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学

2024-09-29

农业机械学(精选12篇)

农业机械学 篇1

1 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先进管理方法的缺乏

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其中一部分人认为农业就是单纯的干活, 这种思想对于农业的发展滞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农业机械管理来说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因素。在农业机械管理的过程中, 管理者自身的职责观念不强, 而这种思想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对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展开产生了消极影响, 而在操作者方面来说, 他们较为落后的观念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他们全面认识农业机械知识, 从而在具体的使用的过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不够了解或者是在具体操作中进行违规操作, 而其中更严重的就是操作者运用机械设备从中获取私人利益, 而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以及日常的维护工作等缺乏足够的重视, 从而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以及农业机械管理的有效进行。

1.2完整管理体系的缺失

我国在农业机械的管理上主要依据《农业机械管理条例》, 而《条例》的颁布在一定程度婚丧对我国农业机械的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在具体实施中因其在管理上不够全面导致其在有些方面受到了限制, 从而不能够较好的对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而农业机械管理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其制度上的不完善, 在没有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进行维护, 在实际应用中也不积极地去学习和研究,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较好的去分析实际存在的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不能较好的对有关制度和章程进行操作, 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 在具体的管理上导致个人专断行为的发生, 从而使农业机械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 在管理体系缺乏与其相配套的思想研究体系, 农业机械管理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 需要几个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管理机械的目的, 从而促进机械管理的水平的提高。

1.3机械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和技术支撑不足

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的现状来说, 我国农业机械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较好的技术支撑。我国农业受到多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 我国在具体从事农业专业的管理人才上相对缺乏, 而在机械管理的部门中, 有些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不足, 对机械知识掌握不足。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对农业管理不够重视, 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也没有较好的引起社会的注意, 而在具体的管理设备和技术上我国还相对比较缺乏, 在实际操作中也没有较好的保障措施的支撑, 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我国专业人才的缺乏的现象。

2 农业机械管理的相关措施

2.1不断更新观念, 加强理念宣传力度

在具体的农业机械管理的过程中, 无论是具体的管理者或者是实际的操作者都要根据农业社会的变化不断的更新观念, 在具体的实践中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如可以利用其他有些行业的管理经验比融入农业管理中来。要不断地对农业机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分析和研究, 从而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理念和维护制度, 管理者针对具体情况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加强农业机械理念的宣传力度, 从而使社会和农民了解农业机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认识。

2.2不断完善农业机械管理体制

农业管理体制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和整个农业机械管理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需要, 进行对农业机械的调查和分析, 从而制定适合实际需要的农业机械规范和相关制度措施, 同时还要对有关的监督机构进行不断的完善, 特别是对农业机械管理内部制度的不断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不断地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在有关共同问题上进行意见交流, 从而更好地解决其自身问题, 从而保证农业机械的各方面都能够较好的和相关部门融合, 从而推动农业机械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2.3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我国的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农业机械的相关部门要不断地更新观念, 不断在管理中进行相应的改进和问题的调整, 还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农业机械进行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研究, 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准, 农业机械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地与农民进行沟通, 从而在农民的具体使用中获取相关的应用信息, 从而把反馈的信息的改进设计运用到机械设备当中去, 从而使机械设备更好的投入到实际农业生产当中。

2.4注重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技术人才比较匮乏, 农业机械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外直接招聘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农业技术人才, 也可以对那些内部优秀员工进行重点培养, 从而做到储备人才的目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慧.加强农业机械管理, 发挥农业机械重要作用[J].北京农业, 2013, (9) .

[2]陈洁.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重要作用[J].北京农业, 2014, (6) .

农业机械学 篇2

高等农业机械学作为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在本科的农业机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有关现代农业装备更深层次的工艺、结构、原理和理论分析,以及相关的学科前沿动态,并且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当代农业工程装备的基础理论研究、产品设计、制造与生产、方案预测和决策以及经济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为研究生开展有关农业机械化工程各个研究方向的课题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综上,足以见得这门课程作为我们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乃至相关专业的价值和意义。

我本科专业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当时所用的课本是由李宝筏教授主编的农业机械学。教材分两篇:第一篇是农业机械的结构、原理,论述农业机械的一般构造、工作过程、作用原理。第二篇是农业机械的设计、试验,论述农业机械的设计构思、计算方法;农机试验方法、仪器与数据处理等。不过由于学时有限以及更倾向于便于工作能力的提高,老师把第一篇作为主要学写内容进行讲解。如果按大的知识块分类,主要包含土壤耕作机械、播种施肥机械、育苗移栽机械、植保机械、谷物收获机械和经济作物收获机械等大田和场上作业机械。当时的学习学到了许多农业生产的先关知识,了解了常用的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

高等农业机械学是在传统农业机械学的基础上,适应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与现代信息、生物与管理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发展形式,结合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要求,运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现代工程技术手段,掌握生物生产机械装备研究、设计、检测、使用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农产品的品质检测和控制手段,解决当代农业工程装备存在的问题。通过两位老师对高等农业机械学的讲解,让我在本科基础水平上学习到了更多知识:例如由3S技术引导的精细农业、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仿生学等。由于更深入的学习也让我深深明白了我国农业机械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是智能化及精细化作业。

所谓精准农业就是借助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尽可能地掌握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条件,包括作物、土壤、气象等信息,用微机对其进行处理分析,为生产管理和措施调控提供定量决策建议,并赋予定位实施,已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与传统农业相比,精准农业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精准农业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存在着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制约因素。软件方面,目前许多专家分析决策系统需要的变量过多,且普通方法难以测定,因此需要进一步简单化和智能化;一些系统使用中做出的决策结果和实际相差较大,不够准确;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受到国外人为约束。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家系统,以降低成本并利于推广。硬件方面,精准农业发展要求农机具具有先进性,如整地播种机械采用免耕播种系统,减少土壤的压实度,保护种床,合理密植,具备变量技术;收获机械要适合多种作物,脱粒干净,损失率少等。而这些也恰恰是我国大、中型农机具还不完全具备的性能,因此必须研制先进的国产农机具。精细农业是一项复杂、综合性很高的系统工程,是农业实现低耗、高效、优质、环保的根本途径,是世界农业发展新趋势。精准农业应向集约化大农业发展,以便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课程学习中使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仿生学在农业机械领域的研究运用。仿生学是利用自然生物系统构造和生命活动过程作为技术创新设计的依据,有意识地进行模仿与复制,开启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转入向生物界学习的新纪元。农业机械由于其工作工况复杂,对作业机械元件的综合性要求较高。而优胜略汰法则生存下来的生物身上必定有值得我们探索和学习的地方。例如长年累月和土壤打交道的蚯蚓,身体表面却始终看不到泥土的附着,借此我们可以对蚯蚓皮肤自清洁特性进行研究,应用到与土壤直接作用的犁耕部件上,从而减少由于泥土附着阻力带来的能源浪费。

关于老师讲课方面,谈一下我的感受。这门课程由夏老师和段老师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讲授,以专题内容讲座形式,以本科专业课程农业机械学主要内容进行扩展和深化,将具有前沿性的现代农业装备研究与开发等深层次内容分列若干章节,系统介绍其研究背景、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理论分析、设计要点等。以讲课认真细致,内容丰富且条理清楚,注重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更多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的引导,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对于这门课程的内容安排我提一点小小的建议。也许老师是为部分本科期间没有学习过农业机械学同学考虑,能够有个比较好的过渡,在讲课的时候涉及到一些本科生的章节内容。不过我希望在课程组织上能更好的呈现出梯度区别,尽量避免与本科生课程重复的内容,这样才能凸显出研究生的特色,也可以腾出更多的课时使我们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至于少数同学可以利用课下自学相关本课内容,相信作为研究生这个能力还是有的。

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篇3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就是把农业置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劳动手段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搞不搞机械化,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强抗灾能力,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粮食生产低而不稳,农业徘徊不前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农牧业机械化工作,对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后劲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實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防灾减灾,把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3.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面向新世纪,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调整战略,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农机化的重要作用。实践反复证明:农业机械化在整个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今后在提高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业机械质量。稳步提高利用率和作业质量。首先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调动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减少小型低性能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小型农机具只是起到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第二,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农业机械学 篇4

现代农业发展中, 寻求高农作生产效率,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实现农业机械化, 是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考虑到当前农业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 农业机械管理想要具备强劲的后劲动力, 必须要认清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 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

国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 农业经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搞好农业生产, 是关系农户生计的大问题。现阶段, 如何提升农作生产效率, 是今后发展农业必然要思考的问题。而农业机械在提升农作效率方面意义重大, 但是, 现阶段, 整体农机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体现在:

1) 农机产品技术不高,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存在不小差距。尤其高端技术方面, 国内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低, 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正因为此, 国内农机产品价格普遍要高, 产品结构趋向不平衡。

2) 农业机械设备市场定位不准确不清晰, 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比较大, 前景比较广阔, 但是很多农业产品在定位过程中, 由于存在市场定位不是很准确不够清晰。我国很多生产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厂家虽然定位于瞄准了大型农机市场, 但是自身生产的设备在功能和使用性能上达不到相关的要求, 无法满足市场的正常需求。而很多中小型生产厂家, 虽然在客户群体上比大型设备生产厂家较为广阔, 但是设备的定价和使用能力极不协调, 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需求。

3) 农业机械设备的定价偏高, 由于农业机械设备和制造成本一直较高, 由此也就导致了农业机械的最终销售价格平偏高。在农机市场不管是小型的农机设备还是大型的农机设备, 虽然在购买过程中国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额外补贴, 但是由于销售价格偏高, 导致了消费者只能望尘莫及, 暂时不会购买农机设备, 这对农业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技术措施

考虑到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提高农业农机化水平, 提升农业生产技术, 普及农机农业推广水平, 是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最根本的要求。针对目前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今后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务必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3.1 重视技术创新, 提升技术水平

提升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 应加大对农机技术的创新。将创新的理念, 融通到技术投入的每个环节。同时, 在财力和物力多方面, 均应给于足够的支持。针对性开发的农机新技术, 务必切合实际因地制宜, 适合本地农艺操作要求, 使农业机械密切联系农业生产。总之, 技术上的创新, 确保农机始终处于高科技水准。

3.2 准确市场定位, 明晰顾客群体

找准农机推广市场, 明确客户群体, 是高农机推广效益的关键。今后农机的研发和推广, 必须切合客户需求, 开发相应的农机产品, 确保开发生产的农机功能, 很好地满足农户的操作需求, 达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总之, 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求, 必须要有清晰的市场布局, 确保市场定位的合理性。

3.3 优化产品制造, 控制销售价格

目前, 农机产品价格高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 影响着农户购机的热情。对于农机价格高的问题, 有必要自多方面着手解决。第一, 控制农机研发成本, 降低制造成本输出, 提升农机实用性。第二, 优化产品制作工艺, 提升农机生产效率, 降低农机制造成本。第三, 完善直销渠道, 剔除中间环节。自上述三方面的努力, 将很好预控销售价格。

3.4 加强农机推广, 调动购机积极性

重视农机推广工作, 在发展农机事业中很重要和关键。加强农机推广, 将先进实用的农机具, 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 达到提升农作效率的目的。由此, 在农机管理工作中, 农机产品的推广和发展, 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做好此项工作, 第一, 农机管理人员务必了解先进农机技术的发展动态, 掌握最先进的农机设备, 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其推广到需要的农业生产中去。第二, 拓宽农机推广渠道, 积极构建农机推广信息平台, 引导民众了解更多的农机信息。此外, 重视农机宣传, 提升民众对农机性能的了解, 重视农机技术培训, 增强社会对农机的普遍认同度。

4 结语

目前农机器械管理过程中, 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管理过程中, 要想实现农机机械管理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就需要及时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及时的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优化农机机械管理的产业结构, 增加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资金投入, 降低机械生产、研发和销售过程中各项成本, 最终降低设备的价格, 真正的惠及千万农民。

参考文献

[1]张莹.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6, (5) :22.

[2]金凌.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J].北京农业, 2014, (24) :127.

农业机械学 篇5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促进与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办法

浙政令第220号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促进与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二○○六年七月二十四日

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促进与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保障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

本办法所称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财政支持和实施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扶持等措施,逐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加强农业机械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村级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农机安全村建设各项措施。

第四条 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机械化促进与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做好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并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含手扶变型运输机,下同)的安全管理实施监督。

发展改革、经贸、财政、工商、交通、质量技术监督、科技、地税、水利、林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农业机械化的促进与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 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统一调集农业机械投入抢险救灾。

第二章 扶持措施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科研机构、院校和农业机械生产者研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鼓励和支持农业机械生产者增加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投入,并按照国家规定,对农业机械的科研开发和制造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各级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开发资金应当对农业机械工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支持。

第七条 国家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鼓励引进外资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开发和生产。

第八条 国家安排对农业机械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的财政补贴,应当向直接从事农业机械农业生产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第九条 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各级财政应当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补贴。具体补贴种类和标准由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使用财政补贴购置农业机械,应当签订补贴购机协议。在补贴购机协议约定的期限内,不得转卖所购农业机械;对擅自转卖的,由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全额收回补贴款。

补贴购机协议格式文本由省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补贴购买的农业机械的名称、数量、购买人(单位和个人)、补贴额等情况,每年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

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第十一条 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积极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实行优惠利率政策和简便信贷办理手续。

第十二条 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机械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地方税务机关对农业机械生产作业服务收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农业机械化信息搜集、整理、发布制度,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免费提供信息服务。

第三章 质量保障

第十四条 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协助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组织的对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对农业机械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组织对在用的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情况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

第十五条 农业机械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制定企业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按照产品标准进行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农业机械产品出厂前,必须按照产品标准进行检验,不符合产品标准的,不得出厂和销售。

第十六条 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保障人身安全的要求,在其生产的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农业机械产品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

第十七条 法律、法规规定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农业机械产品,农业机械生产者必须依法取得生产许可证后方可生产。依法实行强制性认证的农业机械产品,必须经认证并标注认证标志后,方可出厂和销售。

禁止利用残次零配件和报废机具的部件拼装农业机械产品;禁止生产不符合国家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的农业机械产品;禁止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农业机械产品。

第十八条 农业机械销售者应当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保证产品质量。

第十九条 农业机械生产者、销售者应对其生产、销售的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负责,并依法承担售后服务责任,凡产品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农业机械使用者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

第四章 安全管理

第二十条 拖拉机驾驶培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实行资格管理。从事拖拉机驾驶培训的机构应当取得省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后,方可从事培训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的核发条件、程序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各级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培训班。

第二十一条 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检验合格,领取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后,方可投入使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的核发条件、程序按照国家规定办理。

禁止驾驶无牌无证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禁止转借、伪造、变造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

第二十二条 已注册登记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业机械所有者应当向当地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相应的转移登记、变更登记、抵押登记、注销登记手续:

(一)农业机械所有权发生转移的;

(二)农业机械登记内容变更的;

(三)农业机械用作抵押的;

(四)农业机械报废的。

具体办理程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禁止违反规定驾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以及联合收割机的驾驶人员必须取得驾驶证,驾驶时,应当随身携带驾驶证。

驾驶证的申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核发牌证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人员,应当接受当地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的定期安全技术检验和驾驶证审验。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定期安全技术检验和驾驶证审验的期限和具体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依法实行强制报废制度。鼓励对从事农田作业的拖拉机及时进行报废更新。

第二十六条 农业机械维修者从事涉及人身安全的农业机械的维修,应当取得《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应当注明维修类别和等级,农业机

械维修者应当在规定的维修类别和等级内从事维修活动。

《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申请条件、核发程序按照国家规定办理。

未取得《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不得从事涉及人身安全的农业机械的维修。

第二十七条 农业机械维修者应当保证维修质量。维修质量不合格的,在维修质量保证期内,维修者应当免费重新修理;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维修者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禁止在维修过程中拼装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涉及人身安全的农业机械。

具有相应资质的机动车维修业户(企业)可以在维修类别和等级内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进行维修。

第二十八条 农业机械使用者应当按照安全操作规程使用茶叶机械、栽植机械、植保机械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等农业机械,在有危险的部位和作业现场设置防护装置或者警示标志,确保使用安全。

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的宣传、培训、教育,履行安全使用的监督管理职责。

第二十九条 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道路以外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使用安全的巡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在道路以外作业、停放过程中,发生碰撞、碾压、翻车、落水、火灾等造成人、畜伤亡或者机具损坏的农业机械事故,由县级以上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由省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五章 社会化服务

第三十条 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学校应当面向农民、农业和农村,培训农业机械化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开展农业机械使用、维修等应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的能力。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各级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的试验设备、示范基地和基础设施,保证农业机械适应性试验的需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

支持农业机械科研、教学与生产、推广相结合,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第三十二条 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应当根据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需要,提供农业机械示范推广、实用技术培训、维修、信息、中介等社会化服务。

第三十三条 鼓励、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依法成立或者参加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为社员及其他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作业服务。

第三十四条 推广的农业机械新产品,应当适应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规定,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第三十五条 省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财政、发展改革部门,拟订省人民政府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产品目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定期调整。

第三十六条 农业机械生产者要求将其生产的农业机械产品列入省人民政府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通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进行的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鉴定,取得《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

农业机械生产者和销售者可以委托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对其定型生产或者销售的农业机械产品进行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检测,作出技术评价。

农业机械产品鉴定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开展农业机械跨行政区域作业服务,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维护作业秩序,并依法实施安全监督管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安全畅通。

进行跨行政区域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免交车辆通行费。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规章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执行。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从事拖拉机驾驶培训的,由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培训活动,并可处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从事农业机械维修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从事涉及人身安全的农业机械维修的;

(二)超越《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规定的维修类别和等级,从事涉及人身安全的农业机械维修的。

对伪造、变造的《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应当予以收缴。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在农业机械维修过程中拼装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涉及人身安全的农业机械的,由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当场予以拆解,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推广未经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适用性的农业机械产品,由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推广活动;造成损失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规定予以赔偿。

第四十三条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在鉴定工作中不按照规定为农业机械生产者、销售者进行鉴定,或者伪造鉴定结果、出具虚假证明,给农业机械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有关责任人员属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

第四十四条 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主管人员以及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

(一)违反国家规定的条件、程序和权限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以及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的;

(二)将未取得《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的农业机械产品列入支持推广目录的;

(三)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农业机械生产者、销售者对其生产、销售的农业机械产品进行鉴定的;

(四)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直接发放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燃油、购机财政补贴的;

(五)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公布购买农业机械财政补贴资金发放情况的;

(六)截留、挪用财政补贴款的;

(七)有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的。

第七章 附则

浅析农业机械化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

1.引言

从石器时代开始,农业便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它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其它产业链的发展,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国民的根本。农业机械化则标志着农业现代化的到来,它集成了现代科学的先进成果,同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要求,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经济快速提高的先决条件,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2.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个农业大国。而我国的农业生产,目前还大部分采用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这就使得产出的农产品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在品质和价格上都处于劣势。因此,发展农机化势在必行。

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机化发展成果显著。在解放前,中国的农业机械基本为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目前,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纳入了法律程序中。“十五”期间,国家出台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一项法规的实施充分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不断加强,我国的农机装备量逐步增加,农机种类逐步趋于多样化、小型化、机动化,农机服务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领域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化农业向设施化农业,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养殖业、畜牧业及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业等全面发展,充分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业机械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改变了传统农业上的“靠天吃饭”的状况,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进而总体的发展水平还不算高,生产结构上还存在许多结构性矛盾,其突出矛盾体现在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及发展不平衡,例如:在耕种环节上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在收获环节上机械化水平偏低;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则较低。因此,中国农业机械化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才能满足新型农业的需要。

3.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农业现代化具体是指将现代的工业产物、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运用到农业中,从而促使传统农业演变为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是具有科学性的生物技术,例如利用科学技术培育各种高产优质高抗逆性的新品种并推广应用,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新的耕作栽培方法及饲养护育技术等。第二是具有更加机械化的劳动手段,具体思路是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体系,将机械化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与劳动力相结合,实现机械化与劳动力完美配合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第三是具有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其形式是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而农业机械化又作为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技术核心,从而使得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例如正在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整个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则决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它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在提高粮食单个产量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是基础。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则必须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用现代的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传统的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后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更加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最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上全力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而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4.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输出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是主要力量,并通过对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的评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实现这一个奋斗目标,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为之长期的目标。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共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并下发了1号文件,系统部署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针对国内农机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农机企业而言,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若要满足市场需求、吸引用户,就必须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走高品位、低价位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开发热点农机,从而抓住市场的制高点。因此,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必须要走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装备制造业潮流的道路。

4.1 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发展农业机械化,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同时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进而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从政策方面来看,发展节能农机,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因此,发展节能型机械,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从市场方面来看,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机要达到环保要求,二是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些基本要求在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中起主导作用。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也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应该重点发展研制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真正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4.2 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从国外农机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是发展高效节约型农业的有效途径。在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中,已经广泛应用了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这些机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数量和价格上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装备方面的差距。这样国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在研发产品时应使产品和高科技兼容,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首先要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等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加大操作的舒适性,实现农机系统内按钮操作。其次,要加大控制系统的科技含量,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就可以随时了解农机的生产、安全等技术指标和使用状态,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出最大效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于农机化设备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农业机械化产品的有机结合。

4.3 产、学、研、推、管相结合

要想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做到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拉动,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5.结束语

农业机械正向着智能化、精准化和自动化发展,从而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向发展,以逐步实现农机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目标,提高操作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随着世界人口的继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也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州办事处)

参考文献

[1]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

[2]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

[3]伦冠德.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7(5):247-249.

[4]王勇,蔡秀侠,蔡建峰.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1.

[5]孙立群,孙福田.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06-25.

[6]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07. 2.25-28.

[7]石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机化论坛.8-10.

[8]牛淑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 7.25-27.

农业机械学 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机械装备,现状及浅析

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是承载了我国农业文明的摇篮。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日益进步,特别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逐渐取代了原始农业,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将长期存在的主要的农业发展模式。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是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广泛应用。陕西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始终紧跟国家宏观政策方向,集中打造四大粮食功能区,主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及农业机械装备的运用、普及、更新,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1陕西农业机械装备情况现状

1.1农机总动力与各类机械快速增长,农业发展结构变化巨大

据陕西省统计局农业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农机总动力2552.1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35.1%,年均递增7.8%;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由2010年的7.8万台发展到2014年的10.2万台,年均递增6.8%;联合收割机由2010年的2.3万台,发展到2014年的3.7万台,年均递增12.5%;节水灌溉机械由2010年的1.0万套发展到2014年的3.1万套,年均递增33.3%。

截止2015年底,全省拥有农机户108.73万个,从业人员120万人。农机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作业领域从偏重种植业向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领域拓展。农机总动力达到2 600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30万台(套),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37.6%和43.3%,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速度相对较快,果、蔬、菜、茶等生产加工机械大幅度增长。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陕西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61%。

1.2农机具的增加和使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

2014年全省机械耕作面积为266.5万hm2,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比重由2010年的72.7%上升到92.9%;机械播种面积200.28万hm2,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10年的60.8%提高到69.9%;机收面积2 717.3万t,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10年的43.5%上升到63.2%。

1.3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面积与产量比重不断增加

2014年全省蔬菜面积50.26万hm2,较2010年增长13.2%。全省已建成蔬菜设施130.2万个,其中:日光温室26.2万个,大拱棚50.62万个。全省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0.9万hm2,占蔬菜面积的21.7%,比2010年提高3.7个百分点;设施蔬菜产量614.21万t,占全省蔬菜总产量35.6%,比2010年提高2.6个百分点。

1.4推广重点技术示范,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深松整地、稻油机械化种收四大重点技术示范推广步伐加快,粮食生产机械数量快速增长,增产潜力不断释放。截止2015年底,小麦、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100%、77.33%、50.53%。马铃薯、果业、蔬菜、茶叶、食用菌以及畜牧养殖业机械化快速推进;全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178.67万hm2,利用率78.75%。

1.5农机补贴力度加大,助力农业机械化发展

经过多年农业政策的倾斜,农机装备的补贴不断加大,助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央向陕西省投放农机补贴35.1亿元,比“十一五”增长268%,受益农户93.4万户。同时,受政策扶持与影响,农机保费也得到了补贴,“平安农机”示范县纷纷成长了起来,为陕西省的农机装备健康发展提供了活力。

陕西省农业补贴不断加大的同时,补贴也是有着选择性倾斜的。据《陕西省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机具补贴额一览表(2016年调整)》显示,陕西省2016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部通用类210项、非通用类155项,其中共有273类机械属于重点补贴。部通用类重点补贴6类耕整地机械(深松机)、全26类种植施肥机械、全66类收获机械、全10类收获后处理机械、全5类排灌机械、全54类动力机械、全26类畜牧水产养殖机械;非通用类重点补贴2类耕整地机械(平地机)、14类种植施肥机械(2类小粒种子播种机、2类根茎类种子播种机、2类秧盘播种成套设备、4类地膜覆盖机、4类残膜回收机)、全2类田间管理机械、8类收获机械(2类采茶机、5类薯类收获机、1类饲料裹包机)、12类收获后处理机械(7类果蔬烘干机、5类简易保鲜储藏设备)、21类农产品初加工机械(3类水果分级机、4类茶叶杀青机、3类茶叶揉捻机、10类茶叶炒(烘)机、1类茶叶筛选机)、全2类动力机械、12类畜牧水产养殖机械(6类铡草机、6类揉丝机)、全7类其它机械(3类固液分离机、2类沼液沼渣抽排设备、2类农业用北斗终端(含渔船用))。

2陕西农业机械装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看到数据“节节高升”的同时,也要结合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实际发展情况,认清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2.1农业机械装备高度集中化尚处于“试点”阶段

农业大型耕、种、收机械设备的运用离不开土地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初加工设备离不开农产品高产化。2014年陕西省耕地流转面积仅占承包地面积的15.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这与陕西省土地流转工作启动步伐较晚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程度了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提高。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办法——试点,陕西自然也是如此。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农业机械化的高度集中展示提供了新的方向。目前,陕西的农业发展思路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希望借助农机装备在农业园区的示范效果,带动全省农业机械化。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陕西省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36个,带动建设各级各类园区2 350个;园区规划面积56.67万hm2,建设面积34万hm2,约占到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1%。就发展速度来看,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成就是值得肯定的;同其他农业大省的园区建设面积占比相比,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还任重道远,农业机械化的高度集中应用还处于“试点”阶段,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够示范、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2.2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以富平县为例,富平县城以北有大量农用地,其中很多是旱地或近似于旱地的所谓水浇地,如果说这里的农民脱离了原始农业的手工劳作模式,那只是因为他们耕、种、收几乎都实现了机械化。而这种机械化的实现,更多是因为年轻劳力的离开与人们农业劳作积极性的降低。近十多年以来,农资、农机使用费用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是农产品价格的低位运行,且起伏不定,农民成了劳动强度大、收入不见增加的人群。这造成农业青壮劳力纷纷进城打工的情况出现,同时造成了农村只剩老年人与少许儿童,更重要是人们有了“打工挣钱、种地赔钱”的思想,年轻人不愿与地“打交道”,而老年人却有心而无力。从表面上看,农业的耕、种、收都在使用机械装备,实际上是人们不再关心,甚至是不再指望土地的产出,种地只为“靠天吃饭”——种时种;田间管理几乎没有;收获时机械收多少是多少。短期看,机械化程度很高;长此以往,必然的结果就是没有农民田间耕作——老人老去,青年不种,土地开始荒芜,就更谈不上机械运用了。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经营,这是一条出路,但不是什么土地都有流转价值的。

2.3本土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发展不够完善

利用本土装备发展本土农业,这是工业与农业的双重发展,有利于发挥本土农机企业的机械制造工艺与土地状况、种植物特性相契合,也有利于农机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就目前陕西省大型农业机械来看,以雷沃、久保田等国外进口农机装备居多,陕西省的农机品牌影响力还相对较弱。而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也使本土农机企业将发展眼光定位在了大规模种植、农业大省使用上,忽略了本土农作物的机械化运用,在研发与投入上自然有所取舍。当然,这与企业的资金实力也有一定关系。

3陕西省农业机械装备发展困境解析

3.1加快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是政策总基调、大方针,是不可动摇的,而其首先要加快土地的流转,使土地连点成片、成百上千,为智能化的耕、种、收大型机械设备的运用创造基础条件,为农产品的自动化筛选、初加工等大型加工设备运用提供可行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切实做到园区的示范、带动、引领效果,促进全省农业机械化。

3.2加大政府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推动机械装备应用

就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来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初期,政府资金的投入均占有较大比重。以富平县城以北为例,大量的旱地需要节水灌溉设施的运用,但单单依靠农民自身的经济实力去实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投入与产出不会是正比关系。政府公共资金的投入,能够减轻农民的负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益,有了收益,自然能够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土地的产出率,也达到了提升资金使用率的目标。不仅是富平,全陕西的节水灌溉设施都应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因为陕西有着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地三种不同的地理风貌,又有着多种气候分布形式,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受着缺水因素的制约,所以,节水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是陕西省的一项长期、全面的工作任务。

3.3扶持本土农机企业发展,发展适合陕西耕作的农机装备

陕西乃至全国短期内还会存在大量“小农”种、养模式,适合本地使用的小型农机装备需求量还很巨大。政府农机部门应该鼓励本土农机企业借鉴日本农机装备的成功经验,不仅制造大型通用类机械,也生产适合本地运用的小型机械。陕西省山地丘陵土地面积不在少数,这些土地需要小型的农机装备的运用来减轻农民劳作强度及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既是陕西现代农业的薄弱环节,也是农机企业可考虑的一个战略方向。陕西政府除了给予研发适用于本地小规模土地的小型机械的企业财政补助外,还可以给予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便利,助力这些本土农机企业的快速壮大,助推本土工业与农业的互惠互利,推动小规模种、养模式的机械化程度。

农业机械学 篇8

《农业机械学》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该课程在多年的教学研究改革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兵团区域特色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及完善的运行模式。其具体成果如下:

1. 立足兵团大农业, 形成严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农业机械学》课程组始终坚持“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原则开展教学, 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结构课、实验课、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以及学生的第二课堂。

结构课:结合农业机械实体讲授机器的功用、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安装和调整, 使学生对各种典型的农业机械建立起一个系统完整的感性认识;

实验课:要求学生制订实验方案并亲自完成实验, 使学生掌握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维修、操作和改进创新的能力;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够对典型农业机械的零部件进行结构设计与创新, 培养与考核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为毕业设计打下一定基础;

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 生产实习包括播种实习和夏收实习, 近年随着棉花和番茄机械化采收技术的推广, 收获实习新增棉花和番茄的机械化收获实习。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以见习技术员身份参加,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保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为用好农业机械、改进农业机械打下基础。

第二课堂:通过开展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课程组教师非常重视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 尤其是对毕业班同学的毕业设计一般提前一学期, 甚至部分同学提前一年进行指导。此外, 课程组教师还鼓励学生参加“SRP”大学生训练计划、“挑战杯”、“创业杯”等科技创新活动, 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

五个实践教学环节立足兵团大农业生产, 紧密联系兵团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及时更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如随着兵团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棉花、番茄机械化收获的发展, 课程组增设了棉花机械化收获实习以及番茄机械化收获实习。

五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相辅相成, 环环相扣, 形成一个较为缜密的实践教学体系。

2. 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多年的建设, 本课程拥有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农机库、机械工程中心、兵团农业机械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拥有典型农业机械、完善的实验设施以及实验仪器, 保证《农业机械学》结构课、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开展。

课程组教师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指导思想, 自制了喷雾性能综合实验台、排种器性能实验台、风机性能实验台、振动筛性能实验台、切割性能实验台、棉种色选实验台、番茄色选实验台等20余套教学科研紧缺的实验设备;同时, 课程组借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契机, 依托兵团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兵团农业机械重点实验室和兵团农业机械检验测试中心, 添置了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机具和仪器设备, 如加拿大CPL-MS60K高速摄像机系统、Hesight3.3视觉软件包、计算机监控及辅助测试喷雾机试验台等。通过自制和外购等多种手段, 添置实践教学设备, 完善了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平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兵团的农牧团场:如农八师132团、143团、石总场、147团、148团等, 这些基地为《农业机械学》的生产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奠定了基础。

在每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固定聘请1-2名机务管理干部做校外指导教师, 实习带队教师以跑面蹲点相结合, 学生直接分配到作业机组参加实习, 实习结束后由作业机组组长根据学生实习表现情况写出书面鉴定, 要求学生返校后撰写出具有专业学术水平的实习报告。

3. 以学生为主体, 建立具有长期性、延续性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运行机制

《农业机械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建立跟随制、导师制等具有长期性、延续性的运行机制, 有效保证创新实践教学的质量。课程组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后, 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指导, 引导学生进入第二课堂及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全面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4.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农业机械学》课程的考核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三个独立的环节:理论考核、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其中理论考核主要由基础理论考试、实验报告、平时成绩等组成;生产实习主要根据学生参与实习的表现情况、实习日记、实习单位考核意见以及实习报告的质量, 确定学生的生产实习成绩;课程设计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课程设计环节的表现、设计质量的优劣、以及课程设计的创新性, 给学生打出综合成绩。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组加大对教学环节的管理, 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性、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5.充分依托第二课堂, 建设学生动态科研梯队

课程组把学生在课堂和生产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科研课题带入第二课堂作为课程设计、SRP、“挑战杯”、“创业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题目让学生去做, 同时注重学生的素质拓展,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 在校大学生实践创新梯队断层现象明显, 随着上一届学生的毕业离校, 使得前面同学开创的科技创新课题, 无法深入继承与发展。为此, 课程组利用课堂教学、组织参观、学术报告、科普讲座等手段, 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实践的兴趣, 积极引导各年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同时, 采取“高年级同学主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 低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兴趣、基本技能培养逐步介入科研项目”的措施, 确保了动态阶梯科研团队的完整性、连续性, 从而保证科研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教学的创新点

1.立足兵团大农业生产, 紧密结合兵团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形成了严谨的实践教学体系及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同时, 随着兵团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断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 建立了导师制、跟随制等机制, 保证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长期性、延续性, 制定了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

3. 依托科研平台, 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实验室建设、SRP、“挑战杯”等第二课堂活动, 形成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的动态阶梯型科研创新团队, 同时注重学生的素质拓展,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成果应用情况

《农业机械学》课程组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教学研究与改革, 2005年被评为石河子大学精品课程, 2006年考核为优秀, 2007年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同年, 《农业机械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石河子大学教学团队。

课程组教师将《农业机械学》的实践教学机制在学院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进行了5年的应用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懂得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纠正了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偏颇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扩展了知识视野, 熟悉科研与工程流程、培养对科技工作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同时也在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锻炼。

2.课程组本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原则,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 自制了喷雾机械综合性能试验台、切割性能实验台、光电检测实验台、机器视觉棉种色选实验台等实验平台7个, 丰富完善了实践教学设施, 目前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室建设、SRP、课外科技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课程组教师指导的学生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人次, 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人次, 二等奖2人次, 三等奖4人次, 并多次荣获自治区、兵团、大学等各项竞赛的奖项。

参考文献

[1]谢方平, 汤楚宙等.实践创造教育, 推动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08) .

[2]李国昉, 马淑英等.《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4, (01) .

[3]黄亦其, 周清等.农业机械学课程及其实践环节教学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 .

[4]李建平, 刘俊峰等.生产实践性教学在农业机械学中的必要性[J].农机化研究, 2005, (03) .

农业机械学 篇9

一、方针

1.“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总方针

要说农业机械化的指导方针, 最闪光的是提出了总体方面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在1959年4月29日, 毛泽东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党内通信》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笔者理解有两层含意:一是农业一定要机械化;二是农业最终要机械化。1959年10月31日, 毛泽东对《河北省吴桥县王谦寺人民公社养猪经验》批示:“用机械装备农业, 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这是对这前述重要理论的阐释和强调, 进一步明确: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决定性条件”显然是“根本出路”。

2.指导思想上的先机械化、后合作化观点

1951年4月17日, 刘少奇针对中共山西省委意见提出:没有拖拉机……不要急于搞农业生产合作社。华北局报告也提出:农业集体化, 必须以国家工业化和使用机器耕种……为条件。后来, 薄一波肯定, 那时实际上是提出了中国只有先机械化才能搞合作化的观点。1951年12月15日,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草案) 》指出:“在农民完全同意并有机器条件的地方, 亦可试办少数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农庄”。显然先机械化、后合作化是中央那时的正确方针, 但实际社会生活并未照此运作。

1952年5月10日, 中共中央转发的东北局《关于推行农业合作化的决议 (草案) 》提出:推广与使用新农具“需要在土地联片与统一经营 (不改变私有制的基础) 的前提下, 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里, 道出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使用农机的两个特征:一是农机要求有大面积平阔土地, 即土地连片;二是为降低单位成本, 农机要求有作业规模, 却与土地所有制无关, 即文件所说“不改变私有制的基础”。现在, 联合收获机跨区作业是典型例证, 是农民在农业生产环节上的合作。

1954年7月6日, 农业部向中共中央报告《关于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工作会议情况》说到:“机械化作业的优越性, 深刻地教育了农民, 打破了农民保守思想, 使小农的心理发生着根本的变化, 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的好处, 因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迅速发展。”这是机械化对合作化促动作用十分中肯的合情合理的推导和分析。1954年7月12日, 东北区财经委员会关于新式畜力农具生产和推广工作总结提出:“新农具本身要求土地集中、统一经营和最适合农业生产合作社使用, 就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这是从生活中归纳出来的“先机械化, 后合作化”的朴素分析。农业一旦使用机器, 必然需要、要求农户之间的合作, 即机械化推动合作化。这是一种顺理成章的自然发展过程, 并非晦涩难懂的深奥理论问题。现在, 我国农村正在经历和体现着农业机械化推动、促进农民之间合作的情景。

二、步骤

1.认识

周恩来于1953年6月19日对农村工作讲话:“农业机械化的前途是一定要实现的。看不见这个前途, 是盲目;另一方面, 不承认我们的落后和不平衡的现象, 就是急躁”。建国之后的前30年, 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急于求成、犯急躁病。我们往往强调“社会主义能够办大事”的优势, 忽视“我们的落后和不平衡”, 对农业机械化倾全社会之力, “毕其功于一役”, 直到改革开放才得到真正纠正, 可谓教训深刻。

1956年9月15日, 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中央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是在没有农业机器的条件下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我国的农业, 只能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耕作条件, 适当地、逐步地实现农业机械化。”今天读起来, 透出一种无可奈何地承认现实的感觉。没有机器的农业合作化, 要赶快补机械化这一课, 否则难以持久。于是就有了1959年“十年以内大解决”和1966年“抓紧从今年起的15年”大干快上农业机械化的事情。农业的机械化实质是国家工业化的产物, 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建国后的前30年, 国家工业化水平太低, 农机化却孤军奋进, 结果事倍功半。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高歌猛进, 农业机械化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期。

2.安排

首提时间安排:毛泽东在1955年7月31日《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中提出:“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技术改革, 大概需要四五个五年计划, 即20~25年时间。全党必须为了这个伟大任务的实现而奋斗”。虽然是“估计”和“大概”, 但1955年还是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步骤中的一个重要年份。“文革”期间始终不渝坚持的“198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即以此为起点。

再提时间安排:1959年4月29日, 毛泽东在《党内通信》那句完整的话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要有10年时间。”意思是:告诉包括生产小队长在内的各级官员, 农业机械化一定要搞, 要有个计划, 下决心10年内解决这个问题。后面提出分三步走:“4年以内小解决, 7年以内中解决, 10年以内大解决。”现在看来, 还是“急躁”。中国农机化岂是10年解决的问题?所以农机界现在只是引用前半句话。1959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转农业机械部的报告, 提出“从1958年起以10~15年的时间实现农业现代化, 即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的总任务和4年小解决, 7年中解决, 10年大解决的机械化步骤”。那时, 把农业现代化定位于4个具体的“化”, 现在看来是狭隘的。即使如此, 这4个具体的“化”, 也不是10~15年就能实现的, 而其中最难的还是农业机械化。

敢讲真话的谭震林于1959年10月18日, 农业机械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机厅局长会议上说:“实现农业机械化, 10年后耕作、排灌、加工、运输机械化程度占整个农村手工操作的比重, 可以达到28%~30%, 提高一点可以达到40%。机械化并不是10年就可以‘化了’, 20年也不一定。”历史证明, 还真是被他言中了。20年就到1980年, 不但当时实现不了, 即使现在也还没有“化了”。

三提时间安排:1962年9月27日,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指出:“争取从现在起, 再经过20~25年的时间, 基本上实现农业现代化。”较前相比, 又延长几年, 但“三年困难”时期刚过, 又是一个“跃进”规划。实际上, 农业现代化是与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相辅相成的渐进发展过程。孤立地为自己划定时限, 往往于事无补, 还容易挫伤人们的积极性。

四提时间安排:1966年2月19日, 毛泽东对中共湖北省委《关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批示:“用25年的时间, 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目前是抓紧从今年起的15年。已经过去10年了, 这10年我们抓得不大好。”包括1959年—1966年近7年的“中解决”。这样, 又以1955年为原点, 全党、全国, 从中央到地方, 大张旗鼓地抓“198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战略目标。

三、经营

发出农民自主经营农机的设想。1958年2月3日全国拖拉机站站长会议总结:“估计在不久的将来, 群众自己经营农业机械, 将会成为主要的方式。”这个预见太超前、太有远见了。但是, 建国后的前30年, 拖拉机在国营、社营之间下放、上收反复过多少次, 一直没有让农户自己拥有和经营过拖拉机。只有在改革开放时代, 才开始了农民个人购买、经营拖拉机的新时期。经历了“太久的”时间, 上述预言才得以变成现实。

四、问题

发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死穴”。1958年2月1日, 在全国拖拉机站站长会议上, 农业部部长廖鲁言说:拖拉机站“年年赔钱, 主要原因是:机具使用率太低, 消耗大, 人多。”1963年12月, 农业部召开全国农业机械站会议指出:“目前拖拉机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器利用率低……成本高, 生产队负担不起, 经营亏损大。”

“机器利用率低”真是点到“穴位”上了, 而且一直是个死穴。这是阻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根本问题的关键!那时, 不管是国营还是社营拖拉机站, 被政府管得死死的, 严格控制在本行政区划内作业。而为了形成必要的作业能力, 必须有合理的配套机具、设施和人员。而作业量少, 则相对作业“成本高”;则相对显得“人多”。于是, 拖拉机站“经营亏损大”。那时, “拖欠机耕费”是常事, 最终由“财政”冲消。前后5年重复老问题, 语言何其相似, 但一直没有办法解决。因为, 旧体制下根本解决不了, 只待天时, 天时就是改革开放。一是让农民自主经营;二是用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开启两大闸门, 农民得以开着自己的机器走南闯北, 跨省界在全国适宜地域作业, 真正解决了单机利用率低和经营亏损, 这个长期困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老大难”问题。现在, 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民竞相经营而致富的家业。

农业机械学 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存在问题,创新,山区,新路子

0 引言

当前, 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已实施多年, 农民积极购买农业机械, 已经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种势头仍将对农业生产继续发挥促进作用。然而, 偏远的山区农业机械化由于长期机械品种单一、小型化、规模小等特点, 不可能与平原区域的乡镇相提并论, 山区农业机械化底子薄, 长期发展缓慢, 在支撑山区农业生产方面, 其技术基础是很脆弱的, 而未来山区经济也要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必将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利用现有农机管理职能和行业系统优势, 既能完成党和政府赋予的职责和任务, 又能使山区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 作为乡镇级的农机人员应该转变观念, 创新思维, 走出一条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

1 山区乡镇的自然情况

孟家岭镇位于吉林省梨树县东部半山区, 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东辽河西岸, 幅员面积143.2 km2, 9个行政村, 总人口1.8万人。南邻全省著名的二龙湖旅游区, 东临碧波荡漾的东辽河。孟家岭全镇社会总产值2.7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1.1亿元, 财政收入450万元, 粮食产量3万t。有丰富的山林资源, 山林覆盖率为60%, 有果园1000 hm2。

2 山区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受制于山区偏僻的自然条件。山区偏远僻静, 远离城市, 各方面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限制, 山多地少, 地块面积小、分散, 制约了农机集约经营、连片作业, 也限制了机械化的发展。孟家岭镇共有9个行政村, 分布在山间, 村民的耕地也不集中, 而且还分布在坡地、山地上, 平原地块的面积也很少, 安装大包干时遗留的传统, 每户人家不可能只分到平原承包地块, 还有坡地、山地, 而且是搭配分地, 所以造成农机作业特别是连片作业困难。另外, 就是同一平原地块, 由多家经营种植, 种植品种由各家说了算, 出现一块平地多家多样种植, 给农机播种等作业都带来影响, 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 受地理条件限制, 山区在耕作习惯上仍然沿用传统耕作方式, 生产方式的落后, 使山区的农机耕作方式和技术很难升级, 导致出现了山区耕作土地板结、作物产量下降的趋势难以转变。主要原因是: (1) 山区土地面积少, 一家一户耕种的条块分割的土地不可能促使农户经营较大型的农机具, 而多是经营中型以下的拖拉机, 所以农田作业不是进行深松和深翻, 而只能先进行浅层灭茬整地作业, 这样多年就形成土壤的“犁底层”, 使作物难以穿透这层硬土层而使其根系下扎, 无法吸收水分, 作物产量不高; (2) 由于第一项原因, 粮食产量不高, 又促使农民要加大化肥投入, 以此来换取粮食的高产, 久而久之, 即形成了恶性循环, 致使每年每户农户的化肥投入费用居高不下, 使生产成本加大, 而粮食产量虽然上去了, 但总体收益却又有所下降, 出现农民高投入、高产出、低收效的结果, 得不偿失, 影响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使山区的农业机械化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3 山区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能凭借以往农机管理的经验对待这一现象, 作为乡镇党和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的农机站, 应该转变观念, 更新工作思路, 以推广先进的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具为核心,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 以促进山区农业生产力为宗旨, 积极想办法, 创新思维, 勇敢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山区农业机械化道路。

(1) 引进中型以上动力的拖拉机和相应机具, 打破山区乡镇农机结构单一的格局, 并组织农民、农机手进行土壤深松作业试验, 在平原地块设立“样板田”, 用典型引路的办法, 逐步让农民看到和体会机械深松作业的效果, 以逐步改变土壤板结现象, 最终打破和消灭“犁底层”, 为粮食安全生产创造技术条件。

(2) 在山区乡镇引导农民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承担连片作业和有计划地推进农机、农业集约经验, 方便推广各种先进农业、农机技术, 提高农机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发挥农机站集体和专业人员的技术优势, 积极向农民宣传集约经营的优点, 说明土地连片与农机耕作的关系对未来农村发展的意义, 为农机化在山区乡镇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技术支持。即先在平原土地面积较大的村进行土地连片作业的试点, 再逐步在全镇推广, 这样可以加快农机化同步发展。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与农业结构调整 篇11

关键词:农业工程;农机推广;农业结构调整

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现状分析

“三农”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地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我乡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为了给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并提出了以下“三项措施”:首先,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积极稳步发展优质水稻、优质玉米、优质小麦,确保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20000亩,总产量6000吨左右。油菜播种面积4800亩,产量440吨左右,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紧紧围绕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提高烟叶生产水平,加快完善烤烟基地的水、电、路及烤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全乡实现规范种植、规模种植,确保完成烤烟种植面积和烟叶收购任务。大力发展种植大蒜、辣椒等特色经济作物;最后,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抓好以打狗窝为重点的种草养羊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积极抓住今年我地种草养牛项目实施契机,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使生态畜牧养殖业向多元化发展,推进养殖结构升级。

二、农机化推广现状分析

我地从2005年起开始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同时地方和国家也给予该地三农问题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特别是最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再次明确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地位和组组作用。截止到2010年底,该县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其基本情况为:首先,农业装备总量在不断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了220千瓦,其中轮式拖拉机有超过500台,变形式拖拉机超过了500台,旋耕机的发展速度较快,其总量已经超过了850台,水稻插秧机接近100台,农业排灌机械超过了3000台,植保机械和收割机分别超过了600台和5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超过了5000台;其次,农业作业量大大提升。完成机耕面积超过了145000亩,机械脱粒35000吨,截干还田20000亩,机灌面积超过了135000亩,植保面积超过了2000亩。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该县的农业机械推广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机械使用效率不高,存在旋耕机设备多,而田间作业量少的问题,小型的机械设备多,而大中型的耕作机械较少,坝区的机械设备多,山区的机械设备较少等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的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三、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做好农机推广工作

1、加强和完善推广体系建设。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作为国家设立的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来说,既要为政府的宏观决策当好参谋,同时又要深入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既要推广现代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和技术,又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应该切实加强对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研究单位的联系,利用农机推广网络的优势,为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最新的信息需求、营销策划和培训指导,不断的拓宽农机推广服务领域。

2、更新观念,扩展推广技术。农机推广的技术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坚持技术推广工作先进性、适应性和成熟性等原则,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由机械技术推广向着增收转变,由重点推广生产技术向既要推广生产技术,又要推广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方向转变。由推广单项的技术行者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成套技术转变和延伸。由重点推广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向着推广经济作物畜牧业以及农业产量加工机械化技术转变和发展。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不断扩展农机技术推广的范围和领域,从而更好的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机推广提出的要求。

3、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农业化机械技术推广和应用应该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市场的额需求和经济市场的效益来确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项目以及推广的内容,打破传统的那种只是推广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的机械化局面,向满足现代需求以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方面转变和延伸。此外,农机机械化技术推广还应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可以采用多种推广形式,可以考虑采用有偿服务,租赁等形式,同时还可以考虑建立农业机械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较低的经济投入换取较高的产出,使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出现一个新的局面,真正的做到发展农业现代化,并不断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四、结语

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推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应该制定出相应的发现方向和发展的重点,切实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机机械技术推广的需求。

农业机械化在精确农业的应用 篇12

关键词:机械化,精确农业,应用

1“精确农业”的技术思想

1.1 认识农田内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和产量的差异

“精确农业”技术研究发展的驱动力, 是在所有农业耕地中的作物生长环境和收获产量实际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在耕地地表上作物生长环境以米为距离的变异性, 实际上早己为人们所认识。但是, 过去没有相应的技术来调控这种差异, 信息技术的发展, 包括全球定位系统 (GPS) 应用技术的成熟, 为实施农田内投入的差异调控成为可能。

1.2 分布式投入、调控差异, 实现田间小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

以GPS为基础, 集成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精确农业系统技术、为实现优化管理目标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手段。它包含如下四个方面基本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 土壤和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 (机械化技术) ;

2) 田间定位技术 (GPS定位) ;

3) 田间变量绘图技术 (机械化与人工操作) ;

4) 智能化控制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利用微机控制) ;

其过程可以描述为:田间内空间变量数据采集与作物产量图生成→数据分析→信息处理与作物系统模拟、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田间处方图生成→智能卡控制农业机械实施调控投入。

2“精确农业”的支持技术

2.1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差分DGPS

提供连续、实时、高精度二维精确原子时等信息, 经过信号处理, 可获得接收机天线的三维定位信息。目前, “精确农业”系统中均采用DGPS技术, 定位误差可达1m。越来越多的人将可通过手机等装置。接收来自GDP和北斗导航卫星信号, 确定自己位置。目前, 我国已应用GDP和北斗导航系统用于拖拉机激光平地技术、拖拉机无人驾驶技术进行农田作业和农用飞机灭蚜虫技术, 灭虫率90%以上、作业效率2 666.67hm2/天。

2.2 地理信息系统 (GIS)

—采集、储存、分析和输出地理空间数据的工具。GPS/GIS结合可将地理空间数据、电子地图和精确定位信息组成集成应用系统。

2.2.1 DSS决策支持系统:

作物生长栽培与经济分析摸拟模型;空间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统计、趋势分析与预测模型;决策分析模型与工具, 技术经济分析模型等以及土壤、资源、农用物资及作物栽培有关数据库。

2.2.2传感器技术 (RS) :

作物产量、车辆、杂草土壤参数传感器等。

2.2.3 自动控制农业机械:

适应精确农业技术应用研究的带田间作业拖拉机定位系统和平均产量传感器及生成小区产量分布图的谷物联合收割机, 与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配套的空间定位与通信系统可按15m2小区绘制平均收获量图, 计算精度可达0.5%;目前, 白动控制精密播种机, 自动控制施药机已与推广应用与精准农业。

3 精确农业的实践

计算机辅助作业生产系统 (Spatially Variable Field Operations) 管理是针对土壤且不是针对田地, 其过程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 掌握田块内的作物收获量分布状况—生成小区产量分布图 (Yie1d Map) 。

2) 对如何操作处理田间作物生长条件的差别作出分布式投入决策—生成田间投入处理图 (Treatment Mpa) 。

利用GIS提供的田间土壤类型、含水量、作物史、产量史的小区在理分布图和实测的Yield MAP并综合决策者的栽培管理经验、专家知识、作物栽培模型、经济分析模型等, 决定如何操作处理田块内小区间的条件差别, 对田区内小区产量分布图进行分析、定义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区域, 分析实现处理措施需要增加的投入和预期的经济回报。按经济效益原则提出适当的处理决策方案, 生成田间处方图 (Treatment Map) 。

3) 据Treatment Map生成智能软件, 对农业机械进行投入的调节与控制, Treatment Map即时显示需要的控制信息或自动执行必要的操作。

4 精确农业应用举例

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为精确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视又进一步推动了精确农业的发展。目前, 精准农业已涉及到施肥、植物保护、精量播种、耕作和水分管理等各有关领域。

精确农业施肥技术 (又称自动变量施肥技术) 实现了在每一操作单元上全面平衡施肥, 因此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施肥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肥料的浪费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具有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5 精确农业在我国农机化应用前景

目前, 在充分了解国际上精确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从养分管理和施肥技术入手, 研究发展适合我国情况的精确农业技术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 在规模化经营地区选点, 建立以GIS、GPS、和RS为核心技术的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区, 引进先进技术, 建立健全田间管理档案, 应用GIS北斗导航系统收集整理现有资料, 逐渐建立起以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为主体的信息系统, 利用GPS或北斗导航系统, 改进现有机具研制适用的GIS施肥指导系统, 和自动调节变量施肥机具。在此基础上, 建立规模化经营经营的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区。

2) 在主要农业自然经济区选点, 研究不同生产条件下土壤养状况、变化规律和变异情况,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和植物体系内各种养分的循环规律和变化特征, 应用GIS研究形成适用于当地条件下的土壤养分地理信息系统, 对农田系统中各种养分迁移规律、土壤中各养分状况和变化特征进行图形描述和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晓辉, 李汝莘.法国的精确农业研究及应用现状[J].农机化研究, 2002, (1) :12-15.

上一篇:水泥性质下一篇:鲁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