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2024-09-12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精选11篇)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篇1

摘要:通过分析偏远山区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特点, 提出相关的创新发展农业机械思维, 开拓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新路子。

关键词:农业机械,存在问题,创新,山区,新路子

0 引言

当前, 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已实施多年, 农民积极购买农业机械, 已经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种势头仍将对农业生产继续发挥促进作用。然而, 偏远的山区农业机械化由于长期机械品种单一、小型化、规模小等特点, 不可能与平原区域的乡镇相提并论, 山区农业机械化底子薄, 长期发展缓慢, 在支撑山区农业生产方面, 其技术基础是很脆弱的, 而未来山区经济也要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必将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利用现有农机管理职能和行业系统优势, 既能完成党和政府赋予的职责和任务, 又能使山区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 作为乡镇级的农机人员应该转变观念, 创新思维, 走出一条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

1 山区乡镇的自然情况

孟家岭镇位于吉林省梨树县东部半山区, 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东辽河西岸, 幅员面积143.2 km2, 9个行政村, 总人口1.8万人。南邻全省著名的二龙湖旅游区, 东临碧波荡漾的东辽河。孟家岭全镇社会总产值2.7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1.1亿元, 财政收入450万元, 粮食产量3万t。有丰富的山林资源, 山林覆盖率为60%, 有果园1000 hm2。

2 山区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受制于山区偏僻的自然条件。山区偏远僻静, 远离城市, 各方面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限制, 山多地少, 地块面积小、分散, 制约了农机集约经营、连片作业, 也限制了机械化的发展。孟家岭镇共有9个行政村, 分布在山间, 村民的耕地也不集中, 而且还分布在坡地、山地上, 平原地块的面积也很少, 安装大包干时遗留的传统, 每户人家不可能只分到平原承包地块, 还有坡地、山地, 而且是搭配分地, 所以造成农机作业特别是连片作业困难。另外, 就是同一平原地块, 由多家经营种植, 种植品种由各家说了算, 出现一块平地多家多样种植, 给农机播种等作业都带来影响, 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 受地理条件限制, 山区在耕作习惯上仍然沿用传统耕作方式, 生产方式的落后, 使山区的农机耕作方式和技术很难升级, 导致出现了山区耕作土地板结、作物产量下降的趋势难以转变。主要原因是: (1) 山区土地面积少, 一家一户耕种的条块分割的土地不可能促使农户经营较大型的农机具, 而多是经营中型以下的拖拉机, 所以农田作业不是进行深松和深翻, 而只能先进行浅层灭茬整地作业, 这样多年就形成土壤的“犁底层”, 使作物难以穿透这层硬土层而使其根系下扎, 无法吸收水分, 作物产量不高; (2) 由于第一项原因, 粮食产量不高, 又促使农民要加大化肥投入, 以此来换取粮食的高产, 久而久之, 即形成了恶性循环, 致使每年每户农户的化肥投入费用居高不下, 使生产成本加大, 而粮食产量虽然上去了, 但总体收益却又有所下降, 出现农民高投入、高产出、低收效的结果, 得不偿失, 影响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使山区的农业机械化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3 山区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能凭借以往农机管理的经验对待这一现象, 作为乡镇党和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的农机站, 应该转变观念, 更新工作思路, 以推广先进的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具为核心,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 以促进山区农业生产力为宗旨, 积极想办法, 创新思维, 勇敢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山区农业机械化道路。

(1) 引进中型以上动力的拖拉机和相应机具, 打破山区乡镇农机结构单一的格局, 并组织农民、农机手进行土壤深松作业试验, 在平原地块设立“样板田”, 用典型引路的办法, 逐步让农民看到和体会机械深松作业的效果, 以逐步改变土壤板结现象, 最终打破和消灭“犁底层”, 为粮食安全生产创造技术条件。

(2) 在山区乡镇引导农民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承担连片作业和有计划地推进农机、农业集约经验, 方便推广各种先进农业、农机技术, 提高农机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发挥农机站集体和专业人员的技术优势, 积极向农民宣传集约经营的优点, 说明土地连片与农机耕作的关系对未来农村发展的意义, 为农机化在山区乡镇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技术支持。即先在平原土地面积较大的村进行土地连片作业的试点, 再逐步在全镇推广, 这样可以加快农机化同步发展。

(4) 加快山区乡镇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偏远山区农机维修网点少, 农机出现故障维修很不方便。应通过合理设置维修网点, 为那些经营农机时间短、缺乏经验的使用者提供服务, 解决后顾之忧, 能够促进山区农机化健康发展。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篇2

农业机械化科教工作思路和重点

根据全省农机化办会议精神,结合20工作需要,提出年省农机化科教工作思路和重点如下: 1 2009年农机科教工作的.基本思路 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机行业科教质量工作,围绕全年农机重大工作任务,各地农机科教单位找准位置,确定农机科教的目标任务,以开展农机化科技项目、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化技术培训、农机质量管理为工作重点.以改革为动力,搞好农机行业科教系统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力求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全年农机科教工作任务,为促进全省农机化发展、开创科教T作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

作 者:湖北省农机械化管理办公室科教处 作者单位:刊 名:湖北农机化英文刊名:HUBEI NONGJIHUA年,卷(期):2009“”(2)分类号: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增收;农机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325-01

一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新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就是把农业置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生物技术科学化、劳动手段机械化和生产经营管理社会化,这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标志。搞不搞机械化,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强抗灾能力,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特别是我县,在现有农机化普及率同粮食主产地区相比水平较低、粮食生产量低而不稳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普及工作,对改变我们现有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后劲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 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农机就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具体应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县地域分布复杂,东部地势平坦,西部多山地和丘陵,怎样使全县的农机具的普及发展均衡,促进西部山区大面积的农机使用,提高我县西部农民的机械化耕种水平和收入,是摆在我们农机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實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已进入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而且主要为农民个人所有和经营, 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和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必将相应地提高农民机手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使他们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致富带头人。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畜粪无害化处理等新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就我县来说,许多农村中都有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各类农机合作社,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 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技术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它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可以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以及其它先进技术,可以进行复合作业和联合作业,从而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

2.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机械化的生产可以大大缩短由人工生产带来的长时间的劳动,使农民能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效率大幅增加,能够实现大面积的耕作,在某一地区实现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3.有利于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 现阶段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 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面向新世纪,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调整战略,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农机化的重要作用。实践反复证明:农业机械化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今后在提高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农业机械质量。稳步提高利用率和作业质量。首先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调动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减少小型低性能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小型农机具只是起到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其次从对农机的要求看,所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最后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想真正提高农机化水平,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四 结束语

临汾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篇4

建设现代都市农业面临许多问题, 其中解决劳力转移与耕地的矛盾,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提高等问题, 在目前显得尤为迫切。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助于这些矛盾的解决。农业机械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都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围绕农业生产、生态等多方面展开, 并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 临汾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临汾市农机化已经步入中级发展阶段, 全市农机总动力401.6×104 k W, 农业单位面积动力0.95 k W/0.067 hm2, 农村劳均2.28 k W。以耕、种、收为主体的田间作业机械增速较快, 新型适用的高性能、高品质、高效率农业机械在临汾市有较大发展。机械植保、机械脱粒、秸秆综合处理等农机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农机协会为龙头, 以全市13 151个农机户为基础, 以503个农机大户为骨干, 以1 300个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 基本形成了组织形式多样化、运营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农机服务体系, 承担了全市65%以上的农机生产作业任务。农机生产与跨区作业, 已成为农民创收致富的门道。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创收能力明显增强, 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全市以农机培训站为基地, 积极开展以专业技能、阳光工程、农机驾驶为主要内容的科教培训和各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提高农机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全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5万人次。同时, 加强农机安全教育, 扎实开展源头治理, 创建“平安农机”, 农业机械优质、高效、安全、低耗为农业生产服务, 保障农机生产作业与道路交通连续多年安全无事故,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虽然近几年临汾市农机化有了较快发展, 但客观上存在明显不足:由于认识和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异, 形成发展不平衡。现有农机总量中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 普通机械多、高性能机械少, 粮食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机械少, 农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难以适应农机作业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当前农机生产作业环节中, 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播等生产环节技术十分薄弱, 进展缓慢, 整体作业水平不高, 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乡镇农机服务机构以钱养事工作效果不明显, 服务职能弱化。同时, 农机化技术人才与事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 农机化投入体系尚不健全, 投资渠道单一, 投入力度不大。农机化财政投入占农业投入的比例甚微。引导扶持农机化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 不能适应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需要。现阶段农业过于分散的经济方式不适应农机化发展。

2 发展现代农业农机化的对策

2.1 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

设施农业是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设施农业为生产都市必需的新鲜农产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 侯马市以简易大棚和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在局部地区有了长足发展, 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设施农业的发展中, 要重点发展“智能”化大棚设施, 引进多功能园田管理机械, 推广大棚喷、淋、滴、渗灌与温控技术, 大幅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2.2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机械化

要充分发挥农机化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顺应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发展生态型农业机械。积极引进秸秆饲料、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粪便处理、有机肥料等农业机械。通过推广使用新型环保农业机械, 使农村种养业的废弃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改善和改进生态环境,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促进农村村容整洁, 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2.3 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 实现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广大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在现代都市农业的建设进程中, 要从增强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 积极引导农民购置高性能、高品质、高效率的粮油作业机械, 提高配置农机质量以及玉米生产机械化中的收获技术问题, 重点提升粮食油料作物主要生产环节的装备水平, 加快实现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产后保鲜加工是提高农产品效益的关键, 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农产品短缺时代的结束, 产后保鲜、加工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露。积极探索农产品产后加工升值的机械化发展路子, 加速推广冷藏保鲜技术和真空包装技术的应用, 引进果品分级处理、打腊包装、蔬菜脱水加工等产品加工机械,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4 开拓新的农机发展环境

加强对农机化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 突出农机化在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 把农机化工作摆放在各级政府农业工作重要位置, 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 将农业机械化主要发展目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加强农机化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 加强农机行政行为执行力度, 加强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力度, 切实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同时注重农机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切实树立农机管理部门严格执法的权威和保护农机部门的合法权益。保障管理者、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使之形成依法治机的良好氛围, 使之适应都市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扶持, 运用多种方式, 鼓励各个方面利用机械、技术、资本、服务等纽带, 走向联合的形式。积极探索, 创新发展以基层农机服务站、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协会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化服务体系,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 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服务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努力开创多种所有制投入农业机械化建设的新格局。坚持谁投入, 谁所有, 谁得益的原则,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兴办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充分保障农民群众选择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自主权。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扶持为引导、社会工商资本和农户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农机化投入机制。通过采取多层次补助, 多渠道集资,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经营方式来发展和壮大农业机械化事业

3 科学展望

通过实施重点项目推进和技术创新发展, 到2020年, 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5%以上, 努力实现加快现代都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奋斗目标。

摘要:分析了临汾市农机化的现状, 针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的进入城市、农村剩余劳力素质等问题, 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

发展农业成功思路 篇5

虽然近两年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但由于农村信用社发放了抗旱专项贷款600万元,发放农作物备播、化肥等专项贷款450万元,有力地支持全县农业发展优质高效作物,保持了基本平稳地发展态势,使种植业向优质高效迈进。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在支持县城经济发展、畜牧业保持快速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发挥了极大的支持作用,特别在板栗栽培,南江黄羊养殖上给予了极大的信贷支持。使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4万余吨,蛋类总产量为14万余吨。2001年全县被评为“全省畜牧生产先进单位”,信用联社2001年度获县“支农先进单位”和全县综合考核一等奖。各乡镇农村信用社立足当地实际,紧密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完成小流域治理几十万平方公里,其中重点治理20多万平方公里,支持农户购置拖拉机,小型农机具近3万台,机耕面积大幅提高。桐柏县信用联社与农户已建立了相互信赖的良好诚信关系。

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巨大的可喜成效。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了“东栗西枣中部茶”的区域经济格局。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全县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已占到农林牧渔业产值的58%,畜牧业通过推行规模化养殖,开始走向快速发展的轨道。以南江黄羊为主的肉羊“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使桐柏县成为全省最大的黄羊养殖基地,全县种植莲菜1万多亩,优质高效作物面积不断扩大,食用菌走上多品种发展的道路使主导产业在结构调整规模上取得新突破。

为改善基础生产条件,把农建的工作重点由大规模治山整地为主转移到兴修水利。全县利用旱灾造成农业减收的事例,教育引导广大干群兴修水利,以改善农民通行条件和货畅其流为目标,整修乡村公路100余公里;县乡公路升省道工程已规划4条998公里,已开工2条。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全县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搞好流域综合整治。银盘河、仓库等5条小流域被确定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工程。

在推进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首先是积极引进推广六大类10多种新品种。主导产业确定了当家品种,保证了农产品走向优质化。引进培育科技人才,科技部门挂靠高层科研院校和利用招商引资聘请20多位专家、科研人员具体指导农业生产;县电视台设立了“科普田园”专栏,开展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

目前,全县各类农业龙头企业仅十几家,多数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能力弱,还没有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生产关联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在专业市场建设上,全县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多为农村集贸市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少,农产品流通难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实现增收才是衡量工作的最客观的依据之一,实现农民增收难度很大,但潜力也很大,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把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培植和发展规模经营,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和利益机制。大力推广“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同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在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与企业在一体化经营中双赢双富;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要按照“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要求,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完善一批布局合理、服务配套、功能齐全,能够吸纳全市、辐射全国的大型农产品专业市场。

农产品流通方式要通过搞活流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以流通促调整,促增效,促增收。既要充分发挥国有商业的作用,又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推进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的发展和管理,促进农产品流通的社会化网络建设。拓展开放型农业发展,开放型农业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要下决心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把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要加快农业领域利用外资的步伐,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采取多途径,把国外的大商家、大厂家引进来,也可以与国内有创汇能力的大企业、大公司合作,借船出海,带动的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促进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抓好动植物良种工程建设,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这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是实施科教兴农、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城乡一体、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把有关单位和人员组织起来,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急农业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及时搞好技术指导、植保防疫、排水灌水、农机作业等基础性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和技术培训工作,把先进、适用的科学种、养加工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实现增效增收。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篇6

1 甘孜州农机化现状

到2007年底,全州农机总动力达58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2.47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3.68亿元。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全州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23.17%,机收6.98%,机播28.29%;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9.85%。

目前,甘孜州农机局负责全州农业机械化工作,下设农机监理所、农牧机械研究所、农机校、农机公司4个直属企事业单位,有县农机管理机构18个,其中单设的农机局8个,合设局或政府组成局的下设站10个。各县均设有农机监理站及农机管理站,有乡(镇)农牧科技服务中心或单设的农机服务站194个,农机人员编制131人。全州有农机户23 751户29 831人,其中拖拉机驾驶员29 831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机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更新换代乏力;二是运输型机械多,农田作业型机械少;三是中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四是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和高性能机具少;五是种植业机械多,畜牧业机械少。

2.2 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够平衡

在作业环节上,耕、种、收机械化均低于全省水平,其中,机耕水平较高,机播机收水平较低;在区域发展上,山原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河谷地区机械化水平较低。

2.3 农机投入不足,发展步伐缓慢

一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待完善。近年来中央投入增加较快,但州、县财政投入不足,同时存在项目基本无工作经费、运费高、购机补贴比例和额度偏低等问题。二是对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近五年来,机耕道省级投入仅73万元,州、县财政投入也十分有限。据调查,未来五年甘孜州适宜和需要建设提灌站的共有128处289台4 210千瓦,可实现控灌面积0.33万公顷,但省、州投入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三是农机农田作业导向资金缺乏。近年来农用油料价格猛涨,农机作业成本激增;甘孜州农业产出率低,农民承受力有限,农机作业价格无法相应增加,因此农机作业经济效益非常低,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四是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太少。五是农机投入在各项支农项目中所占份额低。

2.4 农机安全监理手段弱化,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农机监理的行政执法职能有所削弱,无上路检查权、事故处理权和违章车辆的处罚权,“黑车非驾”和违章搭人的现象十分严重,对农机安全生产造成极大隐患。

2.5 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效益较差

目前甘孜州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还不够规范,信息较闭塞;加之燃油价格不断上涨,农业机械作业成本增加,农机经营效益较低,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

2.6 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 当前农机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及对策措施

全州农机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为:抓住一条主线,实现两个转变,加强三项建设,突出四个重点,强化五项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围绕农机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3.1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形成发展共识

从笔者初步调查来看,农业机械化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节本增收,替代大量人力畜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孜州现有农机从业人员29 813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6%。他们通过从事农机运输、销售、维修、农机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农村经济不可忽视的活跃力量。建议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把农机化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3.2 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增加农机化投入

一是要争取在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中,对民族地区实行更优惠的政策,国家补贴的比例可从现在的30%提高到50%,州县财政应配套进行累加补助和运费补贴,各级财政还应按购机补贴总额10%的比例,解决购机补贴工作经费。二是切实加大农机提灌站和机耕道等农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将这些项目纳入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和扶贫资金项目。三是由州、县财政出资,启动农机作业补贴和农机燃油补贴项目。四是积极实施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扶持项目、农机推广和监理装备建设项目、农机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给予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些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从而充分发挥农机公共服务的功能,解决好农牧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

3.3 通过大力实施购机直补等农机项目,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力度,依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引导农民购置先进、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在稳步推进农机保有量增长的同时,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比例,大幅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做好农机化区域发展规划,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发展适宜当地的农业机械。

3.4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化整体效益

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积极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遵循“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重点发展农机大户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发展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农机化整体效益。

3.5 加强资源整合,积极开展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整合现有农机项目资金和人才资源,创新运行机制,积极建立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机电提灌示范基地、畜牧业机械化示范基地等富有特色的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同时加强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和示范,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作好技术储备。

3.6 加强监督管理,优化农机化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观念,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严把拖拉机及驾驶员上户办证入口关,狠抓源头管理,为农机化发展保驾护航;建立有效的农机产品质量安全调查、投拆监督机制,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维护农机户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加强对农业机械作业组织各类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质量的监督,建立农业机械化作业质量标准,维护作业秩序,为农牧民提供便利和服务。

3.7 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强化队伍建设

依托扶贫培训、阳光培训和拖拉机手的技能、安全培训,大力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机手、农机专业户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机管理、推广、教学、监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通过定向学习,院校进修,集中培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农机化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增添农机队伍活力。

3.8 树立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

建湖县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 篇7

1 建湖县设施农业机械化现状

1.1 耕作机械

近几年, 建湖县农机推广部门根据农村的经营模式和经济实力, 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几种耕作机械作为推广机型。通过几年的努力,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耕作机械的推广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解放了生产力, 为棚内生产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1.2 卷帘机械

冬暖式大棚机械卷帘技术, 技术先进, 效率高, 节省劳力, 减轻劳动强度, 延长光照时间, 提高温度, 能使作物提前上市, 具有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等优点, 是当前蔬菜生产急需的装备。建湖县目前正在使用的大棚卷帘机械有手动卷帘机械和电动卷帘机械两种。

1.3 节水灌溉机械

节水灌溉技术是国家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 应用于塑料大棚的滴灌设备, 能将水和养分均匀地输送到作物根部, 明显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建湖县近几年以推广滴灌系统为主,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 风机机械

夏季为降低大棚温度, 实现温室的全年生产利用, 建湖县除利用遮阳网覆盖外, 还安装了低压大流量轴流风机, 能有效控制室内气温低于室外, 满足大棚生产对环境的要求。

2 存在问题

(1) 旋耕、深耕作业在深度和效率上达不到要求。还有加工工艺粗糙、旋耕刀不耐磨等问题。

(2) 棚内植保机械需要更新。目前建湖县用于棚内植保作业的机械仍然是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劳动强度大, 作业效率低, 雾化程度差, 作业环境恶劣, 尤其在病虫害多发年份, 往往因工作效率低而贻误了防治最佳时期, 造成经济损失。

(3) 已有设施农业机械的品种不能满足用户需要, 性能达不到农艺要求。

(4) 大棚机械卷帘机械化程度和技术亟待提高。目前建湖县安装手动卷帘设备的较多, 而自动卷帘设备较少, 已成为实现设施农业机械化的一大障碍。

3 发展思路

3.1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的作用

多年的实践证明, 科技成果的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 推广工作至关重要。由于人们对新的科技成果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这就需要农机推广人员深入基层, 深人生产第一线, 有目的、有组织地面向农民宣传、普及先进的农机化科技知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召开现场会、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等形成, 宣传推广新技术、新机具, 引导、帮助农民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成果, 不断提高农机化水平。在推广中要切实搞好技术服务, 协调生产厂家搞好售后服务, 解决购机者的后顾之忧。

3.2 重点发展的机具

(1) 根据农户需要, 引进和推广适宜大棚作业的体积更小、效率更高、价格便宜、适应可靠、群众易于接受的微型耕作机。

(2) 根据生产要求, 配备开沟、扶垄、覆膜、育苗及移栽设备。

(3) 对棚内植保机械进行更新。

3.3 强化政策引导, 加大对设施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1) 从政府投入的各种项目中, 争取农机化发展资金。建议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发基金用于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对购买设施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购机补贴, 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设施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2) 在经营形式上, 采取农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避免重复购机, 增加农户负担。

(3) 落实信贷资金扶持农机化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为农民购机贷款打开绿灯, 提供方便。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篇8

1基本现状

武进区积极扶持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发展, 培育农业主导产业, 目前已经形成畜牧、水产、林果、花卉苗木和蔬菜五大现代高效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养殖牲畜12万头, 渔业养殖面积6.33 khm2, 林果面积3.93 khm2, 花卉苗木面积10.2 khm2, 蔬菜种植面积2.65 khm2, 设施农业规模面积占44.22%。在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同时, 武进区积极主动作为, 按照突出重点、主动跟进、积极配套、高效服务的方针, 示范推广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新机具、新技术, 全力推进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 全区高效设施农机装备数量快速增长, 各主导产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 拥有一批机械化水平较高的省、市、区的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 其中家绿园艺的花卉栽培技术和康乐农牧养猪的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推进措施

2.1理清发展思路, 明确发展重点

通过调查研究, 掌握现状, 摸清需求, 按照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先易后难、梯度推进的原则, 从高效农业急需和农民急用出发, 从解决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的问题入手, 突破薄弱环节, 加快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农业机械。

(1) 畜禽业养殖机械。围绕畜禽养殖中孵化、饲草料生产加工粉碎、投喂饲、粪便清理处理、养殖环境控制、病害防疫、畜产品采集等环节, 重点发展通风散热设备、投喂饲设备、粪便处理设备和环境控制等设备。

(2) 渔业养殖机械。围绕水产养殖中投饲、水质调控、清淤、起捕等环节, 重点发展投饲、水质调控和监控装备。

(3) 林果业种植机械。围绕林果种植中中耕、施肥灌溉、植保、修剪、采收、田间转运、保鲜等环节, 重点发展中耕、高效植保和水肥一体装备。

(4) 花卉苗木业种植机械。围绕花卉苗木种植中机械化播种、育苗、耕整、开沟、种植、施肥灌溉、植保、挖穴、采运、环境调控等环节, 重点发展播种、耕整、种植、植保和环境控制装备。

(5) 蔬菜园艺业种植机械。围绕蔬菜园艺种植中机械化播种、育苗、耕整、开沟起垄覆膜、种植、施肥灌溉、植保、收割、采运、环境调控、清洗、包装等环节, 重点发展播种、耕整、种植、植保和水肥一体装备。

2.2结合本地实际, 多措并举推进

(1)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武进区每年出台区级高效设施农机发展扶持办法, 把高效设施农机发展作为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重点, 优先安排、优先扶持, 加大适合本地生产作业的机具的补贴力度, 加快高效、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示范推广。整合高效设施农业项目,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整合、带动作用, 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农民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渠道农机化投入机制, 形成合力, 共同促进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使更多具有示范效应的农业机械应用于该区农业生产, 实现装备数量快速增长和发展结构优化升级同步推进。

(2) 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2015年对适合该区农业生产的高效设施农业机械进行广泛选型, 编制印发了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装备选型画册;2016年将打造成立武进区新型农机具展示中心, 通过机具、图片展示和机具作业视频播放, 集中展示五大主导产业适用的农机装备, 并组织各主导产业规模经营户开展现场演示和技术培训, 通过强化宣传、示范引导和现场推进, 加快高效设施农业机械示范推广。

(3) 进一步加强机艺融合。树立发展“机械化农业”的理念, 加强部门合作, 从设施农业基础建设到育种、栽培、加工、消费, 全过程统筹研究农机化技术的集成配套, 探索制订本地区主导产业农机农艺相适应的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及装备配置方案, 推广应用与现代农艺相适应的先进、高效农业机械。

(4) 进一步做好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省、市、区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 主动参与现代高效设施产业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有利于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机械装备和技术,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 着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关键环节机械化, 积极探索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模式, 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 以点带面, 逐步推开。

3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1) 推进高效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该区高效设施农业作物种类多、差异大、种植制度不规范, 田块散、空间小、基地建设不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从发展“机械化农业”出发, 坚持机械化技术及设备的引进应用与高效设施农业种植、管理技术相结合, 做到标准先行, 按照栽培农艺要求, 制定统一的作业标准, 建立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种植模式。积极争取政策扶持, 推动土地流转,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篇9

1隆德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制约因素

隆德县发展农机化事业有诸多有利因素:一是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把农机化事业列入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逐年加大了财政投入, 特别是对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实施, 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少有的机遇;二是市场需求增加, 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 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成本远远低于人工作业成本, 增加了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内在动力, 促进了市场潜力, 特别是适应我县使用的中小型农机及其配套机具。三是科技的不断进步, 机型日益成熟, 性能不断稳定。大、中、小各类农机具齐备, 能充分满足不同农艺要求。笔者认为:如何发挥优势, 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加快农机化事业发展, 这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隆德县要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任重道远, 除了自然条件及天然因素制约外,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

一是隆德县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山区县, 受经济条件制约, 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县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 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业生产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特别是劳动力的季节性短缺矛盾突出, 同时人工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长, 使农业机械作业的优势更加明显。当前我县以微耕机为主的小型实用农机具的推广应用,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减轻了劳动强度, 降低了生产成本, 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而且还缓解了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 保证了劳动力输出的健康发展。二是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 田块减小, 并且作物种植布局插花,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作业优势的发挥, 并且远远不能适应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 三是有部分农户受长期落后思想的的束缚, 对农业机械的认识不到位, 认为农业机械使用费用高, 技术要求难掌握等。

2隆德县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措施

要正确认识农业机械的优势及使用后能够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隆德县要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除了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好本地经济条件及资源优势外, 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明确发展思路, 鉴于我县发展农业机械的艰巨性, 今后在相当长时期内发展农业机械要始终遵循“两个坚持”、“三为主”、“三个结合”的工作思路。

“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的原则。各乡、镇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二是坚持量力而行, 积极稳妥的原则。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 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有选择、有重点地逐步向前推进, 做到扎实、稳妥。

“三为主”:我县发展农业机械要坚持以“小型为主、户营为主、效益为主”的发展路子, 这既符合贫困山区的特点, 又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并且还适应全县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个结合”:一是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机械化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 农业结构的变化将对农业机械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二是要与农艺相结合。只有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农业生产才能真正降低成本,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率, 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三是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这就要求用先进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来装备农业, 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全面推动农村的科技进步。

2) 继续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使机械化水平的逐年提高, 但也存在着与实际情况脱节的问题。隆德县地处丘陵山区, 适宜的机型多是一些小型的机械, 而按补贴项目的有关规定, 有的小马力机械则不在补贴范围之内, 不利于项目的实施, 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所倾向。

3) 促进土地流转, 扩大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因此建设现代农业, 要努力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促使土地向种粮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有序流动, 这样既能缓解土地的撂荒现象, 又为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创造有利的条件, 有利于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扩大使用效率。

4) 提升装备水平, 隆德县的农机化水平还较低, 除耕作有了突破外, 在播种、收获上大多还是传统的方式。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 积极推广适宜机型, 主要在机收、机播等几个生产环节上实现尽快突破。建设农机化作业示范村, 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机播、机械化收割、脱粒、秸杆粉碎还田马铃薯机械种植, 收获等农机化作业技术, 不断扩大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逐步提高小麦, 蚕豆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在播种、收获、贮存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5) 加大资金投入, 要发展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是关键。一是要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总量。二是在涉农项目中加大用于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比例, 加大对田块整形、机耕道路建设的投入力度, 进一步改善农机化作业的条件, 促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三是在农业生产材料供应农机具使用上, 如油料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四是广泛宣传, 动员广大人民群众, 让他们认识到农机具的优势, 加大农机具购置的资金投入。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2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46-2

0 前言

農业机械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此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过程。随着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成为了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播种机、拖拉机、收割机、机动车辆、动力排灌机等进行播种、土地翻耕、田间管理、收割、灌溉、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不是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而是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来完成。

使用机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利用资源、抗御自然灾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增加单产与总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以及对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和缩小工农差别,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还是城乡协作、工农联盟的重要物质基础。

1 农业机械化的产生和发展

农业机械化起始于资本主义侵入农业以后,其发展在欧美各国一般地经历了三个阶段:

1.1 半机械化阶段

大体上是在19世纪中叶到末叶。特征是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畜力牵引的简单的农业机械。

1.2 基本机械化阶段

大体上是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特征是主要作物的主要作业普遍采用拖拉机牵引的农业机械。

1.3 综合机械化(或称高度机械化)阶段

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征是在农、林、牧、渔各业的各个环节上,及其产前和产后部门,都广泛地使用更为先进的农业机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中应用的增多,农业机械化正在向自动化发展。第三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使用农业机器。但受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因素制约,迄今多数国家(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2 中国农业机械化

2.1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概况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极端落后,是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和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显著成就。迄今虽然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是以人力畜力操作为主,但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在形成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其基本点是:①农业机械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不仅重视增加产量和节省劳力,也重视为农民增加收入。②根据国情、国力确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与工业、能源、科技、资金和劳力安排等方面的状况相适应。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应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④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服务,其范围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牧、副、渔各业,以及各业的产前(如种子加工、饲料调制)、产后(如农产品加工、冷藏、装仓、包装、运输)诸环节,还包括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等方面。⑤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项目不急于求全,要优先选择增产增收效果显着,能减轻农忙劳动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环节;在地区上不强求一律,支持条件好的地方先走一步。⑥农业机械化要与其他农业技术的政策相结合,既要为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又要与继承优良传统技术相适应,从而创立中国自己的农业机器体系。⑦农机产品以小型为主,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价廉、质优、耗能少、使用和修理方便为原则。⑧重视农业电气化,特别重视农村小水电站的发展。⑨妥善安排机械化过程中节约出来的劳动力的出路。⑩农业机械的所有制与经营形式多样化,以适应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农村经济的新形势。农业机械除由集体、国家所有外,还可归农户个人所有。在经营形式上可以家庭自营、农民合伙经营、农户承包经营,以及由国家或合作经销组织设立农机服务(队、站、公司)经营。重视农业机械化的智力投资,培养出大批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人材,等等。我国农业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2.2 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已经步入中级发展阶段。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着力解决农业机械装备现存的科技水平较落后、结构不尽合理、物耗能耗偏高等问题,实现结构、质量、速度和效益四者相统一。为了让广大农业从业者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必须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高质量水平,提高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才能提高效益,降低消耗。

2.2.1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 一是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机化快速发展,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提高了粮食单产,抢收抢种,争得了农时,减少了损失。二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农机户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三是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于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四是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机械化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业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2.2.2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中级发展 新阶段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降低到38%,说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对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将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 农业部预计,2007年全国机耕、机播、机收的总历史面积达到24.3亿亩,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57%、33%、27%。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达到41%。

3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经验的借鉴

国外农业装备的水平和特点,由风土条件、经济、社会体制所形成的不同农业类型决定着农业机械化的方式,人多地少、人少地多、富有型、贫困型,国营与私有制都有不同的农机农艺结合经验可供借鉴。以下这些国家在土地经营规模、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经济收入、自然条件以及使用的机械化水平和农业装备等方面具有一定典型性。

3.1 美国

作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美国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就促使美国在本世界40年代领先世纪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60年代后期,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更加提高,达到了从土地耕翻到收获、干燥的全过程机械化;70年代初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已经实现了从种植到收获整个过程的机械化。科学有效的管理,高度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美国农业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下快速的发展,美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

3.2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它人少地多、农牧业发达。澳大利亚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燕麦、大麦、牧草等作物早在1970年左右就实现了生产机械化。澳大利亚的甘蔗机械化程度超过90%,甘蔗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使用机械作业,每个农业劳力年均生产甘蔗4000吨,植保采用飞机喷施农药,用大型喷灌机灌溉。

3.3 加拿大

加拿大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值大致相等,是一个农牧并重,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加拿大主要畜牧业为肉牛、羊、猪,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粮食生产及禽畜饲养高度机械化使加拿大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位居世界前列。加拿大农业机械的特点是畜类生产与粮食生产机械与设备成套性强,田间作业机械大部为大功率、宽幅、高效机具。

4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4.1 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来看,要想显著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必须具备高度的机械化。近百年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发达国家高度的机械化水平大大调动了农业劳动制造率。如澳洲的麦秋、稻子、大麦、燕麦、牧草等作物早在1970年前后就实现了生产机械化,迄今保持着高度机械化水平。

4.2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農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机械化的大力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农村人均产值和效益显著提高,增强了农业管理水平。在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农业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重很低,但是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每年出口很多农产品,其原因主要是其机械化水平高,各种农业机械应有尽有,其一个劳动力可以耕种几百公顷土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农业生产劳动力,开始从事收入较高的第二、三产业,拓展了农民的就业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在我国一个农民只能耕种l-2hm2土地,由此可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角度出发,实现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

4.3 农业机械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农机基层服务组织的要求更高。而目前我国的农机基层服务组织还处于比较松散、规模较小的状态,影响了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应创新农机服务组织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把建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构建新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提上重要议程,在巩固发展区镇两级农机作业服务队、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机械基层特约服务点,旨在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特约服务点”搞好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维修服务、作业服务,发挥好宣传带动作用、示范推广作用、协调沟通作用,努力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区域化发展。使用机器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利用资源、抗御自然灾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增加单产与总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以及对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和缩小工农差别,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还是城乡协作、工农联盟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要切实担负起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历史重任,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我们新的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邦杰,洪仁彪,贾栓祥.农业机械化对农业贡献率测算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03).

[2] 程智强,贾栓祥,洪仁彪.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贡献率理论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1,(02).

[3] 钱录庆.日本发达的农业机械化和良好的服务体系[J].湖南农机,2005,1.

[4] 强维青.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新农村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2.

[5] 山宝琴,刘亚峰.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

[6] 农机化司,北京农工大编.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资料汇编[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4.

[7] 国家农委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M].国家农委办公厅,1981,10.

[8] 张冬平,史国栋,陈俊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1996.(04).

[9] 邱立春,崔国才,王铁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在农机化系统分析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1997,(01).

[10] 中国农机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基本情况[M].中国农机化研究院,2000,9.

[11] 武少文,等.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M].中国社科出版社,

1991,2.

[12] 蒋恩臣主编.农业生产机械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篇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农业机械在机耕、机播、植保、农副产品加工、灌溉排涝、收获、农业运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1.945万k W, 拖拉机保有量8910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27台, 小型拖拉机7683台, 水稻插秧机42台, 玉米联合收获机33台, 水稻收割机56台, 农用挖掘机54台, 配套农机具16 920套。农机装备结构也不断优化, 农机化已覆盖耕、种、收农业生产各主要环节, 全程机械化正在逐步推进。虽然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与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求仍然有较大差距。

一、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存在的问题

1. 山区自然环境差,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在全县现有的耕地中, 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坡耕地, 人均耕地又少, 并且地形地貌多样, 田块小、且田块分散、高低不平限制了现代化机械使用范围, 使农业机械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田间和耕地间道路条件差, 致使农业机械在村组和田间转移不方便, 有的根本无法行走。农民即使有购买农机的愿望, 又因交通不便、作业量小, 投资回收慢, 而不得不放弃;要买农机也只能选择小型和轻便型农机具, 购买后也只能用于自家的小农业作业生产, 不能用于开展社会化服务作业, 造成农机作业量小, 使用率低。

2. 农业生产规模小, 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我国现行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规模过小的状况会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 一家一户一个生产单元的经营形式会长时间存在, 田块也被人为划分一、二、三等的小规模地块, 使大型农业机械无法作业。各家各户在生产经营中种植的品种也不一致, 各品种成熟期长短不同, 作物高矮不齐, 农机连片作业难度加大。

3. 机械化作业水平低, 农业机械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28.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与其他先进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更明显。

4. 安全意识差, 机械操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大部分机手安全意识淡薄, 农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不够彻底, 农机安全生产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

二、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 为实现长白山区农业机械化, 经调查分析应着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 增加投入, 改善农机结构和农业基础设施。

要以个人投入为主, 国家投入为辅的原则, 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国家农机补贴政策, 扩大补贴机具范围, 积极开发、推广适合山区耕作、收割和播栽的农业机械, 增强农民购买能力, 提高山区农机装备总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山区的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网路、农田改造、山区塘沟坝等农业配套基础, 在山区营造一个适合农业机械作业的宽松环境。

2. 社会化经营, 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作用。

要大力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重点培育适应市场的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协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的农机服务组织, 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服务模式的农机服务主体和运行机制。

3. 应用新技术, 拓展农业机械化服务范围。

要把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起来, 为山区农业机械化打好基础。农作物要从品种选育、作物栽培、田间管理、产后加工等领域入手, 积极推广与农机作业相适应的新的农艺技术。要依托山区特点和农业主导产业生产发展情况, 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引进新工艺, 推广新机械设备, 满足生产发展需要。

4. 建立基地, 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要在有代表性的乡、村建设现代化农业、设施农业和农机化示范基地, 让农民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农机化在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5. 强化宣传, 提高农民安全意识。

要利用电视媒体, 发放宣传材料, 刷写永久标语等各种灵活方式对农民进行安全教育, 使全社会了解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做到安全驾驶和安全操作各类农业机械。坚持道路安全巡查和作业场所农机隐患排查相结合, 日常检查和突出性检查相结合, 教育和处罚相结合, 督促领牌办证和查封报废农机相结合, 努力提高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上牌率、年检率、持证率”, 降低农机安全事故率。

6. 做好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上一篇:社保应用下一篇:县级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