能定位不清

(1) 重庆市部份乡镇机构改革后, 将原来的农技、农经、农机、畜牧和水产等站合并成立了农业服务中心, 但区 (县) 一级机构并未相应调整, 致使乡 (镇) 一级农业服务中心在区 (县) 没有单一对应的主管部门, 业务工作形成多头指挥, 工作随意性大。 (2) 部份乡 (镇) 在农事季节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计划生育等本职以外的工作, 严重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个别乡 (镇) 农技推广队伍甚至出现“线断、网破、心不稳”的严峻局面。

2.3 农户经营规模小, 农技推广成本高

我国农户数量约为2.4亿, 户均耕地经营规模仅0.5 hm2, 相当于日本、韩国的1/3, 欧盟的1/40, 美国的1/400。据调查, 重庆市有45%的农户人均耕地不足666.7 m2 (低于全国0.9 hm2的平均水平) 。目前这种农业生产小规模以及联产承包双层经营体制已难以适应集约经营的需要。此外, 让农技推广面对经营规模极小的千家万户农民, 其成本和难度也大大增加。

2.4 综合服务功能弱化, 农产品商品化率低

目前, 重庆市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受自身利益驱动, 更多的是关注产前的农资经营服务, 综合服务功能弱化, 特别是产后服务不到位, 导致农产品商品化率极低。据调查, 重庆市有大约87%的农户在农贸市场出售农产品或者直接将农产品卖给小贩, 仅分别有7%和6%的农户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业来实现农产品销售;商品化率达80%以上的农户仅占14%, 而农产品商品化率在30%以下的农户则占42%, 直接带来农民增收困难, 收入低下。

2.5 农业科技支撑不足,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1) 农业科研投入少,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例仅为0.49%, 不到发达国家的1/5;全国科研经费人均投入为8.3万元, 而农业科研仅为2.3万元, 不到1/3;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占全国农业总产值不足0.2%, 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2。 (2) 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的协调机制, 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与龙头企业、农技推广组织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据统计, 我国每年新出科研成果约6000项, 但只有1/3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

3 农民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3.1 价格保护与政策扶持方面的需求

农民为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收, 获得效益最大化, 十分关心政府已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 对农资价格和农产品保护价等尤为敏感。据调查, 有17%和24%的农户担心农资质量和农资涨价, 大约50%的农民最关心农产品保护价方面的政策, 以及种粮直补政策和农资市场监管等, 6%的农户关心农机补贴政策。

3.2 农业科技信息与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

当今农业生产的发展, 离不开农业新信息的传播和新成果的推广, 农民对此也极为关注, 存在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据调查, 62%的农户通过当地农技员获取相关农业信息, 同时也通过各种媒体、左邻右舍和技术现场示范等途径获取农业技术信息。此外, 农民还存在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据调查, 大约81%的农民愿意参加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 41%的农户希望当地农技员为他们推荐好的农作物优良品种, 31%的农户希望得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15%的农户希望得到科学施肥技术, 13%左右的农户希望农技员为他们提供农产品销售信息。

3.3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增加, 环保、健康理念日益增强。据调查, 约88%的农民表示比较关心或十分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 只有12%的农户从不关心。尤其对自己出售或食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更加关注, 超过7 0%的农户表示尽量少喷打农药。

4 对策

4.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强化农机推广队伍建设

(1) 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对报考农业大专院校的学生实行定向招生, 在校期间免交学杂费, 毕业后定向分配到乡 (镇) 一级农业服务中心, 解决乡 (镇) 一级农技推广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对区 (县) 涉农机构进行改革、整合, 使其与乡 (镇) 一级农业服务中心相对应, 避免多头指挥;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实施规模经营, 降低农技推广的成本与难度。

(2) 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大无偿资金的投入, 明确市级和区 (县) 财政每年投入农业项目资金的分担比例及每年的增长幅度;加大有偿资金的投入, 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及农民专业大户融资难的问题,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3) 加强培训的力度。充分利用重庆市现有的2所农业职业中专学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市、县、乡 (镇) 三级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素质。

(4) 加强考核的力度。在区 (县) 、乡 (镇) 两级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的风险机制、激励机制, 让地方政府官员特别是乡 (镇) 、村干部既有压力, 更有动力, 解决农技推广工作本末倒置的问题。

4.2 建立农技推广协作体系, 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1) 在各科研院所与高等农业院校中设立农技推广部门, 专门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 (2) 鼓励长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技术人员带着生产上急需解决的科研课题走进科研单位及高校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合作研究; (3) 改革投入机制, 要求龙头企业在申报国家项目时, 必须要有科研单位和科技服务专家的支撑与配合, 让科研单位与龙头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4.3 办好农民技术协会,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民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其参与意识, 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中。要大力培育农民技术协会, 解决目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规避农户自闯市场的风险。为此, 应尽快制订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有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法律地位, 并为农民技术协会提供税收、信贷和工商登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4.4 延伸服务领域, 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

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面向产前、产中, 以产后为重点进行系统部署, 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和物流配送关键技术研究, 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及产后营销等问题, 延伸服务领域, 实现农业效益从产中环节向产后增值转变, 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 让农民在增产同时能够获得增收。

4.5 实施信息化工程, 创新服务方式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 篇11

文 / 杨 佳

10月11日,农业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目标: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益进一步提高,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国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及农机服务组织的数量、全国农机化经营总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意见》布置了培育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和培养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人才等四方面基本任务。

《意见》要求,各地要积极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构建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实际需求、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提高机具使用效率,坚持强化政策扶持、培育壮大服务主体,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坚持典型示范带动、鼓励多种服务方式发展,坚持依法规范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意见》还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强化发展合力、做好示范引导和改善市场环境等五方面保障措施。

(作者单位:中国农机化信息网信息中心)

我国化肥业面临转型阵痛

氮、磷、钾,我国化肥行业的三大主要肥料品种,在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后,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运输成本和出口政策等问题正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但也孕育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未来两年,中国化肥行业发展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农业历史性的变革为化肥工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化肥行业要依靠科技力量,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长期快速发展中积累的发展方式粗放、产能过剩、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矛盾,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优惠取消制约氮肥发展

氮肥行業的资深专家刘淑兰表示,近十年来,中国的氮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产能产量发生的变化;原料结构调整有突破;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氮肥新品种有所发展。

但伴随产业发展,氮肥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能问题。伴随产业发展,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尿素的产能是714.8万千克,到2015年将达到900万千克。氮肥行业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国家相继出台了高耗能产品的能源消耗限额,加强对企业能源消耗的监管,包括合成氨、尿素、碳铵、硝酸等。此外,天然气、煤、电、水资源价格在不断上升,资源的约束对氮肥产业来讲是越来越大。

二是化肥优惠政策对氮肥的影响。长期以来,政府为了有效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实施了包括合成氨的气价、化肥产品运价和电价优惠,并免收一些增值税,这些政策的实行对中国化肥行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虽然没有明文取消这些优惠政策,但是几经调整,气价、电价优惠幅度明显降低,不久的将来,化肥优惠政策的取消是必然的趋势。以化肥的气价为例,目前按照存量气到厂气价是1.6元,增量气价要提到2元以上,而且化肥气价的取消已经有了时间表。到2016年,化肥的存量气、增量气将实行并轨。化肥的运价,在2003年之前化肥的铁路运输执行的是特殊运价,就是每吨千公里的运费是23.4元,运价几经调整,目前执行二号运价,每吨千公里提高73块钱,应该说增长了200%。这些都会让化肥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三是尿素的出口政策。为了保证国内的用肥,从2004年以来国家多次调整化肥的出口政策,目前执行的政策是按淡旺季执行不同的关税,以及执行同价的关税。从2013年看,尿素的基准价是2.26元,淡季窗口期是7月1日到10月31日,这时候执行的税率是2%,其余8个月将征收75%的特别关税。应该说这种出口政策,对于绝对保证国内用肥的需求确实起到了作用。但是目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提出建议,希望政策调整。

四是淡季储备政策。中国农业用肥有淡旺季,从2004年开始国家实行了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运作原则是企业储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市场运作,自负盈亏。去年共160万千克,今年又增加了20万千克,对于氮储来说保证了春季用肥。但是由于产能增加,储量过大,往往导致了旺季的价格低于淡季的价格,使流通企业亏损严重,使市场信心缺失,农资企业亏损,且生产企业的开工率明显降低。

五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化肥产业的影响。一是农业经营主体改变,随着土地流转,传统个体农户让位于种植大户。二是农业的高效,农产品的安全,生态环保的发展方向,要求化肥必须高效化、功能化、便捷化和友好化发展。三是农业的生产模式,要求化肥企业要积极创新经营模式,要由传统的化肥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四是科学施肥理念的普及,测土配方的推广,对氮肥品种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新品种化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氮肥产品创新,服务要创新。

加强磷肥资源综合利用

中国硫酸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武希彦表示,中国磷肥行业自2000年以来高速发展,2005年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实现磷肥自给,结束了长期大量进口磷肥的历史。2007年以后,实现自给有余,并成为出口大国。2012年中国磷肥产量169万千克。2000到2012年,中国磷肥产量年均递增8.1%。2012年中国高浓度磷肥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35%,提高到86%,因此中国磷肥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高浓度磷肥产量146万千克,占磷肥总产量的86.4%。

但中国磷肥行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硫钾资源缺乏,中国每年进口100万千克左右的硫黄,硫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为满足中国农业需要,稳定国内磷肥价格,中国政府对氮肥磷肥出口实行高关税和缩短出口时间的严格限制政策。随着北非、西亚等地磷肥产能迅速扩展,国际磷肥进出口格局将发生变化,中国磷肥国际市场竞争力将逐步减弱。

要实现中国磷肥行业可持续发展,武希彦建议,一是进一步增强原料保证能力,提高磷矿石采选技术,石油天然气等脱硫产量提高,增强磷资源保证能力。二是化解产能过剩,限制新建项目。引导现有企业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产业集中。三是加快市朝进程,现行的电价优化政策,有鼓励落后的嫌疑,随着市朝进程加快,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将逐步被取消。磷复肥出口政策将逐步放开,逐步实现公平竞争。

此外,要延伸产业链,发展湿法净化磷酸。磷肥企业应综合发展磷酸盐产品,对磷酸及其肥料级、食品级、医药级的利用。加强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为发展现代农业,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缓控施肥,全水溶性专用肥等新型肥料。

有序挺进国外钾资源市场

钾肥资源对外依存度较大,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有序挺进国外钾资源市场,值得钾肥业内深入思考。

据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秘书长王孝峰介绍,我国把钾盐的发展战略归结为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国内的钾肥基地建设。二是抓紧国内的钾矿的开采。三是做好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多系列的钾肥品种。为此,我国还建立起了三大供应体系,一是国内生产,二是国外直接进口,三是国外生产基地供应。

针对以上钾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王孝峰认为,一是要抓紧国内钾矿的勘探。我国地质学家认为找到大型的钾矿还有可能,这样将大大降低对外依存度。二是防止国内钾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资金的浪费,综合利用还跟不上。三是有序挺进国外的钾资源。从目前规划的产能看,中国企业在国外建厂规模可能超过100万千克,但大多数企业是以目前价格测算的,目前价格而且是去年的价格,实际上从历史上看,世界钾肥价格的波动比较大,因而企业在国外建厂面临的风险也比较大,必须做好充分地调研和评估,不要盲目的进入。四是中国、老挝等国家规划的产能较多,但是完全依赖于国内市场消耗比较高,因为运输成本比较高,做好当地和周边市场开发非常必要,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 篇12

一、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

龙州县地处中越边境, 为丘陵山区, 下辖12个乡镇、127个行政村 (社区) , 总人口27万余。其中农业人口24万余, 面积2317.8km2, 耕地面积4.43万hm2, 其中甘蔗种植面积3.85万hm2, 占87%, 是广西主要的蔗糖生产基地之一。目前, 全县农业机械原值23460万元,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1.8万k W, 拥有各类农机具17988台 (套) , 其中, 各类拖拉机7868台、大中型拖拉机320台、甘蔗种植机13台。建有农机维修服务点25个78人, 农机经销点11个27人, 农机培训机构1个。成立自治区级标准农机合作社1个, 成员20人, 其他农机合作社4个, 成员45人。拥有耕种收作业机械76台, 主要从事甘蔗机械耕、种、收等多项机械作业服务和开展维修、零配件供应等多项服务。还有63个农机作业服务队、200多个农机大户, 有力地推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进程。2012年, 全县共完成蔗地机械深耕深松1.08万hm2、甘蔗机械种植面积624hm2、甘蔗破垄盖膜1733hm2,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4.8%, 2013年力争突破46%, 有效发挥了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载体作用。

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与服务模式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与服务模式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的多元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有力地调动了农民投资发展农机的积极性。仅2011~2012年, 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补贴资金1678.07万元、农民自筹资金9430万元、制糖企业资助200多万元, 形成了以国家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闲散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组织的多样化。近年来, 农机服务组织在形式上不断创新。2010年底, 在县农机局指导下组建的龙州南华节节高农机合作社, 固定资产310万元, 2012年服务甘蔗机耕机种面积566.7hm2、机收128hm2, 作业收入95万元,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对其他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全县形成了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农机大户等多样化的发展格局。三是服务的市场化。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开展预约、承包、跨区以及租赁服务, 采取整村承包、“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等, 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应时之需, 推动了农机服务市场化快速发展。

三、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 科学规划引导, 打牢发展基础。

县农机局紧紧围绕全县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及时组织调研活动, 根据各乡镇的产业发展特点、地理条件、市场规模等情况, 制订了全面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 积极引导培育农机户, 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农机资源、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由于方向明确, 配备先进机具、健全规章制度, 增强了农民的信心, 为农机化发展打牢了基础。

(二) 注重技术服务, 提高发展水平。

2012年, 以县农机校为基地, 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主阵地和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共举办耕整机操作手、收割机驾驶员、拖拉机驾驶员、农机维修人员等各类技术培训班19期, 培训各类农机专业技术人员1736名。大大提高了全县农机专业户的操作与维修技能, 增强了农机实用效果, 有效提高了发展水平。

(三) 狠抓节本增效, 实现发展效益。

效益始终是激发农民投资的原动力。县农机局在培育大户和合作组织中, 把提高效益、节本增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引导农民跨区作业, 一机多用, 加强产前规划布局, 合理操作使用机具等手段, 使全县作业效率和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如李丽娟负责的龙州南华节节高农机合作社, 通过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承包合同, 实行跨区服务, 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效益, 2012年创收160多万元。

(四) 建立示范基地, 促进新农机普及。

2012年, 该县以实施农村土地流转和开展小块并大块为契机, 新建立了4个甘蔗机械化核心基地共866.7hm2。为适应大面积耕种收的要求, 引进了适合甘蔗生产的农机新装备和新技术, 并通过现场推广演示, 显示新机具的效率和优势, 吸引和鼓励农民投入购买和使用新机具, 使农机新机具得到普及应用, 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 严格市场监管, 优化发展环境。

市场环境始终是制约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因素。县农机局通过设立投诉电话, 开展农机市场打假和专项整治等手段, 加强了市场监管, 有效地规范了农机市场秩序, 为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 发挥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载体作用。

传统农业劳动强度大、耗费时间多、劳动效率低, 无论是采用多么先进的管理方法、多么优良的品种, 没有农机化的作用, 都不能实现最佳的经营效果。所以,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 农机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不言而喻的。

(二) 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机械化作业改变长期以来“人力+畜力”的作业模式, 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据对比试验, 水稻联合收割机作业效率是人力收割的20倍以上, 甘蔗中耕机作业效率是人畜作业的35倍以上。从成本上看, 如甘蔗生产按人工作业, 收割环节占总成本约三成, 人工砍蔗成本高达每吨100~120元, 若采用机械收获每吨仅50~60元, 降低成本25%~60%。

(三) 有效增加了土地产出率。

农机社会化服务不但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而且通过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如应用蔗地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 可提高甘蔗发芽率、出苗率、分蘖率, 而且茎数增多、增长、增粗, 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供保证, 可实现亩产甘蔗增收1.10~1.50t。

(四) 增强了抗灾防灾能力。

通过农机化技术手段, 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管理方法, 增强了农作物抗灾防灾的能力。如甘蔗生产通过机械深耕深松深施技术, 可以实现蓄水保肥、防风防霜、防倒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达到提高甘蔗产量的目的。

(五) 加快了农机装备的优化配置。

农机社会化服务产生了利益最大化驱动下的机具优化配置, 构成了对农机经营者不断增加投入的利益诱导, 通过合伙或入股等方式联合投资, 消除了家家户户购买小农机具的负担。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与小农户相比, 不仅能迅速吸纳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而且效益机制将不断推动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使被动缓慢的技术应用方式转变为主动快速的按生产规律运作的应用方式, 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五、农机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机基层推广体系脆弱。

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大户三个层次构成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但目前各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少、力量单薄、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龙州县12个乡镇只有15名农机管理人员, 与全县上万台农机具拥有量的比率约为1:1000, 如此悬殊的比例, 难以适应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二) 农村配套基础设施不全。

一是地势不平、耕地不规则、土地不连片、田块细碎化, 不利于规模耕作, 造成机具使用率低;二是机耕道、库棚、维修、售后服务网点不健全, 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地修”的现象, 制约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三) 农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很多机手操作不熟悉, 缺乏工作技巧, 机械工作时间长, 作业时间短, 人为故障增加, 造成农机资源浪费严重, 特别是小型耕作机作业效率更低。低效率带来低效益, 直接影响农机户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

(四) 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个系统工程, 除各级财政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给予强力的资金支持以外, 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性保险、用电、用油、用地等缺少具体的优惠政策, 给农机化组织注入动力不够。

六、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建议

(一)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化服务必须建成网络式的组织, 以县服务组织为龙头, 乡镇服务组织为骨干, 村级服务组织为依托, 建立覆盖全县的服务网络。目前, 县级服务组织已建立, 部分乡镇服务组织还不够完善, 村级服务组织基本上还没有建立。今后要积极指导各乡镇加快服务组织建设步伐, 把现有的农机手组织起来建立服务队, 形成协调联动网络。这既可以提高农机服务功能和经营者的效益, 还可以提高农机部门的调控力,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 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基本建设滞后是影响丘陵山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瓶颈”, 所以, 要加快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的速度, 要加大农村机耕道、厂棚等基础设施建设, 对农民修建农村机耕道路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加强并规范农机、维修网点等配套设施建设, 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开展营造良好条件。

(三) 推进农机服务新模式。

将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与农机服务有机统一, 制定扶持、优惠政策, 在甘蔗种植、机耕、行距、田间管理等统一规划, 形成共同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合力。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新政策, 扶持推动节水灌溉, 充分利用农户设备、现成的小手扶拖拉机等机具, 建设便捷、高效、节水灌溉设施, 填补原来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辐射不到的“空白”区域。这一新模式, 对“小块并大块”面积10亩以上, 可实施机械化耕作的农户, 对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的家庭农场, 尤为适用。

(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 随着各级财政对农机购置补贴投入的逐年增加, 国家对农机田间作业用油实行综合直补, 这些政策应向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倾斜, 帮助其发展壮大。其次, 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 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性保险、用电、用油、用地上给予支持, 协调各部门扶持农机服务组织, 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五) 强化农机安全管理。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下一篇:可持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