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综合农业经济

2024-07-03

粮食综合农业经济(精选12篇)

粮食综合农业经济 篇1

当前, 提倡建设和谐社会, 要求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应该是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人类首先要不断探索和掌握自然规律,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 进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和提高生命质量, 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确保粮食安全问题便体现这一规律。

一、粮食生产形势

粮食是人们生活必需品。粮食安全涉及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当今面对人口不断增加、资源日趋短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 特大自然灾害频繁等, 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重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日益进步、投入加大和政策保证, 粮食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表现在总产、单产水平提高, 产品结构日趋合理、质量提高, 而且向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方向发展。据有关资料, 50余年来粮食单产以平均72.69千克/公顷的速度增加, 1996~1999年总产达5亿吨的水平, 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49年的209千克, 提高到2005年的370千克, 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

总的来看, 粮食生产及供应形势良好。但仍须保持清醒头脑, 不可盲目乐观。粮食供给总产仍是产不足需, 粮食安全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方面, 随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对粮食的需求与日俱增。据有关部门预测, 2030年我国人口将出现16亿高峰期, 这意味着在耕地面积维持当今水平前提下, 靠提高粮食生产力, 粮食总产至少增加6000万吨作为口粮。再加上渔牧业饲料, 其它经济建设需要, 至2030年粮食总需求量将是73400万吨, 同时需要质量达安全、健康标准。另一方面, 粮食生产与社会、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而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环境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如耕地面积减少, 水资源短缺, 环境破坏及污染, 自然灾害频率增加以及粮食走低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面临很大的困难, 必须立足于长远重视粮食生产, 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迫在眉睫

粮食单产水平是粮食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很大, 受制于气候、土壤、灌溉条件、病虫灾害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目前, 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下:

1. 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质量下降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耕地流失强度大, 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耕地面积呈递减趋势, 减速随经济建设需求和治理有效力度而时快时缓。保护耕地已作为基本国策而严格管理, 但仍在减少。1999~2004年6年累计减少762.27万公顷, , 2005年净减耕地36.2万公顷。其中非农业性占地的“房产热”, 盲目城市化的“开发区”热等, 都造成耕地明显流失。而非农用占地大多是城市周围地势平坦、区位优越、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优质耕地, 这使粮食生产耕地面积受到威胁。

不仅耕地面积减少, 而且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大, 灌溉不合理, 农民很少施用有机肥, 过多使用农药、化肥, 使土壤退化、有机质含量低, 结构变劣, 养分失调, 甚至受到严重污染, 限制粮食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2. 水资源紧缺

“水是生命之源”“有收无收在于水”。水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水资源总量大, 为27430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6位。同时, 水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北方缺水尤为突出。全国许多城市, 乡村生活用水紧缺。而且农业用水量大, 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3, 用水周期长、季节性强, 水的利用率又低。目前, 水资源紧缺已是粮食持续高产稳产重要限制因素。树立全民水危机意识, 节约用水已是当务之急。

3. 森林草原覆盖面积小, 自然灾害频繁

森林、草原等绿色植被, 特别是森林, 对调节气候水土保持、净化空气、优化生态环境等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类长期滥砍乱伐、森林火灾、病虫等, 使森林资源破坏, 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 引起环境恶化, 灾害频率增加, 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沙化面积扩大, 对粮食生产安全也造成极大威胁。这是人类虐待大自然而受到大自然的严重惩罚。目前,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占国土面积的12%~13%, 。近些年党和国家采取加强森林草地资源保护、管理, 植树造林等有效措施, 使森林覆盖率至2005年达18.21%, 有了明显恢复和提升, 而且频繁的自然灾害要求粮食生产必须立足抗灾。

4. 生态环境破坏, 污染的趋势尚未根本遏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受破坏和污染的状况, 由全面整体恶化已转入初步遏制, 尚未根本好转, 使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未得到明显改善。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土监测结果, 全国荒漠化土地363万公顷, 沙化土地扩展年均2153公顷, 水土流失面积365万公顷。2005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882万公顷。全国耕地污染面积约1000万公顷。重大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上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明显制约粮食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威胁粮食生产安全。所以,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

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资源保护, 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状况及面临的制约因素看, 解决粮食安全的关健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所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粮食生产各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 可以稳定达到一定产量和质量的粮食产出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在以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为基础, 采取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实行规模生产。建设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粮食生产, 解决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受制于资源与环境状况。因此, 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 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其主要措施为:

1. 保护耕地, 确保粮食种植面积

加大耕地管理力度, 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 非农用占地不仅要依法严格审批, 而且要充分利用荒地、山地等。农村应集中建设住宅区, 提高建筑容积率, 以确保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耕地, 确保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达16亿亩, 从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2. 依法护林, 植树造林

各粮食产区除积极配合“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抓好天然林保护, 退耕还林, 大江大河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京津风沙防护体系、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 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改善全国大农业生态环境。同时, 要因地制宜, 依据当地自然、经济特点, 做好规划, 选好树种, 植造由网、带、片、点、间 (农林间作) 构成的农田保护林网, 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 为粮食高产稳产营造绿色屏障, 从而增强抵御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3. 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仅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还提高抗灾能力。粮食主产区应围绕农田基本建设, 加强中小型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雨水集蓄、河渠整治、小流域治理等。旱区应继续修建小方塘、小水库、小水窖、小型引水、小型提水等“五小”水利工程设施。还要加固河堤, 疏通河道, 健全排灌渠干体系, 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并积极推广旱作节水栽培技术, 从而增强抵御旱涝灾害能力,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4.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改造中低产田

“土是生存之本”。我国耕地资源有限, 人口增加与耕地面积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格保护现有耕地, 提高现有良田单位面积产量, 同时开发利用中低产田, 是解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途径。

粮食产量越高, 产量对土壤固有肥力的依赖性越大。因此, 欲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 就必须加大物质及科技投入, 不断培肥、提高地力。粮食主产区要建设一定数量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粮田, 作为粮食生产的骨干粮田。同时, 要加强农业改良土壤质地结构, 多施有机肥料, 种植绿肥, 修建排灌设施, 平整土地及合理耕作, 种植适宜作物等措施, 逐年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还要注意防、治土壤污染, 以保证耕地质量。

5.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采取综合、合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外, 重要的是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把环境治理的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具体领导人, 与其晋级, 奖惩挂钩。要从根本上扭转“先破坏, 后治理”“边破坏, 边治理”的局面。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必须修建防污染设施, 对造成重大污染事件的企业要严加惩治。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加大治理污染的投入, 以促进污染有效遏制和环境明显改善, 为人们健康生存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粮食综合农业经济 篇2

生产能力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 介休市农业资源基本概况

介休市位于晋中盆地的南端,地势为西北低,东南高,由平川、黄土丘陵、土石山、石山几种类型地貌组成。地理位置在北纬37°11′4″-36°50′11″,东经111°44′10″-112°10′14″之间,东北连接平遥,东南近靠沁源,西南与灵石相邻,西北与孝义接壤。境内南北长约38公里,东西宽约39公里,总土地面积743.74平方公里,折合111.5万亩。全市辖7个镇,3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232个行政村,总人口 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8.2万户。

一、农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现在全市总耕地面积为36.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32.6%,其中水浇地21.8万亩,旱地14.6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3.3万亩,秋作物播种面积15.2万亩,林地24.8万亩,园地2.7万亩,草地0.3万亩,居民工矿用地13.1万亩,交通用地12.3万亩,水域2.2万亩,未利用地16.1万亩。

所有耕地中,高产田19.3万亩,中产田10.5万亩,低产田6.6万亩。

二、气候生态资源

介休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日照充足,受西北欧亚大陆的影响,干热风多,蒸发量大。夏季多雨,时有暴雨冰雹大风 出现。秋季天气温和,气候宜人。冬季寒冷。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全市温度、降水分布很不均匀,而且降雨的年际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常形成旱涝灾害。本市热量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多年均降水量为490.8毫米,历年平均雨日82天,无霜期为170.7天,年日照时数为2658.1小时,一年中日照在200天以上,光照较充足,全年多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主要耕作制为一年两熟,复播指数为124%。

三、土壤肥力资源

介休市土壤类型,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十种:

1、黄壤土:在全市分布较大,主要在汾河东南岸的二级阶地上,其地形呈半平川半丘陵区,海拔在800米左右,土壤肥力中等偏上,一般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和棉花等作物,粮食产量在400-800斤左右。

2、二合土:主要分布在三佳、宋古、义棠和城关等乡镇的平川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质地轻壤到中壤,土壤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较多,耕性良好,适种作物广,粮棉产量高,一般种植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粮食亩产可达800斤左右,棉花亩产在60斤左右。

3、潮黄土:也可以说是轻度盐渍化潮土,主要分布在汾河两岸的一二阶地的过渡地带,面积较广。地势平坦,大部分为汾河灌区,适种作物广,土壤肥力中等偏下,土壤母质为黄土淤沉积物,质地轻壤到中壤,因受地下水影响和大水浸灌等不良耕作,大部分土壤有轻 度次生盐渍化现象,特别是早春季节,常有白色盐斑出现,影响作物出苗和生长。种植作物以高粱和玉米为主,产量水平一般在500斤左右。

4、盐渍潮土:盐渍潮土主要分布在汾河两岸潮黄土中的低洼之处,占地比例较小。该土壤常年受地下表层水的淹浸,呈通气性不良状况,对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大部分为非耕面积,种庄稼产量不高不稳。

5、黄垆土:分布面积较宽广,主要在汾河东岸的二级到三级阶地的过渡地带,这类土壤地耕作历史悠久,但耕作层较浅,易耕性较差,土壤肥力中等偏上,一般种植小麦、棉花和玉米等作物,产量水平在600斤左右。

6、绵沙壤土:主要分布在汾河两岸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质地为沙到轻壤,成土母质为汾河淤积和沉积物的次生黄土母质,适种作物较广,土壤肥力较瘦,一般种植高粱、玉米和小麦等作物,经济作物可种棉花、花生和薯类等作物,粮食产量一般在400斤左右。

7、黄绵土:是我市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靠近山区的丘陵山旱地,海拔高程在850-900米之间,土壤质地轻壤土,疏松易耕,团粒结构性较差,保水保肥性弱,灌溉条件差,土壤肥力较低,一般种植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产量在300斤左右。

8、山地砂石土:主要分布在张兰、连福、绵山等乡镇的山区地带,这类土壤土层较薄,并夹有砂子砾石,多为坡地和修复后的梯田,土壤瘠薄,质地松散,结构性不良,加之气候凉爽,适种作物是玉米、谷子、山药等作物,产量在200斤左右。

9、黑壤土:主要分布在市区附近周围的城关镇一带,以顺城关、郭家村、马女村较多,占比例较少。其成土母质是黄土母质,多为历来菜园地,连年增施优质农家肥和人粪尿,土壤中含有机质丰富,其它养分含量也很高,土质为轻壤或壤土,易耕易种,肥力很高,适种作物广,常种植蔬菜、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复种指数较高,产量水平多在800斤以上。

10、寡黄土:又称白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市西南边山区,海拔高在850-900米之间,土壤寡瘦,多为山旱地,水源缺乏,无灌溉条件,施肥水平低,产量水平一般在200斤左右。

此外,我市周边山区和丘陵地区还有零星分布的山地料角土和黑垆土等类型土壤,占比例很小。

四、农作物品种资源

我市位于晋中盆地南端,种植资源丰富,主要有: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药用作物、嗜好作物、蔬菜作物、花卉作物等,各种作物品种繁多。

1、粮食作物

禾谷类作物有麦类、稻、玉米、高粱、谷子、莜麦、糜黍等。麦类有大麦和小麦,小麦种植面积有13.3万亩,在我市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很广,从平川到丘陵山区都有种植。玉米在我市分布较广,仅次于小麦,播种面积有12.19万亩。高粱有较强的适应性,抗旱耐涝耐 盐碱,在我市主要分布在汾河沿岸平川区和丘陵区,种植面积0.29万亩。谷子在我市主要集中分布于丘陵山区,品种繁多,主要有晋谷21号等品种,种植面积0.64万亩。另外还有水稻、莜麦、黍子等数量不多的种类。

豆类有大豆、绿豆、小豆、黑豆等,以大豆为主。全市种植面积5.97万亩。

薯类主要有甘薯、马铃薯、长山药等。我市甘薯播种面积0.37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0.17万亩,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长山药在我市有少量种植。

2、纤维作物和油料作物

我市纤维作物主要是棉花,还有极少量的黄麻,现已很少种植。棉花种植面积已很少,现种植面积150亩。

油料作物在我市有油菜、花生、芝麻、食用葵、油葵、核桃、花椒、蓖麻等很多种类,油料作物播种总面积0.07万亩,油菜引近新品种京油一号、荠兰一号等品种。

3、糖料、药用作物

我市的糖料作物主要是甜菜。药作作物地方品种有绵黄芪、黑芝麻、赤小豆、山药、家桃仁、冬瓜籽、丝瓜络等,野生作物品种有黄芩、党参、牛劳子、远志、甘草、麻黄等。我市药用作物种植品种和面积年年不定,主要根据药材市场需求,按需种植,供应市场。

4、蔬菜品种

我市蔬菜品种繁多,共有五类:叶菜类、茎菜类、果菜类、多 年生菜类、食用菌类。

叶菜类:结球菜类有白菜、甘兰、菜花等,普通叶菜类菠菜、芹菜、油菜、小白菜、生菜、茼蒿、空心菜等,香辛叶菜有大葱、生菜、韭菜等等。

茎菜类:根茎类有莲藕,球茎类有芋头,鲜茎类有大蒜、葱头,嫩茎类有莴笋。

果菜类:瓜类有西葫芦、黄瓜、西瓜、冬瓜、蕃瓜等,茄果类有番茄、茄子、辣椒等,豆类有菜豆、豇豆、豌豆、蚕豆、扁豆等,根菜类有白萝卜、胡萝卜、水萝卜、芥菜等。

多年生菜类:有金针菜、银条菜、香椿,野生的有甜苣菜。食用菌类:有平菇、凤尾菇、小平茹、黑木耳,这几年又新引进双孢菇、鸡腿菇、香菇等品种。

芽菜类:这是新引进的菜类品种有豌豆苗、香椿苗、黑豆苗等。

5、花卉作物

我市的花卉资源品种繁多,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市区以内。分为草本和木本花卉两类。

草本花卉:有虞美人、一串红、牵牛花、鸡冠花、万寿菊、朱顶红、吊兰、四季海棠、君子兰、万年青、昙花、菊花等很多品种。

木本花卉:有橡皮树、梅花、泡桐、合欢、杜鹃花、月季、玫瑰、葡萄、大叶黄杨、银杏、金桔、罗汉松、垂柳、含笑等。

五、农业可供水资源

介休市主要河流水系有汾河、磁窑河、龙凤河、樊王河、张涧 河等,泉水有洪山泉、槐柳泉等。我市河川径流量为3363万立方米,洪山泉流量为0.15立方米,地下水总量为5813万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9176万立方米。

近几年来,我市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大力兴修水利,先后兴建了汾河橡胶坝工程等。

第二部分 介休市农业资源的

基本特征与评价

一、耕地资源

我市耕地资源数量总体趋于下降,耕地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从2000年农业综合开发立项,到2007年底改造中低产田10.53万亩,截止2008年新增林网防护面积5.9万亩;2002——2003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市退耕还林5.9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5万亩,宜林荒地荒山还林3.45万亩,天保工程恢复植被1.79万亩,封山育林0.58万亩森林管护8.44万亩,日元贷款营造防护林8190亩,干果经济林8190亩,封山育林8190亩,有效地改善了介休市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气候生态资源

我市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无霜期长,但利用率不是很高。因此挖掘光能,合理利用热资源潜力,为我们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了可能。每年年内降水变幅大,是造成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导致粮食减产,靠天吃饭占有很大比例,这就 需要改进应对自然灾害的有利措施,进一步认识我市气候特殊地域性,在选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时都要考虑到本市特殊的气候生态类型,从而尽可能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三、土壤肥力资源

我市土壤养分含量有所提高,实施配方施肥模式,模式化栽培等技术措施,为我市培肥土壤,提高地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化肥施用量的过多,农肥施用量减少,整个大气环境的污染等因素,使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地力有了一定的下降。

四、农业生产科技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生产科技迅猛发展,先后兴建了东段屯节水园区、义安镇农业生态工程、罗王庄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崇贤节水示范园区等走在高端的农业科技园区,为我市农业科技向高端迈进起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作用。

农业科技的进步当然离不开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意识也逐步提高了。我市狠抓培训、职业教育、科技示范等形式,培育发展了很大一部分农业科技人才,但农民整体素质低是实际存在的,最重要的还是农民意识的转变,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持久不懈的努力。

五、水资源

我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水量减少,煤层严重超采,采煤漏水,水资源浪费等,使我市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近几年来一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蓄水工程等,有效地改善了介休市水资源缺乏的现状,但对于水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来说,这些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制定长期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得力措施。

第三部分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特点与评价

一、现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我市粮食生产能力总体来说还不是很高,靠天吃饭占很大比例,但近几年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田防护林网、增加节水灌溉面积等有效措施,使这一现象有所改善。2000——2003年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部分粮田改种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退耕还林占用一部分效益不是很好的粮田面积等原因,粮食产量有所下降。2004年以后,中央下发种粮直补的精神,粮食价格上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又有了一定的回升。

二、潜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1年,在遭受连续五年旱灾的不利自然条件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通过新打机井、修复配套机井、安装管灌,发挥农业综合开发中水利设施的作用,配合农机、农技措施,在大旱之年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取得了比前年增产80万公斤的好成绩,增产达10.1%。中低产田在我市占有不少比例,开发改造中低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节水面积是我市可挖潜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部分。

我市未利用地共有16.12万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4.4%,其 中质量好的已大多开发利用,可见后备资源已有限。粮食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引用优质品种,扶持粮食生产、种植、收获、加工、机械化建设,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优化粮食区域布局,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这就需要落实土地政策,搞好土地有机流转,以市场化操作为方向,这是我市潜在粮食生产能力的又一部分。

第四部分 土地承载力与粮食安全评价

土地承载力也称土地人口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营养水平下土地所给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它是近20年来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热点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的人口承载力,探讨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我市的土地承载力已不是很高:近两年交通面积、居民地、工矿用地面积的扩大;环境污染虽较上世纪90年代有所改善,但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耕地粮田面积有所减少,土地形势较为严峻;再加上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市土地承载力已处于一种即将饱和状态。

粮食安全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粮食安全的概念在70年代中期粮食危机中收粮农组织(AFO)首先提出,其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食品”。这个要领自提出以来一直在不断演变。但基本内容仍然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能得到最起码的营养。1983年,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要领作了新的定义,并得到广泛的认同。新定义的内容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 本食品”。去年我市粮食总产量为9666.1万公斤,人月均26公斤粮食,饲料、工业消耗占有不少份额,我市是一个缺粮市,存粮不足,有一部分粮食要从外调入。保障我市粮食安全,还需在市场需求和正确的政策引导下,施以稳妥的措施,实现粮食供求平衡。

第五部分 对策与建议

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是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需要。总的来看,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基本农田得到较好保护,粮食政策得到较好落实,粮食市场基本稳定。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定要充分认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切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保护好耕地。认真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绝不允许违反政策法规,擅自将基本农田改为非农用地。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在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同时,把农田水利配套、农田整治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加强地力建设,培肥地力,努力提高粮田和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强化科技对粮食生产的保障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农业科技迅猛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进科技成果 的推广应用,在粮食生产面积减少,粮食单产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尽快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进步能力。要加快良种的选育、引进、繁殖和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农作物良种和技术应急储备机制,确保在粮食紧缺时,具备快速恢复粮食生产的应变能力。四是加大对种粮村镇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商品粮综合开发等重点建设项目,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效益。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近几年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直补,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市要以此为契机,在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一是要调整粮经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根据市场导向和我市资源条件,积极发展油料、蔬菜、瓜果、苗木、花卉、中药材等。

二是要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专用小麦、专用型玉米、高蛋白高油大豆以及名特优小杂粮等。

三是要调整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四是要调整种养结构,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畜牧业、饲料工业和粮食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

三、确保各项措施到位,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落实好对农民粮食直补政策,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要认真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加快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在加强和完善对粮食的宏观调控方面,要抓好四项工作: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积极培育粮食市场体系。

粮食综合农业经济 篇3

一、我国粮食问题现状

2013年9月21日,中国商务部网站公布的一份最新报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报告显示,中国粮食供给形势好转,下半年粮食供求关系将继续缓和。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预计超过1亿公顷,比上年扩大1.0%。

近年来,中国粮食的进口量逐年递增,去年全年的粮食进口量为2220万吨,今年1-7月进口1580万吨,而去年的1-7月份1381万吨,进口量增加了199万吨。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共输入各类农产品总值143.5亿美元,较前年同期上升62.5%;而同期出口各类农产品总值为106.2亿美元,增长11%。换言之,今年上半年内地农产品贸易出现37.3亿美元赤字,成为一个农产品净输入国。在进出口方面,2004年国家大幅减少玉米出口配额的发放,上半年仅出口163万吨,同比减少75.6%。上半年累计进口小麦273万吨,同比增加857%;同时,进口小麦的签单量继续增加,到6月底签单量已达700万吨。在所有关于中国粮食进口量的预测中,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的话最骇人听闻:他预测1990-2030中国的谷物总需求量达4.79亿-6.41亿吨,而谷物产量将减至2.72亿吨,谷物缺口达2.07亿-3.69亿吨(在他后来的研究中,3.69亿吨又被调减为2.15亿吨),相当于目前世界粮食总出口量的1-2倍。

报告分析指出,夏粮的增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进口的大增,将大大提高粮食的供给能力,下半年粮食供求关系将继续缓和。中国的粮食问题是目前国内外许多人士关心的话题。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口总量已经达13亿,现有耕地仅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人均耕地大约只有0.1公顷,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之一,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水资源仅是世界的四分之一。中国以相对较少且质量并不高的农业资源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被称为世界农业奇迹。

然而,随着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滑,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成为粮食净进口国,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农产品价格的全线上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

海外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粮食净进口增加,是一个中国是否要依赖国际粮食市场的战略问题。一些泰国农民说,他们的水稻在收获前就已经全部被中国人买走。越南则把大米价格破记录地上涨20%归咎于涉及中国的粮食走私。还有人认为,中国因素还推动了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事实究竟如何?

判断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与否主要有两大因素:粮食产量与消费需求;国家粮食储备。

中国的情况到底如何?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在减少,由1998年的1.13亿公顷降至1亿公顷以下,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下降,总产量由1998年的5.1亿吨下降到2003年的4.3亿吨。同时粮食人均占有量下降,由1996年的每年414公斤下降到2003年的331公斤。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养活不了13亿人口。

二、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

1.培养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行业精神

粮食监测预警系统是一个从计划经济一直走过来的老系统,从统购统销到合同订购再到市场放开,从破解“三老”难题,到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再到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粮食系统经历了改革的阵痛,粮食人尝到了发展的艰辛,但粮食系统始终在发展,粮食人始终在奋斗,粮食事业始终在进步,靠的就是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当前粮食系统要发展,还要让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开花结果。

2.践行尽心服务、无私奉献的行业宗旨

粮食部门要发展和繁荣行业文化,必须要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业宗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指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认真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引导多种所有制粮食企业入市收购,搞活粮食流通;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流通市场监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购销企业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示范站(库)活动,做好粮食收购,全心全意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粮食加工企业要多生产安全、健康、营养的放心粮油,做好市场供应,为消费者服务。粮食科研和教育部门要钻研粮食软科学和教学业务,为粮食理论发展和培育合格的粮食人才服务。

3.树立求实创新、勇于进取的行业形象

要建设优秀的行业文化,必须要使整个行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首先,干部职工要敢为人先,敢为人所不为,敢于另辟蹊径,只要有利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招子都可以出,措施都可以拿,路子都可以走。当前特别是要在服务农民增收上寻求创新,在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上寻求创新,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上寻求创新,要及时总结粮食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把先进的经验运用到粮食工作的实践当中,推动我们的工作落实,使整个行业充满求实创新的朝气,充满勇于进取的锐气,只有这样,才能使行业文化建设有血有肉、富有内涵,不落入“空洞”的理论中去。

4.健全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行业制度

要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规范干部职工的言行,形成统一、向上的价值趋向。粮食监测预警系统要发展,不抓制度建设不行,粮食监测预警要繁荣,不抓制度建设更不行。要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健全各项制度,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行为规范制度、学习交流制度、奖惩激励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等。

nlc202309040817

三、粮食监测预警系统合理布局策略

1.提高粮食产业化组织水平,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全国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粮食产业化模式,引导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推进粮食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到2015年,确保粮食订单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2.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构建粮食产业链条

重点扶持一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和龙头组织带动,将粮食的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粮食比较效益,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3.发展粮油食品工业

发展粮油食品工业,提升粮食转化增值能力,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到2015年,打造20个以上原粮及米、面、油等一批驰名中外的豫粮名牌产品,提高我国粮油产品市场竞争力。

4.推进粮食产业园区建设

带动形成粮食产业集聚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和粮油食品企业退城进郊,向园区转移和集中,促进产业的集聚和融合。

5.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确立全国粮食物流通道枢纽地位。以郑州为中心,建设20个物流中心,在93个主产县建设粮食物流节点,原粮流通能力300亿斤;打造我国通往华南、华北、华东、西南4个跨国粮食物流通道。粮食物流散化量占总粮食流通量的比重提升至70%,粮食物流成本占总流通成本的比重降至15%以内。

6.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在我国现有仓容的基础上,改造仓容200亿斤,新建增加仓容200亿斤,到2020年,全国仓储能力达到800亿斤以上;城镇连锁经营店和农村服务网点达到2万个。

7.加强粮油质量监管

强化原粮卫生检测,建立粮油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粮油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8.抓好基地建设扩大粮食订单

突破传统的先约后购模式,采取“企业连基地”、“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土地合作入股”等模式,按照市场好销、品质优良的要求,重点推介一批优良品种,提供种子、肥料和种植技术服务,推广二次结算、延期结算和反哺订单等方式,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落实优质粮油订单面积2200万亩,争取达到2500万亩,订单收购量60亿斤,力争达到72亿斤,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订单不少于20万亩,带动农户不少于5万户。

9.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通过财政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争取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争取农发行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提供技改和固定资产贷款。从2005年起,全省用3年时间,通过争取财政和金融部门的支持,培育4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6个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20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安徽全省重点扶持米、面、油各10个大型龙头企业。

10.推进粮油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运用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粮食产业,促进粮油加工产业链延伸和粮油资源转化增值,重点开发膨化、方便食品,综合利用副产品,开发米糠油、谷壳等下游产品,为粮食向食品的转化找出路,为粮食转化增值找出路,为农民增收找出路。全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要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以上。

11.大力发展城市连锁经营和农村服务社

省辖市的工作重点是城市连锁经营,每个市2005年至少发展15个以上连锁店。县一级的重点是发展农村服务社,主产县要全部行动起来,争取发展1000个农村服务社。从2005年起,三年内达到主产县60%以上的村有服务社,省辖市连锁店基本普及。

12.完善粮食检验检测体系

重点抓好20个市级或区域性检测站建设,加强对粮食储存、生产、收购、销售等环节进行质量监测,保证粮油食品安全。同时,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建设省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完善价格信息监测体系,加强粮食监测预警预报,完善价格和信息采集点,形成信息搜集、反馈和发布网络。

四、结束语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发展我国粮食产业,打造粮食产业大国”为发展定位,按照“产业经营、链条发展、园区集聚、物流加工一体、招商引资拉动”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原则,突出主要粮食品种特色,合理划分区域和结构布局,建设粮食现代产业园区,打造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推进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形成以粮食产业园区为基础,大型骨干粮食企业为支撑,粮食上下游产业配套,涵盖种植业、加工业、物流业、商贸业的产业集聚区,加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粮食资源大国向粮食经济强国的跨越。

确保粮食可持续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粮食生产系统、贸易供给系统、社会需求系统、社会保障系统、人口经济系统和环境生态系统等六大系统的协调统一。此外,还应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开拓“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低污染,高品质”的农业粮食发展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走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道路,减轻和防止水源、土壤及海岸的污染,使之可持续利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华蒙粮油有限公司)

粮食综合农业经济 篇4

美国的玉米资源在世界粮食市场上仍然保持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在过去的一年中始终在高位运行且不断上涨, 为了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和获取清洁能源, 美国投巨资生产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燃料。相关数据显示, 美国用玉米为原料生产的乙醇, 已占全美燃料乙醇总量的90%左右。目前, 美国燃料乙醇的生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3%, 燃料乙醇的使用量也迅速增加。在1981年, 美国燃料乙醇的使用量为10.18亿升, 到2000年猛增到60.56亿升, 2005、2006年分别达151.4亿升和189.25亿升, 2007年预计达到340.85亿升, 美国政府计划到2010年燃料乙醇的消耗量将达到227.1亿升。2007年1月份, 美国提出一个更高的目标, 规划2015年燃料乙醇总目标达到1 324.75亿升, 如果其他生物质燃料乙醇生产发展速度较慢, 玉米消耗数量将更高。

2004年, 美国约有3 200万吨玉米用于生产燃料乙醇, 相当于美国玉米当年总产量的11%左右。2007年美国生产乙醇燃料消耗掉的玉米约占总产量的30%, 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比2006年增长了50%,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国玉米出口量的减少。与此同时, 受到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 2007年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粮食收成普遍不好, 小麦生产大国澳大利亚减产、欧盟 60%的油菜也用于生产燃料, 等等。近两年,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些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生产下降, 库存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2006年世界粮食库存消费比已下降到19.1%, 处于30年来最低水平。供应量的减少和利用量的增加导致了最近一轮世界范围的粮食价格飞速上涨, 随着农业大宗商品价格达到创纪录高位, 食品生产商们也相继抬高价格, “能否维持国内粮食供需稳定”成为各国在新一轮粮价上涨中面临的首要课题, 粮食已从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大宗商品演变成一种战略资源, 甚至是一种战略武器。

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 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 我国农业必须为这个宏伟目标的实现继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业的发展同样有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必须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改革开放, 依靠科技, 创新创业, 加大资金投入, 吸引人才从业, 支持企业强业, 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按照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理念, 全面正确地理解与把握当代农业的概念与功能, 抛弃过去长期以来将农业狭义地理解为仅仅是由农民提供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部门的不正确观念, 真正把农业放到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来认识, 以及支持和建设。要把现代农业建设成为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产业, 成为具备足够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型产业, 成为能使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安居乐业的产业, 成为吸引城市市民的环境优美的产业, 成为一个能给从业者、消费者带来健康与幸福的绿色产业, 成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产业。要搞好农业, 推动农业在国际国内新的形势下获得新的发展, 就必须重新认识农业。

从农业的特性上看, 农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权巩固具有重大作用, 这就有“政治农业”的概念;农业 (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对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有直接的关联, 就有“安全农业” 的概念;农业是一个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生产经济行业, 就有“经济农业”的概念;农业也是给占人口最多的农民提供基本生活的产业, 是关系到十三亿人的稳定的产业, 就有“和谐农业” 的概念;农业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吸纳劳动力, 尤其是低级劳动力的产业, 就有“就业农业” 的概念;农业也是为工业提供廉价劳动力, 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作出贡献的产业, 就有“劳动力母体”产业的概念;几千年来, 农业总体上是一个为人们营造良好生存与发展环境的产业, 发达地区的农业更需要为保护好环境作出贡献, 这就有“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 的概念;农业必须要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优质、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产品, 这就有“健康农业” 的概念;当代农业必须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这就有“开放型农业”的概念;农业依然承担着为广大人民提供粮食、油料、棉花、肉类等最基本的功能, 这就有“衣食农业”的概念;同时农业又依然承担着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功能, 这就有“原料农业”的概念;当今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这就有“科技型现代农业”的概念, 等等。因此, 要充分发挥农业在各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就必须从农业各个不同的概念角度去正确理解农业, 采取相应的强有力措施使农业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才能使农业能够担当具有如此多方面的内容与要求的重任, 也才能使我国农业能够支撑起今后国民经济更好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

2 要千方百计保住耕地的红线,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土地产出水平

从全国来看, 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04年全国耕地面积12 244.43万公顷 (约18.36亿亩) , 比2003年减少0.77%, 一年净减少1 414.23万亩。尽管中央三令五申, 全国耕地仍然以每年几百万亩的速度在减少。资料显示, 与10年前相比, 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4亿亩, 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1.39亩, 全国已有666个县 (区) 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耕地质量下降, 中低产田占2/3, 据10个省的调查分析, 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90年代初下降0.35个百分点;病险水库占1/3, 一半以上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 每年农作物成灾面积高达3亿亩以上。建国50多年以来, 江苏全省耕地累计净减少1 360千公顷 (约2 040万亩) , 而且近年来仍以平均0.26%的速度在减少, 人均占有耕地从建国初期的1.4亩减少到目前的0.94亩, 减少了32.8%;与此同时, 土地质量也明显下降, 土壤有机质已下降到2%左右, 农田遭受工业“三废”等污染的面积占20%。按小康生活要求, 以人均460公斤的粮食标准, 2010年江苏需要粮食3 588万吨, 2020年需要粮食3 726万吨;以亩产600公斤的高产田计算, 需要基本农田5 600万亩到6 000万亩, 而目前江苏中低产田面积有5 105.4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75.6%, 从现有耕地面积中挖掘900万吨粮食增产潜力难度很大。保护耕地, 既要强化全民认识, 又要健全政策与机制。对拥有高产稳产农田比例大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水资源丰富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农区, 一定要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保住全国人民的“活命田”也要做到“一百年不变”, 保证全国小康社会建设成功。土地转让所得要加大扶持农业基础建设, 不断增加旱涝保收高产田的比例, 使保护耕地、改良耕地者得到激励, 侵占耕地、破坏耕地者受到经济上的重罚和法律的严惩, 彻底遏制住对农业资源非法损害的势头。

3 积极应对生物质能源的快速发展趋势

从农业生产有机物 (食物) 能量的角度, 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2%的人口, 对人类发展已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决不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换取能源安全。要严格控制用玉米、油料等粮油产品生产生物燃料, 鼓励采取综合利用粮油等废弃物生产生物燃料, 始终坚持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发展有机农业。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浪费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农副产品废弃物”的原则,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固化以及秸秆发电, 部分替代石化能源;始终坚持用秸秆和在不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方发展能源作物来生产生物燃料。我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近7亿吨、畜禽粪便近30亿吨、农村生活垃圾约3.6亿吨, 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至2007年底, 全国农村户用沼气2 650万户, 年产沼气102亿立方米, 相当于替代1 600万吨标准煤, 减排4 400多万吨二氧化碳。这是我国最大、最现实的可供生产生物质能源的物质基础, 只要在科技上取得突破, 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生物质能源的路子。

4 进一步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 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五个统筹”, 出台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受农民真正欢迎的政策

农业联产承包制已实行了20多年, 对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已不适应国家经济已经取得很大发展的实际情况, 与已发展起来的大量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对土地资产拥有产权情况也很不协调。必须承认农民是农村土地的主人, 在农村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 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利益诉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土地的产权不清晰,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状况有选择地进行试点改革。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等于农民对于土地拥有权的“没有”, 农民的“有”实际上是有耕种的权利。国家 (更确切地说是各级地方政府) 事实上成为拥有土地的最大地主, 农民成为不需交租的佃农。二是发达地区的农民已经不把农业作为主业, 农业的低效导致长期缺乏投资。农民没有长期投资农业、建设农田的积极性, 已经明白靠种地只能解决“吃饭”, 不能解决“致富”奔小康。三是农业资源和生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受到工业的“三废”等污染、农田被侵占等损害农民合法利益的事件影响, 农民尤其是一家一户的小农户无法与之抗衡, 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农业生产能力。四是农业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失, 缺乏吸收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的能力。现在已经是到了需要“一分为二”看待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做农民工的时候了。农业易遭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的影响, 其高风险均由农民承担, 耕种承包地不足以获得生活保障, 农民选择离家脱农去打工。承包地是国家给农民的一种社会保障,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发达地区这种保障功能与作用愈来愈弱, 农业的“低效能”不能换来“公平”的保障。农民的生活保障归根到底要通过“统筹”发展来解决, 农民也要享受公平的国民公共福利与保障待遇是历史的必然。建议在经济发达地区先行一步土地所有制改革, 让农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行, 实行企业家经营, 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突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而将社会保障等放在地方由政府采取统筹措施去解决公平的问题。五是土地出让收益很少回到农业或农民, 农业长期大量“失血”。要建立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政策, 集中土地出让收益, 制订建立耕地建设与农业发展基金等一批政策, 使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中得不到任何经济利益, 真正承担起保护耕地、发展农业的责任与义务。

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稳定发展, 政策的关键是要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为此, 必须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农民的补贴, 努力构建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 建立耕地、水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 提高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 开发提高一批粮食后备产区生产能力, 加大农垦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力度;还要建立提高农业生产抗御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 加大金融、保险对农业的支持, 并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农产品顺畅流通及加强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要以经济利益来切实保护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落实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责任, 促进产销连接。

5 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 粮食的生产一定要讲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中国国内市场已经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 国际石油市场、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的稳定, 大幅度提升的石油价格必然会相应造成国内农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随着美国生物酒精提炼技术和欧洲生物柴油提炼技术的产业化大规模开发应用, 农业与工业的界线已经融通, 农业的功能也不再将以为人们提供粮食 (食物等) 作为唯一。与工业企业一样, 农业部门、企业生产农产品同样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 农产品市场与以工业品市场为主体的大市场融为一体, 农业生产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成为必然。现在从道德层面谴责美国用玉米生产酒精解决不了问题, 就像不可能用低价买来石油的道理一样简单。除非能做到粮食自给, 否则在不久的将来, 人们只能用购买汽油的价格去购买相应价值的粮食。值得指出的是, 我国粮食供给并不是在自我封闭中实现的, 我国粮食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正常发展, 且主要是出口谷物, 进口大豆等油料。从某种角度看, 这次世界性的石油价格上涨及其带动的粮食危机, 对于我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们要抓住机遇, 在世界市场中、在国内生产与供需中努力找出薄弱环节和可以充分发挥的优势, 以确保满足国内粮食的需要, 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6 必须发挥现代化工业的优势,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农业已经离不开工业的支持, 现代农业更需要农机、灌溉、收获、烘干、分级、加工、储藏、保鲜、设施、运输等硬件支持, 也需要信息技术等软件的支持。加强如大规模的重大动植物疫病的防控体系、农业社会化生产作业服务体系、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等的建设, 进一步强化现代工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的现代化程度, 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和生产能力。

7 粮食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农业现代化, 而现代化的农业需要现代化科技在各个方面的强有力支撑

要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推广和农民承接运用科技的水平。一是要坚持发展农业以品种创新为核心。要以增加产量为目标, 采用包括生物技术、杂交技术在内的现代行之有效的育种技术, 培育高产、抗病、广适、优质、省工节本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家禽家畜动物新品种。二是要突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工业高新技术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在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力度的同时, 创新一大批高科技、实用性强的成果, 加速成果转化, 将农业新技术成果与能在农业上运用的工业高新技术成果组装起来, 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新的技术体系。三是要着力加大现代化工业技术对农业的装备水平, 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的支持水平, 提升现代气象技术对农业的防灾、减灾预警保障水平。四是要采用最新的现代资源、环境、知识、市场等经济理论与管理技术, 大力提高政府涉农部门对农业的生产与发展的宏观管理技术水平。五是切实提高农业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 切实有效地引导我国农业加大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能力, 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无论国际能源与粮食供需如何波动、石油与粮食的价格如何上涨、我国农业的成本如何提高, 我国粮食供给首先必须坚定地立足国内自给, 利用国际市场进口或调剂粮食品种只能是有效供给的补充。即使经济发展起来的中国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靠进口粮食来养活超过十三亿的人口, 国际社会也同样不容许中国在国际市场购买大量的粮食。因此, 在新的形势下, 粮食问题与能源问题紧紧地绞在一起, 变得更加复杂。但可以肯定, 粮食问题本质上就是能源问题, 未来的粮食问题必须与能源问题统筹考虑。在我国土地、人口、工业化发展等多种硬性约束的条件下, 要大力发展农业, 解决我国的粮食供需平衡问题, 作者认为稳定粮食总产量与总供给基数主要靠稳定耕地面积, 增加粮食总产量与总供给基数主要是要靠科技进步, 满足市场需求还需要加强节约减少浪费, 在保证人民营养与健康需求的前提下逐步降低目前的实际粮食消耗量也有相当大的余地。最关键的因素依然是加大改革力度 (包括农业、农村改革和城市涉及农民的改革) , 重点是如何适应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上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作为一个WTO成员国, 适当进口部分粮食和农产品, 既可满足国内的需求, 也是对农产品生产国人民的支持。这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 尽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也使我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 农业的稳定与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全局, 今后要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满足人民对粮食数量和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必须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进一步突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

摘要:在愈演愈烈的国际新的粮食危机面前, 确保农业持续发展, 就必须重新认识农业。国际石油市场能源价格快速上涨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的开发, 对粮食安全产生巨大威胁, 粮食已成为一种新的能源的面貌已经呈现, 粮食问题必将更加复杂。实现粮食稳定增长和供需平衡, 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尤其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关键词:粮食安全,科技创新,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声俊.美国玉米资源开发利用的新趋势及对中国的借鉴[J].世界农业, 2007 (11) :47-51.

[2]张毅.一定要始终做到“手中有粮”[N].人民日报, 2008-05-07 (5) .

[3]李潇.限制粮价, 凝聚全球目光[N].人民日报, 2008-01-18 (6) .

粮食综合农业经济 篇5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年12月8日)

##市辖5县2市5区,土地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28万,其中现有耕地面积351万亩,农村人口460万人。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有效提高了粮食产能,年均粮食产量在50亿斤以上,商品量15亿斤左右,均居全省第一。粮食生产是##市农业农村一项主要工作,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粮食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突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合力。近年来,在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过程中,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大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市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组长,###、农口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项目实施。县市政府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在市县###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局牵头,协同有关部门组织项目的实施,调度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项目所在地的乡(镇)、村领导,直接抓好项目建设。领导重视,管理科学,为我市粮食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突出科学规划,加强综合治理。##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农田分布集散不均,导致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农业投入不足。针

1对这一现状,我市坚持科学规划,以规划定项目。按照“集中连片、重点投入、区域治理”的思路抓好项目选址,因地制宜地实行水利工程、低产田改造、良种繁育和农机配套等综合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并将原有的渠道、小型水库、骨干山塘等设施修复连贯,新老工程同时发挥作用,达到“建设一点,连成一线,治理一片,高效运行”的建设效果。实践证明,坚持科学规划项目,因地制宜选址,集中连片,综合治理,能使国家有限的投资收到最大的长久的效益。

(三)突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一方面,强化了项目监管措施。我们依据自身职责,在项目监管工作中严把“三关”,即项目申报关、计划下达关和竣工验收关,对县市区的粮食基地建设项目进行了稽察,较好地保证了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另一方面抓好项目建设质量。具体是把好“五关”,即规划设计关、原材料关、施工队伍关、施工质量监督关、检查验收关。严格的质量管理,确保了工程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突出后续管理,发挥长期效益。我们本着“三分建,七分管”和“建管结合,建管同步”的原则,对项目工程建立了三项管护措施。首先是建立管护制度。各县市区制订管护公约,以项目实施单位、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当地公安机关三家共同立碑公布管护公约,明确了对损毁、破坏项目区工程行为的处罚措施。其次是组建管护班子。由乡(镇)领导、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管护班子,负责项目建后管理,工程设施的管护责任到人。三是落实管护责任。对部分工程设施实行承包租赁经营,有偿使用,承包者在管护好工程设施的同时,还上交一定的租赁

2费,纳入管护经费。管护措施的建立,对工程的管理维护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保证了工程设施发挥长期效益。

(五)突出科技投入,保障粮食增收。一是提高项目建设科技含量。工程建设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功效。二是加强良种示范基地建设。在有关县(市)和市农科所兴建了一批标准高、功能全的良种繁育示范园,加强优质稻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积极帮助群众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品质。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市县农业部门组织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巡回到各县项目区,以村组为单位举办培训班,让项目区农民尽快掌握优质稻生产技术和特点,发挥示范作用。全市累计推广优质稻面积2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

二、下一步工作设想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国务院公布了中国首个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委编制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最近,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以增加农产品供给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扩大内需的重大措施之

一。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环境,粮食产能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全面提高研发能力、粮食产出能力、装备能力和服务能力上。

一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增粮食产能的基本原则。我市自然灾害多发,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耕地也会有所减少。谋划粮食产能建设,同样要突出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好粮食基地建设投资和水土等自然资源的

3供需矛盾。一方面,要注重粮食产能项目建设的生态兼容性。在粮食产能项目规划实施中,避免损害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削弱土壤地力,做到既有效增加粮食产能,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保护性项目协同建设。加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防护林、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流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和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等项目的投入,努力修复、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国土整治、沃土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等项目投入,不断增强土壤地力,提高土地可持续产出能力。

二是把提高供给能力作为新增粮食产能的基本要求。第一,要增强粮农的生产能力。搞好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以粮农生产能力的增强,实现粮食产出水平的提高。第二,强化粮食基地的整体功能。按照“可靠的水源保障、完善的田间设施、稳产的基础地力、规整的田块布局、便捷的机耕路网”的标准,提高粮食基地的整体功能,为粮食生产提供条件。第三,做好粮食基地的科技储备。我国扩大耕地的潜力很小,进一步增强粮食基地的供给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改良粮食品种,创新田间管理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位耕地的粮食产能。

三是把做优粮食品牌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按粮食产能建设的要求,把粮食基地建设成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各种经营组织的“第一车间”。提高龙头企业粮食精深加工水平,做优粮食品牌,用“品牌”开拓粮食产品销售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通过“产加销一体化”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把农民、企业

4或其它经营组织紧密联系起来,使农民从产业化中获得更大的收入,形成国家粮食基地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是把做好粮食仓储流通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坚持一手抓好粮食收购,一手抓好粮食保管。首先要从抓好《粮食仓储物流专项规划》入手,加强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和建设,调整粮食运输总量与结构,培育粮食市场体系,提高物流技术装备与信息化建设程度。对国家级粮食通道建设要给予资金支持。要促进仓储设施的社会化和运输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实现粮食物流在各个不同环节的无缝连接。其次要突出企业是现代物流载体的功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粮食流通企业改革,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批大的粮食集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高粮食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再次是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让中介组织当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做好协调服务,推动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

三、两点建议

一是建议由###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国家###委《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省###委《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纲要》出台后,我委迅速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并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在市###委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担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了5名工作人员,牵头编制了《##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纲要》,分别征求了农业、粮食、农机、水利、科技、财政等部门和一批专家的意见,报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审议。各相关部门也积极主动配合,各县市区按照市里做法由###

5部门牵头开展工作,正在编制县级产能建设规划。下一步我们将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实施建议计划上报省###委。项目规划、实施方案、投资计划都由我们###部门承担,项目具体实施也相应的可以由我们牵头负责了。这种组织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系统综合部门的作用,强化我们基层###部门特别是县级###部门的职能,扩大基层###部门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发挥出各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撑作用,部门间既能相互制衡,又能相互配合,这样有利于产能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发挥最佳的投资效益。

粮食综合农业经济 篇6

为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中央财政日前下拨今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资综合补贴835亿元、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

财政部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制定今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具体方案,尽快组织实施,力争在春耕前将补贴资金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积极支持春耕生产。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农业、粮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严格执行财政补贴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尽快实现补贴兑付“一折(卡)通”;健全补贴财务公开制度,每个农户的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必须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要切实加强对补贴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对补贴政策实施情况和资金管理情况的动态监管制度,坚决制止虚报冒领、截留挪用补贴资金等违规行为。省级财政部门要针对近期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切实加强补贴管理工作,确保国家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农业部深入推进

农业依法行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农业依法行政水平,农业部日前发布了《农业部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依法行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农业执法、依法化解涉农矛盾纠纷、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五个方面,对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依法行政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意见》指出,各级农业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做到心中有法、自觉学法、办事依法、带头守法。

《意见》强调,要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凡是涉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要深入推进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和创新,整合执法资源,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确保2011年底前全国农业县全部实行农业综合执法,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执法力量分散薄弱、执法缺位等问题。

《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把推进农业依法行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依法行政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考核,将依法行政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会议提出

2012年基本实现农家书屋村村有

近日,2011年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会上提出,力争到2012年基本实现“农家书屋村村有”的目标。

柳斌杰指出,今明两年,对胜利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具有“决胜意义”。今明两年是投资建设的高峰期,要建设农家书屋30多万家,仅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任务就达到近20万家,比过去5年建设数量的总和还要多。

以综合施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篇7

去年, 我国粮食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 但随着粮食供求宽裕、库存增加和财政压力加重, 粮食“过关论”和“包袱论”有所抬头, 加之促进粮食生产的各生产要素边际效应递减、资源环境压力趋紧, 粮食连年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对新形势, 对待粮食安全问题, 必须要把战略性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紧密结合:粮食一时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 但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在任何时候, 都要深刻清醒地认识到, 粮食安全是社会安定的“压舱石”, 对其重视度须臾不可降低, 重农抓粮的劲只能鼓、不能泄;另一方面也要求真务实, 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市场规律, 充分认识到粮食产量连续增长的现实困难, 生产上尤其是种植面积允许有弹性, 但口粮的产量必须保证, 供给能力必须要保住。

新形势下, 要更加集中力量保粮食产能, 促进粮食产能不断巩固提高。优化和激发各类要素, 在资源利用、科技水平、政策支持、经营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以产能的优化升级确保在战略上粮食安全。

促进粮食产能优化升级, 要在资源利用上下足功夫。土地是粮食生产最核心的生产要素, 我们要继续坚守18亿亩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核心区, 建立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高效、环境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还要不断促进粮食生产的“绿色化”程度, 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循环农业, 提高粮食生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促进粮食产能优化升级, 要在科技水平上多做文章。要继续加大在主粮作物育种、重大病虫害防治以及以基因组学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 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 取得关键性进展;同时, 要强化农业的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推进, 继续扩大主粮作物播管收全程机械化, 借助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试点, 不断提高主粮产能的科技贡献率。

促进粮食产能优化升级, 要在政策支持上加大力度。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新形势下, 尤其要注意探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全面推动“三补合一”改革,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中要特别突出农民利益保护, 不断优化补贴、价格、金融、保险等政策手段, 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促进粮食产能优化升级, 要在经营体系上培育创新。要深化改革, 继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发挥好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化和科技成果应用上的优势;要不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提高他们在科技、市场、生态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向适度规模要粮食产能, 向新型主体素质提升要粮食产能, 通过在经营体系方面的继续深化改革促进粮食产能优化升级。

去库存, 加强粮食生产的结构性调整;降成本, 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补短板, 加快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提升。这些说到底都要落实在保粮食产能, 促进粮食产能巩固提高、优化升级上, 而这些措施在本质上是一个促进粮食安全新旧动力的转换, 培育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增长动力的过程。就此而言, 促进粮食安全要更加强调科技支撑、绿色生态、改革创新等要素, 提高人的素质, 以此谋求粮食产能的换档升级, 粮食安全更高层次的保障。

粮食价格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 篇8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市场价格是研究我国粮食总量平衡机制的重要内容, 不仅直接影响和调节粮食供求, 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目标。粮食价格调控效果是评价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 是对粮食价格调控政策进行调整的重要参考。在粮食宏观调控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 乔林选将粮食价格调控效果指标分为3个大的方面:生产环节指标、流通环节指标和消费环节指标, 而每个分指标又分解为多个子指标[1]。陈婷、戴尔阜、傅桦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构建了一个新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并以此体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2]。叶军研究了Matlab平台下层次分析法工具箱的设计及应用[3]。S.M.Monavari等也采用AHP对伊朗里海东南部的戈尔甘湾战略制定的因素进行优先排序[4]。

本文从综合影响分析角度分析了粮食宏观调控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并通过界面最终展现给用户, 对粮食宏观调控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 建立粮食价格层次分析结构

将粮食价格分析问题分解为若干元素, 按照元素在属性上是否共有某些特征, 将其划分为不同组。每一组构成一个层次, 层次之间互不相交。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 在对下层次的元素起支配作用的同时, 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由此形成了自上而下、逐层支配的递阶层次。

在粮食市场价格影响力分析系统中, 把价格调控效果评价作为目标层, 将粮食的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库存环节4个大方面作为层析分析法中的准则层, 然后从这4个大方面中选取多个子指标分析粮食宏观调控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这些子指标对应于层次分析法中的方案层, 层次分析结构如表1所示。

2 建立粮食价格分析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某因素而言, 本层次与之有关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对单层次下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 可得到判断矩阵A= (aij) m×n。判断矩阵中的值应满足下列条件:aij>0, aij=1/aji, aij=1 (如果i=j) 。aij的确定采用1~9标度法, 对不同情况给出数量标度, 其具体含义如表2所示。

为了得出影响粮食市场价格的4类指标及其所属的17个指标变量在价格调控效果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系数, 采用专家咨询调查的方式, 邀请粮食价格方面的10位专家按照层次分析法模型中规定的判断尺度对各指标及指标变量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 再将计算结果近似取整, 形成最终判断矩阵。

3 粮食价格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1 基本原理

所谓层次单排序是指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个因素而言, 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层次单排序可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具体算法步骤如下:

首先, 用和法求最大特征根和对应特征向量。

由于判断矩阵是根据粮食行业专家的认知和经验构造的, 而每个人尺度会不太一致, 当这种不一致的程度较大时, 就可能得出错误的计算结果, 因此, 还需要作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是通过计算一致性比例CR得出, 当CR=0时, A具有完全一致性;CR<0.1时, A具有满意一致性;CR≥0.1时, 就需要调整和修正判断矩阵或者对元素舍弃不用。其中, CR=CI/RI, CI= (λmax-n) / (n-1) , CI称为一致性指标, RI称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它的值可以查表得到, 如表3所示。λmax为最大特征根, n为比较判断方阵的阶数。

(1) 将矩阵A= (aij) m×n的每一列向量归一化得:

(2) 对按行求和得:

(3) 将归一化, 即有:则有特征向量:

(4) 计算与特征向量对应的最大特征根λmax的近似值:, 此方法实际上将A的列向量归一化后取平均值作为A的特征向量。

其次, 用根法求最大特征根特征向量值。

(1) 计算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的积:

(2) 计算各行Mi的n次方根值为矩阵阶数。

(3) 将向量归一化, 那么即为特征向量。

第三,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1) 计算出下一层每个元素对上一层每个元素的权向量。

(2) 把下层每个元素对上层每个元素的权向量按列排成表格的形式, 层次总排序的权重向量如表4所示, 在总一致性检验中:

当CR<0.1时, 认为层次总排序满足一致性, 否则应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最后, 根据计算结果, 得出优先排序。

3.2 粮食价格分析层次单排序

(1) 建立U-A矩阵, 如表5所示。

λmax=4.086 7, CI=0.028 9。查表3得:RI=0.90。CR=CI/RI=0.028 9/0.90=0.032 1<0.1,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2) 建立A1-B矩阵, 如表6所示。

λmax=8.891 8, CI=0.127 4。查表3得:RI=1.41;CR=CI/RI=0.127 4/1.41=0.090 4<0.1,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3) A2-B矩阵, 如表7所示。

λmax=2, CI=0。查表3得:RI=0, CR=CI/RI=0, 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4) A3-B矩阵, 如表8所示。

λmax=5.330 5, CI=0.082 6。查表3得:RI=1.12。CR=CI/RI=0.082 6/1.12=0.073 8<0.1,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5) A4-B矩阵, 如表9所示。

λmax=2, CI=0。查表3得:RI=0;

CR=CI/RI=0, 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3.3 粮食价格分析层次总排序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算法原理, 得出各指标的总排序, 如表10所示。

由表10的排序可知, 影响粮食市场价格因素的综合优先排序为:粮食供求差异、政府补贴变动率、消费者整体满意度、粮食价格波动指数、粮农与非粮农收入相对增长率、粮农投入增长率、粮农储备粮意愿、低收入者整体满意度评价、粮食自给率、粮食单产波动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率、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增长率、低收入者食用粮支出变化率、粮食加工企业原粮成本变动率、粮食储备变化率、粮农种粮意愿、粮农种粮收入增长率。

4 系统实现

硬件环境:CPU 1G, 内存128M以上的计算机。

软件环境:支持Windows XP SP2系统的计算机, 算法是基于MATLAB 6.5开发的, 界面开发选用Dreamweaver 8, 数据库选用SQL Server 2008。

算法流程具体描述如下:

SR1用户登录

SR1.1用户进入本系统前须进入登录验证;

SR1.2进行用户名及密码验证时, 如果用户名或密码错误时, 应有相应的提示;

SR2系统分析

SR2.1粮食宏观调控对市场价格影响力的综合影响分析 (采用层次分析法) ;

SR2.1.1构造并录入判断矩阵;

SR2.1.2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特征向量对应的最大的特征根、一致性指标CI和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RI;

SR2.1.3检查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指标检验CR的值是否小于0.1, 若CR的值大于0.1则返回修改对应的判断矩阵直至CR的值小于0.1;

SR2.1.4检查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指标检验CR的值是否小于0.1, 若CR的值大于0.1则返回修改判断矩阵直至CR的值小于0.1;

SR2.1.5得出分析结果即各个分析指标的权重值。系统综合影响分析的主界面, 如图1所示。

分别点击判断矩阵录入与调整框里的“导入”与“确定”按钮时, 综合影响分析的最终结果就会显示在“层次总排序权重值”里, 如图2所示。

5 结束语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粮食市场价格的17个粮食宏观调控指标进行综合影响分析, 得出优先排序;设计了软件系统, 经测试效果符合预期要求。

下一步将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粮食宏观调控对市场价格影响的主因素分析, 以便为粮食宏观调控在选择调控策略上提供支持;分析粮食宏观调控对市场价格影响的灵敏度, 估算出各调控措施对价格影响的放大作用。

摘要:本文基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库存4个方面建立了粮食宏观调控的指标体系, 构建了层次分析法模型, 就粮食调控对粮食价格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基于Matlab 7.0和ASP技术, 建立了粮食市场价格分析系统。数据试验表明, 粮食价格分析系统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粮食价格,分析系统,AHP

参考文献

[1]乔林选.粮食价格调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8 (6) :70-71.

[2]陈婷, 戴尔阜, 傅桦.运用AHP法构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安全的评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8) :68-74.

[3]叶军.Matlab平台下层次分析法工具箱的设计及其应用[D].南昌:南昌大学, 2007.

[4]S M Monavari, P Farshchi, S Ohadi.Evaluation of Strategic Factors in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Nature-Based Tourism in Coastal Areas:The Case of Gorgan Bay, Ir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Environment, 2010, 8 (1) :353-357.

[5]李正锋.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中小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J].物流科技, 2008, 31 (8) :95-98.

[6]田芳.模糊综合评判法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3, 25 (2) :174-176.

[7]X Liu, K WWirtz.Decision Making of Oil Spill Contingency Options with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iton[J].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07, 21 (4) :663-676.

粮食综合农业经济 篇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直接实现粮食生产领域的安全,间接支持整个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它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基础和重要内容,因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基本手段[1]。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题[2]。福建省是我国粮食主销区之一,也是全国缺粮大省,粮食自给率大大低于其他多数省份,且粮食自给率一直呈下降趋势。1996—2007年,福建省粮食自给率由72.0%降到46.4%,稳定和不断提高福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对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福建省粮食生产状况

1.1 粮食播种面积逐渐减少,粮食总产量呈下降趋势

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合理耕种和施肥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质量退化。粮食播种面积从1990年138.70万hm2减少到2010年的82.15万hm2,减少了40.77%。

粮食总产量从1990年的879.24万t,减少至2010年661.89万t,20年减少了24.72%,年均减少率为1.24%。在这期间,从1990—1995年粮食总量呈波动增长,在1995年达到最大,为979.23万t;之后从1997—2003年逐年减少,到2003年粮食总产量减少到695.04万t,比1990年减少了20.95%;2004年之后,粮食总产量减少态势得到扭转并逐年增加,2005年粮食总产量为662.04万t,到2010年增加到661.89万t。

1.2 福建省粮食单产基本保持增长的趋势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农药化肥及优质高产稻种的使用,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粮食单位产量都应该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3]。2010年化肥施用量为1 210 372 t,是1990年的1.58倍,合理地施肥对增加粮食产量有重大的贡献;2010年农药施用量为58 238 t,是1990年的1.92倍,农药能够有效地减少病虫害面积,保障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 206.16万kW,是1990年的2.05倍。农业机械化能够降低农业成本,节约资源和劳动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在农业现代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福建省粮食产量从1990年的4 230 kg/hm2增加到2008年5 370 kg/hm2,增长了26.95%。

2 模型分析

2.1 模型的选取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的一种模型,为了在回归过程中有效地减小或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选取扩展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分析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与粮食产出的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2.2 变量的选取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一种产出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是受多种影响因素制约的[3]。结合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实际情况,选取8个指标作为影响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的因素。

Y为粮食生产总量(t);X1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hm2),X2为农业劳动力的数量(k),X3为有效灌溉面积(hm2),X4为农业机械总动力(kW),X5为化肥施用量(t),X6为受灾面积(hm2),X7为塑料薄膜使用量(t),X8为农药施用量(t);b1、b2、b3、b4、b5、b6、b7、b8分别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施用量的生产弹性系数,即各要素对粮食生产总量的贡献额,μ为随机误差项。

2.3 回归分析

为了避免在回归过程中出现伪回归,利用ADF的协整检验方法检验序列是否平稳。经检验,各变量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表1),说明回归方程设计合理,因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利用Eviews 6.0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结果可知,R2=0.990 081,Adj-R2=0.983 468,可决系数很高,说明模型的拟合很好。整体效果F=249检验值很大,即各变量的联合对粮食产量有显著影响。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变量X2、X4、X5、X6、X7、X8,t值统计量均低于2,相应P值均大于0.05,说明其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且X6符号与经济意义不符,表明模型方程(1)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采取逐步回归法对模型方式(1)(显著水平0.05)进行多重共线性修正,结果见表2。

R2=0.979 497,Adj-R2=0.976 934,模型拟合度很高,整体效果F=382通过检验,P=0.000 0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变量ln X1和ln X7的P值均低于0.01,即变量ln X1、ln X7与粮食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得出模型方程为:

3 结果与分析

从模型方程(2)回归结果分析可以得出:b1+b7=1.130 500>1,表明粮食生产处于资源短缺阶段,生产要素不能满足粮食生产发展的要求,合理地扩大生产规模对粮食生产是有利的。要素X1和X7总投入每增加1%,可使粮食产量增加1.130 500%,即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农用地膜的使用量有利于提高福建省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土地是粮食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有着较直接的影响[4]。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粮食产量就会增加1.003 217%。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小,塑料薄膜的使用量每增加1%,粮食产量就增加0.127 283%。塑料薄膜具有保湿、保温、抗虫、防病、抑制杂草生长,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虽然薯类播种面积从1990年的28.69万hm2减少至2008年23.0万hm2,但是产量从97.4万t提高到109.7万t。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农药施用量等因素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4 建议

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较为薄弱:自然灾害频发、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类不合理的耕种导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质量退化;农业科技在研发、推广过程中存在资金短缺和制度不健全等障碍;农业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3点建议[5,6]:一是加强耕地资源保护。通过宣传提高对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性的意识;政府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做到合理用地保护用地,确保耕地资源的数量;通过制定科学耕地政策、不断创新耕地保育技术,提高耕地质量。二是大力推广和普及重大技术成果和先进技术,主要包括高产模式栽培、合理施肥,改良优化品种、覆盖地膜等。三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整治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建设和完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农业科研教育体系、农业投入保障体系、农业经营管理指导服务体系及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等。

摘要: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和农用地膜的使用量是影响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现状,影响因素,建议,福建省

参考文献

[1]马晓河.“七连增”后我国粮食形势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7(9):37-45.

[2]侯锐.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7(5):7-8.

[3]刘丽辉.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经济问题,2010(10):48-49.

[4]庄道元.不同阶段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J].软科学,2010(9):39-42.

[5]尹成杰.关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1):5-9.

粮食综合农业经济 篇10

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正晓表示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多年来很好地服务了粮食流通工作的大局, 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粮食局的工作开展, 希望新一届协会、学会一如既往, 共同为实现天下粮仓丰裕安稳, 让天下百姓安康足食的粮食梦而努力。

“当选新一届协会、学会会长, 令我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将和新一届理事会全体理事和各级协会、学会成员一道, 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不辱使命”, 聂正邦表示。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高宁,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于旭波、中国中纺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博雅、国家粮食局原局长郄建伟、国家粮食局原副局长张桂凤 (女) 、中纪委驻国家粮食局纪检组原组长杨兵、原中谷粮油集团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宋廷明、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丹丕、北京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田鸿儒、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国丰、天津市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斌、河北柏粮集团董事长尚金锁、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丹志民、上海良友 (集团) 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勤、广东省粮食行业协会会长董富胜连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王守臣,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潘洪亮、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副总经理刘新江、吉林省粮食局原局长、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玉米分会理事长祝业辉,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董事长王有国, 湖南克明面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克明新当选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

宋廷明、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戚世钧、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王祚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连任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

粮食:经济学之外的理解 篇11

关于某某战争的热门话题大概兴起于”货币”,继而延伸到了”石油”和”粮食”,这个逻辑链条似乎可以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这段名言中得到验证“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民;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其实,我手中的这本书的原文书名并不是“粮食战争”,而是一位粮食与食物体系专家关于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关系的专业论著。英国发展社会学家拉吉•帕特尔博士在《粮食战争》中的断言,全球的粮食生产呈“稳定步”增长的趋势,供应端不是问题,市场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作用的结果。而这些“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之间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残酷战争。居于这场战争优势地位的是美国的国家力量和意志、国际金融大鳄、世界粮食巨头、食品工业巨头、超市巨头;数量庞大且处于被动地位的是农民和消费者,还有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

社会学和地缘政治语境下的粮食阴谋

作者拉吉•帕特尔是发展社会学博士,在他的笔下描绘了一幅令人震惊的全球粮食阴谋的图景,揭露了发达国家政府和农业寡头企业之间相互利用以剥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事实。作者描绘了全球食物产业链,从农民(农业工人)、农场主、农业巨头企业、超市和消费者,形成了一个“沙漏式”的食物体系:在沙漏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是数量庞大的生产者(农民)和消费者;沙漏中间细细的瓶颈部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沟通的通道——即食品企业,决定以什么价格从生产者那里收购原料,再经过一番加工以后,以什么价格卖给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在慢慢地丧失粮食或者食品的定价权。

在作者笔下,“绿色革命”、“基因革命”、“人口控制”等,不再只是中性或者积极意义的代表,而是英美权势集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粮食的控制的手段和阴谋。

比如,2007年12月1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自1975年以来的首个能源法案,要求减少石油进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实质是把出口的粮食转化为乙醇燃料。这个法案使得玉米被大量用于制造生物能源,导致粮食价格上涨,成了全球范围粮食危机的一个大祸根。美国一面大量买入工业品,库存增加以防工业品涨价;同时廉价出口粮食,把各国农业挤垮,进一步让农业上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欧美政府的背后,是国际金融大鳄和四大粮食寡头企业。他们的做市和投机行为造成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价格狂涨,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他们的介入使得像美国农业部这样本应代表农民利益的机构,居然会参与开发种子绝育技术,而这种“生物工艺”,只能让农民们更加依赖这些粮食巨头——被资本“绑架”的政府也在国家利益和民主包装的掩护下,力图推动粮食的政治化。最终,粮食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生活必需品,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硬实力的一项标志,从而严重威胁到世界粮食的稳定与安全。

为什么经济学家无法理解粮食问题

关于粮食危机、粮食是否需要战略储备以及是否有必要确保耕地红线问题上,不少主流经济学家持乐观态度。其中张五常先生的说法相当具有代表性,他用一句夸张的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如果粮食价格足够高,那么上海的大街上都会种满粮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提亚森的研究却表明,饥饿并非来自于缺少足够的粮食,而是因为穷人买不起价格昂贵的食品。看来,只靠自由市场调节机制,并不能自动解决粮食问题。

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转型慢,而且生产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较差的特点。如果生产者完全跟随市场信号,在看涨的鼓舞下全力投入,很可能等到的是暴跌后的破产结局。粮食价格的暴涨带给生产者更多的只是伤害,而不是市场自动调节的好处。

市场是一只神秘的手,现代经济的实践却揭示了另一种力量,即政府之手的规制和约束限制作用。如果考虑国际政治和跨国集团的因素,那么基于国家利益,政府和跨国寡头企业将是更强大的“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已经无力对此给予充分的解释。

农业技术革命与全球化的反思

粮食是国际政治阴谋的工具吗?

作者指出,粮食武器被发达国家经常用来打击、改变进而控制受援国的农业生产体系,让这些国家形成对美国等援助国的经济依赖与政治依赖。如1965-1967年间,美国总统约翰逊曾对印度采取限制出口粮食的政策,从而最终迫使印度改变其反对美国入侵越南的外交政策。

基因技术和生物工程是控制别国人民的手段吗?

作者也给出了不少事例,如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为了偿还债务,政变上台的军政府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在农业领域快速实行私有化,价格便宜的农田被大型外国食品企业或基金收购用于大面积播种转基因抗农达大豆。等到转基因播种到一定规模,粮食寡头企业孟山都宣称要收取种子的专利费,为此阿根廷农业部不得不成立一个补偿基金;由于基因改变,抗农达大豆种子只能选择只有孟山都能出售的除草剂。而且,转基因大豆采取一种叫做“直接播种”的方式,用一种庞大的机器将大豆种子自动塞到几厘米深的小洞里而不不需要翻耕,这使得害虫和杂草与孟山都的转基因大豆一起生长,从而加强对了孟山都除草剂的依赖性。这种改造使得大规模的森林为大豆田让路,机器替代人工,农民一贫如洗,传统农区受到飞机喷洒的抗农达除草剂的严重影响。

无疑,作者对于全球化是持批判态度的。

全球化在让世界经济活动的物理界限变得更模糊之余,从贫富差距的加速扩大方面而言,却没有使世界变得更平。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业国,它有大量休耕的土地,政府每年拿出上千亿美元进行农业补贴。当其他后发国家拼命挤占自己耕地用来发展工业,从而制造出廉价消费品输往美国时,美国却减少了粮食出口,抬高了粮价。美国在这样做的同时,却开动全部舆论机器,要求其他国家放弃对本国农业的保护,开放农产品市场。

是国际化和生物技术革命本身出了问题,还是他们被认为错误的操纵?

我们应该反对国际化和生物技术革命吗?答案不言而喻。

我们需要公平的游戏规则,而不是这样一种由富国通过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的战争。农业新技术是有益的,但如果一种专利的除草剂只能用来对付特定杂草,需要购买高昂的种子和配套的除草剂,使得农业生产被利益集团控制,农民的收益流失嚴重。甚至有些转基因巨头正在加紧研究“终结者”或者“背叛者”技术,前者使得作物种子在收获季节自杀,农民无法保留其进行下一季的播种,后者使得作物内部的基因启动因子只有在特定的化学诱导剂的作用下,才能够被激活。这两项技术都将加强农民对巨头的依赖。这是不道德的公开的阳谋。

粮食综合农业经济 篇12

近几年,关于粮食产量提高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多,主要有三大类: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如耕地、化肥、机械、资本等的投入量;②科技支撑能力;③气象灾害[1,2,3]。其中长江流域以粮食播种面积为主要影响因子[4],宁夏以有效灌溉面积为主要影响因子,内蒙古、四川等地区以化肥施用量为主要影响因子[5,6]。可见不同地区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不尽相同,所以对于不同地区,要找准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子。本研究主要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得出河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粮食增产的规律,为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合理建议。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选用数据来自河北农村统计年鉴,包括1949~2008年粮食作物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单产、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及1975~200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等。

1.2 方法

基于历年来河北粮食生产的统计资料,主要采用Excel2003中相关分析方法,结合科研与生产实践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变化趋势

回顾近60年的粮食生产历程,河北省的粮食生产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主要历经1949~1977年的改革开放前和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至今的两个时期。在1949~1977年期间,河北省粮食总产从建国初的不足50×108kg提高到了150×108kg。改革开放后1978~1998年的20年间,河北省粮食生产连续跨越了几个台阶。1982年河北省彻底摘掉缺粮省的帽子,1991年实现由粮食调入省向调出省的转变,1994年粮食总产登上250×108kg台阶,在之后的绝大多数年份里,河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达292×108kg的历史最高总产。1999~2003年,粮食生产整体出现滑坡。2004~2008年,粮食生产开始回升,并且一直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91×108kg。

(1)粮食生产格局优势品种比例日趋集中。河北省粮食品种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稻谷、马铃薯、甘薯等,随着品种结构的不断调整,1978年以来,小麦、玉米的产量占粮食总产的比重每10年增长10%左右,2005年以后已经达到90%以上。小麦、玉米品种经过不断更新换代,多乱杂情况逐渐改观。由图1可知,小麦种植品种从80年代初的120多个集中到近年的30个左右,种植面积在67×103hm2以上的主导品种在10个以内。玉米种植品种也由80年代初的80多个集中到40个左右,种植面积在67×103hm2以上的主导品种在7个以内。

注:数据来自河北省种子管理总站

(2)粮食生产产业带逐渐形成。近些年,粮食种植逐渐向优势产区集中,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产业带已具雏形。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京山、京广铁路沿线为重点的优质小麦产业带,优质小麦占全省优质小麦播种面积的3/4以上;以京山、京广铁路沿线和张承坝下地区为重点的优质玉米产业带,优质玉米面积占到全省的4/5以上;以黑龙港低平原区、太行山浅山丘陵区、张承地区为主的优质杂粮主产区。

(3)全省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布局日趋合理,粮食生产核心区作用更加凸显。河北省粮食生产分为“两山”(太行山、燕山)山区、坝上高原、山前平原和黑龙港地区4大区域。太行山山前平原和黑龙港低平原区是河北省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表1显示,2007年,山前平原区利用占全省31.1%的耕地生产了占全省49.3%的粮食;黑龙港低平原区利用占全省的39.8%的耕地生产了占全省43.2%的粮食;两个区域粮食总产占当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的92.5%。因此,抓山前平原和黑龙港平原,就是抓住了河北省粮食生产的根本。

注:数据来源《河北省统计年鉴》

2.2 决定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

(1)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是影响我省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经相关分析表明,粮食单产与总产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8265。近几年河北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是粮食产量不减反增,依靠的是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表现在,包括采用优良新品种,推广种植新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田复种指数等。其中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866,可见化肥施用量和肥料元素优化是河北省粮食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优良品种也表现较强的增产潜力,以1996~2007年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向山前平原推荐的小麦、玉米新品种为例(表2),12年小麦单产提高了750 kg/hm2,玉米单产提高了1725 kg/hm2。说明科技创新使新品种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转化能力大大增强。

单产变化是粮食生产是否稳定和提高的试金石。纵观河北省粮食生产的历史,1991~2003年间,我省粮食生产曾发生持续性的粮价波动。究其原因,当粮食生产受到重视,播种面积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主要是单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当粮食生产被忽视的时候,会出现播种面积减少,单产水平下降,而且,单产变化比面积变化对总产的影响更大。

(2)灌溉及水资源条件。河北省粮食生产一直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制约。在粮食生产中,每年都会有一些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给粮食生产能力带来不稳定的隐患与风险。其中旱灾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经相关分析表明,粮食产量与受灾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均呈正相关,其中与有效灌溉面积呈显著相关,与二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05和0.9370。因此,发展农田灌溉事业,提高抗灾水平,在河北省粮食稳产、增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河北省的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769.2×103hm2增至2008年4560.5×103hm2。有效灌溉面积的不断提高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保证。

(kg/hm2)

河北省人均、亩均(耕地)水资源为292m3和208m3,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和1/9。河北平原作为地下水资源超采的主要地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地下水开采量逐渐增多、开采强度逐渐增强(表3),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河北平原每年超采达15~23亿m3,最高超采约30~40亿m3/a[7],这使得靠过度开采地下水换来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效果不可持续。

(3)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一定数量、质量的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是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8]。从河北省耕地数量、粮食总产量变化的总趋势看,由于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非农占地仍将继续,耕地数量下降已呈不可逆转之势。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国现有耕地的60%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因素,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9]。耕地质量不同,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很大差别[10],高、中、低产田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比为3.7:2.6:1.0。目前冀鲁豫三省有70%的中低产田,而这些农田是制约河北省粮食总产的瓶颈[11]。因此,改造中低产田仍将是河北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河北省农田灌溉条件在逐渐提高,耕地质量除速效钾外,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有明显的提高,这就为提高和维持较高的粮食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表4)。

(4)生产规模大小和机械化水平高低。①现行土地流转方式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抑制了土地向种田能手户集中,不利于提高粮食单产和稳定总产。河北省90%的农户采取自营农机自耕自种,或农机大户在耕、播等生产环节上为农户提供部分作业服务。因此,现行土地的利用方式,不同程度地制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进而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②农业机械总动力是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经相关分析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7881。说明,机械化水平越高,则粮食产量也会相应增长。

3 讨论与结论

3.1 推动粮食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的转变

目前,科技进步在我国粮食单产增长中的贡献率仅为48%,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80%[12]。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对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情况下;在水资源不断减少,粮食增产与水资源承载力越来越不适应的情况下,河北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着重发展节水型粮食生产技术体系,大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单产上,应重视综合增产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加强以作物为核心,以品种选育、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的综合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完善农业科技体系,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依托省市骨干涉农科研机构,整合科技资源、增加科研投入,建立由首席专家、功能实验室、试验站组成的现代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突破育种、栽培、土肥水高效利用、病虫草害防控、产业经济等制约粮食生产的重大关键难题。完善以省、市、县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迅速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率。搭建科技园区、示范基地、信息服务、专家服务团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示范展示、专家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活动,及时解决粮食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3.2 科学利用和严格保护农业资源

(1)河北省科学利用和严格保护农业资源的重点是保护淡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藏粮于地、藏粮于水,这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措施。提高雨水利用率,要彻底解决河北省缺水问题,必须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的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大力建设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因地制宜采用科学合理的节水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粮食生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导致中低产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不稳的重要成因。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农田综合治理和培肥,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和农田的生产水平。建立健全农业灾害监测预报网络,科学防灾、减灾。加强种植业避灾减灾技术研究,包括种植制度以及灾后农田条件整治与管理技术。

(3)切实保护现有耕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粮食生产用地的动态平衡,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产出能力。对于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山前平原和黑龙港粮食主产区,划定2667×103hm2粮食核心区,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入,加强节水工程、地力培育、科技示范等农业基本建设,使之具备“吨粮田”的生产条件,并保证可随时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以保护和提高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3.3 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强集约运作能力,形成合力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施肥、收获对粮食增产的综合贡献率可在8%~10%以上[13]。作为一个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平原区域,河北省应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的机遇,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特别是粮食机械化的发展。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逐步提高,将促进种植效益的不断增长。随着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展开,应尽快启动建设“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即选择主要粮食种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聚集和整合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创新、示范、推广各领域的优势资源和优秀人才,确定工作目标,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这对于河北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3.4 依靠国家和省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稳定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上一篇:绿色价值链下一篇: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