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效益

2024-07-31

农业综合效益(共12篇)

农业综合效益 篇1

节水农业作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措施无法替代的作用。从目前节水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来看,节水农业综合效益作为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研究节水农业综合效益,不仅可丰富节水农业理论,而且对规范与指导节水农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践证明,节水农业不仅可以减少农业用水、减少能耗、提高土地利用率、减轻劳动强度,还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促进农业增收、工业增产,也能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由于节水农业是指为获得最佳区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采用的一系列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和管理节水技术的总称,因此,本文将节水农业的综合效益归纳为节水农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

1 内涵界定

节水农业是一种资金和劳动投入的过程,是典型的经济行为。节水农业经济效益指投资主体进行资金、劳动、技术等节水农业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它是衡量节水农业投资收益、考察节水农业在微观上的盈利能力、评价节水农业经济合理性[1]的重要指标。节水农业环境效益指节水农业实施过程中对水资源、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节水农业社会效益指节水农业技术实施后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经济效益,即在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基础上,从社会角度出发,节水农业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作的贡献和产生影响的程度,其本质是在确保现有水资源满足农业基本生产需求的基础上,将节约的水资源向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城市生态环境转移所产生的效益。

节水农业具有效益的统一性。从经济角度来看,追求经济效益是节水农业的中心,也是节水农业生命力所在;从节水农业的基础来看,自然因素(环境因素)是制约节水农业实施的主导因素,追求环境效益是节水农业的基础与前提;从节水农业服务对象来看,社会因素成为制约节水农业实施的主导因素,社会效益是节水农业的目的所在,因此,节水农业应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做到经济上有效、生态上平衡、社会上可行和可接受。

2 节水农业经济效益

2.1 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用水量

在农业灌溉中实施节水农业技术,可以减少水分的深层渗漏和无效蒸发损失,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用水量、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不同的节水农业技术在不同的环节发挥各自的作用。如,在输配水环节中,采用渠道防渗技术最直接的目的是减少水分渗漏损失,与土渠相比,土料类防渗渠道可减少水分渗漏损失40%~50%,水泥类与石料类防渗渠道可减少水分渗漏损失50%~60%,埋铺式膜料类防渗渠道可减少水分渗漏损失70%~80%,混凝土类防渗渠道可减少水分渗漏损失60%~70%[2]。在输配水和灌水环节中应用低压管道输水技术,输水利用率可达95%,比土渠减少输水损失90%以上,比渠道灌溉省水30%~40%。在灌水环节中应用田间灌水改进技术,其中采用喷灌灌水技术的灌溉水利用率达80%以上,比地面灌溉省水30%~50%;而采用微灌灌水技术的灌溉水利用率达85%~90%,比地面灌溉省水33%~50%。在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环节中采用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与农艺节水技术,能减少水分无效蒸发,达到用最少的水生产最高产量的优质农产品的目的。

2.2 减少能耗,缓解工农业用电紧张矛盾

与土渠或大水漫灌相比,采用节水农业技术能提高节水装置效率,降低提水级数,加速灌溉水流速,缩短输水时间和灌溉周期,减少能耗,有效缓解工农业用电紧张的矛盾。如,采用渠道防渗技术能抬高渠底高程,减少渠床糙率,每年可节电2.7 kW·h/m2或节油1.2 kg/m2左右;而实施井灌区渠道防渗工程每年大约可节电5.6 kW·h/m2或节油3.0 kg/m2[3];采用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所需的输水工作压力低,一般为0.02~0.20 MPa,比土渠输水节能25%~50%;在低压力条件下采用微灌灌水技术,使灌溉水利用率提高,而在提水灌区,节水意味着减少能耗。

2.3 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复垦面积

实施节水农业可节约渠道占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复垦面积。如,渠道衬砌防渗技术中,采用较陡的矩形和U形防渗渠道为沟坡,与土渠相比,该渠道断面缩小,渠道口宽变窄,支渠与干渠渠身横向占地宽度一般比衬砌前减少1~2 m[4],可省地0.2%。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中,管道均埋于地下,与渠道输水相比,可节约土地7%~13%[5]。田间灌水改进技术中,采用压力管道输水,可减少农田中渠道、田埂的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达10%~20%[6]。

2.4 减轻劳动强度,减少管理与运行费用

实施节水农业能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减少管理与运行费用。如,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可有效防止渠道冲刷、淤积和坍塌,增强渠道稳定性,减轻渠道整坡、修理和清淤的强度,减少渠闸配套管理人员和维修清理人员,从而降低渠道运行管理维护成本(比土渠管理维护成本减少70%)。低压管道输水的运行费用少,适应性强,受气候、地形、作物分区、灌水时间等因素干扰少,管理方便,且管道埋于地下,不易被破坏,技术也易于被农民掌握与使用。采用地面灌水改进技术,对土地平整程度要求不高,无需开沟、筑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灌水劳动强度,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省劳动力50%左右。

3 节水农业环境效益

3.1 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节水农业对气候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面积的节水灌溉将会造成局部地区空气温度、湿度、水分蒸发量发生改变,小范围的节水灌溉则对农田小气候产生影响[7]。如,输水过程中水分的渗漏损失及农艺节水技术的实施,导致田块棵间水分蒸发和植株水分蒸腾减少,区域实际陆面水分蒸发量相应减少,从而导致了区域雾日的减少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减小。采用其他节水农业技术,如喷灌灌水技术,可增加近地表层的空气湿度,降低地面温度。采用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白天田面以下5 cm处土温温差达3 ℃以上,田面以下20 cm处土温温差也在1.5 ℃左右[8],明显高于淹水稻田;稻田株间昼夜温差可增加1~3 ℃,株间空气湿度减小1%~5%[9]。

3.2 对区域水文循环的影响

节水农业改变了农田水文循环变化规律,采用不同的节水农业技术对水文循环的过程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改变了水循环的结构和转化量,影响了区域地下水的补排关系,使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水的转化强度减弱,地下水水位下降,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显著增加[10,11]。采用农艺节水技术,通过充分利用土壤水,改变了降雨产流、降雨入渗和地下水补给条件。而采用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在增温保墒的同时,由于地膜对雨水的阻隔作用,使得降雨入渗减少,一方面不利于充分利用雨水,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地表径流。大面积的地膜覆盖将影响地区的水循环条件,改变原来的水文特性,甚至使水资源状况发生变化。这些影响通过改变原有水循环过程和降雨产流过程,形成新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对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12]。

3.3 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节水农业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量的影响和对水质的影响两部分。对水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文循环过程中地表径流的变化,对水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灌溉回归水的排出所产生的影响。采用不同节水农业技术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表现不同,如,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可增强径流拦蓄能力,增加蓄水量,对污染物起到稀释作用,同时水体的增加为水体中污染物的氧化、分解、吸附、沉淀和吸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改善了水质。采用喷灌灌水技术,可直接把水和肥料送到植物根部,避免水分和肥料在土壤的残留,减轻了地表水的恶化程度。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减少稻田的排水量,降低稻田肥料流失对水体的污染(研究表明,减少田间水的排出是降低农田氮、磷流失的关键[13])。

3.4 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节水农业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体现在节水农业实施后地下水水位与地下水水质的变化。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表现为,在渠灌区,由于减少渗漏量,相应减小了地下水水位的上升幅度;在井灌区,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减少,地下水水位得到控制,但同时由于渗漏量的减少,地下水补给减少,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王贵玲[14]对渠灌区节水农业进行研究发现,若保持现有地下水开采规模不变,10年后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减缓下降10 m,即地下水水位少下降了10 m,从而证明节水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地下水水位的下降。节水农业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表现为由于节水农业技术的实施,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及排放,从而减少了污染地下水水质的受污染水体下渗量。如,采用微灌技术可以提高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效率,减少化学物质的施用量,从而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15]。

3.5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节水农业对土壤空气、土壤微生物、土壤盐分、土壤物理性质和结构产生较大影响[16]。如,喷灌灌水技术的实施可能会对农田周围生态环境变异、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等造成影响;采用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经常排水晒田,可增加土壤通气性和土壤含氧量,氧气还原电位升高,还原物质得到氧化,减少对稻根的危害;采用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可调节农田土壤水、热、盐及养分状况,改善耕作层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等[17];采用水田旱作技术,可改变土壤潜育层氧气还原电位,使好气细菌、嫌气细菌的活动产生变化,加速分解土壤有机质,并由此对水稻的生长和品质产生影响。但是,农膜覆盖、污水灌溉可能会对土壤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其中农膜覆盖后的残膜会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污水灌溉会产生重金属元素(根据实验研究表明,污水灌溉的土壤中全盐及氯化物的累积均高于清水灌溉的土壤),并且作物籽实中有毒元素的积累有所增加。总体来说,由于减少灌溉用水量,一方面减少了由灌溉水带入土壤表面的盐分,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因过量灌溉引起的地下水水位抬高,从而有效抑制了地下水和下层土体中的盐分向上层运移,因此,可认为节水农业有利于土壤盐碱化的防治。

3.6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土壤侵蚀,而土壤侵蚀主要由外力引起,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外力是水力侵蚀。实施节水农业能减轻水力侵蚀引起的水土流失[18]。采用不同节水农业技术对水土保持的作用不同,如,渠道防渗具有防冲、防淤、防坍塌、稳定渠道等特性,能减少水分渗漏,抑制地下水水位的抬高,改善土壤盐碱化状况,缓解由于土壤盐碱化导致植物生长困难、形成水土流失的危机。采用喷灌、微灌灌水技术,不需平整土地和控制地面坡度,减少沟渠和田埂占地,少动土而减少土石弃方,对水土保持产生积极作用。采用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起到蓄水保墒、保持水土的作用。施用化学制剂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如,采用具有强吸水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土壤保水剂,能使土壤在降雨或灌水后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上千倍的水分,并膨胀形成不易离析的凝胶,在干旱时将水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再遇降雨时重复吸水,从而减少了地面径流的形成,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

4 节水农业社会效益

4.1 对农业的贡献

节水农业对农业的贡献,表现为节水农业实施后增加了灌溉面积,提高了灌溉保证率,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从而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实施节水农业,能够按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要求适时、适量供水,提高灌溉的均匀度;在总水量及灌溉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缩短了灌溉周期,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在保障原有灌溉田块用水需求的前提下,改善处于渠道末端而灌溉困难的田块或荒废田块的灌溉条件,有效扩大了灌溉面积。据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节水技术推广示范区如皋市野树灌区[19]的实践表明,修建0.15万hm2防渗渠,可解决地势高、处于灌区尾部、高沙土漏水严重的田块的灌溉问题,扩大灌溉面积近133.33 hm2,扩大水稻种植面积400 hm2。在水分丰沛地区,修建衬砌渠道后,灌溉面积由原来的2 hm2增加到7.33~8.67 hm2。在沿海缺水地区,尤其是黄河故道、滨阜响半高地,修建防渗渠道后,灌溉面积成倍增长。王建勋的研究[20]表明,与传统的地面灌溉相比,微灌可增产20%~30%,喷灌可增产10%~20%,水稻浅湿和棉花膜上、膜下灌溉可增产5%~10%。彭世彰[21]分析了宁夏引黄自流灌区示范应用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研究表明,控制灌溉的水稻产量比常规灌溉的水稻产量增产519 kg/hm2,增产幅度达5.3%。与此同时,节水农业的实施还能减少水分的渗漏与无效蒸发,降低灌溉用水定额,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和灌溉质量,增强了农业抗旱、抗涝等能力,在保障粮食稳产的基础上,提高粮食产量。江苏省南京市的节水农业实践表明,在出现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的情况下,节水农业技术的实施增强了农业抗旱能力,使农业没有减产反而增产。笔者在江苏省泰兴市所作的调研表明,实施节水农业后,改善灌溉面积0.24万hm2,平均增产粮食750 kg/hm2左右。

4.2 对工业的贡献

节水农业对工业的贡献表现为节水农业实施后节约的水资源从利用效率与效益较低的农业向利用效率与效益较高的工业转移,从而增加工业产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工业产值的增加与水资源要素和生产要素(如设备、原材料、动力、劳务、技术等)的投入密切相关,其中水资源作为工业生产必需的投入要素之一,在工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倪红珍[22]对北京市水资源价值的研究表明,水资源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0.207,即工业用水每增加1%,工业总产值将增长0.207%。邵景力[23]对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水资源系统经济效益的研究表明,水资源对工业各行业生产总产值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电力、电子、化工、冶金、食品、轻工、建材、机械、纺织,分别为35.31%,10.78%,7.99%,7.97%,5.83%,2.15%,2.90%,2.06%,1.99%,水资源对包头市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平均为0.79,即工业用水每增加1%,工业总产值将增加0.79%。实践证明,节水农业实施后,节约的水资源向工业转移,能促进工业总产值增加,而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工业产值的增加进一步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3 对生活用水的贡献

节水农业对生活用水的贡献表现为节水农业实施后节约的水资源向生活用水转移,达到维持人类生命和健康、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生活用水指除农业、工业生产用水以外的所有用水,包括城镇居民家庭用水、城镇公共用水、城镇环境用水、农村居民家庭用水和牲畜用水等[24]。生活用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水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从维持人类生命的饮用水需求,到保证人类健康的卫生用水需求,到满足人类娱乐休闲的用水需求(如花园浇灌等)等[25],而节水农业对生活用水的贡献功不可没。据江苏省节水改造示范项目白屈港灌区表明,节水农业实施后,总节水量的11%用于生活用水。笔者在江苏省皂河灌区所作的调研发现,节水农业的实施有效增加了生活用水供水量,实施节水农业所节约的水资源的15%转移到了生活用水。

4.4 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贡献

节水农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贡献,表现为节水农业的实施减少了中上游农田灌溉用水量,节约的水资源用于改善城市水环境,即增加城市生态用水,从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增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系统的特定结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用水[26]。长期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一直处于“局部有所好转,整体正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的状态。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生态用水危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保障生态用水,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各级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塔里木应急调水、黑河调水、珠江引淡压咸等,均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这些成效大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保障生态用水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针对目前生态用水现状,有研究[27]认为,实施节水农业是保障生态用水的最主要手段。江苏省皂河灌区节水农业的实践表明,自1998年实施节水农业以来,皂河灌区每年将节约的水资源向城市市区段古黄河补水,为黄河生态基流、冲沙及稀释净化等生态功能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5 结 语

在水资源有限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前提下,节水农业因其节水、高产和可持续等特点,成为克服水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节水农业对区域经济、环境、社会产生全方位影响,节水农业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节水农业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节水农业经济效益只在节水农业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对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进行全面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农业综合效益 篇2

湖南省**县位于湘中偏北,洞庭湖尾闾,属山冈丘陵地貌,全县总面积206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14万亩、耕地面积56万亩;人口83万,其中农业人口72万;农业资源丰富,享有“竹子之乡”、“茶叶之乡”等美誉,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按照党的十六大“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要求,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政策、资金、服务上大力扶持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正确引导,尊重民意,组织形式多样化

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开始发展,几年来历经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渐进发展历程。目前全县发展专业协会38个,会员18500余人,专业合作社6个,社员2300余人,共带动农户15万户,占农业总户数的71。在引导合作组织的发展中,我们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多样化。

(一)多形式合作。根据不同的创办主体,采取不同的合作形式。在确立创办主体上,我们主要挖掘和引导了三种类型。一是由种养大户创办。鼓励和引导具有一定规模、销售渠道、生产技术、资金实力和拓展能力的种养大户,联合农户组建合作组织,实现技术、信息资源的共享。泗里河乡养猪大户张国斌多年从事瘦肉型猪养殖,规模大,经验丰富,通过积极引导,由他发起建立了瘦肉型猪专业生产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500多户。二是由经济能人领办。一些民营企业老板和在外务工经商的返乡创业人员在组建经济实体后,依托实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形成合作组织。如花果山乡竹木生产合作社由“春秋”凉席厂老板刘春秋发起,大竹山果品专业生产合作社由在外经商的贺正良发起。三是由部门领办。部门充分利用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农户联结组成合作组织。全县由供销、畜牧、林业等部门领办的合作组织共有10个。创办主体的多样化,形成了“组织 基地 农户”、“组织 农户”、“企业 组织 农户”等模式。

(二)大范围合作。根据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产业布局和资源优势,引导专业合作组织突破行政区域和行业的界限,广范围、多领域进行合作。从行政区域范围来看,有以乡镇为单位成立的,有跨乡镇跨县域联办的,也有覆盖全县范围的.。县竹业协会会员遍及21个乡镇,发展竹业加工个人会员1300多人,带动资源培育和专业经营户360多户。由我县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的王德辉发起成立的益阳市种粮大户合作协会由王德辉任会长,吸纳我县200多户种粮30亩以上的大户加入协会,遍及20个乡镇。从合作的行业范围看,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发展了蔬菜、瓜果、苗木、养鸡等生产型合作组织和农业技术服务、生产资料服务等服务型合作组织。在全县各类合作组织中,从事生猪、野鸡、黑山羊等养殖业的16个,占36,竹产业10个,占23,果品生产5个、花卉苗木生产3个、茶叶生产3个、水稻种植2个,渔业、石料、烟花、再生资源和物资供应各一个。

(三)多层次合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多方面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不同层次的合作组织。一是生产环节合作。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召开交流经验,共享信息,交换技术。二是销售环节合作。其产品统一品牌,集中销售。如水口山乡湘帅公司联合全乡5家竹制品加工企业,统一使用“湘帅”品牌,由湘帅公司统一销售。三是生产、销售环节合作。如泗里河瘦肉型猪专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环节提供种猪、技术、防疫服务,在销售中提供信息服务,并组织集中销售,合作比较紧密。该合作社在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生产合作社”。大竹山果品专业生产合作社以订单形式组织生产,与农户签订产品收购合同,统一提供种苗,提供技术服务,有效保护了农户利益。四是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合作。部分合作组织采用“企业 组织 农户”的运作模式,形成了活动规范、组织得力、凝聚力较强,并建立了经济实体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县竹业协会被定为省级重点支持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并被推选参加了20全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座谈研讨会。桃花江优质稻专业生产合作社以德辉粮业有限公司为依托,联合86户种粮大户,统一品种、技术和销售,实行订单生产。

二、规范运作,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合作组织章程、制度的指导,并不断完善各项机制,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实现规范化运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紧密型联结,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活动,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市场中介环节,降低

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保护了农民利益。泗里河乡瘦肉型猪专业生产合作社引进湖北等地的优质种猪,聘请专家进行养猪技术培训,饲料供应、疾病预防、牲猪销售由合作社提供统一服务,实行农科教、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年共出栏生猪30000多头,年末存栏母猪2500多头,创产值3000多万元,纯收入1000多万元,社员人平增收600余元。由于该社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注重品种更新、防疫检疫、改进饲养方法等,使合作社统一销售的生猪价格比一般地区每公斤高出0.1-0.2元,引进的新品种销售均价比其它生猪高出0.3-0.4元。

二是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已形成了优质稻、竹、葛、蔬菜、苗木、生猪等产业,涌现了一批种养加专业户和专业区。水口山乡通过生猪协会的带动,农户养猪的热情高涨,出现了许多养殖大户,其中去年龚建福投资200多万元,兴建万头养猪场。2004年,该乡出栏生猪3.2万多头,成为典型的生猪养殖乡。县花卉苗木协会发展团体会员6个、个人会员62人,联系农户1800多户。目前花卉苗木生产面积达8210亩,形成了用材林、树桩、兰花和盆花盆景四个生产基地,成为中南地区规模较大的花卉苗木基地之一。

三是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章程中的权益制衡机制、义务约束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的作用,形成“组织 农户 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机衔接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桃花江竹制品生产合作社6年来对社员举办资源培育培训班24期,社员改造竹林每年每亩补助60元,共培育丰产竹林10000亩。从社员中选定一批懂管理的社员,拿出部分股金投资兴办竹帘竹席加工厂,按照合作社制定的质量要求生产半成品,再由合作社进行收购。同时,合作社兴办了年创产值余万元的竹胶板厂。从入社社员中选拔24名经营能手,在省内外设立了8个销售网点,使合作社产品无一积压。

三、大力扶持,全面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按照“发展与规范并重,鼓励与扶持结合”的原则,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加大投入、强化服务”等措施,尽力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实现数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一)领导重视,鼓励发展。一是加强领导。县里成立了由县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并要求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和部门配合与协调。二是强化责任。将合作组织的发展纳入了全县“三个文明”目标考核内容,要求各乡镇根据本地主导产业、特色经济、资源开发和农民需求等实际情况,分产业、分行业、分产品制定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年终严格考核,奖惩兑现。三是制定政策。根据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从发展目标、组织原则、办会(社)手续、税费减免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有关部门严格落实。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的合作组织实行奖励政策。

(二)强化服务,规范发展。一是加强业务指导。明确县经管局为业务主管部门,从组织的宣传发动、登记办证、整章建制到成立后的规范管理提供全程服务。对已建立的合作组织实行动态管理,指导合作组织提高管理水平和运作的规范化程度。二是加强专业培训。以农业、科技、林业、畜牧、经管等部门为培训主体,通过组织技术人员、聘请技术专家等分类组织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培训班,加强对合作组织成员的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同时加强对市场营销、信息利用、财务核算、经济合同、计算机应用、WTO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三是加强典型推介。在现有合作组织中,选择一批运作基础好、影响面大的典型,总结成功经验,组织开展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座谈等活动。在县电视台、《桃花江通讯》等县内媒体开辟专栏,加强宣传推介,带动更多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本网”版权所有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效益评价 篇3

摘 要: 在查阅了农业园区发展相关文献与资料的基础上, 对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了充分调查。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建立量化综合评价指标,构建了园区评价体系,测算了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效益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综合评价指数表明其处于自身成长发育阶段;其中科技水平最高,其次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园区规模等。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园; 层次分析法; 杨凌示范区;园区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2-0076-07

引 言

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前沿阵地[1],自199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目前杨凌 “一轴、一心、八园”的规模格局,杨凌农业科技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形成,加速杨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对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园区评价研究始于美国,弗雷特·M·罗杰斯和朱迪斯·K·拉森对美国“硅谷”进行的深入研究,最早建立了园区评价体系框架的研究基础[2]。随后,鲁格和高德斯确定成功园区的6个评价指标[3]。陈益升等[4]认为美国学者提出了最有见解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按指标重要程度分为:重要指标、一般指标和相对不重要指标。即经济发展指标、科研院校与技术研发指标、利益分配指标。每一类由诸多个具体指标组成。

学者们在农业园区评价领域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不同角度构建了独特的评价指标体系。沈悦林等分析了现代农业园区装备、科技应用、生产条件、资源环境、管理水平和生活水平6个影响因素,确定了6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评分方法,对园区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5]。褚保金等从园区环境、产品、科技、经营和经济状况等角度出发,也提出了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6]。翟虎渠在分析评价体系构建的程序和原则基础上,从园区的经济效益、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组织管理和生态效益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指标[7],采用专家意见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相关权重,通过加权计算后得到园区的综合评价值。

本文在借鉴与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实际情况,构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收集资料以及采用实地调研方式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求出综合评价值,以此评价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综合效益。

一、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园区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构成和影响因素,从园区规模、科技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各方面评价,在实地考察、参阅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8]。该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等三个层次组成,即包括总指标(A)、一级指标(B)、二级指标(C),分别选取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其基本框架见图1。

(二)评价指标说明

1.园区规模。园区发展只有在一定规模上,才能促进园区规模经济效益,使园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强。由于实际因素的限制,园区规模选取园区的企业个数、占地面积和总产值等三个指标来衡量[9]。

2.科技水平。现代农业园区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它拥有较高的科技水平,这样才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的生存发展能力。科技水平主要从园区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项目数、引进或自主研发先进技术项目数以及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等方面体现。

3.经济效益。任何现代农业园区评价都不可缺少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园区的经济效益反映了其资源配置效率,也是园区发展的直接动力。据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经过整理、对比和筛选,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的主要衡量指标有年投资利润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销售量。

4.社会效益。园区社会效益是一种间接效益及辅助效益。它是基于社会角度评价园区效益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园区职业农民培训数、带动劳动力就业人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5.生态效益。园区的发展除了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更要关注生态效益。园区的一系列建设即要合理高效地利用园区及周边资源,又要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造林面积、育苗面积、园区农业机械程度。

二、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有部分指标难以量化,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示范园区进行综合评价[10]。

1.评价指标值标准化。标准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的不可比性。本文采用归一化法对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的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评价指标的相应初始值进行标准化。

2.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同一级上的各指标对上级指标的作用程度不同,其作用程度用权重来衡量。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3.计算园区得分,实施评价。计算园区的得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指标得分与权重计算得到各园区的总得分,根据得分进行评价。

(二) 数据来源

将调查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评价指标体系数据进行整理得表1。

三、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综合效益实证分析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把诸多影响因素,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从模型的指标层开始,把上一层指标细化分解出来的子指标,构建判断矩阵,用1~9标度方法给出判断矩阵的元素bij(用bij表示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比较结果);计算出每个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初算权重值),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就得出了其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检验合格,则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为各指标的权重,否则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直到检验合格为止[11]。

(二)计算各指标权重

按照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和步骤程序,根据相关资料以及杨凌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实际,构建判断距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表7可知,造林面积、育苗面积和园区农业机械程度的权重分别为:40%、40%和20%。

λ=3,CI=0,CR=0;即CR< 0.1,故权数的分配合理。

(三)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园区综合效益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将定性问题凭借模糊数学方法转化为定量问题。它将评价基准设定为最优评价因素,其评价值为1,按欠优程度确定其他评价因素的评价值,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12]。

通过借鉴国内专家的研究成果,结合调查分析确定了园区的具体评分标准,具体见表8[13]:

因此,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综合评价分值为0.65,即在0.6~0.8之间,表示该园区处于发育成长阶段。

四、结论分析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本文介绍了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背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综合得分为0.65,说明其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通过模糊关系矩阵的分析,其结果可知在规模大小、科技水平和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方面园区均取得一定的成效,发展前景良好。

从指标结果显示,科技水平指标的评价分值为0.71,说明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资金投入、科技投入上幅度都比较大,为园区的发展注入了充足的科技和资金,展现了园区的活力;但由于园区依靠政府投资,依靠科研院校投入科技,因此,园区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园区自身科技能力。

从社会效益来说,社会效益评价分值为0.69,它在五大指标排序中位居第二,说明通过对园区不断地建设和发展,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农民收入得到了快速提升,从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 110元提升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 841元,在示范推广中实现效益112.72亿元,这些也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分值都为0.61,意味着园区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生态效益,加强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的生产示范和推广。另外,园区的旅游观光功能也需要加强和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彰显生态效益,也能进一步转化为经济效益。

从发展规模来讲,园区规模指标的评价分值为0.54,是五个指标中分值最小的指标,这意味着园区规模相对还是比较小,处于引入阶段,对园区发展有滞缓作用。

(二)政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过程可知,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基本良好,但弱势也很明显,园区尚未进入扩散阶段,对周围农村经济发展辐射作用很弱。其原因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园区规模相对较小、生态效应不显著。因此,要对这些弱势进一步加强。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科技和示范带动是杨凌发展永恒的主题,科技创新是动力,示范带动是目的。园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发挥科技和专家的优势,在相关技术的支撑和政府的推动下,建设更广泛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对园区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全面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2.扩大园区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从调研可知,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规模相对偏小,八大园区共为83 000亩,平均每园区大约1万亩。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部分组成;按科技部标准,核心区面积在1万亩左右,而示范区和辐射区应不低于其5倍和30倍[15]。但实际中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面积分别只有800亩、500亩和450亩。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形成规模效应。

3.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更多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入驻园区。目前园区企业个数较少,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更少。八大园区现有企业79个,平均每个园区不到10个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只有32个,每个园区平均只有4个。园区带有企业的性质,园区要求按现代企业制度标准进行建设,按企业化经营进行组织管理。企业是园区发展的主体,并且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税收和研发资金方面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性企业进入园区发展。

4.建设生态园区,发挥生态旅游的积极效应。生态园区强调生态效益,把改善生态环境、美化自然环境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发展环境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16]。生态旅游不仅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一步,要加大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八大园的旅游观光投入,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展示现代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打造杨凌农业科技旅游优势品牌,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春.山西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

[2] 埃弗雷特·M·罗杰斯,朱迪思·K·拉森.硅谷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88-118.

[3] 何亚琼,秦沛.一种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视角——区域创新网络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88-94.

[4] 陈益升.国家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科研管理,1996(11):1-7.

[5] 沈悦林,徐四海.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评价考核研究[J].科技通报,1998(6):457-460.

[6] 褚保金,游小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评价监测指标体系的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1999(3):23-26.

[7] 翟虎渠,曾希柏,沈贵银,等.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1):40-44.

[8] 于平福,梁贤.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体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 2004(4):342-345.

[9] 范小俊.广西现代农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学术论坛,2003(3):75-79.

[10] 刘战平,匡远配.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5):62-64.

[11] 许毅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6-29.

[12] 钱忠宝.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评标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J].中国招标,2008(4):14-25.

[13] 何仙珠.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10):384-388.

[14] 陈宏金.农业产业化水平的评价——以金华市花卉种植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90-93.

[15] 郭春恒,刘春和,张玉东,等.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2003(7):29-30.

[16] 孔令夷.我国旅游业运营管理成功因素与路径选择[J].西部论坛,2013(4):98-107.

Abstract:Based on documents and data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parks, an investigation was made of the Yangling 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Park. The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and build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e park, which has evaluated the level of the agriculture pa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is 0.65, and it is in the stage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is the highest, the second is economic benefit, the third is ecological benefit, and the last is the scale of the park.

农业综合效益 篇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财政在社会资源配置和调节方面的基础作用日趋重要。为了保证事业单位更加规范和有效率地运行,也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贸易不断融合的形势,有必要对事业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同时,建立以财务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也能促进企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节约和高效运行。我国农业事业单位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农业事业单位投入少、底子薄。国家财力有限,需要增加经费的单位很多,经费供需的矛盾很大。为了完善农业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提高其工作效率,有必要对已有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合理地分析。

二、财务综合效益评价相关文献

(一)财务综合效益评价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财务综合效益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企业进行的,国外专家学者针对这一领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而推动了绩效管理的发展及应用。20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的综合评价应该应用到企业信用能力指数的评价。在此方法中沃尔选择了流动率、自有资本周转率及固定资产周转率等7个财务比率指标,并分别给定了不同的权重。A.Charnels和W.Wcooper(1978)创建的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dataenvelopment analysis),是一种较为广泛的用于多投入和多产出的组织的最优绩效评估分析技术。在1979年,泊森和里兹格通过对400家跨国公司经营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在这个时期企业采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内含报酬率、每股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为了弥补传统绩效评价的不足,美国思腾思管理咨询公司(1991)首创E-VA法。EVA衡量企业所有资本收益扣除所有成本后的剩余收入,所扣除的成本中包含股权资本在内的全部资本成本,它实质上是对真正“经济”利润的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绩效评价的研究从对局部的评价转向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1992)将影响企业的财务、顾客、企业内部运营和学习与增长等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依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及其相对应所采取的战略,为各个方面都设计恰当的评价指标,同时该方法还能够将公司的战略目标进行较为详细的分解并以此进行企业的绩效管理,这就是著名的平衡计分卡。此后,Andrew P·Sage(2000)提出“动态平衡计分卡”理念,以达到中短期绩效同策略的连续,在平衡计分卡反馈的基础上动态的产生一个最佳的业绩指标评价系统。Kennerley和Neely(2003)应用案例分析的方式,研究了促进绩效评价体系演进的一些因素,并将促进指标体系演进的相关因素统一在绩效评级体系的设计等环节中,后来从文化、人员和程序等方面来考虑了影响绩效指标体系演进的因素,并据此设计了衡量评价企业绩效动态管理的标准。

此外,国外学者对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也有较为成熟的研究。国外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政时期。60年代后,财政支出评价方法体系逐步成熟和完善,并在欧美主要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被广泛运用,成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促进财政投资科学化,增强财政支出效果的关键手段。美国大体经历了项目评价、政府经常性支出评价、部门绩效评估等3个发展阶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1)过程评价;(2)经济效益评价;(3)影响评价;(4)持续性评价。英国、瑞典、德国和澳大利亚是开展财政支出评价较早和较好的国家。国外实施财政支出评价的经验主要有:(1)建立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法律体系;(2)建立严密的财政支出评价工作体系;(3)探索先进的财政支出评价方法。

(二)财务综合效益评价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财务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很多都是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且主要都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制度或规则角度来看,财政部于1999年6月联合印发《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该规定采用新评价指标和标准对国有企业的绩效进行考核,这些新的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从基本、修正和评议三个层次的指标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细分,还采取综合评分方法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从1996年5月伊始,《中国证券报》同中国证券评估机构联合起来,每年通过对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进行经营绩效的综合评价。在应用评价模式的效果和评价模式演进问题上,杨宗昌和许波(2003)建构以价值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在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目标的基础上,并结合指标链的方法而提出的。余玲(2004)通过分析多项指标,对分析对象的运作状况作综合比较,从而解决了由于单项评价指标太多太繁杂而造成的评价无序问题。王兰芳、徐光华和陈良华(2007),将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结合在一起形成绩效评价闭合系统—时钟绩效模型。此外,国内学者将DEA法应用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也较多,而且遍及各行各业。王谦(2003)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是通过应用基于标杆管理的DEA算法来实现的。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理念不断改进和革新,事业单位的财务效益评价已成为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主要借鉴于企业的效益评价方法,段向前(2006)用负相关系数法建立了高校财务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并对陕西省高校财务工作的绩效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综合性评价和排序。蔺汉杰(2014)在分析绩效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原则的基础上,从资产质量、资产效益、资产效果、体制和机制建设、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在农业事业单位方面,关于财务效益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上,岳方彤和刘辰(2008)根据事业财务状况评价存在模糊性的特点,将模糊分析方法应用到农业事业财务分析领域,介绍了事业财务模糊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步骤。徐丽等(2009)通过定性、定量指标,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建立一套农村基础设施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施梅仙(2011)从管理制度、预算编制、资金支出进度与项目进程一致性等方面指出农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三、我国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现状

从已有的财务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来看,在研究形式方面,对财务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经历了从对局部评价到多个角度的评价,对绩效评价的指标选择经历了从静态性指标转向动态性指标的转变。在研究结果方面,目前关于财务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上,对农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主要是规范性研究。

我国已有的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借鉴于企业的绩效评价方法,就我国事业单位的现状来看,事业单位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尽管已逐步建立,但主要是围绕着高校等事业单位来进行分析,且还存在很多问题。近年来,也有少许文章涉及到农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综合效益评价,但多数都是从某一财务方面来进行研究,如对财政专项基金绩效的评价、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等方面,缺少较为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另外,在评价指标上的设置并没有得到完善和改进,只能以目标任务为主,即根据人们的需要而设置一定的目标,而缺乏一定的财务指标的设置,在指标设计上也主要以单项指标评价为主,并不太考虑财务资金的投入和支出,缺乏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

四、建议

针对现有的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重视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中的财务指标的选择。我国事业单位涉及的种类范围很多,且各个事业单位服务的类型也不同,特别是农业事业单位具有特殊性,应结合农业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理的财务指标,借以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指标。在选取这些指标时应考虑指标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并设置多种指标,从整体上建立一套具有逻辑联系的指标。

第二,加强农业事业单位资产及资金运用情况的管理。农业事业单位多是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来运行,但内部的资金和资产也有所积累,而资产和资金是农业事业单位的核心,也是其运行的基础。对于资金的管理,农业事业单位应努力改变资金来源单一的状况,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并妥善安排经费的用途,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来确定投资金额,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有前景的项目中,争取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

第三,重视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信息的透明性,接受公众的监督。当前的农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绩效评价的信息在公布栏中的文字表述不清,意思也有歧义,致使公众最终不能清楚地了解事业单位的真实情况。为减少公众与农业事业单位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各个单位应该按照自身所建立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来公布自身的信息,使其制度透明化。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财务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进行回顾,并针对农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特点,结合我国已有的财务综合效益评价现状,指出我国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效益在评价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明对原有指标体系进行完善的必要性。

关键词:财务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农业事业单位

参考文献

[1]潘燕荣,郝远秀,李洪涛.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上)[J].中国农业会计,2006.2.

[2]宋志华,韩亮亮,李凯.对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

[3]徐丽,夏存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探讨[J].商业会计,2009.9.

农业科技推广效益论文 篇5

1.1粮食总产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a增产粮食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a增产。江苏省粮食总产达330.8亿kg,创新世纪以来最高水平,居全国第四。粮食单产414.6kg/667m2,连续6a保持在400kg/667m2以上,创历史新高。水稻单产553kg/667m2,连续18a保持在500kg/667m2以上;小麦单产322.9kg/667m2,实现了新的突破。

1.2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稳步提高围绕“四主推”和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全省各地切实加强农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种田大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强化技术服务。20全省水稻、小麦、油菜优良品种覆盖率分别达83%、90%、98%;全省种植面积66666hm2以上的水稻品种有14个,其中,超级稻678000hm2,占30%,粳稻1956666hm2,占86%;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1949333hm2,优质化率达85%以上。全省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和油菜秋发冬壮高产栽培技术分别占50%、25%左右,其中机条播小麦占21%,水稻机插秧915333hm2,精确定量栽培、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和塑盘旱育抛秧分别达1521333hm2、1044666hm2、196000hm2。

1.3农作物科技综合展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对新技术集成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一是充分利用并拓展农作物综合展示基地功能,依托展示基地面向农技人员、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宣传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充分发挥展示基地熟化集成、展示示范、观摩培训等功能,是农民亲近的田间学校。年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共建立了12个水稻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共展示水稻品种55个,展示技术12项,展示新产品15个、新模式5套,有效推动了全省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推广。二是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幅提升示范带动能力。认定2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11年认定了4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总量达到71家,建成面积10hm2,占规划面积的68%。全省农业园区示范带动433333hm2,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各地现代农业的发展。

1.4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2011年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共设立超级稻技术集成示范、水稻优质高效栽培、麦棉油超高产栽培、发酵床养殖、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家禽健康养殖、蚕桑高效养殖、果茶花高效生产、设施蔬菜高效生产、食用菌高效生产、智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12个重大技术推广专项协作组,每个协作组设1名首席专家,由首席专家加强协作组内项目实施的组织与实施管理,显著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1.5每年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极力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全省3万多名县乡农技人员已普遍轮训一遍,2011年已开始第二轮培训。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参训农民达200万人,每年培育持有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毕业证书或农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农民10万人。在农民培训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组成有100名成员的.讲师团,积极开展培训。针对农村剩余劳力不足、素质弱化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农民技能培训,造就新一代知识农民。

1.6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切实把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自我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来,全省选择16个县进行试点,率先在全国全面推进,实现产业全覆盖,20实现村村全覆盖;共选聘技术指导员16000名,培育科技示范户20多万户,辐射带动农户400万户。领导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到户指导,创新入户模式,严格督促检查,绩效公开,较好地解决了技术成果转化“最后1km”问题。

2江苏农业推广存在问题

2.1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江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技术推广到位率不高,虽然不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但有很多科研成果不能及时传到急需的农民手中,形成闲置,无法融入产业。

2.2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健全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接受农业行政部门和上级推广机构的双重领导,导致农业推广机构受行政干预影响严重,系统内的管理弱化。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对下级农业推广机构只能是业务上的指导和建议,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系统功能和管理作用发挥不够。

2.3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及素质有待提高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传播的主要载体,推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效。但由于农技推广工作艰苦,尤其是基层的推广人员待遇低,基本生活、工作条件差,造成人心不稳,跳槽或改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推广人员知识面太窄,技术陈旧,知识结构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实际经验尚不如长期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的农民。

2.4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务农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由于城市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到城市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而这些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整体偏低,对接受新技术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农业生产只能重复较低层次的简单再生产,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2.5土地经营分散化江苏省目前采取“一家一户”式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的仍占大多数,土地经营规模小,影响了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运用及土地产出的增加。

3加强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建议

3.1明确推广机构职能定位,科学合理设置推广机构江苏省应在强调突出公益性职能的大原则下,进一步细化明确省、市、县、乡镇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责定位,省级农技推广机构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市、县级机构应逐步将工作重点放在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上,与其他各类新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形成差异化服务。

3.2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合理配置人员对农技推广的人员配置,要通过实施项目管理、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严格考核、业绩评价等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真正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一线人员待遇,引导、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推广机构,到第一线工作。

3.3保障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投入充足的农技推广经费是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保障。各级政府应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经费给予充分保证,加大省级财政投入,通过省级财政增量投入调控和引导市、县、乡镇相应地加大投入。同时逐步建立对农技推广机构的稳定支持与项目支持相结合的支持机制,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将技术推广经费的使用置于有效的评估之下,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

3.4大力培育多元化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推进新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和壮大多元化的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主体,提高各主体的服务能力,并促使各类服务主体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格局。可以扶持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鼓励科研院校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激励各类企业参与农村科技服务。

3.5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加强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工作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并将该中心建成集农业生产各专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等)的新技术引进与示范基地。由于各区域中心承担了多数专业的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活动,因此,中心站也是一个技术与信息交流的场所,成为农业新技术的扩散中心。所有区域中心试验站的人员构成应该以目前县乡两级技术推广人员为主。

3.6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引进竞争机制,对农技推广基金的使用实行项目竞标制,并成立农技推广基金会,鼓励所有农技推广人员根据农民的技术需求,申报相应的农技推广项目,使最有能力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领衔实施农技推广项目,以取得好的推广成效,提高农技推广经费的使用效率。

农业综合效益 篇6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提倡,在全省玉米种植地区推广机械精少量播种一次保全苗技术。机械精少量播种一次保全苗是一项综合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机械精少量播种为中心,辅之以秋翻整地,种子处理、化肥深施、苗带镇压和药剂灭草等相关配套技术。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再加上全方位深松和节水保墒耕种技术。机械精少量播种技术在我省以推广多年,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原因就是许多地方作业技术不规范,相关技术不配套,致使这项技术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它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规范技术要点,加大推广力度。

首先要提倡秋翻整地。根据我省的降水情况,只要耕作措施得当,前一年贮存在土壤里的水分足够种子萌发需要。但我省有些地区搞春整地、春打垄,这种方法使前一年贮存在土壤中的天然降水散发。这样,出苗所需水分就寄托在下雨上。我省70-80%的自然降水集中在夏秋季,春季下一场透雨(>10毫米)的机率,根据多年统计分析,中部地区约占30-40%,西部仅15-20%。因此,干种湿出的做法风险太大。而且春天整地还容易形成土块,阻碍种子的萌发。只有在秋季整好种床,经过土壤的冻融作用,种床的质量才会更好。

在西部干旱地区提倡全方位深松,深松的深度为40-50厘米,而且在耕层底部形成一个直径10厘米的空洞(称为鼠洞)。全方位深松的好处很多,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增强土壤抗旱涝的能力。深松过的土壤,在一小时内可接纳350-600毫米的降水而不形成地表泾流,既能贮存天然降水,又能避免因地表泾流而导致的水土流失。通过全方位深松,在地下形成巨大的土壤水库,它能为春旱条件下一次播种保全苗提供可靠的水分保证。据测定,深松比不深松的耕地0-100厘米土层中可多蓄35-52毫米的水分,相当于每公顷土地多蓄水400吨左右,做到了天旱地不旱。二是能够降低土壤盐碱浓度。全方位深松的土壤,可使耕地含盐量降低12%左右,这对于改造西部地区中低产田很有作用。全方位深松三、四年进行一次即可。这样,我省西部的耕作技术就能充分积蓄有限的350-450毫米降水,使伏雨春用、旱用,克服干旱威胁,确保春旱年利用好土壤自然蓄水,一次播种达到苗齐、苗全、苗壮。在没有实行全方位深松之前,还需推广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节水保墒耕种技术)技术。

保全苗技术的关键是播种环节。首先种子要有保证,发芽率和纯度要高,要经过药剂拌种和磁化等处理,要有良好的秋翻整地质量与合适的土壤墒情。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科学的播种方法,一要深均匀,深度偏差在+0.5厘米。窄开沟,接墒下种,覆湿土。二要按品种要求保证株数,株距一致,使小苗吸收养分均衡。三是播种要进行苗带重镇压,使种子和湿土密接。播种同时提倡深施化肥和药剂灭草。

采用科学的机械播种方法,配套相应的技术,能达到苗全、苗齐、苗壮,实现增产增收,节本增效。机械精少量播种比传统人畜力播种每公顷可省种子20公斤(节省下来的种子钱足以支付机耕费),而且省工、效率高,抢农时。这些,已被各地多年的生产实践所证实。我省近几年机械精少量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但许多地方作业技术不规范,相关技术配套不好。比如,有的地方不搞秋翻搞春翻,既失墒又很难保证整地质量。全方位深松技术刚刚引进,干部群众对此认识不够。苗带重镇压器虽已推广多年,但机具数量仍不足千台,等等。为此,我们认为,要想推广好机械精少量播种一次保全苗技术,应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水稻也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在水田耕作上,我们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推广了水稻盘育苗、棚管理、机插秧技术。后来又推广了小井种稻技术,对加快全省水田开发步伐,提高水稻单产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到1998年,全省水田在册面积已由1980年的383万亩增至694万亩,每公顷水稻产量已由4253公斤增至8399公斤)。今后一個时期,要想让水稻生产进一步增产增效,我们认为,应该有计划地逐步推广水稻本盘钵盘育苗机械行抛技术。这项技术的好处在于作业效率高,抛秧质量好、增产效果明显。由于采用钵盘育苗,带土移栽,因此不用缓苗,生长快,分蘖多,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抗倒伏能力强。据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试验表明,机械抛秧水稻穗大、粒饱,每亩可比插秧地块增产50-80公斤,增产幅度在10%以上。今年省农机推广站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三台水稻行抛机,并且在梅河口市召开了现场会进行作业演示,准备明年进行多点示范,以便进行大面积推广。机械行抛对育苗要求较高,因此必须把好育苗关,要做好推广前的技术培训,包括钵盘育苗技术和机具操作技术。推广要循序渐进,遵循引进试验,多点示范,然后再面上推广的原则。推广过程中要搞好技术指导与服务。

大豆是我省三大主要农作物品种之一。近年来,由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应用,对提高大豆单产起到了很大作用。农机方面主要是把一些单项技术进行组合,与农艺技术一起配套实施。这些技术包括机械耕整地技术、种子磁化技术、精量点播(双行拐子苗)及化肥深施技术、播后苗带重镇压技术、化学药剂除草技术。1995年我们在扶余、前郭、九台、德惠和舒兰五个县(市)搞了10万亩项目田,平均亩产168.7公斤,比这五个县(市)前三年大豆平均亩产增产24公斤。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有推广价值。

为了实现我省发展现代化效益农业的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应进一步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目前我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相对薄弱,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差,办公条件和设备配置非常简陋,绝大多数农机推广站没有推广用车、机具设备和试验用地,推广手段落后。二是没有推广专项经费,一些好的新技术和新机具,往往由于缺少经费得不到推广。如在耕整地方面,我省还普遍使用着牵引铧式犁,已批量生产多年的液压悬挂双向翻转犁与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阻力小,耗油小,作业不出堑沟,然而目前全省仅有几十台。在蔬菜大棚整地和浇灌环节,玉米、水稻和麦豆收获环节,一些省(市)已实现了相当程度的机械化,而我省这方面的机具寥寥无几。在播种、插秧、施肥和植保等作业环节上,我省虽已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机械,但机具性能仍不能很好满足新农艺技术的要求,需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更新换代。因此,从发展效益农业出发,应进一步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有计划地对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给予相应扶持,稳定队伍。另一方面,每年需安排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新技术与新机具的引进开发、试验示范、宣传培训和组织推广。

农业综合效益 篇7

阜新市地处辽宁省西北部, 地理位置为东经121°01′~122°56′、北纬41°41′~42°56′, 东邻沈阳、南靠锦州、西与朝阳接壤、北与内蒙古毗邻, 全市东西长220km、南北宽120km、总控制面积10355km2。

阜新气候受东南亚季风影响, 属北温带大陆型气候,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冬季严寒少雪, 夏季炎热少雨, 具有旱涝交替, 连续干旱等特点, 自然灾害频繁。年平均气温在7.1℃~7.6℃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2868小时, 多年平均降雨量480mm,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746mm, 全地区多为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 属严重水土流失地区。

阜新总土地面积10355km2, 其中低山面积1120km2, 丘陵面积600km2, 平原面积2407km2, 沙荒面积827km2。

阜新境内贯穿两大水系、六大河流。 (1) 辽河水系, 总面积7216km2。其中绕阳河流域面积3689km2, 柳河流域面积1739km2, 养息牧河流域面积1495km2, 秀水河流域面积293km2; (2) 大凌河水系, 总面积3139km2, 其中细河流域面积2242km2, 牤牛河流域面积8971km2。2001年阜新地区水资源总量为5.06亿m3, 全市平均产水系数为0.14, 产水模数为4.88万m3/平方千米·年。全市降雨量为36亿m3, 地表资源量为1.60亿m3, 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4.39亿m3, 实际总供水量为3.08亿m3, 总用水量为3.12亿m3, 缺水0.04亿m3。

阜新地区节水灌溉示范的土壤、水质各项指标, 符合绿色生态农业。

2001年完成节水灌溉工程798.7万m2, 其中:阜新县3668.5万m2, 彰武县3335万m2, 清河门区720万m2, 细河区266.8万m2。普通灌溉工程1834万m2, 其中清河门区1167万m2, 彰武县667万m2。

2002年开发节水灌溉工程5903万m2, 其中阜新县2800万m2, 彰武县334万m2, 清河门区267万m2, 细河区200万m2, 海州区500万m2, 太平区200万m2, 新邱区300万m2, 高科园区300万m2;普通灌溉1067万m2, 其中阜新县200万m2, 彰武县867万m2。

根据阜新地形地貌特点及作物布置设立5个节水灌溉典型示范区:

1.1 西北部烤烟节水示范区

本区以福兴地镇、于寺镇、大五家子为典型区, 以烤烟为主, 其中福兴地典型区烤烟喷灌面积467万m2, 品种为NC89, 主要分布于奈木、西大营子、界力花村等的台田和平洼地。

1.2 中部综合节水示范区

位于阜新市的中间地带, 以阜新县他本乡、塔营子乡、伊马图乡、东梁镇、清河门区乌龙坝镇。河西镇、西河区四合镇为典型区。

1.3 南部葡萄管溉节水示范区

该区位于阜新市南部包括国华乡、富荣镇、大板镇, 以国华乡为葡萄典型示范区, 国华乡气候温和, 降水适宜, 利用葡萄生长, 是我市葡萄生产基地, 典型示范区面积为433万m2。

1.4 设施农业节水示范区

本区位于阜新市郊, 即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内, 温室内种植各种名优新特蔬菜、花卉和矮化果树, 进行滴灌、微喷等。示范区面积667万m2。

1.5 彰武县综合节水示范区

彰武县综合节水示范区包括整个彰武地区, 观测多种作物, 以彰武县隆山乡和西六家子镇为典型示范区。

2 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2.1 灌溉作物

各示范区观测的作物:葡萄管灌、花生喷灌、微喷、水稻浅湿灌溉或渠道防渗灌溉、烤烟喷灌、滴灌、黄瓜滴灌、茄子管灌、韭菜管灌、春小麦喷灌、牧草喷灌、苗圃喷灌、玉米喷灌、管灌、蔬菜温室滴灌、蔬菜花卉微喷或滴灌、蔬菜 (南韩椒、益都椒) 喷灌、果树 (南果梨、苹果梨) 滴灌、油桃滴灌、设施农业节水灌溉。

2.2 灌水方式

根据各示范区作物的不同需水、灌水方式采用:喷灌技术、滴灌技术、管灌技术、畦灌技术、微灌技术和渠道防渗技术6种灌水方式。

2.3 观测方法、内容及结果

2.3.1 观测方法

根据各示范区典型乡、镇, 由试验员进行定点、定时观测, 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操作, 认真填写观测表, 做到不缺项、不漏项, 填注内容包括:葡萄管灌灌溉制度表、花生喷灌、微喷灌溉制度表、水稻浅湿灌溉或渠道防渗灌溉制度表、烤烟喷灌灌溉制度表、黄瓜滴灌灌溉制度表、茄子管灌灌溉制度表、春小麦喷灌灌溉制度表、牧草喷灌灌溉制度表、苗圃喷灌灌溉制度表、玉米喷灌灌溉制度表、油桃滴灌灌溉制度表、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制度表和作物生长动态观测表、作物根系观测表、作物产量、产值效益调查表、典型乡节水灌溉工程调查表、典型乡普通灌溉工程调查表。

2.3.2 观测内容

(1) 记录各种作物各生育期的起止日期、灌水次数、灌水定额、全年总灌水量。

(2) 作物生长动态观测:记录各种作物的株高、叶片数、地面以上5cm处茎粗。并选取3株记录跟踪其叶片最长和最宽处的长宽值。每5天观测1次。

(3) 根系观测:秋后作物收割后挖出根系进行观测, 测根部茎粗、总根数、最粗根值、干根重、根须重、块根重、平均根长。调查典型乡的各种节水灌溉作物面积、灌溉方式、灌水次数、灌水定额、灌水量。

3 作物效益分析

3.1 小麦

喷灌单株产量15g, 普灌12g, 喷灌比普灌多3g;喷灌每667m2产量为250kg, 普灌为200kg, 喷灌每667m2产量比普灌多50g;喷灌每667m2产值为375元, 普灌为300元, 喷灌每667m2产值比普灌多75元, 喷灌每667m2纯收入为225元, 普灌为140元, 喷灌每667m2纯收入比普灌多85元。

3.2 玉米

喷灌单株产量105g, 普灌95g, 喷灌比普灌多10g;喷灌每667m2产量为600kg, 普灌为300kg, 喷灌每667m2产量比普灌多300g;喷灌每667m2产值为480元, 普灌为240元, 喷灌每667m2产值比普灌多240元, 喷灌每667m2纯收入为380元, 普灌为140元, 喷灌每667m2纯收入比普灌多240元。

3.3 烤烟

喷灌单株产量200g, 普灌100g, 喷灌比普灌多100g;喷灌每667m2产量为200kg, 普灌为150kg, 喷灌每667m2产量比普灌多50g;喷灌等级为2级, 普灌为3级, 灌溉单价为10元/kg, 普灌为8元/kg, 喷灌每667m2产值为2000元, 普灌为1200元, 喷灌每667m2产值比普灌多800元, 喷灌每667m2纯收入为1200元, 普灌为500元, 喷灌每667m2纯收入比普灌多700元。

3.4 高粱玉米

喷灌单株产量113g, 普灌109g, 喷灌比普灌多4g;喷灌每667m2产量为475kg, 普灌为350kg, 喷灌每667m2产量比普灌多125g;喷灌每667m2产值为475元, 普灌为350元, 喷灌每667m2产值比普灌多125元, 喷灌每667m2纯收入为245元, 普灌为150元, 喷灌每667m2纯收入比普灌多95元。

4 结论和发展趋势

根据阜新绿色生态农业节水灌溉的要求, 力求实现土壤绿色、水质绿色、肥料绿色、种源绿色, 在实现绿色标准的同时, 实现节水灌溉, 使其节水增产, 省水增收的原则, 把各项节水措施应用到实际当中, 使作物高产出、低投入, 给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谈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篇8

农业资金效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经济效益和它的社会效益。对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就是对它的产出和投入比以及投放项目的社会需要性的考查评价。通过审计, 达到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建议, 帮助企事业单位堵塞漏洞, 以实现其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农业资金作为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之一, 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保证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完整实现。农业再生产的过程, 也就是物质资料消耗过程, 不论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 资金都是必备的前提条件。农业资金体现为生产资料, 是借以进行生产的物质基础, 农业资金的积累状况, 投入数量及其效益好坏, 将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中心, 而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具有其重要意义。

因此, 高耗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提高农业资金效益, 是我国农业经济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是十分必要的。

二、农业资金的特点及其效益审计的任务

社会主义农业资金, 就是社会主义农业部门在再生产过程中占用物质财富和劳动的货币形态。由于农业生产受多种自然因素所制约, 因此, 农业资金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资金相比, 有其如下特点:

1、生产周期长, 资金占用量大, 利润率低而不稳。

2、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生产部门, 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 需要资金互补互济灵活调度, 以利于提高其使用效果。

提高农业资金效益的具体途径很多, 但概括起来就是如下两个方面:

1、从宏观的资金投向来讲, 讲究合理使用、保管、配套固定资产、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充分发挥其效能, 提高其利用率和生产率, 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方面。 (2) 一个生产单位所需要的流动资金数量, 取决于生产经营规模和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两个因素, 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缩短流动资金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周转时间, 就可以减少流动资金的占有量,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所以,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任务是: (1) 审查资金管理使用单位在资金管理使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2) 审查农业资金的收支使用过程中, 是否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有挪用、截留、抵付奖金发放实物及贪污盗窃、损失浪费形为, 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处理; (3) 审查农业资金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计划完成情况或与同行业对比, 并将结果作为评价, 通过审计报告, 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内容

由于影响农业资金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所以, 对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内容也多, 若能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相结合, 则效果会更好。

(一) 制度及其准则的审查:

1、自我约束机制的审查, 从制度上找漏洞。

管理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 是正确筹集、投放和使用农业资金的前提和保证。

(1) 审查被审查单位是否建立了投入资金的统筹制度、投入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和投入资金的预算制度;

(2) 被审单位是否推行了农业资金使用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如:项目可行性论证责任制、项目实施包干负责制、资金使用者追踪反馈制和项目竣工验收考核制。这样方能把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贯穿于资金使用的全过程, 保证资金效益的实现。

2、审查被审查单位是否坚持了合理使用农业资金的如下原则:

(1) 在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 集中必要的资金, 把现有的机械设备和工程设施维修好, 保持其完好率, 使之发挥应有的效益;

(2) 是否选择那些生产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地区或项目, 重点投资, 以提高农业资金的比较效益;

(3) 农业中的主导部门和辅助部门在资金使用上是否做到合理分配、统筹安排有总体观念, 以利发挥有限资金的整体效益;

(4) 是否使当前生产和长远建设相结合, 是否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性循环;

(5) 是否坚持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使社会、生产单位和生产者都获得效益;

(6) 在资金投放上是否实行权、责、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实行钱物结合、钱粮挂钩等有效办法取代“供给制”, 有偿与无偿相结合, 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在目前情况下, 审查农业资金的投入是否坚持了以下重点:

(1) 集中投资于群众力所难及的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如:攻固大江大河的防洪堤等农田水利工程和粮、棉、油良种基地的建设等。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2) 对农副产品基地进行重点投放, 以改善其生产条件, 大大提高农副产品商品率;

(3) 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的专项投资、专用拨款, 是否专款专用;

(4) 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存在着“土地贫化, 农机老化, 水利退化”的三化差距, 这“三化”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资金效益的提高。所以, 要审查企事业单位目前农业资金的投放, 是否着眼于解决“三化”方面。

4、审查投资的项目, 投资前对项目是否进行可行性论证、经济效益评估和预测, 及评估预测的结论是否符合投资要求。

(二) 农业资金效益目标完成情况的审查:

1、对农业资金效益真实性的核实:

即对农业资金的财务收支及决算审计, 以审查其财务收支及其分配的合理、合规、合法性。如, 审计支出是否符合预算安排、支农补贴及专项支出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有无被挤占、挪用等以纠正违纪, 核算出真实的经济效果。

2、农业资金效益目标完成情况的审查:

(1) 对固定资金效益目标完成情况的审查:

主要是考核固定资金利润率。不仅能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产品成本, 增加利润, 也能节约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从而提高农业资金效益。

第一、充分利用固定资金利润率 (或产值率) 这个反映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 (计算公式) :

即:用工程构建完工后实现固定资金利润率与工程立项论证评价所预计的固定资金利润率 () 或同行业先进的固定资金利润率) 相对比, 考核固定资金利润率的实现情况, 找出差异。

第二、对生产性项目的农业资金投资, 考核其投资回收期:

用计划目标与实际完成相对比, 找出存在差异。非生产性投资考核其社会效益。

(1) 数量上的差异得出后, 就要以下三个方面审核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

在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时是否符合生产规模得要求 (根据全年工作量或以繁忙季节每天平均最大负荷量计算法可计算出各种设备、机械的需求量) 。公式:

机械性能是否适合当地实际情况, 尽可能地把资金用于经济效益最大的项目上, 防止盲目购置与建造; (2) 各项固定资金是否保持合理化比例务求配套完整 (以现实的机械设备配套比例与合理的配套比例相比, 找出存在问题) , 是否注意设备的适用性和通用, 以利于固定资金能够更多地投入生产, 促进其价值的更快转移; (3) 对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是否能及时处理, 以避免积压和浪费 (可通过闲置不用固定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率来考核) 。

(2) 对流动资金效益完成情况的审查:

对农业流动资金效益的审计, 主要是考核以下三个方面的指标:

第一、审查流动资金占用系数或占用差异, 来考核流动资金的占用情况:

流动资金占用系数是指每年百元销售收入 (或产值) 需要占用流动资金表明流动资金与收入间的经例关系。

用系数计划数与实际数相比, 可得出资金利用上的好坏差异。

用流动资金占用差异率, 也可考核其资金利用的好坏:

差异率越大, 说明计划完成的越差。

第二、通过审查流动资金的利润率 (或资金产值率、资金率) , 用实际与计划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对比, 综合考核资金的利用效果。

审查出存在的差异, 再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 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 在一业为主的前提下是否实行了多种经营。因为农业生产日益专业化, 则使用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也日益专业化, 这样有利于节约资金投放, 但农业生产受季节性影响, 专业化过强有收支集中的缺点, 不利于均衡使用资金, 所以, 在专业化的条件下还要有一定的多种经营, 以利于合理使用资金, 提高其周转率。

(2) 是否积极引进, 采用先进技术措施, 极力缩短生产周期。缩短了农业生产周期, 意味着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 经济效益的提高。如:培育引用长期短的作物良种;缩短畜禽育肥期。

(3) 储备定额和物质消耗定额是否合理。

(4) 产品是否及时地销售和分配, 缩短产品的流通时间, 避免积压, 提高流通中的周转速度减少费用支出。

(5) 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立和健全。如:是否有挪用、长期欠款、贷款是否及时归还等。

四、农业资金效益审计应注意的事项

(一) 在方法上, 除运用常规的效益审计方法外, 还要注意:

1、农业资金来源渠道多、用途广, 要想全面掌握、归集农业资金的来源与用向, 就必须以主管部门这个农业资金流通中的“枢纽”为主, 因为它是农业资金筹集与支用的必经点。

2、要积极取得财政和政府部门的支持, 使其明确审计的目的, 因为大部分资金的来源与用向都是他们决策的结果, 以解除不必要的误会, 使审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财务帐面与工作实地查看相结合。这样才能顺着资金的去向检查是否有被挪用、截留、转作收入等, 从而审查使用资金单位是否收到资金和按规定用途全部使用、工程的实际进度及其取得的效益状况。

(二) 在技术上, 以审查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为重点

在我国目前的农业企业管理落后、管理人员素质差的状况下, 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有的只是, 往往不能落在实处。在这方面的“漏洞”堵死了, 往往就能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对农业资金效益的评价, 要考虑到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并重;局部服从全局、部分服从整体;微观服从宏观、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 在坚持这个原则下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才是真实的。反之, 若部分受益全局有损、微观得利宏观受害, 那是不可取的, 取得的“效益”也是虚假的;而为获得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形为, 在我国是绝不允许的。

参考文献

[1]、《财会通讯》2007年第11期

农业综合效益 篇9

由于农业科技普及的力度尚未完全渗透到全国的各个地区, 以至于部分地区依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今年夏天, 由于受暴雨、洪涝气象灾害的影响, 仅仅一周之内, 内蒙古、黑龙江、山西、陕西、山东、四川、云南、广东、海南的部分地区因为受极端天气的影响, 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 致使部分农田被淹, 农作物出现倒伏, 部分出现绝产, 农业生产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其中黑龙江绥滨县、龙江县突遇暴雨洪涝灾害, 12.4千公顷农作物受灾, 3千公顷农作物绝收。今年第九号强热带风暴“飞燕”带来的强风暴雨, 使海南、广东等地农林渔业遭受一定损失, 其中海南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7.3千公顷。8月1日, 河南省南阳遭受风雹灾害, 由于风雹天气过程风速大, 影响范围广, 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8.6千公顷, 绝收面积8.9千公顷。一组组震撼人心的数据, 显示出中国多少农民一年的辛苦和劳作付诸东流, 因此, 加强农业科技生产力, 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能力变得日益重要。

众所周知, 农业与天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年中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收成, 进而影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 我国农业现状并不乐观, 现在中低产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46%, 耕地占优补劣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只有51%。所以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变得刻不容缓。

1 近年来农业科技在农业种植中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

几年来随着国家财政在三农方面的倾斜, 以山东省为例2012年度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资金立项项目中有22个项目得到了立项支持, 获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1940万元, 这比2011年增长10%, 2013国家财政继续助力山东农业科技的进步, 而作为财政倾斜的山东,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切实保障了农业科技向经济效益转化的力度。以“江北水城”聊城为例, 通过农业科技人员对于农民的培训, 使农民掌握了过硬的管理技术, 5亩花生竟给农民带来了1.7万元的收入。为配合农业科技对于农村经济的支持, 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过程中, 注重打造科技平台、提高作物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重点打造科技推广平台, 先进的科技源于优秀的人才, 通过向农业部、省农业厅、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输送人才, 一大批知识新、业务精、专业全的专业人才涌现, 这也为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普及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山东粮仓”的聊城, 自2011—2013年, 聊城依靠科技进步克服了特大干旱等不利因素, 2012年聊城市更被山东省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 聊城管辖下的莘县、阳谷、茌平、高唐等八个县分别被授予全国、山东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这在聊城农业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的。

2 农业科技孕育的具体成果

当今农业科技日新月异, 科技孕育的成果更是丰硕。注重农业科技的聊城一直积极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于2011年8月28日成立凤凰苑农业科技园。该园区地处聊城市市区南部, 东临古运河, 西靠聊阳路, 南依徒骇河, 北靠湖南路,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人文景观丰富多彩。通过运用科技建立了20个精品果园和花卉园区, 前后共投入4000余万元, 完成了道路、水系、电力、绿化、游乐景点、种植资源圃、花木繁育中心、示范基地、服务网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促使一系列科技成果的问世,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通过一系列优良品种的改良, 扩大了经济类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面积, 调动了农民改进种植结构的积极性, 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因地制宜, 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程度, 增强土地的利用效率, 最终实现了科学管理、科学种植的农业生产模式。科技孕育下的成果不仅可以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且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农业良性循环, 享有“中东小霸主”之称的以色列不仅在军事上拥有强大的实力, 在农业发展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 虽然深处沙漠, 水资源相对匮乏且失衡, 农业的发展存在“先天不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必须走科技发展农业的道路。因此, 他们加大农业方面的研究, 每年投入的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经过50年的发展, 以色列的节水技术和用水高效管理使农业产量提高了12倍, 每年的牛奶产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0.6万升提高到目前的1万升。农业产量的提高最终使以色列每年出口的农产品高达13亿美元, 以及价值12亿美元的农业设备和农业科技。所以农业科技孕育的成果也是农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3 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助推器———国家政策

农业科技带来了农业产量与质量的提高, 但是最终只有转化为经济效益才是农业科技的目的, 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便是需要国家对于农业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从江泽民主席的“三个代表”到胡锦涛主席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主席“聚焦农业科技, 继续促进农民增收”, 都透露出一种声音, 那便是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于经济效益的转化。2012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 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改善设施装备建设, 夯实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 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这些举措确保了农业科技下避免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使农民在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充实了腰包, 切实使农民享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农业经济效益。西方经济学中有“谷贱伤农”一说, 但是通过国家对于农业最低保护价格的实行, 可以使农民的基本收入得到了切实保障。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 今年将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2012年中央1600亿元生产资料补贴等涉及农业科技推广的各个方面, 其中中央财政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达到了151亿元, 对于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良种补贴的政策是每亩10元, 个别地区的良种补贴甚至达到了每亩15元。国家这样给力的政策, 无疑是给农业科技在农业方面的推广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而最终使农业科技推动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形象地来说, 国家政策的辅助, 农业科技的助飞, 正是农业经济效益增强的两个翅膀, 在农业方面坚持以农业效益为体, 以科技与政策为翼, 在“一体两翼”的格局中最终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带动农业的大繁荣。

农业综合效益 篇10

要使现代农业得到高速发展和显示出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跟世界农业新走向,发展科技农业[1]。科技农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基础,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手段,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农业科技产业化,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使农业科技不断地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新的农业科技产业[2]。

为了更好的分析未来农业发展方向,了解我国华东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耕作模式、生产力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农民收入、农耕成本、农业产出以及社会效益进行论证,为促进我国科技农业的推广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持。对我国华东地区的科技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进行研究,旨在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分别在山东、浙江随机抽取1 900户农户进行科技农业及相关情况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 810份。

1.2 调查内容

调查山东、浙江2省的居民类型、农民家庭总收入、文化程度、农业经营面积、经营种类、购买科技生产资料情况、农业补贴、农业信贷容易度、影响农业生产困难的因素、农业化肥和农药占农业成本的比例、人均纯收入。

1.3 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不同地区的人均纯收入采用μ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现状调查

对浙江、山东2省部分地区农民的居民类型、年收入、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3所示。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及农村的城市化过程中,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即小城镇化水平高于山东省;浙江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比例总体上高于山东省,但仍有部分农村居民收入在3 000元以下;浙江省与山东省农村地区农民文化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其中初中(含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比例高于50%,但其中作为中部省份的山东省与东部省份的浙江省仍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浙江省的农村居民文化水平高于山东省(图1)。

对浙江、山东2省农民农业经营面积和种类进行调查,结果如表4、5所示。可以看出,山东省和浙江省2省由于土地限制,农村地区的经营面积仍以小规模经营为主,未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浙江、山东2省发展农村经济仍以粮食作物为主,浙江省农民经营种类中,经济效益较好的特色农业所占比例显然高于山东省。

2.2 科技农业推广调查

根据此次调查数据,浙江省没有接受过农业技术服务的比例约为20%,而山东省的比例约为52%,远远高于浙江省(图3)。

对浙江、山东2省农民是否购买科技生产资料进行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浙江省农村居民从农技人员处购买科技生产资料的比例高于山东省,其学习科技农业的热情较高。

对浙江、山东2省农民科技农业补贴进行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浙江省农村居民每年获得的科技农业补贴远高于山东省。除了直接给予农业补贴之外,在科技农业贷款上,浙江省也表现出更强的优惠性。

对浙江、山东2省农民科技农业信贷容易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山东省农村居民获得农业信贷的可能性远低于浙江省,可见浙江省政府更加注重科技农业的推广和发展,在经济上予以支持的力度更强,科技农业在经济较为发达、城镇化程度较高的浙江省的推广程度比山东省高。

2.3 农业科技需求调查

对浙江、山东2省导致农业生产困难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如表9所示。可以看出,农业技术缺乏、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农产品销售困难以及劳动力缺乏对浙江省农业生产影响较大,而新技术闭塞、新产品推广困难则对山东省的农业生产有较大阻碍。

2.4 农业成本调查

通过对浙江、山东2省农民化肥投入占农业投入成本的比例调查,结果如表10所示。可以看出,山东省农村居民购买化肥占农业投入成本的比例最高的30%,占调查总人数的36%;浙江省农村居民购买化肥占农业投入成本的比例最高的5%,占调查总人数的22%,浙江省农村化肥支出占农业支出的比例低于山东省。

通过浙江、山东2省农民化学农药投入占农业投入成本比例的调查,结果如表11所示。可以看出,浙江省化学农药投入占全部农药投入5%的比例为23%,化学农药投入占全部投入50%的比例为4%,而山东省化学农药投入占全部投入5%的比例为9%,化学农药投入占全部投入50%的比例为13%,可见,浙江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友好度高于山东省的。

2.5 农业收入调查

科技创新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课题组对2008年浙江、山东2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抽样调查,将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μ检验。

由表12可知,P<0.005,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确实高于山东省,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1)农业科技对我国传统农业的影响和渗透是局部、个别的[3],在地域分布上虽然以华东地区较广,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体系,没有明确的科技发展政策和技术发展方向。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科技研发较为分散,华东地区各城镇没有规划整体的科技农业发展战略,各地政府没有发挥主导作用。科研经费的获取、科研目标的确定、科技成果的推广都没有形成规范的途径。一些高新的农业技术往往由于当地经济、人员上的不足而不能有效的得以开发和利用,既阻碍了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力度,又减缓了科技农业发展的步伐。

(2)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大约只相当于国内科技投入平均强度的1/3左右,不到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平均水平的50%,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2]。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几乎都来自于政府,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尚未形成。政府尽管在政策上重视科技农业的发展,但却没有调动社会积极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开发与应用的具体措施,也没有发挥其作用以拓宽筹资渠道。

(3)在项目的推广和选择过程中,科研部门缺乏主动了解农民及市场对技术需求的积极性,大量资金投入到目前不能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或农民不需要的技术研究中,而真正能为农业作出贡献的适用技术却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造成农民所需技术与其推广的技术不相适应。加上农户对技术需求的不重视,容易造成技术供求的脱节以及科研资金的浪费。农业科研综合实力弱,整合能力较差,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速度缓慢[4],农业推广体系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是目前科技与农业发展不能很好契合的主要因素。

(4)我国目前农业科技队伍不稳,高技术人才奇缺。尽管国家已在部分高校设立科技农业相关课程,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机制。即使是在华东地区这些经济相对发达、科技普及率高的地方,也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高端的教育资源,缺乏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政策,培养、引进、留住高技术人才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国农民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群体,整体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都较低,尤其是我国西部和偏远地区教育水平更为低下。

(5)据资料显示,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l9.4%[5]。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已成为我国政府发展科技农业必须面对的难题,毕竟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差,以及自身思想观念陈旧、难以接受新兴科技的劣根性都会严重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阻碍科技农业的发展。

(6)设施农业能够吸纳众多的科技成果,克服植物生活要素的限制,持续增进有限资源的生产潜力,并将有限资源的潜在生产力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能够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实现我国农业高产高效的重要选择。但如何让设施农业在实现高效节能目标的同时,做到原料投入的节能化、作物生长的环境友好化以及农业产出的无毒无害化,即让整个农业生产链都处在一个绿色、无害、环境友好的流程中,则是未来农业发展最需要重视的内容。

(7)基因育种是国际上较为先进也较为热门的农业课题之一。这项技术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作物及牲畜的性状,改良其生长特性。通过基因筛选、基因剪切、基因导入等各项生物技术,增强植物抗旱、抗寒、抗病的特性,提高牲畜生长、生产的能力,培育出高产高质的动植物,在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业上均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基因育种在我国尤其是华东地区主要应用于经济作物,如转基因棉花、杂交水稻、转基因玉米等。

(8)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必须建立在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基础上[6]。而我国即使是在信息较为通达的华东地区,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也尚属起步阶段,缺乏宏观的规划和布局,信息网络的管理设施建设相对较为薄弱,亟需专业化的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如农业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作物模拟系统、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以期在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监测与保护、灾害控制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帮助。

4 结论

截至2008年底,浙江省科技农业水平高于山东省,其农业生产方式较科学,农民收入水平、文化水平均高于山东省,农业投入成本则低于山东省。从定性角度得出科技农业水平较高的浙江省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好于山东省,综合2省情况,论证我国华东地区科技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双平,姚立生.农业科研单位服务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以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04-206.

[2]余茂辉,傅前瞻.我国发展科技农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1):86-89.

[3]张霞,吕永成,黄莉萍.Internet对广西传统农业经营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2004(8):71-72.

[4]刘文敏.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措施建议[J].上海农业科技,2009(6):2-4.

[5]邵喜武,付文,周国福,等.新农村建设中吉林省农村科普的现状分析[J].农业经济,2008(4):69-70.

农业综合效益 篇11

关键词:三农;效益农业;农业科研机构;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4.016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Basic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Benefit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U Hong-lin,ZENG Hong-zhan,LV Ya-ji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Crops,Wenzhou,Zhejiang 325005,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nefit agricultur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role of basic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proposed through combining their basic situ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rural areas;benefit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role

“三农”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以科技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产出效益,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在全国重视农业,全民关注农村的形势下,作为专业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的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应肩负起历史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在效益农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效益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名牌产品少,优质高效的当家品种市场占有率低。作为名牌产品,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以浙南地区为例,优良地方品种资源较为丰富,但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高。

(2)农产品基地低水平雷同,开发严重,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如近几年的柑橘业,由于开发面积失控,重复开发相当严重,而且大部分品种上市季节集中,产品科技含量低等,导致全国市场面临“卖难”问题,供求矛盾空前突出,导致产品难销,经济效益低。

(3)优质产品开发基地规模小,连片性差,层次低。农产品开发利用针对性不强,普遍存在总体规模较大,单体规模小,形不成规模经营优势。

(4)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品加工率低,自我消化能力差,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初级品或半成品,产品附加值不高,增值幅度不大。

(5) 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能力和自觉意识不高,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推广。

2发挥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在效益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对“三农”的扶持政策给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提供了用武之地。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1整合资源,加强合作,进一步重视实用技术研究,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技术依托

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多年来,科技人员立足本职,深入基层,瞄准农业生产一线对科技的需求,着力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但纵观基层农业科研单位,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由于归口部门不同,造成科研机构多头管理、单兵作战,经费和人员分散,研究内容低水平重复等现象。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科研机构加强协作,重组优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科技联合攻关,解决农业生产中碰到的难题,为农业生产提供急需的新品种、新技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1.1加强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自主经营的更加灵活,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将越来越丰富,产品的多样化和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农产品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产品的竞争核心是品质的竞争。根据农产品市场信息,尽管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农产品销售价格超出同类产品几倍乃至十几倍,仍然供不应求。因此可见,农产品供应,不仅仅是产品过剩问题,关键是产品质量问题。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良种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手段。作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应着力开展优良品种引、选、推广工作,利用科研单位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大良种的引种栽培和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力度,把良种培育工作作为研究重点,做好优良新品种的引种、试验和推广,改善品种结构,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2.1.2着力开展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优质、高效、安全、实用的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是切实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农业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科研应立足实际,立足生产,为广大农民提供像“傻瓜相机”式的简单、易操作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1.3注重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别,各地都有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以浙南地区为例,因地处东南沿海,温度适中,雨量充沛,有许多极具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以苍南马站四季柚和永嘉早香柚为例,因其特有的风味而响誉全国,曾在全国柚类品种质量评比中多次获奖。但近年来由于种质退化,品质下降,商品性降低,导致效益低下,影响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地方名特优农产品资源,走品牌经营之路,加强研究与开发利用,提高名特优农产品质量,打响地方品牌,增强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4进一步深化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研究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能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从目前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应用看,总体上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特产,如杨梅、板栗、马蹄笋等保鲜加工技术还没有真正解决,成为限制其规模生产的主要因素。作为基层农业科研部门,强化农产品保鲜和加工技术研究,使产前、产中和产后加工技术集成配套推广应用,对于农民增效、农业增效,意义重大。

2.2发挥科技示范功能,加强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

农业科研机构集中了当地大部分的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国家多年的投入使科研条件不断优化。科技人员多年的研究成果,积累了较丰富的技术贮备。农业科研机构应充分利用拥有的技术贮备和人才资源优势,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为契机,发挥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做好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一是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中试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切实发挥基地组装配套、成果转化、技术辐射、人才培养的作用。二是以农业新技术为依托,创建以新品种、新技术为支撑,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度,推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建立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农村新型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参与高新园区建设,创办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由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2.3强化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经营水平

农业科技的受众是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制约着农村产业的健康发展。农业科研机构应充分利用人才集中、知识密集的优势,开展各类农业科技知识地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一是通过技术协作、项目联合等形式,向基层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传授新型农业科技知识,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基层农业科技队伍。二是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加强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增强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自觉性,以利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结合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试验基地的建设,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的形式,直接向广大农户介绍新技术,推广新品种,传播新知识,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

总之,在效益农业发展中,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是大有可为的,只要抓住机遇,致力创新,脚踏实地,面向一线,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就一定会在“三农”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文.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J].农业经济,2009(4):75-76.

[2] 李凤瑞.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J].经济论坛,2004(1):100-101.

[3] 周良骥.效益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探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3):425-426.

[4] 李丽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2008(6):22.

[5] 王虹,王福军,吴志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8(6):54-56.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快速效益显著 篇12

(1) 扶持力度不断增强, 设施规模迅速扩大。各地加大资金、技术等扶持力度, 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和鼓励设施农业建设。一些地区将设施农业装备纳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 扶持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 提高设施园区技术装备水平。据统计, 目前我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分别达到330千公顷和670千公顷, 比上年增长30%和23%。

(2) 技术创新不断加快, 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设施农业科研项目及成果数量近700项, 已取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达100项, 地方科研成果数量约560余项, 建成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畜禽规模养殖场。全国省级以上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己达400多个, 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3) 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设施产业初具规模。一大批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温室设施相继建成, 温室制造及配件生产的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设施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高性能的物质装备。目前, 国内注册的温室制造企业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家发展到近400家, 年产值超过20亿元。

(4) 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 技术应用水平普遍提高。我国已颁布设施园艺国家和行业标准25项, 在编和待审标准10项, 为促进我国设施园艺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技术支撑。各地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阵地, 利用送科技下乡、科普赶集、召开现场演示会等方式展示最新设施农业生产机械, 向农民推广卷帘机、大棚微滴灌机、微耕机、蔬菜移栽、植保机等技术, 提高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

上一篇:深孔松动控制爆破下一篇:X射线屏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