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2024-05-26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精选12篇)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1

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 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南麓, 东邻英山, 南连浠水, 西与团风、麻城接壤, 北与安徽省金寨县交界。罗田境内多山, 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 东北角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929m, 为境内最高点, 三里畈镇新桥海拔46m, 为境内最低点, 南北相对高差1683m。罗田素有“鄂东生物基因库”之称。全县有高等植物资源167科616属1465种,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70.9%。

根据罗田县“十二五”发展规划, 本时期是罗田县旅游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本文就罗田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以及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希望能为罗田县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尽一分微薄之力。

1 罗田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罗田县立足本地生态资源优势, 调整发展思路, 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规划建设, 全县生态旅游业突飞猛进。2013年全县接待游客391.7万人次, 综合收入20亿元。

1.1 科学谋划, 打造系列精品线路

罗田县依托本地资源, 聘请北京和武汉的专家, 高起点编制规划, 先后开展了《罗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罗田县天堂寨景区千金街规划》、《罗田薄刀峰麻栗坪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等项工作。他们主推“一主三副”旅游精品线路, 即以天堂寨、薄刀峰两个景区为主的登山线路为主推线路, 以九资河为主的仿古、红叶线路, 天堂湖水上游览观光以及天堂大峡谷, 进土河漂流为主的全域森林漂流作为三个辅助线路。

1.2 广泛宣传, 加大生态旅游营销力度

罗田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 在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汽车等交通工具上不断加大推介力度。如在央视主要频道黄金时段, 常年播放“天下大别山, 美景在罗田”、“大别主峰, 天然氧吧”等生态旅游宣传标语, 使其成为罗田生态旅游的核心品牌。

1.3 加大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罗田县先后投入50多亿元, 狠抓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他们维护和打造了天堂寨、薄刀峰两个国家5A景区, 天堂湖、三里畈温泉两个国家4A景区, 九资河、三里畈、大河岸、白庙河等四个生态旅游名镇, 罗九大别山百里生态画廊等景区, 发展旅行社8家, 酒店30家, 其中四星级1家, 三星级2家。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以“食、住、行、游、娱、购”等要素为主体, 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 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1.4 锐意改革, 理顺了管理体制机制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 罗田县将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县旅游局和天堂寨景区三个单位整合在一起, 实行合署办公, 统一指挥旅游事宜。同时, 他们积极招商融资。县旅游投资公司运营以来, 多渠道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 有力地推进了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

2 罗田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全县的高等植物资源1465种。其中, 中国特有植物25种、珍稀濒危植物16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9种、鄂东北地方特有植物27种, 是大别山植物多样化的核心区、华中地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国家主要的生态功能区。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一是罗田天堂寨风景区。罗田天堂寨风景区位于湖北省罗田县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北、大别山主峰南麓的天堂山。天堂寨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于一体, 是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 有野生植物1487种, 动物634种。总面积120km2, 主峰海拔1729.13m, 是江淮分水岭。天堂寨有“植物的王国、天然氧吧、动物的乐园、云雾的海洋、圣水的世界、娃娃鱼的故乡”等美誉。这里空气清新, 气候宜人, 是纳凉避暑, 观光旅游的理想胜地。二是薄刀峰风景区。它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西侧、海拔1408.2m, 景区面积30km2, 境内自然景观以松奇、石怪、峰险而著称。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90%, 常年降雨量为1450mm, 平均气温16.4摄氏度。建有四星级大别山度假酒店, 建成了鄂东第一索道, 推出了“七夕萤火夜, 情定薄刀峰”主题活动, 开发了摄影照相、休闲娱乐、购物及绿色加工等项目, 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服务体系。三是天堂寨的红叶。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 这里的乌桕树具有叶红妖艳、叶片圆润、树形优美、红叶期长, 进入深秋后, 乌桕树叶由绿变黄变紫变红, 一片火红。远远近近, 红红黄黄, 层层叠叠, 起起伏伏, 淡极的秋刹那明亮、绚丽。那些树被冠为红叶妹、红叶仙子、红叶王后, 一个比一个靓丽, 一个比一个雍容华贵。吸引远远近近的游人涌入诗画田园。四是罗九百里生态画廊。罗九百里生态画廊包括大河岸、白庙河、九资河等乡镇所辖地域。近年来, 罗田县林业局和沿线乡镇、村组广泛发动群众对罗九路线的138个村庄进行村庄绿化和河堤绿化, 把罗九沿线打造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红叶、冬有青”的百里景观长廊。五是进土河漂流旅游区。它位于罗田县大河岸镇, 漂流河道全长6km, 落差187m, 全程大小落差42处, 其中最大落差17m, 险滩35处, 河道上游是容量1100万m3的东岸河水库, 为漂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进土河90%以上河道流经茂密的森林, 又称为“全域森林”河道漂流旅游。此外, 还有天堂湖风景区、板栗采摘游、莲花观光游、甜柿旅游观光游等。

2.1.2 交通便捷。

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 武黄交通横穿全境。武昌付家坡长途汽车站每天14:10有直达天堂寨的旅游专线车, 汉口堤角长途汽车站是流水发车, 到了罗田汽车东站, 再转车去九资河、薄刀峰都非常快捷。在武汉也可坐列车到麻城, 然后转道罗田。黄石、鄂州、黄州等地到罗田就更方便了。

2.2 劣势分析

2.2.1 生态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全。

罗田作为鄂东北大别山腹地的山区县, 尽管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但生态旅游是一个后起的产业, 这就造成了生态景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如有的景区吃住的场所档次比较低, 卫生状况较差;有的景区安全防护设施存在隐患;还有的景区没有较好的休息和购物场所等等。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罗田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造成了部分资源闲置, 减少了旅游收入。

2.2.2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罗田县经济不发达, 收入低, 这就导致一些具有生态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不愿来罗田就业, 客观上造成了罗田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2.3 发展机遇

2.3.1 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生态旅游作为时尚和健身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 以生态旅游的保健品消费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要满足市场的需求, 唯一的方式就是不断拓展、推介生态游, 真正实现萨伊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

2.3.2 发展机遇良好。

一是国家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二是2011年6月国家发布了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三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四是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决定;五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等。这些对于地处大别山区的罗田来说无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3.3 政府支持。

一是建立了生态旅游领导工作机制。罗田县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及风景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分工, 实行了责任追究制;二是县政府加大向上争取板块项目资金, 引进外资和引进民资的力度, 加快推进罗田生态旅游的发展;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罗田县建立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 县委县政府还先后出台了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和用地倾斜等政策, 不断推进罗田生态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2.4 面临的威胁

罗田县周围的生态旅游景点较多, 而且许多景点与罗田县景区特点类似, 这对罗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构成了较大威胁。

2.4.1河南商城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

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大别山腹地, 林区面积4010hm2, 森林覆盖率达97%, 各类珍稀动物达2000多种。公园内气候宜人, 四季景色各异。春天鲜花满山, 夏天飞瀑流泉, 秋天红叶满山, 冬天银装素裹, 是一处休闲的好地方。

2.4.2 安徽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

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潜山县境内, 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总面积304.02km2, 其中景区面积102.72km2, 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园内有维管束植物1638种, 种子植物300种, 各种动物140余种。主要景点有:天柱峰、炼丹湖、飞来峰、神秘谷、三祖禅寺、蓬莱峰等, 是人们值得一去的地方。

2.4.3 湖北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

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 面积3250km2, 林地占85%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69.5%。是以原始森林为依托, 以神农氏传说和纯朴的山林文化为载体, 集奇峰、奇洞、奇树、奇花与山民奇风异俗为一体的原生态旅游区。神秘的“野人”之迷和白化动物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3 罗田县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根据罗田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对罗田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 笔者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1 强化生态观念, 科学规划布局

在实现中国梦的前提下,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强化生态是资源且是稀缺资源的观念;生态是优势的观念;生态是商品的观念;生态是品牌的观念;生态是文明的观念。要科学运筹, 统一规划全域生态资源, 高起点, 严要求, 按照公益林、用材林和经济林分类的要求, 根据各自功能, 合理规划和开发。

3.2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罗田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要使“天下大别山, 美景在罗田”真正入脑入心, 一是要充分利用中央、省、市等多种新闻媒体大力推介罗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并拍摄专题片, 滚动播放;二是县“四大家”领导和各部门要真正树立服务旅游的意识, 利用部门上下联系业务的机会,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三是精心打造旅游产品, 在主干道交叉口悬挂大型宣传彩灯箱, 宣传罗田生态旅游景区、景点;四是广邀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社会团体到罗田走一走、看一看;五是要把举办旅游展销活动、上网推销和市场营销有机结合起来, 全方位推介罗田生态游。

3.3 多渠道筹集资金

要使罗田县生态旅游做大做强, 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一是要积极争取国际项目或国家、省内的支持;二是县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三是对罗田生态旅游资源应扩大专项保护基金;四是要解放思想, 大刀阔斧地招商引资,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罗田生态旅游开发, 做到谁投资谁受益, 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氛围。

3.4 继续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继续加强旅游道路建设;二是要继续提升宾馆档次及旅游、娱乐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继续兴建、夯实旅游土特产品供应基础设施建设。

3.5 提升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质量的好坏直接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度相关。要把建设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是要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道德素养;二是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服务技能培训, 提高技能水平;三是要公开向社会招聘旅游业优秀人才, 不断提升整体队伍。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2

------湖北武当山旅游景点游览之所感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旅游部门对发展国内旅游重要性认识不够,发展国内旅游的方针、政策、措施不具体和缺乏力度,对发展国内旅游宏观管理和正确引导不够,制约着国内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本人有幸游历了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武当山。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十堰市南,武当山最早的寺观为唐代所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宫后,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武当山,共建造7宫,2观,36庵和72崖庙等建筑群。

作为旅游胜地,武当山主要有两方面的特色。宏伟的古建筑群: 一是山上有宏伟的古建筑。据说,在建筑的规模上,超过了五岳。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即兴建了五龙祠,宣扬道教。以后道教逐渐增多,武当山便成了道教名山。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名。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毁于兵乱。目前山上的宫观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成祖朱棣派侍郎郭瑾等,役使30多万军民工匠,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净乐宫、迎恩宫、玉虚宫、紫霄宫、南岩宫、玉龙宫、遇真宫、太和宫、复真观、元和观等33处大建筑群。此外,还建了39座桥梁,12座台,铺砌了全山的石磴道,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布局巧妙,座座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建筑精美,各具特点又互相联系,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现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宫等。

天上瑶台金阙:坐落在武当山主峰一天峰柱上的金殿,是我国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殿高5.5米,宽5.8米,进深4.2米。殿内栋梁和藻井都有精细的花纹图案。藻井上悬挂一颗鎏金明珠,人称“避风仙珠”。传说这颗宝珠能镇住山风,不能吹进殿门,以保证殿内神灯长明不灭。其实山风吹不进是因为殿壁及殿门的各个铸件,非常严密、精确。金殿内有“真武”铜像,重达10吨。殿外是白玉石栏杆台,台下是长约1500米的紫金城。城墙由巨大的长方形条石依山势垒砌而成。这座金殿建在武当山群峰中最雄奇险峻的天柱峰上,具有“天上瑶台金阙”的效果。紫霄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武当山的主要宫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共有殿宇、楼阁、廊庑860间,规模宏伟,气派非凡。

二是山峦清秀,风光壮丽。自然景观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九泉等。而这些自然景观又与精致的古建筑融为一体。如被认为三十六岩中最美的南岩,就有一座建于元朝的”天乙真庆万寿宫“石殿,雄踞在悬崖之上。在绝崖旁边,有一雕龙石梁,石梁悬空伸出2.9米,宽约30厘米,上雕盘龙,龙头顶端,雕一香炉,号称“龙头香”。过去,有些香客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竟冒着生命危险去烧龙头香。游客来到后,一般都要来游览南岩,观看此险。此外到武当山,如果不吃一顿正宗的“道家斋饭”,真是一大遗憾。武当道教斋 饭原料来源主要是山生山长的植物果实,依靠山上腐败的枝叶和其他自然肥料给 足植物生长的植物果实,依靠山上腐败的枝叶和其他自然肥料给足植物生

长所需 营养,诸如盐干笋、鹿尾笋、九仙子、冻豆腐、核桃、板栗、猕猴桃、木耳、香 菇、黄精等,油料一律选用植物油,寓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反朴归真”于饮食起居。

然而,武当山虽然是个值得游览的名胜古迹,但是由于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滞后,只有武当山在一带独领风骚,不能有效的刺激旅游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收入的提高。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民族贫困山区如何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要进一步加深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实践证明,旅游业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产业,且旅游资源可永续利用。因此,只要具有旅游资源的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是发展旅游业能够富县富民。武当特区自1985年开始开发利用旅游资源,10余年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忘收入近2亿元,其中直接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累计为财政提供税收近200万元,同时,一部分农户依靠旅游服务摆脱了贫困。二是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会加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促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建筑、商贸、金融等产业的快速崛起。1995年,武当特区交通运输业实现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23%,邮电通信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46%。三是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对外开放。民族贫困山区要扩大开放的制约条件很多,但通过发展旅游业,同样能够加快对外开放步戊。武当特区“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发展路子已初见成效。四是发展旅游业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都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的工业和农业都不发达,吸纳旁动力十分有限,就业压力会更大。旅游业是劳动集型产业,能促进劳动就业。近几年来,武当特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共新安置劳动就业人数达4000余人。综上所迹,具有旅游资源的民族贫困山区应该而且必须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特色的宣传。民族贫困山区一般都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武当特区有着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其古建筑群被收录为世界遗产目录,声名远播。此外,武当特区至会仍保留着道教和武术的许多传统文化,如2008年10月,国际武当艺术节在武当山拉开序幕。出席的不仅有国内知名部门的领导,10余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等。为此,武当特区将继续把旅游贸源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争取猛洞河风景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区,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该县旅游观光。

三、要进一步加快旅游设施的建设。民族贫困山区由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给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因此,民族贫困山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旅游设施建设,从而为施行者提供便利条件。近几年来,武当特区入投入数千万修建旅游公路,投资40万元对县城至老司城的公路进行了改造。同时,新建了星级的宾馆,修建了30间高档浴池,整修了1座码头,兴建了1处接待站。增辟了30多个旅游新景点。

四、要进一步加速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是一项综合消费过程,只有努力建立和完善吃、住、游、娱、购的配套服务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永顺县制定了优惠政策,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人竞相开发旅游商品的势头。每到一个城市旅游大家总忘不了带点当地的土特产品回家,到了武当山你也不会空手而归的。武当山之旅沿线城市具有特色的商品也不少,有中华猕猴桃、蜜桔、茶叶等,另外烙画工艺品和玉雕工艺品亦很有收藏价值。同时,自产自给的板栗、酸菜等土特产品也摇身一变,成了畅销商品。特区旅游商品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后在系列开发和规模开发方面还将继续研究和努力。

安徽省大别山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别山区;旅游扶贫;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091-04

贫困是全球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也不例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截止2015年1月全国共有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62万人。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同时推进扶贫开发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么多人口的脱贫,压力巨大。因此,必须创造性的发展扶贫开发的方式。中国贫困县集中分布区也是旅游资源富集区[1],旅游扶贫是一种能够促进减轻贫困的旅游发展方式[2]。国家高度重视旅游在反贫困中的作用,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发改社会〔2014〕2344号)》,提出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2015年8月召开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10月国家旅游局主办全国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动员培训会,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提出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大别山贫困片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主战场之一[3],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扶贫模式,成为安徽大别山区消除贫困的必然选泽。

旅游与反贫困的直接相连,在国际上是近几年来的新议题,其中以英国国际发展局资助Pro- PoorTourism(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简称PPT)的研究为代表[4]。纵观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旅游扶贫专题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领域:旅游与消除贫困关系研究:旅游扶贫组织研究;旅游扶贫作用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等[5]。国内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内容与国外基本雷同,但突出对各地专题研究,例如,董燕晶通过对炎陵县具体状况实例研究,提出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模式在炎陵县的应用[6]。此类研究对和旅游资源禀赋相似的区域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本文以皖西大别山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贫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提出安徽大别山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和途径。本研究一方面丰富了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理论,为国内外其他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本文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发展途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大别山区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为安徽省大别山区扶贫开发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一、区域及旅游资源概况

(一)区域概况

大别山扶贫片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范围包括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36个县(市),地跨六安市、安庆市、黄冈市和信阳市4市,其中安徽省大别山片区共有12个县,分别为霍邱、寿县、金寨、太湖、宿松、岳西、潜山、望江、阜南、临泉、颍上、利辛,除望江县外,其余皆为国家级贫困县,总面积约2.7万km2,占全省19.42%,2011年末总人口1380万,占全省19%,扶贫人口为64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7%[7]。

(二)旅游资源概况

大别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具备较高的多样性,资源的旅游禀赋性高。自然风景具有山区特色,拥有天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堂寨、南岳山和万佛山等省级风景名胜区;天堂寨、燕山、万佛山、小南岳等国家级森林公园;鹞落坪、天堂寨、马宗岭等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有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潜山薛家岗文化遗址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红色旅游资源有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烈士的故居,红军中央独立二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有淠史杭水利工程连接的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五大水库等人工工程[8]。各类旅游资源集中在山区,旅游扶贫开发的价值较高。

二、安徽省旅游扶贫工作状况

从1996年开始,安徽省着手旅游扶贫工作,当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经济工作会议,颁发《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提出旅游扶贫的思路。2000年,省政府在六安召开皖西旅游扶贫工作会议,提出旅游开发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发展的方法,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皖西旅游产业,促进扶贫工作的若干意见》。我国第一个旅游扶贫实验区天堂寨旅游扶贫实验区于2008年9月启动,并与2009年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旅游扶贫的实践行动。经过各种努力,旅游扶贫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肯定和重视,旅游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省旅游发展资金连续3年重点支持皖西地区旅游业发展。全省涌现出黄山汤口、九华山九华街、歙县深渡、岳西司空山、潜山梅城镇、金寨天堂寨、舒城万佛湖、泾县月亮湾、颍上八里河、迪沟等一大批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的典型。2001年安徽通过旅游扶贫脱贫致富人口近40万人,吸纳下岗职工10万多人[9]。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发改社会〔2014〕2344号)》,文件将我省36个县、185个村列入旅游扶贫工程,涵盖大别山区11个贫困县,这是大别山区开展旅游扶贫的巨大契机。

三、旅游扶贫开发路径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我国已形成了诸多较具特色的模式,如原生态开发模式(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景区依托开发模式)、特色文化开发模式等)[10]。旅游扶贫是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受惠对象,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以带动整个贫困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种开发式扶贫手段[11]。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在2015年全国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动员培训会上指出,旅游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直接从事乡村旅游活动、参与接待服务、出售农产品和参股等。因此,旅游扶贫必须以贫困人口脱贫为宗旨,贫困人口参与到项目开发中,并获得收益。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为活动场所、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各种类型的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乡村生活、乡村活动、乡村聚落、乡村民俗、生态环境等为载体,集观光、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娱乐以及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形式[12]。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旅游收入达3200多亿元,据统计,全国12.8万贫困村中至少有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以带动70%的贫困户脱贫。“十二五”以来,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十三五”全国旅游扶贫工作目标是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全国17%贫困人口,约1200万人实现脱贫[13]。

安徽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2006年,安徽省委宣传部、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加强乡村旅游宣传工作的通知》,提出大力发展全省各地的乡村旅游。大别山区乡村旅游开发要最大限度体现地方特色、地方文化,主打乡村体验旅游牌,经营重心下降到贫困户。在山区可以开展山珍采摘,库区开展垂钓、水上漂流等水上项目,霍山、金寨、岳西等山区是蚕桑、茶叶和石斛的产区,可以在当地开展采摘桑叶、茶叶,饲养蚕、家禽等农业体验项目。

(二)推进社区参与旅游开发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脱贫的有效方式。旅游扶贫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只有贫困人口参与到旅游开发过程中,才能够实现旅游扶贫的真正目的。实际上,在贫困山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贫困人员由于自身掌握的知识水平、技能、资金和信息的限制,只能够自发的参与初级旅游经营活动。据调查霍山县铜锣寨风景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的方式主要有景点工作、小商业经营、导游、建筑小工、临时工等[15]。因此,在景区或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当地社区居民应参与到景区规划、产品项目的设计以及决策中,通过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掌握开发的话语权,在收益分配中才能占据主动,从而获得合理、公平的收益,摆脱贫困。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目的并不在于参与的过程,而是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决策权和话语权,最终获得有利于社区居民利益分配方式。中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区,当地社区参与程度很低,社区参与旅游在实践中很难实施。社区旅游扶贫需建立旅游规划的有效进程,加强生态教育和旅游培训,建立平均分配利益机制[16]。

在贫困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旅游经济、社会效益会因为社区参与度不够而出现漏损。因此,在发挥旅游扶贫时,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获得旅游发展的效益,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收益。

(三)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主体开发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主要方针之一就是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主导体现在贫困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由于安徽大别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刚刚起步,开发的资金投入体量大,回收见效慢,政府应该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主体,游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停车场等大量景点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要由政府来承担。政府主导还体现在景区规划和项目开发上,政府要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产业整体经济和社会效益。各地应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领导的“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组”,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开发中的问题。在大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引导多元利益主体积极参与。旅游投资不足是大别山区各县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政府专项建设财政相对捉襟见肘。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旅游软硬环境和开发优质旅游项目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2年6月,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坚持旅游业向民间资本全方位开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贫困地区更应该加大引进民间资本参与景点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采用出资、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四)项目驱动发展

项目驱动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世界银行等推动的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旅游开发、旅游扶贫和文化保护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明确的工作目的,完善的组织和实施机构,在政策、资金、人员、指导等方面为旅游扶贫开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例如,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该建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徽省根据文件精神出台《关于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实施意见》(皖办发〔2006〕8号),决定,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开展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每个县(市、区)选择1个示范镇、10个示范村进行新农村建设,2012年《安徽省“十二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这些活动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基础保障。其中2012年金寨县扶贫项目补偿资金4994.14万元,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整村推进扶贫、产业扶贫项目、雨露计划、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资金互助社等[17]。另一方面,要以成熟项目为抓手,通过成熟项目的再发展带动扶贫。例如,政府部门牵头或组织旅游部门优化设计旅游线路,将附近贫困村落纳入旅游景区范围或旅游线路内,通过大力推介当地农村文化和特色产品,以吸引旅客前往参观或购物,从而带动附近贫困村落的经济发展。位于天堂寨风景区天堂寨镇的马石村和前畈村,处于进出天堂寨景区的线路上,通过对旅游线路的调整,将此地作为休闲和购物的场所,极大的带动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五)深度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旅游扶贫最重要的抓手。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苗族自治州扶贫工作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要精准扶贫。”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创新扶贫模式,实施精准扶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要做到精准扶贫,首先旅游扶贫对象要精准。要通过村级群众评议、入户实地调查、公示等手段确保扶贫对象是真正贫困户,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然后根据贫困户的家庭人员构成、受教育状况、家庭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情况制定旅游扶贫计划和帮扶措施,鼓励贫困户参与旅游服务,经营家庭旅馆和农家乐,土特产和旅游商品的生产与经销的等活动,确保帮助每一个贫困户精准脱贫。

(六)区域联动

大别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各地皆有分布,而且各具特色,有水体景观、山岳风光、历史文化名城、佛教文化等资源,因此,要充分发挥各地旅游资源的特色,产生最大效益,加强各地政府之间和景区的联合,将各地旅游资源融为一体,综合开发,有利于增加景区的吸引力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从而吸引客源,提高旅游收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区域联动,一要加强政府之间的协调、联动。例如天柱山风景区位于潜山县和岳西县、天堂寨位于安徽金寨县与湖北罗田县,地域上的重叠,需要在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间要协调好两地政策和利益,避免相同定位景区的重复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浪费。二要加强景区之间的联动。由于资源各具特色,景区之间应相互协调、沟通,利用资源的互补性,形成差异性、互补性、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如水体景观、山岳风光旅游产品的组合。

旅游扶贫是一种造血式的扶贫,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并不仅仅追求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帮助贫困户脱离物质上、精神上贫困,达到公共致富的目的,进而进入小康社会。因此把旅游扶贫作为扶贫的优选方式,大力推进旅游扶贫的工作力度是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马忠玉.论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J].中国软科学,2001(1):4-8.

〔2〕Schilcher D.Growth versus equity: The continuum of pro-poor tourism and neoliberal governance[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7,10(2):166-193.

〔3〕贾若祥,侯晓丽.我国主要贫困地区分布新格局及扶贫开发新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1(7):27-30.

〔4〕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7)1:17-21.

〔5〕李晓琴.恩施州旅游扶贫模式优化研究—基于贫困度与旅游资源禀赋度的耦合性分析[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3.

〔6〕董燕晶.炎陵县旅游扶贫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7〕孙贤斌,王哲.安徽省大别山区扶贫开发的产业选择和发展对策[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9(4):63-67.

〔8〕杨建.安徽大别山地区地质环境和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5.

〔9〕旅游协会.安徽省旅游发展概述[EB/OL].http://www.ahta.com.cn/xinxi/html/11/110811100159.shtml.

〔10〕陈友华.我国旅游扶贫模式转型升级新思路[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6):717-721.

〔11〕徐平.喀斯特地区旅游扶贫动力机制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证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12):90-91.

〔12〕〔14〕王祥武.基于体验经济的皖西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13〕李金早.部署旅游扶贫策略:摸实情,出实招,干实事,见实效[EB/OL].http://www.lftour.net/travel/yaowentongzhi/2015-08-19/1249.html.

〔15〕张伟,张建春,魏鸿雁.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安徽省铜锣寨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5):43-50.

〔16〕Wang H,Yang Z,Chen L,et al.Minority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A case of Kanas Tuva Villages in Xinjiang,China[J].Touris management,2010,31(6):759-764.

〔17〕孙贤斌,郝李霞,邓婉君.基于扶贫开发的金寨县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9):5-7.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4

在旅游学界中,根据对县域的分析,“县域旅游”可以理解为以县一级行政区划为基础的一种特定的区域旅游,即区域旅游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一种层次分级形式。

随着大众旅游与大众休闲的兴起,周末短途的以放松、娱乐为目的的度假旅游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这种旅游结构的变化,尤其2008年假期制度的改革,更是给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带来了发展的好时机。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广泛的关联性和强大的带动性,能够极大地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县域旅游在县域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河北省崇礼县为例,当地通过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冬季旅游产业,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冬季旅游的发展给这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小县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县域旅游对于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明显的,但由于县域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还需要更多学者、专家、政府和大众的关注。

二、崇礼县域旅游发展概况

(一)崇礼县自然条件

崇礼县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东邻赤城,北靠张北,南距张家口市54公里,距北京249公里。崇礼县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坝下丘陵区过渡地带,位于清水河两岸的山谷地带,属于典型的山区谷地地貌特征。县域内群山起伏,平均海拔1557米,全境被三条大沟四座大山所覆盖,山峦纵横、沟谷交错,具有深山区的特点。

崇礼县辖2个镇、8个乡,常驻人口为12万。崇礼是国家级贫困县,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2509元,2007年为2524元,2008年达到2918元。全县支柱产业为采矿和旅游,其中旅游近几年来增长较快,成为经济重要的增长点。2008年全县接待游客50.2万人次,直接收入1.5亿元,总的经济效益达6.5亿元,利税4320万元。

(二)崇礼县旅游资源

崇礼县位于高原与坝下丘陵的过渡地,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悠久的历史,使得县城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种类较多(见图1)。

1. 冰雪旅游资源。

崇礼县海拔高度从830m到2173m,年均气温3.3℃,冬季降雪量大、雪期长、雪质优,特别适宜冬季滑雪。该地区年平均积雪厚度70厘米,积雪时间从11月份至次年3月份,雪质多呈球形,硬度和数据完全符合滑雪要求,地形陡缓适中,风力小,适宜滑雪运动的开展。崇礼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滑雪协会专家誉为“华北地区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地域”。

2. 生态旅游资源。

崇礼境内山峦纵横、沟谷交错。森林茂密,草场广阔,风景优美。冬春冰雪覆盖,雪质好。夏季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平均气温只有19℃,素有“天然氧吧”和“华北地区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地域”之称。

3. 文化遗址资源。

崇礼县历史悠久,县城在辽金就已建成,县内文化遗址旅游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县境内有明代古长城122.6公里,烽火台153座;康熙北巡遇难救驾的响铃寺遗址(道教),有为驴头太子建的太子城遗廊;还有红旗营汉代以及脑包梁古文化遗址,这里出土了战国青铜剑、青铜镜以及辽代长颈瓶等大批珍贵文物。

(三)崇礼县旅游发展现状

崇礼县依托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与北京、天津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主要发展冬季旅游,近几年来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09年,已建成31条雪道,长度近34000米,索道18条,长度11000米。崇礼的旅游滑雪产业已经成为京津冀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冬季旅游的亮点,弥补了河北省冬季旅游的空白。(见下表)

数据来源:崇礼县旅游局

(四)崇礼旅游发展问题

1. 旅游资源利用和旅游空间开发不平衡。

虽然崇礼县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然而目前得到较大发展的只有冰雪资源,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较弱。由于旅游资源分布不同,因此,在空间的开发也很不平衡。崇礼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聚集在县域东部的几个雪场(见图1),而中部、南部、北部的旅游资源几乎处于未开发状态,旅游业发展呈现出滑雪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

2. 旅游品牌缺乏。

崇礼滑雪旅游已成为华北冬季旅游的亮点,但是品牌的知名度还不够,品牌辐射范围也较小,比起国内的北大湖、亚布力和国外的达沃斯等,还逊色许多。

3. 旅游产品种类单一。

目前,崇礼旅游产品主要是冬季滑雪旅游,其他形式的旅游产品比较匮乏。这使崇礼旅游在时间上显得淡忘季明显。

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旅游产品生命可以分为:投放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根据比值法,即以游客增长率的阶段性变化来划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Q表示纵坐标上游客量的增加,△T表示横坐标上时间的变化,则△Q/△T的比值数据可供确定旅游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参考:0<△Q/△T≤10%时,属于产品引入期;△Q/△T>10%时,处于产品成长期;-10%<△Q/△T<10%时,处于产品成熟期;△Q/△T≤-10%时,处于产品衰退期。

由于崇礼旅游主要集中在每年11月—来年3月,这个期间正好与滑雪旅游时间吻合,而且崇礼旅游游客90%以上为滑雪爱好者,因此滑雪旅游产品的人数发展与崇礼旅游人数发展情况大致吻合。由上表的数据,可以算出2003-2008年△Q/△T的比值分别为:57%、21%、19%、10%、18.5%、5.7%,崇礼滑雪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2)如下:

由近几年崇礼旅游人数增加来看,崇礼旅游人数增长逐渐减少,到2008年,仅同比增加5.7%。可以预料,崇礼滑雪旅游产品的成熟阶段已经来临,衰退阶段即将来临。以滑雪旅游为主导的崇礼旅游发展,如果不注重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缺乏长期的旅游规划,社会和环境承载能力即将达到极限,旅游发展将陷入低迷。

三、崇礼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明确崇礼城市定位,做好长期旅游规划

对于崇礼这样一个典型的山区小城,其环境优美,资源不甚丰富,城市的定位可以是生态旅游小城。因此,将环境的保护放在首要的位置,保持崇礼古朴、独特的风情和景致,是崇礼吸引滑雪、会议和生态旅游者的宝贵财富,也是崇礼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做好长远规划。在城市定位和长期发展规划中,关键是树立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措施保护崇礼生态环境。尤其是旅游区的建设与经营要注重环境保护。在滑雪场、森林公园和其他生态景区的开发和设计中体现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理念,实现动物与人和睦共处;整体保护,局部开发,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植物群落构成绿色环境,形成良好的视觉生态景观,注意在细节上保护生态环境。在开展都市旅游的时候,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保护,城市与自然保护区浑然一体。总之,崇礼可持续旅游必须遵循“旅游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基本原则,导游也应该向游客灌输“旅游影响最小化”理念。

(二)依靠崇礼滑雪名片,大力发展会议经济

崇礼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会议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崇礼要在打造和提升滑雪品牌知名度的同时,着力构建崇礼县会议小镇的形象,大力发展会议旅游市场,争取把崇礼打造成东方的达沃斯,使会议经济成为崇礼经济的新增长点。

崇礼发展会议经济还存在一些瓶颈,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建设大型会议中心;改善城镇容貌;大力宣传崇礼的会议旅游;引进国际知名论坛;培养和引进专业的会议组织者。

(三)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弥补淡季旺季差别

崇礼旅游主要集中于滑雪运动,旅游时间也主要在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4月,其余时间旅游人数较少。在巩固滑雪旅游产品的同时,崇礼要应积极开发和拓展非雪期的经营种类,努力发展观光、滑雪、购物、保健、度假等多元化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应通过构建体育旅游、商务会议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确立旅游产品开发重点和热点产品,充实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优化旅游产品的空间结构,达到旅游目的地整体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使崇礼真正成为旅游强县。

(四)扩大旅游辐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在全国其他地区的重要旅游景点大多走的都是旅游度假村模式,采用大公司开发,封闭式接待,高档位标准,当地居民和农民很难在旅游开发中受益。可以按照“建一处景点,富四周群众”的思路,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带动农民增收。一是增加就业机会,让农民从岗位上实现增收。二是建设农家旅馆,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游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让农民从自主经营中实现增收。三是开发农业旅游。以旅游带动蔬菜田园采摘游园区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开发旅游农产品,将传统的杂粮、有机蚕豆、柴鸡蛋、蘑菇、山野菜、金莲花茶以及绣花鞋垫等土特产品进行加工、包装,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让农民从提高土特产品附加值上实现增收。

摘要:崇礼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以及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业发展较快,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依然存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旅游品牌缺乏、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崇礼县旅游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旅游环境影响最小化。要明确崇礼城市定位,做好长期旅游规划;依靠崇礼滑雪名片,大力发展会议经济;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弥补淡季旺季差别;扩大旅游辐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县域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张培.四川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2]冯灿飞.贫困型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

[3]李铁.发展冬季旅游产业,促进贫困县尽快脱贫致富[J].城乡动态,2009(131)

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篇5

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作者:麻学锋 吕白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J产业集群是当令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增强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武陵山区作为全国典型的老少边穷民族地区,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已经形成了“张家界一凤凰一梵净山”黄金旅游线路。文章通过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提出了武陵山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陵山区旅游业竞争力的一种新的战略模式。

[关键词]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 大别山区 特色农业 优势 问题 对策

湖北大别山区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包括罗田、英山、麻城、红安、蕲春、大悟、孝昌七个县市,总面积约14571平方公里,现辖102个乡镇(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约286万人。湖北大别山区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效特色农业。

一、湖北大别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优势

1.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湖北大别山区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湿,雨量充沛。复杂的地形和独特的气候特征,使大别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罗田县是闻名全国的“蚕茧之乡”、“茯苓之乡”、“甜柿之乡”。板栗产量列全国第一,蚕茧年产量居湖北之冠。英山县茶叶面积、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绿茶(名茶)之乡”和“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麻城县的龟山乡,三河镇为湖北省蚕桑第一乡,第一镇。红安花生粒小、香脆、出油率高,誉满全国,产量居全省第一,是国家花生基地县。蕲竹、蕲艾、蕲龟、蕲蛇历称“蕲春四宝”,《本草纲目》记载的药物中,蕲春出产700余种,其中不乏名贵品种。乌桕树是大悟的县树,年产桕籽500万公斤,居全国县级产量之首。孝昌县出产的太子米是全国五大优质米之一,其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银杏更是享誉全国。

2.优越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湖北大别山区处于鄂豫皖赣结合部,东接安徽,北靠河南,南与江西九江和本省黄石、鄂州一江之隔,西与武汉和随州相邻。区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武汉天河和江西九江两个机场,贯通三条铁路,飞架四座长江大桥,纵横六条高速公路,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在中国经济的大坐标中,该区东连“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倚大三峡,北承大中原,是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纽带”和“桥梁”。

3.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湖北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经济城市圈战略的提出为大别山区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湖北大别山区是武汉的“东北大门”,是接受“长三角”幅射最直接的区域,是武汉城市圈内面积最大、人口较多的地区。同时又是城市圈内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各地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发挥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双重优势,建设大武汉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二、湖北大别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做法

1.定位准确,合理布局,区域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湖北大别山区立足于自身自然资源,培植了一批适度规模的特色产业。蕲春的药材、英山的茶叶、大悟和罗田的板栗、麻城的蚕桑、红安的花生、孝昌的苗木花卉产业优势愈来愈强,形成了特色产品集聚效应,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些特色产业集结了当地60%的农户,40%的农村劳力,创造了60%以上的农村收入。特色产品的聚集效应,推动了技术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成熟和发展,带活了相关产业,基本形成了对外招商引资的磁场效应。

2.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罗田县按照“县抓经济带,乡抓万亩村,村抓千亩园,户抓万亩田”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已建成板栗、桑蚕、甜柿等多种经济基地102万亩。名贵药材生产形成气候,其中茯苓常年产量150万公斤。全县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近200家,并引进了山东绿润、辽宁君澳、宁波佳佳等全国知名企业来县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全县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特色农业格局。以板栗、桑蚕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5%,财政收入的35%,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

3.高标准建立产业基地,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区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基地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英山县已建成了红南走廊、白小线、中英线、屏峰至河南畈四大生态茶叶产业带,西河流域蚕桑带,北部山区菌药带等7条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基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全县已先后扶持起了绿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等78个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了农民增收。孝昌县按照建设优质稻、优质果、优质苗木花卉和特色养殖“四个大县”的发展方向,已开发8.7万亩药茶、13万亩干鲜果、21万亩优质稻、3.4万亩苗木花卉、2.9万亩蔬菜,初步形成了优质稻、优质果、优质畜禽三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板栗、茶叶、药材、花生四大特色产品板块基地,覆盖全县90%的村组和农户。

4.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提高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的关键在“特”字上,各县市非常重视创品牌、保品牌。孝昌太子米公司培育引进太子玉波、太子玉竹等优良品种,注册了“步牛氏”商标,产品于1991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五大优质米之一,远销广东、河南、贵州、云南等省市。目前,该县龙头企业培植了“润珠牌”香米、凤凰茶叶、绿丰田源鲜果、“七月七”白花菜、“鹿园春”牌鹿血酒、管氏茶叶等20多个农业品牌。英山县围绕建设“中国茶叶大县”的目标,大力发展茶叶特色产业。以红山屏峰至杨柳河南畈两个乡镇15个村万亩生态带为依托,网络周边6个乡镇70个行政村,建成5万亩的高标准茶叶示范带。蕲春县已建成集药品生产、药材种植、生化科研、医疗教学于一体,占地2000亩的李时珍本草纲目生化园,建成GMP工厂4座,首批投产的新型中药就有193种药品获国际GMP认证。

三、湖北大别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滞后,板块经济优势不突出。重视农产品初级生产,忽视高新技术发展对产业化、对县域经济和对广大农民的带动作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大别山的特色经济通过科技扶贫有了较快的增长,但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缺乏市场优势品牌,品牌小而分散,占领国内外市场大品牌产品有待培育,没有形成区域性特色板块经济优势。

2.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湖北大别山区虽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并已经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这些特色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还处于低层次的粗放式的经营阶段,缺乏深加工和精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效益十分低下,和协助竹产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带动能力上还无法使当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3.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和农民之间没有形成互惠的利益联结机制。该区各县市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近4000家,如中商麻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北李时珍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鄂东茧丝绸公司分别被列为农业产业化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龙头企业、营销大户与农户之间的联结关系是相当松散的,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所依靠的也主要是市场机制,市场风险造成利益波动幅度大。即使个利益主体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契约合同。由于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共同体,龙头企业和农户签订的合同大都是短期行为,加上企业、农户的合同法制观念淡薄,企业、农户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再者,在签订协议过程中,农户一般没有太多的商讨余地,大多数农户只能在龙头企业印制好的文本上签字同意。因此,在风险承担、违约责任等方面缺乏应有的公平性和有效的制约机制。

4.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发展。“十五”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电视网、电信网发展已基本普及,先后组建了黄冈、孝感两大科技信息中心,建立了300多个网络平台,其中市县二级涉农网站近40个,乡镇信息示范站100多个,近500个科技信息示范企业,发展科技信息示范户3500个,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农户五级网络体系结构。但困绕农业产业发展、区域板块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市场经济营销和促进贫困人口素质提高等方面提升作用有待加强,特别是村级网络平台建设,企业网络平台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知识与技术的普及等方面建设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四、促进湖北大别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1.建立联动机制,实施“整体推进”战略,促进大别山区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发展。湖北大别山区各县市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相同的农业基础和现状,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合力推进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发展。茶叶是湖北大别山区的传统农业产业,也是富民富县的优势产业,要应用有机茶关键技术,建设英山、大悟、孝昌、红安等县市绿色生产基地,更新改造中低产茶园,建设有机茶园和无性系良种茶园;继续壮大板栗优势支柱产业的发展,形成以罗田、大悟、麻城为主要板块的优质板栗产业带,促进大别山区板栗产业外向发展;以鄂东现有桑园和茧丝绸加工企业为基础对鄂东蚕桑生产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借“东桑西移”的机遇,加大桑园调整力度,着力改造低产桑园和集中发展连片新桑园,逐步形成以麻城、英山、罗田为中心相对稳定的蚕桑优势产业带;继续壮大花生产业的发展,形成以红安为主要板块的优质花生产业带,大力推广优质花生高产连片种植技术,提高花生产业板块总产的上升空间,带动大别山区花生产业带的高效发展;以蕲春为重点,建立地道中药材种植基地,辐射孝昌、大悟、麻城、红安、英山、罗田等县市。

2.要做强做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龙头企业是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主体和生力军。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和措施,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把龙头企业成为拉动湖北大别山区农业发展、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中坚力量。

3.依靠科技进步,搞好科技扶贫,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本。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建立健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科研创新体制、技术推广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水平,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共从良种、良法到加工、包装、储运、保鲜、营销等一整套系列化的服务,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鼓励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人员与企业结合、与生产结合;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单位、院校、技术推广部门联合,开展技术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和农村科技带头人,造就一支科技服务大军,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4.把特色农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农村城镇化水平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提。湖北大别山区很多地方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功能和形态基本处于低水平阶段,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搞小城镇建设,能以较小的投人产生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集约用地、共享城镇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的发展,让乡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发展要素向城镇聚集,工业和第三产业向城镇集中。通过主导特色农业产业的带动,在县域经济持续的推动下,以产业化方式,实现城市工业主导产业与特色农业对接,利用工业带动,加速工农、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当地特色农业乃至城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章胜勇陈诗波:湖北大别山区扶贫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月刊,2006,(2):88

岳阳市君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篇7

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乡村旅游已形成相当的经济规模,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初见端倪。兴起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基地,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山东枣庄石榴园、成都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等等。其中的一些景区景点现已被核准为国家级的农业旅游示范点。这意味着以生态农业带动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以农村为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首先是在南方部分地区发展起来的,以四川和湖南的农家乐为主要的旅游产品形式。乡村旅游更多的是和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相联系,从而被人们重视、研究和引入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实践,随着对乡村旅游研究领域的扩展和深化,乡村旅游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的内涵,农村、林区、牧区、渔区乃至其他具有乡村自然和社会特征的目的地所发生的旅游活动被看做是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概念及主要模式

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有多种定义。何景明等认为,乡村旅游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是保留乡村景观,具有传统而保守的社会文化特点[1]。在2004年贵州举行的乡村国际旅游论坛上,与会学者比较认同的定义:以农村(村民)为经营主体,以村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乡村家庭经营活动,如农家乐类型的乡村旅游。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2)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族特色。(3)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城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2]。

蒙睿等曾列举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界定的三十五种提法,其中很多是关于农业旅游的,他们总结了乡村旅游的六个基本特征[3]:(1)乡村旅游是一个由观光、体验、休闲等旅游产品组成的旅游产品体系;(2)乡村性(大农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文化等)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3)乡村环境氛围,即乡村意象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4)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5)乡村旅游是一个变化的时空概念。资源禀赋特别好的乡村地域会走上遗传性风景名胜区发展道路,而区位性较好的乡村旅游区可能走上城镇化发展道路;(6)乡村旅游强调社区参与,旅游活动应为乡村家庭个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产生于城镇化、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依据不同的场地功能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观光型、度假型和体验型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具体情况为:(1)观光型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乡村博物馆和观光农业园三种类型。(2)度假型的旅游目的地是度假农场,日本的度假方式是“民宿”、“民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场度假分三种,游客宿于农家,与农家成员共同生活,或分开居住伙食自理,或在农家午餐而不留宿。(3)体验型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教育农场(教育农园)和家庭农园,教育农园主要收集、设计、建设一些与城市不同的设施,给游客新的信息和知识,家庭农园是将城市近郊土地提供给没有土地的城市居民耕作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

人们以把从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功能这两个角度去定义乡村旅游。魏小安认为,中国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五种活动模式[2]:一是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乡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二、君山区概况

君山区北靠长江,南濒洞庭湖,S202、S306纵贯全境,洞庭湖大桥连接岳阳市中心城区和京广铁路、京珠高速、G107。城区路网逐步完善,扩建新建了君山大道、旅游路、景明路、经二路等12条城区干道,配套搞好了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各镇、村道路纵横贯通,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君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湿秋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区有耕地面积40多万亩,林果2.5万亩,森林面积2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40万立方米,棉花、油菜、甘蔗、蔬菜、水产品等五大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市前列,“君山银针”、“君山毛尖”、洞庭银鱼、团湖莲藕、淡水珍珠等产品享誉国内外,瘦肉型牲猪、松花皮蛋等首批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境内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君山岛,亚洲最大的野生荷花公园———团湖公园,东洞庭湖湿地观鸟区、天井山森林公园,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扶持革命老区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和优惠政策,君山区都可以享受,特别是国家正在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更有利于君山区发展。湖南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长株潭“3+5”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一点一线”和环洞庭湖经济带发展、洞庭湖大桥收费取消等一系列政策都有利于君山区乡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君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旅游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君山区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起到了加速农村市场发育和拓展作用,然而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难免出现不少问题。

1. 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正确的引导。

君山区乡村旅游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家庭个体小规模经营,基本上是自发组织,缺乏政府引导。旅游产品类型简单,低层次重复开发,盲目模仿,缺少对旅游资源的总统设计。一般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动就接待客人,不具备参与性乡村旅游的基本要求同时缺少对文化的挖掘。开展乡村旅游村落的房屋建筑缺少统一规划,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形成视觉污染。

2. 基础设施较差。

开展乡村旅游的村落,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厨房、餐具、卧室、浴室等卫生条件令人担忧,没有专门的消毒设施,夏天蚊虫入屋。一次性餐具用完后随手丢弃,苍蝇乱飞。现场点杀鸡、鱼,宰羊时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厕所一般都与猪圈相连,粪便在入田做肥料之前未做任何无公害化处理。六门闸渔馆、挂口美食一条街和鸟语林等一批餐饮场所的建立对上述情况有所改善,但应对快速发展的市场还远远不够。乡村旅游产品信息发布渠道少,与消费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市场宣传和销售等服务没有形成体系,造成游客与经营者的双重损失。

3. 旅游产品单一,具有季节性。

除大部分外国游客和国内少数较高层次的游客自行开展一些乡村采风、湿地观鸟、研习外,目前君山区接待的乡村旅游者还主要是停留在“采摘农产品、品尝土菜、春天看花、夏天垂钓、秋天收果、冬天观鸟”等传统层次上,缺乏多样性。乡村度假、采风、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作为旅游资源的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植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乡村生态旅游也具有季节性变化规律。旺季时客源过分集中,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需要,环境不堪重负。淡季时客源不足,设施闲置造成浪费。季节性太强也令旅游企业效益难以提高,不利于吸引资金进行再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4. 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农村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君山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中老年特别是农村妇女已经成为本区农业劳动力的主要力量,当然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从业人员,由于其素质低,市场竞争力弱,缺乏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大量的专用技术。且对从业人员缺乏有效的培训,具有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员相对较少,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农家乐旅游区的管理人员是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

四、君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 加大政府的干预和支持力度。

欧盟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产品为农场旅游,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农村社会和控制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的作用,欧盟发展乡村旅游干预措施有其特色。许多国家推行乡村旅游质量认真制度,为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德国农业协会于1997年制定乡村旅游质量认证制度,经多次修改沿用至今。该制度的核心是农场质量标准化认证。法国也有类似的质量认证措施。国外政府主要通过开发政策、土地和水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管理干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比如,德国在1919年制定了《市民农园法》,在1983年又做了修订。法国在1952年制定了《家庭农园法》,目前家庭农园法的法律依据是1976年修订的。日本政府对乡村“民宿”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政府可出台乡村旅游方面的质量认证制度,制定法规或管理条例并加强管理,制定并落实各项扶持乡村生态旅游的政策。同时可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提供各种支持,诸如做好乡村旅游的战略规划,资源评估,组织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测算对当地的经济影响及贡献,指导开拓市场。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君山区政府在《岳阳市君山区2008—2012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民本岳阳的执政和发展理念,突出“加快发展,富民强区”主题。扩建城区12条主干道,搞好亮化、绿化工程。建成了11万伏变电站,基本完成城网和农网改造工作。准备建设日产3万吨的自来水二厂,城区供水管网全面覆盖。开展全民植树造林和实施退耕还林,推动农村改水改厕,加快风能、生物质能和沼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到2012年,全区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万千瓦,初步形成风力发电、秸秆发电、沼气发电新型能源供应体系。今后五年重点抓好三大项目建设,一是在三江口新建一座装机8.5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二是新建一座2×1.5万千瓦的生物质能发电厂,年消耗农作物秸秆20万吨。三是新建一座年发电1.5万千瓦的沼气发电厂,年处理禽畜粪便及可腐有机物10万吨。启动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和天然气管道建设,努力把君山建设成为“生态休闲旅游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秀美滨湖新城区”。

3. 突出重点与特色,提高竞争力。

在欧洲,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各国十分重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如法国以发展特色农场为主,荷兰以养殖、花卉为主,德国在服务质量上下工夫,英国一直致力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特殊优势使得各国都可以成为主体吸引物,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借鉴国内外的在乡村生态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君山区政府在《岳阳市君山区2008—2012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依据不同区域的不同资源禀赋,在新洲村、双五村、五星村、君山路和沿S306省道,实施“农家风情、花卉世界、瓜菜圃园、梦里水乡、百垅果园、绿野仙踪”等景区带动和资源时序开发,建好“农家乐”、“渔家乐”、“果园乐”、“荷塘乐”、“农业文明馆”、“农家作坊”、“科普教育”、“商务会所”等生态休闲项目,建设好团湖荷花公园、天井山森林公园、洞庭湖观鸟等景区景点。

4. 加大产品促销力度,塑造乡村生态旅游品牌。

促销是塑造和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发挥品牌效应的前提。在岳阳市委、市政府打造“岳阳旅游城市”和“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品牌背景下找准市场定位,打造具有绿色休闲特色的生态旅游地区,努力把君山建设成为湖南省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欧洲国家在产品促销方面,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使游客可通过网络预定系统、电话或旅行社预定行程,电子商务很早被用于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乡村旅游。二是政府部门划拨专项经费促销,英国乡村旅游专项经费由1998年的54万英镑升至2003年的500万英镑,法国由2000年的60万欧元提高到2004年的600万欧元。通过宣传促销提高乡村生态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品牌效益。在君山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帮助下,通过产品促销的多种渠道,依托岳阳楼、君山岛,积极宣传“天井山踏青、团湖采莲、洞庭湖观鸟、三江口访古”等乡村旅游品牌,来提高君山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5. 增强游客体验性,增加支出。

游客投入时间和费用参与旅游活动是为了换取一次旅游经历,其根本追求是获取旅游体验,由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使游客的体验类型单一,不外乎是垂钓、采摘、打牌、观鸟等。是否可以推出田间劳作,果树、花木、菜地等“认养”、“出租”等项目。体验农事活动,体味劳作情趣。或参与乡村的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感受和体验古朴的民风和民俗,或开发乡村夜间娱乐产品,如乡村茶社、篝火晚会、民间歌舞晚会等活动,最大地满足游客的参与心理。对游客喜爱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并让游客参与加工过程获得体验。同时其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6. 加强培训和社区参与。

由于主要从事农耕活动又为乡村旅游服务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缺乏专用技能,要转移就业难度大,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用技术人才,因此君山区政府应选择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强化培训,积极为农村劳动者引导就业方向,提高农村劳动者运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质量、卫生要求、旅游服务接待的基本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地域风情和异域文化、旅游法规和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

乡村旅游的发展始终要将乡村居民的利益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尽量照顾社区村民的利益,让社区村民通过乡村旅游得到实惠,支持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吸引社区群众参与乡村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规划、景区建设、旅游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特别是让当地居民展现当地特色的原生态表演使游客获得真实感受,增加居民收入减少漏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旅游氛围。

结束语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得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君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有利于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以及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并对当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125-128.

[2]魏小安.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J].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2004,(10).

[3]蒙睿,周鸿.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60-61.

[4]David A.Fennell.生态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5]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用委员会.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6]孔祥智,钟真,原梅生.乡村旅游业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2008,(1).

[7]吴越.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经济理论研究,2007,(3).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山区旅游公路,边坡,绿化模式

河北省旅游点均处在山区。山区旅游路不同于一般山区公路, 它的绿化要求更高, 因为绿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旅游区的形象、发展。目前, 河北省山区公路两侧边坡绿化没有一定的模式 (经过论证的最佳绿化品种搭配方案) , 多采用大白杨树种, 绿化工作只是按着主观意识确定, 显得杂乱无章, 产生不了最佳绿化效果。河北省总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逐渐倾斜。西北山区, 群峰林立, 中部丘陵, 岗峦起伏;东南部地势平坦, 为山岭重丘区地带, 地势起伏较大。地址地貌单元呈现太行山隆起与华北平原沉积带。地下水类型属松岩类空隙水, 均为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 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地表径流贫乏, 地表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 多年平均降雨量567.2mm。地处温带, 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2.5℃,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 750h, 年平均太阳辐射能561k J/cm2 (134.01kcal/cm2) 。

1选用绿化品种

通过近几年来的栽培实验, 选择出了适合河北省生长的绿化品种。

1.1落叶乔木

1) 丝棉木

习性:中性, 耐寒, 耐水湿, 抗污染, 高度6m, 适用于东北南部至长江流域。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枝叶秀丽, 秋果红色;庭荫树, 水边绿化。

2) 火炬树

习性:阳性, 适应性强, 抗旱, 耐盐碱, 高4m~6m, 适用于华北、西北、东北南部。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秋叶红艳;风景树, 荒山造林。

1.2常绿阔叶小乔木及灌木

1) 石楠

习性:弱阳性, 喜温暖, 耐干旱瘠薄, 高3 m~5m, 适用于华东、中南、西南。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嫩叶红色, 秋冬红果;庭园观赏丛植。

2) 黄杨

1.3落叶阔叶小乔木及灌木

1) 紫穗槐

习性:阳性, 耐水湿, 干瘠, 和轻盐碱土, 高1m~2m, 适用于南北各地。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花暗紫, 5月~6月;护坡固堤, 林带下木。

2) 锦鸡儿

习性:中性, 耐寒, 耐干旱瘠薄, 高1m~1.5m, 适用于华北至长江流域。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花橙黄, 4月, 庭园观赏, 岩石园, 盆景。

3) 胡枝子

习性:中性, 耐寒;耐干旱瘠薄, 高1 m~2m, 适用于东北至黄河流域。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花紫红, 8月;庭园观赏, 护坡, 林带下木。

4) 红瑞木

习性:中性, 耐寒, 耐湿, 耐干旱, 高1.5 m~3m, 适用于东北, 华北。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茎枝红色美丽, 果折色;庭园观赏, 草坪丛植。

5) 紫叶小檗

1.4藤本

1) 蔷薇

习性:阳性, 喜温暖, 较耐寒, 落叶, 高3 m~4m, 适用于华北至华南。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花白, 粉红, 5月~6月, 攀缘篱笆、棚架等。

2) 爬山虎

习性:耐荫, 耐寒, 适用性强, 落叶, 高15m, 适用于东北南部至华南。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秋叶红, 橙色;攀缘墙面、山石、树干等。

3) 五叶地锦

习性:耐荫, 耐寒, 喜温湿气候, 落叶, 适用于东北南部, 华北。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秋叶红、橙色;攀缘墙面、山石、栅篱等。

4) 凌霄

习性:中性, 喜温暖, 稍耐寒, 落叶, 高9m, 适用于华北及其以南各地。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花桔红、红色, 7月~8月, 攀缘墙面、山石等。

1.5草坪及地被植物

1) 二月兰

习性:宜半荫, 耐寒, 喜湿润, 高0.1 m~0.5m, 适用于东北南部至华东。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花淡蓝紫色, 春夏;疏林地被, 林缘绿化。

2) 地毯草

习性:阳性, 要求温暖湿润;侵占力强, 高0.15m~0.5m, 适用于华南。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宽叶低矮;固土护坡草坪。

3) 狗牙根

习性:阳性, 喜湿耐热, 不耐荫, 蔓延快, 高0.1m~0.4m, 适用于华东以南温暖地区。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叶绿低矮;宜游憩, 运动场草坪。

1.6一二年生花卉

1) 雏菊

2) 万寿菊

2绿化模式

2.1土质边坡

黏土土质边坡, 开挖后坡面稳定, 边坡平整后, 在坡面上打出宽、深各5cm的水平带, 水平间距20cm, 回填掺有复合肥的肥土, 然后直接喷播种子, 覆盖无纺布并固定。

1) 每平方米喷播:14g地毯草+5g二月兰+2g狗牙根+1g雏菊。

2) 每平方米喷播:10g地毯草+4g二月兰+2g狗牙根+1g火炬+1g紫穗槐。

3) 每平方米喷播:14g地毯草+4g狗牙根+1g雏菊+1g万寿菊+1g火炬。

距边坡顶50cm处栽植:火炬树+黄杨带3m+石楠+黄杨带3 m+火炬树, 间距50cm。

2.2滨水边坡

1) 每平方米喷播:5g胡枝子+5g锦鸡儿+5g紫穗槐。

距边坡顶50cm处栽植:火炬树+黄杨带3m+丝棉木+黄杨带3 m+石楠, 间距50cm。

2) 每平方米喷播:5g胡枝子+5g锦鸡儿+5g紫穗槐+5g火炬。

距边坡顶50cm处栽植:石楠、黄杨带, 石楠间距5m, 中间黄杨带填植, 石楠与黄杨间距50cm。

3) 每平方米喷播:4g胡枝子+4g锦鸡儿+4g紫穗槐+8g狗牙根。

距边坡顶50cm处栽植:火炬树+黄杨带+丝棉木+黄杨带+石楠, 间距各50cm, 黄杨带长3m。2.3石质边坡

1) 下植五叶地锦+爬山虎向上攀缘, 间距15cm。顶部石楠+紫叶小檗+黄杨球+石楠, 间距1m。

2) 上下同植五叶地锦+爬山虎, 间距15cm。顶部石楠+紫叶小檗+黄杨球+石楠, 间距1m。

3) 上下同植爬山虎+凌霄+五叶地锦+蔷薇, 间距15cm。顶部栽植石楠+紫叶小檗+石楠+黄杨球+石楠, 间距1m。

3绿化品种实验方案比选

在旧柏坡路对三种边坡分别做了三套品种栽植绿化方案比选的实验, 得出相应的最佳绿化方案。3.1土质边坡

A方案:栽植地毯草、狗牙根、二月兰和雏菊。这种边坡草坪式绿化, 固土护坡效果较好, 花草结构, 立体感效果稍差, 顶部空间欠缺。

B方案:栽植地毯草、二月兰、狗牙根、火炬树和紫穗槐。这种方式固土护坡效果好, 护坡有火炬、紫穗槐丛立, 边坡立体感效果好, 但顶部空间欠缺。

C方案:栽种地毯草、狗牙根, 雏菊、万寿菊、火炬树、黄杨带和石楠。这种方式固土护坡效果好, 有雏菊、万寿菊、火炬的点缀, 显得边坡立体感效果很好, 边坡顶部的绿化填补了空间欠缺。

推荐C方案。3.2滨水边坡

A方案:栽种胡枝子、紫穗槐、锦鸡儿、黄杨带、丝棉木和石楠。此方案固土护坡效果好, 一般在水的作用下易出现小沟, 顶部绿化效果好。

B方案:栽种胡枝子、锦鸡儿、紫穗槐、火炬树、石楠和黄杨带。此方案固土护坡效果较好, 但边坡不能全部绿色覆盖, 顶部绿效果好。

C方案:栽种胡枝子、锦鸡儿、紫穗槐、狗牙根、火炬树、黄杨带、丝棉木和石楠。此方案固土护坡效果好, 边坡全部绿色覆盖, 顶部绿化效果好。

推荐C方案。3.3石质边坡

A方案:栽种五叶地锦、爬山虎、石楠、黄杨球和紫叶小檗。此方案只从边坡下部向上攀缘, 覆盖速度慢, 效果一般。

B方案:栽种五叶地锦、爬山虎、石楠、黄杨球和紫叶小檗。此方案上下同攀, 绿色覆盖效果好, 但无色彩变化。

C方案:栽种五叶地锦、爬山虎、凌霄、蔷薇、石棉、紫叶小檗和黄杨球。这种绿化模式上下同攀, 绿色覆盖效果好, 品种搭配合理色彩变化好, 顶部栽植更是锦上添花。

推荐C方案。

4结论

山区旅游公路绿化设计应根据旅游特色, 充分体现了观赏性,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 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坚持质量第一, 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坚持合理选用标准, 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坚持系统论的思想, 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根据近几年在柏坡路的栽植实验, 选择出适合河北省生长的乔木、灌木、藤本、草坪、地被植物、一二年生花卉;综合分析和比选多套绿化设计, 确定出最佳绿化方案, 为河北省山区旅游公路边坡绿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绿化模式。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9

老吴家所处的大坝村在南江县北端, 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交界, 该村仅有21户人家、91人, 属四川省南江县桃园镇管辖。这里平均海拔1500米, 顺两条河形成了扩展十多里的坝子, 河水充裕, 灌溉条件好。但因海拔高, 粮食一年一熟, 且只能种玉米和洋芋。此处高山坝子宽阔, 相传古三国时汉中张鲁封存府库带人逃避到此, 驻扎30000多人, 称牟阳古城而繁荣一时, 抗战时北方难民逃难到这里也有一万多人, 土改时这里也还有两千多人。这里地处深山, 交通十分不便, 距县城200里, 距管辖其的桃源镇也有100多里。计划经济时期, 农民自给自足, 尚有一个大队, 上百户人家。80年代改革开放, 要讲求经济效益, 这里的特产拉出山外卖的钱连运费都不够, 地里的洋芋、包包菜等有时就任其烂在地里, 人们无法维持生计, 纷纷外迁, 姑娘外嫁汉中平川, 小伙子也出去做了倒插门女婿。老吴的三个女儿都嫁到汉中, 精干帅气的二儿子到汉中铺镇乡下当了倒插门女婿, 这里只剩下可怜的几十个人。

然而, 天无绝人之路, 这里因处巴山腹地, 降水丰富, 形成了3600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 南江县在此地设大坝林场管理。1999年2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设立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 属暖温带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开始有零星的巴中、汉中游客来此游玩, 脑子灵活的老吴看到了商机, 就率先利用自家的几间住屋办起了农家乐旅游接待。老吴的农家乐一开始就是以最低成本投入, 旧物利用的思路开发的, 他把早些年修建的七、八间老屋的一层全腾出来, 家人全住到了板楼上, 置办了些沙发床、被褥、几张餐桌、餐具, 花了万把元钱于2000年10月就开张了, 这点投入不到一年就收回来了。老吴把赚的钱逐步投进设施的改造上, 扩大了经营规模。看老吴赚了钱, 村子里先后有六家办起了“农家乐”, 另有三户从县城来租用房屋经营, 全村共有九家农户“农家乐”。大坝林场改造了职工宿舍, 也办起了有十几个标准间的“农家乐”。2005年, 由外地商家投资修建的三星级宾馆建成并投入使用, 宾馆由五幢别墅式楼房构成, 每幢三层, 每层五个豪华房间计, 共有75个高级客房。大坝形成了具有高中低各个档次的、满足不同消费水平的、可接待五百人过夜住宿的旅游接待中心。按老吴讲的保守的数字, 每家“农家乐”年接待5000人, 毛收入10万元, 整个村旅游收入就达到90万元, 再加上每家厚朴收入5000元, 粮食及蔬菜收入4000元, 21户人家收入20万元。两项收入相加110万元, 相比2000年前这里人均才800元收入, 这个仅有91人的村应该是相当富裕了, 是发展旅游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这里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呢?

一、利用旧屋、亦游亦农

大坝这里地广人少, 农户宅院都比较宽敞, 像吴吉祥家就有瓦屋13间, 开始发展旅游时只是将家人搬到楼上住, 腾出底层供客人住, 添置了几张圆桌就开张了。这里每人有平地三亩多, 老大吴忠四口人有土地15亩, 老二吴少华虽到汉中倒插门, 吴吉祥老两口跟着二儿子过, 自然也保有土地15亩。人们有客待客, 无客种地。这里适合种植药树厚朴, 两家都各种植了七八亩厚朴, 现在每年每户间伐厚朴剥皮收入有5000元。其余土地主要种植玉米和蔬菜, 收获玉米主要用来酿酒、养猪, 蔬菜主要有萝卜、包心菜、洋芋, 产量很高, 过去蔬菜吃不了, 经常烂在地里, 现在开办旅游就全排上了用场。农历八九月蔬菜粮食收获季节是旅游的淡季, 农民把蔬菜加工成萝卜干、菜干贮藏起来, 到旅游兴隆的10月18日红叶节和来年的五一黄金周拿出来招待客人, 地里种的玉米主要用来养了猪, 每家都要养上十来头猪, 全部杀掉腌制成腊肉, 还要从汉中南郑的小坝买上十来头猪, 每家研制腊肉都在5000斤以上才够。像我们这次在吴家吃了两天饭, 每顿就以腊肉炒干菜和豆腐为主。

二、地方政府发展旅游认识明确、措施得力

南江县委县政府对发展旅游改变山区面貌有明确地认识, 甚至把尊重游客、欢迎游客作为中小学生的教育内容, 在南江的公路上常见到小学生向游客的汽车行队礼。对景点的开发也把握住了休闲这一当今旅游主流, 景区的主要景点黑熊沟本是一个沉睡多年的乱石沟, 开发者却挖掘到沟里的清泉、巨石、瀑布和沟两面山上的原始森林组合成的观赏价值, 用木板搭建栈道, 凌空架设索桥, 硬是将一个人迹罕至的乱石沟建成了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景。“天然画廊”只是一个长满水青冈树的山梁, 四山绿荫蔽天, 春绿秋红, 又用木板铺设台阶直到沟底, 游人移步换景, 景随步移, 又不由得赞叹这一景点名副其实。今年还出巨资修建了滑草滑雪场, 利用高山积雪期长的特点, 为冬季旅游淡季增添了新热点。又由政府出资雇劳力, 对景区内所有住户房屋外墙用乳胶漆粉刷成青砖模样。景区内立着12315旅游报警投诉电话牌, 由公安和森林警察组成联合巡逻队巡视, 维护旅客利益和安全。还对“农家乐”的设施、服务、卫生进行检查评定星级, 悬挂铭牌。通过以上措施, 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 游人数量大增, 各“农家乐”的生意都更加红火。

三、以诚待客, 灵活经营

吴吉祥老人是个怪人, 计划经济时代就跑上海、走汉中, 和汉中市知名的一些老领导还是老朋友。他说:“我就是诚心待人, 先做人情, 再做生意。”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上次我们来这里游玩, 当时游客还不是太多, 山里景点道路正在整理修建。他已63岁了, 还陪着我们到黑熊沟、大小兰沟走了两天, 在小兰沟遇到一道溪水湍急, 我们正在搬石搭桥, 他从一里多外的沟口扛来一块木板, 让我们平稳的跨过溪去, 使我们很感动, 大家当时就说, 以后有机会了我们还来。老人去年摔伤了腿, 打了两根钢钉, 现在还拄着拐杖, 但见了我们还跑前忙后的张罗着。去年他还很自然得向我们推销, 夏天有老人想来避暑, 或你们老师想来做学问, 在他们家长住, 每天连吃带住只收18元, 他拿出登记的名单给我看, 果然有几位我所熟悉的陕西理工学院的老师住过, 也有几位熟人把自己的老人送到他家避暑。看起来收费低廉, 但房屋空着也是空着, 住一个人一月好歹也有五百多元的收入, 老吴说这样子还结识了好几个朋友, 这次力主我们再游此地的汉中市广电局陈局长就是其中之一, 三年中他已是第八次来此一游了。

四、“农家乐”旅游盘活了山区资源, 促进了共同富裕

发展“农家乐”旅游首先盘活了山区的人力资源, 就拿大坝的六户原住农户办的“农家乐”, 除自家老少都要忙乎之外, 每户还要请一个厨师和一名服务员, 六户人家就要请12人。三户租屋办“农家乐”的外地商户一般就要请四、五个人, 再加上林场招待所和宾馆都需要人手, 这里的劳力就显得很紧张。没开“农家乐”的十多户人家能做应酬的人都到“农家乐”来打工, 这里的工价也抬得很高, 厨师除管吃住、烟酒外每月工资1200元, 服务员600元, 比汉中市的工价都还高一些。

“农家乐”旅游还盘活了山区的农特产资源。过去这里的单季高山蔬菜萝卜、包包菜、洋芋产量很高, 自己吃不了就烂在地里, 今天秋季红叶节时地里蔬菜正好用来招待客人, 没办“农家乐”的这些户就抓紧时间给这些办“农家乐”的制作干萝卜条、干包菜丝、干洋芋片, 他们收购储存起来放到来年春天蔬菜淡季时招待客人, 这些农户成了办“农家乐”的“供应商”, 除了加工干菜卖钱, 春天山里的蕨苔、竹笋, 夏天的土蜂蜜, 秋天的野板栗、野核桃、猕猴桃等山货都卖上了好价钱, 就拿土蜂蜜来说, 汉中市区卖的留坝、佛坪等山区产的土蜂蜜仅售10元, 这里统一售价16元, 其他特产售价也都不低。这里的人再也不用出去打工, 因为在家门口就有不错的收入。一些前些年从这里倒插门出去的小伙、嫁出去的姑娘又带着媳妇、丈夫回到家乡办旅游或打工。

农民办“农家乐”还培养了农民的经商意识和竞争意识。像“吉祥农家乐”的老板吴少华, 到汉中当上门女婿, 受过都市文化熏陶, 在新修的客房门前砌上了花台, 栽上了几个大树疙瘩, 就成了很美的树根雕盆景, 引得游客驻足观赏。各家都印制了精美的名片, 给游客散发, 以求介绍来客人。

“农家乐”给山区财政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按吴家介绍, 他们一家每年向管理区交各种税费15000元, 三户租屋办“农家乐”的交税费在20000元以上, 这样算来12户“农家乐”给当地财政就贡献了将近30万元, 这样一个仅有不足百人的偏僻小村庄对社会做的贡献应是够大的。

五、“农家乐”发展的不足

大坝村的“农家乐”发展应该说是很不错的, 但也存在不少明显的问题, 影响了这里“农家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忽视了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巴山深处本来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传统, 山歌、号子、锣鼓草歌、盘歌、哭嫁歌等民俗文化, 今天都看不到了, 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光盘电视、卡拉OK、打麻将砸金花, 晚上住“农家乐”是城市生活乡村化。吴吉祥老人说, 现在能唱山歌的就他们这些六十多岁的人, 年轻人都不会唱, 也不乐意唱, 他也在镇上的大会上提出把游客从麻将桌上吸引出来, 但没有引起人响应。恢复和挖掘巴山民间民俗文化, 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 应是该县旅游文化管理部门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2. 安全和卫生条件堪忧。

农民一下子转变为旅游宾馆服务行业, 在意识上、习惯上都难以一下子转变, 看着厨房发黑的抹布, 生菜熟肉共用的案板, 吃饭时心上总有一点添堵。最糟糕的是厕所没水冲还没灯, 门口还乱七八糟的堆些竹竿, 晚上如厕用手机照明, 都提心吊胆, 怕踩上粪便, 怕被竹竿戳着。景区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的旅游知识、卫生习惯、礼貌礼仪的培训,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尽快完成由农民向旅游经营者的转变。

3. 求利之风渐盛, 淳朴之情难寻。

随着接待四方来客, 讨价还价, 生意营销, 农民们逐渐向商人转变, 都成“相逢开口笑, 过后不思量, 人一走, 茶就凉”了。04年“十一”我们住这家, 晚上男主人领着我们几人到他家地里搬一大筐包谷回来烧着吃, 给人留下难忘记忆。今年我们想开一个篝火晚会, 女主人始终不答应, 让人很败兴。对这些转变吴吉祥老人也看到心里, 对自家大儿媳也颇有看法, 他和二儿子经营的“吉祥农家乐”就大方的多, 那天下午等车我们几十个人占了几张桌子喝水打牌, “吉祥农家乐”始终热情接待, 真如吴吉祥老人所说“要先做人情, 再做生意。”谈起这一现象, 我对吴吉祥老人说:“办旅游一般不是争取回头客为目的的, 但游客的反映是会影响其他想来此一游的游客的, 游客不远数百里来此游玩, 除了景点, 情感也是维系和吸引游客关系的重要方面。”老人很同意我的观点。

总之, 大坝村“农家乐”给山村各方面带来了改变, 他们在旅游经营上所走的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亦农亦游、滚动发展的路子值得我们研究, 值得很多山区政府和农民学习。很多景色优美的地方, 农家乐也办了不少, 但很多都要走大投入、大回报的思路去造宾馆、修小院, 像这样真正由农民利用自家住屋办“农家乐”的还太少, 有志办“农家乐”的应该到牟阳古城逛逛, 向人家学习。

摘要:一个偏僻的山村, 因交通不便, 经济落后, 人口外迁。是发展旅游使其在短短的几年由人均收入800元到如今人均收入过万元, 政府积极组织领导, 农民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亦游亦农、滚动发展是他们的主要经验。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10

一、固定资产投资在庐山区旅游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 固定资产投资与旅游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投资总额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与旅游经济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合理有效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也可能是无效的投资, 不能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投资率是反映投资与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通常投资率越高, 经济增长率越高, 但投资率不是越高越好。倘若投资率过高, 投资规模过于扩大, 往往会引起经济增长过速, 并且造成经济较大的波动。另一方面来说, 投资率也不能太低, 投资率过低, 投资规模过于狭小, 也会影响到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因此, 只有适当的和合理的投资率, 才能充分发挥好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力。九江市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不断增加, 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也随之不断显现。

从九江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上来看, 自2009年至2013年九江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不断增加, 从2009年的658.96亿元增长到到2013年的1507.78亿元, 是2009年的2倍多。庐山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是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并且庐山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全市13个行政区划中占的比例较大。其次, 从九江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来看, 自2009年至2011年呈较高速增长趋势, 自2012年至2013年增势放缓。

(二) 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区域经济的拉动

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而言具有双面反应,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可以直接转化为有关产业的增加值, 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 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其次, 固定资产投资还拥有多级传输和扩张功能, 通过对关联产业的投资, 还可以拉动相关地带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固定资产的投资, 不但可以推动建筑业的兴盛还可以推动工业等行业生产总值的进一步增加, 并且还可以积极地带动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繁盛。现依据庐山区相关数据资料对固定资产投资与旅游综合收入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庐山区统计信息网整理得出表1:

根据九江市统计信息网和庐山区统计信息网整理得出表2, 计算出庐山区旅游综合收入占整个九江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 对于庐山区旅游综合收入对九江市旅游总收入的贡献情况进行分析。

依据表2数据可以得出2009年至2013年间庐山区旅游综合收入在九江市旅游总收入中的平均比重为8.87%, 并且比重是逐年下降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集中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和拉动力两方面, 合理的投资率, 才能有效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和拉动力。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直接关系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品质。现今政府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不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 所以就要求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有效地发挥其经济的第一动力因素作用。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经济的长期平稳协调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未来固定资产投资的趋势将会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 更加注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增长和投资结构的优化。

二、庐山区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江西九江市拥有发展旅游业经济的众多优异条件, 其中庐山区旅游发展迅速, 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为九江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 也有很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九江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及其质量。

通过对庐山区固定资产投资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分析, 可以看出庐山区固定资产投资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首先从增长速度上来看, 旅游综合收入较之固定资产投资额甚为缓慢, 显然庐山区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其次从增长量上来看, 庐山区旅游综合收入的增长量还远远不及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 这表明庐山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经济的贡献功能。

结合表2资料显示, 虽然庐山区旅游综合收入在2009年至2013年间是逐年递增的, 但在九江市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却是逐年下降的, 由此可以看出庐山区旅游业的发展对整个九江地区旅游经济的贡献动力不足。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限制了九江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庐山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质量。

(二) 制约庐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 投资的时间效应滞后。

从固定资产投资本身生效的时间上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投入对旅游经济的贡献效应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固定资产投资一旦发生, 其从开始投资到固定资产正式投入使用的周期比较长, 所以其对旅游综合收入的贡献在时间上存在不一致性, 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具有滞后性。

2. 旅游生态环境建设薄弱。

从固定资产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上来看, 庐山区不断地开发新的建设项目, 加上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 造成庐山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 人们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景区的植物多样性减少, 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日趋严重。

3. 旅游项目和环境不够吸引人。

从消费者旅游意向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 庐山区的旅游项目较为陈旧, 更新缓慢, 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 旅游人数没有突破性的增长;另一方面, 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庐山区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 不愿意再到庐山地区旅游。

4. 管理体制不够灵活。

从庐山区固定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 庐山区现有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新要求。目前庐山区的管理不统一、不规范, 与庐山区有关联的工商局, 物价局, 交通局等部门多头管理, 彼此之间不配合, 甚至互相拆台, 制造争议与纠纷。景区与景区间、部门与部门间壁垒森严, 导致景区在统一保护、开放和管理上困难重重、矛盾众多。

三、加快庐山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

庐山区旅游业作为九江旅游的优势产业, 在经济增长中显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如何使庐山区旅游经济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与投资环境的变化, 在市场竞争的博弈中立足, 走出一条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道路, 对于九江实现旅游强市的目标来说是有深远意义的。

(一) 优化投资设计进程

首先, 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生效时间滞后问题, 设计者需要严格地制定投资计划, 合理有效地安排好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进程。要尽量在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同时抓紧工程进度, 这样一来, 也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物力及资金成本的消耗, 达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二) 拓宽投资资金来源渠道

针对旅游建设项目开发缓慢的问题, 一方面, 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 通过政府、银行、企业投资来共同处理庐山区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 要合理地利用市场机制, 多方面、全方位地开展资金筹集工作, 同时增强庐山区旅游内部集资经营, 为庐山区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提供新鲜的、更为广泛的资金保证, 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三) 加强旅游生态环境建设

积极开展绿色旅游企业竞选工作, 以绿色、环保为发展主题, 尽快建设符合九江旅游特色的绿色旅游项目, 对旅游企业、旅游景区进行评选和指导;要实行环境治理工作, 净化、美化庐山区的各个旅游景区;创建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相符的庐山区旅游环境, 旅游企业应该建立适当的生态环境维修基金 (如总收入的5%) , 致力于整顿和建设景区环境的工作。

(四) 改革旅游价格管理体制

在建造新的旅游项目的同时, 要进行旅游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 如旅行社可以推出全包、半包和只包一个价格的项目等多个价格品种, 景区按旅游季节和旅游人数的不同推出了相应的旺、淡季价格和团体的优惠价格, 旅游饭店推出不同类型的价格体系等等, 这样形成较为规范的旅游价格体系, 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庐山区旅游, 享受自然, 愉悦心情。

(五) 建立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

以GIS为平台, 以网络建设为纽带, 完善庐山区旅游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建设, 促进九江市区、重要景区、交通要道、旅游信息产业体系建设;形成旅游产业商贸和宣传咨询电子化、网络化, 及时更新旅游热点信息, 为中外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咨询、预订服务;建成以依托旅游咨询点、自驾游咨询站, 以旅游攻略、宣传手册等为宣扬载体的九江市旅游信息咨询网络。

(六) 加强旅游设施接待建设

提高并全面改善旅游景区的设施建设和服务工作, 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景区旅游改造工作, 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一个更为完善的旅游设施接待体系。加快庐山区的品牌酒店、绿色餐馆和汽车旅馆建设, 引进国内外著名酒店品牌, 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发展局面;引进世界闻名旅游管理公司, 提高整体的旅游行业经营治理水平, 向国际化道路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庐山区现有的自然地理条件, 建设新的有创意的旅游项目, 真正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

摘要:九江依山傍水, 钟灵毓秀, 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促进了近几年来九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立足于已有的固定资产投资理论, 将庐山区固定资产投资与九江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起来, 通过资料的整合与数据的梳理进行合理的分析, 立足于庐山区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对加快庐山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庐山区,旅游经济,固定资产投资

参考文献

[1]蒋玉霞.固定资产投资研究[J].现代商业, 2010 (4) :148-150.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 新课改 学业负担 学习效能 自主减负

201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将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保障其义务教育,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此背景下,我国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农村学校体育涌现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在深入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发展困境进行系统分析,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路径,这将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该群体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感,而且还对保障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职业发展现状

本研究以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8月对我国武陵山区的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秭归县,以及乌蒙山区的叙永县、古蔺县、雷波县、越西县等8个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调研主要围绕职业重要性的认识度、职业发展的目标计划以及具体途径等方面展开。

在对体育教师职业重要性的认识上,有74.5%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要”和“比较重要”,但其中有81.3%的被调查者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没有或者没有计划对其职业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管理,在这部分群体中有体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占比不到20%。关于职业发展目的,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是出于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选择“晋升职称职务”、“为将来的人才流动做准备”的被调查者数量相对较少,分别占到18.7%和17.4%。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者往往简单地将职业发展和上好体育课等同起来,选择“上课”和“开展听课等必要教研活动”作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主要途径的占到调查总数的83.1%,而对于学术交流、撰写论文、阅读书刊、进修访学等当前较为主流的教师职业发展途径则少有人涉及,显示出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视野还不够开阔,存在着较强的封闭性。总体来说,当前我国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水平较低,与当前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压力大”、“科研任务重”等职业倦怠特征相比,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仍停留在“生存”层面,其职业特征“淡化”、“边缘化”,甚至“取代化”程度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普及与发展。

二、职业发展困境

调研发现,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较为复杂,涉及到基层教育、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通过悉心梳理,我们认为可从生存困境与发展困境两个视角对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进行理解和认识,其中生存困境主要涉及体育教师供需关系失衡和职业认同缺失两个方面,而发展困境则主要涵盖流动机制匮乏和自主发展障碍等两个层面。

1.供需关系失衡

农村学校体育作为我国体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薄弱环节,又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突破口。在我国,与城市饱和的体育教师队伍相比,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数量依然匮乏,远远不能保障正常体育教学的需要。[1]由于城市中小学体育师资配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使得这一群体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规划和管理其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而对于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来说则基本无暇顾及其职业发展。实地调查发现,有的体育教师承担着全校几个年级的体育课程教学任务、有的除承担体育教学以外还教授语文、数学等课程,有的还在学校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此类“身兼多职”、“一职多能”现象使得这些体育教师往往疲惫于大强度的教学工作之中,而繁重的工作任务又使得体育教师没有充足的精力去考虑和规划其职业发展的问题。[2]也就是说,师资配置的供需关系失衡是影响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先决因素。

2.职业认同缺失

职业认同,简单地说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观点和看法以及社会系统对该职业的评价与期待。较之于语数外等主干学科,体育课程往往处于“少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体育教师职业的必要性、价值归属等社会认同要素相应地存在着“弱化”、“边缘化”趋势。这一共性特征在物质条件恶劣、社会支持系统匮乏的贫困山区中小学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调研发现,该群体教师的职业认同缺失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体育教师个体对其职业的成就感不足以家庭、社会对其职业发展的支持度不够。体育教师职业的“边界不清”是导致其职业成就感缺失的关键因素。这里的“边界不清”主要指的是体育教师职业的专门化程度不足。学校体育课程可有可无、体育教师岗位设置随意、体育教师队伍无序调整等现象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无法保障体育教学质量,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专一性和特殊性,极大损伤了体育教师的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与积极性。此外,由于和城市喧嚣的市政建设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供给不同,贫困山区地处偏远,物质条件恶劣,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这里的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长期得不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和认知,收入水平低,家庭生活压力大,很难以有限的精力过多地关注其职业生涯的发展问题。[3]

3.流动机制匮乏

建立科学有序的社会流动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对于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来说,如何促进体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与流动,构建和形成良性、可持续的流动机制,是消除基层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障碍,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必然要求。目前,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流动机制尚未建立,调查中仅有几位教师只是进行过乡村学校之间短暂的水平流动,整体流动水平较低,严重限制和影响了乡村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鉴于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具体系列政策来支持和鼓励乡村体育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扩大行政区域内乡村体育教师间轮换、分流等的横向交流,积极建立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间进修、借调、调动等人员流动程序与细则,这样既有利于区域内体育师资资源的合理配置,改进和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又可使乡村体育教师消除其职业发展困境,获得充足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动力。

4.自主发展障碍

众所周知,促进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最为可行和便捷的当属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素养及其主观能动性,然而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却在此方面存在着明显缺失,主要是自身的教育理念陈旧与教育创新意识匮乏,以及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严重不足。调研发现,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视野较为狭窄,对教育的本质和要求的认识也比较浅显。一方面,在我国体育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时代背景下,贫困山区体育教师对诸如“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课程改革理念缺乏必要和深入的理解,往往将体育课程的开展简单地定位于“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层面,身体教育、心理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发展理念在贫困山区中小学中严重缺失。另一方面,教学研究能力的不足是困扰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突出因素。一名优秀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具备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的能力,还需要经常性的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撰写研究论文,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对于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对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科研意识和能力基础薄弱以及教育科研书籍和报刊等必备资料信息的缺乏,必然导致其在教育科研方面存在巨大的短板。[4]这一现实状况如不及时加以转变,将会对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空间和水平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职业发展路径

1.强化政策导向,激发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活力

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其职业的发展除了依赖于自身的努力以外,更多的还是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具体的政策予以关注、引导和扶持。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系列政策的调控尽可能地协调和解决乡村体育师资的供需矛盾,明确并适当增加体育教师编制,扫清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职业发展的规划管理,才可能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必要且充足的制度保障。其次,政府部门应逐步增加对乡村体育师资队伍的财政支持,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尽可能地从绩效管理入手缩小和城市体育教师以及同一学校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待遇水平。[5]如此便可使他们不再为窘迫的生活为拖累,可将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在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上去。

2.改善教育环境,奠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基础

落实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路径可以从改善教育环境着手。教育环境的完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硬环境以及社会人文认知软环境。一方面,切实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环境是乡村体育教师摆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促进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基础保障。场地器材作为体育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专属工作环境和必备工作条件,其完备状态可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及教师对本职业的价值认识产生较大影响。也就是说,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可促进教师对本职业的自我认同,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简陋的工作条件则会使体育教师感到学科与专业不受人重视,个人发展前途渺茫,从而出现否定自我职业、工作得过且过的消极现象。另一方面,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乡村体育教学及其职业特殊性的社会宣传,营造浓厚人本化社会关怀氛围。只有使更多的社会群体消除对体育教师职业的传统认识和旧有观念,改变体育课程被“边缘化”、“弱化”现象,深入关注农村体育教学以及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状况,才可能以更为完备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效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程度和水平。

3.提高教育素养,促进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水平

首先,提高认识,制定详尽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由于农村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较少,兼职体育教师较多,有必要使他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体育教师的义务和权利,明确责任与使命,形成牢固的体育教师职业价值感和荣誉感,从思想层面提高职业的自我认同度。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加强自我职业的发展规划,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阶段目标和实施策略,克服困难,积极应对,努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提高职业发展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积极参加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必要且可行的培训计划,根据实际需要举办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班,帮助他们扩展和丰富教育视野,培训内容应力求贴近农村体育教学实际,既要突出培训学习的理论前瞻性,更要彰显培训学习的实践应用性。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利用相对有限的条件资源加强基础教育理论的研习,尤其是要通过强化继续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与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 郝健,田立刚,等.河北省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J].教学与管理,2007(33).

[2] 贺晓梅.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教学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

[3] 杨进红.基于农村教师成长视角的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4).

[4] 折鸿君.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8(6).

[5] 刘刚,王喆,刘安清.湖北省贫困县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作者:王沂(1981-),男,山东临沂人,湖北理工学院体育部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张高华(1979-),女,山东烟台人,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篇12

一、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据统计, 目前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4, 000万人次, 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年均增长25%以上, 成为河北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点。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 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其他地区2~3倍。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区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8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43处, 文物保护单位近百家。随着这些资源被开发利用,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为片区扶贫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例如, 保定涞水县野三坡景区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家重点景区、5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世界地质公园, 不仅吸引了大量全国各地的观光游客, 日接待游客达3万多人次, 使旅游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据全县GDP的半壁江山, 为全县经济增长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使当地农民收入发生了质的飞跃。

二、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条件

(一) 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潜质

1、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区地域辽阔、山川秀美, 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 为片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表1所示。 (表1)

2、地理区位良好。

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区环京、津两市, 铁路、公路纵横交错, 四通八达,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流通市场和便利的交通;两地人均GDP已突破8万元, 拥有私家车600多万辆, 人均出游率3次以上。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自助游, 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 为片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3、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区长期贫困闭塞, 大多数村落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传统生活方式, 其建筑风格、陈列装饰、风俗民情缺少现代化的商业痕迹, 仍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置身其中, 静谧、轻松, 许多村落拥有很多关于山、水、树的神话传说, 神秘色彩强烈, 具有很高的旅游吸引力。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片区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如蔚县的剪纸、曲阳石雕、易水古砚以及吴桥杂技等, 都是河北发展乡村旅游独特的旅游资源。

(二) 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挑战

1、旅游地基础及服务配套设施有待改善。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区乡村旅游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不少景区虽有公路与城市相通, 但多属于乡村公路, 存在路面窄、弯道多、路况差、易堵车等问题, 而且还有不少是穿行于山岭高坡之间, 驾车到乡村的旅游者通行艰难, 旅游者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公共服务不发达, 旅游公路沿途休闲服务设施配套不足, 缺少集约化的旅游集散及咨询中心, 远没有达到旅游交通的“舒适、快速、顺畅”的要求。

2、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形象特色不突出。

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区很多开展乡村旅游的县、村, 除了天然的地域特色之外, 很多景致大体相同。当地卖的旅游纪念品哪里都有, 鲜有自己的品牌特色。虽然一些景区经过努力开发了很多新“项目”, 搞了很多新“形式”, 但多数形式简单, 缺少独特性, 很快便失去了趣味, 而且多数点子出自当地农民自发设计, 受视野限制, 反而把本来最具魅力的特色在无形中淹没了。乡村旅游主要依靠传统的乡土民情、地域特色吸引城乡游客前往, 一旦失去特色, 也就失去了旅游的价值。

3、旅游地管理不善, 环境急需整治。

开展乡村旅游的景区, 多数为农民散户经营、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 普遍情况就是环境简陋, 设施简单, 规模不够, 项目单一, 千店一律, 滥竽充数, 缺乏对市场的细化分析,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缺乏合格的服务人员, 不能给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满意服务。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正确的生态意识,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原本脆弱的乡村环境进一步恶化。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的空气品质正伴随着旅游景点的开发而日益下降, 静谧的乡村环境被喧嚣的游乐设施所打破, 各种生活垃圾遍布景点各处, 超负荷的游客对土地、植物的践踏造成土壤板结、植被大面积损毁。

4、品牌意识淡薄, 知名度低。

河北燕山-太行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景区品牌定位不突出、形象模糊、影响力差、源辐射半径小。片区内乡村旅游景点分布比较分散, 旅游经营个体经济实力普遍不强, 大多数还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 很少外出促销。如与保定市区仅有百里之遥的安新县白洋淀, 早已形成王家寨、大淀头、东田庄三个民俗风情旅游村, 但这三个民俗风情村知名度却很低, 主要客源是暑假期间少量的北京客人及保定周边学校学生。究其原因, 还是宣传、包装和促销的力度不够, 片区内其他乡村旅游景点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对策

(一) 强化政府规划, 提升品牌知名度。

首先, 充分利用地缘优势, 顺应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 在城郊、山区、沿路两侧因地制宜, 开发不同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其次, 以政府为主体,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法制化建设、旅游标准化建设、旅游信息化建设, 并深化区域旅游合作, 全方位提升乡村旅游的整体质量;再次, 加强景区宣传促销, 提升知名度。组织片区内重点市县旅游部门和景区共同出资, 开展整合营销, 在核心主流媒体进行集约化广告宣传, 如在央视黄金时段黄金栏目投放旅游景区宣传广告, 在中国旅游报、河北日报投放整版广告;在车站、公交车主体和候车亭、商业街等人流密集场所及京津冀交通主干道投放各类宣传广告;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作用, 利用重点旅游门户网站开设燕山-太行山区乡村旅游专题页面。

(二)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游客选择旅游景点时, 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是首要因素。因此, 要加强乡村旅游区交通、水电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解决好交通、水电、通信、卫生、安全等基本问题。交通方面, 可增辟公交线路, 开辟旅游专线, 在沿途多设置交通标识、路线指引牌、交通服务站、停车站及加油站等公共设施;在水电方面, 当地政府可以统一改造、完善旅游景区及游客憩息区水电设施, 保证正常供应;在通信设施方面, 政府应加强与当地通信企业的合作, 通过给予政策或其他方面的支持, 改进旅游景区的通信;在食宿设施建设方面, 要注意清洁、安全、舒适, 对基本的厨房、卫生间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服务人员应注意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在安全方面, 既要对游客参与活动项目的安全方面加以督导, 同时还要注意由于乡村治安力量薄弱, 犯罪分子对游客侵害行为的避免和预防。

(三) 提高旅游资源的纵向开发, 突出特色。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燕赵乡村本色进行保护, 强化经营特色和区域差异性, 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 强调闲情野趣, 真正展现出乡村旅游的魅力。首先, 要合理设计一些高质量民俗表演与展览, 充分展现乡土社会的浓厚情调。使游客在乡村旅游中既游历乡野自然环境和古老村落建筑, 又能够欣赏到当地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独特民俗;其次, 了解当地民俗风情,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开发新颖独特的旅游产品。河北省有许多著名土特产品和一些民间工艺品, 如京东板栗、安国药材及白洋淀苇编制品、曲阳石雕等深受旅游者喜爱。通过一系列营销方式将这些土特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 如对地方特产进行包装和加工, 设立可参观窗口、或前店后厂的形式, 由讲解员详细讲解, 让游客参观了解, 甚至可以亲自品尝或参与制作, 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提高旅游商品知名度。

(四) 加强景区规范管理, 加强环境保护。

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一大看点就是自然、乡土, 因此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首先, 保持景观的原汁原味, 避免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破坏。古村落是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 不要轻易拆除、翻新原来的古屋, 修葺时应尽量保持其历史的厚重感;其次, 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管理, 控制乡村旅游地周边地区因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建立合理的游客容量和收费标准, 建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防止对乡村旅游环境造成污染。在季节性较强的观光园区, 要防止因游客过多而导致果树采摘过度、草地枯死、土壤板结等现象的产生;最后, 要对进入旅游区的所有人员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在游览过程中, 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 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使乡村旅游资源得到切实保护。

参考文献

[1]宋美倩, 范宁, 刘子杨.乡村旅游成河北扶贫攻坚主打产业[N].经济日报, 2016.8.17.

[2]樊中红, 王蕾, 王子新.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J].河北学刊, 2007.5.

[3]杨宣, 张露红.新形势下河北省环京津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2.5.

上一篇:陕西形象下一篇:科技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