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旅游购物发展研究

2024-06-06

鄂西旅游购物发展研究(共9篇)

鄂西旅游购物发展研究 篇1

一、鄂西北发展体育旅游业的意义

体育旅游是一项融体育、娱乐、探险、观光为一体的专业性旅游服务产业[1]。体育旅游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 但近年发展迅速, 正成为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鄂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 但生态文化资源富存。2009 年, 湖北省确立了以后工业化发展模式为主导, 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 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产业—营销—消费—效益”的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使商品生产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发展体育旅游业对于充实该地区旅游发展内涵, 促进旅游产业战略升级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鄂西北发展体育旅游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鄂西北位于秦岭以南, 巴山以东, 汉水腹地, 处于武汉、郑州、西安、重庆中心区域,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襄阳、十堰和神农架林区。鄂西北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称, 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明交相契合之区, 是南北文化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称“:襄阳上流门户, 北通汝洛, 西带秦蜀, 南遮湖广, 东瞰吴越。”鄂西北地区襄渝、焦柳铁路交汇于此, 福银高速贯穿全境, 是国家西出东进、北上南下的交通枢纽。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 湖北省已把“襄南十随”城市群建设作为区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极。

2.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鄂西北地区地处秦岭余脉, 汉水腹地, 千百年来孕育和造化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贯穿全境, 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神农架林区具有完整的北亚热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恢弘气势种类繁多的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多样的珍奇物种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古老山林生态文化圈,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和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网成员和“世界地质公园”。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 被誉为“皇室家庙”、“亘古无双胜境, 天下第一仙山”。郧县国家地质公园以珍贵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和“郧县人”头骨化石闻名于世。古城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荆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之源和汉水文化核心区, 素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 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发展野外探险、水上运动、文化休闲、武术传播、体育竞技、远古探奇等体育旅游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3.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

生态经济、绿色GDP、均衡发展是当今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旅游业、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在该地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就是以后现代理论为指导, 依据鄂西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 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 发挥特色资源的综合效益, 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产业—营销—消费—效益”的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此外,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地区, 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叠加都为鄂西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4.相对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

鄂西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襄阳市是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之一, 2013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GDP) 2 814.0 亿元, 居湖北省第二位。十堰市是东风汽车的故乡, 享誉世界的“汽车城”, 汽车工业占地区产值80%以上, 地区生产总值在千亿元以上, 旅游、生物医药、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该地区有普通高校10 所, 拥有三级甲等医院7 所, 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教育和医疗保障中心。十堰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等称号。襄阳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曾两度获“中国魅力城市”称号。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鄂西北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2,3], 既有宏观政策的影响, 也有微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4]。根据文献研究, 结合当地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实际, 设计并建立了鄂西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如表1 所示。

影响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 依据其重要性依次为基础条件、管理服务、旅游资源、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具体表现在交通运输能力、管理服务水平、体育旅游场地设施水平、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组织管理能力、餐饮住宿等方面对该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1.交通运输等基础条件落后是鄂西北体育旅游发展的短板

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5]。鄂西北地区地处秦巴, 多山地、丘陵、河谷和湖泊, 交通运输条件落后。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总量、运输能力不足, 主干交通骨架尚未形成, 公路等级低、旅游公路的进入性、通达性较差, 交通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除了交通运输条件之外, 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体育场地设施等基础性工程也是重要因素, 如滑雪、漂流、环湖自行车、水上运动, 主题公园等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目前, 鄂西北地区除了神农架滑雪场较为完备外, 其他类型的体育旅游项目的场地设施建设规模相对较小, 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2.体育旅游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市场化程度较低

旅游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5]。鄂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 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 没有形成应有的品牌和质量。主要在于旅游市场化程度较低, 旅游发展的行政区划割裂了旅游资源抱团发展的内在联系, 政府多头管理的效率低下, 影响旅游市场化发展的速度。其次, 体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在于发展方式粗放, 重建设、轻管理, 重硬件、轻软件, 重规模、轻品质, 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不能形成品牌效应。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特别是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化服务、市场监管和诚信经营、安全保障等方面, 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3.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体验性、参与性、休闲性、文化性成为旅游的新特征。鄂西北地区不仅有武当山、神农架、以及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等自然旅游资源, 还蕴含有极其丰富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如武当武术、三国文化、恐龙地质文化、汽车文化等都是具有国际量级的资源禀赋。如何发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 并与体育、休闲运动、旅游相结合, 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体育旅游品牌形成产业链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 神农架林区可以发展野外探险、避暑休闲、高山滑雪、温泉养生等活动;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组合打造道教养生休闲旅游、太极文化主题旅游、武当武术节庆赛事旅游, 形成武术、休闲、养生、康疗旅游的产品链。鄂西北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 但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

四、鄂西北体育旅游发展策略与建议

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机遇, 优势与劣势同在, 机会与挑战并存, 优势突出, 但劣势也十分明显。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紧紧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历史机遇, 扩大交通等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旅游文化资源, 以旅游品牌建设为抓手,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 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旅游品牌建设, 才能实现体育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闵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6 (6) :4-6.

[2]宛霞, 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9 (3) :33-35.

[3]龚明波, 等.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其制约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1 (3) :46-47.

[4]宋杰, 等.基于WSR分析框架的体育旅游系统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10, 46 (5) :139-145.

[5]生延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 2012, (10) :11-19.

鄂西旅游购物发展研究 篇2

另一方面,招标公告中对投标人资质有明确要求:“具有国家旅游规划设计甲级或者城乡规划甲级或者风景园林设计甲级或者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独立企业法人或其组成的联合体”。明显地有把策划等同于规划的倾向,事实上阻碍了以策划或定位见长而不以旅游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见长的众多智业机构参入,诚为可惜。

[b先规划的弊端[/b]

规划更多的是一个内部概念,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思维方式。规划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内部的资源优势条件,从这个出发,加上当事人的雄心壮志,就会定下一个方向、一系列目标。有的时候这种方向或目标可能只是当事领导人的一个心愿或个人情结。因为没有或很少考虑竞争,假设商业是只有自己和游客两方参入的游戏,大多数情况下其目标只能是一厢情愿,很难梦想成真,

(当然,如果你碰巧是人们心智中的第一个而暗合了商业规律,这种采用由内而外思维的规划也可能获得成功,比如湖北麻城杜鹃花的推广。)

旅游产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产生于内部的规划,最终往往会形成与景区自然地理特点不相融的酒店、园林、景点、道路等投资巨大的钢筋混凝土设施,它们一旦建成就不易改变。你不能二次破坏景区的自然特征重新来过,自然环境的修复需要时间,有的时候第一次破坏了第二次想再修复几乎不可能。

由外向内看

鄂西旅游购物发展研究 篇3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现状

1、旅游政府协作

鄂西圈8市 (州、林区) 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区域旅游协作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并在进行着区域旅游协作实践。如2009年8市共同出资组建了鄂西圈投资有限公司, 进行相关的资本运作, 扩大资本及资产规模, 增强公司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投融资能力。此外, 8市 (州、林区) 旅游局2009年正式签署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 建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合作协调会议制度, 每年轮值召开联席会议, 研究决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重大问题。

2、旅游资源协作

鄂西圈8市 (州、林区) 各自拥有互补性或相似的旅游资源, 但各自的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具有绝对优势, 因此只有重新整合这些资源才可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如鄂西圈内, 宜昌、荆州、襄樊等地都拥有部分三国遗址, 在未协作之前, 它们各自宣传自己的古三国遗址旅游文化, 建立协作关系后, 把三国文化旅游整合成一个拳头产品推向市场, 从而成为了一个品牌。

3、旅游市场协作

旅游市场协作主要包括各协作方互送客源、共同进行市场促销和旅游形象推广、共同建立圈域旅游协作网络信息平台等。如8市 (州、林区) 旅游局正式签署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合作协议”, 就8地旅游市场开拓与整体促销作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 8市 (州、林区) 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负责人共同组建促销团前往西安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旅游协作信息平台建设方面, 启动了鄂西圈公众服务网建设项目, 进一步整合鄂西圈经济社会、资源、生态、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资源, 不断提高鄂西圈旅游服务水平, 扩大鄂西圈知名度和影响力。

4、旅游交通协作

自2008年湖北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旅游圈的政策以来, 鄂西旅游圈在交通方面进行了很大协作。如2010年武神 (武当山—神农架) 公路竣工, 不仅使武当山至神农架旅程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 而且串起了鄂西旅游圈内几大知名景点, 兼具旅游走廊和交通通道双重功能;沪蓉西高速通车, 让恩施至武汉车程由12小时锐减至6小时, 让“快旅慢游”成为可能;宜万铁路通车, 宜昌由过去的旅游终端变成了旅游集散中心, 拉长了鄂西圈的旅游线路, 游客参观完三峡大坝、三峡人家, 可以经由宜万铁路, 继续到恩施旅游。

5、旅游线路协作

目前, 鄂西圈8地根据旅游市场需求, 整合了圈内协作前各自分散的一些旅游线路, 推出了一些特色鲜明, 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精品线路、主体线路。如推出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擂鼓墩曾侯乙墓—京山屈家岭—大洪山风景区—枣阳雕龙碑遗址—古隆中—襄阳古城—谷城薤山、南河风景区—神农坛景区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谒祖线;恩施鱼木寨—大水井—腾龙洞—沐抚大峡谷—唐崖土司城遗址—清江闯滩—巴土圣山—下钟家湾长阳人遗址—撒叶儿荷—清江画廊—长阳清江古城—愚人岛—宜都天龙湾—柴埠溪大峡谷清江巴土民俗风情线;襄樊隆中风景区 (三国文化园) —襄阳古城—南漳水镜庄—徐庶庙—明显陵—荆州城墙、关帝庙、关羽祠—华容大道—绣林镇—当阳长坂坡、关陵、玉泉寺—猇亭古战场三国文化线等多条旅游线在内的跨省区精品线路, 把鄂西圈内各地景点串联在一起, 整体扩大知名度, 并延长游客旅行时间。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

鄂西圈各地都充分认识到了协作发展的重要性, 也想通过与其他地方协作来促进本地旅游经济发展, 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实实在在的协作条款, 故而影响协作成效。目前鄂西圈专门的旅游协作机构是湖北省鄂西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负责鄂西圈建设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市 (州、林区) 及其县 (市) 级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的具体衔接落实工作, 但未能在圈域范围内制定出专门的协作章程和具备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和规章制度, 以指导圈内各地更好地进行协作实践。如有些旅游资源在地理范围上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 因缺乏具体的协作办法和规章制度, 各地为争得资源的开发权和收益权互不相让, 影响规模收益获得。

2、协作深度不够

区域旅游协作应坚持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特征, 但区域旅游资金、从业人员等要素应充分放开, 体现出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合理原则。当前, 鄂西圈内旅游协作更多地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整合、旅游市场的联合促销及旅游线路的协作上, 而在旅游其他要素协作上表现力度不够, 如旅游资金各自筹措, 旅游企业各自为营, 旅游从业人员在圈域内未有序流动, 也未打造鄂西圈整体旅游形象, 树立鄂西圈旅游品牌等, 从而影响了鄂西圈协作发展的效果。

3、协作偏重于政府

区域旅游协作的主体由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两方面组成, 区域旅游协作需要政府介入, 没有政府的相关政策, 协作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 企业应该是区域协作最重要的主体, 区域旅游协作最终要落实到旅游企业上, 光有政府的积极性而没有企业的积极性, 区域旅游协作是不可能持久的。现阶段鄂西圈旅游协作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政府, 旅游企业为辅助角色, 旅游协作呈现出明显的政府行为色彩。旅游企业多在旅游政府部门的倡导和组织下进行协作活动, 企业定位不清晰, 角色边缘化, 导致旅游企业在旅游协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

对于鄂西圈内各地而言, 它与圈内其他地方进行旅游协作的积极性在于这一行为能否给它带来收益, 预期收益越大, 协作意愿就越强烈。鄂西圈涵盖湖北8个市州, 旅游产业协作发展牵涉到不同行政主体和经济主体的利益, 各协作方会更多关注其现实和未来利益, 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决策, 如果与其他地方协作得不到任何利益甚至会损害自身利益, 那么该地就不会主动参与协作甚至拒绝协作, 从而给协作带来难度, 影响鄂西圈协作成效。

三、加快鄂西圈协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协作可执行度, 拓展合作深度

要促进圈内旅游协作发展, 必须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协作章程和协作条款, 内容包括鄂西圈旅游协作的目标及范围、协作对象、协作参与者、协作项目、协作可行性、协作的预期效果、协作方式、协作时间、协作进度、协作法律法规、协作后续利益分配等, 否则就只能流于表面或口头, 不具备可操作性。在旅游资源协作、旅游线路协作和旅游市场协作的基础上, 将圈内旅游协作的领域逐步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连锁经营、旅游行业标准、旅游信息平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结算、投诉体系等领域全方位地拓展, 建立统一的旅游人力资源流动和培训机制, 建立统一的旅游研发咨询和旅游求助平台, 建立统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等, 积极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旅游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的流动, 从而实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提高市场化水平

针对很多行政办法、管理办法、法律办法缺乏内在的、自发的动力等问题, 鄂西圈的发展应以市场的利益共享为原则, 以市场为整合的力量, 冲破区域的范畴寻求优化;加快要素市场化步伐, 发挥企业的主导优势, 激发地区协作活力。让旅游企业唱主角, 旅游企业是圈内旅游协作的主要实施者, 圈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旅游要素的整合都可通过旅游企业间的协作来实现。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分工及投资范围, 继续加大为生态文化旅游配套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 为旅游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创造良好的硬环境。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 鼓励各类经济成份投资鄂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经营。

3、建立协作利益补偿机制, 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目前, 鄂西圈关于利益补偿的合作协议还是空白, 这个空缺必然造成旅游协作过程中的不合作或抵制行为。因此, 要在市场原则的指导下, 以优势资源流动为核心, 以间接调控为主,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贸易、价格、土资、社会保障等多种政策, 通过在各市区实施有差别的政策, 引导资源和企业的流动, 从而达到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圈内利益补偿机制, 制定合理的制度, 让获利较大的地方政府, 对在合作中让渡自己权利、资源和利益的地方政府在经济、财政或政策上作出相应的补偿, 主要方式包括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向受益多的地区征收调节税等, 以体现合理、公平, 把圈内协作建立在圈内利益互补、共赢的基础上, 从而提高圈内各地协作发展的积极性。

(注: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校基金项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发展的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YSQ10004。)

摘要: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实施以来, 圈内各方在旅游政府协作、资源协作、市场协作、交通协作及线路协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存在着可操作性的协作条款缺乏、协作深度不够、协作偏重于政府、协作缺乏利益补偿机制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了加强旅游协作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旅游协作

参考文献

[1]范春:我国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业时代, 2005 (33) .

[2]赵丽华:环青海湖旅游圈合作发展机制探讨[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4) .

鄂西旅游购物发展研究 篇4

一、老区发展现状

二、主要症结

(二)支柱产业形成难。稳定的支柱产业是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老区这些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始终不能提高,支柱产业没有形成是重要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区贫困村在产业的选择上,没有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实际,不考虑市场因素,凭个人主观臆断,盲目鼓动群众发展,一年一个产业,一年一个品种,从而导致村内的产业品种杂、规模小、效益低,在遭遇市场冲击后,产业宣告失败,最终利益受损的只有群众。水田坝乡石垭村是个偏远贫困村,近几年来国家累计投入到该村各类扶贫资金达30万元,帮助其发展产业,由于该村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因而在产业的选择上左右不定,今年种植黄姜,明年发展魔芋,产业年年在发展但是年年没有效益,导致至今没有形成一项稳定的支柱产业,造成上级部门对该村的发展心灰意冷,村里的群众怨声载道。

(五)实用科技推广难。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农业实用新型技术的推动。我们在此次调查中看到,凡是农业实用科技推广好的地方,农民的生活水平就比较好。然而,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一部分老区贫困村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下,还处于传统的粗放型农业耕种方式,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工作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技推广的投入较少,缺乏长效的培训机制。近几年国家对老区在科技培训上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笔费用真正用于农业实用科技推广方面的并不多;在培训方式上也仅仅局限在培训几个村干部上,农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因而也造成了国家提出的“户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成了一句空话。二是科技培训的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目前,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量,主要依靠乡镇农业技术部门,然而由于乡镇农业技术部门待遇差,贫困地区工作环境不理想,致使乡镇农业技术力量匮乏,没有技术人员来具体从事技术推广工作,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三是科技培训主体严重不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增收渠道,已成为老区贫困群众增加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而打工经济在广大农村应运而生。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老区贫困村有一定文化的轻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的多是“386190部队”,导致农业实用新型技术在这些地方无法推广,从而造成了老区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

三、主要矛盾

进入新阶段后,党和政府对老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加快老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老区人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现阶段,省委、省政府出台措施对老区和贫困地区实行集中资金、分批扶持、整村推进的办法,加速老区脱贫的步伐。从一年多来实施的情况看,项目的实施群众参与性高,老区贫困面貌有所改观。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老区在实施扶持项目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困扰,发展步伐仍然比较缓慢,主要存在着六个方面的突出矛盾:

(一)群众发展观念与市场经济规律之间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老区群众想脱贫、盼致富的愿望日益迫切,群众的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今老区群众的项目意识非常强烈,急切希望国家多给点扶持项目,帮助其发展生产,改变贫困面貌。我们在水田坝乡调查时,该镇主管农业的副书记周玉波向我们反映当前老区贫困村存在着“村里没有项目群众盼项目,项目来了群众反而怕项目”的现象。该乡严坪村一直以来国家没有给该村扶持什么项目,前年国家投入资金扶持该村发展黄姜,群众在政府引导下,自筹了一部分资金发展了300亩黄姜。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由于受到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黄姜收购价格猛然下跌,许多姜农血本无归,损失惨重,导致广大姜农抱怨政府“办事不利”、“坑害群众”,造成了一系列群众性矛盾,镇、村两级在这一事件中也深感委屈。去年,镇政府再次扶持该村发展柑桔产业,该村大部分群众纷纷摆手,“躲避三尺”。

(二)群众的积极性与项目额度过小之间的矛盾。在去年实施的整村推进工作中,老区贫困村群众深刻认识到了整村推进是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因而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由于受到国家扶持项目投资额度的限制,造成了扶持项目无法满足群众发展的需要。沙镇溪镇周家坪村去年是整村推进的村,去年国家投资扶持该村发展200亩优质脐橙,群众在优惠政策激励下,突破性地发展了300亩优质脐橙,种植面积大大超过了扶持面积,镇政府又不能阻止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且只能鼓励其发展,但是另外100亩的扶持资金又没有政策追补,从而造成了“扶持空白区”,把这一难题留给了镇政府。

(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到户项目之间的矛盾。扶贫到户是新阶段国家为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而出台的又一重要扶贫政策。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实施整村推进的村中,实施到户的项目群众积极性非常高,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村级公路)群众就不愿意去搞。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制约着贫困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老区贫困村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公路建设也是贫困村农民最关心、最关注的项目。我们算了一笔帐,实施整村推进的村新修10公里村级公路,若按照每公里投工750个计算,农民将投工7500个。根据农民减负的有关政策,今年农民应负担的统调工、义务工只有10个,明年将予以取消。贫困村公路维修又不可能按国家建设的标准进行预算,通常只解决点“三材费”,大量的劳动用工全靠群众自筹,如今若不涉及个人利益群众不愿意投工投劳,这从而造成了繁重的公路新修任务与国家减负政策之间的矛盾。

(五)项目库与村内亟须发展的项目之间的矛盾。新阶段扶贫政策实施以来,省主管部门一直强调扶贫项目规划的严肃性,各县、市申报项目必须从项目库中选择。近几年来我们县级扶贫部门严格按照这一要求操作,但从近几年项目实施的效果以及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如果部分项目再一味要求按照规划申报,将会违背上级主管部门的初衷。如两河口镇香龙村当初在贫困村申报项目时,不结合区域实际确定项目,致使部分项目脱离发展实际。该村当初在种植业上申报了发展100亩板栗,从该村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来看,该村并不适宜发展板栗,由于在申报时村干部不考虑实际因素,加之乡镇把关不严,在规划中确定了板栗项目,今年该村在申报整村推进项目时,群众迫切想发展魔芋项目,但项目库中规划的却是发展板栗,造成了规划项目与实际需要相背离。

(六)专项经费缺乏与项目资金管理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扶贫工作在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干部群众的深厚感情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扶贫部门在认真实施扶贫项目,完成扶贫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对口定点帮扶、项目争取、项目检查验收、上级主管部门接待等方面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却没有相应的经费来保障,加之县级财政财力有限,使之扶贫部门不能保障有些工作正常开展。在沙镇溪镇调查时,该镇副镇长王山推心致腹的向我们说,他每年用于扶贫工作的业务经费在2万元左右,镇政府也没有给乡镇扶贫办拨付一分钱经费,所有正常开支只能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为了维持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也只能在项目款中考虑。如今,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扶贫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对挪用专项资金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若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若上级主管部门再不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县、乡扶贫部门配套一定专项经费,势必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削弱扶贫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制约扶贫工作的进程。

四、思考建议

(一)对老区的感情认识要再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农村的关键又在老区。加快老区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江泽民同志曾说过:“不把老区的事办好,我们难以向烈士交待,向人民交待,向历史交待”。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老区人民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老区建设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老区,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加强老区建设,就是培根固本。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把老区问题重视起来,切切实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下更大的决心抓好老区人民的致富奔小康工作。我们不能一些人春风得意,而一些人向隅而泣,我们既要帮助老区人民长远谋发展,也要帮助他们眼前渡难关。同时,还要大力宣传老区人民的丰功伟绩,宣传老区精神,宣传党和政府加强老区建设的指示。通过宣传,改变老区意识弱化、淡化的状况,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增强全社会的老区意识,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区建设的生动局面。同时,也进一步激发起老区人民向贫困作战的斗志。

(二)对老区政策的制定要再优惠。认真落实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老区建设是重视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曾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老区的政策,如平价供应生产、生活资料,减免税收等等。然而,这些有效政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的逐步消失了。目前,迫切需要的是进一步认真落实已有的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适时制定一些有利于加快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政策。建议一是在政策的制定上,对老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对老区县的税费及财政收入分配进行调查研究,区别对待,打破老区与非老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同一财税政策的简单管理模式,先做到少取,而后再力争多予。二是老区建设基金或专项资金,对“贫困老区”实行定位支持,优先解决老区人民基本生存、生活条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财政可能的情况下,预算列专项,解决老区的一些特殊问题,如公益事业等。并设立老区政策性贷款,为老区建设小康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和金融保障。三是在扶贫资金的投入上应向老区贫困地区多倾斜,对老区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发展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帮助解决老区人民通路、吃水、通讯等问题,对扶贫到户项目的要提高补助标准,确保扶持的项目贫困户能够建的起、建的成且有效益。

(四)对老区的扶贫机制要再完善。一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面貌,需要各部门的综合投入。在现行体制下,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扶贫、计委、财政等部门,在具体环节上,还涉及其他涉农部门,从而造成了多部门管理,使资金难以捆绑使用。因此,建议对扶贫资金要统筹安排,将扶贫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捆绑起来整合使用,采取“拼盘”的办法,合理规划,以贫困乡(镇)、贫困村为主战场,以项目为载体,达到整合资金的目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完善项目审批机制。现阶段,贫困县的项目审批权还放在省一级,这不利于调动贫困县的积极性,也使贫困县不能准确的选择项目,从而给工作造成被动。为此,建议对项目的审批权应下放到县一级,给重点县一定的自主权,从而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主动性和监督作用。三是完善扶贫绩效考核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那种只要穷就给钱,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决不能在延续下去了。因此,对重点县要实行激励约束机制,出台考核办法,建立严格、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制度和科学的准入、退出制度,奖优罚劣,动态管理。对于那些领导重视,工作抓的紧、抓的实,成效显著的,在扶贫资金分配上予以倾斜;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要视程度扣减扶贫资金;对连续三年贫困面貌没有根本改善的要将其调整出列。

(五)对老区的专项经费要再投入。我县贫困面广、量大、人多,是我县扶贫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和“难点”,若不再积极帮助贫困地区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这些地区将变成积“重”难返、“难”上加难。依靠贫困地区人民的自身力量,要想同步迈入小康社会,难度将非常大。全县还有一大批贫困群众渴望得到支持,渴望扶建到村、到户、到人。这其中好多问题也不是扶贫都能解决的,要有专项经费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目前,贫困县、乡(镇)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扶贫信息自动化建设严重落后于需要,信息共享程度低。为确保贫困地区的各项扶贫工作能够正常开展,进一步调动扶贫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建议对贫困县、乡(镇)的专项经费按照项目资金的1%予以配套。

鄂西旅游购物发展研究 篇5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促进鄂西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于2008年提出的发展战略,包括位于湖北西部的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

整个鄂西地区的人口、版图面积分别占湖北全省的48.2%和68.8%。鄂西地处内陆腹地,因受到地理位置、产业布局、交通状况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从GDP来看,鄂西地区2013年的GDP为10481.25亿元,占全省的42.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91.13元,农民人均收入8132.25元,与湖北省平均水平(全省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67元。)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并且尽管鄂西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得天独厚、优势突出,但是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湖北省整体旅游业发展相比也是相距甚远,2013年整个鄂西圈旅游收入总和为1101.267亿元人民币,仅占湖北省的旅游总收入3205.61亿元人民币的34.34%[1]。以上这些数据足以表明,鄂西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与同级市(区)相比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步。当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战略构想正在实施中,探讨“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策略将有助于鄂西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推进。

2 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的概念及作用

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是我国旅游业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鄂西地区旅游业若能合理地运用该营销方式,将会对该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1 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的概念

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是指通过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进行营销策划和宣传,达到增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印象,从而影响旅游者旅游动机和决策,推动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活动。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目的地营销工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却是越来越明显。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的基本原理见图1。

由图1可看出,观看影视作品,在形成旅游目的地形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人类对直观视觉信息的接受远远大于对文字信息的接受,视觉信息的接受度是人类对各种信息的接受度中最大的、最快的[2]。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在影视作品中的出现,旅游者个人便对旅游目的地产生一个全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个目的地新形象,结合旅游者个人的社会心理特征如经历、喜好、教育背景、收入、自我评价等因素,便产生旅游动机,并外化为旅游行为。外国学者Urry(1990)在他的《旅游的乐趣》中指出:“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是基于对娱乐、实现梦想以及参与的愿望,而愿望却可能是由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和杂志等非旅游因素构成的”[3]。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就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且最终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2.2 影视营销对旅游目的地的作用

(1)激活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对旅游业未开发的地区起到激活作用。有些风景地被导演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生机,激发了大众的兴趣,导致游客剧增,从而使得拍摄地成为了旅游目的地。如杭州“西溪湿地”原本不为人知,但却因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迅速走红,堪称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的成功典范。其次是,进一步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有些旅游目的地本身就小有知名度,而新的影视作品对目的地再一次的进行了开发,又或者是对目的地重新进行形象定位,使得旅游目的地凭借新的影视作品再掀旅游热潮。

(2)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促使观众产生旅游动机。影视营销中的影视作品将感人的剧情、鲜活的人物融入到拍摄地或外景地优美的环境中,构筑一个虚拟而又逼真的世界,使得观众将情感“情不自禁”转移至影视作品之中,从而触发到拍摄地或外景地去亲身体验影视作品中熟悉的场景,这是影视旅游者最主要的动机。

(3)展销推广旅游文化,树立旅游形象。影视作品通常是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剧中人物和剧情的,然而与旅游目的地相关联影视作品要想创造出真实可信的典型环境就需要充分、深入地挖掘摄影地或外景地独特、典型的传统文化。这些独特、典型的传统文化随着影视作品的播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展销和推广。而且声像结合、声画合一的影视作品都会运用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元素,加上特效处理,这样影视作品拍摄地或外景地看起来就更加漂亮,更具美感和吸引力,这种完美的艺术效果很好地树立了拍摄地的旅游形象。

(4)建立和提升目的地品牌价值。价值从本质上来讲,是客体对主体的用途和作用[4]。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最主要指的是旅游者从旅游目的地品牌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或效用。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在大众中塑造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目的地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最终提升目的地的品牌价值。

3 鄂西地区旅游影视营销可行性分析

3.1 政府对于旅游营销日益重视

2012年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以“灵秀湖北、魅力鄂西”口号和标识为统领,塑造推广鄂西对外旅游形象,整合相关资源进行整体营销,提升鄂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积极开展旅游主题营销,二是建立健全立体式的旅游营销网络。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营销代理机构为补充的旅游营销体系。并且鼓励和支持展现鄂西地区的特色历史文化(如三国文化、荆楚文化、巴土文化、炎帝神农文化、山水文化、土家族苗族文化等),以及提升核心旅游区知名度等的影视剧制作和宣传。这说明湖北省政府对鄂西旅游营销的重视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鄂西的目的地旅游营销就具有了很强的可行性。

3.2 旅游目的地作为影视作品的外景地是一种新趋势

以前很多影视作品是在摄影棚中完成的,而今因受市场欣赏需求、影视投资规模和创作理念等因素影响,如现在的观众希望观赏到画面更为精美的作品,影视作品通过市场化的资本运作获得了更雄厚的资金支持,还有便利的交通也为影视剧组的空间位移提供方便等,使得许多影视作品的创作从摄影棚里走向了美轮美奂的旅游景区。事实证明,这种“走出去”的方式的确会为影视作品加分[5]。

3.3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鄂西地区拥有着优质的旅游资源。鄂西地区所拥有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及旅游景区等占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见下表。具有生态、历史文化、工程建设奇观、地域民俗、区位等资源优势:森林面积占全省54%,神农架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体系中的4大文化;拥有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以土苗少数民族风情和武当山地区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见下表。

资料来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将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项目》,《湖北日报》,2012-11-17.

4 鄂西地区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的模式分析

在我国,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先后历经了“无心插柳”“相互借势”“主动联姻”的三个阶段,具体模式如下:①长期作为影视作品的拍摄地。如无锡三国影视城和横店影视城。这种模式下的旅游目的地直接与这些影视作品的品牌效应联系在一起。②目的地在影视作品中的外景地植入(植入式影视营销)。这一主动渗透的营销方式被业界称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营销利器,能够让观众对植入场景产生深刻记忆。如《人再冏途之泰同》中展现的曼谷、清迈等地的热带风光等,就受到了许多观众的青睐。③专题(主题)影视作品。它是围绕旅游目的地展开,以突出旅游目的地为主要目的影视作品,适合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自然资源的旅游目的地。如:《少林寺》、《庐山恋》、《乔家大院》、《地理中国—鄂西山地探秘》等影视作品。④影视广告。它是商业营销推广的一种惯常手段,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依然可以选择这一方式。⑤借助知名事件或节事活动进行公关炒作。这种方式同样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是一种典型的低投入高产出的营销模式。

最近几年,鄂西地区在这些影视营销模式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鄂西“影视城”的陆续建成,如“宜昌的三峡影视城”“襄阳的唐城影视文化基地”和十堰正在筹建的“世纪武当城鑫达国际影视城”,这为挖掘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和促进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注入强大动力。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外景地宜昌远安县,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许多人被片中清纯优美的景色所打动,纷纷寻迹到影片的拍摄现场体验一番。说到“专题影视作品”,与鄂西其他州市景区相比,十堰武当山是走在前面、也是较成功的,武当山有一系列的专题纪录片如:《问道武当》《太极武当》《武当山古建筑群》等分别在中央电视4套、10套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反复播出,一些以“武当”命名的电视剧和电影等作品也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还有像“游三峡、探神龙、登武当、品三国”等在央视各套的旅游广告对推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都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

然而,在整个鄂西圈的影视营销方面,总体上还是表现出影视营销投入资金少、规模较小;影视传播覆盖面比较窄、宣传力度小;影视作品知名度不高、有影响力的作品数量少等这样的问题,从而使得鄂西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提升的效果不甚明显。

5 鄂西地区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策略

5.1 政府出面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促进机制

政府建立和完善“影视营销”方面的促进机制,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政府部门应当明确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的现实意义,采取积极有效的支持政策。借鉴别国先进经验,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发展模式;设立影视营销发展专项资金,制定相应使用和管理办法;设置专门的影视招摄部门,吸引优秀的影视作品来鄂西取景拍摄[5]。这些对增加影视营销的资金投入和相关影视作品数量、质量的提升将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

5.2 对鄂西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

自然景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其自身的脆弱性,有些影视剧组的行为缺乏自律,在创作和拍摄影视作品时乱建乱搭破坏生态,相关报道屡见不鲜。国内有些知名景区为了保护其环境,谢绝所有影视剧组入内拍戏。而景区的文化资源更是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受破坏便不可逆。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也难免存在着损坏文化资源的隐患。对于鄂西地区旅游目的地来说,如何在成功实施影视营销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直接面临的挑战。因此,在影视营销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这一理念,保护好鄂西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

5.3 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应与其他营销方式的结合

影视营销仅是众多营销方式的一种,若鄂西地区旅游目的地营销只选择这一种是不合适的,单一营销方式的宣传推广效果一般都比较有限,因此应同时采用多种营销方式,走“复合营销”之路,更好地提高鄂西地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效率和效果。影视营销可配合使用其他的营销方式如:节事营销、价格营销、网络营销等。

5.4 提高鄂西旅游目的地影视作品的影响力

首先,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是由优质的、有影响力的创作、制作和发行团队来保障的。在影视作品创作之初、作品拍摄前后、上映期间等时间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线上线下资源吸引大众眼球、推动大众的观影热情;其次,应拓宽影视作品的投放渠道,选择影响力大的电视台或节目放映。例如中央电视台和收视率高的影视媒体。再次,可以聘请影视作品中有影响力的演员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代言人。

综上所述,鄂西地区有着优质的旅游资源,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对于鄂西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方式。在具体的影视营销运作中,鄂西地区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相关的促进机制;注重鄂西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影视营销模式,考虑和其他营销方式结合;着力提高鄂西旅游目的地影视作品的影响力。

摘要:鄂西地区有着优质的旅游资源,但因种种原因鄂西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同级市(区)相比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步。在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探寻合适的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策略将有助于鄂西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鄂西地区,旅游目的地,影视营销

参考文献

[1]王玉明.旅游景区影视营销模式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唐娇.影视产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重庆影视旅游为例[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3]马勇.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分析与提升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

[4]郑涛.重庆旅游影视营销路径探讨[J].新闻界,2011(2).

鄂西旅游购物发展研究 篇6

湖北省有土家族约218万人,数量居省内少数民族之冠,主要分布于鄂西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土家族地区与外界交往的增多,经济活动不断增多,以国际文化节和博览会为纽带,恩施来凤县的土家族油茶汤和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已经逐渐走向世界,宜昌长阳县的山歌、南曲、巴山舞等歌舞文化的精髓已搬上舞台,“巴人故里,清江长阳”,“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等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享有盛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春节期间,湖北省政府在澳大利亚悉尼、堪培拉、墨尔本等市和新西兰举办“欢乐春节——荆楚文化走澳新”活动,土家摆手舞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但是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开发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存在开发不够或者重复开发;未形成独有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缺乏联动开发和地区竞争力等问题。本文拟在众多学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家族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综述和评价,并提出一些开发的初步看法。

2 土家族民风民俗文化

2.1 饮食文化

受清江流域独特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原生态特色,形成了酸、辣、腊的饮食文化。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腊制品以腊猪肉为主,每年腊月,土家族家家户户都宰一头年猪,切成块的猪肉,裹上食盐、花椒、五香粉,再在缸内腌十天半月后,挂火坑上熏干,而后埋藏于谷堆内,或去污尘后,泡于茶油内,可贮3~4年之久,色味不变。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这是土家族独特的豆制品做法,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美味可口。土家族的典型食品有糍粑、腊肉、酸菜,团馓、合渣、炒米、苞谷糖等。

2.2 土家族服饰文化

土家族服饰虽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但仍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土家族人始终着以琵琶襟为特征的满襟衣,托肩矮领大袖口,滚花边。男捆腰带,女套绣花围裙。头上均包青布帕或丝帕,男帕左方垂一节过耳,妇女全包头。未婚闺女留长发扎辫,用红头绳扎上下两端。已婚妇女挽上发髻,别簪,插银首饰。裤子多为青、蓝色,上接白布裤腰,裤脚短且大。穿草鞋是鄂西土家人极为普遍的习俗,清江沿岸的土家族人爱穿“满耳草鞋”。满耳草鞋脚掌四周都是耳子,前面的耳子长,向后依次缩短,成布鞋形,前有“鼻子”后有“跟”,鄂西最具代表的土家族服饰有吊把裙、露水衣、蛮头袱子与沙撮袱子。 另外,土家工艺品织锦布艺、刺绣、根雕、宝石花漆筷、油纸伞等也很出名。

2.3 民居文化

吊脚楼是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代表。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用来堆放粮食,中间一层通风、干燥、防潮,作为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里外都涂上桐油既干净又亮堂。吊脚楼这种建筑充分解决了山区沟壑交错、坡度较陡,空气潮湿的等问题。

2.4 婚俗文化

土家族结婚的程序十分复杂,包括求婚、送日子、忙嫁、送礼、哭嫁、戴花酒、接拜堂、闹新房、敬茶、回门等11个程序。其中最具有文化特色的是以悲托喜的“哭嫁”。“哭嫁”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必经的“仪式”之一,前一月或半月,新姑娘按习俗规矩每夜晚要哭嫁,出嫁前夕要连续哭3~7个夜晚。新娘哭嫁时,全村寨相好的姐妹都要来陪哭、对哭。新娘以悲切的哭声,忆念和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叙表与亲人难分难舍之情。哭嫁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哭父母”、“哭戴花”、“哭吃离娘饭”、“哭离闺门”、“哭上轿”等。

2.5 舞蹈民谣文化

鄂西土家族地区是一个歌舞之乡,历史久远的民歌,在鄂西土家族民间文学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谣按照传统习惯大致可以分为山歌、号子、哭嫁歌、哭丧歌等类型。土家族的民谣主要有十劝丈夫、龙船调、撒叶儿嗬、黄四姐,梯玛神歌、十姊妹祝嫁歌、哭爹娘等,其中《黄四姐》还被中央电视台录成民族风情片,在西部频道的“黄金旅游线”播出,受到好评,以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和崭新的时代风貌广泛流传。鄂西南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流传着不同种类的民间舞蹈艺术。如利川市的“肉连响”,宣恩县的“耍耍”,来凤县的“摆手舞”,巴东县的“撒叶儿嗬”等,舞蹈主要有有巴山舞、跳丧舞、摆手舞,土家撒尔嗬,土家摆手舞,土家撒叶尔嗬、土家族傩舞等。

3 土家族民俗文化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3.1 整合文化资源,延伸产业链

积极开发利用端午节、挑花、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快构建包括研究创作、收藏、展示、设计、生产、加工、交易等工艺品产业一体化,完善工艺品产业链。采取政府补助、建立基金等有效措施,保护好民间优秀传统工艺、绝技、大师、名作等,培养传承人。提升现有民俗文化资源的内涵,搞好民俗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积极引导土家族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研制开发具有文化特质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工艺精湛的特色文化商品,大力发展农副特产品、纪念品、制作反映土家族民俗风情的音像影像制品,举办全国性或地区性的艺术品鉴赏、交流、展销活动。重点拓展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年华,挑花刺绣,绣花鞋,宝石花漆筷,服饰,饮食等。例如西兰卡普作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从“八勾花”到“四十八勾花”,凝聚了土家族妇女无数心血,体现出她们心灵手巧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质,是民间文化形态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吊脚楼、民族服饰、饰物这些凝固的民族文化蕴涵着巨大的市场价值,可认真策划为旅游项目。

3.2 优化民族特色,开发旅游产品

民俗文化旅游的价值在于体验异域原汁原味的文化情调,它体现在游客的食、宿、游、购4个方面。饮食在旅游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让游客吃到民间最珍贵的、最有名气的、最能代表地方风味小吃水平的特色菜。开发鄂西的土家饮食,如制作土家腊鱼、腊肉罐头,大力宣传酸菜的制作程序,投入生产并打入市场。住宿方面最能体现土家族民族风格的是吊脚楼,挑选基础设施完善、卫生条件较好的吊脚楼作为接待游客的旅店。

旅游方面首先要建设一批浓缩土家族、苗族文化精华、区域分工明确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其次要策划一台山水文化实景演出,以清江为依托,选择一处特色村落为背景,组织一台展示秀美清江和神奇土苗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办好节庆日,提升土家族文化节事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本地的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是旅游者购物的主要对象,要开发出设计新颖别致、文化内涵丰富、懂得旅游者心理的产品去净化市场,防止产品的同化、庸俗化,如根雕、西普兰卡织锦、刺绣、宝石花漆筷、风味食品等都是可深层次开发,充分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

3.3 加大宣传力度,塑造文艺精品

(1)重点支持和打造具有土家族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积极推广文艺精品走向市场,走向大众,与旅游结合,与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相结合,转化为地方特色旅游演艺项目。大力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专场表演节目,例如巴山舞、夷水丽川、楚水巴山、土里巴人等,创新开发一批深度展示土家族文化特色的节目,例如土家撒尔嗬、土家摆手舞、神龙溪纤夫号子、龙船调、土家撒叶尔嗬等。

(2)充分展现土家族的人文优势,资源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认真办好三峡国际旅游节、土家女儿会,清江国际闯滩节暨清江搏击大赛,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等一批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常年性品牌活动。抓住机遇,举办更多的国际性旅游活动和以土家族旅游为特色的会展、论坛、演出、体育竞赛等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把节庆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品牌、办出效益,增强土家族民俗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

3.4 挖掘体验内涵,加强体验意识

土家族的摆手舞,哭嫁歌、巴山舞等等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和各民风俗习惯以及庆典仪式,都能充分展示出民族的特点和风情,构成本民族的民族、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特色,不妨让游客真正的做一回“少数民族”,亲自体会一下,加入到节目中去。土家族的饮食习惯、饮食形式、饮食内容构成的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可以让旅游者和当地的居民围坐在一起,一起做舂糯米,做糍粑、合渣等等。或者让游客参与一些些农事活动,例如亲自到田间地头去赶一下水牛,插秧、挑水等等,还可以让游客于体验一下土家族吊脚楼的生活,让游客吊脚楼村寨小居。

另外,土家族的“哭嫁”婚俗是一个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土家族婚俗旅游开发可从两方面来挖掘。一是采取模拟表演的形式,组织国内外游客参加新人的婚礼,体会“哭嫁”的内涵,品尝当地的茶食糖果、婚宴上的美酒佳肴,身临其境领略其独特婚礼仪式。二是采取实践的方式,即组织青年男女参加婚俗旅游,按照土家族族别具一格的婚俗举行婚礼。土家青年来表演这一整套由提亲至谢媒的成婚过程,或者让游客扮成新郎或新娘亲历其中的某些场景如“背新郎”、如“哭嫁”,“甩筷”等定会令游客兴奋不已。

4 结语

民俗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吸引旅游者方面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要把这块“蛋糕”做大,获得更大的客源市场,民族旅游要以“新奇独特,因地制宜”取胜。要发展土家族的民俗旅游,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它的文化内涵,合理、科学的开发和规划旅游地的饮食习俗、建筑文化、民间舞蹈、民族服饰等民俗旅游资源,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精神体验,从而为旅游业的带来更多的客源市场,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以鄂西的土家族民俗文化为例,介绍了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内涵,从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内涵体验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民俗文化,开发策略,土家族

参考文献

[1]白亮,杨蕙.略论鄂西民俗资源的旅游开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6):71~72.

[2]白跃明.渝东南土家族文化及其产业开发[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37~38.

[3]粟娟,田金霞,许建.张家界体验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3):55~56.

[3]秦雅敏.湖北省鄂西土家族服饰研究-比兹卡的服饰风情[J].纺织与设计,2007(10):136~138.

[4]姚伟均,刘朴兵.试论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特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3):17~18.

鄂西旅游购物发展研究 篇7

1恩施州的区位优势及物流前景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已促进恩施州成为中部通往西南门户的大通道的基本形成。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 西与重庆市黔江、万州区接壤, 南连湖南湘西, 北靠神农架林区, 东与宜昌市交界, 地处湖北省西南部的复合山区, 属云贵高原东部延伸部分。自古以来就是沟通我国中部与西部地区的桥梁。

恩施州特色农产品极为丰富。其中包括来凤杨梅, 有百年以上的古杨梅108株, 其单株产量最高可达1000公斤以上。巴东魔芋, 现有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 年产量1500万公斤。恩施富硒茶现有茶园10.1万亩, 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占57%, 年产茶3256吨, 产值7051万元。另外, 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葛仙米产区, 适宜葛仙米生长的水田、池沼达670余公顷。同时, 恩施州是银杏的重要发源地, 全州皆有分布, 100年以上的大树银杏有6578株, 1000年以上的古树银杏有345株。全州现有挂果银杏树56511株, 年产白果30万公斤左右。

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各类矿产70余种。其中, 铁矿探明储量12.93亿吨、石煤7.38亿吨、磷矿13亿吨、白云岩5.82亿吨、石膏56.4亿吨, 均居我省第一位, 开发潜力巨大。州内还有粮食、烟叶等农产品, 年外运总量在100万吨以上。

2 “两路”开通对恩施州物流业的利好因素

2.1 丰富了物流格局

自沪蓉西高速公路恩施段和宜万铁路相继开通后, 改写了恩施州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历史。“两路”开通之前, 恩施货物仅仅依靠汽车沿经318国道输出, 往返时间长, 危险性大, 成本高, 改走沪渝高速公路后速度大大提高。2010年宜万铁路建成通车, 鄂西货物可直接乘火车东抵武汉西至重庆, 打破了以往鄂西物流公路独霸的格局。宜万铁路货运价暂按0.24元/吨公里执行, 整车货物0.24元/吨公里、自轮运转货物0.72元/轴公里、1吨集装箱0.144元/箱公里、20英尺集装箱4.8元/箱公里、40英尺集装箱8.16元/箱公里, 杂费按《铁路货物运价规则》及相关规定执行。改走宜万铁路后, 运价低, 能有效压缩成本, 货物价格更有冲击力。

恩施机场扩建改变了不能运营大飞机的现状, “铁、公、机”的相继建成, 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路运输为骨干的交通运输大通道初步形成, 恩施州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基本消除, 特别是“两路”的开通拓宽了山里山外的协作领域, 在加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性领域协作的同时, 加强旅游业、物流业等服务业方面的友好合作, 实现山里山外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同时, 还利用与重庆、贵州、湖南相邻的区位优势, 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以扩大市场和发展空间。

2.2 促使了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快速循环

“两路”开通有利于促进沿线资源的开发、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和协调化。高速公路提供的便捷的运输条件必然加快其沿线地区潜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开通, 使恩施由远离枢纽线、空间可达性差的状况变得交通便利, 空间可达性大大增加。随着恩施新城区的建设, 使附近土地产生空间位移, 从而导致土地使用价值的大幅度提高, 这个特征受到一个普遍法则的支配, 这个法则就是“位置级差地租”法则或“土地区位租金”。同时, 高速公路缩短了城乡间的时距, 密切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各部门、各县市间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的联系, 加速了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

2.3 加快了商品流通

“两路”开通有利于加速商品流通。高速公路是统一市场的助推器、区域商品物价的平衡器、降低物流成本的加速器。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的开通, 将极大地缩短农副产品的储运时间, 从而加速农副产品的流通和农业信息交流, 极大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和竞争能力。因此, 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开通将有力地推进我州工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 加快整个恩施州工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进程。

3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恩施地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 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与省内各城市相比, 在2010年湖北省人均GDP的比较中, 恩施州仍然居于最后一位, 落后于湖北省人均GDP值23672元达14575元之多。物流业在恩施州还是一个刚刚兴起不到5年的行业, 这些物流企业大部分是从传统储运业转变而来, 主要以运输和仓储功能为主, 而在加工、配送、货运代理方面比较欠缺, 服务范围局限在传统的仓储和货运业务以内, 发展前景不明朗, 模式简单粗糙。

缺乏开放的物流服务想象力和服务意识, 当有客户提出服务要求时, 通常是先看客户的服务要求是不是在企业现有的服务品种范围内, 如果有超出现有的经营范围的服务项目, 就可能成为拒绝服务的理由。然后是进行服务成本的测算看有没有利润。没有利润也可能成为拒绝服务的理由。没有自动化信息网络, 不能优化调度、进行有效配置, 也无法对客户提供查询、跟踪货物等服务, 有时还会出现断货、送错货、或送货不及时的现象, 基本没有建立物流的信息系统, 自动化和网络化程度很低。这些问题造成了物流组织效率低下, 管理水平低, 客户满意度差, 盈利能力低, 进一步严重影响了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

从业人员总体文化水平较低, 缺乏现代物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市场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足, 缺乏市场开拓的主动性, 而真正具有物流管理经验的人员, 理论知识又严重滞后。具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物流专门人才大多选择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工作, 致使恩施州的高素质、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4利用“两路”契机促进恩施州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培养开放的物流服务想象力。恩施州物流企业经营水平比较低, 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开放的物流服务想象力或服务意识缺位。当有客户提出服务要求时, 通常是先看客户的服务是不是在企业现有的服务品种范围内, 如果超出现有经营范围的服务项目就可能成为拒绝服务的理由。然后是进行服务成本的测算看有没有利润。没有利润也可能成为拒绝服务的理由。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企业向市场提供物流服务时, 主要着眼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以自身的成本核算为服务价值取向, 而不是以市场价值和客户价值为取向。这是服务意识缺位的表现。所以, 为提高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必须培养企业开放的物流服务想象力, 确立主动的服务意识。

4.1 充分发展特色物流

恩施地区各城市要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 发展特色物流。恩施市作为恩施州的首府, 是整个恩施州物流, 信息流的中心之一, 充分利用交通优势, 完善城市功能, 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增强物流辐射力。充分利用巴东港, 大力发展集运输、仓储、加工、包装、配送、中转、贸易于一体的“两路”, 提高物流增值服务;优化物流货种结构, 增加附加值高的货种运量, 尤其是化工原料、油品、钢材、建筑材料等货种的中转、配送、贸易服务、提高物流层次。同时, 还要加强公路、铁路、水运、空运多种运输方式的对接, 构筑内外畅通的物流大通道。

4.2 整合物流资源和拓宽融资渠道

恩施州作为一个贫困地区, 发展经济的手段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模式, 物流企业也相处于传统模式当中。因此, 现有物流企业必须以制度建立为突破口, 打造区域物流体系的微观主体。进一步深化物流体制改革。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政策性杠杆, 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强强联合, 支持物流企业与商贸、运输、仓储、货代、联运等企业联合, 创建和做大物流市场。

拓宽融资渠道就是要促进恩施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还必须拓宽融资渠道。以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 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必须建立起多元的投资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 注重利用外资, 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物流业的建设。实行多元化投资。

4.3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恩施地区在物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 人才缺乏。整个地区目前仅有两所综合性院校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现在除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在部分经济类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外, 其它职业院校包括湖北民院尚未涉及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投入还微乎其微, 在物流人才的引进方面还缺乏有吸引力的待遇和工作环境, 在恩施地区这个引进人才相对困难的民族区域, 培养本地化物流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突出。面对人才的紧迫需求, 恩施地区可以考虑引进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现代物流策划和管理人才, 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吸纳优秀物流人才。鼓励恩施本地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物流专业, 并在经济类专业中加设物流课程,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物流师资与物流教材建设。政府部门应当对从事物流科研教学工作的专家予以鼓励和支持, 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奖励。

摘要:地处湖北西南部的恩施州有着丰富的资源, 随着高速公路与铁路在此区域的开通, 物流业的发展战略, 对于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分析恩施州物流业的区位优势上分析了“两路”开通后物流业发展的利好因素, 结合实际阐述了其发展所面临制约因素, 对其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并抓住机遇, 克服不足, 以促进当地物流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鄂西,物流,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范静.关于我国西部中小城市物流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13) :8-9.

[2]喻中权.西部大开发环境下恩施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何龙斌.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物流科技, 2008, (3) :31-33.

[4]顾孔平.恩施州物流发展思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鄂西修学旅游开发探讨 篇8

作为当今最具文化内涵和魅力、最具深刻和持久体验 (感受) 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旅游产品, 修学旅游代表着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是旅游业特别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增长极。2008年, 我国开始推行“国民休闲旅游计划”, 把修学旅游纳入了中小学教学大纲,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将旅游、教育、文化高度结合的举措, 意味着一个庞大的市场。鄂西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历史丰厚、生物景观丰富多彩, 拥有长江三峡、三峡大坝、武当山、神农架等垄断性强的高禀赋旅游资源, 具有极强的旅游吸引力, 是理想的修学旅游目的地。抓住湖北省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机遇, 积极开发修学旅游资源、推出修学旅游产品, 必将迎来旺盛的市场和广阔的前景, 对于升级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发展模式, 推动整个鄂西圈的旅游经济、文化教育发展,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效果直观的现实意义。

一、鄂西发展修学旅游的优势与意义

旅游业是世界第一大产业, 被公认为世界经济中的产业之星。中国是世界第四大旅游消费国,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业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旅游市场开发、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的旅游产品。同时, 国际盛行的终身学习理念, 一些发达国家把修学旅游作为国民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措施, 也成为推动修学旅游发展的社会动力。当前, 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尽快把鄂西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鄂西圈内8个市 (州、林区) 都推出了加快旅游业大发展的各项新举措。因此, 开发修学旅游将成为鄂西主动适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态势、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加快自身发展的创新之举。

1、优势分析

(1) 资源。鄂西集中了湖北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 数量多, 类型全, 品位高, 影响大, 特色鲜明, 分部集中。更重要的是集中了长江三峡、三峡大坝、武当山、神农架等一大批垄断性强的旅游资源, 国内罕见, 世界少有, 具有发展修学旅游的物质基础。同时, 位于鄂西圈内的8个市 (州、林区) 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 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 国家5A景区4个, 已初步形成了融观光度假、民俗宗教、购物娱乐、生态文物于一体的产品格局, 旅游产品体系完善, 为发展修学旅游。另外, 鄂西完备的教育资源也将为发展修学旅游提供专业支撑、人才和基地保障。

(2) 市场。我国幅员辽阔, 历史悠久, 加上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许多外国游客选择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尤其近几年, 在世界“汉语热”兴起、国家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背景下, 汉语修学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入境修学旅游市场, 位于宜昌的三峡大学就有774名外国留学生在此学习。国内修学旅游市场也潜力巨大, 有专家估算, 我国学生人数达到2.16亿人, 学生平均出游天数为5.5天, 出游人均每天花费约77.5元, 按10%的学生出游计划, 即超过2000万人, 一年旅游花费总计可达92亿元, 这无疑是个庞大的极具诱惑力却尚未被深度开发的市场。

(3) 区位。鄂西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水电基地、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 生态资源丰富,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具有依托富集生态文化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发优势。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设规划, 鄂西交通将围绕旅游规划目标建成“六大综合运输通道、八大综合交通枢纽和一大综合交通信息系统”, 以构筑多枢纽互联、开放型的综合交通系统。汉宜高铁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开通, 大大提高了鄂西修学旅游的吸引力和可进入性, 使鄂西修学旅游呈现出更好的区位优势。

2、鄂西发展修学旅游的意义

修学旅游是旅游、教育、文化组合的典型载体, 这种融合多学科、多行业的产品决定了其功效的多样和价值的多元。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 “修学游对于发展人类多元文化, 提升人们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影响深远”, 是“素质教育的助推器”、“人生前程的孵化器”、“外语学习的兴奋剂”、“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大力发展修学旅游, 对内, 增强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外, 输出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提升我国旅游品位、提高文化旅游竞争力, 强化民族的世界地位, 乃国家战略。”

鄂西发展修学旅游的意义, 一是增加旅游收入, 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修学游可以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 不仅能直接增加旅游收入, 还会带动旅游系统各部分全面受益, 实现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从长远看, 做好青少年学生修学游, 实质上培育了一个潜在的客源群, 可以促进鄂西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二是升级旅游产品, 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发展修学旅游首先要研发、升级旅游产品, 如此不仅有利于旅游资源整合, 促进产品优化升级, 还将带来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三是扩大鄂西教育的对外开放, 促进教育国际化。修学旅游尤其是入境修学旅游的成功运营, 将会有大量的修学者或留学生入驻各个校园学习, 不仅会提高各学校的国际化文化建设, 还将带动一批中小学的国际化建设, 培养、提升鄂西对外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优秀师资, 营造青少年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 为提高鄂西教育国际化水平和青少年学习外语提供新途径;四是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 提升鄂西旅游形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修学旅游是文化、教育与旅游完美结合的载体, 最能表达旅游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实现旅游的户外教育功能。发展好修学旅游, 有利于丰富鄂西的现代文化, 传承、传播、交流本土文化, 促进各地各民族及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树立鄂西良好的旅游文化形象。

二、鄂西修学旅游开发策略

鄂西发展修学旅游, 可以走政府、企业、教育联合发展的路子, 政府完善政策和管理, 做好宣传和营销;企业负责开发设计旅游产品, 做好产品推介工作;学校教育部门负责做好课程设置, 确保游学中“学”的功效。同时加强区域合作, 共同打造鄂西修学旅游品牌。

1、鄂西修学旅游开发策略

(1) 区域合作策略。为树立鄂西修学旅游整体形象, 吸引客源市场, 鄂西圈内的8个市 (州、林区) 政府应该深度协作, 建立“产品互推、品牌共树”的理念, 共同做大做强修学旅游市场。

(2) 政策优惠策略。政策优惠是政府促进修学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一是各景点对修学团实行门票特别优惠, 各级文化、文物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实行修学团免费;二是外事部门尽量简化入境修学团的签证手续;三是培植修学旅游接待示范校、示范景区、酒店、旅行社等, 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或减免税收, 走专业化路子。

(3) 产品精品化策略。修学旅游是特殊性的产品, 它的设计必须与文化结合起来, 提炼出旅游活动的教育功能, 实现“游”、“学”相长。这就要求策划者深挖鄂西旅游资源特色, 提炼鲜明主题, 设计出个性化产品, 能以独特品味吸引游客, 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或文化体验需求。

(4) 市场细分策略。目前, 鄂西修学游市场开发主要大力发展国内修学游, 积极开发入境修学游, 适度发展出国修学游。国内修学游以大中城市的青少年学生为主体, 入境修学游以各地主要客源国家的中学生为主, 出国修学游以较富裕家庭子女的英语修学为主要市场需求, 设计产品, 分层次营销。

(5) 运作规范化策略。由于修学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其中一些游客还具有特殊的志趣和特长, 求知欲较强, 有与游伴交流以提高专业水平的要求和愿望, 专业性的安排和细腻的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 配备较高水平的导游也十分关键。对此,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联合旅游局、教育局及学校、企业等部门制定修学旅游产品与服务标准, 建立示范基地, 监督和指导企业的运营, 引导修学旅游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2、鄂西修学旅游产品开发

鄂西修学旅游产品可以走“特色、精品、规范”的路子, 即挖掘资源特色开发特色产品、运用专业策划打造精品、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管理产品。

根据资源和市场情况, 可以设计十个主题的修学旅游产品:一是整合宜昌旅游、教育资源, 开发设计“游三峡学汉语”汉语修学游产品;二是以《离骚》、《诗经》为主要内容, 宜昌、十堰合作开发“风骚溯源游”文学修学游产品;三是将位于宜昌的香港柏斯琴行生产基地及其音乐培训开发设计成“钢琴修学游”器乐修学游产品;四是在十堰开发设计以武当山道教圣地为主要基地的“道教修学游”宗教修学游产品;五是在长阳、恩施等地开发设计“土家民俗风情体验游”修学游产品;六是在荆州古城开发设计“楚文化体验游”修学游产品;七是荆州、当阳、宜昌、宜都合作开发设计“三国文化体验游”修学游产品;八是以神农架、宜昌市五峰后河等5个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主要内容设计“生态环保修学游”旅游产品;九是以三峡大坝、葛洲坝、隔河岩水电站等为主要内容设计“水利枢纽工程修学游”旅游产品;十是以宜昌市境内的5座长江大桥和宜万铁路宜昌路段为主要内容设计“道桥建设工程修学游”旅游产品。

三、结语

鄂西开发修学旅游, 是整合资源, 创新发展新的旅游项目, 不仅能丰富旅游特色项目和旅游产品, 促进鄂西旅游业加快发展, 还将带来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升级服务产业等社会各方面发展, 对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建设、推动鄂西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 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陈非:修学旅游初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8) .

[2]文红、孙玉琴:对开发修学旅游市场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 2005 (2) .

[3]陈非:产业发展与理论缺失:修学旅游价值形态研究[J].企业改革与发展, 2010 (8) .

鄂西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浅析 篇9

关键词:旅游合作,鄂西北地区,旅游经济圈

一、鄂西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条件

(一) 区位条件

在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交界带上分布有襄阳、十堰和神农架林区, 一般将其合称为鄂西北区域, 该区域基本上都是湖北省的贫困县市, 地处偏远, 经济发展滞后。便可以襄阳市和十堰市这些中心城市为核心, 便可带动周边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 旅游资源

1. 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

鄂西北地区既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也具有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人文景观。楚国文化、三国文化、“流放文化”、道教文化和古人类文化是鄂西北地区人文类旅游资源的五大特点;神农架、恐龙蛋化石基地和武当山则是自然旅游资源的三大品牌 (见表1) 。

2. 旅游客源市场优势明显

鄂西北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 是国际、国内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鄂西北地区的境外客源主要来自港澳台、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而国内游客主要来自粤、沪、陕、豫及周边省市。

(三) 交通条件

鄂西北地区尽管位于山区, 交通不十分便利, 但是襄阳市和十堰市都具有较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网络。比如襄阳市刘集机场已经完成扩建, 载客量大幅提高, 能够基本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襄渝铁路线可以贯穿全区;汉十高速、207和205国道以及省道公路交通网四通八达且可进入性好。

二、鄂西北区域旅游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 旅游项目开发层次低

目前, 鄂西北地区的旅游项目开发层次低, 缺乏精品, 没有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 旅游产品设计品位低, 旅游资源整合不充分, 未能开发系列旅游产品。例如, 襄阳市的隆中风景区在开发旅游业时仅仅注重该景点的内容宣传, 而旅游路线、旅游环境以及吃住方面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健全。旅游路线开发方面,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该学院位于隆中风景区附近, 512路公交车的主要乘客便是该院师生, 而当旅游旺季来临时, 由于景区并未增加车次, 导致车辆拥挤现象严重, 交通事故频发, 因此给外来游客留下极坏的印象。

(二) 旅游服务人员素质较低

鄂西北地区使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地区, 但该区域的旅游服务人员和导游素质较差, 服务质量低下, 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了极坏影响。

(三) 区域合作意识淡薄

受传统观念和隶属行政区域不同的影响, 鄂西北各地区对旅游合作持不同意见造成各地旅游业发展参差不齐、造成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 区域内交通条件恶劣。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致使旅游者对该区域旅游文化缺乏了解, 印象不深, 从而制约了鄂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 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鄂西北地区以武当山、神农架和古隆中为主要的重点旅游景点, 但是一直以来这些地区未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只重眼前利益, 制约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以“三国文化”为旅游特色的襄阳市并未抓住该重点, 管理体制混乱, 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三、鄂西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 机遇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实施, 为鄂西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机。鄂西北是我国中部与西部的过渡地带, 未来五年, 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有利于该区域旅客数量和旅游层次的提高, 从而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 湖北省旅游业将重点放在打造本土品牌上, 长江三峡游、武当山和神农架已有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为鄂西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 挑战

鄂西北地区与豫、渝、川、陕、湘多省交界, 在十堰市300公里范围内有着许多高层次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而且目前很多省市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 为鄂西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带来巨大挑战。

四、深化鄂西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 组建统一监管机构, 健全管理体制

组建鄂西北旅游发展的统一监管机构,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深化各地旅游信息交流与合作, 针对鄂西北区域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共同协商、共同解决, 充分挖掘区域旅游资源, 健全旅游管理体制, 共同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 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进一步加强鄂西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 创建循环旅游线路,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深度挖掘各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 加强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景区旅游产品结构多元化, 打造景区新特色, 形成旅游新优势。

(三) 健全交通网络, 实现旅游线路对接

应构筑鄂西北地区区域旅游交通水、陆、空立体网络结构, 建立衔接所有重要景区的快速通道, 使整个区域内景区连为整体。同时, 应加强鄂西北地区旅游景点间客车联运, 连通交通区内与区外间, 形成发达的旅游交通网络。

参考文献

[1]阎友兵, 李辉恒.关于旅游圈的理论探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 23 (6) :135-137.

[2]辛建荣, 庄小丽.湖北贫困地区旅游开发优势及现实意义——以鄂西北地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M].湖北省人民政府, 2012.

[4]薛宝琪等.我国区域旅游合作进展及对中部旅游发展的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报) , 2006.

[5]莫邦洪, 史本凤.浅谈区域旅游合作[J].商场现代化, 2005 (12) :453.

上一篇:数字电视有线电视下一篇:汽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