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农业机械产业园发展规划(精选8篇)
杨凌示范区农业机械产业园发展规划 篇1
杨凌示范区农业机械产业园发展规划
目
录
一、现状基础„„„„„„„„„„„„„„„„„„„„„5
(一)国际农机产业现状„„„„„„„„„„„„„„„„.5
(二)国内农机产业现状„„„„„„„„„„„„„„„„.6
(三)杨凌农机产业现状„„„„„„„„„.„„„„„„„6
二、环境形势„„„„„„„„„„„„„„„„„„„„„7
(一)面临机遇„„„„„„„„„„„„„„„„„„„„.8
(二)面临挑战„„„„„„„„„„„„„„„„„„„„.8
三、思路目标„„„„„„„„„„„„„„„„„„„„„9
(一)发展思路„„„„„„„„„„„„„„„„„„„„.9
(二)基本原则„„„„„„„„„„„„„„„„„„„„.9
(三)目标体系„„„„„„„„„„„„„„„„„„„„10
(四)功能分区„„„„„„„„„„„„„„„„„„„„11
四、重点产业„„„„„„„„„„„„„„„„„„„„..12
(一)积极发展壮大五大主导产业„„„„„„„„„„„„12
(二)大力培育发展相关配套业„„„„„„„„„„„„„15
五、重点任务„„„„„„„„„„„„„„„„„„„„„15
(一)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发展合力„„„„„„„„„„„15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名优企业 „.„„„„„„„.16
(三)加速产业集聚,构建专业化园区„„„„„„„„„„17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农机产业竞争力„„„„„.1
(五)有序推进农机市场建设,切实增强农机产业公共服务能.18
(六)大力推进农机产业国际合作„„„„„„„„„„„„18
六、实施步骤„„„„„„„„„„„„„„„„„„„„.18
(一)启动发展期(2011年——2012年)„„„„„„„„„.19
(二)加速发展期(2013年至2015年)„„„„„„„„„19
(三)规模形成期(2016年——2020年)„„„„„„„„20
七、政策保障„„„„„„„„„„„„„„„„„„„„„20
(一)财税政策„„„„„„„„„„„„„„„„„„„„20
(二)金融政策„„„„„„„„„„„„„„„„„„„„21
(三)其它政策„„„„„„„„„„„„„„„„„„„„21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的现实需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科资源丰
富,抢抓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机遇,发展壮大农机产业,是建设陕西涉农工业发展战略高地,提
升农机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依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
展的意见》、《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
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规划主体范围
为杨凌工业园孟阳路以北区域,园区规划总面积11.42平方公里,一期建设2.46平方公里。
一、现状基础
(一)国际农机产业现状
目前,世界农机市场一直处于稳步发展态势。在国际市场上,美国迪尔、凯斯纽荷兰、美国爱
科公司三家全球最大的农机公司占据着世界农机市场份额的1/3。迪尔公司,扎根深美国市场,占据北美农机市场份额的50%左右,在我国黑龙江、天津、北京、河南、宁波等地建立基地,主
要生产25-135马力的拖拉机、76-203马力的联合收割机。凯斯纽荷兰公司是当今世界最大的
农业机械制造公司之一,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打捆机的销量名列世界前茅。凯斯纽荷兰公
司总部设在美国,年销售额在160亿美元以上。凯斯纽荷兰公司目前在我国推广的农业机械品牌
主要为凯斯(CASE IH)和纽荷兰(NEW HOLLAND)两个品牌。凯斯纽荷兰公司在我国已经投资建立
了哈尔滨纽荷兰拖拉机有限公司、凯斯纽荷兰机械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纽荷兰农业机
械有限公司等。爱科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农机生产、设计、分销厂家之一,总部位于美国乔治亚
洲顿卢斯市。爱科集团农机产品销售世界140多个国家。目前,爱科集团在我国新疆乌鲁木齐、奎屯、伊犁、喀什、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北安及广西都设有农机备件库及维修人员和车
辆。爱科集团以海斯顿品牌、弗格森品牌、凯斯品牌服务于广大农村、农场,赢得了用户的广
泛赞誉。
另外,国外其他主要农机企业还有德国雷肯、克拉斯、日本洋马农机、久保田、井关农机、3 韩
国东洋农机、大同、以色列耐特菲姆、拉合喜等等。国外农机产品主要集中在拖拉机、联合收
割机、农机具等大型农业机械方面,目前国外大部分农机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
(二)国内农机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机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农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总量指标已经迈入世界前
列。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838亿元,是2006年的两倍多,一大批龙
头骨干企业茁长成长,其中,中国一拖是拖拉机行业代表;福田雷沃是收割机行业代表;东风
农机是旋耕机行业代表;农哈哈是播种机行业代表;富来威是插秧机行业代表等。目前,我国
主要农机产品呈现区域专业化分布特征(表1)。
表1:
我国主要农机产品区域分布
区
域 主要农机产品
东北地区 水稻机插、玉米机收、深松整地机械
华北地区 玉米花生收获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和农业航空机械;
长江中下游 水稻育插秧机械、油菜直播机械和联合收割机、园艺机械等
南方低矮丘陵区 甘蔗、茶业、林果收获机械及畜牧养殖机械;
西南丘陵山区 粮油作物特色农产品加工机械、中小型耕种收割机植保机械
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 玉米马铃薯棉花等作物及草业生产机械、抗旱节水机械
(三)杨凌农机产业现状
我省农机产业整体发展滞后,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2010年,全省农机产值实现产值6.9亿元,仅占全国的0.24%。为了加快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产业发展,2011年,省政府第五次常务
会议决定在杨凌建设“杨凌农业机械产业园”。示范区农机产业资源现状如下: ——农机企业。示范区农机企业主要有杨凌秦川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杨凌金叶烘干设备有
限公司、杨凌雨露节水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杨凌秦川未来新材料有限公司、杨凌三田机械有限
公司等。其中,杨凌秦川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节水灌溉设备品种最齐全、规模较
大的厂家之一。2010年秦川节水公司实现产值3500万元。杨凌金叶烘干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生
产烤烟房及相关设备,2010年金叶公司实现产值7319万元。杨凌雨露节水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长
期从事节水灌溉工程和设施农业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相关产品研发,2010年公司销售收入
超过1000万元。杨凌秦川未来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型环保建材、室内外建筑型材、汽车
内饰件的研究、生产和销售及相关技术的咨询服务。近年来秦川集团研究院和秦川未来公司塑
机研究所联合研发了木塑复合新材料(WPC),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取得突破进展。杨凌三田
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机械改造、销售、维修、保养等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公司。
——农机市场。杨凌农机市场是一所设计先进、功能齐全、国内一流的农机超市。目前,农机
市场占地42亩,建设有农机展示区、农机交易区、农机体验区、农机具配件及维修交易中心、商务办公五大功能分区,截止2010年底,杨凌农机市场已经入住企业100余户,农机市场年均交
易额超过1亿元。
——农科资源。示范区农科教资源相对丰富,驻地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实力较强。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是一所专业从事农业机械化学院。学院设有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 5 站,农业工、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
程、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等博士硕士点,是国内农业机械研究综合实
力较强的高等院校之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是专业从事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电气
自动化技术、工程机械控制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的院校,技术实力在国内同类院系中处于领
先地位。
总体上,示范区农机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制造资源较少,农机产业园建设发展面临的
困难较大;另一方面,杨凌示范区农科资源丰富,体制机制优势突出,农机产业后发优势突出。
二、环境形势
杨凌示范区农机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同时面临许多风险挑战,需要科学分析,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才能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面临机遇
1、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市场对适用性、智能化、精准化、多功能、高效率的保护性耕作、复式作业、精细农业机械产品需求空间将更为广阔。
2、国务院、省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购置和更新农机具补贴政策以及农机减免税政策,大
大提升了农机市场购买力,增强了农机企业发展后劲,为农机产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氛围。
3、杨凌示范区丰富的农科资源优势,以及省部共建体制机制优势,农机产业“赶超发展”的环
境条件较为优越。
(二)面临挑战
1、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农机企业巨头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省
份农机产业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使得农机产业发展项目、人才、市场等要素争夺更为激烈。
2、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对农机产品功能、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
更高要求;同时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所需的技术和资金门槛越来越高,投资风
险在不断增大。
3、示范区农机产业基础薄弱,资金缺口较大,农机产业园建设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艰巨。
三、思路目标
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示范区农机产业发展重要的黄金期,围绕全省工业规划及示范区十二
五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农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国际化、产业化、集团化为目标,大力
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较强的农机企业,推进农机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产品、关键技术突破
发展。积极发展壮大节能环保、园林园艺、清洁植保、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相关加工配套业、金融、物流及中介服务业,努力打造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农
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
心、国际合作中心,加快构建农机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到2015年,初步建成面向西部干
旱半干旱地区规模较大的农业机械产业园,辐射带动陕西农机产业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引导产
业快速发展。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引导、政策导向和协调服务,扶持龙头企业、主导产品、关
键技术突破发展,迅速壮大主导产业规模。
——坚持承接产业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政策、体制、技术优势,积极承接优势农机企
业和产品,实现技术和生产本地化。统筹科教资源,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发展适用先进新型的农机具,开发研制“精、深、细”加工
成套设备,促进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发展。
——坚持发展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相结合。立足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节能环
保、园林园艺、植保清洁、农产品深加工、设施农业机械,满足全省及周边区域农业以及农艺
需求。积极发展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维修保养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农机产业与
农业、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注重突破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引导产业向园集中,大 力支持专业园区内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加大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构建主导产业引领,配套产业
支撑的现代农机产业体系。
(三)目标体系
——规模实力。到2015年,规划投入30亿元,确保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加快现代农机产业园支
撑平台和农机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农机产业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其中农机制造业销售收
入达到50亿元,物流、信息及其中介服务业实现收入30亿元。
——企业规模。广泛采用现代制造技术,推动农机产业升级。初步形成集科研开发、主机制造、关键件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
企业集团3户,聚集一批专业化农机具及零部件配套企业,培育形成节能环保、园艺植保、设施
农业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平台,推进新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
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企业技术中心3个。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
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四)功能分区
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五个中心”功能分区
。即:一个基地:农机产品制造基地。五个中心: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
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国际合作中心。
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农机制造企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园林园艺、植 9 保
清洁、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装备制造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快速发展。
农机展销交易中心。依托杨凌农高会品牌展会优势,以“展示成果、扩大交流、推动合作、促
进发展”为目的,建立和完善农机产品展销中心,交流展示各类农业机械、运输机械、动力机
械、农用工程机械及农田水利施工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机械、园林机械、食品加工
和包装机械等。
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加大实施农业机械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筹集并管理农机科技开发基
金,资助和组织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研究开发和推广。开拓农机科技市场,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发展技术贸易。建立农机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合作交流。
实用人才培养中心。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具、农艺种植、经营管理技能知识培训。加
强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水平。
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坚持技术推广和维修服务并举,切实抓好新机具、新产品、新
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同时,注重农机售后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以农机专业合作
社为主体,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协会、农机中介组织为补充,多种组织
形式并存、高效便捷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机产、供、销、售后服务网络体系。
国际合作中心。建设农机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积极争取国际农机巨头企业来杨凌设立办事处、研发中心等,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争取国际项目合作。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管理、服务
经验,跟踪国外先进技术,组织引导竞争优势的技术和机具出口创汇。
四、重点产业
结合全省及示范区农机产业发展基础和国内外新型农机产业发展趋势,示范区农机产业园重点
产业定位如下:
(一)积极发展壮大五大主导产业
农业节能环保机械。围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要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农用动力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装备、种肥药精准施用装备、农作物秸秆
储运机械、新型节水机械,加强耕地、水、肥、药、种等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利用和防
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与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专栏1:农业节能环保机械
主导产品。节能型降温和升温设备;温室大棚内安全高效低毒低污染植保机械化设备;微灌、微喷灌设备;节能与能源多元化利用设备;秸秆粉碎还田装备;行走式节水灌溉复式作业机具
;移动式卷管喷灌技术与装备;膜下滴灌技术与装备;复合材料农业大棚;雨量记录仪、便携
式农业环境监测仪、小型打捆机、废旧塑料造粒机、智能一体化水资源控制器、节水型灌溉塑
料储运桶、吸污车等。
国内外主要企业。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北京东维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新阳机械科技有 限公司、山东省曲阜市圣鑫机械厂、江苏省灌溉防尘工程公司、河南省东方机械公司、缙云山
石机械厂、神农企业集团、科斯特(厦门)节水设备公司、张家港市金水机械公司、山东顺发吸
污车制造有限公司、天津晶瑞丰灌溉科技有限公司等。
园林园艺机械。围绕都市园林、园艺建设,重点引进和生产现代化、智能化、精细化园艺机械
设施,创建名牌产品,实施产业化经营,发挥规模效益。
专栏2:园林园艺机械
主导产品。园林剪刀、花卉工具、园林机具(草坪修剪机、割灌割草机、绿篱修剪机、油锯、水泵、打孔机、起草皮机、打药机及各款园林工具)、草坪养护机械、温室环境自动监测控制
设备。
国内外主要企业:美国迪尔公司、瑞典富士华全能、美国美特达、美国草蜢、日本爱丽斯、美
国老熊、瑞典百固、意大利好玛克、日本丸山;绿友集团、浙江利欧股份、林海股份、杭州园
林机械厂、江苏沃得集团、山东华盛中天集团、武义中基园林、深圳绿华环保、石家庄绿欣园
林机械等。
清洁植保机械。满足现代农业、园林园艺不同种类、不同生态以及不同自然条件下清洁、植保、安全生产需求,重点发展高效植保通用机具、清洗设备。
专栏3:清洁植保机械
主导产品。人力(手动)植保机械、畜力植保机械、小动力植保机械、拖拉机配套植保机械、自走式植保机械、航空植保机械、精量低污染施药机械、超低量或防滴式低量雾化装置、清洗
机械、吸尘设备等。
国内外主要企业。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山东临沂四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山东卫士植
保机械有限公司、浙江今飞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西北林业机械、泉州中侨汽配公司、河南大农
机械公司、华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农业机械总公司等。
农产品加工机械。重点围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发展新型农机具、农产品在线检测控制
设备及现代物流成套设备。
专栏4:农产品加工机械
主导产品。粮食加工机械、谷物干燥设备、油料加工机械、棉花加工机械、饲料加工机械、种
子清选机械、种子处理设备、制淀粉和粉丝的成套设备、瓜果类洗涤分级机械、豆制品加工机
械、果品加工机械、烟草调制设备、发酵和酿造设备以及乳制品加工机械、种子活性卫生安全
检测仪器等。
国内外主要企业。大连瑞威有机农产品有限公司、科农环宇(北京)机械技术研究院、上海一
喜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博斯特(上海)有限公司、济南宏大科创机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鲁曹 13 高
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东方纸箱机械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双友物流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星火包装机械公司等。
设施农业机械。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及土壤环境,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与设施农
业的特殊农艺紧密结合,有重点、有步骤地研制开发性能先进、功能实用、价格适中、坚固耐
用和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设施农业需要的系列化成套作业机械。
专栏5:设施农业机械
主导产品。温室卷帘机械、温室开窗通风机械、温室耕整地机械、蔬菜播种机械、氧化碳气肥
增施器、温室病害防治机械、控温机械设施、灌溉机械设施。
国内外主要企业:山东绿园温室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第二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寿光市中通农业
机械设施有限公司、成都温室大棚设施工程公司等。
(二)大力培育发展相关配套业
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相关配套产业。
1、培育发展现代农机具驱动桥、变速箱、底盘、焊架结构、钣金覆盖件、箱体铸件、冲压件、液压件、齿轮、轴承、轮胎等部件加工业。
2、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及其他中介服务业,推进农机作业、维修、中介、租赁服务等市场建设,扶持引导农机大户及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
五、重点任务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示范区农机产业超长发展。
(一)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发展合力
建立杨凌示范区农机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省工信厅主要领导担任,省农
业厅(农机局)、省水利厅、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及相关省级部门业务主管领导参加。联席会议
通过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制定园区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促进政策,加强相关部门在项目
审批、招商引资、产业布局、园区建设、资金支持、进口设备、农机补贴等方面的协调配合。
工信部门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农机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安全监理等工作;农业部门加强农
艺与农机相互融合的研究,将机械作业的适应性作为农作物种植模式推广的重要依据;水利部
门做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机械设备,积
极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基本建设投资;财
政部门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资金,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业机械化项目实
施的监管;科技部门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科研开发支持力度;质监部门加强农机产品
质量监管;工商部门加强农机市场管理;商务部门加强对农机对外合作交流和商务贸易的指导
;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部门督促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机信贷、保险业务;加强同中
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联系沟通,充分分享农 15 机
产业协会渠道资源,促进示范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名优企业
充分发挥杨凌农高会知名品牌,综合运用政府采购、购置补贴和投资补助等方式,通过兴办合
作园区,设立农机4S店,培训农机专业人才的形式,引进国内外名优农机企业集团,积极推进
区内农机企业与名优企业合作,加大农业机械企业传统工艺和设备改造,开发高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且适销对路的产品。
(三)推进产业集聚,构建专业化园区
全面启动示范区农机产业园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制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招商
引资规划,明确园区建设发展定位、产业重点及招商引资策略。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农机
项目和企业向园区集中,构建农机专业化园区。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成、重大项目引入科学化运作机制,成立园区经营发展公司,大力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及各种公用配套设施建设。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农机产业竞争力
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
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发动机、传动、电控、液压等核心部件研发,增强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围绕科研手段和条件改善,提升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
开发、试验试制能力;围绕科研机制创新,支持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依 16 托
优势农机企业和科研院所,抓紧建设重点农机产品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凝聚优
秀人才,集中力量攻克困扰产业发展的工艺材料、基础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技术瓶颈,形成
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积极开展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农机零部
件的检测和可靠性分析,规范新产品和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机研
究学科建设,强化农机工程基础教育。完善农机培训体系,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农机制造
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
(五)有序推进农机市场建设,切实增强农机产业公共服务能力
有效整合农机市场资源,建设一流农机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和农机交易大市场。合理布局,建设
依托杨凌农机销售服务中心,通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辐射周边
市县的农机销售服务网络体系。科学制定农机销售企业市场准入规范,引导农机销售企业有序
竞争。强化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监管,建立以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监理装备和基层队伍建设,提升安全使用监管能力,进一步规范农机
作业、维修服务,加强农机试验、推广鉴定和质量认证工作,完善推广目录管理办法,组织开
展在用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强化对财政补贴农机的质量监督和跟踪调查。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完善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网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建立健全联结服务组织和农 17 机
大户,功能齐全、服务优良、高效共享的农业机械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
(六)大力推进农机产业国际合作交流
鼓励具有实力的农机企业与国外合作开发和建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
究开发能力;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引进、消
化、吸收、再创新,提升园林、植保、设施农业机械及现代农机具智能化、现代化水平;积极
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扩大优势农机产品出口;加大领军人
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提高农机产品开发、制造和
管理水平。
六、实施步骤
为了确保示范区农机产业园总体目标任务的实现,分步推进实施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启动发展期(2011年—2012年)
全面启动示范区农机产业园规划制定工作,做好园区范围划定、征地等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完
善园区基础设施及各种公用设施,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密切跟踪研究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爱科集团、日本久保田公司、瑞典富士华全能、美国美特达、美国草蜢、日本爱丽斯、美国
老熊、江苏常发实业集团、江苏沃得集团、山东福田公司等农机企业近期对外投资动向,力争
大项目、大企业入驻园区。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引进中小农机企业入驻。初步实现园区建设有 投入、有形象、有企业、有增量。策划启动陕西省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科研单位、销售服务中
心整合工作,依托示范区现农机产业园,探索推进陕西农机装备企业集团组建工作。
(二)加速发展期(2013年至2015年)
加快推进示范区农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基地五中心”功能区初步建成,大力推进
农机产业园定点、定向招商,到2015年力争入区企业30户以上,园区实现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
。企业优化整合工作基本完成,具备条件的农机企业完善上市前期准备;完成杨凌及周边市县
农机销售服务中心、农机维修服务网络站点建设。推进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技术中
心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三)规模形成期(2016年—2020年)
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进展,一批重大项目投产达效,关键产品形成生产能力,研
发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园
区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潜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亿元,节能环保、园
林园艺、清洁植保、设施农业领域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配套率显著提高,优势农机产业集群
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农机研发、生产、销售及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机产业园。
七、政策保障
围绕示范区农机产业园发展总体目标任务,加强配套政策体系建设,营造农机产业发展良好环
境。
(一)财税政策
制定《杨凌农机产业园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指南》(2011-2015年)。依据指南,在全省工业发
展各类专项资金中,给予重点支持;对从省外、国外引进并建成投产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亿元
以上的农机制造项目,按照引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在省应用技
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将农机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攻关项目予以优先支持;进一
步加大农机补贴额度,在杨凌农机市场已有的补贴基础上,每年增加相应补贴额度,吸引更多 的农机企业入驻园区;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机产业技术创新、市场推广、公共平台建设
。全面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减轻农机企业税费负担。
(二)投融资政策
积极引导和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企业贷款力度,在符合条件的县区设立各类法人金融机
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按照上年末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量给予奖励。将为园区中小企
业提供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纳入全省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增量奖励试点范围;组织搞好各类
银企对接活动,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研究组建
主要开展农机融资服务的金融租赁公司。
(三)其它政策
对园区内新建农机产业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调整、土地调剂使用、环评等开通绿色通道;园
区新建、扩建项目除国务院、省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外,不再征收其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出资扶持的农机采购项目、已办和新办农机合作社,在
新购或更新农机装备时,加大对示范区农机产业园产品的采购;支持园区融资、质检、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园区符合条件的农机制造企业进入国家或外省补贴目录。
杨凌示范区农业机械产业园发展规划 篇2
一、农业与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三农”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前,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主要是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实现的;改革开放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渐缩小,农业支持工业的方式主要表现在新的“三个剪刀差”:金融存贷剪刀差,征地价格剪刀差,工资剪刀差。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2005年,我国GDP已达到182 321亿元,人均GDP达到1 703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国外经验,这个时期是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若处理不好,往往出现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出现长期徘徊。
(二)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在政策支持与科技推动下,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集中表现为四个“加速”:一是要素投入加速集约化。近年来,农业生产出现资本、技术集约投入,土地资源适度集中,组织管理日趋强化的趋势;特别是资金与技术的大量集约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使我国农业呈现出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二是资源配置加速市场化。农民的现代市场经营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健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三是生产手段加速科技化。农业生产加速机械化,部分实现了自动化;农产品生产过程加速标准化,不仅要求高产,而且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日趋凸现;农民的务农技能、就业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四是产业经营加速一体化。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已成为主要形式,农民组织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农村服务社会化,在更大程度上纳入经营一体化的轨道。
(三)我国农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
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农产品配额管理的品种将越来越少,农产品关税将进一步降低,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已由2001年的21%,降为目前的15%,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加上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我国保护农业的传统手段如关税、配额等也将逐步消失,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高度融入国际市场。我国农业从局部参与国际竞争开始转向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
二、当前杨凌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于1997年。11年来,在推进农业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公司科技专家培养的农民技术员为纽带,上联公司下接农户的“公司+专家+基地+农户”的运作经营模式,以扶持建设“智力密集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培育壮大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攻方向,促成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快速成长。200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8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65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87亿元。到去年年底,示范区产业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三、一”,比例为48.99:42.1:8.9。目前已形成以小麦良种基地为主的5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杨凌农民人均收入从1997年的1 396元增加到2007年的4 210元,年均增长11.7%。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杨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品种多而杂;生产成本高;农民收入增长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体制创新难;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业产业链短等等。
(一)土地经营规模现状的分析
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规模经营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杨凌地区的农业经营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或者农户为经营单位,人均耕地面积仅0.8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9%。这种一家一户条块分割的小田块,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及统一的田间管理,使先进的农业机械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实施困难。在有灌溉条件的土地上,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灌溉用水的浪费。这些都致使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形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因而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同时,由于土地条块分割,原来大片的土地分成小块分属于不同经营者,这样每一小块土地上都可能种植不同于其它小块土地的农作物,即使是同一作物也可能属于不同品种,即使是同一作物同一品种也会由于不同经营者的田间管理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质量的农产品。土地条块使用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农业面对的最大瓶颈问题。
借鉴新疆兵团实行的新的土地承包政策,即对国有农场的土地实行耕地租赁经营,它与其他租赁经营的惟一区别是以土地为主体。可以由一个人、一家人或几家人联合租赁经营,租赁者每年须向团场交纳土地使用金,土地租赁期为10~30年,土地使用长期固定,农场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租赁者具有对土地的使用权、支配权和自主权,实行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社会负担,农场只按期兑现合同,收取租金。这种耕地租赁方式,即保持了国有农场原有的大条田土地形式,又实现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上彻底实行分离。这种土地租赁式经营在土地的规模上是有相当优势的。
杨凌农业产业要深入发展,就要首先解决好土地的使用形式,实现土地的规模效益。依托企业优势,推进小城镇建设,加速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促进土地的二次分配,让有实力有能力的个人或联合体承包大块土地,破除田间田埂,以地头界桩为标,便于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及统一的田间管理。
(二)环保农业与节水农业的推广应用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中国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西北地区农业缺水的唯一途径是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走发展与环保农业密切结合的高效节水型农业之路。1 1年来,杨凌以发展节水农业为重点,相继组建成立了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旱区农业节水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陕西省现代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2008年3月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强化学校的旱区节水农业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综合优势,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渠灌区农业高效用水工程技术研究、新型高效节水灌溉产品研制三大优势领域取得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成果。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示范作用,结合自身高校研究的特点,坚持以项目带科研,以科研促项目的原则,走出了一条技术推广的新路。在礼泉县开展了果树地下滴灌技术和调亏灌溉技术试验研究,在咸阳市秦都区开展了地下水和地面水联合运用技术研究,在泾阳县开展了温室大棚滴灌增产效果和喷施FA旱地龙使用效果的试验研究,在泾惠渠灌区四支渠完成了八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渠道防渗技术试验研究,提出了适宜于冻胀地区渠道衬砌的弧型底梯形断面形式;西安市在农业节水市建设中,针对周至县主要经济作物猕猴桃的特点,开展了喷灌条件下猕猴桃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在未央区开展了井灌区喷灌节水节能方面的试验研究。这些成果中已有80%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转化,综合经济效益达2亿多元人民币。
虽然杨凌地区目前在农业节水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位居全国的前列,但对大区域发展农业灌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西北地区发展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缺乏系统研究。水是一切农业生产的根本,也是维系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不解决好水的使用问题,一切产业模式都不能长久。要充分依靠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共同力量,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规范的路子,结合中国广大西北地区水土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水定植,以水定规模,只有将节水灌溉融入到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之中,才能使企业和农户获得长久的利益。
(三)产业化经营机制的推广和应用
杨凌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合作建立“专家大院”,采取“科研+基地+农户”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专家+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在全国10多个省区建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 200多个;杨凌乾兴公司的“动态专家+公司+客户(农户、企业和政府)”的“乾兴模式”,实现了“农民不出门,专家请到家”;目前示范区产业化经营虽有一定规模,但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普遍存在组织程度低,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尤其是企业与农户各个环节的联结上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机制,影响了农户追求产业化规模经营发展的动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外商投资经营的农业开发企业正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和龙头作用,这也是我国龙头企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杨凌示范区政府应充分认识并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国际先进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和吸收先进管理技术。学习外商兴办农业企业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行农业企业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商资讯灵活、渠道畅通的优势,拓宽销路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同时要突破引进外资只兴办工商实业的传统观念,大力倡导引进外商兴办农业。培育龙头企业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真正将农业产业化模式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农业工作重心应放在支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服务上。实施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技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上。
杨凌在产业化经营上,更多的是依靠杨凌地区的科教力量,对生产提供一些信息和技术支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杨凌示范区农业生产应选择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构建拥有自有农业生产基地的“大农场”——农头企业,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根本出路。
三、解决杨凌产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一)提高农业集约程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正如群众所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常出现“农业增产,农民不一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不一定发展”的现象。而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计双赢”的产业。但要提高农业集约程度,发展设施农业必须解决土地条块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我们解决土地条块使用的问题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杨凌示范区可以参考广东省农村建设用地上市流转;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提出的土地向优势产业流转,农民以地为股,经集体转让获稳定租赁收益;重庆、成都在城乡统筹时,采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将农业用地集中到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手中等方式,结合杨凌示范区特点,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
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如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漫灌式的水浇地节水38%。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据统计,全国塑料大棚已达到3 100万亩;各类畜牧养殖小区4万多个;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近5 000万立方米。杨凌示范区目前发展设施农业大棚3 000多座、名优新特杂果9 000多亩,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65个,奶肉牛存栏10 000多头,初步形成良种业、无公害精细蔬菜业、奶畜业、名优新特杂果业以及苗木花卉业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设施农业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做为国家级的农业高新产业科技示范区,做好设施农业建设,起到科技示范推广作用势在必行。
(二)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依靠科技支撑促进农业增长
节水灌溉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部署,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杨凌示范区做为国家级的农业科技开发区,肩负着科技开发带头示范作用,应充分利用此次契机,立足杨凌,着眼全局,依托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在原有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和创新、产品研制与开发、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种子改良、新品种培育等方面,不断加大科技兴农的工作力度,这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要实现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要继续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即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农村科技传播的重要力量,作为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了解农业新技术的主要渠道,作为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加快形成以国家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多成分、多形式互动发展的农技推广新格局。
(三)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加快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一村一品”,建立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2、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逐步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3、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村流通服务业,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5、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探索龙头企业融资担保的有效形式。
(四)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当前重点要抓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二是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农广校、职业学校等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三是要建立常规技术、专项技能、创业培植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五)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农业“走出去”要做到:1、与农业贸易相结合。要带动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走出去”,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以企业为主,政府支持引导;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形式多样,管理机制灵活。2、建立组织,统一领导。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协调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企业走出去。3、搞好规划,分步实施。4、建立农业“走出去”发展资金。资金来源可主要由整合各种农业资金、财政贴息和优惠贷款组成。5、抓好试点,以点带面。目前应抓好农业开发区试点,并在试点基础上不断扩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解决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问题,还是解决水资源利用问题,还是建立农业服务体系等问题,都需要政府机制的介入。这里的政府介入,不是表现在消费领域的配给制,而是表现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公共服务和支持。何种形式的农业模式要大力发展下去都迫切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组织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实现土地的规模效益的实现,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土地的二次分配,系统发展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建立起杨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杨凌农业产业化进程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兵团农业产业化工作办公室.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问题及政策措施.新疆农垦经济.2008(1).
[2]侯满平,郝晋珉,刘平辉,郭文华.我国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模式探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9).
[3]吴淑琴,桂全民.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探析.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4).
[4]周维博.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与节水途径.2001 (2).
[5]张小明.杨凌农业科技示范的效应、问题与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6]张俊杰.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4).
杨凌示范区农业机械产业园发展规划 篇3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集群;农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383-03
收稿日期:2013-05-30
基金项目: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高云(1985—),女,山东临清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gaoyun1105@163.com。
通信作者:陈伟忠,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农业发展研究。Tel:(010)65910324。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各省(市、区)现代农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区域代表性强、示范作用大的地区,是以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根本方向,代表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产业特色突出、对其他区域起示范引导作用的区域。本研究探讨了产业集群发展能否促进示范区农业的发展、示范区农业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关系、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指导。
1农业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相近、相关或者互补的产业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壮大,产生1个高度集中的群落,但产业集群并非适用一切产业。产业集群是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将企业、农户、金融部门等聚集在一起,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获得经济效益。产业集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细化行业分工。产业集群可以催生更多的新企业,促使投资者发现市场、降低投资风险。产业集群的建立虽然加剧了竞争,但也促使企业争夺市场。农业产业集群侧重集群中纵横交织的行业关系,具有聚集性强、专业化分工、关联度大、创新力强、自我强化作用大等特点。农业产业集群拥有产业集群优势,且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明确,资源向优势农户、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聚集[1]。通过资源整合、产业链延伸,加强农业上、中、下游专业化分工合作,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集聚、共同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彼此距离较近,有利于企业之间增强了解、加强沟通、降低合作风险,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张元智等认为,扩张横向规模以获取规模经济,收缩纵向规模以避免规模不经济,正是这种规模特征为集群产业赢得了竞争优势[2]。潘峰华认为,集群辨识的3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地理边界、产业边界、产业联系[3]。樊天霞提出,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促进产业升级,形成规模经济、小城镇效应等独特效应[4]。李国武指出,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一定需要以工业园区作为平台,产业集群发展到对生产空间、创新环境有更高要求之后,对工业园区的需求才成为必要[5]。工业园区不一定能自动带来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园区也不一定以集群的方式来发展,在良好的区位禀赋、制度环境之下工业园区才有可能成为集群的栖息之地。吕裔良认为,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共生性[6]。吴丰林等认为,城市产业集聚系统是多层次、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系统,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系统本身与系统外诸多要素之间不断进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交换,系统耗散结构功能不断增强,最终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驱动力[7]。张晗等认为,不同的气候、土质、水质等条件使得不同地区形成特色农业,不同产业为利用特色农业资源集中到特定区域内从而形成农业产业集群[8]。蔡吉跃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集约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利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9]。朱清海等认为,农业科技园区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竞争优势、空间区位优势,并提出培育农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策略[10]。李春海等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原有农业发展模式的升级[11]。产业集群对农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产业集群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是必然的,有可能会受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状况、市场发展变化等的限制。
3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4月底,全国已认定15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东、中、西、东北地区各有52、34、44、23个。如图1所示,示范区主导产业以粮食、蔬菜、畜牧、水产为主,以蔗糖、茶叶、橡胶、花卉等经济效益较高的特色产业为辅。示范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本着“总体多元化发展、整体带动能力强、个体特色产业突出”的原则,充分发挥了示范区的带动作用。
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立足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壮大具有一定發展基础、市场潜力较大、发展后劲足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示范区以主导产业发展区域为产业集聚区,以周边农业种养殖基地为源头,以农产品制种、加工、物流等企业为核心,以良种、科研、金融、协会、中介等各类服务企业为辅助,围绕示范区产业发展,通过政策支持与引导,促进自然、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打造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4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12],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性动因是为了获取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集群竞争优势[13],具有集聚、竞争、分工、协作、区域、品牌效应,有助于获得农业竞争优势、提高示范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于产业集群概念没有明确规定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产业涉及范围等,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产业集群的发展各不相同,所以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数量、规模是有一定弹性的。河北省定州市通过引进大项目、加大投入,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乳品加工、肉类食品加工、面粉加工、果蔬加工、油料作物加工、葡萄酒加工等6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42亿元,集群优势明显。山东省莱西市现已初步形成2个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一是店埠镇东庄头食品加工园,占地 73.33 hm2,集中了40余家食品及配套企业;二是莱西市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占地 160 hm2,目前已开发120 hm2,集中了13个食品加工企业,2011年,主体园区实现销售收入93.25亿元,工业总产值105亿元,利税4.86亿元。由此可见,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集群是在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示范区主导产业不同,产业集群形成方式、产业、发展机制、组织方式也不同。农业产业集群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产业聚集效应,不断吸引新企业入驻,形成产业群体。农业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与分散建厂相比,可节省土地、水、电、热等资源,便于管理,降低企业成本、行政成本,是农业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nlc202309041940
5农业产业集群与示范区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集群依托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主导产业因为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东部示范区主要是粮食、棉花、畜禽养殖、奶类、水产等产业,中部主要是小规模的粮食、畜禽养殖、水产业,西部主要是棉花、畜禽养殖业,东北部主要是粮食、畜禽养殖业等。
5.1示范区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示范区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优势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各类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同时,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普及储藏、保鲜、分级清选、包装等技术,促进农产品保质、减损、增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优化农产品加工区域布局。引进先进技术,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
5.2以产业集群式发展,提升示范区现代农业竞争力
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以中心城区或主导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企业为核心,以良种、金融、科研、协会、中介等各类服务企业为辅助,以周边农业基地建设为源头,围绕粮食、畜牧及其他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减少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基地,推进示范区土地规模经营,加快村镇建设,细化产业分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示范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势必会带动示范区农业的发展。
6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产业集群基本是以政府为主导或依托市场形成的产业集聚区[14]。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区域性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容易在企业较多的产业中产生,农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彼此之间长期保持合作与竞争关系,充分利用巨大的信息流,满足区域内市场需求;推进示范区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拓展示范区农产品市场空间、农业发展领域,发挥示范区产业集群的辐射与带动功能。
种植业、养殖业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链的起始环节。应该将示范区发展较好的地区作为核心区域,引领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在核心区域的外围设置功能区,保障主导产业农产品供应。在地势平坦地区发展种植业,通过加强灌区农田水利、农业机械、良种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水平。将河流沿岸及大中型水库地区设为畜牧禁养区,平原及城镇地区设为限养区,山区、丘陵地带设为鼓励发展区域。农产品加工业连接生产、销售、物流等各环节,一般是以示范区农产品为原料,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农产品的加工产品,是最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示范区应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整合现有资源,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大型企业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组织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有效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农产品物流产业集群与各产业集群联系十分紧密。示范区依托主导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链,开展农产品物流交易、配送,为示范区农产品流通提供便利。实现农业物流专业企业由零散到规范,形成物流网络,逐步实现农业物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改进农业物流环节,统一农业物流管理标准、降低农业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改进的方向是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实现仓储运输、IT支持平台全面整合,扶持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农业科技产业集群应当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组织管理创新,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图2)。这几大产业集群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产业集群网络,他们之间有巨大的信息流,既竞争又合作,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提升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7現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7.1优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环境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包括产业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网络、专业化批发市场、物流体系等。软环境包括政府制度政策、企业法制环境、财税政策、融资政策等。示范区可以通过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平台,完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吸引企业聚集,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引资环境。政府要引导、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
7.2加快示范区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保持产业集群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主要参与者包括政府、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中介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龙头骨干企业等。良好的农业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加强产业集群与相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国内外大型企业互动与合作,提升产业层级。二是在产业集群内,以多种方式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专门的技术机构,或利用产业集群内骨干企业的技术力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三是鼓励产业集群中规模较大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广泛吸纳科技型人才,组建研发机构,成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
7.3依托主导产业与龙头企业,打造重点产业链
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聚集、示范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在已有产业基础上,充分考虑其资源要素与环境容量,提高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保持适度规模。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企业发展,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开展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服务,规范市场秩序、稳定价格、保障供应。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优势产区建设、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强产供销信息引导,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构建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繁荣农村经济。
nlc202309041940
7.4农业产业集群各部分协调推进示范区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形式主要包括种植业产业集群、养殖业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农业科技产业集群5种[15]。农产品收获后一部分进入市场或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另一部分农产品经过加工再进入销售领域。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农业科技产业集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促进示范区农业产业链稳定发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应对规模化市场需求,促进区域农业发展。
8结论
本研究表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在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示范区的示范带头作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示范区产业集群也是具有先进示范引导作用的,所以示范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适合市场需要,降低了产业集群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示范区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玉兰.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新疆棉花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D].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5.
[2]张元智,马鸣萧. 企业规模、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J]. 中国工业经济,2004(6):29-35.
[3]潘峰华. 产业集群的辨识及其特征分析——以浙江省制造业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130-140.
[4]樊天霞. 产业集群经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 湖北社会科学,2004(3):117-119.
[5]李国武.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关系的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8):50-55.
[6]吕裔良. 产业集群与黑龙江乳制品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 商业经济,2011(14):6-7.
[7]吴丰林,方创琳,赵雅萍. 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201-1208.
[8]张晗,吕杰. 农业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1(2):85-91.
[9]蔡吉躍. 农业产业集群助推现代农业的实践、效应与启示[J]. 经济地理,2008,28(5):837-840.
[10]朱清海,李崇光.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效应分析及策略[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3):190-193.
[11]李春海,张文,彭牧青. 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 中国农村经济,2011,3(3):49-58.
[12]尹慧君. 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13]谯薇.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与政策支持研究[J]. 农村经济,2011(12):54-57.
[14]贺灿飞,潘峰华. 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J]. 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13.
[15]尹成杰. 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6(3):4-7.马智利,郝猛.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民工住房券机制[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386-389.
杨凌示范区农业机械产业园发展规划 篇4
一、工作推进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以推进农业重大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强龙头,建基地,活流通,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到目前止,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722个,从业人数达到8.75万人,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收入达到2.98亿元。
1、突出示范带动,做强龙头企业
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和带动能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关键所在。我县紧紧围绕粮食、家禽、水产、蔬菜、苗木等特色主导产业的开发,运用工业理念和市场手段,大力实施龙头企业裂变扩张工程,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目前,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建立合同关系429个,年履约订单成交额61.25亿元,带动农户10万户,其中,订单带动农户13.2万户。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县财政建立了1200万元农村创业专项基金,在品牌创建、技术创新、信贷支持等方面重点扶持煌上煌集团、国鸿公司、国旺公司、鑫和源公司、昌碧米业等有一定辐射能力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其科技创新、资金融通和出口创汇能力。目前,这些龙头企业已成为全县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了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全县各类龙头企业发展到96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5家(国家级3家、省级19家),2007年 销售收入达85.7亿元,出口创汇863.3万美元,上交税收2.1亿元。二是加快技术改造。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创新并举,加快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如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汇仁集团,每年将销售收入的3%用于新产品研发费用,先后引进了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博士等二十多位高层次医药科研人才并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开发、投产了汇仁牌肾宝、乌鸡白凤丸等70余个产品,建立了总面积15000亩的46个品种中药材GAP基地,“汇仁”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汇仁集团跻身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50强”。三是实行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重点突破农产品保鲜包装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如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鸿公司,每年投资30多万元,与江西农业大学、省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联姻,共同进行畜牧防治、种猪改良、生物组培技术的研究,逐步形成了生猪养殖、绿色肉食品加工、饲料加工、“国鸿绿色菜园”连锁店、珍稀花卉和绿色果菜种植的产业链,“国鸿牌”放心肉被认定为我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四是推行农业标准化。大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以加工业的标准化带动绿色农业的发展。如省级龙头企业昌碧米业集团,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基地”生产模式,建立优质稻种植基地10万亩,有效地保证了大米生产所需的优质原粮,集团主导产品“昌碧”牌系列大米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武阳鑫和源公司300亩蔬菜种植基地被列为江西省农业厅“1亩1万元”绿色蔬菜优质高产模式示范基地。
2、突出基地培育,做大主导产业
按照壮大主导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坚持一手 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稳定粮食播面,提高粮食单产,调优粮食品种,扩大粮食总量,提升种粮效益;一手抓结构调整不动摇,大力推进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一是做大“两带”产业。围绕建设省城南昌一线“菜篮子”基地的目标,上规模、打品牌、多投入,加快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几年来,共投入财政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着力规划建设昌东养殖业和昌南种植业商贸物流中心,促进滨湖地区“金十字”养殖产业带和城南乡镇“银三角”种植产业带特色种养基地做大规模,做优品牌,提升效应,着力培育壮大水禽、黄鳝、蔬菜、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黄鳝之乡、养鸭之乡、藜蒿之乡、苗木之乡等“一乡一品”产业板块,建立“一村一品”专业78个,发展规模以上种养基地45个,其中,发展养鸭2600万羽,2万羽以上的规模养鸭基地22个;网箱养鳝5万箱,1000箱以上的规模养鳝基地8个;无公害蔬菜25.6万亩,200亩以上的规模蔬菜基地8个;苗木2万亩,200亩以上的规模苗木基地7个。二是发展新兴产业。按照“兴产业、增活力、强后劲”的思路,在巩固基础产业,壮大优势产业的同时,整合农村自然、人文资源,以民间投资为主体,大力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已建立园林型、景区型、休闲型的规模以上“农家乐”经营体14个。如蒋巷镇依托垂钓庄园,日均接待垂钓休闲人士近2000人,年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3、突出发展平台,做实示范园区
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我县围绕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窗口”的目标,着力构建“北看蒋巷、南看黄马”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和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突出抓了蒋巷现代农业示范园和黄马“两江”生态农业走廊建设。蒋巷现代农业示范 园。通过向上、向外争取项目和资金,抓规划、引项目、强龙头,着力发展畜禽、蔬菜、水产等特色加工产业,完成了蒋巷大道路面硬化和改扩建工程,启动了中心沟渠整治绿化工程,集中做大做强了国鸿实业、国旺公司、鄱湖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了国鸿公司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和国旺公司万亩以上水利化生产、机械化种养、信息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庄园,培育壮大了水产、水禽等特色产业,唱响了“国鸿放心肉”、“鄱湖黄鳝”等特色品牌,区域特色农业正逐步形成。黄马“两江”生态农业走廊。按照打造“生态农业走廊,形成生态示范区”的要求,依托良好的区位、生态优势和苗木产业优势,抓住南昌植物园落户的契机,重点推进了“一个市场、一条大道、五个新农村综合示范点、万亩苗木市场”建设。启动了总投资6000万元的江西(黄马)蓝天花卉苗木市场和总投资2100万元的蓝园大道一期工程建设,建立花卉苗木基地8000余亩,打造了南安桐树下、冯家自然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目前,蒋巷现代农业示范园和黄马“两江”生态农业走廊已被列为南昌市重点打造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综合示范区,并分别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顾问,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的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4、突出市场培育,做活流通体系
把完善和做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作为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重要载体,着力抓实抓好。一是建专业市场。按照“内建市场,外设窗口”的思路,加快县内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县外农产品直销窗口建设,全县32个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到27.28亿元,煌上煌集团、昌碧米业、扬芳香公司等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在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直销“窗口”。同时,通过政府网、农经网等信息网,以举办网上农展等形式,不断推介我县龙头企业及其产品。如省级龙头 企业小蓝禽蛋批发市场,创建了全国首家禽蛋类专业性网站,日点击量达2000余人次。二是育中介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支持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殖大户组建行业协会,形成行业整体竞争优势。目前,全县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75家(今年净增72家),其中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4家;发展各类中介组织30多个,各类商品经纪人2500多人,组建禽业、蔬菜、粮油等行业协会6个,农民合作社、中介组织等年销售收入达3.48亿元。三是创优质品牌。大力开展创名牌、扬名牌活动。全县共发展培育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品牌12个、有效期内产品92个,国家级无公害产地25个、产品26个,龙头企业产品注册商标124件,其中:驰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7个,商标数和绿色品牌数均为全省县(区)之首。
二、存在问题
我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不够强,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基地建设规模不够大,经营模式比较单一;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够规范,农户的参与度不够;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县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一个核心,建好两大基地,培育三类载体,做优四大产业,加快提高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确保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主要农业经济指标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全市三分天下有其一。突出一个核心,就是围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核心。一是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好万亩以上大型排涝沟渠清淤整治计划、泵站更新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加强对抗旱水源工程及中小型渠道整治、灌区渠系清淤整治,着力改造好240座小山塘(小门塘),着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血防水利工程建设,解决4.0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尽快建成一批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基本农田,力争完成改造中低产田2.3万亩,其中,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标准农田0.98万亩。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组织好重点农时季节机械化生产,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力争全县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15万千瓦,增长15%;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5%,比2007年提高5个百分点。四是加强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集中力量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的疫病防控。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洁净能源,加快推进平原林业建设,扎实抓好林地管理、森林防火工作和冈上、黄马小流域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作,确保农村生态安全。
建好两大基地。就是围绕构建“北看蒋巷、南看黄马”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以推进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培植特色主导产业为着力点,按照“市县联动、多方筹集、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方法,大力实施“外引上争”战略,突出抓好蒋巷现代农业示范园和黄马“两江”生态农业走廊的整治建设,力争两个示范园初步成框架、出形象、见效益、扬美名。
培育三类载体。就是围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着力培育好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家乐”经营体等三 类载体。一是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认真实施好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鼓励和扶持列入全省“双十”的3家企业和“双百”的8家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养小区和基地,力争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5家、达到5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重点扶持与优质粮食、高效蔬菜、生猪养殖、养鸭养鳝、花卉苗木种植等与农户利益联系紧、带动农户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力争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200家,其中,示范性合作社发展到10家。三是培育“农家乐”经营体。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与风情结合、旅游与休闲结合、人与自然结合的“农家乐”经营体。力争全县规模以上的“农家乐”经营体发展到20个,其中,较大规模的5个。
杨凌示范区农业机械产业园发展规划 篇5
为了助推我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及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安排,3月中旬,区人大调研组分别到区农委、xx、xx、xx以及xx柠檬、xx豆瓣厂、xx食品有限公司、xx生态园露营基地、xx农业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xx农民新村和柠檬、花椒、草莓、花卉苗木、~鳅、观赏鱼等种养殖基地,通过实地查看和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业主意见和相关单位情况汇报,对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及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安排部署,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实施“百村百园”和“三线四项”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着力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多举措促进农村居民快速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xx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67.82亿元,同比增长4.8%;农业增加值达到47.15亿元,同比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82元,同比增长11.5%.获得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xx市现代农业建设贡献奖 等荣誉称号。全国、全市一系列涉农工作会议和重大活动多次在我区召开,有力的提升了xx农业综合影响力。
(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渐成规模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集聚资源,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进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和拓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提档升级土地面积1万余亩,核心区内实施了道路、天然气、自来水、高规格节水灌溉、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韦灌路产业大道、琼江大桥已建成通车,新增人行道路灯100余盏,实施道路景观绿化1万余平米,建成蔬菜博览园和现代农业展览馆,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内现代化生产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机械化率达到76%.
二是产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围绕绿色蔬菜、生态畜禽、优质粮油、观光农业四大产业, 以罐坝、渔溅、郭坡、中渡四个村为主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已基本建成,全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已经基本形成。xx年,核心区内新发展龙头企业34家,新增收入158154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达7000余户。 核心区内,太安镇发展有龙头企业10余家,发展有机蔬菜基地15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余亩、渔业基地4000亩、苗木基地1500亩和1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三是产品营销体系提档升级。农村电商有序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动“互联网+”工程,大力培育xx电子商务协会及汇达集团等本土企业建设涉农电商平台,以“潼惠网”、“三块石”为基础,搭建xx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目前,朴真、润优、农龙、汇达柠檬、健能等近20家农业企业在京东、阿里巴巴、一亩田、易田、西部电商等知名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由各农业企业授权在各电商平台上销售的网店、微店也在逐日增加,农产品交易额突破6亿元,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 特色效益农业异彩纷呈
一是发挥品牌效应,农旅融合度逐步提高。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树立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突出特色抓农业、围绕农业抓旅游,积极打造崇龛油菜花、太安蔬菜博览园、农业展览馆等农业产区,开发阳台盆栽蔬菜,建设农民新村,创建“xx农家”,促进“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民房变客房”,大力开展菜博会、菜花节、玫瑰花节、桑椹节、梨花节、柚子节等农业节会,创建无公害农产品179个、绿色食品65个、有机食品42个,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加快,农旅融合理念不断深化。如xx镇,目前发展有大小规模和接待能力各类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点60多个,从业人员6000余人,年接待游客60万余人次,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50%.
二是发挥规模效应,农业带动力显著增强。 在核心区内着力打造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有机、生态、循环”产业集群,引进了帝安、汇达、岩泉豆瓣等柠檬、蔬菜、水果冷藏、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和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成效明显,基本建成中国西部绿色菜都,成为xx主城“大菜园”.目前,全区农业专业大户有3000个,注册家庭农场27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910个,区级以上龙头企业139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个。全区粮食播种面积90万亩,产量39.05万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6.83万亩,总产4.68万吨,其中油菜面积28.3万亩,总产3.4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200万吨;特色经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40.9万吨,其中柠檬种植面积13万亩;蔬菜、油菜、柠檬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第一。渔牧业生产也呈平稳增长态势,生猪年出栏达到10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1142万只;生态渔业养殖面积达到20万亩,水产品产量3.8万吨。
三是发挥项目优势,农业多样化特色鲜明。全区实施了“百村百园”工程,围绕蔬菜、粮油、水产、经果、中药材等,培育主导产业,助推“百村百园”工程村产业发展,目前已建成89个专业村和标准园。 从我们调研的太安、柏梓、寿桥等镇情况,特色效益农业也各具特色,效果显著。柏梓镇,以“五线”建设为抓手,以“蔬菜、柠檬为主导产业,花卉、苗木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引进种植大户115户,发展林果经济3.4万亩、苗林花卉亩,种植蔬菜3.5万亩。寿桥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11个,发展专业种养殖大户12户,微商电商3户;无公害蔬菜基地种植面积累计达1300余亩,部分蔬菜远销香港、韩国等地,年产值800余万元;新栽植撑绿竹1000亩,产值340余万元;观赏鱼养殖基地规模达到350亩,年产值达700余万元,已发展成西南地区最大的观赏鱼养殖基地。
(三)政府服务务实有效。
一是认真指导土地规范有序流转。职能部门认真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对流转面积大、涉及农户多的流转项目协助做好资质、经营能力等审查,逐步建立风险预防、控制和处置机制。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近60万亩。寿桥镇革新农业发展体制,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采用折资入股、转包、互换、代耕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9880亩,规模经营耕地面积7412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0.4%和60.8%.
二是注重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 60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2人;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868人,培训农民7070人;开展送科技下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农机安全宣传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同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核查力度。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积极宣传种粮直补政策,圆满完成种粮直补审核、汇总、兑付各项工作,全区共计兑付种粮直补资金5931.2万元、良种补贴资金1041万元。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监督落实; 做好了农机购置补贴,全年推广补贴农机具5882台,下达国家补贴资金700余万元。
四积极探索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建立了优质粮油、蔬菜、玉米、高粱、生猪等农业生产保险,水稻保险达到7.2万亩,玉米、高粱保险达到4.3万亩,蔬菜植保保险完成0.5万亩,蔬菜价格保险达到1.2万亩,生猪保险达到33.6万头。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现代农业示区带建设及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保障乏力,制约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一是融资困难,缺乏资金保障。农业投入周期相对长、风险又大,加之没有实业抵押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已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硬伤”. 在太安龙鳅农业调研中反映,目前企业流转土地1000余亩,投入资金1000余万,除享受30万元的特色效益农业切块补助资金支持外,金融机构基本未融到资。二是用地困难,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适度规模经营,流转的农村土地多为基本农田,缺乏农业产业配套设施用地,土地经营面的狭小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三是缺乏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人才支撑乏力。农业企业的发展和工业、商业一样,人才是关键要素之一,现在的年轻一代,愿意投身农业的不多,大学生农业专业毕业的愿意在最基层的也非常少。在家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不懂现代农业技术,加之基层农技干部的缺失,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很大影响。如帝安农业2000多亩的用地规模,日常能用的工人也仅20-30人,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的用工需求。
(二)一些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把控难,部分农业企业经营效益较低。由于农产品现代市场营销体系不够完善,对未来市场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研判,加之现阶段我区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附加值低,竞争力差,容易导致供求失衡,市场把控难,部分农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核心区内不少农业企业存在拖欠租金和工资的现象。
(三)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亟需解决。一是种植过程中的污染不断发生。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大部分农膜就地丢弃或焚烧,造成大气环境和土壤污染,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养殖业污染较为严重。近年来,我区畜禽、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部分养殖场虽建有沼气池和简易污水粪便沉淀池,但实际处理能力远远达不到排放要求,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河道、土壤等,对周边环境及水库、次级河流导致污染 .三是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问题仍然突出。镇街垃圾收运设施缺乏,废弃蔬菜随意堆放,任意倾倒,生活垃圾随处乱倒、乱堆放、填埋或焚烧,多数场镇污水管网建设滞后,污水收集处理率低,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程。
(四)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产业发展不够平衡。一是政府对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力度还不够,在实施中部门各行其事、各自为阵现象依然存在,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布局,有的涉农项目、资金未能充分发挥效益;二是镇街间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够平衡,南北差距较大。
三、工作建议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抓住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及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农村农民全面迈入小康社会。
(一)科学布局产业项目,突出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中的“六大产业片”的布局,坚持农旅融合理念,科学规划布局农业产业及项目,兼顾全区均衡发展,因地制宜,狠抓市场前景广阔、带动力强、具有特色效益优势的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树立农旅融合发展理念,注重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坚持适度规模经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大力推进农旅融合,促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立足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培育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引导农业向多样化、精品化发展,突出特色、品牌和效益,逐步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生态环保、产品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加强农民新村建设规划,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镇街村污水垃圾处理和农村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农民增收致富创建平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着力办好农业职业教育,扎实做好农民科技知识培训工作,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带头人,努力打造一批懂技术、善管理、能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二是要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现代物流“互联网+”意识、品牌意识,大力推广先进种养殖技术,坚持“标准化生产,科技化种植,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产品,积极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推进产品农业向功能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狠抓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特色效益农业竞争力。一是抓好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积极培育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多元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完善监管服务体系。加强引导,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镇(街)、村两级监管服务机制,形成完善的区、镇(街)、村“三级联动”的监督管理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中介组织,建立“互联网+”农村电商平台,搭建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营销网络,畅通农产品交易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销售风险。四是继续推进农产品保险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品种及项目保险的范围和领域,有效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五)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一是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机制。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正确处理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涉及的多方利益关系,积极指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做到职责明确,手续完备,合同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二是组建土地流转中介组织,通过土地信息收集、资产评估、政策咨询、信用担保等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三是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居民新村建设步伐,节约土地资源,积极引导家庭农场或股份制合作企业适度规模流转土地,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从而让土地集中、联营,在更大范围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六)建立和完善农业投融资机制,保障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一是加大设施投入,按照先建后补的原则,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有条件、有基础的地方投入,以设施项目撬动集中连片发展、发挥规模效应。二是着力提高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组建工作队伍,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搭建银企平台,切实帮助企业的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融资担保公司,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创新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方便业主、保障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信贷融资模式,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及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七)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严格控制农产品市场准入。不断完善农产品快速检测标准体系,提高检测精准度,对于不达标的产品一律不予进入市场。二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经快速检测达标的产品,要求张贴产家标识,并登记,以便于查找和售后跟踪管理。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监管。在产品准入、流通、甚至售后各环节严把质量关,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加大执法力度,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依法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严格依法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严把质量关,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
杨凌示范区农业机械产业园发展规划 篇6
“十一五”以来,崆峒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由过去解决温饱、追求产量的传统农业向逐步走向突出质量和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农业发展的总体来看,全区农业产业化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产品结构还不够优化,加工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实力尚没有较大的突破。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向营养、保健、卫生、安全的优质产品转变,使农业生产从单纯受资源约束转化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农产品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对今后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满足人们的市场需求和适应我国新时期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本规划针对我区农业发展存在的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等瓶颈问题,按照“建设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西部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全省重要的精果优菜基地”的目标要求,突出“抓粮食、兴红牛、强金果、扩蔬菜、夯基础”的现代农业发展重点,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加大扶贫开发、发展旱作特色农业六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
一、规划背景意义
(一)规划背景: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强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既是就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七年关注“三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集中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把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了新的部署。
(二)规划年限:2011年—2015年
(三)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四)规划意义:现代农业是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我区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建立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二是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大量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从事粮食生产的局限,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发挥资源、区位和竞争优势,实现区域分工的合理化布局;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实现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系统化管理和服务;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组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区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十二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与环境展望
(一)“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十一五”计划确立的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突出项目带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产业开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强势增长、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10年底,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8.99亿元,较2005年增加4.49亿元,年均增长13.3%;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9.92亿元,较2005年增加8.59亿元,年均增长11.9%;粮食总产量达到19.5万吨,较2005年增加2.7万吨,年均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29元,较2005年增加1723元,年均增长11.8%。
——产业开发稳步推进。全力实施农村人均1头牛、1亩草、1亩果菜,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四个一”产业结构调整工程,以肉牛、果菜特色产业为主的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肉牛产业开发方面,认真实施“万千百十”规模养牛工程,建成肉牛养殖万头乡12个、千头村55个、千头养殖场(小区)10个、百头场40个,发展10头以上养牛大户2940户,肉牛饲养量35.7万头,商品率54%,已成为甘肃东部辐射西北的肉牛养殖、贩运、屠宰加工、交易的重要集散中心。扩大饲用玉米种植面积,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70 %。果菜产业开发方面,实施索罗、草峰果产业开发整乡推进,建成了史家沟、赵堡、清街、天门4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和高堡、赵堡等10个果业示范点,全区果树经济林达到11.18万亩,其中苹果9.17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5.5万吨。蔬菜产业启动柳湖—安国,四十里铺—白水—花所两个万亩无公蔬菜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到18.8万亩,实现产量27万吨,其中设施蔬菜1.2万亩(日光温室0.4万亩、拱棚0.8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龙头企业建办方面,按照农业工业化的思路,建办了福利制革、西开牧业、凯沣罐头、景兴食品等重点龙头企业,全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户,市级龙头企业达到8户。
——新村建设稳步推进。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整合各项涉农资金,以“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工程。省列马莲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建成吴岳、史家沟等市列新农村示范点15个,实施了大寨乡、峡门乡、崆峒镇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探索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全区完成村庄规划163个,完成土窑洞搬迁和危旧房改造7132户,累计建成小康屋7776户、“三清五改”示范户7800户。培育了吴岳、马莲、大寨、安家、贾洼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典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基础显著改善。实施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等级路、村村通自来水等工程,解决了群众行路、吃水难的问题。实施通乡油路7条173.8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硬化村道173.7公里,硬化率达到17.1%,145个村通上了公交客车,农村公路养护里程达到1394.6公里。实施了崆峒水库除险加固、寺沟水库除险加固、颉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35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灌区斗渠衬砌40公里,新打灌溉机井20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600亩,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67万亩。实施泾水北调饮水安全、七府水厂等饮水安全工程8项,解决了北部塬区8乡镇76村9.4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解决了26.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85%,入户率达到80%。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完成造林面积15.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5%;新修梯田10.48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94.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8.9%。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安装太阳灶1470台,完成沼气入户15626户,入户率达到18.2%。
——扶贫开发和劳务经济成效显著。坚定不移地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边温饱,边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振兴川区,建设北塬,开发南山”的扶贫开发思路,集中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种养产业开发、科技扶贫为主的四大类142多个扶贫开发项目,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9368万元,解决贫困人口3万人。依托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雨露计划”等工程,以旱作农业、肉牛养殖、果园管理、劳务技能等适用技术为重点,累计完成农民培训51.8万人(次),输出劳动力43.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0.66亿元,年均4.13亿元。
——工作机制日趋完善。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立了领导小组谋划推动、乡镇主体落实、农口部门指导支持、区直部门帮扶指导的工作推行机制,靠实了“两个一半”(乡镇一半以上的干部抓产业,农口部门一半以上的时间深入一线抓点指导)责任落实机制,健全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重奖严罚的考核机制,形成了合力攻坚、集中突破的工作格局。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先后在西郊开发区、柳湖乡、峡门乡建成农民安置楼39幢,安置农民1514户6359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确权到户率达到100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互换、租赁、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15654亩,涉及农户5126户。
(二)“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十二五”期间,崆峒区的农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从发展机遇方面看: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近期,中央决定实施第二个西部大开发十年规划,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把“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列为全省八个方面的重大任务之一,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实施1000万亩节水农业工程、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1000万亩旱作农业工程和100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工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三二一”战略,集中建设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创汇基地和西部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全社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的氛围,对做好“十二五”时期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指明了突破的方向,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制约因素来看,一是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逐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然有不少的差距。目前,全区尚有9996户居住在窑洞、危旧房和存在地质安全隐患地带,有88个村没有通油路,农村公路路面铺装仅为17%,仍有4.62万人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还有291公里的干渠、支渠、斗渠没有衬砌。二是肉牛、果菜产业有待进一步提升。肉牛、果菜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总体来说,产业优势还不突出,集约化程度不高,没有规模优势,还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农民从肉牛、果菜产业中的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7%。产业化中介组织还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培育阶段,数量少,规模小,欠规范,自身实力不足,服务功能单一,不能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不能引导农民规避市场风险,没有与农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带动力有限,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三是农村投入严重不足。我区属于典型的“吃饭不足型”财政,用于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只有依靠转移支付才能实现正常运转。从我区近几年的农业发展投资来看,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中央、省市的项目投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今后新村建设、南北二塬和偏僻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日益加大,财政投入无能为力。四是农产品加工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从畜牧业深加工来看,我区有“景兴食品”、“凯沣食品”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但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尚未有效对接,不能有效带动农户生产,在应对市场变化上,对农民的帮助不大。从果、菜深加工来看,全区还没有一家果菜加工企业。
三、“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和重点目标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市“四三二一”总体思路和“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任务、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这一根本要求和发展现代农业这一基本方向,项目带动抓基础,突出规模抓养牛,扩量提质抓果菜,三位一体抓劳务,强化扶持抓龙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规划实施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府协调力度,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市场化原则。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农业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完善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业市场体系。
(三)奋斗目标
1.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2%,达到16亿元;
2.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达到32亿元;
3.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万吨以上;
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7760元。
(四)产业布局
按照“川区扩经、塬区植果、泾河川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北部塬区整乡推进优质果园建设”的思路,持续推进“四个一”农业结构调整。
1.肉牛产业:按照“产业生产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园区化、园区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将南部山区和北部塬区建成肉牛繁育、育肥基地,全面普及冻配、秸秆青贮、暖棚养畜、优质肉牛生产等实用技术;将城郊建成加工、商贸基地,突出肉牛屠宰,肉、骨、皮、鲜奶等畜产品精深加工,延深肉牛产业链条,完善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将川区建成奶牛养殖基地,实现全区整体推进。
2.果产业:按照川区巩固提高,塬区整体推进、山区适度集中的原则,分类指导,扩张规模,逐步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泾河川区建成以晚熟富士为主,搭配发展早、中熟的皇家嘎啦、元帅系列等优质鲜食水果;塬区建成以晚熟的富士、嘎啦等鲜食苹果,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地发展澳洲青苹等适宜加工品种。
3.菜产业:由近郊区向远郊区、泾河川区向南北二塬延伸扩展,建立规模化种植基地、生产园区和示范点。泾河川区建设东、西两个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西川主要增加设施菜,形成西川无公害设施精细菜基地,东川在发展设施菜的同时,增加秋延后栽培面积,适当发展大路菜,形成设施菜和大路菜相结合的蔬菜基地;南北二塬为高原夏菜生产区。
4.粮食生产: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重点的农业新技术和粮食作物新品种,按照五大塬全覆盖的要求,规划建设20万亩粮饲兼用玉米粮食高产基地和30万亩马铃薯、优质杂粮基地,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五)重点任务
1.强力推进产业开发。坚定不移地按照农村人均1头牛、1亩果菜、1亩草,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的发展目标,以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肉牛基地为带动,推进肉牛、果菜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肉牛产业以建设全省最大的绿色畜牧基地为目标,以培育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集约化养殖小区为重点,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养牛工程,狠抓基础母牛保护、品种改良、秸秆转化利用等关键环节。到2015年,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42万头,年出栏25万头;新增万头养牛乡3个、百头以上规模养牛场30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560户、千头村25个;分别累计达到15个、80个、3500户、80个;全区饲草面积达到60万亩,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果产业按照川区巩固提高,塬区整体推进、山区适度集中的原则,实施北部塬区果产业开发整乡推进工程,逐步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全区新增果园9万亩,总面积达到20.18万亩,其中苹果达到18.17万亩,建成绿色果品生产基地6.5万亩,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出口创汇基地认证1.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6万吨,商品率达到85%以上。菜产业重点抓好柳湖—安国、四十里铺—白水—花所两个万亩无公害基地和10个特色示范点建设,每年新增设施菜2500亩、无公害蔬菜面积1万亩,到2015年全区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无公害蔬菜15万亩),设施蔬菜达到2.45万亩,产量达到31万吨。劳务经济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计划”为带动,认真抓好农村劳务转移就业培训,年培训农民技术员1万人,输转劳动力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10万人次以上。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以“路、水、电、气、房”为重点,整合项目资金,分类规模推进,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实施村村通等级路工程,力争“312”沿线乡镇所有合作社率先通油路,全区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解决崆峒、索罗、峡门、大寨、上杨5个乡镇4.6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区基本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和自来水化县(区)目标,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2.1%;加快实施泾河灌区节水改造、泾河防洪减灾工程、泾河流域河道治理等农田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900亩;强化土地复垦和整理,新修、改造梯田15.5万亩。加强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采暖房,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程度。年推广太阳灶600台、新增沼气用户2000户。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重点公益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城镇面山、道路和村镇绿化,完成三北防护林15万亩,南北面山绿化4.2万亩,森林管护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三建”(整塬整川整乡建、整合项目资金建、典型示范带动建)工程,实施崆峒、峡门、草峰、白水、安国五个中心乡镇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不断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全区新建新农村示范点85个,建成小康屋4000户,基本完成土窑洞、地坑庄子搬迁和危旧房改造。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把加快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重点围绕果菜、畜草产业开发,大力开发皮革制品、生化药品、骨系列产品、牛肉熟食品、果汁等产品,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拉长做粗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支持福利制革、西开牧业、景兴食品、凯沣罐头等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升经济效益。到2015年,通过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地发展,联结农户6万户以上,力争有30%以上的龙头企业进入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0个,有30%以上农户加入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形成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合作组织体系。
4.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到2015年,全区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8%以上,畜禽良种率达到95%以上,优果率达到50%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明显提高。认真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强化补贴示范,推进技术服务,提高机具配套比例,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抓好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真正把示范园办成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产业示范基地。整合农口部门科技资源,重点在“平凉红牛”新类群培育、“平凉金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研究、旱作农业技术创新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坚持把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整乡、整区域推进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危旧房屋改造和土窑洞搬迁结合起来,每年建成整村推进村4—6个、解决贫困人口6000人。到2015年,全区贫困人口减少到4.37万人,贫困面缩小到13.5%。强化各级各部门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帮扶,集中力量抓好重点乡村的扶贫开发,加大对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扶贫资金重点投向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6.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按照 “调优结构、壮大产业、促进增收”的总体要求,围绕草畜、果菜、药材、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种植业整体效益。注重区域化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南部山区以发展马铃薯、中药材,北部塬区以双垄沟播玉米、油料,川区以反季节蔬菜、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初步构建具有区位优势的特色产业带。注重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围绕抗旱节水,重点引进培育一批抗逆性强的作物新品种,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喷灌渗灌、规范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关键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和完善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转化体系,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向特色农业渗透。到2015年,全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面积15万亩,粮、经、草比例调整为6.3:3.0:0.7。
四、保障措施
“十二五”现代农业及旱作农业示范区开发建设规划是今后五年指导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全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落实,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及重点任务的全面完成。
1.加大投入力度。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按照“三个大幅度增加”的要求,切实加大地方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确保区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增长10%以上。区财政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肉牛、果菜支柱产业开发和龙头企业建设。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进一步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增加投入,逐步构建政府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民积极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平衡快速发展。
2.抓好项目建设。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项目建设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以项目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投资导向,认真做好前期工作,论证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农村公共事业、土地复垦整理、水土流失治理、特色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设等项目,充实项目库。要加大招商引项目,多渠道、全方位开展项目推介,积极开展洽谈与合作对接,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附加值高的农业项目。要紧紧围绕果菜、畜草支柱产业发展,制订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参与到农业项目建设上来,创办一批对产业化经营具有带动作用的加工型、商贸型龙头骨干企业。
3.深化农村改革。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把互换调整作为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鼓励农户的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把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全面完成改革任务。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4.推进科技进步。逐步探索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致富能手。采用科技培训、经验传授、基地示范、政策激励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能掌握农村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乡土人才,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主体。在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同时,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农业技术专家,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领办、创办、协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杨凌示范区农业机械产业园发展规划 篇7
1 示范区发展成效及波导效应
建立示范区是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利用的有效途径。荣昌县作为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员单位, 经过不断发展, 示范区建设成绩斐然, 建有广东工业园、福建工业园、浙江工业园和台湾农业园等, 形成了“一区三园多点”的工业布局, 对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具有示范作用。
1.1 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是示范区增长极作用明显。2011年示范区总产值达到325亿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二是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三是促进城市化, 工业经济发展成为荣昌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强力“引擎”。2011年县城骨架面积突破40km2, 户籍城镇化率达到46%。四是带动就业。一批转移项目落户荣昌, 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吸引不少农民工“回流”家乡就业。目前示范区已安排几万人就业, 仅博耐特公司就可以解决1余万人就业。
1.2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荣昌积极培育经济发展动力,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表现在:承接项目仅2007~2011年就达到915个, 其中2010年园区一次性吸引了包括雷士照明在内的30家企业入驻;协议投资915.45亿元, 实际到位资金198.59亿元;形成了生物科技、电子信息、机电制造、轻工建材 (含照明电器和水暖卫浴) 、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 2011年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突破80%。
1.3 便于政府集中提供服务
示范区是政策的集聚地, 各种产业政策都可以在示范区体现出来。设立示范区便于政府集中提供服务、为企业搭建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等, 加快产业承接步伐。
1.4 优化产业结构
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重组和优化配置, 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产力空间合理布局。经过承接产业转移, 到2011年, 荣昌县三次产业的比重从2006年的19.9∶44.3∶35.8调整到15.7∶58.8∶25.5, 工业支撑作用增强, 5年增长14.5个百分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1%提高到47%, 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2 示范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承接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 具有正负效应。当前人们对产业转移的正效应非常关注, 而对其负效应则认识不足, 如果处置不当, 则可能成为制约示范区发展的“瓶颈”。
2.1 产业同构严重
有关资料研究表明, 我国近50%的产业部门趋同系数大于85%。产业同构使得承接地区忽略自己的比较利益, 竞相加入与产业发展相关资源的争夺行列。为了吸引外资和大项目, 过度放松准入条件, 不利于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从2011年示范区签约28个承接项目来看, 与成渝同类地区相比, 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
2.2 产业结构偏差拉大
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 可能加大当地产业的结构性矛盾, 导致区域内产业结构偏差加剧, 影响原有产业的发展。就荣昌2011年三次产业的占比来看, 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 第三产业降幅超过1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性偏差过大,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可能抑制更有发展潜力产业的发展空间。
2.3 要素资源紧张
要素资源是引起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部地区总体上要素资源丰富, 但是部分地区要素资源吃紧的状况开始出现, 尤其以土地资源最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利用不合理, 加剧了紧张程度。就荣昌土地资源而言, 用地紧张与土地粗放并存的矛盾突出。二是要素市场不健全, 尤其是金融、资本和保险市场发育滞后。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与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 缺乏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 技术工人相对短缺。四是水电气供应和物流等要素趋紧, 保障难度加大。
2.4 环境承载压力加大
承接产业多为价值链低端的产业, 有的甚至是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 (即“两高一低”) 产业, 产生带“血”的GDP。如果不控制, 可能重走沿海地区“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
2.5 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承接产业转移对社会结构也产生深远影响。在农村, 由于承接产业转移产生了诸如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农业科技人员流失等问题,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社会结构, 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在城市, 人口膨胀, 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居住条件下降等问题。在城乡结合部, 由于居住大量流动人口, 成为社会管理的盲点和社会治安的难点。
3 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承接产业转移基于产业转移之上的一种经济现象, 有利有弊, 应辩证地看待, 正确地处理。在承接产业转移时, 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地区特色、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1 积极应对, 主动承接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只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坚持“拿来主义”, 不能一味地让别人送来, 送来的东西未必是好东西, 也未必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应结合自身优势, 主动去“拿”。
编制承接规划。按照打造千亿级示范区的目标, 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 编制承接产业目录, 引导、规范产业承接, 努力将示范区打造成特色鲜明、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基地。
打造承接平台。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表明, 工业园区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也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在示范区, 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 积极营造承接“土壤” (包括产业对接、载体对接、体制对接等) , 避免转移来的产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使其能在示范区生存发展。
选准承接点。认真分析研究东部沿海地区可能转移什么产业、本地需要承接什么产业, 及时调整招商引资思路, 集中力量瞄准一些与本地产业关联度高、潜在市场空间大、产业集聚能力和示范效应强、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企业和大项目, 推动本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就荣昌而言, 综合起来大致有三种选择方法。一是利用综合成本低的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利用生物科技优势, 承接相关配套产业, 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三是注重引进行业品牌和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带“配套”作用。
创新承接方式。开展企业间、政府间、政企间的广泛合作, 利用行业龙头的影响力, 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跟进, 促进本地产业集群发展;借助“中国 (荣昌) 畜牧科技论坛”、“渝洽会”、“厦洽会”等大型经贸活动, 促进与东部沿海产业或其他地区对接与合作。
3.2 严格准入, 增强发展能力
增强发展后劲。承接产业转移目的是为了发展当地经济, 为此在承接转移项目时, 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着重引进节能型、生态型和环保型产业, 加强转化、吸收工作, 使外来产业本土化, 外来企业本地化。同时不断推进本地企业技术改造, 鼓励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为了更好的培育五大主导产业, 成立了县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和五大生产要素保障领导小组。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体系, 强化能源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使用, 提高利用效率。严格耕地保护, 坚持集约节约用地, 充分利用城乡闲置土地、厂房, 盘活土地存量, 从根本上解决示范区建设用地问题。
发展环保事业。强化环境优先理念, 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 对所有承接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坚决防止“两高一低”的项目引入, 把保护环境的目标体现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中, 探索一条环境保护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路子。
3.3 转变职能, 优化承接环境
强化政府服务理念。推进集成式服务, 靠服务承接项目、留住项目。内容包括:一是提供“一站式”的贴身服务, 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二是加大政策创新力度, 增强承接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如设立产业转移基金, 制定示范区财政资金扶持办法等。三是由政府牵头, 构建集政府、银行、担保公司、企业“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 发挥好银桥担保公司的作用, 加强与商业银行、三峡担保公司的合作。四是关注入驻企业的经营状况, 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改善承接环境。承接环境的优劣, 决定着示范区发展的速度和潜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解决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不足问题;着力抓好产业服务环境、市场制度环境和信用环境等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度;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导机制、责任考核机制、部门协调机制、奖惩机制等, 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使示范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调整招商思路, 在招商引资中注重三个“提升”:一是提升承接质量, 变“资本导向”为“产业导向”, 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二是提升区域发展水平, 变“招商引资”为“招商引业”或“招商引制”。三是提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变“来者不拒”为招“高精尖”产业, 在承接中促进产业升级, 在承接中培育本土市场经济文化和体制机制。
3.4 构建机制, 化解利益纠纷
由于承接产业转移涉及到多方利益, 产生利益纠纷在所难免, 在示范区管委会监管下, 通过构建合理的解决机制, 妥善处理好利益纠纷。着重构建三个机制:一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共同分享;二是建立利益补偿机制, 加强产业之间的协作、企业之间的合作, 合理分担运行成本;三是建立利益争端解决机制, 化解矛盾纠纷。
摘要:承接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 在促进承接地经济发展的同时, 制约发展的因素也在逐步显现。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扬长避短, 在承接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产业承接,示范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经济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11年第7期.
[2]申洪源, 本地市场效应对产业转移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软科学, 2011年第12期.
[3]朱瑞博, 核心技术链、核心产业链及其区域产业跃迁式升级路径[J].经济管理, 2011年第4期.
[4]杨文兵、陈伟鸿, 民营企业迁移的影响及迁移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与管理, 2010年第12期.
[5]蔡昉、王美艳、曲碉, 中国工业重新配置与劳动力流动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 2009年第8期.
[7]厉以宁, 承接产业转移和次发达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市场》第46期, 总第657期.
[8]王建平, 整体性治理、利益协调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现代经济探讨, 2011年第12期.
怎样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区 篇8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呢?
创建示范县(市、区)需要坚持哪些原则
坚持示范创建与示范带动相结合
通过示范引领,总结发展规律,探索发展模式,明确发展思路。既要抓好示范创建,树立典型,培育品牌,又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全面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形成吸引各种资源要素流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机制。
坚持系统开发与突出特色相结合
紧紧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避免盲目发展。注重挖掘乡土文化,强化人文创意,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品牌知名度。
坚持设施改造与素质提升相结合
在创建过程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改造基础设施条件,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强化策划创意,注重科技支撑,提升服务水平,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创建示范县(市、区)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优势特色突出
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和人文历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带或集聚区;主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有地域、民俗和文化特色,体验项目和餐饮服务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依托当地特色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开发设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农业与加工业、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合。
规划编制科学
有明确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发展思路清晰,功能定位准确,布局结构合理,工作措施有力。示范县(市、区)探索出了有效的农民利益链接机制,有成熟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典范和模式。
扶持政策完善
当地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能根据本地实际需求,落实创设完善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
工作体系健全
确立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管理职能和主管部门,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已建立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重视公共服务,能为经营点提供信息咨询、宣传推介、教育培训等服务。
行业管理规范
围绕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民俗村等类型分别建立了管理制度和行业标准。近3年内无安全生产和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无擅自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行为,无以破坏农业生产为代价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现象,没有发生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
基础条件完备
县域范围内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要做到通路、通水、通电,通信网络畅通,要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具备电子商务推介平台,要有路标、有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卫生等基础设施要达到相应的建设规范和公共安全卫生标准,生产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
发展成效显著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主要指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总数须超过100个,精品线路10条以上,其中要有10个以上精品点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在60%以上,近3年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
示范创建对象以示范县(含县级市、区)为主体,全区域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整体发展水平高的地级市(州),可视情况进行整体创建。
如何申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示范县(市、区)不超过3个,计划单列市等上报示范县(市、区)不超过1个,超名额申报的退回重报。
按照自愿申报的原则,通过自我创建,达到“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市)创建条件”的县(市、区),均可申报;由各县(市、区)级农业管理部门填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申报表》,附本县(市、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发展规划等材料,并按程序逐级上报。
【杨凌示范区农业机械产业园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观杨凌现代农业园后感07-18
赞美杨凌的诗句参考09-1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31
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07-20
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10-09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05-16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实习总结06-17
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