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精选12篇)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篇1
前言
农业生产保障了国家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其发展程度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烟叶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农业生产竞争不断加大的背景下, 传统的烟叶生产必须被革新, 并过渡到现代烟草农业的领域。在不少山地丘陵地区, 烟叶种植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 是当地的农业支柱, 对于保障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如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
1 现代烟草农业的相关概念
现代农业主要指通过现代科技助推农业生产, 在不断的科技与手段创新中发展新型农业, 提升农业的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 并提高农民素质, 从整体上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部分, 现代烟草农业是指在具备现代农业特色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科技创新不断改良传统烟草生产, 提升烟草生产的科技含量、信息化水平、机械化水平以及专业化水平, 实现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企业化管理。
2 山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障碍
2.1 受制于自然条件
山区以山地丘陵为主, 地理环境复杂, 可能出现因为海拔过高引发的有效积温不足, 受到年平均气温、无霜期、日照强度、土壤理化性质和年平均降水量等因素影响, 使得烟叶生产受到限制。同时, 错综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了烟地零星分布, 面积不大, 连片程度低, 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与集约化生产。
2.2 土地流转制度低效
土地流转是规模化经营的基础, 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一定成效。但是, 土地流转依然缺乏有效的机制。受到生存保障意识、习惯性生产模式和对外承包获益不多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流转速度较慢;山区乡镇缺乏专门管理烟草生产土地流转的机制与部门, 在流转过程无人监管的状态下纠纷较多, 影响了流转的效率;外部环境不成熟造成土地流转处于不稳定状态, 如进城务工农民工作不稳定, 短时间内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的概率较大;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 农民依靠土地作为其生存保障, 限制了土地的高效流转。
2.3 山区烟草生产技术落后, 烟农生产水平较低
由于山区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思想较为封闭, 先进的烟草生产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在这种条件下, 山区烟草生产往往具有专业化生产水平低的特点, 对于单位产量的提升和整体产量的增加都是不利的。山区往往缺乏足够的烟农协会, 烟草生产组织性较差, 也缺少相应的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烟草生产各环节的科学性较低, 不能制定科学的生产计划, 无法进行有效的机耕作业, 劳动量耗费过大, 生产成本高昂。山区的整体教育水平很低, 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烟农技术素质的低下, 在烟草新技术的推广中, 其接受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进展缓慢, 严重放慢了山区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大部分山区农民没有改变传统的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中心的意识, 仅仅视烟草为副业, 缺乏内在的推动力量。
2.4 山区烟草生产环境差, 产业化程度低
在山区农村的产业结构中, 烟叶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份额不大。地方政府对于烟叶生产重视的出发点在于烟草生产的高税收, 因此给予很大的扶持力度。在国家控烟力度不断加强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不断飙升的背景之下, 烟草生产的吸引力不断降低。同时, 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性很高, 烟草生产的从业者多为老年人和妇孺等留守人员。这种劳动力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烟草生产从业者劳动素质较低。从整体上来说, 山区的烟草生产环境相对较差。受制于烟草种植面积较小且分布零碎, 烟草生产机械化程度低, 无法形成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烟叶生产基地。产业化生产经营组织较小, 缺乏带动力。
3 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路径
3.1 对影响烟草农业生产要素的分析
做好烟草农业生产发展工作必须充分分析其生产要素情况, 重视土地要素、劳动者要素、技术要素与生产资料要素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烟草农业生产要素, 实现最优化配置, 以利于构建高效烟草生产体系。
3.2 集中突破土地、技术与工具限制
增加土地流转的形式, 通过互换、转让和租赁等方式将烟地集中化, 增大种植规模, 通过资源整合构建烟叶种植产业区;强化户籍化和GAP管理模式, 增强技术服务水平, 提升其整体管理水平, 以促进先进烟草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登记有烟草生产经验的农民, 通过成立合作社和服务队, 建立组织化较高的烟草生产服务队伍;联合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研制适应山区烟叶生产的小型专用设备, 并将这些设备的使用和配置进行科学规划, 实现烟叶生产机械的最优化配置和高效生产。
3.3 发力于投入渠道的增加、生产条件的改善与组织化生产
对于山区发展烟草农业, 应该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并不断拓展投入渠道, 如民间资金、扶贫资金等的引入, 帮助烟农扩大生产规模, 提升生产技术水平;通过多种途径改善生产条件, 如推广种烟保险降低风险, 增强烟草生产的吸引力;加强组织创新工作, 增加组织化生产的新模式, 如烟叶合作社、烟农协会, 并吸引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过硬的人才加入, 带动整个烟农队伍的发展。
3.4 重点提升山区烟草农业机械化程度
通过对大规模重型机械路径、小型精细化机械路径和中型机械集约化路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我国山区现代烟草生产机械需具备以下特点, 即复合式、精准化、通用性和低耗能。
摘要:本文从现代烟草农业的相关概念入手, 论述了山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障碍, 并提出了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机械化
参考文献
[1]王丰, 唐新苗.山区烟草农业机械化路径选择[J].湖南农机, 2011, 38 (1) :18-20.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篇2
进入我们视野的是2005年之前的湖北十堰房县桥上乡西坪村。2005年之前的西坪村,坐落大山的深处,作为湖北十堰市贫困县房县下辖区的一个小村庄,西坪村并不为人们所熟悉。贫穷的山村里,到处是低矮的农房,几百户的村民们生活在简陋的房子里,依赖着自己的几亩田地过活。他们用着简陋原始的农具奔忙在田间地头,行走在村里坑坑洼洼的泥路上……
勤劳朴实的村民世世代代与这片贫穷的土地相依相守,谱写着沧桑的田园牧歌。村民们生儿育女,辛勤耕作,依靠这片土地繁衍生息。然而,生产的粗放,基础设施的匮乏,劳动的艰辛,生活的贫乏,却是他们心中无法破解的痛隐和百转千回的呐喊:村民们年收入几百元,农耕设施陈旧落后,村内道路年久失修,几百户村民一辈子守着大山,很少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日历翻阅到2010年,当记者再次感受这座村庄时,欣喜地感受到了它的巨大的变化:田间流淌的清泉,平坦的道路、整齐划一的田地、现代化的农机具……农民们富起来了!而这,只是湖北十堰市上百个村庄中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村子,十堰市还有很多。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大山沟里的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答案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让村里的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们的荷包鼓了起来,让烟农们走上了富裕路。
近年来,十堰市按照国家局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总体要求,探索实践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加强烟区水、电、路、农机、育苗大棚、烤晾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实现了 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有力促进了全市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其中,以房县西坪、竹溪县向坝乡金竹园村烟农合作社等为代表的烟农合作社的成立,进一步推进了十堰市现代烟草农业的快速发展。
从2007年十堰市成立了首个烟农合作社到2010年十堰发展到拥有6个乡级烟农合作社、近50个村级合作社,十堰市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的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模式和路子,完成了从偏远山区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华丽蜕变。回首过去的足迹,是十堰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跨越传统农业的艰辛,是十堰市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决心,顺着足迹的方向,我们看到了湖北十堰市现代烟草农业充满希望的明天。
近日,记者奔赴湖北十堰市,亲身感受了十堰地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给当地带来的可喜变化。让我们将时针拨回到2007年之前,让记者带您一同见证十堰市现代烟草农业的探索和发展。探索: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中上游,国土总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6万,全市森林覆盖率51.6%。十堰是“东风”车的故乡,南水北调中线取水源头,也是湖北烟叶、茶叶、魔芋等特色产品的重要产区。
虽然自然环境优良,但十堰市地处山区,传统农业发展并不理想。“走的羊肠道,吃的泥浆水,晴三天炸裂子,下三天走蹩子”是十堰山区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像两座大山压在山区农民的头上。十堰市所辖的六县市,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房县、竹山、竹溪、陨溪还是是湖北省特困县。
2007年之前,十堰市成立烟农合作社之前,十堰山区的农民们大都秉承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种植庄稼、蔬菜等农作物。部分村民也种植烟叶,但因生产条件有限,当地的烟叶生产主要以自然农户为单位分户生产,分户经营,并不利于科学布局及规模化生产,适宜烟地和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低,专业化程度和整体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并未换来丰足的生活。十堰山区农村村民年收入仅仅一千多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工业企业对烟叶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的种植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烟叶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多数山区村民选择了外出打工。
在这种情况下,依据当地优越的宜烟地理条件,寻找一种适宜该地区的新的农业模式迫在眉睫。
起步: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成立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北依秦岭,南临巴山,国土面积236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6万亩,总人口3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0万人。十堰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总时数1655-1958小时,无霜期244-255天,全市宜烟面积在100万亩以上。
2007年7月,国家局纪检组长潘家华到房县调研,在调研中,潘家华了解到该地区多样性的山地气候,非常适宜烟叶种植,较之于十堰市的其他地区,房县西坪村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对烟叶的生产发展的有利因素更为突出。他要求“房县要在坚持„一基四化‟的基础上,在大力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有所突破”。
2007年8月5日-6日,十堰市西坪村召开干部群众大会,充分征求乡村干部意见,听取对开展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和烟叶生产组织方式改革的要求和想法。经过反复调研,借鉴茶叶、养殖合作社和以前烟农协会建设的经验,确定在西坪村进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
一种崭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即将在十堰地区开展。
发展:烟农合作社试点获成功
烟叶是十堰农村经济和农民脱贫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健全。2007年9月,十堰在房县桥上乡西坪村和竹溪县向坝乡金竹园村(含五丰村1组、向坝村3组)开始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按照政府领导、农民主导、烟草扶持和“以烟为主,带动多业发展,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试点工作思路,十堰市开始了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大胆的尝试,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一村一品发展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在十堰市烟草公司及房县烟草公司的大力扶持下,十堰市地区的首个烟农合作社——房县野人谷镇西坪村烟农合作社成立之初便得到了来自政府、烟草部门等各方面的大力扶持。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经过几年的摸索,房县西坪村烟农合作社初具规模:建立了各有分工的服务队、烟叶产量、产质都有所提高、合作社还依法选举了社员代表,召开了合作社设立大会,通过了《西坪烟叶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和《西坪烟叶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合作社成员年底获得的分红越来越多,烟农们的年收入从之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万余元。在发展中,西坪烟农合作社也确定了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建立全面综合烟农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西坪合作社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在西坪合作社成立不久,竹溪县向坝乡金竹园村也成立了自己的烟农合作社。西坪村周边的几个村落也都纷纷开始建立烟农合作社,加入到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大军中来。
目前,十堰地区有包括千坪、擂鼓镇等地在内的6个乡级合作和以及近50个村级合作社。十堰山区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烟农们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盖起了二层小楼;村里的交通顺畅了,新修的大马路能通到家家户户;村里的田地种上了烟苗,地里的机耕路四通八达;水渠里的水清澈见底,烟田里50米就能看见一个水龙头,烟农们再也不用跑老远的路去去提水了;田地里长出了茂盛的烟叶,烟农们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笑容。
烟农们自豪的拉着每个进村的外地人,向不知情的人们诉说着烟农合作社给他们带来的经济、生产、生活上的改变。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篇3
现代教育技术山区教学质量山区教育因存在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缓慢,如何让山区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山区学校面对的困难
1.山区学校大部分因受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办学条件方面相比城市学校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各种功能室建设的滞后,使山区学生在学习条件方面无法与城市孩子相比。
2.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给山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带来困难。一般情况下,教师培训、学历进修、教研活动等都会安排在交通便利、条件好的城市地区,而山区教师要想参加这些活动,就有许多困难。比如,济南市西营镇,离市区有30公里,到市区参加一次教研活动乘坐公交车要两个小时,来回4个小时,即使到市区听一节课也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效益低下。
3.相对封闭的环境,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缓慢。山区教师培训的及时性和覆盖面低,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没有创新工作的氛围,使新课程的各种理念无法在山区教师的思想中扎根。
4.学生在闭塞的环境中,掌握的信息面更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价值观都是困在一个小圈子内,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扼杀了他们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山区教育中的作用
国家教育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使山区教育设施有了极大改善,现代化教育设备的配置为山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
1.现代教育技术使山区教师接触到新的教育思想
互联网的使用,使农村能够很方便与外界沟通。国家实施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让许多山区学校接收到前沿的教育信息,对于更新山区教师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互联网的应用,更是山区教师“换脑”的助推器,一成不变的思想受到网络的冲击。前沿教育理论、优秀的课堂教学实录、及时的网络培训、实时的双向视频系统,让山区教师的教学思想因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改变。
2.现代教育技术的科技性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思想
教师不必费尽口舌描述一个原理如何实现,也不必每次在黑板上费半天工夫画个几何图形,只要用多媒体就可以将它们声形并貌地展现出来。原来教师需要费力讲解的内容只需要用计算机演示一次就可以完成,这势必将打破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思路,在课堂内安排更多的内容,更多侧重于学生,这无形当中便走向素质教育,实践了新课程的理念。
3.网络的互动性为山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
山区学校一般比较分散,而且规模不大,一所学校内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很少,有些教学点甚至只有一个人,这给教师的教研带来很大困难。没有交流的平台,很多问题无法解决。网络可以跨越高山河谷,让山区的教师可以和全国各地的教师一起探讨教育教学问题,让许多孤军奋战在山区教育的教师有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4.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拉近城市与农村的差距。通过网络、有线电视、多媒体等设备,山区学生可以享受到城市孩子的教育条件,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避免自卑心理;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培养他们的现代思维意识,缩小与城市学生的思维差距;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山区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一般在山区学校,教师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多媒体教学设备闲置率高。针对这种情况,济南市西营镇采取奖励与督促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反映情况较好的,每课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考核、优质课评选、骨干教师评选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教师合理使用多媒体有一定加分。另外,组织了教师课件评比、电教论文评选等活动。“三管齐下”,老师们很快掌握起多媒体使用方法,尝到甜头的老师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为自觉行为,连50多岁的老教师每节课也用起了多媒体。
2.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是利用教育论坛、教师博客、专用网站等平台建立起的教研交流系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参加讨论、上传资源。这样山区的教师就不必行几十里山路去参加一次教研活动,省时、经济。外出参加培训因受时间、经费、课时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只能少部分教师参加,培训的网络化使更多的教师、更方便的接受到培训,扩大了培训范围;同时,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增加培训的灵活性。利用网络建立的电子备课库、课件库、试题库等各种资源库,成为区域教师共享资源的平台,让网络成为共享智慧的途径。
3.信息技术课和信息技术兴趣小组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让山区孩子用上了电脑,接触到了互联网,新鲜的事物不仅开阔了山区孩子的视野,也让他们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山区孩子,学习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开始使用网络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开始了自主学习的实践。孩子们会利用网络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比老师还要全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把互联网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4.让资源部分代替教师
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教学点比较多,师资少,老龄化严重,知识层次相对较低,课堂教学能力相对较差。西营镇在藕池学校进行了试点,该校是济南市最小的教学点之一,只有1名教师,8名学生,任课教师已经53岁。在这所学校,老师尝试利用全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由光盘中的教师代替现实中的教师上课,对于师生互动的环节,由教师在一旁作指导或对光盘内容暂停,师生讨论完毕再继续光盘内容。光盘中教师标准的普通话、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鲜明的教学风格给孩子们种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比以前都有了较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山区教学点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同时解决了教学点教师人数少,单一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塑造学生健康身心的局限性。
5.计算机教室多功能化
浅谈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篇4
1 走绿色农业之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人们怀念过去的鸡蛋好吃, 米饭香甜, 鱼虾鲜美, 蔬菜可口, 大有农副产品质量今不如昔之感, 绿色食品备受市场的青睐, 同时国外市场对我国常常高筑“绿色贸易壁垒”。走绿色食品是农业的必然之路, 绿色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的消费需求,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山区依托优美的生产环境和优势农产品资源, 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就是现代农业。平远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 是典型山区县, 具有山清水秀、农业生产环境优美的特点, 全县环境质量达Ⅱ级标准, 县城大气质量保持Ⅰ~Ⅱ级标准, 地面水环境质量基本达到Ⅰ~Ⅱ级标准, 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Ⅱ类水质标准, 环境噪声达标, 森林植被茂密, 空气清新, 生态环境良好, 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天然宝地, 属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 是一笔巨大的资源财富, 要充分挖掘这良好的环境发展绿色农业。
2走科技发展之路
山区相对闭塞, 存在着科技成果应用少, 科技转化率低, 农民科技素质差等问题。在发展现代农
业中要注重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一是注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重点推广适地适种的高效新品种, 优质、高产、无公害种养技术和农副产品加工新技术。二是注重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引导作用, 围绕主导产业, 通过建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做给农民看, 引着农民干, 由点到面, 全面铺开。三是注重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 全力推广标准化生产, 多形式多渠道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 取得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全力举办农产品推介展销活动, 积极组织农产品参加各种农业博览会, 提高农产品含金量和附加值。
3以工业的理论发展农业
工业化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要跳出农业抓农业, 围绕工业抓农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就是要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调整农业结构。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联结市场, 一头联结农户, 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在一起, 把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在一起, 把产品的销售放在了第一位, 农民生产的原料通过龙头企业的加工增值变成最终产品流向市场, 农民进入市场坐上了“直通车”, 沟通了产销关系, 真正做到了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初级农产品。要充分认识农业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山区农业自然资源优势, 筛选有发展前景的农业项目, 多方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 积极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在招商引资中注意引进农产品特别是本地优势生产原材料相对比较充足的加工型企业落户, 要在土地、税收、电力等各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从财政、税收、政策、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建立龙头企业联系挂钩制度、技术人员挂点指导制度, 切实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 进一步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营造有利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外环境。同时市场是农业生产好坏
浅谈丹凤县林业主导产业
王文平1余亚萍2应
(1陕西省丹凤县动保站
1丹凤县林业主导产业发展历程
丹凤县主导产业的发展历经坎坷, 核桃、板栗、葡萄、山茱萸、桑蚕曾号称我县五大林业主导产业。桑蚕业历经三起三落, 到1996年底, 人工栽植桑园不过213.3hm2, 且不断出现挖桑毁园现象, 种植面积难以扩大。葡萄、山茱萸曾发展得轰轰烈烈, 1985~1988年间, 葡萄曾发展到400多万株, 最高年产量达500多万kg;山茱萸也有400多万株, 最高年产达16万kg, 确实起到了主导作用, 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随着葡萄、山茱萸市场的疲软, 以及原县葡萄酒厂、饮料酒厂和山茱萸保健品厂相继出现了困境, 造成大面积葡萄毁园和砍伐山茱萸的现象, 到1996年底, 全县葡萄面积锐减到26.7hm2以下, 年产量不足20万kg;山茱萸虽尚存200多万株, 但年产量不足3.5万kg。发展产业基地时的巨大投入, 没能带来当初所期望的效益。
目前, 我县核桃栽植面积已发展到7106.7hm2, 年产127.3万kg, 板栗栽植面积也达到8266.7hm2, 年产28.9万kg。但近年来, 随着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核桃、板栗两大产业。2005年底, 全国板栗种植面积已达125万hm2, 总产量达82.5万t;2007年, 全国核桃栽植总面积已突破200万hm2, 年坚果总产量超过50万t。因此, 核桃、板栗两大主导产业的优势并非唯我独有。必须切实抓好果品市场营销, 否则, 可能步入葡萄、山茱萸的覆辙。
2 抓好两大主导产业的建议
2.1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的“评判官”。
培育农产品加工流通队伍, 及时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 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大力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 组建农业专业协会和农产品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把分散的生产农户组织起来, 实现规模化经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收稿:2009-04-22)
霞1赵宏江3解波3
726200;2丹凤县林果站;3丹凤县林业局)
首先, 由政府出面, 搞好本地市场硬件建设, 健全市场服务体系,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惠政策, 生产优质丰富的核桃、板栗产品, 把外地客商吸引到丹凤来, 进一步吸引外地货源, 把丹凤建成规模宏大的核桃、板栗集散地, 力争做到常年有货源, 常年有客商。其次, 放宽政策, 让利群众, 鼓励核桃、板栗贩运专业户走出去, 积极寻求外地市场。再次, 针对核桃、板栗产业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 组织专门人员对市场做出科学地跟踪调查分析和预测, 为适时适度地发展提供具体的量化指标, 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促进两大主导产业健康稳健的持续发展。
2.2 提高核桃、板栗两大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
一是加强综合科学管理, 充分利用优越的立地条件、物候条件和种质条件, 提高核桃、板栗的品质和产量。目前, 我县核桃挂果面积3466.7hm2, 板栗挂果面积1800hm2, 由于大部分疏于管理, 加之病虫害严重, 核桃平均单株产量仅1.23kg, 板栗667m2平均产量仅10.7kg, 且品种退化、混杂现象严重。所以, 把主要的科技力量用于加强综合科学管理尤为重要。二是在以优质核桃、板栗争市场的同时, 加强核桃、板栗的精加工产品研究, 开发系列绿色保健产品, 延伸产业链, 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列出本茨和莱特兄弟的重要发明,简述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制作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格,培养制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重点:汽车、飞机的发明
教学难点: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世界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本课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的重要发明,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分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新课:
一、内燃机的发明与改进
提问:内燃机是如何发明的?又有哪些改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教师讲述:煤气必须由煤气发生炉这样大的装置提供,产生了许多不便之处。新的燃料的出现也促使人们不断改进内燃机。汽油内燃机成为人们争相研制的重点。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二、非凡的轮子与翅膀
学生比较课本中蒸汽汽车与早期汽车的不同。(插图)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汽车制造方面有哪些贡献突出人物? 学生阅读、讨论并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讲解: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因此被称为“汽车之父”。美国人福特发明了流水线装配工艺,节省了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汽车售价为公众所能负担,从而使汽车普及成为美国人的交通工具,美国因此而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教师提问:人类最早自由升空靠的是热气球。能不能造出比空气重的飞行器械呢?学生阅读课 文,了解飞机的出现过程。
学生讲述莱特兄弟的故事和飞机制造、改进的过程。
教师讲解: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弥补了交通领域中的不足。他们更加快捷,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时代。人类实现了在空中飞翔的梦想。同时,他们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加强了人们在物质文化上的交流,急剧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
三、划分两个不同时代的革命
1.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出现了垄断组织。
2.政治: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制度也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基础扩大,社会趋于相对稳定。
3.文化:西方国家开始逐步走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篇6
因此,结合郑州市的实际情况,要全面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山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传统的丘陵山区开发建设思路,以发展休闲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丘陵山区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批高标准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最终实现郑州市丘陵山区生态文明、经济、社会效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的目标。
独特优势:
郑州西部山区植被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植物、药用植物、野生动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山区内沟域纵横、光照充足,热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好,全市名、特、优新产品,大多集中在这里。目前郑州市山区的河阴旱地石榴、新密五指岭金银花、登封高山蔬菜(小仓娃系列)、始祖山薄皮核桃、五云山谷子等系列产品已初具品牌效应。
对策措施:
一是结合“136工程”,推动山区开发建设。丘陵山区建设的核心应是以休闲农业为主线,以旱地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为依托,结合在全市建成10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30个以上特色产业园、60个以上特色产业项目的“136工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无偿投入与有偿投入相结合,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利益相结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高标准丘陵山区经济发展综合示范区。
二是有效开发利用山区农业资源。郑州市西部山区虽然一直受着干旱问题的制约,但是山区农业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奇特,历史人文遗址众多,自然风景和人文资源丰富,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有效的开发利用旱作区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挖掘、保护和传承丘陵山区农业文化,保护丘陵山区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丘陵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三是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丘陵山区开发建设要在旱作区特色农作物生产区域布局和自然生态条件相结合的基础上,重点引进、示范、展示旱地彩色红薯、小杂粮、小杂果、高山蔬菜、金银花等抗旱耐旱、优质高效的旱作特色作物,把山区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园的建设结合起来,突出打造集食、住、行、购、娱、游为一体的特色旱作生态农业精品园。
登封:依托八龙潭景区133.3万平方米的桃、李、杏、葡萄小杂果采摘体验休闲农业基地,大金店镇三王庄—三皇寨景区和九龙潭“摸摸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富有魅力的爱情体验游乐项目,集合10多家面积在3.3万~33.3万平方米的休闲农庄集群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新密:依托苟堂镇九里山休闲采摘、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平陌镇南部香山寺、白龙庙、天爷洞景区和尖山风景区,发展伏羲山休闲采摘、五指岭金银花种植、国公岭小杂粮试验示范,形成生态旅游、农家乐、特色种植于一体的山区经济发展综合示范区。
荥阳:以二郎庙环翠峪,邙岭区域和广武桃花峪为中心,发展千亩甜柿,千亩河阴石榴,旱地石榴,薄皮核桃,建设休闲采摘、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打造特色经济特色品牌。
新郑:以始祖山风景管理区和辛店镇、新村镇为中心,发展休闲采摘、小杂粮试验示范,和生态旅游、农家乐、特色种植。
二七:以樱桃沟为中心,发展樱桃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农家乐、特色种植。
政策建议:
一是建立山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市、区县两级财政设立山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山区经济发展给予扶持。
二是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市政府有关部门投资项目和区县政府投向山区发展的资金,优先、集中扶持年度重点发展的项目,形成投资合力,确保重点发展区域快速启动、健康发展。
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完善山区丘陵规划体系,规范产权交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山区经济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山区资源要素配置的基础作用,吸引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山区经济整体规划建设和具体项目开发,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山区经济发展建设机制。
四是完善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山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对已完成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沟域,优先列入山区经济政策性资金扶持范围。
五是创新经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开发特色经济,支持农民依法通过资产入股、资金入股、投工投劳等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鼓励同一发展区域内不同行政村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创新经营主体,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积极探索和完善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等作价入股,引入社会资本的合作开发模式。
(郑州市农委)
加快发展巴中山区现代畜牧业 篇7
1.1 优势条件
1.1.1 生态环境的优越, 有利于发展无公害畜产品。
巴中市山青水秀, 森林覆盖率高达56%, 加之, 远离大中城市, 工业污染源少空气、水质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从而有利于发展质量安全的畜产品。
1.1.2 天然屏障的形成, 有利于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巴中地处秦巴山区, 地势沟壑纵横交错, 农户居住分散, 隔离条件相对较好, 有着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的良好条件。
1.1.3 草地资源丰富, 有利于发展牛羊草食牲畜。
全市现有草山草坡面积710万亩 (1亩=667平方米, 下同) , 年产农作物秸秆160万吨, 利用成本低廉的饲草饲料发展草食牲畜, 能大大提高养殖业的比较效益。
1.1.4 旱粮作物比重大, 有利于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旱作农业是巴中农业的一大特点, 2008年全市旱粮面积占粮食总播面的73.3%, 玉米、小麦、豆类、红苕、洋芋等旱粮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70%。其中年产玉米50万吨以上, 这是山区利用旱粮发展畜牧业的独特优势。
1.2 不利因素
1.2.1 畜产品的销售运距远。
目前巴中是四川省唯一没有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航运的“四无”地级市, 离成都、重庆、西安等大中城市相对较远, 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 无形之中降低了养殖效益、加工效益和经营效益。
1.2.2 农民商品生产意识低。
长期以来, 由于山区农民受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 “养猪为过年, 养牛为耕田, 养禽为挣油盐钱”的思想依然存在, 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业没有形成共识。1.2.3畜牧生产科技含量低。据典型调查, 目前全市农村生猪DLY三杂面不到30%, 优质杂交牛占存栏牛总数不到10%。与发达地区相比, 全市畜禽良种化率较低, 畜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 畜牧生产科技含量不高。1.2.4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低。我市地处山区, 农户居住分散, 畜牧业生产经营信息闭塞, 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衔接的矛盾没有解决, 存在着生产与销售脱节的问题, 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1.2.5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低。
目前我市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差、生产方式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大多畜产品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 而且与养殖生产业主未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龙头带动能力不强, 存在着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加工脱节的问题。
2 确立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
2.1 合理调整发展结构
根据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 当前和“十二五”前后, 巴中市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应坚持“市场导向提高效益、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扩大规模精深加工”的调整原则和“注重提高生猪质量, 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牲畜, 积极发展优质禽兔”的调整思路, 使巴中山区畜牧业朝着“优质、安全、高产、高效畜牧业”方向发展。其调整重点有三:一是调整畜牧业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瘦肉率三元杂交猪和优质肉牛, 积极引进推广良种禽兔, 使良种畜禽在商品畜禽中的比重达到90%以上。二是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山秸秆资源, 加快发展以南江黄羊、空山黄牛为特色的草食牲畜, 逐步将非猪畜牧产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三是调整畜牧业产销结构。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贸工牧一条龙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格局。
2.2 积极打造山区品牌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品牌经济”。要充分利用巴中地处山区、生态环境优越的良好条件, 从抓“健康养殖”入手, 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 有效解决畜产品卫生安全问题, 大力发展无公害的生态畜产品。同时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资源特点以及消费者需求, 研发特色畜产品的生产制作技术、生产工艺和花色品种, 形成同一畜产品的优质品牌集群, 用集约的方式把产品的质量、服务等综合信息传递到消费者心目中, 坚定不移地走“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之路, 提高行业竞争能力。
2.3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一是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山秸秆资源。立足全市710万亩草山草坡和年产160万吨农作物秸秆资源, 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牲畜, 增大节粮型畜牧业比重。二是充分利用宝贵的南江黄羊品种资源。突出抓好南江黄羊选育保种和扩繁增量, 尽快建立南江黄羊基因库与生产性能测定站。同时, 以四川北牧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 以南江黄羊纯繁基地乡镇和繁殖场户为网点, 着力培育高繁、快长、大型和黑色四个南江黄羊主体品系, 进一步提高南江黄羊品种质量, 不断扩大饲养总量, 真正把巴中建成中国最大的南江黄羊种羊基地。三是充分利用充足的旱作粮食资源。巴中十年九旱, 发展旱作农业具有良好基础。为解决长期以来种粮效益低的问题, 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开展玉米、红苕、洋芋、小麦等旱粮及其附产物的利用转化, 大力发展畜牧产业, 从而提高旱作粮食的转化效益。
2.4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重点是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首先, 要培育好龙头企业, 重点对原有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改造、优化和提高。采取与国内知名企业合资、联营等方式, 或积极引进国内外上市公司、国家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 实施大集团战略。其次, 要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使其成为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第三, 要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 逐步形成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第四, 要以“公司+协会+基地+大户”, “大户带散养农户”的运行机制为核心, 积极引导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定单、股份合作、畜禽保险、两次返利等多种形式, 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降低农户养殖投入风险、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 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的目标。
2.5 建立完善市场体系
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是推动山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是从建立一批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入手, 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山区特色的畜产品集散中心。二是抓好信息市场建设, 定期向社会发布各种信息, 以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发展畜牧生产。三是注重营销队伍建设, 实行多渠道经营, 特别要加强培养农民自己的畜产品运销组织, 鼓励农民组建联合体, 统一组织生产, 共同面对市场。四是延伸销售触角, 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畜产品销售窗口, 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或者与外地大型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联合, 借助外力销售我市畜产品。
3 构筑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保障线
3.1 强化政策扶持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已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对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力度。
3.2 强化队伍保障
尽快实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切实解决好人员编制、人头工资和业务经费等具体问题, 为山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实施组织保障。
3.3 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要在畜禽饲养环节增加科技含量。通过深入开展“科技助农增收行动”和认真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形式, 切实加强对养殖业主的科技培训,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二是要在疫病防控环节增加科技含量。特别要尽快建立与世界贸易组织接轨的动物防疫保护体系, 确保畜产品卫生质量, 提高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要在畜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科技含量。引导加工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认证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HACCP) 系统建设以及实施良好作业规范 (GMP) , 全方位改进生产工艺与加工技术, 进一步提高畜产品质量。
3.4 强化配套服务
浅析皖南山区现代林业发展与对策 篇8
一、概述皖南山区现代林业的发展
目前, 我国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黄山林业的发展是皖南山区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主要介绍了皖南山区现代林业发展的现状和黄山林业发展的进展情况, 其具体内容如下:
1. 皖南山区现代林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 皖南林业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山区林业三大产业产值最为均衡, 但仍然是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 所占比例达到84.6%, 第三产业较弱, 仅占15.4%。第二, 山区各市发展不协调据有关资料显示, 皖南山区各市农村人口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相关度最高的六安市达到0.76, 平均相关度为0.54, 最低的宣城只有0.11, 差距较大。第三, 森林旅游资源利用率低。山区森林资源丰富, 共有自然保护区9处, 森林公园17处, 但充分开发利用的却不多, 游客数量参差不齐。
2. 黄山林业发展的进展情况。
黄山区地处南方诸省入皖的要冲位置, 林地总面积12.8万公顷, 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46459.1公顷, 占林地面积的36.15%。活立木总蓄积量676.6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75.4%, 林木绿化率78.1%。2004—2011年期间, 黄山林业产值总体上是增产的局面, 其中, 2004年黄山林业总产值最低, 仅3.39亿元。2007年的黄山林业总产值增幅最低, 百分比为15.04%, 2010年黄山林业总产值增幅最高, 总产值增幅为49.39%, 2011年黄山林业总产值最高, 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是5.95亿元、4.62亿元和7.23亿元, 总产值为17.8亿元。不难看出, 黄山林业产业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如图1所示。
根据黄山区林业局制订的《黄山区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 预计从2012年至2016年, 全区新增森林面积25835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76.6%, 创建省级森林乡镇6个、美好乡村 (优质生态村) 50个。到2016年, 全区林业总产值达66亿元以上, 山区农民林业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仅就2013年度目标任务, 计划完成人工造林1.6854万亩, 森林经营面积2.7952万亩、新建苗木基地0.18万亩、改造提升0.16万亩、绿色质量提升点30个。
二、促进皖南山区现代林业发展的对策
为促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 深化现代林业改革, 针对上述皖南山区现代林业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现代林业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促进皖南山区现代林业发展的对策,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树立科学发展目标, 坚持发展生态林业。
现代林业要求我们以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树立科学发展目标, 坚持发展生态林业。树立科学发展目标, 走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发展生态林业, 是促进皖南山区现代林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现代林业发展而言, 不仅能实现林业资源增值, 而且能辐射带动林区职工致富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使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以黄山区林业发展为例, 黄山区林业局高度重视发展生态林业, 先后召开区委专题会和区长办公会研究部署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工作, 按照“周周有会战、月月有高潮”的要求周密部署, 强力推进, 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以确保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 加大财政金融投入,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加大财政金融投入,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有利于促进皖南山区现代林业发展。按照“主攻第二产业, 促进第一产业, 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 着力培植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可以进一步带动现代林业的发展。黄山区为黄山林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一是采取财政资金积极引导的策略。据统计, 区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500万元资金, 并随财力增长逐年递增。二是积极对上争取2000多万元, 整合用于实施森林增长工程, 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三是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 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营造林和苗木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化办林业的进程。
3.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对皖南山区林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在皖南山区现代林业的发展中, 应重点加强优良树种、技术改造及新工艺应用等项目管理, 支持林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设, 如黄山林业为实施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区林业局成立了实施指导组、监测评估组、规划设计组、种苗调度、综合宣传、资源保护6个工作小组, 进行系统化指导, 严把作业设计、整地、种苗、栽植关, 开展督查、技术指导和帮扶工作, 将造林树种、苗木规格和技术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小班地块, 确保了苗木质量。
三、结语
总之, 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 皖南山区现代林业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促进皖南山区现代林业的发展, 发展皖南山区现代林业的对策, 应树立科学发展目标, 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加大财政金融投入,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优化林业产业发展方向和结构布局, 不断探索皖南山区现代林业发展的对策,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皖南山区现代林业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林业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期, 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 肩负着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艰巨任务。就皖南山区而言, 当前皖南山区林业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 如何发展皖南山区现代林业是皖南山区林业发展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黄山区林业发展为例, 在概述皖南山区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促进皖南山区现代林业发展的对策, 旨在说明发展皖南山区现代林业的重要性, 以期为皖南山区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皖南山区,现代林业,发展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尚明磊, 肖艳萍, 尚绪成.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林业主体作用[J].中国林业.2010 (05)
[2]曹玉昆, 吕田, 陈宁静.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对中国现行林业政策的影响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1 (05)
[3]王建邦, 石春连.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产业国际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01)
[4]余遵本, 田新程.高举生态文明大旗加速现代林业发展——访安徽省林业厅厅长韩柏泉[J].中国林业.2008 (04)
[5]闫玉军, 李方政, 于凌飞, 王春玲, 王文彬.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 (24)
[6]唐丽影.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 2011, (01)
[7]张秀丽, 谢屹, 温亚利, 李洪等.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 2011 (02)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篇9
1 地理条件差异山区林业求发展
1.1 国内林地资源总体情况分析
我国69%、18%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和沙区, 56%的人口、83%的贫困人口聚居在山区。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和旅游资源, 同时又是纯天然食品、有机食品、生态产品、珍稀动植物、珍贵中草药材、天然矿泉水和生态产品等的主要产地, 山区正在成为我国生态建设、森林旅游、生态产品等世界潮流趋势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林地作为农村、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是我们要发展山区经济实现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难点和关键。
1.2 山区发展林业产业的优势资源分析
以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该县是典型的鄂西山区林业大县, 林业资源丰富, 绿色该县最大的优势。
(1) 林地资源。五峰共有林业用地面积18.32万hm2, 占国土面积的76.9%。在林业用地中, 森林面积16.48万hm2, 占林业用地的89.9%。森林覆盖率79.1%, 森林总蓄积556.8万m3。在森林面积中, 天然林分别占面积、蓄积的84.1%和87.7%, 依优势树种分, 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分别占森林面积的73.9%和12.2%。
(2) 珍稀植物种群资源。五峰县内分布着野生植物2100多种, 野生动物307种, 分别占湖北省野生动植物群总数的80%和70%。以珙桐、红豆杉为代表的10多个珍稀植物群落被国内外生态学家誉为“动植物基因库”。
(3) 林下资源。五峰林下资源储存丰富, 初步统计各类山野菜分布面积达5.33多万hm2, 年可供开发储量达1000多t, 价值在2000万元以上。品种繁多的林副产品 (林木根茎叶花果汁) 年可开发储量在3000t以上, 产值超过1亿元。
(4) 中药材资源。五峰县内共有195科812种, 其中动物类药材57种, 矿物类药材6种, 植物类药材749种。有麝香、杜仲、头顶一颗珠、白三七、扣子七等珍稀名贵药材12种;被列为地道药材的有独活、续断、云木香等90余种。
(5) 森林旅游资源。五峰县是鄂西南群山腹地的一片净土, 生态环境优良, 土家风情浓郁。素有“神秘的五峰、清凉的世界、绿色的家园”之称, 境内奇峰向天, 幽峡伏地, 林泉幽清, 民风淳和, 被誉为长江三峡的“后花园”。是人们度假休闲, 探险猎奇, 感受自然的原始生态旅游地。五峰的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神奇险峻, 后河原始森林世间珍稀, 白溢古寨雄奇, 暑天冰穴之秘令人神往。五峰县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才刚刚起步, 但潜力巨大, 前景诱人。
2 走出“穷山恶水”老误区, 发展现代林业探新路
2.1 政策优势惠民生新型林业大发展
2011年初,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选择7个县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 该县被列入其中之一。省委、省政府作出这一重大决策, 是这个山区小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2.2 脱贫致富靠思路林业主导有新路
面对众多优势林业资源, 林业被列为引领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山区农民增收脱贫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如何由林业资源大县逐步林业经济强县?经过对自身优势资源的分析, 结合该县实际情况, 以林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向探出了一条新路子———“把握绿色生态方向、大力发展非木产业”成了该县林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老瓶装出新酒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这话不假, 但如何“靠山”如何“吃水”, 要引领山区林业走上一条逐步由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的道路必须依托资源, 创新思路, 发挥优势, 建立产业。现代林业要得到发展必须老瓶装出新酒来。
3.1 政企结合, “非木产业”显神力
在“把握绿色生态方向、大力发展非木产业”这个总思路的引导下,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政府积极与企业合作, 建立了多个茶叶、油茶、五倍子、核桃、木本药材、森林蔬菜等林业产业基地, 带动了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2009年9月, 更是创办了首个不砍树的产业园———湖北现代林业五峰非木科技产业园。形成了林产、林药、林油一体化的林产加工产业链。系统的产业链的形成快速提高了资源质量、平衡了资源分布、改善了林种结构、拓宽了农民致富门路, 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林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利用资源相协调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3.2“以稀为贵”珍惜物种拓开新路子
五峰林业人积极思维、立足本地优势、开拓新路子。先后成立了绿源公司、五峰园林珍稀植物研究所两大民营种苗龙头企业, 大打“珍”“奇”牌, 大力发展以乡土珍稀树种为主的种苗花卉产业, “出奇制胜”。“珍”“奇”物种迎合了市场“物以稀为贵”的需求特点, 一经在市场上推广, 马上成了众人追捧的“香饽饽”, 成为该县林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3.3 独辟蹊径, “三皮一花”药材市场见收益
为了开拓新的市场, 该县结合身高山地区优势, 建立了以厚朴、黄檗、杜仲、辛夷花, “一花三皮”为主的中药材基地。目前, 全县中药材基地人工种植面积已达到1.1万hm2。其中, “三皮一花”木瓜等木本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已达到0.99万hm2, 天麻、独活、党参、云母香、玄参等草本中药材达到1057.33hm2。并建成独活, 续断两个中药材GAP基地。据统计, 全县中药材总产量已达到5584t, 总产值4659.7万元。而这些高品质高山药材一经在药材市场上推出, 广受欢迎, 为广大农户创造了不少经济收益。
3.4 生态旅游, 强劲势头引领农民奔小康
坐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后河国家级保护区两大优势林业资源。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打响了品牌。借助强劲的生态旅游势头, 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1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000万元。
进入新世纪, 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 征服自然、破坏自然的旧理念正逐渐被珍惜自然、回归自然的新理念所取代。过去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 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 一味索取资源;后来是既要金山银山, 但也要保住绿水青山, 意识到环境是生存发展的根本;现在是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才能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实现生态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篇10
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 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抓项目、建园区、兴产业、富百姓”的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 坚持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积极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着力建设基础设施完备、特色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科技应用优先、服务体系健全、富民增收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园区,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截止目前, 全区共实现土地流转8.8万亩, 建设了唐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齐全原生态博览园、盛唐农业科技园为典范的省、市、区级农业园区, 园区涵盖经济作物、林业、渔业以及旅游观光农业等领域。高金食品、美宁实业、齐全饲料等龙头企业产业链不断延伸, 先后在我区建立农业产业园区。我区打造的川白芷、唐家“红涪”牌绿色蔬菜, 老池牌脐橙等知名品牌, 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已成为我区产业化经营的平台、农业技术示范推广的载体、展示高效农业的窗口。
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区是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1. 总体规划和建设目标滞后, 影响了园区的健康发展
由于缺乏系统的现代农业园区长期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 导致一些地方在农业园区建设中产业发展方向不明晰, 有的技术力量依托不确定, 有一哄而上和盲目发展的倾向, 从而导致不少农业园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主导产业, 市场竞争力不强, 影响了园区的健康发展。
2. 部分园区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不能实现园区建设的长效性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 一些地方对农业园区定位把握不准, 不少人把农业园区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土地流转集中+工商资本+设施建设”, 重建轻管。许多园区侧重于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 各种类型的温室大棚或休闲农庄建设成为一个个园区最重要的标志。相反, 对于更为重要的产业配套、技术匹配、经营方略、技术、经济效益等问题则往往被忽视。造成投入成本高, 而产出效益却很低, 未能起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3. 农业科技人才短缺, 导致园区创新能力较弱
一是我区各地农业园区的农业科技人才尤其是农业经营型人才数量少, 结构不合理, 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二是农民素质较低, 接受农业技术的能力不高, 接受培训次数偏少, 与现代农业园区种植品种科技含量高, 种植技术要求严格很不适应。
4. 土地流转困难, 发展规模小, 推进力度不大
由于土地流转规模较小, 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不充分, 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并且受粮食直补的影响, 有的农民图省事, 只想种粮食, 不想土地流转, 造成整片开发有困难, 也限制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
三、加快推进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对策
1. 完善规划布局, 努力打造都市型园区现代农业新格局
要本着“规划先行、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 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农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努力打造都市型园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在新一轮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中要重点把握好“三性”:一是规划的衔接性。即把握好区域现代农业总体规划、综合园区规划、主导产业示范区规划和特色农业精品园规划之间的衔接, 使规划更具指导性、操作性;二是规划的差别性。即各地要根据各自优势, 重点培育和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实现差别化发展, 增强我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规划的配套性。即按照拓展农业功能, 强化产业融合, 延长产业链的要求, 抓好产业化的配套规划。
2. 培育现代经营主体,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转变
经营主体是农业生产最为活跃生产要素。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要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重中之重, 创新组织形式,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转变。一要大力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力度, 培育出一批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二要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要加强规范管理和政策引导, 着力培育一批生产和营销实力较强、发展健康, 能真正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合作组织, 不断提高园区内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序;三要大力培育家庭农场。要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 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创办家庭农场, 形成一批专业大户, 使之成为今后现代农业园区经营主体中的主力军。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新科技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农业科技引进、推广和创新作为一个重要关键来抓。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人才政策。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引进农业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协作,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运用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和不断提高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二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引进、推广机制使产品更具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三要加强对农民的知识技能培训。要通过科普宣传、专业培训、绿证培训、农函大等多种形式, 抓好农民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技能。
4. 以园区建设为契机,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要以本地的资源为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通过种、加、养一体化开发, 产、供、销一条龙经营,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农业综合开发, 每个园区都要选择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建设一批规模大、范围广、效益高的农产品基地, 形成一批规模较大主导产业带、产业链、产业群;二是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品种引进、技术指导、病虫防治、产品销售、市场信息、资金筹集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优质、高效服务;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 培育一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 生产基地为依托的一体化集团公司, 实现农业生产的组织创新,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5. 创新机制, 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 加强组织领导, 保障园区建设顺利实施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建设时间长,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每个园区建立协调小组或管理委员会, 加强对园区建设规划指导、目标管理、政策制定和落实、有关工作协议等, 保障园区建设顺利实施。
(2) 出台优惠政策,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也是一项投资大、回收期长, 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基础性工作, 各级政府必须在财政、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要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 重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项目低息贴息贷款, 农业科技引进、推广、创新和人才队伍培养建设。要建立财政引导投入的激励机制, 引导种养殖户、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入。要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 农业信贷要适当集中支持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
(3)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鼓励农户作为主体参与园区建设
发展蓖麻产业 促进山区脱贫 篇11
影响蓖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产销脱节。蓖麻产品一直没有正常的收购渠道。蓖麻籽是工业原料,如卖不出去,农民又不能自销,造成积压。销路的不稳定增加了农民的种植风险,挫伤积极性,导致种植面积下滑。
种植零星分散。受传统意识束缚,多数产区总是在中上等土地种植粮食、棉花,蓖麻则被安置在荒坡、荒地上,或被点缀在田边、地头。种植分散,形不成大面积、规模化生产,给收购和加工带来一定困难。
品种老化。品种更新换代慢,农民长年自留种子,品种的退化造成单产低、效益低,影响发展。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加工和购销企业是带动基地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的龙头,而各省一般没有专门从事蓖麻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蓖麻产业效益降低。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产业扶贫工委会于1999年成立了蓖麻产业协作办公室。联合各主要厂家和制种科研单位,以有偿提供杂交良种、技术指导,按保护价收购蓖麻籽(油)的方式,有计划地开展山区产业扶贫试点工作。2000年已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签协议的形式,在海南、江西、山西、北京怀柔县北部山区,安排种植面积五万亩,当年就可使农民增收2500万元。
与种旱粮相比,蓖麻种植优势有四:
投入少、产出多。生产成本约100元,仅蓖麻籽一项,亩均产出500~700元,亩均收入400~600元。如经过加工,亩均还可增值200元。
管理粗放。山坡、丘陵、荒滩、四旁地均可种植。
市场有保障。按订单生产,增产即增收。
生态效益显著。蓖麻根系发达,有利水土保持;蓖麻茎粗叶大,可减少地表蒸发、阳光曝晒,有利于天然野生植被恢复;蓖麻秆作薪材,可减少对天然植被的破坏。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 篇12
关键词:融资,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优化生产工艺、改善基础设施, 已经是加快畜牧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山区农村为畜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还相当薄弱, 具体表现在金融对畜牧业发展支持乏力。为此, 笔者对畜牧业发展融资情况进行了调查, 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个人见解, 供广大读者参考。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平衡性
地方财政投入不平衡。地方政府负债多、资金缺口大, 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支持畜牧业生产础设施建设, 添置新设备、引进新人才, 而且很难对畜牧兽医实用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归纳和总结, 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畜牧业生产管理能力, 从而影响了现代畜牧业发展。金融资金投入不平衡。金融企业纷纷撤出在农村的分支机构, 合并城市金融网点, 服务客户的选择也更多倾向于投资效益好的非农业领域企业。在融资机构减少的同时, 资金投入量也越来越少, 以中小畜牧企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组织贷款难的现象非常普遍。
1.2 资金管理的无序性
资金管理源头多。目前, 政府投入畜牧业发展的资金虽然不多, 但是投资渠道和管理部门多, 存在着多头审批和条块分割的现象。项目、资金分散使用, 既很难干成大事, 又难以形成共谋发展的合力和机制。资金按时到位率低。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 普遍存在着中间环节多、支付过程不确定因素多、途中运行时间长等问题, 导致项目建设奖补资金不能按时投入到生产者手中, 不但影响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农民自主投入积极性, 影响项目建设预期效果。
1.3 畜牧产业的脆弱性
自身能力不足。畜牧业是微利行业, 比较效益低, 直接经济效益受益范围小, 经营盈利保障度低, 易受交通、能源、技术和信息等条件的限制, 单位个体生产能力弱, 投入产出比低。融资渠道不畅。山区农村畜牧业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养殖业主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 金融机构及民间投资者也因畜牧业投资回报率低、还款能力弱、不良借贷多而“惜贷”。只要其中任何一条资金链断裂, 就能制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2 对策及建议
2.1 抓宣传引导, 构建互相信任的投融资监管体系
加强现代畜牧业的基础知识和产业政策宣传, 让人们充分理解现代畜牧业是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及经营理念武装起来的设施完善、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生态和质量安全的高产高效产业, 它具有生产工具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 生物技术良种化, 从业人员专业化等基本属性, 具有技术集约、资本集约和产业集约的基本特征。
2.2 抓体系建设, 提高现代畜牧业发展融资能力
加强金融保障体系建设, 引导金融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深化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适应畜牧经济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 把金融服务网点办到农村, 采取降低贷款门坎、增加质押范围、农户联保贷款、增加贷款额和上门服务等措施。加强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 通过政府贴息、税收优惠、风险补贴、担信用保和保费补贴等措施, 降低养殖场户的资金压力, 减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提高社会各界融资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 鼓励更多的金融组织为畜牧业提供资金支持, 解决影响中小畜牧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2.3 抓资金整合, 拓宽融资渠道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推荐阅读:
后发展山区07-13
论山区农业发展07-17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06-16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09-10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05-26
山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08-08
山区农村产业发展战略07-16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09-22
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05-14
5山区乡镇经济发展情况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