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战略

2024-11-09

节能战略(精选10篇)

节能战略 篇1

由经济日报主办, 华泰汽车承办的十二五中国汽车节能减排高峰论坛不久前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刊对发言者的观点汇集整理如下。

“十二五”规划特点和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使命

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以和谐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出发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以自主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以改革开放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具体来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六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第一,经济发展上要转变过度依赖出口的方式,以扩大国内消费为重点。轿车进入家庭是消费热点之一,“十二五”正好是汽车消费的黄金期。

第二,经济增长要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着重发展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门类,可以预见,“十二五”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将会继续保持一个旺盛增长的态势。

第三,在要素结构上,要改变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增长。自主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现在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过高。谁掌握了技术产权,谁就掌握了利润分配权。汽车产业大量的技术专利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面,我们民族汽车技术专利较少,意味着我们从汽车行业巨大的利润里分配的份额很少。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努力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自主品牌,是整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

第四,在城乡结构上,要从过去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转变为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农村是一个广大的市场,城市里交通拥堵,农村不存在这个问题。“十二五”期间农村的汽车消费需求会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对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需求信息。

第五,在区域经济结构上,要实现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广人稀,中西部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

第六,在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的关系上,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有能力的汽车企业发展国际化业务,到国外投资,到海外搞加工贸易,带动零部件的出口。现在国内的一些民族品牌汽车纷纷走向国外市场,“十二五”要扩大走出去的规模,在这方面会得到国家外汇和政策的支持。

十二五期间,随着轿车的普及,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增多,汽车作为消耗能源比较多的消费品,给石油进口和供给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解决这个矛盾要靠我们自主创新的技术来解决。华泰汽车发展柴油汽车,柴油汽车比汽油机节约能源25%到30%,在欧洲,乘用车中柴油汽车占50%左右,国内轿车基本上都是汽油车,柴油车很少。柴油动力轿车,为节能环保提供一个新的途径,应当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

“十二五”汽车发展五要素

我从市场、能源、环保、交通、经济角度谈一下“十二五”汽车发展的看法。

第一个要素是市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购车热不可阻挡,在中西部大有市场潜力。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大约是世界人均保有量的1/2。我们的机动车保有量大概是2亿辆,其中1亿辆是摩托车,汽车8000多万辆。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但人均G D P水平、人均汽车保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如果把包括摩托车、农用车等在内的全部机动车加起来,我们人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当,广泛存在用摩托车代替汽车作代步和运输工具。我认为现在每个骑摩托车的人都有一个梦,早上起来两个轱辘变成四个轱辘。

第二个要素是能源。是的,石油会枯竭,但不是现在。1970年全世界消耗23亿吨石油,当时的储采比是30,即按当年的开采量可以开采30年;2009年全球消耗石油35亿吨,储采比却为50年。2009年世界石油储量远比1970年多,这是从全世界而言,就中国而言我认为石油问题很大,我国石油需要大量进口,2009年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52%,2010年进口量占55%,十年后会超过70%,石油安全是影响“十二五”发展的大问题,节能是“十二五”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第三个要素是环保。关于有害气体的排放,我想指出,随着各大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各大城市环境是不断改善的,这至少说明汽车用其自身的技术进步能够解决它带来的有害气体的排放,不会对人类的生活造成致命的伤害。

第四个要素是交通。对北京市近日推出的治堵限牌措施,我们持保留态度。我们希望改善疏通道路,多修停车场,多开公交车,我们认为限发牌照包含着社会不公,而且会制约小排量汽车的购买。好不容易中一个牌照,肯定是买大车,越买越贵。交通问题在京沪穗等大城市是问题,在其它广大地区不是问题,交通不会阻碍汽车的发展。

第五个要素是经济问题。现在全国G D P是35万亿,如果每年增加8%应该是2.8万亿,这2.8万亿从哪里来?不能用投资,也不能太多扩大出口,主要是内需,内需靠什么?汽车是主要的抓手,我估计2010年汽车销售为国民增加4千亿的消费,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把汽车价格纳入CPI统计指数的话,CPI会下降的。汽车是大宗商品,但不是价格上涨的商品,而且汽车价格持续下降,所以说汽车在现阶段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市场、能源、环境、交通、经济五个角度看,除了石油安全这个问题外,其他都是有利于汽车发展的。在“十二五”要汽车还是要大发展,不能因噎废食。但是从汽车行业来说必须注重节能,全社会都要做,向世界上最节能的汽车看齐,我认为中国人应该向日本人学习。今天讲到柴油汽车,据我了解柴油的问题主要是柴汽比不够,总体上柴油紧缺,一直下不了决心发展柴油汽车。我个人建议,国家在进口油品上做一些调整,增加柴油的进口,这样有可能缓解柴油荒。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

发展柴油轿车的愿景

第一, 目前汽车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对比欧盟国家和美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核心环节的差异, 在于节能减排的技术。美国汽车产业的衰落并非仅是通用等三大车企高成本问题, 而在于没有进行技术转型, 没有抓住转型中带来的技术发展机会。

第二,目前全球的汽车能源转型是无争议的问题。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未来的愿景。在未来20年、30年,全球的汽车动力能源系统究竟是什么样的愿景?是以电动汽车独占天下还是电动汽车、燃料汽车,也包括节油型内燃机汽车,多元发展的格局?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的基本结论为“多元化”,也就是说未来二三十年会形成多种能源技术并存的格局。节油型内燃机汽车仍占较大比例。目前全球石油的储采比是40多,70年代罗马学者提出石油枯竭问题,40年过去了全球储采率仍然是40多,多元发展的格局可能是比较现实的情况。

汽车能源的转型期究竟有多长?这是值得探讨但又很难探讨清楚的问题。转型期的长短取决于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

转型期间中国汽车节能减排的发展模式?我认为两条腿走路,一抓战略机遇,以电动汽车为主要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是进一步降低燃油汽车的油耗。先进柴油车比汽油车燃油效率要提高25~30%,排放方面,颗粒物排放高于汽油机,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低于汽油机。日前日本公布下一代汽车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乘用车柴油化,非常令人注目!其主要考虑是柴油车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的优势。

目前发展柴油车有两个争论问题,一是中国的柴油够不够?目前出现柴油短缺,发展柴油车会不会加剧柴油短缺,中国使用柴油和汽油的比例是2.23比1 (炼油柴汽比是2) , 是比较高的。柴油主要用于火车、轮船、建筑机械等。二是如何掌握柴油汽车的先进技术。先进的柴油技术, 如高压共轨、柴油直喷技术, 目前中国多数企业不掌握, 是不是发展柴油车意味着掌握着这些核心技术的外国企业独享。我们高兴地看到, 像华泰汽车等企业, 发展柴油乘用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发展柴油车是发展先进的柴油技术而不是传统的柴油技术, 柴油车的发展和柴油的清洁化应同步进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

柴油汽车技术优势明显

2010我国汽车产销突破1800万辆, 其中70%是乘用车, 其中柴油乘用车不到1%。

柴油汽车实现节能减排已经有了非常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通过乘用车柴油化实现节能减排, 对于社会、行业、消费者都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事情。华泰汽车主推柴油技术, 我们有一些心得体会。在排放方面, 我们的排放量到2011年4月可实现国四标准, 这对汽油机是一个挑战。柴油机颗粒物的排放也已经降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碳排放比汽油机低40%, 是非常环境友好型产品。

华泰汽车经过多年努力, 在柴油机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特别是在排放的控制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华泰汽车“十二五”规划把柴油机作为主导产品, 各个系列的轿车都规定了柴油发动机。

华泰实践柴油化在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柴油机在公众的心目中有噪声大、振动大的印象, 随着欧意德全方位和意大利合作, 涡轮增压、高压共轨、电控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应用, 我们的发动机在怠速、加载空调的情况下已经非常接近汽油车, 和汽油机的舒适性几乎没有差异。

在燃油消耗方面, 华泰八款产品, 包括圣达菲、B35、B11等产品,经国家权威监测认证,燃油消耗已经比国家要求在2015年达到的标准还低4%~20%,提前达到了国家标准。真正从商业化上取得了这样的产品,这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普通的消费者都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事情情。一部车一年节约燃油费可达数千元。

(华泰汽车总裁刘志刚)

以上发言排名不分前后

节能战略 篇2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环境保护、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发展、低碳发展等作为以后工作重点后,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正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节能减排必将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的大势所趋。下面我将以陶瓷为例说明节能减排设计的战略思考。

1、在原材料和能源方面

所用的原料最好是天然能源及资源,可以使用工业废弃物,生产无辐射、无污染的材料,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健康、环保、安全”。例如,我主要研究的是多层陶瓷电介质,之前应用广泛的介质材料中含有铅、镉等有害物质,故目前多产用BaTiO3材料。所用的能源最好是对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如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此外要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抓手,应使用能效更高的能源、设备。

2、在生产工艺过程方面

可以依靠技术进步抓节帮助节能降耗。一是要采用新工艺节能。把改造传统工艺采用新工艺作为节能的切入点、跟踪掌握新信息,改进老工艺、采用新配方,不断提高工艺水平、优化产品结构,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此外注重推行清洁生产,推动废物回收利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二是开发新技术节能。大力推广和应用节能新技术,注重研究和开发应用新的高效节能、降污燃烧技术等。如:新型煤气炉的应用、新型燃烧窑的推广、应用新材料进行旧窑技术改造、使用发生炉煤气、窑炉余热综合利用、构筑环保型节能窑炉,(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应用等都是很好的举措;三是应用新科技节能。把主要生产系统,关键部门和薄弱环节的技术改造作为支撑点,大胆探索改进。

3、在处理废弃物方面 陶瓷工业属于高污染产业,为此应注重脱硫除尘技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目前,除尘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可采用干法或湿法,如袋式除尘器或水浴除尘器、旋风除尘器,脱硫技术发展了旋流板塔双碱法、电子束法等,还有几种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技术,要选择先进实用的治理技术控制陶瓷工业大气污染,实现减排目标。

4、在产品方面

节能战略 篇3

关键词:新兴产业;电力电子技术;应用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energy saving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in the application

GUO Shi-ming

(Southwest Jiao Tong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3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is China's new era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strategic task.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tents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burgeoning industry of key equipment and core technology as well as in the emerging industry in related areas of application.

Keywords: emerging industry;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application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相关产品与技术

1.1 节能环保产业

(1)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主要有:①高效节能锅炉、窟炉、电机及拖动设备;②余热余压利用设备、高效节能家用和商用电器照明器具;③高性能、低成本的污水、固体废物、烟气处理技术和装备等。

(2)资源循环使用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道路沥青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设施,实现三网融合。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技术水平,初步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攻克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

1.3 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涉及的技术有:药物、疫苗和特殊性诊断试剂的开发技术; 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植物新品种的培育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动物疫苗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生产技术;非粮原料与纤维素转化技术;生物醇、酸、酯等生物基有机化工原材料的生产技术;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等新生物材料的生产技术等。

1.4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①航空装备(干线飞机、新型支线飞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等);②轨道交通装备(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城际列车装备及其运输系统);③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海洋风能利用装备、海水淡化装备等);④ 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仪器仪表与智能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专用装备等)。

1.5 新能源产业

(1)风能产业。主要技术有:风电装备中的轴承、变流器和控制系统的制造技术;并网和远距离输电装备的核心技术;海上风电装备的制造技术等。

(2)太阳能产业。主要技术有: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供暖、制冷技术等。

1.6 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主要有:①新型功能材料(主要包括电子材料、储能材料、医用材料、高纯硅、特种橡胶、高性能膜材料、低辐射镀膜玻璃、导电玻璃、光纤预制棒、高端石墨材料等)。②先进结构材料(主要包括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材料、特种铸锻件、特种优质钢材、耐热耐磨轻质高强工程塑料、高端通用树脂等)③高性能复合材料(主要包括树脂基、碳陶瓷基、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1.7 新能源汽车产业

对于纯电驱动汽车,其涉及技术主要有:动力电池技术、驱动电机技术和电子控制技术等。

2 电力电子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电力电子技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高性能、高精度、高效率的各种容量电控和电源设备,成为发展这些产业的关键和基础。

3 电力电子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

3.1 在节能中的应用

(1)电动机节能运行

①变频调速节电

根据负载特性改变电机转速,达到节电效果。通过调速达到节能的负载主要有:风机、水泵、油泵等。

②改善功率因数节电

交流异步电动机的无功就地补偿就是将补偿电容器组直接与电动机并联运行。

③轻载调压节电

当电动机处于轻载运行时,若适当调节电动机定子的端电压,就会降低电动机的励磁电流,从而降低铁耗和从电网吸收的无功功率。

(2)无功功率的补偿

动态无功功率补偿的节能来自两个方面:

①谐波电流流人电网,在变压器漏抗和线路电阻上产生压降,造成网压畸变。畸变的网压将产生高次谐波电流,使负载产生额外的损耗,这种现象被称为谐波的负载损耗。

②无功电流在供配电系统中流动,产生与视在电流平方成正比的供配电损耗。

(3)高效节能照明

高效节能灯是指发光效率较高的电光源。近几年我国推广的节能灯有:稀土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双绞丝型的白炽灯等。稀土荧光灯是国内居民家庭、商店、宾馆、饭店等场所重点推广的光源。

3.2 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高压直流输电技术(HVDC)

①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异步

联网、海底电缆送电等方面具有优势,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超大容量直流输电的成功条件之一是受端有强大的交流系统,提供足够的短路电流(换相电流)。

②柔性直流输电技术

以电压源换流器和IGBT为核心,是新一代更为灵活、环保的直流输电技术,在降低城市配电网短路电流、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难题、海岛供电及向能源紧缺和特殊地区的供电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换流器采用自换相方式,可四象限运行且有功、无功功率独立控制。

(2)柔性交流输电技术(FACTS)

FACTS 技术是指以电力电子设备为基础,结合现代控制技术来实现对原有交流输电系统参数及网络结构的快速灵活控制,从而达到大幅提高线路的输送能力和增强系统稳定性、可靠性的目的。

FACTS 技术已从原有的基于半控器件的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可控串补(TCSC)技术发展到现在的基于可关断器件的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等技术。

3.3 在电子信息装置、绿色节能照明和家电产业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在电子信息装置、绿色节能照明和家用电器控制中应用主要包括电子信息装置的电源管理;LED电源及驱动器;电风扇、洗衣机、吸尘器、排风机、电动缝纫机、空调机以及电动自行车等器具中电机的转速控制;电熨斗、电吹风、保温瓶、电热杯、电烙铁以及电饭锅等电热器的温度控制;白炽灯、荧光灯等的光亮控制;微波炉、冰箱定时器、自动开关以及触摸开关中的电源关断控制。

厦门节能照明产业发展战略 篇4

一、欧普和雷士市场竞争的启示

在照明行业,广东欧普照明有限公司(简称“欧普”)和惠州雷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雷士”)堪称两个当之无愧的本土巨头。

2006年,两个企业的销售额双双迈过10亿元的门槛。

不妨作个简单的对比,欧普1996年就投身于这个行业,而雷士1999年才注册成立,从发展速度上看,雷士显然更胜一筹。并且年初对2007年的销售预测,雷士以30亿元位居榜首,几乎超越欧普17亿元的一倍,两个竞争品牌的差异为什么这么大?

(一)欧普:产品导向的竞争策略

欧普刚开始时与其他企业一样,市场什么热销,就做什么。那时的节能灯只是技术概念,而不是现实中的细分品类。缺乏差异化竞争导致欧普多年来一直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连续三四年徘徊在不到1个亿的发展门槛上。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照明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成长阶段,消费者选择照明产品的需求开始出现多样化趋势,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艺术化的照明产品。面临这样的市场压力,欧普决定,锁定一个产品做细做精,即锁定家居照明细分市场,以吸顶灯为拳头产品。

1998年中期,欧普率先发动价格战,打破市场平衡,引发了行业内的产业整合。继行业价格战后,欧普照明抓住产品质量这个核心点,提出“品质优先”的市场诉求,一举树立了自己品质优先的市场地位和企业形象。

1999年,欧普又率先提出“打造企业品牌”,有意识地着手在行业内进行水平营销。2000年,欧普照明正式注册“欧普”为企业商标和产品商标,首家全面导入CIS系统,全力打造欧普品牌形象和建立专卖店形象体系。通过“好产品—好企业—好品牌”这三个步骤的实施,欧普逐步在行业内及消费者心中完成了市场品牌的三级跳。

了解欧普照明的发展历程后,就会发现“产品”始终是欧普市场竞争的核心。之所以能做到与众不同,欧普的产品策略是非常富有特色的,即遵循“放—收—放”的策略,沿着“节能起家—切入家居照明—聚焦吸顶灯—扩大家居产品线—延伸商业照明”这样的轨迹前进。

(二)雷士:市场导向的竞争战略

雷士是在产品竞争阶段中后期才真正诞生。一开始就决定走与国内同行完全不同的路子——在全国各地建立专卖店。为了快速占领市场,雷士对专卖店给予补贴并全国统筹指导运营。这一战略使得雷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全国性的专卖店网络,迅速在中高端照明市场建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形象。

而当众多品牌仿效“专卖店”经营模式时,雷士又把突破点集中在“隐形渠道”上,包括家装公司、工装公司、设计院、设计师、装修工、电工等。

当照明市场竞争焦点转移到渠道上以后,渠道的竞争博弈也越来越激烈,雷士再次借鉴家电行业的协销和联销模式,走上了“格力式”的渠道道路,把各级分销商、各级终端、各级中间渠道包括隐形渠道全部集中在运营中心的这个利润纽带上,形成相互信任稳定合作的关系。

在我国照明行业爆炸性增长的近几年里,雷士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雷士紧紧地抓住了行业竞争结构变迁带来的三次战略性机遇,适时进行战略转型及策略变革,具体如图2所示:

雷士现正未雨绸缪,为即将到来的产业链竞争阶段做好准备。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面,雷士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收购光源和电器,打造雷士灯具、光源、电器三位一体核心产业链;另一方面,收购国内照明行业知名品牌世代及与全球照明巨头TCP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代理其在中国的业务,打造完整的市场竞争链条。

为了打通产业链上下游,雷士在全国进行生产布局,惠州雷士照明工业园区、万州雷士工业园、临沂生产基地,形成三点一面、遥相呼应的格局。华南片区有总部辐射,北进有山东,西进有重庆万州,这将为雷士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尤其是向三、四级市场迈进奠定基础;根据市场就近原则,这将极大程度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生产成本。

雷士诞生较迟,市场竞争的方向和格局已经初具雏形,自然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行业发展有较为充分的了解,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另一方面,雷士初期就采取股份制方式,企业资本较为充沛,所以可以高举高打,避实就虚,后来者居上。

(三)照明行业还在快速增长,但行业集中度不高

据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统计,2007年照明电器行业整体销售收入中,前10位企业的收入达137.43亿元,同比增长19.71%,占照明电器行业收入的比重为12.15%,同比下降0.45%;而利润总额为9.29亿元,同比上升0.7%,占照明电器行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为20.35%,同比下降4.35%。

面对当前照明行业企业如何突围、如何做大做强、如何确立龙头地位的问题时,目前照明行业正处于整合阶段,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现象将日益明显,谁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化经营,谁就必将抢占市场的主导地位。

(四)厦门节能照明产业的特点

2006年厦门市普通照明产品(主要为节能照明产品)产值为23.07亿元,约占光电产业总产值的15%。位列前三的依序为通士达、利胜和海莱。其中通士达的年产量达1.78亿只,2006年产值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长69%。厦门节能照明产业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 面向国际市场为主,订单稳定增长

厦门节能照明企业以出口为主,受欧美等国际市场推广节能照明产品的有利影响,订单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2. 技术投入加大

通士达投入巨资购置废旧灯管回收设备,将成为国内第四家拥有此类设备的公司;同时,通士达的照明产品检测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检测中心。东林电子与高校合作准备在厦门建立研发中心。这说明一些领先的企业正在加大技术投入。

3. 行业内部各自为战

因为出口市场都有一些相对固定的客户,所以各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少有直接竞争,没有什么力量让这些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共同作战。

4. 产业链不完整

除了通士达自身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以外,其余企业均不同程度地面临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例如灯管一般要到江浙一带采购。

(五)欧普与雷士对厦门节能照明产业发展战略的启发

1. 战略决定高度

雷士的成功是战略设计的成功,因而引领着行业竞争的潮流。在产品竞争阶段,雷士率先开起了专卖店;在渠道竞争阶段,雷士率先创立了区域运营中心;在产业链竞争阶段,雷士迅速展开了一系列并购和扩展的战略部署。

厦门节能灯产业面临全球节能时代,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然而,原材料涨价、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欧盟反倾销与绿色壁垒,使节能灯企业面临生存考验;同时,厦门节能灯企业在国内销售渠道建设上的严重滞后,更使得生存问题雪上加霜。厦门节能灯企业必须制定或修订其发展战略以适应形势,占领节能灯国内国际市场的制高点。

2. 产业链合作整合是趋势

灯具企业向其上游的光源、电器产业链延伸,光源企业向其下游的灯具产业链延伸,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得节能灯行业的竞争升级。产业链整合将使处于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有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不可忽视的团体力量参与产业竞争,这些企业通过共享客户、合理分配资源、分享技术创新而形成竞争优势。

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整合经销商和供应商,是照明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主动加入产业链合作整合的大军,将为厦门节能灯企业带来先行一步的竞争优势。

3. 产业集群是有效整合产业链的方式

产业集群正在成为整合产业链的一种有效方式,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临安的灯管产业集群,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并拥有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群组。

产业集群能够促进企业的地理集中,增强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推动产业分工和技术创新,对发挥产业链效率具有重要的带动效应。打造节能灯产业集群应该成为厦门节能灯行业整合产业链的一个主要方式。

二、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可以归纳为“三低两优”,即较低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政策成本和体制优势、整体协调优势。

(一)产业集群的形成

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一些条件,包括骨干企业、投资者、政府、高校与研发机构、人力资源、配套服务等(图4)。

(二)产业集群品牌战略

1. 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三种品牌

产品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辨认某个销售者或群体销售者的产品、服务,并使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企业品牌:代表整个企业形象,传递企业在产品、服务和顾客感受方面要给顾客带来的期望的一种品牌。

区域品牌:是某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并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该地域某行业或某产品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2. 区域品牌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

区域品牌有助于集群内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举措。

产业集群的转型发展,关键是产业集群如何提升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而国际竞争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力发展培育地方特色的集群品牌。通过创建集群品牌实现集群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 区域品牌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并不一定看整个国民经济,而主要看该国家和地区有无独特的产业或产业群。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意味着差异化,品牌意味着知名度,集群意味着产业链,这些都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必备因素和内在要求。要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特色发展是渠道,区域品牌是利器,产业集群是根本,即“特色×品牌×集群=竞争力”。

4. 有效发挥区域品牌效应,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吸引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集群中进一步集聚。

第二,提高区域内企业产品的促销能力,区域品牌是区域整体营销的热点,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而企业通过发挥集群效应,有利于企业花费较小的营销成本,开拓国内外市场,依靠区域品牌和区域市场去参与市场竞争。

第三,由于区域品牌的公共产品属性而增强了企业间合作效应,需要企业共同创造与维护。

5. 区域品牌提升群内企业整体形象,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广东“古镇灯饰”就是卓越的区域品牌。区域品牌能够减轻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品牌运作成本,减轻集群内企业的经济负担。在拥有区域品牌后,集群内的企业借助区域品牌的品牌效应,提升集群内企业整体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厦门节能照明产业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节能照明产业作为光电产业的一个分支,其战略应建立在世界光电产业发展的竞争格局之上。相对于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发达地区而言,厦门光电产业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唯有大力发展光电产业,适当扩大产业规模,才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甚或产业集群竞争的优势。

2008年1月,原信息产业部和福建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协议中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信息产业合作先行区”等部省合作目标,以及“推动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动闽台信息产业交流与合作”等合作内容,更提出了“设立闽台信息产业合作交流促进中心”、“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等具体措施,为厦门节能照明产业带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厦门节能照明产业应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跳出电光源这个小框框,从此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光电大世界。

四、结论

产业集群理论及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及特色工业园能够为福建省光电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而机制设计理论说明,产业集群的运作机制可以更有力地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

厦门节能照明产业,有必要调整两头在外、各自为战的市场格局,重新进行产业链整合,站在发展光电产业集群的战略高度,提前进行产业布局和地域布局。

摘要:照明行业的竞争格局日趋明朗,欧普和雷士分别以产品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竞争战略给厦门节能照明产业带来诸多的启发。当产业链竞争阶段来临的时候,厦门节能照明产业有必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战略,从产业集群的高度加快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整合进程,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海峡西岸光电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发挥临近区域的后发优势,迎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

关键词:节能照明产业,发展战略,产业集群,产业链

参考文献

[1]石章强.欧普VS雷士:产品与渠道双雄角力[J].商界,2007,(5).

[2]陈文华.产业集群治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范晓屏.特色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4]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研究——后发优势研究专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孙洛平.产业集聚的交易费用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节能战略 篇5

3年)

【报告目录】

第1章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管理模式与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节能服务产业基本理论

一、节能服务产业定义

二、节能服务产业业务内容

三、节能服务产业业务流程

四、节能服务产业生命周期

五、节能服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节 节能服务产业管理模式分析

一、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1、合同能源管理基本类型

(1)节能效益分享型

(2)节能量保证型

(3)能源费用托管型

2、合同能源管理应用领域结构

3、合同能源管理在各行业的应用前景

二、节能与物业一体化管理模式

第三节 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节能服务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1、节能服务产业相关政策

(1)《节能法》及其配套法规

(2)《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3)《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4)《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

(5)《关于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需求的通知》

(6)《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节能服务产业政策趋势

二、节能服务产业经济环境分析

1、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三、节能服务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第2章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模与竞争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节能潜力与节能服务产业概况

一、能耗情况与节能潜力分析

1、能源经济效率与节能潜力

2、能源使用效率与节能潜力

3、主要用电设备节能潜力

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概况

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特征

1、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特征

2、节能服务产业EMC项目特点

四、节能服务产业业务领域分布

第二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模分析

一、节能服务产业企业数量增长情况

二、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增长情况

三、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规模分析

四、节能服务产业投资规模分析

五、节能服务产业节能和减排分析

六、节能服务产业科技创新情况

第三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五力模型分析

一、节能服务产业竞争格局

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三、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

四、潜在竞争者的进入

五、产业替代品的威胁

第四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机遇与挑战分析

一、节能服务产业机遇分析

1、政策给力合同能源管理

2、绿色金融创新前景无限

3、关联机构积极参与

二、节能服务产业挑战分析

1、产业政策层面的挑战分析

2、产业融资层面的挑战分析

3、产业市场层面的挑战分析 第3章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建议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节能服务意识淡薄

二、节能服务人才匮乏

三、合同能源管理应用僵化

四、产业项目融资困难

五、产业制度、法规不完善

六、政府专项支持政策不足

七、节能服务相关法规不健全

第二节 促进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二、培育节能服务人才

三、灵活运用合同能源管理

四、促进融资手段多元化

五、建立产业制度

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一、企业规模前景预测

二、从业人员前景预测

三、产值规模前景预测

四、投资规模前景预测

五、节能能力前景预测

第4章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与融资分析

第一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风险分析

一、节能服务产业信用风险分析

二、节能服务产业建设风险分析

三、节能服务产业设备风险分析

四、节能服务产业财务风险分析

五、节能服务产业节能量风险分析

第二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机会及建议

一、总体机会及建议

二、细分产业机会及建议

1、建筑节能服务产业机会及建议

2、工业节能服务产业机会及建议

三、区域机会及建议

1、区域发展特点及总结

2、区域市场建议

四、企业机会及建议

第三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节能服务产业融资环境分析

二、节能服务产业融资障碍分析

1、体制与观念性障碍

2、规模性障碍

3、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限制

4、信息不对称的障碍

5、信用体制的障碍

三、节能服务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1、节能服务产业融资现状

2、节能服务产业融资渠道

四、金融机构对节能服务产业的扶持情况

第四节 中国节能服务产业融资模式分析

一、节能服务项目特点分析

二、国外节能服务项目融资模式借鉴

1、美国节能服务项目的融资模式

2、巴西节能服务项目的融资模式

3、国外节能服务项目融资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三、常见融资方式在中国节能服务项目中的适用性分析

1、债权融资方式分析

2、股权融资方式分析

3、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分析

四、中国节能服务项目融资模式设计

1、适用于中小型节能服务项目的融资模式设计

2、适用于大型节能服务项目的融资模式设计

3、中国节能服务项目融资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5章 2018-2025年中国节能服务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2018-2025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前景展望

一、2017年中国节能服务发展形势分析

二、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机遇及趋势

三、未来10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划

四、2018-2025年中国节能服务产量预测

第二节 2018-2025年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趋势探讨

一、2018-2025年节能服务产业前景展望

二、2018-2025年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目标 第6章 专家观点与研究结论

第一节 报告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济研′咨′询)济研:行业专家建议

图表 节能服务行业生命周期预测曲线

图表 节能效益分享型

图表 节能量保证型

图表 能源费用托管型

图表 客户倾向的服务模式(单位:%)

图表 2013-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单位:%)

图表 2013-2017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单位:%)

图表 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单位:%)

图表 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单位:%)

图表 2013-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图表 2013-2017年中国广义货币(平方米)增长速度(单位:%)

图表 2013-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情况(单位:%)

图表 2013-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亿吨标准煤)

图表 中国万元GDP能耗与其他国家比较情况(单位:吨标准煤)

图表 主要产品单耗国际比较

图表 主要用电设备用电效率对比(单位:%,EER)

图表 节能服务公司业务领域分布(单位:个)

图表 2013-2017年节能服务企业数量增长情况(单位:个)

图表 2013-2017年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员增长情况(单位:人)

图表 2013-2017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 2013-2017年节能服务产业EMC投资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 节能服务产业竞争与节能服务公司的战略反应

图表 保证节能量合同结构融资模式

图表 共享节能量结构融资模式

图表 保证节能量结构与共享节能量结构比较表

图表 Super EMCO融资模式

图表 保证基金融资模式

图表 特殊目的公司(SPE)融资模式

图表 EMCO商业贷款担保机制

节能战略 篇6

“开利在全球一直积极致力于提供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楼宇解决方案, ”开利亚洲区总裁舒若思先生表示, “通过与北京银行的合作, 我们将为中国楼宇业主提高建筑能效给予资金和社会方面的有力支持。”开利能效业务覆盖广泛, 除了暖通空调设备的提供以外, 还涵盖了节能改造、节能诊断和咨询、系统调试、节能量测量和认证等服务。根据战略联盟合作协议, 未来2年, 开利将提供综合的能源诊断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也将与北京银行合作为楼宇业主提供广泛的融资服务。

北京银行成立13年来, 形成了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了卓越的管理团队, 打造了持续的创新体制, 塑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相继实现更名、引资、走出区域、发行上市4大战略突破, 积极履行金融机构在环保领域的社会责任, 推进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 倡导、实践绿色金融。2007年, 北京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共同启动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贷款, 积极致力于节能减排领域的拓展, 支持节能减排类企业发展。

作为世界银行集团成员, 国际金融公司发起了中国能效融资项目, 为商业、工业、公用事业以及居民住宅行业等能源使用方提供市场营销、工程设计、项目开发和设备融资等服务。该项目致力于联合金融机构、公共事业公司和节能设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 创造一个全新的融资模式, 以有效推动节能事业的发展。

“北京银行一直致力于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实现金融服务的多样化, 积极推动节能减排项目融资, ”北京银行表示, “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有开利这样极具竞争力的合作伙伴, 将北京银行专业的融资服务与开利先进的技术实力有机结合, 为中国绿色事业的推进做出积极贡献。”“在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的过程中, 项目融资一直是业主考虑的重要因素, ”开利亚洲节能与可持续发展部总监郑榕先生表示, “开利与北京银行的携手将为建筑业主提供有效便捷的可持续节能方案。”

永煤集团“十二五”节能战略规划 篇7

1 规划目标与分析

完成“十二五”期间政府给公司下达的14.5万吨标准煤节能指标。

在节能管理方面。永煤集团对生产系统的设备与机台的二、三级计量器具配置及校验相对较弱;在能源原材料的购进、储存及质量控制等环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设备的能耗自动化控制水平较低;对主要耗能设备没有及时节能监测;化工产品比较单一。

在节能技术方面。煤矿生产单位可以实施以下节能工程, 如:锅炉房风机水泵变频调速改造、煤矿瓦斯抽放泵变频调速改造、煤矿矿井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煤矿防爆型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煤矿空压机余热利用、矿井水水源热泵推广应用;洗煤厂可以将加压过滤机脱水工艺改成高效快开隔膜精煤压滤机脱水工艺, 较加压过滤机脱水工艺, 可减少高效快开隔膜精煤压滤机的开始时间和能耗, 不需要螺杆压缩机满负荷地长期运行, 并可减少螺杆压缩机的冷却系统, 对采用的大功率循环泵和高效快开隔膜精煤压滤机的给料泵加设相应型号的ABB系列变频器降低其运行电流, 实现泵类电机的节能;煤化工可以建设一套以甲醇驰放气为热源的蒸汽加热炉及相关蒸汽管道、驰放气管道合理利用煤气化装置副产蒸汽和变换反应放出的热量;通过基于螺杆膨胀机发电的单循环系统与双循环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回收冷却塔中流失热量, 以达到余热能源的梯级最大化利用, 发出的电并入企业的电网;装备制造单位在工艺编制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工艺的合理性、可行性, 在此前提下考虑生产中各工种间的能力平衡, 相应也就对不同的设备进行工序间能力平衡;发供电单位适当提高用户的功率因数, 充分地发挥发、供电设备的生产能力、减少线路损失、改善电压质量, 在矿井电力网的运行中, 实施动态滤波补偿, 提高系统电压水平。

2 战略实施与控制

根据能耗审计结果、节能潜力分析和节能技术改造方案的规划和建议, 提出具体措施如下。

2.1 加强节能目标责任制

根据“十二五”期间, 国家对企业下达的节能量指标为14.5万吨标煤, 2013年2月份之前, 集团技术中心在节能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完成企业的节能目标分解, 并对各子单位进行下达考核目标, 签订目标责任状。

2.2 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十一五”期间已建立了节能统计、监测、考核3大体系, 完善了节能技术、管理、工作3大标准, 2011年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精简优化了3大体系和3大标准, 但没有按照GB/T233331进行体系认证和评价。2013年1-6月份由集团技术中心负责实施能源管理工程, 技术中心主任为主要责任人, 以系统管理的方法将能源管理中的能源审计、管理控制、能源统计、节能监测、能耗计量等多项工作编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使各项能源管理工作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改变企业以往在能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之间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缺乏全面系统性的问题。

2.3 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

公司各单位自行负责本单位的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公司技术信息中心负责监督、指导, 主要责任人为集团和各单位主抓能源计量管理工作的节能领导小组成员。2013年12月之前按照GB17167-200617, 使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90%以上、受检率达100%。

2.4 实现能耗数据在线采集、实时监测, 建立并运行能源管控中心

引进自动控制技术和物联网技术, 2014年6月份之前各单位局域实现在线采集能耗数据、实时监测, 确保能耗数据准确, 生产稳定, 预防突发事故。2015年底龙宇煤化工完成能源管理中心示范工程。

2.5 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和加强能源统计分析

集团公司结合各单位生产工艺, 根据能源报表填报要求, 完善“能源统计管理办法”、“能源统计报表制度”、“能源报表审核要点”, 使能源消费统计指标设置得更加全面、科学和合理。

2.6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节能技术进步的工作

按照提出的节能技术改造, 积极落实上级节能减排文件精神和本公司“十二五”节能减排计划, 加大了节能减排资金的投入力度。

3 保障措施

3.1 组织保障

在节能减排各方面都需要加强企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和组织领导, 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节能体制及各级机构、有效地把政府要求企业做好节能工作的压力通过节能目标责任制等形式层层传递到各个企业管理层次和基层单位, 形成企业的节能动力, 并形成良好的企业与政府部门协同推进节能的合作机制。

3.2 制度保障

永煤集团“十二五”期间要着重完善和改进能源管理制度, 如: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业绩管理的相关制度、能源消费定额管理制度和能源消耗计量统计分析制度、节能奖惩制度、能源消费合理收费制度、新建项目节能审查制度、重点用能企业定期节能审计制度等等。

3.3 人才保障

永煤集团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强节能人员培训、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奖励有突出贡献节能工作人员等等。

3.4 技术保障

随着节能工作的深入, 技术节能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技术创新 (技术原创新、引进消化创新、集成创新等) 将在节能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永煤集团“十二五”期间要摸清企业节能技术需求, 有针对性地引进和推广节能新技术, 做好新技术示范工程, 通过示范推广提升能源利用水平, 加大节能科研资金投入。

3.5 资金保障

永煤集团将在“十一五”基础上, 加大节能专项资金的投入, 同时要鼓励运用节能新机制筹措资金, 如合同能源管理, BOT等, 利用社会资金加强企业节能技改力度, 淘汰能耗高、效率低的老旧杂设备, 提高能源利用率, 同时降低企业能源成本, 取得节能的长期效益。

3.6 政策保障

节能战略 篇8

关键词:节能减排,资源环境成本,财务评价

企业的战略环境与财务行为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一方面, 战略环境的动态性会不断影响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 进而影响其价值创造;另一方面, 企业面对环境动态性所采用的技术和业务模式也决定了企业的绩效。节能减排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战略地位不仅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形成了约束, 而且为企业的价值创造和持续业绩改进提供了机会。

从企业内部的动力机制来看, 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和企业自身成长周期的影响, 企业节能减排的战略选择可能遇到严重的激励问题, 而财务评价作为一种内部动力机制可以利用市场信号引导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从外部战略环境看, 节能减排对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企业主要还是一种经营约束, 它要求企业调整生产流程和财务行为。从财务业绩的驱动因素看, 以节能减排为激励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企业财务业绩和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更加具有多元性和社会综合性。

一、我国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存在的缺陷

1. 财务评价以短期财务成果为重点, 较少考虑战略性财务业绩。

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财务评价是一种对过去财务成果的短期评价, 企业为避免当前盈利水平下降, 一般会注重短期投资业绩, 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节能减排的微观规制下, 企业在短期内将增加一系列的内部成本 (包括常规成本、隐含成本以及或有成本) , 而由此发生的支出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形成现金流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 节能减排行为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收益贡献未能得到科学的评价。此外, 就节能减排单个项目的实施效果而言, 现有财务评价体系也不能做出完整的评价。

2. 财务指标设置与节能减排考评脱节。

现有财务评价体系对企业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绩效考评集中反映在社会贡献这项内容之中,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设置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目前对节能减排的考评主要采用能源和排放物的实物统计指标, 如单位产品能耗、单位服务量能耗、能源利用效率、通用产品的能源效率等。这种脱节的评价无法直接统一到企业财务层面, 从而影响企业节能减排的行为策略:一是受社会贡献指标权数 (目前规定为8) 的限制, 企业以完成相应实物量指标作为战略选择的行为策略, 难以形成对节能减排行为的长期激励;二是实物量指标不能直接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化、企业节能减排预期收益的现值, 从而导致对减排过程中的价值创造无法准确度量;三是企业对节能减排的投入一般以现金流出来反映, 而节能减排的评价指标以实物量指标反映,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无法进行节能减排的成本、效益和效果对比, 从而造成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不公平, 甚至诱发了某些企业骗取政府补贴的寻租行为。

3. 财务综合业绩评价低估了企业的环境影响。

我国企业的财务综合业绩评价以现有财务报告为基础, 由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四个方面的指标构成, 从静态角度综合评价企业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业绩。显然, 这里强调的是对企业自身利益的评价, 较少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在资源消耗上的机会成本以及在环境方面可能造成的负外部成本。

因此, 要想全面反映企业经营行为对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的影响, 科学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必须完善相应的财务评价体系。

二、节能减排视角下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构建

建立企业节能减排的财务评价体系必须明确两个基本原则:首先, 该评价体系是对现有财务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是在现有财务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系统资源和环境业绩的评价指标;其次, 该评价体系以科学的评价方法为先导, 通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确定相应的财务评价指标, 从而实现与现有财务评价体系的对接和融合。

1. 节能减排财务评价的方法选择:

EVA与BSC的结合。主流的财务评价方法一般包括杜邦财务评价体系、沃尔比重评分法、平衡计分卡 (BSC) 和经济增加值 (EVA) 以及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和财务因素的三重底线业绩评价方法。上述这些方法中除三重底线业绩评价方法外, 其他方法均较少考虑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然而, 三重底线业绩评价法很难成功运用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 其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企业 (至少每个产业) 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不可能相同, 计量难度很大。因此, 基于上文关于节能减排激励导向下企业财务业绩和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分析, 将EVA与BSC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运用可以构建节能减排视角下的财务评价体系。

(1) EVA与BSC两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优势。经济增加值 (EVA) 由税后净经营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额计算获得。平衡计分卡 (BSC) 从因果关系角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主要方面, 包括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它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以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 充分考虑了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以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

将EVA与BSC结合以后, 就可以形成更为科学的财务评价方法。首先, EVA建立了财务指标与企业价值的直接关系, BSC建立了战略动态与具体经营行为的关系。将EVA与BSC结合可以建立财务指标、价值创造、战略动态与具体业务之间的有机联系, 为科学评价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多元因素提供可能。其次, EVA考虑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将利润和资产占用通过机会成本这一因素联系起来, 在节能减排战略视角下引入减排和环境修复成本, 以一种更易接受的方式促使企业对投资收益、资源利用给予充分的关注, 促进企业协调战略与经营、财务行为之间的关系。再次, EVA与BSC结合是企业适应战略环境动态变化的必然选择。当涉及资产占用的机会成本时, 企业必然考虑投资是否满足了供应商、消费者、管理机构、社区、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这些需求将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机会。将环境资产资本化以后, 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的资本成本必然反映为一般市场风险的企业环境风险, 资产占用又是按照市场价值评估的, 从而综合反映了企业的现有经营效益和未来的发展能力, 使财务评价更为全面、科学。此外, 将EVA与BSC在企业层面结合能较好地实现评价与激励的有机统一。

(2) EVA与BSC结合后对现有评价指标的拓展。根据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成果, 能够定量研究的主要是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费用和环保收益。由于环境问题较复杂, 引入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财务评价体系仍然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可以将环境绩效分设货币计量的价值指标和非货币指标。价值指标拟增加:环保投资比率 (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 、环保费用比率 (环保费用成本/生产成本) 、环保收益比率 (环保收益/环保费用成本) 和环境修复成本;非货币指标拟增加:单位产品原材料资源利用、单位产品能源利用、单位产品水利用、单位产品排放物、单位收入污染物回收量。然后将增加的价值指标整合于BSC的现有四项内容中, 另外将非货币指标的环境绩效作为第五项评价内容。

2. 节能减排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1) 财务方面。盈利能力状况的基本评价指标设置EVA、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环境资产报酬率;辅助评价指标设置资本保值增值率、环境成本费用利润率等。资产质量状况基本指标设置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环境资产周转率;辅助评价指标设置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环境资产损失率、环境投资比率。债务风险状况基本指标设置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环境资产负债率;辅助评价指标设置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环境资产流动负债率。发展能力状况基本指标设置EVA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环保产品销售增长率;辅助评价指标设置总资产增长率、环境资产增长率、低碳技术投资比率。

(2) 顾客方面。指标设计中关于客户和社区的满意度衡量, 基本指标设置市场占有率、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客户利润率、客户忠诚度、社区满意度;辅助评价指标设置市场份额增长率、社区环境改善率。

(3) 内部流程。基本指标设置新产品投资回报率、研究开发费用率、环境技术和工艺开发费用率、环境产品开发能力、安全生产率;辅助评价指标设置新产品贡献率、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产品废品率。

(4) 学习与成长。反映人力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基本指标设置员工忠诚度、员工培训率、组织成员对资源和环境问题参与度;辅助评价指标设置员工培训费用增长率、组织关怀度、员工建议采纳比率。

(5) 环境表现。基本指标设置环境法规执行率、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污染物回收利用率、环保费用比率、环保收益比率;辅助评价指标设置单位产品原材料资源利用、单位产品能源利用、单位产品水利用、单位产品排放物、单位收入污染物回收量。

三、结论

以上是将EVA和BSC结合运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笔者参照现有国有企业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了节能减排视角下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体现了财务评价、企业价值创造与战略实施过程相统一的优势。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经营业务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上述评价过程中所具体运用的评价指标也必然存在差异, 这里主要是提供一个一般性的评价方案。

【注】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 (编号:08YBB359) 和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式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复初.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2].Feess E., Hege U.Safety monitoring, capit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3;4

[3].Graham Hubbard.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beyond the triple nottom line.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9;8

[4].Hillman AJ, Keim GD.Stakeholder value, stakeholder management and social issues:what's the bottom lin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

节能战略 篇9

纯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电池、电机尤其是电池技术是制约纯电动汽车普及的重要问题。从电池生产行业情况来看, 基本上可以满足目前的电动商用车、低速电动车的要求。尤其是可以小范围地满足低端的电动乘用车要求。电机以功率密度等方面作为指标参照, 目前国内电机的技术水平也可以支撑电动商用车、低速电动车和相当一部分电动乘用车的产销。也就是说, 现在的中国电动汽车的零部件, 特别是电机和电池的技术状态已经可以入门做电动的乘用车, 但是, 距离正常的和燃油车相比较的电动轿车, 还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 国内纯电动汽车年销售量还不到一万台。电池成本高, 续航里程短, 电池寿命短是困扰纯电动车大规模推广普及的最大问题。如果采用电池租赁方式, 可以快速充电。另外采用分箱充电方式, 可以有效提高电池使用寿命。这样一来, 可以有效弥补纯电动车的先天缺陷。

近年来, 北京市出台了30多项法规和标准保障电动汽车的运行。到2012年底, 北京市将形成500辆纯电动公交、2 000辆环卫车的运行规模。

节能战略 篇10

1 我国化工行业节能现状的分析

化工行业主要是从事化学工业生产和开发的能源工业以及基础原材料工业。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 它对经济发展、国防事业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化学工业本身的缺点和局限, 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高, 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

当前, 由于在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上的滞后, 导致我国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水平落后, 也使得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现状持续得不到缓解。从而导致我国化工行业的能耗量始终排在全国工业领域的前列。而化工行业的废水排放量甚至长期高居全国工业领域的第1位。2008年, 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排放工业废水43.82亿吨, 工业废气4.04万亿立方米, 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1.71亿吨, 分别占全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三废”排放总量的20.2%、10.0%和9.6%, 分别位居第1位、第4位、第6位。此外, 化工行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COD62.4万吨, 氨氮化合物11.7万吨, 二氧化硫185.1万吨, 烟 (粉) 尘112.2万吨, 排放量均位居全国工业部门前列。如此严峻的节能环保形势加重了化工行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和任务。

2 节能减排新技术的探究

2.1 发展化工行业循环经济模式

所谓的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念就是打造产业发展的循环生态产业链模式, 即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入手, 推动化工行业生产的废物循环再利用, 从而降低废物产出率。而随着循环经济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认可, 一些石油化工企业开始尝试在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上的探索, 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如重庆市在2009年已初步形成以建峰化工为代表的天然气—合成氨—尿素—胺类衍生物、以川维厂为代表的天然气—乙炔—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维尼纶纤维和精细化工产品等四大化工产业链。事实证明, 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来减少化工行业的废物产出和能源的再利用, 不仅可以推动化工行业的节能减排, 也对资源再生项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 采用新型节能减排技术—空气冷却器

空气冷却器广泛应用于炼油、石油化工塔顶蒸气的冷凝工业中, 在长时间的实际应用中, 空气冷却器已经得到了化工行业小范围的认可, 在节能环保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是从整个化工行业来看, 空气冷却器节能技术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从实际来看, 空气冷却器有很多的优点, 它可以节省大量工业用水, 减少环境污染, 降低基建费用。特别在缺水地区, 以空冷代替水冷, 可以缓和水源不足的矛盾。如此看来, 空气冷却器在节能方面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因而这项技术应该在化工行业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2.3 采用节能型生产工艺

采用节能型的生产工艺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能耗量。而要降低产品的生产能耗量就要切实改造和提升化学产品的生产工艺技能。改造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技能, 要加强对生产工艺的节能环保的重视, 强化生产工艺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避免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间断, 以导致对能源资源的浪费。特别要降低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装置的加热或制冷等状态转化中能源的消耗。

2.4 采用生物质基节能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 资源枯竭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化工企业要谋求长远发展, 就必须开发新能源, 生物质资源是一种数量可观的环保型可再生资源。同时, 生物资源与化石资源从生产转化上来看, 有一定的共性, 是可以兼容发展的。因而, 生物质资源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生物质资源研发的力度。当前研发出的生物质资源是普遍采用热化学的方法来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 将其加工转化为一定的中间物质, 然后再将中间转化物转化为生物质基产品。同时, 在工艺生产的过程中, 还可以利用生产过程中的高温余热来发电, 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2.5 有效利用余能资源

化工产业的余能资源是指某一热工艺系统排出的未被利用的能量。余能资源可以分为余热资源和余压资源两类。即在生产过程中一部分热能通过散热或者废物等中间媒介排放或者散失到外部环境中, 是一种可回收利用的能源资源。而目前我国对这种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率还比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化工产业生产过程中的余能资源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再利用, 特别要加强对冷却水排放中的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的技术研发, 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降低能耗、节能减排的目的。

2.6 推行清洁生产

加快推行化工行业的清洁生产, 从生产源头和工艺生产的全过程中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降低资源的消耗。清洁生产的核心理念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增加效益”。它改变过去的先生产、后治理的后期治理的生产方式, 而是采用从源头和工艺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式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生产方式, 帮助化工企业走出生产误区, 形成清洁的工艺生产模式。而推行清洁生产的工艺模式, 从根本上来说, 还是要着力解决关于清洁生产的技术问题。它关系到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对工艺生产流程的把握、生产材料的选择、废物循环利用的方式和途径的选择等。要细化各个环节, 串联各个工艺生产部门, 实现化工产业工艺生产的清洁化, 以此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和扩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3 结语

目前我国的化工行业仍然面临高耗能、高污染、以及节能环保效果不明显的困境。所以, 对于化工行业来说, 寻求一条适应绿色发展的高效环保之路, 就显得尤为重要。树立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战略眼光, 多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 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 增强化工能源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加强对工艺生产过程的控制, 充分发挥化工行业在节能环保上的发展潜力, 实现我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化工行业也迅速崛起。但是, 由于化工行业巨大的污染性, 而使其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源头之一, 在当前追求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大环境下, 化工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重点探析了关于化工行业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战略选择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化工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清洁生产

参考文献

[1]张惠兰, 李春燕.河北省中小化工企业节能减排融资需求诊断与评估[J].河北企业2009 (11) :121-123

[2]鞠付栋, 陈汉平, 杨海平、杜奇、王贤华、张世红.化工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和战略选择[J].化工进展2009 (28) :1-5

[3]吕子胜.化工企业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工作[J].理论探讨, 2010 (10) :252

上一篇:农业机械化人才下一篇:设计师与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