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2024-08-09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精选12篇)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1

摘要:本文针对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论述了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提出了发展对策, 为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作用,对策建议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没有农业现代化, 就没有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 农业机械化渗透和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因此,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对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以陆川县为例, 陆川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 农业机械化通过不断推进和发展, 目前已有一定规模。全县农机总动力为40万k W,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2%, 但相对于机械化程度发达的地区来说, 陆川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 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识不够强。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农业生产效率低。三是农机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少, 全县只有农机专业合作社6个, 而且规模小, 缺乏专业化、规模化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 农业机械作业仍以农民自我服务为主。这些因素不但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对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适应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机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提到首位。一是生产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的应用, 有利于改变农业的自然属性, 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综合生产力。二是乡村文明进步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进步和发展, 农业机械化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促进了现代农业文明和农村社会进步。三是农民生活富裕也需要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促进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促进小城镇发展, 为农民群众开辟更为广阔的经济收入空间。四是改变村容村貌也需要农机化的支持, 广泛使用农业机械, 可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 提高农村生活环境。因此,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村生产力, 彻底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风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和基础, 是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 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来, 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但农业机械和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农民对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另外, 绝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 对先进农业机械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要确定农民在农业机械化中的主体地位, 适时地增加各级政府的投入, 对购买农业机械给予一定累加补贴, 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二)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政府必须不断转变职能, 提升服务水平, 从政策、资金、技术推广、监督和管理等方面, 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引导和服务, 为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创造良好条件。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契机, 整合资源, 在条件成熟的地方, 合理引导农民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 适度集中土地, 进行平整改造,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以利于机械作业。

(三) 加大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

近年来, 陆川县在农机生产企业新产品研发方面也有很大的投入, 但整体上还是处于中低端市场为主, 科技含量不高。因此, 要引导农机生产企业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广大农民需求, 研发、推广先进适用、高效率、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 有目的、有组织地面向农民宣传、普及先进的农机化科技知识, 引导、帮助农民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成果, 不断提高农机化水平。

(四) 大力扶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发展。

注重培植农机大户, 组织农机服务队包片作业, 以提高机械的作业效率。对农机重点工程项目和机械化示范园建设给予有力的财政支持,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向农机投入, 通过税收减免、贷款倾斜、专项设备购置补贴等方式, 加大对农机专业服务企业、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机专业大户的扶持。

(五) 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水平。

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健全农业机械化管理制度、安全监理制度。坚持“农业结构调整到哪里, 农机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原则, 大力加强县、乡镇级农机管理服务机构的建设, 实现农机服务组织的创新。积极组建各级农机协会, 扶持基层农机大户, 形成一个由农机主管部门指导, 农机协会和农机户自身管理, 适应农村生产需要的农机服务体系, 加快农机管理制度化, 农机服务市场化的步伐。

(六) 加强农机技术培训。

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 既是农机化发展的需要,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加大对农民特别是农机化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 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 向农民介绍新技术新机具, 增强农民和农机大户的服务能力和经营水平。充分利用农机培训机构的现有资源, 积极开展适合市场需求的针对性技能培训, 如加强农机使用和维修技术的培训, 增强农民的增收能力。通过兴办各类农机化技术培训班、现场演示会、发放技术宣传资料等形式, 让农民了解农机、热爱农机、普及推广农机节本增效新技术。使农业的增长方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

(七) 推进农机依法行政。

要加大农机监管力度, 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 要进一步探索农机安全管理的科学监管机制, 加强农机安全监理网络、队伍和装备建设。以拖拉机专项整治为载体, 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及其驾驶人员的安全监督管理。以质量监督为重点, 依法全面加强对生产、流通和维修领域以及在用农机的质量监督, 维护农机市场秩序。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 建立文明执法, 优质服务的工作机制, 全面提升农机监管人员的执法水平, 确保农机有序快速发展, 为构建和谐、安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贡献。

由上可见,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必将极大地改善农业劳动生产条件和农村的村容村貌, 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 要把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 把农机化工作全面落实到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实际行动中, 推动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2

莱阳市农机局 王健春 于志良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解放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节本增效,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农业机械化投入,实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但与农机化发展的形势相比,投入资金仍相差太大,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投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和实用新型农业机械,依靠政策性资金的拉动,实现农业装备的优化升级。

二、尽快出台农业机械燃油补贴,以降低农机作业成本,保护农机购置户的利益,减少农业投资,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大农机服务产业化投资,以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作业公司和农机大户的快速发展,使其形成规模,增强服务功能。

四、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场,围绕建设粮食产业机械化示范场、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示范场、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示范场、农机服务产业化建设示范场等,总结经验,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以示范带动,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继续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通过农业机械的发展,使解放出来的农民工,掌握一至两门专业技术,以增强谋生本领。

六、加大田间道路建设力度。近几年各级对乡村道路建设,注入了大量资金,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惠农政策的好处,但随着大型农机的推广,田间道路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应加大田间道路建设的投入,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大型农机的需要。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新农村建设;农机化;农机

一、通榆县农机化发展现状

1.“十一五”期间通榆县农机事业主要成就。分析我县农机事业的形势,首先是要明确我县农机事业的发展现状,明确在什么样的起点上进行发展。为此,简要地回顾我县农机的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机事业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了发展:一是农机基础建设成就瞩目。以实施购机补贴、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工代赈等项目为依托,在农村机电提灌、人畜饮用水、乡村机耕道建设、新机具推广运用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县现有乡村道路1152公里。全县172个行政村中,目前已通乡村公路的村有13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5%。特别是2002年农机部门管理乡村公路建设工作以来,全县动工修建73条381公里,占总里程33%以上。共投入资金3800多万元,其中各级财政导向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等项目驱动资金430万元,引导和带动农民投资3370万元,完成土石方460万立方,农民投工投劳120万个。

二、农机化水平取得新进展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总要求,头一句就是“生产发展”,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而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助推,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必将大力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农机行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提法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更加具体,要求也更高。“十一五”提的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今年1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为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对农业的扶持,2006年国家在加大对“三农”财政支持的同时,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也在加大。具体讲,2004年中央财政的购机补贴资金为7000万元,2005年为3亿元,2006年增加到6亿元。充分表明党中央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加上2004年国家颁布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总体上看,党和国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现代大农业,解决“三农”的全局出发,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是我们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三、农民对农机化认识不断深化提高

我县属于风沙县,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农业生产环节发展机械化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农机部门也一直致力于农机科技推广,努力寻求适合我县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到目前为止,总体上我县的农机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机电提灌、农业副产品加工、机械植保与脱粒、农用运输等各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农业机械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民日常生活和农村经济建设之中。我县通过实施2010年国家购机补贴项目,促进了耕作机械的推广运用,对农机化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也使广大群众对农机化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农业机械不仅简单地为农民提供了一种生产工具,而且是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手段和渠道,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主导作用,为农民服务

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要冷静分析,理清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中发挥农机部门应有的积极作用。

1.积极主动,当好参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农机部门一是要立足于当前。结合农机的工作实际,从当前的工作抓起,从能够做的事情做起。二是要着眼于长远。要认真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制定“十一五”农机发展规划,认真理清当前、近期、中长期发展思路,谋划发展措施,把新农村建设中农机的目标任务具体化。特别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又要坚持实事求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我县的情况分析,属于贫困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浅丘、深丘纵横交错,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市属于后进之列。我县农机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都要立足于这个实际来统筹谋划。我们的观点是,在机遇面前不能忘记自身的困难,不能脱离自身的实际,提出好高骛远的目标;在看到困难和问题的同时,不能消极等待,错失发展的良机,要积极而为,努力奋斗!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要积极向县委县政府作好汇报争取重视,向省市业务部门积极争取支持。同时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统一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把全体职工的思想、精力都统一到发展农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

2.认真实施“十二五”农机“111213”工程,加快农机发展。通榆县农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归纳起来就是实施“111213”工程。即:在“十二五”规划期间,通过实施攀西项目、以工代赈、扶贫等项目,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11”指新建整治乡村机耕道110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12”指新建改造电灌站120座,新增有效灌面19.5万亩,恢复灌面16.7万亩;加强农机科技推广,推广耕整机500台,播种机、栽秧机100台,植保机械20000台,微喷灌等节水灌溉3000亩。“13”指发展农机总动力达到13万千瓦;规划总投资2.3亿元,到2015年全县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十二五”期间我县农机化的发展重点是农机科技推广和培训。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育苗、播种、栽插、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脱粒、收获、农副产品加工等农业机械的示范、推广运用和技术培训。通过推广新机具,提高农机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简介: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4

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即:在工业化初期, 农业支持工业, 是一普遍的趋势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势。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显示, 我国进入了工业支持农业,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的新阶段。在人类漫长的农业文明中,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 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 是推进农村工业化、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

二、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是改造传统农业最主要的手段。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 需要依靠农业机械作为载体和桥梁。例如实施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等农业节本增效新技术, 是人畜力所无法完成的, 必须依靠农机动力才能得以实施。新型的农业机械, 也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 为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不仅需要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也需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 增强“藏粮于地”的能力。由于农业机械不仅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能够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确作业, 从而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据专家测算, 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 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

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首先, 从劳动力结构看乡镇企业、进城务工和从事多种经营的这部分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 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数量在减少, 总体素质在下降, 老龄化趋势明显,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就必然要求机械化的劳动替代。其次, 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 “三夏”、“三秋”季节性劳动力严重不足, 如果不能提高机械化水平, 要求提高农业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目前, 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 在“三夏”“三秋”等农忙季节, 也不得不赶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 成本相当高, 在这些农忙季节, 农民工每次返乡需要20~30天, 按照每个农民工平均月务工收入600元计算, 加上往返路费和自身消费, 平均每次1000元左右的成本:第三, 从劳动者的观念看, 随着社会的进步, 劳动者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伴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以及农业机械的日益普及和作业成本的降低, 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生产条件,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机械化水平, 农民观念的变化, 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具有浓厚的社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源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适应农村深入改革的形势的需要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5

《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十届人大第三十次会议审定通过,并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是农机事业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农机化工作迈入了依法促进与管理的新的历史阶段,必将促进滨州市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快速发展。

一、《条例》出台的深刻背景和重要意义

《条例》的出台,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首先,随着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机化越来越重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愿望日益强烈。加快发展农机化的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和发展机制已经具备,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加以推进。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积极落实各项扶持促进措施,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农机化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新途径,探索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需要通过地方性法规加以规范和明确。另外,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现实情况来看,也存在对农机化认识不够、职责不清、扶持力度不够、发展不平衡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有关条款也有待进一步细化,需要通过地方性法规加以解决。在这种形势下,省人大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结合我省实际,颁布了《条例》,从法规层面规范和完善了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农机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执法环境。

这是继2004年6月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之后又一部地方性农机法规,是《促进法》的延伸和细化,它对农机科研、农机产品的质量保障、社会化服务、扶持措施等若干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职责、如何操作都做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迈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必将对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全市农机化水平大幅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

近几年来,全市农机化工作实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自2004年起至今在全省统计的十七项主要农机化发展指标中按人均我市位居前列,其中有五项居全省第一位,其余大都居于前八位。滨州农机化整体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农机监理、农机修配、农机项目管理和新技术推广工作受到了省农机办的表彰;农机科研培训、农机技能鉴定、农机跨区作业和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受到了农业部的表彰。

(一)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装备结构得到优化。“十五”期间全市农机总值年均增长3%,农机总动力年均增长5.5%;2006年全市农机总值、农机总动力分别达到24.04亿元和496 72万千瓦,较上年分别增长5.6%和2.9%。大中型农业机械迅速增长,小型机械比重下降,农机结构趋于合理。2006年全市大型拖拉机达到6847台,中型拖拉机达到7803台,分别比2005年增长4.7%和21%,而小型拖拉机减少了6.7%。

(二)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及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后,玉米生产机械化成为农机工作重点,全市农机部门上下联动,采取多项扎实有效的措施促进这一工作的开展。2005年玉米联合收割机达到325台,是九五末的64倍;2006年发展到743台,较上年增长1.3倍,秸秆还田机发展到1217台,比上年增长47.5%。2006年全市玉米机收面积达到45.33万亩,机收率达15.8%,比上年增加9.6个百分点,秸秆还田284.28万亩,增长28.5%,秸秆青贮量达到50.8万吨,增长7.9%。预计今年全市玉米机收面积将突破90万亩,机收率超过30%。

2005年,全市农机作业总收入达9.5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2.2%;2006年农机作业总收入达10.1亿元、全市实现农机服务产值13.07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15%和7.04%,2005年农机经营服务为农民人均增收268元,2006年达283元。

(三)财政扶持农机化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农机化发展的项目资金达1200万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3.8倍。2005年争取各类农机项目资金达到325万元,2006年达到了555万元,比上年增长了70%,2007年预计可达到1200余万元,是2006年的2.6倍。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购机热情,促进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农机科技含量“升温”,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化作用与地位与日俱增。

“十五”期间以至2006年,全市开展了以创建“平安农机”为目标的农机安全“一县、十乡、百村、万户”示范活动,成效显著。连续五年未发生特大农机事故,事故率降到万分之二以下,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安全先进单位。

(四)农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平安农机”建设扎实有效。

(五)农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十五”以来,国家和各级人大、政府非常注重法规建设,先后出台了若干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管理的执法主体地位,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赋予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及驾驶员牌照、证照核发,联合收割机及驾驶员牌照核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核发,农机培训学校资格证书核发等行政许可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确立了农机化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国家扶持农机化的有关政策和措施上升为法律规范,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条例》的颁布实施,与《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一起构成了促进农机化发展与管理的法规体系,为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深入贯彻《条例》及其他农机化法规政策,促进全市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6

【关键词】 农业高校 科研 新农村 建设

“十五”以来,吉林农业大学通过科技示范区、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新农村建设帮扶点、科技专家特派员、“12316”新农村热线专家等的有效运行,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推广实用技术400余项,解决阻碍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难题近百个,引进推广新品种150余个,采取不同形式培训地方科技人员及农民240余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近1600万份、实用技术录像100余套,累计技术增收80余亿元。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的技术支撑下催生了一批支柱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在示范区建设方面

“十五”来,学校先后在吉林省建立了17个农业科技示范区,其中2006—2007年度建立示范区1个,继续建设10个构建了中、东、西部及城郊等四种不同生态区域的技术模式。如西部绿色食品系列开发示范区推广了一批实用新技术和新品种,建立了特用玉米、绿色谷子、红辣椒和大鹅等4个主导产业,形成了“公司+专家+协会+农户”四位一体的运行模式,辐射带动农户5000余户,带动土地专业化、规模化4000余公顷,使农民增收1.17亿元;中部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推广了一套以“三三制”(深翻、深松、灭茬各三分之一)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效益型农作制,使斤粮成本降低了9分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80%的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转移出来,为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同步进行树立了典范。

(二)在专家大院建设方面

按照“专家领办、企业主体、项目推动、市场运作、典型示范”的原则,围绕吉林省发展玉米、大豆、畜牧和特产特色经济,学校在全省不同产业带建设了15个省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20个市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其中,2006—2007年度建立4个市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初步形成了 “专家+公司+协会+农户”、“专家+企业+农户”、“专家+示范基地+农户”、“专家+推广站+农户”等模式,专家大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农民致富的源头。

(三)在新农村建设帮扶点建设方面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吉林农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成果,落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2006—2007年度,学校在伊通县伊通镇新四村、小营城子村、二道镇宏明村、黄岭镇迎风村、景台镇、白山市八道江区七道江村、长春市双阳区奢岭镇幸福村等地建立了8个新农村建设帮扶点。

针对帮扶点的实际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调研,对新农村园、田、路的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该村的规划设计,指导村镇环境治理,研究经济发展目标,监督检查施工建设等。 2006年胡耀辉副校长两次带领科研处人员及相关专家,深入到伊通县伊通镇新四村和小营城子村等帮扶村镇进行实地调研、现场咨询及座谈,对道路建设、上下水、厕所、生活垃圾处理、桔杆处理等问题做了详尽的了解;现场咨询、解答农民提出的诸如水稻现阶段易出现的病情,玉米密植问题,玉米、水稻品种改良、玉米螟生物防治等问题;专家组与农民就粪便处理、桔杆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测土施肥、品种改良、种植养殖技术、庭院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两次调研后,制定、完善了吉林农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扶方案,明确了帮扶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明确职责和任务分工,确定了帮扶工作进行规划等,并上报省政府及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过努力,小营城子村已经投入资金128万元,建设一栋236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打深水井一眼,铺设自来水管线4400米,有91户农民用上自来水;修4.5米宽的水泥路2300米;修建卫生厕所100个;修下水管道700米;整修村文化体育广场3000平方米;村内柴草垛全部移出村外,村屯卫生进行了彻底清理,全村居住、环境条件得到了改善。

(四)在农村科技培训方面

加大农村各类人员培训力度。近年来,吉林农大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通过信息网络、校外基地、示范区、专家大院以及设在学校的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中心等机构,对全省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通过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数据库和专家智能系统,提高了培训水平。同时,有25名专家成为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专家,随时为广大农民朋友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五)在校(县、企)合作方面

吉林农大按照“项目启动、互惠互利”原则,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相关县(市、区、企业)开展了共建活动。2006—2007年度,与17个县(市、区、企业)进行了合作。目前,共与38个市县区(企业)签订了长期共建协议,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与安图县签订长期共建协议,优先选送优秀毕业生到安图县工作,双方围绕轮叶党参深加工、主要中草药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合作,创立了校县合作的“安图模式”。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7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居主导地位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实现农业现代化, 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机械化是运用农机装备进行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 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重要标志。机械化方式在农业生产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 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1.2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 其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如: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化肥深施、高效收获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 通过高精度机械的动力和速度才能达到。农业机械代替了人畜力在耕、耙、播、收、植保、排灌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繁重劳作, 极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实践证明, 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 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缩短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进程。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耕种、播种、病虫害防治、储藏保鲜、深加工等主要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1.3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 提高生产效率, 以释放更多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 为外出打工的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 农业机械化发展, 实现了农工双赢的好局面。因此机械化为国民经济做出了贡献。另外机械化使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急剧下降, 使更多的人从事其他的工作, 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 使社会经济更加繁荣。

1.4 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农业机械化把农业从人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 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农业机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 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大量先进适用的机械作业装备的推广应用, 实现播种、中耕、灌溉、施肥、植保、收获等方面的精确作业, 使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2.1 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地少、农民收入低、积累少, 我国与其他已实现机械化的国家不同, 我国的农机不仅要成为代替人畜力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手段, 而且要作为农民节约成本、勤劳致富的工具;农民购买大型农机不仅为自家服务, 更重要的是要开展社会化服务。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 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 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农机大规模作业, 促进农机的共同利用, 合理配置农机资源, 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效益, 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路子,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发展农机市场, 协调和引导服务, 提高农具利用率, 让农户节本增效, 这是农机化发展不竭的动力。

2.2 要坚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

农机化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机制创新, 要采取技术攻关、实验、示范等措施, 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科研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要加大保护性耕地、秸秆综合利用、高效植保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旱作节水等节能、环保、增效的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力度,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努力创新农机化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机制、工作方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不断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又快又好的发展。

2.3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农业机械是一种劳动工具, 其效益更多地反映于社会效益、长效效益和人类生存环境效益方面, 属于“潜绩”工程。一段时间以来, 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 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 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增长。在这种片面的发展观指导下, 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片面的政绩观, 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 热衷于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 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 而对直接反映在我国GDP经济考核指标的农业机械化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或者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

2.4 制定政策法规, 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其产业的弱势特征和需要扶持保护的本质特征日显突出与重要。推进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和市场主体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更需要政策法规的促进和保障。对农业机械化采取必要的扶持, 是农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符合WTO的相关规则, 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2.5 因地制宜, 开创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局面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转移状况、农机化技术成熟程度和经济效益状况差异较大。在这种条件下, 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点, 就应该因地制宜, 重点突破, 从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逐步发展。在发展步骤上, 采取先小麦后水稻、玉米及经济作物。先经济发达地区后经济一般地区, 先主攻农作物生产主要环节后解决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技术,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积极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逐步构建以农机科研推广为基础、人才为保障、产业化为发展目标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农机科研在突破单项作业技术的同时, 着力解决农业机械化综合技术, 优化结构。同时, 加快引进、消化国外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 发展农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在资源环境方面, 应加大推广保护型、节约型, 转换型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8

1.1 农业机械化决定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程度

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 生产的发展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 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 要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 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 这就需要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因此,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2 农业机械化是农民生活宽裕的保障

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替代农业劳动力, 节省劳动时间, 节约劳动成本, 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撑及强大的保障。

1.3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村村容村貌整洁的需要

采取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既能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 又可降低地表扬尘, 防止水土流失, 使农村最根本的两种自然资源———耕地和水得到保护和利用;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 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 促进农村村容村貌的整洁。

1.4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正处于战略性调整阶段, 与此同时, 农机服务的系列化、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 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 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 由种植业向畜牧、水产业, 由产中向产前、产后, 由种植、中耕、收割向储藏、保鲜、加工, 由设施农业向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延伸和转变, 机械化作业几乎覆盖了农业的一切领域。面向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已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一是机械的载体属性, 保障了人力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的实施;二是机械作业的规范性、规模性, 保障了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三是机械化的高效性, 保障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和城镇化。

1.5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1.5.1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的物质基础

机械作业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化科学农艺要求, 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 改善了生产条件,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1.5.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说, 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 而没有机械化也就谈不上工业化。

1.5.3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 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因此, 无论从长远还是当前来讲,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步骤。

2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和要求

2.1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机械化投入格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按照“十七”大和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 把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并结合当地实际, 把农业机械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措施, 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协调其他资金投入到农机发展中, 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农机投入格局的形成。

2.2 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首先, 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以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来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 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 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 增加农民收入。其次, 发挥农机装备优势, 以农机挖掘农业潜力来促进农民增收。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发挥农机作用,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二是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高效农机, 加快农机服务和市场化和社会化进程, 推进农机规模化和标准化作业。

2.3 农机农艺结合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空间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推动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和谐农业,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拓宽空间。加快完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 提高农业机械的适应性,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

3 总结

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功能多、能耗低、效益好、适应性强的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 必将极大地改善农业劳动生产条件和农村的村容村貌,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能力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推动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的稳步发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摘要:阐述了发展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并就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了建议, 为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建设新农村的引擎,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的5项标准中,大部分标准与农业机械有着密切的联系[1]。因此,建设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要先行,而且势在必行。

1 新农村建设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客观需求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的重点。现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推进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的关键要素[2]。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事实表明,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实现农业机械化,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及相应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因此,农业机械化是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保障[3]。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新农村建

设的客观需求,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手段。

2 江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机械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特别是“九五”以来,农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机作业量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很大提高。近几年来,江西省农业机械需求量呈现强劲增长的势头。截至2006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约2.1×107kW,比上年末增长20.0%。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约为5.2×106kW,增长20.0%;联合收割机达1.67万台,增长36.5%;农用运输车为1.39万辆,增长19.0%。随着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提高,全省农业机械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早稻机耕面积为90.4万hm2,机耕水平达65%,水稻插秧机猛增至1350台,机插面积达3.2万hm2,同比增长2.3万hm2,增长2.7倍,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服务突破了长期以来单一发展的格局,逐步由水稻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农业机械化服务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4]。

据江西省农机局的信息显示,2007年国家与省级财政提供的农机购置补贴达3 400万元,同比增长48%,市、县两级财政安排农机专项资金为932.2万元,较上年增长33.2%。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激发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全省农民投入购置农机资金4亿元,购置各类农机具1.28万台(套),均较上年增长10%,创历史新高。农业机械化的突飞猛进,使得农机作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7年,全省早稻机耕水平达65%,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预计早稻机收水平可达到41%,提高10个百分点。购置农机补贴政策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江西省以丘陵地形为主,土地经营规模小,户均耕地有限,制约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为体现公平,在肥力与地理等条件相同情况下平均分配土地,造成了土地的分散化经营,农业机械作业受到限制[5]。

现有动力机械使用效率低,成本回收慢。目前正在使用的动力机械数量不足,配套农具单一,适用机具只能小型化,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强、闲置时间长、利用率低,投资几千元只用几十天,投资购买收回成本慢,导致农民不愿买农机的局面[6]。

管理工作单纯依赖行政手段,运用市场经济创新工作思路与开拓局面还不足;科研和技术服务体系滞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支持职能转变后,新的政策支持机制发育不全,制约着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活力;新产品开发受科研资源规模、实力与财力所限,缺乏战略性谋划,新产品档次低、市场份额小、生命周期短,与国内外先进科技差距较大,不能根本解决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难题[7]。因此,把现有困难和江西省优势相结合,提出服务于新农村的农机化发展思路,势在必行。

4 农业机械化为江西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策略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结合江西省情,努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新的农机化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4.1 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机服务

产业化步伐

按照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县、乡(镇)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事业性质,落实农机技术推广和安全管理等公益性职能,做到职能到岗、责任到人、经费到位,稳定和加强公益性农机推广服务机构与队伍;积极培育与发展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从耕作、栽插、收获到加工的“一条龙”服务,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机跨区作业,壮大农机作业市场。

4.2 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组织农机、农艺、企业等各个方面的技术力量,实施联合攻关,积极探索既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又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和耕作方式,着力解决好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问题,推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作业和机械化生产,推动农机化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8]。坚持可持续发展,适应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要求,加大稻草综合利用、化肥深施和农机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

4.3 强化农机法制化管理和农机公共服务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变化,转变管理办法,创新农机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进一步在全市建立以农机补贴和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个人和服务组织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同时,稳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和保护体系,充分发挥补贴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民和社会资金投资农机,从而发展农机[9];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鼓励高校企业横向联合,让更多的新技术与新成果走入农业,惠及农民。

5 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化高科技时代,未来的农业将是信息化的精细农业。我国将全面实现全过程、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根据江西省农业机械化现状,探索一条符合江西省实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路子,推进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是每一位农业机械化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赵挺俊.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J].农业装备技术,2006,32(5):8.

[2]白人朴.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机械化[J].现代农业装备,2006(8):4-9.

[3]胡桂秋.农业机械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J].湖南农机,2006(9):4-7.

[4]吴彦红,刘云,严霖元,等.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J].农机化研究,2004(6):30-33.

[5]宋奇飞,陈丹红.加速江西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几点思考[J].农业考古,2006(3):231-233.

[6]刘燕德,欧阳爱国,严霖元.试论我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新世纪发展思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3):465-468.

[7]杨建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机化发展思考[J].四川农机,2006(5):6-9.

[8]邓建平.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J].农机科技推广,2006(6):6-8.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10

一、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我县从2006年开始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紧紧围绕我县新农村建设“一年突破、三年见效, 五年变样”目标和“二高、四化、五通、五改、五建、六有”标准, 农业机械化大有可为。

(一) 农业机械化是培育新农民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建设新农村, 还是发展农业机械化, 都为的是农民, 靠的也是农民。肥东县农机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强化人本观念, 在普及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中, 着力加强农民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通过开展农机技术培训, 组织农机科技进村入户, 使农民掌握新技术, 增强了致富技能。2006年全县培训农机操作人员、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达1108人次。二是通过创办农机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新农村建设中, 创办农机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好形式, 农机部门因地制宜地创办了一批农机合作组织。古缄镇古城村机手薛贤松购买了一台久保田PR0488联合收割机, 组织本地近20台联合收割机编队开展跨区机收, 年作业总面积4万多亩, 形成了收割专业合作组织。桥头集镇桥膏村农民倪本荣2005年购买2台大型拖拉机, 带领周边农机手组成了拥有8台拖拉机的机耕服务队, 为本县、肥西、巢湖、合肥等地农民开展机耕服务。目前, 全县这样的农机合作组织已有10个, 吸收联合收割机手、拖拉机手400多人。通过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 引导农机户走向市场,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创业致富。2006年, 全县专业农机户发展到近600户, 农机作业服务收入达500多万元, 农机户成为新型农民的先行者、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三是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文明成果, 促进了农民素质全面发展。目前, 我县农村一年中最繁忙的“三秋”季节, 已从原来的持续一个多月缩短到15天, 农民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

(二)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措施。

长期以来, 人畜混居、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在乡村普遍存在又难以解决,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紧迫问题之一。随着农业机械对人、畜力的替代, 现在全县许多乡村变成了“无牛村”, 原来的牛棚不见了, 畜粪污染迎刃而解, 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 通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 逐步解决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以及施肥不当造成的水源污染, 促进土壤改良, 增加土壤有机质, 促进了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节本增效, 加快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步伐。

(三) 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方略, 一方面, 国家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既扶持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 又有效拉动了农机市场需求, 加快了农机工业振兴。2005年以来, 连续三年在全县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60万多元, 补贴购置农机具407台套, 带动农民投入3600多万元。不仅推动了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飞跃式发展, 对全国农机产业也是一种贡献。另一方面, 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 富裕了农民, 通过农机部门组织“引机入东”和“东机出征”,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迅速提高, 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走向工业和城市, 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 增加了农民收入。虽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了, 但全县粮食生产非但没有下滑, 总产还在逐年增加, 这其中农业机械化功不可没。

二、农业机械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 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农业机械化工作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农机装备能力建设。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性能优良的农机装备, 推进农业生产关键生产环节的装备能力建设。二是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规范管理”的原则, 继续培育农机市场, 着力打造农机品牌, 引导发展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组织、农机中介组织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建立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建立一批长期性、基地性、具有指导意义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 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培训服务, 使农机示范园区成为农机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技术推广“三位一体”互动发展的基地。

(二) 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引导, 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投入体系

一是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 要保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二是要加大对农机推广、培训机构等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 并纳入财政预算。三是要加大对农机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并纳入财政预算。四是对农机合作组织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五是对农机作业用油给予补贴优惠。据调查, 油料支出一般占农机作业成本的三至四成, 机手对燃油价格上涨反应敏感。六是要加强对农村机耕道路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 为农业机械化创造基础条件。

(三) 建立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法制保障体系

完善农机法律法规和规章, 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政策, 制订各项管理规范和行业标准, 通过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 使农业机械化步入法制化轨道, 以达到依法行政, 规范管理, 使农业机械化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基层人民政府也应当制定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相应的促进与扶持措施, 例如按机插秧面积对农民给予奖补等, 从而形成完善的法制、财政保障体系。

(四) 建立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体系

1.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

制定完善全县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规划, 按照重点突破机械化插秧、稳定发展机械化收获、全面普及机械化耕整, 逐步推进机械化烘干的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 结合新农村建设, 建成一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

2.实施兴机富民服务创新工程。

把农机服务作为一个大产业来谋划, 培育发展农机销售、维修、作业“三大市场”, 努力把农机服务业做大做强。继续实施“引机入东”和“东机出征”, 充分利用县内外两个市场, 把“引机入东”与“东机出征”有机结合起来, 扩大农机跨区作业的规模, 大力组织开展订单作业, 促进农机的共同利用。

3.实施农机安全村建设创新示范工程。

要从建设“和谐平安肥东”的高度出发, 深入开展“农机安全村”建设, 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规范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 切实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守法意识和操作技能;加强拖拉机管理, 建立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长效合作机制, 提高农机管理规范化水平;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平安农机”活动, 严防和查处无牌无证、无证驾驶和客货混载等违章行为, 减少事故隐患,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 是宏大的系统工程, 农机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全面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动肥东新农村建设。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大决策,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推动力。本文结合肥东县实际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提出了农业机械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篇11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新农村建设;作用

一、经济推动作用

农业部门通过推广农业技术,实现科技创新,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主要包括政府、农民和企业。农业技术的推广是以新农村的建设情况和各地的发展水平为根据,进行技术组装,并据此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进行示范,从而取得良好的成果,再将其进行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农业技术推广是技术创新,是通过推广模式将具有实用性的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切实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以此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二、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设,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应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农业知识,向农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吸收营养,补充人才,建设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技队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创造有文化、有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技术培训是完成推广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应该充分合理利用有效时间,举办培训班,对农民加强技术培训。同时还可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建立一些示范田,进行现场指导,以此帮助农民实践学习。还可以利用电视讲座等形式,积极宣传农业新技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科技知识,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做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实现科学种田,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同时满足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新农村建设想要获得良好的成果,就要合理解决三农问题,其衡量标准是农民是否得到了实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终点。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为了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传播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多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首先农业技术创新得到广泛的传播,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得以提升,以此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得农民能够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更优质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成果。其次,农业技术推广给农民提供了更多有利的信息技术,保证农民可以根据市场供需的具体情况,调整生产投入,生产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使农民可以自我提高获利水平。再次,农业技术推广也包括为农民提供发展机遇,农业实现增产,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但是引导农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投入到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行业中,以此获得额外的收入,也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新途径。

四、大力推广高新技术

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要求,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这就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断提供更多为农民带来实惠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加强实地考察,掌握国内外的农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切实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将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给农民,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体化。

五、依靠国家惠农政策

国家实行的惠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资源,引进技术,积极争取国家的补贴项目,从而有利于农民获得更多的优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始终将为三农服务作为核心,争取更多的项目,将其作为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最大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

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对待农业技术推广,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力度。首先应该构建区、乡、村和科技示范户的一体化网络。区级应该积极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乡镇应该加强重视试验示范的推广,充分发挥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根据乡镇产业实际情况,确定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并分配专业人员,发挥人才优势,更好地为产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大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力度,积极培养科技示范户,让其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科技辐射作用,并发挥高校示范园区内的科技示范作用。科技网络的完善,能够全面提高科技成果的贡献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发挥作用。

七、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乡风文明等内容,只有农村人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文明,才能够造就更加文明的乡风和整洁的村容。伴随着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快速发展,其内容并不是单纯地技术传播,而是针对农村各个年龄段的群体和知识层次的咨询服务。以人文知识为主的软科学技术传播使农民的观念得到有效改善,以此适应技术改革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变迁。

八、协调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既包括为生产服务的硬科学,同时也包括为人文服务的软科学,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业技术进步,农药被广泛使用,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农业技术带来了良好的生产效率,农药消灭了害虫,但是农药的长期使用,让害虫产生了抗体,而且农业技术也会打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会对生产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形成了威胁。科学发展观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包含其中,新农村建设将生态良好作为目标。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人们非常重视生态问题,有很多新技术都是以生态良好发展为主要目标,其中也有很多是为了生态发展,制定的农业管理力理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

九、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农业先进技术,改善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更新农村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种植方式,尤其是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技术推广,促使粮食稳定增产,确保农村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适当控制耕地使用,间种农作物,以此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率。

十、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构建实现新农村建设,才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所以说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家福.浅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6).

[2]殷广峰.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J].江西农业.2016(17).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作用,对策

1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 农机化是农村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农机化科技发展是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的。近年来, 农民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农村资源与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保护, 究其原因离不开深入推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对机械化技术的综合利用, 农民的生活质量在坚实的技术与装备支持下大大提高[1]。比如通过机械化综合利用既让废弃秸秆得到很好的再利用, 使农民收入增加, 也让污染源得到根本治理, 使秸秆乱堆乱放的情况得到改善, 让发生火灾的几率大大降低。农民借助机械化灌溉, 也可大大减少因干旱带来的损失, 进而达到稳粮增收的目的。通过大型机械对土壤进行改良, 也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对于干旱地区的小麦、大米等作物而言, 通过对膜侧沟播、全膜覆盖技术等技术的使用, 作物产量增幅明显。这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节能减排和增产增收, 经济与生态效益巨大。

1.2 农业机械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农业机械是先进生产力的另一种表现, 因而若要实施农业科技就必须要发展农业机械化, 其对现代农业而言, 更是重要的物质保障[2]。在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个方面与各个环节, 渗透和贯穿农业机械化概念, 不论是从战略地位, 还是作用上来说都非常重要。

首先, 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发展的基础。应用农业机械, 可充分体现出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弱质特征, 大大增强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其次, 农业机械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农民通过经营农机, 不仅收入增加, 也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得到节约, 推动了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 让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更加广阔。最后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了乡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 农业机械将繁重的劳动力解放出来, 让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 也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发展。

1.3 农机化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其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也占据着相同的位置。宽裕的收入是农民富裕生活的重要条件。发展农机化, 一方面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第一, 借助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 可明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转移富裕劳动力, 使之在二、三产业上发挥作用。第二, 农机化发展让诸如农机维修、农机交易市场等新的就业途径衍生出来, 让农民的就业途径大大增加。第三, 借助农机技术培训活动的开展, 将新技术、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农民, 促进其致富技能的增强。

2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2.1 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近年来, 购机补贴政策在各地均得到了有效落实, 以强有力资金支持了农机化发展。所以, 应将农机化发展的这一有利机会抓住, 对各项配套法规予以完善, 把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依法监管, 进一步保障农业机械化的顺利发展, 拓宽投入渠道, 将补贴规模扩大, 以更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农机化发展。

2.2 抓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加强培养农机化实用人才, 采取各种有效方式, 将新技术、新机具及时介绍给农民, 让农民与农机大户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可以更好的融入市场。对农机培训机构的现有资源展开充分的利用, 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让农民的增收能力更强, 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发展的增产增效, 使新农村建设者不仅有文化, 更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2.3 加强新机具和新技术推广

农机推广人员应大力推广新农机与新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到各多的新技术。同时加大农机宣传力度, 使新技术与新机械被老百姓所认可。针对农民在农机购买上存在的问题, 技术推广人员应给予正确指导, 对具备先进结构、高含金量、高收益的农机具应优先推广。另外, 还要推进农作物的全程农机化, 对经济作物的农机化予以积极发展,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方向发展。通过对新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让农机化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

3 结束语

农业机械性的普及与应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用农业机械化, 可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 让过去农村的生产模式得以改变, 统筹城乡发展, 并对其它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巨大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山宝琴, 刘亚锋.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8) :5581-5582.

上一篇:碎石质量下一篇:全科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