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收购危机(精选4篇)
粮食收购危机 篇1
摘要: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合理制定极为重要, 直接影响着当年粮食的生产。本文从种植面积、主要粮食产量、粮价波动、农民收益4个方面采用灰色模型和神经网络对粮食最低收购政策效果进行分析评价。阐明了最低收购价格对于稳定我国粮价稳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灰色模型,蛛网模型,神经网络
1 引言
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波动对农民生产收益造成危害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于稳定国内粮食产量和总值面积起着重要的影响。但粮食收购价格政策对农民增收起着多大作用, 是否应该采用这一政策, 学者们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1],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扭曲了市场定价规律, 一些地方部分粮食品种种植面积不增反降, 政策效果值得怀疑;任君君, 王文举等人[2]则利用供给——需求模型对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启动后对市场供、求曲线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验证了最低收购价存在托底粮价和提高市场均衡产量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粮食最低收购政策还有欠缺, 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方法。如方鸿[3]提出用粮食生产要素适当补偿法确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等建议。
我国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已有10a, 但有关该政策的讨论却从未间断。如何客观评价粮食最低收购政策早已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从种植面积、主要粮食产量、粮价波动、农民收益4个方面采用灰色模型和神经网络对粮食最低收购政策效果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 以期对该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借鉴。
2 从种植面积和粮食增产角度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施行的效果评价
2.1 4大小麦主产区政策效果评价
粮食生产属于土地密集型行业, 土地面积的多少直接反应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的高低。从经济意义可知, 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为正。选取1998-2012年湖北、江苏、安徽和山东白小麦种植面积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最低收购价格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整理出全国统计年鉴中这4省白小麦作物的种植面积数据并分析可知, 自2004年以来, 4个省份白小麦种植面积基本呈上升趋势, 其中2006年增长尤为显著, 与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时间相吻合。但是小麦种植面积增长的变化是否与政策有关, 不好在纵向上通过时间做比较。因此, 建立灰色模型对政策施行效果进行一定程度的屏蔽。通过1998-2003年4大产地的小麦种植面积基于灰色模型预测2004-2012年小麦主产地的种植面积与实际种植面积对比如图1、2所示:
由图1结果表明政策效果屏蔽后, 4个省份的小麦种植面积均大幅度减少。由图2结果表明粮食最低价格收购政策施行后, 小麦最低收购价对其种植面积的稳定和增长起到了显著效果。2005-2006年4个省份的小麦种植面积增长幅度较大, 2008年后平稳增长, 山东省、湖北省效果最为显著。2006-2008年各省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到2006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但是在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保障下使得种植面积下降的幅度很小。
2.2 4大早籼稻主产区政策效果评价
从全国统计年鉴中选取湖北、安徽、湖南和广西早籼稻作物的种植面积数据, 同样建立灰色模型对政策施行效果进行一定程度的屏蔽。通过1998-2003年4大产区的小麦种植面积基于灰色模型预测2004-2012年小麦主产区的种植面积与实际种植面积对比, 表明政策效果屏蔽后4个省份的早籼稻种植面积基本处于下降趋势, 湖南、湖北大幅度减少。而粮食最低价格收购政策施行后显示, 4省份早籼稻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 波动不大, 湖南省有上升趋势。广西由于属于沿海工业城市, 工业和城市化速度较快所以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但是下降幅度明显比政策屏蔽后小。因此, 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施行有力地保证耕种面积的增长和稳定。
从白小麦和早籼稻种植面积两方面分析, 连续提高最低收购价, 能够引导市场粮价稳步上升, 有效地调动了粮食生产积极性, 使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 “抛荒”现象大为减少, 土地流转费用还有所提高。
对于粮食增产的情况, 因为产量一般与种植面积直接关联, 因此从国家统计年鉴整理出2004-2011年小麦主产地和早籼稻主产地的产量情况。根据2004-2011年各个品种粮食增长情况可以看出, 小麦主产地的产量于2006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后, 粮食产量平稳地增长, 有力的保证了国内市场小麦的供应。而水稻主产地自2004年以来产量一直处于小幅度波动状态, 总体上比较平稳, 即使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 早籼稻生产也没有出现下滑, 说明最低粮食收购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粮食产量的增长和稳定。
3 从粮食价格波动角度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施行的效果评价
从经济学原理[4]分析, 粮食价格决定于供求关系, 稳定粮食价格, 防止“谷贱伤农”, 就是使供求关系保持相对稳定。这里引入蛛网模型, 分析供求关系和价格相互影响机制, 从而分析最低收购价格对于粮食波动的影响。整理出1990-2012年主要粮食作物价格指数数据对蛛网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做出主要粮食作物价格指数趋势图, 如图3所示:
由图3分析可知, 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变化趋势分为明显的3个阶段。第1阶段:1993-1996年粮食价格是盘升的, 1993国家制定了粮食市场化改革, 提出了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 保留粮食订购的数量, 价格随之上涨。第2阶段:1997-2004年价格大幅度下跌, 这一阶段主要受到了上一阶段调控的粮食价格过于偏离市场价格负面的影响, 使得这一阶段农民从事大量生产导致粮食产量供大于求, 其次过高价格的收购使得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第3阶段:2004-2012年国家施行了最低粮食收购价格的政策, 参考当年的市场价和均衡价, 使得国家调控机制能较为合理的发挥作用。这一季度粮食的价格上升趋势远比第一阶段要小, 价格波动的范围也不大。由上述模型分析可知, 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施行是有利于我国粮食价格的稳定。
从横向上来看, 整理出2006-2009年主要粮食作物托市收购数量。结果表明:从托市收购的数量来看政策执行6a累计收购粮食1831.5亿kg。其中小麦占较大比例。而我国的小麦生产情况是产大于需。因此, 该政策的施行有力地拉动了小麦价格的回升, 同时对稻谷市场价格起到了托底作用避免了因市场供求关系而导致的大幅度波动, 使得粮食价格在托市价格附近小范围波动。
4 从农民角度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施行的效果评价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构成的比重出现了较大的改变。从国家统计年鉴中2004-2012年湖南、安徽农民收入以及2010-2012年这2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支出数据可以看出, 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均是影响人均纯收入的主要因素, 粮食价格也是影响居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大因素。故选取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农业性收入、粮食类CPI指数作为指标建立模型, 从农民收入角度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施行的效果进行衡量。
为了合理的评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施行对农民收益的效果,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的方法对施行政策的效果进行屏蔽, 利用2004年前未执行该政策的数据进行训练再随机抽取1985-2003年的数据5组进行检测, 在神经网络情况稳定、误差率较小的情况下, 对2004-2012年的农民人均收入进行预测。为了训练样本的情况能够较为稳定以及屏蔽数据单位不一致的影响, 需对训练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由于农民的人均收入影响的因素十分复杂, 且训练样本中的因素可能还有不显著的因素, 传统BP神经网络难以描述这样的关系。依据Elmand理论[5]:三层神经网络足以模拟大多数复杂的函数, 因此这里对BP神经网络进行修正和改进:引入随机动量因子, 并构造三层的GNN神经模型, 隐含层分别设置有15、5、1神经元。训练后预测值与检测样本的误差走势如图4所示:
由图4结果可知, 神经网络经过训练后误差走势相对平稳。因此神经网络是稳定可靠的, 采用此神经网络对2000-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做预测。再应用SPSS做农民人均收入真实值与预测走势图, 如图5:
结果表明, 实施最低粮食收购价格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 而屏蔽政策影响的预测收入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因此, 最低粮食收购价格实行的效果, 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与积极性, 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植面积, 对稳定国家粮食产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5 小结
本文综合粮食产量、粮价波动、农民收益这4个方面对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 我国自2004年陆续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 粮食价格保持稳定, 粮食产量也在增长。但明显在受到外界影响时会出现波动。
参考文献
[1]兰录平.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3.
[2]任军军, 王文举.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J].中国农村科技, 2010 (4) :44-47.
[3]方鸿.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9, 23 (4) :20-25.
[4]王想斌, 唐芳语.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政策金融, 2006 (12) :47.
[5]时小虎.Elman神经网络与进化算法的若干理论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 2006.
粮食收购危机 篇2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适应新的粮食形势,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粮食生产,粮食增收,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粮食收购合同。
1、甲、乙双方就粮食收购签订早、晚稻收购合同,合同收购数量早晚稻共计吨。
2、为鼓励乙方(合作社成员)增产增收,甲方要求乙方种植优质稻,并向乙方承诺,合同收购价格实行保底,原则上以中等粮标准为基础,在国家确定的托市粮最低收购价高4元/百市斤收购,如市场收购价上涨,甲方则实行随行就市收购,收购质量由甲方根据市场行情确定。
3、甲方在粮食收购期间应做到随到随收,现金结算。
4、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并各执壹份。本合同有效期叁年。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粮食收购危机 篇3
关键词:粮食收购市场 粮食流通环节 信息不对称 市场效率
A study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efficiency of China’s grain purchasing market
Gui Xuewen Ding Jielan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grain circulation taches and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the author expounds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impact of the inefficiency of China’s grain purchasing market as well as the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it.In order to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grain purchasing market and raising farmers’ income,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farmer’ s literacy of market Information,reinforce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meliorate the structure of grain purchasing market,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 of grain purchasing market,perfect the grain minimum procurement price policy,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in futures market.
Keywords:Grain Purchasing Market Grain Distribution Taches Information Asymmetry Market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76-03
1.引言
粮食问题一直是倍受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粮食流通体制一直是受关注和改革的重点。经过几轮制度变迁,我国粮食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搞活粮食流通、保证市场供应、调节粮食供求、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我国的粮食收购市场是粮食流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粮食收购市场失效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有利于粮食流通体制的完善和建设高效率的粮食市场体系,还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
2.我国粮食流通环节及其组织结构
根据粮食的流通渠道,我们把粮食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转过程划分为粮食收购、粮食加工、粮食批发、粮食零售四个环节。我国的粮食流通渠道如下图所示。
本图描绘了粮食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以粮食加工为界,把粮食流通市场划分为粮食收购市场和粮食销售市场,相对应的环节为收购环节和销售环节。粮食收购环节是指粮食从生产者到粮食加工环节之间的若干买卖行为。粮食收购环节是离粮食生产最近,离消费者最远的环节。随着粮食收购环节逐步走向市场化,粮食收购环节的卖方(粮食的出售者)是粮食生产者,由千千万万个粮食生产农户或者粮食种植公司组成;其买方是由粮食部门(包括国家粮食储备库)、粮食经纪人(即“私人粮贩”)、米业公司,其中粮食经纪人往往根据规格的不同担任批发商或者零售商的角色,米业公司也往往兼任批发商角色。
3.我国粮食收购市场失效的表现及其影响
3.1 我国粮食收购市场买方的道德风险。
所谓道德风险(亦称败德行为),是指在买卖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交易活动中,信息优势方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信息劣势方的效用的行为[2]。在粮食收购的交易中,买方(主要是指粮食经纪人和米业公司)在自身文化素质和对市场的敏感程度与粮农相比都处于优势地位,且买方离粮食销售市场更近,能够更及时地掌握销售市场的信息,所以买方和粮农相比占有很大的信息优势。他们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一方面横向形成价格联盟,共同压低粮食的收购价格,然后再高价售出,赚取其中的差价。另一方面,他们还同粮食销售环节联合,形成纵向联盟,利用粮农的信息弱势和在市场决策能力和讨价还价能力方面的欠缺而共同压低收购价,剥夺农民的收益。
粮食收购市场买方的道德风险不仅直接剥夺了粮农的部分收益,而且这种不当行为使得国家宏观调控时的一些对粮农有利的政策的实施受到阻碍,这样使得粮农利益受损、种粮积极性受挫、在市场中弱势地位强化;与此同时,粮食收购市场买方这种低价购入高价卖出的行为,会引起粮食收购市场买方之间在再次出售粮食时的价格竞争,这种竞争很有可能演化成价格战,从而引起价格的波动,而粮食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必然对整个物价形成严重影响,干扰整个市场运作效率。
3.2 粮食收购市场的同步性。
所谓同步性,指的是当供需形势发生变化时,市场主体倾向于采取一致的供给行为或需求行为[3]。在粮食收购市场同步性的作用下,如果市场传言认为粮食短缺,则不论实际是否短缺,只要大家都相信短缺,都会减少销售和抬高价格,市场就会营造出“真正的”短缺的气氛,这种短缺反过来又“证明”了传言的正确,并易形成恶性循环[4]。市场主体的同步性依赖于市场氛围,不管市场氛围和真实的粮食供求状况是否一致,众多缺乏正确决策能力的小型市场主体都会迅速依据市场氛围作为决策依据,要卖都卖,要不卖都不卖。在价格表现上,往往涨或者跌的起动很快。
粮食收购市场的同步性暴发性很强,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或者对人们预期的价格波动有很大的放大效应。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也会改变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从而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并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并且,粮食收购市场主体的严重同步性限制了宏观调控的作用。由于市场主体数量大,在叠加效应的作用下,一旦价格发生波动,往往来势很猛,很难控制,再加上市场氛围的原因,粮食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量很难估算,所以到底保持有多大规模的储备,才足以有效应对市场波动成为难题[5]。
3.3 最低粮食收购价对粮价具有扭曲效应。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为保护粮农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粮农的粮食[6]。而我国对已收购的最低收购价粮食惟一处理方式是通过粮食批发市场进行连续竞价集中销售,这种方式易形成对市场粮价的打压,从而使得粮价批发市场出售价格下降,从而带动粮食收购价格的下降,这样又得再次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最低收购价—抛售—打低价格—继续最低收购价的怪圈,这也就是所谓的“滚雪球”效应[7]。
一方面,这种“滚雪球”效应使得粮食在批发市场进行连续竞价集中销售时,价格被打低,从而带动影响整个粮食市场的价格下降;另一方面,粮食最低收购价对价格的扭曲效应也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了新的问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国家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手段,虽然它的实施保证了粮农的利益,但是却不利于整个粮食市场价格的稳定,还会增加财政支出。
4.我国粮食收购市场的失效成因
4.1 粮农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
一方面,粮农自身的信息素质低。由于自身的文化知识的欠缺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粮农对市场信息的捕捉不如粮食市场其他主体那样敏感。另一方面,过多的流通环节使得粮农远离市场,市场信息传递到粮农具有滞后性。这些原因造成的粮农在交易中,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再加上粮农对市场的决策能力和讨价还价能力都有欠缺,所以就很容易导致粮食收购市场买方的道德风险。
4.2 粮食收购市场的主体发育不完善。
作为粮食收购市场卖方主体的大部分粮农的种植规模较小,再对市场信息不不敏感,当粮食价格变化时,他们往往参照左邻右舍的情况行事。而作为买方来讲,他们大多是由个人或者小型公司组成,所以他们大多对市场的认识能力不足,处于极度不完全信息状态中,在经营中往往以市场传言作为决策依据,并且其经营行为对供求变化的反应不够准确,容易“跟风”,由这些主体组成的收购市场上极易创造出“虚假”的市场氛围(虚假的过剩或虚假的短缺),容易诱发“主观制造”的同步性[8]。
4.3 市场监管能力弱,宏观调控滞后。
粮食收购市场主体数量过大,给市场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旦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有利可图时,贩粮的个体私商就会大量涌入。并且在粮食收购市场的准入制度上不是很完善,这样就给粮食收购市场的买方留下了道德风险的机会。另外,用粮食最低收购价来达到宏观调控粮食收购市场价格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5.提高我国粮食收购市场效率的对策分析
一个运作高效的粮食收购市场的建设离不开市场的买方和卖方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为粮食收购市场的买卖双方都应该提供自身的信息意识,其中粮农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经济决策能力和讨价还价能力,而作为买方的粮食经纪人、米业公司等更应该遵守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遵守市场经济竞争的公平公正原则。但是农民利益的保证和粮食流通主体行为的规范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政策的支持和强有力的规范作用。
5.1 提高粮农的市场信息素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
提高粮农的市场信息素养是降低粮农对市场信息的劣势的直接措施。目前,在很多地方,政府也在加强对粮农生产的技术指导,但是在引导粮农关注市场方面做得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粮农直接参与了市场经济活动,市场经济唯有依靠信息才能发展健全,只有把握好了市场信息才能把握好市场机遇,市场信息是粮农增收的关键因素。
政府应该去积极地引导粮农关注市场信息,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粮农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引导粮农养成良好的市场信息意识,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与培训;并且,政府还应该尽量及时给粮农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建立方便的农业信息咨询部门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将市场信息及时地传达给农民,政府也应该积极鼓励和发动一些组织和社会服务团体参与到粮农市场信息的服务的活动中来。政府同社会组织一起努力,建立以网络、媒体为主渠道,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传导为带动的省、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和传播渠道,将信息送到农户。
5.2 改善粮食收购市场结构。
使粮农尽可能的直接面向市场,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降低粮农信息劣势的重要方法之一。直接面向市场,减少了众多的中间环节,对作为生产者的粮农来讲对市场信息直接做出反应,这样就省去了搜集信息的中间环节。
但是粮农直接面向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毕竟粮农的市场决策能力和讨价还价能力都还欠缺,这就探求一些新型的面向市场模式。政府应该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和粮农建立起伙伴关系,成立以粮农为主体的经济实体,赋予粮农讨价还价能力,其中政府在新技术采用、销售渠道拓展等经济活动中应起带动和协调组织作用。
5.3 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制度。
为了规范粮食收购市场的买方行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粮食收购市场的准入制度。不仅应该对粮食收购活动中的证照发放严格把关,把粮食收购活动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程序,还应强化对粮食收购市场买方的培训考核和证照管理,拓展经纪业务空间和提高买方的职业素质。并且,还要加强对买方的宣传教育和监督,加强买方自律组织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并建立起正常的对买方合理诉求的组织和渠道,使粮农能积极反应问题。
另外,近年来粮食收购市场买方中,粮食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也给粮食收购市场的制度建设的完善提出了新的难题。虽然在一些地方性粮食局出台了粮食经纪人的业务规范暂行办法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收购市场准入和管理体制。但是全国统一的粮食经纪人的专项管理条例和相关法规还没有出台[9]。因此,要尽快制定有关粮食经纪人的专项管理条例和相关法规,逐步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促进和指导粮食经纪人事业健康发展。
5.4 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针对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滞后性,建立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与粮食直补政策的联动机制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法。即对粮农是否给予补贴及补贴多少,要以最低收购价和市场实际平均收购价为依据[10]。
当前者低于或等于后者时,不予补贴;反之,则按两者之间的差价补贴给粮农。粮农获得补贴后,仍然按市场价格出售粮食,收储企业也按市场价格收购粮食。这样可以使粮食价格真正由供求决定,形成真实的价格信号,避免最低收购价对粮价的扭曲效应,并且可大大提高补贴的效率,使粮食直补政策具有弹性,可避免“滚雪球”效应,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对最低收购价粮食通过粮食批发市场进行连续竞价集中销售方式对粮价形成的打压,已经形成及正在形成的最低收购价格粮食则需建立分流机制。可以采用以下途径:①尽快分品种建立中央粮食批发市场,在竞价销售时,根据市场价格制定合理底价,避免底价以下的粮食销售;②通过固定渠道直接进入乙醇生产等用作工业生产资料;③必要时增加粮食出口,缓解国内粮食市场压力[11]。
5.5 完善粮食期货市场建设。
农产品期货价格发现和保值功能,在提供价格信息、保护农民利益、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2]。粮食期货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期货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粮农在粮食收购市场中,能按照市场要求安排生产,并且是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中介机构不发达,粮农无法参与期货市场以及由于信息素质弱,无法利用期货价格指导生产两个问题,使得其功能发挥受到制约。
对于前一个问题,政府应该引导和组织成立粮农合作组织以使粮农参与到期货市场,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鼓励粮农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对于分散耕作的农户,可以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通过农户入股的形式,由粮农自发成立合作社,集中资金,进入期货市场回避价格风险[13]。对于后一个问题,政府除了在提高粮农的信息意识和提供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意外,为了保证价格的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还应该就农产品信息统计和发布环节进行整合,形成全国统一的集生产、消费、流通、期货等各类信息于一体的信息系统[14]。
参考文献
[1] 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解读《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国农业信息网,2007(http://www.agri.gov.cn/jjps/t20070921_893953.htm)
[2] 桂学文,娄策群.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4][5][8]冀名峰.我国粮食市场上的同步性问题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3)
[6]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 (http://www.gov.cn/2007lh/content_543328.htm)
[7][10][11] 杨光焰.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基本思路[J].中国粮食经济,2006(7)
[9] 07-11-21 期货参考——规范百万粮食经纪人.豆瓣网,2007(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223791/)
[12] 章寿荣.完善与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J].商场现代化,2008(1)
粮食委托收购合同(范文) 篇4
甲方:鄄城县金翔宇粮食购销有限公司
乙方:
为了维护正常的夏粮收购市场秩序,经甲、乙双方协商,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现就甲方委托乙方代收购小麦具体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委托收购地点、数量
收购地点:。收购数量:新产的小麦,以实际收购数量为准。
二、甲方委托乙方代收购新产小麦,甲方支付乙方代购费用元/公斤。
三、代购费用须在收购结束前按实际收购数量结清下欠手续费。
四、乙方必须确保甲方委托收购的小麦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甲方委托乙方代收购小麦的价格,以当地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挂牌收购价格即政府公布的市场参考价格为准。
五、甲方委托乙方代收购小麦所需收购资金贷款,由甲方提供,按具体收购地点,根据收购量提前一星期划拨到乙方所在地农发行帐户,作为专项代收购资金由乙方使用。
六、乙方给甲方代收的小麦品质必须达到三等以上标准,甲方派员监督化验全过程,出库时在乙方代购点检斤验质,(调拨化验单和发货明细表必须由双方人员签字)。
七、根据收购进度和乙方安排的调出计划,拉运车辆由甲方自行解决,包装、装车费用由甲方承担。
八、在收购期间,由乙方负责收购期间各环节的安全生产工作,所造成的安全事故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在拉运期间甲方应严格按规程操作,粮食出库后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均有甲方承担全部责任。
九、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并根据需要可签定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在执行本合同过程中双方发生纠纷,首先应通过协商友好解决,如协商不成时,可依据《合同法》有关条款,在乙方所在地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十一、有效期限:年月日至年月日。
十二、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 鄄城县金翔宇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乙方:
【粮食收购危机】推荐阅读:
粮食最低收购价格09-20
最低价粮食收购01-04
粮食收购委托书08-07
粮食收购资格申请报告11-08
《山东省粮食收购管理办法》摘录08-29
储备粮直属库粮食委托收购合同06-21
粮食危机的产生及应对07-01
收购价格05-08
收购制度06-28
收购风险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