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发展对策研究(通用8篇)
四川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1
黄冈红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2010-01-06 20:40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31
1[摘 要] 黄冈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价值较高,在全国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的浪潮中,黄冈红色旅游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黄冈红色旅游开发较晚,因此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对于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推动黄冈第三产业的发展,造福老区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黄冈 红色旅游 对策
红色旅游起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红卫兵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它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999年江西省先提出了红色旅游的概念,红色旅游很快被社会认同,2004年1月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由江西发起,上海.北京.福建.河北.广东.陕西六省市共同参与,签订了《七省市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2004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标志着发展红色旅游正式成为国家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2007年,全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3年来红色旅游游客累计超过4亿人次,目前,全国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7万人,间接就业人数143万人,红色旅游正越来越大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黄冈红色旅游开发的现状
黄冈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40多万黄冈人民为革命牺牲了生命。土地革命时期,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建立了革命政权,成为当的重要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方面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在此成立,解放战争时期,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由守到攻的序幕,留下了以红安七里坪,刘邓大军高堂铺战斗指挥所为代表的一大批珍贵的革命遗址和遗迹,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潭秋、董必武、包惠僧三位中共一大代表,诞生了200多名开国将帅,其中红安有“两百个将军一个故乡”的美称,1989年中央军委确定了33位军事家中,黄冈就有林彪,王树声和李先念三人。
在2005年确立的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黄冈就有麻城市烈士陵园、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英山县英山革命烈士陵园、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入选,黄冈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线,黄冈就有麻城和红安名列其中。
由于黄冈经济较为落后,全市现有五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红色旅游,将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将红色资源与黄冈丰富的人文资源,生态环境,宗教资源,民俗结合起来进行旅游开发,对于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带动黄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井冈山,延安,韶山等革命圣地而言,黄冈红色旅游的开发起步较晚,2004年10月,时任湖北省省长的罗清泉同志在罗田县主持召开大别山旅游开发现场办公会,至此,黄冈红色旅游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
黄冈红色旅游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习和借鉴了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的经验,先后和安徽、河南以及延安、广安开展了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和横向交流,加强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的结合,编制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黄冈大别山旅游事业发展专
项规划》,努力建设中国旅游先进城市,在《黄冈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对红色旅游的线路的改造,景点的开发,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的建设,旅游商品和旅游文化的扩展,以及红色旅游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必将为黄冈打造红色旅游名牌,实现红色旅游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但由于黄冈红色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对红色旅游的认识不足,同时黄冈经济较为落后,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相对于延安,西柏坡等地较低,因此在红色旅游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对于促进黄冈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带动黄冈经济发展,造福老区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黄冈红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景区建设落后
由于红色旅游是以红色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红色景观是红色旅游的价值体现,其目的是为了使游客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从而身心受到愉悦和感染,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奋发努力的工作和学习,因此,红色旅游景区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对于红色旅游效果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黄冈经济比较落后,视野不够开阔,对红色旅游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认识不足,加之各相关部门缺少配合,因此出现了景区乱收费,陈列方式落后,缺少互动和体现型产品,解说枯燥,对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不力,缺少住宿和特色产品的诸多问题,长此发展下去,必将影响游客数量和消费意愿,必将导致景区的影响力下降,威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缺少协调合作
黄冈红色旅游开发缺少协调合作,主要是指红色旅游和其他旅游资源缺少联系,本地区和相关红色旅游景区资源缺少整合,黄冈所辖各县市红色旅游资源缺少合作,红色旅游各相关部门缺少共同服务的意识,由于黄冈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不是太高,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发展经验和商业运作不成熟,加之黄冈红色旅游与安徽,河南同属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与武汉,新县,信阳同属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客观上要求加强区域合作,如果各自为政,则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的重复浪费,由于黄冈红色旅游景点分布在其所辖的各个县市,而且红色旅游是一个综合各个方面的旅游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各县市合作,加强同武汉城市圈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的合作。但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加之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阻挠,以及怎样建立领导机制还未确定,因此仍存在各部门不配合,各县市不合作,各省不通消息甚至抢夺资源的状况,如黄冈罗田和安徽金寨就在争夺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的归属,不加强区域合作,将会形成服务不周到,景区之间恶性竞争,资源重复,单调,最终是每个景区都会受到损失。
3.不重视红色旅游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红色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促进老区经济发展,为老区人民造福,红色旅游当地的人民是红色旅游的推动力,也是红色旅游发展的目的,但是在黄冈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由于领导干部急功近利,缺乏以人为本的意识,法制不健全,没有长远规划等原因,不重视让当地人民参与到红色旅游中去,对当地人民缺少红色文化的宣传,很少给予他们在红色旅游中就业的机会,不注意提高他们对发展红色旅游的服务意识,在发展红色旅游中又破坏了当地的文化,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由于扩建红色旅游区而与当地居民就征地补偿款造成纠纷,有的则由于红色旅游游客的增加造成当地物价和房价的上涨引起居民的不满,导致居民对红色旅游冷漠甚至发展对抗,这首先不合乎红色旅游的宗旨,不利于培养红色旅游的氛围和发展的源泉,不利于红色旅游的长久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4.红色旅游融资困难
红色旅游的开发是以资金为基础,虽然红色旅游追求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但只有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好,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发挥其社会效益,而红色
旅游的目的之一也是在开发中保护,而这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黄冈经济比较落后,加之红色旅游景点是事业编制,门票价格遵循薄利的原则,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拨款,缺乏红色旅游商业化运作经验,红色旅游开发时间较短,所以造成景区建设落后,旅游村次低,宣传手段单一,知名度低,如果不解决资金困难这一基础性的问题,那么黄冈红色旅游将会在全国红色旅游竞争激烈的今天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5.黄冈红色旅游缺少品牌和营销策略
品牌是红色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在红色旅游景区间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而营销则是如何发现,创造需求,如何推介自己,并使自己获得利润的学问。由于黄冈人才较少,红色旅游起步较晚,没有对红色旅游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实际的调研,墨守成规,不进行创新,加之资金不足,因此只是用书籍,新闻简单进行介绍,而没有专门的红色旅游网站和利用电视剧、电影进行宣传,没有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没有聘请专业的营销团队和专家学者进行红色旅游景点的营销和品牌的策划,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黄冈红色旅游无法形成固定的客源,无法形成低投入高利润的格局,无法在全国红色旅游中分的一席之地。
总之,黄冈红色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由于其没有把红色旅游当成一个系统的工程,没有坚持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没有正确认识红色旅游的作用,目的,意义,没有深入分析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红色旅游发展缺乏监督和法律保障,没有集思广益,以及受客观原因如经济较为落后,红色旅游起步较晚等原因造成的。只有找准了问题和困难的原因,才能为科学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三、解决黄冈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的问题的对策
黄冈开发红色旅游,要遵循社会效益优先,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则;要遵循以人为本,坚持法制的原则;要遵循长远规划,坚持创新的原则;要遵循发展是为了保护,保护促进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促进黄冈红色旅游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资金不足的对策
资金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资金不足将严重制约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要将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引进旅游公司经营红色旅游景区,建立联合招商投资的资本平台,同时认真进行市场细分,利用重大节日进行营销,以此来提高红色旅游收入。吸收国有,集体,社会资本进入,在税收,利润,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给予补助,贴息,小额贷款等金融支持。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招商引资建设一批高等级旅行社和旅游饭店,建立旅游文化娱乐公司,由此来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景区进行重要文物的修缮,要挖掘当地特色和文化,打造自己的品牌,来留住游客,达到提高收入,缓解资金不足的目的。
2.加强协调合作
在黄冈市内,对于各县市红色旅游资源缺乏联系的情况,可以建立黄冈市红色旅游协调小组,通过召集各有关县市的领导通过定期开会协商的办法解决,对于各部门缺乏联系,则可以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的办法,通过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和目标来加以解决,对于跨省的合作,则要通过省级联席会议和专线电话的方式解决,对于各种旅游资源缺乏整合,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黄冈孕育了三代中国佛教禅宗祖师和毕,李时珍,李四光三位大科学家,是熊十力、黄侃、闻一多、胡风、王亚南等的故乡,黄州的赤壁由于苏东坡的“两赋一词”而被称为东坡赤壁,成为天下文人向往之地,黄冈特产有罗田板栗、英山茶叶、麻城老米酒、武穴酥糖、罗田茯苓、,麻城肉糕、福田河白菊,有各种各样独特的民俗,因此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用特产吸引游客,用民俗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这样即提高了旅游的层次,体现了服务的特色,满足
了不同游客的需求,还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其就业
3.加强红色旅游品牌和营销
发展红色旅游,人才是保障,要在高校中建立旅游系,和高校开展合作,引进专门人才从事、品牌建设和营削策划,引进人才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红色旅游科学,跨越式的发展,要搞好人才的待遇,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开展工作,奉献自己的智慧。
进行品牌建设要吸收发展红色旅游成功地区的经验,要以服务为着力点,要做好导游的培训,开展星级导游评选活动,要注意景点建设的细节,注意使红色旅游景区和其定位相适应,要大力开发体验型产品,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使战争场景再现,还可以开展听红军歌,走红军路,吃红军饭,请革命当事人现场说法,以增强红色旅游的感染力和趣味性。要抓住各种机会对外推介,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剧,电影,书籍,广播等媒介,树立“千里跃进,将军之乡”的品牌,吸引游客
4.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红色旅游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就前提。要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通过人大立法的方式进行红色旅游的规划,同时对破坏红色旅游设施,文物依照法律给予惩罚,禁止对旅游企业和旅行社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要加强法制和监督,保证红色旅游发展的各项规划落实,要注意社会的和谐,坚决避免和减少红色旅游给当地文化,社会和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尽可能多的让当地居民参与到红色旅游中去,让他们支持红色旅游并能为红色旅游服务,对其进行培训,使其能从红色旅游中获利,避免政府换届导致红色旅游发展不连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办公厅、国务院《2004年~2010年国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4年12月
[2]《黄冈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黄冈市人民政府
[3]姚卿善: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8期
[4]陈晓强:论江西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特区经济,2006年11期
[5]杨安宁 杨玉秀 杨志平: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为例.市场论坛,2006年10期
[6]陈丽丽: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协调发展.农业科技和信息,2007年5期
四川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2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1. 乡村旅游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 推出了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
近年来, 辽宁依靠其农业资源丰富, 农村景观类型多样, 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 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等, 开发出一系列颇受欢迎的乡村旅游产品。辽宁的乡村旅游注重树立品牌, 几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特色的新型的旅游项目。比如, 辽宁省的沈阳农业博览园、大连金科生态园艺场、大连石河现代农业园区、大连弘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本溪市虹鳟鱼良种场、本溪市绿色生态园、北宁闾山农业旅游区、风城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盘锦鑫安源绿色生态园等九个农业旅游项目, 均获批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
2. 初步探索出符合辽宁实际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现在, 辽宁乡村旅游已经初具规模, 并主要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农家乐”旅游模式, 农户利用自家的房院、自家种的菜、自家饲养的家禽等开发的集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旅游, 如在沈阳市新城子区马刚乡的“农家乐”旅游就有113户;二是农园观光采摘模式, 利用农村的果园、菜园、花圃等发展及观光采摘等于一体, 如丹东凤城大梨树村, 就是利用村里的万亩果园, 春季赏花观光, 秋季采摘瓜果;三是农业科技旅游模式,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养殖场等开发的旅游, 如沈阳新民市的中小学生实践基地。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的乡村旅游地除在吃、住方面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较完善以外, 其它方面服务设施落后, 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科学规划, 专业人才匮乏, 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 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 宣传促销手段单一, 对新的营销手段认识不够。这些都影响了辽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辽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 优势分析
(1) 资源分析
辽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资源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辽宁以温带—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以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草原为主, 农村地理环境多样化, 包括沿海, 内陆, 平原, 山地丘陵等, 自然景观丰富多彩, 其中不乏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 而且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 农作物种类繁多, 并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特产。例如大连的苹果、黄桃、海参、鲍鱼, 辽西的李子、大枣、白梨, 丹东的板栗, 铁岭的榛子等等, 物产十分丰富。二是人文资源优势。辽宁历史悠久, 古文化源远流长, 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典型的多元文化, 少数民族达40多个,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大都保留在乡村。如富有特色的乡村劳作和生活方式、婚俗习惯、传统节日活动, 高跷、二人转、秧歌、剪纸等民间文化, 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等。这些形成了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2) 区位分析
辽宁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 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东南与朝鲜半岛一江之隔, 距日本也较近, 对外交往十分便利, 水陆交通发达, 是东北三省的海上出口, 拥有全国最稠密的铁路和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 以及四通八达的密集的公路网络, 14个市之间都有高速公路连接, 村村都通柏油路, 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目前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数位于中心城市1小时~2小时车程内, 比较适合省内游、城郊游等短途旅游。而且, 随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的高级阶段发展, 辽宁优越的地理位置将不仅吸引国内游客, 而且对海外游客也有较强的吸引力。
(3) 政策分析
国家制定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 把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东北有望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之后, 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这也需要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因而有助于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 推动新农村建设, 提升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加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2. 机遇分析
(1) 政府支持
近年来, 国家旅游局大力倡导“中国乡村游”, 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的旅游主题。在各级政府、旅游部门的主导下, 中国的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对于发展辽宁的乡村旅游, 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2) 需求增加
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持续高涨, 休闲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国家公共假日的调整, 也使省内游、城郊游等短途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到农村去, 吃农家饭, 体验乡野的农家生活, 越来越被众多市民所接受。
3. 战略对策
关于乡村旅游的种种问题和不足,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解决对策, 各地都是根据自己地方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进行本地区的调整。笔者认为各地区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出区域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分步实施, 防止“四面开花”, 归纳起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解决:
(1) 提高认识, 根除“病源”
政府决策者、旅游企业管理者及从业人员和农村村民均要提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首先, 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 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其次, 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 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 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再次, 对乡村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分析, 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
(2)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要将辽宁乡村旅游办得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的愉快、走的高兴, 必须在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加大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 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 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 使更多的旅游者到乡下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 也能体验到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3) 挖掘文化内涵, 开发产品特色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所在, 也是旅游开发的灵魂。辽宁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 而且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因此,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 必须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一是要突出辽宁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 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 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辽宁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 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 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 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等, 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 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 挖掘农村特有的民风民俗, 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 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 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 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4) 采取多种促销方式, 大力提高知名度
旅游产品的营销对旅游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旅游者无法事先看到旅游产品本身, 经营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有关旅游产品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活动。辽宁的乡村旅游应该采用多种促销方式, 加大宣传力度。可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 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和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可以首先与旅行社合作, 通过定价优惠, 结盟合作, 互惠互利等方法联合促销, 借助中间商力量, 使营销活动辐射范围更广, 获取充足客源。
三、结论
乡村旅游是一项新的产业, 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 存在一些问题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进行理智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辽宁的乡村旅游一定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红:乡村旅游问题及对策研究.法制与社会, 2007 (1)
[2]黄元春:浅谈我国乡村旅游.区域经济, 2007 (2)
[3]范秋梅:辽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地方经济
科技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科技 旅游 资源开发
一、科技旅游的涵义
科技旅游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是科技,第二是旅游,是两个方面的结合,具有两方面的性质。
从科技的角度来说,就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这就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必须研究经营。所以科技旅游的发展可以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又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一种事物,发展的好与坏,关键在于能发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体制上来说,科技与旅游的结合有困难。因为当下与科技有关的馆所基本都是事业单位,每年有经费保障。经营的好与坏往往是与市场没有直接挂钩,即使是景区景点,很大一部分现在也都是事业单位。所以其竞争力、创新力是无法与其他一些竞争主体相媲美的。
例如国内经常进行科普讲座,但由于形式刻板,不仅未能适应市场需求。其科学普及的目的也未必能够真正达到。所以如果要使科技事业与旅游产业更好的结合,就从科技、科普如何产业化、市场化这一方面着手。要让原本承担科普任务的事业单位在市场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盘活现有资源。事业单位要摆脱固有想法,主动求发展、谋发展,不仅要事业化,也要市场化产业化。
我国科技旅游产品较单一,大批主题雷同的科技旅游产品在同一市场上形成“扎堆”现状,没有选择差异化开发主题,特色不鲜明。而在西方国家,避免雷同和模拟、力求特色和创新是他们科技旅游得以成功的重要法宝。
品牌不突出,目前,在我国科技旅游产品中,找不出响当当的名牌、品牌。我国科技旅游开发的建议运用科技武装旅游业,真正提高科技旅游的科技含量何光炜曾在全国旅游行业治理工作会议上强调,旅游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高科技,在我国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占领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于高科技,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运用现代技术包装旅游景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治理和经营旅游业,促成旅游生产力要素的创新和优化。当前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旅游业,将旅游业导入科技发展的快车道,实现旅游与科技结合的经济价值。
三、借鉴与创新
(一)可以借鉴国外很多成熟的科技旅游的形式及经验
国外的科技旅游形式众多,科技观测场所、专题科技会展、科技主题公园等等。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生物博物馆、天文台、科技馆等是这些进行日常科普活动的场所早已开发成为游览场所。民众们一边参观一边进行科技知识学习。可以说科技场馆成为了这些国家进行全民科学文化普及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成为了公众学习科技文化、体验科技生活无法割舍和不可替代的好去处。如美国国家航天博物馆、加拿大马尼托人类与自然博物馆、比利时的自然史博物馆等。
借鉴国外先进的开发运作方式,促进科技旅游的开发建设国外科技旅游开发的经验表明,我国的科技旅游开发必须在主题差异化的基础上塑造品牌,在表现手段上要新奇化、现代化,提倡参与式开发,并且要深层次、全方位开发科技旅游附属产品,以科技旅游产品为核心,开发食、住、行、游、购、娱等系列延伸产品,建立旅游群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挖掘消费潜力、增加盈利。同时,依靠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拓宽经济收入渠道,开展商业合作并引入社会捐助,在切实提高科技旅游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以自身为平台宣传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吸引赞助经费。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促进科技旅游的市场建设国外的科技旅游非常重视通过科技旅游的经济活动来营造全民关心科学发展、热爱科学事业的氛围,并以此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实现科技旅游的社会效益。公众的科学素养一旦提高,就会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和支持科学的热情,积极地参加科技旅游活动,又能提高科技旅游的经济效益。所以国外的科技旅游那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紧密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的,而这一切与科技旅游面向社会市场、依靠社会力量来发展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是分不开的。
(二)将旅游资源恰当地转化为产品
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近几年也取得一些成绩,如北京,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也率先提出“科技旅游”,即以“中国硅谷”——中关村为中心,涵盖北大、清华、航天中心等30多个景点,游览内容为现代工农业、电脑网络、古代科学技术等。这类科技旅游在北京旅游整体份额中所占比例很小,尚有开发的空间。
在国外,尤其是那些历史人文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依靠自然资源、着重发展自然景观科技旅游成为一些国家的必然选择,我国在这一点上也应加以借鉴,比如西昌的航天卫星发射基地,提出“观卫星发射、看摩挲文化”,并提出最多5000人限额。西昌在这一方面正在逐步提升。和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源相比,这样一种科技旅游形式无疑是4A的资源。这就是资源和产品的差别,不能光讲资源丰富,要讲资源怎么转化为产品。
(三)对科技资源的开发要有创新性、多样化、重视参与性
科技旅游的核心价值是科技性,同时作为一种旅游产品,要将科技型与对人的吸引力合理的结合起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为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更多的科技手段来挖掘资源本身的科技价值。现代科技特别是多媒体和虚拟技术的成熟,可以丰富科技旅游的形式和内容,使无论是传统科技馆所的还是新兴的旅游企业都能有机会、有条件、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
科技旅游是通过激发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好奇与求索,从而在旅游体验过程中得到某种科学知识的普及或教育。所以在科技旅游的开发中,能否让游客获得更多的参与度是完成科技旅游目的。因为参与度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趣味性的多少,而趣味性往往成为一个科技景点能否吸引游客,有效传播知识的关键所在,也是获得经济效益的切实手段。
虽然国内科技旅游的现状较之国外有所差距,但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科技旅游认识程度的增加,科技旅游会越来越热,越来越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与到科技旅游中来。
参考文献
[1]钟海生.旅游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2003.
[2]魏小安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J].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李廷勇.论科技旅游[J].山西大学学报,2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推进辽宁省科技旅游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13DJY098)阶段性研究成果。
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篇4
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文章对“十五”期间旅游业在河南经济发展的地位与贡献进行反思,针对河南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目的在于全面推进河南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实现“十一五”期间旅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目标.
作 者:刘丙章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刊 名:中国集体经济英文刊名:ZHONGGUO JITI JINGJI年,卷(期):“”(13)分类号:关键词:旅游经济 河南省 发展时策
四川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5
假日旅游是旅游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倍受政府关注.科学分析石家庄市旅游资源赋存特色,制订合理的开发策略,正确引导消费时尚,满足旅游需求,以加快发展假日旅游,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是研究的关键所在.
作 者:刘春玲 邢文海 LIU Chun-ling XING Wen-hai 作者单位:刘春玲,LIU Chun-ling(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资源与环境系,河北,石家庄,050801)
邢文海,XING Wen-hai(石家庄旅游事业管理局,河北,石家庄,050018)
四川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6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作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载体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辽宁省资源优厚,发展旅游业有着巨大的优势。我们应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改进不足,才能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并带动辽宁经济发展。
关键词:辽宁旅游业生态旅游
辽宁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下,旅游业现已成为辽宁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有活力、发展最快的重点产业之一,是辽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是与“旅游作为地区发展的经济支柱”这个构想还有很多的差距。辽宁旅游业的发展应脱离陈旧的发展思想,积极创新,并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所以改善我省旅游发展问题,促进旅游对经济的贡献率增长变得尤为重要。
1.辽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到现在已经成为带动辽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行业。社会生产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旅游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都为旅游交通、住宿和娱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同时各等级的旅游景点、星级饭店以及各类旅行社都为辽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和较集中地服务体系。但辽宁旅游业的发展同其他先进省市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发展模式陈旧、地区间旅游发展不平衡、产品层次较单一等。
2.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
虽然政府已经认识到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发展中各相关主体在主观上和客观上的相互制约与矛盾,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2.1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落后
辽宁是著名的老工业省份,一直以来都以重工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支撑,而旅游属于轻工业,所以与前者在发展模式上有很大的差异。长期形成的发展方式并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中,重工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导致有些矛盾贯穿于旅游业发展始终,使发展和经营模式远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造成了旅游业的发展滞后。
2.2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管理重心的偏失以及管理层次之间缺乏沟通,我省旅游体制还未形成一个统一保护,整体开发利用资源的管理格局。全省的旅游规划程度较低,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的管理体制系统,同时对于一些地区和景区的研究和分析程度仍留存于表面,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规划,造成各地区和部门只能从一个相对较小的角度出发,强调本地区的利益和发展,形成了资源破坏、重复开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
2.3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的区位、质量、管理、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差异,辽宁各地区的旅游发展呈明显的不平衡。一些大城市的旅游发展较突出,而中小城市的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开发,造成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并未起到明显作用。同时,由于地区间的差异和各自为政,缺少必要协作,所出台的条例也相互矛盾、各自束缚,造成我省各旅游区域之间差异明显,未能出现协同合作,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使各区域之间资源无法获得最优组合,难以实现共赢。
2.4宣传力度不足
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地区对旅游业的投入也不尽相同。大城市在建设基本设施的同时进行了广告宣传,所以当地旅游资源知名度较高,收益较大。而中小城市的资金有限,在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后已经没有足够资金进行对景区景点的专项宣传,所以知名度低,收益小,导致资金周转有限,无法进行旅游资源的升级。所以造成了我省除一线城市外,其他地区旅游资源知名度都较低。同时宣传手段的落后、单一以及缺乏持久性也是造成旅游资源知名度低,当地旅游业不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2.5旅游产品层次单一
由于各地区旅游产品的开发缺少专一性,大面积的用相同思路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彼此之间相互模仿,缺少了产品的自身特色,无法表现出各地区产品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同时资源利用率低下,项目水平较低,许多产品都停留在观光层次,商务旅游、度假旅游等高端性的旅游产品较少,市场并未被完全开发,无法获得最大经济利益。旅游产品面向消费者的层次较单一,相对各层次专营性的旅游产品较少,一味的大众化使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失去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旅游的经济收益。
3.旅游发展问题的影响
总体而言,辽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有许多发展方面与发展问题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果不能从旅游业的本事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研究和解决问题,将会对本省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阻碍,制约经济的发展,减少就业机会,加大就业压力,使得我省人民对经济发展失去信心,造成经济发展丧失动力,经济不景气的消极局面。经济发展不景气、人民对经济失去信心又加大旅游业的发展难度,长此以往,形成恶劣的发展循环模式。由此可见,在当前出口受阻、就业压力十分巨大、碳排放成为经济发展瓶颈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以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辽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旅游发展问题的对策
辽宁省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根据旅游发展的经济需要并考虑到本省旅游特色的前提下制定相应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政策,以适应我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4.1加强旅游创新,转变发展方式
政府应充分利用辽宁本地的地理资源和生态资源,转变旅游的发展方式,由资源利用的单一型、粗放型向系统化、精品化循环利用转变。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建立并完善环保预警体系、合理地划分旅游功能区,将我省旅游发展逐步向生态旅游发展转变。开展生态旅游线路,制定发展规划,有步骤地发展,并进行全民生态旅游环境的伦理教育,吸引民众选择生态旅游产品。转变观念,重视旅游业低碳发展,初步实践低碳旅游,并制定政策促使服务部门走低碳的发展路线,宣传低碳旅游的意义,摒弃旧的发展观念,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发展。
4.2加强政府主导,实施统一规划
加强旅游业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切实加强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在各个地区建立旅游领导班子。制定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总体策略,打破旅游分割,并根据各地区的发展差异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加强各地区领导班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定期开展关于旅游发展合作的讨论,使本省各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政府信誉好、协调能力强、资金筹措力度强的优势,使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减少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冲突。扶持和培育优秀的旅游城市作为典型示范,带动我省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决策科学化,在做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铺开,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全盘整合。
4.3加强宣传工作,实行多方合作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力度,推广我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宣传计划,制定正确的形象战略,将所拥有的产品特色经过合理的包装后推广出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制定多步骤多策略的旅游产品推广计划。对部分旅游资源进行包装后打造出品牌,形成有力的品牌效应和品牌连锁。积极与企业和大旅行社合作,促进当地的资源重组和优化,加强投资的力度,缩小各地区的旅游发展差距。通过宣传与合作,加强管理能力,促进我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4.4突出产品特色,提高文化含量
独特的旅游产品是旅游地区形象的标志,它是旅游地的附加值。要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就需要创造旅游精品项目,突出旅游特色。要根据地区的不同制定有差异的旅游产品,并注重宣传它独有的特色和魅力,一味的效仿只能是失去本身,最终导致失败。同时要根据消费者层次和个人需求以及年龄的不同制定能吸引消费者和满足其精神需求的旅游产品。提高产品本身蕴含的价值和文化底蕴,有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才是最后在旅游产品竞争中获得成功的胜者。突出特色,提高含量,有力于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力度,获得经济效益并加强我省旅游产品形象的感知度和良好口碑。
参考文献
[1]毕建中.基于东北亚旅游合作的辽宁旅游业科学发展战略.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2]李丹.关于辽宁旅游业低碳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商贸,2011(3)159-02.[3]鲍彩莲.辽宁省休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8)
[4]罗明义.对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认识.经济问题探索,2010(6)
[5]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旅游学刊,2010,25(1)
[6]李丹.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对策研究.中国科技博览,2010(8)
[7]王颖,邱瑛.辽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9,32(6)
[8]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生态经济,2009(11)
[9]刘笑明.低碳旅游及其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11(2)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体育,旅游,体育旅游,对策
一、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体育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1985年西藏自治区体委成立了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 为中国的体育旅游开了先河。1986年, 我国成立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 统筹兼顾全国体育旅游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迅速, 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 如东北滑雪、黄河漂流、青藏高原登山、郑州少林武术等, 国家也相继推出内蒙古那达慕大会、黑龙江冰雪旅游、大同国际滑翔节、泰山华山登山游等体育旅游活动项目。进入21世纪, 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定位“中国体育健身年”, 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旅游健身活动和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推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国家旅游局将2008年定位“中国奥运旅游年”, 全国各地相继推出奥运旅游线路, 特别是休闲健身旅游线路, 推动了大众体育旅游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也从2001年的397.42元上升到2007年的593元。目前各旅行社也推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 如青海省国际体育旅行社推出了一系列富有青藏高原特色的体育健身旅游项目;湖南省体育旅行社与湖南省登山协会户外运动俱乐部合作开展户外拓展、野营、攀岩、水上运动等体育休闲项目;甘肃省国际体育旅行社推出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 这些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拓展了人们的旅游视野, 也给地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体育旅游业在整个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尚且不够深入, 国内的旅游类学术著作中对体育旅游的专论欠缺, 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同样, 各部门和地区对本区域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潜力、政策措施、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到位, 旅游企业对体育旅游业务缺乏重视;另一方面, 人们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 从而导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如景区中开发体育类项目的多是山地、海滨等自然景区, 人文类景区内的体育运动项目较少。
(二) 体育旅游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思路和长远的规划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主要以户外俱乐部经营为主, 这些组织均为自发的民间组织, 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其负责, 旅行社很少参与体育旅游的组织及相关的活动。这种粗放的经营管理, 使组织者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缺乏明确的认识与思考, 没有形成长远的发展规划。事实上体育旅游的专业性, 要求政府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监督体育旅游的经营, 否则体育旅游的安全性、专业性等都很难得到保证。
(三)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力
我国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种类多, 分布广, 适合发展体育旅游。但目前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远远不够, 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主要有高原、山地、洞穴、沙漠等地貌资源, 适宜开展登山、攀岩、沙漠探险和洞穴探险等体育旅游活动;河流、瀑布、冰川、湖泊等水文资源, 适宜开展漂流、游泳、划船等水上体育旅游活动。但目前体育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项目内容单一, 缺乏富有特色的体育项目, 影响着我国休闲型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盛会和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比赛, 这些体育旅游活动过于注重观赏性, 忽视参与性, 致使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需求, 缺乏发展后劲。
(四) 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体育旅游人才的现状, 成为影响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体育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 导致我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难以科学开发, 形成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另一方面, 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 导致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 不能引导人们产生体育旅游需求, 制约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
(五) 生态环境恶化
同其他旅游活动一样, 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是以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前提的, 当前开展的登山、漂流、各种拉力赛等活动项目, 使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难以承担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负, 如喜马拉雅登山者多年来在峰顶留下了600多吨垃圾;拥有大量流动人口的赛事体育旅游等活动造成对大气的污染;摩托艇等水上旅游项目的排泄物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等。体育旅游虽然不像其他“三废”工业那样直接危害人的健康, 但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污染或破坏是不容忽视的。
三、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对策
(一) 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合作, 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体育旅游的发展首先要把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要相互交流合作, 在需求和供给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 共同推动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其次, 从战略层面上认识到体育旅游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要相互交融与渗透, 共同发展体育旅游业, 将体育旅游产业做强、做大, 最终形成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最后, 在两部门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将体育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计划之中, 建立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
(二) 突出差异化和特色, 整合资源, 拓展我国体育旅游项目
1. 依托我国广阔的地貌资源和水文资源等体育旅游自
然资源, 开发建设体育旅游项目, 一方面设置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喜欢的新兴体育旅游项目, 如野营、攀岩、蹦极、探险、滑雪、热气球、赛马、冲浪等;另一方面, 也要大力发展适合中老年人参加的休闲健身的大众化体育旅游项目, 如登山、徒步旅行、垂钓、划船等。
2. 重点开发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积
极推广参与性强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 如骑射、龙舟赛、赛马等, 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 扩大我国体育旅游市场。
3. 因地制宜, 在大中城市近郊建设综合性体育娱乐场,
设置既富有娱乐性又适合大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旅游项目, 积极发展短线体育旅游, 迎合我国当前新休假制度下城市居民到郊区休闲的发展趋势。
(三) 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人才
为促进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 必须加快解决体育旅游人才短缺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目前, 一些高校旅游专业可适当增开体育旅游课程;体育产业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可联合开办培训班, 培训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旅游院校和体育院校可进行合作, 发挥各自的师资和科研优势, 培养掌握旅游学、体育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进行体育旅游开发、营销、管理等能力, 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体育旅游专门人才。
(四) 树立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观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开展体育旅游尤其是参与性体育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 发展体育旅游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规范;另一方面, 要在日常生活中向广大民众宣传可持续发展观念。目前, 要加大体育旅游资源生态的配套保护措施, 在旅游核算时考虑生态环境退化的保护成本等情况, 防止只重视体育旅游经济的显性增长, 忽视对旅游资源破坏所造成的隐性损失, 保持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 加强营销宣传, 推广体育旅游
在现阶段, 体育旅游组织者可以采取一些创新型的体育旅游营销方式:
1. 体验营销。
通过让体育旅游者切身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创造自我体验来吸引旅游者, 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来实现其旅游价值, 体育旅游的参与性特点决定了体验营销观念在体育旅游营销中的适用性。
2. 合作营销。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联合主办以体育旅游为主题的交易会、博览会等来为体育旅游业搭建起交流的平台, 与海内外业内人士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增强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竞争力。
3.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已成为21世纪网络创新的焦点, 要充分利用移动网络的影响力, 尤其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创新旅游宣传手段, 如推出网络视频和电子杂志等形式来推广营销体育旅游产品。
(六) 用创意产业思维发展体育旅游产业
创意对旅游产业的功效在于能够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的活动, 赋予其旅游资源的功能, 并最终形成旅游产业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体育旅游发展也离不开创意产业思维, 用创意挖掘体育旅游资源、用创意创造体育旅游产品、用创意拓展体育旅游消费。通过将创意元素注入体育旅游业中以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培育忠实的体育旅游者, 创造更多的旅游者价值, 形成体育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强, 柳伯力.国内外体育旅游业发展概况[J].四川体育科学, 2003 (6) .
[2]周运瑜, 周道平.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业深度开发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秦皇岛市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旅游;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91-2
0 引言
体育旅游是一项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的综合性产业,体育旅游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成为秦皇岛旅游产业中重要的一部分。体育旅游正在逐步成为国内外旅游发展重要的一部分。体育旅游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利用开发,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国际旅游收入,可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有利于国际贸易交流合作,体育旅游可以提高全民素质,增加人民体质,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1 秦皇岛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
1.1 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项目资源:国家体育总局设立国家体育项目101个,秦皇岛具有近百种体育项目资源发展条件。
体育场地资源:秦皇岛具有奥运场馆和训练基地,秦皇岛奥体中心,秦皇岛开发区体育中心等。
自然旅游资源:秦皇岛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有渤海湾、长城、平原、山地、国家级地质公园等。
1.2 拥有良好的旅游产业条件
举办北京奥运会时秦皇岛是奥运会的协办城市,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全民健身观念的发展,促进人们积极参加体育健身,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健康生活,健康工作,健康运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具有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2008年秦皇岛市投资1.6亿元,改善大气质量。城市内的所有建筑施工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加大对城市车辆尾气排放的治理。
1.3 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交通优势潜力:秦皇岛交通资源得天独厚,公路,海路,铁路,空陆资源丰富。
政策优势潜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综合影响推进京津冀体育共同发展,2014年举行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座谈会。会议形成了《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将秦皇岛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形成产业带动效应,独特的品牌效应。
2 秦皇岛市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繁;秦皇岛水资源短缺,是中国严重资源性缺水省份之一;自然生态污染严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破坏严重,大量地下水被破坏,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
2.2 缺乏多样化创新性产品
体育旅游发展创新性不够强,旅游产品单一,普遍相仿且缺乏创新性旅游特色景点景区或者特色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品牌性不强。体育旅游的景区缺少文化内涵,满足不了游客多方面探新求异的需求。
2.3 产业缺乏带动经济效应
秦皇岛体育旅游发展规模小,进程缓慢,存在诸多发展屏障,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缺乏发展动力,难以形成经济带动效应,缺乏集群效应。
2.4 缺乏优秀人才资源
我国旅游人才缺乏,大部分从事体育旅游的从业者学历低,素质较低,人才资源素质水平影响着体育旅游的发展。
3 秦皇岛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
3.1 制定切实可行法规制度和监管制度
3.1.1 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制度
2013年,河北省为整治环境污染,河北省发布《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秦皇岛将采取多种措施治理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改善河北省環境质量。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管理,治理环境污染。
3.1.2 完善污染监管制度
秦皇岛体育旅游的发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重要前提。秦皇岛环境污染法律不完善,环境污染法律缺乏针对性,规章和标准不统一,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的监管。近年来,环境污染事件高度频发,越来越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处理环境污染问题,解决社会污染,建立健全环境污染的预防监管以及惩罚措施,完善环境污染管理监管制度,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1.3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环境污染的治理,必须依靠全民的参与,随着我国综合性体育赛事的举办,体育旅游需要全民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全民环保意识淡薄,我国应从多方面提倡环保,加大宣传力度,并举行相应的知识讲座,使人们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环保力度,促进环境污染的整治治理。
3.2 开发多种创新性产品模式
3.2.1 提高旅游产品创新能力
针对秦皇岛的资源状况,有针对性的推出各种创新型产品,并营造多种产品营销和产品销售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和效应,通过创新性产品和独特的产品优势吸引针对顾客的兴趣。实现在产品上的突破创新,体育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优势。需针对现有市场状况,利用人才优势,创新产品发展模式,实现产品的独特性优势。
3.2.2 开发多种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阶段河北体育旅游没有配合在实际生活中体育旅游发展模式,需要开发利用资源形成综合性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如北京奥运会和秦皇岛国际轮滑节的举办,大量的游客和参观者只是去观赏,这些游客都可以是参与性体育旅游潜在客户,所以应该利用自身资源开发多种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
3.2.3 增加旅游产品产附加值
体育旅游产品竞争较为激烈,且存在不正当竞争现象,秦皇岛体育旅游的价值较低,缺乏特色,应该从多方面增加创新性因素,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营造品牌效应,使秦皇岛的体育旅游产品不仅在省内具有竞争优势,更在与其他地区体育旅游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竞争价值。
3.3 整合体育旅游资源
3.3.1 统一规划秦皇岛体育旅游资源
当前旅游管理资源分散,规模小,发展步伐不同步,难以形成发展合力,这使体育旅游的缺点更加突出,为此应该积极的对秦皇岛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发挥集群效应,以发挥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发展。加强体育旅游资源的配套设施的完善,集中开展基础设施的改造和修复,提高硬件的配套完善,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接待层次。
3.3.2 整合体育旅游资源
秦皇岛体育旅游发展分散,旅游产品规模小,存在着恶性竞争,相互抄袭的现象,所以需要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将各个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整合体育产品旅游资源,形成集群效应,使秦皇岛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品圈。进行多种优惠促销,综合促進旅游产品的协同带动发展。
3.3.3 加强河北省区域合作
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应加强区域间的合作,联合各个地区之间的资源,发挥资源集群优势,吸引全国的旅游市场,积极探索旅游宣传促销方式,整合地区间的旅游优势,深度挖掘,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优化地区合作环境,设计精品旅游项目,吸引外来投资的进入,壮大旅游项目的发展,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
3.4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3.4.1 加大对院校的资金政策支持
国家应加大对全国体育院校和旅游院校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支持体育院校,旅游院校之间的合作,合作办学,相互支持。加大对该类院校的资金投入,地方政府更积极开展对该类院校的政策支持,全力支持国家体育旅游的发展进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整个体育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
3.4.2 加强对从业者技能培训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从事体育旅游的从业者的技能培训,确保使从业者真正的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检查力度,加大对从业者的抽查,剔除没有相关从业资格的劳动者,整治整个体育旅游行业从业者的队伍。
3.4.3 举行相关赛事选拔人才
体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持,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应该多举办优秀人才选拔赛事,例如导游方面,举办各省市的导游服务技能大赛,选拔优秀人才队伍,进行表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以丰厚的待遇吸引人才队伍。在举办赛事的同时,宣传中国河北省的体育旅游事业。
参 考 文 献
[1] 姜付高.浅议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114-116.
[2] 张汝深.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J].体育科技,2012,02:11-13.
【四川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06-07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05-17
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对策09-22
影视旅游发展研究05-13
会展旅游发展研究09-04
桂林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06-18
生态旅游发展研究08-29
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05-25
海南县域旅游发展研究07-07
旅游业发展研究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