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进程(共11篇)
农业机械化进程 篇1
近年来, 天水市坚持把农机化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坚持以增加农机装备总量、提升农机化水平为目标, 优化农机发展布局, 改善农机装备结构, 强化农机安全生产,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农机经营服务能力和综合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落实惠农政策资金, 农机装备总量稳步提升。全面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 围绕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和果蔬畜产业发展需要, 结合农民实际需求, 积极引导群众购买中小型、多功能先进适宜农业机械。截至2014年底, 天水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1万千瓦, 各类农机拥有量达到28.75万台套。由天水两家企业研制的果园防霜机的推广使用, 有效降低早春晚霜和低温冻害对果品质量、产量的影响, 目前已使用600多台, 并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宁夏等地推广, 保障了果品产业发展。
二是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升。依托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 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2014年全省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观摩研讨会在天水市秦州区召开。全年完成机耕340.5万亩、机播66.2万亩、机收56万亩, 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上年提高了5.2%。
三是创建综合作业示范区, 农机服务领域逐步拓展。围绕粮食生产及蔬菜、畜牧等主导产业发展, 积极创建渭北干旱地区旱作农业机械化、小麦机械收获、设施农业机械化、农机节本增效、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六大农机综合作业示范区, 加强农机合作社培育, 积极引导多领域、跨区域社会化服务, 农机服务领域逐步得到拓展。示范区2014年累计机耕整地148万亩, 机械播种10.75万亩, 连片机收小麦7.2万亩, 机械覆膜1.28万亩, 完成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12万亩, 加工玉米秸秆饲草及牧草1.35万吨, 推广蔬菜大棚机械作业3.51万亩。
四是开展平安农机创建, 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适时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检查, 严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入口关、检审验关, 及时消除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去年, 天水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检验率、驾驶员审验换证率分别达到92.3%、92%, 适宜报户农业机械挂牌入户率及驾驶人持证率分别达到75.1%和65.9%。扎实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 累计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2个、省级示范县5个、示范乡镇106个。
农业机械化进程 篇2
1通过项目管理推进山西农业化进程
1.1具体项目实例
在山西进行的多方面农业项目建设中,文水县做得比较好,已投资2.7亿元,在全县13个乡镇成立了人才引进和劳动力转移协会,22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并且还建设了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上迈出了一大步。22个重点项目中,既有出口西兰花标准化基地、葡萄温室试验示范基地、设施蔬菜示范园区,也有肉鸡养殖示范园区、貉子养殖基地等。其中瑞驰景田的200hm2西兰花种植基地成为全省最大保鲜蔬菜出口备案基地,产品远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西兰花种植销售收入达到195000元/hm2,利润75000元/hm2,直接带动农户余户,间接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500余人。北国风特种养殖第一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正加紧建设,已饲养貉子1.2万只。目前文水县在大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农业产业已基本形成十大产业链条,模式也日渐成熟,对促进农业化进程的效用非常明显。
1.2项目推进山西农业化进程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也获得相应提升,与此同时,受到加入世贸组织后期保护层被掀开的`影响,我国农业面临的竞争也在日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山西省具有“农业大省”的标签,如果没有注重对农业模式的更新优化,那么这个标签迟早被替代。为了提升自身的农业实力,山西省积极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发挥其实际效用,使农业项目的效益转化非常明显。
2结语
农业机械化进程 篇3
关键词:农机推广;农业机械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57-1
1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的一种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中小型农机具不断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为农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节省了成本,解放了劳动力。与此同时,机械化的普及,使得土地集约耕种成为可能,土地的集约耕种便于应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管理,无论从土地成本,还是人工、投入成本上来讲都是很节省的,从种到收,都可以应用大型农机具,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为提高作物品质提供了保障。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使得农业能够采用现代化工业、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综合进行管理,一步一步实现高水平农业生产,所以农业机械化无论从哪方面来讲,对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农机推广主抓的六个方面
2.1 大力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水平
农机推广过程中,服务一定要跟得上,并不是简单的把机械销给农户,配套服务一定要能适应农机水平的发展,所以要大力提高农机作业的服务水平,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到农机和农户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转变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单一投入方式,变为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团体共同投入,聚集全社会力量进行投入,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二是升级市(县)级农机服务站和乡(镇)农机管理站的建设,并且常态性的进行沟通、交流、竞赛,这样才能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三是对农机技术和质量监督方面,要大力加强。
2.2 改变观念,深刻认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
过去多数地方只注重经营,不懂服务,或有的地方只注重服务,不懂经营,这样就造成了技术和市场脱节,使得农机推广过程中,试验、推广、服务、开发、经营各自为战,不能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就造成了单打独斗的局面,不能形成合力,对农机的有效推广是十分不利的,科研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都要组织人员到田间地头,根据农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研发、生产,有针对性的销售,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扶农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把农民和社会资本的投入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大力推进农机的推广应用工作。
2.3 进一步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新时代的发展,信息是市场的主要风向标,一切都要以信息为前提,农机推广既需认真执行好政府的大政方针,又要深入田间地头,及时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需要,第一时间反馈生产过程中对农机的实际要求,农机推广部门要时时与研发单位、生产企业保持信息畅通,做到信息不滞留,不延后,这样才能把农户对农机最真实的需求,准确传达到农机研发生产者的手中,为改进提高新型农机提供帮助,使得农机推广能紧跟市场的步伐。
2.4 构建农业机械的环保设计与推广应用
一是农业机械动力装置的环保选型设计。环保选型设计应优先选择以电力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太阳能,氢气、植物油、可燃气发动机;二是农业机械关键部件的环保设计。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优化组合的变量施肥技术的应用,改进了播种机的内部结构,使其节省动力且排种效果好,研制如声控或光电式的新型播种机降低了对能源的需求;三是农业机械液压系统的环保设计。农业机械转动采用的液压系统,应加快以水代替矿物油的研究,减少石油消耗和空气污染。
2.5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要按照市场需要来组织实施推广项目,引进优势农业机械技术,打破当地以往单一的耕作模式。另外,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也需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需要采取各种办法,适当的以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方式推广。
2.6 转变农村从业人员的传统意识
由于农村特定的地理环境,农村一些农机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有限,对新事物的接受往往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在一些新型农机的推广过程中,思想意识陈旧,不愿意首先尝试使用,多数地区都存在跟风的现象,往往成为农机推广过程中一个无形的阻碍,使得很多农民失去好多机会,所以农机推广人员不但要做好农机的先进性宣传,同时还要担负起科学知识讲解员的职责,转变农机从业人员意识,大力推广现代化的环保节能技术。
3 结语
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需要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农村因所处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需要资金投入的地方很多,凭单一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加大投入切实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真实展现机械化带来的实惠,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进程 篇4
1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机装备水平较低, 结构性矛盾突出
主要体现在:小型农机发展还占有相当大的空间, 特别是多数的农村家庭, 还存在着小型农机操作, 即使有大机械, 也受到小地块、花花田的限制, 发挥不了机械的优势, 限制了农机化的良性发展。这不仅暴露出大机械和小地块生产方式的矛盾, 而且成为农机化水平提高和规模化发展的障碍, 同时大农机数量少、配套率低、科技含量不高、技术状态差, 亟待更新。在政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 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呈现出了三多的显著特点, 即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多, 插秧机、收割机多, 高质量、高性能机械多, 农机装备结构日益优化。但从总体看, 仍存在小型拖拉机多、高性能动力机械少, 主机多、配套机具少, 农机作业项目单一, 缺少高性能复式作业机具, 养殖业、林果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程度较低。
1.2 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研制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
现有的农机企业生产规模较小, 农机工业明显落后于其它工业。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而引进农业机械的地区适应性问题矛盾突出。少量农机工业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 存在质量和性能问题, 主要体现在技术性障碍多, “瓶颈”环节的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较差。
1.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 服务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 农机农田作业组织发展较快, 但组织化程度低, 管理散乱, 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 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认识不高, 投入力不足。由于更新大型农机具投入很大, 农民家庭的购买力不足, 并且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往往要看到效益后才肯接受, 从而造成新技术、新机具推广不快。二是农机利用机制问题。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无用武之地, 影响大型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三是农机科研、开发、制造能力弱, 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另外, 由于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国家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缺少资金支持、政府扶持, 导致大型机具更新缓慢, 家家户户争相购买经济适用的小型农机具。
2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2.1 优化农业机械化区域布局, 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优化
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 以地貌形态、农业气候、土地利用结构、区域生产专业化为主要指标, 依据发展农业的自然经济条件的相对类似性、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坚持农业区划原则,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经济有效、保护环境的原则,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坚持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 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 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 走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结构, 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 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它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
2.2 加快农机科技研究的步伐, 促进新机具研发和推广, 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需求, 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 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降低生产成本, 提供系列化、标准化、多功能和质量优良、节约能源、价格合理的农业机械产品;要积极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具有先进性和地区适用性的农业机械, 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2.3 依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完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 其核心是依法加大投入,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加强农机化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 加大执法力度, 落实法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的投入, 逐步改善农机科研、农机推广、农机培训和安全监理的基础条件;像农业发展资金、扶贫和其它农业扶持资金一样, 也应设立农机专项资金以扶持和鼓励发展农机科技示范大户、农机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
2.4 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必须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是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重要基础。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倡导涉农单位为农村、农业提供公益性服务, 通过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群体科技素质, 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新技术、新装备, 为推进本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
农业机械化进程 篇5
1.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产业规划不科学 目前农业生产已由原来的计划生产进入了按市场需求生产阶段,粮食生产已经取消了定购任务,步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由于规划不科学,农户自由种植、自由调整、盲目调整,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统一的规划,形成了小而全、多乱杂的农业种植格局,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
1.2市场信息化服务网络不健全 千家万户的农户分散经营,根本没有能力抗御市场的风险,对市场的需求信息不仅缺少,而且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未能最终解决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1.3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 个体经营、小农意识、组织化程度低而导致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市场化组织程度低,如菜农只能任凭批发商和经销商定价。
1.4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明显 由于种养的面积小,加上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质量低,导致生产经济效益不高。
1.5农业企业规模小 一是涉农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榆树市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产量、效益比较小,对当地的种植业带动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是种养殖规模小,都是小而全的企业。一方面,小型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小规模的种养殖企业所提供的加工原料有限,同样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6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部门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越来越少,不仅影响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影响到农业产业化进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农业生产靠千家万户的分散投入达到面貌的巨变是不可能的。只有各级政府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对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解放思想,强化以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意识;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服务,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协调好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农业机械化进程 篇6
1 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主要做法
1.1 增加插秧机总量, 扩大机插秧覆盖面
以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项目为载体, 结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 引进了价位低而性价比高的国产碧浪插秧机。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 区级财政配套补贴2 000元/标准台, 重点整体推进乡镇配套补贴1 000~2 000元/标准台。2012年全年组织各类机插秧技术培训30期 (场) , 其中区级现场观摩会2场, 厂商联合培训5期, 累计培训农民、机手2 064人次;推广各类插秧机911台, 保有量达3 147台, 超额完成“区政府三年规划”和淮安市农机局下达的目标任务;新增三堡、林集、朱桥、车桥、复兴、城东、淮城7个机插秧整体推进乡镇, 共建成整体推进乡镇15个, 机插秧面积达3.88万hm2, 机插率达61.32%。
1.2 规范农机购置补贴操作程序,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区农机局印发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细则》, 并与乡镇农机站签订了工作责任状, 开展补贴机具实地检查, 抽检农户331户, 没有发现违规现象。2012年, 该区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 991.9万元, 执行补贴资金1 683.01万元, 区级配套补贴资金181.6万元, 受益农户1 006户, 均创历史新高;新增机具2 096台, 其中插秧机911台、大中型拖拉机97台、各类收获机械332台、耕整机具325台、其他机具600余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宏观引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呈现出农机市场购销两旺、农机装备结构提档升级、农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的良好局面。
1.3 强化农机安全管理, 确保农机生产安全
通过开展“打非治违”、联合检查、专项治理、农机安全大检查与“安全生产年”等活动, 严厉打击无牌无证、超速超载等违法行为, 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全区出动农机执法人员380人次, 检查场所90处, 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11次, 共检查拖拉机911台次, 纠正违章189起, 整改隐患25起, 整改率达100%。全区核发驾驶证232本, 换发驾驶证101本;新入户拖拉机100台, 检验拖拉机1 230台;新入户联合收割机372台, 年检联合收割机481台。深入开展的农机打假护农专项治理活动已经制度化、常态化, 农机市场秩序日益规范。
1.4 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 提高农机组织化程度
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全区的发展思路, 通过项目扶持、学习先进、规范管理, 狠抓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 全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80家, 其中四星级合作社3家、三星级农机合作社13家。拥有大中拖、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主要农业机械2 900余台, 合作社社员近6 000人, 年均服务农户3万多户。2012年, 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经营收入4 160万元, 纯收入1 650万元;全区夏秋两季共发放作业证900份, 参加跨区作业机械数量约为1 300台次, 作业收入6 250万元。
1.5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驾驶人员队伍建设
2012年, 该区牢牢抓住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奖补与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机会, 结合省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认真协调做好农机驾驶人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等现代农机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驾驶人培训班13期, 机插秧及秸秆还田技术培训班6期, 阳光工程培训2期, 累计培训农户2 5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农机驾驶人、插秧机操作者及农机维修工累计534人, 全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考试, 对其中434名符合省奖补政策的农户给予奖补。
1.6 推广秸秆还田发电,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012年, 作为省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区, 该区通过行政推动和省级财政资金的引导, 首次推出了“企业+经纪人+政府”收购模式, 即由江苏国信淮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牵头, 组织相关经纪人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支持下, 直接从事田间秸秆收集和运输, 全年累计实现各类秸秆收购4万余吨。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2 000余份, 举办现场观摩活动60余场, 悬挂过街横幅1 000余条, 张贴各种宣传标语3 000余张, 培训秸秆还田技术人员8 000余人次, 建成7个整体推进乡镇和78个示范村, 发展秸秆还田机170余台。夏季还田3.78万hm2, 还田率达60%;秋季还田3.03万hm2, 还田率达4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 超额完成省财政、农机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
2 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 农机装备水平较低
一是插秧机保有量低。完成上级部门机插率70%以上的目标要求, 需要插秧机4 430台, 缺口约1 300台。二是秸秆还田机械较少。目前与大中拖配套的还田机械仅1 060台, 其中还有不少是普通旋耕机。三是粮食烘干机械、蔬菜播种机械、大棚卷帘机、果蔬花卉喷滴灌设备较少, 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仍较低。
2.2 农机合作组织服务水平较低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公共服务能力不强, 农机推广、专业技能培训与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2012年, 全区农机合作组织机耕、种、收、植保面积为14.5万hm2, 仅占全区农业生产总面积的32.4%。
2.3 农机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 虽然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 但农机补贴数量与农民购买需求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地方财政对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等资金投入还不足。此外,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手续麻烦, 费工费时, 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
2.4 高技能农机专业人才缺乏
该区农机队伍特别是乡镇农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专职农机管理技术人员人数较少, 中、高级技术职称以上者所占比例较低, 与农业机械装备大型化、自动化发展趋势还不相适应。
3 加快淮安区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
3.1 调整优化农机结构, 推动农业做精做细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按照“两个转变、四个发展延伸”的发展思路 (由传统的农机装备向现代农机装备转变、农机化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由水田装备向旱田装备发展延伸、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延伸、由农业生产的产中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发展延伸、由种植业向畜牧养殖业机械化发展延伸) , 淮安区农机化结构调整优化应坚持四个结合:
(1) 与农机补贴相结合。通过农机购置补贴的导向作用, 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种植业和大农业所需机械的比例, 引导农民购买科技含量高、复合作业性能强的农机具。
(2) 与农民的需求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又适应农民购买能力的机械。
(3) 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做到农民种植什么作物, 开发什么项目, 就发展什么类型的机械。
(4) 与突出地方特色相结合。以水稻机械栽植、小麦机械收割等为重点, 努力实现水稻及小麦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3.2 加快体制创新步伐, 促进农业做大做强
(1) 创新土地经营体制。鼓励农民流转土地, 实现农业规模发展。加快改革现有农村土地经营制度, 在确保土地承包制度长久不变的前提下, 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 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2) 创新农村劳动力布局。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使之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的减少, 相应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自然资源占有量, 为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 也为土地流转和集中创造了可能。
(3) 创新农机服务形式。培育专业农机人才, 建立农机长效管理机制。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 引导其广泛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储以及土地承包等服务, 形成新型农机服务产业链。以“平安农机”创建为契机, 完善农机法规条例, 加大农机执法力度, 积极探索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以“人才兴机”为目标, 加强对农机操作手和农机户的培训和教育, 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机鉴定、推广、维修等方面专业人才;推动专业农机网络的建设, 降低农机服务成本, 拓宽农机作业范围, 促进农机服务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3.3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缓解农机化资金压力
(1) 加大对机耕路、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机耕路、机库棚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内支出, 争取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开发等方面安排机耕路建设资金;通过一事一议奖补政策鼓励农民建设机耕路、机库棚;制订激励措施, 吸引农机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加盟, 建设高性能的农机具维修站点和区域性骨干维修点;争取中央对机库棚、维修站的补助性投资。
(2) 加大对农机化扶持资金的投入。设立年度农机化技术推广专项经费, 对重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给予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系统事业经费保障, 改善推广条件, 提高工资待遇, 设立培训经费;同时, 应对农机作业及农机燃油、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农机合作组织建设给予资金扶持。
(3) 建立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或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 帮助有购机需求但暂时缺乏购机能力的农户解决燃眉之急。
3.4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提高农机化覆盖面
(1) 高标准推进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抓住建设高效农业生态区这一契机, 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着力引进推广装备精良、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带动能力强的机械设备, 集成应用先进的农机化节支增效新技术, 实现示范区内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2) 大力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以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设施农业机械化为重点, 积极推进机具和技术创新, 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发展的“短板”问题;积极创建农机化生产创新示范基地, 加强示范指导, 搞好相关机具产品的试验选型定型, 总结提炼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路线和生产模式, 示范带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农村各业中的推广应用。
农业机械化进程 篇7
1. 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机制不健全, 整体效益差
截止2011年鹤岗共成立了6个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但现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 组织化程度低, 管理散乱, 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管理模式的经营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处在起步阶段, 农机大户联合形成的合作组织还比较少。另外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下滑, 有些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不在专业岗位, 从事其它工作, 农机维修管理关系不顺, 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使用水平低, 农机经营总体效益差。
2.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农机装备水平较低
据统计, 鹤岗市现有农机总动力44.4万kw, 虽然经过几年的投入, 但动力结构不合理, 大型机械保有量少, 小型机械、运输机械多;配套比较低, 大中型配套比为1∶0.34, 小型配套比为1∶0.84, 且机器配套结构不合理, 加之购机补贴政策由于总量有限, 补贴比例偏低, 政府补贴资金未能满足农民购机欲望, 放慢了购机步伐, 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结构性矛盾, 农机总量增长较快, 但先进技术的应用仍较慢;虽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农机已开始向一些特色产业应用, 但应用的步伐仍较慢, 制约了农机化发展步伐。
3. 农业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研制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
现有的世达农机公司还处于研发阶段, 虽然研发大型收获机械, 但生产规模较小, 整体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示范手段落后, 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 不能及时掌握有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信息, 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一些小型农机企业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
二、鹤岗市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1. 认真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 扩大补贴范围
充分利用国家、省关于农机补贴项目政策, 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 搞好服务。加强农机补贴的宣传工作, 特别是要做好宣传引导, 让农民充分了解农机补贴政策、程序、办法。搞好咨询服务, 做好补贴手续、补贴目录等相关信息的咨询解答工作。坚持科学、简便、高效的原则, 保证这项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科学合理配置农机具, 旱田农机装备全部要配置12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联合整地配套机械;水田整地机械配套动力要在45马力以上拖拉机及搅浆平地农具, 水稻插秧机要由国产步进式向进口高速乘坐式转变, 提高全市农机整体装备水平。
2. 加大农机新技术推广力度, 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
2012年根据农业生产实际, 鹤岗市确定了两项主推农机技术:一是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 以实现育秧、整地、插秧、收获全过程机械化为目标, 重点推广水稻育秧技术、水田搅浆平地技术和机插深施肥技术。今年水稻机插面积已达到50万亩以上, 确保春季一次播种保全苗, 机播面积达到了180万亩, 重点抓了水田秋整地、秋备土、秋做床等工作。二是同时推广深松联合整地技术, 在省政府深松补贴资金政策的引导下, 深松联合整地技术全面铺开。坚持秋整地质量标准, 采取了五统一的推广方法, 即统一购种, 统一整地, 统一播种, 统一管理, 统一技术指导。让农民真正体会到秋整地好处, 使秋整地逐步变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2012年秋整地力争达到100万亩。
3.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杜绝安全隐患
农机监理工作要进一步转变靠农机监理收费来支撑监理工作的观念, 要转变重执法轻服务的单纯执法观念, 增强服务意识, 抓好三个重点:一是要加强领导, 严格监管农机安全工作。要建立和健全领导机构, 将强化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大整治力度, 确保本地区农机作业安全。市农机部门要按照《鹤岗市农机安全生产整治工作方案》要求组织实施, 确保整治工作达到预期目标。二是要明确责任,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依法处理。四个农机交通执法中队要建立农机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除依法处罚事故责任人外, 要对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监管不利的单位和有关人员严肃处理。三是要密切配合,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中队要加强农村道路的动态监管, 加大路面巡查力度, 严厉查处“黑车非驾”、违章载人等违法行为。严禁不符合安全运行条件的农机上路行驶和田间作业, 对已达报废标准的农业机械要依法收缴并强制报废。
4. 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创新技术培训方式
农业机械化进程 篇8
1 我市农机化“十二五”发展现状
到2015 年末,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1. 4 万k W,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 7% , 为粮食产量提供了支撑。
( 1) 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 政策实施到位, 高效规范。2015 年, 我市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总额资金达到1679 万元, 比去年增加679 万元。补贴额度逐年加大,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 2) 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机械收获等重点薄弱环节机械化加快推进。扶持发展壮大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目前农机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23 个。精心组织、统一调度机具, 统一作业标准, 统一收费, 对重要农时农机化生产, 实行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服务模式, 促进春耕、秋收农机作业机具供需对接。全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18. 5 万亩, 水稻机收面积26. 8 万亩, 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3% 、77% ; 着重推进玉米、水稻机械化收获, 全市玉米机械收获面积达到37 万亩, 机收水平超过31. 2% , 成为我市当前农机化发展的亮点。
( 3) 扎实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面积持续增加。在全市开展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推广示范点, 机械免耕播种、深松作业、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玉米垄侧栽培技术等农机化新技术, 累计推广应用面积72 万亩。
( 4) 依法管机水平持续提升,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在全市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大检查活动, 全市拖拉机上牌率、检验率、持证率超过80% 。以玉米、水稻收割机、拖拉机等在用机具为重点, 组织开展质量专项调查及安全检查, 加强质量监管, 对质量投诉问题做好调查, 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质量投诉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机化事业在持续发展, 但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
( 1) 自然条件对农机化发展的制约。我市属丘陵半山区, 交通不便, 经营规模小, 坡耕地多, 地块小、分散而不连片, 难以发挥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和效益。
( 2) 基础设施的制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灌溉设施不完善, 机耕道不配套, 机械下田作业和转移困难。
( 3) 经济基础的制约。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 粮食价格的下降, 农民人均收入降低, 影响了农民对农机具的购买力。
( 4) 农民素质的制约。近年来, 随着打工经济发展迅猛, 带来了老弱病残妇留守的问题。这些留守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导致操作技能和维修保养水平低下。
( 5) 机械装备的制约。国家对丘陵半山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制、开发力度不够, 导致适宜丘陵半山区机械作业性能好的农机具少, 且品种单一, 不能满足丘陵半山区农业生产的需要。
( 6) 种植制度的制约。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和环境气候的影响, 特别是以户为生产单位的耕作方式, 种植制度多样, 耕地面积少, 严重阻碍了我市丘陵半山区农机化的发展。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市农机化的发展, 尤其是玉米播种、水稻育插秧环节存在瓶颈, 有待于今后工作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 研究新方法, 采取新举措, 加快农机化发展。
3 当前农机化发展新趋势
当前, 我市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 农业机械化也处在加快发展、结构调整、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将深入落实2015 年7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推进吉林全面振兴, 不断开创吉林各项事业新局面, 紧扣推进现代化建设不动摇。全面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监督条例, 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 培育发展主体, 拓展服务领域, 加快技术推广, 加强管理指导, 强化公共服务, 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 农机化“十三五”规划目标
到2020 年末,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7. 9 万k W, 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7. 2%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 个。做好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着重破解玉米机械播种,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瓶颈问题, 加强新技术示范区建设, 做好农机安全生产, 为农机生产提供保障。
5 保障措施
( 1) 切实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要把发展农机化作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纳入各责任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 健全领导体制, 由专人负责, 主要领导亲自抓。各责任单位要根据各自的目标任务, 认真细化、量化工作内容, 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做到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并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 确保各项任务得到全面落实。
( 2) 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强化落实监管, 进一步推行“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措施, 做到补贴公开、公正、透明。把国家农机补贴资金和机具补贴重点向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所需机具倾斜, 以此改善全市农机装备结构, 加快农机化发展进程。
( 3) 加大农机重点技术推广力度。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是实现农机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做好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制定适用于机械操作的标准和农艺规范。加强新技术示范区建设, 重点做好玉米保护性耕作、水稻机械育插秧等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玉米机械播种、水稻机械育插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
( 4) 整合资源,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机推广、培训、监理和企业的技术服务优势, 加强合作, 加强农机管理、技术推广、执法监督和技术培训队伍建设, 强化农机安全生产, 努力构建以市乡两级农机推广站为龙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为主体的农机化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农机服务的社会化进程。
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篇9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和要求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 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 粮食有缺口是客观现实, 需要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但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讨饭吃过日子, 我们的饭碗要主要装自己的粮。这是因为:一方面, 国际市场调剂空间有限。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仅有5 000~6 000亿斤, 不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 大米贸易量700亿斤左右, 仅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4, 既不够我们吃, 也不可能都卖给我们。另一方面, 大规模进口不可持续。如果我国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 可能引起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 不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也会影响我国与一些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把握战略着眼点, 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优先序。我国耕地就这么多, 需求又那么大, 必须有保有压、有取有舍, 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首先是“保口粮”。大米、小麦是我国的基本口粮品种, 全国60%的人以大米为主食, 40%的人以面食为主。这就需要合理配置资源, 优先保障水稻和小麦生产, 水稻面积要大体稳定在目前的4.5亿亩以上, 小麦面积大体稳定在3.4亿亩以上。其次是“保谷物”。保谷物主要是保稻谷、小麦和玉米, 这三大作物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的90%左右。稻谷和小麦作为口粮品种要保,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粮和工业用粮, 近年来需求增长最快, 也要保。目前,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5.45亿亩, 应保持基本稳定。
把握战略着力点, 努力确保产能、强化科技支撑。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首先要藏粮于地。目前, 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 有效灌溉面积仅占一半多一点, 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要确保产能, 守住耕地红线是重要的前提,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重要的保障, 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是重要的途径。其次要藏粮于技。在耕地、水等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 粮食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去年,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 比10年前提高近12个百分点,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5%, 比10年前提高27个百分点。这些年农业科技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很大,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就是潜力, 今后要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给农业和粮食插上科技的翅膀。
坚守战略支撑点, 守住粮食自给和耕地保有安全线。我们的饭碗里装多少自己的粮食才算安全、靠什么确保装够自己的粮食, 需要科学评估、划定底线。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 要量化“两个指标”。从资源条件、需求结构以及国内外经验看, 一是做到“谷物基本自给”, 保持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二是做到“口粮绝对安全”, 稻谷、小麦的自给率能基本达到100%。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硬指标, 也是硬约束。划定“两条底线”, 实现自给率目标, 稳定播种面积是基础。从目前的粮食单产水平和未来科技进步的潜力看, 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 必须守住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和谷物播种面积14亿亩的底线。
二、科学研判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新世纪以来,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 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全年有望获得好收成, 能够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但应看到,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 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粮食发展的好势头, 面临更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五个并存”。
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硬约束趋紧并存。影响需求增长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口增长, 未来一段时期, 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万左右;另一个是消费升级, 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 000多万。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 全国每年大体增加粮食需求200亿斤。同时, 耕地、水资源约束持续加剧。我国人多地少水缺, 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 每年要减少耕地600万亩~700万亩, 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还要挤压农业用水空间。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还要适度退耕还林还草。需求增长、资源减少, 将使粮食等农产品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并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我国粮食生产快速增长, 而消费升级较慢, 出现过短暂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这种供求格局已经改变。从总量看, 现在已经有缺口, 未来缺口还会继续扩大。预计到2020年, 粮食需求总量大约在1.4万亿斤左右, 按照目前1.2万亿斤的产量基数和95%的基本自给率, 要保持年度产需基本平衡, 每年粮食至少要增产200亿斤。从结构看, 现在一些品种缺口较大, 未来缺口还会继续扩大。典型的是大豆缺口逐年加大, 去年进口大豆超过6 000万吨。有限的资源就摆在那儿, 增加谷物种植就意味着减少其他作物种植, 而需求又都在增加, 这种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并存。多年来, 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 如出台“四补贴”、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 解决粮食效益低的问题, 但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从生产成本看, 我国农业日益显现“高成本”特征。这些年农资价格、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生产要素都在上涨, 特别是过去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快速上涨, 农忙时节有的地方一天100多元都请不到人, 一些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很难承受。从种植收入看, 比较效益偏低并呈下降趋势。多数地方, 一亩粮食的纯收益只有二三百元, 农民说, “辛辛苦苦种一亩田, 不如外出打几天工”。这将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家庭小规模经营并存。目前, 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这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特点,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今后仍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现在看, 这一经营制度面临“两大挑战”: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全国农民工达到2.7亿人, 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高达70%~80%, 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5岁。到2020年, 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 比2013年提高6.3个百分点, 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 结构性短缺将更加突出。土地经营规模小, “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 我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亩多, 几乎是世界上最小的, 大约是美国的1/200、阿根廷的1/50、巴西的1/15、印度的1/2。我国现有承包农户2.3亿户,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广大承包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 小规模经营的格局不会根本改变。
基础设施薄弱与自然灾害频发并存。近几年, 国家持续加大投入, 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粮食连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仍未根本改善, 抵御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一方面, 农田设施老化。目前, 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为60%, 中小灌区干支渠完好率仅为50%左右, 大型灌溉排水泵站老化破损率达75%左右。特别是田间渠系不配套, “毛细血管”不通畅, 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薄弱, 一些地方“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的问题突出。另一方面, 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频发。这些年, 极端天气越来越多, 突发性、暴发性灾害多发。2000年以来, 全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800多亿斤。今后, 粮食生产必须始终立足抗灾夺丰收。
三、切实抓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的落实
李克强总理指出, 要统筹谋划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构筑更加稳固牢靠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我们以为, 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基础看, 实施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根本在耕地, 出路在科技, 动力在政策, 基础在农民, 重点在大县。为此, 要紧扣耕地、科技、政策、农民这些关键点, 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 不断在高基点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新的发展。
坚决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所系。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既要保数量, 也要提质量。虽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 耕地的账面数字有所增加, 但耕地还是那么多, 产能也还是那么多, 实际并没有增加。对此, 必须有清醒的“红线意识”, 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 农民可以非农化, 耕地决不能非农化。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 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确保“有地可种”。集中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项目资金, 大力开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 全国要新建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紧紧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这是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根本出路。近10年, 我国粮食亩产提高69.6公斤, 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接近70%。在高起点上继续增产, 更要发挥好科技增产的潜力, 着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要加快筛选应用一批适宜本地特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继续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 抓好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 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扎实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 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大力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 进一步发挥农机在科技兴粮中的载体作用。
坚持不懈强化完善惠农政策。这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 最主要的还是政策好, 中央政策力度大, 各地也出台了许多配套政策。今后在完善强化政策的同时, 要在狠抓政策落实上下功夫。继续落实好“四补贴”政策, 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加快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 调动主产区生产积极性。落实好国家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 保持农产品价格水平合理, 促进农民种粮增收, 让农民爱种粮种好粮。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解决“谁来种粮”、发展现代农业的应对之策, 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点。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 引导土地有序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培训, 加快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重点培训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 吸引一部分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鼓励和支持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供种育苗、农机作业、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服务, 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 篇10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30-02
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各级政府也在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从实际情况来看,金融服务不足仍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金融业应抓住农业现代化这一主题,提高金融的支农效率,积极支持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一、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 金融支农的服务功能薄弱。目前,各商业银行逐步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 在农村市场业务大幅收缩,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服务功能弱化。如在河北省保定市,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中,只有农行在辖区各县都有营业网点,其他银行只在一些发达县保留分支机构;保定市商业银行只有4家县支行,华夏、中信、河北、交通、浦发等5家股份制银行均是这一两年设立, 且只位于市区, 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不足;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较短,能否真正在支持农业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尚待检验; 农村信用社是保定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但是自身实力不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结算渠道不畅,影响了资源向农业领域配置,并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 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 它不仅包括物质装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更包括农民的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发展对资金的潜在需求被激发出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这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但是,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金融产品少、 服务方式单一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有些金融机构只是对原有的业务重新包装宣传,推出的创新产品主要是信贷产品,在贷款方式、抵押担保形式及具体的手续办理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咨询服务类、投融资类等技术含量高的服务提供得比较少等。缺乏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创新不足, 使得农业现代化对金融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3. 还未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经过多年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农业既面临旱涝、冻害、风雹等自然灾害风险, 又面临农产品价格起伏等市场风险,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 把各种风险转移和分担出去。但是,政府防范农业风险投入的资金少, 开办农业保险的仅有人保财险、中华联合财险等寥寥几家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发展落后,能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优良品种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难以规避市场风险等等都表明有效的农业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尚未建立。
4.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自身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的投入。 农业现代化既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还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生产投入高、风险大、收益低,产出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与金融机构自身安全性、营利性的经营原则相悖,影响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农业产业化以后,产业链将进一步延长,一个周期可能要从科研、农户的生产、收购初级产品一直到销售等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 都会导致整个链条的失败,而这引起的损失将更加巨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的投入;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而且风险高、回报率低,管理机制不健全, 承载主体不明晰, 极易形成贷款风险隐患; 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的农业科技进步研发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生物特性的影响大,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都使得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动力满足各项资金需求。
5. 需求主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了解不够。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许多农民对金融业务的认知仅限于存取款等传统业务,对于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几乎不了解,甚至不会用自动柜员机,对银行新推出的业务品种甚至是信用贷款、 担保贷款等跟他们切身相关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这就加大了金融支持的难度。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农业企业对于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了解, 即使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也由于信息沟通的不顺畅而不能获得贷款。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符合上市融资条件, 但是对于什么是上市、上市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也失去了很好的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机会。
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现代化。由于农业和农业企业的高风险、低收益,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要低于支持高收益产业, 因此, 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手段为金融机构提供政策扶持, 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鼓励他们提高服务质量,而这也是国外的通行做法。如,对金融机构开发的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给予政策支持; 对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或金融服务网点的, 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等等。
2. 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资金的需求也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但是,目前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对金融产品的需要,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如,扩大担保品的范围,推广林权抵押、仓单抵押、应收账款抵押等抵押方式;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为农户、农业企业等资金需求主体提供与农业相关的市场、 政策等信息咨询服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支付结算环境,提高服务水平;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推出如排污权贷款、许可权贷款、碳交易贷款等多品种贷款。
3. 疏通农业现代化风险分散渠道。 充分发挥政府在分散农业风险中的作用, 加强灾害管理投入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改善农业经营环境,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范围和保险对象,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和商业保险,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业务,分散农业保险中的农业风险,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增强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尽快获得能抵御灾害的优良品种,并加大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农业价值链融资是指一个或几个金融机构为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不同主体提供金融服务, 通过对价值链各环节的深入分析,提供符合需求的产品,降低金融服务风险。 一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发展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农业价值链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金融机构应该从整个价值链的角度深入研究当地农业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各个环节经济主体的实际需求,了解潜在的风险,使得价值链融资模式更加适销对路。 二是对符合要求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营销等环节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环节提供服务。三是针对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在产业链条上,农业生产等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而储运、销售等活动则不具季节性,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活动特点设计符合需求的金融产品。
nlc202309030329
5. 通过搭建金融创新服务平台等形式增进需求主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由政府牵头,协调人行等部门搭建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形成联动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该平台可以借鉴屏南经验 [10] ,与移动公司合作, 由移动公司提供技术、设备、人员等开发基于短信、WAP的信息服务平台, 为农户和农业企业等需求主体提供资金、 技术和信息服务; 还可以把金融机构新推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发给农户、农业企业等,使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到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机构应深入农户和农业企业讲解宣传, 增加他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识。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 广播、 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 提高资金需求方的金融知识水平, 增加其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志军,包海霞,鲁静. 农发行保定分行贷款投放突破31亿元[N]. 河北经济日报,2011-10-11.
[2]陈倩,吕会彬. 农行保定分行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去年放贷38. 6亿[EB/OL]. http://heb. hebei. com. cn/system/2011/02/28/010949137. shtml,2011-02-28 .
[3]王昊,李培,葛西劝. 保定农信社深入开展“30亿资金助三农”活动[EB/OL]. http://gov. hebnews. cn/2011-07/21/content_2157134. htm, 2011-07-21.
[4]赵亚锋,姜志军,刘雪莲. 农发行保定分行创新营销举措加大支农力度[N]. 金融时报,2010-12-09.
[5]焦文昭,李淅豪. 保定市3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省中期监测[EB/OL]. http://www. heb. chinanews. com/baoding/11/2011-03-02/34802. shtml,2011-03-02.
[6]王昊. 乘风破浪会有时——保定农村信用社发展纪实[N]. 保定日报,2011-05-05.
[7]姜振水.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与金融支撑[J]. 农村金融研究,2011(5).
[8]何菁菁.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0.
[9]项俊波. 完善农村金融制度 助推农业现代化[J]. 求是,2009(1).
[10]马九杰,张永升. 地方金融创新的屏南经验[J]. 银行家,2011(1).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卢艳茹)
农业机械化进程 篇11
一、制约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1.自然条件差。
天水市是典型的干旱山区,山地面积大,人多地少,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8亩。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经营土地规模很小,户均拥有耕地7~8亩,玉米一般都种植在川道地区,地块大部分都在1亩以下,大中型机具无法正常作业。
2.作物种植布局比较杂乱。
目前全市农村粮食作物种植布局没有统一规划,种植比较杂乱,地块之间通道比较狭窄,甚至没有通道,收获机械无法通过,影响玉米收获机械的正常使用。
3.农机与农艺严重不相适应。
天水市玉米种植是一年一熟单产区,玉米种植形式多样,多采用地膜覆盖,行距主要满足地膜宽度要求,一般为40 cm,而玉米联合收获机要求种植行距为50~90 cm,玉米种植行距给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4.玉米机械收获效果不佳。
目前国内玉米机械收获流程为摘穗———剥皮———果穗收集———秸秆粉碎。我市玉米人工收获后,传统的贮藏方法为将玉米果穗用果皮连接悬挂在露天,待晒干后再进行脱粒。而机械收获后的玉米果穗没有果皮,给当地农民存放玉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玉米收获后部分地块要倒茬种植小麦,秸秆粉碎后晒在地里影响播种小麦。即使秋冬耕翻到来年春播时,粉碎还田的秸秆由于土壤干燥、气温低,也不可能完全腐烂,影响播种质量。
5.玉米收获机具投资回收期太长。
目前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价格都在10万元以上,玉米收获期只有10多天,在不跨区作业的情况下,要收回全部投资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投资回收期长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购机热情。
6.农机管理、推广部门宣传不到位,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不够。
由于推广玉米收获机械难度大,农机部门的人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思想认识不够,加上没有推广经费,致使玉米收获机械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迟迟不能开展。
二、推广玉米机械收获的有利因素
1.政策因素。
由于党和国家对农业高度重视,政府对农机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逐年增加。我市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从2005年的40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1730万元。为发展农机化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
2.经济效益因素。
近年来天水市劳务输出发展很快,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一般技工收入每天在100元以上。农民工不愿返村收获玉米,既耽误打工挣钱又要花销往返路费,经济上实在不合算。同时由于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渴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对机械化收获粮食作物有了迫切需求。
三、加快发展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农机管理推广部门要把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使广大农民逐步接受玉米机械收获新技术。
2.加强农机和农艺部门的协作。
农艺和农机部门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农机要为农业的增产、增收、优质、低耗、安全服务,农艺也要为农机化可行性考虑。玉米品种和种植模式应尽快实行标准化,以利于机械化作业。一是在育种方面,要加强选育中早熟、结穗高度一致、成熟期一致、适合机械作业的新品种。二是在栽培方面,应根据我市的玉米种植制度和习惯,确立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尽量使种植行距统一,以满足机械收获的要求。
3.逐步实行种植区域化、规模化。
天水市要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加快土地流转步伐,让大块田地向种植能手、农机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在劳动力转移比较充分的地区,可以提倡对农户耕地实行统管、统种、统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为我市早日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创造有利条件。
4.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补贴标准。
针对我市玉米机械收获困难大的现状,建议地方政府在国家机具补贴的基础上,投入一定的资金专门对玉米收获机械增加补贴,补贴额度要达到60%以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机户的购买热情。
5.积极引进适宜机型进行试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