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

2024-10-19

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精选12篇)

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 篇1

宗锦耀司长最近指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强调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同时也再次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机械化,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这对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质量提升、结构改善的关键阶段。当前, 农业机械化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购机用机需求持续旺盛、工业支撑更加有力、关键技术基本成熟、发展机制日趋完善, 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形势有利、机遇难得。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 我国农机化总体水平仍不高, 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和作业环节发展很不平衡, 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能力不强、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认真实施农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 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调整优化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组织重要农时农机化生产为重点,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落实完善政策, 培育发展主体, 促进技术创新, 建设人才队伍, 强化公共服务, 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 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 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推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主要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目标,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机械化的范围和机械化水平的高低。但在现实中,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范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如何推广农业机械化,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1农业机械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发展农业机械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 篇3

1.农业机械化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关键要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围很广,农业机械化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而建设新农村中,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在新起点上的生产发展,不是沿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生产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是文化程度不高、主要凭经验和体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和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劳动资料是传统的人、畜力和生产工具,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低,经济效益差,对人力、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对自然的依赖大。而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则发生了显著变化,劳动者数量大幅度减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转变为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装备进行生产,农业机械化代替了传统手工工具,生产能力、效率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新兴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大。目前在农村的农机户,尤其是农机大户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新型农民的代表,一些有文化、有知识、年富力强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于农业生产要素的变革,现代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十倍、上百倍,因此,推进农业机械化已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2.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科技进步、农民富裕的重要保障

生活富裕要靠收入增加,农民增收必须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率,是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生活不富裕,是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装备水平和应用程度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是保障和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过程是新装备、新科学知识和手段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过程,由传统农民变为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新型农民,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新知识、新装备、新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加快了科技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益。由此可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对农业、农村经济的长期高效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主动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现在的农机户、农机手已成为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3.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篇4

1 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 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 为农场规模扩大, 农产品品质提高, 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 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 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 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 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可以说,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 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 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 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 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 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 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提高竞争能力。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 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2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 成绩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 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 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的不断拓宽。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势头正在加快。与此同时, 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 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 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 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 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 提高了生产效率, 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 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但是, 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 结构性矛盾突出, 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 以及发展不平衡, 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 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 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

3 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 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 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 为了在人前抬起头, 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二是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 小型农机具居多, 配套率过低, 农机作业范围狭窄, 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工领域, 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 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 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 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三是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 大片作业受到限制。四是作业成本居高, 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 机车空行程多, 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 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 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 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 若成本过高, 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五是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 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 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更显得无所作为, 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 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4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 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 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 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实现这个奋斗目标, 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 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 以法制建设为保障, 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重点突破, 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 增强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5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5.1 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围绕该法, 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 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 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从2000年开始,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 (市) 和地区将继续增加。因此, 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 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除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出资的政策扶持外, 还可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 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 发挥政策调控功能, 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 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依法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 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作业实行一定补贴政策, 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 降低作业成本, 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5.2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 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 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 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 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5.3 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

结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经济明显的市 (县) , 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 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 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

5.4 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走出去”战略, 加强政府间的农业机械化合作与交流, 一方面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质量监督等领域的交流, 借鉴国外经验, 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另一方面扩大有竞争优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输出和农业机械产品出口。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 扩大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鼓励国外先进农机企业到我国合资或独资办厂, 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 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竞争能力和农业国际竞争力。

6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农机产品质量和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将进一步增强, 必将扩大对农机化的需求。如何推进农机化的发展, 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6.1 建立长效的促进农机化机制

政府部门需要建立长效的促进农机化机制, 比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土地流转;加大农机补贴, 促进新型农机的投入使用;加强科研能力, 提高农机技术水平, 加快农机的更新换代。

6.2 因地制宜, 注重区域化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自然条件不一,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同一区域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 可以因地制宜, 发展地方的特色农业项目, 合理布局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大田农业等。

6.3 均衡发展农机化

如今小麦的机械化作业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玉米的机械化收获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 经济作物的机械化作业才刚刚起步, 农机化进程任重道远。

6.4 栽培技术与农机发展水平相适宜

实现农业机械化离不开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新的育苗方式、栽培技术等可以很好地促进农机化的发展。

6.5 制定农机行业标准

现阶段农机行业标准不够好, 对农机质量的要求不够严格, 阻碍了农机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无法保证农机的安全生产。

6.6 建立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

适当发展农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优势。

7 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 篇5

1.什么叫机械化程度?如何计算?试以表4-2为例进行计算,有关机械作业用人工完成时的用工量参考表4-1,表中未列者可用类比法自行设定。

2.什么叫机械化水平?如何表达,如何计算?试以表4-2为例计算该工艺方案下每公顷用工量?设小麦玉米公顷产量15t时,其劳动生产率为多少?

3.我国生产的秸秆粉碎机有直刀式、爪式和Y型式三种甩刀片,试指出各适应什么作物、什么秸秆情况?有什么优缺点?

4.秸秆粉碎机与灭茬机都是旋转切型机具,试指出二者有什么异同点,能否设计一台机器同时完成两项作业?

5.试述田间管理专用道的作用?它带来的效益和问题?有几种预留方法?

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 篇6

【关键词】农机化 作用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1.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两者关系密不可分,没有农机化就没有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主要内容,农业机械化把大工业、自然科学和自然力引入农业的生产过程,实现农业机械化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现代生物技术通过现代装备和工程技术手段的支持得以实施和进一步发展。所以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取消、也不能跳过的发展阶段。

1.2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

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群众的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程度势必要求农业机械化,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农村工业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

1.3 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转变传统农业的主要途径,是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依靠农业机械作为连接纽带。机械作业能够实现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确农业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实现投入的低成本和粮食生产稳定、高产,有效增加农民种粮收益;发展机械化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为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1.4 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农民观念的变化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源动力。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农机作业成本的降低、农机化的日益普及,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低,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落后。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机械化应用范围小,许多方面的机械化生产还处于空白状态。

2.2 农机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

我国农机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品种不全,多数机种普遍存在使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缺点,与国外产品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对国产农机品牌的评价较低,多认为国产农机“能用、爱坏、常修”。我国农机企业数量多但是相对分散而且规模小,多数企业缺乏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动力,农机产品市场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健康发展。

2.3 使用成本偏高,效益低

目前,由于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普遍偏高,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机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机价格高于农民收入水平;由于柴油价格比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农机户税费方面的负担比较重;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乡镇农机服务站发展不稳定,信息服务落后,直接影响了农机利用率和作业效益。

2.4 农机化投入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

政府对农机财政投入与农民的现实需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实施农机补贴的地区,享受补贴的农民只占申请补贴总数的几十分之一。同时标准化农田和农村机耕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农机化示范、推广经费投入不足,使得许多农机新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

3.我国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策略

3.1制订法律法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明确规定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各种支持方式和途径,发挥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农机经营、将农机产品质量、农机使用和维修以及农机化教育与培训等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明确农机产品供应者的责任,有效维护农业机械经营者和农民的利益。

3.2提高财政支持,实施宏观调控

国际惯例规定,机械化发展初级阶段是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阶段。我国正处于机械化发展初级阶段,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机化财政支持,实施宏观调控,有效解决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农机使用成本偏高,效益低;农机投入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

3.3 建立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的利用率,降低使用成本,建立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体系,解决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是农业发展普遍关注的问题。

3.4 通过农业机械化环境建设,促进农机化发展

借鉴一些国家做法,通过农机化环境建设如实施规模经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等方面来促进农机化发展。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篇7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农村改革以来, 宿州市的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安徽前列。30年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宿州市的农机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呈现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上世纪80年代, 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热情, 农机服务突破了单一的耕耙作业, 开始向着播种、收获、灌溉、植保、加工、运输等农业生产的其它主要环节扩展。1994年, 全市小型拖拉机发展到106649台, 是1980年的7.9倍;农田机械化作业量达到了161万公顷, 是1980的6.4倍。1995年以来, 轰轰烈烈的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就是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典型事例。在市场的引导下, 宿州市的农机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更快。2003年全市农机户发展到34.5万个, 农机服务专业户达到9800多个。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增多, 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 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觉行为, 广大农民和经营大户迫切要求农业机械化。2004年,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2004年6月25日国家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法律和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 农机补贴政策在引导宿州市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上发挥了显著作用, 出现了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新局面。2008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42万k W, 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86k W, 拖拉机26.2万台, 联合收割机总量达11676台, 农业机械总量达到150万台件, 目前, 全市农民每年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的投入达4亿多元。农业机械成为农民除了土地以外的主要生产性资产。2008年, 全市机耕50.2万公顷, 机收面积46.7万公顷, 机播面积54.7万公顷,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9.3%。农副产品初加工、农机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市农机服务专业户达1.8万个, 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19万户, 固定资产在30万元以上、年作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有35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农机合作组织为龙头, 农机大户为主体, 农机户为基础, 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早在70年代末期, 一些地区的工商企业就以农业机械服务为手段向农业的产前、产后延伸, 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在生产组织上进行探索。80年代以后, 创造了公司加农户等经营组织形式。从生产手段上来看, 大都是农户的种植、收获机械和公司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在实施具体的作业。当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高效益的现代基础产业, 就必须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及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 宿州市农业机械化的长足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推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 它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推动。

1、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农业机械化促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表现在农产品结构上, 就是根据市场需求, 立足本地资源, 扩大经济效益高、能赚钱的优势产品生产规模, 形成支柱产业, 建立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基地。要求这些生产基地实行区域化布局, 规模化经营。因此, 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 它给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时机, 同时也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途径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要求转移农村劳动力。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取决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劳务经济的发展, 但农机化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前提。宿州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使农业机械的替代作用充分发挥, 广大农民由家家户户买农机, 开始向买“农机服务”转变。近年来, 该市农村劳动力向劳务产业和乡村工业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加, 其中多数是外出打工的农民, 达到了130万人, 由于农机化服务发展, 即便是夏秋农忙季节, 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基本不需要返乡。土地规模经营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 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 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保障。该市百万亩水果生产基地的砀山县, 机动植保机械达到了81650台, 这些农业机械在水果产业基地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2、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牵引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运行方式上是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通过这种途径使农产品与市场有机地链接,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极大地提高农业的自身发展能力。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有机的市场体系, 这个体系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的支撑,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这个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州市农业运输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彻底解决了农村运输问题, 据统计, “十一五”以来, 宿州市每年的农机机械运输量都在100000万吨公里以上, 2008年达到了143341万吨公里。农机运输服务在解决常规生产运输问题的同时, 把分散经营的单家独户与产业化龙头和大市场相连接, 满足了市场大需求、大交换的需要。机械运销装备的发展, 使大流通成为可能, 并且各种相应的机械装备也将使农产品在运销过程中实现保鲜、烘干、冷冻、储藏等, 从而减少损失, 降低风险。

3、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标准化生产需要农业机械化保障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又一特征是集约化。其一准确把握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各种因素, 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上, 都实行标准化作业。其二,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其三, 以优质化为方向。其四, 以保证食品安全为基础。农机化是农业科学技术与机械设备技术相结合的物化, 只有发展农机化, 才能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大规模、高标准地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使用安全高效的植保机械和烘干装置, 以提高防治效果, 减少农药残留, 避免产品霉变, 降低环境污染, 保证食品安全。使用冷冻、储藏设备使长期存放和大范围配送成为可能。实行机械化标准作业, 可以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三、农业机械化要向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提供的是高效率、高质量、市场化的服务, 这样的农机服务必须依靠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实现, 农民由一家一户自购自用农机的自然经济服务形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虽然宿州市农机化服务组织发展很快, 但农民自我服务仍在农机化服务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 农业机械化要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就要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使农机服务向自身的产业化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还促进了产业化的分工, 实现农民在农业内部的再就业。

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 篇8

1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 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载体, 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肇源县2012年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2.2%, 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耕、种、收、植保、运输等高劳动强度的生产环节中替代了70%的人工劳动, 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机械化耕作, 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 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强了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加了粮食产量。2012年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肇源县粮食总产量达到80.3万吨。通过机械深松整地, 改良了土壤结构, 推行秸杆还田机械, 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 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 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 补贴力度逐年加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 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与农户联手打造的规模种植基地蓬勃兴起, 如立陡山水稻种植示范区、民意大庙旱田种植示范区, 福兴乡镇经济作物示范基地等。这些规模种植基地大的有5000亩, 小的也有500亩, 非常适合农业机械高效率作业;特别是省农机深松整地40万亩试点示范项目成功落户肇源县, 对于培育优质粮食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机行业的优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 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自然提高;以农村土地流转为载体的种田大户应运而生, 他们对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作业需求更加迫切。

1.3 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是实现农民增收, 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第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我县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机手已经超过8000人, 年经营收入大多达到2万元左右, 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就达到了212户。第二, 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农民实现了节本增效。使用农业机械, 极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减少了农作物收获的损失, 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 肇源县水稻生产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其生产效率是人畜力作业的20倍, 采用玉米全过程机械化生产, 可以使玉米增产10%以上, 每亩降低成本180元以上。

1.4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 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供了物质保障,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把农业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肇源县是黑龙江西部优质粮食产业基地, 土地肥沃, 地势平旷, 大中型农机具作业基础条件优越, 有利于大中型农机具作业。2012年肇源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4.8万k W, 同比增长5.6%;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中央财政资金520万元, 推广新型农机具1000余台套;带动农机总投入1800余万元。实现机耕作业面积112.6千hm2, 机收作业面积99.8千hm2, 农机运输总量达到10.5亿吨公里, 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达3.2亿元;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农机经营效益的快速增长,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应用新型农业机械的热情, 有力地促进了肇源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5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全县农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根本转变。新机具、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使农业“耕、种、收、管”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使近50%的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 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 肇源县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结构中, 第一产业结构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 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从2006年的6万人, 上升的2012年的15万人, 占农村从业人员的40%以上,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利用, 对促进整个经济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按照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要求,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地方财政投入不足

虽然肇源县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但真正投入农业机械化的比重偏低。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补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购机补贴政策总量有限, 从而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过程中, 更是难上加难。如: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水稻收获机、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 但买不起, 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 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 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 提灌设施老化严重, 田间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2 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肇源县县的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 85%以上的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 但新型、复合型、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偏少, 装备结构配置不合理, 小型农机具重复购置现象严重, 农机具配套率较低, 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 满足特色农林牧业、经济作物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 特别是设施农业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 产前、产后机械少。

2.3 机械利用率不高

发展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 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 但配套比较低, 且农机机型繁杂、机具繁多、主部件又不能兼容, 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区域性或季节性影响很大, 作业量不饱和, 闲置时间长, 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2.4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离不开社会化服务, 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 肇源县16个乡镇中, 虽然都设有农机管理机构, 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 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不规范, 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农机社会化, 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 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刚刚起步;肇源县目前大型农机合作社才发展到4个, 近年来, 农机合作社按照“五统一”的要求, 实施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作业, 取得了显着成效, 但是, 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总量偏少, 部分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小, 发展不平衡, 机械装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5 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有近万家, 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 不能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模式。科教兴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动, 农机科技储备不足, 新项目、新机具、新技术研制开发推广力度不大, 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面对网络信息时代, 肇源县农机信息网络还不健全, 农机化信息人才缺乏, 乡镇基本上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去从事一些对作物种植面积、成熟时间、机收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编、发布工作, 以至这些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

3 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大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把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明确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 发展农机化事业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1 与时俱进,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机发展观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 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 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 不断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农产品生产成本, 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根据我县各乡镇不同地理条件、生态特点,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区分轻重缓急, 抓好重要季节、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三是树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观念。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 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让农民充分感受到农业机械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进一步激发他们发展农业机械的强大源动力。四是树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照规模经济理论, 依靠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 发挥规模化优势, 培育农业机械跨区域作业市场, 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3.2 统筹发展,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农民投入为主体, 农机合作组织投入为方向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支持农机化事业, 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 动员农民组建农机合作社, 将资金集中起来, 以合作社为单位购买机具, 开展经营, 使农机化事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市场引导, 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突出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条龙”作业, 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农机大户, 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和规模, 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通过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农业机械使用者经营者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机械维修等方面提供服务。

3.4 因地制宜, 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

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 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为补充的, 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功能齐全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 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 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 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5 项目带动, 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一是要用足用活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合实际, 进一步扩大财政的购机补贴扶持力度, 明确补贴重点和标准, 逐年加大补贴资金总额和补贴范围, 对列入规划的农机专业村 (户) 给予适当的政策性扶持。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 扩大补贴覆盖面, 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篇9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只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才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推进农业生产手段实现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化转变进程;才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民增收;才能缩小城乡差别,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2 农业机械化是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

要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根本途径在于科技进步, 用现代化手段改造传统农业, 用高新技术装备农业。实践证明, 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先进的农艺管理、生物管理、生态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等, 要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都必须借助农业机械这个载体。如: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机械化收获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因此, 大力发展农机化对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力畜力, 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把农民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 以释放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机械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不断增效, 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农工双赢的好局面。因此, 农业机械化为国民经济做出了贡献。

2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2.1 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协调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制定农业机械化、农机工业发展规划, 落实政策措施, 明确分工, 加强协作, 加强队伍建设, 加大推进力度。切实保障工作经费, 改善工作条件, 充分发挥协调、服务、自律的作用,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2.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必须结合当地实际, 因地制宜, 按照“市场主导, 政府扶持, 资源节约, 合作共用, 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 优化区域布局, 促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 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机具和农机新技术, 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转, 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作业水平

2.3 建立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培植农机龙头企业、农机专业户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 帮充分发挥其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二是要鼓励和引导各类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三是着力解决好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 更好的发挥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 促进农机服务的产业化、专业化。

2.4 政策扶持, 加强引导

一是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 确保党的政策受益于民, 利用政策引导, 加速机具更新换代,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作业效率。二是建立农机燃油补贴制度。三是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 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能力的农民解决燃眉之急。

2.5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强化农机管理

一是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积极组织开展“黑车非驾”专项整治工作, 确保安全生产。二是认真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 加强与工商部门紧密配合, 依法对农机维修网点和农机市场进行管理。三是加强农机技术培训, 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 篇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对于落实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2006年以来,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我市农业机械化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目前, 全市有农业机械化工程科技项目5个 (保护性耕作项目、花生生产机械化项目、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项目、设施农业机械化项目、玉米精量播种项目) , 农机科研人员上百人, 承担农机装备的技术开发和农机化科研工作;拥有镇级农机化管理、服务部门和机构, 开展规划、管理、监理、培训、推广等工作;有上百家农机企业和农机合作社组织, 从事农机制造、维修服务。到2011年上半年,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8.9万kW;农用拖拉机达到2.6万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850台;联合收割机1214台;机引配套农具3.4万台套。从全市看, 农村运输、农田灌溉、小麦生产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玉米、花生、薯类生产机械化也有了大的进展, 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了80%以上, 形成了教育、科研、管理、服务等庞大的支撑体系,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和保障作用。

一、强化农业机械化支撑的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首要条件

农业要实行产业化, 向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方向发展, 就必须逐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水平, 因此就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多年来, 招远市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在逐年减少, 而农副产品的数量却逐年增加, 可以说, 没有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支持, 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农作物种植、农业运输、机械脱粒、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诸多环节, 到农业设施建设和抗灾工程, 以及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园艺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化工程, 农业机械化都发挥出了先进生产力的作用。

2.农业机械化是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出口贸易和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把握农产品品质已延伸到了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 直接贯穿在田间管理、收获、收购、加工、包装、运输、检验直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

在小麦玉米免耕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植物保护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 离开机械化是无法实现的。对于农副产品加工、储运、转化增值新技术, 更离不开机械化。

3.农业机械化降低了作业成本, 使高效农业得以实施

农机化作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根据对比试验, 农业机械与人畜力劳动生产率之比平均为20/1, 即农机化工效是人畜力的20倍。在部分生产环节和作业条件好的地方, 农机化工效更高。

花生机械覆膜与人工作业相比, 作业效率高出十几倍, 节约塑料薄膜5%以上, 每公顷平均作业成本可节省60~150元, 而且作业质量高。花生机械收获, 每亩只需付作业费40元, 而雇人工作业则每亩2个工作日, 按每个工作日40元计算, 每亩需付作业费80元, 机械收获每亩比人工节省40元, 同时, 采取机械收获作业, 可使其损失率小于1.5%, 花生果破碎率小于1.5%, 亩产量要比人工作业增产4~5 kg, 增加经济效益约20元/亩, 两项合计可使用机户每亩增收60元。

4.农业机械化是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保证

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和经营规模, 而在一定条件下, 经营规模的扩大也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 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目前, 招远市土地资源有限 (耕地65万亩) 而农副产品品种、数量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只有农机化的不断发展, 农民向其他行业的转移才有可能。农业机械化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是农民增收、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条件是规模经营, 提高劳动生产率, 就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不可能以人畜力作业为主来实现农业产业化。

5.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

从我市情况来看, 农业机械化减少了农产品的损失。要减少粮食和果品蔬菜的产后损失, 降低农产品在贮存和流通环节上的损耗, 要保护好农产品安全, 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干燥、保鲜、贮存、加工机械化和设施化。

另外, 农业机械化能有效抗御自然灾害。我市自然灾害较多, 水、旱、风、雹、霜、病、虫、草、鼠害一应俱全。一般年份, 我市水旱灾害发生面积占农田面积的30%, 2009—2011年, 我市连续干旱。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成为无灌溉条件地区抵御干旱的希望。农机和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研究, 已成功地推广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 推广秸秆还田, 免耕播种, 耕作蓄水保墒、覆盖保墒, 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 增强蓄水保墒能力, 使有限的天然降雨在作物的生长期内均衡利用, 增产效果非常显著。实验证明, 保护性耕作技术, 可使我市作物产量增加10%以上。植物保护机械化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草、鼠害, 并且喷洒药物均匀, 使用药量不断下降, 而且该项技术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成果而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可持续发展以及危害人身健康等问题。

二、农业机械化支撑体系的现状分析

2006年以来, 我市的农业机械化有了很大进步, 当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 但从总体上说, 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①农业机械的种类及结构不合理, 除农用动力、小型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之外, 其它机具比较少。如:小麦免耕播种机、花生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②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低, 一些农业机械的性能较差, 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技术要求, 如玉米穗茎兼收机械、精量播种机械等。③农机化服务组织体系不健全, 专业化分工不细, 如服务组织手段单一、服务项目少、组织化程度低等;农产品收获后加工处理发展严重滞后, 产业化链条短, 加工转化增值低。具体分析如下:

1.尽管小麦的田间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 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和高性能的施药机械, 市场需求量大, 需要加紧研制、开发改进, 以进一步提高全过程的机械化水平。

2.在玉米生产过程中, 目前的机械化水平还很低。从种子精选、间苗、田间植保到茎穗收获, 机械化作业环节不够完善, 有的甚至是空白。目前, 我市玉米联合收获机数量逐年增多, 已达到379台, 对于抢农时, 保两季作物播种起了关键作用。但还存在工作可靠性、作业效率、秸秆回收等问题。

3.花生是我市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相对其他作物, 花生的生产环节多, 劳动强度大, 迫切需要发展和推广机械化技术, 包括机械耕整地、机械铺膜播种、机械植保、机械中耕追肥、机械收获。我市佳山农机厂、佳平农机厂生产的花生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一次可完成碎土、筑垄、施肥、喷药、播种、铺膜、覆土等多道工序, 推广前景看好。花生的收获机械主要有花生挖掘机、花生复收机和花生摘果机等, 其中我市大秦家镇泰山农机厂生产的花生挖掘机应用的较多, 但花生联合收获机械还亟待开发引进。2009年, 青岛宏盛花生联合收获机在我市辛庄镇马连沟村进行试验示范, 效果很好。2010年, 花生联合收获机已在我市推广应用。2011年, 通过购机补贴我市已推广引进8台青岛宏盛花生联合收获机。

4.招远市素有“金都红富士王国”的美誉, 栽培面积和产量以及果树科技成就等均居全国前列。苹果生产的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其产值仅次于粮食和蔬菜, 位居全省种植业产值前列。由于分散种植, 不利于果树生产机械化, 在中耕除草、植保、施肥、果品分级等环节基本上还是以人力为主。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 果品生产机械化必须得到重视。

5.我市水果和蔬菜的产量增长很快, 但由于加工技术和产业化滞后, 每年大约有1/4的水果和蔬菜, 因缺乏贮藏及加工手段而烂掉。由此而带来的农民卖果难和卖菜难至今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苹果生产绝大部分仍沿用分级板进行人工挑选, 采用普通纸箱、网袋、塑料袋、编织袋包装, 采后48 h内不能入库, 多以初级产品形式投放市场。毕郭官地洼村是我市甜瓜和西瓜生产基地, 但机械化程度不高, 采择、运输管理仍以手工为主。

三、强化农机化支撑能力的对策建议

当前, 我市农业的发展面临两个挑战:一是要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提高国际竞争力。按照上级部署,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保护和提高粮食安全性, 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搞活农产品流通, 开拓农村二三产业;为此, 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的支撑力度。今后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和重点将实现战略性的转移:由小麦生产机械化转向玉米生产机械化;在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逐步转向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在发展产中机械化的同时进一步向产前、产后延伸, 重点开发产前种子加工、产后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业废弃物加工利用的工程技术;由狭义的种植业机械化研发向农林牧渔广义的农业机械化拓展;由生产建设为主转向生产建设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并重;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发展, 加强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液压技术、航空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 提高农业装备的技术含量、性能和质量,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 要重视教育培训工作,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管理和劳动者大军。提高教育、科研、管理和生产战线上农业机械化人员的素质, 是强化农业机械化支撑能力的决定因素。现代化的农业, 离不开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 而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首先要靠人来开发、管理和操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教育事业的投入, 要分不同的对象, 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2.制定符合我市特点的农机化政策, 为强化农业机械化的支撑能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客观地说, 这几年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逐步加大, 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 减轻农民负担,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 支持农业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要像扶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那样重视对农业机械化支持, 一要择优扶持, 建设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中心;二要在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上给予倾斜, 在资金上给予保证;三要加强集成、中试、示范基地建设, 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四要对发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机械设备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信贷贴息, 扶持节水农业、养殖业机械装备的开发, 对于大中型农用装备的更新、购置以及引进要给予重点扶持,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提供动力保障。

3.加强科技创新, 实现科研、生产、推广的有机结合, 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开发与攻关, 提高科技支撑力。要组织农机推广站、农机化学校与高校联合攻关, 解决生产中机械化的突出问题, 争取在玉米生产、花生、果蔬生产、农产品加工、养殖机械化方面有新的突破, 开发出适应地区特点的农业机械系列产品。今后我市科研的主要领域有:

(1) 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在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和机具基本能满足需要之后, 要加大力度, 重点研制开发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和适用可靠的机具。玉米是我市第二大粮食作物。作为饲料之王的玉米, 种植面积将进一步增大;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市场前景广阔。

(2) 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随着农业结构、种植结构的调整,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将逐步扩大, 相应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提上议事日程。结合我市的实际, 重点研发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果蔬生产机械化技术、畜牧及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等。同时, 应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加紧地膜回收等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做到收旧利废, 减少环境污染。

(3) 节水旱作农业工程技术。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研究开发和集成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和雨养旱作农业工程技术作为重点安排实施, 大力发展喷灌、滴灌、渗灌和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新设备。根据不同条件推广田间行走式喷灌、平移喷灌、圆形喷灌和田间移动式管道喷灌机具, 广泛应用节水灌溉的新技术、新成果, 与现代生化技术、农艺技术有机结合, 形成高效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4)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是利用环境控制技术从事动植物生产的农业, 因此, 工程技术在设施农业技术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市耕地资源、水资源双重匮乏, 发展设施农业是一项节约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措施。要搞好现代型温室、节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标准化建设, 加快大棚温室内机械耕整地、节水灌溉、工厂化育苗、机械移栽、无土栽培、植保、收获等各项作业环节的机械化进程, 应用高新技术实现温室内环境控制自动化、智能化。要重点研发工厂化、集约化的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快速发酵、消毒、除臭以及有机基质加工成套技术和设备, 为发展集约高效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5) 生物灾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从世界植保技术发展形势看, 近期虽仍以化学防治为主, 但农药主要是向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多品种、少用量的方向发展;施药机械主要向高效、安全、精量、对靶、智能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 篇1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06-1

1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人、畜力生产工具,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的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在不断的提高,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农业生产中,用先进的机械化生产工具代替人、畜力生产工具,这是人类深刻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仅是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先进的农业机械操作也突破了传统的人力、畜力所不能承受的农业生产规模,在农业生产规模上有了量的突破。同时在农业生产技艺上,也突破了人力、畜力所不能及的要求。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在保证农业技术专业性的同时,还可以大批量的完成农业生产任务,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更高的可能性。

从我国的实践看,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机化解放了劳动力,将我国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了人力和畜力,减轻了人们的劳动负担;二是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在减轻了人们劳动负担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变了单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效率低的局面。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业机械化不仅为“三农”发展夯实了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因此,农业机械化对于现代农业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先进的农业机械代替人、畜力生产工具,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2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三农”工作的一部分,新时期各部门也是越来越重视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脚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要想建立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就要按照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充实村一级的要求,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国家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这样才有利于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农机部门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同时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农机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际上是科技的进步,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正是新型机械与新技术的完美融合。农业的现代化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工作者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更好地掌握新技术,并且将新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生活当中,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所以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也必然要培养大批量的新型农民,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机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的平台,建议农机部门要定期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朋友们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同时也要得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配合,将农业技术与农机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农民朋友们学有所获。因此,我们说农机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4结语

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非凡,不仅仅是解决了人力、畜力所不能及的农业生产规模和农业生产技艺,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改善了农业发展结构,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同时也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农机推广作为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可靠技术保障。面对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对于农机推广部门来讲,即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农机推广工作一定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机推广工作者,我们要不断的克服困难,接受挑战,为农机推广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参考文献

[1] 杨镝鸣,杨星钊,李冠峰,李照美,钱秋玲.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03).

[2] 谈爱和,自治区农机化局.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J]. 广西农业机械化,1999,(05).

[3] 舒彩霞,廖庆喜.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进模式探讨[J]. 农业装备技术,2003,(03).

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12

1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农业的需求

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在各个行业开展应用互联网的示范工作,其中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物联网通过将感应器置入到机械设备、土地以及灌溉系统等物体中,形成一种“物网”,是将物与互联网进行整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智能分析,对农业生产进行动态监测、管理、控制,在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时更加精细,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在对农作物的田间和温室环境的控制以及进行信息及时反馈,用环境信息监测手段对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来保障动植物的健康生长,提高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可以将农用的传感器应用于制造移动信息装备、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农业精细化设备产业、农产品流通产业等,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受科技和经济的影响,农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许多地区都已经实现了基本的机械化生产,我国的农业生产也已经向现代农业迈出了很大一步,而农业的机械化发展需求也越来越大,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成为了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的需求,机械设备需要做到既满足农作物的发展需求又要减少物资的投入,推进节约型机械化农业的发展,到达节水、节肥、节药等,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机械化生产是为了将农业生产变为节约型农业。在推行节约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的理念的不断推广,对于机械化的的精准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农机产品配备更加精准的农业网络系统已经成了农机的发展潮流。因为我国的土地较为集中、生产规模较大,考虑到复式作业以及节本增效等,我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需要向大型化发展,大型的农机设备作业效率较高、质量好、作业成本低、可以进行联合作业来发挥优势,农机向大型化发展已经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了。

2 物联网在农业机械化的应用

2.1 在农业生产应急机制方面的应用

虽然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还是不太稳定,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造成一定的损失,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水平相对低下。在全面的推广使用机械化设备时将物联网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环境分析,构建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对灾害进行全面的预防,我国农作物生产每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恶劣天气的影响,而物联网技术可以做到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做到提前预警,让农民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应对准备,提高农民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天气的能力,例如在对水田进行监测时可以掌握水位变化信息,通过水位测定感应器进行预测,及时收集水位信息,掌握水田作为的生长土壤的温湿度、p H值以及光照强度等,根据这些信息判定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加农作物的经济效益,物联网的应用还可以在灾害发生后及时进行农机调配进行灾情的救援,减少农业经济损失。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品质量、性能,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

2.2 物联网技术在农机现代化的4S管理和农机的区域划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每年的农作物生产需求不同,所以在对农机的需要方面也有着不确定性,而且我国农作物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造成农机的需求不稳定性,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使用物联网技术,首先可以明确农机的实际数量以及农机的具体位置做进一步的追踪,方便农民使用,物联网的使用显著的提高了农机的精准性以及方便性,实现农机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农机4S是一种将整台机器、零配件和售后服务以及信息回馈集中在一体的农机现代经营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常用的农机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产品运输、农机营销、农机使用与回收等环节进行定位,完善商家对农机库存的管理方式,减少储存成本,实现及时供货及时补货,降低管理错误率,即使是农机在使用时出现问题也能做到及时定位在最短的时间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做到对质量不合格产品的及时召回提升服务水平。

3 结语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掀起了第3次世界信息产业的浪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增长,为全球的经济复苏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为生产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璐,杨印生.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J].农机化研究,2011(08).

[2]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02).

上一篇:基层审计计算机下一篇:发展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