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园区基地论文

2024-06-27

示范园区基地论文(精选9篇)

示范园区基地论文 篇1

近年来, 武威市凉州区委、区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着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立足园区示范基地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导和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集群集聚, 尤其以黄羊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为典型, 全面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园区建设与运行中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甘肃武威黄羊工业园区于2004年3月由省政府批准设立, 2006年8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认定、省政府批复设立为省级开发区, 园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 现入驻企业95家, 规模以上企业20家, 个体工商户900余户, 园区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国中小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省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园区, 2011年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㈠园区运行情况近年来, 围绕食品和医药两大主导产业, 黄羊工业园区已基本形成面粉加工、葡萄酒酿造、肉制品加工、啤酒麦芽、果蔬加工、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功能食品和方便食品为主的八大产业。通过扶持和帮助一大批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不仅解决了大量农村富余闲置劳动力, 带动了当地运输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拉动了小城镇建设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㈡产业化发展情况园区龙头企业利用所在地盛产小麦、葡萄、蔬菜、啤酒大麦、玉米、金盏花等优质农副产品的优势, 采取“围绕基地建企业, 龙头企业带基地”的模式, 共建成5个国家级龙头企业、5个省级龙头企业、规模龙头企业10家和39个专业合作社。通过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带动种植、养殖、包装、运输、建筑、服务等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相互发展的格局, 有效促进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农民增收, 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聚集区。到目前为止, 园区已建成了5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 3万亩果蔬生产基地, 3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 4万亩啤酒大麦种植基地, 3000亩金盏花种植基地, 1万亩甜糯玉米种植基地和年存栏猪3.2万头、牛2万头、羊2.5万只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使工业园区走上了更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㈢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基地建设上, 园区内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 初步建成面粉加工、玉米淀粉加工、啤酒麦芽加工、调味品加工、畜产品加工、酒类酿造、蔬菜储运等产业体系, 基本形成了产销紧密衔接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以红太阳面业、金穗面业为代表的面粉加工业, 年加工小麦达60万吨, 产值达15.6亿元, 已成为西北最大的面粉加工集散地;以省药物碱厂为代表的医药加工业, 已初具规模, 成为全国主要的特药生产基地;以黄羊河集团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已形成葡萄酒酿造、啤酒麦芽、鲜食玉米、蔬菜加工的产业聚集区, 年产值达3亿多元;以莫高葡萄酒业为主的葡萄酒酿造业, 年产葡萄酒1.5万吨;以铁骑力士为主的饲料加工业, 年产饲料达5万吨, 产值达1.5亿元;以皇台制糖分公司为主的调味品加工业, 年产值可达2.3亿元。

㈣项目和品牌建设情况项目和品牌建设上, 近几年来, 围绕产业发展规划, 累计建设各类项目180项, 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30.28亿元, 其中:工业项目127项, 基础设施项目53项。引进国内知名品牌企业3家, 有12家企业的产品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10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 32种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2种产品取得了绿色有机认证, “甘青”牌面粉、“康瑞”牌面粉等产品成为陇货精品, “莫高”、铁骑力士、东方希望牌饲料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祁连牌白砂糖荣获部优、省优产品荣获称号, 黄羊河牌“糯玉米”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 荣获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 成为甘肃省获此殊荣的唯一产品。

㈤科技创新及其他方面在科技创新上, 园区积极为企业搭建平台, 帮助园区企业与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已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区建立基地延伸合作关系, 实现中关村孵化项目到黄羊工业园进行产业孵化,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了产学研基地, 并与园区龙头企业科研项目对接、新产品的研发、技术创新、技术难题等方面开展合作, 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 延伸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 增加了农业产业化产品附加值。

尽管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但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基地建设相对不平衡。由于各片区、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基地建设的规模和档次有着明显的差距, 基地示范带动性不强, 连片种植的基地规模偏小, 名优品种稀少, 产品缺乏竞争力;二是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加工相对滞后。龙头企业规模偏小, 农产品深加工严重滞后, 由于规模偏小, 技术落后, 导致加工增值能力低, 带动辐射能力不够强;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 企业与农户关系还不够紧密, 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型的, 没有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签订的产销合同不能如约履行。

二、发展农业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㈠壮大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 完善企业供应链条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 依托园区现有八大产业带, 加大工作力度, 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结合农业结构调整, 建设高坝镇蜻蜓、发放镇贾家墩等9个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示范点, 吴家井玉霖万头牛场、黄羊镇星火养殖场等9个畜牧业标准化示范点, 积极示范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同时,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与“葡萄长廊”等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 将农业产业化链条进一步延伸。

㈡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扩大企业规模充分利用政策, 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和培育力度, 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加快龙头企业规模扩张, 支持和鼓励重点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 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 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外引内联, 吸引国际、国内著名加工企业、外资和省内外其他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组建集团公司的, 要在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进行改革和运营, 积极支持和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㈢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提升市场竞争力重点围绕葡萄酒酿造、啤酒麦芽、肉制品加工和果蔬加工等主导产业, 在管理上抓落实, 在科技上求突破, 实现物质集成、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 加快存量资产的盘活重组, 推进企业生态化转型, 纵向延伸主体产业, 横向联合相关产业, 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共生体, 使原有龙头企业增效, 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好更快发展。

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营销发展的各项政策, 在坚持土地流转的基础上, 对用地、用电、用水和税收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优惠, 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加大园区对外开放力度, 坚持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 良好的创业平台, 以真诚和事业引进和留住外来企业, 为园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无论何种类型、何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 只要有市场、有效益, 能够带动农户进入市场, 并形成一定的利益链, 都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

㈤积极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构建利益关联体系通过扶持培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序, 帮助农民及时准确了解、掌握市场信息, 促进龙头企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 提高龙头企业效益。在推进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 结合各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产业为纽带, 效益为核心, 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促进订单农业较快发展。以“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新机制为主, 促进产业联合体的形成, 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摘要:本文通过对武威黄羊工业园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在实现八大产业中存在问题的揭示,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种对策方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农业标准化

示范园区基地论文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引导并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江苏省内注册并合法经营两年以上,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创意设计业、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工艺美术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产品数字制作和相关服务、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各类所有制文化企业均可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

第三条 在江苏省内进行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文化企业和行业集聚及相关产业链汇聚,对区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的特定区域,均可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示范园区”)。

第四条 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原则上每两年评选命名一次。示范基地每次原则上控制在10家以内,示范园区每次原则上控制在2家以内。

第五条 省文化厅对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在资金扶持、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六条 申报示范基地的文化企业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企业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

2.有一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并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本省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3.管理制度健全,有一支坚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和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4.有较好的自主创新精神。

省级示范基地原则上应从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产生。

第七条 申报示范园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及本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土地、消防、安全、节能、环保、卫生、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二)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规划建筑面积不少于2万平方米,能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及其它配套面积不得超过园区总建设面积的30%;

(三)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明确的文化产业特色,成绩显著,在全省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

(四)已经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园区内文化企业数量占园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园区内文化产业产值、交易额等经济效益指标居于省内领先地位,骨干文化企业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园区内文化企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健康;

(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没有发生违法违规行为;

(六)有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融资中介、技术、信息、交易、展示等公共服务,并发挥园区的项目及企业孵化功能;

(七)建设和运营管理单位是法人单位;

(八)规范运营两年以上,且经济和社会效益业绩显著;

(九)法律法规确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 申报程序

第八条 省属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向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申报;各地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向省辖市文广新局申报,情况特殊的可直接向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申报。

第九条 申报单位需要提交以下材料(一式5份): 1.文化企业和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2.文化企业和集聚区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文化企业和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4.文化企业和集聚区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5.开户银行提供的资信证明以及近两年的审计报告; 6.文化企业和集聚区近两年来的科研成果、专利及获奖情况。

第十条 申报材料必须实事求是,如发现弄虚作假行为,取消申报资格。

第四章 评审原则

第十一条 示范基地、示范园区评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3.兼顾地区平衡的原则; 4.择优扶重的原则。

第五章 评审程序

第十二条 各省辖市文广新局对申报企业和集聚区的材料进行初审。

第十三条 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负责对各省辖市文广新局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组织专家评审。

第十四条 专家评审组对上报材料进行认真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第十五条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组织实地考察。第十六条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实地考察情况,确定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候选名单,报省文化厅审定。审定后在江苏省文化厅网站上公示一周。公示后无异议的,由省文化厅命名和授牌。

第六章 管理机制

第十七条 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负责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并协调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申请贷款和专项资金扶持。

各省辖市文广新局负责协调、指导辖区内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建设,并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第十八条

每两年组织一次对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巡检。对巡检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整改期满达不到要求的,不再发文公布。

第十九条 组织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交流经验、相互观摩,对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十条 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指导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建设。

第二十一条 省级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应于每年3月底前,以书面形式向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汇报上一年的发展情况,并送省辖市文广新局备案。第二十二条 对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省文化厅给予通报表彰。

第二十三条 示范基地、示范园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文化厅对其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称号予以撤销:

1.申报时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手段骗取示范基地、示范园区资格的;

2.宣传虚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3.损害消费者利益,形成一定危害的;

4.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及其他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

5.不按规定时限上报企业和集聚区发展情况的; 6.其他应当撤销称号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涉及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发展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省文化厅报告。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示范园区基地论文 篇3

作为云南省重要的磷盐化工基地和钢铁基地, 安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化工、冶金及装备制造两大战略性主导产业, 不断提升传统磷化工特色产业, 着重培育轻型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建材产业, 逐步构建了钢铁、磷化工、石油化工、电子电器设备制造等多个产业集群。同时, 作为安宁工业园区中的“园中园”——麒麟片区, 将着力发展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能耗、低水耗的轻型制造业, 并逐步建设成安宁工业园区的起步区、窗口区及中小企业孵化基地。

产业结构特征

安宁工业园区拥有悠久的产业传统、丰富的矿产资源, 钢铁、磷盐化工在安宁工业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并已成长为园区工业的主体, 形成了以钢铁、磷盐化工为主体的前后相关联产业。其中, 钢铁、磷盐化工等资源依托型行业, 受行业属性及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主要以国有工业、重型工业、大型工业为主, 具有“公、重、大”的明显特征。安宁市作为云南省主要的钢铁冶金生产基地和磷盐化工生产基地, 于2010年2月, 经国家工信部核准并授牌, 成为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磷化工产业基地。2010年, 安宁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1.59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49.6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23.94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2亿元, 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 建立绿色循环的产业链条, 云南安宁工业园区狠抓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构建了以工业园区为载体,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

清洁生产方面。为了推动园区内的清洁生产, 安宁市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以奖代补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根据省清洁生产行动计划, 全面开展对市域内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

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方面。为了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 提高工业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安宁工业园区大力推进中低品位矿、尾矿资源综合利用, 以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同时, 积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 加强废弃资源回收再利用, 推进废物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完善了“社区回收、市场汇聚、再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循环系统。

节能减排方面。园区为确保节能减排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优化水资源配置, 建立重点耗水企业节水情况报告制度, 开展高耗水企业节水工作, 重点支持电力、钢铁、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项目, 实现了各类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同时, 园区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 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 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创建现代生态工业园区总体思路

以创建一流工业园区, 打造绿色、新型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 安宁工业园区上下一心, 积极推动生态工业体系健康发展。总体思路是:

以重点行业、企业带动全市。安宁工业园区以钢铁、石油化工、磷盐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 发挥昆钢、中石油、云天化等大型企业推进循环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 引导产业关联的生态化转向, 构筑规模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工业体系, 推进具有循环型工业特点的零排放工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 逐步建立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继续推进清洁生产。以清洁生产为着力点, 开展工业园区节能减排工作, 继续推进清洁生产, 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重点抓好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工业环保和循环链接项目建设;全面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鼓励企业实行环境标志制度;加强对清洁生产的组织协调, 逐步实行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目标考核, 加大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力度, 在重点行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在工业园区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重点推动“零排放共生企业”试点示范工程。

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以配套互补、合作衔接为原则, 突出特色产业和主导企业的发展, 提升园区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发挥园区内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 以原有产业和产业发展方向为基础, 进行适度产业重组, 以核心企业为主种群, 引进相关配套产业, 延伸产业链, 建立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的多个产业共生的循环产业链网, 提高园区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

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重点,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的各类再生资源市场, 以市场带动再生资源利用, 鼓励静脉产业发展, 加强工业和建筑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建立废旧纸品、塑料、橡胶、金属等工业垃圾回收利用体系, 推进废钢铁、磷石膏等行业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工业废物综合利用。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安宁工业园区依靠政府、企业与公众“三种力量”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的制度结构支撑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 在企业、园区和区域社会“三个层次”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抓好企业层面的小循环, 二是抓好园区层面的中循环, 三是抓好区域层面的大循环, 使之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 构建法律法规、科技支撑、宏观政策、科学评价和绿色标准等五个支撑体系, 解决“政府缺位”、“市场失灵”的关键问题,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孵化基地、园区标准 篇4

一、要有可行性报告。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组织专家对设立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设立运行后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严格论证,从源头上确保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的科学性。

二、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设立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企业或事业法人资格、固定的办公场所、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具备相应专业知识技能的管理服务人员;

(二)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场地、办公场地和共享的服务空间,有相应的道路、停车、供电、供水、消防、通讯、网络和职工生活等基础配套设施;

(三)有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的管理服务机构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有条件的引入风险投资公司或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分支机构;

(四)有配套的创业服务,能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推介、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并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网上咨询、专题讲座、互动交流,为创业者提供各项服务;

(五)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建有完善的创业实体评估准入、财务管理、日常管理服务等规章制度,能为入驻创业实体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六)有相应创业就业政策扶持,设有为入驻孵化实体的创业资助、经营场地费用和水电暖费用补贴或减免等项目以及扶持期限;

(七)每年新入驻一定数量创业实体,入驻创业实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每个创业实体能够带动一定数量的人员实现就业,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特色鲜明。

三、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提供的基本服务。

(一)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基本办公条件和后勤保障服务,指导协助办理开业相关手续;

(二)实施创业项目开发、对接和融资服务,指导协助退出孵化基地的企业做好迁址、工商税务登记变更等服务工作;

(三)免费提供创业能力测试、创业指导、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协助开展创业培训;

(四)开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专利、金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战略设计和市场营销等服务;

(五)指导协助落实税费减免、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六)孵化基地要注重发挥孵化功能,建立创业实体退出机制,商贸、物流、家庭服务业企业孵化期不超过2年,工业、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其他类企业孵化期不超过3年。孵化期满后创业实体未退出孵化基地的,不再继续享受孵化基地扶持政策。

四、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认定标准

1、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认定标准

除符合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基本条件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生产经营厂房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楼宇型基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以文化创意、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应用等为主体的科技含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孵化基地可适当放宽;

(二)入驻创业实体100个以上,创业和稳定吸纳就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下同)500人以上;

(三)创业实体有较强的成长性。科技含量高,孵化成功率不低于70%,孵化基地入驻率不低于80%,每年新入驻初创企业20户以上(孵化成功企业是指已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现仍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创业实体;孵化成功率是指孵化成功企业数量占入驻创业实体总数的比率;孵化基地入驻率是指已入驻企业使用厂房楼宇面积占创业孵化基地厂房楼宇总面积的比率;新入驻初创业企业是指入驻孵化基地时申领营业执照1年以内的创业实体)。

2、省级创业示范园区认定标准

除符合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基本条件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入驻创业实体100个以上,创业和稳定吸纳就业1000人以上,对网络创业园、现代农业创业园,在入驻创业实体个数、稳定吸纳就业人数方面可适当降低10-30个百分点;

(二)企业成长性好,企业存活率不低于80%,每年至少新增20户以上创业3年以内的企业(存活企业是指已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现仍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创业实体;企业存活率是指存活企业数量占入驻园区创业实体总数的比率)。

五、评估认定程序

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的评估认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申报。申请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创业示范园区的单位,应向所在地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申请单位需提交以下材料:

1、《山东省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园区认定审批表》;

2、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报告。主要包括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建设运行情况,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开展情况,入驻企业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情况;

3、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制定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情况,入驻实体享受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房租补贴、经营场地补贴、水电费补贴等创业扶持证明材料;孵化基地或园区协助落实税费减免、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证明材料;

4、服务管理机构和人员情况;

5、入驻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创业实体名册、创业实体基本信息以及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6、创业和稳定吸纳就业人员花名册及相关证明材料。

(二)初审和复核。当地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符合条件的,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复核。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初审意见和申报材料进行复核,提出复核意见,并于每年3月底前将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材料及审核意见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三)评估。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组织专家,采取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负责人集中现场答辩、基地园区实地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负责人集中答辩时,应结合认定标准全面介绍基地园区促进创业的理念、规模、措施和成效,制作幻灯片;集中答辩实行现场评分,其中专家评分占70%,参加答辩人员互评占30%,发挥以评审促交流,以交流促建设的作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根据集中答辩评分情况,组织开展实地评审。

示范园区基地论文 篇5

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华明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北工业园区、京滨工业园、宝坻低碳工业区、宝坻节能环保工业区7个园区被确定为天津市2015年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按照“美丽天津·一号工程”部署, 为推进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实现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在各区县组织推荐的基础上, 依据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的评审意见, 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通知, 确定上述园区为天津市2015年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并原则同意其上报的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

将重点抓好相关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 经审核后实行备案。二是综合考虑各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实施项目投资计划, 给予4个园区市财政补助资金1250万元支持。三是切实加强循环化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 统筹协调,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明确部门分工, 形成协调统一、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确保园区循环化改造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四是强化跟踪监督和项目管理。五是认真做好财政资金监管, 确保市财政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六是建立园区循环化改造情况定期报送制度, 及时掌握进展情况。七是抓好检查验收。 (摘自天津工信委网)

示范园区基地论文 篇6

趋势1地域优势更具吸引力

报告显示, 在各个经济区域中, 长江中游经济区、西南经济区以及黄河中游经济区的在建和规划物流园区数量排在前三位。其中武汉堪称长江中游经济区的代表, 武汉的物流交通区位优势, 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其在历史上就是流通业非常发达的地方, 九省通衢, 其所处的华中地区, 链接东西南北, 以武汉为中心, 半径1200公里, 基本可以辐射到除东北外全国绝大部分中心城市, 特别是在动车高铁陆续开通后, 武汉对于中西部的辐射前景更加强劲。而目前国内火爆的电子商务市场最重要的竞争因素就是物流速度, 也正是这样的地理优势决定了武汉在吸引建设电子商务枢纽型的物流中心方面占有先天条件。这也是近两年, 武汉的物流基地开发呈现高潮的核心原因, 目前来看, 几乎所有的电商都在武汉建设了自己的物流基地, 电商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积聚效应都会使未来的武汉成为全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又一聚集区。

成都作为西南经济区的核心区位, 也成为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热门地区, 中物联的数据显示, 截止到2002年9月, 这一地区的在建项目达到41个, 按照成都物流业发展规划, 成都将建成“四园区四中心”。四园区指的是成都国际航空物流园区、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依托成都铁路枢纽散货站的成都青白江铁路散货物流园区和成都新津铁路散货物流园区。四中心指的是:依托成都放射状高速公路网络, 在绕城高速公路外侧的东、南、西、北个四方向建设辐射大成都经济圈的四个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依托城市北面的成绵高速、川陕路的新都物流中心;依托城市东面的成渝高速、成南高速的成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建设龙泉物流中心;依托城市南面的成乐高速、成雅高速、大件公路的双流公路物流中心;依托成都出口加工区, 在绕城高速公路外侧的成灌公路旁建设的成都保税物流中心。而2009年投入运营的传化成都物流基地也成为业内公认的标杆型物流基地。纵观近两年成都的物流园区规划建设, 成规模是最突出的特点。

黄河中游经济区的代表是郑州, 郑州历来是中国的商贸中心、交通枢纽, 这也和物流产业的市场需求相契合。近两年, 郑州建设了很多的物流园区, 正是看中了该地区未来的物流发展。

趋势2趋势政策优势红利将消耗殆尽

“调查显示, 在已经运营的348家物流园区中, 多数发展势头较好, 涌现出北京空港、上海外高桥、苏州物流中心、济南盖家沟等业内普遍认可的物流园区 (基地) 。”然而, 记者走访的几位业内人士却表示, 上述物流园区的成功都源于政策催生或特殊的区域优势, 成功不具有可复制性。

以苏州物流中心为例, 2004年苏州物流中心成为国内第一家B型保税物流园区的试点, 长三角的进出口货物都涌向这里, 称之为炙手可热都不能全面反映当时的盛势;而后上海外高桥也成为试点之后, 就分流了苏州物流中心的部分业务;到目前, 全国拥有此政策的物流园区已经超过了100家, 而苏州物流中心就要面临政策优势弱化等发展瓶颈。

可见, 依靠政策发展已经不再是物流园区今后发展的方向了, 试问, 在市场竞争已呈“血拼”态势的今天, 独一无二的政策优势还能拥有多久?政策的红利吃完了, 如果再没有其他的优势, 继续快速发展的支撑又在哪里?

趋势3功能优势呈转型升级增值业务是赢利点

既然政策难以成为物流园区的优势所在, 那么一个纯市场化的物流园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发力点又在何处?

中物联的调查报告指出, 物流园区作为联系产业链上下游的纽带, 是各项物流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其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资源的有效整合、业务的流程优化, 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 减轻道路、环境和能源的压力, 加强物流市场管理, 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尽管如此, 我们也不无理由认为, 盈利是一个成功的物流园区的最重要的标志。但如果兼具以上效益则发展将更具有可持续性。

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应该算作此类物流园区的代表。深圳华南城坐落于深圳市平湖物流基地园区, 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220万平方米, 是集交易、展示、信息交流、仓储、配送、货运以及金融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超大规模工业原料及成品展示交易中心, 也是集采购、旅游、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商贸物流城。华南城下设纺织服装、皮革皮具、电子、印刷纸品包装、五金化工塑料五大原辅料交易中心;还设有办公区、生活服务区、酒店等配套设施。曾有人质疑这种业态是以物流的名义行房地产之实, 对此, 华南城总裁梁满林一笑了之, “深南大道宽130米, 而我们华南大道宽126米, 如果把华南城当作房地产生意做, 道路往里修, 就可以增加10个多亿的收入。事实上, 商铺产权30%出售, 70%出租, 就是为了把政府、投资者、入驻商家三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使各方都为该项目的投资和增值负责, 而不是炒作地产概念活力, 最后金蝉脱壳。”

而业内人士则认为华南城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有点跨界, 但如果把它作为物流的业态, 则属于一个非常成功的物流延伸案例。珠三角有很多的制造企业,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 这些企业具有相当的相似性, 华南城就是将这些企业的原材料需求整合在一起, 集中在一个园区内, 汇聚商流、物流、资金流, 统一采购、集中竞价、代理进出口等业务增值。可以说华南城是一个非常完善发达的供应链业态。目前, 华南城已经复制到南京、西安、南昌、郑州等地, 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与华南城相似的海西美旗城也是物流园区的一种, 作为一种相当复杂的物流操作业态, 它同样整合了商流、物流、资金流, 与华南城同样都是供应链的一种业态, 但是美旗城比华南城增加了更多的商贸物流元素在里面。

示范园区基地论文 篇7

中国工业园区建设已经走过30余年, 经历了创建探索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和优化调整稳定发展阶段。2006年商务部划定四至范围, 列出了222家国家级开发区, 1346家省级开发区。在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中, 工业园区也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有4处对工业区发展提出指导意见。首先在第三篇提出“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第九章第二节指出:“以产业链条为纽带,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 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其次在第十一章第一节指出:“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工业园区热电联产机组”。在第四篇第十五章第二节指出:“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支持物流园区等物流功能集聚区有序发展”。在第六篇第二十三章第一节指出“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工业园区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最重要的实践载体之一,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意义凸现:成为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 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2 生态工业园区的指标体系

按照《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最新标准修改方案 (环发[2012]48号) , 总计24项指标的指标值。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物质减量与循环指标、污染控制指标、园区管理指标等几大类, 24项指标分别做出了量化要求 (表1) 。

目前我国的工业园区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企业间的关联度小, 产业链没有形成, 产业的集聚能力、辐射作用得不到发挥, 工业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附着力不强;产业结构层次技术水平低, 高新技术的项目少, 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 难以形成发挥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和区域辐射带动的作用。工业园区的现状及水平导致各项指标很难达到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要求。主要包括:物质减量与循环指标达标率低下, 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产生量较大。生态示范园的建设仍旧停留在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层面, 难以实现生态工业园真正意义上的循环利用生产模式。

截止2014年12月底, 全国已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为31家, 正在创建的为66家。中国在建的和已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 开发区的发展和环境行为难以有突跃式地提升, 园区从规划论证到考核验收的时间间隔较长。因此总结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模式, 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生态化发展更具示范和借鉴意义。

3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要点建议

中国建区造城并举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必须走生态化、循环化的道路, 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由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面共同推进。可分为企业、产业集群、园区和社会4个角色层面。结合我国生态工业示范园的制约问题, 该类园区的发展中应充分考虑以下要点。

3.1 企业层面

科技是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园区现有企业, 搭建企业联合共建的研发平台, 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开发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清洁生产关键技术;拓展低碳产业的发展领域, 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产生量, 积极开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全面利用水系统集成, 以节水为目标, 将水细分成更多的等级, 按质用水。由于下一级使用的水质要求较低, 因而可以采用上一级使用后的出水, 甚至在生态工业园区中跨企业采用。

3.2 产业集群层面

以龙头企业做引领, 依托构建“园中园”发展模式是现阶段中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途径, 通过产业集聚, 提高生产效率和区域产业竞争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对园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在未来发展过程中, 要加强龙头企业及配套项目的共同引进, 形成“葡萄串”式产业集聚。

3.3 园区层面

设定园区项目准入条件, 在招商、融资、税收、土地利用、人才引进、技术与环境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渗透循环化技术经济和环境政策;严格执行招商项目节能评估、环保准入制度, 对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风险高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重点完善基础设施, 在园区逐步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信息平台等软件建设。从项目初期就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甚至是全生命周期管理, 会使得园区在整个工业发展过程对环境、生态扰动最小化。通过完善资源再生加工、建成集废弃物全方位收集运输、再生加工利用、无害化处置、科技研发的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有利于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包括提高环境执法能力、环境监测能力、环境监管能力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素质等。

4 结语

通过对国家生态工业园的指标体系及现状问题的分析, 明确了在该类园区未来规划建设及发展中的顶层设计要点, 以引导园区充分应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原理, 实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真正增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摘要:阐述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结合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指标体系, 分析了我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规划特点及建设要点, 以期为相关园区生态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建设,要点

参考文献

[1]乔琦.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绩效评估[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1, 1 (1) :82~86.

[2]商华, 武春友.基于生态效率的生态工业园评价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8 (2) :2, 5~29.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与思考 篇8

1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成效

自从1994年国家纪委批准建立第一个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园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园呈现了迅速发展势头。根据农业部科教司统计调查,到2008年底,我国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园区5 000多个,其中,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开发区1个,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区600余个,省级各类农业园区1 000多个,并且基本实现了“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开发、集成与展示、示范、推广”的建园初衷,在“引领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我国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文献查阅结果表明,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实践探索,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1 园区规模和机构建设成效显著

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园区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东部有12个,中部有11个,西部有1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成面积67.33万亩,人员队伍发展到6 056人,其中具备高级技术职务的为1 211人,占机构总人数的20%。园区管理已步入正轨,人员素质不断稳定提高,园区高管理水平和强研发能力的职工队伍将引领园区稳定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体系,高层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部际协调指导小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合办公室、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委员会组成,基层由各园区所在地方政府领导小组、各园区管委会等组成。各园区已经初步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办和企业主办为主,包括科研单位和政府合办等其他形式为补充的管理模式。

1.2 现代农业示范园科技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辐射能力增强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本实现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及辐射推广的功能。现代农业示范园引进大批先进设施及各种农业高新技术,如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计算机管理与信息技术等,通过举办培训班、学习班培训了大批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园技术与管理的工作人员,推广了大量新设施、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辐射推广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农业示范园科技开发能力有很大进步,基本上能够研发一些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设施与技术,对引进的设施与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且对其再次创新。以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截至2008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引进新项目3 067个,自主开发新项目2 330个,引进新技术3 871项,引进新品种14 729个,引进新设施16 122个,推广新技术4 705项,推广新品种6 445个。2002-2008年,园区开发新项目稳步上升,年均增长率为2.54%,体现了园区自我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在引进方面,新技术引进逐渐上升,年均增长率为4.49%,新设施引进年均增长率为30.7%,体现园区消化吸收能力增加。推广新品种年均增长率为3.22%,体现出推广、辐射能力增强。新基础设施的大力引进,为园区已驻项目的健康运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今后招商引资打下了基础。

1.3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资环境改善,吸引更多龙头企业入驻

现代农业示范园不仅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还完善了路、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同时在税收、土地、信贷政策上给予优惠,减少了企业的后顾之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对龙头企业的吸引力增加,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入驻园区。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中,入住园区的龙头企业由2003年的261家增加到2008年的1 222家,平均每年入住企业160家,体现了随着园区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和竞争力增加,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愿意加入到园区。截至到2008年底,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指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00万元)总数达到1 222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28.41%,总数比2007年(1 169家)增加了53家。园区内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龙头企业总体规模与质量快速提高,这将带动园区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并吸引关联企业的入驻,形成聚集效应的发展优势。

1.4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经济效益显著

园区内龙头企业得益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各种政策优惠,比较重视科技引进及创新,其产品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明显。从2002年-2008年,园区的各类经济效益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各项指标平稳增长,年产值上升速度很快,其他指标也是呈现稳步上升的状态,园区的整体经济效益稳定上升,说明园区已经进入成熟的发展期。到2008年,在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共入驻企业4 036家,其中包括东部936家,中部1 616家,西部1 484家;内资企业3 697家,中外合资企业176家,外方独资163家。2008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总值达959.92亿元人民币,年缴税额42.34亿元,出口创汇37.75亿元,净利润89.10亿元。

1.5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积极开展培训和展示示范活动,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推广大量新设施、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当地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同时在对农业高新技术进行推广过程中,通过举办培训班培训大量农民,使农民对农产品质量意识有所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很多龙头企业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自身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业就业,园区附近农民收入普遍高于农业整体人均收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进的新品种有利于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广适合当地的品种,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结构更趋合理。2008年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组织科普讲座与座谈工作4 220次,其中组织专家讲座1 257次,面向农民讲座2 328次。园区开展技术培训2 524次,开办培训班2 759次。

2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问题

尽管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历史短、发展快、可资借鉴的经验不足以及我国农业体制制约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经营效益较差、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园区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2.1 体制机制障碍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大多沿袭了传统以管委会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代表了非规范化的准政府职能,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经营环境营造和规模经济主体培育,导致园区在产学研合作机制、科技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协同机制、相关主体利益关系合理化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

1)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大多数科技园区都是各部门按照行业要求组织实施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各搞一片,难以形成合力。而且由于分散了科技力量及部门间利益冲突等原因,更增加了交易成本。

2)大部分园区都是按政府意图建立起来的,造成园区具有很浓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味道,行政机构庞大,管理人员过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影响园区生产经营正常运转。农业科技园管委会职能错位。许多农业科技园的管委会在代行政府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管”字上,缺乏“服务”意识。管委会不懂或不善于经营管理,他们大多数重视审批权,忙于审批项目、审批用地、审批入园企业、审批资金花用等;而对研究制定园区法规和发展战略,为园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做认真的成本效益分析,为入园的企业、农户、科技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却往往不够重视,甚至根本无暇顾及。

3)现代农业科技园重建设、轻管理,缺乏规范、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农业科技园区属于高投资、高回报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农业科技产业,需要高效率的管理来加以支撑。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园区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做到合理规划,但是缺乏对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部分园区虽然名为公司经营,但是实际上是政府部门管理。

2.2 经营资源短缺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领导组织在从事政策性项目管理和科技服务等管理活动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普遍缺乏市场化的经营理念、经验、理论和能力,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柔性学习创新型组织和懂技术、懂市场、会管理、会经营的梯次人才团队,导致园区在产业资本运营与智力资本运营结合创造价值方面缺乏领导、组织和人才支撑[1]。

2.2.1 园区建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引进投资大,要求高;而且随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的增设示范区,对资金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单纯的招商引资已远远不能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资金筹集渠道不畅,而财政投入有限,项目经费和扶持资金不多,因而许多园区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另外部分园区的计划资金到位较慢,也是导致资金不足的原因。

2.2.2 现代农业科技园缺乏相应的土地优惠政策

一是土地流转渠道不畅。园区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要求土地成片开发利用,而这与现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存在一些矛盾。多数园区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园区只能从农民手中租赁、征收或是动员农民以土地入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依据不足,因而,致使土地征用、流转、开发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二是部分地区农用土地的使用费过高,直接影响到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三是一些地区的征地手续过于繁琐,征地需要缴纳的管理费和税费都比较高,既影响园区建设进度,又加剧了园区建设资金的不足。

2.2.3 园区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许多园区忽视了农业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造成园区建成后许多工作岗位所需人才没有到位,从而使园区不能真正高质量地运转起来。而现有的生产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农业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知之甚少,直接影响了硬件设施的使用效率。由于农业科技园区一般建立在郊区或农村,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生活环境和文化娱乐设施等条件较差,加之有的实验基础设施、仪器、设备不配套,科研条件差。因而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度较小。各地农业科技园区普遍存在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技术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不能适应高科技农业发展的要求。

2.3 经营机制障碍

2.3.1 重生产,轻市场,致使产品缺乏竞争力

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必须与市场的开发相结合,但许多园区恰恰忽略了与市场的接轨,在建园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了生产,没有对市场做深入的研究,对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心中无数,只能是模仿重复,盲目地跟进。其结果是各地的园区产业结构趋同,产品单一,形成新的卖难。

2.3.2 重引进、轻开发,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经过几年的培养和聚集,许多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拥有了一支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科研开发能力的技术队伍。但从总体上来讲,许多园区仍然存在科研水平低,引进多,开发少等问题[2]。例如,我国首批农业园区建设所需要的设施几乎全部是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温室栽培的蔬菜品种、辅助设施等也全靠进口,但是引进之后,由于消化吸收能力不高,因而,单产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从这一角度来看,农业科技园区要想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中占有一席地位,就必须重视引进技术的开发和消化吸收。

3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政策建议

3.1 加强宏观管理,多力协助园区发展

根据国家经济改革的总趋势和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政策,各级政府应尽快明确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企业,真正按照企业来对待,实行规范化管理。让农业科技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实现全面的经济核算,真正作为企业进行活动。

继续加强园区建设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在园区发展政策上,关键是按照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企业特点,从支持和补贴农业的角度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土地流转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同时,需要在科技支持政策、人才流动政策上给予优先支持,应把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在人事管理、职称评定、科技支持项目等方面加以稳定、连续地支持。

3.2 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经济效益不高是目前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园区应从我国多数地区人多地少、农民科技素质低的客观实际出发,本着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逐步提高的方针,优先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目前部分园区建设投资成本较高。园区平均造价一般在500万元以上,占园区整个投资额的70%左右[3],一般园区难以承受。不论从当前的园区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和农民接受能力看,都要明确示范目的,适当控制投资规模。园区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太远,以致于脱离当地农村和农业的实际情况,而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近期如何利用适当的投入创造条件达到高效益。

2)选择“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劳动密集”的技术路线,切不可盲目的贪大求洋,不切实际追求设施现代化和技术的“高精尖”。不能在技术选择上过分强调设施引进的“高精尖”和资金的高密度化,相对忽视了传统技术的改良创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农民的可接受程度。一定要优先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没有高效益,高投入就要承担高风险。应选择“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劳动密集”的技术路线,以实现园区内的经济增长与新业增长相协调。

3)园区应当延长产业链条,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寻求自我发展,扩大园区经营领域,从简单的生产、加工向休闲、观光、培训、科普、会展等方面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科技园区在今后的发展思路为:抓两头、放中间、立足农业、进军三产。“两头”是指种苗繁育和产品销售,“中间”是指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三产则是指第三产业,如休闲、旅游观光、科普培训等。在引进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方面,各类园区都要以市场需求来确定引进技术项目和推广规模;围绕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大力引进具有高辐射、高渗透性、高更新换代速度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园区应逐渐把商品生产环节让农民承担。园区和公司主要负责农民办不了和办不好的“两头”。

3.3 实行多元化投入战略,拓宽园区投融资渠道

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投入很大,需要在投融资上下功夫。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风险投资。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风险资本投入、运营和退出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主板和创业板市场,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园区科技开发,吸引国内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到园区投资创业。另一方面,园区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关系到园区建设成效的大小,要利用政府前期搭建的平台、园区特殊的优惠政策、区位优势等条件,像工业开发区一样花大力气招商引资。园区管委会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实行灵活多样的招商方法,主动出击,搞好服务,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园区的吸引力,使园区早日走出资本短缺的瓶颈。

3.4 引导农业科技园创新运行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科技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基础调节作用,多形式、多层次搞活园区建设机制,增强园区建设的生命力。在运行机制上,进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试点。在建设内容上,可以是以同类产品或单一品种的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为主的“专业性园区”;也可以是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集中展示、示范、培训为主的“综合性园区”,实行一园多区;还可以是以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开发为主的“开发区式的园区”。在建设的组织和建设主体上,可以是“政府兴办型”,也可以是“民间兴办型”,还可以是“民办官助型”,还可以是不同机构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联合经营。

3.5 抓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能力建设,使其由单一的农业科技示范转变为区域农业集成创新的示范

突出抓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能力建设,提高园区技术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推动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在农村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农业科技园区列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给予重点扶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园区技术引进、开发、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完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的技术传播体系建设,增强园区农业技术推广辐射能力,增强园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随着农业科技园的建设逐步提高和完善,园区将由单一的农业科技示范向区域农业集成创新;由仅仅依赖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向全面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转变。今后农业科技园的科技示范,要进一步突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农业经营模式、农业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市场准入和农村市场营销网络的有机结合示范,在综合示范的基础上实现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监控。从而带动区域农业集成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中涌现出来的科技与产业相融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它以技术密集为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功能,对于推动传统农业转型、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涉农产业升级、增强农业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效和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成效,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敬华,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四螺旋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5(2):22-25.

[2]于平福,梁贤.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体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4(4):15-19.

示范园区基地论文 篇9

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 今年已是第二届, 以奖励在产业物流方面起到表率作用的园区。安博得到了业内人士及当地政府部门的一致认可, 最终在数百家国际和本土的候选者中脱颖而出。

“安博的物流设施在推动广州物流业发展方面起到了优秀的示范作用”, 广州物流协会秘书长张强说, “安博的园区将会吸引大量国际客户, 这些客户会带来就业机会和税收的增长, 为广州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我们非常荣幸获得该奖, 首先要感谢广州业界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 安博中国总经理康斌说, “我们这个按国际A级标准建造的物流中心是多层仓储式设计, 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体现出安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整合度更高、成本更经济的物流解决方案, 以及将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和全球领先的工业物流实践经验带入广州”。

上一篇:血管急症下一篇:保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