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2024-08-24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共11篇)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篇1

一、对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农业资金效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经济效益和它的社会效益。对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就是对它的产出和投入比以及投放项目的社会需要性的考查评价。通过审计, 达到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建议, 帮助企事业单位堵塞漏洞, 以实现其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农业资金作为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之一, 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保证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完整实现。农业再生产的过程, 也就是物质资料消耗过程, 不论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 资金都是必备的前提条件。农业资金体现为生产资料, 是借以进行生产的物质基础, 农业资金的积累状况, 投入数量及其效益好坏, 将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中心, 而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具有其重要意义。

因此, 高耗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提高农业资金效益, 是我国农业经济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是十分必要的。

二、农业资金的特点及其效益审计的任务

社会主义农业资金, 就是社会主义农业部门在再生产过程中占用物质财富和劳动的货币形态。由于农业生产受多种自然因素所制约, 因此, 农业资金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资金相比, 有其如下特点:

1、生产周期长, 资金占用量大, 利润率低而不稳。

2、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生产部门, 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 需要资金互补互济灵活调度, 以利于提高其使用效果。

提高农业资金效益的具体途径很多, 但概括起来就是如下两个方面:

1、从宏观的资金投向来讲, 讲究合理使用、保管、配套固定资产、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充分发挥其效能, 提高其利用率和生产率, 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方面。 (2) 一个生产单位所需要的流动资金数量, 取决于生产经营规模和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两个因素, 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缩短流动资金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周转时间, 就可以减少流动资金的占有量,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所以,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任务是: (1) 审查资金管理使用单位在资金管理使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2) 审查农业资金的收支使用过程中, 是否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有挪用、截留、抵付奖金发放实物及贪污盗窃、损失浪费形为, 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处理; (3) 审查农业资金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计划完成情况或与同行业对比, 并将结果作为评价, 通过审计报告, 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内容

由于影响农业资金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所以, 对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内容也多, 若能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相结合, 则效果会更好。

(一) 制度及其准则的审查:

1、自我约束机制的审查, 从制度上找漏洞。

管理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 是正确筹集、投放和使用农业资金的前提和保证。

(1) 审查被审查单位是否建立了投入资金的统筹制度、投入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和投入资金的预算制度;

(2) 被审单位是否推行了农业资金使用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如:项目可行性论证责任制、项目实施包干负责制、资金使用者追踪反馈制和项目竣工验收考核制。这样方能把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贯穿于资金使用的全过程, 保证资金效益的实现。

2、审查被审查单位是否坚持了合理使用农业资金的如下原则:

(1) 在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 集中必要的资金, 把现有的机械设备和工程设施维修好, 保持其完好率, 使之发挥应有的效益;

(2) 是否选择那些生产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地区或项目, 重点投资, 以提高农业资金的比较效益;

(3) 农业中的主导部门和辅助部门在资金使用上是否做到合理分配、统筹安排有总体观念, 以利发挥有限资金的整体效益;

(4) 是否使当前生产和长远建设相结合, 是否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性循环;

(5) 是否坚持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使社会、生产单位和生产者都获得效益;

(6) 在资金投放上是否实行权、责、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实行钱物结合、钱粮挂钩等有效办法取代“供给制”, 有偿与无偿相结合, 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在目前情况下, 审查农业资金的投入是否坚持了以下重点:

(1) 集中投资于群众力所难及的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建设项目和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如:攻固大江大河的防洪堤等农田水利工程和粮、棉、油良种基地的建设等。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2) 对农副产品基地进行重点投放, 以改善其生产条件, 大大提高农副产品商品率;

(3) 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的专项投资、专用拨款, 是否专款专用;

(4) 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存在着“土地贫化, 农机老化, 水利退化”的三化差距, 这“三化”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资金效益的提高。所以, 要审查企事业单位目前农业资金的投放, 是否着眼于解决“三化”方面。

4、审查投资的项目, 投资前对项目是否进行可行性论证、经济效益评估和预测, 及评估预测的结论是否符合投资要求。

(二) 农业资金效益目标完成情况的审查:

1、对农业资金效益真实性的核实:

即对农业资金的财务收支及决算审计, 以审查其财务收支及其分配的合理、合规、合法性。如, 审计支出是否符合预算安排、支农补贴及专项支出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有无被挤占、挪用等以纠正违纪, 核算出真实的经济效果。

2、农业资金效益目标完成情况的审查:

(1) 对固定资金效益目标完成情况的审查:

主要是考核固定资金利润率。不仅能促进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产品成本, 增加利润, 也能节约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从而提高农业资金效益。

第一、充分利用固定资金利润率 (或产值率) 这个反映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 (计算公式) :

即:用工程构建完工后实现固定资金利润率与工程立项论证评价所预计的固定资金利润率 () 或同行业先进的固定资金利润率) 相对比, 考核固定资金利润率的实现情况, 找出差异。

第二、对生产性项目的农业资金投资, 考核其投资回收期:

用计划目标与实际完成相对比, 找出存在差异。非生产性投资考核其社会效益。

(1) 数量上的差异得出后, 就要以下三个方面审核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

在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时是否符合生产规模得要求 (根据全年工作量或以繁忙季节每天平均最大负荷量计算法可计算出各种设备、机械的需求量) 。公式:

机械性能是否适合当地实际情况, 尽可能地把资金用于经济效益最大的项目上, 防止盲目购置与建造; (2) 各项固定资金是否保持合理化比例务求配套完整 (以现实的机械设备配套比例与合理的配套比例相比, 找出存在问题) , 是否注意设备的适用性和通用, 以利于固定资金能够更多地投入生产, 促进其价值的更快转移; (3) 对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是否能及时处理, 以避免积压和浪费 (可通过闲置不用固定资产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率来考核) 。

(2) 对流动资金效益完成情况的审查:

对农业流动资金效益的审计, 主要是考核以下三个方面的指标:

第一、审查流动资金占用系数或占用差异, 来考核流动资金的占用情况:

流动资金占用系数是指每年百元销售收入 (或产值) 需要占用流动资金表明流动资金与收入间的经例关系。

用系数计划数与实际数相比, 可得出资金利用上的好坏差异。

用流动资金占用差异率, 也可考核其资金利用的好坏:

差异率越大, 说明计划完成的越差。

第二、通过审查流动资金的利润率 (或资金产值率、资金率) , 用实际与计划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对比, 综合考核资金的利用效果。

审查出存在的差异, 再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 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 在一业为主的前提下是否实行了多种经营。因为农业生产日益专业化, 则使用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也日益专业化, 这样有利于节约资金投放, 但农业生产受季节性影响, 专业化过强有收支集中的缺点, 不利于均衡使用资金, 所以, 在专业化的条件下还要有一定的多种经营, 以利于合理使用资金, 提高其周转率。

(2) 是否积极引进, 采用先进技术措施, 极力缩短生产周期。缩短了农业生产周期, 意味着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 经济效益的提高。如:培育引用长期短的作物良种;缩短畜禽育肥期。

(3) 储备定额和物质消耗定额是否合理。

(4) 产品是否及时地销售和分配, 缩短产品的流通时间, 避免积压, 提高流通中的周转速度减少费用支出。

(5) 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立和健全。如:是否有挪用、长期欠款、贷款是否及时归还等。

四、农业资金效益审计应注意的事项

(一) 在方法上, 除运用常规的效益审计方法外, 还要注意:

1、农业资金来源渠道多、用途广, 要想全面掌握、归集农业资金的来源与用向, 就必须以主管部门这个农业资金流通中的“枢纽”为主, 因为它是农业资金筹集与支用的必经点。

2、要积极取得财政和政府部门的支持, 使其明确审计的目的, 因为大部分资金的来源与用向都是他们决策的结果, 以解除不必要的误会, 使审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财务帐面与工作实地查看相结合。这样才能顺着资金的去向检查是否有被挪用、截留、转作收入等, 从而审查使用资金单位是否收到资金和按规定用途全部使用、工程的实际进度及其取得的效益状况。

(二) 在技术上, 以审查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为重点

在我国目前的农业企业管理落后、管理人员素质差的状况下, 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有的只是, 往往不能落在实处。在这方面的“漏洞”堵死了, 往往就能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对农业资金效益的评价, 要考虑到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并重;局部服从全局、部分服从整体;微观服从宏观、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 在坚持这个原则下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才是真实的。反之, 若部分受益全局有损、微观得利宏观受害, 那是不可取的, 取得的“效益”也是虚假的;而为获得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形为, 在我国是绝不允许的。

参考文献

[1]、《财会通讯》2007年第11期

[2]、中国审计网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篇2

申 请 报 告

XXXXXX人民政府:

(单位)成立于XXX年XXX月,位于XXXX。2009年9月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农田XXX多亩,资金已投入X多万元,种植番茄与水稻轮种,带动村民增收。2016年受17号台风“鲇鱼”的严重影响,番茄满水及田间操作道冲毁,经济损失达XXX万元以上,需要重建田间操作道及大棚钢架等基础设施。由于目前合作社资金运转困难,特申请给予资金补助XX万元,解决本社燃眉之急,感谢不尽!

特此报告

(报告单位)

联系电话: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篇3

关键词: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社会审计在我国虽发展已久,但其所涉及的效益审计却刚刚起步,其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到了财政资金的专项资金使用,尤其是在我国财政政策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其政府在不断的拨入专项资金到各个项目之中,而投入专项资金的力度不断加大,那么进行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强化,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文主要针对我国社会审计中所涉及到的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思路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一、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基本内容

所谓效益是对社会活动的高层次的综合反映,任何经济行为其着眼点无一不是围绕着效益,因此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效益审计的基本内容,这一点在理论界已经达成共识。这里主要结合专项资金的使用,阐述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

经济性是对一些活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低到最低水平。对于专项资金的经济性审计,以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专项资金为例,就是要检查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在立项前是否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的论证,立项时是否有小项目套大项目、假立项或相同项目重复立项问题。

效率性是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活动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一项有效益的活动应该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少的投入。对于专项资金的效率性审计就是要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根据专项资金的重点和对宏观经济调控发挥作用为依据对项目进行立项,资金分配和安排是否向这些专项资金项目倾斜,从而发挥专项资金的资助作用。

效果性是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即产品、服务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及其他预期效果。对于专项资金的效果性审计就是要审核专项资金支持的目的是否达到,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差异多大。由于专项资金投入的政策性强,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项目本身投入的效益相对低,考核和评价的指标相对复杂,是实践中的难点。

二、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途径

专项资金所涉列的是一项极为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投资额度较大,可变因素也较多。而如果对其投资行为进行切实有效的规范性管理和监督,保证国家所划拨的资金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分配,为经济体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也就成为了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所必须要加以深入研究的课题。

1.尽快建立和完善与效益审计相关的规范

作为专项资金所具有的效益审计与以往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相比较而言,其中所存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审计工作的提前化,也就是从立项之前的项目论证开始,一直到整个项目完成,其中的事前、事中、事后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审计监督,并且整个流程都要以法律来作为事实依据。

2.正确选择效益审计的主题

在发达国家之中,任何能够对是政府公共管理水平进行提高的内容,都可以将其划入到能够进行效益审计的范围之内。但是这其中涉及到了审计项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相关的审计人员无法将所有的活动都纳入到效益审计之中,必须要对审计的项目进行选题。例如国外某些国家在审计署的绩效审计手册中就明确的提出:效益审计的选题,极有可能是值得对其进行独立评估的新目标,也有可能是一个效益过低而导致大量关注的项目。将这一政策与我国的审计工作相结合,那么,则应当考虑以下的项目选题:财政投入大的政府部门和投资项目;对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是否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公众关注而受到举报或者媒体有负面报道的事项,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审计过的事项,容易引起社会或政治争论的事项;是否隐含着潜在的重大社会风险、财务风险或者环境风险的事项等。

3.建立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有效机制

政府审计可以借助社会审计人员和科技力量。社会审计组织用人机制灵活,可以根据效益审计的需要随时聘请所需的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职业团体、专家机构的经济分析师、律师、工程师、电子计算机专家等专业人才。多元化的审计人员机构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对政府审计机关审计力量的有益补充,借助他们的力量可以弥补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资料不足、力量不够的缺陷。同时,在政府审计机关的统一组织、监督和指导下,社会审计组织借助政府审计的权威,按政府审计五统一(统一计划、统一方案、统一实施、统一报告、统一处理)的要求实施审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和人员的优势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

三、结语

总之,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并且确保其评定的结果能够为政府的相关工作起到督促作用。所以,对于涉及到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工作,必须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参与到其中,例如发改委和财政部门等,不同企业则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机构,只有与这些利益相关的主体参与到审计工作之后,才能够使得政府的管理部门更好的完成相应的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邢俊芳 陈 华 邹传华:最新国外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外事司.國外效益审计简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探讨 篇4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内容应在效益审计三要素的基础上, 根据农业资金的特点, 从资金投入各个环节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几个方面进行审计。

1、农业资金经济效益审计内容

农业资金的经济效益审计内容主要是审计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单位在审计年度内利用农业资金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的主要指标有农业资金到位率、资金利用率和资金有效率。这是从总体上评价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益, 即审查农业资金拨付到位率, 有无存在截留, 应配套的资金是否及时配套到位;审查真正用于农业项目资金比率, 通过审查得出真正用于农业项目的比例和结构是否合理, 反映到底有多大比例的资金发挥了经济效益, 还有多少资金没有发挥效益, 甚至被挤占挪用;审查实际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发挥效益的比率, 还有多大比例的资金从总体上发生损失浪费和跑冒滴漏现象;审查通过农业项目建设, 是否实现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双增长等。就单个项目而言, 主要审查投资概预算执行情况, 有无违规超预算、有无损失浪费现象, 项目建设投入运营或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是否符合设计能力等。从项目决策、建设、运营各个环节审查, 有无决策失误, 工程质量隐患, 是否存在建设进度缓慢、项目闲置难以运营等不经济情况。

2、农业资金社会效益审计内容

农业资金社会效益审计内容主要是检查农业资金利用后是否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是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是否改善了生产经营环境, 是否安置就业,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

3、农业资金生态效益审计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环境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农业资金使用效益审计不仅要关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要关注其生态效益。审查评价农业资金利用的当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还要探索利用非货币性指标, 检查农业资金利用是否有利于保持和恢复生态平衡, 有助于形成生态的良性循环的效益, 是否有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林木覆盖率、植被率是否得到提高, 水土流失面积是否在减少, 对生态环境是否起到改善作用都应作为农业资金生态效益审计内容。

二、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方法

1、转变审计观念拓宽审计思路

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主要是审查资金的来龙去脉, 违规违纪金额, 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其审计评价往往可以用数字来量化, 或者用逻辑关系来判断, 并没有从效益的层面上, 来衡量资金是否应该投入, 投入的效果如何, 是否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转变审计观念, 拓宽审计思路, 把农业资金审计工作从任务型、程序型向目标型、效率型转变。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上要大胆创新, 勇于探索, 摆脱传统审计的束缚, 跨出财政财务收支的框架, 从完善机制、体制入手,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为宏观经济和政府预算管理服务的功能, 满足成果使用者对审计的要求;在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上, 要把重点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 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 即要审计查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 同时也要审查预算安排的经济性、财政投入的效益性, 确保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即要审查以政府财政支出为纽带的政府部门整体经济活动的情况, 使审计目标由过去的“鉴证”形式向事前确定目标, 事中和事后评价的方式转变。即要审查农业资金的投入、投量, 也要审查管理活动中的效益, 使审计评价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提出建议和意见, 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2、选好审计项目明确审计重点

效益审计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 如何选好审计项目, 进行效益审计评价, 是审计立项的首要问题, 必须要有所侧重,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选择那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和公众有切身利益的项目, 如扶贫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等, 即可以使社会公众能及时了解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效益, 同时可以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3、加强审前调查, 搞好试点, 制定科学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前调查应围绕农业资金的使用目的进行, 重点了解掌握农业资金投入的来源渠道、投入政策、具体确定的项目安排情况、项目可行性研究情况 (重点是预期效益情况的评估确立) 及相关资金管理规定, 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体制和部门设置, 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内部的部门名称、人员编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等。调查时可以将设计好的调查表交被审计单位填写, 通过调查表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部门性质、了解各部门使用农业资金的比例, 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调查的部门。审计人员根据控制风险水平和控制保证系数初步评估结果, 确定将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重点, 确定审计重点, 防范审计风险。为了进一步摸清情况, 积累经验, 掌握农业资金管理上的漏洞, 还可以有选择的对一、二个单位进行试点审计, 通过试点审计, 我们能够熟悉农业资金的具体流转环节以及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总结一些共性问题,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4、传统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提高农业资金效益审计工作效率

在开展对农业资金效益审计中要注意运用现代审计技术。计算机审计具有节约审计力量、节省审计时间、获取数据信息多、计算快速准确、有利于进行综合分析和发现共性问题等优点, 因此, 要对具备计算机审计条件的单位组织进行计算机审计。同时, 要加快建立农业资金审计信息数据库的步伐, 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的查询、分析、筛选功能, 提高农业资金审计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系统地反映农业资金在分配、管理、使用中的不规范的问题, 促进规范资金分配管理, 不断提高农业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摘要:农业资金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 农业投入具有公益性质, 如何开展农业资金效益审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确保涉农资金管理到位, 使用合理, 尤其是达到预期效果, 这是审计工作遇到的新的挑战。文章主要是对农业资金效益审计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探索。

关键词: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篇5

珲春市审计局郑玉颖

【摘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审计,促进该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充分发挥效益,是我们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做好审前调查、制定好审计实施方案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的前提,抓好重点资金、重点单位、重点项目的审计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审计的关键,账面审计与现场实地调查相结合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有效方法,不断地提高和改进审计方式方法,以争取最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的效果。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方法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财政资金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农业银行专项贷款、群众自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等组成。它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有偿和无偿、国家和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原则,调动了全社会向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实现了国民收入再分配向农业倾斜。如何促进该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充分发挥效益,是我们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几年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审计实践,谈谈如何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审计。

一、做好审前调查、制定好审计实施方案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的前提

(一)认真做好审前调查。通过审前调查摸清各年度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基本情况,收集各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审批文 1

件,掌握各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进展情况。主要要掌握和了解各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总投资计划情况、各级财政资金安排情况、资金实际到位情况、资金拨付情况、工程进展情况、工程结算情况和项目的效益情况,为制定好审计实施方案和开展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做好准备。

(二)制订好审计实施方案。根据审计调查所掌握的情况,围绕审计目标、范围、内容、时间和人员分工等有针对性地制订出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实施方案。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有很多工程项目,因此在审计组人员组成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做到要懂工程审计的人员参加。

(三)扎扎实实搞好审前培训。参审人员要提高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审计重要性的认识,熟悉所审计资金的使用范围,了解有关政策、法规,吃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审计实施方案的要点,在全面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审计实施方案的理解。

二、抓好重点资金、重点单位、重点项目的审计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审计的关键

(一)抓好重点资金的审计。从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审计的实践看,抓住重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审计,一方面能反映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能引起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方面存

在问题的重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些年来,我局在组织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不仅揭露查处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规范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引起政府部门对相关问题的重视。促进了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规范管理,出台规范性文件,建章立制,完善规章制度。

(二)抓住重点单位的审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分布点多面广,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和各乡镇财政不仅拥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使用权,而且拥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监督权,因此我们把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和各乡镇财政作为重点审计单位。抓住了重点单位审计,就抓住了龙头。如2006年我们在对2003至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中我们就重点的选择了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和3个乡镇财政所作为重点审计单位,在审计中查出各有关财政所用假发票或假收据虚报冒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万元私设“小金库”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73万元的问题,并向市政府提交了专项审计报告,引起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抓好重点项目的审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含的项目很多、很杂,投资额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工程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鉴于目前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和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面面具到地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因此只能选择那些项目资金投入量大,而且具

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审计重点。在近几年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中,我们基本上是选择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并且单项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了审计或审计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揭露并提出纠正和改进建议。

三、账面审计与现场实地调查相结合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有效方法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往往集中在财政或有关的实施主管部门,就帐、表、证进行账面审计,以摸清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的总体规模,掌握支出的结构,这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必须延着资金流向,将账面审计与深入乡镇、农户调查结合起来深入到项目实施地进行检查,才能最终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如我们在2006年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中,发现有一乡镇财政所以支付修建3公里沙石路、购买技术资料和购买药品的名义核销11万元无偿拨入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通过账面审计并未发现有任何问题,各项手续齐全、完备,后经深入项目基地和农户调查了解,发现根本没有修路和所谓购买技术资料和购买药品这一事实,最后这个镇财政所承认此事是假的。又如某乡财政所以购置优质大米加工设备支出的名义核销12万元无偿拨入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经现场检查,发现该单位并未没有购入这批设备,而是用假发票将这笔资金套出,用于政府办公室维修,未经批准擅自改变了项目的建设用途,挤占挪用了项目建设资金。因此只有将账面审计与现场实地调查相结合,深入现场实地调查了解,才能发现用款单位是否存在虚报项目骗取财政资金或挤占、挪用项目建设资金的问题。

四、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是提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成果的途径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落实国家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因此在深入查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是达到审计目的的关键,也是提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成果的重要途径。

如何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提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成果呢?我们认为重点应突出以下两方面:一是突出原因分析。面对审计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必须跳出就事论事,重审计处理处罚,轻揭露宏观管理问题的思维定势。对重大问题要深刻揭露,并在大量占有审计资料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自下而上综合分析制约和影响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方面的政策、制度缺陷,确实把存在问题的原因从宏观、微观方面分析透彻,从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政策、法规,促进改革,提高效率的角度,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引起各级领导重视,进入领导决策,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服务。

五、开展效益审计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的方向

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主流,也是最高的审计目标。国家审计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篇6

关键词:农业资金;审计;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088-02

农业财政投资监督的实质是国家或者政府行为,是国家或者政府进行农业财政投资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政府行为中的最终决策者、选择者和行动者都是个人;政府行为中的个人奉行经济人理性原则;政府行为的实质是利益交换或利益相互妥协。政府决策过程就是将个人选择(偏好)通过民主机制转化为集体的选择(偏好),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过程。农业资金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监督行为发生扭曲

(一)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中的授权行为

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中的授权行为是指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农业财政投资的监督主体必要的监督职能和相应的监督职权,使其通过实施一定的监督行为,保证农业财政投资资金的有效运行。在授权监督的过程中,比较理想的情形是被授权方能够准确贯彻执行授权方的意图,双方目标保持一致,这时监督的整体效果处于最佳状态。但实际上这种授权行为是一种行政性授权,而非一般市场中的企业性授权,因此这种授权行为存在难以避免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被授权方无法形成竞争。另外,还有以下因素影响这种授权监督的效率:一是被授权方有其相对独立的利益追求,它与授权方的目标并不是总保持一致。二是被授权方与授权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是被授权方无意识地漏报或者误报信息;另一方面可能是被授权方凭借自己的优势信息,或隐蔽信息(逆向选择)或隐蔽行为(道德风险)。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影响授权监督的效率,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尽量避免多次授权,授权链越短效率越高;二是授权方授权内容明确,避免反复和过多干预;三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规范被授权方行为。

(二)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中的委托行为

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中的委托行为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财政、审计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监督检查事项的情况。这种委托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授权行为,只是向中介机构的授权,两者之间是一种商业关系。同上述授权行为分析类似,这种授权行为中也存在中介机构偏离委托方目标的倾向。由于社会中介机构具有受国家委托和受企业委托的双重身份,其监督的职能和作用也就产生了二重性的矛盾:一方面,在接受国家政府委托时,对国家所有权益负责,对监督客体的会计活动和经济行为进行审查,然后向政府主管部门写出审计报告,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在接受监督客体委托时,由监督客体支付经费,往往从监督客体的权益角度进行会计活动。同时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于1998年开始与所挂靠的行政机关脱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争取较多的业务量,难免会产生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去评估的行为。更有甚者,一些中介机构为了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帮企业做假账、假报表,对国家财产造成损害,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社会中介机构很少参与行政机关的收支活动和分配活动的监督检查,其监督作用受到限制。因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经常发生扭曲,远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委托中介机构参与监督检查的效率,除了上述授权行为分析中提到的措施外,还有一个制度上的重要安排,就是建立被委托中介机构参与财政监督检查的竞争机制,择优选择中介机构。这种机制可以较好地促使委托中介机构考虑政府委托人的目标,约束中介机构的行为偏差,也节约政府部门的监控成本。

(三)监督与被监督者

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是一对矛盾,是参与博弈游戏的双方。第一,被监督者的行为倾向取决于违规成本与违规利益期望的比较,后者越大于前者,被监督者就越可能发生违规行为。违规行为给被监督者带来的违规利益与其违规程度呈正相关,但违规程度越大,被监督者被发现和查处的概率就越大。因此,违规的实际利益大小应该是考虑到被查处可能性后的违规利益期望,如果这种违规利益期望不足,仅仅可能导致被监督者发生违规行为。实际上违规行为是否发生,条件更复杂,比如还要看违规利益期望与主观收入期望之比较。第二,对监督者的行为分析与被监督者相似。然而,在监督者发生违规行为的情形下,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行为选择则更加复杂,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可能出现合谋行为。理想的情形是,被监督者倾向于遵守规则(如财政监督法),这就要求规则科学合理,而且尽可能透明、公开,使得被监督者潜在违规的利益期望小于主观利益期望,防止双方合谋行为的发生。第三,更特殊的情形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在某范围内发生集体违规行为,此时有效的监督机制就必须有赖于独立于农业财政投资活动的外部监督者。这种外部监督者角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直接影响农业财政投资的范围内潜在违规者的利益期望。总之,被监督者受到的监督范围越大,他们的利益期望越宜受影响,这种范围越大越好(不一定非指专业监督)。

二、财政部门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为了适应新的情况和形势,国家财政调整和完善了农业财政投资的政策,在增加农业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加强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财政部门目前的资金管理体制仍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金的投入缺乏跟踪问效机制

由于旧体制、旧观念的影响,财政部门对农业投资项目往往“重立项、轻管理”,对农业财政投资的监督管理仍习惯于以拨代管,对农业投资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效果无法及时掌握,从而导致资金运作不规范。尽管国家对农业投资项目做出了招投标、工程预决算审核等一系列规定,但是由于缺乏跟踪问效,部分建设单位千方百计编造理由以规避国家的规定,致使投资成本上升,效益低下,投资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标准的方案施工,大手大脚花钱,超标准建设了一些不该建的项目,造成了浪费。

(二)对农业投资项目缺乏有效决策

第一,在投资可能与投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对项目选择的科学性不足。有些地区上报项目偏重于需要,而对投资可能的测算和落实还不够重视,导致项目因投资不落实而长期批不了、开不了工或者开工以后资金严重不足,不能按照合理工期施工。

第二,前期工作不够充分。有些工程对有利的方面考虑得多,从困难和不利的方面考虑得少,尤其是水利工程,有的在上报项目时对投资概算打得偏低,有的对上下游、左右岸的不利影响研究不够充分。

第三,对项目本身的建设考虑得多,对项目和周围的联系,以及对如何发挥项目的整体效益考虑不够。比如有的水库,枢纽建成以后很多年灌区不配套,重骨干、轻配套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再如有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申报项目时对流动资金和产品销路考虑不够,建成以后不能如期投产,实现不了预期的效益。

(三)拨款环节多,不利于资金的安全运行

目前,拨付到农业投资项目的财政资金需要经过财政部门到项目主管部门再到建设单位最后才到施工单位,拨款环节多,手续烦琐,时间长,大大增加了在中间环节被挤占、挪用的可能性,项目资金到位将大打折扣。这样既不符合快速高效原则,又不利于资金的安全运行。

(四)地方农业财政投资的规模不合理

第一,地方农业财政投资的总量逐年增长,但其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却逐年降低。地方农业财政投资是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财政对农业投入的80%左右资金由地方支付),但由于地方政府缺乏自觉安排和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和内在机制,致使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恶化。农业财政投资总量上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但真正用于支援农业生产的支出增长缓慢。农业财政投资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农业主管部门增人、调资,农业事业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在农业事业费比重上升的情况下,农业事业费内部分配结构有失偏颇,即人员机构经费增长较快,业务经费增长缓慢,形成一种“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这说明,近年来农业事业费比重的上升并不意味着农业事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资金保障条件,恰恰相反,农业事业的发展普遍面临着资金矛盾的困扰。

第二,在资金分配上存在“撒胡椒面”现象,资金使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有的上级主管部门在资金分配上存在人情项目、关系项目,有的甚至以项目资金的名义补助基层单位经费。

三、法律监督滞后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财政法律体制框架,但农业财政投资的立法与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现行有关对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的法律规定大多散布在各相关的财政法律、法规或政策性文件规章之中,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迄今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针对性的对有关农业财政投资的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做出专门性规定的法律,这极不利于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的组织和实施,严重影响了农业财政投资监督保障职能的发挥。

四、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有五级政府,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中政府层级最多的国家。在多层次政府结构的背景中,政府间的农业财政投资关系由于过多的政府层次和过多的政府部门而表现出复杂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很难到位,财政调控手段不协调,从而导致农业财政投资资金运作中出现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翟挨才.我国农业资金审计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思考[J].审计研究,2002,(5).

[2] 王智玉.关于深化农业审计的四个问题[J].审计研究,1997,(6).

[3] 沈珊鸽,黄劲松.构建农业资金审计质量保证体系[J].审计研究,1997,(6).

[4] Allison, Dwight, L Jr. Internal Auditors and Audit Committees,Internal Auditor (IAU) ISSU:0020-5745,Vol:51, Iss: 1, Feb, 1994.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篇7

一、开展涉农资金审计的主要目的

㈠监督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人大通过的预算足额安排农业资金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 对财政部门是否总额安排农业资金进行审计检查, 纠正挤占挪用农业资金的行为, 促使农业资金从源头上得到保证, 同时也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性。

㈡严格农业资金的管理, 防止挤占挪用审计机关通过对农业资金的管理、拨付进行审计, 促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 保证资金能够如数到达使用单位或农民手里, 防止跑冒滴漏;同时监督有关部门, 按照资金既定的用途分配使用, 防止挤占挪用;严厉查处虚报冒领、贪污私分等违法行为。

㈢促进农业资金的合理使用, 保证发挥应有的效益审计机关通过对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 监督有资金安排分配权力的部门, 按照经过批准的数额向计划内项目分配资金, 不得层层截留抵扣, 不得向计划外项目分配资金;监督资金使用单位, 厉行节约, 加强管理;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民教育, 确实将国家安排的资金用于指定的项目, 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最终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的决策审计机关对农业资金的审计, 除保证投入的足额、稳定、合规合法之外, 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检查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农业政策的落实情况, 从而促进各级政府重视农民、重视农村工作。通过审计, 促进各项惠农资金合法使用, 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促进完善规章制度, 提高惠农资金管理水平;通过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 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运用审计情况分析, 献言献策, 进一步完善各项惠农政策措施, 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各级审计机关要以此为目标, 并在具体的审计项目中贯彻始终,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历史进程中显现审计的职能作用。

二、涉农专项资金在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㈠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比较分散, 难以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目前, 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没有一个对支农资金进行统筹管理的部门。从中央到省、市、县都有20个左右的部门参与资金管理, 不同部门管理的专款相当一部分用途重复或交叉。涉农专款总量虽然不少, 但经多个部门按项目逐级分解后, 项目点多面广, 资金严重分散。

㈡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改变资金用途现象比较普遍资金主管部门往往利用其管理资金调度、拨付的便利条件, 以“前期工作费”、“业务费”、“培训费”等名义将资金拨给本部门用于经费开支, 或将一些与资金相关的检查、接待等直接在资金中列支。有的资金主管部门将资金拨给建设单位后, 又以上交“管理费”的名义将部分资金收回, 实际是变相挪用资金。

㈢重项目、轻管理,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基层单位在向上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申报项目、申请资金时, 由于层层申报导致时间长、项目执行滞后和资金拨付不及时, 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有的项目单位随意调整项目计划、建设内容、工程概算。部分资金拨到用款单位后, 就和其他资金及机关经费混在一起, 未能按原计划使用, 而是用在其他某些项目上, 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虚报项目、骗取资金的问题。

㈣部分地区存在加重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扶贫等项目的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也使一些乡村形成新的负债;截留、克扣农民补助, 乱收费, 损害农民利益。

三、加强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的建议

㈠科学整合涉农资金为了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应当建立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按照“减少交叉、权责一致、强化协调、增强服务”的要求, 将各项涉农资金在不改变原有管理体制和性质的前提下, 按照统一的规划投入到重点领域, 统筹安排使用。

㈡抓住重点农业资金、重点农业项目进行重点审计监督由于农业资金项目涉及的部门多, 环节复杂, 而审计力量有限, 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我们的审计方法。在确保审计覆盖面的基础上, 抓住农业资金的审计重点。对那些掌握农业资金数量多、项目多、资金活动频繁, 与农村农业关系密切的部门和单位要重点进行审计监督。特别是要抓好重点农业项目的审计监督, 促使农业资金的安全正常运行。

㈢改进审计方法, 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和调查审计跟踪审计是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 变阶段性审计为全程审计, 将审计的关口前移和深化。对涉农资金采用跟踪审计的方式, 能够及时地进行查处和纠正在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问题, 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工, 并且达到规定的标准, 体现出审计监督的效果, 切实提高了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促进预算执行全方位的健康运行。涉农专项资金审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监督检查国家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要通过大量的审计调查, 充分了解农业资金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为政府制定和调整农业决策提供依据。

支农资金效益审计的探讨 篇8

(一) 初始委托人无法直接对资金使用实施监督

从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来看, 财政支农资金归全体纳税人所有, 纳税人实际上将自己的资金以税款方式提供给政府, 委托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管理, 作为经济人的纳税人存在着委托代理成本降到最低的倾向, 虽然可以通过政府支农资金的支出行为进行群体监督而达到目的, 但是由于现实中过高的监督成本, 作为政府支农资金初始委托人的全体纳税人无法直接对资金使用实施监督, 需要依靠完善的监督体系以实现其监督目的。

(二) 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造成信息不对称

政府在进行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时并不直接对资金进行管理, 而是又将资金委托给各级财政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 在进行管理和分配后才能将资金落实到使用单位和使用项目。在多层次、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实际上也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难免会利用作为委托人的权力为自身谋取代理人的私利。由于信息不对称, 政府所获知的真实公允信息相对要少得多, 为了有效避免各级政府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决策失误, 使财政支农资金达到预期效益, 需要审计机关进行审计。

二、开展支农资金效益审计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 支农项目资金预算的合规性和分配的合理性

支农资金建设项目需报乡镇政府申请, 经相关部门深入调查和实地审查, 审核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当地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设计是否符合实际要求以及工程预算是否与实际相符, 审核无误后才最终审批立项。但许多地区不能科学、客观的分析当地自然条件和项目的效益情况。工程项目概预算超标或未能细化到各环节, 项目资金到位后盲目上马, 建成后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益, 造成资金损失和浪费。

(二) 支农资金下拨的及时性和地方配套的完整性

由于财政下拨能力有限, 部分项目资金需地方政府配套执行, 一旦资金下拨不及时、配套不完整, 支农项目很可能搁浅, 无法按时按量完工交付。经调查发现, 大部分支农资金存在延期下拨的情况。从某乡镇调查得出的数据表明, 支农项目资金都是由乡镇或村委甚至个人暂行垫支, 待项目完工后层层“报销”, 存在严重的项目资金挤占和挪用行为。

(三) 支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支农政策的落实到位情况首先决定了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因此要防止部分领导干部受利欲引诱或法律意识淡薄, 加上财力有限经费紧张, 挤占、挪用、借用、滞留、拖欠各种支农资金, 违反支农政策相关规定。要客观评价支农政策的落实到位情况, 分析政策执行不落实、不到位的原因, “对症下药”制定相关解决措施。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由于长期处于审计监督的盲区, 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村级财务基础薄弱, 账务较混乱, 而支农资金的最终使用又多在村级组织, 因此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查是审计监督的重点。

三、有效实施支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 内控制度建立健全以及项目立项和预算管理完善情况

内部控制无论从管理还是执行角度看, 都是被审单位的重要软环境之一, 支农资金效益审计务必要针对支农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展开调查和取证, 作为全程审计的开端和审计判断的依据。建议支农部门全面推行支农项目责任追究制度、招投标制度、工程预决算监察制度、项目建设监管制度等一系列内控制度。支农部门各级领导还应对现行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 以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体系。

(二) 加大支农工作执行和监督力度, 建立新型财政管理模式

要保证支农政策有效落实和到位, 一方面, 要强化支农部门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各部门政策宣传的设施建设;同时应改善机构组织建设, 吸纳相应专业人才, 充分利用当前大学生村官制, 引进科学化、现代化的政府监管机制;严格政务公开制度, 塑造严谨、廉洁的行政氛围, 达到政策入民心, 资金到农户的效果。另一方面, 审计机关要以第三方监督的方式从政策受益的农户出发, 通过走村入户寻访调查, 由尾溯源, 加大支农工作执行和监督力度。

在审查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时要注重逆向审计思维的运用, 从落脚点追溯到源头。如何做到既能发挥审计机关的监察职能, 又可以适时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就在于审计人员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灵活变通能力和专业素质掌握程度。

(三) 建立支农资金项目库, 按类别进行审计

支农资金不仅来源渠道多, 使用的途径也是五花八门, 审计部门应要求支农部门将支农资金分类管理, 并清晰记录各项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方向。支农部门在管理各种不同种类的支农资金时, 可以按地区、按使用方向将资金分类管理, 做到专款专户、专款专用减少资金管理时发生不必要的混乱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并建立分类资金管理专账, 不仅便于日常支出的账务处理, 还能提高审计调阅时的效率。建议审计机关从支农资金下拨到专账时就跟进审计步伐, 掌握资金动向, 随时监督并提出审计意见加以改进。对于资金下拨后并未起到实际意义的资金类别要分析原因, 适当调整各类资金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刘锡平.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多视角认同[J].审计月刊, 2009, (1) :45-46.

[2]占玉芳.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 2008, (8) :16-17.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篇9

财政资金是指国家用以保证政府行使公共职能、实施公共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财政资金的使用具有无偿性, 其使用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 国家特别要求审计机关对其使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地审计监督, 以确保其使用的合法性、规范性、经济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 在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中,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以用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财政资金为例, 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多和投资金额的加大, 有些投资项目前期概预算不严谨, “三超”现象严重;有些投资项目施工过程管理不善, 随意变更繁多;有些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办理不及时, 留下诸多后遗症等等。除此之外, 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管理水平较低、损失浪费多、投资效益差, 更有甚者个别投资领域成为“工程上马, 干部下马”的腐败滋生温床。于是以督促建设单位加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为目的, 确保建设资金合理、合法使用, 提高投资效果的跟踪审计应运而生。

前移监督关口, 实施跟踪审计, 注重从源头上及时发现和制止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规问题, 弥补了其他审计方式的固有缺陷, 充分发挥了审计的监督职能和预防作用, 有助于政府审计对权利运行和财政资金使用的适时监督。所以, 深入开展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跟踪审计, 既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需求, 又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施跟踪审计 , 有利于我国跟踪审计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施跟踪审计, 不仅可以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真实性, 而且有利于监督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过程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更重要的是跟踪审计侧重事前防范, 兼顾中间环节, 辅以事后审计。它贯穿于财政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 责权明确, 环环相扣, 能将审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跟踪审计通过提前介入, 事中督查, 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提前建议有关方面建章立制, 有利于防错纠弊,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跟踪审计渗透到财政资金的效益性审计中, 可以扩充、丰富和完善跟踪审计的内容, 推动跟踪审计发展, 有利于跟踪审计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2.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施跟踪审计 , 是充分发挥审计预防、揭露和抵御功能的有效途径。审计的本质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 跟踪审计是审计发挥“免疫系统”, 实现预防、揭露、抵御三大功能的有效载体。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预防功能要求审计机关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及早发出警报, 起到预警作用。揭露功能要求审计及时揭露违法违规问题, 并依法对这些行为进行处理处罚。抵御功能则是不仅要揭露问题、矛盾和漏洞, 还必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促进体制改革, 健全法规制度, 加强经营管理, 防范各种风险, 保障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施跟踪审计 , 是建设责任型政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政府职能由全能型政府向现代责任型政府迅速转变。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政府, 必须树立一系列全新的执政理念, 包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理念, 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理念, 关注民生、关注绩效和关注责任的理念等, 要保证这些执政理念的全面顺利实施, 审计部门就必须紧紧围绕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来调整工作思路, 革新审计方式, 而从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权利的运行轨迹两方面重点搞好跟踪审计, 既能兼顾政府“问责”和“问效”的双重需求, 同时又能促进一个负责任政府的建设。

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跟踪审计的主体及客体

财政资金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依法对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 从其资金的筹集、运用和项目立项、勘察、设计、征地、招投标、建设、采购到竣工决算等相关责任履行过程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的一种审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更好地履行其受托责任, 提高投资绩效。

(一) 跟踪审计的主体

跟踪审计的主体是指由谁实施跟踪审计的问题。财政资金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 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资金。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施跟踪审计, 主要是针对财政资金预算执行、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进行跟踪审计, 这些都属于政府审计的范畴。因此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施跟踪审计的主体就应该是独立的、具有法定资格的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与跟踪审计毫无关系。相反, 社会审计要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公允性、合法性和一贯性做出评价。内部审计则要在利用会计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为组织的经营管理服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所有这些都为政府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工作中, 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审计成果和工作经验提供了条件。另外, 社会审计较之国家审计发展更为完善, 内部审计较之国家审计更为便利, 国家审计将某些领域的跟踪审计工作直接委托给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 既能同心协力, 共同完成跟踪审计工作, 又能节约跟踪审计时间, 提高跟踪审计效率。

(二) 跟踪审计的客体

跟踪审计的客体是要明确跟踪审计到底是要审计谁的问题。因为财政资金的使用和效益涉及到两个方面的责任者, 一是财政资金的分配者, 二是财政资金的使用者。因此,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跟踪审计的客体, 就应该包括分配、使用财政资金并应该保证其使用效益最佳的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和学校等。凡与财政资金使用和效益有关的经济责任的履行者, 都属于跟踪审计的客体。

三、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跟踪审计的目标、形式和程序

(一) 跟踪审计的目标

跟踪审计的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其总体目标应该是通过审查财政资金的使用和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 促进财政资金的规范管理, 从而达到财政资金使用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具体目标是对某个具体项目中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合法性、真实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 从而达到查错防弊, 提高投资绩效之目的。在实践中, 有的跟踪审计项目在不同的跟踪审计阶段审计目标是不同的。因此, 在跟踪审计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 将被审计项目和资金运行划分为若干关键阶段或关键环节分别制定不同的审计目标, 并有重点地进行审计,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督促整改。

(二) 跟踪审计的形式

1.全过程跟踪。全过程跟踪是指审计主体对某项财政资金使用的整个过程都进行跟踪审计。以重大投资建设项目为例, 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征地拆迁、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施工、工程价款结算、竣工验收直至项目投产, 审计人员全程参与项目的每个建设环节, 持续、不间断地开展跟踪审计。全过程跟踪涉及到审计、法律、经济、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审计工作。

2.阶段性跟踪。根据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的进度, 将项目建设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 审计机关可以针对项目的某一个阶段进行定期跟踪审计。如可以开展组织开工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竣工决算审计等等。

3.环节性跟踪。对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的某一重要环节, 如招投标环节、重大设计变更、隐蔽工程、物资采购等进行跟踪审计。

4.复合型跟踪。根据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跟踪对象, 综合采用阶段跟踪和环节跟踪方式。例如, 对项目实施阶段中的隐蔽工程可以实行复合型跟踪审计, 这样可以在每个阶段突出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

(三) 跟踪审计的程序

1.选择审计项目。由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跟踪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 再加上审计力量有限, 不可能对所有的财政资金使用项目、所有的使用环节都进行跟踪审计。应该选择那些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投资建设项目以及社会公众观注的热点和焦点投资项目或者其中的某一项关键环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跟踪审计。

2.确定审计目标。审计项目选定后 , 接着要明确审计目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跟踪审计, 提前发现问题, 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 使用的效率更加明显, 从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每一次跟踪审计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具体的审计内容而确定。

3.进行审前调查。在对每一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跟踪审计之前, 都要做好审前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时需要遵循的国家有关的财政、货币、税收和贸易政策,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核算的要求;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市场供求与竞争, 生产技术的应用与变化, 能源供应与成本, 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资料等。在全面系统地调查了解了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内外部因素后则要编制跟踪审计计划, 在计划做好且经过审批之后再制定总体的跟踪审计工作方案。

4.制定评价标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跟踪审计主要有四类评价指标, 包括审计的项目资金、有关国家方针政策规定、财政法规规定、内部控制评价等综合资源类指标。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需求来确定不同的审计评价标准,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跟踪审计工作。

5.具体实施审计。根据确定的审计项目,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 审计人员可采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在不同的审计阶段获取不同的审计证据, 并对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认真的甄别、分类、加工和整理, 最后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中。

6.公布审计结果。跟踪审计工作完成之后, 审计小组要提交审计报告, 公布审计工作结果。报告要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并提出较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

本文认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跟踪审计:

(一) 项目的跟踪

投资建设一些重大的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是财政资金的重要用途之一。为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审计机关不仅要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跟踪审计, 而且要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跟踪审计, 来实现投资项目有力、有序和有效的目标。所谓有力, 即投资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保持适当的增长, 又要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所谓有序, 就是要尊重科学、尊重发展规律, 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的程序进行运作, 在保稳定促协调上下功夫;所谓有效, 就是要注重投资的效率和效果, 注重投资结构的优化。一般而言, 对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内容有三:

1.审查项目的规划情况。主要应查明投资的项目是否属于重大的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 立项前是否进行了政治上、技术上、经济上和环境上的可行性论证、考核、分析和评估, 项目是否纳入年度建设计划, 设计依据和施工方案是否经过严密的论证并经过有关部门审批, 总概算的编制、审批、规划许可等手续是否齐全, 资金来源是否落实, 投资概算是否正确合理, 招投标文件、程序、内容、标底和计价等是否真实合规, 施工前需要用的水、电、路等条件是否齐备等。有无规划不科学盲目投资、重复投资、超计划或预算投资的现象, 有无不顾实际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情况。

2.审查项目的实施情况。主要应查明投资项目施工和管理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 是否能严格的贯彻执行, 建设工期、施工进度是否符合计划, 资金、设备、材料和人员的消耗是否符合定额, 主要设备和材料的订购、保管和使用有无错弊, 项目设计、技术、材料等变更洽商是否经过审批并及时记录等。

3.审查项目的绩效情况。主要应查明投资工程结算编制的依据是否合理, 实际竣工结算的工程与批准的设计方案是否一致, 工程消耗的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等是否合规节约, 支付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是否真事正确, 与工程竣工结算是否相关, 工程是否按期竣工, 质量是否良好, 投资项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

(二) 政策的跟踪

对政策实施跟踪审计, 要以促进政策的落实和对政策的改进完善为目标。一方面要审查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 即被审计单位对有关政策能否认真的贯彻, 严格的执行, 执行的结果是否良好;另一方面通过跟踪审计的结果, 还可以验证现行的政策是否严谨科学, 是否合理可行, 是否连续有效。审计人员对现行政策需要补充、修订、完善和废除的地方要提出自己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对政策跟踪审计的内容有三:

1.审查社会公众反响强烈、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政策的落实情况。例如, 2008年中央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扩大内需政策后, 审计署及时调整审计思路, 发挥审计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 组织了18个特派办近1000人的审计队伍, 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

2.审查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较大问题的政策落实情况。例如, 党和政府为了扩大就业, 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关注政策中出现的偏差问题, 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促进政策的完善。

3.审查对经济效益和效果影响显著的政策落实情况。例如, 对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 一方面可以防范资产风险, 维护国家利益, 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通过跟踪审计, 可以促进企业规范、合法和有效经营, 提升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资金的跟踪

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程序的合规合法, 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的损失和浪费, 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是进行资金跟踪审计的最终目的。对资金跟踪审计的内容有三:

1.审查资金的筹集情况。主要应查明财政资金取得的来源是否正当, 聚集财源的渠道是否畅通, 相关的手续是否齐备, 重大支出项目的预算与筹集的资金数额是否相匹配, 有无资金筹集不到位或其他条件不具备而工程仓促上马的情况等。

2.审查资金的使用情况。主要应查明财政资金使用的各项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能否严格执行, 资金的流向、轨迹和运行脉络是否清晰, 资金的支出手续是否齐备, 比率是否协调, 金额是否正确, 人员经费及公用经费的比重是否合理, 有无严格的支出报销审查制度, 有无坐支、贪污、挪用和浪费财政资金的情况等。

3.审查资金的效益情况。主要应查明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既注重了微观经济效益, 又注重了宏观经济效益;既考虑了当期经济效益, 又考虑了长远经济效益;既计算了直接经济效益, 又计算了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无盲目投资、重复购建, 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致使投资效益不佳的情况等。

摘要: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施跟踪审计, 不仅可以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真实性, 而且有利于监督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过程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更重要的是跟踪审计侧重事前防范, 兼顾中间环节, 辅以事后审计, 它贯穿于财政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 责权明确, 环环相扣, 能将审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跟踪审计

参考文献

[1]柴严.中国审计学会跟踪审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 2009 (6) .

[2]浙江省审计厅课题组.关于跟踪审计的几点思考[J].浙江审计, 2009 (12) .

[3]朱焱.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研究—以常州市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0.

[4]李小丹, 曹广明.财政支出效益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 2006 (4) .

[5]魏东胜.关于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江苏商论, 2006 (7) .

[6]万瑞.政府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8.

[7]曹慧明.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 2009 (5) .

[8]蔡素华等.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探讨[J].审计与理财, 2010 (1) .

[9]陈耕.政策跟踪审计探讨[J].三江论坛, 2010 (6) .

农业资金效益审计 篇10

一、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首先, 从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来看, 财政支农资金归全体纳税人所有, 纳税人实际上将自己的资金以税款方式提供给政府, 委托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管理, 作为经济人的纳税人存在着将委托代理成本降到最低的倾向, 虽然可以通过对政府支农资金的支出行为进行群体监督而达到目的, 但是由于现实中过高的监督成本, 作为财政支农资金初始委托人的全体纳税人无法直接对资金使用实施监督, 需要依靠完善的监督体系以实现其监督目的。其次, 政府在进行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时并不直接对资金进行管理, 而是又将资金委托给各级财政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 在进行管理和分配后才能将资金落实到使用单位和使用项目。在多层次、多环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实际上也是有限理性“经济人”, 难免会利用作为委托人的权力为自身谋取代理人的私利。由于信息不对称, 政府所获知的真实公允信息相对要少得多, 为了有效避免各级财政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决策失误, 使财政支农资金达到预期效益, 需要审计机关进行审计。

二、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建议

1. 构建与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开展效益审计, 虽然有审计法作为法律依据, 但是现有的法律规定还不够明确具体。审计法只是提出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审计, 并没有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开展效益审计, 有关条款也主要针对财务审计进行规定, 不适于开展效益审计的需要, 诸多的公共部门对于是否接受效益审计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在这种情形下开展效益审计、特别是容易被挤占挪用的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就会存在许多障碍。因此, 从我国实际出发, 借鉴悉尼国际会议上《关于效益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的具体内容, 不断健全和完善有关的法律规范是我国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工作的当务之急。首先, 要把关系国计民生的财政资金, 特别是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列为法定审计项目, 明确重大效益审计项目必须提交同级人大审议并将审计结果公告的制度;明确审计查出问题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财政支农资金未能经济合理地使用, 无效率和效果的状况进行责任追究, 以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其次, 应研究制定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准则。要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实施细则, 对审计的对象、目标、计划等加以明确并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

2. 根据财政支农资金的运动过程选择有效的效益审计方式

进行财政支农资金跟踪审计应把握住“财政预算—项目计划—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这一主线, 关注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1) 预算和计划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每年在审批农业项目前, 审计部门应会同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对项目可行性和产生的效益的情况进行分析, 对项目的前景进行预测, 减少立项的盲目性, 做到从源头上把握资金安排的科学性。 (2) 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了解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评价等各个环节是否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实施, 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3) 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到位, 有无截留、滞留和回流等问题。 (4) 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是否能够做到专款专用, 有无损失浪费、挤占挪用等违规问题, 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 (5) 发现问题是否及时整改。注意整改是采用跟踪审计得到纠正, 真正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

3. 设置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建立科学可行的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开展效益审计的依据, 是顺利实施效益审计的基础, 否则, 审计人员无法就审计事实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就会受到质疑。不同的财政支农资金有不同的投入目的, 评价过程中应明确被审计的专项资金投入的目的是什么, 以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

4. 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审计调查作为审计方式的一种有机补充, 可以极大地节约时间资源,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增加审计的可信度。在涉农专项资金审计中,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纪手段日益隐蔽, 仅就查账已很难发现问题, 审计机关应积极改变思维方式, 重视账外调查, 在效益审计方面必须把审计与审计调查结合起来, 特别是在对农业建设项目效益实现与否作出分析和评价时, 要积极深入农村基层, 通过走访农户、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多种账外调查手段, 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计算, 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

参考文献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探讨 篇11

1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农业专项资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安排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专项支出, 既包括预算安排的农业专项支出, 又包括预算外农业专用资金, 还包括政策性农业专项贷款和外资用于农业项目的资金。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具有源头多、环节多, 多面广、主体分散, 政策性强, 收效慢, 效果表现出多样性等特点, 使用管理难度较大。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照有关的法规或标准, 对政府及其部门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评价和建议, 促进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监督活动。绩效审计对于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分析

2.1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

为更好的支持农村、农业、农民发展, 2001年至今中共中央连续发布多了多份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其中农业专项资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资金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的抽样调查数据, 国家农业专项资金投入在2008年为3563926万元, 以后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 在农业专项资金的支持下,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5%左右, 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在10%以上, 可见农业专项资金在扶持“三农”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在不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三农”发展同时, 各级政府也对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展开审计, 其中在财政转移支付和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外资运用等方面开展绩效审计和审计调查, 查处了大量的问题, 有效的降低了损失浪费, 促进增收节支。可见在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在提高决策水平, 减少损失浪费, 节省能源资源, 提升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问题分析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建立。1994年《审计法》和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提到了绩效审计的问题, 但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国家审计署先后制定了《中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等17项具体的审计准则, 但并没有针对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全国各个省也缺少针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标准。法律规范的缺失, 保证不了绩效审计工作高效、深入地开展和审计的独立性,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无法顺利展开。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结果难以落实。绩效审计结果主要体现为审计报告, 审计结果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工作的成败, 目前我国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结果转化率低、审计结果落实时间较长。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很难被社会监督。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式和审计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当前对于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 半数以上的审计机关都采用的是同级审, 上审下和交叉审的比重较小, 主要原因是后者的成本较高, 审计人员接受意愿较低;此外多数审计仍然是事后审计, 事前、事中审计较少;再就是在审计方法上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 网络技术、GPS技术等其他先进技术应用较少。

绩效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绩效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历, 多数为大学生, 高层次人才缺乏;二是专业上多数为财会专业, 精通经济学、计算机、数学、统计、财会与工程等方面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较为缺乏。

缺乏行之有效的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 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当前我国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统一、不健全, 绩效评价标准缺乏, 制约着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

3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完善策略

3.1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 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必须依法进行,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开展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首要任务。当前瑞典、美国、澳大利亚、国际最高审计组织等国家或组织都制定了专门的审计准则、手册、指南等对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进行规范和指导。我国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 明确规定开展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规范、准则和指南, 做到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开展有法可依, 并为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人员提供可操作的行为规范。

3.2 做好审计结果的使用及后续的审计整改

当前国外绩效审计都有对审计结果的后续追踪调查, 重视绩效审计结果的落实。对于周期长、见效慢的农业专项资金投资项目来说, 必须充分利用审计结构, 将其同行政监督相结合, 并建立奖惩制度, 才能更好的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作用。

3.3 选择合适的绩效审计方式和审计技术

农业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具有多样性, 因此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具体的情况, 选择适合的审计方式, 如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等不同方式可灵活选用。在审计技术上, 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以及信息数据的准确度。

3.4 加强绩效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复合型人才

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与综合性, 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除具备财会、审计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对“三农”问题有深入了解, 复合型审计人才除具有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外, 还要学习工程、计算机、心理学、法律、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专门工程技术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胜任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

3.5 建立农业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从国外绩效审计经验看, 建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可行和必要的, 这是绩效审计的核心。我国地大物博、农村情况多样化, 建立这一评价体系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借鉴国外经验, 遵循一定的指标选取原则, 同时需要满足公众需求。在指标体系设计上注意经济性、公平性与社会责任并重, 评价指标需要既有经济效益指标, 又有社会效益指标, 还有生态效益指标, 这样才能够确保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农业专项资金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唐运飞.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2.

[2]刑文龙.我国农村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1.

上一篇:钢丝内固定下一篇:旅游者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