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园区循环农业(共11篇)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 篇1
摘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农业的迅速增长。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十大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也指出我国要坚持走农业现代化路线, 以农业循环经济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成为最核心的部分。近年来, 四川省探索出了极具实践价值的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但仍存在技术与成本等一系列矛盾。如何推进四川省再利用农业循环产业化, 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做到可持续发展成为四川省再利用农业循环发展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效益
2010年, 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期间的十大任务, 其中第二点便是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2012年,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强调我国要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目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基本上都依赖于农业的迅速增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经济的增长也必然依赖于农业的发展。然而, 旧时的传统农业已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因此, 我国的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 即: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 应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应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众多学者认为技术变革和农业组织与制度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和关键所在。而我们认为:无论是技术改革还是农业组织与制度的创新都必须始终要围绕建设循环型农业来展开。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在全球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生态失衡以及巨大人口压力的背景下, 在多年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 如何以循环经济理论来设计农业活动、引导农业的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化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为核心的部分。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年来, 四川省以东湖等示范园区为先驱, 已探索出了极具实践价值的再利用农业循环模式, 但仍存在技术与成本等一系列矛盾。如何推进四川省循环农业产业化, 如何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进行发展已成为四川省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为此, 就四川省东湖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展开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及询问园区工作人员取得园区发展的相关资料与数据, 对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探讨。
1 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1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 是中国第5大省。四川省农村人地矛盾尖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足,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显著缓解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 对于破解有明显推动作用。
相关资料显示, 近年来, 四川省以资源禀赋为基础, 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科技、人才等投入, 因地制宜, 大胆创新, 探索出一系列极具实践价值的种养循环模式。正基于此, 四川省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逐步形成了以种养结合为重点的“畜禽+沼 (发酵床) +果 (菜、粮) ”、“畜禽+沼+电”、“林果种植+小家禽养殖”等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2 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旁听相关工作报告了解到:东湖示范园区有效利用养殖场的废渣、沼液, 配套土地治理项目, 大力发展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 种植133.3hm2优质水果、66.7hm2优质绿色蔬菜。公司计划并筹备参与“六方合作”, 在进步村建设100户标准化养殖小区, 赊销优质仔猪和饲料给农户, 进行免费技术指导, 对农民出栏的生猪进行保护价收购。
经过进一步采取“走村入户、实地看场 (园) ”等多种实地调研形式, 取得了有关资金投入结构的数据发现, 以生猪养殖为中心的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既广泛存在于单家独户的庭院内的小规模循环。同时, 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乃至园区经济的大循环, 灵活便利的特性使其成为四川省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选择。
园区现采用“猪+沼+粮”的再利用农业循环模式, 通过政策的扶持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正逐步向种养规模化、主体业主化、管理公司化的方向进行演进。
1.3 东湖示范园区效益
1.3.1 农户养猪经济效益分析
农户养猪收入1360万元, 户平6.8万元;年增获利润272万元, 户平1.36万元。
1.3.2 企业净效益分析
通过得到的数据, 将园区2011年的企业净效益整理成表。表格中列示出了东湖农牧有限公司在养猪及屠宰两部分的收入、支出和净利润。
1.3.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社会经济效益是园区整体效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园区的发展对生产资料、劳动力以及产业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2 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得到的相关数据显示, 总体上看, 东湖示范园区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已经起步, 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我们通过已掌握的园区内部资料, 并在旁听汇报和实地走访等过程中了解到, 若要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推动园区发展, 还必须突破以下几个主要的困难与制约:
2.1 当地农民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通过走村入户, 与当地农民群众直接接触发现, 农民群众的参与园区建设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影响和制约着农业循环园区的发展。
从最初迫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压力, 以及园区一开始给的一些农民从未尝到的甜头, 让农民的积极性高涨。然而, 农户在循环链中均处于较低层级, 除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限改善外, 难以分享循环农业中产品高级化所带来的附加收益。所以农民会慢慢的开始懈怠, 不愿参与园区的建设。
2.2 设施建设、管护成本与农业生产特殊性的矛盾
与传统经营方式相比, 种养循环农业项目是一项投资回报期较长、涉及项目较多的系统性工程, 用于基础建设的一次性投入较大。
通过调研得知, 东湖示范园区的“猪+沼+粮”循环模式, 存栏500头母猪, 需配套种植作物86.7hm2, 建设沼气池、山腰储液池、沼液输送管网、沼液提灌站等约需200万元, 如果加上生产用房、道路、农用地整理等费用, 投资金额更为庞大。而农业生产的生物学过程受制于无数的生态变量, 土壤、温度、湿度的任意细微变化都可能引起生产要素的变化, 生产周期较长, 加上可能的政策和市场变化, 投资回报的不确定风险大。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相比, 较大的设施投入成本制约了投资主体开展循环农业项目的积极性。
2.3 资金投入结构不平衡导致农业污染有加剧的倾向
通过对资金结构的分析发现, 东湖农牧有限公司筹得的资金都投入在了猪场和加工屠宰两方面, 而用于废弃物循环类得投资金额仅占总投资金额的3%左右。因为工程沼气及其配套的管网、喷灌、滴灌等设施设备投入大, 后续管理要求高, 所以园区用于排泄物的沼气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建设的部分很少。粪污的沼气无害化处理、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设施的建设, 种植业结构调整,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等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不完善, 使养殖业排泄物处理和利用不彻底, 难以达到内循环、零排放的综合利用。
可以看出, 如何处理集中养殖产生的大量粪污, 成为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循环利用设施同养殖规模不配套, 会带来新的环境和社会矛盾, 影响规模养殖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发展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为打破制约园区发展的以上问题, 我们针对东湖示范园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出现的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与园区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 整理得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3.1 吸引农民群众由被动循环向自觉的主动循环转变
为解决农民群众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 我们针对政府工作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政府以及园区本身应该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 动员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园区建设, 按照园区的统一规划, 种植优质、高效的蔬菜、水果, 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向农户展示优质的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激发其参与意识, 吸纳、带动农民群众投入园区建设和经营。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 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3.2 扩大资金投入, 减小后续成本对园区发展的制约
据得到数据显示, 东湖示范园区现已基本建设完成, 改变其投入成本已不现实。为此, 从实际出发, 为打破后续成本对园区发展的制约, 使园区经济效益能够进一步提升, 提出以下两种解决措施: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的进一步支持, 扩大资金来源;进一步争取各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 如降低贷款利息等, 以减轻资金本身的成本。
加强与政府的沟通, 确定政策的稳定性, 使任何生产要素的变化都不至于使企业的发展处于停滞的状态, 使投资回报的风险最大程度的减小。
3.3 结合园区发展现状, 调整投资结构
我们认为公司不应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生态效益, 更不应以“环境保护”作为获得政府支持的一个手段;应该将生态效益的地位放在与经济效益并驾齐驱的位置上, 并且加大对排泄物的沼气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建设的投入。
总的来说, 东湖示范园区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 对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 农户积极性不高、农业污染加剧等现存的困难正制约着园区的整体发展。
因此, 只有推进园区循环农业产业化, 探寻更加适合园区的循环路径, 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才能使四川省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效益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尹昌斌, 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揭益寿中国绿色循环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
[4]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 2004 (1) .
[5]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 2002 (4) .
[6]李克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 篇2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农业现
代化
建
设现
代
农业示
范园
区的意
义
郑
东朝
现
农
业
园
代
区
是探
中索
特国
色农
业
现
代
化道的重路
要
载
体,是
加
转
快变农业
发
展方
式、升提
农业发
展质的有量
效
径,途
展是示
和
推
广现
代农业
发
模展式、展
现农
业
展发
成果
重要的平
台,是
进
促
农业增
效、农
民增
广、育
教
部门
科技实
验示
范的场所
和
基
地
各
种,先
进适
科
技用成果
遍普
得到运,农
民用素
质明
显
高并
提起
了示
范到
辐射作
用,带
动
了
面上农
业
科技
成果
推的广,粮
食复
种
指
数、学科
种田
平
水大大提
高,民丰农
产
增收
社会,经济
和生、态
效
协
调
发益。
展四、有
利于
推
动
农业
度
适规
模
经
营。
提的有
效收抓
手。
快
现代
加
农业
范
园
区建示设
意
义
重
。大
一、有
利于
根从
上解
决
农投业入
问
题
高产
业
经化
营水
平
现
代
农业示
园范区
设建明
了确业
农建
设
方和向设建重
点,有
于促进利业农投新
人机制的建,立推
动农了业发
展
基金、农村
合基作金、业承农
款包、动积
劳工累等
制度的建
健
全
土立
地流
转机
制,发展
适
度
规
经模,提
高规营
模益,效
园
是区建的一设
项重
要内
容各
。地从
实
际
出发
尊,重群
众意愿,推
“
双行
田
”
制开,发
名特
优
品
产探索,以
业企的行为建
立应
适
场市经济的经
营
机制,进
机
行
制新
创初,步改
变
地
土零星、散
分、建
立
和完善,逐
步形成了
以家
财国、政
贷信
入
为投
导向
农
民和,乡
镇()村
集
经
济
投
入
为
主体
体有,关农业
项
目
资金
外、商
企
业、及
体投个人
为
补充的农
投业
人机制
。二、有
利推
动于传
统农
业
现向代
业农的转
变兼
业的传统农的业经
格局营
促,专进
业
生化
产企、业管化
理、贸
农
工
体一
农业的产
化业
格
局
形
成的。
五、有利
于
农业
社会
化服
体务系
建设
园
建
成后,区农业基
设
施础大
大
改,善
抗
灾能
力
显增
著
强,业农机
械化程
度
明
提显
高,上加
轻
栽型
技培
术的广应
用推,从
本
根上
减轻
了
农
业
动强劳,度
告别
传了
统农
业
中
各地在区园设建中,把
加强
县镇、村、三级农
业合服
务
综
系建体设,提
高农
综
合业服务
功能,作
为园区
建
为设民办
实事,求实
效、增
实
力基的工
础来
抓
作
;园区所
在形地
以成县为依
托、乡
镇为
带
纽
村、基为础的全
方、位多
能
功
服体
务
系园;区
所各
乡在镇农
“
三
腰弯一肩
”的挑工
操手作,提高
了
生产
力,速加了传
统
农业
现
向
农代业的迈
进
。三、利有于
现代
农
业科
技的运用。
促进
站技
农、机站、水
利站
成为农
业综
合服务的农
科
教相
结合新
建的园区办成各
级了
政党领
导的丰
骨干;
园
区在所村创建
农的综合服业务实体是
为
农服务
最为
直接
有力的基
组层织,通
过
产示范
方
样、田板,成为
各级
业
农科
研、推际
出发,既
减
要
轻负担,又
解要
决题
问,老
养保
可
险纳人以农
场
统
筹
医,疗
险保也可
以
点试
推广,住
房
制
度逐
步走
向商
品
化
逐
步;
统一
务服,解
决
了一
家一
户
分散、兼
经业营
建
立社
性会的失业
保险
机
制,励
鼓外在就业
加,强对
业
失
工职进行
训
培以,便重
新
业就,大
引力
新进
项目
根从本
上
解决
问题。
一
37
—
农
业代
化现
●
怎粹
构建
和
诸劳芳
劳
关
系动
最
是基
本的社
经会
济关
系,构
建
和谐劳
动
关
是
保系障
和
改善民
生、护
社维
会
安定
和谐的础
。基当前
和后
一
个
今期,时
我国仍
处于
劳关动系
矛盾的发
多
期
各
和种利
益
关系的调
整
期
构,建
和
劳
动谐
关的任系务十
分
艰巨。
党十的八
大报
告确明提出,要个
时
期要,根
据
我国
劳动
系关工作
新形
势,以实
现劳
动
合同
制度
全
覆
盖为重
点
快加
善完
职工
益权保
障
机
制,一进步完
善劳动合同
配
法套法
和
规政,策依
健法全
完
善
劳
务派遣制度、劳
用
动
工案
备
制度
企
业和裁员
机
制;
以进
企业推
工
资集
协
商体、建
立
工资
正
增常
全
劳
动健
准标体系
和
劳关
动
协系
调机制,加
强
劳动保
监障察和
议
调解争仲
裁,对构
建
和
劳谐
关
系提
动
了出
新的要求。
构建
和
谐劳
关动
要系重
点
抓住
以
下几
个节
:环
第一,健
劳全
动标准
体
系。要
快制加定
长
制机为重点
加
快
善完利
益
共
机制享,不
断
扩集大
体协
商
覆
盖
范围,积极稳
妥进
推行
性业、区
域性
协
商,促
企
进业在劳动
生
产率
提
高的同时
同
步增加
职
工
工资
;以健
政
全府、工
会和
企业组
织
协
调
劳动
关
系
三
方
制
为机
新的动标劳准,进
一步
健
全利
于
维有
劳护
动
点重加快
完
善
社会
协商机,进制
步一加
强三
方机
制制
度化、规
范
建设化,善完三
方
制机
权者的益动劳准体标系。同时,要落实好现
行的各
劳项
动标
准,重
是
要
加点
劳
动定
强
职能额,充
发分挥
三方
机共
制研究
解同
决劳
动
关领系域
重
大题问的独
特作
用,深入开展
和
谐劳
动
关
系
创
活建动。
标
准管理,督促企
业严
格落
实家国
规
定的工
制
时
和特
殊工
度管
时
理定
规,依法安
劳动排
者
息休休假,促
进
企
改业
劳动善
条
件,加
强
人文关,加强
企怀业民
主管
理
建设,保
障职
工的情
权知、参
权与、表
权达和监
督
权。
第二,健
全
劳
动关
协
调系
制
机今。
后一
第三,加
劳强保动
监察障。
要
完
善和落
实
动
保劳障监
执察
法
制,度健
全违法行
预为
警防控
机,制
建立
劳
保动障监
察
执法
与刑事
司
联
法
动多
部等门
综
合治理机
制
畅,举通
报
平高的产粮
田和
菜蔬
基
地,走
出一
了条
建以
中办
不
了
办、好
不的事,增
强
集了体
统的功,加能
快
先了进适
用技
术
现实
生
向力产的转。
化
促保,建、造
保、相
结
合基
本农的保田
护新路
。子
七、有
于农
村利
精神文
明
建
园设的建区
成六、有利
于
基农本
田保
护
范示
园
区建
在都
本
基农田
保护
区,高标的农准田
设
施使基
农
田保本护
进区一
步
“
硬化
”,正落
实
真到实处,得
有到效
护
。保
同,时通过园
建区
设,对原
有
田边的地角
水、塘
荒滩进行
平整、改
造、复垦,加
了耕增地面
积
把
。高低
平、不形地
复杂、并荒
芜低的改善了周边村
庄的道路
通交
条件,优
环化境,提
高
了
农民的环
境
保护意
识
同时。为平
整
地
土,迁
搬深
埋、坟
墓推,动了农
村的风
移易俗
建设。
园还区可
引以导农
正
确民
消
费,积把累
入投土
地,投
入
再生
产。
洼田、低
产
进田行
改
造
建,成上规模、上水
一
3
R
济宁南阳湖农场示范生态循环农业 篇3
大力推广“自然养猪法”
农场通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规划,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快速发展生态养殖产业,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规模为经产母猪1000头、后备母猪300头的现代化种猪场1处和年出栏无公害生猪20000头的标准化育肥猪场1处。在养殖生产中积极推行从日本引进的自然养猪法新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在猪舍内铺垫玉米秸秆、稻壳、锯末,利用接种活性土著微生物形成发酵床,猪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发酵床上,可自由活动,愉快生长,猪的排泄物被有机垫料里的微生物分解,不需要对猪的排泄物进行人工清理,猪舍干净无异味。在仔猪保育期积极推广自然养猪法,在育肥阶段进行林下放养,放养猪的饲料全部采用自然、绿色的配方及林下种植的牧草,较长的饲养周期不仅使猪肉更有嚼劲、有韧性,而且使肉质更加鲜美、多汁,大大提高肉质的口感。
农场的养猪生产已达到仔猪保育自然化、饲养育肥放养化、猪肉加工无菌化、销售产品专卖化。全年生猪存栏量5500头、生猪出栏量20000头,销售收入1690万元。
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农场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有机蔬菜大棚300亩。在果蔬生产中,积极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新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作物秸秆做原料,拌上特制的菌种,使秸秆快速分解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微生物孢子,增强作物光合作用,从而使农作物特别是大棚瓜果菜大幅度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用秸秆替代化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可有效进行病虫害生物防治和土壤改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产品污染的诸多问题。蔬菜基地的肥料主要来源于推广自然养猪法的猪舍有机垫料和农场两个沼气站生产的沼液、沼渣。
发展“大型秸秆沼气”工程农场先后投资660多万元建成了两个容积1000m3的大型沼气工程,通过推广应用大型秸秆沼气技术,不断提升循环农业发展能力。大型秸秆沼气技术主要以动物粪便为填料并辅以秸秆投入大型沼气站,利用先进的发酵技术对秸秆处理制取沼气,输送到职工家庭及食堂生活使用,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料施用到蔬菜基地和水产基地。目前,农场的两个大型沼气站,不仅满足了全场600多户职工家庭和2处职工食堂的正常供气需要,而且生产的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料使用可节约生产成本100多万元。
为进一步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农场引入了秸秆环保建构生产工艺,投资270多万元,新建了1处秸秆加丁厂,以秸秆为原料,利用先进的秸秆处理技术并通过纳米合成,再辅以氯化镁等化学物质,加工生产聚合人造木门、聚合环保板材、防火板、玻镁板等秸秆板系列环保建材。秸秆板产品具有防火、防水、环保、价廉的优点,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药剂,为水稻高产稳产保驾护航。随后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及四川10个省植保站组织开展试验示范,通过引进全球领先的农药新品种和使用技术,因地制宜进行单项技术的配套和组合,制定出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减量用药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确保水稻高产优质高效。
始终对这一项目全程关注指导的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梁帝允,日前在江西南昌的新技术推介会上说:2008、2009两年从各项目省试验区500万亩的示范表明,采用减量用药技术,总体防治效果优于常规用药技术。使用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福戈)、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爱苗)、25%噻虫嗪WG(阿克泰)、50%11比蚜酮WP(顶峰)等产品组合,能有效控制水稻田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减少施药次数,单位面积水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且保产效果十分明显,“今年继续开展有关减量用药技术试验,进一步扩大示范和推广范围,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该项目长江片区高级农艺师刘都才说,组合整套技术,每亩用药费用一季看起来比常规的多花了20元,但每亩平均增产100斤以上,加上减工时、解放劳动力等等省下的赀用,每亩平均效益在141元,最高的达到230元。而且,由于其作用机理是使刺吸式害虫的口器麻痹不可恢复,害虫因无法正常进食而迅速停止危害后因饥饿死亡,环保效益明显。百蔸蜘蛛量显著提高,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也保障了喷药者安全。
随着土地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粮食产量面,临严峻的挑战,植保技术可以激发植物潜能,在防病的同时杀虫、壮苗,让作物健康生长,增加产量,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 篇4
关键词: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效益
2010年, 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期间的10大任务, 其中第2点便是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2012年,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强调我国要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目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基本上都依赖于农业的迅速增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经济的增长也必然依赖于农业的发展。然而, 旧时的传统农业已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因此, 我国的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 即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 应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应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众多学者认为技术变革和农业组织与制度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和关键所在。而我们认为:无论是技术改革还是农业组织与制度的创新都必须始终要围绕建设循环型农业来展开。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在全球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生态失衡以及巨大人口压力的背景下, 在多年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更加清楚地认识到, 如何以循环经济理论来设计农业活动、引导农业的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化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为核心的部分。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年来, 四川省以东湖等示范园区为先驱, 已探索出了极具实践价值的再利用农业循环模式, 但仍存在技术与成本等一系列矛盾。如何推进四川省循环农业产业化, 如何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进行发展已成为四川省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为此, 就四川省东湖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展开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及询问园区工作人员取得园区发展的相关资料与数据, 就四川省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探讨。
1 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1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 是中国第5大省。四川省农村人地矛盾尖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足,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显著缓解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 对于破解冲突有明显推动作用。
相关资料显示, 近年来, 四川省以资源禀赋为基础, 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科技、人才等投入, 因地制宜, 大胆创新, 探索出一系列极具实践价值的种养循环模式。正基于此, 四川省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逐步形成了以种养结合为重点的“畜禽+沼 (发酵床) +果 (菜、粮) ”、“畜禽+沼+电”、“林果种植+小家禽养殖”等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2 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通过旁听相关工作报告, 了解到:东湖示范园区有效利用养殖场的废渣、沼液, 配套土地治理项目, 大力发展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 种植133.3hm2优质水果、66.7hm2优质绿色蔬菜。公司计划并筹备参与“六方合作”, 在进步村建设100户标准化养殖小区, 赊销优质仔猪和饲料给农户, 进行免费技术指导, 对农民出栏的生猪进行保护价收购。
进一步采取了“走村入户、实地看场 (园) ”等多种实地调研形式, 取得了有关资金投入结构的数据。我们发现, 以生猪养殖为中心的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既广泛存在于单家独户的庭院内的小规模循环, 同时, 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乃至园区经济的大循环, 灵活便利的特性使其成为四川省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选择。
园区现采用“猪+沼+粮”的再利用农业循环模式, 通过政策的扶持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正逐步向种养规模化、主体业主化、管理公司化的方向进行演进。
1.3 东湖示范园区效益
1.3.1 农户养猪经济效益分析
农户养猪收入1360.0万元, 户平6.8万元;年增获利润272.0万元, 户平1.36万元。
1.3.2 企业净效益分析
通过得到的数据, 整理园区2011年的企业净效益。列示出东湖农牧有限公司在养猪及屠宰两部分的收入、支出和净利润。
1.3.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社会经济效益是园区整体效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园区的发展对生产资料、劳动力以及产业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2 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就得到的相关数据显示, 总体上看, 东湖示范园区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已经起步, 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绩。但通过已掌握的园区内部资料, 并在旁听汇报和实地走访等过程中了解到, 若要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推动园区发展, 还必须突破以下几个主要的困难与制约:
2.1 当地农民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通过走村入户, 与当地农民群众直接接触发现:农民群众的参与园区建设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影响和制约着农业循环园区的发展。从最初迫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压力, 以及园区一开始给的一些农民从未尝到的甜头, 让农民的积极性高涨。然而, 农户在循环链中均处于较低层级, 除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限改善外, 难以分享循环农业中产品高级化所带来的附加收益。所以农民会慢慢的开始懈怠, 不愿参与园区的建设。
2.2 设施建设、管护成本与农业生产特殊性的矛盾
与传统经营方式相比, 种养循环农业项目是一项投资回报期较长、涉及项目较多的系统性工程, 用于基础建设的一次性投入较大。
通过调研得知, 东湖示范园区的“猪+沼+粮”循环模式, 存栏500头母猪, 需配套种植作物约86.7hm2, 建设沼气池、山腰储液池、沼液输送管网、沼液提灌站等约需200万元, 如果加上生产用房、道路、农用地整理等费用, 投资金额更为庞大。而农业生产的生物学过程受制于无数的生态变量, 土壤、温度、湿度的任意细微变化都可能引起生产要素的变化, 生产周期较长, 加上可能的政策和市场变化, 投资回报的不确定风险大。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相比, 较大的设施投入成本制约了投资主体开展循环农业项目的积极性。
2.3 资金投入结构不平衡导致农业污染有加剧的倾向
通过对资金结构的分析发现, 东湖农牧有限公司筹得的资金都投入在了猪场和加工屠宰2方面, 而用于废弃物循环类的投资金额仅占总投资金额的3%左右。因为工程沼气及其配套的管网、喷灌、滴灌等设施设备投入大, 后续管理要求高, 所以园区用于排泄物的沼气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建设的部分很少。粪污的沼气无害化处理、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设施的建设, 种植业结构调整,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等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不完善, 使养殖业排泄物处理和利用不彻底, 难以达到内循环、零排放的综合利用。
可以看出, 如何处理集中养殖产生的大量粪污, 成为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循环利用设施同养殖规模不配套, 会带来新的环境和社会矛盾, 影响规模养殖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发展东湖示范园区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为打破制约园区发展的以上问题, 针对东湖示范园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出现的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与园区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 整理得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3.1 吸引农民群众由被动循环向自觉的主动循环转变
为解决农民群众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 针对政府工作提出以下2点建议:
3.1.1 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
政府以及园区本身应该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 动员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园区建设, 按照园区的统一规划, 种植优质、高效的蔬菜、水果, 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向农户展示优质的种养循环经济模式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激发其参与意识, 吸纳、带动农民群众投入园区建设和经营。
3.1.2 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 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3.2 扩大资金投入, 减小后续成本对园区发展的制约
据得到数据显示, 东湖示范园区现已基本建设完成, 改变其投入成本已不现实。从实际出发, 为打破后续成本对园区发展的制约, 使园区经济效益能够进一步提升, 提出以下2种解决措施:
3.2.1 资金方面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的进一步支持, 扩大资金来源;进一步争取各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 如降低贷款利息等, 以减轻资金本身的成本。
3.2.2 政策方面
加强与政府的沟通, 确定政策的稳定性, 使任何生产要素的变化都不至于使企业的发展处于停滞的状态, 使投资回报的风险最大程度的减小。
3.3 结合园区发展现状, 调整投资结构
公司不应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生态效益, 更不应以“环境保护”作为获得政府支持的一个手段;应该将生态效益的地位放在与经济效益并驾齐驱的位置上, 并且加大对排泄物的沼气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建设的投入。
4 结语
总的来说, 东湖示范园区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 对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农户积极性不高、农业污染加剧等现存的困难正制约着园区的整体发展。
因此, 只有推进园区循环农业产业化, 探寻更加适合园区的循环路径, 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才能使四川省东湖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效益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尹昌斌, 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揭益寿.中国绿色循环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8.
[4]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 2004 (1) .
[5]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 2002 (4) .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报告 篇5
现代农业园区是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二十年来,现代农业园区已由最初的探索阶段不断发展,进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阶段,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壮大,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业园区已经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龙头企业培育孵化、新型农民培训提升、高端要素吸引聚集、创新机制模式探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为推进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一、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政策背景
2010年7月,农业部按照《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在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推荐和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的基础上,认定北京市顺义区等51个县(区、市、垦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开启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一轮实践探索,示范区建设第一年,51个示范区农业总产值达3700多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4374万吨,同比增长18.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蔬菜、畜牧、水产三大产业分别增长24%、7.8%和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00多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优势与效果已显现,成为各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动力源。
2011年04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关于加快农村制度建设、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要求,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农业部决定在现有农业生产示范区(园、片、场)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从2010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加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还积极实行了多项财政支农政策包括农机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生态效益林补助等等。从财政支农资金规模来看,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规模连年扩大。2005年财政支农投入资金2975亿元。2012年,为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安排12287亿元(见图1)。
图1:2005-2012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增长走势(单位:亿元,%)
二、现代农业园区的概况和主要问题
(一)现代农业园区的类型和功能
我国建立的农业园区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按行政体制划分,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园区;按经营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政府主办型、园地联营型、民间兴办型、民办官助型;按示范内容划分,可划分为设施园艺型、节水农业型、生态农业型、特色型园区、农业综合开发型园区等等。现代农业园区是农科教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形式,包括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农业教学、农业推广、以及农业体闲等结构,具体可分为生产加工、示范推广、研究实验、科普教育、生态观光、聚集辐射等基本功能。
(二)现代农业园区的规模
截止2012年,我国共有各类规模以上农业园区30000多家。其中农业科技园区5000多家,其中7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000多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53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20000多家;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农业产业标准园5500余家,其中有500个万亩优质高产创建示范点、1555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600多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24个园艺作物标准园。
(三)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行,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制度、经营方式等基本情况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在规模、产业化水平、经济效益方面均有很大的提升。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政策滞后,管理不健全;重复建设,缺乏宏观指导;园区建设资金缺乏,扶持力度不够;土地流转和要素集中程度低,产业聚集功能不明显;盲目引进,经济效益不高;产业层次不高,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完善,发展缺乏活力;管理水平、科技水平和辐射带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三、园区运行机制分析以及发展对策和措施
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必须以实现土地、资金、劳动力、科技、信息、企业家才能等现代生产要素资源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为核心,在动态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投融资机制、科技支撑机制、人才开发与培养机制四大机制,四大运行机制相互作用形成各地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符合区域特点的发展模式,使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进而通过辐射带动机制,带动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结合现代农业园区运行机制,以及对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存在问题的研究,我们针对响应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与措施。
(一)科学定位,统一领导、协调园区总体规划 首先,应建立一个负责总体规划、指挥协调的战略机构,通过对园区周边的自然、经济、科技等环境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充分论证,提出合理建议,并总体控制协调规划;其次,明确园区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园区的功能和产业结构,制定园区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发展计划,把园区建设成为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二)引进、培养高科技复合型人才
不能适应高科技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引进和积极培养高科技人才,尤其是专业水平高、懂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可通过建立新式的科技人才聘用制度,吸引国内外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优秀人才,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加强技术开发、合作和交流,提高园区的整体科技水平。同时,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和农民企业家。
(三)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探索多元化的农地规模经营模式。在耕地条件较好的示范区,着力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方面,推进土地集中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农业承包大户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基地经营等多种形式。在耕地条件较差的示范区,着力从扶持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完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经营等方面,实行合作服务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型等多种形式。
(四)建立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机制
鼓励和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投资,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机制。1.完善有关投融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社会团体、个人进园,以股份、独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园区投融资体制。2.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积极吸引国外资金、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园区科技开发,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到园区投资创业。3.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4.把各有关涉农部门计划投人到园区发展的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5.在不断增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机制。
四、国外农业园区发展模式特点及启示
(一)以日本代表的都市农业园区
日本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城市扩张迅猛,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土地属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将继续耕种的土地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了下来。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发展出3种主要的都市农业模式:1.观光型农业,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2.设施型农业,即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3.特色型农业,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
(二)以美国家庭农场规模经营为代表的科技主导型园区 美国能成为世界农业大国、强国,一方面是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也起来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很大,并且坚定不移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同样,美国的农业现代化以家庭农场的现代化为基础。在美国要成为一名农场主,首先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或租赁土地、改善路、渠、整改土地等基础设施,配备各种农业机械。
(三)以荷兰、以色列为代表的集约型设施农业
荷兰的农业以家庭式农场经营为主,很多农场从祖辈开始就从事作物种植,由于小单元的生产结构,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能力。在市场面前,农民们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也具有相同的市场地位,各农户彼此之间视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而不是竞争对手。因此开始自发地组织农业合作社,这种合作社符合市场规律,很经济且适应市场发展,同时保存了个体农户的独立经营方式。
以色列的灌溉技术及其相关设备、良种等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出口大量的技术设备, 优良种子。通过高度集约化栽培, 作物实现高产优质, 在世界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以色列农业科技的重点是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支持, 大量引进外来资源, 将知识转化为财富而出口, 以色列每年投入的资金和从事科研的人都较多,农民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知识水平较高。
(四)国外园区发展对我国园区发展的启示
20多年来,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已逐渐发展成为农业科技集成示范的平台、农业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农业技术培训的推广平台及现代农业要素的集成载体,其社会影响正在不断扩大。但是当前我国园区建设还存在着诸如覆盖面不足,科技集成转化能力较弱,科技产业规模较小,园区内产业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吸引企业和农民创新创业的能力有限,推动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另外,由于地理区位和政策措施差异,东中西部园区建设与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研究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问题,客观分析现有农业园区的运行状况,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实现现代农业园区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园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探索园区在经营管理、金融、人才培养、政策服务、产品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机制和体制创新,推动园区的健康高效发展。
2.园区产业带动能力构建:探讨建立孵化器及技术孵化产业,延长园区农业产业链及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形成,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等策略的实现方式和途径,进一步促进和发挥我国农业园区产业的带动能力。
3.园区竞争力培育:探讨构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和措施,深入考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管理工作机制等在促进园区竞争力培育上作用,逐渐摸索和总结有效的方式与方法。
4.农业园区经济模式、生态模式研究:探索优化配置农业科技园区的各种生态、经济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高效园区发展模式。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 篇6
【关键词】生态牧业;循环养殖
1 基本情况
建于2004年8月的真武镇生态牧业园,现有面积140000平方米,园区内辖东方奶牛场、兴隆牧场、真东奶牛场三个小区。目前拥有大小牛舍2600平方米,饲养奶牛568头,其中成年母牛400头,幼仔168头,已投入资金850万元。目前日产鲜奶5500千克,预计到今年底栏存奶牛将达到600头,比去年同期增加64头。园区规划建成后,总投资1000万元,达到占地333333平方米,拥有成年母牛800头,日产鲜奶9000千克,其中兴隆牧场小区以奶牛生产、牛粪还林、蚯蚓养殖多种经营为特色,实现栏存奶牛212头,经济林66667平方米,林间养殖蚯蚓40000平方米;真东奶牛场小区以奶牛高效饲养和牧草高产栽培为特色,实现奶牛栏存169頭,头年均产奶量6800千克,种植牧草100000平方米,结合应用人工授精与胚胎移植技术加快母牛的扩繁;东方奶牛场小区以奶牛生产、粪水依次用于水生饲料和水生蔬菜为特色,实现栏存奶牛187头,种植水生饲料20000平方米,水生蔬菜20000平方米,水产养殖20000平方米。园区目前已被省确定为无公害畜产品基地、扬大乳业奶源基地。鲜奶主要销往伊利集团、扬州大学实验牧场。
2 主要做法
2.1 科学规划循环经济型农业园区循环链
鉴于我镇园区牧业畜禽粪便无序排放,农业秸秆无序焚烧既对环境造成污染,又浪费了大量资源。为改善环境,整合园区资源,变废为宝,用循环经济理念打造现代畜牧业,用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园区建设,以高科技、高品质、 高效益为切入点,规划设计了高产奶牛繁育区、淡水鱼养殖区、草鸡养殖示范区、牧草种殖示范区等若干个板块小区,积极倡导入园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奶牛过腹还田,形成“牧草(秸秆)— 畜禽—粪便(有机肥)—还林—牧草(秸秆)”的资源循环链条。
2.2 组织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
运用合理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技术,一方面保证奶牛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促其健康生长;另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养殖场粪便污水综合治理,采用干清粪工艺,实现“干湿分离”,使干粪与尿、冲洗水分离,干粪堆制成有机肥,水经处理达标后还田或排放。按照年畜禽粪便排放量 5000吨,每吨畜禽粪便可生产有机肥 0.4 吨计算,可生产有机肥 2000 吨,对外销售产生效益320万元。肥料还田后土地肥力增加,粮食作物及牧草产量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作物秸秆和牧草资源充足也反哺了奶牛养殖业,形成了牧业良性循环。
3 取得效果
3.1 经济效益
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实现了农民增收。据粗略估算,园区年产自用有机肥1545吨,年产液肥1.65万立方米,为养殖场户增收节支56万元。奶牛除主食的精饲料外,必须要补充粗纤维以助消化,秸秆对于奶牛来说是上等的粗纤维食材,以一个奶牛场200头奶牛为例,一年要消耗秸秆350吨左右,企业给农民的收购价为0.24元/千克,农户毎667平方米田能增加120元左右的收入,足以购买化肥农药。而奶牛场仅此一项就节约饲料成本10万元。
3.2 社会效益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改善牧业产品结构,丰富市场供应。
3.3 生态效益
一是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大量作物秸杆被综合利用,从根本上缓解了焚烧秸杆造成的大气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改变了农村过去的 “脏、乱、差”现象。
二是改善了土壤物理结构。通过施用沼渣沼液还田、还林,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缓解了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循环发展。
4 结语
生态文明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曾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胡锦涛同志更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目前真武镇生态牧业园已初具规模,为了让牧场走向正规化、正常化,我们成校人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引导养殖户走科学发展走路,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跟次贷危机时,我们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先后成立真武镇奶业协会和真武镇生态牧业园,共担风险,齐驾商海,走联合发展走路,用园区的规划和协会的管理向理想迈进。
我们不仅引导农户走田里栽树、林间种草、以草喂鱼、以草养牛、再以牛粪还田的循环养殖之路。还树立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在科学养殖的基础上,立足提高提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大胆尝试观光农业,加强总结和推广,让更多农民参与其中,发展一项,带动一片,富裕一批。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全文
[2]中共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 篇7
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华明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北工业园区、京滨工业园、宝坻低碳工业区、宝坻节能环保工业区7个园区被确定为天津市2015年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按照“美丽天津·一号工程”部署, 为推进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实现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在各区县组织推荐的基础上, 依据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的评审意见, 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通知, 确定上述园区为天津市2015年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并原则同意其上报的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
将重点抓好相关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 经审核后实行备案。二是综合考虑各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实施项目投资计划, 给予4个园区市财政补助资金1250万元支持。三是切实加强循环化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 统筹协调,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明确部门分工, 形成协调统一、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确保园区循环化改造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四是强化跟踪监督和项目管理。五是认真做好财政资金监管, 确保市财政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六是建立园区循环化改造情况定期报送制度, 及时掌握进展情况。七是抓好检查验收。 (摘自天津工信委网)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 篇8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 全县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 认真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一中心,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加大农业投入,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着力打造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经济总量显著增加, 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农业农村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态势。尤其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投入多, 建设标准高。针对园区建设资金投入多的实际, 舞阳县把引进项目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紧抓国家加大农业基础投入的大好时机, 充分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等各类涉农项目, 有效解决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据统计, 全县已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3.2亿元, 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现状。如县国营农场健康水产养殖园区, 先后投入资金900多万元, 硬化园区道路3000多米, 打配机井10眼, 铺设输水管道4000多米, 购置节水喷灌设备20台套, 架设高低压供电线路1.5万米, 实现了水、电、路、通讯“四通一平”, 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机制新, 经营模式活。全县不仅成立了高规格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明确职责分工, 而且出台政策扶持, 鼓励引导群众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初步形成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并逐步形成三种经营模型:一是承租反包型。如:吴城镇北高村蔬菜保护地高科技园区, 在不改变群众对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 坚持有偿自愿原则, 将农户的土地连片承租, 对基础设施进行集中改造, 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然后再反包给农户经营。二是业主负责型。如:保和乡振乾生态示范园, 通过引导实施土地流转, 由进区项目业主投资, 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农民企业”, 对园区实施企业化经营。三是科技承包型。如:县原种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 组织科技承包实体, 对项目进行总承包和单项承包, 实施“定人员、定项目、定效益、定奖罚”的责任机制, 签订承包合同, 实行市场化动作。
三是技术新, 科技含量高。通过大力引进人才、技术、项目, 积极与外地高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依托关系, 园区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目前, 全县已有20多个园区与省内外1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固的技术依托关系, 并先后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35项, 其中高新技术10余项。如:文峰乡园林花卉示范园先后引进开发了日本断枝杏、美国大香梨、优质紫薇、优质银杏等新品种, 市场供不应求。吴城镇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引进了美国大约克夏种猪、杜罗克等新品种, 生产效益大幅提高。
二、存在问题
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与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相比, 与建设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的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区集聚程度还不够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虽然发展较快, 但仍存在着分布较散、核心区面积偏小、产业配套不完备等问题。仅水产养殖就有8个园区, 蔬菜园区更是多达12个, 园区规模偏小, 缺乏有机整合。由于园区集聚度不高, 加大了相关产业的配套难度, 不利于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是规模经营比重还不够高。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对园区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 严重阻碍了园区经营规模提升。从园区规模经营的比例来看, 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从个体经营规模看, 种植业专业户户均200亩, 蔬菜、水产专业户户均经营面积分别为80亩和65亩。从园区的整体规模看, 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平均为850亩, 千亩以上的仅有4个, 仅占18%。园区规模经营的比例偏低、经营规模偏小, 制约了园区规模效益的提升。
三是产业水平提升还不够快。许多园区的品种优质化、特色化水平还偏低, 种养技术比较传统。目前, 蔬菜业的设施化率低, 水产业仍以常规品种为主, 花卉苗木的引繁技术与市场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园区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化水平不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园区带动能力还不够强。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层次偏低、竞争力偏弱等现象。全县5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仅20家, 17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年均销售额不足600万元。加工企业的产品精深加工的比例偏低, 产品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与园区的关联不够紧密, 与农户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 减弱了对园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是综合开发程度还不够深。生态农业高效观光园区还刚起步、开发建设水平还不高, 优势园区“重生产保障、轻生活生态”的情况仍然存在, 园区的综合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开发。相关配套产业还不完善, 特别是为园区优势产业生产配套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不利于推动园区升级和功能拓展。
三、思考与对策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创新为动力,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功能立体化”的要求, 加大力度, 做优做强, 促进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坚持规划引导, 加快园区集聚化进程。一要加快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大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的宣传和实施力度, 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向园区调整, 严格控制在园区规划区之外的区域新建规模以上的农业项目和大型农业基础设施。二要加快优势产业在园区内整合。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 不断发展壮大以县国营农场为核心的水产养殖园区、以吴城镇北高村为核心的蔬菜园区、以文峰乡李斌庄为核心的食用菌园区、以文峰乡齐礼村为核心的林果花卉园区等四大示范园区。三要优化产业配套布局。按照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原则, 合理规划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配套集中区, 优化产业链, 放大产业集聚效益。
二是壮大市场主体, 提升生产规模化水平。一要以多元化投入为重点, 积极培育经营大户。围绕四大优势产业, 推出一批有吸引力和有特色的重点项目, 积极吸引客商投资开发, 着力培育一批园区规模经营大户和产销龙头企业。二要以股份化为重点,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重点在园区核心区内, 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 加快土地向园区和规模经营大户集中。三要创新园区经营机制, 多形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和建立以各类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服务中心为龙头, 实行园区“连片布局、联户管理、联合服务, 分户包干、分户收益”的“三联两分”园区生产经营新型联合体, 提高规模经营水平。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 着力提升产品优质化水平。一要加快品种技术更新步伐。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应用力度, 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 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 全面提升优势产业农产品质量水平。二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按照精准化、智能化、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园区要按照农田标准化、水利现代化、栽培设施化的标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花卉苗木园区要积极应用组培、花期调控等先进技术;水产养殖园区要探索实行复合型养殖、智能化养殖。三要加强生产环境建设。在各类园区, 特别是林果、蔬菜等园区大力推广各种生态农业适用技术, 强化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及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 切实改善园区生态环境, 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
四是完善产业链条, 提升经营产业化水平。一要积极培育龙头加工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强资源整合, 不断壮大企业规模。鼓励企业增强创新意识, 培植竞争优势, 同时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二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流通业。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大力构建产地与销地、专业与综合、批发与零售、传统与新型相结合的新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三要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鼓励组建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引导建立规范的合作制度, 完善利益保护机制, 促进其规范发展, 发挥更大的作用。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 篇9
高校作为知识与人才的集中地, 具有学科齐全、人才密集、技术先进等优势, 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高校既可为农村输送一定成熟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资源, 还可以为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培养大批的人才。各农业高校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服务方式,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紧密合作, 有效发挥了科研与服务功能;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了综合技术开发区, 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开展了科技大篷车活动;新疆农学院在牧区开设流动医院等, 积极探索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方式[1,2]。
1 高校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服务方面的作用
1.1 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核心资源是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 园区产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新成果的支撑, 作为科技成果重要供给源的高校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高校既可为园区输送一定成熟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资源, 还可以为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培养大批人才。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并服务于园区;另一方面, 高校人才将自身所学技术带入到园区所需的科技服务中, 从而使园区得到积极有效发展。同时, 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也可以为园区提供一些科技服务[3,4,5]。
1.2 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科技文化综合素质
依托高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科研力量,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科学技术、信息知识培训, 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养, 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管理经营技术水平, 培养一批组织能力强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1.3 产学研紧密结合,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各高校结合自身科技和人才的优势和特色,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服务体系, 把实用技术、人才资源和可行的科研成果送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努力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把园区的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 不仅对适用农业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进行示范、展示、宣传和推广, 还直接将科研成果在示范园区内转变为生产力,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 促进高校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6,7]。
1.4 高校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供信息服务
运用网络现代化体系, 园区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传递更为便捷。定时发布与汇集分析各类信息资源, 使园区科技人员、农户能够及时获取最新技术信息, 从而为地方政府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有利于加快高校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不断推动基地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与推广, 提高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率, 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并且根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反馈信息为高校科教人员提供新的研究契机和课题方向, 促进高校和园区的科技创新。
2 高校在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农业科技专家积极性不高
高校在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科技服务时, 多数是由高校学生在园区内进行社会实践或教学实习, 而农业科技专家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从事指导生产、技术培训等活动却少之又少。这是由于高校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没有规范和完善相应制度, 如岗位设置问题、工作职责与形式、培训进修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职称晋升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等不健全, 致使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农业科技服务的形式不规范。一方面, 许多农业科技专家只能利用节假日或课余空闲时间到园区开展指导生产、技术培训等活动;另一方面, 农业科技专家从事日常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难以得到应有的报酬, 严重影响了其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
2.2 资金短缺限制了现代农业示范园与高校合作
资金短缺是限制现代农业示范园与高校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投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资金有限。2011年, 全国首批认定的5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资金总投入为1 751亿元。而本级财政投入仅为309.6亿元,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183.4亿元, 两者投入共占总投资的28.16%。其余71.84%的建设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于企业 (含合作社) 、银行信贷和农民自筹。说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缺口, 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2.3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科技素质水平较低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多为当地农民, 具有地域上的分散性、知识上的落后性以及观念上的保守性等特点, 并且其接受再教育能力较低, 很难掌握高校农业科技专家对其进行的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内容, 也很难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使得高校对园区的农业科技服务效果受到限制。
3 对策
3.1 加强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应从思想上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明确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科技文化传播中高校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把握当前农业科技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重心, 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予支持。建议政府各有关部门针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设立专项补助, 并且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园区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经费支持。各级政府为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供配套的信息、资金、科技、法规、政策、组织等方面的系列服务, 使政府、园区、高校共同发展。
3.2 设立相应制度政策, 调动农业科技专家的积极性
高校应规范和完善相应制度政策, 如设置专门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服务岗位, 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形式、工作目标,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农业科技专家提供培训或进修, 为参加过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的专家给予一定的薪酬, 同时在职称晋升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提高他们从事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
3.3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与园区合作, 积极联系政府和企业, 引导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资主体多元化, 逐步形成以地方政府投资为引导, 广泛吸引企业投资、民间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高校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方式, 在合作交流中为园区吸引外资投入, 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设施、经营管理经验等。解决园区资金短缺问题, 增强园区发展动力。
3.4 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高校农业科技专家通过增加培训次数, 创新培训教学方法, 使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劳动者更容易接受新的科学技术。另外, 高校学生和农业科技专家应走村串户, 深入到田间地头, 通过放映科教片, 开展科技讲座、专家咨询等形式, 积极全面地提高园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辛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与思考[J].科技和产业, 2011, 11 (11) :22-25.
[2]刘建兰, 李坚, 白晋湘, 等.区域大学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探索——以吉首大学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20 (1) :96-97.
[3]李佳颐, 杨丹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 (5) :28-30.
[4]曹轩峰, 陈红武, 妙晓莉, 等.专类农业示范园规划浅议[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 :22-24.
[5]张中, 林京, 杨波, 等.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生态农业园规划思路探索——以玉林市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发展规划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7) :292-293.
[6]徐智慧.黑龙江省铁力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与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8) :84-85.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 篇10
一、园区建设与运行中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甘肃武威黄羊工业园区于2004年3月由省政府批准设立, 2006年8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认定、省政府批复设立为省级开发区, 园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 现入驻企业95家, 规模以上企业20家, 个体工商户900余户, 园区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国中小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省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园区, 2011年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㈠园区运行情况近年来, 围绕食品和医药两大主导产业, 黄羊工业园区已基本形成面粉加工、葡萄酒酿造、肉制品加工、啤酒麦芽、果蔬加工、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功能食品和方便食品为主的八大产业。通过扶持和帮助一大批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不仅解决了大量农村富余闲置劳动力, 带动了当地运输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拉动了小城镇建设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㈡产业化发展情况园区龙头企业利用所在地盛产小麦、葡萄、蔬菜、啤酒大麦、玉米、金盏花等优质农副产品的优势, 采取“围绕基地建企业, 龙头企业带基地”的模式, 共建成5个国家级龙头企业、5个省级龙头企业、规模龙头企业10家和39个专业合作社。通过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带动种植、养殖、包装、运输、建筑、服务等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相互发展的格局, 有效促进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农民增收, 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聚集区。到目前为止, 园区已建成了5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 3万亩果蔬生产基地, 3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 4万亩啤酒大麦种植基地, 3000亩金盏花种植基地, 1万亩甜糯玉米种植基地和年存栏猪3.2万头、牛2万头、羊2.5万只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使工业园区走上了更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㈢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基地建设上, 园区内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 初步建成面粉加工、玉米淀粉加工、啤酒麦芽加工、调味品加工、畜产品加工、酒类酿造、蔬菜储运等产业体系, 基本形成了产销紧密衔接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以红太阳面业、金穗面业为代表的面粉加工业, 年加工小麦达60万吨, 产值达15.6亿元, 已成为西北最大的面粉加工集散地;以省药物碱厂为代表的医药加工业, 已初具规模, 成为全国主要的特药生产基地;以黄羊河集团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已形成葡萄酒酿造、啤酒麦芽、鲜食玉米、蔬菜加工的产业聚集区, 年产值达3亿多元;以莫高葡萄酒业为主的葡萄酒酿造业, 年产葡萄酒1.5万吨;以铁骑力士为主的饲料加工业, 年产饲料达5万吨, 产值达1.5亿元;以皇台制糖分公司为主的调味品加工业, 年产值可达2.3亿元。
㈣项目和品牌建设情况项目和品牌建设上, 近几年来, 围绕产业发展规划, 累计建设各类项目180项, 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30.28亿元, 其中:工业项目127项, 基础设施项目53项。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3家, 有12家企业的产品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10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 32种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2种产品取得了绿色有机认证, “甘青”牌面粉、“康瑞”牌面粉等产品成为陇货精品, “莫高”、铁骑力士、东方希望牌饲料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祁连牌白砂糖荣获部优、省优产品荣获称号, 黄羊河牌“糯玉米”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 荣获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 成为甘肃省获此殊荣的唯一产品。
㈤科技创新及其他方面在科技创新上, 园区积极为企业搭建平台, 帮助园区企业与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已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区建立基地延伸合作关系, 实现中关村孵化项目到黄羊工业园进行产业孵化,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了产学研基地, 并与园区龙头企业科研项目对接、新产品的研发、技术创新、技术难题等方面开展合作, 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 延伸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 增加了农业产业化产品附加值。
尽管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但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基地建设相对不平衡。由于各片区、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基地建设的规模和档次有着明显的差距, 基地示范带动性不强, 连片种植的基地规模偏小, 名优品种稀少, 产品缺乏竞争力;二是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加工相对滞后。龙头企业规模偏小, 农产品深加工严重滞后, 由于规模偏小, 技术落后, 导致加工增值能力低, 带动辐射能力不够强;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 企业与农户关系还不够紧密, 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型的, 没有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签订的产销合同不能如约履行。
二、发展农业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㈠壮大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 完善企业供应链条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 依托园区现有八大产业带, 加大工作力度, 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结合农业结构调整, 建设高坝镇蜻蜓、发放镇贾家墩等9个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示范点, 吴家井玉霖万头牛场、黄羊镇星火养殖场等9个畜牧业标准化示范点, 积极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同时,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与“葡萄长廊”等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 将农业产业化链条进一步延伸。
㈡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扩大企业规模充分利用政策, 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和培育力度, 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加快龙头企业规模扩张, 支持和鼓励重点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 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 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外引内联, 吸引国际、国内著名加工企业、外资和省内外其他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组建集团公司的, 要在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进行改革和运营, 积极支持和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㈢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提升市场竞争力重点围绕葡萄酒酿造、啤酒麦芽、肉制品加工和果蔬加工等主导产业, 在管理上抓落实, 在科技上求突破, 实现物质集成、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 加快存量资产的盘活重组, 推进企业生态化转型, 纵向延伸主体产业, 横向联合相关产业, 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共生体, 使原有龙头企业增效, 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好更快发展。
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营销发展的各项政策, 在坚持土地流转的基础上, 对用地、用电、用水和税收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优惠, 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大园区对外开放力度, 坚持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 良好的创业平台, 以真诚和事业引进和留住外来企业, 为园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无论何种类型、何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 只要有市场、有效益, 能够带动农户进入市场, 并形成一定的利益链, 都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
㈤积极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构建利益关联体系通过扶持培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序, 帮助农民及时准确了解、掌握市场信息, 促进龙头企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 提高龙头企业效益。在推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 结合各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产业为纽带, 效益为核心, 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促进订单农业较快发展。以“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新机制为主, 促进产业联合体的形成, 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摘要:本文通过对武威黄羊工业园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在实现八大产业中存在问题的揭示,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种对策方法。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 篇11
近些年来, 重庆在探索山区现代农业路子方面, 推进建设了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运行机制活、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取得了明显效果。课题组对重庆 (南川) 生态农业示范区进行了调研, 总结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方面的基本措施。
一是坚持产业立园。充分发掘园区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 围绕优质粮油、茶叶、花卉苗木、精细蔬菜、精品水果、特色水产等产业, 建立了一批千亩示范园, 通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立园。
二是突出生态优先。在生态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 融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 形成集观光体验农业、科普教育农业、农家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 拓展了农业功能, 延伸了产业链条, 提升了产业价值。
三是强化品牌培育。以园区为依托, 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金佛玉翠、大观翠芽、大观炒青等茶叶获得农业部的绿色食品认证, 明前春绿、天绿香茗等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称号, “三不加”酿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绿色蔬菜品牌畅销主城。
四是推动就业创业。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中, 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搭建平台, 引导农民以承包地的经营权入股, 农民变成了股民, 承包地变成了“资本”。同时, 立足园区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 近百户农户通过兴办农家乐等经营实体, 年收入1200多万元。
五是创新投入机制。创新财政投入机制, 成立园区融资平台, 盘活农业资产, 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已投资5亿元, 推进了一批生态农业设施、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吸引了更多业主入驻园区投资兴业, 农业园区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目前, 重庆市 (南川) 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面积达到280平方公里, 涵盖5个乡镇, 建成了优质粮油、茶叶、花卉苗木等3个万亩示范区, 333公顷精细蔬菜、333公顷中药材、333公顷精品水果等20个千亩产业园。发展农民合作社20多个, 50%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组织, 发展示范“小农庄”200多家, 培育农业企业70多家, 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园区内实现了快速发展。园区内农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622元。
南川生态农业示范区是重庆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一个缩影。据统计,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74个, 其中国家级6个、市级68个。各地在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中, 结合当地实际, 立足特色效益农业, 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但在发展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主导产业不突出。从各园区目前建设情况看, 多数园区产业体系的确定不科学, 有的主导产业太多, 缺乏特色;有的配套产业缺失, 制约园区效益的提高和循环农业发展;园区之间产业定位相近, 存在同质化竞争。二是带动效应不明显。个别农业园区在建设中, 定位不准、规划不到位、投入不足, 园区建设进度缓慢, 难以形成主导产业, 示范带动效应较差。三是有非农化倾向。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 农业园区非农化现象有所抬头, 有的业主“打擦边球”, 以建设农业园区为名, 进行房产开发, 影响了农业园区应具备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解决就业、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四是农民参与度不高。参与园区建设基本上以企业建设和经营为主, 合作社占比也不高, 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职业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偏少。
现代农业园区,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平台。要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探索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
第一, 坚持规划引领。重视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编制, 通过规划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整合农业项目和资金, 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确定主导产业、主要产品和主推技术, 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细化措施。强化规划实施, 提高规划的指导力和约束力, 切实发挥规划引领发展和规范建设的作用。
第二, 加大园区投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增加地方财政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投入, 有效整合农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国土、交通等涉农资金, 向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科技研发、新型主体培育等方面给予倾斜。切实加强园区资金监管, 确保资金项目实施规范、管理到位, 发挥资金效益。
第三, 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 实行项目投资业主制, 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存, 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培植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加工大户、流通大户, 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积极建立产加销有机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 建立生产、科研、服务、销售、信息、种养加、农工技贸紧密结合的推进机制, 形成一体化的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充分调动农民创业积极性, 在“建、转、强、引、保”等六个方面下功夫,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 推进土地流转, 强化社会化服务,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第四, 完善扶持政策。针对农业园区发展实际, 以区县为主导, 分类制定实施具体的优惠政策。探索土地利用政策创新, 在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坚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 建立土地流转、托管、信托公益性服务机构, 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示范园区循环农业】推荐阅读: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07-25
德保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方案05-22
考察示范园区08-24
示范园区基地论文06-27
青贮示范园区简介10-03
河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16
高新示范园区建设方案07-11
五联模式打造非公党建示范园区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