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的教育理论论文

2024-10-16

论析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的教育理论论文(精选7篇)

论析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1

论析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的教育理论论文

关键词:

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目的语文化

摘要:

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几乎为空白,这非常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补,对我国对外交往起到了限制性作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是必要的。本文从分析其现状和原因入手,进而从教材鳊写和外语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方面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有力地保障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主体性。

一、引言

中国文化失语症,最初是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判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因此出现了”中国文学失语症“。

患上了”失语症”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似乎己经找不到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的语言了。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失败。剩下的问题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寻找良方克服这一症结。以下从了解现状入手,进而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策略提出个人见解,以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有力的保障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主体性。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

最早提出失语症这一概念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这一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而本土语言的声音逐渐微弱甚至被遗弃。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的失语现象也同样存在于英语教学所倡导的跨文化交际中。并因此造成交际中的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的交际失败。尤其在需要用英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文化进行输出时,其症状愈发突出。例如:一些人说起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的来龙去脉或风情习俗时可以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但当西方朋友问起我们的端午节源于何,粽子为何物时,我们却一脸哑然,无言以对。

也许你会说以上只是个例,或者只是英语初学者犯的毛病。但以下数据应该足以说明失语症的普遍性:清华大学的张为民、朱红梅以答卷和访谈形式对126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中国事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等。结果表明:大多数受测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于列出的中国特色话题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受测者不能给出恰当的英语表达,而且在可以接受的表达中还有较大部分归为解释性意译。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

再举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例子,相信绝大多数的口语教师都会有这种体会:课堂上一到了老师布置自由讨论时间,活跃的课堂就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因为他们总觉得找不到讨论的话题。即使老师指定一个话题,交谈也是举步维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我们接触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件事情都是很中国化的。而我们书本上学的只是西方文化,所以即便给出一个很简单的话题,用英语鞭打出来也变得不简单了。比如说,叫个学生简要概述《三国演义》、或《红楼梦》的大意,且不说其内容,就对这两部巨著的题目的表述就会冒出很多西式的版本来。比如说:《红楼梦》中的”楼”,’building’太现代,’apartment’太洋气,唯有,’mansion’既古典又中国。《三国演义》中的“演义”,’story。太情感,’performance’太休闲,只有,’romance。才能恰当的演绎出它的传奇色彩。而这些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要恰当的表达这些内容,首先要对这两部作品的内容、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然后才能得心应手的介绍中国文化,对比中西文化,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原因分析

外语教学的现状如同普通学校外语教学一样,基本上以应试教育为主?由于应试教育是围绕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注重强化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为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应试技巧,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导致了教学目标滞后?观念片面?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限于应试教育?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了,可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却低得令人吃惊,这是由于不懂得语言使用中的差异而造成了语用失误?语言使用的不得体,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最多会被人认为英语说得不好,而文化错误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外语的瓶颈不是由于语言知识掌握不足,而在于不熟悉目的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模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有些学生有很好的语音?语调?词汇?句法,但就是没有学会英文思维模式,典型的汉语思维,直接翻译,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导致中式英语(chinglish),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语言学家brown先生指出,学习一门外国语必须要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其文化,尽管实际上你从未踏上过目的语国家的领土?

四、对策

外语教学是为了民族与民族间的双向交流服务,而决不是屏弃一种文化而吸取另一种文化,更不应该排除本民族文化而去接受另一种文化。外语教学中如果忽略了本民族文化的教学,实际上就丧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基础,同时会造成民族自卑心理,导致不能以平和的心态与对方交际,造成文化交际的心理障碍,阻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为何失语,既己失语,我们就应该努力寻找对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学习绝大部分都是在教学中完成的,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是三个必要的因素。显然,学生的失语症与教师、教材有着必然的联系。以下从教材的编写与课程设计、外语教育工作者方面寻找对策。

第一、教材编写与课程设计

鉴于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民族未来命运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对汹涌的西方文化的涌入国人一味盲从。我认为必须在大学阶段继续重视中国文化教育,而在大学教育中有效的中国文化教育方式应该是,在颇受学生重视的大学英语中加入中国文化内容,这样的话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就有了共同的平台,使学生在对比中更深刻的了解和运用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助。还可开设一些中华文化课程,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教育,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文化内容与文化表达并驾齐驱,还可试行双文化的办学模式,努力开拓和创造双向文化互补的视野。

在我国4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能力”。下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任务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教材的编写必须要为教育目标服务,补充所用教材里中华文化内容的`空白。对于纯语言以及目的语文化的比例做出适当的调整,也可在翻译教材中,增加中华文化内容所占的比例。

第二、提高外语工作者的文化素养

1990年一次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上,时任文化部外文出版社发行局局长的林戊荪语重心长地告诫与会者:”我们如果不了解外国的文化传统也就无法真正掌握外国的语言。但要做好中译英工作,不但要掌握外语,还要不断提高我们的汉语修养和扩大对祖国的文化的了解。从字面上看这是对翻译工作者说的话。事实上这番话适同于所有学习外语的中国人。因为任何一个学习外语的中国人都无法避免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想把中华文化的特色和独立性融入于跨文化对话中,外语工作者就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教学之余,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中华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平等对待和传播中西文化,追求文化的双重性,突出目的语与母语的差异,在母语文化与英美文化冲突时,引导学匀‘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提出质疑,目的语文化与母语共融时,懂得如何为他国利益服务。在工作中应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安全意识。

五、结语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大融合的世纪,文化的因素将对21世纪的经济甚至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因而在外语教学中既要重视对本族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不可忽视对母语文化的传播。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中西文化输入平衡,提高学生双向的而非单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逐步治愈“中国文化失语症”。

论析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2

本文重新审视大学英语教学,深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回归的参考建议。

一、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现象

在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义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中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定义明确说明,跨文化交际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我国外语界已逐步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过多地强调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会淡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观念。正如从丛教授最早认识到的:“我国英语教学迄今仍普遍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也就是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

(一)教材中的母语文化缺失现象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材料,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然而查阅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发现,母语文化的缺失现象极其严重。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四册共120篇文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仅6篇,所占比重不足。中国文化内容在教材中的缺乏将直接导致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降低,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将无从谈起。

(二)教师教学中的文化缺失现象

通过对本校英语系教师的调查发现,90%以上的教师缺乏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他们过分强调英美文化的导入,忽视对学生进行母语文化以及相关表达方式的输入。教学实践中,教师过于关注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强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只介绍英美文化习俗。在对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能力测试中发现大部分英语教师也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对本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信仰理念等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还不够。

(三)大学生学习中的文化缺失现象

学生也忽略了母语文化的学习,缺乏民族文化认同感,对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却热情高涨。他们对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非常熟悉,能用英语简单阐释这些节日以及相关习俗。但是他们对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表达却非常困难。他们会用英语简单介绍海明威、莎士比亚等英美作家,但是对四大发明、文房四宝、灯谜、对联、京剧、武术等不会用英语表达。学生学习中的文化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对汉语文化不了解;另一方面,他们不清楚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

二、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失的原因

(一)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英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英语国家凭借其强大国力,正不留余力地推广英语教育。英语国家虽未在国际上强行推广英语,但通过提供培训、奖学金、教科书和师资等形式进行渗透。“西方强势文化正在以英语为载体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冲击,美国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导致了其价值观念在传播能力上的强势地位,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大举对世界各国进行渗透。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英语学习者,英语的地位被空前抬高。面对英语的传播和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挑战。而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加剧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削弱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

(二)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具有片面性

张红玲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很多内容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而且必须在外语教学中得以培养和发展。”虽然我国各级外语教学大纲中均涉及培养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及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具有片面性,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仅是提高语言能力,学习目的语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单向文化输入模式导致学生中国文化水平下降,因为交流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跨文化交际意味着相互吸纳和相互传播,两者不可或缺。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片面理解,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英语教师缺乏中国文化素养

对英语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87%的英语教师对于中国文化不太重视,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某教师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注重英美文化教学,有时候也想讲一些中国文化内容,但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知道的也只是凤毛麟角。”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表明,有效的语言信息输入是实现第二语言习得的首要条件。并且,只有通过大量的有效输入,才有可能使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完成语言输出。然而英语教师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不足,必将导致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中的缺失。

(四)过分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在语言迁移理论中,语言迁移有两种:正迁移指母语的使用规则和目的语相同或相似,负迁移指母语的使用规则和目的语不同。刘润清认为“: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萨默瓦等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强调中西文化差异,认为学习母语对英语学习具有负迁移作用,以致忽略对母语文化的学习。

(五)各种测试中对于文化的考查太少

近年来,虽然中国的各级外语测试方式有所变化,但是注重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在各种测试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测试太少,测试的导向作用直接导致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不太重视,这无疑成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回归

(一)提升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许国璋说:“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英语教师作为语言文化的传授者,要培养出通晓中国文化的英语人才,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热爱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去学习中国的哲学、唐诗宋词、历史、中医中药、文房四宝等知识,逐渐培养中国文化认同感,提升中国文化素养。

(二)教师应重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在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加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和学生应该重视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就要求我们重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跨国公司日益涌现,重视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交流。

(三)重视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虽然母语学习会对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负迁移作用,但是我们绝不能夸大这种负迁移作用。例如,在词汇方面,汉语的一个偏旁可以组成很多字,如木字旁,可组成“林”“森”“村”等字。在英语的构词法中,-er,-or可以构成“teacher”“engineer”“actor”“doctor”等。此外,在语音、语篇、句法、语态等各方面汉语知识对英语学习均有正迁移作用。因此,忽视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影响是不正确的,应重视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四)在教材中合理增加中国文化知识

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依据,也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教材的编排和选择的合理性是能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如上文所讲,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不足,会导致大学生看不到与中国文化相对应的英语表达。教材是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媒介,对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回归起关键作用,适当增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不仅使学生能够学习到中国文化,而且能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五)在考试中合理增加中国文化知识

考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可通过考试来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英语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得到社会的认可,有的学校还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士学位或毕业证书挂钩,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如果测试中出现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学生会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学习。在大学英语平时的期末结课考试中,也可合理增加中国文化内容。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中国文化认同感。同时,教材编纂者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命题人也应该在考试中合理增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回归,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英语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对外传播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回归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标,需要更多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更需要大学英语相关政策制定者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回归。

摘要: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非常广泛的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决定了不能只偏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输入,而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原因有很多。从教材、教师、学生和教学实践等多方面探索如何有效融入中国文化,以期促进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回归。

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钟娟.多元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2010(2).

[5]刘懋琼.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5).

论析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3

关键词:汉语教学;语言;文化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际影响力也在稳步提升。除了了英语,汉语在全球的热度也在逐步升温,形成了“汉语热”、“汉文化热”。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也发展为一门众生追求的学科。但是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文化的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同时也应处理好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教育的关系。

“关于文化的定义现在已有几千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说法”。[1] 无论文化的定义多复杂,笔者认为总逃不出泰勒提出的“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 而对外汉语教学是不能回避语言和文化。虽然,对外汉语教学重在教语言,传输汉语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能仅仅重视语言的教学而忽视文化的传授。而对文化的传授,不但包括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包括一切具有世界价值观的中国特色文化。

虽然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内已经有了近七十年的历史,但是对外汉语的教学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渗入还是不够。虽然很多研究和教学实践已经注意到了文化教学的目的,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的实现。但是很多都流于语言的概述,并没有真正使用与教学实践中。教学的目的还是主要教授学生正确地掌握汉语和如何正确得体地运用汉语这门语言,然后使之变成自身的技能和才能。即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仍然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文化教育只是敲敲边鼓,作为语言教学的附属品而存在。而即使作为拿上讲台的微不足道的文化部分也仅是作为语言因素一部分的文化。即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特定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一种特殊的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言系统和语用等系统之中的文化信息。而真正的文化部分并没有进入课堂。当然对外汉语教学主要的目的还是语言的教学,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文化的教育上而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这门学科就失去了它原本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知识掌握的传授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应看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性。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不但是在教学中没有跳出“为语言而语言,为知识而知识”的怪圈,而且在课程设置上也是一语言教学为中心,一直围绕语言问题教学。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置还是以语言能力课为主核心课程,而其他文化课程少之又少。而有的甚至把语言和文化分开来讲。语言课程单独且优先安排,而文化课程仅仅作为附属课程单独开设。在一些高校的文化课程都出现了以选修课为主,而必修课较少,甚至没有的状况。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即为个高校文化课程的设置无据可依。各高校完全是参考中文系的课程设置,然后很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这种课程设置内容虽为广泛但是没有体现出课程设置上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且忽视了文化的系统性和学习者认知规律的特点。这样的课程安排并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对文化的追求。相反有可能使学生对文化的概念模棱两可,不重视文化的学习,无法完成语言和文化的系统、渗入的学习。

不但课程设置不系统,不完备,对外汉语的教材也是不能够充分体现文化的重要性。目前对外汉语的教材很多事以语言训练为主,适当的把文化渗透进去的教材。这类教材虽然文化内容近来有所增加,但是教材内容完全是依靠编者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具有很多的随意性。近年来教材数量虽然增加但是经典的教材却是罕见。对外汉语教材即使有文化教学的部分,在教材编者也不能做到详尽的描述,仅仅是轻描淡写,文化始终还是从属于语言处于次要的附属地位。对外汉语教材还无法做到把学习的内容核生活密切联系,对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需求还不能完全重视,仅是把一些文化的碎片展现在了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眼前。而且这个文化碎片也不一定真实,很有可能会再文化的学习上对汉语学习者起到误导的作用。可以看出这样的教材没有明确的文化目的,使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文化的讲解方便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如此的文化教学结果就是没有系统性,无法满足外国留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也就无法满足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有些教材虽有涉及文化教育,但是其内容很多都是气功、风水、阴阳等等的传统文化习俗。很多都是一些刻意的中国文化或者说是为了迎合一些外国人的好奇心。甚至有些教材把中国文化扭曲化,以一种近似变态的形式出现在外国学者面前,这样使这些学习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片面、肤浅的理解,而不能得到中国文化的真谛因而影响中国文化的真正对外传播。而且在介绍这些气功、风水等文化时强调其特殊性,这样也不利于文华的传播。因为,接受这些文化传播的学习生基本都是成年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有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解读分析能力。我们不能把中国的文化作为一种独有的强加与外国留学生身上,这样会形成一种适得其反的效果,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留学生的文化教育不但在课程设置以及教材方面存在问题,其文化教学方法也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教学方法比较多,总体影响最为深远的应该是知识教学、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而针对文化的教学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曾出现有关的大讨论。出现了不同教学原则和方法。赵贤州先生曾提出文化导入法。吕必松先生在总结原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问题是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教学方法发展的需要,另一问题是有些公认的教学原则不能贯彻到所以的教学环节中去。”[3] 而陈光磊先生也提出了直接阐释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以及异同比较法。[4] 后继还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李润新的“有机化合说”等等,但是这些有关文化教学方法的讨论,在探讨中主要涉及的是文化教学要放在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去,并不是可供具体操作的教学方法。而在实际文化授课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讲授法。而这种传统方法比较呆板,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教师采用按教材宣读,或者在某些教材有涉及的文化的地方进行简单集中的补充。这样很难把外国留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关注到文化的学习上。而且传统的教授法大部分是教师讲,学习被动的听,它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听讲自觉性,有在课堂上高效的知识接受性。不然长时间教师的单一说教授课很容易引起学习的反感,感到疲倦、乏味等等进而影响到整个文化授课的效果和中国文化的传播。

当然除了传统的授课方法,现在还有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就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的诞生,且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的教学中去。多媒体教学不在单单把教学拘束与课本文字的讲授。它给汉语讲授和文化课堂带来新的血液。使教师可以使用更多的方式把授课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有图片,更加生动形象。可以有视频甚至伴有声音讲解,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文化。而且声音的加入也有助于学生在感受文化气息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汉语听说能力。但是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有效。有些教师运用多媒体苦于学校的统一要求必须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或者因看到大家都在用,而自己没有不合适,从众心理在作怪。或者提前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可以省去上课板出的时间而且不易出错,可以有效避免上课板出出错的情况发生。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多媒体授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是作为一个新的潮流被教师使用,这好像一种变了味儿的时尚。多媒体授课多变成了教师在讲台上操作PPT,而并没有真正有效的把它融入到教学中去。没有很好的关注语言和文化本身,最后使得这种教学手段也无法“讨好”学生,无法满足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追求。相反有可能扼杀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崇拜。

教学方法有待提升和改进,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也有待提升。对外汉语教师不但是语言的教授人,还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应该是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引导着。但是在文化授课中发现,有些教师自身的文化储备并不够,而且对文化的敏感性比较差。自身文化的储备包含了对本国文化知识的储备当然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也包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形成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才能更好的传授中国文化。文化的敏感性即个人对所处的文化环境应有敏锐的感知和积极的应答。对外语汉语教师并不能正确面对民族文化的多元,没有形成对多样文化的感应能力,对文化差异的理性判别和认知。这就导致,汉语文化教师在正常课堂授课时有时无法正确面对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或者在给以解读时不够全面甚至给予文化解读方面的误导。

总之我们看到在中国文化的传播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文化传播不是简单的问题,它涉及的到文化教学,课程设置,教材的制定,当然还有教师本身的素养等等诸多方面。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可忽略文化的传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走出去,才能更快的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学学的文化性格[M] .太原:山西教学出版社,2003:83.

[2][英]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重译本)[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3]吕必松.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13.

论析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4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所建构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是用于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提示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当前,要想改变我国多数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的普遍的社会现象,亟需我们不断探索新的英语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它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从英语教学方法的发展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讲解、练习和输出。它的特点是在讲解阶段教师突出某一语言形式,结合语境使该语言形式的意义明确。这并不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规律:(1)传统的学习文化根深蒂固,教学指导思想和观念滞后;(2)英语教学的目的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本质背道而驰;(3)学习方法被动、机械;(4)教学模式单调,缺乏交际所需的环境。

二、英语教学新模式对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1.培养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对外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广泛,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更多的是为了用英语进行口头或笔头交流。英语学科作为通向世界的桥梁,在当前所倡导的“知识经济”中举足轻重。

2.英语教学新模式的实质及其特点

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史中,教学的中心一直是教师、课堂、教材。新课改提倡课程整合,教师应把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自主言语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要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渐完成角色的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

当然,英语教育新模式的出现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教学的形式与目的也相应出现了显著变化。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可利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我们可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媒体、校园网创建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以适应新形势下英语教学的需要,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并能充分体现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原则。

三、英语教学新模式对促进大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作用的具体表现

1.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消除焦虑情绪

我们知道,决定语言学习成功的因素之一是动机。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才能产生主动表达的行为,并积极参与活动,语言表达力也才可能提高。具体在教学中,(1)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材料,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2)尽量创造安全、轻松、愉快及友好的学习氛围;(3)采用能有效减轻焦虑心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排除影响英语学习的干扰因素。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教师应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练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灵活性,让学生根据不同情景或场合的不同要求清楚地表达思想。

(1)听力训练方面,教师会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听力程序和方法,辅助使用直观化、形象化、情节化的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听力材料;(2)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上,教师能使学生语音规范、标准,语言自然流畅,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对话。运用小组讨论/辩论,让学生参与其中,放松地进行口头交流或针对一个话题,条理清晰的从多角度展开,有效延长表达时间,提高他们口头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3)在阅读理解方面,教师可做到既重视阅读的理解性输入,又重视写作的交际性输出;(4)有计划地对书面表达进行系统训练,用常用词和词组造句,限定题目,连句成篇,逐步提高学生的总体书面表达能力。

3.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多角度加强学生交际能力培养

(1)网络与多媒体教学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之一。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一体化界面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得英语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和立体,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此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安排学生赏析经典影视。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在缺少外语环境的情况下,直接接触地道标准的英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及风土人情,更多地积累关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口语交流时的话语模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常用英语表达方式和提高他们的交际水平;(2)模拟情景对话,给学生提供英语口语练习的机会。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可以进行模拟情景对话。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将对语言规则的掌握最终转化为实际的话语运用,做到真正的驾驭语言;(3)通过课堂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训练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必须建立在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和观点的基础上。因为,不同群体的人们使用不同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尽量多的掌握和了解交际对方的文化,以减少信息传递的偏差,使交际变得流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英语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是他们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英语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为外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继承我国传统教学的长处,加强语言基础教学,确保语言交际能力的准确性,同时还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上,力求在准确、流畅、得体几方面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解读中国银行业的企业文化缺失症 篇5

企业文化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中国商业银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市场主体,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然而,从现状来看,中国银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几乎仍处于洪荒时代。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经济的核心部门,中国银行业理应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起着领跑作用,然而,事实上,却沦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落伍者。

一、中国银行业离企业文化到底有多远?

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尽管也在一些中资银行中进行了初步尝试。但从整个银行业的现状来看,却处于一种非常落后的状态。

1、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普遍模糊而幼稚。从上到下,很少能够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少基层行长片面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完全混为一谈,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活动,做一些表面文章;不少银行人想当然地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员工的娱乐文化,等等。这一切,导致在行动上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搞两层皮。

2、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短期行为。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经营效益好时就想起搞一点所谓的企业文化活动,效益差时就少搞,甚至不搞,缺乏一种常抓不懈的机制,缺乏一种持久的动力和发展后劲。

3、企业文化建设形不成合力。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职工参与度不高,基层一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掌握不准,理解不深,未能形成全员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另一方面,有些金融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被看作工会这样群众性组织的部门事务,业务部门常常觉得与自身不搭界而游离于企业文化建设之外。

4、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企业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来源于其自身独创性。然而,现实中不少基层银行所搞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缺少银行行业特色、缺乏商业自身个性,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于低水平重复怪圈。

5、存在着舍本求末倾向。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但一些单位在进行企业形象设计时,只是一味地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来完成,结果外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内里还是依然故我,陷入了形式化、肤浅化的误区。

由于企业文化的普遍缺失,导致中国银行业权力腐败现象严重,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人才外流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中国银行业与外资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和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风险,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了!

二、建设金融企业文化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金融业的竞争,不仅是市场的竞争、资金的竞争,更重要的是金融服务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这就要求金融企业通过“文化力”的激发,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加强金融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1、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纵观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IBM、摩托罗拉、海尔等,除了他们的产品让人耳目一新外,这些企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经营模式无不体现出其独特的企业文化。金融企业在研究自己和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发展轨迹后深刻认识到,创建自己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由于企业间存在诸如经营策略、管理模式、思想观念、内外环境甚至价值取向等差异,企业文化并没有统一的现成的模式可供采纳,我们必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创建适合自身实际的文化。

从金融企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来看,迫切需要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目前,国内外金融企业在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金融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还较多,如国有商业银行某些机构的不良资产占比仍然较高,人员素质较差,经济案件时有发生,经营中潜在风险在增大等等。这些经营上的差距主要表现为金融企业间文化上的差距,在经营决策中没有用先进的文化作指导,没有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客观经济规律是金融企业经营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金融企业经营中的一些违规、违法行为,更是没有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的直接后果。因此,摒弃金融企业中旧的、落后的经营文化观念和管理方法,坚持用中国先进的文化作指导是解决金融企业发展中一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2、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是适应金融竞争的需要。

参与市场竞争在很大的程度上表现为企业形象的竞争,而企业形象则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家银行都以争夺市场份额为竞争的主要目标。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在这种竞争中要求金融企业表现具备五项基本功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由此而构成经营管理工作完整的循环过程。在这五项功能的界定下,金融企业全体职工必须服从统一的纪律和制度、统一的整体利益、统一的人员调配和指挥。而领导者必须公正对待每一个员工,以使其努力工作,忠于职守;必须保证人员的稳定性,以保证思想稳定;必须调动人的积极性,鼓励个人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必须建立友好协作关系,保持集体的团结统一和融洽。要做到以上这些,就必须建立和发展金融企业文化,用金融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强烈的归宿感和信念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金融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是适应金融改革的需要。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与旧、正确与错误、创新与守旧的矛盾将不可避免地交织出现,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也必然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要通过建设金融企业文化来调整好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团体的冲突。与上下级协调一致,以保证政令畅通;与部门间及时联络,以利信息的沟通;与员工交流感情,以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避免冲突,清除各种障碍,为共同目标奋斗。

4、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必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创建企业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承的。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大力创建企业文化,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实践证明,金融企业文化是推动金融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企业文化有助于物质文明的建设。金融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通过运用文化的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为金融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二是金融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金融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它运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倡导企业精神来引导员工树立理想和信念。所有这一切,对提高金融职工政治、业务、文化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很现实的作用。

三、把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1、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从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的总和,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精神文化作为观念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等无形的文化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作为精神层和物质层的中介的制度层,是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和,精神层直接影响制度层,并通过制度层影响物质层;物质文化层面是企业文化的物质的外在表现,是指企业的环境、条件、设施、形象要素的总和。

2、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是具有柔软性。企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尽管不具有像硬件那样的“不可塑性”,却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感到有一种柔性压力感。

二是具有渐进性。企业文化的创立和发展是一个过程,是经过多年的培育逐渐形成的。

三是具有潜移默化性。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职工的思想中去,象无声的命令,促使员工朝着同一目标前进。

四是具有延续性。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产生,便会世代相传,绵延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3、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

首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必须融入社会主流文化,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四大银行,其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扣“三个代表”这个主旋律,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其次,金融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防范控制道德风险、经营风险的任务很重,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形式。因此,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具有风险文化的特征。

第三,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统一法人的意志任务很重。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奋斗目标,各分支机构必须与总行保持高度一致,全体员工要富有团队精神。

第四,商业银行是面向群众的窗口行业,企业文化具有服务文化的特征,必须与大众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民族文化等有机地融通。

第五,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其企业文化又具有典型的信用文化的特征。

4、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的商业银行所共同面临的外部环境构成企业的共性,而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环境则构成企业的个性。一方面,企业文化要反映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用大文化指导小文化;另一方面,又要有自身的独特个性和特色。因此,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本行特点,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是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不同的商业银行,必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并逐步积累成企业文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经营战略等情况会发生新变化,因而,不同时期的企业文化的目标指向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商业银行构建企业文化时,应坚持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三、是要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原则。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是在党的领导下,行使着为人民群众管好用好国家资金的权力。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在先进性与群众性之间求得统一。

四、敢问建设“有中资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路在何方?、加强领导,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要切实摆上位置。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商业银行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和实施。

二、是要实行一把手工程。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年终考核、等级行管理以及干部的晋级、提升等有机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要超前谋划,全面推进。建设企业文化,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必须有重点、分层次,结合实际,逐步推进。可根据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设计企业文化发展的模式框架,有步骤有组织地推进。

四、是统分结合,上下联动。总行企业文化建设方案拟定后,各地可根据本行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完善,做到首尾呼应。

五、是要成立专门机构。就当前商业银行的现状看,应成立企业文化建设推广中心,设立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对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有效的领导和协调。包括: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研究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工作关系;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某些重要活动作出总体部署,等等。

六、是启动“亮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有一个调研、分析、摸索、提高的过程。应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将服务明星和业务能手奉为员工楷模,以此培植员工价值观,先进人物不但应拥有崇高的荣誉,受到全体员工的尊敬,还应在制度上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晋升发展机会。要建立荣誉室,集中展示历年授予荣誉称号的集体和个人图片。

2、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

花旗银行认为,谋求发展是企业文化的根基,而只有优秀的“人”才能使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同时也只有不断发展的企业才能留住优秀的“人”。事实上,企业文化是一种重视人、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方式,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就是要把管理的重心放在人这个基础之上,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思路贯彻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一、是要重视员工的满意度。满意的员工会把满意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去,从而实现满意的绩效。美国席尔士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后发现:员工满意度提高5%,会连带提升1.3%的顾客满意度,同时也因此提高0.5%的企业绩效。

二、是要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企业要为员工的前途着想,才能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银行有三种职业前途可选择:管理型、专业型和操作型。而每一种职业,还应有不同的等级。当每一个员工跨入银行的大门时,他都会被告知: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职业前途,而通过他的努力,在若干年后,他又会达到什么样的职位,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有一个奋斗的目标,激发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要重视教育培训。在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方面,可分层进行:对于领导干部层,要着重对政策、形势分析、管理艺术、国际同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等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其掌握主流趋势;对于客户经理层,要着重资讯汇集、营销学、投资理财、金融政策、法规的掌握以及银行新业务、新产品的了解、认识等等;对普通员工层,着重要了解农行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须努力的目标,学习现代金融工具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发展,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目标体系及其监控,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分析等等,努力打造“金牌”员工。

3、坚持与时俱进,凸现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身特色。

一、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名牌效应,而名牌则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育、浸润、渗透、打造而成的。为此,必须加强战略创新、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手段创新等,着力塑造农业银行的管理文化、信贷文化、产品文化、营销文化、服务文化、形象文化等企业文化体系。

二、是要选择有效载体。诸如图书室、联谊会、行服、展览厅、表彰大会、演讲比赛、庆典活动、新产品展示会,等等,都可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

三、是建设商业银行的家园文化。总体构想是:建设旨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报效祖国的“民族家园”;为员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把农行建成员工的“职业家园”;用优质服务让客户宾至如归,给人以“家”的温暖,建成“客户家园”。

四、是打造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以凝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准确表达出有个性的农业银行经营理念。可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征集理念口号和形象标语,制定岗位座右铭,创作行歌,编制员工手册,印发宣传册等。

五、是锻造有特色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应把政治性、实践性、时代性和银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当前农行的实际,主要应培养五种精神:主人翁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开创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树立诚信、稳健、创新、效益的观念。

4、坚持规范经营,构筑严密的制度文化。

一、是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营造重知识、重人才、重业绩的用人环境,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

二、是建立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三、是建立职工收入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增长情况及银行经营情况来决定、绩效挂钩的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要围绕人本、诚信、创新三个方面打造企业文化,将个人追求与整个事业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企业的成长挂钩,而不是单纯的绩效挂钩。

5、以导入CI形象标识为突破口,塑造个性鲜明的现代商业银行形象。

企业形象对于银行来说,作用远远超过了银行本身的有形资产,谁的形象好,谁就能够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一、是全面导入CI形象标识系统和质量认证体系。一方面,要积极实施CI战略,把富有特色的商业银行视觉形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在营业网点设计上要坚持有利展示商业银行文化、有利吸引客户、有利客户舒适、有利客户方便、有利经济效益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在企业管理、产品和服务上导入ISO9000标准,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逐步迈入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轨道,增强公众的认同感。

二、是塑造良好的服务形象。依据各类客户不同的服务需求,提供有特色的服务。同时,建立客户投诉机制,做到“零障碍、零距离、零差错、零投诉”等。

三、是做好公关和广告宣传工作,提高商业银行的知名度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四、是注重长期性、时代性和效益性的统一,量入为出,构筑坚实稳固、信誉卓著的物质文化形象。

6、理顺关系,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合力。

一、是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相互交叉互为依存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企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的主要手段,而企业文化则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更好地拧成一股劲,由“两张皮”变成“一张皮”。

二、是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统、分关系。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其文化主体企业目标理念、价值标准和制度规范等,必须统一,不能搞多元化,且企业标识、主要广告用语必须统一,不能各行其是。各分支机构应在总体目标理念的引导下,结合经营状况、人员构成和地区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论析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6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1. 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适当地穿插优秀传统文化, 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丰富, 能够积极地向学生传达思想观念、优秀文化、道德品质, 逐步改变学生当前状态, 促使学生更好地进步和发展。所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且合理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可以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 改善大学生现状

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一类群体, 其道德水平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大学生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 意志还不够坚定, 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 可能做出不利于自己、不利于社会的事情。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同时, 讲述古代名人志士的丰功伟绩, 可使学生深受中国精神、中国行为的影响,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综合当前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较为严重, 主要表现为:

1.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 人们对专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相应的人文传统与人文教育被削弱的现象就日益严重。尽管我国教育领域改革, 提出了一系列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方针, 但一些学校、教师、学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另外, 从大学生传统文化接受现状来看, 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接受传统文化, 更别说继承和弘扬了。究其缘由, 主要是网络占据大学生生活的今天, 学生更喜欢通过网络接受一些新鲜的、有趣的事物, 了解其他国家的信息。而比较传统的、枯燥的、乏味的传统文化很难被大学生所接受和重视。

2. 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渗透不全面

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 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将传统文化全面、深入地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实际情况则不然, 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渗透不全面、不具体, 使思想政治教育未能系统化、科学化、文学化地展开, 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例如一些大学未设置传统文化课程, 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传统文化; 未开展传统文化相关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 渗透传统文化。

3. 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过于陈旧

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革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科学、合理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才能使学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然而, 目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过于陈旧, 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等级性、强制依附性加强, 传统文化内容不能全面、合理地呈现给学生。所以,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革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意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法[1]。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方法

1. 注意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

其一, 开设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也就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 开设适合的、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 向学生传播文化思想, 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其二, 改进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应合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新的教育方式, 灵活多样地呈现传统文化, 让学生轻松、自由、愉悦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水平[2]。

2. 积极开展实践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为了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开展实践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此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刺激下走向传统文化、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基于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有目的性地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组织探寻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传统节日宣传教育活动等, 使学生在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 自然而然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固化自身文化基础[3]。

3. 师资队伍提升

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支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传统文化丰富、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 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灵活地教授学生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对于师资队伍的提升,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教师培训工作, 包括教学能力培训、素质教育、传统文化鉴赏等。除此之外, 还要组织教师参加文化鉴赏活动、传统文化演讲等, 不断提升教师文化水平。

4. 网络平台建设

有学者研究认为,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网络体系建设, 拓展网络化传播渠道, 可以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基于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情况, 搭建适合的传统文化网络平台, 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积极宣传网络化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观赏传统文化作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中。

总之,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佳的情况下, 应当通过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实践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搭建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等方式来积极渗透传统文化, 在提升学生文化水平的同时, 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高尚、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向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创新人才的育人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14.

[2]于洪霜, 何瑞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J].教育与职业, 2012, (18) :45-46.

论析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缺失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母语;文化

一、介绍

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对母语的作用从轻视和排斥逐步走向了客观评价,认识到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实质上是“调解”作用,母语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二语习得,充分肯定了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南京大学的丛丛教授也首先将失语症与中国文化联系了起来,指出很多人英语表达能力很强,但是在与英美人交流时,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无法展现出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产生了中国文化失语症。新一轮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重点之一是调整了语文和英语在高考中的分值,以及英语的评价和考试方式。这就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对国文和国学的教育与传承,从而启发高等英语专业教学理性地思考母语和英语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文化缺失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表现及其原因

现今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片面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单方面加大对英语文化的引入与讲解,过多地介绍英语文化以及交际技巧,从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渗透,汉语文化正迁移的作用逐渐削弱。片面的教学模式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衡,文化交流变成了英语文化的单方面输入,导致许多高校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在交际中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

目前高校的中文、历史等少数专业也会开设中国语言文化等课程,但这些专业的学生平时涉及的跨文化交际很少,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希腊神话、圣经选读以及欧洲文化导读等课程,教师也鼓励学生多读英文原版读物,了解西方语言文化,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学生在看英文电影、听英语歌,创造英语学习氛围,增加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敏感度,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但是相对而言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中文课较少,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学生们没有中华文化作为参照对比,很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

英语本身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有效地交流,传播中国文化。而不是被英语文化侵蚀,否定母语文化。但是,许多学生熟知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也知道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圣经的诺亚方舟,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不甚了解,成语典故、经典名著却不那么熟悉。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不知道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只是盲目地推崇西方文化价值观,对西方文化全盘接收,不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我们侧重英语文化的学习的符合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但实际上,为了更好地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同时兼顾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跨文化交际不是单向活动,需要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华文化在交际中缺失,只会导致失衡的跨文化交际,不利于中国文化影响力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华文化的教学变得十分迫切。

三、改善中国文化缺失的对策

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结合高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以下是具体的解决办法。

(一)改变观念。英语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不断弥补自身本位文化的不足以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的要求。长期以来,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意识,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英语教学中只涉及对英语文化的讲授,几乎不会渗透汉语文化的内容,所以,观念的改变至关重要,要从思想上重视中国文化的学习,有中华文化作底蕴,面对英语文化时才会批判地吸收,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文化,抛弃与中国人价值观相悖的东西,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辨别力,用好英语这个交流工具,传播中华文化。

(二)在课程设置上要做适当的改变,增加用英语讲授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中国历史、思想史、文学及文学史、经典国学、艺术、哲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差异,熟知相关的英语表达,促进文化交流。另外,在教材上,目前我国用英语讲解中国文化的书籍还不多,要增加此类教材的编写,细化教材的编写,以身边的小事作为一个引子,以小见大。编写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华文化的特点,补充具体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比如说丝绸之路,炎黄子孙,四大发明等等,用英语说明这些东西的来龙去脉,从英语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影响这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与时俱进,了解文化发展的最新动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系统的文化意识,一方面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教授,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告诉学生文化无小事,一言一行都会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取向,对西方文化进行筛选,扬长避短,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文化,抛弃与中国文化相悖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也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向学生渗透相关的表达。英语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风俗文化的影响,许多表达都有了中国特色。教师向学生传授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有效地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问题。

再次,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多看一些名著的译著以及英文版的期刊杂志对中国的大事小情的描述表达,比如大卫·霍克斯的译著《红楼梦》,他以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让更多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学生读此类译著会更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理解也会更深入,另外,China Today,Beijing Review等期刊杂志记叙了中国当前发生的时事要闻,与时俱进,便于学生学习。

四、结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也是当前面临的困难。这就需要打破学科限制,加强不同学科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国家、社会、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各方面互相配合,坚持不懈,共同努力,攻克这个难题。(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课题:本文为河北省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强势英语教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化教学”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HB12Y007。

参考文献

[1]Storch,N.& Wigglesworth,J.Is there a role for the use of the L1 in an L2 setting[J].TESOL Quarterly,2003,4:760–770.

[2]Wong-Fillmore,L.When does teacher talk work as input In S.M.Gass & C.M.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pp.17-50).1985.MA:Newbury House.

[3]吴诗玉,王同顺.外语阅读中的汉语思维[J].外语研究,2006,(1):41-47.

上一篇:路牌放置可行性研究下一篇:河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