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人才(精选12篇)
农业机械化人才 篇1
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作为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的一个人才群体,是农业机械的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推动者,是农村经济建设的“领头羊”,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人才库,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立足家园,活跃在基层,利用农业机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同时期,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大力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农机实用技术和初级管理人才,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现代化农业进程。为进一步掌握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加强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也是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强机富民的现实需求。
1 农业机械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发挥作用情况
1.1 农业机械实用人才的现状
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瓶颈。总的来看人才队伍结构以种植、养殖者居多,加工业、生产业、技能型人才较少;在成才渠道方面以自学成才者居多,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最多,中专以及中专以上学历的较少,自学成才的人数中大部分人才接受过乡村两级组织的培训。
1.2 发挥作用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农机专业户、种植能手、农村经纪人、农民企业家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崭露头角。他们长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在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引领身边的农民群众,干事业、闯市场、奔小康,为致富一方农民,活跃一方经济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解放力度不够,常常用老眼光、老办法、老经验去对待和处理新问题,缺乏“高起点、大跨度、大发展、争先进”的果干精神和勇气,这是农业机械实用人才队伍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主要因素。二是受区域地理环境制约,农业机械实用技术人才在发展上速度缓慢,缺乏创新。三是受资金投入的制约,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才数量很少,知识更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接受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更少,带动能力难以提高。四是职业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智力开发滞后,将近大半一上的农业机械人才集中在种养业上,而技术服务、营销服务的人才少,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智力开发。
3 加强农业机械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领导,强化培训
加强领导、强化培训、完善机制是加快农业机械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强化农业机械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确定乡镇和农村主要领导是农业机械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注重农业机械人才队伍建设,并摆上为“三农”服务的首要位置。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以农业机械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大胆实践,加快人才资本积聚。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要建立联系点和联系人才制度,力促整体推进。
二是强化农业机械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一要抓好“普九”教育,为提高农业机械实用人才素质打好基础;抓好家庭教育,加快各种的技艺的传授。二要抓好技能培训,力促在新技术推广中接受本地本辖区农业机械技能培训;通过职业学校、短期培训等方式对具有初高中文化的农村青年进行职业强化培训,加快成才。三要抓好流动培训,力争使外出流动劳力接受到异地各项技能培训。同时,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动员和引导那些经过市场经济大潮洗礼,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的农民返回本土投资创业。
3.2 强化机制建设,营造政策环境
首先,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建立区级农业机械农村实用人才库,确定重点扶持的企业、示范户和农民经济人,每年根据其带动效益,表彰奖励一批农业机械实用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第二,建立引导服务机制。为农业机械实用人才在机械物资流转、办证、办照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开通农业机械实用人才服务热线,开展技术咨询,排忧解难。抓好农业机械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系统建设,构建和完善“两个网络”、“四个应用系统”,即延伸到基层的农业机械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和农业机械信息物理网络;农业机械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农业机械产品和农业机械市场监管、农业机械决策信息指挥调度、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四个应用系统。第三,优化政策环境。对从事农业机械服务、产品加工、运输、营销等业务的农村人才从税收、费用等方面按上级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并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对经营服务组织给予相关项目优惠。
参考文献
[1]祁英山.浅谈呼图壁县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J].新疆农机化,2013,(6):55.
[2]李庆东.我国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状况[J].农机科技推广,2009,(8):15-16.
[3]杨志强.浅谈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人才队伍建设[J].江苏农机化,2012,(3):19-21.
农业机械化人才 篇2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农业的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抗旱抗涝、翻整土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设备替代畜力和人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复种指数,从一年一熟升级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播种、喷洒药剂和施肥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其次,表现为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单位生产的机械作业量,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将先进的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配置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大规模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对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基金,给农业机械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广大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提供稳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格局和不同生产特色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力气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提升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各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最后,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引发了农村社会的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态势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活动中占的比重,这样才能通过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导致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因此要考虑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防止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后,能够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管理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推广过程,建立规章制度,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混乱状态问题,从而提高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的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机械化知识的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的操作水平和认识程度。
发展农业机械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 篇3
1.农业机械化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关键要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围很广,农业机械化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而建设新农村中,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在新起点上的生产发展,不是沿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生产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是文化程度不高、主要凭经验和体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和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劳动资料是传统的人、畜力和生产工具,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经济效益差,对人力、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对自然的依赖大。而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则发生了显著变化,劳动者数量大幅度减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转变为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装备进行生产,农业机械化代替了传统手工工具,生产能力、效率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新兴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大。目前在农村的农机户,尤其是农机大户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新型农民的代表,一些有文化、有知识、年富力强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于农业生产要素的变革,现代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十倍、上百倍,因此,推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2.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科技进步、农民富裕的重要保障
生活富裕要靠收入增加,农民增收必须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率,是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生活不富裕,是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装备水平和应用程度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是保障和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过程是新装备、新科学知识和手段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过程,由传统农民变为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新型农民,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新知识、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加快了科技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益。由此可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对农业、农村经济的长期高效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主动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现在的农机户、农机手已成为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3.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机械化人才 篇4
1 湟源县农机化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 不断加大对农机化人才工作的力度, 培养造就一批各类农机化人才, 为湟源县农机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截至2011年底, 农机管理站站职工人数20人, 专业技术人才19人。农机化人才队伍素质不断增强, 人才资源结构逐步改善, 对实用人才的认识明显提高, 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 充分发挥农机化人才的作用。
2 湟源县农机化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湟源县农机化人才队伍同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要求相比, 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机人才缺乏。农机人才在高层次、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方面缺口较大。二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突出。三是人才流动性较大, 队伍稳定性不高。四是人才管理不到位, 人员管理僵化、不灵活。五是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 农机培训机构的设备、设施、师资很不适应农机化人才培训的需要。
3 湟源县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3.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人才观, 紧紧围绕发展农机化、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目标, 大力实施人才兴农机战略,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机化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 努力建设以农机化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为兴机富民、服务“三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农机化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1,2]。
3.2 总体目标
截至2020年, 农机化人才数量较多, 结构合理, 人才素质普遍提高。初步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培训、激励机制。基本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农机化人才发展的良好局面。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 全县农机化人才总量达12 200人。其中, 累计培训农民农机技术人才达到2 000人;经营管理人才达到200人;其他实用人才达到10 000人。通过引进和培养, 全县农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有较大增长,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实用人才比重大幅度上升, 农机化人才的分布趋于合理, 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到2020年, 农机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达到3名, 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达到15名。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善于经营管理的市场人才不断涌现, 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才数量逐渐增加。
4 湟源县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内容与重点
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为核心, 强化理论培养和实践锻炼, 大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坚持把实践锻炼作为培养农机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促使农机化干部在实践中、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提高。教育广大农机化干部,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 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求真务实、清正廉洁,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机化干部队伍。
5 湟源县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5.1 完善农机化人才培训机制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掌握和了解当地农机化人才队伍的现状和特点, 合理制定人才培训计划, 完善农机化人才培养。在农机化人才培养机制中, 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农机化学校进行培训。要充分发挥农机化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势, 进行培训工作, 提高农机化人才队伍的素质。二是通过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和思路, 用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武装自己。三是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培训。要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对单位农机人才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 大力促进农机事业的顺利开展。
5.2 形成良好的人才任用和选拨制度
要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促进农机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在人才选拨和使用中, 要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原则, 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职务聘任机制, 促进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5.3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农机化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只有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才能够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促进人才合理的流动。在建立激励机制的过程中, 既要增强精神奖励的力度, 又要注重物质奖励, 只有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才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3,4]。
5.4 按照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完善农机化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努力建立起以品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农机化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农机化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认可;农机化实用人才的评价体现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上, 重在农民群众认可。
5.5 加强和完善农机化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加大对农机化人才开发投入力度, 逐渐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机化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机制。近年来, 在县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 湟源县农机化学校基础设施及教学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师资力量得到加强, 为农机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6 实施农机化人才教育培训工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 难点在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难的关键是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和参与社会化大生产所需的相应技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科教兴青”的战略要求开展多层次培训, 真正达到农机入户农民致富, 人才入户农民致富的效果。一是发挥镇乡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 对农机手进行培训, 使其掌握操作技能, 提高作业服务水平, 让农民购机且用好机, 充分发挥作用, 取得满意的收益。二是完善和提高县农机培训机构功能, 抓好农机技术培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开展好对农机化人才的培训。计划培训农机化管理人才、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农机实用人才, 使全县农机行业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和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摘要:介绍湟源县农机化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分析湟源县农机化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指出其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成效,思路,目标,对策,青海湟源
参考文献
[1]程乃敏.舒城县张母桥镇发展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7) :174-175.
[2]李春茹.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7) :258, 263.
[3]吴红军, 刘成宝.康平县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2 (2) :69-70.
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 篇5
枣庄市政府副市长 王光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这是第一部关于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全国性大法,是全国农机化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先进科学技术的载体,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是发展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过程。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既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举措,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人才 篇6
金山合作社用农机还田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我国以调整优化装备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201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超过62%,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更有力的装备支撑。
全国已建设84 个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县,进行品种、栽培、机具和加工等技术集成探索、试验示范。推进农机合作社创建形式多元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扶持政策系列化、运行管理规范化,全国农机合作社超过5万个,日益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
深松整地是涵养耕地的一项重要耕作技术。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乐业乡南阳村,种了30年地的村民王会庆告诉笔者,四五年前地还不好种呢。“那时常年用小四轮种,越种耕层越浅,地里特别硬,种地的秸秆也都拉回家里作柴禾用,从不还田,地里明显没劲了。最近几年大伙都认可秋田深松整地了,村里80%以上的农户也把秸秆还田了,感觉地明显好了很多。”
同时,加强重要农时农机作业组织调度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广泛推行“一条龙”复式作业方式,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明显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超过40%,“三夏”小麦机收率超过92%,“三秋”玉米机收率达到63%,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2015年,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改革创新也取得新成效。进一步缩小补贴机具范围,重点补贴粮棉油糖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所需机具,選择重点薄弱环节机具实行敞开补贴,补贴机具资质与支持推广目录脱钩,推行“先购机后申请补贴”和“一站式”办理服务。
农业机械化在精确农业的应用 篇7
关键词:机械化,精确农业,应用
1“精确农业”的技术思想
1.1 认识农田内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和产量的差异
“精确农业”技术研究发展的驱动力, 是在所有农业耕地中的作物生长环境和收获产量实际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在耕地地表上作物生长环境以米为距离的变异性, 实际上早己为人们所认识。但是, 过去没有相应的技术来调控这种差异, 信息技术的发展, 包括全球定位系统 (GPS) 应用技术的成熟, 为实施农田内投入的差异调控成为可能。
1.2 分布式投入、调控差异, 实现田间小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
以GPS为基础, 集成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精确农业系统技术、为实现优化管理目标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手段。它包含如下四个方面基本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 土壤和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 (机械化技术) ;
2) 田间定位技术 (GPS定位) ;
3) 田间变量绘图技术 (机械化与人工操作) ;
4) 智能化控制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利用微机控制) ;
其过程可以描述为:田间内空间变量数据采集与作物产量图生成→数据分析→信息处理与作物系统模拟、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田间处方图生成→智能卡控制农业机械实施调控投入。
2“精确农业”的支持技术
2.1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差分DGPS
提供连续、实时、高精度二维精确原子时等信息, 经过信号处理, 可获得接收机天线的三维定位信息。目前, “精确农业”系统中均采用DGPS技术, 定位误差可达1m。越来越多的人将可通过手机等装置。接收来自GDP和北斗导航卫星信号, 确定自己位置。目前, 我国已应用GDP和北斗导航系统用于拖拉机激光平地技术、拖拉机无人驾驶技术进行农田作业和农用飞机灭蚜虫技术, 灭虫率90%以上、作业效率2 666.67hm2/天。
2.2 地理信息系统 (GIS)
—采集、储存、分析和输出地理空间数据的工具。GPS/GIS结合可将地理空间数据、电子地图和精确定位信息组成集成应用系统。
2.2.1 DSS决策支持系统:
作物生长栽培与经济分析摸拟模型;空间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统计、趋势分析与预测模型;决策分析模型与工具, 技术经济分析模型等以及土壤、资源、农用物资及作物栽培有关数据库。
2.2.2传感器技术 (RS) :
作物产量、车辆、杂草土壤参数传感器等。
2.2.3 自动控制农业机械:
适应精确农业技术应用研究的带田间作业拖拉机定位系统和平均产量传感器及生成小区产量分布图的谷物联合收割机, 与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配套的空间定位与通信系统可按15m2小区绘制平均收获量图, 计算精度可达0.5%;目前, 白动控制精密播种机, 自动控制施药机已与推广应用与精准农业。
3 精确农业的实践
计算机辅助作业生产系统 (Spatially Variable Field Operations) 管理是针对土壤且不是针对田地, 其过程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 掌握田块内的作物收获量分布状况—生成小区产量分布图 (Yie1d Map) 。
2) 对如何操作处理田间作物生长条件的差别作出分布式投入决策—生成田间投入处理图 (Treatment Mpa) 。
利用GIS提供的田间土壤类型、含水量、作物史、产量史的小区在理分布图和实测的Yield MAP并综合决策者的栽培管理经验、专家知识、作物栽培模型、经济分析模型等, 决定如何操作处理田块内小区间的条件差别, 对田区内小区产量分布图进行分析、定义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区域, 分析实现处理措施需要增加的投入和预期的经济回报。按经济效益原则提出适当的处理决策方案, 生成田间处方图 (Treatment Map) 。
3) 据Treatment Map生成智能软件, 对农业机械进行投入的调节与控制, Treatment Map即时显示需要的控制信息或自动执行必要的操作。
4 精确农业应用举例
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为精确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视又进一步推动了精确农业的发展。目前, 精准农业已涉及到施肥、植物保护、精量播种、耕作和水分管理等各有关领域。
精确农业施肥技术 (又称自动变量施肥技术) 实现了在每一操作单元上全面平衡施肥, 因此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施肥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肥料的浪费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具有明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5 精确农业在我国农机化应用前景
目前, 在充分了解国际上精确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从养分管理和施肥技术入手, 研究发展适合我国情况的精确农业技术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 在规模化经营地区选点, 建立以GIS、GPS、和RS为核心技术的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区, 引进先进技术, 建立健全田间管理档案, 应用GIS北斗导航系统收集整理现有资料, 逐渐建立起以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为主体的信息系统, 利用GPS或北斗导航系统, 改进现有机具研制适用的GIS施肥指导系统, 和自动调节变量施肥机具。在此基础上, 建立规模化经营经营的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区。
2) 在主要农业自然经济区选点, 研究不同生产条件下土壤养状况、变化规律和变异情况,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和植物体系内各种养分的循环规律和变化特征, 应用GIS研究形成适用于当地条件下的土壤养分地理信息系统, 对农田系统中各种养分迁移规律、土壤中各养分状况和变化特征进行图形描述和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晓辉, 李汝莘.法国的精确农业研究及应用现状[J].农机化研究, 2002, (1) :12-15.
农业机械化人才 篇8
现代农业发展中, 寻求高农作生产效率,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实现农业机械化, 是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考虑到当前农业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 农业机械管理想要具备强劲的后劲动力, 必须要认清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 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
国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 农业经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搞好农业生产, 是关系农户生计的大问题。现阶段, 如何提升农作生产效率, 是今后发展农业必然要思考的问题。而农业机械在提升农作效率方面意义重大, 但是, 现阶段, 整体农机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体现在:
1) 农机产品技术不高,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存在不小差距。尤其高端技术方面, 国内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低, 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正因为此, 国内农机产品价格普遍要高, 产品结构趋向不平衡。
2) 农业机械设备市场定位不准确不清晰, 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比较大, 前景比较广阔, 但是很多农业产品在定位过程中, 由于存在市场定位不是很准确不够清晰。我国很多生产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厂家虽然定位于瞄准了大型农机市场, 但是自身生产的设备在功能和使用性能上达不到相关的要求, 无法满足市场的正常需求。而很多中小型生产厂家, 虽然在客户群体上比大型设备生产厂家较为广阔, 但是设备的定价和使用能力极不协调, 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需求。
3) 农业机械设备的定价偏高, 由于农业机械设备和制造成本一直较高, 由此也就导致了农业机械的最终销售价格平偏高。在农机市场不管是小型的农机设备还是大型的农机设备, 虽然在购买过程中国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额外补贴, 但是由于销售价格偏高, 导致了消费者只能望尘莫及, 暂时不会购买农机设备, 这对农业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技术措施
考虑到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提高农业农机化水平, 提升农业生产技术, 普及农机农业推广水平, 是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最根本的要求。针对目前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今后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务必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3.1 重视技术创新, 提升技术水平
提升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 应加大对农机技术的创新。将创新的理念, 融通到技术投入的每个环节。同时, 在财力和物力多方面, 均应给于足够的支持。针对性开发的农机新技术, 务必切合实际因地制宜, 适合本地农艺操作要求, 使农业机械密切联系农业生产。总之, 技术上的创新, 确保农机始终处于高科技水准。
3.2 准确市场定位, 明晰顾客群体
找准农机推广市场, 明确客户群体, 是高农机推广效益的关键。今后农机的研发和推广, 必须切合客户需求, 开发相应的农机产品, 确保开发生产的农机功能, 很好地满足农户的操作需求, 达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总之, 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求, 必须要有清晰的市场布局, 确保市场定位的合理性。
3.3 优化产品制造, 控制销售价格
目前, 农机产品价格高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 影响着农户购机的热情。对于农机价格高的问题, 有必要自多方面着手解决。第一, 控制农机研发成本, 降低制造成本输出, 提升农机实用性。第二, 优化产品制作工艺, 提升农机生产效率, 降低农机制造成本。第三, 完善直销渠道, 剔除中间环节。自上述三方面的努力, 将很好预控销售价格。
3.4 加强农机推广, 调动购机积极性
重视农机推广工作, 在发展农机事业中很重要和关键。加强农机推广, 将先进实用的农机具, 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 达到提升农作效率的目的。由此, 在农机管理工作中, 农机产品的推广和发展, 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做好此项工作, 第一, 农机管理人员务必了解先进农机技术的发展动态, 掌握最先进的农机设备, 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其推广到需要的农业生产中去。第二, 拓宽农机推广渠道, 积极构建农机推广信息平台, 引导民众了解更多的农机信息。此外, 重视农机宣传, 提升民众对农机性能的了解, 重视农机技术培训, 增强社会对农机的普遍认同度。
4 结语
目前农机器械管理过程中, 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管理过程中, 要想实现农机机械管理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就需要及时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及时的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优化农机机械管理的产业结构, 增加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资金投入, 降低机械生产、研发和销售过程中各项成本, 最终降低设备的价格, 真正的惠及千万农民。
参考文献
[1]张莹.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6, (5) :22.
[2]金凌.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J].北京农业, 2014, (24) :127.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篇9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农村改革以来, 宿州市的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安徽前列。30年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宿州市的农机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呈现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上世纪80年代, 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热情, 农机服务突破了单一的耕耙作业, 开始向着播种、收获、灌溉、植保、加工、运输等农业生产的其它主要环节扩展。1994年, 全市小型拖拉机发展到106649台, 是1980年的7.9倍;农田机械化作业量达到了161万公顷, 是1980的6.4倍。1995年以来, 轰轰烈烈的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就是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典型事例。在市场的引导下, 宿州市的农机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更快。2003年全市农机户发展到34.5万个, 农机服务专业户达到9800多个。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增多, 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 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觉行为, 广大农民和经营大户迫切要求农业机械化。2004年,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2004年6月25日国家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法律和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 农机补贴政策在引导宿州市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上发挥了显著作用, 出现了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新局面。2008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42万k W, 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86k W, 拖拉机26.2万台, 联合收割机总量达11676台, 农业机械总量达到150万台件, 目前, 全市农民每年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的投入达4亿多元。农业机械成为农民除了土地以外的主要生产性资产。2008年, 全市机耕50.2万公顷, 机收面积46.7万公顷, 机播面积54.7万公顷,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9.3%。农副产品初加工、农机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市农机服务专业户达1.8万个, 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19万户, 固定资产在30万元以上、年作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有35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农机合作组织为龙头, 农机大户为主体, 农机户为基础, 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早在70年代末期, 一些地区的工商企业就以农业机械服务为手段向农业的产前、产后延伸, 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在生产组织上进行探索。80年代以后, 创造了公司加农户等经营组织形式。从生产手段上来看, 大都是农户的种植、收获机械和公司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在实施具体的作业。当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高效益的现代基础产业, 就必须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及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 宿州市农业机械化的长足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推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 它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推动。
1、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农业机械化促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表现在农产品结构上, 就是根据市场需求, 立足本地资源, 扩大经济效益高、能赚钱的优势产品生产规模, 形成支柱产业, 建立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基地。要求这些生产基地实行区域化布局, 规模化经营。因此, 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 它给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时机, 同时也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途径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要求转移农村劳动力。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取决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劳务经济的发展, 但农机化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前提。宿州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使农业机械的替代作用充分发挥, 广大农民由家家户户买农机, 开始向买“农机服务”转变。近年来, 该市农村劳动力向劳务产业和乡村工业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加, 其中多数是外出打工的农民, 达到了130万人, 由于农机化服务发展, 即便是夏秋农忙季节, 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基本不需要返乡。土地规模经营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 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 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保障。该市百万亩水果生产基地的砀山县, 机动植保机械达到了81650台, 这些农业机械在水果产业基地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2、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牵引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运行方式上是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通过这种途径使农产品与市场有机地链接,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极大地提高农业的自身发展能力。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有机的市场体系, 这个体系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的支撑,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这个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州市农业运输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彻底解决了农村运输问题, 据统计, “十一五”以来, 宿州市每年的农机机械运输量都在100000万吨公里以上, 2008年达到了143341万吨公里。农机运输服务在解决常规生产运输问题的同时, 把分散经营的单家独户与产业化龙头和大市场相连接, 满足了市场大需求、大交换的需要。机械运销装备的发展, 使大流通成为可能, 并且各种相应的机械装备也将使农产品在运销过程中实现保鲜、烘干、冷冻、储藏等, 从而减少损失, 降低风险。
3、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标准化生产需要农业机械化保障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又一特征是集约化。其一准确把握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各种因素, 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上, 都实行标准化作业。其二,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其三, 以优质化为方向。其四, 以保证食品安全为基础。农机化是农业科学技术与机械设备技术相结合的物化, 只有发展农机化, 才能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大规模、高标准地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使用安全高效的植保机械和烘干装置, 以提高防治效果, 减少农药残留, 避免产品霉变, 降低环境污染, 保证食品安全。使用冷冻、储藏设备使长期存放和大范围配送成为可能。实行机械化标准作业, 可以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三、农业机械化要向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提供的是高效率、高质量、市场化的服务, 这样的农机服务必须依靠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实现, 农民由一家一户自购自用农机的自然经济服务形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虽然宿州市农机化服务组织发展很快, 但农民自我服务仍在农机化服务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 农业机械化要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就要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使农机服务向自身的产业化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还促进了产业化的分工, 实现农民在农业内部的再就业。
农业机械化人才 篇10
1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 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载体, 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肇源县2012年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2.2%, 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耕、种、收、植保、运输等高劳动强度的生产环节中替代了70%的人工劳动, 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机械化耕作, 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 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强了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加了粮食产量。2012年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肇源县粮食总产量达到80.3万吨。通过机械深松整地, 改良了土壤结构, 推行秸杆还田机械, 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 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 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 补贴力度逐年加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 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与农户联手打造的规模种植基地蓬勃兴起, 如立陡山水稻种植示范区、民意大庙旱田种植示范区, 福兴乡镇经济作物示范基地等。这些规模种植基地大的有5000亩, 小的也有500亩, 非常适合农业机械高效率作业;特别是省农机深松整地40万亩试点示范项目成功落户肇源县, 对于培育优质粮食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机行业的优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 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自然提高;以农村土地流转为载体的种田大户应运而生, 他们对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作业需求更加迫切。
1.3 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是实现农民增收, 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第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我县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机手已经超过8000人, 年经营收入大多达到2万元左右, 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就达到了212户。第二, 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农民实现了节本增效。使用农业机械, 极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减少了农作物收获的损失, 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 肇源县水稻生产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其生产效率是人畜力作业的20倍, 采用玉米全过程机械化生产, 可以使玉米增产10%以上, 每亩降低成本180元以上。
1.4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 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供了物质保障,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把农业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肇源县是黑龙江西部优质粮食产业基地, 土地肥沃, 地势平旷, 大中型农机具作业基础条件优越, 有利于大中型农机具作业。2012年肇源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4.8万k W, 同比增长5.6%;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中央财政资金520万元, 推广新型农机具1000余台套;带动农机总投入1800余万元。实现机耕作业面积112.6千hm2, 机收作业面积99.8千hm2, 农机运输总量达到10.5亿吨公里, 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达3.2亿元;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农机经营效益的快速增长,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应用新型农业机械的热情, 有力地促进了肇源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5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全县农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根本转变。新机具、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使农业“耕、种、收、管”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使近50%的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 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 肇源县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结构中, 第一产业结构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 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从2006年的6万人, 上升的2012年的15万人, 占农村从业人员的40%以上,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利用, 对促进整个经济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按照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要求,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肇源县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但真正投入农业机械化的比重偏低。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补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购机补贴政策总量有限, 从而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过程中, 更是难上加难。如: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水稻收获机、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 但买不起, 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 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 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 提灌设施老化严重, 田间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肇源县县的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 85%以上的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 但新型、复合型、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偏少, 装备结构配置不合理, 小型农机具重复购置现象严重, 农机具配套率较低, 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 满足特色农林牧业、经济作物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 特别是设施农业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 产前、产后机械少。
2.3 机械利用率不高
发展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 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 但配套比较低, 且农机机型繁杂、机具繁多、主部件又不能兼容, 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区域性或季节性影响很大, 作业量不饱和, 闲置时间长, 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2.4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离不开社会化服务, 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 肇源县16个乡镇中, 虽然都设有农机管理机构, 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 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不规范, 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农机社会化, 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 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刚刚起步;肇源县目前大型农机合作社才发展到4个, 近年来, 农机合作社按照“五统一”的要求, 实施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作业, 取得了显着成效, 但是, 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总量偏少, 部分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小, 发展不平衡, 机械装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5 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有近万家, 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 不能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模式。科教兴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动, 农机科技储备不足, 新项目、新机具、新技术研制开发推广力度不大, 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面对网络信息时代, 肇源县农机信息网络还不健全, 农机化信息人才缺乏, 乡镇基本上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去从事一些对作物种植面积、成熟时间、机收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编、发布工作, 以至这些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
3 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大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把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明确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 发展农机化事业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1 与时俱进,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机发展观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 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 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 不断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农产品生产成本, 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根据我县各乡镇不同地理条件、生态特点,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区分轻重缓急, 抓好重要季节、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三是树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观念。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 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让农民充分感受到农业机械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进一步激发他们发展农业机械的强大源动力。四是树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照规模经济理论, 依靠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 发挥规模化优势, 培育农业机械跨区域作业市场, 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3.2 统筹发展,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农民投入为主体, 农机合作组织投入为方向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支持农机化事业, 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动员农民组建农机合作社, 将资金集中起来, 以合作社为单位购买机具, 开展经营, 使农机化事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市场引导, 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突出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条龙”作业, 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农机大户, 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和规模, 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通过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农业机械使用者经营者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机械维修等方面提供服务。
3.4 因地制宜, 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
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 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为补充的, 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功能齐全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 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 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5 项目带动, 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一是要用足用活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合实际, 进一步扩大财政的购机补贴扶持力度, 明确补贴重点和标准, 逐年加大补贴资金总额和补贴范围, 对列入规划的农机专业村 (户) 给予适当的政策性扶持。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 扩大补贴覆盖面, 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机械化人才 篇11
【关键词】农机化 作用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1.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两者关系密不可分,没有农机化就没有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把大工业、自然科学和自然力引入农业的生产过程,实现农业机械化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现代生物技术通过现代装备和工程技术手段的支持得以实施和进一步发展。所以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取消、也不能跳过的发展阶段。
1.2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
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群众的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程度势必要求农业机械化,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农村工业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
1.3 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转变传统农业的主要途径,是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依靠农业机械作为连接纽带。机械作业能够实现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确农业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实现投入的低成本和粮食生产稳定、高产,有效增加农民种粮收益;发展机械化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为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1.4 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农民观念的变化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源动力。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农机作业成本的降低、农机化的日益普及,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低,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落后。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机械化应用范围小,许多方面的机械化生产还处于空白状态。
2.2 农机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
我国农机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品种不全,多数机种普遍存在使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缺点,与国外产品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对国产农机品牌的评价较低,多认为国产农机“能用、爱坏、常修”。我国农机企业数量多但是相对分散而且规模小,多数企业缺乏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动力,农机产品市场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健康发展。
2.3 使用成本偏高,效益低
目前,由于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机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机价格高于农民收入水平;由于柴油价格比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农机户税费方面的负担比较重;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乡镇农机服务站发展不稳定,信息服务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
2.4 农机化投入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
政府对农机财政投入与农民的现实需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实施农机补贴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总数的几十分之一。同时标准化农田和农村机耕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农机化示范、推广经费投入不足,使得许多农机新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
3.我国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策略
3.1制订法律法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明确规定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各种支持方式和途径,发挥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农机经营、将农机产品质量、农机使用和维修以及农机化教育与培训等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明确农机产品供应者的责任,有效维护农业机械经营者和农民的利益。
3.2提高财政支持,实施宏观调控
国际惯例规定,机械化发展初级阶段是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阶段。我国正处于机械化发展初级阶段,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机化财政支持,实施宏观调控,有效解决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农机使用成本偏高,效益低;农机投入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3.3 建立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利用率,降低使用成本,建立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体系,解决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是农业发展普遍关注的问题。
3.4 通过农业机械化环境建设,促进农机化发展
借鉴一些国家做法,通过农机化环境建设如实施规模经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来促进农机化发展。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篇12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只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才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推进农业生产手段实现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化转变进程;才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民增收;才能缩小城乡差别,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2 农业机械化是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
要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 用现代化手段改造传统农业, 用高新技术装备农业。实践证明, 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先进的农艺管理、生物管理、生态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等, 要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都必须借助农业机械这个载体。如: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机械化收获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因此, 大力发展农机化对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力畜力, 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把农民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 以释放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机械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不断增效, 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农工双赢的好局面。因此, 农业机械化为国民经济做出了贡献。
2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2.1 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协调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制定农业机械化、农机工业发展规划, 落实政策措施, 明确分工, 加强协作, 加强队伍建设, 加大推进力度。切实保障工作经费, 改善工作条件, 充分发挥协调、服务、自律的作用,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2.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必须结合当地实际, 因地制宜, 按照“市场主导, 政府扶持, 资源节约, 合作共用, 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 优化区域布局, 促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 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和农机新技术, 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转, 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作业水平
2.3 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培植农机龙头企业、农机专业户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 帮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二是要鼓励和引导各类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三是着力解决好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 更好的发挥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 促进农机服务的产业化、专业化。
2.4 政策扶持, 加强引导
一是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 确保党的政策受益于民, 利用政策引导, 加速机具更新换代,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作业效率。二是建立农机燃油补贴制度。三是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 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燃眉之急。
2.5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强化农机管理
一是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积极组织开展“黑车非驾”专项整治工作, 确保安全生产。二是认真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加强与工商部门紧密配合, 依法对农机维修网点和农机市场进行管理。三是加强农机技术培训, 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提高农机作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