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024-10-16

河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通用8篇)

河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篇1

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评选命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引导并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江苏省内注册并合法经营两年以上,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创意设计业、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工艺美术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产品数字制作和相关服务、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各类所有制文化企业均可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

第三条 在江苏省内进行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文化企业和行业集聚及相关产业链汇聚,对区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的特定区域,均可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示范园区”)。

第四条 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原则上每两年评选命名一次。示范基地每次原则上控制在10家以内,示范园区每次原则上控制在2家以内。

第五条 省文化厅对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在资金扶持、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六条 申报示范基地的文化企业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企业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

2.有一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并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本省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3.管理制度健全,有一支坚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和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4.有较好的自主创新精神。

省级示范基地原则上应从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产生。

第七条 申报示范园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及本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土地、消防、安全、节能、环保、卫生、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二)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规划建筑面积不少于2万平方米,能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及其它配套面积不得超过园区总建设面积的30%;

(三)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明确的文化产业特色,成绩显著,在全省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

(四)已经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园区内文化企业数量占园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园区内文化产业产值、交易额等经济效益指标居于省内领先地位,骨干文化企业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园区内文化企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健康;

(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没有发生违法违规行为;

(六)有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融资中介、技术、信息、交易、展示等公共服务,并发挥园区的项目及企业孵化功能;

(七)建设和运营管理单位是法人单位;

(八)规范运营两年以上,且经济和社会效益业绩显著;

(九)法律法规确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 申报程序

第八条 省属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向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申报;各地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向省辖市文广新局申报,情况特殊的可直接向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申报。

第九条 申报单位需要提交以下材料(一式5份): 1.文化企业和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2.文化企业和集聚区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文化企业和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4.文化企业和集聚区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5.开户银行提供的资信证明以及近两年的审计报告; 6.文化企业和集聚区近两年来的科研成果、专利及获奖情况。

第十条 申报材料必须实事求是,如发现弄虚作假行为,取消申报资格。

第四章 评审原则

第十一条 示范基地、示范园区评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3.兼顾地区平衡的原则; 4.择优扶重的原则。

第五章 评审程序

第十二条 各省辖市文广新局对申报企业和集聚区的材料进行初审。

第十三条 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负责对各省辖市文广新局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组织专家评审。

第十四条 专家评审组对上报材料进行认真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第十五条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组织实地考察。第十六条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实地考察情况,确定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候选名单,报省文化厅审定。审定后在江苏省文化厅网站上公示一周。公示后无异议的,由省文化厅命名和授牌。

第六章 管理机制

第十七条 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负责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并协调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申请贷款和专项资金扶持。

各省辖市文广新局负责协调、指导辖区内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建设,并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第十八条

每两年组织一次对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巡检。对巡检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整改期满达不到要求的,不再发文公布。

第十九条 组织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交流经验、相互观摩,对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十条 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指导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的建设。

第二十一条 省级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应于每年3月底前,以书面形式向省文化厅科教与产业处汇报上一年的发展情况,并送省辖市文广新局备案。第二十二条 对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省文化厅给予通报表彰。

第二十三条 示范基地、示范园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文化厅对其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称号予以撤销:

1.申报时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手段骗取示范基地、示范园区资格的;

2.宣传虚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

3.损害消费者利益,形成一定危害的;

4.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及其他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

5.不按规定时限上报企业和集聚区发展情况的; 6.其他应当撤销称号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涉及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发展的重大事项应及时向省文化厅报告。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苏文教[2006]60号)同时废止。

河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篇2

(一) 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

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的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图书出版、新闻传媒、广播、影视、动漫、网络、表演艺术、广告、娱乐、旅游等新兴的服务领域。文化产业一方面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密切相关, 是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另一方面也处在高科技前沿领域, 可以创造出高附加值。文化产业园区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基础, 以提升竞争力、实现价值增值为目的, 以创意为核心, 以文化产业链为中心的一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的文化企业在特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其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园区是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二是其根植于地域文化, 即以一定的地域文化特性为优势,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文化产品;三是其拥有一条以创意为起点的文化产业链, 园区内的企业不是随意的聚集, 而是有一条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贯穿其中, 该产业链可以进行横向延伸和纵向延伸。

(二) 文化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一种类型

在特定的区域中, 产业集群在空间结构的地理位置上较为集中, 区域内的企业相互关联具有合作和竞争的关系, 有链条式的供应商负责专业化的服务, 产业区可以作为衡量该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的考察经济体。综合产业集群现有的研究, 可以将其定义为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在一定地域内, 某领域相关联的企业和机构集中分布所构成的产业群。在同一产业链上的产业呈纵向或横向发展, 分工格局具有专业化, 企业之间紧密相连, 具有共性与互补性, 彼此可以共享区域内的信息、人才、技术、政策要素等资源, 在产业链上可以快速的传播和创新知识信息等, 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可以扩大经济规模, 从而提升产业群体的整体竞争力。由于空间结构上地理位置彼此临近, 可以形成专业人才区域化, 有利于提高产业区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区域内企业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调, 相关的知识、技术、市场信息传播迅速, 互相共享有用的产业资源。政府通过对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区提供专业的基础设施, 搭建相关的服务平台来促进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在集群区内的竞争压力下, 企业会不断的更新知识、技术、设施来迎合市场的需求, 这样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会持续化。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文化产业呈现出多业态、多元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 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 在很多地方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载体。

文化产业园区是发挥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载体, 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互补产品的供应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下游产业的文化产业企业, 还包括提供培训、技术支持、教育的其他机构。总之, 文化产业园区是大量文化企业、金融机构与相关支持体系在空间上的集聚, 相关资源在园区内可以得到有效整合, 达到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最优化, 可以放大园区的创意扩散效应和财富增值效应, 形成园区的品牌优势。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意义

文化产业一旦形成集群, 其示范性与融合性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产业园区能够聚拢资金、吸引人才, 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 使文化产业在特定地理空间内快速发展。河南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利于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能够有效促进资源、资本、技术、信息、人才、企业的集聚和整合, 进而促进行业间联合共进、企业间合作共生, 不断完善产业链, 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同时, 通过构建投资融资、信息咨询、科技研发、产权交易和人员培训等平台, 能够为企业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 有效增强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吸引国内外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入驻, 从而辐射、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增强整体实力。

(二)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 与传统产业相比, 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 成为发达国家竞相抢占的产业制高点。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 但长期以来, 这种资源优势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载体和平台。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有助于利用河南深厚的文化积淀, 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研发、生产新的文化产品,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制造业、农业、旅游、会展、商贸等行业融合发展, 减少资源消耗, 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 增强经济的文化附加值, 从而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三) 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与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密切相关。园区或依托大城市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创意人才、雄厚的科技实力、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等因素发展, 或依托中小城市和特色文化景区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文化资源、宜人的环境氛围等因素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园区, 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增加人文精神, 改善人居环境, 推动城市功能的转型与完善, 而且能够扩大就业, 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 实现产城互动、以产兴城、兴产促城,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河南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软环境建设不足

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园区多数是由政府主导或经政府批准后由企业运营, 因此其管委会并非一个纯粹的为文化产业企业和人才服务的组织而难免带有行政管理的色彩。如何为创业企业提供政策、融资、法律、培训等中介服务以及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场地等软环境使创业者将发明成果尽快变成商品进入市场是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应该尤为关注的问题。此外, 河南省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中小园区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缺乏资金。尽管国家设立了文化产业方面的扶持资金, 然而由于产业发展的迅速和园区数量的庞大, 因此拓展投资渠道是园区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 产业集中度较低

文化产业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产业之间的关联形态相关度比较高并且多元化, 通过不同的产业形态之间的相互耦合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园区在目前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原因在于资源比较分散, 一些文化产业园区涉及的利益主体较为复杂, 园区之间缺乏科学布局未形成统一的体系, 产业上下游关联性不足, 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显著。

(三) 缺乏完善的服务平台

很多进入文化产业园区企业缺乏可以共享共用的设备、基础设施等, 那么如何满足进入文化产业园区的企业的公共需求, 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并提供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共享的种种渠道, 力求实现信息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融资问题是制约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创意是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 创意企业由于普遍缺乏有效的实物抵押因此难以与金融机构合作并获得其扶持。大多数园区并没有建立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所以缺乏法律保障。另外, 还缺乏完备的人才培训、信息、技术支撑等平台。

(四) 缺乏品牌形象的塑造

很多城市在遵循政府导向的政策下, 园区建设中存在一定的盲目跟风现象, 未能真正地把握住当地文化资源以及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 缺乏自身的特质。很多城市已建成或将建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形态相似, 从而导致地区之间的不良竞争以及由于资源分散造成的效益降低。由于城市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 所以受利益驱动园区数量是在增加但并没有清晰的主导产业和领军企业。园区未形成明确的定位和形成鲜明的特色, 未能产生明显的集群效益和塑造园区良好的品牌形象。河南省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塑造工作还远远不够, 一方面的原因是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塑造不够重视, 另一个原因是对于如何创建园区品牌以及如何塑造园区品牌形象等问题理解不深刻。文化产业园区在建立品牌形象后, 要想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整合营销工作必不可少, 但目前河南省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营销手段还比较单一, 主要靠当地政府举办的一些活动来对园区进行宣传还未采取整合营销手段。这就使得河南省文化产业园区普遍缺乏完整而又系统的品牌形象。

三、河南省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事关文化强省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必须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动员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力量, 努力形成发展合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的发展情况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河南省文化产业园区现状, 河南省文化产业园区下一步建设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 建设10个以上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30个以上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园区, 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以上, 力争成为中部领先、全国先进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省份。为了实现此目标, 河南省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重视政府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

政府是推动和引导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政府有责任营造一个适宜产业发展和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良好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环境, 必须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政策支持和高效的协调机制, 为社会文化和知识资源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诚信、互惠、合作、富于功效的良好的社会网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河南省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用好、用活、用足现有政策, 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和杠杆作用。经河南省政府批准, 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比照享受同级产业集聚区的优惠政策。因此, 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各类文化建设、服务业引导资金要向文化产业园区倾斜;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扩大对文化产业园区内企业的授信额度;支持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并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各地要将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优先保证省、市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用地。在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和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 政府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植和监管力度。园区内的中小企业, 往往规模较小, 势单力薄, 缺乏稳定性, 不具备完备的科研、实验环境。针对这些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发展的现状, 政府除了在政策和资金上对中小企业进行适当倾斜外, 在园区建设方面也要顾及中小企业利益, 包括专业化创业设施、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和政策指导等。不仅是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办公场所, 更是为其创造一个发展的平台。具体来说, 就是要给园区内的中小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 办公、通讯与网络等共享设施, 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服务, 提供政策、融资、法律和企业管理等中介服务, 降低创业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 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 帮助创业者把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 提供综合服务;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二) 促进文化产业要素集群化

产业发展状况决定着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水平和质量。首先, 要明确主导产业。要根据不同的比较优势, 走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之路。每个园区要突出发展一个主导文化产业, 在继续发展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 积极鼓励、培育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其次, 要完善产业链条。要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文化机构投资建设或参与运营文化产业园区, 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工作室和个体创作者入驻园区。要从产业关联度方面考虑如何发挥产业集聚及规模效应, 用园区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升级。以核心产品为主导, 搞好上下游企业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 不断完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形成园区配套集聚优势。最后, 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随着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的地位日益上升, 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越来越密切。文化产业园区要选好主导产业, 并不是排斥产业融合、集聚发展, 而是要围绕主导产业推进跨门类、跨行业发展。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提高文化科技含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产品、产业升级;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打造重点文化旅游品牌, 提升河南文化旅游的品质;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 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不断壮大文化资本市场;推动文化与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及信息、物流、房地产、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 延伸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 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领域。

(三) 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综合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高度重视园区的基础建设, 大力开展园区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 配套完善水、电、路、气、通讯、消防、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增强园区承载力。二要建立健全园区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快建设园区信息中介、技术培训、市场交易、展览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和设施, 完善商贸、居住、餐饮、物流、休闲等公共服务功能, 创造宜居宜业的优良环境。三要提高要素保障水平。要完善投融资平台, 拓宽融资渠道, 通过成立文化产业园区投资开发机构等方式, 实现财政投入和市场运作相结合, 增强园区的造血功能。要积极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 对土地进行开发、整治和储备, 通过土地挖潜、节约集约等途径, 保障园区建设用地。要鼓励产学研相结合, 创办技术研发中心, 促进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 推进文化创新。

(四) 实施品牌营销策略

作为未来社会的“朝阳产业”, 文化产业的生机与活力来自于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经济的文化蕴含, 这些都要靠强大的文化品牌作支撑。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河南文化产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 除了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要素以外, 还要加强塑造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 因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是企业的标识, 是产品的卖点, 也是文化市场的亮点和最终的发展归宿。品牌构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品牌不仅包括产品本身, 如名称、功能、质量、商标等, 还包括品牌概念和品牌服务, 如服务人员塑造、服务质量和服务项目等。品牌的价值存在于消费者的意识里, 品牌说到底是由消费者创造的。文化产业园区具有了准确的品牌定位和品牌识别系统外, 如何让消费者接受和认可园区定位和品牌识别系统, 需要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品牌营销策略。文化产业园区品牌营销策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采取整合营销策略。文化产业园区的模式可以划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类型多为政府主导型, 因此在品牌营销模式上也应该选择政府主导型的模式, 即以当地政府为主导, 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指导以确定如何进行园区品牌形象的推广, 组织园区内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对园区品牌进行整合营销。由于文化产业园区的营销策略同质化程度较高, 因此要注意塑造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个性。园区品牌个性是园区品牌的独特气质和特点, 是园区品牌的人性化表现。塑造河南文化产业园区的品牌个性, 就是建立一种象征, 它能让品牌唤醒消费者的想法、追求和精神;取得消费者共鸣, 产生一种认同感。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园区品牌竞争力、忠诚度、美誉度, 使园区品牌得到发展、提升。总之, 应制定有利于品牌发展的政策, 包括规范竞争秩序等, 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打造园区和企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品牌, 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实现品牌产品的销售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吴向鹏.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3, (02) .

[3]刘丽, 张焕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3) .

[4]范周.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现状及问题分析—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为例[J].文化月刊, 2010, (05) .

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侧记 篇3

沉睡着的沧桑古道

只为度那守护疆土的世人

用尽智慧创造的财富

不让它

在历史的尘埃掩埋中悄然渐失

哪怕再度回首时

已是满鬓霜华、百年华发……

——题记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倾全国之人力、物力,兴建了两项名传千古的工程,一为长城,二为秦直道。长城巍然耸立、绵延万里,作为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位列世界八大奇迹而家喻户晓。而在同时期修建的规模和工程难度与长城相差无几的秦直道,世人却所知甚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的秦直道,这一堪称万里长城“同胞手足”的中国古代道路工程上的奇迹,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的努力下重见天日,再次兴起。

见证华夏文明文化品牌价值无可替代

秦直道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之一。它是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监修的一条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北起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横穿鄂尔多斯草原,南直通秦都咸阳军事要地林光宫(今陕西咸阳淳化县附近)。现在,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东胜区、达拉特旗都保存有秦直道的遗迹,其中以位于东胜区境内的秦直遣保存最为完整。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是全面了解秦代道路的形成、历史沿革以及测绘、建造方法、道路规模、使用维护、附属设施等最直接、最完整的标本,对于开展我国交通史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秦直道也是研究直道沿途地区秦代以来地理变化、地貌变迁、水土流失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信息价值。此外,秦直道文化遗址不仅保存了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保留着生态学和环境考古学上的重要信息,对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也具有非常独特的信息价值。

因此,可以说,秦直道遗址所具有的时空跨越长度与规模、文化信息含量以及它所具有的原真性和唯一性,不仅使其具有了珍贵的文物保护价值,同时具有了不可取代的文化品牌价值: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与长城共同构成了北部边疆的重要防御体系,即所谓“长城似弓,直道似箭”。

——作为历史文明的见证,秦直道是全面了解秦代道路的形制、历史沿革以及测绘、建造方法、道路规模、使用维护、附属设施等最直接的珍贵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技术信息价值。

——秦直道遗迹以及沿线的古城遗址,对于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特别是匈奴的战争史、交通史、通讯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历史信息价值。

——秦直道沿途的巨大冲沟,不仅展现了本地区两千多年来水土流失的情况,而且断面上路基垫土层下压着的秦代原生地层,也真实地记录了秦代当时的地貌地质情况。因此,秦直道遗迹也是研究直道沿途地区秦代以来地理变化、地貌变迁、水土流失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信息价值。

——秦直道文化遗址不仅保存了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同时还保留了生态学和环境考古学上的重要信息。

——具有历史教学、科学普及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多重功能。

秦直道遗址具有的文化信息含量、层次和独特性决定了其作为文化产业品牌的价值,就这一点而言,秦直道是无可替代的。秦直道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一种资源。文化只有根植于市场才能不断发扬光大,焕发其蓬勃活力。

一直以来,东胜区始终把秦直道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突破口。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和东胜区委、区政府对秦直道遗址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由东胜区牵头,按照企业化运作方式推动的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正在建立。

在多方努力之下,2006年5月25日,秦直道遗址鄂尔多斯东胜段被正式确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全国的1200多个国保单位中跻身国家100处大遗址之列,和长城一起被列为“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作为中国第一个以道路为主体的遗迹国保单位,秦直道。这份祖先给鄂尔多斯人留下的珍贵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文化品牌价值无可替代。

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与保护并行不悖

项目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文物保护工作主要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国主义热情为宗旨,为广大人民提供高雅的精神产品;项目建设则是以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为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物质产品。二者都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进行的,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是,二者的表现形式或者说特点却是截然不同的。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特点是“保”,要使一切保持原来的状态,而项目建设主要是在“破”的基础上来“建”,矛盾由此而生。那么如何处理项目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保证秦直道历史遗址的安全呢?

一方面经济社会要发展,另一方面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严格依法保护。文物不可再生,一旦破坏了它的原始风貌,其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将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在秦直道遗址的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事实上,秦直道遗址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开发一直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场地选在了远离保护区东部边界3公里之外的地区。毕竟,服装款式旧了、落后了,可以脱掉重来,而城市建设项目一旦建成,很难改变。所以,保护的本质,就是保护、保存、保留、保有,规划的目的首先是“规划出永远不再重新建设的”,永远保护、保存、保留、保有的。因此,规划的意义对于秦直道遗址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发展来说,应当是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的,是对产业转型的更为理性的支持,而不应是对文化遗产资源包括生态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那么秦直道的保护规划和未来发展空间到底如何呢?为此,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戴俭博士认为,秦直道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必须远离直道原址。古代文明的发生、成长、积淀以及作为重大历史时刻及事件的见证等因素,促成了文化的影响力。鄂尔多斯的东胜区政府恰到好处地实践了“哑铃”式的保护与利用原理:秦直道原址在市域的西端,而东胜区核心区在“哑铃”的另一端(东端),相距23公里。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建于两者的中部,在整个结构上三者间的关系就像一个哑铃形,以中间地带的产业链接两端,既保证了遗址的保护,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开发,使两者成为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有机嫠体,而东胜区正是致力于这个“哑铃”的中间连接部位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说是一种保护与开发的合理结合。

2005年,东胜区邀请国家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对秦直道遗址鄂尔多斯市东胜段进行了考古钻探和GPS导航定位航空拍摄,获得了详实的数据资料。为促进秦直道遗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东

胜区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信息中心编制了《秦直道遗址(东胜区段)文物保护规划》,并上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国家文物局。该规划已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进入了具体的实施阶段。与此同时,为使秦直道遗址的保护利用开发工作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东胜区委托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研究所编制了《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规划》,制定了详细的研究开发计划。

今后,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将继续坚持以下的原则和目标:第一,遵循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创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第二,坚持与整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突出历史文化主题,合理划分功能区,满足实现规划目标需要的条件;第三,历史与现代社会及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针对全国和当地的旅游对象,分期实施,不断发展;第四,充分结合和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实现可持续性生态基地的规划目标。

完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有很多都是以旅游观光为主导,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建设一批富有文化性、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文化旅游项目,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这一点上,陕西省西安市的曲江新区走在了前面。该文化产业基地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依托,着力营造了具有浓郁盛唐风韵的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西安曲江海洋世界、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等精品工程,并制作了30集古装历史剧《大唐芙蓉园》在央视播出,大型舞乐剧《梦回大唐》也到全国各地巡演,打出了一张有力的“盛唐文化”牌,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仅2005年一年,曲江新区就实现引进内资31.9亿元人民币,外资1.1亿美元,拥有了雄厚的资金基础。2006年,曲江新区全年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8亿元人民币,一跃成为西安乃至陕西省旅游的龙头,并已成为西部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凭借资源优势,2006年,曲江新区又成功引进内资41.1亿元人民币,外资1.7亿美元。可以说,曲江的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深入地挖掘了曲江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馈。

鄂尔多斯东胜区有着同样的辉煌之作——秦直道,秦直道对世界的震撼,并不比历史上其他伟大工程逊色。为打造秦直道旅游文化品牌,东胜区委、区政府拍摄了45集大型电视连续剧《秦直道》,并同时启动了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占地1500多公顷,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分为五大区域,即入口引导区、草原文化主题区、秦直道文化主题区、秦文化主题区、文化产业动漫数字化产业制作区。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为路文化基地,第二期为草原特色文化基地,第三期为中原文化基地。目前正在打造的第一期路文化基地,以秦直道为历史文化背景,以古战车竞技模拟体验、北方游牧匈奴文化和蒙元文化的展示、秦始皇巡游及仪仗展示、七国风情展示、秦都文化展示为主。产业示范园区主体园区将依据历史事实,深入发掘民间典故以及各国建筑特色与文化风貌,并结合现代文化产业园区的需要,力图将古典韵味与战国独具魅力的恢宏气势融于其中,既满足人们对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展示的需求,又可作为旅游休闲的良好去处。宽30米、长3600米的模拟秦直道,北端修筑了九原郡城门及附属长城,南端修筑秦咸阳甘泉宫(林光宫),浓缩了秦直道700多公里的恢弘气势。这一产业示范园区还以模拟秦直道及其附属的九原郡城门、烽火台、驿站、关隘、秦都城为南北向主轴,修建秦行宫和六国都城(宫殿),作为整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两翼。同时,还将遵循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尊”格局,在地形地貌特征独特的区域设置游牧民族生活展示区、古战车体验区、皇家园林狩猎区,在秦都城广场外修建东西方向的驰道,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交通体系。总之,东胜区将在短时期内争取把成吉思汗陵、响沙湾、秦直道打造成三位一体的内蒙古西部黄金旅游线。

在打造秦直道文化品牌战略的进程中,东胜区非常重视文化产业链条的完整性,他们有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始终把营造最佳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他们以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为依托,力争尽快形成旅游、影视、会展、演艺、娱乐、传媒、出版、广告、创意、艺术创作等文化产业集群,努力开拓国内外文化市场,力争以品牌文化产品为核心,积极争取文化产品的跨国生产与合作,架起连通国内外文化市场的桥梁,在文化产业的推动、管理和市场运作方面有所作为。

在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上,东胜区委、区政府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齐头发展的理念。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立无疑将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一旦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立起来,饮食、娱乐等服务行业可以相继进驻,并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产业基地无疑也将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当然,以秦直道为文化底蕴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只是鄂尔多斯东胜区倾力打造文化品牌的一个缩影,从秦直道历史博物馆到秦直道影视基地,再到大型电视连续剧《秦直道》拍摄完成,东胜区的文化产业建设已小露锋芒。如今,秦直道已从全国的1200多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100处大遗址之一。通常情况下,在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各遗址所属单位需要层层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由国家统一拨款,开展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工作。然而,这样一来,资金到位周期相对就会比较长。因此,出于重视和保护遗址的考虑,东胜区顶着巨大的压力自筹资金对秦直道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东胜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能做出一点努力也是好的。”只要提到“秦直道”三个字,他们永远是神采飞扬的,那种自豪和激情,那些执著和信念,让人感动。

河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篇4

精品水果产业调研组

根据黔农科院办发﹝2013﹞27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关于开展“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发展调研的通知》,2013年10月28-29日和11月5日,我们精品水果产业调研组陈良副院长、蔡永强所长、万明长书记、陈才俊副所长、欧国武副所长和周洋等一行对三都县交梨山地特色生态葡萄产业示范园区(葡萄、观光农业)、长顺县东西合作示范园区(苹果、绿壳蛋鸡)和乌当区下坝樱桃产业示范园区(樱桃)进行了调研。三都县县委、人大、政协、政府办、农工局、葡萄研究所、长顺县农工局与扶贫开发局、乌当区农村工作局、园区办和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有关领导接待了调研。调研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发现并总结园区成功经验与做法,了解并学习园区先进的产业化配套品种与技术;二是调研并发现园区在运行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科研院所科学研究与产业技术攻关提供依据;三是加强与各园区的联系,促进“产、研”结合,为成果推广与转化奠定基础。

一、园区基本情况

三都县交梨山地生态葡萄产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5万亩,其中核心区1万亩,涉及交梨乡、三合镇和普安镇的20个行政村。园区由葡萄产业区、特色生态养殖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和农业休闲观光园构成。规划建设年限为2013年-2017年。目前,园区内葡萄生产基地达5万亩,挂果面积为3.6万亩,建成1万亩葡萄产业核心区和3万亩山地原生态葡萄产业带;引进了绿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入驻,成立了三都县山野水晶葡萄合作社等6家农民合作组织。园区葡萄平均亩产1600公斤,批发价为4.6元/公斤,葡萄鲜果销售额为2.65亿元,园区果农人均葡萄销售收入达到9703元以上。2017年,全县计划完成葡萄种植20万亩。“十三五”期间,计划全县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30万亩,达到人均1亩葡萄,全面实现小康。

长顺县东西合作示范园区集苹果种植和绿壳蛋鸡养殖两大产业于一体,集生产加工、销售和冷藏于一体。利用长顺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发展早熟苹果,涉及广顺镇和种获乡2个乡镇4个行政村。规划期限为2013年-2017年。规划苹果种植10万亩,绿壳蛋鸡养殖300万羽。核心区总面积7万亩,目前已发展苹果种植3万多亩,绿壳蛋鸡养殖50万羽。核桃、葡萄、中药材、烟草等作为辅助产业,实施以短养长。苹果平均亩产3000公斤,销售价格为16元/公斤,亩产值4万8千元。绿壳蛋鸡年产蛋80枚,每枚价格为3元。核桃种植面积按发苗量计算有15万亩,但因周期长,农户管理不到位。葡萄品种为紫王葡萄,种植面积为2.5万亩,藤上挂果时间长达3月,亩产2500公斤,售价为24元/公斤。中药材雪参亩产4000公斤,售价为2元/公斤。

乌当区下坝樱桃产业示范园区以樱桃产业为主,打造集产业发展、科普基地、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示范园区,沿20公里河谷地带,设置引种育苗、立体山地栽培、花蔬果配套园、药果配套园和农家乐等5个功能区,规划年限为2013年-2015年,园区规划樱桃发展面积3万亩,辐射带动2万亩,主栽品种为黑珍珠樱桃。园区重点打造核心区,加强核心区高科技示范作用和产业发展服务。核心区由园区办和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联合建设,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提供征拨土地200亩,并提供技术服务。核心区设新品种露地引种示范园、高标准栽培园、大苗樱桃栽培示范园和设施栽培园等五个示范园,成立育种、培训、产品组装配送、产品展示中心等5个中心,建设多种水果引种示范基地和配套产业基地等5个基地。目前,核心区各项工作正在进行,引进了中国及国外多个樱桃品种和枇杷、杨梅等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开展了樱桃设施育苗、樱桃起垄栽培示范、观光走廊建设、智能温室大棚建设等。园区樱桃种植面积达1.7万亩,挂果面积8000亩,亩产樱桃2000斤,销售均价为10元/斤,创造产值1.6亿元。计划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休闲宾馆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二、成功经验与做法

1.健全园区管理机制。各县均成立园区管委会,县、局领导兼任园区管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协调园区建设工作;从农村工作局、乡镇农技站等部门抽调科技及管理人员到园区管委会开展专职或兼职工作。三都县园区管委会安排24个编制,目前在编14名,6名为专职工作人员。长顺县园区管委会,设置30个编制,目前从各乡镇农技站抽调10多名工作人员作为园区兼职工作人员。各地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园区建设,例如:乌当区园区管委会区长书记亲自主持每周1次的园区建设例会,并提供政策保证,园区建设特事特办,实行备案制。

2.注重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三都县园区管委会聘请科研技术单位协助撰写园区规划,并制定了园区工作计划,重点抓好10项工作任务:结合重点产业及配套服务,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引进7家企业入驻园区;健全园区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体系;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建设葡萄绿色防控体系;举办首届中国山地葡萄文化旅游节等。乌当区园区管委会规划定位准确,重点打造城郊鲜食水果和休闲观光旅游基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例如:建设智能温室大棚等。

3.产业定位准确。园区建设,产业定位非常重要。三都县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地资源和水晶葡萄抗性强的特点,着力打造水晶葡萄山地生态种植之乡。长顺县园区管委会利用长顺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发展南方早熟苹果,抢占早期苹果市场;同时,充分利用长顺绿壳蛋鸡地方品种资源,着力打造绿壳鸡蛋产业。乌当区园区管委会利用贵阳城郊区位优势,在原有樱桃产业的基础上,定位明确,提升樱桃产业科技含量,发展鲜食水果和休闲观光旅游,带动樱桃产业化发展和农家乐乡村旅游。在主导产业基础上,各县园区管委会均设置了相应的辅助产业,例如:核桃、葡萄、杨梅、烟草、中药材和蔬菜等,以改善园区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以短养长,为园区建设提供产业支撑,稳定园区农户经济收入。4.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三都县园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病虫害检测防治点、小气候自动观测站、观光道路、小型农田水利等。长顺县注重建设防雹炮点、气象观测站、灌溉设施、园区实时监控和农产品溯源跟踪设施系统等。乌当区着力建设高科技现代农业和休闲观光设施,建设智能温室大棚、喷灌设施、观光走廊、产品展示厅等。

5.整合项目资源,捆绑使用投入园区建设。三都县政府整合农发、小农水、土地整治、小流域治理等各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投入到园区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扶持产业发展。葡萄种植,从建园到挂果,每亩投入需3000元,各类项目补贴1000元/亩,农户自筹2000元。长顺县政府整合农林水、科技、发改、畜牧、财政等部门各类项目资金资源,捆绑使用投入到园区建设。苹果园建设成本为800元/亩,绿壳蛋鸡养殖鸡苗和圈舍成本30元/只,都由各类项目资金支持。乌当区政府整合各项项目资金约2000万元,投入到园区建设。

6.注重科技支撑。园区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各地园区管委会均搭建园区科技平台,加强科技合作与支撑。三都县园区管委会与贵州大学、贵州省果树研究所、中国农学会等科研院所协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成立了县级葡萄研究所,推广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加强技术培训。长顺县园区管委会长期与省农科院畜牧所、草科所、果树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广种草养畜、病虫害防治、疾病防疫、苹果园生态养殖绿壳蛋鸡标准化建设等先进技术,为园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乌当区园区管委会邀请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贵州省果树研究所、贵州省园艺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和品种引种试验,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户形成共同体,推广示范樱桃起垄栽培、病毒病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7.创新园区运行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和成立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整合资源建设园区。三都县园区管委会引进7家企业,实施生态葡萄谷整体开发、农业创新改良及生物科技项目,完成招商引资6.38亿元,成立了三都县山野水晶葡萄合作社等6家农民合作组织。长顺县园区管委会依托长顺县畜牧局成立公司,负责绿壳蛋鸡育种、鸡苗孵化及鸡蛋销售;苹果种植和绿壳蛋鸡养殖等产业发展均成立专业合作社,选择有条件的农户作为大户发展,示范带动。乌当区园区管委会配套产业基地,引进了龙头企业开展铁皮石斛设施栽培,计划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休闲宾馆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8.加强园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各地园区管委会均注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生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三都县园区管委会争取到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的“中国水晶葡萄之乡”荣誉称号,完成水晶葡萄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注册了“山野水晶”、“江柳”、“柳源香鸡”、“巫不香猪”等品牌,抓好园区产品统一品牌分级包装销售工作,加强企业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长顺县园区管委会注册打造“品长顺”多种农产品品牌,在贵阳、重庆、深圳、广州等地设置销售点,注重品牌维护,加强政府监管和品牌打假,实施农产品二维码管理,开展农产品溯源追踪。乌当区园区管委会重点打造无公害樱桃品牌,开展樱桃病虫害综合生态防治,降低化学农药施用量。

9.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多渠道为园区建设筹集资金。三都县和长顺县等省级重点园区利用省扶贫办1000万元专项资金、乌当区省级重点园区利用省农委5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到园区建设,并整合农林水、科技、扶贫、发改等部门项目资源。三都县园区管委会用好省财政500万元奖励资金搭建融资平台,启动土地承包权、林权、宅基地的抵押贷款工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机构管理机制还未理顺,农技人才缺乏。农业园区为空架子,编制还未解决,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不得专人管理,不利于协调园区建设工作。园区管委会人才资源匮乏,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三都县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从县农村工作局抽调,缺乏从事葡萄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长顺县园区防疫人员严重不足,缺乏防疫技术。

2.园区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可操作性较弱。以鲜食水果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园区,无法考核加工业产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建设的增比进位,导致部分园区可能被淘汰出重点园区或无法进入省级重点园区,失去政策资金支持。

3.园区建设资金和各类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缺乏保障。很多政府政策资金还未到位,严重影响园区建设进度。各类项目涉农补贴标准偏低,园区建设必须高标准,必须提高产业扶持力度,补助标准需提高。资金整合缺乏政策支撑,各部门各类项目资金多为专项资金,制定了财政预算。若整合资源、资金捆绑使用投入到园区建设,就会违反原有财政项目预算的用途,涉嫌违规。配套建设资金不匹配,政府政策资金注重产业发展,缺乏对市场开拓的支持,加工环节多为园区企业来运行,政府政策资金应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控体系、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

4.园区产业发展缺乏农业保险机制。农业园区的葡萄、樱桃、苹果等产业易受到旱灾、雹灾等自然灾害的危害,产业发展风险大,但目前的农业保险没有覆盖葡萄、樱桃和苹果等产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园区产业损失严重,影响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5.园区产业发展科技水平有待提高。作物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园区产业的发展。三都县园区3万多亩葡萄品种存在品种单

一、品质退化、种植密度高、果园老化等问题;三都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6万亩,98%为水晶葡萄,亟需引进酿酒葡萄等加工品种,调整种植结构,为葡萄加工业发展提供原料。水晶葡萄采收期短,不耐储藏,葡萄颗粒易脱落,严重影响葡萄销售,亟需加强葡萄储藏保和深加工。长顺县园区苹果产业存在果园管理差、苹果钙含量优势不明显、早期落叶病严重导致农户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偏高、梨小食心虫和桃小食心虫爆发严重等问题,亟需改善果园管理,改善措施提高苹果钙含量和生态防治落叶病及虫害,以维护高钙苹果生态品牌;绿壳蛋鸡养殖存在品种退化和防疫问题,长顺县绿壳蛋鸡为地方品种,目前绿壳蛋率仅为70%左右,亟需开展提纯复壮,提高绿壳蛋率。乌当区樱桃树存在病毒病问题,亟需培育樱桃脱毒树苗,为樱桃园更新和发展提供树苗。这些问题均严重制约着园区产业的发展。园区产业发展亟需科学技术支撑。

6.园区应对自然灾害的设施和机制还不健全。旱灾、雹灾、多雨等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园区产业发展。三都县2010年旱灾造成局部水晶葡萄死亡,乌当区2013年雹灾造成樱桃严重落花落果。然而,园区仍然欠缺应对自然灾害的设施和机制,例如防雹炮点、灌溉设施、避雨栽培设施等。

7.农民技术培训严重不足。园区管委会技术人员不足,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对农户的培训严重不足,农户技术水平亟需提高。三都县农户水晶葡萄种植、长顺县农户苹果种植和乌当区农户樱桃种植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亟需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升园区农民产业发展技术水平。

8.园区辅助产业核桃种植脱离农村实际。核桃产业发展周期长,需7-8年方能见效益。农户因短期内见不到效益,而放弃了对种植核桃的管理,形成恶性循环,前景不乐观。例如,按发苗数计算,长顺县核桃种植面积为15万亩,但因管理水平低,成活率偏低。

四、专家建议及科技合作

1.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多方呼吁完善园区管理机制,明确园区管委会单位性质与级别,设置相应编制,配备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增强园区管委会协调作用和技术水平。

2.争取政策支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园区建设。从省政府各部门层面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机制和政策,整合农林水、科技、发改、畜牧和财政等项目资源,集中建设园区,避免专项资金运作过程中的违规问题。拓宽园区建设融资渠道,建议银行为园区建设匹配贴息贷款,鼓励开展林权、宅基地等抵押贷款,解决园区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建议将葡萄、苹果、樱桃等农产品列入农业保险农产品名录。

3.进一步改善园区基础设施。为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病虫害、鸟害等,提升园区建设科技水平,应加强改善园区灌溉设施、防雹炮点、防雹网、防鸟网、杀虫灯、智能温室大棚、气象观测点、冷藏库、水肥一体化设施等,为园区产业发展和生态品牌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积极发展葡萄等农产品冷链运输与储藏,立项建设冷藏库,延长农产品货架期。

4.注重品种选育、结构比例和合理布局。品种是园区产业发展的关键。三都县水晶葡萄品种从云南引进,经多年栽培已发生变异,可寻找葡萄优秀变异,培育适宜品种。引进紫秋葡萄和提子等品种,为葡萄产业深加工提供原料。水晶葡萄抗性强,适宜坡地种植,紫秋葡萄和提子只能在平地种植。种植结构要适应加工业发展,尽量避免加工企业一季性生产,造成加工设备闲置浪费。葡萄苗木可由葡萄研究所或企业来做,提倡大苗管护上山,减少农户前期投入,并可控制苗木质量。长顺县园区应开展绿壳蛋鸡品种提纯复壮,提高绿壳蛋鸡产蛋绿化率。乌当区园区应开展优质樱桃品种组织培养和设施工厂化育苗,为樱桃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脱毒树苗,有效防治樱桃病毒病。可引进国内和国外樱桃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搭配不同成熟期的葡萄品种,延长葡萄采摘和休闲观光旅游期限。以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匹配一定比例的辅助产业,实现以短养长,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来源。例如,乌当区园区建设以樱桃为主,引进多种樱桃品种,延长樱桃采摘时间;同时,适量引进种植葡萄、枇杷、杨梅、桃等其它果树品种,让园区四季都有水果采摘,为休闲观光和农家乐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5.加强园区产业管理水平,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三都县园区应提倡推广葡萄避雨栽培,引进防鸟网和防雹网,同一株葡萄高位嫁接不同成熟期的葡萄品种,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注重微量元素施用,加强葡萄与草莓等复合栽培模式创新。长顺县园区果园应注重苹果修枝整形,防止果园郁闭,增强果园通风透光。针对苹果用药次数多和用药量大的问题,要筛选出适合的药品控制病虫害,加强植保技术力量,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加强绿色植保技术推广应用,提倡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防治病虫害,防止农药残留超标。乌当区园区应推广应用樱桃起垄轻简化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种植技术,减少劳动力了投入,提升樱桃品质。加强农产品品质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6.加强科技合作,为园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联合申报项目,攻克园区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为园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省果树所研究人员可协助三都县园区开展葡萄品种选育和引种试验,并联合申报葡萄产业创新体系贵州试验站,定期到三都县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协助开展地理标志申报所需的数据检测与收集。针对苹果桃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等虫害问题,省果树所、园艺所和植保所与长顺县果树站和植保站科研人员可联合申报项目,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园艺所与长顺县农工局可联合制订苹果栽培技术标准。针对绿壳蛋鸡提纯复壮和防疫技术问题,省畜牧所和现代所与长顺县畜牧站科研人员可联合申报项目,开展绿壳蛋鸡品种提纯复壮和防疫。针对樱桃病毒病问题,省果树所、园艺所、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和乌当区园区管委会可联合研究开发樱桃脱毒苗,示范推广樱桃种植水肥一体化。

7.加强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培训。针对园区建设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整合《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等项目资源,针对三都县葡萄产业发展、长顺县苹果和绿壳蛋鸡产业发展、乌当区樱桃产业发展,省果树所、现代所、园艺所、植保所等研究所可为园区管委会农技人员和农民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园艺所与长顺县农工局可联合制订苹果栽培技术标准,开发培训教材,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河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篇5

根据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绩效考评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农园发„2014‟1号)和省财政厅 省农业委员会《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绩效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黔财农„2013‟31号)文件精神,水城县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绩效考评自评小组,对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组织领导、规划编制、园区投入、建设目标、园区效益、工作措施等完成情况进行自评,自评分99.5分,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

成立水城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其他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各部办委局主要领导和涉及乡党委书记为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县领导和部门挂帮园区制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农业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和调度园区建设日常工作,同时成立水城县龙场园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水城县富硒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主任,涉及乡党委书记、农业局副局长、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主任任副主任,分别从乡、农业局、茶叶公司抽调17人到园区工作。核定管委会事业编制15名,与龙场乡政府合署办公,设置了园区相关处室,明确各办公室职责及具体人员分工。出台了《水城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从财税、用地、收费、服务、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

自开展园区工作以来,各级各部门主高度重视,省市人大代表多次到园区督查指导,周荣市长、付昭祥副市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戴宇霖、市农委主任方裕谦、王尔彬县长和吴君隆、杨继军、朱振峰等3位副书记多次到园区帮助指导工作,副县长陈朝晖亲临园区召开群众会参与土地流转和指导茶叶种植,每周定期或不定期到园区督查调度,解决园区建设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县财政局拨付管委会经费171.45万元,工作经费有保障。

(二)规划编制

聘请云南农业大学资深专家亲临实地,对涉及乡气候、土壤、水资源、交通等状况进行系统调研,制定了《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园区按“一园四区” 布局,即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建高标准优质生态示范园,打造茶产品深加工区、茶产品交易市场区、茶文化展示区、旅游观光休闲示范区。产业规划布局合理、建设目标明确、建设任务具体、效益分析科学,于7月29日通过了市级评审,于12月3日以六盘水府复„2013‟100号文件下达批复,于12月18日上报省财政厅和省联席会议备案。

(三)基础建设

完成主干道路131.5km,为规划目标值120km104%,完成机耕道21.23 km,完成生产便道22.54 km;完成沟渠260(含管网)km,为规划目标值260km100%,有效灌溉率达40%;完成设施农业面积5500亩,为规划目标值5000亩110%;农机总动力达60千瓦/亩;电力、通讯网络设施覆盖所有行政村及村民小组。

(四)主体培育

入驻企业23家;入驻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家,为任务分解值5家120%;入驻企业省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为任务分解值10家190%;参加合作组织农户比率达95%以上;园区经营主体投产率达100%,达产率达60%以上。

(五)生产经营

完成高标准种植业基地2.85万亩,为任务分解值1.2万亩238%,茶叶、猕猴桃、蔬菜、辣椒、生姜、梨等获三品认证16.95万亩167吨,为任务分解值1个600%;残留抽查合格率100%; 商品化率达80.5%以上;园区销售收入1.02亿元,为任务分解值0.8亿元128%;园区销售利润0.31亿元,为任务分解值0.272亿元114%;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780元/年,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0元/年160%;园区示范带动农民144565人,为园区农民人数131405人110%。

(六)要素保障

1、资金投入

完成投资8.41亿元,为任务分解值0.3亿元2803%,其中财政投入资金1976.45万元,社会投入资金5.29亿元;整合部门16个,整合资金1.91亿元,为考评值191亿元%;园区融资贷款1.01亿元,为考评值1亿元110%。通过招商引进企业23家,签约资金14.75亿元,为考评值10亿元147.5%,实际到位资金5.04亿元,为考评值5亿元101%;管委会委托水城县兴业担保有限公司等3个公司建立了融资信用担保,委托开展融资服务。

2、土地流转

县乡村分别成立土地流转服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积极开展主导产业土地流转,土流转率达50%。

3、技术人才

配备农技人员10人,为任务分解值5人200%;培训农民从业人员970人,为任务分解值100人970%;主导品种覆盖率达100%;聘请省内外农业专家6名为园区茶叶种植、采摘、病虫害防治及加工服务,为考评值5名120%;引入和应用科学技术7项,为考评值4项175%。

4、信息宣传

按旬按月及时报送园区监测统计表、推进报告和百日攻坚报表,编发园区工作简报14期,在六盘水市及水城县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宣传报道园区规划建设情况20余篇。

二、主要成效及经验

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按规划设计扎实推进,全力整合各部门资金、资源、人力技术重点投入,打造全国高山富硒有机茶基地、西南茶文化休闲度假胜地、贵州西部茶产品交易中心及六盘水市茶园观光示范基地,带动生态养殖、加工运输、生态休闲、小城镇建设等产业的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产业结构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村容村貌,小康建设稳步推进。在核心区已建成的高标准茶叶基地2.11万亩,得到市领导充分肯定。

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总结经验,我们主要体会是:加强领导是前提,市长、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多次到园区督导工作、分管农业副县长亲自参与园区土地流转和指导茶叶种植,每周定期或不期到园区调度工作,解决园区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困难,乡村组和管委会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整合资金是关键,为确保园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计其功、各负其责”的要求,建立政府主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运行机制,整合部门16个,整合资金1.91亿元,逐步形成立项科学、分配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资金管理机制;招商引资是动力,园区建设以政府统筹协调、规划指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扶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达到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引进企业23家,签约资金14.75亿元,到位资金5.04亿元,成为园区建设经济实体,为园区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力量;创新思路是根本,近年来,水城县大规模发展茶叶基地,为园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宝贵经验,园区建设前期,我们邀请了西北农业大学教授来到园区,结合园区的土壤、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园区建设期间,从湄潭县聘请有多年种植和管理茶园经验的土专家到现场指导茶叶种植,传授茶园管理经验,全县统一标准实行深沟起垄开箱种植,同时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制度,为保护农民长远利益,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确保百姓利益,为园区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强化监督是保障,分管农业副县长、监察、审计、财政、农业等部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督查方式监督检查,确保园区工作扎实推进。

三、存在问题

县级财力薄弱,基础设施欠账大,茶园建设补助低。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园区按照1年打基础、两年初具规模、三年见成效的要求,2014年目标如下:

(一)加大资金投入

确保年内完成3600万元的投资任务,力争全年完成12000万元的投资目标,加大社会资金的投入,促使社会资金的投入占总投入的90%以上。

(二)抓好主导产业建设

突出示范茶园建设项目,在园区内高标准种植2.5万亩茶叶基地;启动2个以上年产能300吨的加工厂建设,创建1个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品牌。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3万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重点小型农田水利和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完成1000亩茶园喷灌设施建设;完成200万元园区服务中心建设;完成2个以园区观景台;完成40公里以上机耕道和生产便道建设;完成顺场片变电站建设;启动水盘高速营盘互通至龙场国家二级路建设规划设计、雨汪河中型水库建设;启动园区茶叶文化广场和茶叶交易中心。

(四)培育经营主体

培育3家以上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有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组建1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五)提升生产经营效益 实现销售收入0.96亿元,销售利润0.33亿元,新增“三品”认证农产品1个,产地面积达3600亩以上。

(六)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配备园区农技服务人员10名以上,培训园区农业从业人员200名以上,二是建立病虫害监测防治点6个以上,建设小气候自动观测站3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点2个。

(七)注重招商引资

引进项目6个以上,引资额达3.6亿元以上,实际到位资金0.6亿元以上。

(八)合理利用土地

启动园区聚集区的控规工作,做好茶文化广场及度假中心、园区服务中心、初加工厂、精深加工厂、茶文化展示走廊、茶产品交易中心用地规划工作,开展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征地工作和相关项目建设工作。

实现销售收入0.96亿元,销售利润0.33亿元,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个,产地面积达3600亩以上,培育1个知名农产品品牌。

(六)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配备园区农技服务人员97名以上,培训园区农业从业人员970名以上,二是建立病虫害监测防治点36个以上,建设小气候自动观测站3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点2个。三是强化服务设施建设,完成40万元的农业机械化示范项目建设;完成加工厂冷藏库、萎凋室配套建设。

(七)注重招商引资

引进项目6个以上,引资额达3.6亿元以上,实际到位资金0.6亿元以上。

(八)合理土地利用

启动园区聚集区的控规工作,做好休闲广场及度假中心(宾馆)、园区服务中心(园区管委会办公楼)、初加工厂、精深加工厂、茶文化展示走廊、茶产品交易中心用地规划工作,开展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征地工作和相关项目建设工作。

水城县龙场园区管委会

济南七大文化产业园区 篇6

一、齐鲁文化创意基地

齐鲁文化创意基地位于济南高新区的东部,占地130亩,规划批准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5亿元。现园区已经有12万平方米全部封顶,正在进行竣工验收工作,整个园区预计2011年8月全部交付使用。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GDP总量100~120亿元,实现税收5亿元左右,增加相关就业岗位10万余人。

园区设有办公楼、咨询策划区、展演出版区、影视文化艺术设计区、综合服务楼和配套公建等区域,将利用现有基础和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科研、孵化、信息和发展平台,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带动济南乃至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目前,济南市委宣传部已在园区设立2万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用于扶持文化创意企业的建设发展。济南市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局在园区设立86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平台支持。济钢国际设计院及山东海曼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多家设计公司已经入驻园区并进行装修工作。入驻齐鲁文化创意基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将享受高新区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在济南市委宣传部及省市政府、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指导下,齐鲁文化创意基地已形成山东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亮点,被列为济南高新区十大园区之一。下一步,齐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方向,以创建世界一流创意产业集群为目标,以集聚国内外优势品牌、知名企业、研发机构、集团总部为重点,以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法律保障、融资机制为支撑,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高端引领、自主创新,环境优化、国际整合,循环集约、集群发展”的原则,努力将齐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领航区,创意产业的聚集区,自主创新的核心区,科技机制体制创新的试验区。

二、滨河天成-潮合汇文化街

滨河天成-潮合汇文化街位于小清河畔,拥有护城河游湖一线(护城河-北湖-小清河)。文化街距天桥区政府新址仅1公里,与滨河新区核心区隔岸相望。

项目着力打造以文化演艺、艺术工作室、影视制作以及休闲、娱乐、餐饮为主要业态的城市夜文化生活新区域。沿小清河一带作为经典餐饮文化区,沿清河北路一侧作为酒吧、KTV等娱乐休闲区,力求将整个“滨河天成”打造成为济南市休闲、娱乐、餐饮地标性时尚夜文化街区和娱乐一站式集聚区。

文化城的建筑,以巷院、上下院、围合院等为主要形式,形成粉墙黛瓦的街巷,在清河边描摹一幅别有风味的江南水墨画卷。街区以“江水人家”为主题,集文化餐饮、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并将充分挖掘“夜”特色,做好夜景、夜娱、夜购、夜行、夜食、夜宿等夜色文化,打造成为让老年人感到怀旧,让青年人感到时尚,让外地人感到很济南,让外国人感到很中国的济南地标性文化区。

主力店面向大型综合性商务休闲娱乐机构进行招商,要求具有良好的品牌影响力、社会知名度和口碑,充分展现现代文化特色,对项目整体形象及文化展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满足消费群体的休闲、娱乐及文化需求。

文化街区招商主要面向主题文化产业,突出表现传统的各类文化产品、旅游纪念品等;经典餐饮区汇集具有代表性的各大菜系品牌商家,地方特色饮食机构;夜时尚体验区则主要集中主题餐饮、异国风情餐饮、酒吧、西餐等业态组合。商务配套区突出商务配套功能,规划中型商务宾馆、茶社、咖啡厅、棋牌等休闲业态,同时增加女性消费区域设置。

三、银座天成文化创意产业园

银座天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济南市天桥区堤口路东首,处于大纬二路、济洛路、堤口路交汇处,北临长途汽车站,南临济南火车站,与中恒小商品城、火车站北广场、天桥文体中心遥相呼应,交通便利、客流量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园区原为济南啤酒集团总公司。其建筑主要对旧厂房进行改造,同时保留厂区内建筑原有的风貌、布局、工业元素,并进行功能升级和更新,实现工业厂区向文化产业园升级。

园区计划建设大型演艺广场、艺术工作室、特色餐饮区、酒吧、小剧场、KTV、茶社等场所。对这些功能业态,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成后由文化长廊将其连接成一个整体,成为集文化、艺术、休闲、娱乐、餐饮、商务于一体的全方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银座天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强调文化艺术与休闲娱乐的协调发展,力争将其建设成集艺术创作与交易、音乐演艺与欣赏、商务活动与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中心,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形成纯文化活动与商业行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面推动关联产业、衍生产业的市场开发,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产业的规模化、一体化经营。目前金海岸顺风大剧院、啤酒堡、银座歌唱家已经入驻园区,文化一条街和酒水一条街正在筹建中,园区还计划从韩国引进主题公园和购物中心,打造一体化休闲中心。

该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成为济南市北部的地标型建筑,还将大大提升区位的文化品位与商业氛围,成为济南市北部对外文化与商务交流的中心。根据规划,项目建成后,当年营业收入可达3至4亿元,3至5年的时间,实现年营业收入15亿元,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四、齐鲁七贤文化城

齐鲁七贤文化城位于济南市市中区七贤广场南侧300米,紧邻104国道,距离筹建中的京沪高铁济南总站5公里、京福高速公路10公里、济青高速公路30公里、遥墙国际机场50公里。同时也是山东省推出的“一山一水一圣人”黄金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处,从此处驾车到泰山仅需一小时,至曲阜仅需两个小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非常便利。

齐鲁七贤文化城占地面积16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整体投资2.5亿元,已经完成一期投资3000万,整个市场建设楼房35排,其中南区18排,北区17排,拥有近千家各类商铺,主要经营项目有:奇石异石、古典家具、珠宝玉器、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文房四宝、古玩杂项、陶瓷民俗、茶艺、水族等。

齐鲁七贤文化城是一处集旅游、休闲、娱乐、购物、展览及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商城。“把齐鲁七贤文化城打造成山东省面积最大、规模最大、文化底蕴最浓的超大型专业文化市场”是齐鲁七贤文化城的企业宗旨。中国观赏石《宝藏》杂志社、山东省赏石协会、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等数十家机构在此设立工作基地。齐鲁七贤文化城被中国观赏石协会授予“中国观赏石综合基地”称号,2010年荣获“山东势力·山东省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品牌企业”称号。

目前,齐鲁七贤文化城二次提升改造规划已着手实施,根据中国观赏石协会“十二五”规划,拟建全国九大区域精品石展销馆及齐鲁赏石博物馆,按中国版图产石品种划分为10多个专业展厅,建筑面积达24000平方米。一个国内一流、长江以北最大的文化艺术产业交易中心和运营辐射商圈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五、济南古玩城

济南古玩城位于济南长途汽车总站东200米的东工商河畔,建筑借鉴了南京夫子庙及江南水乡古街风格,以明清建筑为主,体现出青瓦、白壁、马头墙和小桥流水、秦淮画舫的江南水乡特色。

济南古玩城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分为南区和北区,总投资2个多亿元。现有经营商户800多户,古式建筑风格和精致典雅的布置是古玩城的一大特色,全场电梯、扶梯配置,空调暖气配套,服务一流、网络发达。经营种类齐全更是古玩城的绝对优势,集瓷器、玉器、青铜器、木雕、字画、古钱币、古家具等收藏品之大全,人气旺盛,交易热烈,享有淘宝拾贝好去处的绝佳口碑。古玩城建立起了以高档古玩交易、艺术品拍卖、文化藏品展览以及民间艺术演艺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特色产业聚集体,具有特色明、专业强、层次高的特点。古玩城大院内周六、周日有古玩大集可容纳1万个摊位。为爱好者搭建了古玩交易的平台。

济南古玩城二期工程将建设10层大楼,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楼内容纳经营商户1600户,三年内力争成为山东省最大的文化产业园。

六、意匠老商埠九号

“老商埠九号”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纬七路九号,处在济南市商埠区边缘地带,20世纪初该院落为英美烟草公司办公楼及烟草库。院落占地约5亩,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项目改造后将形成4000平方米艺术家工作室及1000平方米艺术展览空间,引入创意工作室约40余家,届时将形成一个商埠区中小型创意产业园区。目前施工方正进入紧张施工阶段,预计2011年底前工程竣工,进入招商阶段,2012年下半年正式投入运营。

像北京798、上海1933一样,意匠老商埠九号是对原有老厂房进行改造,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建成后的老商埠九号将以现代艺术为特色,邀请有名望的当代艺术家特别是济南走出去的艺术家入驻园区,设立工作室及艺术品展示中心,力争将其打造成济南文化新地标。

七、金街一号文化商街 金街一号是“创智天地”项目首期力作。“创智天地”项目地处商河城区产业园中心,由创意园区、金街1号文化商街、小企业孵化园和企业专家公寓区四部分组成,总占地460亩,规划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9亿元。项目以培育济南以北新文化传播及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为目标,将创意设计、娱乐休闲、艺术会展和鼓子秧歌展演、民俗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融入其中,形成快乐工作、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可工作、可观赏、可感受、可学习、可消费、可体验的城市文化综合体。

河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篇7

__aw列记者汪小#邢伟元夤的谢家李家坪、植面积ioio J^�年产各层覆盖多茬种I形成了五坪模式”, 亩, 量1.3万甘谷县现代农业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园区位于磐安镇“五坪无公害”精.家坪、五甲坪、十甲坪5个行政村。示范区内总人U 15286人, 耕地面积l|蔬菜9.94万吨, 产值1.32亿元厂总效益7906万元。示范区的主要特色是通_^^“春萝卜套茄果类 (番茄、辣椒) 套叶菜类 (甘蓝、菜花) ”的一年三p种斤, 亩产值3万元以上。在现代农业设施蔬菜示范园建设中, 甘谷紧紧围绕天水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_和甘谷县“43633”现代农业发展计划不断整合项丨目, 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建成以蔬菜育苗中心、科研中心、培训中心、营销心、农资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一处, 示范园建设中, 坚持“流进来, 流出去的办法, 进行了土地流转, 即村委将建设土地统一流转到村委, 聘请专家进行统一规划, 打破原有的土地界限进行统规划, 将建好的全钢架无立柱塑料大棚按照农户土地面积多少又流转到农户, 进行自主经营, 其余公共建设用地进行均分摊。这种乂活多变的土地流转方式成功解决了统·规划容易, 统一建设难的问题。2014年在磐安谢家坪和十甲坪展无立柱钢架大棚10 0 0座, 目前已建成40 0座, 其余正在土地平整和棚位放线工作。示范K注册成立了十甲坪惠民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谢家坪果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达到1968户, 辐射带动户12048户。合作社有效地把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有机结合为统一整体, 特别是在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化生产方面将分散经营进行统一组织、统_管理、统·标准、统一供种、统·防治、统一创建, 实现了六统一的创建求, 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良性发展模式。示范区内现有蔬菜经纪人1 146人, 组成了-支活跃的蔬菜外销队伍。他们活跃在西宁、银川、陕西、福建、北京省市的蔬菜批发市场, 通过县上组建的蔬菜销售网络平台, 相互协作、共享信息, 使得示范区蔬菜外销良好。有效地分散经营转变为组织化经营, 传统农业要素与现代农业要素结合起来, 形成了产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a

文化产业园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8

从2002年文化产业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这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各地方政府的积极号召下,已经记录到各个地方的年终GDP统计当中。全国出现各类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从统计数字来看,展现了一幅春花满地开的好景象。但是能够产生实际经济和社会效应的数不过百家。

1.政府在引导文化产业园区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园区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标准。可以看到以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类型的产业园区,例如动漫产业园区,数字出版园区,音乐产业园区,影视基地等。也有在原有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基础上建立的软件开发性产业园区。这种百态共存也可以说是因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本身的广泛性。国际和国内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存在较大争议,对于文化产业范围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各个国家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也有很大的区别。英国用创意产业这个概念,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性、技能与才干,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主要以一个人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内容创作。日本则直接用内容产业命名,从产品自身的内容出发考虑的理念,强调内容与信息技术、网络设施、新型设备等硬件相比,处于核心地位。美国和澳大利亚则侧重知识产权、版权、商标等保护制度衍生而来的产业概念。我国香港特区政府将“创意产业”称为“文化及创意产业”,强调要通过设计、包装、形象和广告等手段,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我国台湾也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强调个人创造力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倾向于各国政策的涉及、规划和推动。我国家统计局与其他几个部委联合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部和全国政协调研组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产品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区别于其他国家在概念界定中选择自己的侧重点,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可以说是相对比较宽泛,概括了所有与文化相关产生经济效益的行业。但是在文化产业具体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尤其在制定政策和市场管理上带引起一定的混乱现象。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涵盖众多行业,文化产业园区的审批权自然就同属于几个部门。就单一一个行业的文化产业园区,可能同时归几个部门审批管理。200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79号)中明确了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动漫、网络游戏管理(不含网络游戏的网上出版前置审批),及相关产业规划、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会展交易和市场监管的职责划入文化部。在具体审批管理文化产业园区时,各个部门都有权独立颁布有关文化产业园区审批和管理的有关政策。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分类有些模糊导致政府有关部门的交叉管理。根据我国行政部门之间合作情况来看,这种交叉管理只会带来行政效率的降低。没有统一的审批口径,各园区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很难生成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对于文化产业长期发展带来致命的危害。

2.文化产业园区本身发展模式中存在误区

在近几年当中,快速建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大部分属于由官方部门投入大量行政和财力资源来建成的。对于风险系数相对较大的大部分文化产业中小企业来说,能够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可谓春雨。但是从文化产业本身属性和发展特点来看,这种行为如果超过一定的度可能导致北辙南辕。文化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精神内容为核心。这种精神内容来自于人的创造力。这就决定文化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更需要软性空间。这种软性空间随意性比较大,需要根据生产者的创造和消费者的需求达到一定平衡时才能规模扩大发展。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中较成功的园区代表的北京798和上海田子坊的起源于发展就适合这种规律。798艺术区的成功可以归纳为生产者根据产业规律自发聚集,加上便利的交通位置和消费群体自发萌发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规模,并及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然而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大量园区缺乏前面两部分内容。由外部力量所聚集到一个空间内的文化产业企业很难能够达到自发形成的聚集效应。各地方政府在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之前应给认清在这一点,并根据具体园区内具体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给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一个自由健康发展的环境。

3.文化产业园区缺乏以人为本的宗旨

目前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和商业价值都得到了认可。研究者也通常从文化生产和产业结构升级上入手研究文化产业。相对较少关注的是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文化其实就是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交流中所产生和传播的。不管是从文化内容的创作到文化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实现价值这一过程,都以人为核心。因此文化企业不管是内容创作还是销售渠道都需要人性化的环。因此整个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将人当做重点,注重引进人才。创作和工作环境更要求人性化。因此文化产业园区不仅是文化企业集聚的地理空间,更是融合创作,消费等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空间。因此文化產业园区的长期健康发展需要所在城市的人文精神、生活质量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上海开放的人文环境,便利的交通设施让田子坊等优秀文化产业成为了全国模仿的典范。因此全国各地城市需要将城市公共文化事业搞好,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质来增加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才能让更多的文化企业健康成长并自发集聚,并与城市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化、社会和商业价值共同实现的文化产业园区。

4.政府,文化企业和人之间缺乏交流

上一篇:论析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的教育理论论文下一篇:借用人协议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