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生产综合科的工作自我总结

2024-10-05

农业局生产综合科的工作自我总结(共11篇)

农业局生产综合科的工作自我总结 篇1

农业局生产综合科年工作总结

农业局生产综合科年工作总结 农业局生产综合科年工作总结

一、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水平

我们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根据《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规范、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各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

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我局的计划统计工作获得了泰州市农委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继续在四市两区中处于先进行列。年、年被泰州农委表彰为系统计划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二、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形势分析研究和职能工作情况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今年来主要是按季度开展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及时总结研究各阶段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形成专门材料上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上级各

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情况调研总结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及市政府和局领导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农业发展及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等五次专项农业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报表等进行了报送。

为了确保系统全年各项职能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乡镇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明确。全年分三次对系统各项职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局各位领导参考。

另外,结合职能工作的开展,还进行了系统农业招商引资、乡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调查分析,累计全年共组织进行农业生产调查十四次,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农业调查等任务指标。

三、认真做好规划、计划、政策意见制定等项工作

一是组织进行了年农业重点工作目标 的调研,制订了《年泰兴市农业重点工作及考核办法》,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为促进系统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是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我们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及相关专门人员对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家、省、市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完成了泰兴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是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2号文件精神,配合农工办完善了我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

客观分析全年的工作,虽然做了一点琐碎的事情,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年,我们将继续在上级 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室职能的 履行和发挥,按照“编制计划,切实可行;提供信息,准确可靠;农情调研,经常深入;事务管理,系统规范;为农服务,热情周到”的工作要求及服务承诺,从严要求,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开拓创新,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改进和提高。

一是多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切实提高农业调查与研究的广度和结合度,努力做到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克服就数据、材料分析情况的现象,充分发挥本科室为农业生产指导和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计划性、时效性,提高组织和协调水平,在系统内部积极开展业务学习、竞赛、评比等项活动,促进农业统计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各项业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使科室的整体工作情况在泰州市农

委系统继续保持先进水平。

农业局生产综合科的工作自我总结 篇2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 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借鉴国外经济发展经验, 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反映了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也是水利改革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工作, 必须树立六个观念:一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 确保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用水安全;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 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水利建设中避免和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和自然的侵害;三是节约资源的观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 树立节水意识, 完善节水机制, 建设节水型社会,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1998年大水以来, 水利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利部党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水利工作的实际出发, 在系统总结多年治水实践的基础上,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近几年的实践表明, 这一治水思路贯彻了中央水利工作方针, 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直接体现。

从水利改革与发展自身来看, 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认识还不尽一致, 贯彻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及安全隐患等问题较为突出, 公益性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维护补偿政策尚未到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约束尚未消除, 水利的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亟待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较低, 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中央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 将水利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位置, 国家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后, 仍将继续保持较大的中央水利投资力度, 水利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迎难而上,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解决水利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确立水利发展目标和任务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总的来说, 就是要把握一条主线, 突出三个抓手, 明确五个目标, 构建六大体系。

把握一条主线。就是要在水利工作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 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着力解决好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全面提高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突出三个抓手。一是加快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也是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快发展, 才能解决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 才能提高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才能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二是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也是加快水利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深化改革, 才能建立水资源和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 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机制, 才能完善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水行政管理体系;三是强化管理。管理是提高效益的基础, 也是保证水利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强化管理, 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才能使水利工程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 才能提高水利管理部门驾驭水利工作的能力。

明确五个目标。一是保障饮水安全。把保障饮水安全、保护人的健康生命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和突出重点, 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改善供水水质, 保护饮用水源, 切实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保障防洪安全。以大江大河治理为重点, 提高重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减灾能力, 将洪涝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保障粮食安全。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 提高农田灌排能力和农业用水效率,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四是保障经济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 满足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战略布局对水的需求;五是保障生态用水安全。以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为重点, 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维系河流健康生命,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 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要着力做好六项工作。

第一,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可持续发展水利基础。一是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 重点解决农村群众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及血吸虫病区等水质不达标和局部地区的饮水困难问题;二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在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 新建一批大型灌区, 对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 发展雨水集蓄利用, 加强水利建设;三是加强农村水电和电气化建设。加快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步伐, 实施光明工程, 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用电困难;

第二, 加快各项水利改革, 理顺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体制机制。一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进行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加快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对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二是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水利投资体制, 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 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 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 切实加强水利资金管理;三是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水利项目“代建制“, 规范水利建设市场, 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加快水管单位体制改革, 建立工程管理和维护的投入机制, 落实管护经费, 推进管养分离, 精简管理机构, 加强经营管理, 确保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效益的发挥。

第三, 加强水利政策法规建设, 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法制保障。抓紧完善《水法》、《防洪法》的配套法规, 研究制订水利建设的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生态保护等政策措施, 争取尽早出台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新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加强水政执法体系建设, 规范水事行为, 提高执法能力。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水平。

第四, 加强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 增强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活力。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科技攻关, 抓好水利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加强水利队伍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培养高素质水利人才, 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 把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简要论述了新时期农村的水利工作。

农业局生产综合科的工作自我总结 篇3

白城市作为吉林省西部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耕地的作用十分重要,而耕地质量更是关系到粮食的产量,关注耕地质量也就是关注粮食生产问题。

1.白城市耕地现状

1.1耕地数量状况 吉林省白城市人均占有耕地少,并呈逐年减少趋势。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减少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且开发成本趋高。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白城市耕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资源日趋紧张,原有的耕地后备资源已开发殆尽。

1.2耕地养分状况 白城市土壤类型分为11个大类,以黑钙土、草甸土为主。因土壤类型和施肥水平不同,各县(市、区)耕地养分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耕地主要养分含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一是耕层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二是耕层速效氮、磷含量有所增加;三是锌硼等微量元素含量不足,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1.3耕地理化性状 耕土层退化。由于连作,土壤风蚀、水土流失严重;犁底层增厚。由于实行联产承包,土地分散经营,大马力的大、中型农机具锐减,耕翻整地深度不夠;耕作层板结。由于玉米种植面积大且多年连作,米豆、米薯、米杂等良好的轮作制度不复存在,难以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

2.保护耕地质量在白城市的主要做法

2.1测土配方施肥 近年来,国家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作为保障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作为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白城市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有7个年头。随着工作力度和财政投入的逐年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在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普遍增强,切实认识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积极性比较高,有效控制了盲目施肥、过度施肥现象的发生,减轻了由于施用化肥所产生的面源污染,遏制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现在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已达50万公顷,化验土样10万个,发放农民施肥卡10万份。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5%,每年增产粮食近2亿公斤,农民增收1.5亿元,节约化肥490万公斤,节约成本690万元。

2.2增施有机肥 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近几年,虽然有机肥的施用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有些地方领导和农民对有机肥的认识不足,积造有机肥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引导,有机肥积造完全靠农户自发,很难形成规模,而且技术比较落后,质量较差。这几年,我省出台了“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政策,达到20立方米以上给予补贴10元,每公顷施用商品有机肥(有机质含量不低于30%)1000公斤以上给予补贴150元。这一政策的试点和全面施行,必将大大激发农民积造、施用有机肥的热情,对提高耕地质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3普及根茬还田技术 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加之翻地整地及灭茬机械的改良,白城市玉米根茬还田技术普及很快。在推广根茬还田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了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等有效途径,但受收获习惯和大型农业机械缺乏的限制,现阶段秸秆还田还难以大面积普及。

3.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3.1重视不够 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是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各级政府虽然很重视,农民群众也有认识,但在实践中往往停留在口头上,缺少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问题。

3.2投入不足 一是近年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国家投入主要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但资金投入额度小,只能采取“撒芝麻盐”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按每公顷改造费15000元计算,每年最多只能改造6000公顷左右,以这样的速度,白城市现有的中低产田还需改造30年以上(按白城市总耕地74万公顷的1/3计算)。二是近年涉及耕地质量监测方面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市县两级土肥管理部门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土壤理化分析,根本不具备应有的耕地质量监测手段。三是国家在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白城市各类田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灌区工程基本是70年代建成投入使用的,工程老化失修,大中型水库带病运行,致使水利工程难以发挥作用,农业生产仍是靠天吃饭。

3.3综合措施难以实施 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多是单一的项目,只是借助工程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对耕地内在的质量建设,难以提出明确目标。特别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耕地质量监测、农田污染防治等工作,国家缺乏必要投入,难以在面上推开。

3.4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 《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规定,“耕地质量建设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的农业行政部门”,但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建设计划安排、资金分配、项目管理等方面实际权限极其弱化。在项目规划、资金调配、工程实施等具体工作中,各部门之间有机协调和配合、资金整合不够,责、权、利分离,使有限的资金未能投入到耕地质量建设的关键环节,造成耕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不仅在地力和田间基础建设上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在耕地环境建设的监督管理方面也比较薄弱,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药、化肥的盲目投入,农业的点源、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随意排放、城市垃圾和废弃物大量向农田倾倒、过度施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到处堆放、大量使用非降解农膜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耕地质量明显下降。白城市化肥常年施用量50万吨(折纯量为17万吨),施用强度接近730公斤/公顷,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磷肥的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0%~50%,剩余的养分都残留在耕地中。全市每年农药使用量超标,使用强度为5.4公斤/公顷,利用率仅为30%,使耕层农药残毒含量越来越高。全市农膜使用量较高,回收率低造成土壤污染。因城市污水和废弃物污染仍很严重,给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以至于造成污染后,难治理,耕地质量下降。

4.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4.1加强培训 就耕地质量情况对农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行有針对性的培训,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耕地质量保护提高意识。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等,还可以涉及保护耕地的具体技术。充分发挥土肥科技在耕地质量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土壤肥料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土壤退化与防治、污染耕地修复与防治、新型肥料研发与施肥技术推广、土肥技术标准制定、耕地质量检测和耕地质量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土壤肥料科技成果转化。只有工作人员在指导农民具体保护耕地时具备丰富相关知识,才能更好把这项任务做好。

4.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近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国家改土项目的面积和质量难以保证,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科学施肥、耕地质量监测、防治农田污染等重要工作进展缓慢。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同时要做好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建设。全面实施耕地有机肥增补工程,进一步组织实施平衡施肥行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3实行耕地质量数字化的动态管理 建立不同地区地力数据库和监测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现代测试技术,了解各地地力变化情况,密切关注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制度和预测预警系统,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耕地地力培肥措施、耕地质量管理提供资料,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指导和服务。

农业生产人员的年度工作总结 篇4

一、强化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来到公司之后,工作期间处理完日常的工作内容,我在工作之余一直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加强。学习大田蔬菜管理、学习节水灌溉农业新技术、学习关于农业类、农资类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蔬菜病虫害的预报与提前预防。参加了安吉县第4、5次的稻飞虱统防统治回忆,积极与同事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自己综合知识技能的储备。

二、努力工作,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进入刚到公司之后,主要是协助韦蒲雄的工作。这段时间工作主要是两个分为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基地初期的开发,主要包括是沈先恒后期花菜苗的养护、道路和排水的设计,基地第一批土地的旋耕、和种植承包商的交涉,使他们投入到公司生产、使基地能初步的进行生产农事操作。第二阶段是100亩花菜的定植,56亩西兰花的育苗,这段时间是最忙的时候,因为是公司第一次上规模的生产,生产标准、农资、人工、突发事件都需要我们是一线去监督和处理的。

韦蒲雄调任重庆后,我主要是负责这156亩的管理,主要是与承包商种植田亩的统计上报和工资结算、灌溉水道的疏通、病虫害防治和日常生产和采收的人员调配。到目前为止花菜共采收25亩左右,产量为75000斤。后期花菜生长良好,预计采收时间为12月下旬。

三、认真做好本区域生产台账记录工作

农事生产的同时,我们做一份生产台帐记录农作物的生产情况,包括种植的品种、种植面积、前茬作物、生产标准、肥料使用记录、农药使用记录、销售记录等。规范公司的生产标准,做成一套系统的体系,来形成企业文化。尽量使用少使用农药,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资来确保公司产品的质量。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 篇5

一、种植业方面

(一)职工培训及各项制度的制定。

1、新职工的培训。今年春季利用农闲时节结合师科委开展的科技之冬活动,各场、站都开展了丰富的培训活动,让新职工不但学习红枣等经济林的栽培管理技术,还学习了兵团历史、法律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识。

2、技术人员的培训。在5、6月份利用休息时间,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吕平惠教授、南疆果树专家车凤斌老师、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门旗博士对果树的管理技术、水利灌溉等方面进行了讲解。

3、制订了土地承包等多项管理办法。针对皮墨垦区新职工多,经济林、防护林等面积越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来越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大,在今年春天就召开了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职工管理办法》、《土地承包管理办法》、《林权改革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垦区的各项管理步入正轨,并让职工从中得到实惠,调动了职工生产管理的积极性。

(二)种植准备。

1)、在植树前完成了土地平整、开沟、施肥、平沟等系列工作,在各期工作中,均经过认真、严格的检查、抽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2)、严格挑选苗木。成立苗木考察组,亲赴苗木供应地考察,苗木运到本地后再组织细致的检查。

3)、做好植树方案和物资预算。

(三)种植期间,各负其责,坚守岗位,积极采用新技术。

1)、种植期间,成立植树领导小组,下设7个工作组,整个环节统一调配,加强联系,在今年春天顺利完成植树各项工作,建园造林面积23000亩(含补植折合面积),种植各类苗木343万余株。其中枸杞4629亩,骏枣6575.8亩,冬枣6679.7亩,杏树1144亩,新品种枣732亩。

2)、采用abt-3号生根粉、s-诱抗素浸根种植,套袋的使用,为今年苗木成活率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田间管理

1、肥水管理。垦区采用的是先进微灌方式,实行轮灌制度。在水管处和建管局的指导下,水管站和分场全力以赴确保系统运行正常。

为了增加果树养分,促进根系生长,采取树盘松土,施肥和喷施尿素、奥丰等叶面肥料等措施。为促进套种作物良好生长,地块加施滴灌肥每亩每水2千克,基本上保证一水一肥的管理。

2、树型的修剪。以撑、拉、垂、吊的方式开张树型。杏树以多主枝无主干的开心形为主要树型,枣树以自然开心形为主。枣头枝的处理是以其长度在20厘米以上时摘心,促进老化增粗,二次枝的枣头不摘心。

3、加强病虫害防治,农药以齐螨素、辛硫磷为主。

4、鼠兔害的防治。用石硫合剂涂抹树干或投毒饵等方法。

5、抵御自然灾害,发展粮食生产。在果园里套种粮食等作物,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风沙的危害,改善了小环境气候。今年种植玉米1480亩,小麦2751.3亩,西瓜3524亩,打瓜2128亩。现已收获玉米92.1吨,小麦286.924吨,西瓜4997.245吨,打瓜37.418吨。在粮食等作物生产中,基本上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力负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6、为增加了职工收入,鼓励职工自种黄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及部分蔬菜。

7、灾后管理。风灾、霜冻后,及时喷洒赤霉素、清水,并追施促根肥,促新芽萌发。田间灌水,适当浇水,不旱不涝,促长新枝,以保成活。

8、在春季没有种植的3000多亩地内种植苜蓿和油菜,安装了喷灌设施。由于自然灾害严重,造成绝收,现已种上了小麦。

(五)、今年修建的36座大棚,按团里出台的优惠政策已承包给职工,现全部投产,预计可基本上解决垦区今冬吃蔬菜难的问题。

二、林业方面。

成立初,就加强了防护林管理力度,制订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如《皮墨垦区防护林管理办法》、《皮墨垦区林权改革办法》、《皮墨垦区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了造林的保存率。

今年春季种植防护林1964亩,预计在秋季植树5000亩。管护是每项林业工程保存的最基本条件。我团管护抚育范围广,管护是林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抹芽、修剪:将去年秋植和今春新植的杨树留健壮枝一个,其余全部抹去,并于所留枝条上部留2厘米,其余全部剪除;对枝条过多的柳树、白蜡树修建定干,以便向上生长。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 篇6

20主要完成指标:农业总收入1.9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农民人均收入7225元,增长8.1%。新增市级著名品牌一家,创立一家蔬菜产品研发中心,完成1500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提前完成畜牧环境整治工作。

一、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民合作意识增强

农业企业稳步发展。年全镇农业企业产值坚持快速增长,总产值达1.18元,比去年同期增9.3%。农业企业经过QS认证7家。企业注重自身层次的提升,今年技改、厂房扩建投入资金325万元,新建产品化验检测室,完善各项产品检测设施。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三丰可味雪菜食品有限公司创立三丰蔬菜食品研发中心成功,为产品发展提升了空间;同时在西城村承包土地200亩,进取开展新品种试验与繁育。

农民专业合作社亮点突出。经过一年来的规范化建设,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员人数、注册资金、带动农户增收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全镇9家合作社共有社员271人,注册资金总计227万元,联系带动农户1700多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帮扶社员方面发挥了进取有效的作用。滨海蔬菜合作社对全年雪菜种植质量好、按要求规范操作的大户给予农资奖励,共奖励农资15吨;浅海紫菜养殖合作社在9月份受13号台风影响,其中一个生产组的紫菜棚受损严重,其他三组农户在理事长的带领下主动让出部分自已的养殖棚,给受损的社员,在大灾面前体现出的合作社的互帮互助;星盛合作社进取创立生态养殖园区,为解决畜牧养殖环境污染探索出路。

订单农业进一步扩展。农业订单紧密联结了企业与农户,理顺了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不但保证了企业生产资料的来源和品质,也稳定了农户生产的信心和收益,使企业和农户取得了双赢。经过近几年订单农业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农户意识到农业订单的重要性,早早地与企业签订了订单,种子供应、田间管理和收购统一由企业派专人指导,农户即省心又省事。全镇今年共开展订单1278户,订单面积6500余亩。

二、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效益农业比重增大。

效益农业快速发展。随着我镇经济、交通和环境的不断改善,农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一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滨海垂钓观光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重视品牌宣传,全年共接待游客7300人次,收入43万元,同比养殖收益增3.68倍。二是新品种的快速推广。今年推广“杜长大”瘦肉型生猪,覆盖率从去年的45%增加到此刻的95%,效益增加明显。三是设施农业快速增加。今年全镇大棚设施栽培面积1700亩,增幅42%。大棚农产品覆盖面越来越广,逐步扩大到蔬菜、草莓、葡萄、柑橘等高级经济价值作物。

粮食生产坚持稳定。全面落实粮食补贴政策,不断改善农田设施,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充分调动了农户种粮的进取性。全镇今年落实粮食种植面积11300亩,后期受二次台风影响,晚稻出现了大面积的倒伏和青枯,平均亩产仍到达了410公斤,全镇粮食总产量4633吨。

农业规模化趋势明显。我镇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户开展规模经营,充分发挥农业大户的示范作用,加快农业政策宣传,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对合同的监管。今年,全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达6155亩,流转率28.8%,规模经营10亩以上农业大户303个。

三、无公害生产快速推进,农产品更加安全。

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继续鼓励企业无公害认证的开展,并给予必须的资金奖励。今年经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企业三家,认证面积2550亩,经过无公害产品认证企业二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制度化建设更加完善,推行“统一供种、统一用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的四“统一”标准。

疫病、虫、草防治落实到位。为严防畜禽禽流感、口蹄疫的发生,全年共免疫生猪41336头次,牛29头次,山羊321只,鸡鸭等禽类106253羽;并做好生猪出境检疫,共检疫生猪23000多头;配合做好松材线虫的防治,全部清理镇域内死松树;全年清剿加拿大一枝黄花草四次,共投入资金4.2万元,清剿面积420余亩,有效的抑制了一枝黄花草的扩散。

农产品安全监测力度加强。今年新成立农残速测检验室,共抽检上市蔬菜73次,检测合格率100%;推行自产蔬菜上市证制度,共登记上市证153份。检测和上市证制度的开展,有效的提升了农户安全生产的意识。与水产养殖户、蔬菜种植户签订安全用药承诺书166份。

四、农业基础设施全面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业综合开发进展顺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业生产本事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今年共投入资金300万元,高标准严要求的卢一村1500亩农田的国家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过验收。落实了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计南一、岐西、唐家、岐化四个村,3800亩农田,已经过招投标,准备进场施工。

水利设施基础明显增厚。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实际农业生产需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水库内塘进行全面安全检查,继续搞好河道保洁,恢复河道调蓄功能,改善河网水环境及河道两岸景观,构成水清、岸净、景美的平原河网体系;今年完成和落实的水利设施项目有:

投资28万元完成周一江塘加固工程;

畜牧环境整治任务提前完成。今年继续稳妥推进畜牧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分批分村逐一关掉。共关掉养殖场142家,其中:生猪养殖场82家,蛋鸭养殖场60家;关掉养殖棚舍面积26933平方米,其中转混结构21047平方米,棚屋1966平方米,竹棚3920平方米。至此,提前一年完成了既定的整治任务,禁养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已全部停产关掉或搬迁。

林业生态显著改善。加强植树造林,调整林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全年林相改造面积370亩,栽植杨梅13000株,香樟3000株,合欢5400株。建设以名茶、用材林为主的基地造林300亩,以柑桔为主的林业结构调整500亩,开设方桥、周一、姚家等五个村生物林带3.2公里。严格执行木竹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制度,严禁采伐阔叶林,全年材积采伐控制在立方米以下。加强森林火险的防治,成立15支森林救火小分队,开设防火林带,全年火害率控制在0.1‰以下。

五、农业综合服务更加健全,支农效果明显提升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挥进取作用。农业种、养殖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都很大的行业,建立风险稳定机制,是保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今年我镇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共35户,其中:晚稻17户,生猪17户,钢构大棚1户。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保大灾”上发挥作用明显。尤其是二次台风影响,全镇晚稻受灾严重,参保的17户晚稻种植户共得到保费赔付67740元,有效的减轻的农户的损失,保障了农业生产。

农业科技服务逐年完善。今年继续抓好以“绿色证书”培训为主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加快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农业科技在促进农业增效中的作用。今年共开展水产养殖、生猪养殖绿色证书培训二期,培训人数71人;开展红颊草莓种殖技术、生猪疫病防治、农民信箱操作等实用技术培训17次,培训713人次。抓好以试验为主的技术推广,开展了坛紫菜丝状体培育比较试验、晚稻品种种植比较试验、红颊草莓种植试验等农业小项目,使农业科技能更容易、更有效、更迅速地被农户理解。

农业局生产综合科的工作自我总结 篇7

建立和谐农村社会和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农村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并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的产出能力[1],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科技投入水平、社会经济效益和气候资源潜力等方面的指标,体现了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思想。研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促进农村社会生产与经济、人口、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等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生产的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湖北省是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差异十分显著的地区,同时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产出大省,研究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湖北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本文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状况,以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指标为基础,揭示不同农业生产区的主要优势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和措施,克服片面追求产值的倾向,引导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协调。

2 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为准确评估湖北省各市(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构建生产能力指标体系。在各个具体指标的设置上,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指标的全面性。不仅包括区域自然条件,也涵盖了社会和经济情况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指标的可操作性:其指标应可以在政府权威资料中可查询到客观数据。三是指标的简洁性:所选指标尽量精炼、实用,具有较小相关关系和多重共线性。四是指标的可比性。经济指标一般带有很强的后效性和地区性,应尽量选取人均指标以反映真实情况。

2.2 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以上原则,参考国内外已有的文献和湖北省现有的资料情况,可以提出以下指标:国土总面积X 1(km2);人均耕地面积,X2(hm2/人);农业劳动力数量X3(万人);有效灌排耕地面积密度X4(%);当年机耕耕地密度X5(%);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X 6(kg/hm2);单位面积耕地水利投入X7(元/hm2);复种指数X8(%);每万农业劳动力中当年培训的农机人数X9(人);单位面积机械动力X10(k W/hm2);每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X11(元);农民人均收入X12(元);农村农业总产值X13(亿元);粮食作物单位产量X14(%);农业GDP密度X15(%)。

考虑到指标的权威性,本指标体系原始数据均来自《2004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和《2004年湖北省农村统计年鉴》,并进行一定的综合整理,采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3 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及说明

3.1 主成分分析过程和结果

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将众多具有错综复杂相关关系的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既能使各主成分相互独立,又能更集中更典型地表明研究对象的特征,还能避免大量的重复工作[3]。本文运用SASv8.1统计软件对体系的15个指标进行处理,以累计贡献率达到85%为标准,有关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4.83%,即保留了原始指标84.83%的信息,相对于15个指标具有显著代表性,因此选择前5个主成分代替15个指标。

主成分的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载荷系数代表个主成分解释指标变异方差的程度。在主成分分析中,一般认为载荷系数>0.3就是显著的[4],其对主成分解释度可到达10%。本文选取载荷系数>0.3的标量来解释主成分(标上*号的数值为选取的载荷系数)。

根据各主成分解释的方差占原始指标变量方差的比重,运用fa=ca/∑ca计算各主成分的权重。同时,结合Sa=∑Saj×fj可算出湖北省各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综合得分,从而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其中,fa为各主成分的权重系数;ca代表主成分贡献率;Saj代表地区j在主成分fa上的得分;Sj代表地区j的综合得分。湖北省各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分详见表2所示。

3.2 对主成分的说明评价

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34.54%,其权重占到主成分的40.72%。该主成分主要载荷在有效灌排耕地面积比重、当年机耕耕地比重、单位面积机械动力、每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和粮食作物单位产量上,主要反映了地区农业发展优势和潜力,可归纳为地区农业质量因子。

第二主成分权重为25.26%,主要载荷分布在农村农业总产值、农业GDP比重和农业劳动力数量,体现了地区农业经济总量的发展和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可以归纳该成分为农业规模因子。

第三主成分权重为18.30%,主要载荷在人均耕地面积、复种指数、每万农业劳动力中当年培训的农机人数。该成分主要体现指标体系的农业科技投入方面,反映地区科技进步发展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农业技术因子。

第四主成分权重为9.33%,主要载荷在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耕地水利投入、每万农业劳动力中当年培训的农机人数。

第五主成分权重为6.39%,主要载荷在国土总面积、单位面积耕地水利投入、每万农业劳动力中当年培训的农机人数。两者在载荷指标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反映了地区当年农业物质投入,故综合称为农业物质投入因子。

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成因及对策

根据各地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得分,可将湖北省17个地州市分为4个等级:得分大于1的农业核心区—武汉市和鄂州市;得分在0~1之间的农业优势发展区—襄樊市、荆州市、荆门市、孝感市、仙桃市、黄冈市和潜江市;得分在-1~0之间的农业综合发展区—随州市、宜昌市、天门市、咸宁市和黄石市;得分小于-1的农业生态发展区—十堰市、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

4.1 农业核心区

武汉市综合得分为1.6037,是湖北省农业发展实力最强的区域,说明农村社会协调性和农业发展持续性最好。武汉市在第一成分农业质量方面仅次于鄂州,在第三、第四成分上均居第一位,说明其农业质量、科技投入和物质投入都有较好的表现。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农业生产条件好;作为特大城市,庞大的城市消费市场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了依托,农业利用效率高。第二成分得分为-0.5176,处在平均水平之下,说明其农业规模偏小。其原因是武汉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用地急剧扩张,造成农业用地大量减少,人均耕地降为0.0263hm2,仅为荆门市人均耕地0.0819hm2的31.97%。武汉应当继续保持并加强农业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和物质投入,提高农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也应当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实现农业规模效益。

鄂州市综合得分为1.0202,仅次于武汉居第二。鄂州市地处武汉东南面,国土面积狭小,农业规模小,第二主成分得分居倒数第二位。农业质量因子得分为3.5921,高于武汉市0.9169,是其利用毗邻武汉消费市场的优势,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质量,增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结果。鄂州市今后的发展应当在稳定农业生产质量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的物质投入,增强农业效益,提高农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4.2 农业优势发展区

农业优势发展区有襄樊市、荆州市、荆门市、孝感市、仙桃市、黄冈市和潜江市,其综合得分分别为0.7668,0.7427,0.7264,0.5452,0.5008,0.4956,0.2977。该区均处在鄂东和鄂中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良好,农业规模较大,农业实力相当,各有特色和优势。襄樊市农业规模居全省第二位,具有一定的农业科技投入,但农业物质投入欠缺。荆州市耕地资源丰富,农业规模居湖北省首位,规模因子得分为3.2131;物质投入巨大,仅次于武汉市。荆门市、仙桃市和潜江市地处鄂中平原,农业发展质量均处于较高水平,目前发展形势良好,但是农业科技因子得分低,需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孝感市和黄冈市地处鄂东北低山丘陵区,形成了一定的农业规模,其它指标无明显优势。

4.3 农业综合发展区

农业综合发展区有随州市、宜昌市、天门市、咸宁市和黄石市,其综合得分为-0.0349,-0.1011,-0.1208,-0.2139,-0.5406,各区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都有一定程度的农业发展限制因素。随州市属于鄂北岗丘陵区,农业规模较大,有效灌溉率和机耕比重都居湖北省第四,但其它方面仍需要加强。宜昌市、咸宁市和黄石市均为低山丘陵地带,不利于农业发展,但由于农业科技投入较高,将在未来发挥明显效果,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天门市地处鄂中腹地,地势平坦,土地资源利用条件优越,有效灌溉率达到100%;人均耕地资源丰富,但国土面积狭小,农业科技投入和物质投入薄弱,今后需要不断加强财政支持,冲破农业发展的瓶颈,提高农业竞争力。

4.4 农业生态发展区

农业生态发展区有十堰市、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综合得分为-1.1715,-1.8136,-2.7028,处于全省落后位置。该区位于鄂西北西南,地形复杂,主要为山地区,发展农业条件恶劣,农业质量因子为全省后3位;经济条件落后,没有形成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制度,难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该区以山地为主,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土地利用效率低[5]。该区的发展应当主要突出林地的资源优势,一方面通过提高林地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治山保水工程来强化其生态功能,同时发展林业特种产品促进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在退坡耕地还林的同时,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缓解人地矛盾。(下转第44页)(上接第40页)

摘要:从研究湖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建立涵盖5个方面15个指标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体系,运用统计软件SASv8.1对湖北省17个地州市的农业生产指标值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得到各地州市的综合得分,据此将各地州市分为农业核心区、农业优势发展区、农业综合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发展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湖北省,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门宝辉,梁川.TOPSIS法在农业综合生产力评价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3):159-161.

[2]崔世友.农业综合生产力系统论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16(3):168-170.

[3]胡伟平.广东地级市中心城市聚类分析[J].热带地理,1994,14(4):305-314.

[4]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401-419.

农业局生产综合科的工作自我总结 篇8

【关键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广西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十二五期间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十三五时期提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更是能够使农业可以持续不断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仍然是现代化农业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石。本研究对将提高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以及发展效益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分析方法和步骤

1.1 指标选取

定量分析的前提是要选择合适的指标。根据可获得性、综合性、代表性的原则,从社会、自然和经济等方面,综合选取了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X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2)、农用机械总动力(X3)、化肥施用量(X4)、农村用电量(X5)、有效灌溉面积(X6)、农民人均纯收入(X7)作为影响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7个变量指标。

1.2 数据收集

各指标均来自于2005-2015年的广西统计年鉴。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2004-2014年间农业生产总值与7个影响变量之间进行皮尔森相关性(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见表1)。为了进一步揭示各变量指标综合影响力的动态变化和增强定量分析的科学性,采用主成分法对7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见表2)。

1.3.1 相关性分析。

根据相关性分析(见表1)结果,可以得出相关系数在1%水平下,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是0.994、0.986、0.981、0.957;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与农业总产值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66。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从事农林牧渔的劳动力数量与农业总产值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其系数分别是0.256、0.007。

表1 广西农业生产总值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指标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X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X2农用机械总动力

X3化肥施用量

X4农村用电量

X5有效灌溉面积

X6农民人均纯收入

X7

相关系数

显著性0.007

0.9840.256

0.4470.994**

0.0000.986**

0.0000.981**

0.0000.766**

0.0060.957**

0.000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双尾检验(2-tailed)概率P值﹤0.05,表明变量间显著相关。

1.3.2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表明,在所选择的影响变量指标中除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共同度为0.370)外,其他的6个变量指标都很好地被两个因子所解释;前面两个因子的特征值总方差为86.767%,说明所选的两个因子已经能够对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充分展示。

表2 因子分析结果总表

变量载荷量公共性

因子1因子2

X1

X2

X3

X4

X5

X6

X7

方差

方差贡献率%0.070

0.228

0.992

0.988

0.979

0.773

0.958

4.817

68.817-0.899

0.564

0.079

-0.022

0.195

0.557

0.279

1.256

17.9500.814

0.370

0.990

0.977

0.996

0.931

0.995

6.073

86.767

在因子1中,农用机械总动力(X3)、化肥施用量(X4)、农村用电量(X5)、农民人均纯收入(X7)四个指标是最重要的,其载荷量分别为0.992、0.988、0.979、0.958;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X6),其载荷为0.773。由此可以看出,因子1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条件,且它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为68.817%,说明社会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因子2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X1)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2)两个指标是较重要,其载荷量分别为-0.899和0.564,因子2主要反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中的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耕种面积,特征值方差的贡献率为17.950%,小于因子1。

2.结果分析

从表1和表2以及相关分析中可发现,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这两种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说明所选取的分析方法是科学合理的。

2.1 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这四个指标。因为农用机械总动力(X3)、化肥施用量(X4)、农村用电量(X5)和农民人均纯收入(X7)与农业总产值的相关指数很大,其相关性很也很大,系数分别为0.994、0.986、0.981、0.957,在因子1中,载荷量也比较高,分别为0.992、0.988、0.979、0.958。

2.2 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有效灌溉面积。它与农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是0.766,在因子1的载荷量为0.773,说明农业灌溉设施的建设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2.3 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可以算是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这两个指标。从表1中可知,其与农业生产总值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在因子2中载荷量为-0.899和0.564;这说明农业生产中基础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对广西农业综合生产力贡献较大,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靠后。

3.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自2004年以来,广西农业机械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4年的181.43亿瓦特到2014年的352.92亿瓦特,增加了94.52%;但广西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和现代农机装备水平低的状况。这说明传统的生产模式仍然是广西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模式,所以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便为发展广西现代化农业做准备。

3.2 努力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农业生产中优质、高效化肥投入对其有相当大的作用,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据2015年广西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化肥施用量为258.67万吨,它是2004年的1.32倍。但由于化肥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目前广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不深,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一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防止污染,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是广西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物质保证。

3.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本研究主要用农村用电量做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广西属于西部发展地区,不仅经济总量上偏小,而且综合的经济实力也比较弱,那么在城市支持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上就明显不足,而且广西地貌比较复杂,投资基础工程建设量又比较大,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还相当的艰巨。建议政府在保证其他投入的情况下,新增财政投资稍倾向于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为实现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4 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农业生产者最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驱动力,只有保证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农民才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积极的参加农业生产。2014年广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2004年的2305元提高到8683元,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通过各种方式以及政策手段让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是广西农业综合力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3.5 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是基础。根据土地发展情况来看,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业耕地,比较合理地调整土地的利用布局,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如果通过增加土地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是不可能的。通过数据分析也可以看出,土地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是靠后的,其相互之间不具备相关关系。因此,改变土地经营模式的粗放性,提高土地的集约性,以此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将能够持续地有效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N].新华社,2016-01-27.

[2]吴肖.广西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4):5-6.

[3]尹希果,陈刚,付翔.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12):73-75.

[4]于彦.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会计,2015(5):42-43.

[5]刘宇鹏,李彤,赵慧峰.河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7):4266-4267.

[6]韩剑萍,李秀萍,李新文.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3):178-182.

乡镇农业生产工作总结 篇9

一、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坚决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项农业补贴,进一步规范了村级“一事一议”等制度;认真抓好了农村“三资”管理,重点抓好了农村财务管理,积极推广“一站式”服务,成效明显。

二、积极做好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

(一)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加强农业基地建设,20xx年我乡新建三个农业基地。

1、渭下村科技示范户李格夫在长丰新建综合养殖基地,主要从事牛、羊、鸡及水产品的养殖。

2、刘小凯、冯青良等村民在江南村租用水田300多亩种植水稻,新建水稻种植基地。

3、洞背村新型职业农民刘树生与刘金生联合在本村新建种养基地、种植水稻、生姜、芋头200多亩,养殖白鹅3000多羽。

(二)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总产,增加农民收入。

1、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大号粮食稳产基础。20xx年我乡完成早稻播种面积8711.34亩,中稻播种面积2110.58亩,二晚种植面积10079.13亩。全年种植水稻面积合计20901.05亩,粮食总产9586吨。

2、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

3、虽然今年为稻瘟病高发的一年,但我乡受灾面积较少、损失较小。

(三)确保冬种覆盖率,推广、高产优质冬种油菜品种,推广免耕直播栽培技术、降低劳动强度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0xx年我乡冬种油菜近万亩,冬种覆盖率达85%以上。

(四)农技人员定期到田间查苗、病虫情,参照县预报及时印制发放病虫情报。全年共印发23期,每期80份,今年我乡没有发生大面积病虫灾害,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技术支持。20xx年本乡没有出现因动植物疫情的上访事件。

(五)乡、村兽医技术员积极开展动物防疫、检疫工作,重点抓春防、秋防,乡政府在财政困难情况下挤出资金购买疫苗,免费为全乡养殖户提供服务。

(六)20xx年全乡水稻机耕机收率达65%以上,机插因农田规划建设原因还有待提高。

三、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及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1、全乡完成土地确权颁证率达90%。

2、到目前为止,全乡没有发生因土地确权农户上访的现象。

3、我乡已完成“三体系一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农户土地有序流转。我乡流转耕地近xx00亩,林地1000多亩,及时发布了信息并上报农业局。

四、农检站建设情况

1、有办公室和检测用房各一间,有人员2人,有制度、检测仪器及经费。

2、完成速测任务、蔬菜农残速测

批次,猪(牛)尿样“瘦肉精”速测批次。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一个。

3、积极做好辖区内沼气池使用安全监管工作,及时上报沼气池建设用户统计上报工作。

五、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1、机构健全,有办公场所,有牌子,有公章、有人员,制度完整。

2、规范使用票据、审批程序到位,村级财务按时报账并上传“三资”管理平台,资产资源及时更新并上传平台。

六、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与组织参加培训

国家重视农业,基层农机人员正沐浴着党的农业政策,必须加强实干,落实政策。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办公面积达到300多平米,办公条件全面提高。全站在编人员8名。

今年我乡组织科技示范户培训一次,参训人员60名,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二次,参训人员100余人。还有7名新型职业农民参加了省级培训五天。对于业务培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10

首先,领导小组对局属各单位安全出产作业进行了全面查看。并要求各单位组织上墙,健全制度,明确任务,责任追查。在对农药商场查看中,发现全县原供销系统经销农药门市部普遍存在房子陈旧、电路老化、农药与生活用品未隔离等现象。针对问题,咱们对经营者传达安全出产文件精力,宣传《安全法》。要求经营者把安全作业提到高度重视范畴,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避免并根绝了事端发作。局属植保站房子严峻老化,电路陈旧,但仍然在安全出产作业告诉下达后,在资金严峻严重的情况下,将植保站悉数电气线路更新,并从头配备了灭火器等消防设施,最大极限扫除隐患,并将安全出产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一点、每一人。

其次,咱们加大了剧毒农药的查收力度,在对全县150多家网点进行排查的基础上,针对极少数违法分子利用夜间私运贩卖剧毒农药行为,咱们采取了夜间蹲点等有用办法,有用冲击了违法倒卖、销售行为,根绝了中毒事端的发作。

另外,在农用车及驾驶员标准整治活动中,农机监理站重点加强了对农用车违章驾驶的查看力度,抓好源头管理,透过宣传入户、服务进家等有用办法,根绝黑车非驾,最大极限消除交通安全出产隐患,种子公司也用心行动起来,树立并明确责任制,更新电路及消防设施,配备安全巡视员,确保安全无事端。

此外,在毒鼠强专项整治活动中,我局汇同公安、工商、技监、卫生、环保、安监等有关部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作业。首先,在对全县32个集市12个乡镇进行的拉网式清缴活动中,查看摊位85个,收缴鼠药2400袋,毒饵2公斤,毒鼠强原粉3公斤,氟乙酰胺2公斤。在继续进行的清缴活动中,查出赵庄子胡某等重大藏售毒鼠强违法分子,收缴原粉5。2公斤。此外,粘贴发放宣传材料5500余份,树立了标准的鼠药商场秩序,一致进货渠道,并实行档案管理,对农药经销点及原鼠药经销者200余户签定了责任保证书,卓有成效地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了社会安稳,也得到了有关部分的充分肯定。

农业局生产综合科的工作自我总结 篇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上层建筑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我国是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我国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掌握农业的基本情况,科学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的特征,正确认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开拓农业发展的新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战略、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某一区域、某一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由影响农业生产和效益的诸要素所决定的、反映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益的综合性指标。要准确地理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2]:

1)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存在的空间分析,它存在于国家或地区之中。

2)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存在的时间分析,它存在于一定时间内,一般为农业生产的周期或1年。

3)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运动形式分析,它是在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4)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它是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集合体。

5)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衡量范围分析,它必须相对稳定。

6)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本质分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终表现为综合产出水平。

7)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终产品形式分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包括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加工能力两个方面。

8)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属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同于农业生产力,但又不同于农业生产力。

1.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诸多要素相结合而形成的,根据其内涵可分成资源要素、支撑要素和效益要素3大类。资源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支撑要素包括生产要素、科技要素和环境要素;效益要素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有利于农业自然资源的不断更新和永续利用,在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重视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和水资源等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全面提高农业自然资源保障能力。支撑要素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要条件,社会经济效益的体现往往是从投入和产出情况的对比角度来分析的。农业生产的效益提高最终要体现在生产总量的提高和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

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且主观性较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要有科学性。指标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每个指标的定义都要清晰、明确,能够量化,鲜明地表达评价对象的特征、发展方向和主要问题。

2)要有逻辑性和层次性。设置指标时,要注意各指标间及指标与目标层间的客观关系,注意设计指标体系时的层次性,并要有逻辑。

3)指标之间要有独立性。建立指标体系时,要摒弃信息交叉的指标,选择具有独立性的指标参与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3]。

4)确保指标数量得当。指标数量越多,则方案之间的差异越明显,越有利于判断和评价;但指标类别的确定和指标重要程度的排序越困难,歪曲方案本质特性珠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在保证能反映系统的主要特征和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精简评价指标的数量。

5)要有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设计在实践中要有可操作性,能解决实际问题。农业系统的情况复杂多变,不同的时空条件导致差异较大,因而如何从实际出发,既能进行全面准确的衡量,又可使指标的获取具有可能性,易于量化,便于操作,是十分重要的。

6)要与特定的评价对象和评价要求相结合。各个生产部类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评价要求。例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设置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评价指标[4]。

7)有普遍适用性。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适用于评价1个地区、1个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要适用于评价1个国家和多个国家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把共性问题作为评价指标而尽量不涉及个性问题,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时,指标应具有可比性。

8)要有前瞻性与指导性。选择的指标既要很好地把握评价对象的特征,又要能反映主导优势产业的构成与规模。

9)要有延展性。评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时,指标主要在农业的范畴内。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的领域正在向二、三产业延展或融合,因此其指标体系需要有一定的延展性,适度超出农业的范畴[5]。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根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以及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给出了含有3个1级指标、7个2级指标和32个3级指标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6,7]。

3 结论

1)给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以及要准确理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把握的9个方面内容。

2)提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成的三大要素,即资源要素、支撑要素和效益要素。同时,给出了各要素包括的指标。

3)给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即要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层次性;指标之间要有独立性,确保指标数量得当、有可操作性;要与特定的评价对象和评价要求相结合,有普遍适用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延展性。

4)设计给出了具有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向东.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2]张苏林.全国理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EB/OL].[2006-10-17].http://www.sn.xinhuanet.com/2006-10/17/content_8278227.htm.

[3]孙福田,杨广林.乳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9,31(1):38-41.

[4]姚於康.江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及其实际测评[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3):165-169.

[5]陈丽能,谢永良.DEA方法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0,26(4):447-450.

[6]孙福田,王福林.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动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10):63-69.

上一篇:心理辅导个案分析下一篇:筑牢生命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