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内容(共5篇)
科普内容 篇1
近年来, 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据200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12月31日, 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 居世界第二, 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CNNIC预计在2008年初中国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挥, 近年来我国网络科普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网络科普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 由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在网络上以网民为对象开展科普活动。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网络科普将视觉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结合在一起。相较于传统科普方式来说, 网络科普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 虚拟博物馆、网络直播、网上实验、互动游戏等网络独特的科普方式, 使得网络科普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度。
从网站的运营和建设来看, 科普网站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一类是专门科普网站, 另一类是不以科普为主要内容的非专门科普网站中的科普栏目。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网站中, 专门科普网站相对来说更为专业, 但无论是从科普内容数量, 还是从浏览网民的数量来看, 专门科普网站都远不及非专门科普网站。因此, 本文拟对非专门科普网站中的科普内容现状做一分析。
1 非专门科普网站的科普内容现状分析
以下对非专门科普网站的科普内容现状的分析, 主要包括综合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网站、聚合网站、博客、政府网站和在线文献数据库等。
1.1 综合门户网站
综合门户网站主要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聊天室、电子公告牌、免费邮箱、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免费网页空间等服务。在我国, 典型的综合门户网站有新浪、网易和搜狐等。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于科普频道、健康频道、母婴或育儿频道等。科普频道一般是设于科技频道下的子频道, 如新浪网科学探索频道、搜狐网科学频道、网易网探索频道等。科普频道的内容通常包括:科技新闻动态板块, 天文航天、历史考古、自然地理、生物等各领域的科学知识板块, 人物在线访谈、科技专题等深度报道板块, 博客、论坛等互动板块, 以及视频、图片区等。此外, 科普频道一般还会与若干科技类报纸、期刊、科教电视节目等开展合作, 将这些传统媒体的内容放在网上。
从对综合门户网站科普频道的分析可以发现, 综合门户网站科普频道可以依托本网站的各种资源进行科普内容建设和资源整合, 因而科普内容比较丰富, 展现手段多样, 能够在科普过程中将科学性和娱乐性较好的结合在一起。例如, 健康频道、母婴或育儿频道的主要内容是医药卫生健康、育儿方面的专题性科普知识, 除一般的文字介绍外, 通常还有博客、论坛等互动板块和视频区等。
综合门户网站访问量很大, 据粗略统计, 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大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普内容的日均IP访问量共可达到40万左右, 科普内容网页总字节数在17GB左右。
1.2 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 (Search Engine) 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 并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 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面对海量网络信息, 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搜索引擎来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因而近年来搜索引擎的使用率直线上升。百度是我国著名的中文搜索引擎, 依托其强大的服务功能, 提供了知道、贴吧、百科等相关科普内容服务。
百度贴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 与搜索紧密结合, 通过用户输入的关键词, 自动生成讨论区, 使用户能立即参与交流, 发布自己所拥有的和所感兴趣话题的信息和想法。百度贴吧中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于学术学科和自然两个一级主题中。在这两个一级主题中, 共设有166个二级主题, 每个二级主题下平均约有近3000个三级主题。
百度百科是一部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 每个用户都可以自由访问并参与撰写和编辑, 分享并奉献自己的知识, 从而共同编写成一部百科全书, 并使其不断更新完善。百度百科中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在地理、自然、科学这三个一级开放分类中。在这三个一级开放分类下, 共有293个二级分类与科普相关, 每个二级分类平均约有1600个词条。
百度知道是一个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 用户自己根据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其他用户在积分奖励机制的激励下来创造该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的答案又会进一步作为搜索结果, 提供给其他有类似疑问的用户, 从而达到分享知识的效果。百度知道中的科普内容主要包括健康/养生、理工学科、医疗/疾病这三个一级问题分类。在三个一级分类中, 包含44个二级问题分类, 每个二级问题分类中平均约有51000个已解决的问题。
1.3 网络视频网站
网络视频是指以WMV、RM、RMVB、FLV和MOV等内容格式为主, 可以在线通过RealPlayer、Windows Media Player、Flash、QuickTime 及 DivX 等主流播放器播放的文件内容。网络视频网站是指主要提供各类网络视频服务的网站。在我国, 网络视频大型网站主要有我乐网、优酷网、土豆网。
网络视频网站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于科教频道、文化频道、专题频道等。我乐网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在社会科教频道的子频道中, 包括教育、探索、知识、语言等子频道。土豆网有自身专门的科教频道, 下设英语、百家讲坛、新概念英语、新东方、科教等热门标签。优酷网设置科教频道, 按照时间分为今日、本周、本月、历史等不同部分。
视频类网站的访问量巨大, 部分视频网站只保留一定数量的科普视频, 并将播放次数较少的视频剔除掉,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普视频的更新换代, 从而使网站中的视频保存了旺盛的生命力。此类视频网站中的视频点击率比较高, 推广程度较好。我乐网和优酷网均采用上述机制, 对相关视频实行低播放率淘汰机制。据估算, 这两个网站共拥有约5000个科普视频, 平均点播次数为11万。
另外, 部分网站保留了全部历史视频, 此类视频网站中科普视频数量庞大, 但单个视频的点击率相对较低。正是基于此种机制, 土豆网拥有约19万个科普视频, 但点播次数远不如我乐网和优酷网, 其平均点播率不到1000次。
1.4 网络游戏
这里的网络游戏是指广义的网络游戏, 既包括利用TCP/IP协议, 以互联网为依托, 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游戏项目, 也包括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操作的的单机版游戏, 还包括可以从互联网下载的单机小游戏、手机游戏等。
从游戏形式及其传播的潜在内容来看, 互联网上的网页小游戏和可下载的单机小游戏成为网络游戏中传播科普知识的主导力量。例如, 新浪网的小游戏网页中, 《保卫绿岛生态环境》是一款介绍工业污染、暗含保护环境知识的小游戏, 在迷你游戏排行中一度排行第五;在007小游戏网站中, 《怪怪水族馆》是一款介绍海洋生物的小游戏, 在游戏排行榜中也位列前十;在天天小游戏网站的益智类游戏中, 下载量最高的《小小神厨》为11000次, 而《世界奇迹魔拼图》、《化学守城》、《原子结构图》等涉及地理、化学、物理等科普知识的游戏下载量范围为1000到3500次, 相比于《小小神厨》并没有明显的劣势。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吸引着广大青少年, 甚至是中年工作者。2007年CNNIC报告显示, 26.6%的网民选择“网络游戏”为网络服务的主要功能。由此可见,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科普的新生渠道, 对科普的推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用网络游戏传播科学知识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对它的开发和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要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还应该注意游戏情节中的科普分量和科普内容等, 以免知识氛围太重而降低了人们对游戏的亲近度, 亦或游戏氛围太重而降低了科普的教育效果。
1.5 手机网络
手机网络是指基于手机移动通信技术而形成的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它由内容提供商 (如空中网) 和技术提供商 (如中国移动) 共同组成。中国目前拥有5亿多名手机用户, 是全球第一大移动通信市场。随着3G和其它通信技术的普及, 中国将有更多的手机用户成为手机互联网用户。
移动梦网和空中网作为我国著名的手机网络信息提供商,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移动梦网的“手机读书”频道包含有历史、军事、科幻等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而WAP服务定购中设有专门的“科普知识”、“掌上科普”业务, 极大的方便了手机网络用户对科学知识的需求。空中网设有“科技”和“探索”频道, 能够对相关科技知识进行解释, 使手机网络用户在获取新闻的同时了解相关科学知识。
手机网络具有快捷、方便、受众群体大、普及面广等特点, 这些特点为其开展科学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极大便利。值得注意的是, 手机网络的技术手段、收费制度会对人们定制科学知识产生影响, 受众可能会因为手机网速较慢、收费较高而放弃对某些科学知识的了解。因此, 有关部门应该通过立法、资金支持等手段降低科普知识的定购价格, 使科普知识真正在手机网络上有效传播。
1.6 聚合网站
聚合门户网站是一类通过会员站放置链接代码, 把访客从会员站吸引到自己网站, 再通过交换流量的方式反馈给会员站的网站。聚合门户网站采用web2.0技术, 使用户可以获取并重组包括其它用户来源的数据, 实现共享。聚合技术在互联网上呈现多种形式, 如社区聚合、新闻聚合以及博客聚合等。聚合社区网站以奇虎、大旗网为典型代表。
以奇虎为例, 其“历史”、“探索”和“经验”等频道设置的内容与科学知识相关。历史频道中, 考古主题与科学知识密切相关, 如对灭绝生物的介绍等。探索频道关于科普的内容则更为丰富, 设有“宇宙空间”、“地球探索”、“考古发现”、“生命奥秘”等多个栏目, 且每个知识解说都配有相关的图片。“经验”频道覆盖面广泛, 其涉及的科学知识主要为生活百科、健康保健、育儿知识等专题, 例如, “健康帮”中有777个相关问题贴, “育儿帮”共计398个问题贴。
大旗中有关科普知识的内容分布于猎奇频道中的科技报道、生命星球、天文地理、人类奥秘等栏目。各个栏目内容丰富, 形式活泼, 且标题大多十分引人入胜, 在满足公众猎奇心理的同时介绍了科学知识, 寓教于乐。
奇虎历史频道和探索频道的日均IP访问量均为3960, 大旗的猎奇频道访问比例占整个网站的5%, 日均IP访问量达到19050次, 两个网站的科普内容总字节数在250MB左右。
1.7 博客
自2002年博客概念引入我国以来, 博客市场有了飞速增长。2007年12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公布了《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截止到2007年11月底, 中国注册的博客空间约7282万个, 博客作者人数4700万, 这意味着平均每30个中国人、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
博客圈作为具有相同知识背景或者相同爱好的人员组建成的网络社区, 是一个互相传播信息、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与科普有关的博客圈则成为博客成员之间互相传播科普信息的有利工具, 同时也是圈外人士学习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园地。
新浪博客圈作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博客社区, 其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博客圈的类别设置来看, 在新浪博客圈“科学探索”类别下, 有312个博客圈, 在“自然”类别下, 有165个博客圈, 在“医药健康”类别下, 有548个博客圈。从人员规模来看, 各科普博客圈的成员人数不等, 规模较大的如“我们爱科学”博客圈, 现有圈子成员2151人, “科学乐园”、“天文爱好者”、“电子学交流圈”圈子成员数也在600至700人之间。虽然博客圈的访问量受其成员规模、内容丰富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大小不一, 但是如此多的博客圈累计在一起的效果则不可小觑。粗略估计访问总量超过10000的科普博客圈有150个, 参与科普博客圈的博客成员约有15万人。
科学网博客频道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博客群, 截止到2008年2月, 已开通1300多个博客, 博客作者均为生命科学、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信息科学、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这些博客中, 很多都开有科普文章板块或是含有科普内容。开设科普板块的例子有武夷山的“科普小兵”专栏、王鸿飞的“科普”专栏、周可真的“科学之思”专栏、蒋高明的“科学人生”专栏等, 含有科普内容的典型代表有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李淼, 其博客上有100多篇关于理论物理知识的文章, 从2007年8月开博到2008年2月, 访问量已超过13万次, 网友评论360多条。另外, 生命科学领域的刘念龙所撰写的博客文章中, 绝大部分都关系到身体健康, 访问量已达到76000次, 网友评论125条。
1.8 政府网站
政府网站主要有中央级政府网站、省级政府网站和地市级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载体, 这类网站提供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构职能、政务信息、政策法规、新闻动态、专业服务、统计信息、搜索引擎、交流互动等。政府网站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于公益性行业部门的科普频道, 例如, 有关环境保护的“环境科普”频道, 讲解地震知识的“地震科普”频道, 介绍气象变化的“气象科普” 频道等。
通过考察公益性行业部门政府科普频道我们发现, 在栏目命名上, 中央级和地市级政府网站频道一般直接以“XX科普”命名, 如环境科普、地震科普、气象科普等, 比较容易识别, 而省级政府网站多以“科普知识”、“科普宣传”、“宣传教育”作为栏目标题;在内容设置上, 这类频道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介绍、科普管理办法讲解、科普动态展示等;从表现形式看, 这些频道以文字和图片展示为主, 较少有科普视频和FLASH展示。
据估算, 目前中央级公益性行业部门政府科普频道, 如国家环保总局、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三个部门的日均IP访问量约为1000, 其科普内容总字节数在7MB左右;省级政府网站科普频道内容总字节数在60MB左右;地市级政府网站科普内容总字节数在700MB左右。这说明, 在资源质量和知识展示形式上略显简陋的政府科普频道着实较难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
1.9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Digital Library) 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 是一种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从实质上说, 它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的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 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
随着数字地球概念、技术领域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主要的信息资源载体。超星数字图书馆 (www.ssreader.com) 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图书馆, 拥有最丰富的数字图书资源, 设文学、历史、法律、军事、经济、科学、医药、工程、建筑、交通、计算机和环保等几十个分馆, 目前拥有数字图书十多万种。随着各大高校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的日渐重视, 超星图书馆被全国大部分重点院校购买使用, 可以说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受众数量十分庞大。
超星数字图书中, 科普图书主要分布于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天文、地球学、生物科学、航空航天以及环境科学等分馆中。其中历史地理类的科普图书共有425册, 自然科学类图书共计138册, 天文、地球学类科普读物有13本, 生物科学8本, 航空航天10册, 环境科学4册。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 除地理类以及自然科学类图书的数目超过百册外, 其他分馆中科普读物的种类都很少, 其馆藏中的书目主要为各门类的学术研究类图书或专业类图书。根据ALEXA排名, 超星图书馆的日均IP访问量为7200。
1.10 在线文献数据库
在线文献数据库是网络上期刊文章、报纸新闻等文献资料集中出现的场所。按照数据库的领域不同, 在线文献数据库中的文献领域也不尽相同。在我国, 在线文献数据库的大型网站主要有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在线文献数据库中主要是专业学术文献, 但也包含一部分涉及科普内容的文献。
中国知网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在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设置了科普动态、前沿科技、新技术、新产品、科学史话、科学生活、科普人物、科技发明等子栏目, 这些子栏目中的科普文献涉及生命科学、地球故事、万物之理、星宇迷尘、科技之光等诸多领域。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含有约60万篇含有科普内容的文章, 该库的日均IP访问量约为250。
万方数据库的科普内容主要分布在科技动态栏目中。科技动态栏目中的新闻主要来源于《科学时报》、《北京晚报》、《现代快报》等报纸媒体, 以及如新华网、新浪网等网络媒体。科技动态栏目中的科普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自然、航空航天天文、考古、地理环境生态、医药健康等诸多领域。
2 发展网络科普的建议
在对上述各类网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对网络科普的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1 政府积极引导并调动全社会的网络科普资源
科普资源不仅分布于公共资助的公益性科普网站或科普频道 (政府网站科普频道是典型代表) 中, 还大量的存在于各种商业性或非商业性的网络传播平台上。公益性科普网站是政府扶持网络科普力量的一个有效抓手, 但目前我国公益性科普网站数量较少、影响力较弱, 仅仅依靠这些网站来做网络科普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传播效力, 也是对丰富的网络科普资源的忽视。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推动网络科普的发展, 既要扶助公益性科普网站使其建设的更好, 扩大其影响力, 同时也要重视对其他网络平台上的科普内容建设的引导和鼓励, 比如综合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中的科普内容等。商业性网站的科普内容较为丰富, 访问量也较大。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选择一些影响力大、访问量高、内容建设较好的商业性网站的科普相关频道给予一定资金扶助和精神奖励, 增强各种商业化网络平台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有效的动员多方面的网络资源共同为网络科普事业贡献力量。
2.2 以“受众”为中心, 针对受众需求提供网络科普产品
网络强调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尤其是在web2.0时代, 用户个性化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在选择网络信息时常常以个体价值需求为取向。因此网络科普要吸引网民的注意力, 有效发挥效果, 需要在科普形式、科普内容等方面针对受众需求和喜好提供相应的科普产品。现在网络游戏很受年轻人喜欢, 因此可将科普内容以网络游戏的形式来展示。另外, 网络视频广受网民欢迎, 浏览量很高, 将公益性的科教电视栏目或专题片放到视频网站上, 是在电视渠道之外对科教电视节目的又一次推广。因此, 以受众所喜好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 促进网络传播作用的充分发挥, 能够切实提高网络科普效果。
2.3 提高科普网站运营质量
从对科普网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 目前有些科普网站建设较好, 但还有一些网站存在着表现形式单一、页面设计不够活泼、进入较慢等问题, 比如政府网站等。网站运营质量是影响网站访问量的重要因素, 目前政府网站科普频道较难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 重建设轻运营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要提高专门科普网站运营质量,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丰富网站科普内容, 并多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内容呈现更加生动有趣;二是网站中转载的科普内容注明来源, 提高科普内容的可信度;三是增强网站互动功能, 设立论坛、留言板等互动板块, 给网民提供参与交流的平台, 有条件时可适时开展在线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以活跃网站气氛;四是加强网站维护, 包括及时更新网站内容, 增强科普内容和新闻动态的时效性, 以及提高网站技术维护水平, 尽量减少网页链接错误情况, 提高网站进入和网页打开速度等。
2.4 加强各类网络平台的合作, 共享网络科普资源
网络科普资源共享现在比较强调的是一般科普网站之间建立联盟和共享机制。由于现在各种新兴的网络形态也承载了不少科普内容, 因此要扩大网络科普的受众面, 提升网络科普效果, 应该集聚多方网络力量尤其是新兴网络形态, 促进各种网络科普平台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例如, 一般科普网站可以与手机网络、搜索引擎、聚合网站等开展合作, 共享科普内容资源, 这对于提高科普内容的质量和使用率、促进网络科普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强, 刘兵.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3 (4) :45-49.
[2]曹红艳.媒体力量改变着科学传播的进程[J].中国青年科技, 2004 (11) :53-54.
[3]吴国盛.科学走向传播[J].科学中国人, 2004 (1) :10-11.
科普内容 篇2
热词:少儿科普 出版理念 本土内容 呈现形式
少年儿童对生活和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想像,而优秀的科普图书在传播科学知识、传递科学思想的同时,还能激发孩子科学探索的兴趣和阅读的兴趣,拓宽知识面,逐步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因此,少儿科普图书的编写出版于整个图书市场,少儿科普图书的选择阅读于孩子各类读物的阅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少儿科普图书总体向好 引进版图书热销
近年来,我国少儿科普图书市场不断升温,从少儿类图书的细分码洋结构来看,少儿科普图书的码洋比重和卡通漫画相当,已成为仅次于少儿文学的第二大细分板块。《你一定没听过的神秘动物故事系列》《蒲公英科学绘本系列》《DK大百科》《寻宝记系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等都是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少儿科普读物,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少儿科普图书市场。同时,除去全国几十家专业的少儿出版社,越来越多的教育出版社、科技出版社也大力投入于少儿科普图书领域,增强出版力量。
从市场来看,少儿科普图书市场无论是码洋比重还是销售品种,都是少儿图书领域的重要板块。但是,这一市场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进版少儿科普图书的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理念滞后,跟风现象也十分严重。如我国经典的少儿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自问世以来经久不衰,而现在市面上冠以“十万个为什么”之名的图书不下百种。这不仅阻碍了图书选题创新的发展,也严重影响到了图书市场的自由竞争。
二、学习引进版图书理念 寻求本土内容呈现方式
正是由于当下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从出版理念到内容呈现形式上都应进行调整和创新,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满足读者的需求。
剖析畅销的引进版图书,我们不难发现,国外的少儿科普读物更注重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通过自己的眼睛探索发现知识;从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让孩子参与到科学的发现和发明中来。而且国外少儿科普读物的互动性、趣味性、文学性更强。因此,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出版理念,从孩子的天性和阅读视角出发,更加关注于激发他们科学探索的兴趣,避免“灌输式”“说教式”的呈现形式,在图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上多下功夫,在学习引进版图书理念的基础上,寻求本土科普读物内容呈现方式的突破。
1.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表现科学
相较于一段文字,一幅优质的图片能传递给孩子的科学知识无疑更多、更直观。对年龄段较低的孩子而言,读图是其重要的自主阅读方式;而对于年龄段较高的孩子而言,适当的插图增加了图书感染力,扩大了信息量,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对于少儿科普读物而言,插图应是必备的。然而,“配有插图”和“图文结合”完全是两个境界。《蒲公英科学绘本系列》是图文结合的成功范例。以自然绘本为例,书中的每一个跨页呈现的都是一个大自然中的场景,花鸟虫鱼徜徉其间,图画写实而精美,不仅真实描绘了大自然中的物和景,而且精致的画面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故事也紧紧契合这些画面,不仅内容很好地诠释了画面,而且文字直白简练,却不失细腻生动,文与图相辅相成,有浑然一体之感。更为独具匠心的是,下一个跨页即将登场的主角,在上个跨页图中的一角已然出现。这样一来,孩子在阅读时不是一翻到底,而是会来回翻阅,极大地增加了图书的可读性。这种巧妙的设计,看似平平无奇,其实蕴含着文字作者、绘图者和编辑的智慧火花。大大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
另一种图文结合的形式是书中绝大多数,甚至所有的图是照片,比如《什么是什么》(德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书中所有照片来自全世界的顶级权威机构,这和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十分契合。这些照片真实、清晰、新颖,完全不同于一些跟风拼凑的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而且这套百科全书的图片量相当大,约占整本书篇幅的1/2,让孩子们好好过了一把瘾。
2.以故事的形式“讲”科学
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以故事的形式传递科学知识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你一定没听过的神秘动物故事系列》由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主编,分为“远古系列”“猎奇系列”“励志系列”3辑,每辑3册,每册书以原创短篇故事的形式,结合精美的手绘插图,展现动物世界最真实的一面。其中,“远古系列”带领小读者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古老蛮荒的史前时代,追寻那些曾经称雄地球的巨兽的足迹;“猎奇系列”带领小读者走遍全球,认识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神奇动物,了解它们的独特个性和本领;“励志系列”向小读者讲述动物的情感故事,探秘动物不为人知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读者被一篇篇新奇、感人的动物故事所吸引,了解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感悟人生哲理,自然会手不释卷。
随着市场上故事类少儿科普读物的日益增多,笔者认为,为进一步增强故事可读性,可尝试创新视角写作手法,运用拟人化手法,以第一人称写作,让孩子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有如身临其境,这样自然就“欲罢不能”了。同时,插图在这类图书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如同好的摄像师也需要好的灯光师、音响师的配合,这样才能“讲”出动听的故事。插图的选取、绘制应紧跟故事讲述的节奏、风格,再配以精美的版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以漫画的形式“画”科学
漫画因其简单、形象的表达方式和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成为当下孩子们十分热衷的阅读体裁。把科学知识通过漫画形式表现出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阅读状态下主动走进科学,已成为颇受孩子们欢迎的少儿科普图书的内容呈现形式之一。
《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是从韩国引进的科学漫画书系列。该书创新了少儿科普图书的呈现形式,将自然科学、地理知识等内容通过引人入胜的探索故事,以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小读者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饱览各国文明。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大量出现的“呜”“耶”等口语化的词语和“生气冒火”“郁闷竖线”等符号,生动而夸张地表达了故事主人公的各种心理活动。这种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受,配上生动有趣、色彩丰富的画面,不仅烘托了艺术的美感,更带给小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改变世界的50位科学家》记述了科学史上曾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但这本写给小读者的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传记的形式记录名家,而是以漫画的形式,融入科学家自己的科学观点。书中生动的事例辅以幽默的漫画,让小读者轻轻松松地走近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家。
以漫画的形式“画”科学,改变了科学知识呆板、枯燥的面貌。我们更应充分借助、发挥漫画这一艺术手法的特点。在漫画的绘制过程中,作者应深入了解当下儿童感兴趣的动画片、玩具的形象,融入到漫画创作中,使之更贴近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同时在语言中也可加入一些影响度广、健康的适用于出版物的网络符号、网络用语等,增强作品的时代感和亲切感。
4.以跨学科的形式走近科学
从借鉴国外少儿科普图书选题思路的角度来说,一些引进版图书胜在其题材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把科学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去观察、讲述,将人文情怀、历史与社会知识互相融合、交织在一起,让孩子们在变迁中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走近科学。
国外这类优秀的少儿科普读物更多依靠的是专业策划机构来进行核心设计,而不仅是由科普图书作家完成策划、创作。本土原创应努力尝试搭建更多专业化团队的创作平台,从而实现在这类图书上的突破。
笔者认为,以上几种形式的划分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可以根据内容的体裁、风格等结合运用,以求达到最佳的内容呈现方式和阅读体验。一本少儿科普图书最终的、整体的内容呈现方式,应在准确定位读者对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读者年龄特点和阅读体验。比如:面向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一般适宜以文字为主的插图科普书;小学低段学生一般适宜大图、漫画辅以文字的呈现方式;学前儿童则更适合绘本的呈现形式,而科普绘本也是当前绘本策划出版的发展趋势。
经过少儿科普图书出版几年的摸索,我们清楚地看到未来少儿科普图书广阔的市场;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写作视角独特、互动趣味性强、内容形式新颖的图书将是未来少儿科普图书的主流。让我们俯下身,用孩子的视角去打量这个世界,让孩子们在图书中领略科学的奥妙、品味科学的滋味,呵护孩子们好奇的童心。这条路很长、很艰难,我们每一个少儿科普图书的出版人都应为之努力。
浅探科普文章的内容分析 篇3
1.1 探讨科普文章的定量分析
对科普文章的定性分析, 虽说法不一但大同小异, 如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等等, 这些说法不免有些笼统抽象, 缺乏具体的实证的定量分析。
在我国, 以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学术文章尚不多见。有研究者指出:“……大量中国论文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 尤其是思辨论证法。定量研究方法很少, 与美国有很大的差距。”[1]定量研究的方法多样, 其中内容分析法是个重要工具, 备受大众传媒研究者的青睐。“无论是单独运用, 还是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 内容分析法都有助于回答新闻或大众传播研究者的各种理论性的以及应用性的问题。”[2]“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 几乎所有的媒介内容都成为内容分析的对象, 尤其是大众传媒 (报刊、广播、电视) 的信息, 占到了内容分析内容的60%以上。因此, 在传媒学界, 内容分析法被公认为大众传媒研究主要运用的方法之一。”[3]189
“我国关于内容分析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刚刚开始, 现在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3]206
科普文章与科技论文相比, 有明显的特征。笔者尝试以内容分析法试分析有关文章时感到, 科普文章不仅有模式可察, 且在文字上也有其独特性, 故可编码可分析。对分析数据研究并加以比较, 可使我们更深刻、精确、全面地认识科普文章的本质, 获得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 揭示科普文章的写作技巧、策略, 衡量科普文章内容的可读性。
1.2 分析比较不同领域的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出身”不同, 分门别类各有特点, 如动物科普容易充满趣味性, 农业科普因技术点多易枯燥, 而创作天文科普则需想象力丰富, 等等。为此, 用内容分析法相互分析比较, 可以分辨出不同专业科普文章的某些类型特征。
1.3 分析比较科普文章与科学论文之差异
在业内人士看来, 科学论文与科普文章的区别一望而知, 因为科普文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复杂深刻的思想简单清晰地解释。这种解释是科普文本的核心特征之一”。[4]显然, 这种核心特征在典型的科普文章里比比皆是, 但只有用数据方能准确界定两者之间的差异。
2 研究对象
科普文章的研究对象为《Newton科学世界》。选取理由:科普期刊风格体例不一, 文章特点各异, 为方便计算和比较, 故只选定一种刊物;且该刊在综合性科普期刊里影响力较高, 多数文章质量较好。
科技论文的研究对象为《科技导报》《应用心理学》《野生动物》《肉类研究》。选取理由:以上期刊对应于《Newton科学世界》选取的探索、心理、自然、生活诸栏目, 有一定的相关性。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是分析《Newton科学世界》有关科普文章, 同时, 分析上述科技期刊的论文, 并与科普文章比较。抽样时段:《Newton科学世界》及科技期刊均为2011年1~12月。
抽样方法:系统抽样法。为保证文本纯度, 科普文章抽样时剔除翻译及通讯报道类文章, 得到有效样本18篇 (表1~表4) 。4种科技期刊抽样时亦剔除论文之外的文章, 如《科技导报》, 仅抽取“研究论文”栏目文章。科技论文抽样得到有效样本14篇。为减少篇幅, 略去14篇论文的内容分析, 仅采用全部论文的分析汇总。
3.1 分析类目
为减少手工计算差错和尽量避免主观性因素, 并使读者一目了然, 故类目少而精, 仅设高度概括性的“科学内容”与“生动描写”两项类目。
3.2 科学内容
指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文字及专业性学术性名词术语等。
3.3 生动描写
包括形象生动的比喻、俗语、流行语、网络语等精彩词语, 故事化情节及细节化描写等。
3.4 分析单位”
用来作为计数单元的文本内容可以是单词、符号、主题、句子、行、段落或其他语法单元, 本研究采用“行”。科学文本中的生动词语和名词术语, 或是阅读中的亮点, 或令人读来疲劳, 故按“行”计入, 同时也便于计算。如“魔方”文中, 先后出现了“万花筒”、“纯种的”、“杂交的”等5个精彩词语, 即按5行计入“生动描写”。
4 研究结论
4.1 表1~表4分析了《Newton科学世界》有关文章。该刊自然类文章为地质地理动植物等, 多为大众喜闻乐见之题材, 故科学比重最低, 文字也比较生动。有趣的科普才是真正的科普。在趣味性上, 自然类《高原冰川在退缩》的生动描写文字占全文比重39%, 在趣味性上夺得冠军。而“魔方”一文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下去。在探索类中, 《谁在指挥鸟群》科学内容虽多, 但通俗性也不逊色, 生动的文字多达29%, 占探索类文章之首。
4.2 从表5可看出, 心理学文章科学内容虽占总字数近一半, 但在其科学主线穿行之时, 仍然能做到文字接近大众, 生动之描写占全文1/4。生活类文章虽标题有趣, 切入角度好, 但未能在文字上下工夫, 故可读性一般, 学术性竟名列前茅。而探索类文章内容固艰深, 但著者在文字上仍能尽量通俗化, 如“地球重力场形状像土豆”一文即难能可贵, 其“生动描写”部分占全文近1/5。
4.3 表6里《应用心理学》和《野生动物》方面的论文有少量的“生动点”。原因是心理学论文常有具体事例或具体实验, 细节化的文字平易生动。而关于动物行为的论文则多有对动物形态和生活之精细的传神描写。总体上看除食品类文章外, 各领域论文学术气息均浓厚。
4.4 表7上看科普文章与科学论文的科学内容字数似接近, 个中缘由是, 同为科学行文, 前者远比后者通俗浅显, 但严谨和通俗两个概念难以量化, 而只能都归入“科学内容”类目。
4.5 从表7可看出, 科普文章一大特点就是文字力求生动, 因而在科学内容接近于科学论文之际, 其“生动描写”远超过科学论文, 平均为15%, 从而消解了不少严谨的科学行文所带来的阅读障碍。即使是较艰深的探索类文章, 其“生动点”占全文之比重也在6%, 远超过科学论文中最高的2.2%。
因条件限制, 本次研究仅为试分析, 故存在一些缺陷和遗憾。
1) 本研究仅选取一份科普期刊, 如有专门的内容分析软件, 扩大选择面, 将会统计出更全面的科普期刊量化数据。
2) 科普文章的视觉吸引力取决于其外观形式, 本研究仅选取文本数据, 对版面形式特征方面的类目 (如配图、版式及标题等) 未研究。
3) 尽管, “一些小范围、不太复杂的内容分析研究甚至可以由个人单独完成……。”[3]219但为确保质量, 仍应经过信度和效度的验证, 方能得出客观的结论。本研究为笔者独自完成, 手工检索, 不过是抛砖引玉, 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彪.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构造[J].国际新闻界, 2008 (1) :26-29
[2]丹尼尔.里夫等.内容分析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8
[3]胡颖.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论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篇4
关键词:小学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特点是科普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内涵,解读科普说明文就要走进文本,把握好用好教材的本质内涵。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文章。它包括科学小品和科学说明文两种,总体特点是:说明的内容,具有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说明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说明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
一、普及科学知识中激发学生学习科普文的兴趣
科普文凭借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小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增长见识,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如《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而有所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二、品析语言中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科学、严密是科普文的语言特点。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其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例如《月球之谜》中“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中的“估计”是一个不确切的词,看起来与科普说明文的“科学严谨”相矛盾,但这恰恰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教师在教学此课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来品读。如,引出这样一组句子:“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看出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先让学生仔细品读这组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们觉得把‘估计’换成‘看出’行吗?”学生回答:“不行。‘估计’是科学家根据这块岩石作出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时间,如果换成‘看出’,给人的感觉就是46亿年,很确定。”在这里,学生通过对一组句子的比较,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体会到这种不能明确表示肯定的词语,看似含糊,但如果真的删去,就会与实际不符。而且学生在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中,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中的用词不能随便替换。这样更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提高了学生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理清科普文的写作脉络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每一篇文章都有写作思路,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循作者思路的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在说明文中,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事物的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因此,老师在潜心领会文本的时候,要从整体入手,把握作者的说明思路。科普说明文说理性很强,逻辑思维很严密,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就是关注作者的表达。虽然我们不要求学生写说明文,但是学生可以通过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阅读这类文章。利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迁移,阅读更多类型的说明文章,在阅读中喜爱说明文,大大激发阅读的兴趣。如四年级课文《太阳》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帮助学生理清层次脉络,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读课文,引导学生简单概括每一节的意思,了解作者采用先总起、再分述、最后总结的方法,具体说明太阳跟地球及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
四、课内外结合加深课文理解
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由于篇幅的限制,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适度拓展是需要的。语文课文中有一些科普类文章,或关于动物、植物的,或关于自然、人文景观的,虽然涉及内容广泛,但都比较浅显,学生有时会觉得读得不过瘾,不能满足求知欲望,或从课文中产生的疑问难以解决。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阅读相关书籍,进行深入探究阅读,培养探究能力。如在教完《石头书》之后,在学生对化石的形成、地壳的运动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后,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布置学生阅读关于“岩石”、“化石”、“地壳运动”等相关知识的书籍和文章,自主探究疑难问题,然后指导写研究报告,这样便一举两得。又如,上了《蚕姑娘》后,让学生质疑:你还想弄懂什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先寻找答案,再交流。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又到课外去深化所学的知识,学得兴趣盎然,用得得心应手。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及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自然延伸、拓展,使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形成浑然一体的强有力结合。这样的课内外衔接便于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对于提高语文活动中的思维速度和质量、提高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教育心理学家凯洛博士说,家中有百科全书、杂志等课外读物,能使孩子学业进步,热爱吸收知识。这样的适度拓展,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小学科普类说明文因为阅读对象的特殊性,语言表达大多表现出生动有趣、明白浅显的一面。科普类说明文较多采用比喻、拟人的写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仿写等形式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科普类说明文普遍采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科学、准确、鲜明,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用词造句的精妙等。
参考文献
[1]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科普内容 篇5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极大地丰富了以声音和图像为代表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多媒体技术融计算机、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借助日益普及的高速信息网, 可实现计算机的全球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 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咨询服务、图书、教育、通信、军事、金融、医疗等诸多行业, 并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面貌。在现代科普展览展示中, 借助投影机、LED显示屏、电视机、球幕、环幕等多媒体设备, 利用互动投影、虚拟现实、幻影成像等多媒体技术手段, 能够达到多种不同的观看效果及体验模式, 将科学知识融入到丰富的感官体验中, 达到更好的展览展示效果, 实现科普教育的目的。本文重点研究多媒体数字内容和显示媒介。
1 多媒体数字内容在科普展示中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多媒体数字内容是指在多媒体展示系统中, 集合图、文、声、像所作的动画或视频[1]。多媒体技术在观众体验过程中相当于人体的骨架, 内容则相当于血肉和肌肤。观众首先感知到的是肌肤包裹的形态, 是可观看、可触摸的, 而技术却是无形的, 无法直接感观。多媒体内容在科普展示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交互性。交互性也是多媒体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 传统展示方式中, 信息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给参观者, 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参观者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具备了更多的交互性, 与参观者之间有更多的互动, 从而达到较好的科普效果[2]。
(2) 深刻的感官体验。数字内容不仅让观众能看到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图像, 还能通过宏大的造景,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提升人的体验。例如上海世博会沙特馆的巨幕影院, 将数字内容投影在巨幕上, 简明直接地传递想要展示的内容, 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和音效震撼让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3) 场景再现。无论是远古的猛龙飞禽, 还是近代的变异生物;无论是复杂的光合作用, 还是难忘的月食现象;无论是微小的原子结构, 还是浩瀚的宇宙星空, 都可以用数字内容完整的模拟再现。将“微观”事物放大, 将“宏观”事物变小, 结合生动活泼的形式起到宣传科普知识的效果。
(4) 可移植性。数字内容可以方便的进行复制、下载、传播, 数字内容一旦制作形成, 再次复制基本无成本, 大大增加了科普教育的途径。由此科技展馆可以提供免费的数字内容供观众下载, 在家也可以享受科普教育。
2 多媒体数字内容应用于科普展示的理论基础
2.1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 其特点是: (1) 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 (2) 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要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并且一个关于记忆能力的认知心理学实验证明:眼耳并用、视听结合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它高于视、听分别记忆之和。因而, 在制作科普性质的数字内容时, 要充分考虑能提高参观者主观能动意识的表现形式和画面风格, 针对不同参观者特点, 进行展示内容的组织编排。并且优先考虑视频、音频结合的方式, 加深观众的学习印象。
2.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 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 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根据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 在设计科普环境下的数字内容时, 应重视情景的创建, 将要宣传的科学内容融入到其自然发生的情景中去, 充分发挥数字内容易于模拟制作难以再现的场景, 结合环境的“刺激”作用, 引导参观者产生正确的机体反应, 并强化这种机体行为。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的构建智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 去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 而是主动地构建意义[3]。在科普展示中的启示是, 重视参观者已有经验和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建构关系, 不要超越参观对象的经验水平, 增加启发式内容的比例。在内容的选取方面, 要充分了解主体参观对象的认知特征, 例如他们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态度、兴趣。在展示知识性强的科学内容时, 要注意知识难度的递进式设计, 给参观者一个渐进性的加工过程, 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 科普展示中常见的多媒体数字内容
在科普展览展示中, 不同形式的多媒体数字内容其特点及适用环境有很大区别, 即便是同样一个数字内容在不同展示媒体下其表现效果也各不相同。因篇幅所限以下仅介绍5种常见多媒体数字内容的特点。
(1) 视频。视频文件存在多种格式, 例如AVI、M P4、RMVB、MOV等等, 其中AVI格式应用最为广泛, 可以算是Windows操作系统上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媒体文件格式。其主要优点是兼容性好、调用方便、图像质量高、压缩标准可任意选择, 因此多被用于音视频捕捉、编辑、回放等应用程序中, 通用性强[4]。不过存在压缩比小, 文件比较大的缺点。数字视频适合制作宣传片, 以及借助其它设备进行场景的渲染。
(2) flash格式动画。Flash动画作为互联网催生的新兴视觉数字内容, 从诞生至今十年的时间, 已经发展成为网络上最流行的视觉表现形式, 在师生与数字环境、媒体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科普教育中应用十分广泛。Flash动画以流控制技术和矢量技术等为代表, 能够将矢量图、位图、音频、动画和深一层交互动作有机地、灵活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制作出美观、新奇、交互性更强的动画效果。因此Flash动画具有的交互性优势, 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展览展示的需要, 让欣赏者的动作成为动画的一部分, 有助于人机交互体验。
(3) 3D/4D电影。3D电影即利用人双眼的视角差和会聚功能制作的可产生立体效果的电影。例如2010年风靡全球的阿凡达3D电影给人类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 真实的立体感觉将潘多拉星球的美演绎的妙不可言。4D电影又称四维电影, 是由3D电影和周围的环境, 如震动、吹风、喷水、烟雾等模拟组成的四维空间, 通过给观众以电影内容联动的物理刺激, 来增强临场感的效果。3D/4D格式数字内容的优点是视觉表现力强, 但制作不易, 成本高, 且必须配戴特质眼镜才能观看。
(4) 虚拟现实成像。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世界的虚拟世界, 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 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 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虚拟现实技术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 沉浸感极强。这种数字内容适合展现需观众动手参与的主题及场景[5]。
(5) 全息投影成像。全息投影技术也称虚拟成像技术, 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 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在该技术下制作的数字内容不仅可以展示立体的空中幻像, 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 一起完成表演, 产生令人震憾的演出效果。但这种数字内容在展示时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 需在极暗的光环境下才能达到较好的展示效果。
结合本文所述案例展馆宣传前沿科普知识的特点, 在实际案例中使用了AVI格式的视频和flash格式的交互动画。
4 多媒体数字内容显示媒介
显示媒介与不同数字内容进行组合, 可以产生不同的展示效果, 常见的多媒体显示或播放媒介有LED显示屏、电视机、投影机、数码广告机、水幕、纱幕、烟幕、球幕、巨幕等多种, 下文简单介绍4种具有代表性的多媒体显示媒介的优缺点及其适用的展示环境。
(1) LED显示屏。
LED显示屏的主要特点有:1) 发光亮度强, 色彩逼真, 立体感强;2) 影像画面清晰、无抖动、无失真、无重影;3) 全天候工作, 且防腐、防水、防潮、防雷;4) 实时视频输出功能, 实现各种节目的现场直播;5) 配有网络接口具有网络功能, 可以与计算机联网, 同时播出网络信息, 实现网络控制;6) 屏幕大小可随意选择, 大的可达上百平米, 例如2010年春晚舞台背景, 小的则可以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条形广告框。在扩展屏幕时可无缝拼接, 点阵密度也有多种选择, 价格比较适中。
(2) 投影机。
市场上投影机的种类有很多种, 有几流明的家用投影机, 也有上万流明的工程投影机, 价格也有多种选择, 基本都具备视频及数字接口, 显示画面宽高比有16:9和4:3两种格式可选。投影机在展示行业的应用频率非常高, 随着画面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多台投影机联合使用的趋势, 投影画面也往大型方向发展。例如奥运会的环状“碗边”, 高14米, 长近500米, 采用了画面融合技术, 将63台17000流明投影机的画面无缝融合, 投射出360度连续影像, 创造了数字影片历史上最长的投影画面, 让在场的10万观众为之惊叹。
投影机对环境光的要求较高, 一般环境越暗投影效果越好[6]。此外投影幕的选择也很重要, 两者如果搭配得当, 可以得到优质的投影效果。按幕的材质进行分类, 主要有硬质幕和软质幕两大类, 总的来说硬质幕的画面效果要优于软质幕, 但价格较贵, 重量较重。
(3) 电视机。
现在市场上的电视机主要分为两种: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两种电视都有:图像无闪烁、厚度薄、重量轻、接口丰富的特点。不同的是液晶电视视角狭窄, 在大屏化方面比等离子电视困难, 且成本较高。等离子电视相对液晶电视具有分辨率高、大屏化容易、纯平面无失真、可以多角度观看、色彩鲜艳、图像逼真的优点。拥有高亮度和高对比度, 就算在户外强光下, 也有非常清晰的画面, 适合户外显示屏用。
(4) 水幕。
水幕是通过高压水泵和特制水幕发生器, 将水自下而上, 高速喷出, 雾化后形成扇形“银幕”, 由专用放映机将特制的录影带投射在“银幕”上, 形成水幕电影。当观众在观摩电影时, 扇形水幕与自然夜空融为一体, 当人物出入画面时, 好似人物腾起飞向天空或自天而降, 产生一种虚无缥缈和梦幻的感觉, 令人神往。这种画面显示方式效果奇特、新颖并是极佳的广告宣传工具, 幕越大其效果也就越震撼, 但缺点是播放和维护的费用极高, 且必须在有足够水资源和配套设施的环境下使用。
本文所述案例使用了LED显示屏、液晶电视机, 并用画面融合技术衔接了8台投影机影像, 用360度环形幕展现投影画面。
5 实例应用
在无锡国家物联网综合馆序厅, 有一个悬挂在半空中高度为5米, 离地4米, 直径15米的环形幕, 共用8台投影机, 采用画面融合技术, 将AVI格式的数字影片无缝投射到环幕上。环幕下方设有一个64平米的LED沙盘, 可以和环幕影片进行互动。
5.1 物联网宣传片的设计实现与应用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从字面上看,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 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 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 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熟悉了物联网的基本特点, 以下为物联网主题宣传片的详细创作过程和实现效果。
5.1.1 脚本创作
脚本创作是数字影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创作的第一环, 也是影片实现创新与突破的源头。分镜头脚本要详细说明画面质量、表现风格、如何表现场景以及镜头切换效果, 是影片流畅性的重要保证, 是对影片的“预指导”。脚本创作最关键的在于设计构思, 能否创新也体现于此。宣传片的目的就是将物联网的概念传达给参观者, 而参观者大部分可能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物联网的普通人。同时该宣传片在序厅里播放, 还承担着“激活主厅”的作用。因此, 在进行脚本创作时, 要兼顾各方面的因素。
在本例中, 以“启迪万物”作为宣传片的主题, 借用天地万物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 映射到物联网“物物相联, 智能运行”的特点。以此为触发点, 引出了“智能化解决方案的需求——历次信息技术浪潮回顾, 以及人类实现的标志性进步——物联网成为实现物物互联互通的新浪潮——物联网也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新经济增长点——国际物联网发展概况——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未来愿景”的故事流线, 并以此流线制作出详细的分镜头脚本。
5.1.2 实现
此例中使用了专业特效制作软件After Effects CS4进行数字影片的创作。考虑到在环幕上播放数字内容的优势是容易给人以沉浸感, 同时AVI格式视频画面的质量高、清晰, 两者互相结合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因此最终导出的文件格式为“.avi”视频格式。
5.1.3 展示效果
该数字影片意在通过数字内容这个纽带, 将环幕与LED联通互动起来, 同时这也是宣传主题“物联网”的特点, 用这种直观易懂的方式揭示出了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并且借助360度大型环幕, 将人完全包围在数字影片之中, 加上音响系统, 给参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听觉震撼, 使观众沉浸其中。
该数字宣传片创新点一:在环幕片子上, 有一滴水顺着叶子滴落下去, 穿过空间, 这时LED屏幕亮起, 水滴进入到LED屏幕内, 滴落到青翠的水面上, 泛起一阵涟漪, 截取画面如表1所示。其所传达的信息是通过LED屏幕对“水滴”的感知, 启动了LED屏幕上数字内容的表演, 两个数字内容之间有了联系, 活了起来。见微知著, 意指物联网概念中, 通过感知设备, 将两个不同时空的事物联系起来, 正所谓“物物相联”。更深层的含义是两个不同物体借助无形的“网络”和“传感”技术所实现的互联互通, 揭示了物联网所具有的特点。
创新点二:飞翔的白鸽从LED屏幕上起飞, 穿过画面, 飞入环幕视野中, 围绕着地球飞行, 截取画面如表2所示。画面中白鸽象征着美好, 还代表着信息的使者, 网格则意指无所不在的网络。影片所表达的含义是通过四通八达无所不在的网络, 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容易, 将任意地点的物和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使地球变成一个智能的美好家园。
环幕和LED沙盘的互动直观地揭示了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同时该影片还有其它多个地方也非常清晰明了的表达出了主题思想, 在此不一一列举。该宣传片借助自然元素的运用, 起到了“启迪万物, 激活主厅”的作用, 360度的环幕保证了片子的强烈沉浸感, 播出之后, 观众都表示影片直观易懂“很震撼”, 开启了其美好的主厅参观之旅。
5.2 其它数字内容应用
在该场馆内, 有一个供观众进行人机交互的flash数字内容,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在flash界面上进行点击操作, 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详细观看和阅读, 充分满足了观众的个性化需求, 将被动的接受信息变为主动索取。
此外, 还有4面展示物联网相关知识的玻璃墙, 采用互动结合的形式, 墙内欠有一台46英寸液晶电视。在该液晶电视上, 循环播放主题影片, 影片主题与周围文字主题一致, 用数字动态内容作为静态平面图文的补充, 避免了观众观看静态信息的疲劳感, 同时传递给观众更多的物联网信息, 动静结合起到了较好的展示效果。
总起来讲, 在该科普项目中运用了多种多媒体内容, 巧妙地利用了在展示内容与播放效果方面的差异, 将不同展示媒体联结起来, 达到了展示物联网特点的目的。充分利用flash交互性强和AVI格式视频画质高的特点, 分别展现不同层次的物联网知识, 供不同观众选择。数字影片与八通道环幕投影的结合, 使观众置身其间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展出的8个月里面, 受到了来访用户的一致好评, 取得了预期的展示效果。
6 结语
本文探讨了多媒体数字内容在科普展示中应用的特点, 研究了几种常见多媒体数字内容以及演示媒介的特征及其适用环境, 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在科普展示中进行多媒体数字内容创作的过程, 以及如何利用不同数字内容的特点来达到不同的展示效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给科普展示也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 如何更好的推进多媒体在科普展示中的应用, 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话题。
摘要:科普展览展示在国民科普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科普展示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本文论述了教育学理论在多媒体科普展示方面的理论指导作用, 以及多媒体数字内容在科普展示中的应用特点, 着重研究了多媒体数字内容及设备的主要特点和适用环境, 并将研究结果运用到无锡国家物联网应用展示中心展馆的实际案例中。利用数字内容的交互式操作, 将LED显示屏和360度环幕联结起来, 生动的展示了物联网“物物相连”的概念, 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
关键词:博物馆学,多媒体,显示媒介,实例
参考文献
[1]黄芳.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展览中的运用[J].南方论刊, 2011, (7) :81-85.Huang Fang.U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he modern exhibition[J]Journal of Southern Theory, 2011, (7) :81-85. (in Chinese)
[2]陈刚.博物馆数字化与数字博物馆展示特征分析[J].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 2009, 129-133.Chen Gang.Museum digitization and digital museum display characteristics[J].The digital museum studies and practice, 2009, 129-132. (in Chinese)
[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Chen Qi, Liu Rud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2. (in Chinese)
[4]徐殿武.AVI文件格式及其应用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 2008, (2) :119-122.Xu Dianwu-AVI file format and its application[J].Modern electronic technology, 2008, (2) :119-122. (in Chinese)
[5]谈云兵.多媒体技术在科普教育中的应用及实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0.Tan Yun-bing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scien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D],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10.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