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8篇)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1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建设现代畜牧业。四川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建设四川省现代畜牧业,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西部乃至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四川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对发展四川省现代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
现代畜牧业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F316.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在于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现代畜牧业。当前,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建设现代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现代化新型畜牧业。四川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建设四川省现代畜牧业,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西部乃至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建设四川省现代畜牧业,为畜产品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实现畜产品的价值等,已成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发展现代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促使“三农”问题得到解决的有效途径。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008~2014 四川统计年鉴数据,基于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来探讨四川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1.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1现代化畜牧业的内涵
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基于国内学者对现代畜牧业形成、发展和内涵、本质特征的认识,现代畜牧业是一个相对于传统畜牧业而言,代表当前畜牧业发展先进水平的综合的、发展的概念。现代畜牧业是指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立足于先进的畜牧兽医科技,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持续高效的产业。它是以商品性生产为主要特征,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科学技术和高效管理为基本动力,高度商品化、高效益、高科技含量、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
1.2现代畜牧业基本特征
在人类畜牧业发展历史进程中,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原始畜牧业阶段、传统畜牧业阶段和现代畜牧业阶段。现代畜牧业的特征是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即专业技术服务社会化、信息流通社会化)。现代畜牧业的高级阶段是以高生产能力和高劳动生产效益为特征。
现代畜牧业发展是对传统畜牧业不断改造、继承和发展的变化过程,既有对传统性的合理继承,又有现代先进性和合理性的特殊体现。现代畜牧业不同于传统畜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高度商品化、市场化;生产和管理科学化、知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产品质量安全化;决策管理信息化。同时,用发展的观点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使得现代畜牧业具有了所在时期明显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特征,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内容和要求。所以现代畜牧业不会停留在一个不变的水平上,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将不断向前发展,会有新的衡量标准,也会赋予现代畜牧业新的内涵和特征。
2.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
2.1畜产品综合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发展速度较快
2.1.1畜禽存栏数量
2014年出栏生猪、牛、羊和家禽分别为9911万头、417万头、2903万只和14 亿只,同比增长5.2%、5.85%、5.85%和8.25%。2.1.2肉蛋奶产量
2014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9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741万吨,增长5.16%)、186万吨和65万吨,同比增长6.06%、8.62%和5.45%。2.1.3畜牧业产值水平
2014年,四川省畜牧业产值和增长幅度创历史最高水平。2013年四川省全年畜牧业总产值为1317亿元,占全国的9.66%,占农业总产值的51%。2014年全年畜牧业总产值1942亿元,同比增长47%,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畜牧业在我省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2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结构效益不断提高
近年来四川省牛羊肉比重上升,牛奶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全省出栏肉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分别为9454.7万头、392万头、2783万只和13亿只,同比分别增长6%、6%、8.5%和6%;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25万吨、171万吨和6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2%、6%和 10%;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131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1%,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增加50元以上,畜牧业成为支撑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
2.3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畜禽词养规模不断扩大
在市场引导和政府扶持的两轮驱动下,我省畜牧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变革,传统家庭养殖业逐步分化,一些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农户由兼业养殖向专业养殖发展,规模化养殖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作为川内最大生猪基地的成都市,规模养殖场已达到1500个左右,规模养殖比重由34%上升到57%,其中万头以上的养猪场由2013年的九个猛增到目前的101个,年出栏生猪1095万头,猪肉7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1/8。
2.4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完整的兽医体制改革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全省21个市(州)125个县(区、市)出台了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文件,已有4369个乡镇实现了“独立建站、三权归县”,47902个行政村设立了村级防疫员兼疫情观察员,全省建立了一支职责明确、装备先进、技术一流、工作扎实的防疫队伍,防疫屏障、防疫监督、疫情监测和疫病控制四大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形成了完整的兽医体制改革政策体系。
2.5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强化,川猪市场声誉不断提高
全省扎实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大了饲料、兽药等投入品在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强化养殖过程监管,在全省146个县(市、区)开展牲畜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执法监督,生猪产地检疫面以乡为单位达到98.01%,规模场达到100%,4887个定点屠宰场屠宰检疫率达到100%,在全省178个县实施“放心肉”工程。畜产品质量安全优势日益显现,川猪在国内外市场的声誉得到提高。
3.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畜牧业产业组织程度低、规模小,承受风险的能力弱
目前,四川省畜牧业产业组织主体(无论副业养殖户还是养殖专业户)与国外畜牧业相比,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规模狭小、技术落后的问题,风险承受能力弱,阻碍了一些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虽然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畜牧业产业组织程度低的一些缺陷,但由于产业化经营仍属新生事物,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所占份额比较低,大多数农户要独自面对市场,进行自产自销,再加之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信息可信度低等原因,使农民处于不公平的交易地位,市场交易成本必然很高。因此必须加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使之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休,以提高农民畜禽饲养的组织程度。
3.2畜牧业生产结构趋同,导致低水平、低层次的结构性过剩
我省广大农村普遍养殖猪、鸡,养殖结构单一,在同一区域内饲养的畜种、不同区域之间畜禽的结构呈现趋同,导致市场、原材料的不必要的过度竞争,使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受到限制,不能有效带动养殖业的发展,致使畜牧业生产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导致低水平、低层次的畜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某些畜产品生产的相对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3.3牲畜品质总体不高
我省农村猪、鸡养殖普遍存在“重养轻食”,不合理供料,不注意畜禽的生长环境,致使生长慢,疾病多;农村各养殖场长期高度分散经营,畜群近亲繁殖,种畜更替难,导致牲畜品质退化,不能有效进行家畜品种改良,家畜品种单一呈逐渐退化状态。
3.4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
现代畜牧业的大发展,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加工企业龙头的带动。四川省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靠省内自身消费和出售初级畜产品为主。乡镇级屠宰场基本上都是初级加工企业,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而且产品不能外销,严重阻碍了畜禽产业的做大做强。畜禽的肉食加工也是一些小作坊,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4.四川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笔者认为,我省现代畜牧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提高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依靠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联合,走贸工牧一体化的路子,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1不断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着力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
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区域优势,把畜牧业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小生产同多层次大市场有机结合,并向专业化的规模经营转化。我省各地已出现不少适度规模的养殖专业户、专业村、镇,采取“以场带户”、“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骨干加工企业为龙头,以优质商品生产基地为基础,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区域化养殖、专业化生产、现代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格局,逐步丰富畜牧业的生产结构。
4.2以“优质、安全、生态、高效”为目标,不断推进牲畜品质的提高
4.2.1 稳抓品种改良
推进畜牧业向优质型转变,畜禽品质的优劣、养殖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良种化程度的高低。针对我省部分地区“畜群近亲繁殖,种畜更替难”的现象,抓好畜禽品种改
良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基础环节。一要推广品质好、饲料报酬率高,生长周期短的优良品种,加速畜禽品种改良步伐,力争使畜禽品质品种得到全面提升。二要加强种畜禽场建设,依法强化种畜禽管理,做好引种、培育、推广工作。4.2.2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重视养殖污染防治
推进畜牧业向安全化转变,畜产品安全是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一要加强养殖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保证畜产品安全。重点规范养殖户用药,坚决查处使用药物的违法行为。二要加强对投入品的监管,严厉打击生产假劣饲料和兽药的违法行为,规范和整顿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市场。三要切实搞好动物疾病防治和畜产品检疫,从源头上杜绝对畜禽危害较大的动物疾病的流行与发生。四要科学选址,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建立畜牧业循环经济。一方面要大力推广青贮饲料、秸秆氨化,促进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实行草田轮作,推行冬闲田种草,发展草食畜禽,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根据种植面积和有机肥料的消纳能力,合理规划养殖场的规模和定点,鼓励畜禽场对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尤其是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通过秸秆综合利用、粪污利用、变废为宝,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
4.3坚持科技兴牧,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
推进畜牧业向技术型转变,科技兴牧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根本出路。相对于其他农业产业,畜牧业更需要科技的支撑,产业的开发需要高层次的人才。针对部分农户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广大养殖户,推广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变农村的卫生习俗和养殖习惯,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引导养殖户走专业饲养的路子。另一方面要加强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畜牧兽医适用技术,提高其服务水平,要加强对畜禽屠宰加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动物疫病知识和公共卫生知识培训,逐步推行屠宰加工人员上岗许可制度。最后要加强同川内农科高校的联系,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推广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
4.4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推进畜牧业向效益型转变
市场经济就是效益经济,发展现代畜牧业更应注重经济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畜产品深加工,引导农民组建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减少养殖消耗,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一要大力推广预混料、浓缩料、全价料等工业饲料的科学饲喂技术,充分发挥饲料的最佳效价作用。二要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积极开发和推广秸秆存储、氨化和微储饲养技术,因地制宜开展种草养畜,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三要适时出栏,获取最佳的料肉比。通过这些有效途径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4.5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扶持力度
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投资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要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政策,防疫疫苗经费、免疫注射牲畜存栏情况及免疫登记汇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方面支出应按照政策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二要搞好投入扶持,各级政府应安排适量的财政资金,重点扶持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建设,适应规模养殖场的圈舍改造和养殖户的沼气配套建设,要加大金融机构对养殖户的信贷支持,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龙头企业可根据国家规定成立担保公司。为所带动的农户担保贷款,扩大基地规模,做大做强企业。三要围绕畜牧业的发展重点和产业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具有拉动作用,社会和经济效益兼顾的畜禽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加速畜牧业人才、资本、技术在-4-
我省集聚。四要解决好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建设用地。按照种养业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以及建设畜禽养殖小区所需的土地列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支持农民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五要推广养殖保险。各地应制定鼓励支持养殖户参加养殖保险的办法,防范和降低养殖风险。
综上所述,建设现代化畜牧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但是省内部分地区客观存在农村劳动力缺乏现代知识、技能,畜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畜牧产业化基础的实际情况,四川省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2014~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四川统计年鉴》
[2] 戴健,刘晓媛,苏武峥,丁建国,陆朝晖.现代畜牧业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2):48-52.[3] 黄得益.对四川畜牧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四川兽牧兽医,1995(12):55-56.[4] 屈坤宁.四川畜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村经济1998(2):10-12.[5] 彭平顺.王春景.发展农区特色畜牧业的思路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24):237.[6] 王雁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展现代畜牧业[J].行业透视,2014(11):7.[7] 段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探讨—暨四川生猪产业化发展现状[J].主题策划,2005(7): 36-37.[8] 程支中.姚明久.对四川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牧业论坛,2001(7):15-16.[9] 袁茜.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165.[10] 四川畜牧食品信息网 http:///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Condition, Problem of Animal husbandry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and Counterplan
Research
Abstract Building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to build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first.The animal husbandry of Sichuan province is flourishing, it’s very important to build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some new increasing methods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were suggested.This has a graveness instruction meaning towards speeding construction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of Sichuan province.Keywords: Agriculture Economic Growth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Realization way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2
四川畜牧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大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以下简称合作社法) 的颁布为里程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7年7月合作社法颁布, 是畜牧专业合作社的萌发期;第二个阶段是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之后的四年, 也就是2007年7月到2011年, 是合作社的转型期;2011年以后进入合作社的壮大期。
在合作社的萌发期, 农村中的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以在民政部门和科协登记注册的专业技术协会为主。合作社因市场主体不明确, 数量不多。到“十五”计划末, 全省包括畜牧专业技术协会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内的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已发展到接近3000个, 其中, 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占比不到三分之一。经过“十五”期间探索和发展, 全省畜牧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范围已由最初的技术交流转向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的综合服务型, 涌现出一批像泸县、武胜县的仔猪生产技术协会、大竹县星火禽业协会、南江县黄羊发展股份制专业技术协会、仁寿县团结养羊专业股份制合作技术协会、隆昌县家禽协会、五通桥区养鸡技术协会等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并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大型专业技术协会。
在合作社的转型期, 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 确立了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 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合作社发展的扶持责任, 初步建立起了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体系, 许多原来的专业技术协会逐步开始在工商部门重新登记注册成为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的数量在此基础上也有快速发展。到2011年底, 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畜牧专业合作社数量已发展到5671个, 与2007年相比, 4年增长了4.7倍, 其中, 多数由各类协会转型而来。
在合作社的壮大期, 其特征有三点。一是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 从2011年到2013年, 两年增长56%;二是合作社实力增强, 两年内, 入社成员数增长40%, 成员出资额增长70.5%, 合作社总资产增长57.3%;三是合作社的规范化程度提高, 到2013, 全省畜牧专业合作社基本上实行了工商登记注册, 并普遍建立起以成员大会为主的组织机构、以合作社章程为主的规章制度、以盈余分配为主的利益机制、以“一人一票”制为主的民主管理制度以及以成员账户为基础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发展现状
1. 数量及布局情况
根据有关对全省畜牧专业合作社的统计, 截止2013年12月31日, 全省登记注册的畜牧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864个, 占全省经工商行政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30%。从这些专业合作社的类型看, 主要还是从事生猪、家禽、牛羊、兔蜂等畜禽的养殖服务。其中, 生猪养殖合作社占59%, 家禽养殖合作社占21%, 牛羊合作社占13%, 兔蜂等其它养殖合作社占7%左右。
畜牧专业合作社的地域跨度小, 主要基于乡村范围内。分布以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猪禽养殖发达的10个市为主, 这些地区的合作社总数达到6809个, 占全省畜禽养殖合作社总数的76.8%, 每个市合作社数量都在300个以上, 其中, 成都、资阳两市养殖密度较高, 两市合作社数量均在1000个以上。甘阿凉三个民族自治州及攀枝花市合作社数量相对较少, 总数仅占全省的6.6%。
2. 成员状况
全省畜牧专业合作社共有成员39.88万人, 其中农民成员37.83万人, 占94.86%。农民成员中, 出资成员29.06万人, 占农民成员数的76.82%。平均每个合作社成员45人。农业人口密集、猪禽养殖量较大的川北、川南丘区合作社成员数量较多。入社成员中绝大多数为农村中的养殖专业大户, 规模较小的散养户入社比例较小。
3. 资产状况
从合作社的资产来源看, 主要来自成员出资, 其次是从每年经营收入中转入合作社净资产的公积金以及部分社会捐赠和政府投入, 合作社少有银行贷款。根据2013年的统计, 全省8864个畜牧专业合作社, 成员出资额累计达158.6亿元 (平均每个合作社179万元) , 其中农民成员出资122.1亿元, 占出资总额的77%。平均每个农民成员出资30623元, 其他非农民成员出资平均为42004元。在实际考察了解到, 平均每个畜牧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达到160万元。出资形式以现金缴纳为主, 包括以圈舍、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地承包权、牲畜等实物作价出资。
从合作社的资产使用看, 全省畜牧专业合作社共有资产301.8亿元, 其中固定资产147.8亿元, 平均每个合作社拥有资产340万元。这些资产大多体现为合作社成员分户饲养的圈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 真正归合作社拥有并能支配的资产并不多, 主要体现为合作社的办公场所及设备以及部分培训和运销设施等。
4. 合作社的收益及分配
2013年, 全省畜牧专业合作社全年累计经营收入达389.5亿元, 平均每个合作社439.5万元。全省有18个年经营收入过9000万元的畜牧专业合作社, 主要都是养猪养禽专业合作社。根据调查, 畜牧专业合作社年经营收入来源包括四大类:一是成员集资;二是合作社兴办养殖场和其它经济实体所得收入;三是合作社开展“几统一服务”所得收入;四是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扶持捐赠收入。
2013年, 全省畜牧专业合作社年度盈余达到62亿元, 盈余返还额37.6亿元, 返还额占年度盈余的60.6%, 符合法定比例。盈余返还的形式包括:一是在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价格让利;二是根据成员账户的记载, 按成员对合作社的交易量返还可分配收入;三是在寄养模式中, 按牲畜增重返还或锁定利润;四是按股分红;五是合作社公积金、国家和其它组织的扶持捐赠款等额量化到每个成员。全年畜牧专业合作社成员平均纯收入达到3.3万元, 比上年增长10%。
三、特点分析
总结四川省畜牧专业合作社这些年的发展, 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特点。
1. 发展速度快
从2007年到2013年的6年时间, 全省畜牧专业合作社的总数增长了7.8倍。其间, 从2007年到2010年的三年时间, 合作社数量增长3.2倍, 从2010年到2013年的三年时间, 合作社数量增长了1.2倍。
2.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合作社成员家庭所有为主, 实物形态体现为圈舍及圈舍所需宅基地、养殖设施设备和牲畜等
合作社集体资产不多, 多体现为合作社办公培训用房和设备。合作社在为成员服务的手段及装备上, 积淀和投入都显不足。
3. 合作社的服务和运作方式以“几统一分”为主
一般包括: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防疫、统一销售 (统一品牌) 等, 实行分户饲养。即所谓“生产在家, 服务靠社”。这种所有制形式和运作方式, 决定了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人和人的合作而并非资产的合作。
4. 合作社主要采取两种分配方式
分配方式主要是根据成员账户记载的与合作社的交易量 (贡献量) 大小, 参与可分配盈余的分配, 实际上体现的是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的实现须以合作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销售为前提, 一些只是从事代销服务的所谓“统一服务”无法实行按交易量分配。第二种分配方式是按股分红并支付股息, 即根据出资额多少, 股份大小参与对可分配盈余的分配。这种分配的结果往往是核心成员分得多, 一般成员分得少或根本没有。
5. 由于养殖业自身特点, 相比与其它类型合作社, 畜牧专业合作社无论是合作社自身还是其成员户, 对除土地之外的其它生产要素都要求较高, 尤其是资金和技术含量大大高于其它类型合作社
从成员数量看, 由于农村散养户大量减少, 入社成员数量不及其它类型合作社, 但入社成员的资金规模一般较大, 成员户均纯收入也较高。此外, 畜牧业的产业链条长, 对除养殖环节外的产前、产后服务要求高, 畜牧专业合作社若不能在供种、供料、防疫、屠宰加工、产品质量安全、冷藏保鲜方面为养殖户提供优质服务, 就很难吸引更多养殖户加入合作社。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四川省畜牧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化程度看, 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比较典型的服务型合作社, 运作方式为“几统一分”, 这类合作社占比大约为50%左右。二是有股份化倾向的实体社, 以成员共同出资新建种畜禽场居多, 这类合作社占比3%左右。三是比较松散的协会型合作社, 其前身为专业技术协会, 这类合作社虽然名称发生了改变, 但运作方式完全与原来的协会相同, 占比25%左右。余下的就是所谓的“空壳社”, 这类合作社虽然进行了工商登记注册, 但完全没有开展服务工作。可见合作社数量增长很快, 但质量没能同步增长, 合作社并未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 一些地方农民对合作社的反应茫然, 搞不清楚入社的目的, 即使在合作社发展比较好的地方, 仍有相当农户没有加入合作社;在已经成立的合作社, 又有一些合作社不再运营, 而成为“空壳社”;而在营运的合作社中, 还有一些挂牌社、套牌社, 其特征与现行法规不相符。归纳起来畜牧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法的实施中存在如下问题。
1. 合作社法的宣传普及仍有一些盲点和死角
通过调查发现, 仍有部分合作社理事长对合作社法知之甚少, 更有甚者, 不知道何为合作社法。有的把合作社与公司企业或者协会混为一谈。这里有宣传不到位的问题, 也有合作社法自身缺陷的问题。
2. 合作社成员身份不规范
一些合作社的成员身份很模糊, 不同的合作社有不同的成员边界。有的以投资入股为标志, 有的以在登记机关注册为标志, 有的以与合作社发生交易为标志。与此相对应, 也就有了持股成员、注册成员和交易成员。
3. 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
按照民法通则规定, 我国有四类法人主体, 分别是: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社团法人。但合作社到底属于哪类不明确。目前, 合作社在机构代码证上多体现为其它机构法人, 也有体现为其它非经营社团法人的, 但在税务登记证上又有股份制企业或有限责任企业的。
4. 合作社成员出资不规范
以实物形态出资的合作社, 包括:圈舍、种猪、宅基地等, 有些甚至把居住的房屋、摩托车等都算进去了。但这些实物资产, 仍为家庭所有, 合作社并无实际支配和处置权, 更不能进行抵押, 分配时也没有以这些实物财产进行按股分配, 工商部门在登记时也不验资, 导致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有很大的水分, 一旦出现资不抵债时, 合作社无法实现合作社法第四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 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之规定。
5. 财务管理不规范
在有些合作社的资产负债表中, 把分户饲养的成员资产计入了合作社的共同资产, 导致合作社的账面资产与实际可支配的资产严重不符。同样在经营收益表上, 也把本属于成员所有养殖收益计入合作社的经营收益之中, 导致合作社经营收益表上的数字虚高。
6. 在民主管理上仍有很大缺陷
成员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由于合作社成员出资额的巨大差异, 很难实现合作社法第三条 (四) 款“成员地位平等, 实行民主管理”之规定。“一人一票”制, 有被附加表决权取代的趋势。目前, 四川省不少养殖类合作社的理事长多由公司成员的法人代表担任, 合作社的理事长既是合作社的法人代表也是合作社公司成员的法人代表。要求公司成员的法人代表, 放开公司利益, 而“以服务成员为宗旨, 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显得有些勉为其难。
7. 没有完全实行主要按照交易量返还盈余的原则
成员的经济地位更决定了成员在分配中的地位。目前, 仍有一些合作社没有实行“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 (额) 比例返还”的原则, 或者没有做到, “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百分之六十”。盈余分配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出资额多的大股东手上。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是当前合作社的合作层次低, 服务的水平和手段都不够, 合作社覆盖面小, 辐射带动能力较差, 长期的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生产, 导致农民的合作意识、民主观念十分淡薄;二是法律方面尚存在一些缺陷。
五、几点建议
1. 加大对合作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当前扶持的重点应该放在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拓展服务功能和范围、增加合作社的服务手段上, 把养殖农户从产前、产后的原材料采购、市场行情的判研和销售中解脱出来, 专心致志搞养殖, 增加农户对合作社的依赖度, 让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之家”和靠山,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自觉地加入合作社。政策指导上, 要按照“一社一策、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要求, 采取“以点为主、点面结合”的方式, 重点发展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的联合应该按产业链, 发展纵向联合的合作社, 或横向的跨区域的同类产品联合社。不鼓励发展跨专业的联合社。
2. 适时对合作社法进行完善
一是要适当提高合作社设立和登记的门槛。当前合作社发展速度很快, 但不尽规范。要规范合作社的发展, 首先要在合作社的设立和登记上严格把关。为了避免“空壳社”出现, 增加合作社资金来源, 要明确规定入社成员必须出资, 工商部门在登记颁发营业执照时, 必须验资。“有恒产, 才有恒心”。要鼓励合作社成员集资兴办为全体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 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方面的经济实体, 实现物化的技术服务。
二是加强合作社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以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弱者的联合”的本质属性, 有效避免少数人操纵合作社, 真正实现“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制度。为此, 有必要对合作社法人入社的出资有一定比例限制, 或者向台湾省农会那样, 规定企业法人大股东加入农会, 只有选举权没有被选举权。否则, “一人一票”制度, 很难实现。
三是为保证合作社的重大决策不为外部力量操控, 法律应进一步明确社员大会和理事会的权力边界, 具体规定社员大会召开的时间和方式, 并严格禁止理事会代行社员大会职权。一般来说, 合作社的创办、运营、发展都离不开大户、能人、龙头企业, 合作社的运行权即理事会也主要由上述人主导, 因此, 监督权就没理由再由理事会掌控了。为保证对理事会决策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 有必要在合作社监督制度构建方面进一步向普通农户倾斜。比如, 相关立法应当明确规定监事会成员由社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而不能由理事会或者理事长提名, 监事会除了排除董事会、经理层外, 还应当限制大户、能人和龙头企业等外部力量代表所占的比例。
3. 加强联合执法主体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一部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保障法, 也是一部产业促进法, 更是一部农民利益的保护法。在“扶持政策”一章中, 规定了国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项目等优惠扶持政策,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各产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涉及的部门多, 应该加强执法主体建设, 在调动多方积极性的基础上, 规范多部门联合执法。
4. 支持合作社开展畜产品加工流通和资金互助服务
目前, 全省畜牧专业合作社的服务领域还局限在生产环节, 畜产品加工附加值高, 但由于投资大, 资金不足成为瓶颈。因此, 在合作社内部, 成员之间开展信用合作、资金互助前途十分广阔。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 积极鼓励和支持一部分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信用合作, 并适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 显得十分必要。
5. 加强合作社规范管理, 确保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畜牧业作为现代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日趋完善的商品化生产方向发展。畜牧兽医工作也已从单一的诊疗、阉割转入到以防检、生产销售为重点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社会化服务工作之中,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配套服务,而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是商品畜牧业发展的保障。
1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生的背景
首先,从产生的条件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商品畜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统畜牧业一般不需要社会化服务,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畜牧业依附于种植业,其生产环节几乎全部由农户独立完成。当商品畜牧业有一定发展但尚不发达时,产生了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但程度较低,不足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畜牧业商品化尤其是专业化进入大规模、高水平发展阶段后,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出现历史性变化,表现出经常性、稳定性和大量性的特点。这时,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开始具有体系规模,作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相对独立地发展。其次,从构成该体系的经济部门来看,各有关经济部门都是逐渐地从畜牧业生产部门中分化出来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所覆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科技、市场信息、饲料生产与供应、畜产品加工与营销、疾病防疫、信贷等服务,不是一开始就完整的,而是逐渐地形成并不断趋向全面。再次,从该体系与畜牧业生产部门的相互关系来看,由现代畜牧业所体现出来的分工关系以及新型市场关系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一个产生、巩固、深化的过程。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度发达国家的事实表明,从根本上说,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现代农业生产分工体系和新型市场体系。但在这种“目标关系”确立之前,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生产部门之间存在大量的松散联合关系、一般的服务关系或者其他各种不紧密的关系形式,只有当畜牧业商品经济不断加深,内部分工充分细化时,才最终形成稳固的分工关系和市场关系。
2 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1)社会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宜昌市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既有畜牧部门、专业协会的服务,又有大专院校的服务。①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共有各种协会23个,专业合作社269个。其中生猪专业合作社204个,生猪养殖协会6个;家禽专业合作社35个,家禽养殖协会5个;奶牛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协会各2个;养羊专业合作社17个,养殖协会5个;其他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分别为11个、5个。②2009年6月初,宜昌市畜牧兽医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湖北省率先成立了宜昌市动物疫病诊疗服务援助中心,免费协助养殖户开展疑难病的现场诊断、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③畜牧兽医部门经常聘请学校、企业有实践经验的畜牧兽医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疫病诊断及技术咨询,举办技术讲座,普及畜牧兽医科技知识。
(2)产品与服务有机结合。在产品质量趋于同质化的前提下,企业之间尤其是大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在于服务。服务是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如宜昌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和宜昌民大农牧公司积极探索并创新了一系列企农合作经营模式,如合作建厂、集约化经营、代养模式、放养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等。另外如宜昌昌伟农贸公司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及市场方面的优势,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市场动向等方面入手帮助农户克服了分散饲养的诸多困难。
(3)畜牧业社会化服务逐步体系化。目前,宜昌市各县(市、区)按照兽医体制改革方案,都纷纷成立了畜牧技术推广站,承担畜牧技术推广服务的任务,每个乡镇也保留了原来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或是更名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条件好的地方还建立了村级畜牧兽医工作室。市级畜牧技术推广站按照兽医体制改革的要求到位,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市、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为依托,以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为纽带,以村级畜牧兽医工作室为基础,上下贯通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虽然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有些方面仍不能满足畜牧业生产的发展需要,畜牧业社会化服务还存在亟待加强的方面。
(1)缺乏发展的配套政策,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与行业发展规划相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一直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效率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此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而政府服务组织属于政府公益事业,自身又没有积累能力,社会服务组织如协会、合作社等资金规模也很有限,很难形成有效的服务手段与服务范围,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统一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等有限的几个项目上,满足不了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需要。因此,没有良好的资本形成机制,没有雄厚的资金保障,现代化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是难以建立和完善的。
(2)服务组织相对分散,服务功能亟待提高。畜牧业发达国家生产领域专业化服务组织是较健全的,有专业的剪毛、草场围栏、繁殖配种、疾病防治、牧草收割、饲草饲料加工等服务组织。目前,由于宜昌市集体经营服务实力薄弱,不能有效地组织生产领域里的各项服务,造成畜牧业生产领域组织化程度较低的现状,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服务方向选择上,比较注重产前、产中服务,忽视产后服务,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后服务才是核心内容;在组织结构上,技术、物资、资金、供销等服务部门基本是沿着各自独立的系统与畜牧生产领域发生联系,缺乏同其他服务组织的联系和为农民服务的主动性,从而影响了服务的整体和规模效益,因此建设多功能、高层次、大容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3)从事畜牧业生产和畜牧兽医工作的人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素质普遍偏低,社会化服务意识不够强。据调查,截至2011年年底宜昌市共有从事畜牧业生产劳动者1 046 222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993 911人,占总人数的95%。全市9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共有畜牧兽医工作人员2 509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只有10人,中级技术职称281人,初级技术职称952人,技术员1 064人,高技能型人才比重太低。此外,大部分畜牧兽医工作者只限于单一诊疗、阉割和兽医防检工作,忽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
(4)畜牧业流通体系不健全,主渠道实力弱小。目前宜昌市畜产品流通体系面临的现状一方面是国有商业、供销、外贸部门在畜产品流通中地位逐渐减弱,另一方面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畜产品流通主渠道还没有成长起来,没有形成主流,全市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流通企业。
(5)信息网络的空白。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宜昌市地形特点是“七山一水二分地”,山多地少,畜牧业产业经营分散,迫切需要大市场的信息指导,以规避市场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从目前全市信息网络建设情况来看,既没有联结市内各大畜产品市场的专业信息网络,更没有联结国内各大畜产品市场的专业信息网络,就连主管畜牧业的政府部门也没有开通地、县两级政府信息网,缺乏畜禽产品供应、价格趋势预测、重大动物疫情动态等信息的定期发布制度。
4 完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1)理顺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重新认识和定位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来看,畜牧业的贡献应该越来越大。一般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高的可以达到80%。与发达国家相比,宜昌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39.04%,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健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体系。目前畜牧业社会公益性服务在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中面临被削弱的危险。如,目前对基层畜牧兽医站实行了“断奶”或“部分断奶”的乡镇有60多个。这种状况不及时扭转,势必动摇畜牧业生产的基础工程。当前,应着力健全和完善的工作有:①配套技术服务体系。要稳定畜牧兽医站的工作队伍,落实系统内部的定编、定职、定员等“三定”工作,并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机制,进入市场,合理收取对生产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技术服务费;要发展服务实体,壮大实力,办好实体促服务。②良种繁育体系。种畜禽的引种、保种和利用依然是当前的基础工程。“三高畜牧业”的兴起将对畜禽良种提出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因此,良种繁育必须要有稳定的发展。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生产需要,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项目,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供应基地,以保障当地畜禽良种化。③饲料生产供应体系。要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要求,充实一批饲料企业,大力发展质高价廉的饲料生产,切实解决当地的饲料供应问题。④信息服务体系。当前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市场风险已被列为各种风险之首。畜牧行政管理部门应设立市场信息部,配备专人了解市场趋势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等各类信息,及时向生产者发布,为生产确定新的生产项目、开展产品营销提供便利。同时应加大对“宜昌畜牧兽医网”的建设力度,尽快形成市内外主要畜产品市场信息板块、宜昌畜牧生产及政策信息板块、主要保健品及器械信息板块及畜牧兽医专家库。⑤扩充畜产品加工体系。当前畜产品加工能力的滞后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既影响畜产品的加工增值及农民收入的增长,也阻滞了居民对畜产品的广泛需求,必须大力扩充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门类,形成与畜产品总量及其增长相适应的生产能力。
(3)加大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资金投入。①应加强财政支持,引导各级政府在省级主管部门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把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列入年度专项计划,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②应重视信贷支持。在各级财政支持下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尽可能降低服务组织的建设成本。③应增加基建投资支持,增加直接用于服务体系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④制定多元化投资兴办服务组织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多种投资主体创办服务组织,吸收和运用好社会资金。
(4)强化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的科技培训。科技进步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继续深化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优化各级畜牧科技资源的配置,稳定和完善畜牧科技推广体系。①加强畜牧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畜牧技术推广经费要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保证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调动人员从事科技推广的积极性。②在保证必要经费的基础上,可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将新时期的畜牧业新科技迅速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把科技兴牧真正落到实处,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③加强科技推广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围绕项目开展培训,围绕产业开展培训,根据需要开展培训。对技术人员,要采取市级重点培训县级技术骨干,县重点培训乡村技术人员的方式,有条件的县可以选派人员到大中专院校参加培训。对农户要大力实施“走村进户”战略,以专家“三进”(进村、进场、进户)为主要形式,以“五到位”(良种到位、良法到位、良料到位、良医到位、良管到位)为具体内容,切实解决科技成果推广不到位、科学技术入户难的问题,让千家万户真正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
(5)鼓励和支持发展畜牧业服务合作社。迄今,在畜牧业的产前和产后部门存在一批民办服务性实体,但规模小,功能低,需要引导它们进一步走向合作,组建自己的服务合作社,提高农牧民的组织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畜产品交易中的谈判地位,维护成员权益,起到自我保护作用。政府部门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对传统服务组织的整合,从而培育出宜昌市畜牧业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企业。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基层服务体系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引导、扶持和服务,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中观管理——企业与农户微观经营”的行政管理新机制,真正发展成为以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风险共担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服务组织。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4
1.1研究背景
1.1.1世界粮食危机
1.1.2我国粮食安全考虑
1.1.3小结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研究方法及内容
2稻米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2.1.1水稻生产方面
2.1.2水稻消费方面
2.1.3国内和全球稻米供需总体趋势
2.1.4政府扶持
2.1.5水稻产业的其他研究
3.四川省水稻产业现状分析
3.1水稻生产现状
3.1.1水稻种植面积情况分析
3.1.2水稻总产量
3.1.3水稻单产现状情况
3.1.4小结
3.2粮食(最好是水稻)需求及进出口情况
3.2.1水稻需求情况
3.2.2水稻进出口情况
3.2.3小结
3.3水稻产业科研现状
3.3.1水稻分子遗传学、育种科研现状
3.3.2水稻种植技术科研现状
3.3.3防病害研究
3.4相关的产业-种子产业现状
3.4.1种子产业科研、制种现状
3.4.2种子产业市场情况
3.4.3水稻种业存在的问题
3.5水稻产业效益现状
3.6自然灾害和虫灾
3.6.1自然灾害的影响
3.6.2虫灾情况
3.7政府对水稻产业扶持情况
4.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4.1基础建设差 4.1.1水利设施差
4.1.2其他基础设施
4.2产业化程度不高
4.2.1信息化建设不高
4.2.2物流仓储现状差
4.2.3种植规模小
4.2.4龙头企业带动不足
4.3机械化水平和质量不高
4.4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4.5优质米情况不佳
5.影响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5.1对四川水稻生产现状原因分析
5.2需求现状原因分析
5.3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5.3.2种子产业问题分析
5.4效益现状原因分析
5.6水利设施差原因分析
5.7产业化程度不高分析
5.7.1对信息化原因分析
5.7.2对物流原因分析
5.7.3规模小原因分析
6.加快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6.1优化我国农业政策和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
6.2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本省优质大米的竞争力
6.3建设四川省现代农业,提高水稻产业竞争力
6.3.1继续促进水稻生产规模化
6.3.2加大种植机械化力度
6.4加快农产品物流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6.5持续稳健的发展种子产业
6.6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6.7扩大进出口规模
6.8加大保险的投入和发展节水农业以抗自然灾害
6.8.1加大保险的投入
6.8.2发展节水农业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5
牛肉干巴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和品牌,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养殖基础。因此,把畜牧业建成xx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加快推进畜牧业由粗放养殖向集约化养殖转变,由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由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转变,力争到“十一五”末期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最终实现xx畜牧业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xx县位于云南南部,红河南岸,哀牢山脉南段。辖14个乡镇13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75%,全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8%。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49亿元,财政总收入8022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截至2007年底,全县仍有贫困人口13.78万人,广大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境内一般海拔高200—1900米,平均气温17.1℃,年降水量1113毫米,无霜期271天。总幅员面积2189.88平方公里。在海拔1600米至800米的地区,全县有大小河流上千条水面达50万亩,且水质良好,符合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标准,有利于畜禽业的发展,可建成人均出栏一头生猪的中半山畜牧业经济带。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提出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植,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把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民增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迅速提升畜牧业整体水平,从而使全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2007年,全县生猪存栏24.07万头,同比增长4.09%;肥猪出栏21.11万头,同比增长26.67%。大牲畜存栏8.14万头,同比增长0.57%;肉牛出栏1.35万头,同比增长10.09%;肉类总产量20059.7吨,同比增长29.9%;禽蛋产量922.1吨,同比基本持平。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同比增长50.59%,实现畜牧业产、供、销良性发展。
(一)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畜牧业优势主产区
根据海拔、气候、畜牧业资源等条件,将全县划分为三个养殖区域,即在高山区重点布局以梯田养鸭、田棚养鸡、山地鸡养殖等家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在中半山和低谷地区建立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重点布局仔猪培育和商品猪养殖;在低热河谷地区红河流域建立本地小黄牛、杂交牛、山羊等大牲畜养殖基地,实行厩养与放养相结合的养殖方式。建立四角田猪场,南沙镇呼山村、黄草岭乡麻粟寨、俄扎乡地盘中寨、攀枝花乡保山寨、上新城乡复兴村、沙拉托乡牛倮村等生猪养殖场、养殖小区,建立南沙镇排沙禽苗培育基地、牛角寨鸭苗孵化室、牛角寨乡梯田养鸭、马街乡乌湾山地鸡养殖、呼山山地鸡养殖等家禽养殖小区。依托产业带动畜牧业发展,重点以南沙宏运牛肉干巴厂、信达牛肉干巴厂为主,对牛肉进行深加工,推动肉牛养殖的发展。
(二)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小区,多轮驱动加快发展
全县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形成了多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建立培植畜禽养殖大户44户,其中:养猪重点户5户,生猪存栏352头,出栏肥猪515头,户均103头,创经济收入44万元,户均收入8.8万元;养牛重点户15户,肉牛存栏543头,出栏肉牛124头,户均出栏8头,创经济收入28.52万元,户均收入19013元;养羊重点户10户,山羊存栏1561只,出栏799只,户均出栏80只,创经济收入28.764万元,户均经济收入28764元;养鸡重点户12户,家禽存笼11820只,家禽出笼16150只,户均出笼1346只,创经济收入40.375万元,户均收入33645元;养鸭重点户2户,蛋禽存笼2100只,产蛋18.2吨,创经济收入14.61万元,户均收入73050元。在抓好龙头企业的同时,全县各乡镇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成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渠道和带动农民增收的一个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升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
全县把加强良种
繁育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畜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实际出发,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冻精改良、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加强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提升了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2007年,全县生猪、黄牛良种覆盖率分别达85%、100%,畜禽生产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四)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按照动物防
疫法、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了防疫监督管理、产地检疫、市场准入检疫、疫情报告、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管理等多种动物防疫制度,使动物防疫工作基本做到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保障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14个乡镇成立了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加强领导,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确保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制定和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根据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全县对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进行了印发,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进行了完善,使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有效地防制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三是强化免疫预防工作。近几年来,全县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动物免疫预防工作,通过统一供应疫苗、免疫注射和多种消毒措施,使免疫密度逐年提高,畜禽死亡率逐年下降,保障了畜牧业的发展。
(五)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全县畜牧业发展坚持“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突出猪禽业、奶业、肉牛业、肉羊业四个重点,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了一批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生猪、肉牛羊、奶类、禽蛋原料基地,促进了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07年实施了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无(危)房乡镇兽医站建设、牛冻点建设完善、农田种草养畜、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动物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生猪扶持发展、优质商品肉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地方小耳朵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肉鸭养殖小区,家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家畜品种改良等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畜牧科技推广、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为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项目区年出栏山羊50只、出栏优质仔猪300头、出栏肉鸭1.8万只、出栏肉牛0.5万头,实现项目经济效益达302.8万元。
(六)坚持依法兴牧,加强法制建设,提升了畜牧业依法管理水平
全县畜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水平。近年来,围绕防疫工作的严峻形势和畜产品不安全因素上升等问题,依法加强了动物防检疫工作,在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生产企业集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兽药、饲料违法案件,没收销毁非法产品,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依法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
(七)“十户一体”联带帮扶建设,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针对农村家庭经营分散、生产劳动和经济利益相对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影响力的发挥,通过“十户一体”联带帮扶党群齐致富活动,发挥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扶持本地小耳猪母猪养殖户94户,投放母猪120头,投资2.4万元;扶持11户肉牛养殖户的科技培训、疫病防治、肉牛冻精改良、牧草种植等技术培训,投入资金0.5万元;扶持山羊养殖户2户,饲养山羊230只,投入资金8.05万元;扶持禽苗培育基地1个,投入疫病防治、技术指导经费0.35万元;投放3个村,80户饲养鹅、旱鸭、鸡,投入经费0.9万元;投入扶持资金4万元,建立鸭苗孵化室1个,年孵化禽苗1万只,可投入梯田养鸭500户。通过“十户一体”联带帮扶活动,年可出栏仔猪1200头,出栏肉牛69头,出栏山羊104只,出笼家禽1.2万只,年创畜牧业经济收入66.71万元,687户户均经济收入971元。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全县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一)农户养殖观念落后,思想认识还比较低
大多数农户只顾眼前利益,还没有真正把畜牧业作为长远的增收项目来抓,组织化程度很低,缺乏养殖能人、经纪能人及管理能人,没有意识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一方面是“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的传统观念仍束缚着大多数干部群众的手脚。“牛”在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心目中仍然只是一种农业生产资料,发展商品牛生产、靠养牛致富的观念和意识在干部群众中仍很淡薄。另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赚钱渠道的增加,小农意识的局限,相当一部分农民也不太愿意从事周期长、耗精力、风险大的养殖业了。
(二)畜牧业的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近几年来,全县对发展畜牧业的经费尽管是不断增加的,但是增加的幅度比较小,投入仍然不足,有的地方的投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由于畜牧业的经费投入不足,致使乡镇一级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农民对生猪、肉牛和家禽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已有养殖场的还想再扩大规模,但苦于资金短缺。每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贷期仅为1年,信贷资金少,又没有畜牧业专项贷款。目前,全县还有30%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无房或危房,大多数乡镇畜牧兽医站缺乏必要的防疫、检疫、监测等设备,影响了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幅射能力不强
全县在发展畜牧业上培育了一批畜牧业龙头企业,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一是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难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行规模化生产,畜牧业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养殖方式上。二是除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无论从经营规模、开拓市场的能力、产业化程度、科技含量等方面,都显得比较弱,尚处于起步阶段。三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如何分享加工、销售的平均利润,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四是扶持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企业对此反映强烈。
(四)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方面,尽管这几年有较大进步,但总体上看,尚未形成品种改良和良种畜禽的繁育体系,特别是大牲畜、山羊的品种改良发展缓慢,这对于解决我县畜产品结构性矛盾,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问题极为不利,这是全县畜牧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五)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形势依然严峻
县级虽然建立防疫机构,但力量薄弱,设备不足,乡镇一级动物防疫机构尚未建立健全,有的地方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乡镇畜牧兽医站“三权归县”还没有完全落实,基层经费不足,设施简陋、防疫人员少,队伍不稳定,工作量大,村级兽医员的工资报酬偏低等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由于xx地处山区,对动物防疫工作难度较大,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形势仍然十分严重,这是全县发展畜牧业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六)缺乏技术,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
全县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虽然比较健全,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服务重点是生猪、家禽,绝大多数技术人员对牛羊养殖技术的研究比较粗浅,不能对牛羊养殖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导致牛羊品种落后,管理粗放,发展缓慢。在农村,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畜禽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畜禽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都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三、发展畜牧业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及问题,笔者认为,要彻底扭转被动落后局面,加快xx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调整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
在发展畜牧业的指导思想上,全县要形成稳步发展牛羊禽,大力发展以生猪为主的共识。在具体实践中,要引导干部群众彻底打破“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的传统观念,牢固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政府要把发展商品生猪养殖当做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来抓,农户要把发展生猪做为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来发展,畜牧技术部门要为生猪养殖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二)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生产发展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要成立由农业、畜牧、财政、发展计划局、扶贫办、银行、工商、税务、林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并固定领导对畜牧业重点项目实行包干。同时,对畜牧业的发展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年初将任务目标量化分解到乡镇,签订目标责任状,一季度一检查,半年一小结,年终硬帐硬结,以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要出台激励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对规模养殖实行“以奖代补”,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继续实行对畜禽养殖业的各项补贴政策。能繁母猪每年每头补贴资金50元;对农户建盖标准猪厩、牛羊圈的给予补贴;对年出栏牛10头以上、羊20只以上、生猪5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承包发展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在资金上给予重点优先扶持。三是要疏通流通渠道。严格税费征收标准,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以宽松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县内外客商参与畜产品营销,搞活市场,激活流通,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抓好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安全工作
依据《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动物产地、屠宰、市场等各个流通环节的检疫工作,从源头上控制疫病传播;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及常规疫病的防制,做到依靠科学、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防制工作方针,采取“早、快、严、小”和“五强制、两强化”的措施。认人民吃上“放心肉”,确保全县畜牧业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议:一是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防疫站的建设,认真做好动物卫生防疫工作,要采取措施增加对基层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帮助乡镇兽医站解决设备简陋、防疫和检疫手段落后以及工作条件差的问题,使乡镇畜牧兽医站真正成为动物防疫的主导力量。还没有落实乡镇畜牧兽医站“三权归县”政策的乡镇,要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抓紧做好这项工作。二是县政府及乡镇政府专题研究村级兽医员补助偏低的问题,研究畜牧科技推广队伍的体制改革问题,进一步稳定基层畜牧兽医科技队伍。三是各乡镇要认真贯彻农业法、草原法、动物防疫法,加大工作力度,高度重视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加强动物防疫卫生监督工作,建立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兽医、兽药、饲料的监管工作,加强对疫病的监测和防治,充分发挥xx优质畜产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特色畜产品的优势,使全县的畜牧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
进一步建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生猪三元杂和牛冻精改良技术,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实施好“科技挂钩帮扶工程”,加强畜牧业生产各环节的技术指导,解决畜牧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不断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
(五)多方筹资,增加投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6
巴彦县畜牧业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主要简要介绍了巴彦县畜禽养殖业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现状,详细分析了畜禽养殖业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作 者:陈晓华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巴彦县环境监测站,黑龙江,巴彦,1518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4关键词:畜牧业 生态环境 建设对策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7
1 现状及其特点
近年来, 随着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 民和县把大力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发展方向, 已于2010年上半年出台了“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打造农区畜牧强县”的相关政策, 并提出了“扩羊、增牛、稳猪、发展禽蛋和獭兔”的工作思路, 使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整体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 全县的畜禽数量逐年增加, 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 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规模养殖场 (区) 发展迅猛, 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以奶牛、肉牛 (羊) 为主的优势养殖基地初具规模, 产业化已见雏形, 畜禽区域也已日趋合理,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4.99亿元, 比2009年增长30.4%;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850元/月, 比2009年增长13.3%;草食畜饲养量达到71.7万头 (只、匹) , 比2009年增长28.5%;生猪饲养量达到20.08万头, 比2009年增长7.1%;肉类产量达到15 275 t, 比2009年增长13.8%;禽蛋产量1 720 t, 与2009年同期持平;奶产量15 045 t, 比2009年增长13.9%。
此次调查发现, 民和县畜牧业生产方式正从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 已成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的一个重要产业。民和县畜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政策的扶持
党和国家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每年都以发展农业为重点, 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外部环境随着国家已启动的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投资扶持力度;同时, 国家“关于加快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落实, 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建立, 青海省“十二五”期间将实施的构建“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新格局, 以及“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黄河上游经济带”、“黄河谷地开发”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的落实, 都将为民和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为进一步加快民和县畜牧业发展步伐, 2010年3月, 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 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民和县情, 出台了关于“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 打造农区畜牧强县”的政策, 提出了“扩羊、增牛、稳猪、发展禽蛋和獭兔”的工作思路, 从政策、资金、技术、服务以及市场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条件, 带动了农民发展养殖业、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加经济收入的积极性, 而且各乡 (镇) 根据群众的要求, 及时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 加大养殖业比重的势头也非常强劲, 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的历史机遇。对于畜牧业与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程度基本一致的民和县来说, 大力促进畜牧业发展, 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之一, 必将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激发起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另外,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肉、禽、蛋、奶及其加工品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 这种变化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深刻变革和畜牧业产业化的大力发展, 为民和县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环境。
1.2 生产方式的转变
民和县畜牧业生产方式正从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 通过项目支持、技术服务、贴息资金扶持, 推动了民和县规模养殖的发展。养殖企业、养殖大户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饲养水平普遍提高, 养殖效益也明显增加。目前民和县已建成规模养殖场 (区) 80个, 其中养猪场31个、奶牛养殖场 (区) 3个、肉牛养殖场8个、肉羊养殖场30个、特色养殖场8个。正在建设的规模养殖场 (区) 10个, 其中肉牛养殖场3个、肉羊养殖场4个、特色养殖场3个。以上规模养殖场 (区) 的建设, 带动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 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经济的增长。
1.3 市场认识的提高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 养殖户的专业化水平及市场认识不断提高, 已意识到要按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 把发展目光锁定在良种的引进、培育及良料良法的推广, 渴望通过饲养良种畜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而养殖协会的创办, 也已逐步成为养殖户连结市场的纽带。
1.4 科技意识的增强
近年来, 暖棚养畜、快速育肥、品种改良、人工授精、疫病防治、饲草料加工等一批畜牧实用科技在生产中得到普遍推广。农户科技意识逐步增强, 提高了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效益。目前, 民和县70%以上的农户应用了暖棚, 畜禽饲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快速育肥技术基本普及, 猪、羊的饲养周期明显缩短;各类常规疫病得到有效、及时地治疗, 传染病得到有效地防控及扑灭;饲草料生产、加工、贮存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农作物秸杆的加工利用率达到60%以上;牛胚胎移植、细管冻精冷配、肉羊人工授精、裹包青贮、苜蓿草半干裹包青贮等新技术已在畜牧业生产中开始应用,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小畜棚、畜牧良种工程、标准化养殖等大批项目的实施, 所产生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各级财政对畜牧业的投入虽逐年增加, 但资金总量仍然偏少。金融部门对农户的贷款由于无法提供抵押、担保等原因, 养殖户贷款难度较大。由于缺乏资金投入, 民和县农民新建畜用暖棚的速度缓慢, 特别是许多规模养殖户虽然畜禽存栏数量多, 但现有的畜用暖棚并不合理, 保温条件差、通风不良、年久失修、设备陈旧、粪污处理方式落后, 已严重影响到畜牧业生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发展。同时, 饲草加工设备购置、青贮池修建、品种改良等方面都由于投入不足而建设滞后, 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2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 基层畜牧兽医站人员缺乏, 仪器设备老化或损坏, 经营困难。疫病防、检、监及草原监理等手段落后, 投入不足, 养殖户的饲养管理粗放, 防病意识不强, 再加上畜禽疫病复杂多变, 使得防控疫情的任务重、难度大, 由于民和县地处青海东大门, 畜禽流动频繁, 加之周边地区疫情时有发生, 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3 发展对策
3.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进一步确立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 以“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为重点, 坚持“扩羊、增牛、稳猪、发展蛋禽和獭兔”的思路,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统筹整合支农资金, 着力做大做强饲草和生态羊产业, 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标准化养殖场 (区) 建设, 扩大养殖规模, 健全畜产品交易市场, 推进畜牧业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3.2 加大扶持投入, 增强畜牧业发展的实力和后劲
一是加大对畜牧业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 改善技术装备, 开展技术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 增强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和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 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二是继续加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的投入, 在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 (其疫苗费、注射费由国家和各级财政负担) 的基础上, 将动物常规疫病的疫苗费、免疫反应死亡补偿费、注射费等防疫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 从而提高动物免疫密度, 防止各类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保护人畜健康;三是加大项目的争取和招商引资的力度, 抓住国家加大畜牧业投入的有利契机, 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项目;四是采取小额信贷、贴息补助等形式, 支持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引进良种, 繁育良种, 扩大养殖规模, 提升饲养水平;五是在安排支农资金的投入上, 对畜牧业给予重点扶持和倾斜, 并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引导, 调动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畜牧业;六是完善养殖业保险, 进一步完善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补贴等扶持工作, 巩固扩大能繁母猪生产规模, 同时开展商品猪和其它畜禽的保险试点工作, 提高养殖业抗风险能力。
3.3 加强防疫工作, 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畜禽防疫工作的好坏事关整个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防疫工作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 畜禽防疫工作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都应高度重视的重点工作, 应认真贯彻落实好“政府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防疫工作方针, 足额保障各种畜禽防疫工作经费, 使各种防疫注射工作顺利进行。在抓好畜禽春、秋两季防疫集中注射的同时, 应加大市场补针力度和搞好平时的免疫程序注射, 做到适时补针。规模养殖场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 按程序做好各种疫病的防疫工作, 同时做好消毒工作, 从而确保无动物疫情的发生或流行, 这样才能稳定畜牧的发展。
3.4 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推进产业化经营
针对民和县畜禽养殖以农户分散为主体的实际情况, 不断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密切产销关系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合作等形式, 扩大经营规模, 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提高竞争力和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把工作重点由组织农民饲养某种畜禽, 转移到组织市场营销和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上。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组织、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领办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 积极培育畜牧业合作经济和中介服务组织, 探索新的组织形式,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使分散的养殖户通过协会、合作社等组织结合起来, 尽快提高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3.5 加强管理, 狠抓落实, 搞好项目建设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8
摘 要 健身气功自2003年走进高校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省普通高校名单(86所),而开展健身气功课程的学校只有约1/9,发展不太平衡,但总体来看发展是迅速的,不断有高校的教师在健身气功普及、科研、培训等方面挥发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健身气功本身的功法也在不断的得到增加和创新。通过对四川省近三届参加全国高校健身气功比赛的成绩,以及健身气功在四川省高校的普及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使健身气功在四川省高校得到更卓越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 健身气功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运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截止到今天,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已经创编并推广了九套健身气功的功法。调查显示,我国从事健身气功推广的学校单位目前仅局限于各自传统功法,没有得到完全普及。而且,在高校实施健身气功的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四川省普通高校在近几年的时间内,陆续实现了体育课的选项性开展和丰富的选修课。同时,部分高校专门派送青年教师赴省健身气功中心进行了健身气功课程的功法与裁判法培训。但是,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西南科技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中,部分体育教师依然坚持认为健身气功的练习人群应该针对中老年人,显然是片面的。目前,四川省只有部分高校针对部分专业开设了健身气功的必修课教学,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等方面问题。通过了解四川省本科高校健身气功教学的开展现状,探索其推广策略,对于促进健身气功教学在四川省高校的全面开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丰富健身气功理论,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四川省高校近三年在全国高校健身气功比赛所获成绩
2010年全国首届高校健身气功比赛,四川高校共获得集体赛二等奖5单位次,三等奖6位次,共有6个学校单位参加比赛;获得个人赛第一名2人次,第二名3人次,第三名5人次;全国共有44所高校176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2011年全国第二届高校健身气功比赛,四川高校共获得集体赛一等奖1单位次,二等奖4单位次,三等奖7单位次,共有8个学校单位参加比赛。获得个人赛第一名2人次,第二名4人次,第三名7人次;全国共有54所高校216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2012年全国第三届高校健身气功比赛,四川高校共获得集体赛二等奖7单位次,三等奖5单位次,共有7个学校单位参加比赛;获得个人赛第一名2人次,第二名6人次,第三名7人次;全国共有72所高校28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通过近三年的比赛可以看出,四川省基本还是这几所传统高校在参加比赛,所获得的成绩名次变化基本不大,从第一届全国比赛的44所高校,到第三届的72所高校,增长率达到72.7%。
三、健身气功在四川省高校中的开展状况
四川省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努力做好健身气功进入高校工作。现全省已有10余所高校以专业课、公体课等不同形式在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中开设健身气功课程,得到了众多师生的喜爱与好评。但是相对于四川80多所高校而言,普及率还比较低,同时能够组队参加全国比赛的学校也是老传统的那些学校。通过对西南科技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抽样调查。
现代高校体育大纲课程,主要是以传统的球类等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为大纲内容的运动教学:如三大球:足、篮、排球,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女生类课程:艺术体操、健美操、舞蹈类等课程为主,还有些比较时髦的跆拳道,实用性较强的游泳,智力性的棋牌类开展较少,而对于健身知识,养生方法知识类课程甚少。通过对抽样大学的学生调查发现:仅有5人喜欢健身气功课程,占被调查人数的1.8%。
(一)学生年龄结构
高校大学生大多年龄在20岁左右,正处于生命的旺盛时期,从生命周期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如早上初升的太阳。处于身体发展的巅峰时期,精力充沛,接受新鲜事物强,学习东西快。而健身气功内容相对来讲比球类等运动,缺少运动强度、力度、幅度。健身气功动作的内容基本都是固定不变的“套路模式”,同时,动作速度比较缓慢。而球类等项目运动,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来讲有“目标”——怎么样让球进去更多。
(二)宣传推广模式
目前,健身气功的推广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靠政府在各县区建立站点进行推广,单一支持其开展工作,而不是想跆拳道项目一样,从上到下、甚至到教练都在认真的宣传这一项目。一个项目开展的好坏,仅靠领导是行不通的,就像打仗一样,要取得战场的胜利不仅要有好的指挥同时还要有“好兵”。健身气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虽然经过十余载的开展,这也许就是截至目前,在高校开展状况任然不尽人意的原因。从高校三届参加单位人数来看,呈持续发展趋势,但这只是各学校在比赛前进行集中突击训练而已,常规化、常态化的训练却太少,更不必说,在高校中的普及推广发展了。
四、对策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需求创新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新的套路模式。
(二)提高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加强健身气功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校师资培训基地。
★基金项目:四川省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科研与培训基地课题。项目编号:SCQG2012C034。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 冯存敬.河北省本科高校健身气功的开展现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 曹永跃.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4).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四川旅游发展对策研究05-25
四川光伏产业发展问题08-02
四川省泸州市经济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08-15
四川论文: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07-28
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08-19
四川省规划设计研究院09-01
四川省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申请及办理流程05-26
四川秸秆利用现状08-29
四川通用航空发展分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