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2024-09-22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共8篇)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篇1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2014年我国农机化事业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一季度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机工业总产值均保持历史新高。随着农机化发展速度提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显现。丘陵山区农机化无论规模还是速度,与平原地区的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丘陵山区发展农机化的条件日渐具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平原地区的农机化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共识,但目前对丘陵山区农机化问题还有不同的认识,工作推动力度不够。随着国家支持“三农”政策力度加大和农机化事业的进步,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发展的经济技术和人才条件日渐具备。

(一)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被提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央农村经济会议提出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去年产量突破12000亿斤。创历史记录,但同时谷物进

口继续增加,农产品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2014年农业部提出全国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1000亿斤以上,汪洋副总理说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从多年发展经验看,依靠农机化技术装备支撑粮食增产增收已成为现实选择和普遍共识,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平原仅占土地资源的12%,丘陵山区比例高达69%,全国近一半省份超过50%的辖区面积是山地丘陵,丘陵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2左右,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5%以上,油料产量约占49%,还是经济作物、林产品、中药材、绿色食品、畜禽产品的生产基地,特别是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但农机化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如湖南、广西、海南、福建、重庆、贵州等6个省市区2012年农机化水平还在40%以下,最低的省不到20%。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但要养活13亿人口,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压力仍然巨大。大力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急需进一步激发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后劲和活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保证粮食持续增产增收。

(二)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是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发展目标,届时将有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既要保障粮

食安全,实现基本自给,又要大量转移人口,地怎么种好?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机化,不但可以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从一般劳动者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让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还可以把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繁重的耕种中解放出来,使其在享受土地对外承包收益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非农领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因此,我们说农机化发展与城镇化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国家新型城镇化提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2020年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左右的目标。但仅靠发展平原地区农机化无疑是实现不了这一目标的,平原地区农机化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对于提升农机化整体水平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提升占据“半壁江山”的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潜力巨大,以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推进城镇化的形势已不可逆转。

(三)丘陵山区经济条件改善为发展农机化奠定基础 丘陵山区GDP占全国的30%左右,全国没有解决温饱和低收入的连片特困地区绝大部分分布在广大山区,经济贫困落后一直是阻碍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最大“绊脚石”。近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丘陵山区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经济发展已明显好转。同时,国家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就业促进、产业扶贫等专项措施,也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地区

农民收入水平。农机化既能提高丘陵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自给率,把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发展地区经济。因此,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丘陵山区对农机化是有旺盛需求的。当前丘陵山区需求的主要是中小型机具,价格相对低廉,农机购臵补贴政策不断完善也成为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助推力量,农民实际购机投入大都在可承受范围内,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已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思路

(一)借鉴平原区的经验

平原地区农机化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例如,在政策支持方面,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调整装备结构;在作物方面,率先实现小麦全程机械化,再重点突破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然后由以粮食作物作物为主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机械化全面发展;在科技研发方面,坚持产、学、研、推相结合,农机农艺融合,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发展道路;在主体培育方面,大力扶植龙头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经营等。丘陵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农机化起点较低,情况复杂,既要借鉴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的一般经验,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必

须结合丘陵山区的实际,学习先进、学以致用。本着“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适时推进”的原则,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二)多样化

首先,丘陵山区地理和气候的多样性决定机械化发展具有区域多样化的特点:东北、华北丘陵山区耕地较多,应大力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优势特色林果业机械化;西北丘陵山区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区,应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畜牧业、林果业、小杂粮生产机械化、草原改良机械化,保护生态环境;西南丘陵山区是大江大河源头,生态环境改善任务重,宜发展茶叶、林果业机械化;华中丘陵山区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良好,粮食生产基础较强,应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兼顾茶叶、柑橘、毛竹及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东部、南部沿海丘陵山区,温暖湿润,粮食高产,优势特色农产品显著,应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苹果、柑橘、茶叶、香蕉、龙眼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

其次,农作物的多样性决定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模式多样化:一是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在南方丘陵山区,宜重点研制开发适合小田块的水稻机插、机播,小型油菜直播、移栽和收获等机械。在北方丘陵山区,宜着力提高小麦、玉米、谷子及一些小杂粮等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水平。二是特色

农产品生产机械化。要积极研制、大力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水果、茶叶、蔬菜等大宗经济作物的种植、田间管理和采摘机械,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如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和培育机械化。三是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研制适合丘陵山区地理环境的牧草播种、收获、加工技术和装备;开发和推广牧草生产与草场生态恢复机械化技术,为实现丘陵山区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技术支撑。

(三)阶段性

丘陵山区要发展多样的农机化,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综合考量区域特征、作物品种、生产环节等多方面因素,分阶段、分重点地加以推进。目前,南方低缓丘陵区宜重点发展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努力提高水稻、油菜栽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制约,提升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林果等经济作物及生猪养殖机械化,推广应用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西南丘陵山区宜大力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重点推广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种收机械和植保机械。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推广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藏区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黄土高原及西北山区应加快发展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大抗旱节水机械设备推广应用力度。推进苹果、梨等林果业生产机械化。努力提高苜蓿等草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

三、做好丘陵山区农机技术推广

从当前形势看,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任重而道远”,需要政策、资金、科研、推广等多方面工作协调推进,共同支撑。下面,我重点谈一谈丘陵山区农机推广工作。

(一)农机推广要以农民需求为重点

评价农机推广工作做的好不好,关键要看推广的技术农民是不是在用,用的好不好。丘陵山区地域广、地形复杂、作物品种多样、种植模式不

一、经济发展贫困落后,农民对农机化的需求各式各样,对农机推广的要求也更迫切。因此,农机推广工作要以满足农民需求实际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开展。这次展示演示活动中推出许多丘陵山区农民大量需求的中小机型,结构紧凑、重量轻、通过性好、转弯灵活、经济耐用,是丘陵山区农机推广的方向。随着城镇化、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丘陵山区土地规模化种植已初见端倪,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对大中型农机具已有一定需求,这种需求还在逐步扩大,也要兼顾。

(二)农机推广要注重与农艺融合

平原区农机推广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就是农机农艺技术一起推广。丘陵山区农机化之所以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农机农艺发展不对路、不配套造成的。例如,山区面

积占94%的云南省,马铃薯机械化起步较早,从2003年就开始了。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益,云南马铃薯种植制度有春作栽培、冬作栽培、秋作栽培、小春作栽培、早春作栽培5种,间套种有马铃薯套玉米、烟套马铃薯、甘蔗套马铃薯、果树套马铃薯、蚕桑套马铃薯等多种模式,广泛应用的农艺技术有单垄单行、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深播多次培土等技术。种植制度和农艺技术复杂多样,限制条件很多,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8.32%。农机农艺融合是我国农机化发展汲取历史和国外做法而总结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促进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发挥了的积极作用。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的项目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与推广,既推广机具也推广技术模式,取得很好效果。丘陵山区农机推广虽然起点低,也要高定位,在发展伊始便要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开展工作。

(三)农机推广要发挥技术“纽带”作用

在新机具、新技术的掌握上,农机推广部门是行家里手,在农民用户的需求动向上,农机推广部门是最先了解的,农机推广是连接农机生产厂家、科研单位和农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丘陵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农机化难度大,更需要农机推广部门充分发挥紧密联系先进技术和生产实际的优势,在开展示范推广,指导农民购机、用机过程中,及时收

集反馈信息,促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据了解,针对从平原地区引进的农机具不完全适用丘陵山区的情况,一些农机推广机构通过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先引进后改制或与企业合作研发等方式研制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机具,有很多已经批量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推广应用效果,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农机推广要坚持试验示范先行

丘陵山区经济落后,地块较小,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对农机化还缺乏认识。一些地方农机推广部门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机合作组织为阵地,结合农机试验示范项目,建立示范片、示范点,大力开展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效果非常明显。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也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例如,组织实施双向山地拖拉机及耕作技术的中试与示范项目,推广应用双向山地拖拉机400余台,培训操作人员近百人,示范推广面积1000多亩;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业装备展览会,促进了丘陵山区小型农业机械展示宣传和推广应用等。但是,以上这些做法和效果与丘陵山区农机化落后面貌及农民的认识差距相比,还远远不够。整体来看,试验示范是现阶段开展丘陵山区农机推广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要继续坚持 “一主多元”的推广思路,进一步提高试验示范力度,通过“做给农民看,拉着农民干”引导农民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五)加强技术培训是农机推广的重要方式

农民是农机先进技术的最终应用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应该成为农机推广的主要受体,农民之间潜移默化的学习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比强推、硬推的效果要好得多,对农民中能人进行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很多农机推广人员一心扑在机具、技术上,往往忽视了同步推进技术培训这一“软实力”。据不完全统计,贫困山区机手中中专学历仅占0.8%,高中学历仅占10.2%,初中学历占30.8%,其余仅有小学以下的学历,丘陵山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推广普及农机技术难度很大,一项技术农民用得好能直接带动更多农民用,农民用的不好同样影响更多的人弃用,再想推广难上加难。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还比较缓慢落后,也比较脆弱,在丘陵山区搞农机推广更要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放在显著位臵,既要让农机手了解机具的性能、操作要领、也要传授相关的技术,特别是安全操作技术。丘陵山区地形复杂老机手少,安全隐患多。据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对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农机事故分析,在若干重大的侧翻、坠落、碰撞、碾压、失火、剪切等恶性伤亡事故中,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丘陵山区,教训惨痛。因此,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安全教育和训练很重要。针对山区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要利用现场会、演示会、培训班、科技入户、送科技下乡、广播电视、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农民进行宣传引导,尽快培育

一大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健康持续发展。

(六)依托农机合作社的力量开展推广工作。合作社在社会化服务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通过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整合,合理调剂农机具的有偿使用,实行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充分发掘了土地资源的潜力,使人、机、地有机的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农机合作社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能够主动、合理地购买和配置农业机械,根据农作物田间管理的需求,灵活匹配机具以满足各种不同作业的需要。鉴于丘陵山区地块小而散、作物品种多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机大户;根据作业量及所服务农户种植面积合理配置耕整机、插秧机或播种机、收割机等机具;对地块细碎,种植作物品种多的自然村落,重点培育发展耕、种、收及加工多项作业于一体的综合农机经营大户或农机合作组织;依托合作社开展工作,更有利于丘陵山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总之,各级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在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按照为农民办实事的要求努力做好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篇2

一、农机化发展现状

在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力下, 近年来湖南农业机械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4 年底, 全省农机总动力超过5800 万千瓦, 农机台套数超过800 万台套, 分别比2004 年增长98%、85%;2013 年, 丘陵山区县 (市区) 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 比2003 年提高35 百分点, 其中水稻机耕和机收分别达到85%和59%, 水稻机插从无到有达到11%, 与2003 年40%的机耕率、13%的机收率和几乎为零的机插水平相比, 都有了明显进步。但相比而言, 丘陵山区县 (市区)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明显偏低。据统计, 2013 年, 湖南全省水稻、玉米、蔬菜、棉花、烟草、油茶、薯类、林果8种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9.8%, 其中洞庭湖区为64.9%, 湘中丘陵区不到30 %, 湘西湘南山区仅约为20%。同年, 湖南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3%, 其中湘中丘陵区为56%、湘西湘南山区为41%, 分别比洞庭湖区的68%低了12 个百分点和27 个百分点。

二、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机作业环境恶劣。一是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多变, 普遍存在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场地狭窄等问题, 大型农业机械多数难以通行, 中小型农业机械也常常因为耕地分散、丘块不一而影响正常作业。二是丘陵山区机耕道建设“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农业机械普遍面临着“出不了门、下不了田”的尴尬局面。湖南丘陵山区约80%的农田没有配套修建机耕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机耕道因没有维护约70%已通行不畅或不能用, 近年涉农项目中配套建设的机耕道约60%不符合机耕道建设标准, 极不便于农机作业。

2.缺乏适用的农机具。受自然条件、土壤质地、耕作模式和种植习惯影响, 我省农民群众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繁多, 同一处地块往往水稻、玉米、蔬菜、果木混杂, 不同作物品种对农业机械种类、型号及作业时间等提出了差异性很大的要求。与此同时, 国内从事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研究的部门不多, 用于丘陵山区农机具开发的科研经费相当缺乏, 致使丘陵山区农机技术装备供给明显不足。据测算, 湖南油菜、棉花、柑桔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尚不到10%, 种植和收获环节仍然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力操作;设施农业、养殖业机械化以及农产品的保鲜、储运、加工、包装等机械化发展水平更低。

3.农民购买热情不高。我省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高, 致使丘陵山区农民群众购买力普遍较弱。与此同时, 由于地方政府的引导扶持力度不够, 使得丘陵山区农民在农机化发展上一直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 对新型合作经营模式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心存疑虑, 有的认为人工不值钱、发展农机需要较大的一次性投入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4.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滞后。截至2014 年底, 湖南80 个丘陵山区县 (市区) 已拥有300 多万农机手和800 万台套农机具, 并分别以每年10 万和50 万的速度快速递增, 农机示范推广、农机教育培训、农机维修保养以及农机安全监理等公共服务任务日趋繁重。但实际情形是, 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很不稳定, 调查发现, 我省市县两级农机化技术推广站相当一部分缺少试验示范基地, 多数缺少教学培训设施, 大部分工作人员是军队转业干部或机构改革安置人员, 且基本不懂农机原理, 更不懂得农机化技术;乡镇一级多数将农机站并入了农业综合技术服务站, 独立设置农机站的仅占23.8%, 只有1~2 名农机专干, 且工资极低、经费奇缺, 难以完成农机推广任务。

三、农机化发展建议与措施

1.提高丘陵山区农机补贴比例并适当扩大补贴范围。建议参照山区扶贫办法, 将丘陵山区农民需求量大的主要农业机械的补贴标准提高至60%以上, 同时实施农机具报废更新补贴, 让农民少花钱甚至不花钱买上农机, 用上农机。要专项制定丘陵山区机具补贴目录, 将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机具纳入补贴范围, 或由地方政府实施引导性补贴, 对群众需求量较大的通过定型鉴定的非补贴机具进行集中采购, 减轻群众购机压力。为了确保以上倾斜性政策的顺利实施, 需要对丘陵山区农机补贴资金实现切块分配和封闭管理。

2.加大农机的研究与推广力度。建议明确专门机构牵头抓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研发工作, 中央和省两级设立农机研发资金, 引导和推动企业定向研发适合南方地区的各类新机具新技术。建议在高等院校设立农机专业并出台“定向委培”等优惠政策, 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基层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解决农机技术推广向基层农村传递中的断层问题。建议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县乡农机推广体系建设规划, 参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式设立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扶持专项, 并逐年加大投入, 让县乡两级农机推广有人做事、有钱办事。

3.抓实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建议设立农机技术培训机构能力建设专项, 从机构编制、人员场地、设备设施、教研经费等方面入手, 切实加强省市县各级农业机械化学校建设, 为系统培育农机管理、科研制造、经营推广等各类农机专业人才搭建平台。同时, 将农机技术培训直接纳入“阳光工程”实施范围, 并通过联合职业院校、农机生产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 对广大农机手甚至是农民群众进行全面培训, 促使农民群众由农业劳动能手转变为农机使用能手。

4.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我省于2014 年发布了《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湖南省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参与了规划的编制工作, 并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道路》标准的起草工作, 标准也同期发布实施。按照《规划》, “十二五”末我省要建成高标准农田1495 万亩,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 田块平整, 水、电、路配套设施完善, 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 科技服务能力加强, 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规划的实施将使我省农业机械化作业环境明显改善。

5.扶持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由财政专项扶持发展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组织建设的规模和档次, 强化覆盖全程和服务全面的能力, 创新发展农机租赁公司、现代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和农机服务“4S”店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与此同时, 制定出台燃油补贴、作业补贴政策并重点向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倾斜, 鼓励和引导其拓展服务半径、扩大作业面积。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篇3

关键词:土地整治;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1 问题的提出与现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在机械化水平上,平原地区明显高于丘陵山区。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劣于平原地区,在农业机械应用条件上要差于平原地区,但随着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适合于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全国农机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要重点提升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及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机械保有量,……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推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发展”。

由于认识的问题,很多从事土地工程规划设计的人员不能科学地认识农业机械化,认为只有平原地区才能实现机械化,丘陵地区不能实行大型的农业机械作业而不能实行机械化。丘陵山区田块规模无法与平原地区相比,耕地的集中連片性也无法与平原地区相当,无法采用大型的农业机械进行耕种,但只要机耕道路通达、田块平整,完全可以且已经实践着农业机械化。之前的土地工程规划设计在考虑农业机械化时,更多地从平原地区来着手;现在随着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在丘陵山区进行土地工程设计时,也应更好地考虑从工程角度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是一个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形的国家,有相当部分的耕地分布在低山丘陵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不能实现,则农业机械化整体无法实现。

现有的丘陵山区土地整治技术至少在以下方面与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不相适应。

1.1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与农业机械的适应性

目前在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方面,基本依据其与坡度角以及田坎高度的函数关系,较少考虑到农业机械耕作的需求。田面宽度偏窄,将不适合于农业机械操作;田面宽度过宽,不仅会增大土方量和用工量,增加建设成本,还会增加农业机械空转的比重,降低机械工作效率。如何确定水平梯田的田面宽度,使其与坡度、田坎高度保持在合适匹配关系的同时,又能适宜区域主要的农业机械耕作,值得土地工程规划设计的人员思考。

1.2 田间道路的平纵线型设计

为保证农业机械行车安全,田间道路平纵线型应有很好的控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00)对于田间道路的线型控制规定为“主要道路的纵坡不宜过大,丘陵山区应小于8%,个别大纵坡地段以不超过11%为宜”。这一规定过于粗略,首先对于田间道路的平面线型没有规定: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受地形地貌限制,田间道的布置不可能都是横平竖直,需要根据周边的地形地物来调整走向,必须考虑到农业机械在安全行驶速度下的转弯半径;另外,田间道都是单行车道,兼之建设标准低,维护能力有限,线型设计应充分考虑农业机械的爬坡能力和抗倾翻性能。

1.3 机械下田与田间转移设施

为保护田坎和沟渠不受破坏,在农业机械从田间道路下田处需设置下田坡道。而从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随机抽样调查发现,70%的项目并无该项设施,土地开发项目则更少。进一步调查发现,相关设计人员认为,丘陵山区不方便实行机械耕作,而无需考虑梯田的下田坡道。

2 当前土地整治技术可改进的方面

中部低山丘陵缓坡区耕地资源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课题,课题编号201011016-06)课题组为了提升土地整治技术,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技术在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作用,针对以上不足,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并集成相关技术成果,较为系统提出了丘陵山区结合农业机械化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2.1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农机幅宽与转弯半径、作物种植行距和地形坡度。通过三个因素的匹配优化,可计算得出能够体现节约用地、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耕作的梯田参数。

2.1.1基于农机耕作参数计算田面宽度B1

农机作业掉头行驶所需要的最窄田面宽度为 ,式中:L为农机幅宽,R为农机转弯半径。假定项目区常用的农业机械有n种,第i种(i=1,2,3…n)农业机械对应的梯田宽度为bi,则梯田宽度B1必须大于或等于MAX[ ]。

2.1.2基于作物行距计算田面宽度B2

假定项目区常见的种植作物有m种,对应的种植行距分别为 。为了适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则水平梯田田面宽度应当能满足不同种植作物的要求,所以梯田田面宽度B2应该大于或等于 数组的最小公倍数LCM [ ]。

2.1.3基于地形坡度的田面宽度B3

根据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田坎高度以及坡度角的函数关系,可以计算得到基于地形坡度的田面宽度B3。

课题组通过统计分析中部地区10种主要农作物以及5种农业机械,综合考虑B1、B2、B3,得到丘陵山区水平梯田宽度和坎高(表1)。具体到某个项目,可以根据以上计算过程,采取当地主要的农作物和农业机械有关参数,进行更加准确的设计。

2.2 提水灌溉技术

丘陵山区的水源主要有水库、山塘、溪沟、坡面集蓄水、地下水。从实际利用情况来看,除坡面集蓄水外,其他水源位置较低,利用时均需要采用泵站提水。

在输水方式上,丘陵山区目前有两种,一种明渠输水,一种是管道输水。在灌水方式上,传统方式为结合排水沟修建灌排合一渠进行明渠灌溉。目前结合管道输水、地面移动软管灌溉的灌水方式也较多。

在灌溉工程布局上,丘陵山区有以下几种:

(1)水源+灌溉合一渠(水源为地势较高的山塘、水库等);

(2)集雨池+灌溉合一渠(水源为坡面集蓄);

(3)集雨池+管道+移动软管(水源为坡面集蓄);

(4)泵站+蓄水池+灌溉合一渠(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5)泵站+蓄水池+管道+移动软管(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6)泵站+蓄水池+管道+喷微灌灌水器(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在以上的灌溉方式中,(5)和(6)实际为管道灌溉和喷微灌,和一般的管道灌溉和喷微灌相比,增加了蓄水池,这是由于丘陵山区田块地形高差大,在位置高处修建蓄水池。存蓄泵站提水,可尽量实现自压灌溉,节省能源。丘陵山区水源保障率低,固定水源设施少,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在输水方式上,应优选采用管道输水。在灌水方式上,应发展喷灌、微灌,或者是移动软管灌溉。在灌溉工程布局中,应优先采用(6)或(5)的形式。

2.3 田间道路

课题组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参考《农业机械田间行走道路技术规范》NY/T 2194-2012,结合相关规范中对田间道路的规定,总结分析得到田间道路的建设要求。

2.3.1田间道平面线形控制

当道路平面走向改变或竖向改变坡度时,应在两相邻直线段之间设置圆弧形曲线,即圆曲线。圆曲线半径应不小于30m,特殊困难地段不小于15m。当圆曲线半径小于15m时,应设置适当超高和加宽过渡段。

超高、加宽过渡段应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上。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允许将超高、加宽过渡段的一部分插入曲线,但插入曲线内的长度不得超过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的一半。

越岭路线应尽量利用地形自然展线,避免设置回头曲线。如需设置,其圆曲线最小半径应为15m,特殊地段应为10m,超高横坡度应不大于6%,最大纵坡为5.5%。两相邻回头曲线间的直线距离应不小于60m。

两圆曲线间以直线径向相连接时,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数值的4倍为宜;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数值的1倍为宜。

田间道之间或与其他公路交叉连接的地方,一般采用平面交叉,交叉位置应选择在纵坡平缓、视距良好地段。平面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调整交叉角不宜小于45°。平面交叉转弯路面内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不小于15m。

2.3.2田间道纵向线性控制

一般情况下,最大纵坡为9%,最大合成纵坡为11%。

2.3.3错车道

依据道路通视条件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宜布置在视距良好、纵坡平缓以及地基稳定的地段,结合道路交叉口的情况,布置的间距200m~500m为宜。田间道尽头应设置末端掉头点。错车点和掉头点路面长度不应小于10m、宽度不应小于6m。

2.4 下田坡道技术

根据材质和构筑形式,下田坡道可分为斜坡构筑型和混凝土面板型,斜坡构筑型根据是否跨溝渠还可分为跨沟渠型和不跨沟渠型,混凝土面板型一般适合于跨越沟渠的下田坡道。下田坡道坎高宜控制在1.5m以内,宽度2.5~3.5m为宜,坡比结合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应小于18%。

考虑到农业机械进出的方便,下田坡道宜设置在田角,尽量与田间道垂直设置,应避免与边沟或渠交叉,交叉时需埋设涵管。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篇4

建设情况汇报

经验交流

加入时间:2009-7-31 14:56:28

点击:444

新沂市丘陵山区总面积6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8%,涉及10个镇5个场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大丘陵山区开发力度的机遇,按照‚整体规划、分区实施、加强基础、打造产业、突出效益、唱响品牌‛的开发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强产业带动、多部门联动的工作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实施力度,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全市共完成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279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44万元,自筹1848万元。通过项目引导,聚合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3860余万元。开发治理山区1.4万亩,开挖土石方160万方,新建拦水坝9座、揭盖井8座、蓄水池3座,新建各种规格桥、涵、闸281座,新铺砂石路25.39公里、水泥路1.68公里,新打深水井5眼、轻型井50眼,架设农电线路3.7公里,新增节水灌溉1507.5亩,栽植各类苗木80.09万株,其中,栽植果树苗62.59万株,栽植景观树17.5万株。形成高效经济林果基地1.03万亩,设施农业(草莓、瓜菜)700亩,花木盆景园1000亩,马陵山生态旅游‚五花园‛2000亩。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给贫瘠的山区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业增效明显、农民增收显著、生态环境优美。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重点,创新思路,强力提升丘陵山区开发运作水平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统筹做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领导工作,市委、市政府调整充实了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开局,具体负责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调研,工作组织、指导和协调。财政、林牧等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各项目单位相应成立了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市、镇(项目单位)、村三级联动,层层抓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徐州市委常委、我市市委书记陈德荣、市长赵立群多次深入项目区视察指导,分管领导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冠华,副市长田志耕经常深入一线,检查调度、现场办公,为推进我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二,强化机制创新。一是创新投入机制。丘陵山区开发的成功关键在开发机制的落实,我市从实际出发,推出了山区土地经营权转让、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山区土地向专业大户、种植大户、企业开发经营等规模基地聚集,形成政府扶持引导、社会主动投入、大户积极参与的开发机制。在资金投入上,形成‚项目资金搭台,支农资金引导,‘三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项目运行上,采用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有效地化解了主体不明、投资不足、管理不到位、效益难发挥等难题。如马陵山林场项目区禅堂山片1000亩山地被花木种植大户张明才承包经营花木盆景,签订了30年的开发经营权合同;棋盘花厅项目区、马陵林场老鸹山项目区被大唐食品有限公司承包,种植黄桃,不仅吸纳项目区富余劳动力参与果树管理,增加工资性收入,还为企业解决了原料供给不足问题。马陵山项目区,通过开发资金的投入,生态效益、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吸引了多家企业、公司、大户前来投资开发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五花园‛建设。在4月8日我市举办的首届生态新沂旅游文化节上,‚五花园‛彰显大型景观气派,受到领导和嘉宾的肯定和赞扬。机制的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开发业主投资、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活力。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我市作为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之一,在资金数量与项目规模上,得到了省、市业务部门领导的大力关心和厚爱。在项目管理上,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财政部29号令和《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整合后省级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问题的通知》精神,统一安排,全面调度,保证丘陵山区开发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建设。在工程建设上,对中沟以上的建筑物全面实行卫星重点定位,从根本上杜绝了项目工程的交叉、重复等现象的发生;土建工程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统一组织招投标,2008项目工程共有20余家单位咨询报名,12家符合条件的投标单位参加了土建工程招投标,6家中标单位在徐州市农发工程第六监理部、业主单位、旁站监理、群众代表等四级联动的统一监理下,积极组织施工,严把开工、进度和质量关。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执行由财政局统一管理的‚专户存储、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县级报账制,先干后验、先建后补,切实按照工程进度、质量标准等情况,经徐州市监理小组签字确认后,开发、财政、林牧共同验收审核,既保证了工程数质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又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三是创新管护机制。坚持一手抓‚高标准、高质量‛工程建设,一手抓‚高水平、高效益‛建后管护。在项目区积极探索和推行土地使用权、林权、小型水利设施经营权等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落实管护主体,增强管护责任,提高开发项目的持续效益。2008年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区林网,通过采取招标栽植、承包管护的经营机制,不仅加快了林网栽植的进度,而且林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提高到95%以上。

第三,强化科技支撑。在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建设中,我们始终把科技兴农作为加快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强劲动力,高度重视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新技术的推广用应,新型农民的培训带动,示范园区的建设辐射等工作,着力发挥丘陵山区开发的先导性。一是突出项目规划。在项目申报立项之初,我市就邀请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到项目区实地考察,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情况确定栽植品种、规划产业布局。二是突出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依托南京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科研优势,突出示范园区建设,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力度,先后引进新品种5个,推广新技术3项。三是突出农民培训。根据项目区农民的需要,适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26期,接受培训的农民6700余人次,切实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技兴农水平和综合致富能力。

二、因地制宜,狠抓要素,努力改善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条件 针对我市山区地形地貌复杂、保肥保水能力差,基本生产条件比较薄弱的实际,我们因地制宜、精心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狠抓‚二大工程‛。一是狠抓丘陵山区水源工程。按照‚宜坝则坝、宜井则井、宜蓄则蓄‛的原则,突出成效,切实解决丘陵山区严重缺水问题。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把提高天然雨水利用率放在首要位置,按照‚环山截流,分区域蓄水‛的原则,大力建设拦蓄工程,由环山沟、拦水坝、大口井、蓄水塘等组成雨水拦蓄体系,并结合山区不同实际配套深水井和轻型井,抽取地下深层水,形成以库、井、坝、站、池等组成的补水体系。2008年,项目区新建拦水坝9座,深水井5眼,轻型井50眼,揭盖井8座,蓄水池3座,输水管道13.62公里。通过采取拦好天水、蓄好库水、用好井水,确保雨水不下山、肥水不出田,既解决了山区用水难题,又防止了水土流失。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000亩,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改善排涝面积2000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000亩,通过基础工程的实施减水率提高51%,减蚀率提高57%,大大提高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改变了小气候。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得到治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二是狠抓丘陵山区道路建设工程。丘陵山区道路不畅、交通条件差,已成为制约山区群众发展致富的重要问题。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围绕高效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优化主干路、配套生产路、畅通循环路,投入基础设施资金500多万元,铺设砂石路25.39公里、水泥路1.68公里,新建中沟级以上建筑200多座,不仅较好地方便了山区群众出行和田间作业,而且提高了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围绕特色,坚持高效,全力打造丘陵山区开发富民之路

在丘陵山区农业开发中,我们结合全市‚两花、两水、一瓜菜‛主导特色产业的区域部局,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花卉苗木、特色瓜菜,促进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综合效益的提高。一是突出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山区特色农业基地。根据马陵山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突破农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因山制宜,集中400多万元开发资金,着力推进马陵山林场、徐塘林场和棋盘镇、新店镇、马陵山镇等项目区高效农业规模化基地建设。2008年项目区,通过加大运行机制的创新和行政推动的力度,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高效经济林果基地1.03万亩,设施农业(瓜菜、草莓)700亩,花木盆景园1000亩,马陵山生态旅游‚五花园‛2000亩。二是突出山地整治,加强土壤改良。丘陵山区岗坡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耕作层浅、立地条件差,严重制约山区高效农业的发展,我们利用冬春农闲时机,组织挖掘机、开沟机等现代装备,发动农民自愿投工投劳,通过采取开挖带状沟、耕翻土壤晾伐、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有效地改良了土壤结构,较好地适应了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需要。三是突出新品种引进,提升山区农业科技化水平。我们在开展农民多种形式技术培训的同时,积极引导山区广大群众走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大力引进适应山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切实提高山区高效农业的科技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设施栽培与立体种植相结合,我们重点引进了中国沙红桃、83黄桃等早中晚熟果树新品种,引进了鲜食草莓、鲁花14鲜食花生以及京新1号、8424等优质西瓜。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科技支撑。上半年,种植大户高波、赫庆良、史书信、王问钱等农民在各自承包的桃树地间作套种西瓜,仅此一季,亩均纯收入都超过2000元。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确实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四、绿化造林,集聚资源,合力做优做强山水观光旅游品牌

马陵山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山水及历史文化遗存优势突出,是国家4A级旅游名胜景区,也是‚一山(马陵山)一水(骆马湖)一古镇(窑湾镇)‛的重要旅游组成部分。为此,围绕青山绿水,做大做强‚山水‛旅游观光农业品牌。一是大力加强丘陵山区生态农业建设。我们在充分保护自然植被的前提下,因山制宜,按照适地适树和多树种混交与多模式配置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宜林树种的引进与示范,大力推行优良乡土树种,丰富树种资源。在土层贫瘠、含石较高的丘陵山地,种植了大叶女贞、香花槐、梅花、雪松、合欢、乌桕等绿化树种。在立地条件较差的裸岩地,间作种植了木瓜等绿化苗木。在土层较厚、排灌条件相对较好的岗坡地种植了桃、梨等经济林果。据统计,通过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提高到60%以上,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2%提高35%,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二是大力加强丘陵山区旅游观光农业建设。市委、市政府以丘陵山区项目建设为平台,大力集聚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强力推进马陵山区‚五花园‛建设。围绕马陵山国家4A级旅游名胜区的清山绿水,积极推进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景点的拓展和马陵山旅游名胜景点的结合,着力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促进城市与丘陵山区之间生产要素的互动,拓展丘陵山区开发功能,有效延长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高效农业产业链,提升马陵山旅游‚山水‛品牌。目前,马陵山项目区建成的海棠园、梅花园、桃花园、石榴沟、酥梨采摘园等一批景点,已初具景观效果,成为人们踏青娱乐、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各位领导,我市丘陵山区农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突出省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平台作用,扎实开展09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建设工作,认真抓好10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选项入库工作,超前谋划‚十二五‛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编制,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大力吸纳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重点抓好以踢球山区为核心的高效优质林果产业带,以马陵山区为核心的高效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带建设,努力把我市丘陵山区打造成集安全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效农业示范区。

新沂市农业资源开发局

景讷乡山区综合开发工作汇报材料

作者:景洪市农委办 来源:原创 日期:2011-1-13 3:51:00 浏览次数:24

一、山区综合开发情况

2009年,景讷乡被列为全州山区综合开发试点乡镇之一,在州、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成立了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事业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景洪市景讷乡山区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规划立足于实现集镇、行政村、自然村、农户“六有”,把全乡划分为6个片区,采取先易后难,分片、分步逐渐推进的方式实施,共涉及393个项目,总投资54730万元,计划3年实施完成。

(一)山区开发取得的成效

2009年,景讷乡山区综合开发预计总投资3685.43万元(其中省级补助710.6万元,州级补助662.1万元,市级补助878.9万元,群众自筹1433.3万元),实际在州级投入220万元,完成7个项目的同时,带动整合73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共计4792.64万元(其中省级补助710.6万元,州级补助612.37万元,市级补助2342.5万元,群众自筹1127.17万元),项目涉及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文化阵地、卫生环境、社会保障等内容。通过实施山区综合开发,我乡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国民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茶叶、橡胶等主要指标,开创了景讷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1、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农民增收加快。景讷乡基本形成了以粮食、茶叶、橡胶、松脂、冬季作物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建沼气池、种冬季、养生猪为主的生态循环经济初步形成。随着茶叶、橡胶、松脂、冬季作物等主导产业的产量不断递增,以及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0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46元,增幅居全市之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00元,同比增长12%。

2、特色养殖产业培植加强,成长迅速。全乡大力扶持和发展林下生态鸡、生猪养殖,重点扶持养殖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规模经营的方式,发展壮大特色养殖业,林下生态鸡养殖发展迅速,促进农民增收。

3、改善了全乡的道路交通,方便群众出行。通过实施农村路网村村通工程,有效解决了全乡晴通雨阻的交通瓶颈问题,实现村际之间道路畅通,改善群众的出行,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村寨公益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一年来,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以及广大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建设,部分村寨的村内水泥路、公厕、文化室、篮球场、陀螺场等公益设施,从无到有,逐步完善,以“六个一”为目标的村寨活动阵地规划建设不断推进,村寨形象不断提升。

5、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兴农意识、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6、随着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完善,广大干部群众谋发展、创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倍增,人民群众更加团结,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山区开发采取的措施

1、抓思想认识,达成发展共识。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山区综合开发是乡情的需要,是富民的需要,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山区乡就是要突出特点、突出特色,在“山”字上做文章,在山上找出路,用山来谋发展,治山、养山、用山,把山区的特色形成优势,做成亮点,促进增收。通过宣传,全乡干部群众形成了山区是财富、是希望,搞好山区综合开发就能点石成金,走上小康和富裕之路的共识。

2、抓基础建设,夯实发展根基。一是实施了35个自然村218.4公里的农村路网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工程于2010年4月底前已全部完工。二是以村内道路、篮球场、陀螺场、拦河坝建设为主,抓好曼老片区9个村小组整村推进建设工程,各项工程已于今年3月底全部完成。三是抓好曼散水库和勐岭山水坝工程,两项工程已投入使用。通过一年的努力,村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有效解决了全乡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活动阵地问题,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打牢了基础。

3、抓产业调整,突出特色发展。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突出乡镇自己的特色、特点,致力于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实施专业合作社带动和大户带动“两个带动”措施,促进特色种养殖业发展。成立了曼老雨林木耳种植、曼召线鸡养殖、大寨子养猪、曼勐新寨养猪、勐岭山大牲畜养殖5个专业合作社;扶持线鸡养殖专业大户8户,养猪大户9户,形成合作社带动单户、大户带动散户的局面,改变以往散户养殖,各自为政的方式,达到资金集中、风险分担,产业化发展。现5个专业合作社运行良好; 8户养鸡大户户均存笼1000羽以上;9户养猪大户户均存栏100头以上,养殖户规模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凸显。二是在坚守粮食安全的同时以茶叶、橡胶、松脂和冬季作物作为突破口,实施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和增收渠道。去冬今春扶持种植冬玉米6579亩,取得了较大的收益,有效探索新的产业发展和增收渠道

4、抓公益建设,确实改善民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并动员群众发扬自主建设、艰苦奋斗的精神,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财力、整合人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3个村委会阵地建设,并已完工投入使用。二是大力实施好“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兴边富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项目。三是按照一个综合室、一块篮球场、一块陀螺场、一个卫生厕、一个舞台、一根旗杆“六个一”的标准抓好活动阵地建设。目前,我乡村寨公益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一部分村寨的村内水泥路、公厕、文化室、篮球场、陀螺场等公益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好。

5、抓农民培训,提高群众素质。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省、州、市农业农村工作会、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精神。通过“五•五”普法宣传、林改工作、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会议、森林保护和消防宣传会议、计划生育知识宣传会议,向群众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深入宣传低保、房屋保险、家电下乡、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母猪保险、新农合、新农保等支农惠农政策,增强群众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并从中受益。利用广播电视、党员电教室、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培训新型农民,以农村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和科学理财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种养殖技能以及村寨规划、建房、绿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6、抓循环经济,探索可持续发展新途径。借助项目资金支持,在全乡大力推广一户一台太阳能、一个猪厩、一个卫生厕、一口沼气池,沼液浇灌一块良田,家居、养殖、种植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改善家居环境,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和农业无害化生产。目前,新建设沼气池710口、卫生户厕800户、太阳能500台、猪厩710个,使全乡沼气池达2100口(实现了我乡91%的农户建有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1700台、标准猪厩1300个,利用沼液浇灌农作物5000亩,生态循环经济的拉动效益已经基本显现。

(三)几点体会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工作,我们几点体会,主要是:

1、“转作风”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前提。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的行动是群众最直接的榜样,干部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就是对党员的最好教育。在工作推进中,我们要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扎进村子,身体力行,给群众树立榜样,与群众并肩作战,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使全乡山区综合开发各类项目保证质量、快速突进,让每个项目真正成为了一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永久效益工程。

2、“三个不动摇”和“六条基本原则”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关键。通过一年多实施,我们发现要做好山区综合开发只有坚持靠山吃山,靠山富民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艰苦创业改变山区面貌的决心不动摇;坚持山区开发规划的目标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的原则;实事求是,注重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开发,注重环境保护的原则;尽力而为,注重量力而行的原则;政府引导,注重自力更生的原则;突出重点,注重整体推进的原则,才能引导山区农村群众,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认真学习山区农业生产技术,强化经济发展意识,逐步发展经济,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最终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突出特色”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长效之举。只有特有的,才是最有竞争力的,才是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增收途径。根据市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乡村实际,紧扣特色、发挥优势,实施土鸡、线鸡、小耳朵猪、玉米、东升瓜种养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符合市场需求、符合乡村实际,大有可为的前景。实施资金扶持与突出特色、规模效益、辐射力结合的大户带动、合作社带动的龙头扶持模式是引导农民走“专业化、集约化、科技化、规模化、合作化”有效途径。突出特色发展,是提高名、优、新、特农产品数量、质量和带动力,转变山区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长效之举。

4、“牢基础”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根本。没有扎实的基础,难谈跨越发展。山区乡镇发展之所以难,难在基础设施限制,有路难行、有水难灌、有病难看,造成有货难运、有粮难卖、有苦难言。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交通便利、水利通畅、阵地健全局面,就会信息灵通,货好卖、物好出、钱好赚,就能实现快速脱贫致富。

5、“强党建”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保障。基层党组织是党团结、组织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户端”,是党紧密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建阵地、重教育、全制度、强班子、提素质,在实际活动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感化群众、带动群众。

6、“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太阳能、猪厩、卫生厕、沼气池、沼液浇灌,家居、种植、养殖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可达到废物利用、农业生产无害化、家园美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是推进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值得大力探索推广。

7、“整合力量”,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有效手段。山区综合开发,涉及项目多、部门多、资金分散,若各自实施,就会造成资金分散、力量分散,监督难、成效小,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财力、整合人力,合力共推,就能干一件成一件,干一村好一村。

8、“强管理”是保证基础设施长效利用的有力措施。基础设施建设难,维护保持更难。农村基础设施长效利用,管理是关键。采取上级巡查监督、村规民约限制、分片分段负责、义务与奖励相促进的方法对道路、水利、活动场所加强管理,是保证基础设施长效利用的有力措施。

9、“建阵地”,是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重要载体。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协调、各计其功”的思路,一个综合活动室、一块篮球场、一块陀螺场、一个卫生厕、一个舞台和一根旗杆“六个一”的要求,以项目支持、财政投入、村民投工的形式,整合力量,抓好村组活动阵地建设。搭建活动载体,是提高群众素质、增强体质、凝聚力量、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转化为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

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 篇5

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总量规模,尤其关系到消灭贫困和实现社会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对丘陵山区增加财政投入、降低地方财政配套比例、完善有偿资金政策等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促进了丘陵山区“三农”工作,特别是在丘陵山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但我们要对丘陵山区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在中低产田改造的基础上建设高标准农田,就必须了解高标准农田的定义、内涵、目的、作用和意义。

一、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定义、内涵

高标准现代农田建设就是在现有基本农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现有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农业机械化体系,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作用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基本农田进行山、水、田、林、路的科学规划,对废弃地进行复垦整治,建成田面平整、格田成方、绿化成行、灌排设施配套、地力水平较高的高标准农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效益共赢,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意义

在丘陵山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解决丘陵山区农村部分可耕地高低不平、农田环境面貌零乱、农田灌排系统不配套、抗灾能力降低等问题,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但丘陵山区县与平川县相比,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1、农民自筹压力大。丘陵山区的农民普遍收入水平较低,每年的经济收入在保证日常生活开支、承担上学、看病等的开销后,再承担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自筹资金就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民普遍反映农业综合开发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筹资投劳是应尽义务,但较大的自筹资金数目,与他们较低水平的收入是一个明显的反差。

2、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基础设施落后,开发成本高。丘陵山区的地形以丘陵和半山区为主,成千上万亩开阔平坦的大面积农田很少见,大多以小流域的几百亩或几十亩连片,而且地形错综起伏,复杂多变。加之丘陵山区往往基础设施落后,到自然村落和田间地头的机耕路基本没有,交通极其不便。农业综合开发施工条件差,材料二次转运费用高,加之物价上涨幅度大等众多原因,造成欠发达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造价高。现在寿阳县的中低产田投资标准是980元/亩,从绝对数看确实在逐年提高,但是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逐步推进,越到后面实施的地方,立地条件越差,但越是这种偏僻落后的地方,越需要实施开发,相应的投资要求也就越大;同时随着物价的上涨,工程造价大幅上涨。仅就农民工工资而言,2001年的普工工资是15元/工日、技工工资30元/工日,由于物价上涨,2008年普工工资已涨到55元/工日、技工工资已超过100元/工日,成三倍增长,造成现在的亩投资标准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我们认为在丘陵山区搞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当提高亩建设投资标准:一要加大对丘陵山区的投资力度,丘陵山区往往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但由于经济不发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乏力,所以请求上级财政加大对丘陵山区无偿资金投入力度,降低县级财政配套及农民筹资投劳标准,减少或取消土地治理项目中的自筹资金,以实现丘陵山区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二为确保开发一片成功一片,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必须提高亩投资标准,建议将投资标准提高到1200-1500元/亩为宜;三要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费比例,丘陵山区财力有限,仅靠财政拨付的办公经费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调查研究、规划设计、评估论证和项目实施管理不太现实,应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管理费比例,达到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管理水平的目的。下面我们分别就寿阳县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亩投资980元、亩投资1200元、亩投资1500元情况作一对比:

一、寿阳县基本情况

寿阳县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太行山西麓,晋中市东北部、潇河中上游, 东北与阳泉市交界,西北与太原市为邻。全县辖7个镇、7个乡,总面积2116平方公里,人口21.4万人。

寿阳县属黄土丘陵山区,境内四面环山,中间为丘陵盆地,平均海拔1200米,境内地形为西北部最高,海拔1700米,由西向中部逐渐低斜呈阶梯状下降,到中部县城海拔为1020米,由中部向西南又逐渐倾斜,到西南边缘西洛镇,海拔仅为813米,境内相对高差达934米。境内地形地貌又可分为台塬、丘陵、河谷三个类型区。丘陵区分布于台塬区到河谷区过渡地带,在丘陵区,深厚的黄土层地表由于自然冲蚀形成了许多较为宽广而平坦的垣地和残垣地,出现了本地区特有的丘陵山地地形地貌;四大、八小较平坦宽广的台塬垣地及残垣地间以数以千计的沟壑、山梁,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变。河谷区主要为境内潇河、白马河、向阳河及其支流沿河两岸,地势平坦而狭长,范围较小。境内主要河流有潇河、白马河、人字河等,均属汾河水系。此外还有向阳河,属海河水系。就全境来讲是较典型的侵蚀形黄土高原丘陵山地地形地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有其较为独特的特点。

寿阳是农业大县,寿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及全国最大的旱垣无公害茴子白生产基地县,2005年被农业部评为山西省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寿绿”无公害茴子白以其低糖、高钙、多VC的优势销往全国各地。

寿阳全县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耕地近5亩。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属高寒气候类型。夏季湿热,冬季干冷,四季分明,日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7.8度,日照2858.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11.3mm,平均无霜期140天左右,素有冷寿阳之称,民谚曰“冷寿阳、春晚无花秋早霜”。境内农作物种植种类较多,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较为丰富。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我们选择寿阳县农业综合开发景尚乡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为例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亩投资对比,该项目区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地类对于全县来讲具有较典型的代表性。项目区东部是寿阳四大坪之一的景尚坪,属台塬坪地(旱垣地)地类,耕地面积约为4400余亩,占项目区的44%。向西是台塬坪地向沟谷地段过渡的坡梯田,耕地面积约2700余亩,占项目区总面积的27%;项目区西部是潇河上游木爪河河谷地段,耕地面积约2900余亩,占项目区面积的29%。项目区涉及我县景尚乡景尚(北下洲村民小组)、库韩(包括北下洲、南库韩、北库韩三个自然村)、重桃(重桃、圪垛)、禹家寨(禹家寨、南下洲)、松塔镇的郭村五个行政村九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052户,2979人,劳力1301人。其中青壮年劳动者占到总劳力数的65%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力占到总劳力的85%,农业技术员占到总人口的5%,具有一定的科技推广能力。

项目区五个行政村九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为16286亩,耕地总面积为13197亩,项目划定的治理面积为10000亩,项目区去年耕地产量平均亩产600公斤,小面积可达1000公斤,人均产粮6865公斤。去年完成机耕面积7800亩,占总耕地59.18%,机播面积7800亩,占到播种面积59.18%。去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812元。

三、项目区亩投资980元、亩投资1200元、亩投资1500元(高标准农田)三个投资方式项目建设内容及经济效益对比情况

Ⅰ、亩投资980元标准模式:项目总投资为98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73万元,自筹资金207万元。项目建设水利措施投入资金389.5万元,占总投资的39.74%;农业措施投入资金417万元,占总投资的42.55 %;林业措施投入资金97万元,占总投资的9.9 %;科技推广投资43万元,占总投资的4.39%;其它支出33.5万元,占总投资的3.42%。

(一)水利措施建设总投资389.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49.5万元,农民自筹资金40万元

1、机电井。新打机电井8眼,投资13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4万元。在河谷地段结合当地历年来打井水文资料,新打80-160米中层井6眼,并配套建设水泵房和井用提水水泵设备,总投资85万元;在靠近坡耕地地段新打290米机电深井2眼,并配套水泵和提水设备,投资51万元。

2、输变电线路。架设低压输变电线路5.3公里,配套变压器1套,完成对机电井电力配套,工程投资35.5万元。

3、灌排渠系工程。共埋设管道25.5公里,投资110万元。其中河谷地以机电井为水源配套埋设管道18公里,台塬坡地结合人畜饮水埋设管道7.5公里。

4、小型蓄水工程。针对项目区不同地形地类,建设不同类型蓄水工程,共建设小型蓄水工程84座,投资108万元, 其中财政资金100万元,河谷沟地配合机电井和管道埋设工程建设100 M3蓄水池3座,投资16万元,充分利用山区地形条件,蓄水池建于坡地高端,通过管道自流灌溉农田;对台塬坪地地形,在台塬边缘土石结合层处,利用台塬析出地下“控山水”,建设100 M3截潜流蓄水工程3座,投资17万元;建设100M3蓄水池3座,投资16万元,通过管道埋设既解决项目区禹家寨、重桃三个自然村人畜饮水,又能完成300亩耕地水利灌溉;利用横穿项目区九榆公路和县乡公路及村通水泥路面作为天然集雨场,沿路建设集雨旱井75座,旱井采用砖砌瓶式结构,每座蓄水30 M3,解决约400亩农田旱作用水。

(二)农业措施总投资41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67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50万元。

1、改良土壤。对项目区4000亩耕地进行改良,共投资75万元。结合机械平田改土、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秸杆粉碎还田、机械深耕、增施农家肥等多项农业、生物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2、购良种。采取财政资金补贴方式,在项目区推广使用良种,购置玉米、蔬菜良种8500公斤,总投资4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15万元。

3、机耕路。项目区修建标准为4米宽河卵砂石机耕路18公里,总投资155万元,机耕路两旁配套种植道路防护林。

4、农业机械及农机具配套。购置和配套农业机械145台套,总投资10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30万元。其中购置和配套15-60马力的农用动力机械35台,总投资68万元;配套农机具95台套,总投资35.2万元;购置植保喷雾机械15套,总投资1.8万元。

5、推广旱作农业。在项目区推广旱作农业2500亩,总投资3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7万元。其中进行保护性耕作1000亩,总投资19万元;玉米秸杆地膜二元双覆盖1500亩,总投资18万元。

(三)林业措施总投资9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8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7万元。

项目区种植农田防护林615亩,总投资85万元。其中机耕路两侧种植道路防护林网400亩,河滩种植小片防护林215亩;另外苗圃杨柳类树种育苗35亩,投资12万元,出圃树苗用于项目区绿化需求。

(四)科技推广总投资4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43万元。

(1)技术培训。培训农民2000人次,共需投资10万元,主要聘请有关专家,围绕农作物选种、栽培、管理等内容,采用培训班、专题讲座、印发技术手册等形式,对项目区农民进行轮流培训。

(2)示范推广。推广农业高新实用技术3项,示范面积500亩,需投资33万元。包括配方施肥技术、生物覆盖技术、优质粮食高产栽培等。

(五)其它工作及措施投资33.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3.5万元。其中管理费用21.5万元,主要用于前期考察、规划设计、项目招投标、编制初步设计报告、工程质量监测、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费用;监理管护费用投资12万元,主要用于工程监理管护。

项目按亩投资980元建设完成后,台塬坪地和河谷地基本达到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相比较坡梯田中低产田耕地因投资资金量限制、治理难度大及投入产出比高仅能达到农业基础设施有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的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Ⅱ、项目总投资为12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47万元,自筹资金253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入资金462万元,占总投资的38.5%;农业措施投入资金549.5万元,占总投资的45.79 %;林业措施投入资金97万元,占总投资的8.08 %;科技推广投资52.5万元,占总投资的4.38%;其它支出39元,占总投资的3.25%。农发工程在亩投资980元工程基础上增加如下工程:

1、新增新打300米机电井1眼,配套水泵房及提水水泵等配套设备共投资34万元。主要为坡地梯田埋设管道提供水源,解决坡地梯田水利灌溉。

2、输变电线路建设工程增加低压1.2公里并配套50KVA变台一座,主要是为增加的机电井提供电力配套,投资8.5万元。

3、灌排渠系工程增加埋设管道6公里,配合机电井为坡地梯田提供灌溉用水,共投资30万元。

4、改良土壤对项目区坡耕地结合机修水平梯田,配套测土配方,增施农家肥,修筑梯田梗等多项改土措施,改造坡耕地700亩,共投资113万元。

5、增加推广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1000亩,投资19.5万元。主要在坡地梯田区域进行,进一步改善坡耕地基础设施建设。

6.科技示范推广增加优质蔬菜模式化栽培示范100亩,投资9.5万元。

7、其它工作及措施增加投资5.5万元。其中管理费用增加2.5万元,监理管护费用投资增加3万元。

按亩投资1200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后,可极大地改善坡地梯田区域的农业生产水平,整个项目区基本上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Ⅲ、项目总投资为15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184万元,自筹资金316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入资金482万元,占总投资的32.13%;农业措施投入资金686.5万元,占总投资的45.77 %;林业措施投入资金220.5万元,占总投资的14.7 %;科技推广投资65.5万元,占总投资的4.37%;其它支出45.5万元,占总投资的3.03%。农发工程在亩投资1200元工程基础上增加如下工程:

1、河谷区、台塬区土地条件好,水源有保障,耕地结合微灌配套建设大棚蔬菜种植园区50亩,总投资125万元。

2、河谷向台塬地过渡的坡梯田种植灌木式地埂500亩,投资13万元;种植山地防护林1250亩,树种包括刺槐、山杏、仁用杏、核桃,总投资110.5万元,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秀美山川,增加农民收入。

3、坡梯田区域建设4米宽机耕路3公里,投资32万元,便于坡梯田耕地农田作业。

4、科技推广增加扶持镇农技服务站1个,购置测土、蔬菜农药残留及农民培训仪器7台套,投资9.5万元;增加液体地膜粮菜种植应用及生物防治病虫害科技示范推广200亩,投资3.5万元。

5、其它工作及措施增加投资6.5万元。其中管理费用1.5万元,管护费用投资5万元。

按亩投资1500元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后,整个项目区耕地达到高标准农田标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质的跨跃,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

综上所述,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改造占我国耕地面积较大比例的丘陵山区中低产田为高标准农田,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的意义;但另一方面改造丘陵山区中低产田相比较平原地区而言,存在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农民现代化农业意识滞后、自筹资金筹集难度较大、项目建设初期投资大改造难、工程建设投资成本高、经济效益较平原地区有差距等一系列特殊情况,所以考虑目前的人力、物价等诸多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建议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造亩投资标准提高到1400-1500元为宜,以便于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建设高标准现代农田中的重要作用。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篇6

丘陵山区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以赣榆县横山生态修复试验区为例

摘要:通过对江苏赣榆丘陵山区生态修复区修复效果的总结分析,为赣榆县及周边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根据.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生态修复,项目区内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从修复前的43.5%提高到96.1%.植物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植被群落向良性循环发展,人工幼林长势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量由2758 t/km2减少到1369 t/km2,减沙效益为50.4%.本项目仅进行3年的监测工作,对今后人工补植林成林后,该区的林草变化情况、植被群落的演替趋势、动物及土壤结构的变化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监测,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探讨.作 者:祁德超 高之栋 李德勤 Qi Dechao Gao Zhidong Li Deqin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夹谷山水土保持试验站,江苏,赣榆,222100期 刊:亚热带水土保持 Journal:SUBTROP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年,卷(期):2010,22(2)分类号:X826关键词:生态修复 丘陵山地 效益分析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篇7

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敖玉明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陈志莅临论坛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谢扬、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刘宪、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浙江理工大学教授赵匀、四川省农机局局长母世杰、广西农机化管理局局长谈爱和、山东省农机办主任林建华、湖北省农机化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有根、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科技处处长曹光乔等作了主题演讲。他们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发展丘陵山区机械化的意义、机遇、问题和对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来自全国24个省 (区、市) 的农机管理、科研、生产、鉴定、推广、教学等部门的代表参加了论坛。

中国农业大学白人朴教授认为, 2008、2009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突出把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列为重要内容。这表明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已上升到重要位置, 中央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中级阶段, 而相比平原地区, 占国土面积43%以上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明显落后, 水平较低, 发展较慢, 多数仍处于初级阶段,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全局战略意义的一件大事, 当前正处于有利于加快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的关键时刻。全国农机系统应该不失时机地从战略选择、技术路线选择、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积极推进。战略选择上,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宜选择“合、通、特”战略,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要形成内力奋进与外力助推的合力推进态势, 农业机械化发展要着力解决丘陵山区交通运输困难这个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丘陵山区在市场竞争中要以特取胜;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路线选择要做到两个结合, 即机械化与产业化结合, 轻便、安全与节约、环保结合;丘陵山区农机服务要抓好农机作业服务队伍和农机中介服务队伍这两支队伍建设。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篇8

关键词:山区;农机推广;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2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桦甸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发展过程主要依赖于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应用。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可以促进生产技术变革与创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带领桦甸山区农民走向富裕。但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学入研究,以探讨解决办法。

1制约桦甸山区农业机械推广的主要因素

1.1经济因素

桦甸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手头可以支配的资金比较少,农业机械的价格对于农民来说比较贵。另外,购买农业机械后,对于农民来说,短时期内的经济效益不是特别明显,农民投入比收入要高很多,农民购买或更新机器的主动性差。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农业机械新产品价格稳定性差,导致桦甸山区农民不愿意购买机器,因而农业机械推广也受到了限制。

1.2社会因素

桦甸山区经济发展较慢,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新事物接受力差。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不愿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欲望不强烈。人们生活在山区,信息相对闭塞,导致不熟悉社会发展现状,发展意愿较差。

1.3自然因素

桦甸山区的地形地貌影响农业发展。桦甸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平原少,山地较多,可以供耕种的面积比较有限,这就导致生产规模小,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生产,进而也导致农业机械的使用范围变小,推广难度变大。另外,桦甸山区的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较落后,继续建设的难度也比较大,给农业机械推广带来了阻碍。

1.4人文因素

桦甸山区的工资水平低,农业生产环境差,大多数农民为了更多收入都流转到外地打工,本地的高素质人才也不愿意回到桦甸发展。山区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和儿童,他们不求经济效益,只想解决温饱问题,连基本的农业生产都无法保证,更无法保障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1.5质量因素

我国农业机械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真正进入桦甸山区的农业机械都是小生产厂家的产品,是小型农用机械,机械质量不能保证,也容易出现故障。售后服务不健全,维修的速度及质量都无法保障,而且维修费用较高。

1.6效益因素

桦甸山区的农产品数量不多,信息相对较闭塞,自己的产品很难形成地方市场。秋收后,农产品基本是商贩在进行收购,价钱完全由商贩主导,没有市场依靠,劳动效益得不到保障。效益完全看天吃饭,好时能赚点钱,不好时甚至会赔钱。由于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所以很多农民不愿意购买农业机械。

2 农业机械推广的主要对策

2.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桦甸山区的耕地少,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多年前修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并没有带动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因为年久失修,一些基础设施已经处于无法使用状态,对于想使用机械生产的农民来说,这些基础设施就是一个障碍。想要推动农业机械使用,减少生产成本和生产压力,就需要政府部门首先牵头加大资金投入,动员农民一起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2.2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

之前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是以省或市为基础,以县或乡农业机械推广站为纽带的纵向推广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农民手中的一线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企业,导致企业的研究与市场应用脱轨。为了全面发展,要建立纵向横向互补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既要宏观调控,又要深入到生产线,及时反馈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农业机械多元化发展。

2.3强化服务,提高效益

积极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基层,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保证现在农机大户能正常使用并维护机械,从而获得一定效益,让农机大户带动农业机械推广顺利进行。

2.4政府介入帮助拓宽融资渠道

对于没有能力购买农用机械的农民,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做好农业机械的专业服务代耕代种。同时要拓宽融资的渠道,通过银行贷款和财政补贴,将农民引向机械化农业生产时代。

2.5加大培训力度

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机手和农民的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农机的操作和简单维修知识。要改变农民的陈旧观念,让他们树立农业机械现代化观念,打造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2.6增加农业机械的创新研究

目前,我国生产应用的小型山区农用机械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效率低、操作不方便、容易出现故障等。针对这些情况,农用机械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要依据山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研发适合山区生产使用的农用机械,以提高机械的适用性、便利性和质量可靠性。

3结语

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的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业机械的应用,因此,加快桦甸山区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是必然、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1]陈达兴.山区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机,2013,(06).

[2]金王苗.浅谈岳西县农机推广的机遇、问题和发展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10,(10).

上一篇:公关部干事培训方案(大纲)下一篇:怎么写新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