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示范基地

2024-08-23

科普示范基地(共12篇)

科普示范基地 篇1

为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发挥科普工作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文明城市的促进作用, 打造品质春城, 营造良好科技人文环境,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助推昆明市跨越式发展。2010年昆明市科技局制定了《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实施方案》, 正式启动了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的认定工作, 实施认定以来, 昆明市科技局不断加强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规范管理与条件保障,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加强科普精品基地载体单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基地科普团队建设, 改善科普设施条件。

1 科普精品基地绩效突显

截止到2014年底, 共认定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18家, 其中5家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8家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经过5年多的发展, 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建设取得显着成效, 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 专业科普人员队伍逐步壮大, 基地开展的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已经成为昆明市科普工作的一支中坚力量。充分调动了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精品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推动了昆明市科普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

1.1 突出了优势和特色

为推动科普精品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近年来, 昆明市积极发挥科普精品基地载体单位的科研资源及人才优势, 充分利用昆明市高原特色产业的优势, 将特色产业成果转化为科普特色, 打造成优势特色科普精品基地, 形成领域布局合理、整合资源配置, 发挥市场引导的局面。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实施5年以来, 从领域分布来看涉及动物、植物、天文、太阳能、地质、园林、航空、电信、文化、旅游等领域, 具体可为科研单位、特色企业、专业场馆、生态园区及旅游景区等5大类。其中:科研单位6家、占33.33%;特色企业5家、占27.78%;专业场馆4家、占22.22%;生态园区1家、占5.56%;旅游景区2家, 占11.11%。

1.2 完善了设施和条件

为开展科普教育提供重要保障基础设施和科普人员队伍, 是科普基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功能的重要保障。昆明市认定的科普精品基地都较重视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 从投入、组织等方面给予保障, 使得科普精品基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活动场所逐渐健全, 专兼职科普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 据不完全统计, 昆明市16家科普精品基地占地面积已达到15多万平方米;科普场馆面积9多万平方米;科普人员2千多人, 其中专职科普人员近1千人。

中国石林喀斯特地质博物馆等精品基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完善基地设施, 为公众提供视觉、听觉等于一体的科普感受。不断完善科普场馆建设, 丰富科普内容, 用模型、灯箱、图片、文字、音像、岩石标本等展示形式进行喀斯特地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建有电子触摸屏石林喀斯特地学科普查询系统和大型LED屏幕科普信息系统, 用科普大型宣传橱窗随时向公众提供地学科普知识宣传;在典型地质地貌遗迹景观的位置, 设置相关地学、植物知识的中、英、日、韩文解释标识牌900多块。

1.3 壮大了科普队伍

在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基地不断创新, 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 宣传科普知识的新路子。从2015年开始组织举办“昆明地区科普讲解员大赛”。通过大赛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传播科学思想, 倡导科学方法, 使全市科普传播者、讲解人员和科普志愿者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 提升各科普场馆、科普精品基地的科普传播能力, 推动昆明市科普事业发展。以形成了专职科普工作人员、兼职科普工作人员、科普工作辅导员、志愿者等组成的科普人才队伍。同时把将科技特派员工作同科普工作结合起来, 通过科技特派员举办培训班及培训指导活动、现场指导、发放农业教科书和宣传材料等形式传播科普知识, 有效促进了农户科学素质的提高, 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加强科普精品基地建设, 是为市民提供优质科普资源的重要举措, 以提升经济、环境、生活品质为重点, 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促进昆明市建设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城市为核心, 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步为标志。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2.1 开展流动性科普活动

云南天文台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科普宣传活动。携带天文望远镜、科普形成展板、宣传资料到党政机关、工厂、高等学校、部队、农村和社区举办流动展览, 现场开展天文科普知识的宣传、咨询和讲解;利用特殊天象组织现场观测活动, 把天文望远镜等仪器、设备带到社区、农村现场进行讲解;组织科普小小分队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科普巡回展, 2012年分4批赴边远地区22县区开展科普三边 (边远、边境、边疆) 计划活动, 行程万里, 举办科普讲座28场次, 大型现场科普观测活动40余场, 参加人数达到10余人次, 培养了公众对天文的兴趣爱好。

2.2 利用博物馆传播科普知识

昆明动物博物馆拥有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 收藏量最为丰富的动物标本馆和国内最丰富的的对外展出动物标本的展示馆。目前馆藏标本67万余号, 涵盖了云南动物王国和邻近省区几乎所有生态类型的动物标本,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馆藏模式标本441种/亚种5161号, 是国家二级博物馆,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人们置身在昆明动物博物馆可以看到动物王国的缩影。体现了科普的地域特色, 滇西北生物多样性展墙, 完善了滇西北寒温带生境柜的展陈, 湿地及动物展墙, 向观众介绍相关知识, 并宣讲保护环境, 关爱动物之理念, 昆虫展区地景拓展项目, 丰富了昆虫展区的内容和视觉效果。新增三台3D电视进行科普宣传, 新增多点触摸系统, 墙面互动项目和地面互动项目三套电子互动设备尽展科普魅力, 寓教于乐, 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科学普及和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

2.3 亲密接触, 体验科学魅力

昆明市园林科研所的科普精品基地占地500余亩;利用金殿名胜区实现旅游景区宣传、实现园林科学研究开发与科普教育活动的有效结合, 充分利用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科研所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植物资源、设备完善的科普实验室和品种齐全的标本室, 面向广大公众, 尤其是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与金实小学合作建立了以“走进植物世界”为题的科技创新实验室, 为中小学生提供亲密接触植物、生态、园林;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 常年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实作培训, 如花卉识别、自己动手种花、植物组织培养、常见病虫害识别及昆虫标本制作等实践活动, 形成青少年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

2.4 积极参与重大科技活动

昆明市各科普精品基地充分利用“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普宣传周”等一些大型主题活动, 精心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一改守株待兔、坐等待客的被动状态, 拓展了服务领域, 改进了服务方式, 提高了服务水平。

3 面临的一些问题

3.1 对科普工作认识不足

科普工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共同来抓。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 科普精品基地作为各单位兼职或者非主业的工作, 存在受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一些管理部门及基地管理者对科普工作的性质、作用了解不够, 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在某种程度上顺其自然发展, 一些基地投人少, 甚至无投人, 导致基础设施较差, 人才流失严重等状况, 严重影响基地科普工作的正常开展。

3.2 缺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些科普精品基地专职科普人员少, 多为兼职人员;对科普志愿者模式探索不够, 招募困难;人员知识老化, 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导致专业化高素质科普教育人才缺失, 主要缺乏学科专业人才、高水平的讲解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

3.3 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

昆明市多数科普精品基地能够结合自身业务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但部分科普精品基地缺乏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 在科普资源利用、基地管理、科普宣传等方面各自为政, 未能有效整合, 难以形成合力。

4 持续发展的几点启示

4.1 加强指导, 创新管理模式

加强昆明地区科普精品基地的动态管理、分类指导, 引导各基地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 使其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加强对科普精品基地的运行、管理、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建立昆明地区科普精品基地联盟, 研究实现科普基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总结推广科普精品基地成功经验和方法等。

4.2 加大投入, 探索市场运作模式

拓宽科普经费投入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科普投人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科普精品基地的投入, 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 进一步理顺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之间的关系, 不断探索市场运作模式, 使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科普精品基地建设中来。

4.3 深度挖掘和利用科普资源, 提升科普精品基地创新能力

加强对具备开展科普教育条件单位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支持, 研究利用互联网、多媒体信息技术、人机互动、实景模拟等现代化科普教育手段开展科普活动, 创新科普手段和形式, 进一步促进科普与旅游、文化、教育、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生态等资源的深度结合。

参考文献

[1]曾庆江.青少年科普基地的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颜瑛逸.科普基地活动及其作用机理分析[D].东北大学, 2012.

[3]郭彩, 陈建国, 贾宝红.天津市农业科技图书馆科普基地建设实践探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11:28-30.

[4]游国斌, 张群.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普基地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宁德市蕉城区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2:40-43.

[5]陆朝光, 郑德胜.广东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与对策[J].科协论坛, 2014, 02:35-37.

[6]郭建斌, 沈君.基于新形势下科技社会组织科普基地建设发展研究:以全国林业科普基地为例[C]//中国科普研究所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科技传播创新与科学文化发展——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 2012:05.

[7]操秀英.整合资源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N].科技日报, 2013-04-26 (008) .

[8]程秀娟.让科普之花绚丽绽放[N].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3-09-19 (006) .

[9]秦学, 邹春洋.广州市科普资源与科普基地类型及分布研究[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02:37-41.

[10]黄丹斌, 姚小明.共建共享科普理论在创新科普基地的实践应用[J].科协论坛, 2010, 08:14-17.

科普示范基地 篇2

嵊泗县海洋科技开发服务中心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嵊泗县海洋科技开发服务中心科普示范基地在大力培育推广本地海产苗种养殖,普及海水养殖知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基地还针对渔农民和青少年开展技能培训、科普讲座、展览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惠农效果。现就中心科普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扎实推进基地科普平台建设,提高基地科普惠农水平

中心以金平育苗场为基础建设科普平台,经并购、改造和维护,目前已是一个设施相对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科普示范基地。基地以科普宣传为抓手,进一步加大重大科技攻关力度,特别是在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厚壳贻贝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瘤荔枝螺规模化人工繁育及增养殖技术研究、小刀蛏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等边浅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还积极积极参与了厚壳贻贝、小刀蛏、瘤荔枝螺、等边浅蛤、条石鲷、赤点石斑鱼等海洋生物资源人工增殖放流。

二、主动设计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 一是贻贝产业化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推广。从2003年开始,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联合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海洋大学、浙

1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舟山市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进行了厚壳贻贝人工育苗和海区保苗、养成系列课题的攻关。研究人员在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倪梦麟的带领下,通过连续不断地攻关,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突破了厚壳贻贝人工育苗关键技术,当年培育出稚贝6000万粒,2008年此技术经巩固后,厚壳贻贝人工育苗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共培育出厚壳贻贝稚贝4亿粒,2009年厚壳贻贝人工育苗完全实现了产业化,全县共培育出稚贝8亿粒。2010年达到10亿粒。

2011年由于海水温度偏低、海区饵料偏少、养殖密度偏大,导致2011年收获的贻贝普遍偏瘦,为改变这种现象的发生,中心积极组织专家到基层调研,摸清情况,寻找对策,并向县领导献计献策。在此基础上积极深入渔农村,向广大渔农民开展科普宣传,推广标准化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另外由于今年台风的影响,养殖设施遭到了巨大损失,为此中心通过科普宣传、科普进社区,积极向养殖户推广抗风浪养殖筏架。

二是小刀蛏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由中心牵头组织实施的项目“小刀蛏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经过2年的攻关,初步摸清了小刀蛏的繁殖季节和繁殖习性,了解了小刀蛏的性腺发育过程,掌握了小刀蛏浮游幼体培育技术和匍匐幼体培育技术,2011年共培育出平均壳长

1.59mm的仔贝835万粒,是国内首次获得如此大规格和如此多数量的苗种。培育的苗种全部放流到嵊泗海区,对于小刀蛏资源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展小刀蛏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为养殖渔民提供人工苗种,对于我县渔民转产转业、增加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若能替代缢蛏养殖,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将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等边浅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2011年,组织实施了 “嵊泗等边浅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初步摸清了等边浅蛤的繁殖季节和繁殖习性,掌握了等边浅蛤亲贝培育、产卵、浮游幼体培育和稚贝培育技术,共培育出平均壳长2.12mm的仔贝3900万粒,是国内首次获得如此多数量的仔贝,并全部放流到嵊泗海域,为嵊泗等边浅蛤的资源修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刺参笼养技术研究。自2006年从山东引进刺参养殖技术后,根据我县海域和地域实际情况,中心重点开展了刺参笼养技术研究,从养殖方式和养殖模式上实现再创新。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技术优势,针对嵊泗列岛海区环境、海况特点和刺参的生态习性,研究建立了适合于嵊泗海区条件的刺参生态养殖模式,选择并研制了适合刺参生长的新型养殖设施,系统研究了刺参的不同放苗规格、放养密度和放养水层对刺参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研究筛选了适宜于海区刺参吊笼养殖的饵料,对嵊泗海域各养殖示范点操作人员进行了技

术指导,制定了“嵊泗海域刺参筏式吊笼养殖生产操作规程”,取得了一定的养殖效果。

五是瘤荔枝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实施“瘤荔枝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初步掌握了瘤荔枝螺人工采卵技术、浮游幼体培育技术、变态期饵料转换技术和稚贝培育技术,2009年和2010年累计培育出稚贝580万粒,最大壳长5mm,平均壳长2mm,是国内首次获得如此多数量和如此大规格的稚贝,三、组织各类科普活动,提高渔民文化素质

基地利用现有资源,针对渔民与渔村青少年的需求,积极开展了各类培训、科普讲座、展览等科普活动,有力的提高了当地渔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重点举办了海水养殖技术、育苗技术培训班,授课对象主要为渔村转业人员。培训的开展,让很多待业在家的渔村青年掌握了技术,走上了养殖致富之路。基地建立了科普画廊一个,每年定期展出科普图板10期左右,内容涉及健康、环保、养殖、生活常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知识,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此外,基地作为中小学生校外科技活动场所,经常性接待中小学生来基地参观学习,基地还就此专门落实技术员就基地的生产流程及育苗知识对中小学生做详细的介绍与指导,让青少年学习了解海水育苗知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起到了较好的科学知识普及作用。

渔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科学技术是否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全面推进渔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本科普示范基地作为我县的一个特色基地,既是海水养殖技术的推动者,也是农村科学技术的普及者。我们相信,在上级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有关单位的通力协作下,基地在农村科普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普示范基地 篇3

依托科普场馆,面向社会开放

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馆全面充分地展示了各个时期的地图产品、测绘仪器、测绘成果等发展历程。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科普展厅,从什么是测绘、什么是地图、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等最基本的测绘概念开始,按测绘学科规律详细展出。有依据年代不同排列的测绘及地理信息工作者在具体的测绘生产科研工作中使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规范图示;有传统手工绘制的地图产品;有我们在地图上经常能看到的象形符号,如天安门、纪念塔、百货商店等。大家在这里还能了解到过去地图制图工作者检查国界线使用的标准画法图,以及省界、县界画法标准图。在这里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了解测绘的全过程,了解测绘地理信息在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中的作用,比如南极科考、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防灾减灾、资源普查、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规划设计、决策管理等方面,都和测绘息息相关。

地图发展展区展示了从古到今地图的发展,远古时代的木板星象图、古代地理工作者绘制的黄河地图、秦墓中出土的地图复本等,以及唐、宋、明、清的地图,分城市图、山河图、建筑图、天文图等,种类齐全。大家在这里会发现地图信息越详尽越接近现代地图。这些古地图由简单的工笔描摹到精确的经纬刻画,都显示了测绘技术的一步步发展。只有经过了岁月的坚实积累,才能有我们今天测绘科学的飞速发展。

极地科普教育基地展区内容丰富,这里展示了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自参加了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以来积累的丰富的图文和实物资料,系统地展出极地(主要是南极)自然环境、国际南极探险史和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情况,同时阐述进行极地科学考察研究的政治、经济与科学意义;以图文形式展示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等景观,以及冰山、极光、风雪、动物等极地风光;以沙盘形式展示南北极地貌;展出我国极地测绘科考成果;以多媒体音像、电影播放等方式,展示极地地貌、地质结构等自然环境;以南极科考人员实际生活、工作的实物,展示人类为揭开那些未知的科学之谜,前仆后继,艰苦奋斗的探索历程。

测绘仪器展区展示了各时期国内外测绘仪器及测量附属工具,展示了手工绘制地图使用的制图工具。展品大到测绘航空摄影无人机,小到绘制地图笔尖。航测仪器展区展示了代表各个时期、各个工序的先进仪器。这里还有很多野外测量露营时使用的帐篷、手电筒和做饭用的锅碗瓢盆等,再现野外测绘工作者风餐露宿的艰苦场景。

测绘高新技术展区,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图文并茂地全面展示了丰富的卫星遥感技术、自动化测图技术、地理信息成果、全球定位系统、网络时代的虚拟现实技术及战场仿真技术等,都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技馆全天候面向学生、社区居民及社会各界免费开放,以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传播与普及测绘地理信息科普知识,展示测绘事业与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宣传其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弘扬测绘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的,让参观者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切身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测绘科普走进大学校园,走向社会

近年来,科普基地在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的配合下,到省科技馆、大学生科技活动周、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等举办南极测绘科考报告会及展览会。使学生们了解到测绘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重要作用,宣传测绘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弘扬测绘精神,使青少年进一步认识测绘,热爱测绘,有效地开展了测绘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科普基地几年来一直与黑龙江工程学院、东北林业大学等院校开展校园测绘技能竞赛等科技活动月活动,包括水准仪测量竞赛、全站仪数字测图技能竞赛、GPS-RTK数字测图技能竞赛、全站仪放样比赛、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模型定向、内业计算、专业知识问答、定向运动等多种技能竞赛,极大地丰富了测绘科普内容。其中与黑龙江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共同主办的“测绘杯暨测绘科技活动月”活动,有全省多个高校代表队参加,扩大了科普基地的影响力。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也先后建设开放了测绘展馆,3个展馆互借展品,互为补充,成为全国测绘科普工作的亮点。

通过“黑龙江省科普月”、“中国测绘法宣传日”等活动,展出根据主题精心制作的科普展板,包含应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南极科考测绘先行、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智慧城市云平台、天地图、测量标志保护等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内容,同时展出测绘应急监测车和无人机实物,发放宣传材料并讲解测绘科学知识、南极科考和国家版图知识等,融大众性、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让社会公众进一步认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及其与百姓生活的息息相关。

【基地简介】

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馆建成于2006年,坐落在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是面向公众传播测绘地理信息知识,开展测绘地理信息科普教育、科技交流的科普场馆,是中国科协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作品创作基地建设模式探索 篇4

1 科普作品创作基地的优势

科普作品创作基地是建立在一个单位或团队上有组织、具备利于创意孵化良好氛围、能提供一定的作品传播平台的科普作品创作机构。

现阶段, 我国的科普作品创作主要有个人撰稿及集体创作。随着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个人和集体积极投入到科普作品的创作之中, 每年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以笔者的个人和在科普作品创作基地的创作实践, 认为科普作品创作基地平台能让自己的思维更活跃、更有利于创作潜能的发挥, 创作更有成效。科普作品创作基地优势在于:第一, 有固定的场所, 有专人组织;第二, 聚集各领域爱好科普工作的作者, 组成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创作团队, 团队作者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启发创意;第三, 有围绕编写科普作品多立面、多主题的研讨会, 请专家答疑解惑, 让创作水平更进一步;第四, 科普作品创作的视角更广, 更多关注科普作品编写的技术层面, 成果显著;第五, 可以组织丰富的科普作品创作选题, 分解创作任务, 使科普作品创作常态化。

比如, “广西优秀科技成果普及丛书”一套4本, 包括工业分册、农林业分册、畜牧水产业分册、海洋分册图书的研发, 就是由广西南宁恒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织在科普作品创作基地平台上创作且卓有成效的实例。近年来, 广西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和科研水平正逐年提高, 各领域每年都有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如何深入挖掘出一项项科技成果的知识性、创新性、实用性, 将其编写为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科普图书, 让科技创新成果在社会上推而广之, 以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是摆在科普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科研课题”。编写出版“广西优秀科技成果普及丛书” (下称“丛书”) 撰稿难度比较大, 堪称一项成功而有益的“科研尝试”。“丛书”从2012年初确定课题并开始创作编写, 到2014年11月正式出版, 历时两年。课题负责人最初是把内容编写交给主编负责, 主编每分册约一、二个作者撰稿, 各分册的作者互不认识, 各自完成, 结果4册图书的初稿、二稿几乎写成资料图书, 而不是有趣的科普读物。课题负责人不得不暂停编写, 重新调整创作方式。经过深思熟虑, 确定由课题负责人牵头建立一个科普作品创作基地, 基地有固定的创作场所, 有创作团队, 团队吸纳一批成果获奖单位多学科的科研带头人和热爱科普工作的青年作者, 由团队主创人员完成内容编写、编辑出版、宣传发行一系列工作;由成果获奖单位的专家指导撰稿。主要工作有:

(1) 召开专题研讨会。主创人员研讨编写体例;举办科普作品写作培训讲座, 邀请科普专职教师主讲国内外科普作品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及新动态。

(2) 开展调研活动。分两个小组深入各地市部分主要成果获奖单位, 采访获奖科技成果学科带头人, 目的是让团队作者倾听科研人员讲述, 亲身感受科技成果研发历程, 为编写积累一些感性认识。

(3) 内文创作。经过调研, 团队对丛书编写体例形成共识:每项成果独立成篇, 真实描写成果研发过程、获奖以及产生的经济价值, 特别是注重成果研发背后的故事, 突出介绍科研人员的科学精神、科研历程。因为虽然这些专家的研究领域不同, 但他们同样都具有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埋首科研、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编写本套丛书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 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使之为公众理解并借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更高层次提升的目的。内文编写一个小组负责1本, 一人主笔, 其他同志配合。4本图书的初稿完成后送审就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大家又分头深入部分成果研发单位和学校征求相应科研团队专家和读者意见, 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后顺利定稿。

(4) 精心出版。一部好的科普作品, 除了内容好之外, 还需要活泼的版式、专业的编辑提升其品质, 做到锦上添花。本套图书的装帧设计由专业图书设计工作室负责, 力求图文并茂、凸显主题;精选科技类专业出版社编辑校对, 保障高质量印刷。

经过团队共同努力, 2014年11月“广西优秀科技成果普及丛书”——《广西工业优秀科技成果》《广西农林业优秀科技成果》《广西畜牧水产业优秀科技成果》《广西海洋优秀科技成果》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呈现在读者面前。4本薄薄的科普图书, 却集纳了广西2003~2013年工业等四个领域获奖优秀科技成果的精华, 是众多科技工作者10年间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心血结晶与形象写照。细读各分册的描写都颇有文采、生动有趣, 如农业分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广西, 却在蔗糖、香蕉、蚕丝等农产品产量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这里面浸润着科研人员多少辛勤的汗水”;工业分册“一条绿色水泥生产线的研制成功, 为美丽广西增添了多少亮丽的光彩”;畜牧水产业分册“奶中之王水牛奶, 是怎样借由水牛XY精子分离性别控制技术源源不断输入千家万户的”;海洋分册“海上卫士红树林, 又在哪些卫士的悉心保护下成长为北部湾一道壮美的风景线”……面对发生在广西的一个个奇妙的科技现象, 读者可以在这套丛书中寻找到形象的解读。丛书通过参与科技活动周等活动, 在恒云科普网、广西新闻网、广西科技信息网等网络平台及广西电视台宣传, 在新华书店发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初版很快销售一空。201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还以该丛书编写制作了一期“广西优秀科技成果科普展览”, 展览在广西科技馆展出, 主办单位邀请部分成果研发专家到现场与观众见面, 专家带来许多成果实物向观众介绍, 回答观众提问, 各界群众踊跃观展, 争相阅读丛书并纷纷点赞。另外, “丛书”丰富的内容还是今后举办专题科普讲座很好的选题和资料。广西南宁恒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创作丛书组建的科普作品创作基地在完成本课题后继续组织开展了《惠民科普常识读本》系列科普读物等科普作品的编写创作。

2 科普作品创作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

主要有实体和虚拟两种模式。

2.1 实体基地模式

实体科普创作基地是以某单位组织设立的科普作品研发的创作机构。

(1) 可建设的单位。可建设单位如学校、科技馆、科技协会、图书馆、文化馆、出版社、文化传播公司、社区等, 其工作范围或任务包含科普教育和科普传播, 都适合建设科普作品创作基地。

有意向的个人也可以组建科普作品创作团队, 组织开展集体研发科普作品的相关工作。

(2) 建设的条件。单位建设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单位领导重视科普教育和宣传, 有建设基地的想法, 能提供一定的创作经费;二是单位重视开启民智, 具备利于创意孵化的良好氛围;三是交通便利, 有相对固定的创作研讨、交流的场所, 能集聚热爱科普工作的骨干;四是能提供可供传播发表作品的载体。

个人组建创作团队首先是其爱好科普作品创作, 本人有意向、有创作目标, 能安排一定的时间管理;其次是能安排场地研讨、交流, 能筹集一定的经费支持科普作品创作。

2.2 虚拟基地模式

虚拟基地是建设在网站、微信或App等新媒体上的创作平台。

(1) 可建设的对象。虚拟科普创作基地单位可以是网站、单位及个人。

(2) 建设的条件。虚拟基地建设的条件, 一是建设者热爱科普工作, 有做科普的热情和追求;二是有专人管理的网上或网下的科普创作团队, 且有一定的创作经费支持;三是有构建互联网传播载体和运营维护的经费和人员。

3 科普作品创作基地可开展的工作

科普作品创作基地可以尝试开展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3.1 组建团队

要由科普作品创作基地的领导或指定专人负责组建创作团队并担任团队创作总监, 全面负责基地科普作品研发。总监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有亲和力、责任心强。总监负责广纳贤才、组建创作团队, 吸纳热爱科普工作的创作人才到团队中。创作人员最好有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老、中、青专业人士, 有文字、摄影、摄像、绘画、动画制作等各项特长, 思维活跃, 善于观察生活, 对科普作品创作充满热情, 能带来多角度的创作建议, 执行力强。通过科普作品不断创作的实践, 团队会在科普作品创作基地这一平台上逐步培育为长期、动态发展的创作团队。

3.2 建立选题

总监是创作团队的核心。总监首先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既能放眼世界, 掌握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 又能结合本单位的工作目标, 贴近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研发出“接地气”的科普作品选题。第二, 组织创作团队深入开展专题调研来确定研发选题, 包括组织专题科普观察活动, 深入不同受众做专题采访, 深入基层举办专题讲座, 等等, 通过深入调研后经创作团队论证, 再确定科普作品创作的专业课题及科普作品选题并存入选题库, 根据需要组织开展科普创作工作。调研工作分专题不间断开展, 不断调整补充新的选题入库。

3.3 研发作品

先由总监组织召开作品研发会议, 团队成员集思广益, 从选题库中挑选可以开始动手创作的选题, 同时统筹论证、确定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再给团队作者细分任务, 包括内文编写、绘画、图片采集, 确定初稿提交时间。最后针对初稿开展团队内部以及目标读者的试读, 在收集意见后进行修改、定稿。比如, 在我国经典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的创作和编辑过程中, 有的编辑“每个月都要往学校里跑几趟, 和孩子们混在一起, 了解他们的喜好和想法”, 甚至印一万份问卷, 发到中小学、少年宫、少年科技指导站, 请孩子们说一说他们想知道的“为什么”, 对书名、内容、表达风格经过斟酌和打磨, 铸就了科普经典作品的诞生[2]。再比如, 自引进中国以来热销800万册, 美国国家图书馆推荐给全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课外自然科普读物——《神奇的校车》,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研究, 还要请教各行各业的专家, 再通过好玩的故事、神奇的想象、科学的阐释, 成功创作出了深受小读者喜爱的科普作品[3]。

3.4 编辑出版

科普作品创作完成进入到编辑出版, 需要做好:一是作品的装帧设计, 要从传播的对象入手, 统筹思考图书、挂图、动画人物及场景的内容设计, 既要符合表现的主题又要给受众美的视觉, 要注意作品设计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整体性和经济性, 尽力做到设计的各要素能很好地体现作品风格和特色, 这样才能吸引受众关注和阅读;二是编校, 对内容的科学性进行重点把关, 对文字进行精心的编辑和反复校对, 按照经费投入、宣传效果和市场需求等选择合适载体印刷 (制作) , 确保作品的高质量。

3.5 传播发行

科普宣传具有公益性。科普作品的传播发行也应以公益传播为主, 可以运用多样化的传播手段, 拓宽图书、挂图、动画片、微电影、展板、宣传画册等科普作品的传播发行渠道。

(1) 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传播。如新华书店发行、报刊发行、电视台专题栏目播放等方式进行传播。

(2) 融入新媒体传播。运用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 加强纸媒与网络媒体的有效互动, 如建立科普创作基地的官方微信、微博和网页, 定期发布科普作品创作基地有关的科普创作活动、调研活动、沙龙活动、介绍科普作品, 还可将官方微信和微博的二维码印制在图书、挂图、展板、讲座的宣传页等醒目的位置, 吸引受众关注, 增加读者与创作基地团队的互动, 带动优秀科普作品的传播和品牌的树立。

(3) 公益活动传播。如充分利用政府举办的科技活动周,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公益活动以及有关单位的科普活动开展宣传;采取展览展示、科普讲座、赠送图书等方式服务群众, 扩大科普作品传播的点和面, 与其他传播方式形成互动, 提高科普作品传播效果。

3.6 成效测试

科普作品创作基地研发的科普作品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 需要团队有专人负责跟踪受众对作品反应, 以成效测试不断提高科普作品的质量来树立科普作品创作基地的品牌。测试要从研发开始到发行全程记录, 重点放在了解科普作品与公众见面后的市场动态, 注意收集公众及媒体的意见, 做好反馈和改进。通过成效测试能为科普作品创作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和帮助, 或许能捕捉到更新颖、市场更需要的科普作品选题。

总之, 有追求才会有创新。科普作品创作基地能让科普作品创作有团队、有平台, 能让科普作品创作形成常态, 能聚集更多来自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热爱科普工作的作者并让他们在科普创作基地创作出一批真正对百姓生产生活有帮助、受大众喜爱的优秀科普作品。科普作品创作基地不仅让创作优秀科普作品有了强有力的保证, 而且会在传播中推进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 (2015-2020年) [EB/OL].[2016-1-22].http://www.gxsti.net.cn/zwgk/ghjh/713767.shtml.

[2]唐兵.《十万个为什么》:经典是怎样炼成的[J].编辑学刊, 2008 (6) :46-52.

科普示范社区标准 篇5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要求,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以加强科普阵地、设施建设、组织网络建设、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载体,面向社区、面向基层群众,普及科学技术、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培育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总体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通过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科普组织、科普工作者及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创造科普工作良好的环境,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普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社区组织,科普组织牵头,社会公众参与的科普工作格局,推动社区科普工作的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制度化;努力提高城区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力争2015 年前实现城市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目标,对全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高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创建标准

(一)领导重视

1、将科普工作列入社区工作的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及时解决科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将社区科普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和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社区领导积极带头参加各类科普活动。

3、制定有科普工作计划和长远规划,科普工作计划、文件、资料管理符合档案管理规范。

4、科普活动经费列入办事处财政预算,人均科普经费0.5元,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积极争取和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支持科普事业的发展。

(二)网络健全

1、成立有社区分管领导同志负责的科普小组,并有专人负责科普工作。

2、社区内每个大院,都有科普小组或有专人负责科普工作。

3、有一支热爱公益事业、热心科普工作的志愿者队伍(科普宣传员、青少年校外科技辅导员等), 科普志愿者不少于15人。

(三)设施完善

1、建有固定的科普画廊或科普橱窗等宣传设施10米以上。

2、有开展科普教育的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及科普学校等场所。

3、科普活动场所应配备有科普声像设备(电视机、DVD机、科普知识光盘等)。

(四)成效显著

1、根据居民需要,积极发挥科协组织作用,充分利用驻辖区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社会资源的优势,经常开展有特色的科普活动,每年不少于10次。

2、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全年无较大影响的封建迷信、邪教、伪科学活动的发生(此为一项否决项)。

3、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的内容每季更新1次(有更换记录)。

4、每年举办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大型科普活动不少于2次。

5、每年利用节假日组织青少年开展校外科技活动不少于5次。

科普示范基地 篇6

目前,在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方面,以及在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教育上,存在系统单一、普及面窄,持续性和受众群还远远没有达到社会公众对无偿献血的深入了解和自觉关注。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经过有益的尝试,经南京市科委立项建立了江苏省第一家无偿献血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暨无偿献血科普教育馆。该馆的建立突显了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的传统美德,传递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在帮助公众认识、了解无偿献血的同时也积极地促使其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笔者认为无偿献血科普教育馆的建立在助推无偿献血事业发展上有其积极的作用。

一、有助于消除公众误解,重建社会信任

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一个老中医对献血的忠告”、“血浆浇花”事件,以及“郭美美”事件,让无偿献血事业在公众中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公众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有些人担心献血不安全,会被感染疾病;二是有些人认为献血会伤及“元气”,身体健康会受影响;三是有些人认为“献血无偿,用血有偿”的规定是血站牟利的手段……,这些误解暴露了长期以来,我国科学知识与健康知识普及以及开展无偿献血公益性宣传的低效与失灵。

无偿献血科普教育馆通过有针对性地对适龄献血人群和团体进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专家答疑,以及现场参观、深入体验,正面有效地回应公众的质疑,实现采血、供血以及保存血液等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加无偿献血事业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可以有效地缓和因血液供应紧张造成的一些社会对立情绪,消除社会公众对无偿献血事业的误解和疑惑。

二、有助于培育无偿献血的基础人群,扩充无偿献血的队伍

国内外多家机构应用KAP方法,即“知-信-行”理论,是从认知到采取健康行为的一个成功理论,在对民众及无偿献血者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在诸多影响献血行为的因素中,民众对无偿献血有关知识的了解对其是否决定参与无偿献血的行为,及其今后是否能够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有资料明确显示,接受过献血宣传的献血者愿意再次献血率明显高于没有接受献血宣传者。据学者统计发现,规范的献血健康教育前后,自愿献血人数、再次献血人数、一次献血400毫升人数分别从20.16%上升到66.42%,1.23%上升到31.59%,0.32%上升到18.07%。

同时,这些人,每一个都相当于一个广播站,他会宣传影响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等,而一旦献血宣传活动有效的开展,整个社会将会开始意识到献血作为一种有意义的人道主义博爱延伸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献血者相互谈论献血经历,从而对献血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进而形成“宣传无偿献血——扩充无偿献血基础人群——更广更深地进行无偿献血宣传——继续扩充无偿献血的基础人群”的良性动念循环。

三、有助于提高血液采集的合格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通过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宣传,可以在公众中进行广泛深入的防止艾滋病、性病等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据研究统计发现,规范的献血健康教育后,由预前后献血者体检合格率从67.8%上升到86.86%;脂肪血的比例从5.80%下降到1.49%;主动退出人数从1.86%上升到26.53%;延期献血人数从36.03%下降到12.58%;不宜献血人数从62.11%下降到60.60%。

无偿献血知识的科学普及能够促使有意向的献血者了解自己所献的血液既能挽救病人的生命,又存在着传播疾病的风险,使有高危行为者及其他不宜献血或暂时不能献血者主动放弃或暂缓献血,也能使有意向的献血者了解献血对身体健康的要求,进而有助于提高血液采集的合格率,减少作为稀缺资源——血液的浪费。

四、有助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培育未来的无偿献血者

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在献血理念上是一张白纸,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教育宣传,有利于在这张白纸上写出纯洁正确的内容,让他们从一开始接触无偿献血接受的就是献血助人的理念和动机,为培养未来的献血者人群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道德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学生时代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接受、模仿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在这个阶段学习无偿献血的科学知识,也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破除迷信、关爱生命,树立团结互助的意识。

中小学学生虽然大多不在《献血法》规定的献血年龄内,但是他们也有宣传和鼓励家人、亲戚、朋友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和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就一个家庭而言,如果孩子对无偿献血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必将对家长及其亲戚朋友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个家庭投身于无偿献血事业,又可带动更多的家庭或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继而同样有助于形成更广泛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扩大无偿献血的队伍。

西南林学院野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 篇7

标本馆作为学校教辅部门,除了很好地完成辅助教学和科研、对外交流窗口的任务外,还为社会公众及校外大中小学生提供林学、生物学和生命科学普及教育的场所。

(来源:云南科普网http://www.ynkp.cn/ 2015-04-23)

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建设浅谈 篇8

1 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认定工作的主要做法

1.1 明确了认定工作的组织领导

出台了《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实施方案》, 成立了由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政策法规处负责具体工作的工作领导小组。

1.2 采取评审、认定及授牌的管理模式

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采取书面审查和实地考察的方式, 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 形成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建议名单, 经市科技局审定同意后授予“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称号, 并进行授牌。

经认定的市科普精品基地每年11月底以前上报年度工作总结, 每3年考核1次。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 撤销其“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称号, 并收回牌匾。

1.3 提出了资助方式

《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实施方案》明确了:经认定的科普精品基地, 按照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给予支持。

2 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2.1 科普精品基地建设初具特色

目前, 昆明市18家科普基精品基地 (名单见附件) , 涵盖了:天文、动物、植物、太阳能、电信、航空、地质、气象、环境、生命科学、水资源利用等领域, 代表着昆明市行政区域内在某一学科 (技术) 领域, 科普主题鲜明, 科普宣传教育内容丰富。

2.2 科普精品基地类型初现成效

目前, 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总数量达到18家, 初步形成科普场馆、科普主题公园、研发单位等三大类型的科普精品基地, 其中科普场馆类7家, 科普主题公园类7家, 研发单位类4家, 在近几年的建设过程中, 通过积极引导, 18家科普精品基地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拓展功能、提供服务, 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

2.3 科普精品基地积极开展相关科普活动

18家科普精品基地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 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组织的各类科普活动,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讲座、科普展览、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利用科普展品、科普宣传栏、科普专题片、电视科普栏目、科普期刊等多种手段传播科技知识。

2.4 科普精品基地积极为中小学生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近年来, 部分科普精品基地特别针对大、中、小学校学生, 采取潜移默化喜闻乐见的方式, 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爱好。

3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1 对科普精品基地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1) 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科普精品基地建设工作的重视和领导。

(2) 部分科普精品基地承载单位在认识上有偏差, 认为科普精品基地建设投入大, 使用效率低, 经济效益差。

3.2 对科普精品基地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1) 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对科普精品基地的投入较低, 2010—2013年期间, 市级财政对科普精品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为零, 由于经费没有保障, 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 部分科普精品基地承载单位对科普精品基地建设和维持的投入非常有限, 导致了科普精品基地的科普内容新意不多、对外开放接纳参观不足、接待能力不够、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

3.3 对“精品”的打造力度有待提升

(1) 2010—2013年期间, 昆明市认定科普精品基地的数量仅18家, 昆明行政辖区内的丰富的科普基地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显现。

(2) 对于经认定的科普精品基地缺乏有效的管理, 促进科普精品基地功能提升的平台还需进一步搭建, 以此来提升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的特色和水平。

3.4 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待建立

(1) 目前,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多数科普精品基地的运行呈现出高成本、低收益的状态,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 多数科普精品基地存在着科普人才数量不足, 水平不高, 专职科普人才少, 兼职科普人才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3.5 科普精品基地的公众参与度有待提高

18家科普精品基地普遍存在着公众参与度较低的问题,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科普精品基地宣传不够, 公众不知道其存在和其特色;其次是有的科普精品基地交通不便, 公众不愿前往。

4 工作建议

为了进一步完善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的建设, 今后一段时期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建设的思路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为此, 提出如下6点建议。

4.1 加强对科普精品基地工作的领导

科普精品基地是推动全市科普工作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的有效载体,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普精品基地工作的认识和领导。具体来讲:一是强化市、县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二是市、县相关职能部门重视科普精品基地建设工作;三是相关科普精品基地承载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科普精品基地的认识, 加强领导, 重点解决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隐形效益与显形效益的问题, 形成单位业务与科普工作之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认识, 以此促进科普精品基地作用的发挥。

4.2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加大对科普精品基地的经费投入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力度, 设立科普精品基地建设工作专项经费, 发挥引导作用, 带动相关单位加大对科学技术普及的投入力度;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相关科普精品基地承载单位应当按照市场规则加强管理, 实现科学运营, 加大经费投入, 扩大科普的规模, 不断提高科普水平。

4.3 政府引导, 加强管理, 打造精品

一是采取“认定、扶持、年检”的管理模式, 每年集中认定一批科普精品基地, 并给予扶持, 对经认定的科普精品基地, 在有效管理期内施行年检制度, 通过加强管理, 引导科普精品基地不断提高科普水平和科普接待能力;二是随着科普精品基地数量的增加, 研究分析不同科普精品基地的功能和特点, 探索不同类别科普精品基地的建设模式、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 树立“精品”典型, 加强示范, 打造更多“精品”。

4.4 加强培训, 提高科普人员素质, 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普人才

积极搭建科普精品基地工作研讨、人才培训和业务交流的平台, 要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和交流等方式加强科普人员的培训, 提高人员的自身素质, 以满足公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科普需求。

4.5 加强服务, 引导精品基地与旅游文化发展相结合

加强服务, 引导各科普精品基地抓住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契机, 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包括财力、物力的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等, 争取把各精品基地办成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科普和旅游基地, 为丰富基地内容, 吸引更多的群众体验和参与。

4.6 加强宣传, 为科普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科普精品基地是昆明最优秀的科普资源, 也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主要手段, 是推动全市科普工作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的有效载体, 是昆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随着该市对科普精品基地工作的重视, 科普精品基地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2010年始, 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对于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助推作用, 该市启动了科普精品基地建设工作。截至2014年底, 该市共认定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18家。经过几年的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效促进了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普及, 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普,建设,调研

参考文献

[1]钟文.共同推动校地协同创新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N].成都日报, 2016-07-05 (1) .

科普示范基地 篇9

党广录在活动仪式上代表活动主办单位致辞。他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搭建科普工作平台,认真履行普及科学技术、促进人民群众深入了解科技知识的社会责任,努力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实践者、科学思想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他同时肯定了咸阳市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方面做出的大量、富有成效的科普工作。他希望各级科协组织要以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的科普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各类科技下乡活动。通过科普宣传,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树立健康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陈俊锋在会上要求,咸阳市各级党委、政府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强化农村科普工作,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促进农民增收,以教育培训为重点,提高农民素质,以创新方式为抓手,丰富活动载体,在全市形成推动科学普及的强大合力,精心打造“咸阳科普”的特色品牌。

在启动仪式上,咸阳市委副秘书长姚斌县同志代表咸阳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宣读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健康生活倡议书》。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活动现场安排有科普咨询、科普展览、科技培训和科普大篷车展品演示等。陕西省科协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抓手,聘请陕西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杨忠安教授,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广大菜农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种植培训。聘请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国良博士,在马嵬中学为1000余名师生开展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防科技等方面的青少年“励志与创新”科普知识报告。同时陕西科技馆也在马嵬中学组织了3D科普展览展示,为青少年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科普食粮,极大的调动了广大青少年参与科普、走进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有关领导在参观完马嵬中学科技培训点后感慨的说:“农民最需要的是科技,依靠科技致富是我们要常抓不懈的。创新精神是我们中学生和民族最需要的东西,科协搞这次活动是抓到了点子上”。随后各位领导又参观了2006年获得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科普示范画廊——兴包文化广场和2008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的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兴平市清水莲菜科普示范基地。张生朝对这两个示范点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科普要搞得有声有色才能收到实效,一个示范基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这种形式确实值得推广,是农民致富增收的一个“亮点”。

科普示范基地 篇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凸显科技创新重要性的同时,强调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并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等方面都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期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明确了方向和任务。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以下简称“省血防所”)作为医疗卫生科研单位,准确掌握报告中的有关论述,除了履行好防治、科研、培训等公共服务以外,更在新形势下加强科普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公益服务能力,驱动单位的创新发展。

省血防所历年来一直以科普宣传的形式向广大市民(主要是中小学生)普及血吸虫病、疟疾及其他重点寄生虫病的科学知识,展示了寄生虫的常识、危害以及我所的科研实力和研究成果,把建设寄生虫病科普示范基地作为提升公共卫生科普工作、深化科普惠民工程的重要举措来抓,在推动公共卫生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医学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蓬勃的发展生命力和社会存在价值,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省血防所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仍面临重重困难,有待深入研究解决。

1 省血防所寄生虫病科普基地发展优势

省血防所创建于1950年7月,是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和培训的中心,主要开展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肠道蠕虫病、弓形虫病等寄生虫病的防治、科研和技术培训。2011年6月,省血防所被无锡市科技局授予“无锡市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

1.1 地理位置

省血防所坐落于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梅园风景区(国家AAAA级风景区),位于无锡西郊的东山和浒山南坡附近,距市区7 km,距太湖1.5 km,交通十分便捷,有着对外交流和发展特色业务科普活动的地理和区域优势。

1.2 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省血防所目前建有3 000 m2国际一流水平的部、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转基因操作系统、荧光PCR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二维电泳、飞行时间质谱等大型仪器。以此为依托建有1 000 m2可供参观的养蚊室、养螺室、实验操作室等功能区域。展教区配有60 m2多功能阶梯教室,可播放视频、进行PPT演示等。科普教育基地依托部门———重点实验室,所内每年至少投入20万元,用于展教内容的更新、设备设施完善及宣传科普品的制作等。省血防所历年来一直保持无锡市文明单位、省市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拥有多种花卉树木,绿化面积大,环境优美。

1.3 专业的管理团队和丰硕的科研成果

省血防所成立科普教育基地领导小组,全面组织科普工作,做到不断统一认识,转变工作理念,高效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还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配有兼职讲解员5名,重点开展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预防知识科普宣传、实验仪器讲解、实验标本及显微镜操作示范等,设有宣传展板、宣传册、视频、PPT演示、实物标本、显微镜操作演示等内容形式,做到展教内容突出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展教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同时,科普基地是消防重点区域,水电及消防设施完备,并配有专门人员从事展区门禁、生物安全及保洁等工作。省血防所成立66年来,拥有100余项部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发表科技论文300余篇,所做的工作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寄生虫病防治领域都具有先进性、先导性和示范性。

2 科普基地教育成效

2.1 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在示范基地中,通过血吸虫、钉螺、蚊媒、食源性寄生虫等实物模型、标本、显微镜下形态介绍、单位简介和科技成果展板等手段,以人性化、通俗化的宣传方式,充分展示了血吸虫、寄生虫的常识、危害以及单位科研实力和研究成果,既具有大众化的科普知识,又具有省血防所独一无二的专业特色。

2.2 提高了公共卫生知识普及水平

省血防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做好血寄防科普工作,积极开展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同时还开展了关爱生命、健康你我的科普义诊活动,提高了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水平。

2.3 倡导良好卫生习惯,惠民利民

省血防所贴近生活实际,以宣传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预防知识为重点,开展“走进血寄防———血寄防开放日活动”,让参观者深入了解寄生虫的形态、传播途径、危害、治疗及科研动态等知识。通过PPT演示、视频资料宣讲、标本展示、现场参观等方式,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同时还紧抓关注热点,注重食品安全,针对流动人口和食材商品流通过程中食品卫生监管不到位,加上人们饮食习惯上追求“生、猛、野、鲜”的特点,举办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的危害及防治等系列科普讲座。倡导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真正让参观者了解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2.4 以学促讲,以讲促学

为深化科普基地建设,打造基地科普品牌,基地还开设周五讲堂、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等活动,上台的主讲者们均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特色和学习需要,围绕业务技能、科研动态、人文历史、管理实务等内容展开相关讲座,通过活动,希望能在基地范围内建立一个促进大家交流和共同进步的平台。

3 省血防所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对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视不够

省血防所自从2011年无锡市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开始,均由分管领导、办公室、科教科、人事科等职能科室牵头,部分领导、科室负责人和职工认为科普基地与自身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相应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很好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3.2 科普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从省血防所整体科普队伍来看,工作人员少且不专,从事科普工作的管理和讲解人员均为职能科室抽调的兼职工作人员,有时甚至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而临时向兄弟单位借用人员,本单位的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供给不足,未能形成稳定的科普工作队伍,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省血防所科普事业的发展。

3.3 科普受众的多元化和创新性需进一步提升

科普工作需根据不同的受众细分,目前省血防所面对的受众还仅仅停留在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未能真正地向全社会人群开放,尚不能按照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不同需求来设计科普宣传形式。同时,省血防所的科普示范基地虽然已经建立,但与江苏、无锡本地寄生虫病感染实际结合不够,新技术项目遴选不准,没有能够起到创新的示范带动作用。

3.4 科普服务缺乏经费保障机制

尽管目前看来,省血防所每年都会投入相当一部分经费用于科普场所的维护与相关设施、标本的更新,但是这些经费都是从其他项目经费中支出,无法满足科普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寄生虫病科普宣传、科技服务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财政投入应该作为经费的主要来源,当前省血防所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上级拨付的经费主要用于血吸虫病、寄生虫病的防治科研和培训,自身无力对科普基地建设进行更多的资金投入,有待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省血防所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并进一步完善科学、全面、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

4 省血防所加强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提高对科普基地的认识

由单位领导带头重视,大力宣传寄生虫病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发挥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示范作用、引领辐射作用,提高所内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起科普教育基地的良好形象。

4.2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是科普教育基地长效发展的资源保障。需要单位制定年度人员培训计划,建立专职的科普宣传和维护团队,充分利用与知名高校的合作机会,挖掘可用的人力资源,加大在职人员科普工作的培训力度,提升其创新服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同时,加强与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兼职科普专家的密切联系,发展和壮大志愿者队伍,吸引广大科技专业人才加入寄生虫病科普教育的志愿者队伍;更要加强交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省内外同类型科普基地之间的交流互动,派出科普工作人员交流学习,定期组织专家对科普队伍、志愿者进行寄生虫病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科普人员素质,提升科普服务的能力。

4.3 创新科普教育形式,扩大科普受众范围

开展形式多样的高水平特色科普宣传活动。以校内寄生虫病专业知识科普平台为突破口,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普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完善科普内容和形式。比如:建立虚拟科普馆、科普网站等能让受众得到足不出户且身临其境的体验。另外,创作新颖的科普影视作品,并融入科学元素和流行元素后,通过微博、微信等公众号的推送能使科普活动的对象、主体和组织者在同一平台上实时、直接地交流。随着新媒体不断深入公众生活,创新性的科普宣传方式能不断地扩大受众范围。

科普基地在筹划和开展宣传活动时,要着眼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从百姓身边关注的热点着手,加强环保和健康意识,普及食品安全的科学常识,引导公众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宣传寄生虫病防治新概念,普及新认识,推广新成果、新技术。这些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能够为普通百姓带来实惠,实现为民服务的宣传理念,增强宣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增加宣传受众。

4.4 增加经费筹集渠道,确保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加强科普基地的支持力度,同时科技部门应该对科普教育基地给予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加大投入,制定相关扶持优惠政策,以保障日常的科普基地活动、基础设施更新、科普人员的培训等经费。省血防所作为纯公益性科研单位,科普基地场馆全部对市民免费开放,没有固定收入,希望可以列入上级主管部门年初财政预算,按照比例进行拨付,同时所内也要积极创收,利用重大科普活动、基础设施改、扩建等申请经费保障,确保科普基地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科普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科普示范基地是新形势下提升公民素质的重要载体,是提升科技应用水平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寄生虫病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现状为例,阐述了该科普示范基地在促进公共卫生领域科技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并针对目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寄生虫病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寄生虫病,科普示范基地,公共卫生

参考文献

[1]陈昊,周麟,黄显凤.湖南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19):90-92.

科普示范基地 篇11

考察人员参观了基地的标识标牌、科普橱窗、科普学校、科普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余江大塘葡萄基地得到大家的广泛赞誉,体现在选址好,标识标牌醒目,科普橱窗内容丰富,科普学校、图书室等科普阵地健全,值得推广;同时针对基地在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开展座谈。

座谈会上,程美华强调要在围绕基地创建与后续建设方面做到“三要二结合”:要选好产业,要有好的科普带头人,要选好地理位置;注重产业、带头人、村委会相结合,注重党委、政府重点项目相结合。

與会人员纷纷表示要建设好科普基地,要加强管理,确保科普惠农资金的实际用途,要强化自身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功能;要顺应市场行情,适时调整种植结构,要依托产业创办协会,发挥科普带头人作用,促进产销结合。在鹰潭市科协的带领下,全力做好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构建富裕、秀美、宜居、和谐新鹰潭添砖加瓦。(鹰潭市科协 陈党红 编辑:陈焕标)

(江西省科协)

科普示范基地 篇12

1 推广农机新技术

为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与新机具,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成立了农机作业队,承担着核心示范区从种到收的作业任务。作业服务中,机组人员严格执行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树立了梨树县农机作业的“标杆”,创立了农机技术推广的品牌。几年来,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先后推广了机械化精量播种、机械化综合整地、机械化深松深施肥、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玉米保护性耕作以及机械化收获等农机新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摸索出了机械化玉米宽行平作新型保护性耕作模式。

2 研发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

多年来,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一直进行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为了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科研小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以及加拿大保护性耕作专家尼尔·麦克劳克林等进行技术合作,成功研制出了机械化玉米宽窄行倒茬平作模式、机械化玉米宽行平作新型保护性耕作模式配套使用的机具,如保护性耕作旋耕播种机、保护性耕作深松播种机、V形重型镇压器、宽行深松深施肥机和窄行深松深施肥机,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

3 加强农机宣传与培训

梨树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监理站和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开展了赶农村大集、深入田间地头服务、举办培训班和召开现场会等活动,以及利用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等各种形式,在全县广泛进行了农机操作、农机管理、农机安全、农机监理、农机技术和农机作业等宣传与培训,让农民全面了解农机、认识农机。2010年,出动人员1 010人(次),共举办培训班12次,召开现场演示会9次及现场观摩会6次,出动农机监理宣传车170台(次),培训人员5 800人(次),发放农机资料2万余份、光碟2 000余张,并在电视台开设了农村广播天地栏目,进行农机知识讲座和农机科普宣传,让农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良好的农机工作氛围。

4 成果

梨树县已被吉林省农委确立为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又被吉林省外国专家局确立为吉林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一是2006年,由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承担的机械化深松蓄水抗旱、节本增效、优质玉米机械化栽培和优质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分别获得了四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二是2007年,由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承担的优质大豆高效节本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获得了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三是2008年,由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承担的现代农业集成配套综合增产技术的试验与示范、机械化玉米宽窄行倒茬平作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玉米大豆套作轮作机械化综合增产技术,分别获得了四平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自主研发的旋耕播种机、深松播种机,均获得了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四是2009年,由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承担的机械化玉米宽行平作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与示范、优质大豆全程机械化创高产技术和玉米生育中期机械深松创高产技术,分别获得了四平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五是2010年,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示范推广的宽行平作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申报了发明专利,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自主研发的V形苗带重型镇压器、宽行深松机和窄行深松机均获得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机械化技术集成配套宽行平作新型保护性耕作技术,获得了吉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上一篇:职业分工下一篇:电视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