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024-07-24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共12篇)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篇1

摘要:通过分析偏远山区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特点, 提出相关的创新发展农业机械思维, 开拓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新路子。

关键词:农业机械,存在问题,创新,山区,新路子

0 引言

当前, 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已实施多年, 农民积极购买农业机械, 已经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种势头仍将对农业生产继续发挥促进作用。然而, 偏远的山区农业机械化由于长期机械品种单一、小型化、规模小等特点, 不可能与平原区域的乡镇相提并论, 山区农业机械化底子薄, 长期发展缓慢, 在支撑山区农业生产方面, 其技术基础是很脆弱的, 而未来山区经济也要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必将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利用现有农机管理职能和行业系统优势, 既能完成党和政府赋予的职责和任务, 又能使山区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 作为乡镇级的农机人员应该转变观念, 创新思维, 走出一条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

1 山区乡镇的自然情况

孟家岭镇位于吉林省梨树县东部半山区, 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东辽河西岸, 幅员面积143.2 km2, 9个行政村, 总人口1.8万人。南邻全省著名的二龙湖旅游区, 东临碧波荡漾的东辽河。孟家岭全镇社会总产值2.7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1.1亿元, 财政收入450万元, 粮食产量3万t。有丰富的山林资源, 山林覆盖率为60%, 有果园1000 hm2。

2 山区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受制于山区偏僻的自然条件。山区偏远僻静, 远离城市, 各方面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限制, 山多地少, 地块面积小、分散, 制约了农机集约经营、连片作业, 也限制了机械化的发展。孟家岭镇共有9个行政村, 分布在山间, 村民的耕地也不集中, 而且还分布在坡地、山地上, 平原地块的面积也很少, 安装大包干时遗留的传统, 每户人家不可能只分到平原承包地块, 还有坡地、山地, 而且是搭配分地, 所以造成农机作业特别是连片作业困难。另外, 就是同一平原地块, 由多家经营种植, 种植品种由各家说了算, 出现一块平地多家多样种植, 给农机播种等作业都带来影响, 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 受地理条件限制, 山区在耕作习惯上仍然沿用传统耕作方式, 生产方式的落后, 使山区的农机耕作方式和技术很难升级, 导致出现了山区耕作土地板结、作物产量下降的趋势难以转变。主要原因是: (1) 山区土地面积少, 一家一户耕种的条块分割的土地不可能促使农户经营较大型的农机具, 而多是经营中型以下的拖拉机, 所以农田作业不是进行深松和深翻, 而只能先进行浅层灭茬整地作业, 这样多年就形成土壤的“犁底层”, 使作物难以穿透这层硬土层而使其根系下扎, 无法吸收水分, 作物产量不高; (2) 由于第一项原因, 粮食产量不高, 又促使农民要加大化肥投入, 以此来换取粮食的高产, 久而久之, 即形成了恶性循环, 致使每年每户农户的化肥投入费用居高不下, 使生产成本加大, 而粮食产量虽然上去了, 但总体收益却又有所下降, 出现农民高投入、高产出、低收效的结果, 得不偿失, 影响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使山区的农业机械化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3 山区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能凭借以往农机管理的经验对待这一现象, 作为乡镇党和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的农机站, 应该转变观念, 更新工作思路, 以推广先进的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具为核心,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 以促进山区农业生产力为宗旨, 积极想办法, 创新思维, 勇敢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山区农业机械化道路。

(1) 引进中型以上动力的拖拉机和相应机具, 打破山区乡镇农机结构单一的格局, 并组织农民、农机手进行土壤深松作业试验, 在平原地块设立“样板田”, 用典型引路的办法, 逐步让农民看到和体会机械深松作业的效果, 以逐步改变土壤板结现象, 最终打破和消灭“犁底层”, 为粮食安全生产创造技术条件。

(2) 在山区乡镇引导农民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承担连片作业和有计划地推进农机、农业集约经验, 方便推广各种先进农业、农机技术, 提高农机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发挥农机站集体和专业人员的技术优势, 积极向农民宣传集约经营的优点, 说明土地连片与农机耕作的关系对未来农村发展的意义, 为农机化在山区乡镇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技术支持。即先在平原土地面积较大的村进行土地连片作业的试点, 再逐步在全镇推广, 这样可以加快农机化同步发展。

(4) 加快山区乡镇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偏远山区农机维修网点少, 农机出现故障维修很不方便。应通过合理设置维修网点, 为那些经营农机时间短、缺乏经验的使用者提供服务, 解决后顾之忧, 能够促进山区农机化健康发展。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篇2

摘要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阐述了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论述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现状;发展思路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1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仍存在着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特点,因此农产品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相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国家要降低农产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对国内农业的各种扶持和补贴,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会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他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波动将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成绩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势头正在加快。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1-2]。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

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3-4]。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3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变化,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4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篇3

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加,装备结构逐步优化

到2011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8万千瓦,比2006年末增长40%;拖拉机拥有量达2.5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长显著,全市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3738台,比2006年末增长了15.8倍;水稻插秧机和水稻、玉米、大豆联合收获机达388台、133台、475台、134台,填补了2006年以前的空白。

农机作业水平全面提升

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与2006年末相比,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提高了5.9%、10.7%和28%,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了17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水稻机插、机收和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70%、72%和45%。烟叶、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畜牧业、特产业生产机械化取得较大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农业机械的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全市主要农作物播种、收获分别缩短近10天。农机作业省工省力,劳动强度明显改善。机械化抢种、抢收,除草、除虫、防旱、排涝等在农业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使农作物做到适时收种,保障了农业丰产丰收。

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等离子种子处理,大豆窄行密植,水稻育插秧,水稻、玉米、大豆收获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增产2202万公斤,农民节支增收5471万元。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化农场发展迅猛,全市农机合作社达到289家、农机专业化农场23家,集中耕地30多万亩,拓宽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2011年全市实现农机化总收入达4.2 亿元,是2006年1.5倍。 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械化生产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替代了农村劳动力,为全市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敦化市农机局 供稿)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篇4

随着商贸经济的高速发展,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 出现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 任其荒芜的状况, 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匮乏, 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急需转变。而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以下几个问题的制约:

1.1 农业机械产品技术含量低

由于地域的差别、农业种植品的多样化、农业机械化普及难度等多方面因素, 使得农业机械产品还满足不了现有农业生产的需求, 而且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科研经费不足, 自主创新的能力较低, 这让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得不到发展。

1.2 农业机械产品的操作与使用

随着农业机械产品的发展, 在农业机械产品的操作上呈现的不同程度的复杂性, 假如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 一般的农民无法正确的操作并使用农业机械产品。只有让农业机械产品的操作简单化,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让农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机械化农业的转变, 让农业的资源配置得到不断的改善和优化。目前, 我国各类资源短缺, 如石油、淡水、耕地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1%、25%、33%, 可是我国属于资源高消耗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只有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对于耕地职员的利用效率, 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想要让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 必须先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发展为前提, 没有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得不到转变。以下几点是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3.1 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能够突破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 如深耕深种、节水灌溉、高效收获、精量播种等, 只有利用开展农业机械产品, 借助机械产品的动力、精准度和速度才能实现, 而且, 农业生产中对于抗旱排涝、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借助机械化作业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 如今我们只有不断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 我们才能够推进农业经济体系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2 农业机械化发展能够有力的支撑农产品供给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农村的劳动力由绝对过剩向结构性短缺的方向转变, 在某些地区, 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加大, 新生代的农民不想种地, 甚至是不会种地, 就算是留在农村务农的新生代农民, 也需要体面劳动, 而新生代之所以不想种地, 主要原因是劳动强度大、效益低。河南省即使两千多万的劳动力外出打工, 但是他们的农业经济发展却不断的跃上新台阶, 其中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3.3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限措施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对于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干旱地区进行机械化作业, 能够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再如通过高效施药机械化作业能够提高雾滴的附着率。因此, 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向发达国家转变, 只有全力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 才能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秀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方向分析[J].河北农机, 2017 (1) :31-32

[2]高红英.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3 (18) :6-6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5

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前农村发展状况的另一种体现。通过由机械装备协助农民进行日常的生产活动,从而减少了农业生产者的劳动量,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同时也增加农民的收入。更为主要的是,它代表了当前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经由传统农业转变为了现代农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的现阶段,及时的分析当前现状及问题,提出有利的改善措施对策,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1当前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看,中国农业机械化呈现一种上升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要成就。首先,我国农机的固定资产值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目前已经达到3000亿元之多。其次,农机服务市场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在服务类别上由粮食作物拓宽到了经济作物领域,此外,还包含着畜牧业与养殖业等方面的服务市场。第三,农业劳动者从业比例占全社会从业者的比重,已经降到50%,在数量上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在中国农民中有一大部分已是使用先进农业机械进行生产的新型农民,尤其是在一些东部地区更是如此。

2农机发展存在的不足

2.1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发展,但目前来看仍处于基本实现的初级阶段,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数量上占大多数,在一定层面上看,也能够反映出农业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仍存在没有根本性质的改变。

2.2发展不平衡

就目前来看,首先,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在耕种环节表现了较高的水平,但收获环节与耕种环节相比就显得不具有那么高的水平。其次,种类的`不平衡。总体来说,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主要侧重在粮食作物方面,经济作物水平则没有显现出较高的水平。第三,毫无疑问,在东部与大城市郊区等较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而西部与一部分欠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低,此外在粮食主产区机械化也呈现较高水平。

2.3制造业水平与科研水平的不足

总体来说,我国整个农机制造业存在着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农机科研院所与科研人员作为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软实力,在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也寻找着一些不足。科研院所与人才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从业技术人员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不足,导致一些较为核心的技术与高端的产品在研发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3主要对策与措施

3.1推进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积极有效的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上加快步伐,进一步优化科技开发资源配置。

3.2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化

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机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对于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影响。而这主要可以通过拓宽农机服务领域等措施来实现。

3.3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完善的关于农业机械化政策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农业机械的购置上需要能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一部分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对农业机械的购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需要能够加大财政的补贴与扶持力度。

3.4加强交流与合作

岷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甘肃省岷县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2-068-02

1 开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由于自然地理、地形条件限制,甘肃省岷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低,大量山坡地无法开展农业机械化作业,由此带来的农业劳动力不足现象十分严重,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大幅涨高,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挫伤了农牧民的劳动积极性,致使大量农牧民外出打工,传统农牧业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在岷县开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

1.1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

因素

农业机械化使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缓解了劳动力不足和短缺的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发展,促进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

1.2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①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②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也是工业化在农业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农业机械要为广大城乡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地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大批劳动力,并促使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提供物质技术支撑。三是要开展转岗就业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获得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技能,为其离土、进城、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③农业机械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农机销售、修配、服务作业3大市场的发展可扩大就业,助民增收。另一方面农机服务领域的拓宽,服务范围的扩大,将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经营各类农业机械走上致富道路。三是农机化实用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新

亮点。

2 主要成效

2.1 新机具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

近年来,岷县紧紧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引进、试验、推广新型农机具。从单纯的粮食生产机械为主,扩展到中药材生产,牧草种植、加工,养殖等农业的各个产业;从农机以产中服务为主,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农机服务领域延伸到农业各产业的主要作业环节,不断拓宽农机服务领域,提高农机服务能力。

2.2 解决了农业劳动力不足,机播农机具少的难题

为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机播农机具少,生产效率低的难题,岷县农机局为加强农机服务工作,先后购进10台播种机,并从德国引进VL19E双行洋芋播种机、SSK洋芋挖掘机,组织农民群众进行播种。在农机专业人员的带动下,洋芋机播、机收等农业技术服务项目已深入田间地头。为了让农民运用各种农机技术搞好农业生产,每年洋芋机播、机收前,农机人员协调各乡(镇)示范点,分片包干,服务到村、户、地块,全力做好技术培训,使农民群众逐步掌握了依靠农业技术致富的新本领,有效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3 发展的主要问题

3.1 总体拥有量偏低

至2013年底,定西市农机总值达16.25亿元,农机总动力为244.13万千 W,拖拉机保有量2 966台,全市大型拖拉机4 292台。岷县在全市农机保有量排名靠后,且大中型机械发展缓慢,一些专用机械还没有实现0的突破。农机总体拥有量少,机械化水平低。

3.2 结构欠合理

农机总动力中,90%以上为运输机械动力,仅拖拉机等运输机械就占1/3。而真正体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旋耕机、收割机、割草机及各类专业农产品加工机械等较少,且性能较差。

3.3 社会化服务能力相对偏低

现在,由于农业机械基础差,水平低,岷县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县、乡(镇)两级农机服务站的发展速度缓慢,农机社会化服务仅在有限范围内,大部分区域和领域农机社会化服务很难

到达。

3.4 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当前,岷县农机管理人员及农机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少,并且总体年龄都趋向于老龄化。在18个乡(镇)中,平均拥有农机管理人员不足2人,农机推广人员不足4人。农机专业人员少、整体水平低,没有太多的知识与文化,是导致岷县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一定要培养和储备一些优秀的技术人员。

4 提高的对策

4.1 继续实施农机补贴政策,提升全县农机具装备

大力宣传农机补贴政策,鼓励、引导广大农机户、农业合作社及广大农民积极购置农机具。以政府财政扶持为契机,加大对农机具的投入,提高农机具的保有量;优化农机具的组成结构,使农机总动力中运输动力的比例逐渐下降,真正体现农业现代化的专业农机具比例逐渐上升;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推进农机化建设步伐,提高农机化水平。

4.2 扩充基层农机人员,强化农机技术推广

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参观、培训、学习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掌握各类农机具的用途。以此为基础,带动、引导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使用农机具,把农机具的用途发挥到最大,解决好一些地方因为不会使用而导致农机具闲置的问题。为农民合作社及农业企业引进先进的农机具并且对他们进行农机具使用培训,通过教育、试验、示范,使其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加快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发展 篇7

宗锦耀司长最近指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强调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同时也再次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机械化,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这对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质量提升、结构改善的关键阶段。当前, 农业机械化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购机用机需求持续旺盛、工业支撑更加有力、关键技术基本成熟、发展机制日趋完善, 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形势有利、机遇难得。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 我国农机化总体水平仍不高, 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和作业环节发展很不平衡, 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能力不强、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认真实施农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 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调整优化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组织重要农时农机化生产为重点,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落实完善政策, 培育发展主体, 促进技术创新, 建设人才队伍, 强化公共服务, 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 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篇8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农村改革以来, 宿州市的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安徽前列。30年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宿州市的农机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呈现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上世纪80年代, 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热情, 农机服务突破了单一的耕耙作业, 开始向着播种、收获、灌溉、植保、加工、运输等农业生产的其它主要环节扩展。1994年, 全市小型拖拉机发展到106649台, 是1980年的7.9倍;农田机械化作业量达到了161万公顷, 是1980的6.4倍。1995年以来, 轰轰烈烈的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就是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典型事例。在市场的引导下, 宿州市的农机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更快。2003年全市农机户发展到34.5万个, 农机服务专业户达到9800多个。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增多, 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 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觉行为, 广大农民和经营大户迫切要求农业机械化。2004年,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2004年6月25日国家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法律和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 农机补贴政策在引导宿州市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上发挥了显著作用, 出现了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新局面。2008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42万k W, 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86k W, 拖拉机26.2万台, 联合收割机总量达11676台, 农业机械总量达到150万台件, 目前, 全市农民每年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的投入达4亿多元。农业机械成为农民除了土地以外的主要生产性资产。2008年, 全市机耕50.2万公顷, 机收面积46.7万公顷, 机播面积54.7万公顷,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9.3%。农副产品初加工、农机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市农机服务专业户达1.8万个, 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19万户, 固定资产在30万元以上、年作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有35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农机合作组织为龙头, 农机大户为主体, 农机户为基础, 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早在70年代末期, 一些地区的工商企业就以农业机械服务为手段向农业的产前、产后延伸, 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在生产组织上进行探索。80年代以后, 创造了公司加农户等经营组织形式。从生产手段上来看, 大都是农户的种植、收获机械和公司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在实施具体的作业。当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高效益的现代基础产业, 就必须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及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 宿州市农业机械化的长足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推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 它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推动。

1、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农业机械化促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表现在农产品结构上, 就是根据市场需求, 立足本地资源, 扩大经济效益高、能赚钱的优势产品生产规模, 形成支柱产业, 建立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基地。要求这些生产基地实行区域化布局, 规模化经营。因此, 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 它给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时机, 同时也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途径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要求转移农村劳动力。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取决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劳务经济的发展, 但农机化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前提。宿州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使农业机械的替代作用充分发挥, 广大农民由家家户户买农机, 开始向买“农机服务”转变。近年来, 该市农村劳动力向劳务产业和乡村工业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加, 其中多数是外出打工的农民, 达到了130万人, 由于农机化服务发展, 即便是夏秋农忙季节, 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基本不需要返乡。土地规模经营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 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 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保障。该市百万亩水果生产基地的砀山县, 机动植保机械达到了81650台, 这些农业机械在水果产业基地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2、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牵引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运行方式上是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通过这种途径使农产品与市场有机地链接,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极大地提高农业的自身发展能力。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有机的市场体系, 这个体系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的支撑,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这个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州市农业运输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彻底解决了农村运输问题, 据统计, “十一五”以来, 宿州市每年的农机机械运输量都在100000万吨公里以上, 2008年达到了143341万吨公里。农机运输服务在解决常规生产运输问题的同时, 把分散经营的单家独户与产业化龙头和大市场相连接, 满足了市场大需求、大交换的需要。机械运销装备的发展, 使大流通成为可能, 并且各种相应的机械装备也将使农产品在运销过程中实现保鲜、烘干、冷冻、储藏等, 从而减少损失, 降低风险。

3、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标准化生产需要农业机械化保障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又一特征是集约化。其一准确把握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各种因素, 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上, 都实行标准化作业。其二,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其三, 以优质化为方向。其四, 以保证食品安全为基础。农机化是农业科学技术与机械设备技术相结合的物化, 只有发展农机化, 才能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大规模、高标准地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使用安全高效的植保机械和烘干装置, 以提高防治效果, 减少农药残留, 避免产品霉变, 降低环境污染, 保证食品安全。使用冷冻、储藏设备使长期存放和大范围配送成为可能。实行机械化标准作业, 可以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三、农业机械化要向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提供的是高效率、高质量、市场化的服务, 这样的农机服务必须依靠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实现, 农民由一家一户自购自用农机的自然经济服务形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虽然宿州市农机化服务组织发展很快, 但农民自我服务仍在农机化服务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 农业机械化要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就要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使农机服务向自身的产业化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还促进了产业化的分工, 实现农民在农业内部的再就业。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篇9

1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 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载体, 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肇源县2012年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2.2%, 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耕、种、收、植保、运输等高劳动强度的生产环节中替代了70%的人工劳动, 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机械化耕作, 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 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强了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加了粮食产量, 2012年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肇源县粮食总产量达到80.3万t。通过机械深松整地, 改良了土壤结构, 推行秸杆还田机械, 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 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 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 补贴力度逐年加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 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与农户联手打造的规模种植基地蓬勃兴起, 如立陡山水稻种植示范区、民意大庙旱田种植示范区, 福兴乡镇经济作物示范基地等。这些规模种植基地大的有333.33hm2亩, 小的也有33.33hm2, 非常适合农业机械高效率作业;特别是省农机深松整地26666.67hm2试点示范项目成功落户肇源县, 对于培育优质粮食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机行业的优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 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自然提高;以农村土地流转为载体的种田大户应运而生, 他们对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作业需求更加迫切。

1.3 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是实现农民增收, 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第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我县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机手已经超过8000人, 年经营收入大多达到2万元左右, 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就达到了212户。第二, 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农民实现了节本增效。使用农业机械, 极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减少了农作物收获的损失, 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 肇源县水稻生产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其生产效率是人畜力作业的20倍, 采用玉米全过程机械化生产, 可以使玉米增产10%以上, 每亩降低成本180元以上。

1.4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 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供了物质保障,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把农业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肇源县是黑龙江西部优质粮食产业基地, 土地肥沃, 地势平旷, 大中型农机具作业基础条件优越, 有利于大中型农机具作业。2012年肇源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4.8万k W, 同比增长5.6%;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中央财政资金520万元, 推广新型农机具1000余台套;带动农机总投入1800余万元。实现机耕作业面积112.6千hm2, 机收作业面积99.8千hm2, 农机运输总量达到10.5亿吨公里, 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达3.2亿元;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农机经营效益的快速增长,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应用新型农业机械的热情, 有力地促进了肇源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5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全县农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根本转变。新机具、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使农业“耕、种、收、管”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使近50%的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 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 肇源县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结构中, 第一产业结构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 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从2006年的6万人, 上升的2012年的15万人, 占农村从业人员的40%以上,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利用, 对促进整个经济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按照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要求,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肇源县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但真正投入农业机械化的比重偏低。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补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购机补贴政策总量有限, 从而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过程中, 更是难上加难。如: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水稻收获机、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 但买不起, 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 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 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 提灌设施老化严重, 田间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肇源县县的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 85%以上的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 但新型、复合型、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偏少, 装备结构配置不合理, 小型农机具重复购置现象严重, 农机具配套率较低, 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 满足特色农林牧业、经济作物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 特别是设施农业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 产前、产后机械少。

2.3 机械利用率不高

发展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 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 但配套比较低, 且农机机型繁杂、机具繁多、主部件又不能兼容, 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区域性或季节性影响很大, 作业量不饱和, 闲置时间长, 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2.4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离不开社会化服务, 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 肇源县16个乡镇中, 虽然都设有农机管理机构, 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 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不规范, 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农机社会化, 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 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刚刚起步;肇源县目前大型农机合作社才发展到4个, 近年来, 农机合作社按照“五统一”的要求, 实施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作业, 取得了显着成效, 但是, 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总量偏少, 部分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小, 发展不平衡, 机械装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5 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有近万家, 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 不能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模式。科教兴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动, 农机科技储备不足, 新项目、新机具、新技术研制开发推广力度不大, 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面对网络信息时代, 肇源县农机信息网络还不健全, 农机化信息人才缺乏, 乡镇基本上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去从事一些对作物种植面积、成熟时间、机收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编、发布工作, 以至这些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

3 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大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把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明确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 发展农机化事业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1 与时俱进,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机发展观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 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 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 不断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农产品生产成本, 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根据我县各乡镇不同地理条件、生态特点,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区分轻重缓急, 抓好重要季节、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三是树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观念。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 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让农民充分感受到农业机械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进一步激发他们发展农业机械的强大源动力。四是树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照规模经济理论, 依靠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 发挥规模化优势, 培育农业机械跨区域作业市场, 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3.2 统筹发展,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农民投入为主体, 农机合作组织投入为方向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支持农机化事业, 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动员农民组建农机合作社, 将资金集中起来, 以合作社为单位购买机具, 开展经营, 使农机化事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市场引导, 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突出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条龙”作业, 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农机大户, 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和规模, 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通过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农业机械使用者经营者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机械维修等方面提供服务。

3.4 因地制宜, 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

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 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为补充的, 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功能齐全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 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 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5 项目带动, 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一是要用足用活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合实际, 进一步扩大财政的购机补贴扶持力度, 明确补贴重点和标准, 逐年加大补贴资金总额和补贴范围, 对列入规划的农机专业村 (户) 给予适当的政策性扶持。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 扩大补贴覆盖面, 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篇10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只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才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推进农业生产手段实现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化转变进程;才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民增收;才能缩小城乡差别,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2 农业机械化是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

要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 用现代化手段改造传统农业, 用高新技术装备农业。实践证明, 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先进的农艺管理、生物管理、生态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等, 要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都必须借助农业机械这个载体。如: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机械化收获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因此, 大力发展农机化对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力畜力, 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把农民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 以释放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机械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不断增效, 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农工双赢的好局面。因此, 农业机械化为国民经济做出了贡献。

2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2.1 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协调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制定农业机械化、农机工业发展规划, 落实政策措施, 明确分工, 加强协作, 加强队伍建设, 加大推进力度。切实保障工作经费, 改善工作条件, 充分发挥协调、服务、自律的作用,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2.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必须结合当地实际, 因地制宜, 按照“市场主导, 政府扶持, 资源节约, 合作共用, 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 优化区域布局, 促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 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和农机新技术, 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转, 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作业水平

2.3 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培植农机龙头企业、农机专业户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 帮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二是要鼓励和引导各类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三是着力解决好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 更好的发挥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 促进农机服务的产业化、专业化。

2.4 政策扶持, 加强引导

一是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 确保党的政策受益于民, 利用政策引导, 加速机具更新换代,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作业效率。二是建立农机燃油补贴制度。三是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 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燃眉之急。

2.5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强化农机管理

一是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积极组织开展“黑车非驾”专项整治工作, 确保安全生产。二是认真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加强与工商部门紧密配合, 依法对农机维修网点和农机市场进行管理。三是加强农机技术培训, 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篇11

【关键词】农机化 作用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1.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两者关系密不可分,没有农机化就没有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把大工业、自然科学和自然力引入农业的生产过程,实现农业机械化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现代生物技术通过现代装备和工程技术手段的支持得以实施和进一步发展。所以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取消、也不能跳过的发展阶段。

1.2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

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群众的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程度势必要求农业机械化,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农村工业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

1.3 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转变传统农业的主要途径,是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依靠农业机械作为连接纽带。机械作业能够实现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确农业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实现投入的低成本和粮食生产稳定、高产,有效增加农民种粮收益;发展机械化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为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1.4 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农民观念的变化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源动力。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农机作业成本的降低、农机化的日益普及,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低,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落后。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机械化应用范围小,许多方面的机械化生产还处于空白状态。

2.2 农机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

我国农机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品种不全,多数机种普遍存在使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缺点,与国外产品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对国产农机品牌的评价较低,多认为国产农机“能用、爱坏、常修”。我国农机企业数量多但是相对分散而且规模小,多数企业缺乏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动力,农机产品市场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健康发展。

2.3 使用成本偏高,效益低

目前,由于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机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机价格高于农民收入水平;由于柴油价格比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农机户税费方面的负担比较重;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乡镇农机服务站发展不稳定,信息服务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

2.4 农机化投入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

政府对农机财政投入与农民的现实需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实施农机补贴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总数的几十分之一。同时标准化农田和农村机耕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农机化示范、推广经费投入不足,使得许多农机新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

3.我国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策略

3.1制订法律法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明确规定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各种支持方式和途径,发挥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农机经营、将农机产品质量、农机使用和维修以及农机化教育与培训等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明确农机产品供应者的责任,有效维护农业机械经营者和农民的利益。

3.2提高财政支持,实施宏观调控

国际惯例规定,机械化发展初级阶段是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阶段。我国正处于机械化发展初级阶段,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机化财政支持,实施宏观调控,有效解决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农机使用成本偏高,效益低;农机投入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3.3 建立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利用率,降低使用成本,建立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体系,解决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是农业发展普遍关注的问题。

3.4 通过农业机械化环境建设,促进农机化发展

借鉴一些国家做法,通过农机化环境建设如实施规模经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来促进农机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篇12

1.1 农业机械设备结构不合理, 机械化水平低

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农业机械也迅猛发展起来, 农业机械水平得到逐步提升, 机械种类也不断增加。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偏低, 其发展规模依然较小, 农业机械设备的质量不高, 使用寿命不长。小型的农机较多, 而大型机具却严重不足, 而且新技术和新机具设备的推广力度不足, 这些对机械化进行农业生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 我国对生产制造农业机械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也就因此难以满足现代化、机械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1.2 机械操作水平低, 生产规模偏小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我国农业生产的水平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偏低, 而且生产的效率也不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因此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城镇而言是较低的。与此同时, 农业机械化价格又较高, 这样就容易导致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机械, 尤其是一些大中型的机械设备。在最近几年当中, 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相关设备的补贴政策,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购买机械设备的特定, 但是由于补贴范围有限, 力度不足, 导致农业的机械化生产的规模不大, 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开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

2 相关对策

2.1 强化国家政策支持, 全方位促进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相关政策的引领和支持对农业机械的发展以及机械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第一, 国家关于农业设备购置的相关补贴政策还应当进一步落实, 比如国家的惠农政策也推动农民购买机械设备的一个有力的措施, 而且相关政府也应重视政策是否能够落实到实处, 以促进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再一个, 可增加农业机械的保有量, 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规模, 提高机械的作业量以及机械化水平。其次,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还可出台一些针对农业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优惠、财政贴息、用地支持、投资补助以及免上牌、年检等鼓励政策, 使农业机械化发展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 以此来使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2 提高农机人员的操作水平, 确保作业质量和安全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解决农民机械化生产的实际问题, 一是使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操作技能。加强对农机人员的培训工作, 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通过现场示范操作, 直观地引导农民, 让其尽快更好地掌握操作要点, 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同时, 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 不断丰富农业生产知识, 使其更有效地、正确地使用农业生产机械, 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二是提高农机人员操作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其安全意识, 消除隐患, 从而实现安全生产。

2.3 强化农业机械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农机科技水平

我国70%以上的先进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依赖进口, 国外企业占据着高端农机市场。因此, 首先需加大国家政策鼓励和资金投入等的扶持力度, 可引进国外的技术,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实现农机技术上的突破, 提升其技术水平, 从而生产出适应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农机。其次, 坚持农艺与农机相结合,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适应性, 创造更大的效益。最后,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人才, 提升农机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 需解决创新人才问题。所以要大力发展储备科技人才, 建设一个创新型人才队伍。

结束语

我国目前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 为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加大在这一块的扶持力度, 提高农民的购买农业机械的能力, 满足农民对机械的需求, 同时需提高农机人员的操作水平以及加强农业机械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全方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使农业经济得到进步和发展, 进而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 目前我国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其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 而要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面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更高要求, 就需要我们及时抓住机遇, 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对策, 以此促进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北京奥运精神下一篇:企业合作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