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发展

2024-10-29

科普发展(共11篇)

科普发展 篇1

科普可以称为普及科学, 大众科学也可以称为科学普及, 其具体含义是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向大众进行普及。科普事业是提高我国国民科学知识水平的有效措施, 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科普资源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没有资源, 就无法有效开展科普事业。对科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促进科普事业的不断发展, 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科普不断提高的需求。

1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新时期科普事业发展的必然

1.1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国家发展的需求

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与以往相比均有了很大的进步, 国家与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 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专业技能, 还要求人才对科学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换个角度讲, 就是说社会对科普事业有了新的要求。科普事业应真正的落实到国民中去, 使得每一个国民都有一定的科学思想, 了解一些科学方法与科学技术, 这就需要大量的科普资源。对科普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保证科普事业得以顺利展开, 进而提高国民的科学知识水平, 促进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1.2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国不仅在人口上是大国, 在国土面积上也是大国。这就导致我国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非常不均匀, 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其教育水平较高, 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其教育水平也非常落后。从整体上看, 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水平还相对较低, 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急需提高。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们其科学素养也各不相同,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与居住在乡镇的人们的科学素养也不一样。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科普事业在开展中不可一概而论, 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展开科普工作, 在不同的情况下, 所需要的科普资源也各不相同。要想保证科普事业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做好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工作, 进而满足科普过程中, 人们对科普资料的各种需求。

1.3 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新时期发展的必要结果

新时期,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信息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 同时也使得科普资源的发展开始向着社会化与信息化的方向进行。大数据的出现一方面给科普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渠道, 另一方面也给科普资源的整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大数据平台与网络平台已经成为科普资源开发与整合的重要平台, 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科学普及的效果。另外,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的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 很多社交媒体通过微信与微博等平台对民众进行科普, 成为科普主体。面对这一情况, 科协提出我国的科普事业要抓住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 进而加强科普工作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抓住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 就是要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进而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2 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所谓科普资源开发就是指对各种科学普及资源进行有效运作, 进而提高科学普及资源的利用效果, 并找到新的利用方式。科学普及资源的开发其实是科学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人力、技术与知识的整合息息相关。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 对科普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向科学普及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在推动科普向着社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同时, 也给科学普及资源的开发指明了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2.1 提高科普人员的业务素质

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 有关部门必须给予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服务, 同时也是一种包含多学科的服务。科学普及工作与活动开展、管理、传播、教育、展览、技术以及科学等行业都存在一定的关系。科学普及人员的业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科普工作的质量。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不但要求科学普及人员要有深厚的科普知识, 还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开发能力与整合能力。然而, 目前我国科学普及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科学普及人员的科普知识储备不足, 有了科学普及人员的业务能力较差, 简单的科普工作都无法胜任, 更不用说对科学普及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对此, 我国科协应加强对科普人员的培养, 对科普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 进而提高科学普及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2.2 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互联网技术在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渠道。首先, 互联网自身就包含大量的信息, 可以进行信息分享。信息技术使得科普知识的公共分享成为可能。其次, 使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各种科学普及资源进行有效的筛选、评议与整合, 通过互联网可以让人们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 提高人们对科技议题讨论、科学知识共享以及科普创作的参与度, 并结合这一过程, 了解人们对科普的具体需求, 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普及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最后, 网络的存在使得科普工作突破了人群限制与地域限制, 有效改善了科学普及资源的分配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可以在网上专门设置一个科学普及资源的共享平台, 为普通大众、自媒体、企业、大众媒体、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设置专门的通道, 进而使科普工作有目的性的进行。

2.3 加强科普内容的创作

目前, 我国的科普资源在开发与整合中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 即原创性的科普信息与科普资源较少, 开发度较低。主要是因为, 第一, 我国具有创作能力的科普作家相对较少;第二, 由于科普事业的社会参与度不够, 导致很多行业还没有形成联合的资源开发产业链;第三, 有能力、有技术进行科普产品研发的企业相对较少。对此, 我国要加强科普作家的培养,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民众对科普事业的参与, 从国外引进科普产品的研发技术, 促进各行业联合开发科普资源。

3 结论

新时期, 科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 第一, 国家的建设需要对科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第二, 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对科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第三, 科学技术给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赵立新, 王黎明.我国新时期科普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 2014 (23) .

[2]康尚杰, 唐仁华, 吴承春, 伍莺莺.认清形势发挥优势努力做好新时期科普工作[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3]任福君.关于科普资源研究的思考[C]//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2008 (8) .

[4]吴雪娟, 李永华.主体性科普资源开发的意义及途径[J].科技促进发展, 2011 (S1) .

[5]韦树英.新时期科普要有新思路[J].学会, 2004 (1) .

[6]司楠.新时期我国科普工作的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 2011.

[7]韦树英.新时期科普要有新思路[J].科协论坛, 2003 (9) .

科普发展 篇2

一、活动宗旨

全面贯彻北京市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通过互联网途径,以科普信息化为手段,让科学知识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以新媒体大赛为舞台,促进科普信息化资源开发,繁荣科普新媒体创作领域,不断挖掘和培养科普创作人才;同时利用大赛数字平台(“北京科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基地,推动科普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增强社会公众的科技文化创造活力,从而达到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目的。

二、组织机构

大赛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大赛承办:北京科普发展中心

执行单位:北京星光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中心 赞助单位:亲子周末APP 支持媒体:京科普、新浪科技、蝌蚪五线谱、北京科技报等。

三、大赛主题

题: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主题:智慧城市 梦想生活

四、作品类别 科普动画类 科普漫画类 科普剧本类 科普交互类 科普微拍类

五、大赛时间

大赛启动:2017年4月25日

作品征集:2017年4月25日—7月31日 作品评审:2017年8月1日—8月31日 公示颁奖:2017年9月1日—10月31日 官方网站:http://bmcsc.kpzy.org 投稿邮箱:kpdmds@163.com

六、奖项设置

综合奖:

最佳科普动画奖

最佳科普漫画奖(成人组)最佳科普漫画奖(中小学组)最佳科普剧本奖 最佳科普交互奖 最佳科普微拍奖 提名奖:

最佳科普动画提名奖

2名 最佳科普漫画提名奖(成人组)

2名 最佳科普漫画提名奖(中小学生组)

2名 最佳科普剧本提名奖

2名 最佳科普交互提名奖

2名 专项奖: 最佳科普创意奖 最佳科普公益奖 最佳科普编剧奖 最佳科普导演奖

最佳青年新锐奖(针对成人组)最佳科普新锐奖(针对中小学生组)最佳科技表现奖 最佳科普剧情奖 最佳科普互动奖 最佳科学传播奖 优秀奖: 动画类 10名

漫画类 100名(其中:成人20、中小学生80)

剧本类 10名 交互类 5名 微拍类5名 组织奖: 优秀指导奖:60名 优秀组织奖:30个 优秀传播机构奖:5个

七、参赛办法

1.大赛官网:http://bmcsc.kpzy.org/

邮箱投稿:kpdmds@163.com

邮寄光盘: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1408

件 人:宋老师

010-58499960 2.参赛团体须填写单位、联系方式。3.作品中不得留有参加其他大赛标题痕迹。◇ 报名和提交作品截止日期:2017年7月31日

八、格式要求:

1.动画作品参赛要求

(1)参赛作品格式可以为:FLASH动画作品须提交SWF及相应的FLA源文件两种格式;二维、三维动画作品可以提交rmvb、mpeg、vob、avi、swf mp4、flv、wmv、mov、3gp等格式。选取一帧代表性画面并截图处理成作品的索引图像(尺寸:130×100,格式:GIF及JPG格式各一幅,大小:50K以下)。

(2)个人或单个团体、工作室同类作品申报数量不得超过5部。系列动画作为一部作品参与评审。

(3)参赛作品总时长不得超过60分钟,系列作品累计时长不得超过200分钟。2.漫画作品参赛要求

(1)单幅漫画、四格漫画、多格漫画、插画等,配100字左右文字说明,JPG、TIFF、CMYK图片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手绘稿保存原稿,扫描后参赛。

(2)个人或单个团体、工作室同类作品申报数量不得超过20套。

3.剧本作品参赛要求

(1)核心概念:作品要涉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并用一句话阐释清楚主题(50字以内)。

(2)剧本容量一般相应的舞台剧时长为10分钟左右为宜。(3)人物简介:人物背景、性格特征(主要人物150字左右,次要人物略减)。

(4)故事大纲:需要有完整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5)个人或单个团体、工作室同类作品申报数量不得超过10部。

4.交互作品参赛要求

(1)设计作品必须包括一个完整的文档说明, 设计内容包(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需求分析文档,设计文档,实现原理描述,设计图,效果图,设备功能框图,其他示意图例,材料或加工方面的说明等,其他辅助内容,3D模型,设备演示视频等等);

(2)需要包括至少一个效果图,效果图表现:手法不限,手绘、计算机等任何方式,能清楚表现设计者的创意和设计即可;(3)每件作品需要提供一张作品封面图片,作品为jpg(200×200)格式的电子文件;

(4)设计作品中不得出现作者姓名及任何标记,否则视为无效作品。

5.微拍作品参赛要求

(1)图片作品可分为单幅作品或组照,彩色、黑白不限,组照作品数量最少3张,最多10张。可以通过软件在不改变作品原貌的前提下,做适当的后期处理,但不可进行合成等手法改变作品原貌,例如拼接、删除、修改照片素材。照片电子文件请提供JPEG格式,并用简单的文字讲述作品背后的科学故事/实验(不超过100字),每幅照片尺寸长边不得低于2000像素,分辨率为300dpi。

(2)视频单个作品时长不得超过6分钟,作者可以根据现实生活、观察和感悟来创作科普创意作品,可以单独成篇,也可是系列。作品分辨率应为1920*1080为好,不应低于1280*720分辨率,视频画幅为16:9,支持视频格式rmvb、mpeg、vob、avi、swf mp4、flv、wmv、mov、3gp等。

(3)个人或单个团体、工作室同类作品申报数量不得超过10部。

6.其他要求

(1)所有参赛作品可以是个人作品也可以是团体或多人合作作品,参赛前需要确认报名人在作品创作中的位置。报名人需对作品负责,所获奖项将颁发给报名人或报名团体。(2)所有参赛作品需要单独填写参赛报名表(成套作品可以填写一份参赛报名表),并详细填写作品简介。

(3)所有视频类参赛作品片头需注明“科普新媒体创意大赛参赛作品”。除片头和片尾,作品中不得出现作者或出品单位的名称、联系方式等信息。

(4)所有漫画、摄影作品中可以注明作品名称,但是不能出现作者或制作单位的名称、联系方式等信息。

(5)所有参赛作品在上报参赛报名表的同时需要上报电子版参赛报名表和作品到大赛指定邮箱。邮件名统一写“作品名-作品类别-申报单位(个人)”

(6)所有参赛作品中不得出现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7.不接收的作品

(1)版权不清,有抄袭嫌疑的作品。(2)内容空洞,无科普知识含量的作品。(3)内容违反法律法规,表达内容消极的作品。

九、作品评审

1.形式审查:由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对参赛作品进行初步审查,符合大赛基本要求的作品视为有效作品,进入下一轮评审。

2.入围评审:大赛评委会根据大众投票及大赛评委会评委意见对有效作品进行评审,评选出各项入围作品。

3.最终评审:入围作品经评委会打分,最终评选出各项奖项。

十、注意事项: 1.参赛作品为2012年1月1日之后所创作;

2.参赛作品必须由参赛者本人或集体原创,若发现涉嫌抄袭或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将取消参赛资格,涉及的纠纷由作者本人全权负责,主办方有权收回其奖项、证书等;

3.主办单位拥有参加此次活动所有作品的使用权,作者投稿参与此次活动,即视为已同意主办方对其报送的所有作品拥有非商业性使用权,主办单位拥有将该参赛作品编制成录像带、光盘或任何形式专辑,以非赢利方式予以推广的权利,作者享有著作权与署名权;

4.参赛作品恕不退还,优秀作品将纳入“北京科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普资源库;

5.参赛者对上述各项声明及约定,均无任何异议,参赛和评审的最终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

十一、主办单位联系方式: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69号华仑大厦A座705室 邮

编:100101 联系电话:010-84613237

010-87284922 联 系 人:王老师

石老师 邮

科普图书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篇3

近几年科普图书市场情况,基本上可用“惨淡经营”来形容。科普图书领域中少见畅销书,热销品种也不多,科普图书总的品种数量也出现了严重的下滑。本文试图分析科普图书不景气的原因,从新的角度认识科普图书,寻找发展策略。

传统科普图书的概念需要更新

1传统科普图书

科普图书是传统图书分类法中的一个门类,按照不同的分类原则又分为很多细类:初级、中级、高级;按照学科分为物理、化学、天文、军事等;按照功能分为手册、指南等;按照读者的接受水平分为儿童、青少年等;按照体裁分为百科全书、科学家传记甚至诗歌……科普图书拥有如此庞大的阵营,成就了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图书。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但当时国民素质和科学素养还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许多人保持着愚昧落后和封建迷信的生活习惯。那个时候,教育人民识科学、用科学、重科学成了一个重要任务。在此大背景下,著名的《十万个为什么》(以下简称“十万”)诞生了。这套丛书收录了许多学科的科学知识,每个知识点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较短的篇幅进行了讲解。“十万”拥有海量读者,它几乎成了科普图书的标志,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科普图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既然读者认可,很多出版社和作者也始终按照这种形式进行出版、创作,形成了僵化的“十万”模式。

然而,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随着各种新媒体的普及,读者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公民科学素养也有很大的提高。面对这样的变化,传统模式的科普图书已不能适应社会和读者的需要,更谈不到发展。近几年出现的科普图书大滑坡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2从“需求”的角度来认识科普图书

图书是商品,它就应该遵循商品的规律。如果一个读者需要一本科普图书,其目的无非是感兴趣、开阔眼界、学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提高修养)或求助于科学知识等,我们可以将这些“需求”概括为“学科学、用科学”。根据这两个需求,科普图书也可概括为两大类,即“科学文化(学科学)”和“大众科学(用科学)”。

(1)科学文化读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进步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会形成多种文化,大众是文化的载体。科学文化图书可以引领价值取向和影响大众的生活态度。下面举几个例子。

先说说著名的《时间简史》。为什么一本全世界只有几个人能看懂的书,却有几百万人购买阅读呢?其实,人类一直在找寻霍金讲述的答案——世界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人,天性好奇,并有从众心理。于是,超级畅销书诞生了。霍金把大众的目光引过来,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科学。可以说,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了引领了社会文化潮流。

美国科普作家雷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也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雷切尔在作品里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调查结果、实验数据,表明环境恶化的后果。她用事实告诉大家,人类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破坏环境,这样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她的书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效应。不久,美国政府修改了环境法案,禁止大规模使用农药。可以说,从有了这本书开始,全世界人民才渐渐有了环保意识。

另一位美国科普女作家汉娜·福尔摩斯的《尘埃的秘密身世》也是一部意义重大的畅销作品。与前面两位作者不同,汉娜更善于讲故事,她的语言生动活泼,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如果细菌需要一枚结婚戒指,我们的主角便是那么大。”

以上的3本书并不属于一个门类,读者的理解难易度和兴趣点不同,它们的行文、立意、风格也大相径庭。但从读者“需要”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起到了科学普及的作用,影响读者的科学世界观,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应同属于科普图书中的科学文化类图书。

(2)大众科学读物

大众科学读物与科学文化类读物不同,前者侧重于“讲科学”,后者侧重于“用科学”。这类读物一般都从科学顾问的角度讲减肥、保健、健身、医疗、性、节能等话题,所有这些话题都与读者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读者们相信科学并希望掌握科学的方法,从中获益。这个现象充分体现了科学在大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本类读物即为科学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我们分析一下亚马逊图书排行榜就不难发现,每个阶段排行榜的前20名里,至少6种是大众科学类读物。

以上讨论了科普图书的分类,其目的不在于“科学地、严谨地”把科普图书区分“纲目”,而是为了使大家更好、更全面地理解科普图书。可见,我们应从读者“需要”的角度来分析目标读者,不能再简单地用学科划分等传统方法认识科普图书,应该把眼界放开,从更高的层面把握科普图书、重新认识科普图书。

科普图书的读者定位

我们先来看看全球科普杂志的龙头老大《科学美国人》是如何定位自己和读者的?它有三个特点或者说是要求:第一,它的正文几乎全部是由科学家自己撰写;第二,读者必须是大学文凭,最好是理科生,否则可能看不懂;第三,读者必须把科学当作一种纯粹的爱好,没有功利色彩,否则也不会喜欢这本杂志。如此苛刻的读者定位使《科学美国人》完全准确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众”。这样精准的定位,使《科学美国人》能够长期地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现在,科普图书走向了“小众”。研究“小众”才是它的生存发展之道。千万不要忽视或轻视“小众”的力量,因为“小众”是个相当稳定的集体。对于科学文化类图书的读者而言,这个“稳定”指的是读者个体是稳定的。这类读者知识丰富,涉猎广泛,十分识货,对于好的图书品牌保有良好的忠诚度,有长期的阅读需求。他们选择图书时,并不局限于门类,而是根据兴趣和推荐。他们获得图书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专业网站(论坛)、专业杂志,还有依靠口耳相传。这部分读者是有效读者。因此,目前我们的科学文化图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样与这些读者沟通,怎样使他们获得图书信息。

由此可见,所谓大众科学类图书读者“稳定”,指的便是这部分读者数量相对稳定。这一类书讲述科学方法,科学地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活质量是大众的一个总体需求,这个需求是长期的、持续的。所以,其市场份额非常稳定,并呈现“排浪性”。

首先,这类图书的出版呈现“排浪性”。在国外,通过亚马逊排行榜可看出,每年都有相同题材的大众科学类图书轮番上榜。在国内,在《登上健康快车》产生巨大的影响后,后继相似的图

书不断出现,如《无毒一身轻》等。其次,读者的需求也呈现出“排浪性”。对于这类书,读者不是与生俱来就“需要”,当然也不是永远“需要”。当读者由于年龄、收入、环境、状态、学历等等因素发生变化,从而产生“需要”时,他们才加入读者群中的。其中最典型便是妇幼保健类图书。所以,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人加入这个读者群,也会有人离开,总体数量是稳定的。因此,只有从需求人手,才能更好地把握科普图书。

科普图书发展策略

1科普图书选题要精,转变科普图书观念。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图书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应该从读者“需要”的角度出发,站在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选题,调整科普选题结构,打破按门类选择选题的旧观念,给读者以足够的新鲜感和适当的刺激,形成多元化的科学文化图书空间。

2科普图书的出版策略应该适当地调整。科普图书出版既不能单兵(单本书)作战,也不能军团(套书)作战。单本科普图书在庞大的图书市场中很容易被忽略,很多优秀的科普图书都犯了这个错误。读者有时会惊奇地发现某本优秀的国外科普图书已经在国内出版了,但很难买到。

而军团作战的科普图书往往声势浩大,动辄10本一套,包含很多门类。有些套书为了成规模,盲目地扩大范围,这样就会引入一些水平不高的平庸作品。读者是不好欺骗的,低水准的书往往卖不出去,还会降低整套书的声誉,拖了大部队的后腿。再有,出版社一次发力后,人力、财力损耗,会有一个相当长的休息期,这就给了竞争对手一个渔利的机会。而且,军团战略给读者的影响是短暂的,不能使读者对品牌持续关注。

我们应该将科普书成系列、成规模地进行规划,做一个长期的计划,分期分批出版。这样做除了避开了前面说的几种尴尬局面,还有其他的优势。首先,因为作长线计划,所以可以根据出版期间市场和读者的反馈,及时调整计划或品种,使整个计划变得灵活。其次,出版计划能够可持续发展,自然而然地形成规模,非常有利于品牌的形成。

3重点抓科普图书的修订与再版。与其他图书不同,由于科技快速发展,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科普图书经常需要修订。通过修正资料、更新数据,增加和删减部分内容等修订手段,可以延长图书的生命周期,还能给读者一种“权威感”。这种“权威感”在科普领域是很重要的,它能说明图书自身的分量与价值,提高与同类书的竞争力,反而还能刺激销量上升。根据前面论述过的市场“稳定性”特点,科普图书的再版才是盈利关键点。

科普发展 篇4

1 国内常见科普场馆

1.1 传统科普场馆类型

所谓科普场馆和设施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 其主要功能是: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验教育。如今提到科普场馆, 在公众的印象中第一时间会联想到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等, 其实科普场馆远不止这些地方。大家所熟悉的科技馆一般为综合性场馆, 包含了各类学科的展品。除此之外, 还有:天文馆, 农业、航空航天、邮电、铁路、中医药、煤炭、军事、地质等专业性技术博物馆, 动植物类博物馆等专题性很强的场馆;企业科普场馆, 如:海尔科技馆等企业科普场所;科研院研究所, 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等科普教育基地等。

1.2 现代科普场馆类型

21世纪的今天实体科普场馆占据主流的同时也兴起虚拟 (网络、数字) 场馆、流动科普场馆等, 这些现代场馆大有如雨后春笋之势发展壮大。

虚拟 (数字、网络) 场馆, 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虚拟现实技术有时又被称为灵镜技术、人工环境、虚拟仿真、三维虚拟、视景仿真、三维互动、虚拟漫游等, 被誉为21世纪最神奇的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数字、网络展馆是通过互动多媒体、数字影片为主组成的具有展览展示以及科普教育功能的场馆。结合运用动漫设计制作工具、网络信息等技术, 实现场馆三维虚拟仿真, 通过直观易懂的三维立体视觉让观众身临其境。[1]

流动科普场馆, 整合科普资源, 主要有易于组装、布展的小型化经典互动展品与科学表演相结合, 通过丰富的热点科普内容实现“模块化”滚动发展, 以科普巡回展的形式实现科学传播。流动场馆不仅包括到巡展地临时搭建的场馆, 也还包括了科普大篷车。科普大篷车具有车载科学技术普及展品展示教育、展板宣传教育、科学技术影视片播放教育、赠送科学技术普及资料书籍、流动科学技术普及宣传舞台等五项功能, 被誉为“流动的科学技术馆”。

2 科普场馆功能及活动

2.1 传统科普场馆功能及活动类型

传统科普展馆多数是开展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验教育等内容。像博物馆及专题展馆, 主要就是以展览教育为主, 馆内展出展品、标本、模型等对公众开放, 并且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学习。近年还兴起了另外一种教育模式, 即学习体验模式, 以广西科技馆、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 定期招募青少年到馆内充当小志愿者, 让志愿者在不同的岗位上体验并为公众服务。志愿者在上岗前必须对馆内整体情况还有展品进行学习了解, 这是初步学习;志愿者到了具体的岗位或者展品前他们又必须进行深一层的专项学习, 岗前培训结束后, 才能到一线给观众做现场科普讲解、现场交流。这种模式既让青少年学习到知识, 又培养了他们的公益心, 更锻炼了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

科技馆在当今社会已经变成了社会科普教育的前线和主流阵地, 几乎每个省会城市都有一座科技馆, 发达地区的多个城市也有科技馆, 在科技馆内开展的科普活动也是最为丰富的。以广西科技馆为例, 展览、技能培训、科普讲座、科技电影、互动体验、动手实验、科普剧、专题讲解等等都是在场馆内开展的活动, 甚至有些可以打包放到流动科技馆或学校去开展活动。以上为利用场馆资源开展的活动, 同时还有利用一些上级单位、其他部门合作的科普项目开展活动, 例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科普剧竞赛、“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雅培计划、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求知计划等等项目。

企业科普场所主要功能有两部分, 一是企业为主体开展的以企业内部为受众的内部科普活动, 员工们定期接受企业提供的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以了解该行业最新发展技术为主;二是对外开放的外部科普活动, 企业不定期邀请公众, 特别是青少年到企业科普场所所参观学习, 或短期实习体验更加深入的了解该企业发展历程及其相关技术发展。以海尔科技馆等企业科普场所为例, 它是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为中小学生免费开展“走进未来”知识讲座, 还策划相关活动组织“海尔科技夏令营”等等。

科研研究院所, 活动形式主要有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科普报告会, 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等。一般在重大科普活动日会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参观, 组织观众参观学科前沿科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等, 并组织观众体验科研过程、开展互动活动。以2012年首次开展的“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为例, 每年暑假在全国招募营员, 让营员们走进国家重点大学, 其中重要的一项活动内容就是参观大学校园内的各种实验室、研究室。

2.2 现代科普场馆功能及作用

虚拟 (数字、网络) 场馆是近年兴起的新事物, 在国外这一类场馆开发得更早更成熟。虚拟场馆的产生主要也是以实体场馆和现代先进科学技术 (如三维技术、网络技术等) 为基础, 首先是将实体场馆内的陈列品以及临时展品移植到互联网上进行展示, 其次将传统展馆与互联网、三维虚拟技术相结合, 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让观众在感官、触觉上都能更真实的去体验展品。虚拟场馆趣味性、互动性相对于传统场馆要有优势, 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教育, 还增加了许多游戏体验, 青少年非常喜爱这种寓教于乐的新形式。虚拟科普场馆里的体验形式非常丰富, 如包含了多点互动系统、交互式数字平台、模拟驾驶 (飞行) 、互动头赢球、4D动感影院、力触觉反馈系统、全息投影、互动地面等等, 以很强的新颖性和娱乐性吸引观众。[2]

数字、网络场馆实体场馆内的陈列品以及临时展品移植, 但它还兼备了提供信息资讯、咨询交流、数据对接等传输通道, 一切可以用数字技术在电脑中展现科学知识的科普作品都应包含在其中, 如:多媒体课件、科普电子杂志、科普影片等。[3]信息平台提供的活动项目及活动指南、科技资讯、科普常识、趣味游戏、资源下载等。足不出户, 看遍世界是数字、网络场馆的最大优势。数字、网络场馆对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更为便利, 它使师生不必亲自去基地、科博馆、体验中心、大型展会行业, 只要有网络的地方, 学校就可组织大规模的科普教育活动。

如果说虚拟 (数字、网络) 场馆需要大量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 那么流动科普场馆是一种更为原始和质朴的形式。我国经济发展、教育发展长期存在地区不平衡的状况, 许多老少边穷的落后地区更是缺乏科普教育意识和形式。生活在落后地区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 他们接触科技馆、博物馆、研究所的机会少之又少, 虚拟 (数字、网络) 场馆更是闻所未闻。在这些地区, 流动科普场馆更具现实意义, 只要用足够面积的场地, 只要是汽车能开到的地方, 流动科普场馆就能迅速的建立起来。流动科普场馆里大部分是易于组装、布展的小型化经典互动展品, 不仅是展品, 它还配备了专业的科普工作者常常下到县城、乡村, 为观众进行专业讲解, 或科普表演, 还邀请观众参加现场互动。另外一种形式的流动科普场馆就是科普大篷车, 既然是车, 那展品数量也相对有限, 但是它也是内容丰富的, 因为除了科普展品、展板、数目, 它还搭载了背投式投影机及银幕、VCD影碟机、音响系统等, 参观者能现场观看科普影片, 有了更多重的体验。科普教育事业本身就是社会公益事业, 传统的科普场馆很多地方还是要收取一定的参观或体验费用用于维持场馆建设和管理的, 而流动科普场馆则完全是免费的, 有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 不得不说这是一项完全受惠于民, 尤其是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科普教育的重大举措。

3 现代科普场馆发展趋势

3.1 现代流行趋势对科普场馆发展的影响

如果问现如今什么最影响人们的生活, 什么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什么东西让现代人形影不离, 答案莫过于就是电子智能产品, 更具体说来就是智能手机与智能平板电脑。现代人, 尤其是年轻人几乎是手机、平板电脑不离身, 只要稍有空闲大家就会低头玩手机、电脑。智能化确实在悄悄改变人们的生活, 从积极的观点来看它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出门可以不带的传统必需品越来越多, 因为只要你有一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在手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 银行业务、导航、购物、点餐、拍照摄影、翻译、作画、遥控……这些原本没多大联系的词, 现在只需要用“手机”二字就可以把他们全部融合在一起。

很多现代科普场馆也已开始利用智能系统, 观众通过网络购票、预约轻而易举的实现;场馆内随处可见的展品介绍二维码, 只要你带着手机就相当于带着一个随身讲解员;只要连通网络就可随意下载的科普资源、科普小游戏等等;微博微信随时可以添加场馆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场馆最新动态;只要上网还可以随时参观虚拟、数字场馆……以上种种确实让科普场馆更现代化、简洁化、亲民化。

3.2 现代科普场馆未来趋势展望

相信智能技术与科普教育的彻底融合将是现代科普场馆未来发展趋势, 二者相互融合究竟会激荡出什么火花呢?套用一句老话:只要你想得到, 未来一定做得到。虽然实体科普场馆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但是未来科普场馆依然会迅速发展壮大。

在表现形式上, 未来科普场馆会是什么样?它有可能是你掌中的小小科技馆,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也有可能你在家里就可以直接身临其境的感受科普场馆的魅力;还可能它变成一本活的“科普大全”是你能随时随地学习利用的终身伴随系统;更有可能成为一个科普集成, 提供可下载的程序以“智能人”的形象存在于你的手机里……

在内容上, 毫无疑问未来科普场馆也会更加丰富, 它会从方方面面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也会与学校的科技教育更加紧密的结合。青少年是接受所有类型教育的主体人群, 所以针对中小学生科学教育这一块, 学校的科学课内容很有可能将与科普场馆的活动内容相互融合, 并在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达成共识, 形成无缝连接。很显然, 这些共识将引导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也会影响科普场馆的发展趋势, 这种教育形式比以往其他教育形式有着更为深刻的活力。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人们工作、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人们都深刻的意识到, 科学 (科普) 教育不仅是面对一小群受众的活动, 而且既有专项面对青少年科普教育又有广撒网面向大众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科技教育事业与科普场馆都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产物。未来科普场馆的概念和所运用的手段、方法, 也会在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它必须反映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它将不仅是单一的科技成果展览和科技学术交流的场所, 还会是满足不同层次、目标需求的“科学中心”。

参考文献

[1]宋乃亮.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普教育中的研究及实践——以虚拟人工交换的三维建模为例[D].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13.

[2]张杰, 赖华.互联网时间的数字科技馆[OL].http://wenku.baidu.com/view/b6714b68011ca300a6c39041.html.

科普发展 篇5

关键词:媒介生态;电视科普栏目;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80-02

一、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发展处境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1]。电视科普栏目作为电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其他子系统相互竞争和相互利用中存在和发展。电视媒体依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总体而言,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环境并不令人乐观,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失衡现象。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播放渠道相对狭窄

从科教频道上看,自2001年央视开播科教频道后,全国有26家地方电视台陆续开办了科教频道,但到2007年仅剩下11家,而2009年,仅有八九家。而到目前为止,省级卫视拥有单纯科教频道的仅剩北京、天津、重庆、安徽4家,其余省级卫视的科教频道或与其他频道合并,或虽然称为科教频道,但所播出的栏目中只有少许引进的科教栏目,如《探索》、《传奇》、《环宇地理》等,其余时段充斥电视剧、新闻栏目、生活旅游节目、动画片等,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栏目则少之又少。一些卫视如山西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几乎没有科教栏目。而在各地方卫视的科普节目亦存在渐减渐灭的趋势。如湖南卫视,过去曾有一档名为《好奇大调查》的科普栏目,聚焦一些和生活有关的科普问题,这档栏目已经停播。此外,云南卫视此前有《经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码》两档科普栏目,青海卫视也有一档名为《成长实验室》的科普节目,但这些栏目现大多不复存在。

(二)原创栏目稀少

目前央视CCTV-10科教频道绝大多数栏目为自制,但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栏目只有《走进科学》、《科技之光》、《我爱发明》和《原来如此》,像《探索发现》、《地理中国》等栏目一定程度上只能界定为文史类教育栏目,其余栏目如《健康之路》《自然传奇》《百家讲坛》则或多或少包含有科技性信息。而省级科教频道的中自制节目占的比例相当低,几乎所有的省级科教频道都引进过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的节目,重播率较高。而省级卫视的自制科普节目基本为介绍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内容雷同程度高,同时节目理念滞后,表现样式乏善可陈,多采用新闻化的表述,趣味性不足。像央视的《走进科学》栏目,虽然一些节目在科学性上遭到质疑,但是故事化的表述,悬念迭起的设置,人本位的视角以及主持人的适当穿插,成功赢得了受众的青睐。

(三)制作人员和经费缺乏

目前各地方电台的专业制作团队没有形成,人员流动性大,难以成为制作高品质科教栏目的有效力量,同时由于电视台在管理节目的政策方面也没有向科教节目偏移,对科教节目的评估也与其他节目的评估方式等同。在收视率作为节目评估标准下,科教栏目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相抗衡。同时由于多数电视台没有专门的科教节目经费,科教节目的经费紧张也导致了科教节目资源的匮乏。

二、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发展契机

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媒介生态因子(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的相对之间平衡的结构状态)和环境因素(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与媒介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两方面[2]。从科普栏目的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来看,电视科普栏目并不缺乏潜在的受众群体,这点从《走进科学》被网友评为十大最受欢迎的电视栏目可见一斑。相关政策法律也不缺乏支持。而知识经济时代也急需电视科普来推动国民科学素养提升。

环境因素并不是制约电视科普栏目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的经费来源、内容资源、人才资源、渠道资源却都存在问题。电视科普栏目的外部环境的支持没有转化为内部资源的优势,而内部资源问题在互动中逐渐放大,经费缺乏导致人才缺失,人才缺失导致内容缺乏、内容缺乏进一步压缩渠道,渠道压缩影响收视率,导致了资源链条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说,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失衡是媒介生态因子间的失衡。在当今市场化的媒介环境下,单纯依靠外部政令和资金扶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视科普栏目边缘化的问题。这需要通过改善电视科普栏目滞后的媒介互动关系,整合和利用相关媒介资源,实现自身资源链条的良性循环。而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电视媒介在与网络新媒介的不断互动过程中,自身的生态系统发生着新的变化,这为科普栏目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内容融合

随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越来越多的电视内容依靠网络媒体进行播放,这促使网络电视台的建成,据其统计,除国家级网络电视台CN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外,已有安徽、黑龙江、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四川、湖北、深圳、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网络电视台建成并运营。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受众可以通过可通过小型便携式多媒体终端、移动互联网设备、平板电脑、笔记本、台式电脑、手机等终端收看。

(二)技术融合

技术的融合也改变着电视的形态,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出现,极大了扩充了节目的容量,也在逐渐改变着电视传播的传统方式,使收看权转移到观众的受众。基本业务这块的电视节目主要由保留广告的传统频道所组成,即利用频道资源播放电视节目;一块是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即利用丰富的传输资源,按照节目类型细分不同的频道,如游戏竞技、旅游休闲、保健养生等,观众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购买和观看相关节目。

数字化、网络化导致巨量频道资源的释放,原来建立在频道稀缺,高度集中基础上的运作体系会无法适用,而与之相配套的内容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也需重新调整[3]。

三、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构建

所谓“生态位”,奥都姆将之定义为:“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则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4]。而对于媒介而言,媒介生态位决定了媒介的功能、属性和其他特征。媒介生态位从时空上分为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电视媒介所占据的是时间生态位中的频道生态位。从营养生态位来看。受众资源与广告资源是传媒的基础生态位,而不同媒介通过自己的特有功能争取基础生态位中的分层资源,可以说媒介间的竞争也是生态位的竞争。

(一)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四位”策略

生态定位是关乎电视科普栏目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策略,必须遵循科学、严谨和准确的原则。媒介的生态定位基于对信息、广告、渠道、受众、人才等资源的综合考虑,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相关资源匮乏,在生态定位上只适宜采取泛化的生态定位(generalization niche),即生态位较为宽广、模糊,以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将科普概念泛化或模糊化,以获取更多的受众资源,是现阶段电视科普栏目正常的发展策略。而随着相应资源的充足,电视科教栏目应该逐渐采取特化生态位(specialization niche),针对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制作高品质的科教栏目,逐渐提高受众的栏目忠诚度,形成稳定收视群体,维系稳定收视率。

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错位既指电视科普栏目与其他电视栏目之间的错位,也包括电视科教栏目群落中不同栏目的错位,这种错位体现在栏目的时段的选择、频道选择以及受众定位上。国家四级办电视的体制,使各频道保有一定规模的固定受众,频道间在一定程度上“井水不犯河水”也避免了生态位的趋同,为各频道实现空间生态位错位竞争提供了客观条件[5]。

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认为:在网络时代,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和销售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往往可以和那些品种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6]。根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2012年中国网民已达到5.38亿,而移动互联网的网民则达到3.88亿,网络媒介拥有庞大的受众资源和宽广的传播渠道,对于电视科教栏目而言,向网络平台“嫁接”是边缘化困境突破的重要策略。

网络媒介是社会个人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科普的主要渠道,通过简单的设备拍摄和录制科普节目,这些节目尽管在制作上不专业,但内容上贴合地气,了解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从而受到受众的关注。这些科普资源对于现存电视科普节目资源不足是很大的补充,生态补位既是对一些网络素材的进行深入挖掘、同时也是利用网络进行科普的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人才资源,弥补电视科普栏目的专业化人员不足的现状。

(二)基于生态“四位”科普栏目的螺旋发展

电视科教栏目的生态定位、错位、借位和补位并不是相互独立策略,而是一个互动的循环策略模型。在一个策略向下一个策略过渡过程也是资源链条重塑的过程,每一个策略过渡都是某一核心要素的获取,生态定位到生态借位的过程中,是受众要素的获取;从生态错位到生态借位是渠道要素获取的过程;从生态借位到生态补位是内容资源的获取过程。在生态补位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网络内容资源通过技术支撑转化为电视科普栏目可用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电视科普栏目的技术、受众、渠道、内容资源实现获取和整合,电视科普栏目群落得到发展,在基于新的资源获取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生态定位向补位的过程。过程表现为一种螺旋扩算的过程,在螺旋扩算的过程中,各资源维度的量级也在不断地增加,最终实现电视科普栏目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启武.广播生态与节目创新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34.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

[3]左曙光.数字电视对媒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21.

[4]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83.

[5]成昆鹏.国内电视科教频道生态环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22.

我国军事科普期刊的发展探讨 篇6

1 军事科普期刊的特点

科普期刊是指面向大众的、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办刊宗旨的科技期刊。军事科普期刊承担着传播和推广军事科技成果, 介绍和宣传军事技术、军事思想、国防知识, 及时准确地报导国内外武器装备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情报信息, 推介我国军事领域的伟大成就, 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使命, 并以其较强的专业性和特定的读者层面形成其自身的特点。军事科普期刊既要有学术期刊的科学性, 又要有一般科普期刊的知识性, 还要有休闲类期刊的新闻性和可读性, 同时又具有保密性。随着全球军事环境的变化, 军事科普期刊面向的不再仅仅是广大军事爱好者, 很多从事军事技术研究和武器装备研制的科学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军事科普期刊的朋友。

2 军事科普期刊的现状

2004年, 我国科普期刊约有430种, 约占科技期刊总量的9%, 但到了2007年只有300多种, 约占科技期刊总量的6%。目前的科普期刊究竟有多少种, 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从科普期刊的现状看, 市场化所带来的科普期刊生存空间的萎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军事变革和国际军事环境的变化, 虽然给军事科普期刊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相比其他科普期刊而言, 其发展依然很艰难。

2.1 市场认知度偏低

我国科普期刊大多数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办的, 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目前, 除少数发展较好的期刊社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外, 不少科普期刊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严峻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 科普期刊具有明显的商品属性。作为商品, 其发行量便是衡量其市场认知度的标准。

目前, 我国的军事科普期刊只有几十种, 它们有的是已创办几十年的老牌期刊, 有的是经过改版的新刊。从发行量看, 有的达几十万册, 如《兵器知识》、《航空知识》和《舰船知识》, 这三大知识也堪称国内军事科普期刊的佼佼者, 但有的才10万册左右, 更多的才两三万册。我国是一个军事大国, 也是一个人口大国, 几十万册的发行量显然不足为奇, 相比日本的《世界舰船》和英国的简氏, 还有太大的差距。另外, 大多数军事科普期刊没有像其他科普期刊一样进行广告经营, 也是市场认知度偏低的一个原因。

2.2 市场营销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 我国的科普期刊比较注重的是编辑内功, 所以市场营销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品牌战略。军事科普期刊大多属于主办单位的一个宣传平台, 还没有像对待产品那样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 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形势下, 这种办刊模式很难对目前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作出及时反应。二是缺乏市场观念。军事科普期刊的主办者大多是军工科研单位、部队以及有关团体协会等, 几乎都是吃“皇粮”的事业单位, 因此缺少走向市场的压力和动力, 虽然一些军事科普期刊也在积极走向市场, 但体制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特别是随着保密形势的严峻和保密要求的提高, 主办单位更加注重的是一本杂志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2.3 市场竞争力缺乏

鉴于军事科普期刊的专业性和保密性, 我国主办军事科普期刊的单位并不多, 一般都具有相关行业技术背景, 分散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有的虽称作杂志社, 但实际上并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只作为单位的一个部门或小组, 多则八九个人, 少则三五个人, 甚至两三个人, 他们除完成出版任务外一般没有经营任务。虽然随着期刊改革形势的发展, 有些期刊开始市场化经营, 但并没有形成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杂志社也好, 编辑部也好, 还是作坊式办刊, 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3 我国军事科普期刊的发展探讨

对我国科普期刊的发展, 不仅仅是科普期刊从业人员有困惑, 其他科普媒体的创作同仁们也感到科普期刊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纷纷著文指出制约科普期刊发展的症结所在, 并提出了各自的发展策略, 这些都给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好的想法, 军事科普期刊也不例外。

3.1 集约办刊, 实现规模化经营

任何一种产品如果没有规模就形不成实力。期刊也是一样。随着期刊市场竞争的加剧, 期刊进入市场的难度加大。为了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 期刊出版必将走上以其主导产品为核心、多子刊扩张, 或主导期刊本身多版化、多主题化, 从而实现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的路子。因此只有规模发展, 我国期刊业才能在大力开拓、大幅滚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实现出版实力的飞跃。

从科普期刊发展现状来看, 其自身的局限性加之“造血功能”低下, 是制约科普期刊发展的问题所在, 随着出版体制的改革, 传媒的市场化趋势已不可阻挡, 科普期刊社必将改变依靠主管部门或政府的“输血”来维持生存的情况。科普期刊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接受挑战, 通过竞争打破旧的条条框框的经营模式, 才能提高科普期刊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

前面谈到, 军事科普期刊基本分散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 随着国家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和期刊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 几十年来形成的这种办刊模式将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 由于现有的军事科普类期刊大多属于行业集团主管、成员单位主办, 所以应建立行业内期刊集约化办刊的发展模式, 统一规划期刊的定位后, 各编辑部人员关系不变, 分散办公, 但可以共享相应的公共资源, 特别是在市场营销和广告策划方面, 实现规模化经营, 这样有助于形成行业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行业期刊的发展, 从而推动军事科普期刊的发展。

3.2 创新理念, 打造品牌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期刊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介, 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办科普期刊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瞄准”特定的读者群体, 善于发现他们的需求与渴望, 构造有创意、有生命、可持续发展的选题, 赋予期刊以灵魂和生命, 着力打造品牌期刊。在期刊的创意与策划、栏目设置、采访组稿、装帧设计乃至印刷工艺方面, 都要抓住科普期刊的特点, 以满足读者的科技需求为主旨。面对更加人性化的社会, 科普期刊不仅要重视对科学技术的普及, 而且要将价值理念融入更多的人文色彩, 将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办刊理念中去, 将科普期刊办成有思想、有知识, 既实用、又有趣, 图片精美、制作精良的能唤起人们潜在阅读欲望的期刊。《中国国家地理》就是借鉴了《美国国家地理》的办刊理念, 强调期刊要找到人与自然、历史能够平等交流的朋友的感觉而取得成功。因此,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创新是科普期刊发展所必须坚持的理念。

新军事变革和世界军事环境的变化以及台海关系等, 推进了军事科普期刊的发展, 也催生了众多军事爱好者。而他们获取这些军事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军事刊物和网络, 其中不乏军事科普刊物。一本科普期刊的内容能否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直接意味着读者对这本杂志是否满意, “满意”是读者从科普期刊中所获得的效用。对军事科普刊物而言, 在坚持保密原则的前提下, 编辑部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读者的需求, 结合国内外军事形势策划专题栏目, 及时报道军事爱好者关心的内容, 满足军事爱好者的阅读需求, 提高满意度。随着高新技术在武器装备研制中的广泛应用, 军事科普期刊也要向高端发展, 为广大从事武器装备研制的科研人员以及情报人员服务。所以, 军事科普期刊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面向不同层面的读者, 要不断拓宽栏目内容, 增加技术含量高的文章;在办刊理念上不能单纯地从读者的猎奇心理出发, 而是要肩负起传播国防科学知识、普及国防科学技术、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任。

3.3 细分市场, 界定目标受众

找准细分市场及目标市场, 是期刊经营成败的关键。通常在成熟的行业中, 任何一个公司都无法为该市场内所有的顾客提供最佳的产品服务。要取得竞争优势就要根据自身的条件, 找到自己能够有效服务的最具吸引力的细分市场, 而不是到处参与竞争。

界定目标受众, 是每种期刊必不可少的策略。但目前科普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贪多求全, 总是希望服务于更多的细分市场以扩大规模, 其实, 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只习惯于阅读与自己需求相吻合的期刊;因此, 只有在细分市场里找到自己的读者群, 并实实在在地研究读者需求, 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 才能获得更多的读者。

目前全国各类期刊近万种, 分工越来越细。就军事类的刊物来说, 在原有的《兵器知识》之外, 又分化出《现代兵器》、《轻兵器》、《坦克与装甲车》、《兵器》等, 还有《航空知识》、《航天》、《海洋世界》、《舰船知识》等, 陆、海、空、天全部“占领”了。有些期刊为了扩大市场, 从原来的月刊改为半月刊或者旬刊, 这样势必增加运作成本, 而发行量不一定能如期所愿。像《生活科学大观》无所不包, 谁都适合看, 结果是谁都不看;而《微型计算机》仅仅因为“我们只谈硬件”, 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 科普期刊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认清自身角色扮演的真正价值。

军事科普期刊要在市场化的今天, 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面对市场细分和读者阅读多元化的挑战, 就必须打造成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名牌科普期刊。从国家安全和军事发展的需要出发, 在栏目设置上应坚持和强化自身特色, 使之鲜明突出, 通过自身的文化含量和风格特色, 赢得读者的认同。

科普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 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 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应寻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的结合点。军事科普期刊也是一样, 既要适合读者的阅读趣味, 也要发挥引导读者文化消费、提高阅读品位的功能, 在运作过程中, 要积极寻找市场引导办刊和刊物引导市场的最佳契合点, 从而赢得更好、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军事科普期刊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针对存在的市场认知度偏低、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和市场竞争力缺乏等主要问题, 从集约化办刊、创新办刊理念和细分市场三个方面对军事科普期刊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普期刊,军事期刊,发展探讨

参考文献

[1].苏中.论科普期刊的产品策略[J].编辑学报, 2007 (12) :57

[2].孙际元.论我国科普期刊的发展趋势[J].编辑学报, 2003 (8) :286-287

[3].张伯海.中国期刊发展面临四大突破点[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2-11-19 (3)

[4].刘明华.科普期刊的市场营销策略[J].辽宁经济, 2009 (2) :71

[5].陶璐.树立读者意识, 强化期刊竞争力[J].传媒,

[6].刘明华.关于提高期刊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探索, 2009 (3) :34

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科普期刊发展 篇7

1 少儿科普期刊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想找到发展良方, 少儿科普期刊首先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1.1 同质化问题严重, 缺乏精品

目前, 我国的少儿科普期刊数量并不少, 但精品极少。很多期刊没有认真分析和找准自己的市场发展空间, 而是盲目地照搬同类期刊的成功内容, 却对少儿成长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没有思考, 内容缺乏深度, 没有个性, 结果势必导致同质竞争的问题突出, 风格大同小异, 版面内容千篇一律。

1.2 内容平庸, 人云亦云

很多少儿科普期刊对于热点选题总是“你做我也做”的态度, 大家做出来的文章角度都差不多。有些编辑甚至有这样的心态——“反正这届孩子毕业了就不看我们杂志了, 把以前的内容改改就能继续糊弄下一届孩子”, 所以不断地“炒冷饭”。这样平庸的内容明显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成长要求和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1.3 缺乏新的办刊理念和经营之道

大多数少儿科普期刊的筹稿方式比较陈旧, 板块设计和栏目策划缺乏创意, 缺少有新意、有分量的好文章, 而且在做期刊选题的时候, 压根没有考虑过选题的二次售卖甚至是更多次的售卖。在读者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样的今天, 这样的理念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和审美情趣。

1.4 传播手段老套、互动交流滞后

新媒体讲求个性化定制, 可以实现面对面实时传播各种信息, 满足读者的实时需求, 而传统媒体不可能实现这一功能, 输在了起跑线上。传统期刊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中间环节——组稿、审稿、编排、校对、印刷、发货流程用时比较长, 一个周期最快也需要十几天。这样一来, 当读者拿到杂志时, 杂志上刊登很多所谓热点都已经不再是热点。而编辑干脆就做越来越多的没有时效性的内容, 使杂志的可读性进一步降低, 恶性循环。与读者互动方面就更是传统媒体的老大难问题。十年前, 有些少儿科普杂志每个月能收到几百甚至上千封读者来信, 如今连收到的电子邮件量都已经大大减少, 何况是传统的纸质邮件?很多编辑都是靠自己的臆测来确定读者喜欢什么内容, 而并不知道读者真正需要的内容。

面对这样的问题, 少儿科普期刊的未来何去何从?

2 新媒体影响下少年儿童读者的新型阅读方式

阅读是少年儿童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目前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 传统的阅读习惯、阅读途径和阅读内容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少年儿童的阅读方式正经历着转型, 我们能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浅阅读

研究发现, 38%的少年儿童选择通过网络去寻求未知问题的答案。新媒体时代和大数据时代下, 孩子们很容易从网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我们能从网上查到的东西, 孩子们同样也能查到。这种信息收集方式有优势, 也有弊端。过于依赖网络会阻碍少年儿童理解和消化信息的能力, 甚至将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

大数据就是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如此海量的信息中当然也挟杂着大量的无效信息, 少年儿童想更多更快地获取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 只能放弃深度阅读, 进行浏览式阅读。

2.2 短阅读

在新媒体时代, 期刊、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正在逐步被讲求“短平快”的网络媒体所替代。少年儿童处理信息的方式正在随着这种趋势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他们越来越短时间和短内容的阅读方式, 对阅读时间比较长或者内容比较长的信息的忍耐力越来越差。短阅读的习惯会让孩子们在选择读物时抛弃长篇的文章, 更多选择短小浅显的文章。

2.3 杂阅读

由新媒体所构成的电子阅读系统已经成为了一座的空前强大的“图书馆”, 而新媒体时代的少年儿童越来越依赖这个内容庞杂、良莠并存的“图书馆”去获取他们所要阅读的内容, 他们阅读的内容越来越杂。研究表明, 有些孩子喜欢边听歌边完成网络作业, 边聊天边写作文等, 在不同的事情间进行着切换。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的阅读活动往往是浏览性的、消遣性的。

2.4 互动阅读

新媒体时代不仅仅是多媒体时代, 更是自媒体时代。新媒体在互动方面的优势是与生俱来的。新媒体使得少年儿童也有了公共话语权。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 除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由自主地选择内容以外, 他们还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或转发信息。这种互动性使得孩子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阅读时显露出个人风格。

这样的新型阅读习惯是否存在着某些弊端, 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但是少儿科普媒体应该引起重视, 积极地思考如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并且加以引导。

3 新时代的少儿科普期刊应求变

3.1 要有明确细化的读者定位

要通过研究和分析市场, 将原来宽泛的市场定位明确化, 只有细化了读者定位, 编辑在内容的选取上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使杂志的教育引导功能更好地发挥, 进而促进杂志发行量的不断提高。

3.2 打造少儿科普期刊精品

所谓精品刊物应从在政治、文化方向上, 在内容的选择上, 在形式上, 在语言文字上及版式、装帧上各个方面精心打造。良好的品牌可以加强读者对期刊的忠诚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精确的市场定位, 是少儿科普期刊打造精品的基础;不断创新内容, 是少儿科普期刊打造品牌的关键;独特的编排风格, 是少儿科普期刊培育特色、打造品牌的保障。

3.3 努力培育广告增量

目前, 绝大多数少儿科普期刊广告版面十分有限, 许多期刊甚至根本没有广告收益。其实, 正是这种滞后使我国的少儿报刊广告业成长空间巨大。长期以来, 广告商对少儿期刊的广告价值认识不足, 这种观念上的误区, 严重地制约着少儿期刊广告经营。要扭转这一局面, 必须在做强报刊品牌的同时, 推广品牌, 充分利用少儿科普期刊发行量大的优势, 重视广告经营的个性化策划。

3.4 延伸产业链, 走多元化经营之路

当前, 绝大多数少儿科普期刊的发行主要依靠邮发和校网代理发行, 仅靠发行量创收。未来的发行方式很可能更多地以网络为载体, 邮发和校网这种传统的发行优势资源一旦萎缩甚至丧失, 少儿科普期刊的生存必然面临巨大的考验。

不少少儿科普期刊只有纸质版本, 官方网站也只是将纸质版本的内容原样上传, 基本没有挖掘和发挥出新媒体的作用。有些少儿科普期刊的决策者有这样的思维模式:扩展期刊的经营思路无非就是做电子版, 再不然就是建个网站, 建几个读者交流QQ群什么的, 现有的编辑在做本职工作的同时, 顺带手就能把这些活干了。其实, 这种认识非常肤浅。这些工作如果没有专业人才进行长期管理经营, 所得到的效果必然是隔靴搔痒。

以网站为例, 近年来我国的科普网站和网页数量不断增长, 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科普内容, 如健康、环保方面的内容受到广大网民欢迎。不过, 我国多数科普网站的建设水平仍然较低。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约有310万个网站, 其中有近八成网站处于闲置状态, 科普网站只占1%, 其实还大有发展潜力。有些少儿科普期刊的决策者认为无论网站还是电子版, 其内容都应该基于纸质版本。其实这种思维也是很有局限性的, 纸质期刊的网站和电子版应该有独立的生存空间, 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内容, 以全新的理念办刊, 拓展经营思路, 有效地延伸产业链, 走多元化经营之路。

3.5 不断延伸服务内容

如今, 少儿科普期刊的卖点是什么?答案是应该卖服务。

少儿期刊应该积极挖掘资源优势, 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 不断拓宽服务项目, 利用少儿图书、少儿用品、教学培训、夏令营、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形式的活动, 与新媒体联手, 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内容。

如今是新媒体时代, 也是大数据时代。2015年, 习近平总书记访英期间, 马云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家代表, 成为了英国首相卡梅伦的顾问。这不仅仅是英国政府的一种政治手段, 也表明了大数据的巨大价值。英国政府希望通过马云等中国互联网企业家手中的大数据, 获得中国消费者的兴趣、习惯等重要信息, 进而调整对华的贸易政策。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中国的少儿科普期刊同样能够了解当前的少年儿童希望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传统的少儿科普期刊大都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给读者介绍知识。而我们能介绍的大部分知识对于当前的少年儿童来说, 他们都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获得。其实读者需求的并不是知识本身, 而是谈资, 是信息。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帮他们去伪存真, 为它们私人订制。

以《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为例, 我们可以了解到少年儿童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样的信息, 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博物》杂志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超过217万, 每天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 很快就会得到博主的回复。其中最常见的问题类型是读者发来他见到的某种动植物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东西”, 或是他见到的某种现象, 问“这是为什么”。这种“这是什么”或“这为什么”的问题平均每天大约有2000个。读者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不但得到了为它们私人订制的资讯, 还与刊物形成了深厚的友情, 这才是在新媒体时代应该有的读编互动。

3.6 巩固自身优势, 给读者一个购买的理由, 让孩子的父母安心, 让孩子舒心

少儿科普期刊与新媒体相比较, 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

第一, 少年儿童接触网络等新媒体, 容易接收到不良信息或是虚假信息, 使他们得到错误的认识, 甚至沉湎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 (2015) 》指出, 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研究者认为, 微博平台开放性高, 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 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 因而成为众多新媒体假新闻的信息源。正规出版的少儿期刊, 在社会上具有公认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这一点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很重要。另外, 我国对于网络的监管力度已经大大加强, 立法也正在逐步完善。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也指出, 保障网络安全和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的重要性, 也为我们的媒体工作者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蓝皮书在新媒体发展的十大未来展望中也提到了新媒体传播立法正在提速。在网络环境越来越好的情况下, 少年儿童通过网络获得的有益信息就会更多, 而少儿科普期刊整应该是这些信息的主要的提供者。

第二, 少儿科普期刊具有弥补或推进教育的功能, 因此学校老师会组织开展导读, 而网络等新媒体则缺少这一优势。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少儿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要配合新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也给少儿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少儿科普期刊不但可以卖私人订制的资讯, 还可以私人订制的课程, 而这些也都是服务。

第三, 少儿科普期刊还便于学校展示和推荐, 便于少儿读者和家长收集。这些优势使得少儿期刊在面对新媒体蓬勃兴起时, 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也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在新媒体兴起的背景下, 中国的少儿科普期刊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 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任重而道远。少儿科普期刊只有求新求变, 才能求得新发展, 取得新效益, 站稳脚跟, 赢得市场, 不断发展壮大。

摘要:新媒体发展有怎样的未来展望?在新媒体时代, 少儿科普期刊面临哪些问题?在新媒体的影响下, 少年儿童读者形成了什么新的阅读习惯?少儿科普期刊应该如何相应地求变?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大数据,少儿科普期刊

参考文献

[1]宁萍.新媒体时代少儿期刊发展之我见, 20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 (2015) , 2015.

[3]邹佳伶, 杜胜男, 张昭容, 等.新媒体对少年儿童阅读习惯和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长江三角地区为例, 2014.

科普发展 篇8

一、我国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现状分析

1. 我国专门针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开发的科普宣传网站很少

中国公众科技网科普网站导航是目前我国提供科普网站检索较为全面和权威的导航系统, 根据该导航系统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科普网站按内容共分为22类总计538个, 其中综合性科普网站最多, 共有112个。而以灾害主题检索到的仅有中国地震科普网、创新技术博物馆、地震科普之窗、中国消防网4个, 其中只有中国地震科普网和地震科普之窗2个网站是专门针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开发的科普网站[2]。这个比例与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要求相距甚远, 也远远不能满足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需要。

目前我国现有的防震减灾科普网站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各级地震部门建立的专业网站, 如中国地震局主办的中国地震科普网、福建泉州市地震局主办的地震科普之窗网站, 这类网站所传达的地震科普知识专业、全面和深入, 但网站数量太少;第二类是各大门户网站、综合科普网站中包括的防震减灾科普栏目, 如新浪网的地震科普新闻中心、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地震馆栏目等, 这类网站是在综合科普宣传中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行的常识性和基础性的介绍, 数量不多, 专业性与全面性都还有待提高;第三类是近几年来在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同时建设了相关网站, 如平湖市地震科普网就是在平湖师范附属小学建设的, 这种依托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开发网站进行科普宣传的思路很好, 但网站内容比较贫乏, 形式比较单一, 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

2. 缺少结合小学生群体需求开发的防震减灾科普网站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 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 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学生网民由2009年的28.8%上升到30.6%[3]。在我国数量不多的防震减灾科普网站中, 大多数是没有区分受众群体的大众网站, 对1.4亿学生网民这样一个庞大而特殊的受众群体来说, 除了依托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的网站以外, 目前还没有专门供他们使用的地震科普网站。可即便是依托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的网站, 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与其他大众地震科普网站很接近, 并没有充分重视和开发针对他们特点的内容, 不能真正体现小学生受众的特殊需求。

二、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研发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发展的新要求

1.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研发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 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开展形势多样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 而网络科普作为地震科普中新兴的、影响较大的方式必将成为重要方式之一。

据调查和统计, 在地震灾害面前, 小学生是最易受伤害的群体之一。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缺乏防震减灾知识, 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防御能力不强, 遇到地震惊慌失措, 使人员伤亡加大。汶川地震中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实例告诉我们, 有无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效果就是不一样[4]。因此, 积极开展针对小学生的地震科普宣传, 使其了解必要的地震知识, 掌握基本的防震减灾技能,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地震科普宣传的重要意义还在于, 其不仅只是增强小学生个体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减灾技能, 还可以以其为核心辐射到家庭和全社会,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素质。

2. 利用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进行科普宣传的可行性

近几年来, 全国各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和《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 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这为科普宣传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而现在很多小学本身就建有学校网站, 这又为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学生网络学习技能的日渐提高, 通过科普网站来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将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小学生好新、好动、好学、好胜, 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 可以通过网络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逃生技能, 通过网络趣味问答、视频动画等方式吸引其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防震减灾教育的效果。

三、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内容设计与特色研究

1.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内容设计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作为一个受众群体特殊的网站, 在其内容设计和栏目编排上既要考虑满足科普宣传的需要, 又要考虑受众的特点和需求, 真正做到易学、易懂、易掌握。本项目组认为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具体可以设计以下几方面的模块。

(1) 地震奥秘模块

这部分是对为什么会发生地震的介绍, 其中包括地球构造、地震成因、地震种类、地震预测等专有名词的介绍。可以通过对地震成因等画面的动画模拟, 使枯燥的理论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

(2) 地震来了怎么办模块

这部分是关于地震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的科普知识, 包括防震准备、逃生路线、自救与互救等。可以通过卡通人物动态模拟演示, 配以语音讲解等方式。

(3) 地震过后做什么模块

这部分是关于地震过后如何及时联系亲人和老师、如何自我调适和恢复心灵创伤的知识。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 指导小学生如何进行灾后的身心恢复。

(4) 地震历史博物馆模块

这部分是关于地震历史记录及地震人物等知识的宣传, 包括中国地震知多少、地动仪介绍等。可以通过三维虚拟场景展示中国历史上的地震, 使小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及地震的具大危害。

(5) 地震影视模块

这部分主要提供与地震有关的视频和动画片, 包括一些原创的地震科普动画, 同时满足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两方面的需求。

(6) 防震知识测试和竞赛模块

这部分主要为小学生设置一些趣味问题、竞赛活动、互动性强的小游戏, 包括地震常识、防震措施、逃生路线、信息传递、救助常识等方面。

2.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特色研究

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不同于大众科普网站, 在满足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 调动其学习的兴趣, 让其在趣味学习中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项目组认为小学防震减灾科普网站应该具备以下特色。

(1) 参与性与互动性强

小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但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科普信息, 效果往往并不会很好。通过设计论坛、留言板等互动板块,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适时开展在线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活跃网站气氛,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2) 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科普宣传必须要考虑到小学生接受深奥科普知识的困难性, 要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地震灾害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游戏等多种表现形式, 利用三维技术等网络技术, 增强科普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 给小学生以听觉和视觉上美的感受。还可以考虑利用网络游戏传播防震减灾知识, 但要注意游戏情节中的科普内容和科普分量, 以免知识氛围太重降低了学生对游戏的亲近度, 或游戏氛围太重而降低了科普的教育效果[5]。

(3) 开发具有特色的原创科普作品

科普网站要想具备自己的特色, 就必须要以受众为中心, 结合受众需求提供科普产品, 尤其是提供一定数量的原创作品。这些作品可以与学校情况紧密结合, 比如依据学校实际地形图设计的逃生路线动画、学校防震措施的科普科教宣传片、校园内模拟避震的网络游戏等, 这样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又增强了科普宣传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詹正茂, 舒志彪.中国科学传播报告 (2008)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中国公众科技网.科普网站导航[EB/OL].http://site.91kp.com/web/Default.aspx.

[3]CNNIC发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2011-01-19.

[4]田力.由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引发的思考.四川地震, 2009 (3) .

扩大科普杂志社会效益的发展策略 篇9

1 把好选题关——内容是科普杂志的灵魂

如今 , 新媒体的发展为传统纸质媒体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 由此 , 大众读者也对传统纸质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体背景下 , 纸质科普期刊如何更好的发展 ,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期刊的内容——内容 , 是科普杂志的灵魂。以《大自然探索》杂志为例 , 其内容特点主要有三个 :新、特、贴近生活。新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 作为科普期刊 , 就有责任将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通报给广大读者。特 :杂志需要在选题策划方面树立起自己独特的风格 , 有独特的视角 , 才能吸引眼球 , 才能拥有自己的忠实读者。贴近生活 :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 选题不能脱离生活 , 否则就偏离了“普”的本意。

杂志编辑要充分立足于本杂志的特点 , 对接收到的稿件进行充分的思考、论证 , 对策划好的选题慎重地选择作者 , 要在作者创作之前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 , 才能保证杂志的内容质量 , 才能维护杂志的品牌形象。

2 提高编校质量

经过初审程序 , 编辑筛选出了基本符合出版要求的稿件 , 且已经对文稿有了大概的了解。但一般来说 , 编辑部收到的稿件只能算是“半成品”, 距离出版尚有一定距离 , 编辑还需要对文稿中的各要素做出调整 , 以达到出版要求。所以 , 对一件文稿的出版来说 , 编辑加工这一环节 , 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首先 , 编辑人员应在初审的基础上 , 与作者进行充分沟通 , 对文稿的内容进行删减 , 对表达方式进行调整 , 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 同时赋予文稿本杂志的语言风格。可以说 , 这个环节也是对文稿进行“再创作”的一个过程。

其次 , 编辑要对稿件进行加工。“加工”是指对文章内容、文字表达、图的制作和技术规范等进行加工的过程 , 同时 , 还需斟酌文稿的正副标题、章节标题等是否合适。在编辑加工环节中 , 要对整篇文稿进行加工润色 , 使语句更加通顺 , 表达更加精炼、流畅 ;应规范、统一文中标点符号、单位及量的用法 , 检查药品的名称 (中文名称、英文名称、英文缩写、化学符号等) 、机构的缩写等是否正确 , 使用的名称形式要做到全文统一 ;插图的格式是否规范 , 尺寸大小是否合适 , 文图是否吻合 ;文中的数据等信息必须要做到上下文一致 ;此外 , 还应该避免错字、别字现象的发生。

第三 , 做好杂志的版面设计 , 也是编辑加工流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每篇文章应设计成合适的篇幅大小 , 版面设计应能够突出文章的重点 , 应该符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 , 同时做到版式活泼 , 增加阅读乐趣 , 充分利用版面 , 体现出纸质媒体有别于新媒体的版面优势。

3 拓宽发行渠道

发行人员也必须要跳出固有的发行思路 , 目光市场化 , 思路经济化 , 方式数字化 , 从“被动发行”转变为“主动发行”, 从“坐着发行”转变为“走出去发行”, 从“电话发行”转变为“网络发行”。

发行人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主动地、积极地开拓新的发行渠道。在地区上 , 尽量使杂志的发行面覆盖到全国范围 , 尽量减少发行盲区。在读者群方面 , 尽量使杂志的发行尽量覆盖到每个适合阅读本杂志的年龄阶段和读者群体。以《大自然探索》杂志为例 , 本杂志是可以面向各个不同年龄段读者的 , 但有些发行人员思维比较受局限 , 将发行的重点几乎全部放在中小学生这一读者群上 , 这显然是不完全正确的。发行人员应努力开拓其他读者渠道 , 使大众科普杂志真正做到向大众普及。

此外 , 发行人员应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的强大宣传功能 , 充分利用淘宝网、当当网等新型发行渠道 , 扩大对杂志的宣传 , 丰富杂志的发行方式 , 同时尝试探索数字发行渠道 , 三管齐下 , 才能在传统纸质媒体受到新媒体强大冲击的形势下 ,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 加强与读者、作者的互动

科普杂志面向的是广大群众 , 目的是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知识 , 所以要十分重视同广大读者的联系互动 , 在扩大读者群的同时 , 吸引、培养、扩大作者群。

目前 ,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广泛普及 , 以及微小说、微电影等“微文化”的兴起 , 我们进入了一个微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科普杂志 , 在传统的通过杂志版面与读者实现互动的基础上 , 也应该利用这些新型的手段 , 更进一步与读者进行交流 , 及时地得到读者的反馈信息和在生活中的新发现 , 杂志可以将部分具有可读性的互动内容反映到杂志中 , 激发读者的科学兴趣 , 培养杂志的忠实“粉丝”。使读者由“被科普”到“追科普”, 从“追科普”到“要科普”。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 使科普杂志在为广大读者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 , 更发挥出培育科普环境、营造科普氛围、培养未来科学人才的作用和功能来 , 真正实现和扩大科普杂志的社会效益。

5 增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提高杂志的整体水平 , 离不开强大的团队支持 , 所以 , 提高编辑、编务人员的整体水平 , 提高发行、运营等岗位的业务水平 , 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 , 应注重职业教育 , 培养编辑、发行等各岗位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出版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 , 即是以他人的劳动成果为基础 , 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为他人做嫁衣裳”。所以 , 出版从业人员应该处理好个人的情绪问题 , 细细体会职业荣誉感 , 培养职业道德。无论是编辑 , 还是发行、运营、渠道维护人员 , 都应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 自然实现工作成绩的提高 , 从而提升职业荣誉感和自信心 , 形成良性循环。编辑人员更要不断更新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 , 努力提高业务能力 , 按照出版要求和规范 , 对刊出的所有稿件严格把关 , 保证杂志的质量。

6 优化工作流程

对科普杂志来说 , 要想不断扩大发行量、扩大社会效益 , 在提高编校质量、增加发行力度的同时 , 也应不断优化杂志的各项办公流程。

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 , 节能减排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全社会也在不断推进这一环保理念。出版行业是“用纸大户”, 传统的投稿、稿件修改过程中的三审三校等环节都离不开纸。现在 , 传统的手稿邮寄投稿的方式正在逐步地被更为快捷、环保的电子邮件投稿方式所取代 , 稿件的一些修改步骤也逐渐向“无纸化”办公转变。在新形势下 , 在投稿、稿件修改、与作者和读者进行沟通等环节中 , 减少纸张的利用 , 推进电子化、网络化 , 不但可以降低运营成本 , 也更加环保。

同时 , 在日常的工作中 , 不断根据实际情况 , 优化、调整办公程序 , 使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完成时间和质量要求 , 责任到人 , 这样可以促进杂志社的工作更加有序地整体向前推进。应充分利用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软件 , 以降低人力成本 , 增加工作效率。

摘要:我国对科普工作十分重视, 科普杂志肩负着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艰巨任务。本文就如何办好科普杂志, 如何更大程度地发挥好科普杂志的社会效益提出了几点思路。

关键词:科普杂志,社会效益,选题策划,编校质量,发行

参考文献

[1]李娜.科技期刊科普功能拓展初探[J].江苏科技信息, 2010 (11) .

[2]林凤生.怎样做好科普期刊的编辑工作[J].编辑学报, 2003 (1) .

[3]刘民渡.如何提高期刊版式设计的视觉效果[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 (6) .

[4]刘长波.论科普的公益性特征与产业化发展道路[J].科普研究, 2009 (4) .

科普发展 篇10

以科学技术的视角,发挥影视传播的特长,传播先进的科技文化,准确地展现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精神,把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与实践,引入到深刻文化层面,是科普传播中的重要环节。我是长期在县级广播电视媒体部门从事采编工作的,就拿古田县广播电视在传播科普知识实践来说,也是经过不断的磨合,不断地探索,达到不断的进取。

2008年3月6日,古田广播电视台播报一条消息:福建古田县水口镇湾口村附近发生4.1级地震。这条突发性新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第一时间向公众透露,这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然而,针对民众疑问,广播电视台同时开辟“防震减灾一席谈”栏目,邀请专家作客解答听众和观众的疑虑,利用电视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将记者在现场拍摄下来的图像资料,由专家直观解答。同时,专家还向全县公众宣传防震知识。一周时间,播报地震灾害以及震后恢复生产等消息仅5条,而播发预防地震的科普音响20件、图像30盒、科普文字报道30条。本来是一条简简单单的突发性消息,由于编排得当,做足科普这篇文章,使得灾难性报道变成了向全民普及科学知识的大讲堂。

2 转变编排模式,精制受众喜欢科技栏目

在几十年的广播电视采编中,科教电视节目是最难的一环,它有其独特的规律;一方面,它属于分众节目,它的固定观众群体是一些知识层面较高、对科技知识求知欲较强的群体;另一方面,电视科教栏目身处“电视”这个大众传媒中,“大众化”是它的根本属性。因此,利用相对分众化的内容制作出适合大众口味的节目,是电视科技栏目的难点所在。科教类节目属于“生活服务类”节目范畴。科学严谨的态度,实用性较强的内容,指向性明确的选题,是科教节目策划者首先要遵循的。科教电视节目的任务是将科学知识,经深入浅出的报道和介绍,通过生动有力、有效的节目传达未知理念,进行科学普及工作。因此,在栏目化的科教节目中,以科技资讯为主,以科技新闻为依托来进行内容的采编工作,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古田县食用菌研究所每年都有新的菇类问世,新闻媒体除了将最新科研资讯传播给受众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展现给观众,然后在科普版块侧重知识性的传播,专题部会请来县内知名食用菌专家作客讲解。广大农民不但能得知最新科技咨询,而且还能享受科技带来的实惠。因此,抓住新闻事件,及时挖掘亮点,有效延伸主题是科技资讯节目采写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尤其在科技资讯领域,贴近生活的内容、贴近生活的报道形式,都必须具有新鲜、活泼的特点。

3关注受众切身利益是传播科普的重要切入点

利用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科普知识,其最终目的就是体现传播效果,这当中受众的接受程度,受众的切身利益又是广播电视媒体重要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是科普传播活动的归宿和新的出发点。去年以来,古田县平湖镇成立全省第一个村级“百姓之声广播室”,百姓之声广播室充分运用广播这一载体,将群众关心和关注的天气农事、灾情预测预报、科学种养、科学经营等汇编成群众语言,向广大农民播放,农民在田间地头一边干活一边还可以听到他们喜好的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县级电台将平湖镇的这一做法进行科学整合,把来自农村基层第一线的消息、素材作进一步的梳理,并运用县级台数字音频广播的先进设备,与镇里的原班人马互动资源。县级台在侧重科普传播的“对农村广播”节目中与当地采编人员实行电话连线,这样一来既扩大了传播覆盖面,又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镇里和村里的群众可以全方位地收听到更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各种科普资讯。在去年全省广播电视好新闻评选中,古田广播电视台选送的科普专题“‘百姓之声’心系万家”获得二等奖。

4 调动受众喜好情感是传播科普的有效途径

广播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普类节目如何科学、合理的定位、编排,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内在因素,只有好看的节目,只有观众需要的节目,才会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才能把科普的传播工作落到实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站等新的传播媒体的出现,人们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要求将会愈来愈高,因此,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运用科学发展观做好科普传播将是广播电视媒人面临的职责。

古田县黄田镇的马蹄笋是当地的重要产业,如何做好这篇科普文章,我们曾经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电台利用媒体声音传播的特色,在“对农村广播”节目中,将马蹄笋产业发展用讲故事的形式播出,主持人带磁性的声音娓娓道来将本为古板的形式变为生动的科普故事。而电视则利用画面的特色,全景播放马蹄笋场景,并层层剥皮声画并茂演绎这一产业的发展历程。在2010年全市广播电视好新闻评比中以马蹄笋为主题的科普专题“小小马蹄笋农村大产业”获市级一等奖。

5创新发展现代科普传播内容是满足城乡民众对新科技的需求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科普传播也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崭新的特征。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直接冲击着传统的科普观念和科普方法;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等科普办法已然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回顾广播电视媒体多年传播科普的实践表明,只有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技巧,才能跟上前进的步伐。

2010年9月17日,古田广播电视台播出“京福高速铁路在古田县洋上村设站”的新闻,省市广播电视台也在同一时间播报,这是古田人民盼望已久的大新闻。然而仅仅播报一两则资讯消息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面对高铁这个新生事物大多民众是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许多人至今没有坐过动车,甚至有些人还不知道什么叫高铁?广播电视电台除了在“古田新闻”中播报来自京福高铁古田段的建设新闻外,最重要的是在电视台的“农村天地”和广播电台的“对农村广播”两档节目中开辟科普类版块“走进高铁”。首先,广播电台采用男女对播和邀请高铁建设指挥部工程师讲解相结合的形式,将高铁的基本常识让听众乐意接受。电视台则利用电视画面直观,现场感强的特点,全方位介绍京福高铁古田段的走向、列车时速、乘坐动车的规则、以及施工建设期间涉及到的带有技术含量的施工过程,例如隧道建设等。原先编辑制作人员当心这样做会不会让观众和听众感到厌烦,节目播出后,出乎意料的是许多观众和听众纷纷打来电话要求重播,这让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事实说明,要实现有效的科普信息传递,就要了解掌握传播内容和受众对象,调查研究传播内容与传受双方的关系。只有这样,科普传播才能走出古板没有生命力的说教宣传怪圈。

作者简介:

黄招辉 ,福建省古田县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

天津市科普基地建设发展研究 篇11

天津市科普基地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开展认定。 1998年至今,在基地创建工作中,天津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始终把科普基地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科普基地管理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以科普基地、科普基础设施、网络为一体的科技传播体系,实施了项目支持、政策鼓励、资源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促进措施,使得科普基地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快的发展,覆盖面、总数量和科普服务能力都有了较大增长。

1天津市科普基地总体现状

截至目前,天津市93家市级科普基地年接待量超过千万人次,成为全市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其中, 由市级政府部门主管的基地达到43家,占基地总量的46.23%;由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科普文化休闲单位兴建的基地为28家,占基地总量的30.01%; 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自觉肩负社会责任面向公众开放的基地为22家,占基地总量的23.65%。

全市93家科普基地中含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40家,涉及环境保护、减灾防灾、公共安全、现代农业、医疗健康、民生科技、公共交通、国防、生物技术、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多个科技领域,覆盖以青少年、妇女、农民等科普工作重点人群为代表的全体公众,年接待量超过600余万人次,通过举办竞赛、讲座、青少年(冬)夏令营、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种形式多样的科普主题活动,受益公众近150余万人次,成为全市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

2基地类型与科普工作特色

目前,天津市初步形成科普场馆、科普主题公园、 科普活动站、专题类科普基地四大类型科普基地,科普服务能力和传播水平大幅度提升。其中,科普场馆类基地11家,占总数的12%;科普主题公园类基地12家,占总数的13%;科普活动站类基地21家,占总数的22%; 专题类科普基地类基地49家,占总数的53%。

2.1科普场馆类基地

天津市拥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科普场馆(含科技馆与科学技术博物馆)11个,其中,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科普场馆7座,小于5000平方米的中小型科普场馆(500平方米以上)4座。场馆拥有科普专职人员620人,兼职科普人员713人,总建筑面积27.49万平方米,科普展厅面积13.23万平方米,年参观人次近400万人次,年平均开放天数达到200天。

由天津市市级政府部门兴建的科普场馆为7家, 分别是隶属于市科协的天津科技馆,隶属于市文广局的平津战役纪念馆和天津自然博物馆,隶属于市公安消防局的天津消防教育馆,隶属于市水务局的天津节水科技馆,隶属于市国土房管局的蓟县地质博物馆和隶属于市规划局的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各主管部门均对科普场馆的正常运行给予了资金、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保障。2014年,年度科普经费筹集额超过3000万元,科普活动支出达到了总使用额的67.77%。

科普场馆类基地的利用效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先进水平。2007年建设部、发改委联合颁布的《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对常设展厅单位面积年观众量的规定是30~60人,天津市科普场馆年均每平方米展厅所接待公众超过了57.67人,是全国平均水平14.39人/平方米的4倍,达到了国家标准规定的上限。

科普展品密度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先进水平。2014年,天津市科普场馆的常设展品共计34864件,按照建筑面积计算,平均密度为12.53平方米/件,接近《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对科技馆展品数量规定的上限(15~30平方米/件)。此外,天津市科普场馆人均展示面积居全国前列,每万人拥有的科普展厅面积达到了101.79平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7.85平方米的13倍。

2.2科普主题公园类基地

随着天津市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天津动物园、天津市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一批具有独特自然科学景观的旅游景区积极创建科普基地,已成为支撑我市科普基地发展的新生力量。

2013年度天津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调查显示, 全市主题公园类基地最具吸引力。以海昌极地海洋世界为代表的主题公园类科普基地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或人工景观,通过旅游与科普相结合的规划设计, 在内容宣传与展示形式上,将科学知识、科学观察与实验及观光旅游融为一体,对公众显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全市四成左右公众曾游览动物园、水族馆或植物园等一次以上,位居全部休闲文化场所第一位。

2.3科普活动站类基地

作为全市青少年课外实践活动的主阵地,依托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宫、校外实践基地等建立的科普活动站类基地,目前已覆盖天津市各区县,已初步形成体系,在活动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校内外科普活动结合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机制,并通过建设科技探究实验室,培育特色科普活动,开展辅导员培训等多种途径,为提升全市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水平做出了贡献。最新科普工作统计数据显示,此类基地年举办讲座1600次,受益青少年16.49万人次;组织专题展览61次,受益青少年5.6万人次;举办科技类竞赛66次,受益青少年32.21万人次;成立青少年科技兴趣小组6000个,受益青少年28.27万人次;举办科技冬(夏)令营20次,受益青少年1.5万人次;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受益青少年超过21万人次;年总接待人数达到54万人次。

2.4专题类科普基地

由创新型企业、科研单位等构成的专题类基地, 已成为天津市科普基地的有生力量。截至目前,由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科普文化休闲单位兴建的基地为28家,占基地总量的30.01%。此类基地依托自有的高水平创新实验室、工程中心、生产环境等,面向全市公众定期开放,在符合保密性、安全性等要求的前提下,设计适于普通百姓参观的线路, 编制通俗易懂的科普讲解词,将最为前沿、高端的科技研发成果,从“庙堂”请至“江湖”,在提升广大公众科学素质水平的同时,也为公众理解科学、支持科技研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天津市科普基地的功能与作用

3.1成为全市科学传播的主阵地

近年来,市科普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普展教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与特长,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从公众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的热点出发,结合基地的工作基础,以传播前沿科技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弘扬科学精神为重点,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普活动,以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贴近群众、 服务群众,成为全市科学传播的主阵地,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科普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2成为全市科学传播的创新高地

近年来,天津市科普基地在宣传内容上,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最新成就联动;在表现形式上,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科技手段实现内容展示,使科普基地不断向我市科学传播创新高地迈进。空客A320模拟驾驶舱、模拟地震平台、全息音响等一批高新科技展品已成为天津科技馆新的“镇馆之宝”;数控车床、环境监测、动漫创作设计等创新性校外科学探究课程已在校外教育机构类科普基地普及推广;以中药现代化、垃圾环保处理、干细胞技术等高新技术及前沿科学知识为普及内容的科研院所开放类科普基地逐渐彰显科普生力军的作用,对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3.3成为面向社会聚集科普资源的有效方式

发动社会力量兴办科普基地,成为面向社会聚集科普资源的有效方式,并对促进科普工作社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社会科普资源进入科普网络,使天津市科普工作的整体思路得以拓宽,推动了天津在科普工作的方式方法、形式内容、渠道途径等方面的创新。科普基地的设立,吸引了众多有一定条件和相当实力的单位部门主动参与科普工作,实现了全社会各行业、部门和各有关单位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了全社会投入科普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天津市科普基地科普工作存在的不足

4.1亟需开展科普基地绩效评估工作

新形势下,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天津市经济社会得到不断发展,公众对科普基地传播的内容和手段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亟需研究制定适应我市科普基地发展需要的绩效评价标准。同时,科普基地的发展类型与发展模式逐步明确。为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与特长,亟需针对各基地的不同功能、类别,开展基地绩效评估体系建设工作,结合新形势对科普工作的新要求,研究制定一套适合天津本地的,适合科普基地发展需要的管理标准,亟需制定并完善科普基地在公众开放制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活动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亟需在评估体系指导下,建设有利于全市科普基地整体水平提高,并且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符合需求的科普基地群。

4.2科普基地科普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天津市科普基地的运行和管理的问题主要是各科普基地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标准规范,缺少高标准的科普基地,只能在数量上统计出基地科普设施的发展规模,无法从质量上体现科普服务能力的整体发展水平。部分科普基地工作仅仅局限于评审与授牌阶段,在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制定基地命名后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引领、示范、服务公众的相关计划。同时科普基地命名后续工作也不完善,缺少后评估体系,使得基地的后续管理工作缺少抓手,不利于相关工作的长期开展。此外,还存在基地展示内容与科技创新发展结合不紧密,设计创意水平不高、展示手段单一,在科学展示方案研究、展示设施设计与研发、户外科普标识导览系统和参观路线设计、讲解词及宣传资料编制、活动组织策划等方面创新研究能力有待加强。

5加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5.1加强领导,优化基地科普工作发展环境

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进一步提高对科普基地传播能力提升重要性的认识,统筹部署、集成资源,引导全社会共同推动创建科普基地工作。制定并出台《天津市科普基地标准》,制定并颁布实施《天津市科普基地管理办法》,对科普基地实行认证制度、年检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要求科普基地明确划定组织和管理层的职责,所有的科普基地在年底提交本年度工作报告,对科普基地实行年度检查或抽查。建立天津市科普基地的监测、评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使科普基地成为加强我市科普能力建设的主要抓手和重要支撑。

5.2分类别提升基地科普传播能力

进一步深化市级科普基地服务能力和水平考评工作。加强对我市科普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科普资源社会化作用,定期围绕传播成效、保障机制、创新成效等三方面开展基地考评工作,为科普基地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并引导基地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品牌科普活动,有效提高科普服务能力,为提升全市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提高以科普场馆为代表的市级科普基地的互动娱乐功能,满足公众进入科普场馆以休闲放松为主、以知识学习为辅的个性化需求。立足我市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支持重点科普场馆面向百姓生活关心的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卫生保健、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等话题,利用先进的展示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开发互动程度高、娱乐性强的科普展教具、科普小微展览和临时展览,以生动、直观和交互参与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支持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利用现有设施和资源建设专业或产业科技类、体验型科普场馆。 加强对科普基地的分级管理、指导和监督评估。实施科普基地能力评价工作,促进科普基地提升展品、展项、展具的研制开发水平,鼓励基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特色科普展览,强化科普场所的传播能力。

支持主题公园类科普基地打造典型科学景观群, 制作能够深入揭示其科学内涵、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户内外科普标识,开发特色主题科普参观路线,并配合科普讲解词,实现科普服务能力的提升。大力开发建设科普旅游文化场所,研发一批与科技和科普相关、体现天津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多系列、多主题科普旅游线路,重点打造现代制造之旅、现代设计之旅、 现代农业之旅等经典旅游线路。让公众在休闲娱乐中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技统计的建设成果,感受科学魅力。

5.3培育基地形成科普创新意识与能力

通过项目推动,加强科普基地在开展科学展示方案研究、展示设施设计与研发、户外科普标识导览系统和参观路线设计、讲解词及宣传资料编制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推动科普基地在制定公众开放制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活动资金保障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提升策划并组织实施特色科普活动的创新水平。

提升基于互联网等媒体的科普服务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终端载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广大公众更加倾向于利用更为便捷、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热点内容全的渠道获取科技信息,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水平。基地科普事业亟需跟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脚步,抢占新型信息传播平台,利用网络这一更为便捷、展示信息更为丰富的平台传播科学知识,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利用APP、游戏软件等新型载体形式开展科普工作。

鼓励基地发展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面向百姓关注的科学热点话题,围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类别,开展科普旅游、科普演出、科普书籍、科普玩具、科普手机游戏、科普动漫影视作品等优秀科普作品进行创作与开发。

5.4加强科普基地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专题讲座、参观访问、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科普基地传播能力的具体问题,面向我市科普基地的管理人员、科普展教设施设计开发人员、科普活动策划人员、科普导游词开发和讲解人员等开展专题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普基地人才队伍,大力提升我市科普专业化服务能力。

上一篇:整体度假旅游研究下一篇:两个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