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示范园区

2024-08-24

考察示范园区(精选8篇)

考察示范园区 篇1

考察示范园区

7月2日下午,河南省农广校到夏邑分校挂职锻炼的张久亮副校长,在夏邑县农广校校长何新明、财政局副局长吕运良等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夏邑农广校科教兴农示范园——夏邑县卧龙观光农业园区。

园区负责人姚安民,向张久亮副校长等领导介绍了园区情况:园区流转土地1000余亩,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主要种植优质大棚瓜果、蔬菜、花卉、食用菌、粮食作物等;园区聘用离土不离乡农民工280余人,冷藏技师2名、保鲜技师1名,专业技术由县农广校提供支持;园区的中心议题是努力建成现代化、标准化生态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

夏邑县农广校 郭建东 2014年7月3日

考察示范园区 篇2

一、德国物流园区发展概况

德方专家把物流园区 (Logistik Park, 简称LP) 和货运中心 (Guterverkehrszentren, 简称GVZ) 看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物流园区的服务对象是某一行业或企业, 具有专业性和特定性;而货运中心服务的客户是所有的企业, 具有通用性和社会性。按照我们的思维习惯, 也为了表述的方便, 本文把这两个概念统称为物流园区。

(一) 德国物流园区发展历程

德国是物流发展最好的欧洲国家, 在物流园区建设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德国的物流园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 到现在全德已有33个物流园区。

1984年, 德国第一个物流园区——不莱梅物流园区建立。1992年, 当时的联邦铁道部和过去东德铁路局合作, 提出了物流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1993年, 德国货运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D G G) (即德国物流园区协会) 在不莱梅成立。1994年, 德国邮政在园区内建立了邮件处理中心, 随后铁路公司也在园区内设立了货运中心。2001年, DGG参与制定了联邦政府交通部对物流园区建设的一些相应法规。2002年, 物流园区的规划并入德国交通网络规划。

(二) 德国物流园区发展模式

在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经营上, 德国一般采取联邦政府统筹规划, 州、市政府扶持建设, 组建发展公司企业化管理, 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德国现有33个物流园区中, 有11个物流园区的公铁联运中转站是德国联邦铁路投资修建的, 政府资助最高可达80%。

州及地方市政府主导前期规划论证及基础设施建设。由当地政府出面, 组织企业、协会与开发商等, 共同开展需求调研及可行性分析。政府与土地拥有者进行谈判, 先期投资购买土地, 完成“熟地”建设, 每平方米前期费用约为120欧元 (含30~40欧元的地价) ;然后, 按照每平方米80欧元的价格卖给物流企业;垫付的价差, 政府通过以后的税收收回。

(三) 德国物流园区功能定位

德国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是根据物流需求来确定的。物流需求主要来自当地居民消费需求、生产需求和中转需求三个方面。从德国发现的规律来看, 为满足居民消费的物流需求, 一般50万人口应该有1个物流园区;生产需求和中转需求数据, 可分别从当地生产企业和港口等处取得。如不莱梅50万人口设1个物流园区, 占地1.7平方公里;柏林350万人口, 设3个物流园区。德国许多物流园区的面积都超过200公顷。

德国物流园区选址, 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转运方便;二是交通便利;三是经济合理;四是生态环保。

(四) 德国物流园区管理体制

由入驻企业共同组建非盈利的发展公司 (类似于协会组织) , 负责物流园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发展公司运转所需费用, 政府负担25%, 其余部分由入驻企业分担。

德国货运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对德国货运中心提供服务。其目标是将货运中心在地方和区域等级产生的积极影响转变至国家及欧洲等级。主要服务领域有:促进货运中心之间的多式联运, 组织货运中心的业务合作;制定货运中心的服务标准, 主持货运中心的考核评价;承接全国与国际研究和咨询项目, 推动货运中心可持续发展;参与欧洲货运中心协会的工作, 扩展欧洲及全世界物流平台。

(五) 德国物流园区的绿色环保措施

运输方面的节能环保措施。运营车辆必须符合环保要求, 使用节能环保设备, 政府给予补贴;对驾驶员进行节能驾驶培训, 经过培训可以节油10~20%, 节约成本的一半奖励司机;运用信息化手段, 优化运输组织, 对不同物流企业的货物重新组合, 增加满载, 减少空驶;对多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 超过3 0 0公里运距, 就要考虑铁路或水运;采用甩挂运输, 用四个拖车就可以完成100多个集装箱的移动工作;大量使用带支架的桥式集装箱, 移动时收起支架拖走, 到位后放下支架可当临时仓库, 减少了多次搬倒;在公路集装箱运输中, 大量使用中置轴挂车列车, 一台拖车可同时牵引两个集装箱或两个汽车商品车挂车, 运输效率成倍提高, 碳排放量显著减少。

物流园区的节能环保措施。建设物流园区必须按照1∶1的比例, 在园区外购买绿地, 园区内还要留出25~30%的绿地。绿地不仅是景观, 而且充当吸纳雨水的作用, 使雨水能够渗入地下。利用仓库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所发电力进入统一电网。我们在奥格斯堡一家物流企业了解到, 企业入网电价高于用电价格。这家企业100万欧元的发电设备, 利用发电和用电价差, 大约10年可收回投资。

德国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到2020年, 在保证物流量直线上升的同时, 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降低40%, 高于欧盟设定的指标。目前, 德国的大货车普遍适用欧Ⅳ排放标准, 开始研究是否采用欧Ⅴ、欧Ⅵ标准。有8个实验区正在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为汽车充电。园区的规划建设, 执行噪声控制标准, 并注重风景视觉效果。

(六) 德国物流园区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贡献

物流园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近年来, 物流业是德国增长最快的产业, 增速超过了G D P的增长, 排在汽车产业、医药健康产业之后, 超过机械制造业位列第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高效运行的物流园区, 带动了海运业特别是集装箱运量的增长。物流业不仅增加了当地税收, 减轻了政府负担, 而且帮助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优化物流系统,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物流园区对社会的贡献。有资料显示, 不少于1200家企业在物流园区设立了办事机构, 提供了40000多个就业岗位。

二、德国物流园区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虽然中德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自然环境、资源秉赋、经济体制不尽相同, 物流发展模式也有很大区别, 但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经验, 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一) 物流园区的设立要以需求为基础

物流是生产性服务业。物流园区一定要以需求为基础, 以产业为依托。我们参观的勒沃库森化工物流园区占地11平方公里, 70多家公司的100个生产车间及研发机构分布在三个厂区, 来自50多个国家的45000名员工在这里工作。我们在另外一个城市, 还参观了一家与工业园区配套的物流园区。上世纪90年代初期规划80公顷土地, 到现在只开发出24公顷, 主人指给我们看的还是白纸上的蓝图和绿色的田野。这家园区独家ONLY

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是缺乏足够的有效物流需求量。通过对比分析, 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物流需求的规模、结构、特点, 是物流园区设立的重要基础和首要条件。离开了对物流需求的分析和把握, 就失去了物流园区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这样, 德国是这样, 其他国家也是这样。

(二) 物流园区的运作应贯彻供应链管理理念

德国专家把物流园区看作是供应链的中心环节。通过园区, 实现海港与内陆的连接, 远程运输与城市配送的连接, 生产企业上下游之间的连接, 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连接, 直至生产者与最终消费者的连接。大企业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把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 物流园区因此成为物流外包的良好载体。由于无缝连接的硬件设施和高效可控的信息系统, 使得精益化物流成为可能, 大大提高了供应链运行的效率。

(三) 物流园区应是多式联运的枢纽

多式联运是德国物流园区的显著特点, 每个园区至少有两种运输方式连接。我们参观的科隆物流园区, 内河、铁路和公路三种运输方式构成了多式联运体系。一部大型吊车, 横跨三条线路, 可以很方便地直接换装。

近年来, 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超常规发展, 特别是线路建设突飞猛进。但相应的节点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节点与线路不配套, 各类节点不连接, 多种运输方式无法实现有效衔接。

(四) 物流园区在绿色环保方面大有作为

物流业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 物流园区在绿色环保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物流园区的多式联运功能, 优化了交通布局, 可以把公路运输转移到铁路或者航运, 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德国经验, 从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入手, 推动我国绿色物流体系建设。

(五) 物流园区的管理须体现合作协同精神

物流园区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合作协同的精神。奥格斯堡物流园区的占地, 分属三个行政区域管辖, 由三家政府出面组成一个委员会, 统筹协调规划和建设问题。这在我们看来, 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德国的行业协会在与各有关方面的协调、协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组织行业培训、会议研讨、代表企业与联邦铁路部门沟通, 参加联邦以至于欧洲协会的活动。

(六) 政府应明确在物流园区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德国政府在物流园区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统筹布局。二是规划设计。三是投资赞助。四是营造环境。政府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企业按照市场的需要, 依法经营, 照章纳税。

三、对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建议

12年前, 在深圳出现了第一家叫做“物流基地”的基础设施。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物流园区 (基地) 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把物流园区列入九大工程之一, 各地掀起了新一轮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的热潮。但总体来看, 我国物流园区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促进我国物流园区健康发展, 参照德国物流园区发展的做法与经验, 我们提出以下关于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建议。

(一) 从转变发展方式的角度支持物流园区发展

我们要充分认识物流园区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物流园区和供电、供水、供气及公交系统一样, 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创造的价值, 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的整体优化, 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上。物流条件也是投资环境的有机构成, 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物流业高效有序运作, 同时也会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物流业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我们要按照《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 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园区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 资源的有效整合, 业务的流程优化, 能够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降低物流成本, 减轻能源和环境的压力, 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枢纽性设施。

建议采取多种措施, 支持物流园区发展。中央政府层面, 应抓紧制定物流园区发展专项规划, 尽快确定全国物流园区的基本布局。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物流园区纳入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政府应该像投资其他基础设施那样, 支持物流园区建设。物流园区产生的自身效益比较低, 不宜笼统地按照亩均投资、亩均税收等标准设置准入门槛。由于这些项目投资大、回报慢, 不宜收取过高的土地费用, 并要拓宽物流园区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二) 研究制定我国物流园区设立的标准和条件

当前, 各地建设物流园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再加上我国土地资源紧缺, 增值预期强烈, 各类企业积极要求参与建设, 物流园区规划占地规模迅速膨胀。如控制不好, 有可能出现盲目投资和圈占土地的问题。

我们建议, 应在做好现有仓储类物流设施 (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货运场站、各种仓库等) 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抓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物流园区设立标准和条件。要明确多么大的需求量, 设立多么大的物流园区;要设置居民消费、生产配套和中转物流量的核算标准;要有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配套的硬性规定;要有节能环保的具体要求;把这些标准和条件, 作为规划布局, 批准立项的依据。

(三) 务实构建我国物流园区的考核评价体系

我们建议, 借鉴德国的做法, 结合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特征, 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减少城市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布局、促进资源整合、减少环境污染等各项指标, 建立社会化的物流园区评价体系和方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深入开展物流园区综合评价工作, 从行业自律层面强化对物流园区的管理, 引导物流园区健康发展。

(四) 积极推进我国绿色物流园区建设

在绿色物流方面, 我们与德国相比差距较大。全面推进, 困难较大, 但有几项工作可以先做起来。如, 选用节能环保车辆, 加大对企业更换车辆的补贴力度, 限期淘汰老旧汽车;开展驾驶员节油培训, 拿出节约部分奖励驾驶员;加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优化运输组织, 减少空驶浪费;制定桥式集装箱行业标准, 积极推广甩挂运输;允许中置轴挂车列车在高速公路行驶, 提高货车运行效率;研究提出仓库屋顶太阳能发电进入统一电网的可行性, 制定优惠政策, 促使企业自发地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探讨入驻物流园区的企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交易碳减排量, 而获得节能减排收入及政府补贴;加强物流园区和企业的绿色物流检查与评价, 运用政策杠杆, 调动企业节能环保的积极性;随着铁路建设进度加快, 客货分线快速推进, 铁路运能紧张问题得以缓解, 要抓紧研究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分流的问题;扩大铁路和水路运量, 发挥公路集疏运与城市配送的功能;加强联运转运设施的规划建设、信息系统的对接和管理体制的协调, 促进多式联运发展。

(五) 加强地区和部门间物流园区的合作与协调

我们建议, 中央政府层面, 应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 吸收相关部门参加, 制定有关的规划与政策, 加强对物流园区发展的指导、协调和宏观管理。各级各类物流园区应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重要节点城市的物流园区应该纳入全国统一规划。地方政府要服从于全国统一规划, 指定专业职能部门分管物流业及物流园区相关工作。要加强物流园区规划、立项及专项资金投入的后评价工作, 对于改变土地用途, 挪用专项资金的, 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六) 与德国有关方面建立物流园区联系机制

英国科学园区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篇3

摘要:英国科学园区的产生和发展是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独立市场化经营,与大学良性互动,政府支持以及网络化建设的特点,从中可以获得对我国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启示:政府和大学适度参与,依托大学优势学科,强化园区特色,构建区域创新网络。

关键词:英国科学园区;技术转移;孵化器;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062.3;G40-05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6.008

大学科学园区①是高水平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而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园区运动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英国是世界范围内科学园区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以剑桥科学园为代表的英国科学园区,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视为联系科学与经济的最佳模式[1-2],成为很多国家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当前,我国大学科学园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借鉴国外科学园区的发展经验十分必要。本文从英国科学园区产生的历史动因入手,探索英国科学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英国科学园区产生的历史动因

英国是欧洲科学园区的发祥地,成立于1970年的剑桥科学园是英国和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科学园区。1969年,担任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莫特教授富有远见地提出,要充分发挥剑桥大学雄厚的科学基础和创新优势,通过建设科学园区规划以研发为基础的企业,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建立与企业界的广泛联系。受此启发,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1970年创办了剑桥大学科学园,吸引了众多中小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入驻。同期,地处苏格兰的赫里欧•瓦特大学也成立了自己的科学园。但是其他大学并未及时跟进,科学园区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学园区开始快速发展,园区的数量在较短几年内得到了迅猛增加。这次科学园区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英国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共同作用的产物。

(一)大学寻找办学经费的需要

英国科学园区快速发展的直接起因是英国政府实施的私有化政策。英国大学几乎都是公立大学,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和外部资源三个渠道。其中政府拨款是战后大学预算的主要来源,由大学拨款委员会执行,大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以后,实施私有化政策,为了减少公共开支,大幅度削减了对大学的财政支持。据统计,1981-1982年和1983-1984年两个年度大学经费减少了13%,约在1.3至1.8亿英镑[3]。新的政策导致大学办学经费紧缺,大量优秀人才流失。为了解决资金困难,提高教师待遇,大学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寻找更多的资金替代来源。其中,成立科学园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出租房屋和咨询服务便是大学获取外部资金收益的一个重要手段。阿斯顿科学园负责人坦言,科学园自身是国家政策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来挖掘自身潜力寻找财源的产物[4]。曼彻斯特科学园董事会主席艾伦也认为,早期科学园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是为大学谋取更多的利益[5]。这样,以科学园区为载体,大学通过为企业服务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便成为科学园区成立和发展的最初目标。

(二)政府刺激经济发展的需要

英国科学园区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则是英国经济的衰退和来自美国的启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摇篮,英国有着强大的科学传统,是仅次于美国的科学强国。然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综合国力严重受挫,经济持续衰退,传统产业衰落,失业人口剧增,政府面临着来自政治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英国政府从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认为依托大学兴办科学园区,是一条刺激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于是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促使大学与企业界之间主动合作。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科学园区的潜在价值逐渐得到各方的重视。通过科学园区载体,大学可以获得与企业合作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成立学术衍生企业的空间,企业可以共享大学的基础设施,获得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而政府从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业调整的发展机遇。基于上述背景,科学园区的建设目标从单纯的大学获得资金支持,逐渐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即促进学术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研发联系和技术转移;吸引外来企业,激发新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就业机会,重建当地经济;为投资者带来商业回报[6]。高水平大学的品牌效应,科学园与大学之间的地域临近性和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则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

(三)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需要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科学园区是促进大学科技成果商业化的有效途径。英国大学具有强大的科学基础,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大学与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大量的科技成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转化;同时英国企业界自身的研发投入又远低于国外的竞争对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与和速度与美日德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企业迫切需要从大学获得直接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由于大学成果往往偏重于理论和基础研究,很难满足企业在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和产生经济效益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技术吸收能力,处于巨大经济压力之中的中小企业来讲,大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实用。因此大学创造的科学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工艺技术之间,需要一个技术转移的过程。技术转移对于英国来讲尤为重要,因为英国被公认为是善于科学研究而在科技商业应用方面很糟糕的典型[7]。创建英国科学园区,反映出英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观点:为纯科学研究向生产技术的转化提供一个具有催化作用的孵化器环境[8]。科学园区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以帮助那些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和创业资金的研究人员,将科技成果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初步完成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企业在园区内进一步发展成熟,最终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

二、英国科学园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据英国科学园区协会的统计数据[9],截至2005年底,科学园区协会共有77个会员(含11个准会员),进驻园区的企业3 006家,提供67 878个就业岗位。入驻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研发、新产品设计、咨询和支持服务,四个最大的产业部门依次是计算机通信产业、咨询产业、生物相关产业和支持服务产业。54%的园内企业有独立单一场地,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科技密集企业,平均人数22.5人,其中超过50%的企业规模不超过5人,60%以上的经营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科学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小型科技企业集聚地。总结英国科学园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

(一)大学与科学园区良性互动

英国科学园区的典型特征是每一个科学园区与一所或几所大学都建有正式的联系。大学在科学园区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科学园区本身就是大学投资或部分投资建设的,相当比例的企业是大学教师或校友兴办的,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亲近关系。科学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信息资源、图书资料和先进的实验设施,而且可以优先得到具有开发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大学成立专门负责与企业联系的办公机构,与科学园区保持密切的联系;鼓励和指导科研人员在科学园创业,制定宽松灵活的政策和条件,如提供一定启动资金,保护个人知识产权,校内职务和工作不受影响等等,使得那些具有研究成果的教师愿意到科学园区兴办企业。有些大学要求明确要求学生到科学园区实习一段时间,感受科学园的创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培养知识转化为产品的兴趣,为未来就业和创业积累经验。另一方面,科学园区内公司根据产业发展动向,及时向大学反馈信息,帮助大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和研究方向,有的企业之间在学校内建立校内企业实验室。正因为科学园区能够从大学及时获得具有发展前景的科研成果和人力资源,才保持了科学园的勃勃生机。而借助于科学园区,大学的创新优势也得以充分体现。如剑桥科学园发挥剑桥大学在物理和生命科学的优势,形成专业性强的企业集聚效应,知识通过科学园溢出和扩散,逐渐发展成为以大学优势学科为创新源头的特色产业集群,并辐射到整个英国东南地区。

(二)科学园区独立市场化运作

英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全面负责科学园的具体事务,1984年成立的民间机构英国科学园协会,作为全英科学园区信息交流中心和内外联系的窗口,在科学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科学园区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以及私人投资者联合创办,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进行自主经营。事实上科学园区本身就是一个企业,盈利是园区生存的必要条件。科学园区主要向园区入住企业提供包括基础设施以及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联的科技支撑服务,包括帮助园区内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建立正式的业务联系,对企业在筹集资金、技术转让、经营技术等方面进行咨询、培训和服务等。由于科学园区分散在知识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各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济发展规划,因此,无论是建园模式还是管理结构,以及园区的发展目标、方向、重点,都各有特点,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各个科学园区主要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依托大学的优势学科,来发展和形成具有特色的园区主导产业。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科学园区一般以振兴地方经济为目标,但是入驻园区的企业并不限于本地区的企业或高校。创业者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在园区落户,并享受一视同仁的政策待遇,从而吸引了不少欧洲大陆、美国企业来科学园区入驻,园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三)中央和地方政府全力支持

建设科学园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英国同样如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引导协调,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金融机构等多方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园区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是科学园区建设和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科学园区在初期阶段,一般会得到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和土地优惠支持。特别是政府与大学合办的科学园区,可以借助于高水平大学的良好声誉和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往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一定的支持。尽管英国没有制定专门针对科学园区的政策,但是在促进产学合作以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框架中,科学园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机遇。1999年英国贸工部成立小企业服务机构,2004年政府实行新的税款扣减政策,降低小企业税率,提高研发税务补贴比率,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经费,众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从中受益。同时,英国政府通过设立教学公司计划、联系计划、大学挑战基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等,以及鼓励诸如“天使基金”的风险投资参与科技创业,为中小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金筹集渠道。另外,政府改变以往英国技术集团统一经营政府资助项目所产生科技成果的做法,鼓励大学和成果持有者自行转化并从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大学和教师的积极性。这些扶持型的政策为大学科学园区的兴起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但是在大学科学园区管理和决策的具体事务上,各级政府很少直接参与,保证科学园区的市场化运作。

(四)科学园区重视网络化建设

英国早期的科学园区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孵化器的角色,帮助大学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应用。然而仅靠科学园区的力量无法解决妨碍大学成果商业化的关键问题,科研与市场脱节的痼疾依然存在,促进产学合作和技术转移的作用遭到质疑,英国科学园区甚至被视为“高科技幻想”[7,10]。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园区的核心理念开始发生变化。除了继续加强与大学、企业和政府密切合作,科技中介、科技风险投资的作用得到重视。科学园区作为枢纽促进各个节点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具有协同创新效应的网络。园区通过建设以非正式联系为特征的实践社群,营造集体学习、合作竞争的创新文化,提高鉴别、获取和共享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嵌入在网络结构中的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优先获得创新资源,降低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每一个园区可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网络,而园区网络又是面向所在区域、全英和国际全面开放的体系,与其他园区结网形成多个层次,范围更广的合作网络,呈现柔性结构和开放性的特征。以曼彻斯特科学园为例,它不仅帮助企业与曼彻斯特大学和曼彻斯特都市大学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而且积极组织和参与曼彻斯特中心园区和北部校园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转。同时,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与欧美和亚洲的科学园区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为外国企业来英国投资创业提供全方位的软着陆服务。如2005年,曼彻斯特科学园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中英科技园项目,互相为对方企业提供对等的优惠条件,为两国中小科技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市场开拓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英国科学园区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历史始于1988年成立的东北大学科技园。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有69个国家大学科学园区,分布在31个城市,依托109家高校[11]。大学科学园区紧密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国家战略,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创业人才为己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管理体制不顺,投融资体制不完善,重复建设和缺乏特色,研发与市场脱节以及专业创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科学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园区绩效的具体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亟需通过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加以解决[12-13]。而英国发展科学园区的经验,对于我国科技园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政府和大学适度参与,保证科学园区的市场化运作

英国科学园区的发展来源于政府的经济压力,而英国科学园区的繁荣则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建设和产业政策所提供的优惠和支持。尽管科学园区是政府政策的产物,但是科学园区的经营和管理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很少直接干预,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我国当前仍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生产要素市场不够健全,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和运作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和支持,因而政府对于科学园区的规划、评估和管理十分必要。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政府支持园区建设并不意味全面参与园区管理。科学园区是以提供基础设施和创业服务而盈利的企业,政府面对复杂的技术创新管理和高科技企业管理缺乏经验和快速反应的机制,政府直接参与具体事务管理,就会限制入驻企业的发展自由和创新活力。因此,要求政府适度参与,退出具体微观事务的管理,工作重心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通过制定鼓励创新的制度文化、法律法规,包括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渠道和风险投机机制,促进技术转移、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以及面向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基金资助和税收优惠政策,为科学园区和中小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样,主办大学作为主要投资方,并通常派出管理者,但是在科学园区的经营上也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园区运作规律,不能够照搬学校行政管理的观念和方式进行管理。创办和经营一个企业,需要很多资源和能力,包括资金筹集、营销能力、营销渠道、风险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等,而这些能力往往是大学研究人员所缺乏的。大学要意识到自身的主要作用是为科学园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所要的基础设施,输送知识、技术、信息和人才,而不是直接参与到具体的经济活动之中。

(二)发挥大学学科优势,强化科学园区的产业特色

英国科学园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兴办科学园区,促进大学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高水平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智力优势和品牌优势。而科学园区的产业特色也往往建立在主办大学优势学科的基础之上,美国硅谷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走向一体化的背景下,科学发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直接动力,需要建立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统一的大创新观[14]。高水平大学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具有的学科优势,有利于产生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攻克行业关键技术和孵化知识密集型高新企业。据统计,2002-2006年期间我国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80项,占总数的57.97%,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82项,占总数的64.57%,获得科技进步奖321项,占获奖总数的37.59%,2006年高达50.35%[15]。这些数据客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学在知识生产和原始创新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一些大学科学园区紧密依靠大学的重点学科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如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光电子产业、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的新材料、机械制造和环保工程产业,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的油气开发和化工产业,无不得益于依托大学的优势学科。特色就是科学园区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特色就是科学园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要充分考虑到所依托大学的科研优势和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所在行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园区,加速园区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反过来,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大学的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实现科学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变化。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科学发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和市场变得更加紧密,地域临近性也不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以科学驱动和市场拉动为代表的线性创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创新主体参与的集成创新和网络创新[16]。英国科学园区的经验表明,传统的孵化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科学园的核心理念正在发生变革,创新网络正在成为科学园区新的角色。大学的科学推动,企业的市场拉动,以及政府的政策促进,共同促进以科学园区为中心的创新网络的兴起和发展。科学园区作为创新网络,实质上是特定的社会网络、专业网络和商业网络在大学周围的集聚,实现具有地域特征的集体学习、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活动[10]。以科学园区为载体,大学和企业之间在互动学习中快速转移知识,研发活动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而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同时,大学也从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技术诀窍和创业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园区的枢纽作用,大学与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与金融组织和科技中介等服务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将传统的技术转移为整合研究、开发和市场的集成创新过程,将传统的孵化器转变成为官产学研密切合作实现协同效应的创新网络。这是大学科学园区获得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不断调整自身角色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正是英国科学园区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并在国际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之所在,也是我国科学园区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英国一般称为科学园区,中国则一般称为大学科技园,二者属同一个概念。

[参考文献]

[1]余晓.英国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现状、趋势及相关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7):36-38.

[2]刘云,董建龙.英国科学与技术[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91-99.

[3]易红郡.英国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伙伴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1):71-77.

[4]Guy I.A Look at Aston Science Park[J].Technovation,1996(5): 217-218.

[5]Allen J.Partnership in practice: a history of the fir-st twenty years of Manchester Science Park[M].Manchester:MSP,2004:4.

[6]Quintas P W,Massey D,D.Academic-industry Lin-ks and Innovation:Questioning the Science Park Model[J].Technovation,1992(12):161-175.

[7]Massey D,Quintas P,Wield D.High-tech Fantasies:Science Parks in Society,Science and Space[M].London: Routledge,1992:250.

[8]Westhead P,Storey D J.An Assessment of Firms Located on and Off Science Parks in the United Kingdom[M].London:HMSO,1994:189-193.

[9]UKSPA.Annual Statistics 2006[R].Birmingham: UKSPA,2007:2-14.

[10]王大洲.关于大学科学园的一个网络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2): 164-16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6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及依托高校[EB/OL].(2009-04-27)[2009-08-09].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72/info1240803227649272.htm.

[12]迟宝旭.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借鉴[J].科技与管理,2005(1):118-122.

[13]李荫榕,关士续.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问题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4(4):122-126.

[14]吴永忠.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J].自然辩证法,2005(9):69-72.

[15]何先美.2002-2006年高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情况统计与分析[J].中国科技奖励,2007(5): 62-65.

[16]Rothwell R.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 7-31.

园区考察邀请函 篇4

参会邀请函(免费)

会场: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日期:9月23日14:00-17:30

规模:1200人

主办:中关村管委会、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

承办:中国技术交易所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咨询公司

北京长风信息技术产业联盟

北京当代联合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国际科技园协会(IASP)是目前惟一的世界性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及其他创新机构的协会,在全球70个国家拥有370多家会员。该协会每年举办一次世界大会。第32届世界大会将于9月下旬在中国举办,即: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20中国年会。本届大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积极推进全球资源“高端链接”和“走出去”战略,提高企业对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会代表:

全球402个科技园区,包括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技园区、巴西 TECNOPUC科技园区、韩国INNOPOLIS基金会、美国普渡大学基金会、英国华威大学科技园区、英国达勒姆科技园区等,以及全国百家高新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企业代表共约500余人。 行业领域:

医疗与健康、ICT、新材料技术、现代农业等。

参会条件:

在中国注册的合法法人单位;

医疗与健康、ICT、新材料技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高新企业、研发机构、投资商;

具备技术或项目合作需求。

参会费用:

参会注册免费,食宿交通需自理。

报名方式:

填写参会报名表,并E-mail或传真至承办单位,接受报名截至时间:第一批:8月30日,第二批:9月10日,额满将提前截至报名。

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长金 13021284709

电话/传真:010-57427827/010-58650506

E-mail:xxx

联系人:赵长金 13021284709

参观生态示范园区 篇5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五(4)班的学生和六(4)班的学生一起去游玩了白马墩的农业生态示范园区。

刚进大门,我就看见了那里的各种各样的水果树。地上是一片又一片的西瓜地。西瓜地里躺着一只只绿色的黄色的小西瓜,简直看不到西瓜的藤和叶子了。那西瓜是那么的诱人,让你觉得一定要马上采一个来解解渴,尝尝鲜。那一些缠绕在棚架上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着,旁边还有一些像葫芦形状一样的大梨子,在树上向着我们笑

我们迫不及待地向河边跑去。河边上是一片沙滩。有一些同学就在那里玩起了沙子。我站在边上看着前边。河水清清,可以看见水底。几条小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在自由活动。有几位调皮的学生脱下鞋子,卷起裤管走到水里打起了水仗。河水溅到了同学们的脸上,身上,大家都没有躲开,反而觉得好玩有趣。虽然这里比不上大海那样辽阔,但也是别有一番情趣。

接着,我们来到了一座大山前,那不是大山,那是一个高高的土堆。它像一只狮子蹲在地上,抬头遥望远方。我们情不自禁地冲上了山顶。登上山顶以后,有的同学猛地一转身咕噜咕噜地滚下了山去。有的坐在山顶的草地上,高兴地聊天,做游戏。

考察示范园区 篇6

尊敬XXX,各位领导:

首先,非常热忱的欢迎您们莅临松桃,对我们的园区建设工作进行精心指导!现在,我将对正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近年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基本情况

正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属于全省首批100个重点高效农业园区之一,园区紧邻铜仁凤凰机场,杭瑞高速横贯东西,201省道互通南北,东出潇湘、北上川渝,往来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比较明显。近年来,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园区始终秉持着“农业当先、文旅并重;科技开发、文明传承;民生为本、生态和谐”的战略思路,以连片的茶海风光、神秘的巫傩文化以及多彩的民族原生态资源为着力点,奋力催动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及和谐社会建设三骥腾飞,合力打造农旅融合、功能互补、绿色健康的多极茶旅文化休闲景区。

(一)园区概况。目前,园区总规划面积为12万亩(核心区2万亩,拓展区10万亩),辐射大兴、正大、盘信3个乡镇30个行政村,总人口7.2万。自建成投产以来,园区逐渐实现了以约占全县0.5%的土地,解决了全县0.8万的人口就业,创造了1.8亿元的GDP,带动了0.4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完整的产业衔接模式,将正大园区强力的推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大潮的浪尖,精准的产业定位和驱动发展方式为全县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树立了鲜明的典范,在正大园区的带动示范下,普觉、盘石、大路乌罗等乡镇现代农业迅速兴起,全县农业产出和质量快步提升,从2012年到2014年底,短短三年时间,农业增加值从15.3亿元迅速增涨到22.2亿元,年均增长13.2%。

(二)产业发展。在前期规划过程中,园区主要围绕茶园生产、规模养殖及苗王城旅游三大板块进行布局,培育了茶叶加工厂、规模养殖企业16家。2014年,园区共发展茶叶种植面积2.7万亩,园区茶叶产值达1.4亿元;发展生态畜牧养殖户500余户,生态畜牧产值3.19亿元;园区接待游客达3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9600万元。园区农户人均收入达8725元,高出全乡人均纯收入2505元(全乡人均收入6220元),高出全县人均纯收入2799元(全县人均收入5926元)。三大产业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园区经济飞速发展,2012年-2014年,园区茶产业、生态养殖及旅游业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7.2%、13.8%和26.1%,成为全市茶旅融合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之一。

(三)基础建设。通过几年的培育和精心打造,目前,园区已经初步完成了以“苗王大道”旅游路线为中心,农旅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三星、四亭、七景”功能区域建设。按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园区已经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其中,农业设施方面,完成产业路建设173.1千米,建成供水池32口,现代喷滴灌管-2资,努力打造产业集群,园区先后从浙江、台湾等地引入一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种茶企业入驻,大力兴建工厂,扩展茶叶种植面积。截止2014年底,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6家,其中年产值规模达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4家;三是借船出海,全力拓展销售渠道。通过采取“代销、贴牌、茶青加工”等方式促进农户与园区龙头企业合作,不断规范茶叶生产管理、提高茶叶质量,做大规模,逐渐形成集 “茶叶种植、茶叶加工和品牌创建”一体化发展的产销模式。2014年,园区共建成各类高标准种植基地建设0.28万亩,茶叶年产值达1680万元,实现了以绿茶(名优绿茶、珠茶)、黑茶(砖茶)、红茶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创建,其中“玉瀑”、“净山”等品牌获省级著名商标称号,产品远销青岛、南京、北京、贵阳等大中城市,珠茶实现出口创汇。

(二)因地制宜,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通过科学设计、巧妙布局,将万亩茶海、苗王故居和南方长城等景点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一是以万亩茶园为基础,以生态移民区—1号大门—苗王古城的中轴线为纽带,完美的融合各种历史遗存和现代商业元素,精心打造了台湾风情街、茶圣观光亭和烽火台等景点设施,逐步完成了“茶中有景、景中有茶”的生态旅游景区改造。二是重点把握“4月8”、“6月6”等苗族传统节日,融合苗族历史、宗教和服饰等文化元素,精心编制了《鼓之源》、《苗家凤舞》等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12个,挖掘了苗族民间“秤杆提米”、“踩大刀”等独特的表演作品32个,将传承地方民族文明与发展旅游-4认证。园区服务产业倍增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8%。

(四)聚焦民生,全面带动农户精准脱贫。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引领着全县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一是制度创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户从种植基地到加工销售的利益联结机制,先后带动贫困农户800多户,4000余人从低效的传统农业转移到高效的茶叶和旅游业发展上来。2014年,先后推动了薅菜、正光、盘塘等3个村寨整村脱贫致富;二是放大政策,集中实施生态移民,从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条件不足的偏远贫困地区,迁入生态移民人口0.2万进入园区就业。同时,加快构筑保险养老、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实现园区内95%征地待安置劳动力上岗就业,社会保障覆盖面达100%,企业参保率达100%;三是流转土地,改变农业经营模式。园区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或租赁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将闲散耕地和集体荒地进行集中经营,实现农民由种植户向经营户或股东的身份转变。据统计,自上述措施实施以来,园区共带动0.4万贫困人口就业,实现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725元。

(五)瞄准健康,综合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园区以大健康产业为中心,将建设推向更高层次。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目标,因地制宜的构建了“吃在园区、看在园区、玩在园区、住在园区、养在园区”的园-6 馆、养生馆及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七亭阁是以北斗七星的形状,在园区内采用木质结构修建7个休闲观光亭子;两街主要借助移民搬迁工程和招商引资项目,按照民族民间的文化特色风貌,重点正大苗族风情街和台湾风情街。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与思考 篇7

1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成效

自从1994年国家纪委批准建立第一个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园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园呈现了迅速发展势头。根据农业部科教司统计调查,到2008年底,我国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园区5 000多个,其中,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开发区1个,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区600余个,省级各类农业园区1 000多个,并且基本实现了“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开发、集成与展示、示范、推广”的建园初衷,在“引领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我国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和文献查阅结果表明,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实践探索,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1 园区规模和机构建设成效显著

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园区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东部有12个,中部有11个,西部有1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成面积67.33万亩,人员队伍发展到6 056人,其中具备高级技术职务的为1 211人,占机构总人数的20%。园区管理已步入正轨,人员素质不断稳定提高,园区高管理水平和强研发能力的职工队伍将引领园区稳定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体系,高层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部际协调指导小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合办公室、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委员会组成,基层由各园区所在地方政府领导小组、各园区管委会等组成。各园区已经初步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办和企业主办为主,包括科研单位和政府合办等其他形式为补充的管理模式。

1.2 现代农业示范园科技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辐射能力增强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本实现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及辐射推广的功能。现代农业示范园引进大批先进设施及各种农业高新技术,如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计算机管理与信息技术等,通过举办培训班、学习班培训了大批能够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园技术与管理的工作人员,推广了大量新设施、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辐射推广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同时,农业示范园科技开发能力有很大进步,基本上能够研发一些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设施与技术,对引进的设施与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且对其再次创新。以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截至2008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引进新项目3 067个,自主开发新项目2 330个,引进新技术3 871项,引进新品种14 729个,引进新设施16 122个,推广新技术4 705项,推广新品种6 445个。2002-2008年,园区开发新项目稳步上升,年均增长率为2.54%,体现了园区自我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在引进方面,新技术引进逐渐上升,年均增长率为4.49%,新设施引进年均增长率为30.7%,体现园区消化吸收能力增加。推广新品种年均增长率为3.22%,体现出推广、辐射能力增强。新基础设施的大力引进,为园区已驻项目的健康运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今后招商引资打下了基础。

1.3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资环境改善,吸引更多龙头企业入驻

现代农业示范园不仅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还完善了路、水、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同时在税收、土地、信贷政策上给予优惠,减少了企业的后顾之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对龙头企业的吸引力增加,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入驻园区。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中,入住园区的龙头企业由2003年的261家增加到2008年的1 222家,平均每年入住企业160家,体现了随着园区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和竞争力增加,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愿意加入到园区。截至到2008年底,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指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00万元)总数达到1 222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28.41%,总数比2007年(1 169家)增加了53家。园区内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龙头企业总体规模与质量快速提高,这将带动园区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并吸引关联企业的入驻,形成聚集效应的发展优势。

1.4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经济效益显著

园区内龙头企业得益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各种政策优惠,比较重视科技引进及创新,其产品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明显。从2002年-2008年,园区的各类经济效益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各项指标平稳增长,年产值上升速度很快,其他指标也是呈现稳步上升的状态,园区的整体经济效益稳定上升,说明园区已经进入成熟的发展期。到2008年,在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共入驻企业4 036家,其中包括东部936家,中部1 616家,西部1 484家;内资企业3 697家,中外合资企业176家,外方独资163家。2008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总值达959.92亿元人民币,年缴税额42.34亿元,出口创汇37.75亿元,净利润89.10亿元。

1.5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积极开展培训和展示示范活动,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推广大量新设施、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当地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同时在对农业高新技术进行推广过程中,通过举办培训班培训大量农民,使农民对农产品质量意识有所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很多龙头企业为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自身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业就业,园区附近农民收入普遍高于农业整体人均收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进的新品种有利于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广适合当地的品种,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结构更趋合理。2008年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组织科普讲座与座谈工作4 220次,其中组织专家讲座1 257次,面向农民讲座2 328次。园区开展技术培训2 524次,开办培训班2 759次。

2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问题

尽管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历史短、发展快、可资借鉴的经验不足以及我国农业体制制约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经营效益较差、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园区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2.1 体制机制障碍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大多沿袭了传统以管委会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代表了非规范化的准政府职能,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经营环境营造和规模经济主体培育,导致园区在产学研合作机制、科技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协同机制、相关主体利益关系合理化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

1)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大多数科技园区都是各部门按照行业要求组织实施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各搞一片,难以形成合力。而且由于分散了科技力量及部门间利益冲突等原因,更增加了交易成本。

2)大部分园区都是按政府意图建立起来的,造成园区具有很浓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味道,行政机构庞大,管理人员过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影响园区生产经营正常运转。农业科技园管委会职能错位。许多农业科技园的管委会在代行政府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管”字上,缺乏“服务”意识。管委会不懂或不善于经营管理,他们大多数重视审批权,忙于审批项目、审批用地、审批入园企业、审批资金花用等;而对研究制定园区法规和发展战略,为园区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做认真的成本效益分析,为入园的企业、农户、科技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却往往不够重视,甚至根本无暇顾及。

3)现代农业科技园重建设、轻管理,缺乏规范、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农业科技园区属于高投资、高回报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农业科技产业,需要高效率的管理来加以支撑。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园区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做到合理规划,但是缺乏对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部分园区虽然名为公司经营,但是实际上是政府部门管理。

2.2 经营资源短缺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领导组织在从事政策性项目管理和科技服务等管理活动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普遍缺乏市场化的经营理念、经验、理论和能力,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柔性学习创新型组织和懂技术、懂市场、会管理、会经营的梯次人才团队,导致园区在产业资本运营与智力资本运营结合创造价值方面缺乏领导、组织和人才支撑[1]。

2.2.1 园区建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引进投资大,要求高;而且随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的增设示范区,对资金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单纯的招商引资已远远不能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资金筹集渠道不畅,而财政投入有限,项目经费和扶持资金不多,因而许多园区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另外部分园区的计划资金到位较慢,也是导致资金不足的原因。

2.2.2 现代农业科技园缺乏相应的土地优惠政策

一是土地流转渠道不畅。园区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要求土地成片开发利用,而这与现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存在一些矛盾。多数园区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园区只能从农民手中租赁、征收或是动员农民以土地入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依据不足,因而,致使土地征用、流转、开发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二是部分地区农用土地的使用费过高,直接影响到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三是一些地区的征地手续过于繁琐,征地需要缴纳的管理费和税费都比较高,既影响园区建设进度,又加剧了园区建设资金的不足。

2.2.3 园区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国许多园区忽视了农业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造成园区建成后许多工作岗位所需人才没有到位,从而使园区不能真正高质量地运转起来。而现有的生产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农业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知之甚少,直接影响了硬件设施的使用效率。由于农业科技园区一般建立在郊区或农村,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生活环境和文化娱乐设施等条件较差,加之有的实验基础设施、仪器、设备不配套,科研条件差。因而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度较小。各地农业科技园区普遍存在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技术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不能适应高科技农业发展的要求。

2.3 经营机制障碍

2.3.1 重生产,轻市场,致使产品缺乏竞争力

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必须与市场的开发相结合,但许多园区恰恰忽略了与市场的接轨,在建园的过程中只考虑到了生产,没有对市场做深入的研究,对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心中无数,只能是模仿重复,盲目地跟进。其结果是各地的园区产业结构趋同,产品单一,形成新的卖难。

2.3.2 重引进、轻开发,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经过几年的培养和聚集,许多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拥有了一支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科研开发能力的技术队伍。但从总体上来讲,许多园区仍然存在科研水平低,引进多,开发少等问题[2]。例如,我国首批农业园区建设所需要的设施几乎全部是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温室栽培的蔬菜品种、辅助设施等也全靠进口,但是引进之后,由于消化吸收能力不高,因而,单产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从这一角度来看,农业科技园区要想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中占有一席地位,就必须重视引进技术的开发和消化吸收。

3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政策建议

3.1 加强宏观管理,多力协助园区发展

根据国家经济改革的总趋势和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政策,各级政府应尽快明确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企业,真正按照企业来对待,实行规范化管理。让农业科技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实现全面的经济核算,真正作为企业进行活动。

继续加强园区建设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在园区发展政策上,关键是按照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企业特点,从支持和补贴农业的角度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土地流转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同时,需要在科技支持政策、人才流动政策上给予优先支持,应把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在人事管理、职称评定、科技支持项目等方面加以稳定、连续地支持。

3.2 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经济效益不高是目前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园区应从我国多数地区人多地少、农民科技素质低的客观实际出发,本着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逐步提高的方针,优先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目前部分园区建设投资成本较高。园区平均造价一般在500万元以上,占园区整个投资额的70%左右[3],一般园区难以承受。不论从当前的园区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和农民接受能力看,都要明确示范目的,适当控制投资规模。园区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太远,以致于脱离当地农村和农业的实际情况,而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近期如何利用适当的投入创造条件达到高效益。

2)选择“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劳动密集”的技术路线,切不可盲目的贪大求洋,不切实际追求设施现代化和技术的“高精尖”。不能在技术选择上过分强调设施引进的“高精尖”和资金的高密度化,相对忽视了传统技术的改良创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农民的可接受程度。一定要优先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没有高效益,高投入就要承担高风险。应选择“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劳动密集”的技术路线,以实现园区内的经济增长与新业增长相协调。

3)园区应当延长产业链条,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寻求自我发展,扩大园区经营领域,从简单的生产、加工向休闲、观光、培训、科普、会展等方面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科技园区在今后的发展思路为:抓两头、放中间、立足农业、进军三产。“两头”是指种苗繁育和产品销售,“中间”是指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三产则是指第三产业,如休闲、旅游观光、科普培训等。在引进高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方面,各类园区都要以市场需求来确定引进技术项目和推广规模;围绕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大力引进具有高辐射、高渗透性、高更新换代速度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园区应逐渐把商品生产环节让农民承担。园区和公司主要负责农民办不了和办不好的“两头”。

3.3 实行多元化投入战略,拓宽园区投融资渠道

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投入很大,需要在投融资上下功夫。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风险投资。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风险资本投入、运营和退出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主板和创业板市场,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园区科技开发,吸引国内外大公司、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到园区投资创业。另一方面,园区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关系到园区建设成效的大小,要利用政府前期搭建的平台、园区特殊的优惠政策、区位优势等条件,像工业开发区一样花大力气招商引资。园区管委会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实行灵活多样的招商方法,主动出击,搞好服务,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园区的吸引力,使园区早日走出资本短缺的瓶颈。

3.4 引导农业科技园创新运行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开发和应用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科技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基础调节作用,多形式、多层次搞活园区建设机制,增强园区建设的生命力。在运行机制上,进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试点。在建设内容上,可以是以同类产品或单一品种的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为主的“专业性园区”;也可以是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集中展示、示范、培训为主的“综合性园区”,实行一园多区;还可以是以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开发为主的“开发区式的园区”。在建设的组织和建设主体上,可以是“政府兴办型”,也可以是“民间兴办型”,还可以是“民办官助型”,还可以是不同机构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联合经营。

3.5 抓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能力建设,使其由单一的农业科技示范转变为区域农业集成创新的示范

突出抓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能力建设,提高园区技术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推动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在农村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农业科技园区列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给予重点扶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园区技术引进、开发、集成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完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的技术传播体系建设,增强园区农业技术推广辐射能力,增强园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随着农业科技园的建设逐步提高和完善,园区将由单一的农业科技示范向区域农业集成创新;由仅仅依赖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向全面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转变。今后农业科技园的科技示范,要进一步突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农业经营模式、农业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市场准入和农村市场营销网络的有机结合示范,在综合示范的基础上实现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监控。从而带动区域农业集成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中涌现出来的科技与产业相融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它以技术密集为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功能,对于推动传统农业转型、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涉农产业升级、增强农业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效和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成效,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敬华,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四螺旋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5(2):22-25.

[2]于平福,梁贤.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评价体系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4(4):15-19.

考察示范园区 篇8

摘 要 2014年,贵州省出台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实际,提出了六项改革措施和创新机制,把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增收的平台,到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为确保扶贫示范园区建设推进顺利,金沙县结合农业板块经济建设积极打造贡茶、中药材、乡村旅游等扶贫示范园区。通过对贡茶、中药材扶贫示范园区的调查研究分析,这些园区在体制机制、科技成果引进及转化、试验示范、扶贫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效果,初步突显出扶贫示范效益。

关键词 扶贫示范园区;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107

1 扶贫示范园区发展概况

1.1 园区概况

金沙贡茶扶贫示范园区核心区位于清池镇,规划面积60 km2,总投资2.7亿元,建设目标是保护、开发和利用古茶树资源,培育古茶树母本园,建标准化茶园

0.12万hm2;充分挖掘贡茶文化,打造“金沙贡茶”公共品牌,提高金沙茶叶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园区主产品有“清水塘”牌清池毛尖、清池翠片、清池茶等绿茶系列产品10多个。清池毛尖、清池茶被评为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贵州省名牌农产品”“贵州省名优茶”,并于2009年第16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分获金奖、银奖。清池毛尖、清池翠片在2010年第17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分获“金奖”,是“贵州十大名茶”“贵州省著名商标”。清池镇于2013年5月被评为贵州省“最美茶乡”

金沙中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点以柳塘镇金新村桃园社区和茶园镇石钟村为核心示范区域,占地面积666.67 hm2,分布在柳塘镇金新村桃园社区400 hm2,茶园镇石钟村333.33 hm2,品种以“凤丹”为主。种植模式以企业集中流转土地、果药套种为主,由贵州尚土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金沙县鑫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经营[1]。

1.2 选择发展牡丹产业的原因分析

核桃和牡丹都是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的木本油料植物,套种后能大大节约土地资源,符合山地高效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流转的土地资源现状来看,在柳塘镇及金沙县境内的山地荒山都有几个特点:一是荒,杂草灌木从生;二是仅能依靠降雨,水源不保障;三是土地均为坡地,肥力不足。针对此特点,选择的牡丹和核桃有三大好处:一是耐干旱,二是耐贫瘠,三是耐严寒。核桃和牡丹,在开花挂果季节是错开的,互相不影响;牡丹能承受50%透光的遮阴地,高大乔木和灌木套种,能提高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牡丹是一次种植,收获百年,且牡丹籽油含多种活性物质,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是全世界迄今为止所发现营养价值最高、成分结构最合理的高品质活性食用油。同时,牡丹籽油的烟点在240~270 ℃,远远高于其他食用油的烟点值,适合煎炸,故能反复使用不变质,在食品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所以说,核桃套种牡丹这个模式和这个产业必将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效率。

金沙地处黔中丘原向黔西北高原过渡地带,位于长江流域的赤水河与乌江两大水系之间。丘原与高原结合地貌,全县地形狭窄,境内山恋重叠,沟谷纵横,地形破碎,切割强烈,坝地、河谷、丘槽相间,自东向西呈三级梯面逐渐上升。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春秋相连,雨热同季,雨量丰富,无霜期长,干湿季界线不分明,但日照少,湿度大,全县所有范围内的海拔都能适应牡丹的生长。

2 创新扶贫示范园区发展理念的探索

实现企农双赢,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是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通过采取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开,以“倒租返包、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等形式,加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力度,把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把土地适当集中起来让企业主体经营,必将是公司赢利老百姓得利的致富模式。而怎样带动这个产业,带动这个地方的发展,是企业结合政策积极思索的问题,下步将育苗向全市老百姓提供,老百姓用自己的地种牡丹,产品由公司回收,定个最低保护价,随行就市,公司发展,百姓发财。通过努力,带动老百姓种植牡丹,必将形成几十甚至上百万亩的规模,试验区就将会成会“花海油料的天堂”。

构建投融资平台,加大投融资力度。创新金融支持扶贫示范园区机制,推行“政银企农”合作模式,完善“四台一会”融资机制(管理平台、贷款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

用好用活政策优势资源,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夯实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基础。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突出抓好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县级以上扶贫、农业部门加强对扶贫示范园区的指导和协调,对效益突出的示范园区,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给予倾斜支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助推县域经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2]。开展地方特色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建立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稳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扶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技术服务部门+乡级政府(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村企合一”等作法,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 扶贫示范园区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盯住示范园区集中发力,整合各类资源,引导各方力量向园区聚集,按照“综合配套、缺啥补啥”的原则,着力解决园区内贫困乡村路、水、电、房和讯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力量、逐个突破,在短期内补齐发展短板,打破瓶颈制约。把扶贫示范园区打造成基地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产业培育初具规模、农民收入持续提升、企业发展逐步推进、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的示范区。

盯住特色产业集中发力,结合牡丹、有机茶叶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一企一品”“一村一业”“一乡一特”的要求,积极引进企业领办、创办特色产业,把扶贫示范园区建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或优质农产品直供基地[3]。通过园区示范、产业带动,进一步提升木本油料、有机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将更多的贫困群众纳入产业链条,实现持续增收。

盯住电子商务集中发力,力争在创新扶贫示范园区上作示范。利用阿里巴巴、淘宝进驻金沙的机遇,开展电商扶贫示范,把电商扶贫发展成为扶贫示范园区的新模式。

盯住金融支持扶贫集中发力。充分利用涉农资金贷款,“特惠贷”等优惠政策,努力创新“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模式,缓解企业融资难,解决贫困农户增收慢的问题[4]。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审计厅,等.关于改革创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的指导意见(黔扶通)[2016]9号[R].2016.

[2]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2015]1号)[R].2015.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R].2014.

[4]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林造发[2014]160号)[R].2014.

上一篇:年味优秀作文350字下一篇:农业类顶岗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