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2024-09-12

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精选8篇)

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篇1

苏州工业园区的考察报告

毕节地区政协学习考察组

2010-07-29

经地委同意,6月上旬,由政协毕节地区工委主任杨继红率领的、由政协工委秘书长和各县市政协主席组成的毕节地区政协学习考察组,赴苏州考察学习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毕节地区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现将考察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苏州市基本情况。苏州市毗邻上海,国土面积8800多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0多万,现有企业120000多户,其中内资民营企业110000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00多户。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40.2多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041.5亿美元,为江苏省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主要产业结构分为IT产业占全部工业35%以上,纺织服装占全部工业15%左右,医药工业占5%;三产比重为1:66:33。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为江苏省的50%以上。

2、苏州工业园区基本情况。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2.7万,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2月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实施启动。三年完成“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排污、雨水、通讯、有线电视畅通及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跨国公司开始进驻。1994年至今,国务院八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多年来,园区开发建设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取得了GDP超千亿元、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千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元、注册内资超千亿元“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09年,园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12.8亿美元,其中出口241.6亿美元,继续保持了较大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118元,分别增长了13.1%和12.6%,区域发展呈现“经济持续回升、转型步伐加快、民生更加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发展很快,主要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外部的牵动战略、良好的投资环境、科学的创新意识、高效的服务理念等,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具体的经验和做法是:

1、依托区位优势,引进外资企业。上海市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集聚地,苏州市利用毗邻上海的地理位置,积极宣传苏州工业园区优势,以此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驻园区。经过不懈努力,从1998年开始至今,先后有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25个项目,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达101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苏州市利用上海浦东开发的机遇,为浦东开发当好配角,真正体现出了“利用浦东、发展自己”。

2、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之初即由中新双方专家制定了富有前瞻性的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各项城市功能,先后编制实施了300多项专业规划,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章管理制度,先后投入近4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前建设了高水准的“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和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燃气厂、供热厂等一批重点源厂;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标准建设了环金鸡湖中央公园、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红枫林等一批城市景观和娱乐休闲设施,建成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区域环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

3、坚持外向牵动,以商招商。园区管委会坚持外向牵动,依靠已进驻的外商企业对外宣传园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借力招商,借力发展,为此吸引了很多相关联配套产品的生产加工商,形成了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4、注重经济转型,提升发展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较早启动转型,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发展之路。园区从2004年起,就开始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进行转型调整,相继启动实施了“四大计划”、“一大工程”(即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行动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加快从外延扩展向内生增长转变,从制造业为主向“三二一结构”转变,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坚持先

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去年底分别达到32.5%、63%,并形成“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新的功能亮点,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离岸外包产值分别约占全国3%、17%和8.8%。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和绿色建筑等循环经济试点,万元GDP能耗0.34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D、SO2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

5、重视科技进步,增强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大力实施科技跨越计划,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近年来R&D投入占GDP比重每年提高约0.5个百分点,2009年达4.2%,平均每年科技投入增长超过20%,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4家、研发机构160家、创投机构85家、国家级创新基地10个、公共服务平台20多个,建成和在建创新载体300万平方米,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中科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国家级创新重点项目均落户园区,成为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区内集聚了海外留学人员创办企业200余家,跨国公司和国家级研发设计机构60余家,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2万名;园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6、注重学习借鉴,提高服务意识。为了把园区建设管理好,提高办事效率,苏州市政府结合我国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编制现行规范有效文件103件,确立了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构建了“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初步建立起“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例如:全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个SZV空陆联程双向通关模式、首个综合保税区、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园区经验加快辐射,国家商务部去年专门发文推广园区发展和借鉴新加坡软件经验,“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成为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

三、几点启示

我们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苏州人的创新观念、机遇意识、发展思路等等,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我们必须坚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说明,工业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城市化的主载体、招商的主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苏州工业园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跨跃式发

展的前提。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发展的难度更大,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统一全区干部的思想,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念,重视和加强我区的开发区建设。

启示之二: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就是要学习苏州工业园区“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加快我区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我们工业园区起步晚,就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形成后发优势。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阅、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创造一流的开发环境。启示之三: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建设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工业园区是“特区”,必须做解决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试验者。随着园区政策优势的减弱,下一步的发展要更多地取决于园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工业园区要打破惯式,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二是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有所突破。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开发区的各项经营和建设,做大做强开发区自身实力,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三是要在经营重点上有所突破。突出抓好土地经营、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

启示之四:我们必须倍加珍视不可多得、稍纵即逝的争先机遇。

当前,中央及有关部委高度重视和关注试验区,中央领导同志对试验区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机遇弥足珍贵、稍纵即逝,机遇是金、抓住就赢,视机不见,就必将坐失良机。苏州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抓住了中国和新加坡加强经贸合作的机遇。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认清机遇,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力争在发展中赢得主动。

四、几点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规划先行,对我区来讲,就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毕节地区工业聚集区总体发展规划(2009—2020年)》,完善和制定全区18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专项规划,既要有用地的布局规划,又要有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开发,一是要结合我区实际能力,形成一个投资主体(公司),市场化运作,按照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要注重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苏州中新工业园区2000年的投资强度达到11亿美元/平方公里,2006年已经达到了17亿美元,平均每亩投资强度为110多万美元,人民币达到900万左右。我区各工业园区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应根据实际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三是要坚持规划的严谨和严肃性,不得随意变更规划。园区规划一经完成,就要向苏州工业园区那样,规划完成后,从1998年开始进驻企业至今未变,即便是土地长时间没有被利用,也不允许乱摆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招商引资。

(二)坚持把引进大项目作为园区发展的关键来抓。进一步抓住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力争能引进一到几个世界500强或者是跨国公司到毕节落户。全区上下,应当选择和瞄准国内外优强大企业,想方设法,不遗余力,集中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在多方面为其创造条件,让他们的投资得到回报。由他们去现身说法,宣传毕节,吸引其他的合作伙伴和投资商。苏州工业园在一个80平方公里的地方,吸引了79个跨国公司的项目落户,走的就是这条道路。二是要充分利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国家相关部委参与支持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平台。这是我们难得的宝贵资源,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积极争取为毕节推荐和介绍项目。

(三)坚持项目入驻园区原则,节约土地资源。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各级政府应坚持项目入驻园区原则,凡是招商引资项目和地区新建项目都要按规划要求放到园区内建设,不应随意分散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并给予园区管委会一定的自主权。一是健全管理机构。一方面我区要以一个规格较高的专门机构,负责对全区各个工业园区进行管理;一方面各县(市)区也应有一个规格较高的专门机构,对本地工业园区进行管理,并同地级管理机构上下对口。二是为加强园区建设、管理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管理机构的领导要高配(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是一个县级单位,为了加大其影响力,园区党工委书记、主任进入苏州市常委为正厅级领导干部)。三是在行政管理上给予园区管委会一定的自主权(苏州市工业园区在土地审批、规划、行政管理、招商引智、出国考察等方面均具有绝对的自主权,便于园区顺利发展)。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搞好软环境建设。要充分利用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积极争取和赋予毕节试验区“超前探索、先行试验、封闭运行、大胆创新”的权力,在项目的审批、土地规划、环境评估等方面应采取灵活手段,帮助企业办理各项手续,使引进项目尽快落地。要重视研究和制定工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和同级财政要借鉴国家有关政策制定自己工业园区发展相应的支持政策,以推动园区加快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篇2

一、德国物流园区发展概况

德方专家把物流园区 (Logistik Park, 简称LP) 和货运中心 (Guterverkehrszentren, 简称GVZ) 看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物流园区的服务对象是某一行业或企业, 具有专业性和特定性;而货运中心服务的客户是所有的企业, 具有通用性和社会性。按照我们的思维习惯, 也为了表述的方便, 本文把这两个概念统称为物流园区。

(一) 德国物流园区发展历程

德国是物流发展最好的欧洲国家, 在物流园区建设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德国的物流园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 到现在全德已有33个物流园区。

1984年, 德国第一个物流园区——不莱梅物流园区建立。1992年, 当时的联邦铁道部和过去东德铁路局合作, 提出了物流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1993年, 德国货运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D G G) (即德国物流园区协会) 在不莱梅成立。1994年, 德国邮政在园区内建立了邮件处理中心, 随后铁路公司也在园区内设立了货运中心。2001年, DGG参与制定了联邦政府交通部对物流园区建设的一些相应法规。2002年, 物流园区的规划并入德国交通网络规划。

(二) 德国物流园区发展模式

在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经营上, 德国一般采取联邦政府统筹规划, 州、市政府扶持建设, 组建发展公司企业化管理, 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德国现有33个物流园区中, 有11个物流园区的公铁联运中转站是德国联邦铁路投资修建的, 政府资助最高可达80%。

州及地方市政府主导前期规划论证及基础设施建设。由当地政府出面, 组织企业、协会与开发商等, 共同开展需求调研及可行性分析。政府与土地拥有者进行谈判, 先期投资购买土地, 完成“熟地”建设, 每平方米前期费用约为120欧元 (含30~40欧元的地价) ;然后, 按照每平方米80欧元的价格卖给物流企业;垫付的价差, 政府通过以后的税收收回。

(三) 德国物流园区功能定位

德国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是根据物流需求来确定的。物流需求主要来自当地居民消费需求、生产需求和中转需求三个方面。从德国发现的规律来看, 为满足居民消费的物流需求, 一般50万人口应该有1个物流园区;生产需求和中转需求数据, 可分别从当地生产企业和港口等处取得。如不莱梅50万人口设1个物流园区, 占地1.7平方公里;柏林350万人口, 设3个物流园区。德国许多物流园区的面积都超过200公顷。

德国物流园区选址, 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转运方便;二是交通便利;三是经济合理;四是生态环保。

(四) 德国物流园区管理体制

由入驻企业共同组建非盈利的发展公司 (类似于协会组织) , 负责物流园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发展公司运转所需费用, 政府负担25%, 其余部分由入驻企业分担。

德国货运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对德国货运中心提供服务。其目标是将货运中心在地方和区域等级产生的积极影响转变至国家及欧洲等级。主要服务领域有:促进货运中心之间的多式联运, 组织货运中心的业务合作;制定货运中心的服务标准, 主持货运中心的考核评价;承接全国与国际研究和咨询项目, 推动货运中心可持续发展;参与欧洲货运中心协会的工作, 扩展欧洲及全世界物流平台。

(五) 德国物流园区的绿色环保措施

运输方面的节能环保措施。运营车辆必须符合环保要求, 使用节能环保设备, 政府给予补贴;对驾驶员进行节能驾驶培训, 经过培训可以节油10~20%, 节约成本的一半奖励司机;运用信息化手段, 优化运输组织, 对不同物流企业的货物重新组合, 增加满载, 减少空驶;对多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 超过3 0 0公里运距, 就要考虑铁路或水运;采用甩挂运输, 用四个拖车就可以完成100多个集装箱的移动工作;大量使用带支架的桥式集装箱, 移动时收起支架拖走, 到位后放下支架可当临时仓库, 减少了多次搬倒;在公路集装箱运输中, 大量使用中置轴挂车列车, 一台拖车可同时牵引两个集装箱或两个汽车商品车挂车, 运输效率成倍提高, 碳排放量显著减少。

物流园区的节能环保措施。建设物流园区必须按照1∶1的比例, 在园区外购买绿地, 园区内还要留出25~30%的绿地。绿地不仅是景观, 而且充当吸纳雨水的作用, 使雨水能够渗入地下。利用仓库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所发电力进入统一电网。我们在奥格斯堡一家物流企业了解到, 企业入网电价高于用电价格。这家企业100万欧元的发电设备, 利用发电和用电价差, 大约10年可收回投资。

德国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到2020年, 在保证物流量直线上升的同时, 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降低40%, 高于欧盟设定的指标。目前, 德国的大货车普遍适用欧Ⅳ排放标准, 开始研究是否采用欧Ⅴ、欧Ⅵ标准。有8个实验区正在研究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为汽车充电。园区的规划建设, 执行噪声控制标准, 并注重风景视觉效果。

(六) 德国物流园区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贡献

物流园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近年来, 物流业是德国增长最快的产业, 增速超过了G D P的增长, 排在汽车产业、医药健康产业之后, 超过机械制造业位列第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高效运行的物流园区, 带动了海运业特别是集装箱运量的增长。物流业不仅增加了当地税收, 减轻了政府负担, 而且帮助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优化物流系统,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物流园区对社会的贡献。有资料显示, 不少于1200家企业在物流园区设立了办事机构, 提供了40000多个就业岗位。

二、德国物流园区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虽然中德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自然环境、资源秉赋、经济体制不尽相同, 物流发展模式也有很大区别, 但德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经验, 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一) 物流园区的设立要以需求为基础

物流是生产性服务业。物流园区一定要以需求为基础, 以产业为依托。我们参观的勒沃库森化工物流园区占地11平方公里, 70多家公司的100个生产车间及研发机构分布在三个厂区, 来自50多个国家的45000名员工在这里工作。我们在另外一个城市, 还参观了一家与工业园区配套的物流园区。上世纪90年代初期规划80公顷土地, 到现在只开发出24公顷, 主人指给我们看的还是白纸上的蓝图和绿色的田野。这家园区独家ONLY

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是缺乏足够的有效物流需求量。通过对比分析, 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物流需求的规模、结构、特点, 是物流园区设立的重要基础和首要条件。离开了对物流需求的分析和把握, 就失去了物流园区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这样, 德国是这样, 其他国家也是这样。

(二) 物流园区的运作应贯彻供应链管理理念

德国专家把物流园区看作是供应链的中心环节。通过园区, 实现海港与内陆的连接, 远程运输与城市配送的连接, 生产企业上下游之间的连接, 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连接, 直至生产者与最终消费者的连接。大企业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把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 物流园区因此成为物流外包的良好载体。由于无缝连接的硬件设施和高效可控的信息系统, 使得精益化物流成为可能, 大大提高了供应链运行的效率。

(三) 物流园区应是多式联运的枢纽

多式联运是德国物流园区的显著特点, 每个园区至少有两种运输方式连接。我们参观的科隆物流园区, 内河、铁路和公路三种运输方式构成了多式联运体系。一部大型吊车, 横跨三条线路, 可以很方便地直接换装。

近年来, 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超常规发展, 特别是线路建设突飞猛进。但相应的节点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节点与线路不配套, 各类节点不连接, 多种运输方式无法实现有效衔接。

(四) 物流园区在绿色环保方面大有作为

物流业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 物流园区在绿色环保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物流园区的多式联运功能, 优化了交通布局, 可以把公路运输转移到铁路或者航运, 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德国经验, 从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入手, 推动我国绿色物流体系建设。

(五) 物流园区的管理须体现合作协同精神

物流园区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合作协同的精神。奥格斯堡物流园区的占地, 分属三个行政区域管辖, 由三家政府出面组成一个委员会, 统筹协调规划和建设问题。这在我们看来, 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德国的行业协会在与各有关方面的协调、协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组织行业培训、会议研讨、代表企业与联邦铁路部门沟通, 参加联邦以至于欧洲协会的活动。

(六) 政府应明确在物流园区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德国政府在物流园区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统筹布局。二是规划设计。三是投资赞助。四是营造环境。政府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企业按照市场的需要, 依法经营, 照章纳税。

三、对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建议

12年前, 在深圳出现了第一家叫做“物流基地”的基础设施。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物流园区 (基地) 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把物流园区列入九大工程之一, 各地掀起了新一轮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的热潮。但总体来看, 我国物流园区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促进我国物流园区健康发展, 参照德国物流园区发展的做法与经验, 我们提出以下关于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建议。

(一) 从转变发展方式的角度支持物流园区发展

我们要充分认识物流园区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物流园区和供电、供水、供气及公交系统一样, 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创造的价值, 主要体现在产业链的整体优化, 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上。物流条件也是投资环境的有机构成, 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物流业高效有序运作, 同时也会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物流业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我们要按照《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 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园区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 资源的有效整合, 业务的流程优化, 能够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降低物流成本, 减轻能源和环境的压力, 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枢纽性设施。

建议采取多种措施, 支持物流园区发展。中央政府层面, 应抓紧制定物流园区发展专项规划, 尽快确定全国物流园区的基本布局。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物流园区纳入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政府应该像投资其他基础设施那样, 支持物流园区建设。物流园区产生的自身效益比较低, 不宜笼统地按照亩均投资、亩均税收等标准设置准入门槛。由于这些项目投资大、回报慢, 不宜收取过高的土地费用, 并要拓宽物流园区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二) 研究制定我国物流园区设立的标准和条件

当前, 各地建设物流园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再加上我国土地资源紧缺, 增值预期强烈, 各类企业积极要求参与建设, 物流园区规划占地规模迅速膨胀。如控制不好, 有可能出现盲目投资和圈占土地的问题。

我们建议, 应在做好现有仓储类物流设施 (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货运场站、各种仓库等) 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抓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物流园区设立标准和条件。要明确多么大的需求量, 设立多么大的物流园区;要设置居民消费、生产配套和中转物流量的核算标准;要有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配套的硬性规定;要有节能环保的具体要求;把这些标准和条件, 作为规划布局, 批准立项的依据。

(三) 务实构建我国物流园区的考核评价体系

我们建议, 借鉴德国的做法, 结合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特征, 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减少城市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布局、促进资源整合、减少环境污染等各项指标, 建立社会化的物流园区评价体系和方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深入开展物流园区综合评价工作, 从行业自律层面强化对物流园区的管理, 引导物流园区健康发展。

(四) 积极推进我国绿色物流园区建设

在绿色物流方面, 我们与德国相比差距较大。全面推进, 困难较大, 但有几项工作可以先做起来。如, 选用节能环保车辆, 加大对企业更换车辆的补贴力度, 限期淘汰老旧汽车;开展驾驶员节油培训, 拿出节约部分奖励驾驶员;加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优化运输组织, 减少空驶浪费;制定桥式集装箱行业标准, 积极推广甩挂运输;允许中置轴挂车列车在高速公路行驶, 提高货车运行效率;研究提出仓库屋顶太阳能发电进入统一电网的可行性, 制定优惠政策, 促使企业自发地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探讨入驻物流园区的企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交易碳减排量, 而获得节能减排收入及政府补贴;加强物流园区和企业的绿色物流检查与评价, 运用政策杠杆, 调动企业节能环保的积极性;随着铁路建设进度加快, 客货分线快速推进, 铁路运能紧张问题得以缓解, 要抓紧研究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分流的问题;扩大铁路和水路运量, 发挥公路集疏运与城市配送的功能;加强联运转运设施的规划建设、信息系统的对接和管理体制的协调, 促进多式联运发展。

(五) 加强地区和部门间物流园区的合作与协调

我们建议, 中央政府层面, 应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 吸收相关部门参加, 制定有关的规划与政策, 加强对物流园区发展的指导、协调和宏观管理。各级各类物流园区应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重要节点城市的物流园区应该纳入全国统一规划。地方政府要服从于全国统一规划, 指定专业职能部门分管物流业及物流园区相关工作。要加强物流园区规划、立项及专项资金投入的后评价工作, 对于改变土地用途, 挪用专项资金的, 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六) 与德国有关方面建立物流园区联系机制

英国科学园区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篇3

摘要:英国科学园区的产生和发展是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独立市场化经营,与大学良性互动,政府支持以及网络化建设的特点,从中可以获得对我国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启示:政府和大学适度参与,依托大学优势学科,强化园区特色,构建区域创新网络。

关键词:英国科学园区;技术转移;孵化器;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062.3;G40-05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6.008

大学科学园区①是高水平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而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园区运动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英国是世界范围内科学园区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以剑桥科学园为代表的英国科学园区,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视为联系科学与经济的最佳模式[1-2],成为很多国家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当前,我国大学科学园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借鉴国外科学园区的发展经验十分必要。本文从英国科学园区产生的历史动因入手,探索英国科学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英国科学园区产生的历史动因

英国是欧洲科学园区的发祥地,成立于1970年的剑桥科学园是英国和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科学园区。1969年,担任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莫特教授富有远见地提出,要充分发挥剑桥大学雄厚的科学基础和创新优势,通过建设科学园区规划以研发为基础的企业,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建立与企业界的广泛联系。受此启发,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1970年创办了剑桥大学科学园,吸引了众多中小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入驻。同期,地处苏格兰的赫里欧•瓦特大学也成立了自己的科学园。但是其他大学并未及时跟进,科学园区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学园区开始快速发展,园区的数量在较短几年内得到了迅猛增加。这次科学园区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英国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共同作用的产物。

(一)大学寻找办学经费的需要

英国科学园区快速发展的直接起因是英国政府实施的私有化政策。英国大学几乎都是公立大学,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和外部资源三个渠道。其中政府拨款是战后大学预算的主要来源,由大学拨款委员会执行,大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以后,实施私有化政策,为了减少公共开支,大幅度削减了对大学的财政支持。据统计,1981-1982年和1983-1984年两个年度大学经费减少了13%,约在1.3至1.8亿英镑[3]。新的政策导致大学办学经费紧缺,大量优秀人才流失。为了解决资金困难,提高教师待遇,大学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寻找更多的资金替代来源。其中,成立科学园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出租房屋和咨询服务便是大学获取外部资金收益的一个重要手段。阿斯顿科学园负责人坦言,科学园自身是国家政策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来挖掘自身潜力寻找财源的产物[4]。曼彻斯特科学园董事会主席艾伦也认为,早期科学园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是为大学谋取更多的利益[5]。这样,以科学园区为载体,大学通过为企业服务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便成为科学园区成立和发展的最初目标。

(二)政府刺激经济发展的需要

英国科学园区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则是英国经济的衰退和来自美国的启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摇篮,英国有着强大的科学传统,是仅次于美国的科学强国。然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综合国力严重受挫,经济持续衰退,传统产业衰落,失业人口剧增,政府面临着来自政治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英国政府从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认为依托大学兴办科学园区,是一条刺激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于是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促使大学与企业界之间主动合作。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科学园区的潜在价值逐渐得到各方的重视。通过科学园区载体,大学可以获得与企业合作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成立学术衍生企业的空间,企业可以共享大学的基础设施,获得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而政府从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业调整的发展机遇。基于上述背景,科学园区的建设目标从单纯的大学获得资金支持,逐渐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即促进学术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研发联系和技术转移;吸引外来企业,激发新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就业机会,重建当地经济;为投资者带来商业回报[6]。高水平大学的品牌效应,科学园与大学之间的地域临近性和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则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

(三)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需要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科学园区是促进大学科技成果商业化的有效途径。英国大学具有强大的科学基础,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大学与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大量的科技成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转化;同时英国企业界自身的研发投入又远低于国外的竞争对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与和速度与美日德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企业迫切需要从大学获得直接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由于大学成果往往偏重于理论和基础研究,很难满足企业在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和产生经济效益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技术吸收能力,处于巨大经济压力之中的中小企业来讲,大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实用。因此大学创造的科学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工艺技术之间,需要一个技术转移的过程。技术转移对于英国来讲尤为重要,因为英国被公认为是善于科学研究而在科技商业应用方面很糟糕的典型[7]。创建英国科学园区,反映出英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观点:为纯科学研究向生产技术的转化提供一个具有催化作用的孵化器环境[8]。科学园区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以帮助那些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和创业资金的研究人员,将科技成果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初步完成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企业在园区内进一步发展成熟,最终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

二、英国科学园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据英国科学园区协会的统计数据[9],截至2005年底,科学园区协会共有77个会员(含11个准会员),进驻园区的企业3 006家,提供67 878个就业岗位。入驻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研发、新产品设计、咨询和支持服务,四个最大的产业部门依次是计算机通信产业、咨询产业、生物相关产业和支持服务产业。54%的园内企业有独立单一场地,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科技密集企业,平均人数22.5人,其中超过50%的企业规模不超过5人,60%以上的经营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科学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小型科技企业集聚地。总结英国科学园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

(一)大学与科学园区良性互动

英国科学园区的典型特征是每一个科学园区与一所或几所大学都建有正式的联系。大学在科学园区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科学园区本身就是大学投资或部分投资建设的,相当比例的企业是大学教师或校友兴办的,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亲近关系。科学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信息资源、图书资料和先进的实验设施,而且可以优先得到具有开发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大学成立专门负责与企业联系的办公机构,与科学园区保持密切的联系;鼓励和指导科研人员在科学园创业,制定宽松灵活的政策和条件,如提供一定启动资金,保护个人知识产权,校内职务和工作不受影响等等,使得那些具有研究成果的教师愿意到科学园区兴办企业。有些大学要求明确要求学生到科学园区实习一段时间,感受科学园的创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培养知识转化为产品的兴趣,为未来就业和创业积累经验。另一方面,科学园区内公司根据产业发展动向,及时向大学反馈信息,帮助大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和研究方向,有的企业之间在学校内建立校内企业实验室。正因为科学园区能够从大学及时获得具有发展前景的科研成果和人力资源,才保持了科学园的勃勃生机。而借助于科学园区,大学的创新优势也得以充分体现。如剑桥科学园发挥剑桥大学在物理和生命科学的优势,形成专业性强的企业集聚效应,知识通过科学园溢出和扩散,逐渐发展成为以大学优势学科为创新源头的特色产业集群,并辐射到整个英国东南地区。

(二)科学园区独立市场化运作

英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全面负责科学园的具体事务,1984年成立的民间机构英国科学园协会,作为全英科学园区信息交流中心和内外联系的窗口,在科学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科学园区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以及私人投资者联合创办,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进行自主经营。事实上科学园区本身就是一个企业,盈利是园区生存的必要条件。科学园区主要向园区入住企业提供包括基础设施以及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联的科技支撑服务,包括帮助园区内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建立正式的业务联系,对企业在筹集资金、技术转让、经营技术等方面进行咨询、培训和服务等。由于科学园区分散在知识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各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济发展规划,因此,无论是建园模式还是管理结构,以及园区的发展目标、方向、重点,都各有特点,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各个科学园区主要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依托大学的优势学科,来发展和形成具有特色的园区主导产业。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科学园区一般以振兴地方经济为目标,但是入驻园区的企业并不限于本地区的企业或高校。创业者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在园区落户,并享受一视同仁的政策待遇,从而吸引了不少欧洲大陆、美国企业来科学园区入驻,园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三)中央和地方政府全力支持

建设科学园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英国同样如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引导协调,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金融机构等多方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园区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是科学园区建设和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科学园区在初期阶段,一般会得到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和土地优惠支持。特别是政府与大学合办的科学园区,可以借助于高水平大学的良好声誉和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往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一定的支持。尽管英国没有制定专门针对科学园区的政策,但是在促进产学合作以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框架中,科学园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机遇。1999年英国贸工部成立小企业服务机构,2004年政府实行新的税款扣减政策,降低小企业税率,提高研发税务补贴比率,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经费,众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从中受益。同时,英国政府通过设立教学公司计划、联系计划、大学挑战基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等,以及鼓励诸如“天使基金”的风险投资参与科技创业,为中小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金筹集渠道。另外,政府改变以往英国技术集团统一经营政府资助项目所产生科技成果的做法,鼓励大学和成果持有者自行转化并从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大学和教师的积极性。这些扶持型的政策为大学科学园区的兴起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但是在大学科学园区管理和决策的具体事务上,各级政府很少直接参与,保证科学园区的市场化运作。

(四)科学园区重视网络化建设

英国早期的科学园区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孵化器的角色,帮助大学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应用。然而仅靠科学园区的力量无法解决妨碍大学成果商业化的关键问题,科研与市场脱节的痼疾依然存在,促进产学合作和技术转移的作用遭到质疑,英国科学园区甚至被视为“高科技幻想”[7,10]。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园区的核心理念开始发生变化。除了继续加强与大学、企业和政府密切合作,科技中介、科技风险投资的作用得到重视。科学园区作为枢纽促进各个节点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具有协同创新效应的网络。园区通过建设以非正式联系为特征的实践社群,营造集体学习、合作竞争的创新文化,提高鉴别、获取和共享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嵌入在网络结构中的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优先获得创新资源,降低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每一个园区可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网络,而园区网络又是面向所在区域、全英和国际全面开放的体系,与其他园区结网形成多个层次,范围更广的合作网络,呈现柔性结构和开放性的特征。以曼彻斯特科学园为例,它不仅帮助企业与曼彻斯特大学和曼彻斯特都市大学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而且积极组织和参与曼彻斯特中心园区和北部校园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转。同时,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与欧美和亚洲的科学园区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为外国企业来英国投资创业提供全方位的软着陆服务。如2005年,曼彻斯特科学园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中英科技园项目,互相为对方企业提供对等的优惠条件,为两国中小科技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市场开拓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英国科学园区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历史始于1988年成立的东北大学科技园。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有69个国家大学科学园区,分布在31个城市,依托109家高校[11]。大学科学园区紧密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国家战略,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创业人才为己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管理体制不顺,投融资体制不完善,重复建设和缺乏特色,研发与市场脱节以及专业创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科学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园区绩效的具体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亟需通过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加以解决[12-13]。而英国发展科学园区的经验,对于我国科技园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政府和大学适度参与,保证科学园区的市场化运作

英国科学园区的发展来源于政府的经济压力,而英国科学园区的繁荣则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建设和产业政策所提供的优惠和支持。尽管科学园区是政府政策的产物,但是科学园区的经营和管理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很少直接干预,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我国当前仍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生产要素市场不够健全,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和运作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和支持,因而政府对于科学园区的规划、评估和管理十分必要。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政府支持园区建设并不意味全面参与园区管理。科学园区是以提供基础设施和创业服务而盈利的企业,政府面对复杂的技术创新管理和高科技企业管理缺乏经验和快速反应的机制,政府直接参与具体事务管理,就会限制入驻企业的发展自由和创新活力。因此,要求政府适度参与,退出具体微观事务的管理,工作重心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通过制定鼓励创新的制度文化、法律法规,包括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渠道和风险投机机制,促进技术转移、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以及面向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基金资助和税收优惠政策,为科学园区和中小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样,主办大学作为主要投资方,并通常派出管理者,但是在科学园区的经营上也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园区运作规律,不能够照搬学校行政管理的观念和方式进行管理。创办和经营一个企业,需要很多资源和能力,包括资金筹集、营销能力、营销渠道、风险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等,而这些能力往往是大学研究人员所缺乏的。大学要意识到自身的主要作用是为科学园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所要的基础设施,输送知识、技术、信息和人才,而不是直接参与到具体的经济活动之中。

(二)发挥大学学科优势,强化科学园区的产业特色

英国科学园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兴办科学园区,促进大学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高水平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智力优势和品牌优势。而科学园区的产业特色也往往建立在主办大学优势学科的基础之上,美国硅谷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走向一体化的背景下,科学发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直接动力,需要建立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统一的大创新观[14]。高水平大学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具有的学科优势,有利于产生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攻克行业关键技术和孵化知识密集型高新企业。据统计,2002-2006年期间我国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80项,占总数的57.97%,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82项,占总数的64.57%,获得科技进步奖321项,占获奖总数的37.59%,2006年高达50.35%[15]。这些数据客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学在知识生产和原始创新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一些大学科学园区紧密依靠大学的重点学科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如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光电子产业、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的新材料、机械制造和环保工程产业,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的油气开发和化工产业,无不得益于依托大学的优势学科。特色就是科学园区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特色就是科学园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要充分考虑到所依托大学的科研优势和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所在行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园区,加速园区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反过来,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大学的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实现科学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变化。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科学发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和市场变得更加紧密,地域临近性也不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以科学驱动和市场拉动为代表的线性创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创新主体参与的集成创新和网络创新[16]。英国科学园区的经验表明,传统的孵化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科学园的核心理念正在发生变革,创新网络正在成为科学园区新的角色。大学的科学推动,企业的市场拉动,以及政府的政策促进,共同促进以科学园区为中心的创新网络的兴起和发展。科学园区作为创新网络,实质上是特定的社会网络、专业网络和商业网络在大学周围的集聚,实现具有地域特征的集体学习、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活动[10]。以科学园区为载体,大学和企业之间在互动学习中快速转移知识,研发活动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而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同时,大学也从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技术诀窍和创业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园区的枢纽作用,大学与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与金融组织和科技中介等服务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将传统的技术转移为整合研究、开发和市场的集成创新过程,将传统的孵化器转变成为官产学研密切合作实现协同效应的创新网络。这是大学科学园区获得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不断调整自身角色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正是英国科学园区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并在国际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之所在,也是我国科学园区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英国一般称为科学园区,中国则一般称为大学科技园,二者属同一个概念。

[参考文献]

[1]余晓.英国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现状、趋势及相关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7):36-38.

[2]刘云,董建龙.英国科学与技术[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91-99.

[3]易红郡.英国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伙伴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1):71-77.

[4]Guy I.A Look at Aston Science Park[J].Technovation,1996(5): 217-218.

[5]Allen J.Partnership in practice: a history of the fir-st twenty years of Manchester Science Park[M].Manchester:MSP,2004:4.

[6]Quintas P W,Massey D,D.Academic-industry Lin-ks and Innovation:Questioning the Science Park Model[J].Technovation,1992(12):161-175.

[7]Massey D,Quintas P,Wield D.High-tech Fantasies:Science Parks in Society,Science and Space[M].London: Routledge,1992:250.

[8]Westhead P,Storey D J.An Assessment of Firms Located on and Off Science Parks in the United Kingdom[M].London:HMSO,1994:189-193.

[9]UKSPA.Annual Statistics 2006[R].Birmingham: UKSPA,2007:2-14.

[10]王大洲.关于大学科学园的一个网络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2): 164-16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6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及依托高校[EB/OL].(2009-04-27)[2009-08-09].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72/info1240803227649272.htm.

[12]迟宝旭.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借鉴[J].科技与管理,2005(1):118-122.

[13]李荫榕,关士续.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问题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4(4):122-126.

[14]吴永忠.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J].自然辩证法,2005(9):69-72.

[15]何先美.2002-2006年高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情况统计与分析[J].中国科技奖励,2007(5): 62-65.

[16]Rothwell R.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 7-31.

苏州考察报告 篇4

09环艺1班何冰 09740

321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我们这次参观考察的是苏州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拙政园和留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拙政园占地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民居,东部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为拙政园是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状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主题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

留园位于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徐泰时的东园。园中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咸丰年间,苏州诸园颇多毁损,因此园独存,光绪初年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园。现全园占地50亩,大致分为中、东、西、北四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留园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的杰出典范。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写意山水的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完美是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

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

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

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

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

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

映和传播儒、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

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

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

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中国古代园林其特征是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加以人工的布置提炼,形成“虽

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富有自然情趣的意境,这便是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自然风

景式园林”。从园林艺术的匠心方面而言,有以下特点:

一:“巧” 中国园林艺术之“巧”,主要是结构、造型、空间的处理上,讲究整体

与布局、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灵活多变,和谐一致,无论是小范围内的私家园林,还是大范围内的自然风景区,都必须作到“景到随机”,“得景随形”,即通过对园

林的自然风景区,建筑布局和园林整体氛围的考察设计,在每个景上都能创造出

符合自己身份的形象来,依据这些特点要求,配置各种组园要素,自由组合,灵

活多变,错落有致。江南园林的小景布置上更见“巧”的匠心独具。尤其突出的是,中国园林对空间处理的“巧”表现更佳,在中国园林中赏玩游乐,决非轴线变动,多半是在曲折变幻的道路回廊,景点中穿插运行,给人造成戏剧性变化,幻觉和

空间审美意识的兴奋。

二:“宜” “宜”不仅是指情于景,物于境相宜,而且还指人处于任何一种审美心理

都能从园林的布局中觉察出这种布局组合的和谐美,显然,它与“巧”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园林建筑的理论史上,一直讲求,“精在体宜”、“格式随宜”、“各有所

宜”。这些“宜”,其中心点还在于人的审美感觉上,人于园中,觉若画中,这是“宜”

才是一种审美境界。

三:“精” 中国园林艺术之“精”体现在从整体到布局的涵咏中不因时代、心境的变迁而有一种缺乏感,相反,在任何时代、任何心境下,置身于园林中都能够发

觉出结构上的精心,装饰上的景致,设置上的精巧。这样,就不可能有堆砌、炫

弄的矫揉,气造成的景致,无论是视觉感受,还是触觉,还是听觉,给人造成总

有不同以为的亲切感,造园艺术家所要竭思殚虑的追求目标。

四:“雅” 雅的意味是从园林的格调、境界上而言的。中国园林艺术对雅的追求

表现在很多方面: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言要“幽雅”;从建筑的造型、装饰、细

部处理上应“雅致”;从色泽、景物的视觉感受上讲,要“淡雅”;从整个园林的综

合效果而言要“高雅”。这些雅的意味很大程度上要求的是含蓄,要使人工景点涵

融到大自然中去,造成曲径通幽的氛围,即使是画梁雕栋,也不追求严厉华新,总是使色泽与周围景观相映。这在南方园林中表现尤为突出清代的审美艺术大师

李渔常说建筑的造型“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灿漫”。其实,这也是

中国民居与园林都具有的特色,要求从整体形象到细部装饰都应简朴而有风韵。

另外,就园林艺术中所用材料及色彩而言,都讲求充分发挥组园要素自身所具有的质美,不求雕饰而追求庸雅的俗味。一般都以白粉墙、雅朴味,欣赏层次上达

到高雅淡泊的境界。

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山水泉石、花木禽鱼……都会予人以最春节的享受,最高尚的乐趣,以而处处欣喜的发现“别有洞天”时时油然而生“仙境别红尘”之

感。

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

太湖石是一种多孔而玲珑剔透的石灰岩,“乃太湖石骨,浪击波涤,年久孔

穴自生”。太湖石有的盘拗秀出,有的端严挺立,太湖石置于园林中,犹如三山

五岳,百洞千壑;远近风物,咫尺千里。隐隐然有移天缩地之意,幽幽然得山水

之真谛。

在苏州园林中,太湖石时而与芭蕉为伴,时而与绿水相映,时而藏于小院一

角,时而又落落大方地站在路边,多少年来,石头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一种冰凉而

没有生命的感觉,而在园林中,一尊尊的太湖石在绿树藤蔓的掩映下,仿佛都有

了生命,它们好像是一个大家族中的成员,正翩翩起舞于园中各处,仿佛就要从

草木丛中走出来与人共舞。

秀水给人以灵气,而山石则给人一种勇气。

太湖石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智者或可从中领悟哲理,仁者或可取其俏皮与幽

默。

苏州园林中的漏窗

苏州园林内建筑上的部件,名目繁多,仪态万方。园壁上的漏窗就具有十分

浓厚的文化色彩。

漏窗为园林装饰小品,是我国独特的建筑形式,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

中装饰着各种镂空花纹,所以又称漏花窗、花窗。苏州园林讲究精致小巧,厅堂

等建筑多以曲廊相连,部分曲廊单面或双面均有廊墙。廊墙上开设漏窗,既增加

了墙面的明快和灵巧效果,又通风采光,一举而两得。漏窗本身有景,窗内窗外

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

入目,倘移步看景,则画面更是变化多端,目不暇接。

漏窗构筑内容多为花卉、鸟兽、山水或几何图形,也有以传奇小说、戏曲及

佛、道故事的某些场面为题材,如沧浪亭的一百零八式漏窗,留园长廊的三十多

种漏窗,都已名闻天下。

苏州园林中的吉祥图案

我国的封建社会,无论是民间或是朝廷,都追求“吉祥”,大凡飞禽走兽、奇

花异木,只要形、音、义中的任何一项能显示某种喜乐、安康、祥和、吉庆事物的,都能拿来为我所用,因此“吉祥物”也就成为了特有的文化现象。在苏州古典

园林中,吉祥物的运用亦很多见。

如:岁寒三友:常见的是以松、竹、梅相配,有时也以梅、竹、石相配,若

是在什器上绘刻的话,除“岁寒三友”,还绘“五友图”,即“竹、梅、兰、菊、莲”,表现出“高风亮节”的雅意。

安居乐业:由鹌鹑、菊花、枫树落叶组成,常见于家具、什器等,取其谐音

形象,有时还加上寿石,更增加了长寿的内容。

四季平安:厅堂摆设上有瓶中安插月季花(月季花有“长春”、“四季”之名)的习惯。绘画、雕刻中有将四季的几种花分置于四个花瓶中的形象,即:春花---

梅、兰、山茶;夏花---荷花、百合;秋花---菊、桂花;冬花--南天竹(果实)、水

仙,以此象征“四季平安”。

欢天喜地:由獾和喜鹊组成。有时也用和合二仙(寒山、拾得)形象或图案

化的“欢天喜地”四字组成。多应用于雕刻之中。

官居一品:蝈蝈栖于菊花上的图案。“蝈”在吴语上谐音“官”,“菊”与“居”同

音。

一路荣华:由鹭鸶与芙蓉花组成。

总之,在中国造园艺术史上,一方面讲求自然山水美,崇尚自然美,妙造自

然,力求达到自然、山水、人的“天人合一”境界;另一方面在建筑布局上讲求师

法自然,但必须要有动静、主从、正变之类变化,以达到创造已经的目的,通过

调研信息酉阳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篇5

第1期

信息

正阳工业园区管委会综合处 二00九年二月二十二日 签发人:何泽洪 信息员:郑友向

酉阳自治县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正阳工业园区管委会综合处 周飞 郑友向

根据正阳工业园区管委会的统一安排,2月13日,副主任马春峰、唐勇率管委会、园区建设开发公司各处(部)中层干部一行15人与区招商局有关人员一道赴酉阳自治县考察了该县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考察组一行先后参观了小坝全民创业园、板溪轻工业园和龙(潭)江(丰)重工业园。通过现场参观和听取酉阳工业园区负责人的工作情况与经验介绍,考察组成员无不为酉阳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所震憾,无不为酉阳干部职工忘我敬业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无不为酉阳人民不甘落后发奋图强的拚搏精神所感叹,无不为酉阳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善谋实干的协作意识所感慨,无不为酉阳上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所折服。考察归来后,泽洪同志专门听取考察组一行的汇报并主持召开 座谈会,认真学习讨论酉阳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目前正阳工业园区正掀起学习酉阳经验、查找自身不足、改进工作方法、加快园区发展的热潮。

一、酉阳自治县工业园区的基本概况

酉阳自治县幅员面积5173平方公里,人口79万,是重庆幅员面积最大的县,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穷困县。2008年该县围绕市委交办的‚四件大事‛,确立了‚工业强县、林牧富县、旅游兴县、环境立县‛四大发展战略,以工业强县为第一方略、以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以项目推进为第一举措、以农民致富为第一要务,轰轰烈烈地掀起工业园区建设。酉阳工业园区位于钟多镇、龙潭镇、麻旺镇、江丰乡、板溪乡、小坝乡境内,规划面积21.99平方公里,下设龙(潭)江(丰)重工业园、板溪轻工业园、小坝全民创业园和麻旺现代物流园,形成一区四园布局。其中板溪轻工园是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一)酉阳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迅猛。酉阳工业园区的前身是酉阳工业规划区,即现在的龙江重工业园范围。龙江组团的重工业园于2003年开始筹建,以矿产品加工、冶炼、化工为主,以建材、机械制造为辅,2004年才开始吸纳企业入驻,但短短几年时间,现已有企业30户,规模以上企业18户,已投产企业20户。板溪轻工业园于2008年7月28日启动,小坝全民创业园于2008年8月15日启动、麻旺物流园2008年10月中旬才开始规划,但目前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酉阳一区四园布局的工业发展框架已基本成型。去 2 年,整个园区已入驻企业63户,建成投产2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9.8亿元,入库税金4200万元。

(二)酉阳工业园区建设速度惊人。酉阳的园区建设集中体现一个‚快‛字,园区自2008年7月28日陆续开工建设以来,‚一区四园‛按照规划先行、产业分区、同步建设、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启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仅仅半年时间,板溪轻工业园32米宽的主干道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油化,水、电、气、通讯等配套管线已经进入道路管网,3万平米标准厂房即将建成就全部预租或预售,首批企业即将入驻;龙江重工业园已有四川光和能源、九鑫集团等30家企业入驻,投产企业20家;小坝全民创业园全面完成园区道路油化和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首批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交付使用,已有5家企业投产。1月中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到该县工业园区、重点工程现场视察调研,对酉阳的园区建设、城市建设赞不绝口,特别对小坝全民创业园150天的‚酉阳速度‛更是大加赞赏,给予了高度评价。立即表态由市上投资5000多万元,在板溪轻工业园设渝湘高速公路互通道口,使园区大道直接接入高速公路,开全国先例。

(三)酉阳招商引资成效卓著。酉阳始终以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的第一抓手,组建了县招商局及北京、重庆、上海、广州4个招商分局,乡镇同时也成立招商分局,先后召开两次全县招商引资万人大会,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招商任务,每月定期召开招商引资汇报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强化考 3 核督查(招商引资占部门、乡镇综合目标考核50%的分值),严格兑现奖惩。所有的酉阳人都把宣传酉阳招商引资当成了自己的工作上的‚口头禅‛,都把全程服务入园企业变成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习惯‛,在全县上下形成全民招商、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主要领导和县委相关领导带队外出招商共14次216人次;在北京、成都、重庆、广州等地召开酉阳经济社会发展汇报会、政企界知名人士及老乡座谈会,积极推介宣传酉阳。全年共接待成批次外来考察投资客商81批次413人次,共签约319个项目,总投资92.31亿元;其中正式签约项目232个,协议引资63.31亿元;意向签约项目87个,协议引资29亿元,到位资金13.78亿元,已开工项目126个。工业园区共签约项目47个,整个园区入驻企业63户,建成投产 28户,在建35户,全部企业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四)全民办园区形成酉阳工业发展大环境。酉阳县委、县政府针对‚地大物薄‛、经济发展落后、干群发展信心不够的客观实际,以增强发展信心为突破口,以打造‚平安酉阳、法制酉阳、诚信酉阳、生态酉阳、和谐酉阳、魅力酉阳‛为举措,召开弘扬长征精神研讨会,广泛开展经典红歌传唱活动,举办酉阳历史民族文化知识培训,激发了广大干群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全县人民的精气神;‚重症下猛药‛,大力开展发展环境整治,先后开展6次‚酉安‛严打整治行动,举行3次公审公判大会,有效打击违法乱纪行为和社会不良 4 风气,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大力推行文明治丧,大张旗鼓开展违规墓地清理整治工作;集中开展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欠贷清理,清收各类不良贷款及电信资费7493万元,有效改善了金融环境。酉阳县始终把工业强县、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第一抓手,把服务企业作为第一要务,树立人人、事事、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努力营造最优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招商环境。并参照对口扶贫的办法,实行领导、部门、乡镇对口联系园区企业制度、风险保证金制度、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一票否决‛制度、‚5+2‛‚白(天)+黑(夜)‛作息制度,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形成人人身上有指标,千村万户大挂钩,全民办园区、全社会大招商的工业发展大气候、大环境。在入园企业服务上,严格实行‚封闭运行‛,除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外,严禁任何部门进入园区检查;入园审批手续办理程序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先建设、后完善的原则,高度简化,极大地提高了建设效率和速度。

二、酉阳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酉阳人多地广,县穷民困,交通相对闭塞,在渝东南区县中不占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可他们却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创造了园区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酉阳速度‛和‚酉阳神话‛,享誉渝东南乃至全市。在考察和座谈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园区建设部门协作上的高配合,建设者履职上的高奉献,工作推进上的硬手段,决策思想的真解放,服务入园企业的真一体。

(一)解放思想,大破大立,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加 5 快发展的基础。酉阳县围绕市委交办的‚四件大事‛,大胆解放思想,确立了‚工业强县、林牧富县、旅游兴县、环境立县‛四大发展战略,以工业强县为第一方略、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项目推进为第一举措、农民致富为第一要务,抢占了城乡统筹试验区的发展先机,抢得了重庆‚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两翼‛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优惠政策的重要机遇。在实践上,酉阳打破按部就班、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冲破禁区,打破条条框框,为人所不为,树立‚法不禁止皆可为‛和城乡发展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创新意识,以‚敢‛字当头、以‚闯‛字领先,大胆探索,大胆试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创造性开展工作,破解难题,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工业园区。以放手一搏、勇争一流的雄心壮志,‚敢想敢干、说干就干、干就干成‛的开拓精神,敢为发展‚犯错误、越雷池‛的大气魄,敢走别人未走之路,敢谋别人未谋之策的大手笔,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大思路,从而实现了酉阳园区建设的跨越发展。

(二)强推硬逼的考核制度是决策高度执行的保证。思路决定出路,决策决定成败,执行决定效率。酉阳县决策程序虽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允许畅所欲言,允许不同意见,但县委、县政府的思路和决策一旦出台,就不允许议论、评价,只要求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行政效能监察部门、县委巡视小组、县纪律监察部门就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逗硬督查。实行 6 重点工作五日工作例会制,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实行重点项目两小时督查工作制,随时检查施工机具和人员到位情况,随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听取部门汇报,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只讲效果,不问原因。没按时完成任务,第一次实行黄牌警告,主要领导离岗专门抓此项工作;第二次黄牌警告,主要领导就地免职,相关责任人员就地降职使用并调整。‚不近人情‛的严酷考核、督查,‚三天的事情一天干完,三年的目标一年实现‛的工作快节奏、快理念,已人人入耳、入脑、入心,不舍昼夜,无星期天、无节假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形成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习惯。

(三)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是促进发展的动力。酉阳县牢固树立酉阳发展人人有责、个个有份的主人翁思想,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创业、创新、奉献精神,以加快酉阳发展为己任,把全县的发展当作自己的理想来追求,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主动扛起酉阳加快发展的大旗,主动融入酉阳的改革和建设。全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紧迫感,只要有利于发展,不计名利、不计得失、不分昼夜,始终坚持沉下身子,兢兢业业地干,脚踏实地地干,任劳任怨地干,以敬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高效率、快节奏地推进了各项工作。广大干部职工为发展只争朝夕,自动自发,从简化程序、从‚5+2‛、‚白+黑‛、‚一日当做三天用‛、‚人歇机不歇‛的工作方式上抢时间、抢进度、抢工期。破釜沉舟辟溪径,拼命一搏抓 7 建设,从而实现了园区开发建设的高速度、高效率、超常规推进。

(四)部门高度协作配合是提高工作绩效的法宝。酉阳各级各部门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坚决摒弃各自为政、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现象,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沟通协作。在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各级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在项目立项审批、基本建设程序报批、建设资金筹措等各个方面大开方便之门,不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一切服务于服从于企业、项目、园区建设的需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敢于创新工作机制,敢于突破工作禁区,敢于超常规运作,上下协调,通力合作,齐心协力推进了酉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的快速发展。

三、酉阳工业园区建设的启示

酉阳自治县发展工业园区的各方面条件相对比黔江滞后,起步更比黔江晚。但是,他们在短短半年时间,园区基础设施已有一定规模,产业培育已经走在我们前面,其发展速度令人震惊,发展形势咄咄逼人。作为渝东南首家启动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正阳工业园区起步建设5年多,基础设施建设才初具骨架,入园企业仅仅35个,投产仅14个,2008年工业总产值仅8.06亿元。要在2012年打造‚200亿‛特色工业园区,进入全市区县工业园区前20强,我们面临巨大的危机和压力。结合黔江的实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学习、借鉴酉阳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经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立体开放的视角充分把握正阳工业园区的独特 优势,‚跳出园区看园区,跳出工业抓工业‛,真正实现正阳工业园区的超常规、快速度、跨越式发展。

(一)要进一步突出工业第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区委二届四次全委会提出到2012年全区‚实现GDP200亿元,跻身全市20强‛的战略目标,要‚突出工业第一优先地位,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实施重点工业企业‘3511’工程为抓手,集中打造食品、化工、新材料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延伸壮大产业链条。‛这一重要决策把工业园区摆在了黔江工业发展至高无上的战略地位。打造200亿黔江的核心在工业,而工业的核心在工业园区。2012年园区必须实现200亿元工业总产值,才能保证‚200亿黔江‛目标任务的实现。

我区是国务院定位的渝东南经济中心,而经济中心的核心要素是工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则在正阳工业园区。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四次、五次全委会精神,咬定发展目标,发挥强大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拓展扩大开放空间,紧紧抓住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引凤筑巢、分步实施,举全区之力,加快正阳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进程。要深刻理解工业第一优先战略的定位,进一步认识工业园区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统一全区上下思想,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街道)责任,政策向园区开放,权限向园区下放,力量向园区集中,资金向园区倾斜,产业向园区集聚,舆论向园区导航,真正形成各级重视园区,各界关心园区,各部门支持园区,全民了解园区的政治、思想、舆论氛围,把‚第一优先‛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

(二)要大力营造全民招商的工作氛围 借鉴酉阳全民招商经验,我们可以放大我区的对口扶贫工作方法,实行领导、部门、乡镇(街道)对口联系招商引资和帮扶企业制度,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形成人人身上有指标,部门机关大挂钩,全社会办园区、全民大招商的大氛围。把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把招商成绩作为衡量干部能力的重要标准,真正形成人人想开放,层层抓招商的良好工作格局。要发扬‚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破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增强走出去与客商对接的勇气,主动出击,撒网捕鱼,做到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诚招商、围绕产业招商;要敢于‚跳起来摘桃子‛,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把‚敢想敢干、说干就干、干就干成‛的理念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行动指南。

(三)要建立强推硬逼的工作机制

酉阳在园区建设上实行五日工作例会制、重点项目两小时督查工作制,随时督查工程进度和项目建设进展情况,随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并实行‚严酷‛的工作考核。我们要借鉴他们那种强推硬逼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加大督查、落实力度。工作决策、目标任务一旦定下来就不能朝令夕改,必须严格落实,只讲结果,不问过程。要建立一套严密的诫勉、处罚、责任追究制度,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培育、招商引资、企业服务推进不力,完不成阶段任务就要从主要领导开始,层层督查,追究责任,一查到底,谁出的问题谁就承担责任。

(四)要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正阳工业园区启动建设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市内先进工业园区相比、与酉阳工业园区的发展速度相比、与市委三届三次、四次全委会对黔江的要求和区委二届四次全委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对照,发展的差距巨大、危机巨大、风险巨大、压力巨大。建设资金不足、融资难度大、建设速度慢、审批环节多、招商引资难、配套服务不健全、发展环境差等问题困扰着园区的发展。正阳工业园区是黔江的工业园区,是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平台,是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统筹城乡的桥头堡。工业园区的发展成败,事关黔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要实现正阳工业园区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区级部门、乡镇、街道服务园区的力度,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树立园区的发展就是黔江的发展思想理念,把园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在项目立项审批、基本建设程序报批、建设资金筹措等各个方面为园区大开方便之门,一切服务于服从于企业、项目、园区建设的需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举全区之力,重视园区、关心园区、支持园区、服务园区、发展园区,形成决策高度集中,部门协调配合,上下齐抓共管,全民建设园区的工作格局。

工业园考察报告 篇6

20xx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江西鲁西工业园升级为省级工业园,产业定位为建材、电子、陶瓷、化工。自成立以来,该公园一直按照“县乡共建”工作理念和“四个统一两个板块。这个原则,全县上下,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县域投资平台,带动区县经济发展。经省政府批准,园区总规划面积1.67平方公里,现已发展到1.4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总投资2.8574亿元。据统计,今年1-8月,园区实际投资5.13亿元,其中省外资金达到4.82亿元;园区企业工业总产值8.327亿元,同比增长90.1%;销售产值达到7.66亿元,同比增长78.5%;共缴纳税金7800万元,同比增长xx.87%;园区企业41家,安排劳动力4902人。现在工业园区已经逐渐成为我县工业建设的主战场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工业瓷都主干道南段(约600米)已完成水泥路面及排水系统,架设电力线600米。新工业瓷都已完成地形测绘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业园区路网建设项目向国家开发银行江西省分行申请贷款4980万元,已获省开发银行批准。计划20xx年投放2500万元,20xx年投放2480万元,总投资6668.28万元。

二、建设特色公园

泸西县具有悠久的电瓷制造技术历史和丰富的瓷土资源,为其现代电瓷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电瓷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和第一支柱产业,其产品主要出口到亚洲、欧洲和美国等30多个国家。出口量占历年中国电瓷出口总量的20%,是中国电瓷出口基地之一。全县电瓷企业52家,其中年产值过千万元的大型企业11家,固定资产总额3.672亿元,年设计生产能力8.458亿元。低、中、高压电瓷及电瓷配件、套管产品40多个系列600多种,形成了从瓷土开采到配件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园区西南工业瓷都去年开工建设以来,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已经落户博力精细陶瓷等多个项目,大部分土地已经供应。为了寻求我县电瓷和陶瓷行业的新飞跃,我们在园区西北部规划了一个新的工业陶瓷城,总用地面积325.77公顷,是一个现代化的专业工业园区。结合规划区内的山坡林地,依托南部320国道和浙赣铁路东部高铁的特殊位置,规划布局结构概括为“一轴三区”的土地利用模式。“一轴”指从东到西南贯穿整个工业园区的主干道,各主干道和地块沿地形和功能的划分需要以“一轴”施工规划和设计。三个区”指东西向地带和周边主要道路向外延伸的备用土地。东部为A区,作为一期开发建设用地,西部为B区,作为二期开发建设用地。第三个区块是C区,作为长期发展的储备。三个区域的总土地面积为211.75公顷。本项目主干道工程现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预计11月开工,预计农历新年前实现路基成型。此举旨在为广东等地陶瓷行业向内地转移提供新的创业平台。预计到20xx年,电瓷和陶瓷企业总销售收入将达到12亿元以上,年税收收入将超过2.4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将达到4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优势骨干企业至少有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年纳税额超过1000万元的龙头企业2-3家,其中至少有1家

三、重点工程建设

四、存在的问题

1.一方面收费标准较上年大幅提高,且由于县内土地利用指标限制,新项目申请用地难度加大;二是政策大调整。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格8万元/亩,投资成本大幅增加。如何在实际工作中适应这一政策变化仍在探索之中;三是规划园区用地面积小,只有1.67公顷(2500亩),已经不能满足园区发展的需要。

2.资金投入不足一是相关费用不能及时上交;二是基建资金不及时支付,影响工程进度;第三,多年来形成的债务,包括信用社的贷款,无法偿还。

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篇7

1.丸山制作所

10月28日, 考察团一行访问了株式会社丸山制作所, 与新农林社社长岸田先生、丸山制作所千叶工厂厂长三轮先生进行了会面。参观了丸山制作所千叶工厂的机加工车间、装配车间和产品陈列厅, 厂方详细介绍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主要产品生产销售情况, 并冒雨演示了四驱喷杆喷雾机、背负式机动喷雾机以及电动油锯等产品的使用操作, 在演示现场, 考察团与厂方人员就与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交流。

2.株式会社石川商会

石川商会是专营日本各地农机产品的经销中心, 同时兼有维修、配件供应等服务, 通过参观考察, 团员了解到目前在日本农机市场上畅销的主要产品和日本售后服务体系。

3.株式会社洋马发动机工厂

11月1日, 考察团一行访问参观了株式会社洋马发动机工厂。该厂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之高, 给团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条发动机整机装配线只需配备一个员工, 装配所需要的各种零部件的传输、供给数量全部由电脑控制, 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可以同时装配6种不同型号的发动机, 每20 s就有一台成品下线, 生产过程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保证了产品装配质量, 大幅度提高了生产率。

韩国

1.韩国国际农机展览会“Kiemsta2010”

11月3—5日, 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在韩国天安市举办的国际农机展览会, 展会上展出的产品包括农业机械、农资材、农产物加工包装器材、牧畜机械以及林业机械。团员们对展会中的现代农业装备, 包括植保、水稻收获、水稻插秧机、耕作、播种以及作物栽植机械、畜牧机械、林业机械、种子加工设备等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考察, 重点对植保机械、水稻收获机械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并与参展商进行了洽谈, 了解日韩农业装备的现状及发展新思路, 带回了丰富的考察资料。

从展会上参展产品可以看出, 日韩农机产品向轻量化、系列化、专业化、操作使用的智能化和人性化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 水田作业机械种类多且全, 对我国水田作业机械的开发有很大的启示。展会上展出的喷杆喷雾机, 其小型化、轻量化、电控化的特点十分突出, 如采用窄水田轮胎或履带, 喷杆材质采用铝合金型材, 喷杆折叠展开采用电动推杆, 液泵采用体积小, 排量大的柱塞泵, 发动机采用汽油机, 大大减轻了整机的重量, 更适合于水田防治病虫害。同时, 也注意到国外大型跨国农机公司的产品链正在延伸, 向大型化、高效化方面发展, 而中小型公司正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产品越做越精, 值得国内农机制造企业借鉴。

2.韩国2010年国际农机研讨会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侯庆忠副秘书长应邀出席了“韩国2010年国际农机研讨会”, 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农机工业的现状与发展”的演讲, 对我国的农机工业的现状及“十二五”农机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与会海外学者及高校、企业同行们对我国的农机行业充满了兴趣, 引起海外同行对中国农机市场的极大关注。

3.韩国大同公司

韩国大同公司是一家生产发动机、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以及小型拖拉机的综合性农机企业, 团员们参观考察了发动机机加工、装配车间、小型拖拉机整机装配生产线, 下线产品出厂试验场和产品展示区。

总结

结束整个参观考察行程后, 考察团利用转程空闲时间, 由侯庆忠主持召开了参观考察小结会, 团员积极发表各自的感想, 各抒己见, 对日韩参观访问的体会和感受进行了交流沟通。

通过此次参观考察, 团员们一致感受到与日本、韩国先进企业相比, 在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方面, 我国农机制造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 特别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日韩。

日韩农机产品之所以质量好、性能优越, 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先进的制造工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精细严格的现场管理制度。从零部件的生产到整机装配, 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 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 保证了产品的一致性。

通过近距离接触上述企业的生产现场, 对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生产线、生产现场管理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参观和学习, 考察团成员进一步体验到我国农业机械产品生产制造环节、产品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 纷纷表示要加强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 国外企业也表示, 希望以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为平台, 加强与中国农机企业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赴韩国培训考察报告 篇8

关键词:岭南理工大学 考察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11-01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提升我院教师的教学水平。2011年8月25日至9月3日我院派出教师代表赴韩国进行了培训考察,这是我院与岭南理工大学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后首次较大规模的派出教师进行考察培训。学习期间,我们与韩国岭南理工大学的相关专业负责人进行了全面的交流,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1 岭南理工大学概况

岭南理工大学位于韩国大邱广域市,1968年由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亲自缔造,被誉为韩国的“皇家大学”。岭南理工大学自从1994年以来被韩国政府连续认定为四所重点资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是大邱庆北地区唯一的高新科技术主管大学,具有产业、学术、研究、管理一体化的协力体制。目前,岭南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为韩国大学中最高水准,最大规模的私立名门学府。

学校在校生25000余名,教授、讲师、员工1600余名,其中拥有100余名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客座教授与讲师,是韩国拥有外籍教授最多的大学。岭南理工大学建设有数千平方米的广阔校园,是韩国仅次于首尔大学的第二大规模校园。

2 岭南理工大学考察实况

2.1 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

岭南理工大学把课程改革与开发相结合,为企业发展和地域开发培养了一批中坚骨干人才,受到企业与社区的欢迎。学生的专业科目的教学到中期以后便到生产实践中去进行,需要完成四周的校外实训,在教学中就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校外实训单位可以学校负责安排,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对于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学校会组织教师到实地考察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同时,在学生校外实训期间,会有专门的教师定期到实训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由学校和企业通过综合考评,共同给出实习成绩。通过4周的企业学习,大概有30%~40%的学生可以被企业所接受,毕业后直接就业。同时,规定高职教育学校的有关教师每月要到企业公司里对员工上一次课,在课堂上企业公司的人员所提出的问题,成为改进课程的根据。

岭南理工大学采用的是学分制管理。两年内,学生按要求完成所规定的学分,即可顺利毕业。具体设置什么课程,则由企业选派相关人员到学校,与学校共同决定。同时,专职教师不参与教材编写,由企业和学校选派人员成立编写教材委员会,共同编写教材。教授每年需提交一份教学效果改善报告书,在教学方法上加大力度,以求达到最好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在假期会组织“专业特讲”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

2.2 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方面,岭南理工大学已经与1400多个企业签订了协作协议,采取“分等级管理”制度,即针对企业产值不同进行相应的划分。同时,专门委派一名教授负责与企业的合作,及时将学校和企业的信息进行交流,以达到为企业培养输送更多实用性人才的目的。该校汽车专业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合作,承担了企业的部分科研项目,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立实验室,为企业和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已经成立了“汽车技术中心”等颇具规模的实体企业。为了解决专业教师知识更新问题,该校设置了“教授研修年”,即由专职教师提交一个研究学习报告,学校批准后到企业研修,在研修年内,专职教师可以停止一切教学活动,将全部精力放到企业进行生产研究,以此达到更新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目的。

2.3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方面,每学期结束后,由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同时,学校也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主要从教学奉献、社会企业兼职的完成程度、教学研究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学校为教授们提供了条件先进的研究室,教授们开展的学术研究、教材资料编写、科研项目和工业服务项目被视为教师的个体行为,但学校为其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平台和环境、提供了一个共同的面向产业界的窗口。

2.4 校园文化及环境

学校各种设施和使用的各种文具、器具、工具、宣传品、纪念品等均印有校名和校徽。校园建筑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和谐的人文自然景观和自然宽松的学术环境。在教学楼里,每一层都设有学生休息室,设施齐备全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3 借鉴经验,促进我院更好发展

通过此次出国交流访问,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我院今后在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同时使我院教师们对韩国高职教育环境、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制度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并加深了对高职教育教学的认识。中国和韩国有着相同的东方文化背景,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韩国岭南理工大学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做法、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通过交流学习,对于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提升很大,使我对韩国高职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由于缺少生产实践经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我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方案中,也增强了青年教师这一方面的锻炼,通过顶岗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定期参加实践锻炼等方法,培养青年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这与岭南理工大学的“教授研修年”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结合测量专业的特点,为了把学习成果更快地应用到今后的学科建设中,我系已着手准备实验室开放相关制度的制定,面向全校开设工程测量课程专业的学生们进行开放。对于测量专业精密实验室,将对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开放,同时配备相应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为了便于学生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借鉴岭南理工大学经验,从企业和学校聘请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专家和老師在假期进行“专业特讲”,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前培训。

上一篇:深圳商贸流通发展资金资助项目操作规程下一篇:13年养老保险交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