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2024-10-09

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共12篇)

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篇1

7月26日, 受国家标准委的委托, 由山西省质监局王国强副巡视员率领的“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验收组, 对长治市的“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项目进行了考核验收。由于长治的示范市建设政府重视、部署周密、领导有力、政策保障到位, 完成了计划的各项任务指标, 验收组专家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目前, 长治市共建立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 覆盖耕地300万亩、龙头企业200多个、农户45万个, 分别占全市耕地面积、龙头企业和农户总数的65%、70%和75%, 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验收组还将陆续考核屯留县朗德鹅养殖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长子县樱桃肉鸭养殖标准化示范区、沁源县绿色脱毒马铃薯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等三个第六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同时还将对长治县金科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长子县方兴蔬菜种苗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沁源县深山林地生态养鸡标准化示范区等三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

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篇2

南阳市水利局局长

寇智洪(2014年11月7日)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创建国家级节水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和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去冬今春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全市共完成投资47.17亿元,投入劳动力937万个,新打机电井5757眼,新增灌溉面积47.1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33万亩,除涝面积14.3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69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70.23万亩,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18座,解决58万农村居民和9.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这些工程对提高我市粮食生产能力、抗御水旱灾害、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今年历史罕见的大旱面前,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创造了许多新办 法新经验:一是形成了全党工作的临时中心,上至市委书记市长,下至支部书记村主任,都把找水、挖水、送水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全市共投资1.3亿多元,维修机井5665眼,新打机井2879眼、大口井488眼,新增变压器62台,架设高低压线路6万米,兴起了全民办水利、全民抗旱的高潮,对抗御自然灾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二是水利工程配套资金取得新突破。市财政在资金紧张的前提下,对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给予了全额配套,内乡县、社旗县实现了水利投资足额配套,为各县区树立了榜样。三是唐河、卧龙、宛城、内乡、新野、南召等县区财政拿出资金,探索了“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投资模式;内乡、西峡、淅川小流域治理探索了项目工程与新兴农业实体相结合、与水美乡村建设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为全国全省小流域治理探索了新路;饮水安全工作将管理机制前移,设立了开工前的“六个前置条件”,为饮水安全工程长期稳定运营提供了机制保障。四是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很大进步,12个县区全部出台了编制文件,落实编制515人,为水利建设和改革提供了队伍和人才支撑。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基层干部积极参与的结果,我代表水利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代表已经享受到这些成果的人民群众,向在座的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在,农田水利建设进入了新的年度,这是一个全市人 民刚刚经历过大旱之痛的年度,是一个省委市委刚刚作出把水利作为发展“六个支撑”的年度,也是习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发展、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提出的第二年,又可能是中央加大水利投资的关键年份,水利工作必须铆足劲头,充满信心。在具体工作上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取有效措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水利项目建设任务。一是各县区项目配套资金和征地拆迁资金要确保到位,这是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物质基础,从明年起,凡配套资金不能承诺到位的工程一律不予上报,从制度上避免叶公好龙,凡是群众对设计、对质量提出异议的,县乡水利部门要立即采取措施,确保科学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二是县乡政府要优化施工环境,做好配合,保证施工不受干扰。三是要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四是要完善建设程序,让基层和群众在工程设计和质量监督上有发言权、监督权、否决权。五是要建管结合,今年新开工的工程,都要按照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落实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所有权和经营权能分离的尽可能分离,条件不成熟的要落实管理主体,签订管理合同,落实管护经费。当前我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进度严重滞后,各县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工程进度,确保12月20日前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实现入户通水。特别是行动迟缓的唐河、桐柏、南召县,任务繁重的淅川县,要加派力量,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确保按期完成。已进行除险加固的中小型水库要突出抓好灌区清淤疏浚,努力恢复扩大灌溉面积。卧龙、镇平、内乡、新野、南召5个小农水重点县要加大投入力度,重点解决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5~7月下达的4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方城26座、南召7座、内乡4座、西峡3座、卧龙3座,年底前要完成建设任务,明年5月底前完成蓄水验收,确保安全度汛。今年4月下达的内乡黄水河、默河,西峡鹳河桑坪与米坪段、峡河,淅川蒿坪河,新野礓石河,唐河泌阳河、清水河,卧龙潦河等9条河道治理项目,年底前要完成建设任务。个别因征地拆迁尚未动工的工程,要引起足够重视。

(二)继续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改革“兴水杯”评选机制。主要看配套资金和征地拆迁资金到位情况;看财政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总额和效益发挥情况;看改革任务完成、水利设施配套和完好情况;看国家投资项目完成进度和质量;看水利建设服务土地集约化经营和水美乡村建设情况。

(三)大力推进“十二五”、谋划“十三五”规划。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要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完成已下达项目遗留,没有下达的项目要加大争取力度,使“十二五”项目无遗憾。要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在“十三五”项目争取上打一个漂亮仗,为“十三五”项目打下坚 实基础。从过去经验看,有规划不一定给线,但是不纳入规划肯定没钱。各级领导及水利部门的同志一定要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拓展思路,谋划好这件大事。要突出五点:一是围绕水源工程建设和雨洪水资源化利用,谋划好控制性工程,把水源建设好;二是围绕水库利用,谋划出一批节水灌溉工程,为粮食生产做贡献;三是围绕饮水安全,弄清底数,以集中供水为主攻方向,争取尽可能多地纳入国家规划;四是围绕土地集约,谋划一批机井建设工程;五是围绕水生态建设,谋划一批水生态工程和水美乡村建设工程。

二、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决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察四项制度,从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201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考核办法,去年12月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对各项控制目标进行了分解。根据省考核办法规定,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一年一小考、五年一大考,各市排名对全社会公布,“经省政府审定的年度和期末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省辖市 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该地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审批,暂停该地新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整改不到位的,由监察机关依法依纪追究该地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今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入实施阶段,7月份省考核组对我市2013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总的来看,目前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和考核暂行办法,对水资源管理控制目标进行了分解;市委市政府将主要考核指标纳入科学高效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考核执行工作组,水利、发改、工信等10局委下发了《南阳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基本形成,考核组织初步建立。当前的主要问题,一是县区及用水单位认识上有重大偏差,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对立起来,因而工作推进不力;二是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水资源费征收、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等工作存在较大阻力,扩大城市规模、兴建各类园区不进行水资源论证,不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各级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县级规模较大的企业不接受管理;三是指标完成水平低,2013年度省考核中,我市取水许可发证率仅为30%,计划用水管理率不到40%,水资源费征收率 不到30%。以上三项考核指标省定标准为90%,60%以下不能得分。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将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后果。

一要高度重视,做到“四有”,即县区政府有明确的工作态度;有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责任体系和责任制度;有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各项任务分解到部门;有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为推进落实提供评判机制保障。

二是要加强水资源监督管理,促进水资源管理各项制度迅速推进落实。各县区要切实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要求,各部门支持水行政主管部门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考核中失分的取水许可覆盖率、水资源论证率、计划用水率、水资源费征收率。

1、严格总量控制,水资源论证管理达到100%。发改等部门要严把项目审批关,凡涉及取水的建设项目未进行水资源论证的不予批准;城市规划、产业聚集区规划修订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2、严格取水许可管理,管理率达到100%。切实按照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应办未办取水许可的,要抓紧办理,扩大取水许可的覆盖面,为落实用水总量控制打下管理基础。

3、推进计划用水管理。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服务行业(特行)用水要全部纳入计划用水 管理。

4、加强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杜绝协议收费,确保应交尽交。

三是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基础能力建设。首先,各县区要按考核方案要求,尽快编制县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节水规划等,建立水资源规划体系。其次,要切实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积极做好配合协调工作,完成省厅进行的国控、省控用水户取水在线监测点建设。其三,建立水资源统计监测体系,保证监测统计工作经费,完成取用水抽样监测点布设及灌区用水监测统计工作。

四是强化入河排污控制管理。要建立入河排污登记台帐,加强排水和入河排污口计量监控,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确保考核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达标。

近期市政府将组织考核组,对2013年以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进行考核,请各县区按时按要求将2013~2015年年度目标、2014~2015年工作计划及2013年以来工作自查报告报市水利局。

三、关于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

2014年创建省级节水城市、2016年创建国家级节水城市,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这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水利局是牵头单位。目前在宛城区、卧龙区、高新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展比较 顺利,对照《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我市创建的5项基本条件全部符合、6项基础管理指标基本达标、15项技术考核指标大部分达标,自查评定已经达到省级节水城市标准,省住建厅、发改委计划本月验收。

根据当前工作进展情况,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要健全城市节水制度体系。近期要出台《南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南阳市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和《南阳市非常规水利用管理办法》。明年5月底前出台《南阳市城市供水实施方案》和《南阳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

二是要解决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所谓保护问题。在前期的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中,就发现一些工业园区封闭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节水办进入不了园区企业,水资源管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节水统计等工作难以开展,影响计划用水管理率、水资源费征收率等节水型城市创建指标。各县区要清理违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文件,把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是发掘培育节水先进典型,各部门要按照方案中任务分解的要求,培育好具有南阳地方特色、比较出彩的节水工程和科技示范项目,为验收工作提供亮点支撑。

四是加快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及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设施建设,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从目前现状看,这三项指标将成为创建 的控制性指标,希望住建、城管部门加速自来水管网改造,加速开工建设,加速污水处理厂和截污管网建设,建设污水净化中心至热电厂的再生水供水管网工程。

四、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2013年2月水利部提出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和典型性较强的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由水利部门牵头申报。我们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工作,委托北京北清勘测设计院编制了南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经过多方努力,今年5月我市被水利部确定为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在申报工作开展的同时,我市不等不靠,超前谋划,及早行动,以建立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适度和谐的水景观体系为目标,制定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开展了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南水北调生态建设、城区内河治理、保护“母亲河”行动、清洁家园行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专项行动,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南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经过三次修改,已通过水利部审查,预计12月份定稿,经市政府批复后全面实施。在2014~2017年三年时间内,我们将建 设水源地保护、水系综合整治、节水减排、乡村环境、水景观、水经济、水管理、水文化建设等“八大体系”,实施丹江口水库水污染防治工程、丹江口水库环库生态隔离带工程、南水北调渠首生态旅游长廊、兰湖-南水北调干渠-独山-白河风景带、南阳水科技产业园、白河国家湿地公园、调水工程博物馆、水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10项示范工程,100多项工程全面铺开,估算总投资230多亿元,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建设水生态文明试点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创建国家节水城市,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水利部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强化宣传。要宣传三项工作的历史必然性,宣传中央省市关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充分运用宣传手册、街头宣传、行政学院宣传、电视、短信平台、网络媒体等其他宣传手段;要把行政宣传和会议宣传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提供宣传的针对性,要召开大规模、大范围的动员会,充分发挥以会代训的宣传功能。二是政策执行要迅速扩面。该论证的规划必须论证,该审批的建设项目必须申请,不经论证审批的规划和项目,发改委不予立项,这是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的关键。要通过扩面,增强部门的责任意识,增强企业的水资源水环境意识,进而把上级对三项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三是要主动工作,沟通协调。三项工作需要发改、财政、住建、工信、环保、城管、林业、气象、物价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市县水利 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多走动、多体验、多协调、多交流,把沟通和协调做为宣传工作的过程、提醒工作的过程、催促工作的过程。要见面沟通、电话沟通、信函沟通相结合,以沟通促合作、增友谊,避免大事小事都找政府解决。四是要力度适宜,把握分寸,积极服务,不误发展。三项工作都是新工作,绝大大数指标都是新要求,因此在工作推进上要把握一个“度”,将其作为过程来参与,坚持迅速扩面、力度适宜、逐年进步、三年基本到位的方针,下达计划既要体现从严要求,又要让单位和企业尽力能够做到,避免既拆迁又罚款,不纯把罚款做为重要目标。所谓积极服务、不误发展,就是牢记发展是硬道理,对需要审批的规划项目,水利部门要主动对接,凡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用水条件许可的,要立办快批,能走简易程序的要走简易程序,能减少的程序要予以减少,决不能因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影响招商引资。五要及早抓好项目建设。29类近100项涉及水生态的建设工程,是生态文明试点市的支撑工作,投资项目多、额度大,起步到完成仅有三年时间。从现在开始,就要把项目抓到紧了又紧,该做的可研、立项、报批,要尽快进入程序,需要争取中央投资的项目,要尽早进入笼子,需要进入“十三五”规划的,要经过努力,早日进入“十三五”规划,建设用地、环境评估、地方资金筹措等都要早计划、早安排、早论证;水利部门要建立项目台账,及时向有关县 区和部门提醒、向政府报告,需要开展督查的,要提请政府督查。

五、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建国以来,国家通过大规模水利建设,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这些工程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护人员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足,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导致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维修养护,效益严重衰减,甚至年久失修、积病成险,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国家及省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2013年水利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今年6月省水利厅、财政厅下发了《河南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本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力争用5年时间,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管护模式;建立制度健全、管护规范的工程运行机制; 建立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工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奖惩分明、科学考核的工程管理监督机制。改革对象主要包括小型水库、中小河流及其堤防、小型水闸、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设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型水电站等。要求2014年完成县级实施方案编制、分类调查统计和明细产权;2015年以县为单位落实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健全管护制度;2016年以县为单位完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核定,明确经费来源,需列入财政补助的列入年度县级财政预算;2017年全面完成改革任务,2018年验收。

近期我市改革方案即将下发,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准确把握其实质和内涵,既要大胆实践、探索创新,又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按照分类和时间表,推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一是试点先行引路,分类总结经验。省、市确定镇平县为试点县,各县区要选择一个工程类别齐全、群众关注度高、当地政府支持的乡镇作为试点,重点探索以下经验,1、明晰所有权、管理权经验;

2、机电井所有权、使用权以分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经验;

3、测算小型灌区运行成本,探索合理管护模式;

4、农村饮水安全“多元化办水、企业化管水、商品化用水”模式;

5、探索小型水库等公共水利工程管护办法和资金来源渠道。各县区要抓紧完成试点任务,明年6月 底前对试点乡镇进行总结验收。

二是明晰工程产权,逐步登记确权。各县区要由政府主导,水利、财政、发改、国土、农综、扶贫、烟草、物价、国资等部门参与完成。首先各部门要做好基础数据调查、统计和汇总工作,对每项水利工程调查摸底,造册建档,明晰产权;在此基础上逐步登记确权,向明晰产权的工程所有者颁发产权证书,载明工程功能、管理与保护范围、产权所有者及其权利与义务、有效期等基本信息。

三是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创新管护模式。确权后,工程产权所有者是当然的工程管护主体,应当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涉及公共安全的小型水利工程要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县乡两级政府要落实好工程安全责任。县级水利部门和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要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运行维护的监管和技术指导,督促工程产权所有者切实履行管理责任,保障工程安全长效运行。同时,积极探索、努力创新管护模式。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化集中管理及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各地可结合实际成立专业化维修养护队伍,组建农民水利合作组织,开展集约化维修养护服务等。在确保工程安全、公益属性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也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搞活经营权。四是建立考核机制,落实管护经费。原则上管护经费由产权所有者负责筹集,对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工程,财政适当给予补助。各地要积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要通过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以及其他水利规费收入,安排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要积极探索完善“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等机制,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同时,建立财政补助经费考核奖补机制,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根据管护实效进行补助。

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篇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逐渐暴露出来。这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农产品出口过程中面临各种非关税壁垒、出口产品由于达不到对象国品质要求而被退回等短期利益问题(刘薇等,2005)[1],更加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隐藏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背后的农业标准化问题。所谓农业标准化,就是综合运用一致性、优化性、合理性、协调性、简化性等原则,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引入相应的执行标准对其生产作业、加工管理、运输销售进行统一规范,从而在保证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获取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运行体系(刘薇等,2006)[2]。农业标准化所构成的是一个知识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技术体系(宋明顺、张华,2014)[3]。制定标准仅仅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的第一步,标准能够有效传播并被农业生产者所接受才是关键,农业标准化的有效实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也起着决定性作用(蒋雪梅、余路平,2010;李志方、陈通,2015)[4-5]。但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农业标准化实施工作都存在普遍性问题:工作重心放在标准制定和质量抽查方面,忽视了标准的传播和推广工作(刘晓利、于德运,2012)[6]。因此,以农业示范区为传播媒介,研究标准的传播机制,对实现我国的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目前,对于农业标准化实施的研究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我国总体及各地区农业标准化实施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等;农业标准化实施的模式。魏鹏娟等(2015)、吴棉国(2011)梳理了我国农业标准实施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7-8];刘姗姗等(2015)在目标宗旨、工作依据、示范区建设思路、人才队伍建设、宣传推广方式和政策激励机制等6个方面,归纳了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6个省区农业标准化政策的特点[9];苏彩和(2012)以广西、彭成圆等(2014)以常德市、叶雄坤(2013)以福建省福安市葡萄产业、孙戈(2014)以安阳县为对象,分别研究了各地的标准化实施现状[10-13]。在农业标准化实施的模式研究方面,苏东日(2013)总结发现,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主要有5种:政府主导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拉动型、行业协会引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及市场拉动型[14];周洁红等(2010、2013)对浙江省基于合作社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和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的农业标准化建设进行了研究[15-16];

杨家佳(2011)论述了“公司+基地+农户”主导型农业标准化推广的运作方式[17],贺蕾和霍学喜(2008)分析了政府主导型农业标准化推广和“企业+农户”主导型农业标准化推广的运作方式[18],王晓军(2008)对3种基于合作经营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龙头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协会+农户(基地)”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探讨[19]。但以农业示范区为传播中介的标准化技术传播机制、障碍因素尚未见报道,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技术的传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的传播机理对农业示范区的标准化传播机制进行剖析,并结合中国农业和农村的现实情况,对示范区的标准化传播障碍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策略,为加快农业标准化技术的传播和保证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二、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及其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

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带动、辐射等功能,将标准化技术推广至农业生产者。这所体现的正是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过程,示范区在此过程中则充当了传播中介的作用。对此,本文将运用传播学理论,对示范区的标准化传播机制进行剖析,从而厘清示范区在推广标准化技术过程中的传播途径。

(一)理论基础: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以社会信息系统传递或运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其中,传播行为是指传播者在对传播受众进行传播知识或信息的做法或过程(郭予光、杨家荣,2007)[20]。传播理论一般以传播模式研究为基础,通过对传播模式的剖析,提炼总结出传者和受众的关系以及相应的传播效果。最早提出传播模式的是哈罗德·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提出了传播学理论的首个传播模式——“五W模式”,即“传播者(who)-信息(what)-媒体(which channel)-接收者(whom)-效果(what effect)”。该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包括控制(传播者)研究、内容(讯息)分析、媒介研究、受众(受传者)研究以及效果分析,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研究。然而,不足的是,该模式将传播过程定义为单向线性过程,并没有考虑信息反馈、双向发展、传播障碍等问题,因而后来又发展起“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大众传播过程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和“系统模式”等多种不同的模式。其中,“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克服了单向、无噪音等缺点,使其成为适用性较强的模式之一(图1)。

如图1所示,在“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中,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或者说信息是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只有这样传播者才能够了解到信息传播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另外,该模式也体现出噪音在各个环节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换句话说,信息从传播者(信源)一端就开始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一直到信息传递至受众(信宿),又反馈回信源这一过程,外界噪音一直是信息传递的干扰因素。

(二)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

农业标准化的传播途径属于农业传播学的相关内容。农业传播学重点探讨农业和农村社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传播机制、传播模式、传播类型、传者、受众、媒介、效果等,关注农业传播系统中传者与受众的角色,传播信息内容的构成、来源和渠道,系统运行模式和效果,以及媒介与传播系统的关系。换句话说,农业传播学就是将传播学的理论运用到农业领域中。据此,本文也将以农业传播学为基础,运用传播学理论中的“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

nlc202309091409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传播渐渐成为农业经济学科内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郑智斌(2004)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梳理,提出农业科技传播包括如下三方面的重点研究方向:第一,传播体制,即对农业科技传播体制创新的研究;第二,传播机制,即对农技推广过程中的策略研究;第三,传播后的操作,即对传播知识、技术的应用性研究[21]。由此可见,如果要完整的分析农业标准化技术的传播途径,应该将传播途径划分为3个环节:第一,传播前信源的体制问题;第二,传播过程的机制问题,包括信息如何通过发射器,到信道,再到接收器的路径问题;第三,传播后信宿对技术的接受问题。对此,我们可将“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进一步划分为3个阶段,进行分阶段分析(图2)。

三、农业示范区标准化传播途径分析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其本质目的在于优化标准化技术的传播机制,将标准化技术这一信息有效传递至农业生产者。示范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源,因为大部分的标准化技术并不是由示范区所制定或者研发出来的,更多的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研究机构制定的,示范区一般充当传播机制的角色。具体传播途径如图3所示。

第一,标准化技术正向传递途径。如图3所示,首先,相关政府部门是该传递途径的信源,他们负责研究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技术,他们在传播前所制定的标准化制度就形成了传播体制。以广东省为例,省级农业标准化一般由省质监局牵头,会同省农业厅、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局制定和颁布,即质监局、农业厅、林业厅和海洋与渔业局就是广东省农业标准化传播途径中的信源,他们位于该传播途径的最前端,这些部门关于标准化技术的相关制度就构成了传播体制。其次,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则处于该传播途径的核心位置,同时充当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的角色,通过示范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将相关部门的标准化技术运用至农业生产中,最终以产品形式展现出来,并示范、传递给信宿。最后,农民则是该传播途径中的信宿,他们是标准化传播的最终目的,示范区通过信息发射、构建信道、信息接收等功能,最终将标准化技术以产品这种应用性和可接收性较强的形式传递至农民。

第二,标准化技术反向反馈途径。如图3所示,首先,农民作为反馈途径的信源,他们通过对已经接收的标准化技术的可操作性、有效性等特点进行评价,并将评价信息反馈给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次,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样处于反馈途径的核心位置,在此途径中它也同时充当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的角色,并将农民反馈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形成有效的文件,并反馈给相关部门。最后,标准化技术的制定部门就是该途径的信宿,他们接收、吸收示范区反馈的信息,对标准化技术进行改进。

四、农业示范区标准化传播障碍及优化策略

由前文可知,运用“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来分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传播途径,可将该途径划分为传播前、传播过程和传播后3个阶段,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则是处于传播过程阶段,在标准化技术传播过程中充当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3个功能角色,是传播机制形成的关键。那么,以这样的模式传播标准化技术,是否存在一定的障碍或者瓶颈,又可通过怎样的措施对其进行优化?这则须对3个阶段进行深入研究。

(一)农业示范区标准化传播障碍分析

通过分阶段分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传播途径中所存在的障碍因素有如下3个方面:

1.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传播前阶段的标准化体制(法律)建设是标准化传播的前提保障,而我国在这方面恰恰是最缺乏的。任何标准化技术,无论是通过示范区还是通过其他途径进行传递,法律、法规建设是其有效传递的前提保障。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在相应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农业示范区、农民才能不受伪劣、假冒的农资、技术产品的侵害,更加有效地传递标准化技术。然而,目前我国在农业标准化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仍未健全,这也是当前市面上仍存在较多的假冒伪劣农资、农产品的原因。

2.农业示范区同时充当多个功能角色,示范作用受限

传播过程阶段的传播机制建设是有效传递标准化的关键环节,而以农业示范区为核心的传播途径则过分夸大了示范区的作用,让农业示范区同时充当发射器、信道、接收器3个角色,其作用效果将受到限制。因为农业示范区一般是当地的农业企业或者农业生产基地,它们有能力将标准化技术转化成技术产品并传递至示范区辐射范围内的农民。但是由于农民与企业之间地位较为悬殊:一方面,企业很难做到为每位农民都详细解说新技术产品;另一方面,农民也由于地位差距而对企业产生一定的戒备心理,难以有效接受企业推广的技术产品。由此可见,农业示范区能够充当发射器、信道两个功能角色,但是如果让示范区同时也充当接收器这一功能角色,将大大降低标准化技术的传递效率。

3.农民的文化素质及经营规模低下,不利于标准化技术的接收应用

传播后阶段的标准化技术应用是农业示范区标准化传递的最终目标,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经营规模较小,这将不利于标准化技术的接收应用。因为:一方面,标准化技术的应用,就是农民采纳新技术、新产品的过程,采纳应用速度将受到农民文化素质的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反之亦然;另一方面,标准化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效益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特点,只有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效提高收益,换句话说,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民采纳标准化技术难以达到提高利润的效果,有时甚至因为成本提高而出现利润降低的情况。由此可见,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经营规模较小将成为农业示范区标准化技术传播后应用的主要障碍。

(二)优化策略

针对前文分析提出的示范区标准化技术传播前、传播过程和传播后的主要障碍,本文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示范区标准化传播途径进行优化:

1.加快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首先,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标准化制度,明确各种农资、农产品统一的技术要求以及相应的制作工艺,形成统一标准。其次,各个地区根据本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基本情况,出台配套的农业标准化执行文件,在全国统一规范下,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办法。最后,还应该配套出台相应的惩处机制,对于各地不符合标准的假冒伪劣农资、农产品进行清查,为农业标准化传播构建一个有效的法律体制。

nlc202309091409

2.以农业示范区为核心传播媒介,同时借助农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的力量,优化传播机制

如前文所述,以企业、生产基地为主的农业示范区能够有效充当发射器、信道的功能,但是如果让其也充当接收器的角色,将降低标准化技术传播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可考虑借助农业合作组织或者种植大户的力量,使其成为接收器,进而提高标准化技术传播效率。因为: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都能够有效接受示范区传递的标准化技术信息,并将标准化技术产品投入到生产中;另一方面,这两者与农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农业合作组织属于农民的组织,可以通过发挥从众效应使得农民很快接受标准化技术,而种植大户是农民心目中的楷模,可以通过发挥示范效应使得农民模仿他们,进而接受农业标准化技术。

3.完善相应的教育、土地流转、补贴政策,提高农民应用标准化技术的收益

在标准化传递后阶段,农民对农业标准化技术应用的积极性较低,究其原因,是农民文化程度低、种植规模小导致标准化技术应用效益不明显。对此,应该从教育、土地流转和补贴3个层面完善现有的农业政策。首先,强化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并定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其次,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扩大农民的经营规模;最后,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对采纳应用标准化技术的农民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的理论机理,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传播途径、传播障碍及优化策略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示范区的标准化传播途径符合“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的传播机理,可进一步将传播途径划分为传播前、传播过程和传播后3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第二,传统的传播模式中,示范区在标准化技术正向传递途径和反向反馈途径中都处于核心位置,同时充当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3个功能角色。第三,这种示范区充当多功能角色的传播模式,存在如下不利于标准化技术传播的障碍因素:传播前阶段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传播过程阶段示范区同时充当多个功能角色,示范作用受限;传播后阶段农民的文化素质及经营规模过低,不利于标准化技术的接收应用。第四,针对上述传播障碍,可从如下三方面优化示范区标准化传播途径:加快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以示范区为核心传播媒介,同时借助农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的力量,优化传播机制;完善相应的教育、土地流转、补贴政策,提高农民应用标准化技术的收益。

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得到如下政策启示:第一,农业标准化的传播和推广工作不能忽视。制定标准是农业标准化全面实施的起点,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并做好该工作。但是除此之外,传播和推广工作也是农业标准化能否全面实施的关键环节,相关部门也不能忽视该工作的重要性。第二,不能过度依赖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来传播标准化技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能通过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来传播标准化技术,但是示范区同时充当多功能角色将降低传播效率,因而应该以示范区为核心,同时借助农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的力量,优化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薇,侯军岐,张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标

准化推广现状调查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10):

169-171.

[2]刘薇,张琴,刘钊.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角度审视农

业标准化推广模式[J].农村经济,2006(01):96-99.

[3]宋明顺,张华.从农技推广到知识传播:农业标准化作用的

新视角——以浙江省农业标准化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

2014(01):37-42.

[4]蒋雪梅,余路平.贵州省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研究[J].经营

管理者,2010(22):185-186.

[5]李志方,陈通.农业标准化推广的合作社核心成员激励机制

研究——基于双重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J].经济经

纬,2015(01):37-42.

[6]刘晓利,于德运.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分析及选择[J].社会

科学战线,2012(08):244-246.

[7]魏鹏娟,王艳,刘香香,等.我国农业标准实施应用现状及对

策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02):25-27.

[8]吴棉国.中国农业标准化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发展,2011(02):66-70.

[9]刘姗姗,杨雅真,柳飞,等.东南六省区农业标准化政策的比

较分析[J].标准科学,2015(05):31-34.

[10]苏彩和.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J].南方农

业学报,2012(11):1793-1797.

[11]彭成圆,蒋和平,刘学瑜,等.常德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综

合效益评价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4(18):67-71.

[12]叶雄坤.福建省农业标准化推广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

以福安市葡萄产业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13]孙戈.安阳县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4.

[14]苏东日,葛立群.辽宁省农业标准化主要实施模式研究[J].

农业经济,2013(05):34-36.

[15]周洁红,刘清宇.基于合作社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

式研究——来自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10(06):88-97.

[16]周洁红,胡亦俊.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的农业标准化建

设绩效评价[J].农业展望,2013(09):34-37.

[17]杨家佳.浅析“公司+基地+农户”型农业标准化推广模

式[J].现代农村科技,2011(06):60-61.

[18]贺蕾,霍学喜.浅谈依托企业促进农业标准化推广[J].安

徽农业科学,2008(03):1242-1243.

[19]王晓军.基于合作经营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的比较研

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4):10692-10693.

[20]郭予光,杨家荣.从传播学角度看我国农业推广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2):3-4.

[21]郑智斌.对传播学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应用的研究[J].农业

图书情报学刊,2004(12):123-126.

(责任编辑:吴 霞)

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历程 篇4

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溯源

与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相关的政策最早见于《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 (国发[1992]56号1992年9月25日) 第5部分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 , 具体规定如下:“八五”期间要以农产品等级制度为重点, 初步建立主要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 通过试点, 积极向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过渡。具体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与农业部等有关部门提出方案。

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 原国家技术监督局, 实施了1992年至1994年地方农业标准化重点项目计划, 1995年初, 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作出关于扶持地方建立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部署, 详见技监局 (1995) 01号文件 (《1995全国技术监督工作要点》) , 1995年10月份, 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下达了《关于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计划的通知》 (技监局标函 (1995) 422号文) 。该通知使用了“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这个名称。

第1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共计67个, 这67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实施, 开创了农业标准化示范的先河, 揭开了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新篇章。第1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涉及29个省、市、自治区的117个县, 确定中心示范乡镇379个、示范村1 275个、示范户约38万户。该项目覆盖了粮食、棉花、油料、禽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林业、烤烟等生产领域, 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1996年, 原国家技术监督局与农业部联合召开了第3次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 会议确定了“九五”期间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规划, 国家技术监督局会同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

1998年5月,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了第2批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计划, 第2批122个示范区项目。

2001年5月,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达了第3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计划, 示范区名称, 由原来的“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改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关配套文件

1995年9月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办法》) , 该《办法》对建立示范区的原则和基本条件、示范区建设的任务和目标、示范区的管理和示范区的审批程序等有关示范区建设的问题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 总则部分明确规定示范区要“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 以一种或一类农产品为龙头, 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实行综合标准化管理”。该《办法》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对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 该《办法》的发布, 把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纳入了法治的轨道。

该《办法》要求示范工作要“以一种或一类优势农副产品为龙头, 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组织为依托, 在一定区域内对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实行综合标准化管理, 从而达到提高农副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目的”。该《办法》不仅给出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基本概念, 而且隐含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突出了市场的作用。这对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按照政府推动, 市场引导的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搞好第1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工作,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8年5月发布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办法》。该办法对考核验收的范围、考核验收工作的组织、考核验收方法和程序、考核验收合格条件及荣誉和考核验收材料的报送做出了具体规定, 并给出了考核验收项目和计分标准。该《考核验收办法》使示范区考核工作有间可循, 提高了验收的准确性、科学性, 能达到以考核保建设的目的。该《考核验收办法》与《管理办法》相配套, 基本完善了示范区管理的法规。各省示范区参照这两个《办法》, 分别制定了各地方的《考核验收办法》与《管理办法》, 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管理法规体系。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

2001年底, 我国加入WTO, 按WTO/TBT和WTO/SPS的要求, 技术标准成为重要的贸易规则, 标准化工作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 于2002年10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上, 农业标准能发挥非常特殊的技术性壁垒作用, 因此, 农业标准化工作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001年5月,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达了第3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计划, 第3批共243个示范区, 是第2批的两倍以上, 但仍不能满足示范工作的要求, 后又增补6次, 计129个示范区。

2003年10月, 国家标准委下达第4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示范区多达507个, 几乎是前3批的总和。

2003年11月召开的第4次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 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是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里程碑式的重大标志。不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通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通知》要求:“近3年内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累计达到6 000个, 其中国家级示范区累计达到2 000个”。积极推广“选好一个项目, 建立一个体系 (标准体系) , 形成一个龙头, 创立一个品牌, 带动一个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的做法和经验。

2004年12月, 国家标准委又下达了第5批示范区, 该批共1 116个, 比前4批的总和还多。而且, 更加重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从2005年开始, 每个省每年要创建5-10个国家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每年全国创建200个左右。同时, 要加快省级、市级、县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可采取先建设、后挂牌的方式。

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的召开

2005年10月20日至21日, 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大会对在示范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这是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大会, 也是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召开的专门会议。由此可见,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的重要程度和这次会议对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

到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会议召开的时候, 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累计达到2 175个, 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累计达2 200个, 共计4 375个示范区。

总书记强调“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

2007年4月23日下午, 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41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我国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 广泛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 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胡锦涛总书记讲话再一次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

目前, 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基本形成举国抓农业标准化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氛围。第6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正在实施中。而且, 除“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之外, 又增添了新的示范区类型, 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等, 这些叫法虽不同, 但实质上都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时, 除以产品质量为内容的示范区以外, 又出现了以生态环境质量为内容的示范区。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办法 篇5

发布机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日期:1998.05.20 生效日期:1998.05.20

为了考核验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成效,发挥示范试点工作在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引导作用,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验收的范围

凡列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计划》的项目(以下简称“国家局示范项目”),示范工作已如期按计划完成,方可进行考核验收。

二、考核验收工作的组织

(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监督局统一组织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承担国家局示范项目的考核验收工作。

(二)受委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监督局需成立考核验收工作组。考核验收工作组具体实施考核验收工作。

(三)考核验收工作组一般由5~7人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监督局主管局长任组长,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监督局、农口有关厅局、省直农技推广、科学研究等单位具有中级以上或相当职称的人员4~6人。可视项目特点适当吸收农业经营组织和市(地)有关部门的相当职称人员参加。

(四)示范区领导小组主要成员需参加本示范区考核验收工作。

三、考核验收方法和程序

(一)考核验收方法

考核验收采取综合考核、分项评分的办法。考核验收项目及评分标准见附表(“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项目和纪要一览表”)。

(二)考核验收程序

1.考核验收工作由考核验收工作组组长主持。

2.示范区领导小组简要汇报示范工作组织、工作进展、示范效果、取得效益及存在问题等情况。

3.查阅文字材料。考核验收工作组针对附表所列“验收项目”和“考核内容”的规定,查阅反映示范工作进展的纪要、实施方案、计划、工作总结等文件和标准文本、经济指标统计等资料。有条件的可同时收看录相、照片等声、像材料。

4.现场考核。考核验收工作组随机抽查2~3个示范点,着重考核以下项目:

(1)种植业项目:田间测产,考核单位面积产量。

(2)养殖业项目:查看养殖示范农户现场生产情况。

(3)走访农户:了解农民对质量、标准、技术等知悉程度。

(4)对有关加工、生产、经营企业现场考核。

5.考核验收工作组充分协商,按附表要求逐项填写考核验收纪要,提出考核验收结论。

6.考核验收工作组向示范区领导小组通报考核验收情况及结论,提出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促进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四、考核验收合格条件及荣誉

凡考核验收得分达到60分以上的示范区为示范工作合格,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于“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验收合格县(市)”荣誉称号。

五、考核验收材料的报送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效益评价 篇6

摘 要: 在查阅了农业园区发展相关文献与资料的基础上, 对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了充分调查。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建立量化综合评价指标,构建了园区评价体系,测算了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效益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综合评价指数表明其处于自身成长发育阶段;其中科技水平最高,其次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园区规模等。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园; 层次分析法; 杨凌示范区;园区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2-0076-07

引 言

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前沿阵地[1],自199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目前杨凌 “一轴、一心、八园”的规模格局,杨凌农业科技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形成,加速杨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对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园区评价研究始于美国,弗雷特·M·罗杰斯和朱迪斯·K·拉森对美国“硅谷”进行的深入研究,最早建立了园区评价体系框架的研究基础[2]。随后,鲁格和高德斯确定成功园区的6个评价指标[3]。陈益升等[4]认为美国学者提出了最有见解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按指标重要程度分为:重要指标、一般指标和相对不重要指标。即经济发展指标、科研院校与技术研发指标、利益分配指标。每一类由诸多个具体指标组成。

学者们在农业园区评价领域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不同角度构建了独特的评价指标体系。沈悦林等分析了现代农业园区装备、科技应用、生产条件、资源环境、管理水平和生活水平6个影响因素,确定了6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评分方法,对园区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5]。褚保金等从园区环境、产品、科技、经营和经济状况等角度出发,也提出了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6]。翟虎渠在分析评价体系构建的程序和原则基础上,从园区的经济效益、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组织管理和生态效益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指标[7],采用专家意见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相关权重,通过加权计算后得到园区的综合评价值。

本文在借鉴与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实际情况,构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收集资料以及采用实地调研方式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求出综合评价值,以此评价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综合效益。

一、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园区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构成和影响因素,从园区规模、科技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各方面评价,在实地考察、参阅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8]。该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等三个层次组成,即包括总指标(A)、一级指标(B)、二级指标(C),分别选取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其基本框架见图1。

(二)评价指标说明

1.园区规模。园区发展只有在一定规模上,才能促进园区规模经济效益,使园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强。由于实际因素的限制,园区规模选取园区的企业个数、占地面积和总产值等三个指标来衡量[9]。

2.科技水平。现代农业园区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它拥有较高的科技水平,这样才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的生存发展能力。科技水平主要从园区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项目数、引进或自主研发先进技术项目数以及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等方面体现。

3.经济效益。任何现代农业园区评价都不可缺少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园区的经济效益反映了其资源配置效率,也是园区发展的直接动力。据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经过整理、对比和筛选,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的主要衡量指标有年投资利润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销售量。

4.社会效益。园区社会效益是一种间接效益及辅助效益。它是基于社会角度评价园区效益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园区职业农民培训数、带动劳动力就业人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5.生态效益。园区的发展除了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更要关注生态效益。园区的一系列建设即要合理高效地利用园区及周边资源,又要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造林面积、育苗面积、园区农业机械程度。

二、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有部分指标难以量化,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示范园区进行综合评价[10]。

1.评价指标值标准化。标准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的不可比性。本文采用归一化法对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的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评价指标的相应初始值进行标准化。

2.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同一级上的各指标对上级指标的作用程度不同,其作用程度用权重来衡量。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3.计算园区得分,实施评价。计算园区的得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指标得分与权重计算得到各园区的总得分,根据得分进行评价。

(二) 数据来源

将调查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评价指标体系数据进行整理得表1。

三、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综合效益实证分析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把诸多影响因素,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从模型的指标层开始,把上一层指标细化分解出来的子指标,构建判断矩阵,用1~9标度方法给出判断矩阵的元素bij(用bij表示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比较结果);计算出每个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初算权重值),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就得出了其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检验合格,则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为各指标的权重,否则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直到检验合格为止[11]。

(二)计算各指标权重

按照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和步骤程序,根据相关资料以及杨凌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实际,构建判断距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表7可知,造林面积、育苗面积和园区农业机械程度的权重分别为:40%、40%和20%。

λ=3,CI=0,CR=0;即CR< 0.1,故权数的分配合理。

(三)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园区综合效益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将定性问题凭借模糊数学方法转化为定量问题。它将评价基准设定为最优评价因素,其评价值为1,按欠优程度确定其他评价因素的评价值,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12]。

通过借鉴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结合调查分析确定了园区的具体评分标准,具体见表8[13]:

因此,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综合评价分值为0.65,即在0.6~0.8之间,表示该园区处于发育成长阶段。

四、结论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本文介绍了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背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综合得分为0.65,说明其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通过模糊关系矩阵的分析,其结果可知在规模大小、科技水平和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方面园区均取得一定的成效,发展前景良好。

从指标结果显示,科技水平指标的评价分值为0.71,说明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资金投入、科技投入上幅度都比较大,为园区的发展注入了充足的科技和资金,展现了园区的活力;但由于园区依靠政府投资,依靠科研院校投入科技,因此,园区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园区自身科技能力。

从社会效益来说,社会效益评价分值为0.69,它在五大指标排序中位居第二,说明通过对园区不断地建设和发展,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农民收入得到了快速提升,从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 110元提升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 841元,在示范推广中实现效益112.72亿元,这些也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分值都为0.61,意味着园区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生态效益,加强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的生产示范和推广。另外,园区的旅游观光功能也需要加强和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彰显生态效益,也能进一步转化为经济效益。

从发展规模来讲,园区规模指标的评价分值为0.54,是五个指标中分值最小的指标,这意味着园区规模相对还是比较小,处于引入阶段,对园区发展有滞缓作用。

(二)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过程可知,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基本良好,但弱势也很明显,园区尚未进入扩散阶段,对周围农村经济发展辐射作用很弱。其原因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园区规模相对较小、生态效应不显著。因此,要对这些弱势进一步加强。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科技和示范带动是杨凌发展永恒的主题,科技创新是动力,示范带动是目的。园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发挥科技和专家的优势,在相关技术的支撑和政府的推动下,建设更广泛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对园区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全面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2.扩大园区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从调研可知,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规模相对偏小,八大园区共为83 000亩,平均每园区大约1万亩。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部分组成;按科技部标准,核心区面积在1万亩左右,而示范区和辐射区应不低于其5倍和30倍[15]。但实际中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面积分别只有800亩、500亩和450亩。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形成规模效应。

3.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更多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入驻园区。目前园区企业个数较少,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更少。八大园区现有企业79个,平均每个园区不到10个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只有32个,每个园区平均只有4个。园区带有企业的性质,园区要求按现代企业制度标准进行建设,按企业化经营进行组织管理。企业是园区发展的主体,并且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税收和研发资金方面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性企业进入园区发展。

4.建设生态园区,发挥生态旅游的积极效应。生态园区强调生态效益,把改善生态环境、美化自然环境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发展环境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16]。生态旅游不仅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一步,要加大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八大园的旅游观光投入,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展示现代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打造杨凌农业科技旅游优势品牌,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春.山西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

[2] 埃弗雷特·M·罗杰斯,朱迪思·K·拉森.硅谷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88-118.

[3] 何亚琼,秦沛.一种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视角——区域创新网络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8-94.

[4] 陈益升.国家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科研管理,1996(11):1-7.

[5] 沈悦林,徐四海.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评价考核研究[J].科技通报,1998(6):457-460.

[6] 褚保金,游小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评价监测指标体系的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1999(3):23-26.

[7] 翟虎渠,曾希柏,沈贵银,等.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40-44.

[8] 于平福,梁贤.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体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 2004(4):342-345.

[9] 范小俊.广西现代农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学术论坛,2003(3):75-79.

[10] 刘战平,匡远配.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5):62-64.

[11] 许毅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6-29.

[12] 钱忠宝.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评标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J].中国招标,2008(4):14-25.

[13] 何仙珠.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10):384-388.

[14] 陈宏金.农业产业化水平的评价——以金华市花卉种植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90-93.

[15] 郭春恒,刘春和,张玉东,等.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2003(7):29-30.

[16] 孔令夷.我国旅游业运营管理成功因素与路径选择[J].西部论坛,2013(4):98-107.

Abstract:Based on documents and data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parks, an investigation was made of the Yangling 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Park. The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and build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e park, which has evaluated the level of the agriculture pa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is 0.65, and it is in the stage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is the highest, the second is economic benefit, the third is ecological benefit, and the last is the scale of the park.

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篇7

近年来,桓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把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落脚点,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抓紧抓好,牢牢把握大力发展精准农业的精神,创建了细毛山药、四色韭黄、小麦、玉米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模开发”的要求,遵循“农户+示范区、龙头带源头、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制定完善了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质量控制制度,实现了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2009年,细毛山药、四色韭黄、小麦、玉米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面积分别达到400公顷、600公顷、15,000公顷、15,000公顷,产值分别为7,000万元、1亿元、2.34亿元、4.55亿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县严格按照“六到位”要求,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形成了从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到技术帮扶、资金投入等一整套较完善的工作模式。

1 认识到位

全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桓台实际,坚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通过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组织机构,召开动员部署协调会,定期督察汇报等方法,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深刻理解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标准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技术支撑,也是深入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看到示范项目给农民带来增产又增收,实实在在的实惠,全县上下深刻体会到: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能够带动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可以把实用技术、管理经验用标准的方式传播给千家万户的农民,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2 领导到位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多个部门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合力推进。桓台县政府为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桓台县细毛山药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桓台县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质监局、农业局、财政局、水务局、发展计划局、广播电视局、农机局、粮食局及相关镇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统一领导、协调、监督示范区建设工作,从而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各职能部门具体抓落实的全方位农业标准化管理网络,为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质监局,质监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各相关单位分管领导为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负责项目工作协调、计划制定、方案下达等具体工作,随时研究解决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和完善健全的服务体系有力地保障4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全县制定印发了《桓台县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桓台县关于发展精准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桓台县关于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有关部门职责分工的意见》等文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得力,确保标准化建设工作抓得实,落到位。

3 投入到位

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桓台县政府开源节流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了示范区建设的顺利进行。一是从农业发展资金中挤出一部分;二是在科技三项费用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三是将各项农业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向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倾斜;四是农业部门、质监部门和产业公司协作,争取各方支持建成县农产品检测中心;五是对用于水质、土壤、空气的普查检测经费优先安排在标准化示范区;六是允许向上争取的农业发展补助资金全部用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生产;七是县财政年终对农业标准化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八是探索新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检测设备投入力度、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投入及优质种苗引进。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农业标准化过程中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切实调动起各方面积极性,确保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预期效果。特别是在四色韭黄示范区建设中,全县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标准化基地管理办公室、展室、质量检测室,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通过这个平台销售的四色韭黄达7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施以来,县政府为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共配套资金1500余万元,吸引社会各方面配套资金800余万元,为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4 标准到位

健全完善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管理体系、检测体系是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县质监局、农业局在收集整理示范区建设所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之上,先后制定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新城细毛山药》、《新城细毛山药生产技术规程》、《四色韭黄》、《四色韭黄栽培技术规程》、《玉米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优质专用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6个地方标准,建起了一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通过宣传标准、推广标准,将标准贯彻于示范区建设的各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平台,增强广大农民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把农业生产标准化转化为自觉行动;二是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把农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汇编成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小册子和“明白卡”作为教材,让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通过培训尽快熟练掌握标准内容,提高标准化生产技能和水平;三是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农技人员、专业协会的作用,深入到示范点的田间地头,送技术上门、送服务上门,督促帮助种植户严格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

5 帮扶到位

第一,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降低种植风险,提高农户标准化种植积极性主动性。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不同,农产品的保质保鲜期有一定限制。为了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快速通道问题,示范区采用“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农户种植出来的产品直接由企业收购,免除了农民担心销路的后顾之忧,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在小麦示范区建设中,以桓台县梨花面粉有限公司、桓台县国家粮油储备库等单位为依托,由粮食加工收储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示范区工作人员负责监督协议执行和向农户技术指导及配套物资服务,既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优质优价,又满足了粮食加工企业对优质小麦的需求。据统计,桓台县梨花面粉有限公司与2700多农户签订长期订单,涉及金额7000余万元;县绿海四色韭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责任状,统一管理、统一品牌、多渠道销售,解决单户销售难、价格浮动大的问题,提高了韭黄的品质,提升了韭黄品牌的含金量,提高了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和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和责任感,促进了示范区的健康发展。

第二,全力做好技术保障,确保示范区产品无公害、高品质。成立示范区建设技术工作组,农业局局长任技术工作组办公室主任,负责制定示范区技术服务方案,指导技术攻关和实践,随时帮助农户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项目区相关镇分别成立技术指导工作站,对示范区建设进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指导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作业,推行“四统一”标准化生产系统工程,即统一供应优良品种、统一测土配方、统一病虫害防治和统一提供技术服务。在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示范区工作人员全力落实“四统一”标准化生产系统工程。一是全县统一选用济麦22号、济麦17号、潍麦8号、洲元9369号等专用小麦良种;二是对全县农田进行了大规模的“体检”,根据检测结果开出不同的施肥配方,由专业生产厂家按配方组织生产,直接供到农户手中,向农民提供测、配、制、供一条龙服务;三是扶持村级专业化防治组织,对条锈病、吸浆虫等重大病虫害,做到两天一次定点调查,五天一次全面普查,严密监视病虫发展动态,强化对小麦病虫害的专业防治;四是推广以氮肥后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为重点“三推迟、四减少”的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2009年,新城镇逯家村的10亩小麦标准化示范区高产攻关田亩产736.51公斤,创全市亩产新纪录,比2008年亩产纪录增加了18.5公斤。

第三,开展农资打假行动,确保农用物资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农业、工商、质监、公安、供销等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肥料为重点,开展对农资市场、经营门店和市场摊点的专项清理整顿,尤其注重查处已经明令禁止销售的中单二号等淘汰品种,并提醒广大农民在购买农资时索要购货票据,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2008以来,全县农资打假累计执法检查达220余次,印发《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假冒伪劣化肥、农药识别》等宣传资料1万余份,取缔百货与农资混营、非法经营农资摊点3处,查处违法经营种子、农药案件2起,查收高毒、高残留农药39瓶(袋)。通过这些行动从源头上防止了不合格农资商品流入市场,确保了农民用上放心农资,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净化了农资市场,确保了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6 宣传到位

多渠道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宣传工作,推广示范区建设的好经验和模式,带动本地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由于桓台农民大多都是一家一户经营,居住分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根深蒂固,加之文化素质不高,对新兴科技、新兴种植、经营方式的理解接受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对一些专业性种植技术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全县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用通俗的语言、详实的例子来宣传标准化生产知识、管理知识,宣传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的巨大促进作用,使实行标准化生产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此外,各有关部门还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明白卡、种植能手现场示范等多种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标准化意识和技术水平。例如,在细毛山药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围绕细毛山药的标准化种植栽培、无公害管理等各个环节,全面开展科技培训与科普活动。一是举办了农业标准化技术人员培训班、村级领导干部农业技术培训班;二是聘请细毛山药种植能手为农民现身说法,传授细毛山药的种植经验;三是将细毛山药标准化种植技术制成光碟,分发给种植户;四是与县电视台、调频广播合作录制细毛山药种植节目,在全县进行播放;五是在《桓台大众》等刊物开辟专栏宣传讲解农业标准化知识。2004年至2006年细毛山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期间,培训了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村领导干部220人次,发放了细毛山药标准化种植技术资料1.5万余份,光碟64张,调频节目18期,电视节目5期,行之有效的宣传工作为细毛山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有效推动了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篇8

2012年11月6日,西充县蚕桑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了省质监局组织的考核验收。

自2009年以来,该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级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蚕桑标准化工作示范区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蚕桑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修订和完善了蚕桑技术标准。组织相关专家修订和完善了一系列蚕桑技术标准,形成了育苗、栽桑、养蚕、上蔟、采茧、售茧的蚕桑技术标准。三年来,该县搜集完善了蚕桑标准24个,引用国标13个,地方行业标准11个。二是精心组织实施。开展了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县蚕桑局、质监局和示范区乡镇密切配合,将蚕桑技术资料编印成册发放到乡镇、农户,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训3万余人。三是建立了蚕桑标准化示范区保障体系。三年共投入资金200多万元,统一组织供应苗木、蚕药、肥料、设备等,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篇9

多年后他在回忆文章中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他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4年又连续11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2014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

标准化作为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形式,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习近平说。

近年来,各地围绕服务“三农”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强农业标准制修订,不断完善标准体系,特别是扎实深入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2014年第二届“隆平论坛”上表示,2015年的工作任务,特别是从生产角度去讲,可以提五句话十五个字。第一句话就是调结构。第二句话就是要提品质。第三是要想办法争效益。第四是保安全。第五句话就是可持续。尤其是在保安全上,他强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确实压力很大,对消费者来说产生了很强的心理上的阴影。所以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农业标准化落到实处,让农产品的生产更加有品质、更加安全。”

显然,农业标准化,已被作为农业现代化工作的重要部分。

示范区成为探索和实践农业标准化的一个最佳平台。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指按照一定的种植或养殖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其产品达到相关质量标准要求,并对周边地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生产区域。”国家标准委介绍。其建设始于1996年在全国开展大规模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目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共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个级别。2015年是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20周年,20年的建设,20年的变化,20年的发展,标准化示范区为农业注入了新活力。

示范区在以标准化手段推进农业发展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有益借鉴。

抓住标准化,就相当于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抓住了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综合来看,时代需要这样的经验,改革需要这样的经验。“标准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和依据,质量是执行标准的结果。高质量需要相应的高标准作为支撑,要有高质量就必须要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科学的标准、先进的标准和标准体系。”在地方质监局采访时,记者听到一位负责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标准化处负责人这样说。

“您能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作个比喻吗?”当记者将这个问题抛出时,广西质监局标准化处一位人士给出这样的解释:“一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就相当于一家现代化工厂,把生产线搬到田间地头,农民是工厂工人,按照操作规程生产出优质农产品。”

这显然是顺应形势、符合政策的。他们说,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所以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既体现在对产业链条和生产方式的规范上,也体现在对农业管理观念的变革上。各地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整合部门建设项目,积极引入和扶持龙头企业,努力把示范试点项目做大、做强、做优,以标准化手段解决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促进农业标准化的深入开展,为当地乃至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创立样板。

如何落地?

走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记者发现,建设经验大致有3条路径——

路径一,围绕产前、产中、产后三个关键环节制定一套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转化为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浅显明了的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农产品整个过程均有标准可依。

路径二,加强标准实施力度,确保各项标准落到实处。通过开展分层次分阶段宣贯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标准的有关内容,了解标准实施的关键点和难点,做到事事有标准,人人抓落实,解决以往标准化工作只停留在文本的制定上,挂在墙上、摆在桌面、放在柜子里、贯彻实施力度不够的问题。

路径三,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譬如建立以当地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农民具体实施的组织形式,形成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利益驱动、农民行动四力合一的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

以第七、八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例,记者了解到,标准化对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体模式探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高标准农田质量等方面的效果明显。

让一部分特色农产业先示范起来——标准化示范区做到了先行先试。“如广西岑溪市软枝油茶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出台软枝油茶标准化栽培奖励政策,鼓励农民标准化栽培,同时依托广西茶仔龙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1万多亩标准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标准化栽培面积达2万多亩,示范区亩产茶油50公斤,比非示范区净增30公斤,平均亩产值达3000元以上。”广西质监局标准化处对记者表示。由于示范区农户标准化意识高,茶籽品质高,吸引了油茶加工企业进入岑溪市进行油茶深加工,延长了油茶产业链,带动了岑溪软枝油茶产业的发展。

高标准农田对农业发展举足轻重,因为农田是农业的根本所在。湖南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11月,记者到湖南质监局采访时,适逢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湖南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及系列地方标准新闻发布会,这是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委《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的积极举措。“结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我们现在已经完成7项地方标准,并在今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践中反馈,与时俱进,注重实效。”湖南质监局标准化处向记者介绍。

“在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过程中,我们实现了三个标准化。”广西质监局表示。

“以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狠抓园区建设,实现农业生产设施标准化。”他们表示。要想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必须有标准化的生产设施,必须确保示范区基础设施设计合理、结构科学、质量达标,生产管理才能达到要求。“以科技应用为内生动力,突出标准制定,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他们强调。规范的栽培技术是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关键与核心所在,没有可靠的技术就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合格产品。“以工业化管理为手段,强化全过程监管,实现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化。”管理的标准化是农业标准化的保证,只有通过良好的管理才能把技术真正落实到位,才能实现标准化的生产。在实施园区标准化管理中,示范区做到了责任落实到园区、标准普及到园区、统一服务到园区、管理制度到园区、标牌树立到园区、宣传引导到园区、资金整合到园区。

“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我们认为,这为建设全省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山东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谈起山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显著成效,他们介绍,示范区建设已成为各地政府“三农”工作的平台。各地各级政府紧扣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目标,把推行农业标准化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把实施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作为各级政府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围绕当地农业支柱产业,政府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制定农业地方标准,推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开展无公害和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组织名牌产品申报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工作,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扩大标准化示范项目的示范效应。

“企业带动型农业标准实施推广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他们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企业带动型即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利用资金、品牌和管理优势,通过标准化手段,将企业的加工、贸易行为和周边散户农民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合约的方式,形成生产、技术、品牌、资金相融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农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和大方向。

山东省质监局标准化处介绍,通过示范区建设,以贯穿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农业综合标准化的推进建设模式成效明显。现代农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以农业种养殖业为基础,以现代工业、物流业、商贸业、服务业为链条建立贯穿全产业链的生产模式。将综合标准化方法创新应用到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设上,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发展,解决横跨一二三产的问题,最终加快当地农业的转型升级,引领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他们指出。通过示范区建设实践,一大批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迅速壮大,统防统治、生资直供、托管服务等现代服务模式加快推广,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促进了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有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国家标准委农食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用典型带动的形式,凝聚共识、梳理现状、提炼规律、规划发展,汇聚起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强大正能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5年工作的重要部署。会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篇10

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通过这些年的努力, 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初步构建了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企业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形成了以科研、教学、技术推广、质检、管理、生产、经营企业为主体, 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骨干的农业标准化队伍。农业标准化的推广范围也从原来的只涉及少数农作物种子和种畜, 发展到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农机、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行业, 基本上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 贯穿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1]。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 对内, 人民的消费观念在转变, 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出, 导致国人对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失去信心。对外, 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也越来越困难, 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和技术贸易壁垒的设置, 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又失去了原来低廉劳动力的优势, 也迫使中国的农业寻求新的出路。

近年来, 通过多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标准化的推进, 已经形成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创建模式和方法。通过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总结, 探索供给侧改革形势下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思路, 探讨当今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新常态。

2 供给侧改革形势下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2.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从重数量转到重质量的轨道

目前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仍然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增长和示范区带动效应, 带动周围区域农业的标准化发展, 而对农产品的质量和产业的长期发展缺少规划和投入。在这方面日本在发展农业上的经验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2006年, 日本的企业在莱阳租了一块土地, 用于种植和养殖。虽然莱阳土地肥沃, 但经过化肥和农药的洗刷, 土地已退化, 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土壤的恢复上。在中国农民看来, 日本人可真够“笨”的, 不撒化肥, 全用牛粪堆肥;去草不施除草剂, 而是手拔锄除;农药极少打, 偶尔用, 也需由专家指导, 且全部为生物制剂;土壤定时检测, 确保养分均衡。日本人养殖的奶牛“吃得比人好”, 奶牛吃的每一口饲料都要先检测, 生产出来的牛奶不合格, 还要倒掉[2], 而要做到这些, 标准化是最好的手段。

日本的农业标准化发展模式见图1, 是以土壤改良为核心, 以安全安心高附加值的商品提供给消费者为最终目标, 抛开农产品产量因素的限值, 以高品质的产品质量为主线来发展新农业。这家日本公司生产出来的牛奶每升定价22元, 是国内牛奶价格的1.5倍。他们生产的草莓每公斤定价120元。这让这家企业也笑到了最后, 日本的农业发展不重数量重质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2 充分分析供给侧的客户需求, 踏实做农业

现在众多的农业企业抱怨欧美发达国家设置技术贸易壁垒, 中国劳动力成本太高, 中国农产品出口困难, 当我们的农业为追求短期效益和产量, 大量用农药、化肥生产出高产量的农产品时, 如何考核对土壤、环境带来的危害?而这些危害又需要多少成本来恢复?我们是时候踏实做农业了。

日本在山东莱阳租下1500亩耕地, 花费了5年的时间改善土质, 产出无公害农作物, 农作物喂食奶牛, 再产出高品质牛奶。这些昂贵的农产品目前仅有10%供应上海和北京, 价格高昂但供不应求, 余下90%供应日本市场[2]。这说明中国市场并不缺少对高端安全产品的需求, 就看我们的农业企业家能否抓住这次供给侧改革的机会, 充分分析市场需求, 生产出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

时下, 食品安全成为国人之痛, 也自然成为外企的牟利商机。而日企的“不打农药亏5年”不是笑柄而是警钟, 正视和利用这一现实, 从加强环保农业开发入手实施源头治理, 这或许是促进农民增收和确保食品安全, 让中国农业和中国农民“笑到最后”的“双赢”之策。

同时, 我们的政策能否也对这种模式进行引导和鼓励, 鼓励做农业的企业用工匠精神做农业, 我们的政策能否对这样认真做农业的企业予以适当的扶持, 以帮助这样的企业渡过开始的艰难?数系统诊断都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诊断方法, 极易导致诊断结果的文在设立标准化诊断流程后, 在具体的诊断中利用计算机仿真的

2.3 做好标准的贯彻实施, 做品牌农业

目前, 我国存在着重视标准制定、轻视标准实施的现象, 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及各级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标准化意识、充分发挥行业与经济合作组织的技术优势,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规范市场秩序, 完善市场体制, 加强标准实施过程的监督, 促使整个农产品生产领域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的标准化,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激励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开发, 推动我国农业朝着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的品牌农业发展[3]。

3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新常态

3.1 做好示范区建设的上层规划

由于近些年粗犷的经济发展模式, 导致商人追求短期见效的经济效益, 对产业的长期发展缺乏规划。我们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能否从上层设计出发, 从对产量的追求转变为对生态、对产品质量和农业长期发展的关注。我们的政策能否对有工匠精神的农业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引导中国的农业走出追求短期效益, 却不考虑长远发展的恶性循环。

3.2 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改变考核标准

如今, 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我们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考核能否从重数量转变为重质量, 重市场需求、重长远发展?用考核引导农业标准化工作思路的转变, 同时, 鼓励和支持有工匠精神的农业企业家踏实做农业, 树立农业企业家的工匠标杆, 踏实做好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区建设。

3.3 用标准体系管好示范区建设的每一个步骤, 搭建好体系

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 可以打破原来标准体系的建设模式, 可以建立从源头到产品及服务终端每个环节涉及的标准和工作规范体系。规范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每个过程和环节, 并设立关键控制环节, 控制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步骤, 从而推进最终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改进。

3.4 加强农业产品的检验检测, 用检验检测倒逼农业升级

提到农产品检测, 一般会想到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 但忽略了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土壤、空气、水质等与农产品密切相关因素的检测。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 除了对农产品本身的检测外, 还应考核与农产品本身密切相关、反应环境和长远发展的指标进行连续定期检测结果。

3.5 生态农庄建设, 旅游带动效应, 从吃、住、娱乐、购物四个方面搭建体系

如今的农业已经不是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 众多新兴的农业形态不断刷新农业发展的历史。当今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技术和机械的发展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原来单纯的种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建设生态农庄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模式, 即发展了农业, 又带动了旅游, 而对生态农庄的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除了从农业的角度做好标准化规范外, 还应将旅游的吃、住、娱、购四个方面将标准化体系进行完善, 以保障生态农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 结语

农业标准化建设是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 适应市场需求, 与国际接轨, 改变经营策略, 增加农民收入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4]。今年秋天, 农产品价格普遍腰斩, 农民收入大幅减少, 农业只有通过标准化,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保障农产品的质量稳定, 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走出中国农业创新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雪燕, 李世娟.试论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 2005, (9) :65-67.

[2]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日本人在山东租地1500亩闲置5年, 但结果很让中国人吃惊![EB/OL].2016, 07, 04.

[3]李际建.实施农业标准化助推农产品品牌建设[C].2015

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篇1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更好地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特色和优势作用,实施创新驱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就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试点(以下简称创新试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创新试点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主要任务,明确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始终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但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当前农业综合开发历史环境发生深刻变迁,我国农业正处于经济新常态下转型的关键期,国内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新旧矛盾交织叠加、制度因素日益增加。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中央提出要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就要求农业综合开发既要在保障农产品数量上继续努力,更要在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上下功夫。而现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内容较为单一、效益不高、政策引导作用不强、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紧等问题,难以完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统筹整合现有两类项目,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

开展创新试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优势作用,在总结以往试点经验基础上,以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导,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构建全产业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将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以及其他业态有机结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通过开展创新试点,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政策工具作用,推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效益。

二、创新试点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为主线,把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等作为重要着力点,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优势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产业统领。以试点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规划为引领,统筹项目布局,制定实施方案,实现高标准农田与产业发展一体化、集成式建设格局,全面提升效益。

突出优势,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综合”优势,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联合开发。

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围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针对制约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和薄弱环节,着力补齐短板,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产业体系。

试点探索,注重实效。从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入手,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破除现行体制机制障碍,允许根据创新试点需要在建设内容和标准、扶持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对现行政策进行一定突破;以创新试点为平台,积极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财政资金共同投入,确保创新试点取得实效。

(三)主要目标。通过3年创新试点,形成适度规模形式多样、产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使项目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

三、创新试点基本条件和投入政策

(一)基本条件。创新试点应符合“全产业链集成式开发”的总体要求,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前提下,以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同步进行相应的配套产业建设,形成“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方式+配套产业”的项目组合一体化建设模式。配套产业建设包括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流通等,须以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相互之间紧密衔接,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并与农民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当地优势主导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创新试点项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已采取土地租赁、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有较好的生产经营基础;3.已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产业规划,土地集中连片,区域主导农业产业优势比较突出;4.当地政府、项目实施主体积极性高,有强烈的创新试点意愿和能力。

(二)投入政策。单个创新试点项目中央财政资金原则上应控制在3000万元(含3000万元)以内,其中60%以上用于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项目建设需要,财政资金投入可分一年或两年安排。同时,要创新资金使用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投入创新试点项目。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和承担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应更多地采取贷款贴息、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地方财政投入、自筹资金比例执行现行政策规定。

四、创新试点范围

2016年,先行在河北、吉林、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宁夏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全国其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以下统称省)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是否开展创新试点。

五、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试点省要把开展创新试点作为重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并于8月31日前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备案。创新试点需要突破现行政策规定的,需事先报经国家农发办同意。

(二)分解任务,确保落地。对于创新试点实施方案,要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任务,逐项落实到位,把创新试点做深做实,确保创新试点有序推进和项目顺利实施。

(三)及时总结,严格管理。试点省要密切关注和跟踪创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认真总结有效做法、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送国家农发办。同时,要强化创新试点项目管理,确保创新试点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

(四)强化考核,正向激励。把开展创新试点作为省级管理工作综合考核的重要因素,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中央财政资金分配向创新试点工作积极性高、成效明显的地区倾斜。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6年6月3日

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篇12

江门市诺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农业科技现代化为发展目标,以食品健康为宗旨,走地方特色的农业之路,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实行大规模生产经营新会大红柑,种植面积达500多亩,公司主打产品“新会大红柑”在新会银湖湾湿地垦区内种植,该示范区引用古兜山泉水灌溉,采用有机肥料,以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是纯天然、无公害的健康产品。作为新会区农业生产的排头兵,在2011年12月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成为“广东省新会柑标准化示范区”,于2013年

上一篇:非线性微分代数方程组下一篇:网格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