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发展论文

2024-12-08

农业机械发展论文(共12篇)

农业机械发展论文 篇1

近年来, 我国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其中发展现代农业就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民的收入, 将传统的农业转化为以现代科技为依托, 更加环保、更加生态的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要从多方面入手改进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适当的扩大农业规模, 将传统农业改进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农业模式。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还需要从很多方面采取措施, 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1 利用科技手段, 加强农业的科技创新

传统农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考虑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 要想实现这两方面的发展就需要依靠科技手段, 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步, 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 这样不仅能够缓解资源的约束, 还能够拓宽市场, 扩大农业的发展领域, 实现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的目的。以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例如:根据各地气候条件的不同, 熟悉各种农作物的生活环境, 在干旱缺水的地方适宜种植马铃薯、棉花等耐旱的作物, 还有就是让现代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实现资源的长久利用, 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 禁止农村出现的随意放牧, 开荒等现象, 使农业发展更加生态环保。由于土地、水等资源的日益紧张, 传统农业以这些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必须转变成以科技为依托的模式, 创造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 提高现代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2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还是要以人作为主体, 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培养对于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要想发展现代农业, 就需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文化的新型农民。就现代的情况来看, 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 所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农民进行集中的教育培训, 从经营方式、技术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技能培训, 让农民自身更加了解现代农业的需求,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在农村要加强义务教育的力度, 争取培养出具有更高学历的人才, 争取让农民能够科学种田, 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更加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

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在粮食产业稳定增产的前提下, 本着优质、生态环保的理念来优化产业结构,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按照市场要求, 发展经济效益更高、更加优质的作物, 提高生产管理的规模和标准。加强民营企业的发展, 将一些市场前景好的作物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 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 形成以重点企业为支柱, 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由于国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所以可以适当建设农产品的加工园, 将一些当地种植具有较强优势的作物经过自身加工包装, 转换成具有产业和产品优势的产业, 成为具有特色的产业, 实现农业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的收入。

4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信息网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的影响也逐步走入农村, 加上现代农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所以说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势在必行。要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强大作用, 大力的宣传信息网络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方便之处, 让农民对信息网络首先产生兴趣, 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网络知识。政府部门要给与一定的帮助, 下派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给农民进行现场演示指导操作, 以最简明的方式向农民展示信息网络能够起到的作用, 可以展示在网络上进行作物市场价格的查询, 以及市场需求等, 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能够到给他们的好处。让农民接受并学会使用信息网络, 能够帮助他们选择更加适合的生产经营活动, 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市场的需求,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 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5 总结

虽然我国的农业处于不断进步、发展的阶段, 但还有些地方做的不是很到位, 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巩固, 例如上面提到的在产业结构方面, 以及信息互联网的应用方面, 还有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培训方面, 这些都是目前农业方面还没有做到位的, 在由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 要从管理模式以及人才培养, 市场营销等多方面进行转型,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 才能够使我国的农业的产业链得到更好的延伸, 提高农民的收入, 发展出具有特色的农村产业, 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推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柏林.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4) :23-24.

[2]肖卫东, 杜志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经济效应——对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J].学习与探索, 2012 (9) :45-46.

[3]张晓雯.浅析成都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路径[J].农村经济, 2011 (8) :24-25.

农业机械发展论文 篇2

——访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势头。

对此,江苏上下并未因骄人的成绩而满足。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后一段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必须强化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黄莉新阐述了五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大力推进思路创新,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黄莉新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着力抓好“两个化”、建设“三个载体”、推进“五个转变”。所谓“两个化”:一个是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主要通过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另一个是高效农业规模化,主要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务农收入。所谓“三个载体”:一是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所谓“五个转变”:即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黄莉新说,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但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江苏客观要求,也有经济社会条件。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创新和转变我们的发展思路,以思路的创新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黄莉新认为,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只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据记者了解,江苏农业科技水平较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近年来,江苏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

新”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着力研发一批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加快开发普及了一批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同时,充分发挥江苏农业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科技成果多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深入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目前全省已经组织34家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38个县(市、区)进行了挂钩对接,1055名科技特派员已经驻村进行科技指导。

第三,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增强现代发展农业活力。“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黄莉新说。她为此向记者列举了江苏近年来在五个方面的的机制创新:一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五个一体化”,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和环境。二是完善农业经营机制。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积极发展劳务合作、供销合作、富民合作,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三是健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机制。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更大力度地促进农民就业创业。2003年以来,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0多万人,目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已经达到66%。四是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江苏近年来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管理办法,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五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组织,目前已在全省105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同时,健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高效农业保险范围,切实减轻农业因灾损失,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第四,大力推进政策创新,持续增加“三农”投入。黄莉新说,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要求,江苏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一是建设安排向“三农”倾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实事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确保让农民得益受惠。2006年至2009年,省级投入321.68亿元用于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建设。二是政策支持向“三农”倾斜。

在实行“四项补贴”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对高效设施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贴,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稳定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三是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费、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等各项政策,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城乡范围。

第五,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形成“三农”工作合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就要突破就‘三农’抓‘三农’的局限,大力推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让农民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黄莉新说,创新工作方式,必须坚持计划安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用工业的理念抓“三农”,用项目的办法管“三农”,提高“三农”工作科学化水平。创新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积极推行以结果为导向的分配形式,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协会,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创新责任落实机制,分解目标任务,加大督查力度,科学考核发展成效,定期通报工作进展,确保各项工作按时序推进。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江苏省安排了3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现代农业考核奖励。

黄莉新最后充满信心地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客观要求。我们在目标定位上要体现率先,工作思路上要勇于创新,改革实践上要大胆探索,这也是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江苏要为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农民日报 》

发展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思考 篇3

关键词: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节能环保;太阳能;生物能;电能

中图分类号:S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设施农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就目前而言,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施装备还存在着科技含量比较低、产业化水平差、农产品安全无法保证等方面的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要求更高,进行设施农业机械的推广便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在进行设施农业机械研发的时候,相关的单位必须重视环保和节能,更好地利用太阳能、生物能及电能。

1对太阳能进行充分的利用

1.1进行太阳能温室的建设

设施农业中的日光温室是利用太阳能将环境温度加热到实际需要的范围内,帮助农作物、畜禽更好地成长,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养殖业及种植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为了更好地降低由于冬季温度过低而导致的能源消耗,我们应该对太阳能收集、转换及存储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

1.2利用太阳能进行土壤消毒

为了克服农作物的连作障碍,必须对土壤进行消毒。消毒方式比较多,比如说高温消毒、药物消毒、石灰消毒、热水消毒、太阳能消毒等方式。利用太阳能进行消毒杀菌便是将反光板本身的反射作用很好地利用起来,将太阳光折射或者反射到地面上,从而提高土壤的实际温度。若是温度在50℃或者50℃以上,那么便能够消灭大量的害虫和病菌。

1.3利用太阳能进行杀虫灯的研发

太阳能杀虫灯是利用昆虫本身的趋色、趋光、趋味及趋波等方面的特性,利用现代的电控、光控及数控等技术,让害虫飞到诱虫灯附近,从而消灭害虫。杀虫灯的系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可以分成碰撞式、电场式、水溺式及电击式几种。

2对生物能利用

2.1对沼气的利用

将太阳能作为动力,将沼气作为纽带,能够将沼气生产、日光温室、果树蔬菜和畜禽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沼气便是利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在厌氧的环境下,通过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一种能够燃烧的混合气体。

2.2利用生物熏蒸进行土壤消毒和杀菌

在土壤表面覆盖生物基质,然后灌水,在地表塑料薄膜,并保持20~30天左右。在太阳照射下,生物基质腐烂会产生热量,杀死土壤中存在的那些有害微生物。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起到消毒和杀菌的效果,还能够更好地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其肥力。

2.3利用微生物菌肥进行土壤杀菌和消毒

微生物菌肥是一种由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组成的一种生物制剂,在菌肥使用之后,可以进行有机肥的增施,这样能够很好地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含量,从而抑制病害。在进行微生物菌肥使用的时候,不能够使用杀菌剂。

2.4利用活性炭对土壤进行杀菌和消毒

活性炭是由植物碳化而形成的一种碳粉,由于植物存在一定的差异,形成的活性炭活性也有一定的区别,活性最好的是由椰子壳形成的活性炭。使用活性炭能够帮助有益微生物更好地繁衍,在抑制有害病菌繁衍的同时还能够对土壤进行消毒。

3对电能进行研究和利用

在设施农业温室中使用电力是比较多的。温室中的增湿设备、照明设备、卷帘设备、降温设备等都需要电能进行工作。并且电子杀虫技术、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磁化水技术等也会用到电能。在进行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研究的时候,我们要将上述几种设备利用进去,还可以对利用汽油、柴油进行耕作的设备进行研究,将电能更好地利用。

此外,工厂的废热水、废热气及地下热水含有的热能也比较多,应该将其充分利用。而对地下蓄热能力的运用,进行地下蓄水设备的建立,不但可以进行灌溉,还能够在温度低的时候给温室增温。

4结语

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应该对太阳能、电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利用,将节能以及环保放在中心位置,减少柴油及汽油的使用,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一定的控制,这样能够更好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生产环境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毅,黄志民,苏光远.发展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思考[J].当代农机,2012,(09).

[2]张晓文,王影,邹岚,程存仁.中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农机化研究,2008,(05).

[3]钱生越,丁为民,叶平,陈攀.南京设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调研[J].中国农机化,2008,(05).

[4]刘倩.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安装使用安全操作规程[J].中国农机监理,2014,(02).

农业机械发展论文 篇4

随着商贸经济的高速发展,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 出现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 任其荒芜的状况, 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匮乏, 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急需转变。而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以下几个问题的制约:

1.1 农业机械产品技术含量低

由于地域的差别、农业种植品的多样化、农业机械化普及难度等多方面因素, 使得农业机械产品还满足不了现有农业生产的需求, 而且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科研经费不足, 自主创新的能力较低, 这让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得不到发展。

1.2 农业机械产品的操作与使用

随着农业机械产品的发展, 在农业机械产品的操作上呈现的不同程度的复杂性, 假如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 一般的农民无法正确的操作并使用农业机械产品。只有让农业机械产品的操作简单化,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让农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机械化农业的转变, 让农业的资源配置得到不断的改善和优化。目前, 我国各类资源短缺, 如石油、淡水、耕地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1%、25%、33%, 可是我国属于资源高消耗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只有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对于耕地职员的利用效率, 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想要让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 必须先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发展为前提, 没有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得不到转变。以下几点是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3.1 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能够突破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 如深耕深种、节水灌溉、高效收获、精量播种等, 只有利用开展农业机械产品, 借助机械产品的动力、精准度和速度才能实现, 而且, 农业生产中对于抗旱排涝、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借助机械化作业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 如今我们只有不断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 我们才能够推进农业经济体系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2 农业机械化发展能够有力的支撑农产品供给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农村的劳动力由绝对过剩向结构性短缺的方向转变, 在某些地区, 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加大, 新生代的农民不想种地, 甚至是不会种地, 就算是留在农村务农的新生代农民, 也需要体面劳动, 而新生代之所以不想种地, 主要原因是劳动强度大、效益低。河南省即使两千多万的劳动力外出打工, 但是他们的农业经济发展却不断的跃上新台阶, 其中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3.3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限措施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对于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干旱地区进行机械化作业, 能够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再如通过高效施药机械化作业能够提高雾滴的附着率。因此, 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向发达国家转变, 只有全力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 才能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秀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方向分析[J].河北农机, 2017 (1) :31-32

[2]高红英.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3 (18) :6-6

动力农业机械发展走势论文 篇5

随着电动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该技术被较早地引入到固定式有线电动力农业机械领域,此类机械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机械、农业排灌机械和部分畜牧机械。交流感应电机具有结构紧凑、控制方便、功率转速特性较好、成本低廉和便于维护等特点,在利用电网电源农业机械中应用最多,技术较为成熟。图1为近我国农村排灌电动机总功率的情况,图2为农用水泵数量[2]。根据我国农村生产和生活特点,农网用电水平基本反应以电网电源农业机械为主的动力电使用规模。图3为1995年来农用电动机总功率情况;图4为1952年来我国农村用电量情况。近年来,自动化温室大棚技术发展较快,该技术的应用为有线电动农机提供了作业环境。文献[4]所描述的一种单相交流电机为动力的多用途温室机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机械采用电缆供电,电机功率为2.2kW,额定转速2850r/min,配以变速箱和执行机构,总质量为45kg,可以实现自行走、翻地、卷帘和播种施肥等功能。该电动机械体积和质量较小,适合棚室作业,而且没有尾气和噪音污染,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电气化水平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对农村的重视和农村电网的改造,为我国农村电动力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2.2移动式电源电动力农业机械

农产品加工和设施农业可以方便地获得电网电源,其加工机械及作业机械宜优先采用电动力;而移动式电动农业机械多选用蓄电池电源或小型发电机组,由于容量和输出功率等技术现状,该类农业机械的应用集中在中小功率范围。

2.2.1园林植保电动力机械

小型喷雾机械输出功率较小,多采用人力肩背式,对于整体质量和体积提出小型化的要求,适合电动力的引入。特别是随着超低量喷雾技术和静电喷雾技术的发展,电控方式成为必然选择。1972年,我国引进英国技术仿制了一系列手持式电动喷雾机械[5]。我国最早研发生产电动喷雾剂的一批科研单位或企业主要有唐山地区农科所、上海明光仪表厂、上海崇明县红星农场、石家庄红旗五金塑料厂、天津农机所和北京怀柔农机厂等[6]。当时,此类产品采用干电池或蓄电池为动力源,整机质量为2~4kg,生产效率在4~6.67hm2/d。目前,电动喷雾器技术已很成熟,国内生产企业在300家以上,产品已大量走进农村农户。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批量进口电动割草机;,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在我国申请了发明专利,采用充电电池组动力驱动割草机[7];,我国推出了“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步行控制的电动割草机的特殊要求”(GB4706.78-),进一步规范了电动割草机的生产[8]。直到目前,国内涉及电动割草机的各种专利44项,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北京和上海等地区。,牡丹江林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和大海林林业局机械厂等单位联合研制了一款便携式电动园林整枝机,并申请了国家专利[9]。该机械采用汽油发电机组提供电源,480W异步交流电机作为动力输出,最大输出转速达10000r/min,整机直径达到100mm。由于电机驱动减少了变速传动机构,工作头质量只有3kg。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江苏省电气机械设计院合作开发了电动桑剪[10],采用24V蓄电池供电,连续工作4-5h,整体质量小于6kg。1994年,肖家彪农艺师研发了一款电动采粉授粉器,与人工相比效率提高30倍[11];,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的一款电动棉花电动采粉器,解决了过滤装置由于花粉常常堵塞滤网而增加了电能消耗等问题,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12]。

2.2.2大田作业电动力机械

田间农业机械需要克服复杂地况和恶劣环境等问题,输出动力大多在千瓦级以上。由于蓄电池的容量和输出功率在近几十年里没有革命性技术的出现,使得田间电动力农业机械发展较为缓慢。最早出现具有代表性的电动力大田作业机械是19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36.8kW乘坐式电动拖拉机,后续又推出2.9kW手扶式电动拖拉机,该系列产品主要耕地作业。1941年,瑞典研发了一款可换耕具的多用途电动拖拉机[13]。对我国电动拖拉机影响较大的是前苏联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研发的系列电动拖拉机[14]。20世纪50年代,东北农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松江拖拉机厂联合研发了“电牛”系列电动拖拉机[15]。以上电动机械均采用电缆供电方式。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推出了Elec-Trak系列电动拖拉机,采用铅酸蓄电池供电和永磁无刷电机作动力源。由于当时国际能源危机,电动力拖拉机的研究得到追捧,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相继开展了电动拖拉机的研究,推出的产品功率大多在10kW左右,后续也有采用燃料电池等新技术。目前,我国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正在开展电动拖拉机的研究[16-17]。长治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研制出直流电动微耕机,电动机功率为380W,采用36V蓄电池供电,可连续使用3.5~4h[18]。该款机型中耕除草作业时,耕深2.4cm,耕深稳定性为89%,耕层地表平整度3.5cm,碎土率60%。该设计采用直流电机,很好地解决了调速问题,在小型棚室作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广西荔浦县顺风微型农机厂研制生产的一款多功能电动收割机,采用12~16V蓄电池供电,连续工作1~3h,可收割水稻和小麦等农作物0.067~1hm2,也可用来割杂草和园林花卉整形,该产品已申请国家专利[19];江西亚泰特种电源电器厂研发的电动割禾器体积小、质量轻,每小时可收割0.067hm2[20];安徽农业大学设计了一款微型电机驱动采茶机,质量1kg,背负电池质量5kg,电机功率12.9W,效率可达手采的3~5倍,适用于各类茶园采茶[21]。11月,在广东惠州召开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研讨会”上,华南农业大学展示了一款步进式两行电动插秧机,采用10Ah锂电池供电,额定电压36V,直流永磁电机最大功率135W,连续工作时间4h,插秧频率0~90r/min可调。

3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动力电池

采用电缆供电方式的农业机械作业环境受到限制,而采用蓄电池动力可以更大地增加使用灵活性,但蓄电池的容量、体积质量、输出功率和价格之间的优比是目前国际性问题。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问题也指日可待。由于农业机械作业环境恶劣,蓄电池的绝缘和防护问题要比电动汽车更加严格。废旧电池的回收或处理不当,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但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处理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3.2驱动电机

与电动汽车比较,电动农业机械行走速度低、路况较差、地面阻力大且不均衡,所以需要选择适合农业机械工作特性的驱动电机。永磁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简单,调速范围宽,在小功率农业机械上较为实用;鼠笼式异步交流电机机械强度大,有较大的过载能力,价格便宜,但需要直-交变频系统驱动,适合较大功率的电动农业机械。包括整个电路系统,在绝缘防护上要求较高的工艺。

3.3配套设施

虽然电动力农业机械在核心部件或整体结构上比燃油农业机械较简单,便于低成本维护和维修,但由于能量传递系统不同于以往,需要专业的人员和设备。对于大功率的电动农业机械,还需要配套的充电设施,今后可以借鉴电动力汽车充电站示范工程有关技术和管理模式建立农村充电站。

4发展趋势

在现有农业机械基础上对动力系统进行电气化改进,技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如何发挥和利用电动机调速范围宽、控制灵活和精准定位等特点,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技术点。具体措施如下:1)利用多电机控制技术,可以进一步简化机械传动和联动机构,从而减轻农业机械整体质量,这将是研究方向之一。2)由于目前蓄电池容量平均水平有限,而高能蓄电池成本较高,高效节能的电源管理技术和电机驱动控制技术也是电动力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之一。

5结语

农业机械发展论文 篇6

关键词:节水农业;持续发展;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22-1

1 基本情况

金乡县属黄泛平原,地形地貌受黄河决口泛滥影响,地貌起伏,岗、坡、洼相间。地面高程在40.00-34.50m之间,地面坡降1/6000-1/8000左右,全县灌溉面积80万亩,按其灌溉形式分为排灌站灌区、井管区、井站结合区三大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3.8℃,据多年降雨统计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698.5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920.7mm(E601)。

2 水资源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全县有大、中、小河道24条,境内总长度307.6km,河网密度0.35km/km2,其中深水河道总长203.2km,总设计河道蓄水量为2381万m3。由于这些河道大都是1980年以前治理的,经过三四年的运行,河道淤积严重,大大降低了防洪蓄水能力。2008年底河道蓄水总量为1740万m3,占设计蓄水量的73%。由于近几年干旱少雨,地下水资源连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储量减少。我县地下水中层为咸水,无开采价值,深层淡水开采,补给困难,故计算浅层地下淡水储存量,采用地下水多年平均埋深至计算深度含水层内的水,经计算,全县浅层地下水的总储量为7.24亿m3,其中咸水0.32亿m3。地下水总储量不等于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主要来自降雨入渗补给、灌溉回归和侧边补给三部分。经计算,全县现状年地下水资源量为1.65亿m3。地表水资源年可利用量为2.26亿m3,地下水资源年可利用量为1.21亿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47亿m3。全县国民经济各部门蓄水量为4.43亿m3,其中农业灌溉蓄水量为4.15亿m3,可见农业用水是个大户。全县缺水0.96亿m3。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可供水量为3.05亿m3,农业用水年缺水量1.1亿m3,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近几年工业发展较快,加大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用水量也来越大,矛盾更加突出。就水利而言,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是供水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我县的供水工程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兴建的,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工程设计标准低、设施质量差,原利用效率低,加上几十年的运行,工程老化、退化,工程效率更低。如排灌站灌区,干支渠均系不标准,渠系有效利用系數平均0.5;井管区也多是土渠输水灌溉,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为0.55.加上灌水中实行大水漫灌,造成深层渗漏,地面蒸发,水资源浪费严重。今后农业发展,必须发展节水农业。

3 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新技术

3.1 站灌区

应一方面发展机井建设,一方面加快渠道的硬化,减少输水损失,使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85以上,并可节省土地。站灌区还应解决大水漫灌造成的深层渗漏等问题。可以推广“间歇灌”(又称波涌或涌灌)节水新技术,即控制水流向两组沟(畦)交替供水的灌水技术。它可分为间歇沟灌、间歇畦灌、隔沟间歇灌、分段间歇灌等。由于周期性循环供水,间歇灌具有灌水推进速度快、省水、灌水均匀等优点。间歇灌可改善土壤入渗条件,间歇供水使土壤入渗层出现周期性吸湿和脱湿过程,改进了常规连续灌水时土壤入渗的连续过湿现象,减少深层渗漏,避免土壤含水量过大,从而节约了灌溉用水量,为高产节水提供了条件。同时做好排水系统的建设,做到井站双配套,旱涝保丰收。

3.2 井灌区

一是大力发展低压管道输水(号称田间自来水)与短畦相结合的灌水技术。经过多年应用实践证明,不仅节水、节能、省工、少占土地,而且解决了责任户的浇水修渠矛盾。2000年以来,利用该技术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我们对该项灌水技术进行测试,在沙壤土区畦长40-50m为宜,比120m畦长提高畦有效利用系数35-41%,亩次节水47.3-51.3m3。管道输水与土渠输水相比较,提高有效利用系数40%以上,降低灌溉成本1.95元/亩;管道输水与短畦相结合灌溉,以畦长50m对比原土渠畦长100m灌溉,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44%,降低灌溉成本3.09元/亩。可见节水效益比较明显,如井灌区的41.8万亩灌溉面积的60%采用这种灌水技术,年可节水6277万m3。

二是在高效经济作物上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的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微喷、渗灌等微灌节水技术。微灌节水技术的优点概括起来有:能广泛适应各种不同地形,不产生深层渗漏,不产生水、肥、土流失,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改善环境,改善供水条件,节水、节能、节地、节劳力,可促进水利化、机械化、自动化,促进农作物产量、质量的提高,促进副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与地面灌溉相比较,喷灌可节水30-50%,滴灌可节水70-80%,增产10-30%,节地7-13%,省工50%以上。全县蔬菜、果园面积达十几万亩,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年可节水6300万立方米。

通过实践证明,发展节水农业,是缓解水资源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90%以上的农业大县,由于过量超采地下水,浅层淡水缺乏,提水机具更新造成浪费,所以发展节水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农业机械化 篇7

1 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1.1 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增加农民收入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以来, 我县的农机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农村经济不断的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改善。但是, 目前我县的农业机械还相对落后, 与其它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耕作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传统耕作, 思想观念认识不足和农业机械的相对落后是快速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瓶颈。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只有将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 才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 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2012年, 我们通过调查, 农户种植10hm2玉米, 秋季人工收获以三个劳动力。一台20马力拖拉机计算, 每1hm2收割成本为700元, 10hm2玉米收割完得需要8d的时间。如果用采用联合收割机收作业, 每1hm2价格仅为500元, 可以直接为农户降低成本2000元。如果农户全部用机械化收获, 解放出的三个劳动力外出劳务, 以每人每天150元计算, 8d时间还可以创收2800元。而其他农业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排灌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机械等, 其在农民增收方面效果也都是十分的明确。

1.2 农业机械化是从土地中解放农民的首要条件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年来,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不断倾斜, 农村面貌明显改观, 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但小农经济思维、人工耕作方式、初级农产品买卖的农业现状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严重制约着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更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围墙”, 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业公司、种植大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减少人工劳作的工序和规模, 推进机械化生产方式, 实现农业生产程式化运作。在则字村我们做过调查, 2011年有400户入股农户, 全村1050hm2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全村外出务工或从事养殖业, 或在合作社打工等几项使农民增收200余万元,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 加强农机安全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

先进的农业机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也成为了农民外出和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 由于拖拉机驾驶员思想认识和道路的交通环境方面的因素, 酒后驾驶、违法载人、无证驾驶等现象时有发生, 成为了威胁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为此, 一是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把安全做为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 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 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二是树立依法监理的观念。农机监理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 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 充分行使行政职能, 做到既不失职, 又不越权, 更不能非法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要全面领会以人为本的深刻认识和深刻内涵, 进一步强化民本意识,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想农民所想, 急农民所急, 干农民所盼, 真心实意为农民谋福利, 搞好安全管理和服务。

2 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十一五”以来, 我县的农机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 农村的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 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慢, 与实现全程机械化和步入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县目前拖拉机保有量达到了3.8万台, 农机总动力达到了75万k W, 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了68%, 但是, 大型农机具少, 小型农机具多, 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 农机装备结构还不够合理, 国家对农机项目资金的投入还相对较少。要不断扩大农机服务领域, 实现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改善农机装备结构, 协调推进各个作物、各个环节机械化发展, 建立区域间相互促进、共促发展的协调互动机制, 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协调发展。

3 农业机械化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1) 要解决人口增长和资源紧缺的弊端,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资源总量大, 但全国耕地保有量人均不到1.4亩,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占有量不足,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加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土地的日益老化、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 以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材、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 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旱作节水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机械化、化肥深施机械化、田间植保机械化等技术, 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

农业机械发展论文 篇8

1隆德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制约因素

隆德县发展农机化事业有诸多有利因素:一是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把农机化事业列入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逐年加大了财政投入, 特别是对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实施, 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少有的机遇;二是市场需求增加, 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 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成本远远低于人工作业成本, 增加了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内在动力, 促进了市场潜力, 特别是适应我县使用的中小型农机及其配套机具。三是科技的不断进步, 机型日益成熟, 性能不断稳定。大、中、小各类农机具齐备, 能充分满足不同农艺要求。笔者认为:如何发挥优势, 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加快农机化事业发展, 这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隆德县要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任重道远, 除了自然条件及天然因素制约外,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

一是隆德县是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山区县, 受经济条件制约, 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县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 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业生产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特别是劳动力的季节性短缺矛盾突出, 同时人工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长, 使农业机械作业的优势更加明显。当前我县以微耕机为主的小型实用农机具的推广应用,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减轻了劳动强度, 降低了生产成本, 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而且还缓解了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 保证了劳动力输出的健康发展。二是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 田块减小, 并且作物种植布局插花,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作业优势的发挥, 并且远远不能适应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 三是有部分农户受长期落后思想的的束缚, 对农业机械的认识不到位, 认为农业机械使用费用高, 技术要求难掌握等。

2隆德县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措施

要正确认识农业机械的优势及使用后能够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隆德县要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除了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好本地经济条件及资源优势外, 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明确发展思路, 鉴于我县发展农业机械的艰巨性, 今后在相当长时期内发展农业机械要始终遵循“两个坚持”、“三为主”、“三个结合”的工作思路。

“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的原则。各乡、镇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二是坚持量力而行, 积极稳妥的原则。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 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有选择、有重点地逐步向前推进, 做到扎实、稳妥。

“三为主”:我县发展农业机械要坚持以“小型为主、户营为主、效益为主”的发展路子, 这既符合贫困山区的特点, 又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并且还适应全县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个结合”:一是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机械化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 农业结构的变化将对农业机械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二是要与农艺相结合。只有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农业生产才能真正降低成本,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率, 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三是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这就要求用先进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来装备农业, 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全面推动农村的科技进步。

2) 继续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使机械化水平的逐年提高, 但也存在着与实际情况脱节的问题。隆德县地处丘陵山区, 适宜的机型多是一些小型的机械, 而按补贴项目的有关规定, 有的小马力机械则不在补贴范围之内, 不利于项目的实施, 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所倾向。

3) 促进土地流转, 扩大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因此建设现代农业, 要努力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促使土地向种粮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有序流动, 这样既能缓解土地的撂荒现象, 又为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创造有利的条件, 有利于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扩大使用效率。

4) 提升装备水平, 隆德县的农机化水平还较低, 除耕作有了突破外, 在播种、收获上大多还是传统的方式。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 积极推广适宜机型, 主要在机收、机播等几个生产环节上实现尽快突破。建设农机化作业示范村, 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机播、机械化收割、脱粒、秸杆粉碎还田马铃薯机械种植, 收获等农机化作业技术, 不断扩大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逐步提高小麦, 蚕豆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在播种、收获、贮存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5) 加大资金投入, 要发展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是关键。一是要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总量。二是在涉农项目中加大用于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比例, 加大对田块整形、机耕道路建设的投入力度, 进一步改善农机化作业的条件, 促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三是在农业生产材料供应农机具使用上, 如油料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四是广泛宣传, 动员广大人民群众, 让他们认识到农机具的优势, 加大农机具购置的资金投入。

发展农业机械促进粮食生产 篇9

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退耕还林等多种因素影响, 耕地面积呈刚性减少, 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将会越来越难。

1 粮食生产发生多方面变化

进入2008年, 粮食危机愈演愈烈, 已经波及到全球范围。泰国大米价格从一季度的330美元/t飙升至1 000美元/t, 涨幅超过了200%。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报告显示, 2008年中国的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较之2007年同期又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针对现状, 2008年我国又一次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基本国策, 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预算支出达5 635亿元, 增长30%, 是最近几年增长最快的一年。预计今后国家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建立扶持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粮食生产发生如下变化。

1.1 种植面积将增加

在国家惠农政策和粮食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下, 撂荒的土地将逐步得到复垦, 一些废旧村屯、道路等可以改造成良田, 也将重新利用起来。另外, 受利益驱使, 一些地方的开荒热有可能会再次被唤醒, 这也有可能增加实际耕地面积。2009年, 运城市的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增长到62.49×104 hm2, 比2003年历史最低点增加23.54×104 hm2, 增长60.4%。

1.2 粮食复种率将提高

近几年不断加剧的二季改一季、三季改二季的种植势头将会得到遏制, 在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 土地的使用率有望得到提高。

1.3 现代高效农业将得到发展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 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将来中国的农业必然会向规模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

2 农机发展面临新机遇

面对国内粮食价格上涨的局面, 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保障———农业机械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与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一样, 我国将建立长期支持农机发展的长效机制。

根据全球粮食危机下的农业发展趋势, 可以推测未来农业机械发展将会面临以下诸多新的机遇。

2.1 需求总量将增加

随着耕地面积的恢复和土地复种率的提高, “三农”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将呈现出刚性增长趋势。据统计, 2008年末, 运城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70.8×104 kW, 比2007年末增长7.1%。

2.2 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

粮食作物耕、种、收类机械, 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的收获类机械、大中型播种机需求将会增加;与之相对应, 一些效率低下的农机具将加快换代的速度。油料作物生产所需的农业机械将得到较快发展, 如油菜收获机、播种机、花生收获机等。一些夕阳产品将重新焕发生机, 如土地复垦、矿区土地改选、旧宅基地改造等将增加对履带拖拉机和推土机的需要。

2.3 政府主导作用将更大

近几年我国的农机发展经验表明, 政府在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农机行业对国家政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方向决定着农机行业的发展方向。今后几年农机政策对农业机械发展的作用将更大, 政府在其间发挥的作用将更显著。

2.4 对高科技农机需求将增加

高科技农业机械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突出, 如英国的农业以1%的劳力, 就可生产出全国60%的食品。我国对高科技农机的需求也在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而趋于旺盛。

3 发展农业机械促进粮食生产

全球范围粮食危机的初露端倪, 将使世界各国再次提高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同时也将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作为现代农业重要保证的农业机械, 需求的特征和趋势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农机企业一定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农机市场新的需求特点,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尽快向市场提供能满足新需求的产品。

建立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 内容主要有: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重点解决稻谷、玉米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问题, 提高农机具配套比。力争到2020年, 水稻栽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0%和85%, 玉米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75%和50%。加快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玉米机械收获、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肥深施等机具推广;加快排灌机械、抗旱机具、节水灌溉设备等推广;改进粮食收获、储藏、运输、加工方式, 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收获机械、储存设施、运输工具、加工设备, 提高机械设备质量和作业精度, 降低粮食产后损耗等。

2008年底, 运城市农业机械总动力是1954年的10.6倍,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到2008年底, 运城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了62%, 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广大农民的劳动条件。针对运城市现状, 应积极采取措施, 加大科技投入, 增加粮食生产。

3.1 大力加强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面积是基础, 单产是关键。单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科技应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要突出抓好技术集成创新、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强化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等方面工作。

3.2 培植粮食种植大户落实关键技术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务必要把培植规模种植大户列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 通过政策驱动、科技促动、产业化拉动, 促进土地通过委托代耕、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向种植能手集中。落实玉米收获机械的改进, 加快此项技术的实施力度。

3.3 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确保种粮农民直接受益

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 是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必须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精心组织实施。通过抓好政策的落实, 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导、市场辅助的农业机械化投资新格局。

3.4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经济效益

农机社会化服务可以使机械化大生产和家庭小规模经营方式相适应, 使广大种粮农民享受工业文明成果和机械化便利, 以减少机具的重复购置, 节约资源, 提高农机使用率和经济效益。探索农机专业化服务的新路子, 培植农机专业户, 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 积极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减轻种粮农民的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农机部门要组织农业机械打好春耕、“双抢”和秋冬季农业生产三大战役, 使其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同时, 要组织农机跨区作业, 提高农机利用率, 拓展农机服务领域, 开展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增加购机农民的收入。

3.5 优化发展环境确保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机械发展论文 篇10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据近几年的相关资料显示, 我们国家的粮食进口量正在逐年增加, 贸易逆差现象严重。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过小致使农业发展速率低。现在我们国家的许多地区农业都还是粗糙的经营模式, 很多地方的机械化、自动化还没有完全实施起来。

2 国外农业发展状况

2.1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它主要的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大豆。农场是美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美国财政对它本国农业方面的发展投入资金非常大, 而且美国颁布的农业法是很详尽具体的。美国的小型农场现在仅占83.6%, 农业产值却占了总产值的34.2%;中型农场占14.2%, 农业产值占38%;大型农场虽然只占了总体的2.2%, 但是它的产值却占了总体的27.8%。美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 在生产过程中95%的工作都是由机械来完成。美国的农业现代化表现在三方面:

2.1.1 农业机械化。

美国的每个农场都配有各种型号的农机器械, 机械化渗透到每个生产环节, 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使得它的农业生产率非常高。

2.1.2 技术现代化。

目前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农业工程类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主要科研目标转向了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换代上。农业机械化技术主要开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2.1.3管理现代化。美国加速进行农业管理方面的改革, 一方面把工业部门的管理技术尽可能的运用到农场管理上;另一方面, 在建立高度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上, 把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连接起来, 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2.2 日本

日本是一个小规模的农产品进口国家, 日本的耕地面积为452万hm2。日本是一个老龄化很严重的国家。在日本, 从事农业活动的60%以上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 由于耕地面积少所以每年从国外进口的农产品数量大, 但是日本非常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以及自给率, 这也就使日本的农业很精细, 农产品质量高。日本颁布的文件显示到2020年左右, 实现供热量为基础的45%, 生产额为基础的76%。

日本农业的经营主体有:认定农业者和村落农业经营组织。日本在农业方面的补贴较多, 一项是直接补贴;另一项是价格补贴。平均0.1hm2补贴15 000日元。日本的农业劳动力长期处于减少和高龄化的倾向, 由于耕作者的高龄化、生产率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备等因素导致土地条件的恶化, 耕地废弃现象也较为严重。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日本2008年12月农林水产省制定了农地改革计划, 其主要内容是抑制农地面积减少, 确保农地有效利用。

3 国内外农业发展对比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3.1 我国对比美国

我国的农业是不发达的, 对比美国有许多缺点。美国的农业发达的首要原因就是财政扶持力度大, 农业法案详尽, 方方面面都有具体的规定, 每笔资金都会使用严格, 资金的利用率高。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解决农业在初期发展和中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奠定了农业发展坚实的基础。其次, 美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机械化和技术化较高。有资料显示, 由于机械化水平高, 农场主家庭可以利用闲暇的时间去工作, 家庭90%以上的来源都是农场以外的工作。第三, 由于在农业方面高度的技术化和智能化, 相对的美国普遍的教育水平也非常高。美国注重教育, 公民享受12年义务教育, 超过3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 从农场主到普通的农民都会操作复杂的农业机械。

3.2 我国对比日本

日本虽然是小规模农产品进口国家, 但是日本对农林业发展的法案也很详尽。

尤其日本在农产品安全方面的重视也值得我们学习。近几年我国进口粮食的比重不断加大, 由于几个发达国家开始杜绝转基因食品, 所以向我们国家大量输出转基因农产品, 很多农产品如玉米到岸价格甚至比离岸价格还高。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每年对粮食的需求消耗都较大。但近几年中国农业发展滞缓, 每年从国外进口粮食的比重不断加大, 贸易逆差现象较为严重。本文主要从我国财政政策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出发与国外的农业发展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农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发展,财政政策,粮食进口

参考文献

[1]夏青.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J].农经, 2014, (1) :14-19.

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 篇11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精准农业;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3-0043-02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指将控制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学、液压气压技术等广泛应用到农业机械设计上,使农业机械可以完全不依靠人工操作而独立地完成田间作业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高效农业不断发展,就目前农业机械发展方向来看,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是未来农业机械设计核心趋势,在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机械自动化不仅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舒适性,还能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现今,各国都在大力开展农业机械自动化研究,许多成果已经达到实用化阶段。

1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外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迅速,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使比较尖端的GPS、激光、遥感等技术与农业机械完美结合,促使农业机械达到高精尖水平。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的大幅提高,自动化控制技术与农业机械相结合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由于历史、观念和技术等多方面原因,传统农业机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各方面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学习和汲取国外相关新技术,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核心趋势。

在我国农业发达地区,通过吸收和引进农业机械自动化先进经验与应用情况,同时汲取国外先进经验、技术,使我国农业机械的自动化装置得到了补充和发展。目前,部分装置自动化的农业机械在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农业发达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全自动农业机械和农业机器人还处在试验阶段,受成本和技术因素制约,无法进行广泛推广。

2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

2.1 农用机械中部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成果已经达到实用化阶段,部分自动化技术应用已很普遍。例如:水稻插秧机的转弯自动减速和机体水平控制装置都是自动化与农业机械的结合;在联合收割机中,自动化应用更加明显,如自动控制割茬高度的装置,自动控制脱粒机的喂入量装置,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自动调节行进速度的装置等;谷物干燥机是可以不受外界条件干扰、能自动维持热风温度的装置,在停电或干燥机过热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切断燃料供给。此外,很多农业机械都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性能和操作性能。部分自动化控制技术促进了农业机械水平的大幅提高,对农业机械向高精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2 精准农业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精准农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精准农业是农业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的产物,不过分强调高产,主要强调效益,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有助于我国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有效途径。而在农业机械设计中,广泛引用微电子监控技术并趋向智能化,可推动精准农业快速发展。

目前自动化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在拖拉机上安装GPS导航电液控制,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提高拖拉机行走精度和行走速度,农民可以不受天气和时间的控制随时在田间进行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减轻驾驶的劳动强度;在作物自动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根据农作物生长特点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影响,制定可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案;温室大棚自动化控制系统包括温湿度控制和喷滴灌控制,通过各种传感器反馈温室大棚中的温湿度、土壤水分等数据,并发出控制信号控制通风系统和喷滴灌设备启动或停止。

自动控制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应进一步加强、加快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2.3 农业机器人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农机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智能化、自动化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技术逐渐应用到农业机械中。农业机器人是农业机电一体化与农业装备融合的产物,改变了传统的劳动方式和作业模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了操作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大大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在农业机器人研发及应用方面,我国已经取得显著进步,研发出采摘机器人、嫁接机器人、除草机器人、分检机器人、施肥机器人、喷药机器人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用机器人一定会在农用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3 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制造装备水平低。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机制造水平不高,先进农机工业装备少,高水平加工能力不足,生产灵活轻便、工艺精湛的农业机械存在一定困难,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极不适应。因此,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用现代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农机制造业,提高农机制造装备水平迫在眉睫。

二是研制自动化农业机械的动力不足。大型农机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存在支持资金有限、分散、力度弱等问题,设计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农业机械存在很大困难。国家应加大重点农机生产企业技术改造、技术中心建设资金投入,用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农机产品结构、加快新产品研发。

三是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不成熟。受制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及相关科学技术,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还不成熟,例如精准农业中的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传感器及检测系统和变量执行设备的技术水平偏低,加之农业机械作业环境特殊,导致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缓慢。

四是大型自动化农业机械推广难度大。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农机大户总数远远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示范户少之又少,规模小,且机械价格昂贵,不利于大型自动化农业机械的示范与推广,制约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快速发展。

4 结语

农业机械发展论文 篇12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1]。

1.1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3]。

2.2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4]。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5]。

2.7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6]。

2.8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7]。

3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8]。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l%~l.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 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 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要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的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4.7用制度创新保障农业

一是要逐步改变向工业倾斜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进程。二是建立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基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三是要完善宏观管理体系,创造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

摘要: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组织化农业、市场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多功能农业、高效率农业、高效益农业和两型农业,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但是,还存在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科技支农不力、农村资源和环境等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因素。需要运用“六用三提高”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向伟.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经[J].经济纵横,2008(2).

[2]贾利.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选择与转变的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0).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5.

[4]冯建荣.现代农业的三个现代特征[J].北京农业,2010(1).

[5]曾福生.高度重视两型农业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6]朱希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建设现代农业[J].农村工作通讯,1999(6).

[7]周淑景.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5).

上一篇:小说的艺术风格下一篇:高中汉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