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工作(精选12篇)
收购工作 篇1
2013年9月25—26日, 国家粮食局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全国秋粮收购工作会议。会前, 任正晓局长作出重要批示, 对做好秋粮收购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卢景波副局长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研究分析了今年秋粮产需、收购形势和价格走势, 对秋粮收购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
会议认为, 在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推动下, 今年我国秋粮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中晚稻、玉米等主要品种播种面积有所增加, 总体长势良好, 有望再获丰收, 预计收购量将有所增加。从目前粮食市场价格情况看, 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很大, 部分主产区面临较大的收储压力。
会议对做好秋粮收购工作提出以下措施:一是正确分析和把握今年秋粮生产和市场形势, 高度重视粮食收购工作, 及早动手, 统筹安排, 全力以赴把秋粮收购各项工作组织好、落实好。二是多措并举, 扩大收储能力。要加快危仓老库的维修改造和简易仓棚的建设, 抓紧做好腾仓并库、促销压库和跨省移库等工作, 千方百计扩大收储能力。主销区要积极组织企业到产区采购粮食, 充实储备和库存, 缓解主产区的收储压力。三是指导和督促有关粮食企业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 严格执行“五要五不准”的收购守则, 坚决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要根据市场形势, 及时启动托市收购, 合理布设收购网点, 方便农民售粮, 切实做到敞开收购, 应收尽收, 让种粮农民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四是搞好优质服务。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 采取预约收购等方式, 组织农民有序售粮。粮食企业要坚持早开门, 晚收秤, 减少农民排队等候时间, 让售粮农民卖“舒心粮”。五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鼓励和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 搞活粮食流通, 促进农民增收。六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严肃查处违反质价政策、限收拒收、“打白条”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确保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七是切实加强对收购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切实转变作风, 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深入一线, 广泛听取意见, 及时研究解决收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确保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各省 (区、市) 粮食局负责同志,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等中央企业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
收购工作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服务三农、合格高粱全产全收、现金支付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完成高粱收购任务。
二、目标任务
将我镇今年种植的高粱全部收购结束。
三、收购企业
以县恒通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收购为主、其它高粱专业合作社及个体收购业主为辅。
四、收购时间
9月1日至月10日,为期40天。
五、收购价格
粮食收购企业参照本地及周边市场,根据企业自身核算成本,合理确定收购价格,“红缨子”收购指导价5.60元/公斤,在此基础上随行就市收购。各村可自行联系收购业主收购,但必须整村收完,收购业主到镇高粱办完善相关手续备案,价格可由各村与收购方协商一致,必须现金收购,不打白条。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成立镇高粱收购工作领导组。组长:;副组长:;成员:由及相关村干部组成。负责村;负责村;负责村;负责村;负责村;负责村;负责村。各负责人要加强联系,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完成任务。
领导组主要职责:负责高粱收购期间的工作指导协调,粮食行政执法、检查督促收购企业严格遵守收购纪律等。
(二)细化措施,狠抓落实
1、明确收购任务。各村合格的高粱实行全产全收。
2、加大宣传力度。各村要及时召开高粱收购工作会议。第一要宣传好收购政策,包括时间、价格、地点等宣传到社、户,做到家喻户晓。第二要做好教育引导,要引导种植户讲诚信,树立长远发展观念,打消种植户等待涨价的观望思想,动员他们在收购企业规定的收购时间内将高粱全部卖完,避免收购结束后仍有种植户的高粱卖不出,造成损失。第三要充分发挥村、社干部在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经宣传后农户不在规定的时间内销售的由农户负责,没有向农户宣传造成农户的.高粱没有卖出去的实行责任倒查,由所在村的村社干部负责。
3、保证质量,便民服务。高粱收购企业要按收购指导价实行随行就市收购,做到取信于民。在保证收购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处处把便民服务体现在整个收购过程中。一是要严格按照以质论价的原则,挂牌敞开收购;二是实行定点收购、委托收购、预约收购等灵活多样的办法。
(三)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维护正常收购秩序
1、高粱收购工作领导组要加强对《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宣传、贯彻落实,做到依法经营,规范粮食市场秩序。在高粱收购期间要组织开展粮食行政执法检查,严厉查处无证收购,净化收购环境。
2、全力加强监管收购市场,一是工商部门在收购期间要严格把关,坚决打击违规收购、坑农害农、压级压价、扰乱市场等违法违纪行为,维护正常的收购秩序,确保农民满意、放心。二是质监部门要对收购企业的衡器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和校准,并加强对市场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三是设立并公布违规违纪举报电话:县高粱办;县粮食局;镇高粱收购工作领导组。接受农户和社会监督,对举报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调查并妥善处理,让群众满意。
3、镇高粱收购工作领导组要主动到联系村和酒类企业,认真协助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指导和解决高粱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镇高粱收购工作领导组要高度重视高粱收购工作,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指导种植户收、打、晾晒、整理,把好高粱质量关,随时检查督促并了解收购情况。要与县级相关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切实维护好高粱收购市场秩序。同时切实解决处理好高粱收购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确保辖区内高粱收购工作有序开展。
我省召开粮食收购工作视频会议 篇3
隋忠诚副省长分析了2013年吉林省粮食收购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和突出矛盾,并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提出做好粮食收购工作要服从“两个大局”、坚守“两个底线”,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切身利益,“两个底线”就是坚决防止发生“卖粮难”、“打白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全力打好粮食收购这一仗。
隋忠诚副省长强调,要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切实做好2013年的收购工作,一是按照优先国有企业、兼顾民营和加工企业的原则合理布置粮食收购点,并在此基础上,以县为单位,确定备用库点,建立分批启动预案,以备及时增设库点,扩大布点范围,把“方便农民售粮,满足区域内农民售粮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可能地方便农民售粮;二是农发行吉林分行要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尽快研究细化落实分贷政策的具体办法,做到库点布到哪,贷款发放到哪,及时足额将收购贷款发放给各类承贷企业,做到“让钱等粮”,坚决防止因为贷款不到位,出现不能及时开库、给农民“打白条”问题;三是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吉林省粮食局、农发行吉林省分行要共同承担监管责任,督促各类企业严格执行质价政策,规范库存管理,抓好安全生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四是启动等外玉米省级临储收购政策,确定收购价格为每市斤1.01元,收购主体为国家临储玉米收购企业;五是鼓励具备一定实力的加工企业积极开展“粮食银行”试点;六是按照国家临储质价政策,进一步研究采取超常规措施,开辟绿色通道,加快松原地震灾区收购进度,敞开收购群众手中粮食;七是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积极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粮食收购政策、安全储粮技术,努力营造有利于粮食收购工作的良好氛围;八是引导农民均衡售粮,有针对地采取定点划片、预约收购等办法,安排农户均衡售粮,倡导粮食降水出售,提升粮食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企业收储和烘干压力,节省费用支出;九是收购期间,吉林省政府成立粮食收购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商,做好预测研判,及时协调解决粮食收购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政府要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担负起全面组织领导当地粮食收购主体责任。
收购工作 篇4
一、临储收购政策变化与调整的原因及背景
(一)内部因素
1.中储粮系统内部案件频发。国家坚持惠农政策,连续多年启动政策性收购,高额的补贴、委托以及租仓收购对部分企业带来的巨大吸引力,导致中储粮系统基层腐败问题严重。特别是河南窝案以及林甸大火后,社会舆论一致指向中储粮。
2.中储粮系统管理能力有限。中储粮系统承担着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和管理任务,国家多年来连续启动政策性收购,导致中储粮系统业务量大、管理责任重,人员不足,对国家政策性粮食实行全程、全环节的监管显得力不从心。
(二)外部因素
1.中储粮管理问题引起国家关注。国家派出的第一巡视组就是巡视中储粮系统,基本在巡视组的排名上也可看出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前一阶段,国家领导人也指派监察部组织相关部门研究中储粮的管理问题,这也证明了国家对中储粮系统存在问题的重视。
2.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约乏力。中储粮系统一家包揽政策性收购,地方企业仰中储粮企业鼻息,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丧失了对有关企业的吸引力以及调控力,在客观上影响主管部门的权威性。因此,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意见与矛盾,认为中储粮系统在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3.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将会逐步取消临储以及最低收购价政策,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和“目标价格保险”制度。政府一般不再直接入市收购,只有在市场价格过度下跌、普遍出现卖难时,政府才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托底收储”。临储作为短期的政策,对中储粮的吸引力变得不十分强烈。
二、临储收购政策的主要变化
与往年相比,2013 年临储收购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三多一减”,即收购主体、承贷主体以及管理责任主体的多元性和收购方式的缩减。
(一)收购主体的多元性
从中央储备粮直属企业单独承担临储收购任务,变为多家主体承担。今年首次提出了非中储粮直属企业作为收储库点的概念,扩大作为临储收购的主体范围。在由中央储备粮直属企业为执行主体的前提下,中央直属粮食企业、省直属粮食企业、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以及具备资格的民营企业均可独立参与临储的收购。
(二)贷款主体的多元性
农发行政策性收购资金由中央储备粮直属企业单独承贷,变为由具备贷款资质的企业承贷,凡是可以独立参与临储收购的企业,均可作为农发行临储贷款对象,农发行国家政策性贷款对象趋于分散。
(三)管理责任主体的多元性
管理责任由中央储备粮系统管理,变为中储粮、地方粮食主管部门以及农发行3 家共同负责。虽然在225 号文件又将各自责任进行了区分,但从目前看,3 家对临储粮收购、质量、库存管理以及出库共同负责的政策已经确定。
(四)收购方式的缩减
原有的收购方式基本上是中储粮直属企业委托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收购,对库点仓容不足或布局不能满足收购需要的,中储粮直属企业租赁社会仓容进行收购。今年在临储收购工作中,委托收购的概念在各类文件中均没有表述。农发银发〔2013〕225 号文件提及“对不具有贷款资格的企业,可纳入符合条件的收储企业租仓储粮范围,解决收购空白点问题”。从国家层面的文件看,今年仅剩余直接贷款与租赁收购。
三、临储政策变动给农发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管理难度增大
主要体现在今年的收购方式交织、企业新老库存交织,贷款主体增加、收购网点增加,而农发行的信贷人员有限、监管能力不足,在市场性与政策性收购价格存在较大空间的情况下,就地划转、移库收购、以陈代新等违规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较高,进一步加大了基层的管理难度,如在管理中出现漏洞,则可能出现农发行执行政策的风险。
(二)贷款风险提高
主要体现在分贷企业上,贷款风险由中储粮系统单独承担变为分贷库点承担。对农发行来说,由原有的几乎没有风险变为存在一定的信贷风险,特别是今年黑龙江省粮食质量差,分贷企业收购不达标粮食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如果贷款收购的粮食不能作为政策性粮食,有关补贴自收购之日起计算停止拨付,在不能完全落实风险弥补来源的情况下,损失转嫁给农发行的几率较高。
(三)管理责任加重
临储的管理由中储粮一家负责变为三部门共同负责,包括库存数量、质量的管理,出库的管理以及损失的追偿。农发行在及时足额提供信贷资金的基础上,又承担了相应的管理责任。
四、农发行应该如何面对政策变动
(一)抓住工作主线
从农发行的角度看,一定要以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防止出现给卖粮农民“打白条”问题为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此基础上防控信贷风险,这是农发行粮油信贷工作的最重要的主线,也是农发行的生命线。无论怎样,绝不能出现因农发行原因导致的农民卖粮难问题和“打白条”问题,要紧紧围绕这一基本思路开展工作。
(二)依靠地方党政
依靠地方党政,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承担责任。按照国家粮改要求以及国家有关部门文件,粮食收购实行地方行政首行负责制,解决当地农民卖粮问题是当地政府的责任。农发行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收购的问题不是农发行一家的问题,是在政府领导与协调下的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积极向当地政府宣传讲解今年国家收购政策的调整与变化,对收购主体的调整、责任的承担、贷款的条件等要求向当地政府进行说明,取得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引起政府的重视,承担相应的责任。
2.控制舆情。今年秋粮收购形势复杂,多重矛盾交织,极易发生舆情问题,需要农发行提前会同各相关部门与当地宣传部门进行汇报沟通,由宣传部门主导当地的舆论导向,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确保各部门将主要工作精力投入到秋粮收购之中。
3.协调工作。领导、组织和协调各部门解决本地农民卖粮问题是当地政府分内的职责。按照各部门的职能和分工,由政府部门进行协调与统一,相互配合做好当地的秋粮收购工作,一定要分清责任,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向政府部门提出切实解决本地农民卖粮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三)把握贷款主体
就今年的政策看,国家仅是开放了政策性贷款分贷的范围,但收购执行主体依然是中储粮系统,其他的收购企业仅是起到补充的作用,这是国家非常明确的政策。因此,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规定角度还是从农发行贷款安全角度,必须由中储粮系统承担绝对的主体作用。
(四)搞好信贷服务
1.及时向贷款企业发出贷款通知,并取得企业回执,明确银企之间是不给贷款还是不需要贷款,要用客观的证据来区分责任。
2.做好资金请调及拨付工作。统筹做好资金计划的安排,对政策性收购资金,必须要做到及时足额供应。加强资金计划的测算工作,防止出现资金大量闲置的问题。确保资金请调及拨付工作及时,决不能出现因工作不到位导致收购资金供应断档问题。
3.规范企业账户设置,企业收购资金必须在收购资金存款专户进行结算。对中储粮直属企业跨县(区)租库收购的,有关直属企业要在被租赁库点所在地农发行开立临时存款账户,用于粮款结算。要本着“操作合规、利于监管”的原则,相应开立有关账户。一定要以合规为前提,保证做到“谁是收购主体、由谁开立账户、由谁办理结算”基本要求,不得出现租赁有关企业账户的问题。
4.做好贷款资金的结算服务工作。在确认收购进度的前提下,对各个承贷收储库点的收购资金,要保证及时结算。采取多种服务手段,鼓励使用非现金结算,同时要充分尊重收储企业意愿,做到要转账有转账,要现金给现金,以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保证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5.做好与人民银行的沟通与协调。各行要提前与人民银行发行库做好沟通,按照与收购企业协商好的现金需求量做好准备,防止出现企业用款困难的问题。
(五)加强操作管理
1.严格分贷准入。要严格把握承贷收储库点的条件,按照国家规定,今年按照国家规定临储玉米和大豆的委托收储库点由中储粮分公司、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发行省级分行3 家共同确定。对确定落实不了分贷条件的,经有省关部门批准,可以分别纳入中储粮及分贷库点租库范围。
2.严格落实条件。临储贷款实行分贷后,为确保农发行政策性贷款资金安全,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要求落实好相应条件的情况下,农发行发放政策性贷款。对中央储备粮直属企业,国家临储政策启动后,即可在第一时间发放贷款。对非中储粮直属企业,要落实相应的承诺措施,同时还要按规定与中储粮直属企业以及粮食主管部门(央企与省企由其总公司)签署好《委托收购合同》。对中央直属粮食企业,需要由其总公司(省级分公司以上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上级企业)出具有关承诺,落实贷款风险弥补来源;对省直属有关粮食企业,要求其主管部门(粮食局、发改委、国资委)出具相应的承诺。
3.简化贷款流程。对已经纳入分贷收储库点名单的企业按照中央政策指令性贷款业务办理,简化办贷程序,对可能影响贷款发放的各个环节要提前做好应对工作。有关企业评级授信工作要以不影响政策性收购资金的审批与发放为底线标准,合规操作,保证政策性贷款如期发放。新客户按照一类客户进行评级,贷款审批按照一次审批、分次发放的原则,贷款审批额度要按照企业预计收购量,结合规定价格(含收购费用)以及预计搭建露天仓储设施量确定,由二级分行一次完成审批。
4.及时发放铺底资金。对临储玉米和大豆的收购资金,要按照有关要求及标准进行办理,各行要按照各库点3—5 天、最多不超过企业7 天收购量发放铺底资金,同时结合企业资金需求,掌握铺底资金发放额度。
5.做好跨市(县)资金的监管工作。如无特殊情况,均严格按照辖区管理的原则,在本辖区内开展。对直属企业在辖区内跨县或经批准可以开展异地收购的央企,必须做好衔接,防止出现监管的漏洞。原则上,贷款的监管由被租赁库点所在地农发行进行监管,贷款行要及时会同相关企业与监管行进行联系,及时签订3 方监管协议,明确权利义务。
6.准确掌握企业库存。鉴于今年临储收购方式的变化,不同贷款企业的粮食存储于同一企业,同一企业存储不同性质和品种的粮食等问题将会较为突出,这对农发行在企业的库存管理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粮食权属以及粮食性质的不同步,容易发生企业串换粮食性质,从中谋取不当利益的问题。因此,在贷款发放前,必须要将有关非中储粮直属企业的库存进行全面的核实锁定,对贷款前存储于企业的原有库存,要分清权属、性质、品种、数量、货位,严格实行标仓管理,在企业原有库存动用(调整)之前,必须报经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中储粮直属库以及农发行3 家共同确认,有关部门联合确认后,方可对前期库存进行处置。
7.严格按进度匹配后续资金。铺底资金发放后,驻库信贷人员要及时审核企业填报的统一的国家临储粮食收购结算凭证,并以此作为发放后续贷款和支取资金的依据。信贷人员要结合驻库企业收购工作情况,对有关票据进行严格审核,审核的内容要包括收购日期、品种、数量(包括净重扣量后的纯重)、应付款项以及应扣款项等内容。审查企业是否在政策性启动前提前收购了粮食,贷款支付是否符合国家质价政策,农发行发放铺底资金是否可以支付企业当天的收购量对应价款、是否存在对售粮人不能及时结付的问题。要跟踪监督企业收购资金结付的对象,看是否与登记的卖粮人相符。在确认企业收购进度合规后,及时做好后续资金的跟进。
8.共同做好临储粮的验收工作。按照今年的临时收储政策,临时存储粮食的验收由粮食部门、中储粮公司和农发行三家共同负责。要督促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储粮公司及时开展粮食验收工作,原则上要满一仓验一仓,不能等收购结束后集中突击验收。要结合企业收购进度,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委托质检机构开展验收工作,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问题,防止问题的积累。
9.做好库存监管工作。对验收合格的库存,驻库信贷人员要及时做好分库、分仓的统计工作,要逐形态建立辅助台账,详细统计库存的性质、品种、数量、年限、等级、货位以及对应价款,做到对企业各类库存心中有数。驻库信贷人员要坚持旺季7 天、淡季10 天的查库的频率,认真填写查库记录,及时登记CM2006 系统库存台账和贷后检查记录,按照贷款封闭管理要求落实库存监管各项措施。除客户经理按规定时间进行定期查库外,县级支行行长(副行长)至少每月检查一次辖内企业库存,县级支行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粮食库存交叉核查,二级分行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粮食库存核查,确保政策性贷款库存真实完整。
10.做好库存的销售及收贷收息工作。一是做好收贷工作。开户行要坚持粮食出库报告制度,要求贷款企业在粮食销售出库前必须报告开户行,同时向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储粮公司报告。如果粮食没有实现顺价销售,回笼货款不足以收回贷款,开户行可先从企业费用账户上扣回贷款本金,由贷款企业通过粮食行政管理部统一与中央财政清算。二是做好利息的收回工作。按规定,贷款利息自粮食入库当月起算,中储粮直属企业收到国家拨付的国家临储贷款利息补贴后,及时拨付给分贷库点,一般情况下,中储粮补贴按季度进行拨付,要做好利息的清收工作。
摘要:2013年,国家对临储收购政策做出了较大的调整,临储收购贷款主体从中央储备粮企业一家承贷变为多家承贷,这给农发行贷款的监管工作带来重大影响。针对这种变化,作为对信贷资金监管的机构,农发行需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变动给农发行带来的影响,牢牢抓住工作主线,依靠地方党政,把握贷款主体,搞好信贷服务,加强资金监管,用积极的行动应对国家政策变动。
烟叶收购工作总结 篇5
一、烟叶生产成效明显
XX年,全县完成烤烟种植15700亩,1408万株,收购烟叶40210担,完成收购计划126.3%(市计划收购3.8万担),收购中上等烟比例97.89%,收购均价870元/担(不含价外补贴)。
(一)领导重视,狠抓落实,确保了烟叶生产的顺利进行。
今年的烟叶生产,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早安排、早部署,于XX年10月5日,召开全县两烟领导小组会议,安排部署了XX年的烟叶生产规划布局工作;XX年1月22日,召开了全县烤烟生产工作会议,明确了XX年烟叶生产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增加了烤烟生产投入;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对烟叶生产各阶段进行督查。烟办、烟草局领导带领工作组巡回各种烟乡镇,督促落实各项工作。各乡镇成立了烤烟生产领导组,加强对烤烟生产的领导,并组建了专业抓烟队伍,深入烟区,到村到社包片包户,深入细致地做烟农的思想工作,落实种植面积、指导生产,为今年的烟叶生产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调动了基层和烟农的积极性。
县委、政府鼎力扶持,制定了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对于烟叶税政策,从XX年开始,实行“以烟养烟”和“烟叶税全额返还一定三年”措施,让利基层和烟农。一是产前投入扶持。县乡两级政府继续按照实际收购烟叶担数,从烟叶税中安排投入40元/担,用于生产物资补贴,实行产前承诺,收购时兑现。二是烟叶税返还政策扶持。继续实行烟叶税按比例返还政策,重点向乡镇、村倾斜,即在XX年—2013年期间,对烟叶税返还以XX年实际合同计划数为基数,完成当年任务80%以上,基数内按在提取种烟大户奖励5%、土地流转奖励2%及工作奖励基金和经费6%后,乡、村按50%、15%返还,新增部分乡、村按55%、20%返还;完成当年生产收购任务80%以下,乡、村按45%、10%返还;未完成XX年合同计划基数的,乡、村按40%、8%返还。在乡、村返还的税金中,要安排不得低于30%的资金用于开展烟叶生产管理配套服务以及奖励在烟叶生产管理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干部和烟农。烟叶税实行单列,由县烟草办与县财政结算并划拨到乡镇、村。三是种烟大户、烟叶种植合作社和土地流转奖励扶持。由县财政从全县实际收购烟叶实现烟叶税总额中提取5%,对种植30亩以上的大户、300亩以上的烟叶种植合作社进行表彰奖励。由县财政从全县实际收购烟叶实现烟叶税总额中提取2%,对土地连片流转100亩以上的承包方、流转受让方、村委会各按三分之一进行奖励。四是烟草部门补贴扶持。烟草部门继续对烟叶种子、育苗农膜、烟草农用物资、烤房建设、烟用农机进行补贴,对生产物资继续实行贷款贴息,具体政策按市烟草局下发文件执行。五是政府相关部门对烤烟产区优先安排现代烟草农业投入,如农机补贴、农业开发、国土整理、水利、电力、粮食直补、信贷扶持、种植保险等利农惠农项目资金。
(三)创新生产方式,明确烟叶产业发展方向。
烟草部门、信用社和乡(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制订的培育扶持种烟大户的专项政策,全县种烟大户得到较大发展,规模化种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0-50亩的种烟大户有136户,50-100亩的种烟大户43户,百亩以上的烟叶农场28户。10亩以上种植户面积达106446亩,占全县生产面积的83.17%,逐步实现了由零星小面积种植向规模化种植的转变。全县种烟农户595户,户均种植面积21.5亩,适度规模种植更趋向合理化。全面落实国家局关于扶植烟叶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稻草履盖2190.62亩,不适用烟叶处置12367.9亩,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示范1000亩,直接给烟农投入补贴88.6万元,同时,降低了下低次烟比例,由2XX年下低次烟叶比例控制在2.11%以内,比上下降了8.69%。通过科学引导,落实政策,我县烟叶产业化发展方向更加清晰。
(四)烤烟技术培训工作力度较大。
采取层层培训和分阶段培训等办法,加大烤烟技术培训力度。县组织培训烟站技术人员、烟站技术人员和烟辅员分片培训到烟农;在育苗、预整地、移栽、烘烤等环节分别进行培训。印发《烤烟生产技术手册》、《烤烟病虫害防治手册》、《烤烟科学烘烤分级扎把手册》各1000余份到烟农手中,着力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确保烟叶生产顺利推进。
(五)抗旱救灾工作成效明显。
县委、政府对烤烟抗旱保苗、抗旱备耕促移栽工作高度重视,县领导多次深入种烟乡镇调研烤烟生产抗旱救灾工作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情况,召开抗旱保苗现场会。深入专业化育苗点仔细查看出苗情况,与育苗专业户亲切交谈,询问育苗进展,了解旱情影响、抗旱育苗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各有关单位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紧密配合,协调一致,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抗旱救灾第一线,指导群众抗旱救灾,抢抓时机开展春耕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因旱灾害造成的损失;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抗旱救灾工作中,切实把抗旱救灾保春耕作为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协调好群众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之间的关系,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积极筹措抗旱救灾物资,组织抗旱救灾工作队,下乡进村动员群众做好备耕备播工作,帮助群众抗旱救灾保春耕,确保了春耕生产顺利开展,确保了抗旱救灾工作无非正常事件发生。
二、烟叶收购任务圆满完成
今年烤烟收购工作自8月15日开称至10月30日收购结束。全县共收购烟叶40210担,中上等烟比例97.89%,收购均价870元/担,计税价格950元/担,实现烟叶税769万元。
今年的烤烟收购能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计划任务主要是抓好了一下工作:
1、加强烟叶生产中后期管理。一是突出抓好田间管理,针对今年异常的气候特点和各地的生产实际,进一步加强烤烟田间管理工作,及时组织力量深入田间地块进行指导,切实指导好烟农认真落实好除草、排涝等提高土壤通透性的田间管理措施,改善烟田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有利于病害发生的因素,遏制病害发生;指导烟农按技术要求科学进行封顶打杈,最大限度地留足有效叶片。二是认真做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预防病虫害爆发式发生和蔓延。三是要搞好烟叶烘烤技术培训。各级各部门把烘烤作为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的重要工作抓好,把烟叶烘烤技术培训工作抓实,努力提高烟叶烘烤水平。尤其重视新增烤烟种植计划新增烟农的技术培训,同时要做好烤房调配协调工作,确保田间烟叶应采尽采、应烤尽烤、应收尽收。四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各乡镇认真做好以防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为重点的防灾减灾工作;气象部门要认真做好天气预测预报、防冰雹物资储备,设施、设备维护工作,确保通讯畅通、随时作业。
2、充分做好烟叶收购的准备工作,确保收购任务的全面完成。在全县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会议上,县政府明确提出今年烟叶收购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牢牢抓住“保总量、保质量、保增长”关键环节,开称时,县政府组织工作组到各烟叶收购站点,统一收购眼光。眼光一经确定,就保持收购的平稳运行,一收到底。
3、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烟叶收购工作有序开展。
今年烟叶收购的形势复杂,责任重大,县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从“三农”发展的高度,加强对烟叶收购工作的组织领导。今年烟叶收购工作是政治任务,不允有丝毫失误,乡镇长是第一责任人。县委、政府向乡镇长、分管领导、烟草部门要结果,特别是是总量不能确保的乡镇,将追究乡镇长、政府分管领导的责任,并责成县烟草公司对烟站站长同等追究责任。县政府成立县烟叶收购领导小组,下设收购质量协调组和执纪执法组,切实加强全对全县烟叶收购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
4、抓好烟叶的入户预检和预约交售工作。今年各站在总结往年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了工作力度,把入户预检工作抓实,真正把烟叶纯度的问题解决在烟农家中,基本做到了纯度不好的烟叶不出户,按照“预检到户、定级到捆、规范打包、统一封签、带队交售”的预检流程要求来开展工作。根据收购计划和收购周期,合理确定收购时间,严格执行约时定点、分部位、分时段、限次数的收购制度,安排好预约烟叶的日程表,确保收购均衡,确保当天的烟叶当天收完,严禁出现过夜烟。
5、加强收购管理,规范收购流程,严明收购纪律。严格落实《烟叶收购工作规范》,把时时关爱、处处关心烟农的价值理念始终落实在烟叶收购标准的把握上,确保眼光上下一致、前后一致、各站一致;将烟农交烟须知、收购流程、收购价格、收购样品、收购纪律、程序监管、服务承诺、举报电话等上墙公布;确保烟农应得利益。
6、强化专卖管理。一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发送手机短信、宣传车流动宣传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强烟农的守法意识。要加强教育,严禁国家公职人员参与烟叶非法买卖活动。二是加强乡村监管。以乡、村为主,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对重点村组、重点路段加强巡查,其中,黄沙的小夏街村、大凤村、上章銮村,赤石的曹田村,里田的桅子村过去是主要的流烟通道,必须严防死守。对重点户要清点库存,跟踪管理,重点盯防,做到“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收好自家烟”。三是依法打击。县里成立了县联合执法队伍,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收购行为。执法队伍从公安抽调2人,县烟草专卖局抽调5人,县烟草办抽调3人,抽调人员在烟叶收购期间工作要与原单位脱钩,集中精力开展依法打击活动。四是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做好“线人”培养,设立站、村、组信息员,做到准确掌控、有的放矢。
7、强化督查。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对全县各乡镇收购情况做到每半月督查通报一次,对烟叶收购进度快、质量好、任务完成好、秩序稳定的乡镇予以通报表扬,对进度慢、质量差、任务完成差、秩序乱的予以通报批评。县两烟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实地督查,现场解决烟叶收购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烟叶收购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收购任务圆满完成。
五、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完成县委中心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经过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3个阶段,至XX年8月底结束。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办严格按照市委和我办《实施方案》要求,高度重视,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主题突出、扎实推进,切实做到了程序不减,目标不变,认真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圆满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是切实抓好机关作风建设,努力塑造“三满意”部门形象。我办以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为抓手,深入开展机关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开展“机关党员进农家”活动,主动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力求在效能建设方面上有新的突破,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部门形象。力求达到思想作风更加过硬,工作作风更加深入,生活作风更加民主。努力塑造县委县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基层干部群众满意的“三满意”服务部门,促进我县烟草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三是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今年以来,我办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学习制度、工作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和廉政建设制度,在工作纪律、劳动纪律、廉洁自律、岗位考核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在制度建设上给予了强力保证,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为部门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时召开动员大会、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专题会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进行整改落实工作,查找自身差距,解决突出问题。
五是认真抓好部门挂钩扶贫工作。今年我办联系赤石乡的平光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扶贫点工作,部门领导率先垂范,全体干部职工参与,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潜力为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加大投入,狠抓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积极培植烟叶产业,改善发展条件,增强造血功能,抓好产业扶贫落实,加大挂钩帮扶力度。XX年获得了县建整扶贫先进单位。
六、存在的问题
一是连片程度、烟叶规模发展速度还不理想。受山高坡陡的影响,致使分布零散,连片程度不理想。生产面积没有达到县委、县政府预期目标,少数乡镇重视不够,个别乡镇还存在种“政治烟”的倾向,政策宣传不到位,措施不力,分配的种植面积任务未能完成,产量和质量也不够理想。
二是种烟的比较效益不高,努力增加烟农收入任务艰巨。烟叶生产技术要求高,生产过程繁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加之农村劳动力不足,确保增加烟农收入和稳定发展的难度不断增加,影响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三是科技水平不高。现代烟草农业科技要求越来越高,烟区转移到高寒、边远的贫困地区,烟农文化水平不高,烟农接受能力有限,一时难以达到科技要求。
七、2013年初步工作打算
2013年,我办将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做好烟草产业的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从建立和谐烟草的战略高度,坚持科技兴烟,提高质量和效益,继续保持全县烟草产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切实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1、继续高度重视烤烟生产的基础地位,切实把烤烟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保持我县烟草产业稳定发展的大局出发做好烤烟生产工作,确保计划收购任务圆满完成。同时,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契机,搞好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宜章烤烟生产水平。
2.做好XX年烤烟生产扶持政策的兑现工作。
3.做好2013年烤烟生产择优布局工作。
4.提前谋划2013年的烤烟生产及政策措施。
收购工作 篇6
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从吉林省的实际出发,以体现国家惠民政策,解决农民卖粮问题为重点,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重点支持国家及省级储备、国家临时储存和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对重点支持的企业将给予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支持,就是贷款企业收一斤粮,农发行就给一斤粮的贷款。即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企业什么时间申请,农发行就什么时间审核;企业根据需要申请多少,农发行就批准多少;按照核准的用款计划,企业什么时间需要,农发行就什么时间支付;企业需要多少,农发行就支付多少。保证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
二是积极支持大型粮食贸易企业、大中型粮食加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积极支持的企业是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企业使用准政策性贷款或商业性贷款,即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根据企业的经营和生产能力,企业提出粮食收购贷款申请,农发行根据企业的收购计划,采取全部抵押、部分抵押或信用、核定贷款最高额度等方式,及时向企业提供收购资金。
三是对效益好、有经营能力的一般粮食购销企业也予以支持。一般购销企业主要采取抵押方式进行贷款,原则上以效益好、有经营能力的企业为主,农发行也将积极给予粮食收购贷款支持。
在贷款管理方面,为提高贷款质量,保证贷款安全,凡是使用收购贷款的企业,在贷款前均需进行收购贷款资格认定,并实施动态管理,建立优进劣汰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随时认定收购贷款资格。在贷款的整个使用过程中,农发行对粮食收购贷款要采取封闭管理的办法进行管理,坚持专款专用、收粮放贷、库贷挂钩、销粮还贷等原则,确保粮食收购资金的安全使用。
收购工作 篇7
一、2015年秋粮收购信贷工作情况
2015年, 是玉米临储政策的“收官之年”, 农发行辽宁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调控政策, 坚持做到购销情况早调查、信贷计划早安排、工作措施早落实、收购资金早到位, 全行累计投放粮油收购贷款272.31亿元, 支持企业收购粮油255.71亿斤, 占社会总商品量的98.6%, 支持企业收购市场份额同比提高13.6个百分点, 有力保障了秋粮收购工作的顺利开展, 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
二、2016年秋粮收购信贷工作准备情况
2016年, 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 形成收购价市场化、收购渠道多样化、收购主体多元化的复杂局面, 是对辽宁省农发行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的重大考验。为确保今年秋粮收购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辽宁省农发行按照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总行有关秋粮收购的政策要求, 提前准备、认真筹划, 备好备足资金, 全力配合做好秋粮收购信贷工作。
1.提前安排部署。在秋粮上市前, 就深入粮食企业和农民田间开展实地调研, 掌握收购工作第一手资料。积极主动与省农委、中储粮分公司及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 召开联席会议, 形成以政府支持为主导、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良好工作机制, 为扎实做好今年秋粮收购信贷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备足收购资金。据粮食部门预计, 辽宁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均高于去年。新粮食年度辽宁省农发行支持收购信贷资金量将超过去年贷款实际发放量。年底前, 辽宁省农发行已筹备收购信贷资金135亿元, 同比多备资金50亿元, 做到“钱等粮”, 确保粮食收购贷款资金足额供应。
3.优化信贷服务。为顺应非现金结算趋势, 满足企业“离柜”结算需求, 辽宁省农发行开发建立了银企直联系统。在秋粮收购期间, 延长综合业务系统开放时间, 为开通银企直联的客户提供工作日每天12小时结算服务, 保证粮食收购资金及时结付。
三、2016年秋粮收购信贷政策
为落实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 积极推进玉米“市场化收购+补贴”收储政策落地, 辽宁省农发行将充分发挥农发行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 大力扶持和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
1.全力支持政策性粮食收购, 保证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增储轮换、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收购的政策性收购资金需要, 做到“申请易、办贷简、到账快”。
2.优先支持涉粮央企、地方储备企业、大型粮油集团、从事饲料、玉米加工、玉米出口行业的优质龙头加工企业及“北粮南运”等优质企业参与收购, 发挥其在粮食收购市场的带动作用, 有效解决“卖粮难”的问题, 保护农民利益。
3.切实防控贷款风险。盯住第一还款来源, 实行库贷挂钩、购贷销还, 重点支持快购快销, 不准赊销, 市场性收购贷款执行贷款本息年度“双结零”。
四、有关措施及要求
为确保2016年秋粮收购信贷工作有效开展, 辽宁省农发行要求全辖各级行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 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全力确保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 保障秋粮收购工作顺利进行。
1.紧紧依靠政府。秋粮收购工作事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大局。今年的政策调整变化大, 内外部形势复杂, 不确定因素较多。全行上下将坚决服从各级政府对收购工作的领导, 确保不因农发行资金供应问题出现“打白条”和“卖粮难”, 确保秋粮收购工作顺利完成和信贷资金安全。
2.落实工作责任。辽宁省农发行实行秋粮收购信贷工作“一把手”负责制, 要求各级行“一把手”认真履行职责, 靠前指挥, 全力抓好秋粮收购信贷工作, 确保支持收购不因农发行原因出现问题。
收购工作 篇8
畜牧业统计监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产业政策制定、生产指导和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为了全面总结以往我省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情况, 分析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研究部署下一步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 特别是农业部新开展的生鲜乳收购站监测工作, 我们召开了今天的会议。根据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精神, 结合全省畜牧业发展形势, 下面我就如何尽快解决制约工作开展的认识和落实问题讲以下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 充分认识做好统计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加强统计监测预警工作, 是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畜牧业发展迅猛, 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产量显著增长, 且80%的牛奶、60%的生猪和45%的禽蛋以各种形式销往省外。可以说, 畜牧业已不仅仅是单纯的饲养, 而是涉及物流业、贮藏业、加工业等多个行业的链条型产业, 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是保障整个产业平稳运行的最基本环节。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也要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改进, 要充分认识到, 统计监测预警工作是保障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工作, 要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放在基础性、全局性工作的位置上, 认真加以研究和部署, 落到实处。
(二) 改善统计监测预警工作, 是确保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我省畜牧业无论是总体规模、产业结构还是其外部的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正处于由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的现代饲养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生产者群体庞大, 动态更新快, 市场主体数量多, 相互关系复杂而频繁。这就对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 传统的以入户调查为主的统计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产业,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新方法、新手段, 要建立全面的、系统的指标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报表制度, 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统计监测, 这才能有更强的精确性和时效性, 才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才能为行业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三) 做好统计监测工作, 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保障
任何一项宏观调控措施和产业政策的出台, 其科学决策的基础都离不开及时、准确的统计数据。当前, 政府宏观调控对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现。只有及时准确的统计数据、可靠的监测结果, 才能为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才能提高政策制定的前瞻性、时效性和公平性。从这两年出台的生猪、奶牛生产扶持政策看, 大家在执行中应该深有体会, 无论是对养猪大县的奖励, 还是对母猪、奶牛养殖的补贴, 都离不开基础数据的准确及时获得。
(四) 强化统计监测预警工作, 是巩固奶业、生猪大省地位的必要环节
我省作为畜牧业大省, 生猪、奶牛、肉牛、肉羊等都已经被列入国家畜产品优势产区规划中, 尤其奶业已经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标志性产业。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 提出了把我省从粮食生产基地转变为以肉、蛋、奶为主的优质食品生产基地, 实现由“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变的战略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改进和加强畜牧业统计监测预警工作, 在生产和市场波动中, 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全面准确的生产和市场信息, 对周期性波动进行预警, 全面开展生鲜乳收购站监测项目, 真正掌握生鲜乳的生产和收购情况, 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因此, 强化统计监测预警工作, 是提高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 巩固和加强以牛奶、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大省地位, 继而建成支撑全国市场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的现实需求。
二、认清形势, 把握重点, 抓好三项重要工作
(一) 下大力气抓好预警体系建设
2007年, 生猪价格大幅波动,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 国务院又下发了 (2007) 22号文件, 为了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加快我省生猪产业的发展, 必须把包含生猪生产在内的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摆上位置。我省财政很重视, 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拿出150多万元开发了我省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软件。项目集成了全省畜禽 (猪、牛等) 生产情况分布、市场、价格、饲料及相关产业情况的基础信息, 通过系统形成各类图表。在此基础上, 由项目专家组定期召开专家委员座谈会, 对系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预测, 通过分析找到普遍规律, 在指标产生波动的情况下, 对发展趋势的警情、警度做出预测, 经系统处理后通过互联网及时发布畜牧业情况的相关报告。这样, 预警体系就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畜禽生产情况、相关产业价格监测等信息的有效记录, 同时通过各类预警报告, 为广大从事畜牧工作的同志和养殖户对市场价格、禽畜数量、未来前景等走势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帮助农民减少养殖的盲目性, 准确把握市场走向, 进而促进产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系统在2008年底试运行到现在已经有1年的时间, 在这一年中, 我们结合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对系统不断地完善, 现在我们的硬件、软件的更新升级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在软件的试运行阶段, 大部分地区都能按照预警的方案按时上报数据, 尤其是哈尔滨市、佳木斯市、伊春市、鹤岗市所辖的县区还有肇东市、海伦市和齐齐哈尔市的昂昂溪区, 其中伊春市的南岔区不但数据上报及时准确, 质量也非常高。但也有的地方工作不够扎实有力, 预警工作不全面, 数据上报不及时, 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希望各地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特别是工作差距较大的地区, 要认真对待, 加强领导, 组织人员认真上报, 切实把此项工作做好, 使预警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做好农业部统计监测项目
近年来, 为了准确把握生产动态, 农业部建立了由各市县上报的畜牧业生产情况年报、季报制度, 由价格监测县 (我省15个市县) 上报的畜产品价格周报制度, 生猪调出大县 (我省3个县) 月报监测制度, 以及2007年生猪价格大幅波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等特殊时期的价格日报制度。2007年, 为了彻底解决底数不清问题, 农业部启动“百场 (厂) 千村万户”统计监测计划, 我们省的16个县110个村330个养殖户分别被列入奶牛、肉牛、生猪和蛋鸡监测项目中。近期, 农业部又要开展生鲜乳收购站监测工作, 省里也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实施价格效益监测。在国家、省和各市县的高度重视下, 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 两年来, 我们的统计监测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历史性的进展。我们的监测体系、预警平台已经初步建立, 领导体系业已明确, 工作人员也基本稳定。刚开展工作时出现的数据不准、时效性差、队伍不稳等问题已经得到初步改善。
下一步, 省里将加强对监测县的各村、户、监测点的监管, 定期或随机进行数据核查, 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市、县两级在通过电话核实监测点数据的基础上, 要有计划地对经常出现异常数据的监测点进行实地核查;县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对本县 (区) 全部监测村 (户) 实行抽查, 对于核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和纠正。加强对基础信息采集人员的督导, 起码要求他们做到亲自到点采集数据, 同时要有切合实际的采集方法。各级统计员应加强学习, 重点学习专业知识、统计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希望各市 (县、场) 真正把统计监测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认真按照本次会议要求, 对照检查本地的工作, 缺啥补啥, 尽快完善布点和工作制度, 配置精干人员, 强化日常工作, 使其真正发挥监测与预警功能, 防止产业过大波动。
(三) 抓紧抓好奶站监测启动工作
我省一直把规范生鲜乳收购站做为规范奶业市场的基础工作来抓。2009年, 省里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生鲜乳收购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加快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和生鲜乳准运证发证工作的通知》, 并统一印制下发了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和生鲜乳准运证明, 明确了生鲜乳收购站经营管理责任主体及主体转换时间、生鲜乳收购站的标准和发放许可证的程序, 制定了生鲜乳收购站建设规划, 规范了生鲜乳收购合同和交易行为。同时, 加强规范化管理, 要求全省所有的生鲜乳收购站严格按照农业部要求进行整改达标, 将生鲜乳收购站监督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经过我们畜牧部门上下的共同努力, 我省奶站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生鲜乳收购秩序得以扭转, 奶农和生鲜乳收购站基本都能够自觉守法经营。目前, 全省各类生鲜乳收购站 (点) 数量为2 952个, 其中乳品企业自建1 192个, 养殖场 (小区) 建设567个, 占19.2%;个体私营投资建设1 072个, 占36.3%。已经核发生鲜乳收购许可证1 617个, 占总数的54.7%。
经过几次调查摸底, 我们基本掌握了生鲜乳收购站数量和基本情况, 但还缺乏对其收购价格、交售量以及交售流向等动态信息的了解掌握。只有及时、全面的掌握这些信息, 才能真正提高管理部门对生鲜乳生产和收购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能力, 推进生鲜乳收购站的规范化管理, 科学指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因此, 强化监测是生鲜乳收购站规范化的重要环节, 各地必须切实抓好此项工作。农业部要求我们2010年1月份开始正式上报监测数据, 时间紧迫, 各市 (县) 会后要立即组织学习监测方案, 抓紧布置工作, 明确工作目标、监测范围、指标内容、数据报送频率与方式, 做好监测点选择、人员配备与培训等重要环节的工作。
我要强调的是, 这项工作不仅涉及全省三级畜牧兽医机构, 还涉及到农户、企业和全省所有登记发证生鲜乳收购站。因此, 统筹好地方、农垦、农户与企业关系, 形成协调顺畅的工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各市县要在所辖区内每个登记发证生鲜乳收购站设责任心强、具有一定业务水平的信息员, 使其能够及时、准确地报送数据, 市、县两级畜牧部门负责所辖区数据的采集和汇总, 农垦总局畜牧兽医局负责本局辖区内所有登记发证生鲜乳收购站数据的采集和汇总, 最后由地市及农垦总局畜牧局将数据报省里汇总。在这个过程中, 要加强沟通, 尽快构建起上下贯通、关系顺畅、全面覆盖的工作网络。
三、加强领导, 强化作风, 全面做好统计监测工作
数据采集和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是开展统计监测和预警最重要的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 个别地方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些地方统计员素质偏低, 或更换频繁, 工作衔接不上;有些地方数据报送不及时;有些地方数据上报时层层“把关”, 原始数据报送上来已面目全非。这样的数据不仅不能为宏观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还可能误导决策, 使调控措施错位, 影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各地畜牧部门必须把统计监测与产业预警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脚点, 在体系建设、机制构建、人才配备及经费保障上做好安排, 取得成效。
(一) 完善工作机制
目前, 省、市、县、村四级既有逐级上报, 又有直报两条体系, 为此, 必须理顺工作、协调机制, 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工作, 基层信息采集点既要直接对上报部门负责, 同时也要自觉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各层级、各单位都要按方案要求, 明确目标、厘清责任, 配备专人, 强化考核。此项工作, 省里由政策法规处负责, 由省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承担具体工作。各地市 (县) 级也应马上确立责权明确的领导体制, 实行无缝对接, 使各级沟通便捷, 运行顺畅, 上下联动, 协调高效。各地要认真执行统计监测制度, 按照责任分工, 各负其责, 切实做好统计监测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保证监测数据的及时汇总和上报。各地畜牧局要对统计监测数据的质量负责, 加强异常数据的实地核查任务, 省级每年要对5%以上的数据进行实地核查, 县级也应该定期抽查监测户, 对实地采集员要进行督导, 努力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二) 稳定和提高统计队伍
建设和稳定高素质的统计员队伍是保证统计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和监测数据质量的根本。各地要高度重视统计员队伍建设问题。要将统计监测工作落实到具体负责科室, 并安排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耐心、对数据的变化具有敏感性、具备一定统计业务水平的专职统计员。由事业单位承担具体工作的, 要明确行政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工。今后, 对各级统计员和信息采集人员要实行备案制, 避免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 努力实现统计监测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提高统计员业务水平, 黑龙江省每年都要定期开展统计员培训和交流活动, 各地也要在省级培训的基础上, 加强信息采集员的培训, 包括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统计知识的培训、软件操作技能的培训。同时, 要探索建立激励统计人员安心工作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的长效机制。
(三) 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针对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严重滞后的情况, 国家和农业部提出了加强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一系列要求, 出台了具体工作方案, 并安排了专项资金, 为畜牧统计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地也要把加强统计监测工作作为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工作来抓, 并从经费上给予保障。各地要加强对统计监测专项资金的监管, 严格按照项目规定的资金使用方向, 做到专款专用, 确保村级统计员补贴经费按时到位。同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 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支持, 增加对统计监测工作的投入, 保证统计监测工作稳定、顺畅、高效地运行下去。
(四) 强化作风建设
要从领导入手, 以作风建设为关键点, 在抓好统计监测预警队伍建设, 落实定岗定员制度和统计员待遇, 不断改善工作条件的同时, 领导要带头深入一线, 调查研究, 及时发现工作缺陷, 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机制与成功经验, 提高统计监测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要确立一套责任明确、赏罚分明、制度先进的畜牧业统计监测领导体系, 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使之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适应。与此同时, 要不断加强和改善与各级宏观决策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发挥系统的行业优势, 确立畜牧统计监测的权威性。
同志们, 开展畜牧业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是搞好畜牧业宏观调控的需要, 是畜牧兽医部门转变职能的需要, 也是应对畜牧业发展各种挑战的需要。各地要高度重视, 周密部署, 加紧实施。会后, 大家要将这次会议的精神带回去, 并向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和监测场点传达, 同时要扎实有序地开展统计监测工作, 做好生鲜乳收购站监测启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通过统一思想、密切配合、群策群力, 努力把畜牧业统计监测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收购工作 篇9
一、持股披露
持股披露一般又称为“举牌”, 当上市公司被收购时, 无论投资者采取何种收购方式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向社会依法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 同时不得再买卖该公司股票的制度。按照《证券法》规定, 在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 投资者的持股披露义务并不因采取的收购方式不同而有所区别, 只要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达到5%的比例时 (1) , 就得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信息披露, 或者说, 持股披露是成功收购任何一个上市公司的前置程序。
(一) 持股披露的特征
从《证券法》的规定来看, 持股披露具有如下特征:
(1) 持股披露是投资者持股达到法定比例后依法履行的义务, 如果没有达到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的比例, 则无须进行持股披露。
(2) 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至30%时, 持股人处于投资者的法律地位, 被称为投资者。其所以如此, 就在于持股人是否收购上市公司的意图还不是非常清晰, 或者说, 作为一般投资者出于炒股目的也可能持有该上市公司5%以上的股份。持股达到30%以上时, 持股人则处于收购人的法律地位, 被称为收购人。
(3) 持股披露是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至收购完成整个期间的义务, 这也就意味着, 持股人必须履行该义务, 持股人的法律地位和收购方式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二) 持股披露的具体内容
根据《证券法》第86条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持股披露的内容包括:
(1) 当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达到5%之后, 其应在3日内向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提交该事实的书面说明报告, 并予以公告。与此同时, 投资者无法再次购入或买入该公司的股票。
(2) 达到上市公司5%持股比例的投资者和一致行动人, 在该股份在买卖超过5%的比例, 必须及时向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提交报告, 抄报的同时在规定的期间内内, 投资者无法再次购入或买入该公司的股票。
(3) 上司公司做出的书面报告以及公告, 应该包括:首先, 持股人的名称和住所;其次, 持有股票的名称和数额;最后, 达到法定持股比例的日期。
依据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 投资者所拥有的上司公司权益由所持经登记的和未经登记但有表决权的股份组成之 (在这里, 投资者和他人共同拥有的权益必须合并计算) 。同时, 按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 合并权益的投资者通过其他手段, 诸如执行法院裁定、行政划拨、继承或赠予等方式, 股份变动达到法定比例之后, 必须履行想相关机构报告的义务, 并予以公告, 并且应办理登记过户的手续。
二、要约收购制度
该制度是为了达到收购人兼并或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 公开的向上市公司股东发送要约, 提出收购该公司股东的部分或全部的股份。一定程度上, 要约收购是最为复杂的收购形式, 这是也是《证券法》第四章主要规制的内容。要约收购可以分为自愿要约收购和强制要约收购两种形式。
(一) 自愿要约收购
我国现行《证券法》没有对自愿要约收购形式和内容做出明确的直接的规定, 但是《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23条则规定了投资者可以自愿选择收购上市公司股份的方式 (1) 。一般来说, 自愿要约是一项权利, 只要按照法定程序, 任何人在有充足的资金能力情况下, 都可选择适当时候发出部分或全部要约。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来看, 自愿要约收购具有如下特征:
(1) 收购人发出要约没有强制持股比例的限制。该要约并不以持有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为前提, 收购人对目标公司在任何持股比例下 (甚至还没有持有目标公司股票) 都可以对其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只是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25条规定, 要约“预定收购的股份比例均不得低于该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
(2) 自愿要约收购中, 由于持股人的收购目的在要约中已经载明 (即收购目标公司) , 因而无论持股人对目标公司的持股比例为多少, 均具有收购人的法律地位。
(3) 无论收购人在何种持股比例下发出收购要约, 均需要按照《证券法》有关规定进行持股披露, 即持有目标公司已发行股份达到5%的比例时, 就应当履行“举牌”程序。
(二) 强制要约收购
所谓强制要约收购, 则是指已持有上市公司30%的股份时, 若收购人继续增加其持有的股份, 则该行为就被视为收购行为;在没有取得中国证监会相关的要约豁免时, 收购人必须以公开要约的方式来完成收购。根据我国《证券法》第88条的内容, 投资者与他人共同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30%的, 如果继续进行收购的话, 那么必须依法全部股东提出收购股份的要约。不难发现, 强制要约收购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 强制要约收购以持有目标公司股份达到30%的比例为前提, 而无论此前是采取何种收购方式, 也无论收购人主观上是否以收购上市公司为目的, 只要持股达到该比例的, 如果要继续加持的, 那么应依法向该公司的股东提出收购其股份的要求, 此时收购人依法发出要约, 就成为收购人负有的一项法定义务。
(2) 一旦进入强制要约收购, 持股人就具有收购人的法律地位, 继续增加持有该上市公司的股份就视为对目标公司的收购, 而在达到一定比例之前, 除了自愿要约收购的情形外, 持股人只是具有投资者的地位。
(3) 强制要约收购发出的要约, 包括其期限、收购价格、收购数量及其他规定事项等, 与自愿要约收购发出的要约, 法律规定都是一致的。《上市公司收购办法》第29条对要约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规定。对于要约收购的期限, 《上市公司收购办法》第37条做出了相关规定, 要约的收购期限不得超过60天, 并且不能少于30天。
(4) 转变为法定义务的要约收购, 如果能获得中国证监会的豁免, 那么该要约收购就可以转为协议收购的形式。
(三) 收购要约
收购人不论采取自愿要约收购抑或强制要约收购, 都应向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收购要约是收购过程中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证券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都对其形式、内容、公告、效力、期限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1) 收购要约的内容。根据《证券法》第89条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28条、第29条规定, 收购要约包括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财务顾问专业意见和律师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三种文件, 其中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是最重要的文件。
(2) 收购要约的形式。正如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23条所指出的, 收购要约分为全面要约和部分要约两种形式。全面要约要买足“两个全部”——即发出收购要约内容为全部股东的全部股份, 而部分要约则是向目标公司的全部股东发出收购其所持部分股份的要约。
(3) 收购要约发出的期间。依据《证券法》第89条以及《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28条, 收购人在发出收购要约前, 须向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报送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 在报送的同时对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摘要做出提示性公告;在报送之日起15日内, 只要中国证监会对该报告书所披露的相关内容无异议的, 可以进行公告。但如果证监会发现该报告书与法律法规不相符的, 应告知收购人。那么, 收购人就不得公告其要约。由此观之, 收购要约发出的时间应当是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正式公告的时间。
(4) 收购要约对收购人的限制。作为一种合同要约, 一旦承诺则对收购人产生效力。因此, 收购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要约。在此问题上各国法律规定有所不同。在英国, 根据《公司收购与合并法典》的规定, 收购的有效期至少为21天。而在美国, 依据《威廉姆斯法案》的规定, 收购期限至少为20日。欧盟则在“公司法第13号指令”中规定, 该时间为四个星期。但是在我国, 《证券法》第90条第2款里规定, 收购要约约定的收购期限不少于30天而不多余60天。在要约期限内, 根据《证券法》第91条和第93条的规定, 首先, 收购人不得在承诺期限内人撤销该次要约。其次, 收购人如果需要进行变更的, 必须事先向国务院监督机构等机关提交报告申请, 经批准后始能予以公示。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40条则指出期限届满前15日内, 收购人不得变更收购要约。最后, 收购人不能在收购期限内出售或收购约定之外的股票。
(5) 收购要约价格。收购要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其价格。正因为价格是上市公司股东与收购人利益的重要体现, 所以各国立法均重视价格的定价及其计算、支付方法等内容, 具体表现为价格自由和价格法定主义。不难发现, 目前我国对定价采取了较灵活的立法路径——既非自由定价主义, 也非简单的价格法定的规定。 (1) 我国仅在《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价格定价的方法, 即收购人的要约价格不得低于同类股票在收购人提示性收购公告中6个月内已支付的最高价格。如低于该公告日的前一个月交易日的同类股票的日加权平均价格平均值, 那么收购人有权对就该种股票前6个月的一切交易情况进行评估。
(6) 收购要约支付方式。《证券法》对收购要约支付方式也未做出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36条规定, 收购人可采取现金、证券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支付相应价款。同时第27条又规定, 如有存在收购人发出的全面要约以终止上市公司上市地位为目的, 或者向证监会发出的全面要约未取得豁免, 则该要约应该以现金方式支付。如果以可以转让的证券来支付收购价款的, 收购人必须提供现金支付的方式供被收购人选择。
(四) “预受要约”和承诺
上市公司收购作为股票买卖行为, 合同的要约和承诺则是必经过程。在此, 必须厘清什么是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受要约人表示承诺的标志。
值得指出,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承诺与一般合同的承诺是有区别的, 在此上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在美国,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法》第14条第4款第7项的相关规定, 当承诺发生后, 要约人在收购开始60天之后仍未支付承诺的相应价金, 则收要约人有权在该60天以后的任意时间内撤回向要约人已交付的股票。由此可见, 美国的做法是赋予受要约人在做出承诺后一定时间内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这一做法可以保证受要约人在获悉更全面的信息之后进行第二次评估要约, 可以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受要约人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收购双方的公平公正。虽然我们注意到, 我国《证券法》没有在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承诺方面做出任何具体规定, 只有《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预受要约”制度, 但是却与美国的做法有相似之处。预受要约就是指受在要约收购期限内到要约不可撤回这段时间内, 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并不构成承诺。与美国做法不同的是, 既然不构成承诺, 收购合同就没有成立, 也就无须解除合同了。但又正是由于“预受要约”不构成承诺, 就意味着在合同成立受要约人还可以撤回“预受要约”。因此, 我国的“预受要约”制度实际上是赋予了受要约人在承诺构成之前可以撤回自己意思表示 (即反悔) 的权利。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42条规定, 我国要约收购的期限可以划分为两个时间段, 一为“预受要约可撤回”阶段;二为“预受要约不可撤回”阶段。在前一个时间段中, 受要约人做出的同意接受要约的意思表示不构成合同法上的“承诺”, 只能被称为“预受要约”。预受要约人在收购期限届满3个交易日之前, 可以办理撤回手续。根据预受要约人的申请,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可解除对该股票的临时保管权。但此后受要约人做出的“预受要约”在规定期限内就转变为不可撤回的意思表示, 即构成合同法上的承诺;承诺一经做出, 收购人与受要约人的股票买卖合同就正式成立。
(五) 履行合同
收购合同成立之后, 收购双方均受合同约定的约束。收购人应当依约接受受要约人交付的股份, 并支付相应价款;而就受要约人而言, 承诺后就负有按期交付股票的义务。根据《证券法》的规定, 收购要约的两种基本形式为全部和部分要约。如果双方约定为部分要约, 那么在向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的要约之后, 实践中难免出现受要约人承诺出售的股份数额溢出的情况。面对这种现实, 《证券法》第88条第2款强调如果法硕被收购公司股东承诺出售的股份溢出的情况, 则收购人根据实际情况应按实际比例进行收购。而且《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43条进一步规定, 当要约约定购买的股份数量超过预定收购数量时, 收购人的收购应当按照同等比例进行;若以终止该公司上市地位为目的而收购的, 收购人应当按照约定条件收购预售的全部股份;发出全面要约但未取得豁免的, 收购人也应收购该公司股东预售的全部股份。
除此之外, 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78条的规定, 要约期限届满之后, 如收购人违反约定义务的, 则自违约之日起3年内, 收购人不得再次有收购上市公司的行为。
摘要:上市公司收购是《证券法》的重要内容,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收购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公司上市收购过程中涉及对其所持股披露的时间和内容等制度;而要约收购制度包括自愿要约收购、强制要约收购、收购要约、“预受要约”和承诺、履行合同等相关内容等。
关键词:上市公司,持股披露,要约收购,协议收购,间接收购
参考文献
[1]陈忠谦.上市公司收购[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美]戴尔.奥斯.兼并和收购 (美国法精要.影印本)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3]王保树.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 (21世纪商法论坛) [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5.
[4]郑琰.中国上市公司收购监管 (国际金融法论丛)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汤欣.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收购 (法律科学文库)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官以德.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透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9.
收购猴子 篇10
这时, 收猴人放出话来, 每只猴子的收购价提高到20美元, 这个价格是原来的两倍, 村民又重新投入到捕猴的行动中。不久, 猴子的数量更少了, 村民再次停止捕猴, 于是收猴人把每只猴子的收购价提高到25美元, 但这时森林里的猴子已经很少了, 村民努力一天, 也很难抓到一只猴子, 大家渐渐都没了积极性。
后来, 收猴人把收购价提高到50美元。不过, 他说自己必须先回城里处理一些事情, 收购猴子的事由他的助手代理。收猴人回城后, 助手指着已被老板收购到的几千只猴子对村民说:“我们来做一笔交易, 我以每只猴子35美元的价钱卖给你们, 等老板从城里回来, 你们再以每只50美元的价钱卖给他。”村民拿出所有积蓄买下了所有猴子, 但此后, 他们再也没见过收猴人和他的助手, 森林里又到处都是猴子的身影。
[述评]陌生人开始收购猴子时, 村民们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大肆捕捉猴子;当猴子数量减少的时候, 陌生人开始涨价, 村民在更多利益的驱动下, 再次大肆捕捉, 等猴子相当少时, 陌生人再次涨价, 可是村民们很难抓到猴子了。于是助手便出现, 以35美元的价格将猴子售出, 并承诺老板回来可以叫村民们卖给他, 于是, 可怜又可爱的村民们上当了。老板再也没出现过。
收购企业也要收购人心 篇11
这条新闻若放在其他巨头身上或许不算新鲜,但对于一直在收购上“小打小闹”的Facebook则不同。毕竟在此之前,Facebook一向是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小型企业,进而将其人才团队纳入到自己的队伍当中。此次收购标志其收购战略的转变。
其实这种转变实为必然,一方面,图片是社交网络的核心体验,另一方面,Facebook在临近上市之际,这样大手笔的收购显然比其之前的收购方式更有意义。而通过上市融资50亿美元足够使Facebook推动未来并购市场的变革,虽然扎克伯格称这此收购不会是一系列大手笔的开始,但将其视为对手的谷歌等巨头肯定是不会相信的。
不过不管Facebook是否继续大手笔下去,收购战略的转变已经证明它加快了做大做强的步伐。可是,许多Instagram用户却并不买账,称厌恶Facebook所带来的隐私问题,甚至明确表示要删除掉自己在Instagram上的图片来保证自己的隐私权。
因此对于Facebook而言,收购小公司得到人才,而收购成熟企业得到的除了该企业的产品和业务之外,还有它的用户群体。所以Facebook收购企业,也要“收购”人心,在整合收购来的业务时,还要替那些用户着想,想想如何将他们的心也成功地“收购”过来。
浅谈杠杆收购 篇12
曼联的收购就是一次典型的杠杆收购。所谓杠杆收购, 是资本运作的一种形式, 它的实质其实是利用举债的方式来为收购筹资。通过借贷融通资本, 并利用财务杠杆扩大负债的比例, 这样就能以非常少的股本投入融得数倍的资金, 从而可以收购或重组目标企业。这样的收购者需要做出十分精确的评估与筹划, 使得收购后公司的收支处于杠杆的平衡点, 有“收购艺术家”之称。这是一种技巧性极高的收购方式, 固然风险也极高。如此一来, 收购后公司无论盈利或亏损, 对收购者的影响都会被财务杠杆放大数倍。若可通过上市把股票变现或者出售给其他投资者来退出投资, 收购者便可从中大赚一笔。
财务杠杆是一个很广的概念。我比较倾向的一种理解是西方的理财学将财务杠杆的定义倾向于强调企业对负债的利用, 即负债经营。通过适当而合理地举债来调整资本结构, 是可以给企业和股东带来额外收益的。因为不管企业某年的利润是多少, 分配给债权人和优先股持有者的利息和股利都是一定的, 不随企业利润的增减而有所变化, 即财务费用是固定的。所以, 当企业的息税前利润变大的时候, 每单位盈余所负担的固定的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地减少, 无疑这将为普通股的持有者带来更多的回报。
当然,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 财务杠杆伴随着财务风险。风险这个概念往往与损失和不确定性相关联, 若某件事情会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损失, 我们往往就认为这件事是有风险的。财务风险是指股东承担的额外损失, 这是由于在未来收益情况还不确定的前提下, 企业过多使用债务作为资本而导致的。这种情况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如果企业能够经营得非常好, 使得投资的收益率大于负债的利息率, 即收益在用来偿还利息之后仍有剩余, 则投资者能通过财务杠杆获得更多的好处;反之若企业经营不善, 导致赚的钱还不够付债务的利息, 由于杠杆的放大作用, 投资者会承受额外的损失。这种不确定性, 就是财务杠杆带来的风险, 也就是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
杠杆收购充分运用了财务杠杆的原理。杠杆收购最大的特征和本质就是举债收购, 也就是以债务作为收购所使用的资金的主要来源。资金首先来自于银行贷款, 且它是以公司的资产作为抵押的, 其次是垃圾债券、优先股、可转债等, 最后才是代表所有者权益的普通股股票, 只占百分之十左右。杠杆收购在西方已经发展出了成熟的模式, 是一种较常见的收购方法。杠杆收购有其合理性, 它适合一些资金告急而又想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 而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作抵押, 银行也不会拒绝贷款的申请;再者, 投资银行在整个过程中提供咨询、顾问和评估的服务, 这种可以赚取不少佣金的生意, 精明的投行怎么会放过呢?
杠杆收购离不开发达的资本市场, 这是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流通的保障。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投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 往往由并购企业自己来寻找并购目标并进行方案的设计和价格的谈判, 再加之法律法规的不成熟、政府的干预以及管理方面的混乱, 往往使并购以失败告终。再者, 我国的债券市场对于融资有一定的障碍, 垃圾债券是收购所需资金的来源之一, 但垃圾债券在中国的发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我国发行公司债券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从企业自身因素来看, 当下, 我国企业经营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也就是常说的“软实力”不足。企业往往过度依赖一些固定资产来盈利, 所以固定成本很高, 一旦经济形势有大的波动, 应变能力太差, 容易导致经营出现困难和亏损, 甚至破产, 给收购者带来巨大损失。
针对国内杠杆收购面临的困难, 我国若发展杠杆收购可考虑以下对策。
第一, 加强对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规范、完善和监管。当下, 由于企业对国有商业银行还是缺乏信心, 大型的金融项目往往是委托一些外资的银行来进行操作的。事实上, 国有商业银行的对我国企业的了解和认识更是比外资银行更全面,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国外投行的成功经验, 摸索适合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之路。
第二, 改善融资渠道, 优化资本结构。发展杠杆收购, 融资是最重要的一环, 决定着整个收购活动的成败。我国的资本市场还相当不成熟, 资金融通有诸多障碍。政府应采取政策措施, 完善各类融资渠道, 帮助企业使其融资结构更加合理化。
第三, 改变企业当前的盈利和发展模式, 企业的经营应立足长远发展。收购的成功否要看收购后企业能否持续良好地经营和盈利。企业应探索更加灵活的经营和发展模式, 勇于进行创新, 目光长远, 保障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穆红梅.杠杆收购在我国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黄嵩.曼联上市:资本玩家的游戏[DB].个人博客, 201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