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发展政策支持

2024-07-15

四川农业发展政策支持(精选7篇)

四川农业发展政策支持 篇1

通过十年扶贫战略的不断推进,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减少至一个很低水平, 目前, 农村贫困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生态脆弱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地区。这些地区的农牧民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很强。由于山高路远, 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下, 农牧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另一方面, 经常性面临的干旱、洪水、滑坡、雪灾等灾害往往导致农作物或牲畜的受损、减产甚至毁灭, 即使通过外部援助短期脱贫, 也会因下一轮自然灾害的冲击面临返贫的威胁。因此, 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 以农村贫困人口为基本扶贫对象, 以人口、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农村扶贫开发道路成为必然选择。

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对整个西部乃至全国的发展都起着现实和潜在的影响。四川省有贫困人口约六百多万, 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寒藏羌区、攀西大小凉山彝区、川北秦巴山区和川南乌蒙山区等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当地农民长期实行的是一种低层次、高消耗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既不利于生态保护, 也不利于农业生产。要彻底改变这种贫困面貌, 转变扶贫思路, 把脱贫致富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绿色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扶贫的内涵与特征

1.绿色扶贫的内涵

绿色扶贫是在保护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通过建立参与式的绿色扶贫机制, 使更多的农民掌握致富技能, 促进地区绿色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进而帮助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其理念是在扶贫工作中加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绿色扶贫突破了过去把扶贫的目标简单理解为经济上脱贫的局限, 强调扶贫工作要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它是科学发展观在扶贫工作中的体现。

2.绿色扶贫的特征

(1) 绿色扶贫是保护性的扶贫。

绿色扶贫不同于以往掠夺式、高损耗的扶贫方式, 其首先要求保护贫困地区原有环境, 尽量避免破坏环境、滥用资源的发展方式, 着眼区域长远发展, 注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在保留贫困地区原生态文化、保护贫困地区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寻求产业发展;在制定绿色扶贫规划时, 把生态保护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在具体项目实施中, 着重发展绿色项目, 在保护贫困地区环境的前提下, 创新扶贫开发, 不断提升扶贫开发的层次和水平。

(2) 绿色扶贫是可持续的扶贫。

绿色扶贫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扶贫, 在选择扶贫产业和项目时, 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 依靠地方主体参与。绿色扶贫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还使扶贫开发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能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了贫困地区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扶贫是参与式的扶贫。

绿色扶贫提倡以人为本, 在实施过程中更尊重贫困农户的主体地位, 尊重农民个人价值实现, 提升农户的个人能力, 帮组农户自我脱贫。绿色扶贫把从下至上的参与式治理结构的原则融合进中国从上至下的行政组织框架之中, 将贫困人群从被动的受益者转变为经济发展和自我脱贫的决策者, 以及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者、监督与效益的评估者, 将政府、专家和技术人员转变成发展和脱贫的启动者、指导者和支持者。

(4) 绿色扶贫是差别性的扶贫。

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条件不同, 绿色扶贫在扶贫制度安排和政策实施中体现差别性, 优先保障那些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贫困波动大的、地处生态极强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

3.绿色扶贫的基本要求

(1) 生态上可持续。

绿色扶贫要求在扶贫开发过程中, 牢固树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不能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而忽视甚至牺牲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项目选择上, 要把生态环境影响放在突出位置,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扩大, 在发展经济时要关注循环经济、生态农牧业, 最大限度地保护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 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经济上可持续。

绿色扶贫要求为贫困农户提供比较稳定持续的收入, 不仅仅考虑短期利益, 更注重长期的发展。以往扶贫开发主要采取给贫困农户发放补贴方式进行贫困救助, 不能给贫困人口带来比较稳定的现金流, 这种扶贫方式只可能解决一时的困境,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绿色扶贫要求根据当地的特点和比较优势, 选择适合的项目, 在开发扶贫项目的过程中,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注重产业链条的培育与延伸, 有效地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社会发展上可持续。

绿色扶贫要求扶贫开发不仅要体现经济的进步, 更要突出社会的全面进步。一方面, 注重人的权利, 培养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的精神, 注重农户的合作与参与, 注重广大农户对项目收益的分享。另一方面绿色扶贫充分体现扶贫的公益性质与特色, 注重改善人们整体生活质量, 注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四川省率先实施绿色扶贫的内在需求与现实基础

1.四川省率先实施绿色扶贫的内在需求

(1) 经济全面转型的需求。

四川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都面临重大转变,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 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向低碳、节能的绿色经济转型也是经济发展的整体紧迫趋势。这种转型要求四川省发展方式转变, 推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 走生态建设与产业扶贫、保护环境与农民增收协调发展的绿色扶贫之路成为必然选择。

(2) 深化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 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力度逐步加大, 截至2010年底, 四川全省省、市、县三级示范片已建成新村 (聚居点) 2614个, 新建、改建、扩建和风貌改造56.17万户, 启动规划编制和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290个。2010年省市县三级示范片建设财政性资金投入386.86亿元, 带动农民和社会投入476.6亿元。“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在四川省全面铺开。虽然近几年国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每年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中, 涉及农村扶贫问题均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但是受自然条件、生态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制约,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一直滞后。建设难度过大, 资金辐射薄弱, 贫困地区也是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难点所在。随着四川新农村战略的逐步推进, 贫困地区要深化新农村建设, 必须要走绿色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发展的道路。

(3) 巩固灾后重建成果的需求。

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但要实现发展振兴,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灾后重建的政策重心没有及时地由应急性恢复型重建向长远性发展型重建调整, 导致灾区产业重建远滞后于硬件设施重建。水利工程、大型基础设施、生态恢复等时间较长, 扩大就业、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 大多数重灾区都是贫困地区, 也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 灾区的防灾减灾的任务仍然繁重, 地震造成地质环境稳定性进一步恶化,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隐患进一步增多, 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 需要继续深入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在以后产业发展, 项目选择上更要注重生态重构, 环境休养。实施绿色扶贫, 促进灾区群众收入增长, 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预防二次灾害, 是巩固来之不易的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的内在要求。

2.四川省率先实施绿色扶贫的现实基础

(1) 四川省扶贫攻坚已取得重大进展。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 中国农村分布着2亿5千万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 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0.7%。四川省贫困人口2600万, 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0.4%。在三十多年的扶贫工作中, 四川经历了体制扶贫、区域扶贫、攻坚扶贫和综合扶贫各个扶贫阶段, 多种适合省情的创造性扶贫模式, 为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 加速四川省贫困人口的减少起到积极作用。根据中国现行扶贫标准, (1) 四川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000年的1041万下降到2010年的308万, 贫困发生率从2000年15.22%下降到目前的2.17%。《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01~2010年) 》确定的目标任务已经圆满实现。四川省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 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2) 四川省生态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8年、1999年, 四川先后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生态工程。2000~2010年十年期间四川省实施至今, 共退耕还林1336万亩, 建成自然保护区167个, 森林覆盖率达到34.8%, 比1999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10年来, 四川又相继实施了退牧还草、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 在为全国特别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 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四川省相继完成了砍树人到栽树人、单一生态保护到保护与开发并举这两大转型, 随着《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颁布实施, 四川省全面进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发展的新时期。

(3) 前期多样化探索已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 国内外都逐步开始探索尝试绿色扶贫模式, 并取得一些可喜成绩。从1993年至今, 新疆先后与加拿大大使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国际农发基金等国际组织在扶贫领域进行合作, 分别执行了UNDP扶贫小额贷款项目、新疆绿色扶贫项目, 以及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IFAD) 新疆贫困地区农村综合发展等“绿色扶贫”合作项目。广东省林业厅、湖南省林业厅、中国工商银行等政府部门和国有单位已开始试点推动绿色扶贫工程。碧桂园、冠叶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也通过开展绿色产业扶贫项目, 帮助贫困地区发展。

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探索创新扶贫方式, 四川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科技部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发起“中国绿色扶贫”的项目, 帮助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农户用麻风树种子生产生物柴油, 并为这种含油量高的种子开拓市场。2010年, 四川省在加大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 着力培育生态农业, 并启动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试点。此外, 四川省还进一步创新财政扶贫方式, 2006开始至今, 四川省启动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 通过政府投入撬动农民资金互助, 提高了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发展的能力, 实现了贫困村和贫困农户扶贫效果可持续性。

三、财政支持绿色扶贫的建议

1.树立财政支持绿色扶贫的理念

(1) 绿色扶贫是财政扶贫方式的正确选择。

要解决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之间、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促进扶贫的可持续性, 就必须要转变发展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理念, 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把扶贫工作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财政部门就要以协调环境与经济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整合财政资源和政策资源, 建立健全国家支持绿色扶贫的财政体系, 形成目标明确、决策统一、手段协调的绿色扶贫财政政策支持模式。

(2) 财政扶持是开展绿色扶贫的必要条件。

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欠账太多, 自我发展的内生力量弱小, 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难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起飞。所以, 外部力量的扶持是生态脆弱地区走出贫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绿色扶贫离不开国家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帮助, 特别是政府财政扶持是其走出贫困的最需要、最可信赖的组织力量。同时, 保障社会公平, 消除消极分化, 帮扶贫弱群体, 政府责无旁贷。扶贫济弱是政府的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2.建立支持绿色扶贫财政投入制度

(1) 建立财政绿色扶贫专项资金制度。

建立财政绿色扶贫专项资金制度, 资金由国家设立, 用于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的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开展绿色扶贫开发, 以稳定的财政资金来源来支持一些社会效益较好, 有广阔前景, 但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绿色扶贫项目。每年单独安排相应的绿色扶贫资金支出列入经常性预算, 把每年增加的一部分财政收入投入绿色扶贫建设中, 并保持一定增长比例。

(2) 建立财政绿色扶贫配套资金制度。

建立财政绿色扶贫配套资金制度, 省市各级政府对扶贫专项资金进行一定比例配套, 并纳入政府年度经常性预算。提高对贫困地区配套扶贫建设力度, 加强对农村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有效的农业防灾、救灾体系, 提高绿色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3.促进绿色扶贫资金与其他农村发展资金整合

(1) 促进绿色扶贫资金与涉农部门资金整合。

推广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对投入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与其他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 集中投入, 统一管理使用。统筹规划交通、水利、教育、农业、林业等部门资金, 把性质和用途相近的资金进一步整合, 向扶贫重点村建设投入。在坚持上级扶持政策不变、有关单位资金项目管理权限不变、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的前提下, 将本级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业开发资金、民族发展资金、涉农部门专项资金、土地整理资金及其他支农资金实行整合。

(2) 促进绿色扶贫资金与社会力量资金整合。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开发成果受益的主体, 也是扶贫开发投入的主体。新阶段扶贫, 首先要用足用活 “一事一议”政策, 组织农民投工。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前提下, 以资代劳, 按规定将投工折算成现金, 提高农户参与度, 激发农户积极性;其次加强与大型企业、慈善组织等社会机构联系, 取得他们认可和支持, 鼓励个人与企业自愿捐资, 对口帮扶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三是加强与帮扶单位的联络, 赢得更大支持。让全社会都来支持扶贫、参与扶贫, 形成一股强大的扶贫力量。

4.构建多种与其他社会力量合作机制

(1) 政府直接购买社会组织绿色扶贫服务。

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绿色扶贫公共服务制度, 将部分原来本应由政府直接承担的绿色扶贫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一是政府对部分NGO (非政府组织) 已经完成的扶贫项目进行考察, 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对效果不错的绿色扶贫项目支付服务费用。二是政府对将要实施的绿色扶贫项目, 采取招投标的形式筛选出符合条件的NGO, 以合同方式交予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完成, 并根据后者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NGO采取竞争性购买、指令性购买或协商式购买等方式取得扶贫项目, 政府将财政资金直接拨款给非政府组织, 这样一方面政府的资金鼓励NGO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NGO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服务力量, 来弥补政府服务的不足。

(2)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绿色扶贫服务。

政府每年拿出部分绿色扶贫专项资金, 探索和NGO合作开展绿色扶贫工作。政府部门制定评估标准进行筛选, 选择信誉较好、实力较强、技术先进的NGO在贫困地区进行绿色扶贫推广。NGO或者由其他基金会提供一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绿色扶贫项目的开展, 政府提供一部分项目实施资金, 通过两者的合作共同推进项目的开展。

(3) 政府出台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绿色扶贫政策。

四川省及市、县 (区) 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作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的主体, 将负责制定相关实施方案, 承担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作。同时, 财政部门将负责审核项目并将其经费纳入部门综合预算统筹安排, 并及时拨付购买服务所需资金, 确保资金按时到位。财政划拨专门资金, 由民政部门通过电视竞标、专家和社会评审方式, 评选出最优秀、最受贫困地区欢迎的绿色扶贫项目, 对项目实施NGO给予奖励。此外, 成都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披露、公开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相关信息, 包括服务机构的选择标准、选择结果、考评标准、考评结果等, 以加强公众对相关工作的监督。

5.提高绿色扶贫资金运行管理水平

(1) 加强财政绿色扶贫资金整合力度。

针对以往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多、多方争利导致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应该由财政部门牵头, 清晰界定财政及相关部门的职责,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 形成绿色扶贫资金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对来自财政、发改、农牧、水利、扶贫、林业等部门安排用于生态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采取纵向、横向的“打捆”、“拼盘”、“合并”等方式进行归集和安排, 并进一步强化对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建立健全绿色扶贫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 确保资金整合使用安全高效。

(2) 提高财政绿色扶贫资金规范程度。

全面推行绿色扶贫资金公示制度。在中央和省一级, 要对扶贫资金分配原则和标准进行公示, 在县一级, 对确定的贫困村、年度计划实施的项目、扶贫资金使用标准进行公示。全面推行绿色扶贫资金的专户管理和集中报帐制度。结合公共财政管理的改革, 在县级对扶贫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和集中报帐, 对专户中资金的存入和转出的定期检查可以和资金使用方向、资金到位的监测结合起来, 分析扶贫资金投入情况。全面推行绿色扶贫项目验收制度。项目验收可以分层进行, 对不同规模项目制定不同验收等级。所有使用扶贫资金实施的项目, 都应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和对公众公示, 接受公众质询。试点第三方机构评估制度。

摘要:贫困地区大多处于生态脆弱地区, 传统扶贫开发只顾眼前利益, 专注经济发展, 忽视生态保护。要解决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之间、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就必须转变思路, 积极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途径——绿色扶贫。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应是绿色扶贫的主要推动力量。从财政角度出发, 研究分析绿色扶贫的必要性, 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政策与建议, 探索建立绿色扶贫机制,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对财政转变未来扶贫方式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绿色扶贫,中西部地区,财政支持

注释

1 根据2008年确定的农村人均纯收入 1196元的贫困标准。

四川农业发展政策支持 篇2

50、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规定有哪些?

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农业法》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省委、省政府规定各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20%用于农业、5%用于扶贫,要确保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51、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补贴项目有哪些?

一是国家出台了支持农业发展的各种补贴政策。主要补贴项目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补助,粮食、油料、生猪、奶牛生产大县奖励补助。二是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体现了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三是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扶持生猪、奶业、油料生产发展的扶持政策,支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四是支持农业新品种繁育和新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五是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支持社会责任感强、能够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六是退耕还林政策,奶牧还草工程,飞播牧草、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和草原灭鼠等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

七是防灾减灾、动物防疫、对农业生产救灾的支持政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农林、畜牧、水产业健康持

续发展。

八是有关部门将继续落实国务院出台的能繁母猪补贴、政策性保险,奖励生猪养殖大县等政策,完善应对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政策。

(一)粮食直补政策

52、什么是粮食直接补贴?

粮食直接补贴是国家财政把原来补贴在粮食流通环节的粮食风险基金,拿出一部分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种粮农民直接给予的补贴(简称“粮食直补”)。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补贴政策坚持向产粮大县、种粮大户倾斜的原则,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农民多种粮。

53、粮食直补实施范围是什么?

2004-2006年我省粮食直补实施范围为32个粮食生产县种粮农民。2007年增加到64个产粮大县。

54、粮食直补的品种有哪些?

陕西省粮食直补的品种有小麦、稻谷和玉米。

55、粮食直补的补贴标准是什么?

陕西省2004年到2006年,实行粮食直补的32个县补贴标准为一县一标准。2007年扩大直补范围到64个县,新增的32个县每亩补贴8元,原来32个县每亩补助标准超过8元的按原标准执行,每亩补助标准不足8元的提高到8元。

56、粮食直补的兑付方式是什么?

我省为了进一步理顺财政对农民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规范资金管理程序,减少发放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粮食折现和生活补助等涉农补助资金,通过一折通存折向农户发放。农户收到存折后,持存折、个人身份证到指定的储蓄所领取补贴。离乡镇农业银行营业所或农村信用社较远,不方便农民取款的,由财政所直接发放补贴现金。但是,无论以哪种方式发放,都必须由农民签收,不得由乡(镇)部门和村(组)集中代领转付,也不得抵扣任何款项。

57、粮食直补的监管要求是什么?

为保证粮食直补资金能及时、如数地落实到农民手中,直补政策明确要求:一是县(市)人民政府要做好农户到村(组)、村(组)到乡(镇)、乡(镇)到县(市)的粮食实际种植面积的基本数据统计、核实和汇总工作,并以村(组)为单位,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实行村级公示制度,每个农户的补贴面积、享受补贴的粮食数量、补贴标准、补贴金额都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的兑付,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三是必须向种粮农民发放《粮食补贴通知书》,把粮食直补的有关政策向农民解释清楚。

(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58、什么是国家农资综合补贴?

农资综合补贴是国家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适当弥补种粮农民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种粮农民直接给予的补贴。

59、农资综合补贴对象是什么?

农资综合补贴的补贴对象是,全省范围内的种粮农民(含国有农场的种粮职工)。

60、农资综合补贴的兑付方式是什么?

原则上要求采取“一卡通”或“一折通”的形式将补贴资金直接兑付到户,为种粮农民领取补贴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61、农资综合补贴发放依据是什么?

以2002年省税改办核定的计税面积为基础,剔除半年内不能恢复粮食生产的经济作物(譬如:园艺产品、水产品、林木产品)面积、日光温室面积、征占用的耕地面积确定。从2008年起,逐步过渡到按实际种粮面积补贴(不考虑复种面积)。62、农资综合补贴的公示规定是什么?

县、乡财政部门负责对每个农户补贴情况进行村级公示后,给农户发放补贴书,并将补贴资金兑付给种粮农户。

(三)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 63、什么是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盲目施肥普遍,部分地区过量施肥严重,化肥利用率不高,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也污染环境的实际情况,2005年财政部设立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即在对土壤的营养成分进行测试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状况施用配方施肥。

64、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对象是什么?

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对象是承担测土配方施肥任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依照配方加工配方肥的企业等。65、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内容是什么?

对补贴对象进行土壤采样、测土、配方、配肥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给予适当补贴。

66、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标准是什么?

测土配方和土壤采样环节的补贴按照实际需要给予适当补助;仪器设备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适当添置,用于仪器设备的补贴原则上不超过财政补贴资金的30%。项目管理费按补贴资金的2%提取。

(四)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

67、中央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原则是什么?

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按照“测算到县、拨付到县”的原则进行奖励。奖励入围的县原则上一定3年不变,但实行动态监测,对监测结果显示不符合产粮大县条件的,中止奖励资格。68、中央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入围条件是什么?

奖励入围条件以县为单位,1998年至2002年5年平均粮食产量大于4亿斤,且粮食商品量大于1000万斤;对达不到上述条件,但对区域内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对粮食供求产生重大影响的县,由省级财政部门牵头,会同省级农业等部门提出意见,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财政部认可后,也可纳入奖励范围。

69、中央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的拨付程序及用途是什么? 根据奖励入围条件选定产粮大县后,按奖励因素及各自所占权重和奖

励系数计算,将奖励资金直接分配到产粮大县,并对奖励入围情况予以公布;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拨付到省级财政。省级财政在收到奖励资金后,必须在两周内拨付到县级财政,不得截留挪用;奖励资金作为财力性转移支付,由县财政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不得违规购买、更新小汽车,不得新建办公楼、培训中心,不得搞劳民伤财、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

70、中央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如何管理与监督?

中央对奖励入围的产粮大县原则上一定3年不变,但实行动态监测。由省级财政部门牵头,会同省级农业等部门建立对产粮大县的动态监测制度,对分县的粮食生产等基础数据实行动态管理,跟踪基础数据的变化;中央财政对地方上报的基础数据资料和奖励资金拨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经查实有违规行为,中央财政将扣减奖励资金;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享受奖励政策的资格。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中止奖励资格:一是监测结果显示不符合产粮大县条件的;二是弄虚作假,冒领补助的。

(五)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政策

7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政策规定是什么?

中央财政设立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农区和牧区防治蝗虫、小麦条锈病、水稻病虫害等传染性强、对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重大病虫害所需费用。

7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的用途是什么?

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用于防治所需农药、机动喷雾(烟)机、燃油、雇工和劳动保护用品支出。

7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资金的补助程序是什么?

省级农业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受灾情况提出资金方案申请,联合报送农业部、财政部。财政部根据农业部审核意见,将补助资金拨付省级财政部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所需农药、设备,除用于紧急救灾外,应由省级农业(畜牧)部门、财政部门统一实行政府采购。

(六)良种补贴类 74、什么是良种补贴政策?

国家为了鼓励农民使用优良品种,加快优良品种推广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对农民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青稞等作物进行良种补贴。75、国家良种补贴的范围是什么?

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在全省(区、市)实行全覆盖。油菜良种补贴在汉中、安康地区实行冬油菜全覆盖,边角地、新开荒地种植的油菜不享受补贴。

76、良种补贴的对象和标准是什么?

国家对生产中使用农作物良种的农民(含农场职工)给予补贴。2010年良种补贴标准是:早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10元/亩;中稻(一季稻)、晚稻、棉花15元/亩。77、良种补贴资金发放程序是什么?

采取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的,实行公开推介良种,落实种植面积,农民自愿购种。乡镇财政所直接向补贴对象兑付补贴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给农民。

采取差价供种补贴方式的,省级农业、财政部门组织招标采购良种,中标单位实行统一供种,良种补贴实行差价供种,购种农民按折扣价付款,供种单位登记销售折扣清册,购种农民签字确认。严禁省级以下农业或财政部门组织招标。省级财政部门在开标后按招标确定的供种量预拨70%补贴资金,根据农业部门逐级审核确定的供种清册和无种子质量问题书面意见,与供种单位结算其余30%的补贴资金。

(七)政策性农业保险 78、什么是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者用支付小额保险费的方法,把农业生产过程中因灾害事故造成的农业财产损失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的一种制度安排,简单地讲,农业保险就是花小钱,保大灾,一旦遭受灾害,保险赔偿就能迅速帮助恢复生产,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79、什么是政策性农业保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开展的由财政部门提供保费补贴的特定农作物、特定养殖品种的农业保险。农业生产者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部门将帮助分担一部分保费,减轻农业生产者的缴费负担。80、目前我省开办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哪些险种?

目前我省开办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政策性奶牛保险、政策性苹果保险、政策性大枣保险、政策性设施蔬菜“银保富”保险。

81、能繁母猪保险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我省自2007年起在全省开展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目前实行的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每头能繁母猪需缴纳保费60元,财政部门承担48元,养殖户支付12元,一旦发生保险单规定的保险事故,每头能繁母猪最高可获赔1000元。

82、奶牛保险的具体政策内容是什么?

我省自2008年起在全省开展政策性奶牛保险,目前实行的政策性奶牛保险有三个档次可供选择:(1)每头奶牛需缴纳保费180元,财政部门承担108元,养殖户支付72元,一旦发生保险单规定的保险事故,每头奶牛最高可获赔3000元。(2)每头奶牛需缴纳保费240元,财政部门承担144元,养殖户支付96元,一旦发生保险单规定的保险事故,每头奶牛最高可获赔4000元。(3)每头奶牛需缴纳保费360元,财政部门承担216元,养殖户支付144元,一旦发生保险单规定的保险事故,每头奶牛最高可获赔6000元。83、苹果保险的具体政策内容是什么?

我省自2007年起在部分地区开展政策性苹果保险试点,每年年初确定当年试点地区。我省目前实行的政策性苹果保险,每亩苹果需缴纳保费80元,财政部门承担40元,种植户支付40元,一旦发生保险单规定的保险事故,每亩苹果最高可获赔2000元。84、大枣保险的具体政策内容是什么?

我省自2009年起在部分地区开展政策性大枣保险试点,每年年初确定当年试点地区。我省目前实行的政策性大枣保险有三个档次可供选择:(1)每亩大枣需缴纳保费24元,财政部门承担16.8元,种植户支付7.2

元,一旦发生保险单规定的保险事故,每亩大枣最高可获赔400元。(2)每亩大枣需缴纳保费42元,财政部门承担29.4元,种植户支付12.6元,一旦发生保险单规定的保险事故,每亩大枣最高可获赔700元。(3)每亩大枣需缴纳保费60元,财政部门承担42元,种植户支付18元,一旦发生保险单规定的保险事故,每亩大枣最高可获赔1000元。85、设施蔬菜“银保富”的具体政策内容是什么?

我省自2009年起在部分地区开展政策性设施蔬菜“银保富”保险试点,每年年初确定当年试点地区。我省目前实行的政策性设施蔬菜“银保富”保险,每亩设施蔬菜标准日光温室大棚需缴纳保费400元,财政部门承担280元,大棚经营者支付120元。参加设施蔬菜“银保富”保险,大棚经营者可以将保险单到银行抵押申请按照每亩1万元获得农业生产贷款(投保多亩的按户最高不超过5万元),以解建棚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一旦发生保险单规定的保险事故,每亩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棚体损失最高可获赔1万元,大棚经营者自身因遭受意外伤害事故而致身故、残疾、烧伤最高可获赔2万元。86、如何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

广大农户可自愿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到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人保财险”)在各试点市(县、区)的营业机构进行投保,或直接拨打“95518”服务专线电话,提出您的保险需求,接线人员将为您咨询并安排业务人员上门为您办理投保手续。87、参加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后出险受损怎样申请赔款?

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户出险受损后,不能被动的等保险公司赔偿,而要积极采取自救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同时保护好现场,尽快通知所在乡、村(或协管员)相关投保组织报案或直接拨打中国人保财险服务电话专线“95518”(24小时开通)报案,并积极协助保险公司进行现场查勘,同时提供保险单正本(或保险凭证)、防疫记录,农户还要提供损失情况说明及损失清单,在投保组织者的帮助下,积极向气象、防疫等职能部门报告,以便取得出险证明。

(八)现代农业支持政策

88、什么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

2008年起,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发展粮油生产和优势特色、安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四促进、两带动”。即:促进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明显提高;促进农产品区域和品种结构明显改善;促进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促进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中央财政要求粮食主产省限3个主导产业,非粮食主产省限2个主导产业。中央财政宏观指导,由省级自主选项,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一、两个关键环节,不能面面俱到,引导整合资金和社会资金集中投入主导产业项目区,带动周边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目前,我省选择的是苹果和生猪两个主导产业,2010年陕西省确定了36个现代农业项目县和2个省级项目区,每年采取动态方式确定项目县和项目区。

89、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区建设内容有哪些?

高产创建就是以粮棉油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集约项

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万亩示范,促进平衡增产,全面提升我国粮棉油作物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优势特色高效安全的农产品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发展。2010年,在全国选择粮棉油生产大县,建设5000个粮棉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其中粮食作物4380个,油料作物370个,棉花250个。(1)粮食作物

水稻:建设2000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每县2个。创建目标:万亩集中连片单季稻亩产700公斤,双季稻亩产900公斤。

小麦:建设1000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每县2个。创建目标:万亩集中连片亩产600公斤。

玉米:建设1000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每县2个。创建目标:万亩集中连片亩产800公斤。

大豆:建设180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每县1个。创建目标:带动示范县大豆亩产较上年增5%以上。

马铃薯:建设200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每县1个。创建目标:万亩集中连片亩产2000-3000公斤。(2)油料作物

油菜:建设270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每县1个。创建目标:带动示范县油菜亩产较前三年平均亩产增5%以上。

花生:建设100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每县1个。创建目标:带动示范县花生亩产较前三年平均亩产增5%以上。(3)棉花

建设250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每县1个。创建目标:万亩集中连片亩产100-150公斤。

项目资金在使用范围上,要紧紧围绕粮棉油高产创建目标,重点用于技术推广补助、专业化服务补助、物化补助、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补助等。具体如下:

(1)技术推广补助。主要用于对项目区开展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编制集成技术体系及技术实施方案,编印技术培训及宣传资料。(2)专业化服务补助。主要用于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耕种收、病虫草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

(3)物化补助。主要用于对示范户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关键环节物化技术产品补助。

(4)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补助。主要用于为项目区提供品种、技术、产销等各项信息服务,促进技术普及,提高项目效益;用于测产验收、资料归档、工作考评等。90、什么是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

2009年,我省启动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按照规划,到2012年陕西省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650万亩,年产量达到1470万吨。全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板块推进、规模发展的模式,逐步形成陕北以日光温室为主、关中以日光温室和大棚为主、陕南以大棚为主的三大设施蔬菜产业带。

在全省选择条件适宜的县建设设施蔬菜,其中日光温室每亩补贴2000元;设施大棚每亩补贴750元。选择13个设施蔬菜示范县,每县建设120

亩日光温室,每个日光温室补助1.5万元,建设160亩大棚,每个大棚补助0.3万元。每1000亩设施蔬菜建设1个育苗点。91、我省设施蔬菜“银保富”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银保富”是我省利用信贷政策和保险产品,对符合政策的重点农业产业进行金融支持。农户每建设一个标准化大棚,将获得省财政补贴2000元,如资金不足,农户可通过设施蔬菜“银保富”来解决。陕西省设施蔬菜“银保富”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农户首先对设施蔬菜进行投保,每个大棚保费为400元,保额为1万元,保险期限一年,投保农户承担费用的30%,省财政补贴70%。凡符合建造技术要求,能正常使用的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或连体大棚、玻璃温室、智能温室均可作为保险标的。单栋大棚面积小于300㎡的,或新建造价低于5000元的弓形棚,以及其他简易大棚不在此次保险标的之内。

农户持保单可向银行申请1万元的贷款。如遇火灾、爆炸、暴风雨、冰雹等造成的大棚损失,或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事故而致身故、残疾等原因的,保险公司将给予理赔。按照规定,申请贷款的额度以户为单位,每一栋标准日光温室大棚的贷款不超过1万元人民币,经营多栋的每户最高不超过5万元。贷款期限为一年,贷款人需要展期且续办大棚综合保险的,可申请展期一次,展期期限从贷款到期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一年。目前,这一政策在我省蔬菜设施较集中的部分市县进行试点。

(九)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92、什么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国家针对“九五”、“十五”期间,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减少且老化严重,致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年徘徊的不利形势和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发展阶段,为鼓励和支持农民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台的对农民(农场职工)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农机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并将其上升为全国“两减免三补贴”重要惠农支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支持力度。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补贴政策已覆盖全省涉农县(区、农场)。补贴的机具种类由最初的4类13种,增加到2010年的12大类30个小类120个品目。93、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对象是什么?

农机补贴对象为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农场职工)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的农机服务组织以及取得当地工商登记的奶农专业合作社、奶畜养殖场所办生鲜乳收购站和乳品生产企业参股经营的生鲜乳收购站。94、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标准是什么?

一是原则上按不超过机具价格的30%的标准进行补贴;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关键农机化技术措施,必要时新机具推广最高可按其价格的50%予以补贴;四个地震重灾县补贴比例提高到50%。

二是单台补贴标准不超过5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

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提高到12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甘蔗收获机、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20万元。三是同种类同规格的产品实行统一定额补贴。95、农机具补贴的机具种类有哪些?

补贴机具种类包括:耕整地机械(旋耕机、微耕机、铧式犁、深松机)、种植施肥机械(穴播机、免耕播种机)、田间管理机械(喷雾机、杀虫灯)、收获机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青饲料收获机)、收获后处理机械(脱粒机、简易保鲜储藏设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碾米机、茶叶杀青机)、排灌机械(潜水泵、喷灌机)、畜牧水产养殖机械(饲料搅拌机、增氧机)、动力机械(拖拉机)、农田基本建设机械(挖掘机、挖坑机)、设施农业设备(卷帘机、保温被)和其他机械(固液分离机)等。

96、农机具补贴的手续如何办理?

农民购买补贴机具时须携带身份证或户口簿等有效证件向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后确定补贴对象并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农民选购机型,确定购置产品,与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签订补贴协议;在补贴协议规定的时限内,购机者携带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和补贴协议向供货企业缴纳差价款购机。

97、农民应该到哪里购买补贴农机具?

购买补贴产品需到省农机局公布的补贴产品经销企业处购置。农民可

异地办理申请补贴手续,可跨区域自主选择补贴产品经销企业。也可到农机超市购机。

98、农民购买补贴农机具如何结算补贴?

享受补贴机具实行“差价购机,统一结算”,也就是购机者,只需缴纳扣除国家补贴后的差价款即可。如:1台农机补贴产品的价格(农民与经销企业商定的)是10万元,国家补贴3万元,购买时仅需缴纳7万元就可以提货了。国家补贴的部分,由省农机局统一与供货企业结算。99、农民购买补贴农机具可否转卖?

农民购买了补贴机具,就要遵守在“购机补贴协议”做出的承诺,原则上两年内不得擅自转卖或转让所购补贴机具。此项规定是为防止有人利用差价倒买倒卖补贴机具,套取国家补贴专项资金,扰乱农机市场正常秩序的现象发生。

100、农民购买补贴农机的数量有何规定?

为鼓励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户发展,从今年起,对购机者年度内补贴购机台数不做数量限制。

101、对推进主导产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型机具的补贴政策有哪些? 在推进主导产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抓住关键环节,集中力量突破,带动面上发展。一是在粮食生产机械化方面,将玉米机收这一薄弱环节放在首位,将补贴标准由30%提高到40%多。二是在果业主产区,对果业生产县重点补贴推广果园耕作机械、杀虫灯、果树修剪机,果园耕作机械。三是在畜牧生产大县,集中补贴资金,重点发展青储饲料收获机、饲料混合机组、自动饲喂机、饲草加工机械、挤奶机(储

运奶罐)、固液分离机,饲草加工(揉丝)机械。四是在设施蔬菜基地县,重点补贴大棚卷帘机、保温被、加温炉、耕作机械等。五是在茶叶生产大县,重点补贴推广茶园修剪、采茶机械及清洁化加工生产线,提升茶叶品质,促进我省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旅游:政策支持行业高速发展 篇3

1、“旅游+ 互联网”有望创造“3 个1 万亿红利”。

2、行业高速增长,业绩良好,市值迅速扩张。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9 月20 日中国“旅游+互联网”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提出,未来5 年,中国“旅游+ 互联网”有望创造“3 个1 万亿红利”——基于旅游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建设的1 万亿元需求红利、基于在线旅游交易的1 万亿元市场红利和基于各种产品和模式等创新带来的1 万亿元增值红利。国家旅游局于9 月21 日面向全国各地方旅游主管部门下发了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及重点行动等。

中秋和国庆长假即将来临,板块近期走势强劲。在“旅游+互联网”和小长假效应的带动下,我们认为旅游个股及板块有望迎来阶段性投资机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年初至9 月22 日板块涨幅64.1%,排在中信29 个子行业的第一位。我们认为板块市场表现强劲,一方面源于行业年15%的高速增长和上市公司良好的业绩,另外则源于在互联网浪潮下,整个板块上市公司纷纷寻求外延拓展发展,从而带动市值迅速扩张。短期建议关注景区类公司,中长期建议重点关注免税、演艺、在线旅游和出境游等子板块发展。上市公司标的方面,短期我们推荐景区类的括张家界、丽江旅游、峨眉山和桂林旅游等公司,稳健蓝筹股推荐中国国旅;中长期,我们维持推荐腾邦国际、宋城演艺、众信旅游和易食股份等子板块成长类龙头公司。

四川农业发展政策支持 篇4

但同时也应看到, 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省最大的省情,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两少、两弱”特征明显。两少:①财政投入总量偏少。以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为例, 2011年, 已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持续稳定增长的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 实现“两个翻番”的目标。从2012年的情况来看, 21个市 (州) 加上59个扩权县 (市) 本级农业财政专项投入总和还未达到省级专项投入水平, 财政投入上依靠上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格局未发生根本转变, “等、靠、要”思想明显。②农民增收渠道偏少。贯彻落实2013年初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的工作部署, 即在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增加1000元以上, 从增收结构分析来看, 当前财产性收入尚属于破题阶段, 确权颁证后增加财政性收入试点成效有待进一步发挥, 农民转移性收入上升空间较小, 依靠普惠制补贴带动幅度仅在100元左右, 剩余的900余元增收任务需从家庭经营收入和务工收入着手, 在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尚未成熟、劳务输出资源接近枯竭的今天,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稳定就业任务形势异常艰巨, 拓展农民持续增收渠道的难度加大。两弱:①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中低产田比重大, 全省人均有效灌面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 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0%, 高产农田面积仅占44%, 特别是以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革命老区为代表的广大贫困农村, 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②农业社会化、公共化服务能力薄弱。目前, 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等方面的问题突出, 多数服务组织功能比较单一, 往往注重产前、产中服务, 忽视产后服务, 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以及农业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仍然比较缺乏。公益性作用体现不充分, 主要是技术推广、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等公益性服务不健全, 多数服务组织只能提供零散式的服务, 不能有计划的提供系统服务, 服务水平亦不高。同时,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由于人员、设备等能力不足, 只能向农民提供层次较低的服务, 不能适应目前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和农民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基于上述分析, 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农业农村保护制度的基本思路, 必须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增活力”的工作目标, 把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作为基本着力点, 把优化政策导向、健全支持保护体系作为主要政策支撑, 以此联动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路径探索建议:

一、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做强农业发展支持保护根基

1.做大投入规模

资金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强化农业基础, 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 推动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 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2012年, 全省“三农”支出达到2537亿元, 与2008年相比, 年均增长27.5%。但是, 这些资金尤其是其中的生产项目资金, 大多是中央和省财政的投入, 县级财政除了保障农口机构人员工资等基本支出外, 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多甚至是欠缺。2013年, 省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达305.11亿元, 增长21%;“三农”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总额的比重达29.1%, 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确保了总量增加、比例提高。从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要求看, 仅仅依靠上级转移支付, 解决不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课题, 需多点着力, 确保总量做大, 保障有力。重点在于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目标, 督促各市、县持续加大本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解决好区域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农业、农村、农民重点问题。同时, 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按照《农业法》、《四川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投入考评激励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 从投入的总量、增量、增幅以及占本级支出的比重4个方面加大考评力度, 确保各市、县足额落实对“三农”的投入。总之, 要着力于调整优化支出结构, 切实增加中央和省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增加基金投入。

2.创新金融扶持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血液”, “三农”的弱势地位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三权”不具有抵押偿还功能的特点, 亟待政策性金融的强化。在确保惠及“三农”的前提下, 应加强农村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 完善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宽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 强化商业银行的支农社会责任, 继续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大力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综合运用财政政策杠杆, 积极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 按照“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 采取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助方式, 引导各地加快推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 积极支持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拓展担保业务品种, 拓宽反担保范围, 探索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联保互保等, 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发展。

3.引导撬动社会资本

深入挖掘社会资金潜力, 聚集各方面力量, 共同构建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产业发展中, 完善推广“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 (含超市) +专业合作社+农户”、“园区+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 吸引龙头企业、业主、大户等社会资本的投入, 着力构建财政资金、社会资本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同时, 积极探索将农村经营性设施推向市场, 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完善和强化“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继续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 推行民办公助,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探索财政资金、土地出让金与银行及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合作成立现代农业投资基金的机制。

二、优化政策导向, 做强农业发展支持保护平台

1.完善转移支付政策, 夯实底部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 重点在转移支付政策的建立健全。近年来, 四川省财政一贯坚持财力下沉的政策取向。自2007年以来的5年间, 中央和省对市、县的各类转移支付补助总量达到1.16万亿元, 年均增长24.3%, 是上个5年的3.75倍。但县与县之间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 为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省财政将继续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 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体系, 充分发挥转移支付有效调节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差距的功能。对财政保障中可以纳入标准需求测算、使用范围市县自主的补助资金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按照“创新机制、分层保障、统筹协调、强化绩效”的基本思路, 补足市、县基本需求缺口,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提升发展能力, 为市、县政府保证政权机构运转、满足公共保障需求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能力。对财政保障中具有特定政策目标、使用范围相对明确的补助资金纳入专项财力转移支付, 按照“明确方向、额度下达、项目备案、绩效挂钩”的管理要求, 赋予市县政府自主的项目决策权和明确的管理责任。对财政保障中政策目标单一、使用范围明确具体的补助资金纳入专项转移支付, 按照“分级负担、分类指导、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管理要求, 推进因素测算、竞争立项、据实据效等绩效分配改革, 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此推进区域平衡发展, 促进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确保市、县有足够的财力和自主权保障“三农”支出, 解决好统筹城乡发展亟需保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完善支撑发展的差别化政策, 促进区域发展

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规划, 研究制定支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差别化政策, 在财政支持“三农”发展上更加突出规划引领、差异支持的核心工作导向。强化规划引领理念, 围绕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区域规划布局, 督促市、县按规划及产业布局统筹申报项目, 按项目安排资金, 以规划引领涉农资金的重点投向, 促进各项涉农资金的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 引导各类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完善专项财力转移支付改革, 积极引导支出成本差异、可调控财力、公共服务水平等指标因素, 对市、县基本支出需求、民生保障需求、促进发展需求等进行分类测算, 实行分层次保障, 逐步缩小地区间转移支付水平差异。此外, 还应制定差异化支持标准。由于项目实施地点、受益对象规模、分布范围、地形地貌、财力状况等客观条件差异, 导致不同地区建设相同的工作内容时存在差异较大的支出成本, 在制定专项补助标准时, 应着力于充分考虑地区差异、财力状况等多种因素, 合理确定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资金补助政策。在资金扶持上, 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支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和秦巴山区、乌蒙山区、藏区连片扶贫开发, 提高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保障能力, 促进贫困地区协调发展。

3.完善民生保障政策,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民生连着民心, 民生就是责任。应着力于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 继续集中公共财力、公共资源实施重大民生工程, 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 确保全省财政民生支出比例稳步上升, 特别是应重点抓好广大群众最盼望解决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安居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努力实现城乡人民群众生活的普遍改善。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覆盖。巩固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 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巩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将农村医疗保障重点向大病转移, 逐步提高大病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支持农村文化示范县、乡、村的培育。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机制,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恢复保护、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的实施, 强化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防治, 加强城乡绿化, 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三、夯实发展支柱, 做强农业发展保护支撑

1.构建促农增收支持体系

强化“多予”, 努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在积极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畜牧良种补贴、林业补贴等现有惠农补贴政策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适度提高补贴标准、拓宽补贴范围等政策。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的增收, 特别是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 扩大覆盖范围, 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强化技能培训, 在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能型、创业型专项培训项目为重点,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积极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 推广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用工企业培训、合作组织培训等有效方式, 提高农民工技能, 稳定农民工就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产业发展中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营销体系等, 推动其实体化经营。同时, 积极探索将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基地、营销体系建设形成的资产量化到社员, 作为农民的资本参与到产业化发展和经营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突出以确权颁证为基础, 以还权赋能为核心, 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 大力推进以土地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产权明晰化, 尽快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积极探索财政支农投入形成的资产量化到户的具体方式, 让资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物权保障。

2.构建产村相融的支持体系

成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把成片产业基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注重区域协调, 支持发展特色产业, 重点加快实施粮油生产能力建设和民族地区粮经生产能力建设工程, 推进“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钱”的高产高效基地建设, 抓好粮食生产发展, 保障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建设重点县的培育和提升, 引导带动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和渠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推进“全域灌溉”试点县和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继续实施“1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和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 加快田网、渠网、路网建设, 实现“三网”综合配套,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支持新农村成片推进, 坚持把新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形式, 继续安排专项资金, 引导各地加大投入, 在做好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和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合理规划布局新村 (聚居点) , 连片成带建设新农村, 逐步构建县城、中心镇、新村、新农村综合体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

3.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

加大投入力度, 统筹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支持整合资源建设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 支持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水稻机插机收等作业服务。引导专业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 推动建立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林、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投入, 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完善监管制度和协调机制, 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 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围绕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 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统一的农村经济综合信息共享平台, 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 重点通过加大投入力度, 支持防汛抗旱、农业生产救灾、森林草原防火、病虫害防治, 巩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成果, 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加快发展, 提升人工降雨防雹在防灾减灾和服务农业生产的作用与能力, 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4.构建农业社会管理支持体系

四川农业发展政策支持 篇5

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明确指向、突出重点;市场导向、遵循规则;协调配套、提高效能”的原则,现阶段我国构建以价格支持为基础、以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体系,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补贴支持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强农惠农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途径。为此,我们建议:

一、积极探索建立重要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

建议对重要农产品实行稳定价格带措施,其基本作用机制为,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最低保护价时,为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政策执行机构按照最低保护价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农产品;当市场价格高于最高干预价格时,为保证市场平稳运行,政策执行机构将农产品储备投放市场,增加供给、平抑价格;当市场价格处在稳定价格带以内,政府对价格不采取干预措施,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价格。如政府掌握的储备不足,可以通过紧急进口等措施增加市场供给,使价格稳定在可控范围内。

二、稳妥推进差价补贴措施试点

由于大豆、油菜籽国内供需缺口较大,进口依赖严重,对外开放度高,现行临时收储措施的托市保价效果较为有限,难以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对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产品的托市调控应把握好如下几点,第一,必须充分考虑其国内产需缺口大、对外开放度高的特点,注意防止出现进口抵消调控效果的“漏损效应”;第二,要尽可能减少对市场机制的扭曲;第三,补贴应合理适度,既要保护农民利益,又要财政能够承受;第四,要利用冬闲田资源,既鼓励扩大油菜生产,又避免与粮争地;第五,要符合加入WTO的承诺。

三、研究设计针对重要产品、关键环节的专项补贴措施

第一,水稻专项补贴。建议以水稻作为试点,抓紧研究与农民种稻面积或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的水稻专项直接补贴。可考虑采取如上所述的差价补贴,或价外加价(即在水稻最低收购价基础上,另外加价补贴农民)等办法,与已有的最低收购价、种粮补贴相配套,建立鼓励水稻生产的政策支持新机制,缓解水稻供需紧张矛盾。

第二,专业农户补贴。对粮食主产区经营耕地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如30—150亩),且主要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按粮食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种植规模较大的商业化农户(如150亩以上),由于能够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因此不纳入补贴范围。

第三,农业信贷利息补助。建议采取项目申请的方式,对专业农户用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自主投资,给予定额的直接投资补助;对商业化种粮大户,给予信贷利息补贴或者提供低息贷款。

第四,农业环保补贴。以粮食主产区的专业农户为补贴对象,对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方式(例如,使用有机肥或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等)导致的损失给予一定补贴。

四、进一步完善现行补贴政策措施

对目前正在实施的补贴措施,要在系统评估政策综合效果、总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与操作办法,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及执行过程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抓紧完善。

第一,市场机制被弱化,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向逐步增强。一方面,国家近年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另一方面,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等干预性收购掌握了市场上的大部分粮源,粮食市场供应依赖于政策性粮源的拍卖,形成了政府调控政策主导着粮食市场基本走向的格局。

第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溢出效应”引发不合理的市场预期,可能加剧粮食市场波动的风险。如近几年连续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形成了粮价“只涨不跌”的市场预期,改变了农户、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等主体的行为,农户惜售心理日益增强、售粮节奏出现明显变化,购销企业因为有最低收购价格托底敢于囤积居奇、待价而沽。而市场上的粮食流通量大幅度减少,导致加工企业对政策性粮源依赖加重,市场对调控政策变化越来越敏感,极容易引起恐慌性抢购等不利于粮食市场稳定的行为。

第三,玉米临时收储以及小麦与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设计,将单一执行主体调整为多元主体。其目的在于增强托市机制,减少托市收购对市场的扭曲作用。但政策实际执行表明,多元主体确实有利于强化托市机制,支撑粮价上行,但并没有减少市场扭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市场的控制,增强农民和下游企业的不稳定预期,提高政策执行与监督成本,增加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二)改进临时收储措施

20,采取多元主体参与临时收储措施,通过一次性运输费用补贴,鼓励和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到东北产区收购玉米、大豆,在南方油菜籽产区收购油菜籽。政策执行结果表明,部分参与临时收储的经营性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市场价格低于临时收储价格时,并不进行托市收购,多是徘徊观望;而当市场价格回升到临时收储价格之上时,为获取国家的费用补贴纷纷抬价抢购,进一步推动价格快速上涨,形成逆向调控效应。由于流向多元主体的临时收储粮食,粮权不属于国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临时收储措施,首先,必须坚持“单一”政策执行主体政策,避免多元主体分化政策效果;其次,建立制度化的政策启动与退出机制,防止政策操作的随意性;第三,探索建立临时收储与调控储备一体化操作机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三)加强和完善直接补贴措施

对今后新增的直接补贴,要建立与农民实际种植面积挂钩的政策机制。其关键是,抓紧建立“农业补贴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该信息系统包含全国各个农户土地承包与种植面积的地理信息基础性数据,能够准确甄别和确定各农户的产量、种植面积等情况。有关部门应充分应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农户承包地登记、确权及农业普查等工作,率先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以农户为单位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种植面积基础数据库和土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为今后开展各类政策性补贴、农业保险、粮食估产等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四川农业发展政策支持 篇6

一、四川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四川省发展林药具有独特优势。四川省是全国森林资源大省,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四川省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高涨。初步统计,2012年全省林下经济共实现产值360.6亿元,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20.6%,农民人均从林下经济获得收入676元。林下种植中药材是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四川省发展林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古以来盛产多种珍贵中药材,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共有中药材品种5000余种,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三。林下种植中药材的面积和产值,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主要有金银花、沙参、黄连、天麻、厚朴等50种,分布在川中平原丘陵区、盆周北部山区、盆周南部山区和川西高原区。

(二)地方财政积极支持林下种植中药材。四川省十分重视林下种植中药材。2012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投入力度,对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林下中药材产品,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集中发展。都江堰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林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林下产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等意见。四川省各级财政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等作用,积极扶持林下中药材产业。安县财政按每亩300元标准补助农民种植黄连、重楼,位于林下中药材示范带的乡镇财政还按每亩500元给予补贴。成都市市级财政每年从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退耕还林市级配套资金中,按每亩400元的标准扶持林下中药材种植,并在安排科技创新等资金时予以倾斜。都江堰市对每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每年补助3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2年,四川省各级财政通过整合林业产业发展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等,用于支持林下中药材种植的资金累计达1.3亿元。此外,四川省部分地区还在其他政策方面加大了对林下中药材发展的支持力度。如成都市一方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加强林下中药材担保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实行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投资扶持政策,吸引林下中药材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工业集中发展区。对规划区内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兴办林下中药材产品精深加工的重大项目,市县两级给予适当的项目用地价格优惠。

(三)依托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四川省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的突出特点是主要依托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目前,全省从事林下中药材种植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有228个,从业人数达6.03万人。安县高川乡天池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黄连和重楼两种药材,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合作社社员李远玉从2007年开始在林下种植黄连。经过5年种植,每亩黄连产量达到300公斤。2011年黄连市场收购价达到104元/斤的历史高位,她将17亩黄连卖出后收入26.3万元,折合每亩林地每年收入2540元,远远超过经营林地所得收入。每当谈及此事,收获的喜悦在她脸上就化作了幸福的笑容。都江堰市三木药材产业合作社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子,积极为农民种植林下中药材搭建平台。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成员已达2300余户,种植厚朴面积8万亩,现已形成年生产厚朴药材皮1000余吨,厚朴杆1500余立方米的规模。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以林下中药材为特色的林下经济,不仅能保障生态建设成效,而且能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开辟了林业产业发展的空间。四川省林下种植中药材规模逐年上升。据统计,2010年全省林下种植中药材仅53万亩,2012年已发展到132万亩,总产量11.29万吨,实现产值15.77亿元,参与农户28.37万户。二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不仅不会破坏森林资源,反而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林下种植的中药材由于是仿野生状态种植,纯天然、无污染,药用价值比大棚种植的更高,深受制药企业青睐。三是促进林区社会和谐稳定。林下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特别是林下种植中药材劳动强度不大,为当地中老年农民就业创造了条件。

二、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前期投入较大,资金筹措困难。林下种植中药材虽然产出高,但投入也较大。安县天池村的马骏掰着手指头和我们算:黄连种植周期5年,每年投入1200元,每亩共需要投入6000元;重楼也是5年成熟期,每亩投入也近万元。绞股蓝每亩投入差不多要4000元。他告诉我们,目前主要靠信用社的贷款支撑,但信用社贷款利率偏高(9.6%),令他头疼。据了解,造成信用社贷款利率偏高的原因,不仅有其网点广、成本高的因素,而且与小额林权抵押贷款不受重视有关。四川省林权抵押贷款中农民小额贷款所占的笔数、金额都较低,贷款笔数仅占18.6%,贷款金额仅占1.5%。

(二)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制约林下中药材种植。由于种植林下中药材的地块大多位于深山区,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导致林下中药材产品外运比较困难,主要靠人力背送。马骏说,从山下雇人背货上山要100元/趟,下山要70元/趟,进一步增加了种植成本。水利灌溉设施短缺也是林区经济发展的短板。近年来四川等西南地区的连年干旱,对林下中药材种植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生产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四川省林下中药材的种植比较分散,没有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少,相当部分地区的农民直接将收获的药材卖给药材贩子,面对市场风险显得束手无策。市场的波动不仅对农民有很大影响,也反映出整个行业的发展缺乏合理引导和理性规划。一方面,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大规模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林下中药材行业规模总体偏小。另一方面,林下中药材产品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条不长、品种单一,营销体系尚不健全,品牌影响力不强,林地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缺乏必要的科技支撑和统一的行业标准。一是由于科技人才匮乏,林下中药材种植科研滞后,缺少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成果。二是林下中药材的种植有一定技术难度,需要专业人员的辅导和一定周期的培训才能确保种植成功。四川省部分地区种植的天麻,虽然每亩产值可观,但种植技术要求高,推广普及慢。三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目前尚无林下中药材种植的行业标准,林下中药材的育苗、栽种、施肥、收割、储存等环节缺乏统一规范,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市场最关心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涉及药材品质方面的指标判断,基本靠操作者的经验,没有约束性指标,成为制约林下中药材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五)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作用需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分散产业发展风险,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从调研的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社组织程度不高,大多是松散型,社员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服务功能不强,在科技推广、与市场联系、与政府沟通等方面比较薄弱;合作社社员素质有待提高。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对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要求。在广大林区实现上述要求,必须要做到“不砍树、能致富”。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不仅能有效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促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为社会提供无污染、纯天然、药效高的中药材产品,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振兴和发展,提高全国人民健康水平。同时,由于林下中药材产业为农民带来较高收入,广大农民会更加珍惜承包的林地资源,提高林地质量和生产率。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支持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是财政支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区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传统文化和促进中医药产业复兴的重要举措。同时,积极做好对各级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的培训工作。

(二)统筹谋划,尽快制定中药材产业行业标准。林业主管部门要以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前提,结合森林防火和森林抚育、林区经济发展需要,将林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规划。同时,林业部门与中医药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做到育苗、栽种、施肥、收割、储存、检测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三)完善扶持政策,支持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对积极从事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增加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补助资金,帮助其做大做强,重点支持能力建设,引导加强和规范管理,增加与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结等。加强科技支撑,强化人才储备,积极对合作组织负责人、社员予以指导。

(四)整合统筹资金,集中支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一是将林下中药材的苗木培育和栽培种植,纳入林业补贴扶持范围,在资金分配上向林下中药材发展积极性高、基础工作较好的地区倾斜。二是将林下中药材种植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纳入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的扶持范围,重点支持应用价值高、示范带动效应强的技术和品种。三是将林下中药材作为中央财政林业贷款贴息扶持的重点内容,对从事林下中药材种植的农民小额贷款加大贴息力度,并支持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

四川农业发展政策支持 篇7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现代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017-04

一、问题的提出

表1是吉林省2000-2009年农业经济指标时间数列。

从表1可以看出,吉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粮食总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居住面积等主要指标正稳步攀升,第一产业比重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等主要指标正在稳步下降并趋于合理。数据表明吉林省农业正处于稳步发展过程中。

利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7484,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7436,可见,粮食总产量对吉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但是,吉林省第一产业发展并不稳定。从图1可以看出,最近三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趋势曲线的斜率呈下降趋势,表明第一产业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状态。

图2为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趋势曲线。从中可以看出吉林省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趋缓(其中,2007年和2009年灾害的影响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幅度比较大,可以剔除),表明提升传统农业的贡献率已经很困难。图3为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趋势曲线。从2004年开始,吉林省减免农业税,同时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如果剔除农业税和直接补贴(人均近800元),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呈滞涨状态。表明单纯依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已经十分困难。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单纯依靠发展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贡献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已经十分困难。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贡献率,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

(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发行的金融支持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保护。目前我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主要以“四项直接补贴”为主,即使是用于“六小工程”建设投入、中小学教育投入、农村医疗体系投入也是直接减轻农民负担,相当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相当于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平移。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直接补贴政策效应如图4所示。D是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不存在政府直接补贴时,均衡点是A(Q1,P1)。政府实行直接补贴后,均衡点为N(Q2,P2)。发生直接补贴之后,生产者收益净增加的幅度为矩形MNQ2Q1面积与矩形P1P2MA面积之差,多半都是负值。

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直接补贴政策效应如图5所示。Es是出口供给曲线,A、B、c、D分别代表所在区域的多边形面积。政府实行直接补贴后,生产者收益净增加的幅度为A+B+C,政府承担的补贴支出为A+B+c+D,国家经济利益净损失是D。

因此,用财政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的收入,最后必将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近期来看,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从长远来看,即不符合WTO相关规则,也不符合农业保护国际惯例,更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对现代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政府应该以改善农业生产禀赋素质为重点。吉林省农业生产禀赋素质较差,改善农业生产禀赋素质必须依靠农业政策性金融。只有依靠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行为的引导,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培训服务、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等方面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才能改善农业生产的禀赋素质。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业政策性保险的金融支持

粮食种植属于第一产业,粮食加工属于第二产业,农产品流通属于第三产业,由于种植、购、销、调、存、加工等环节脱节,农村经常出现“种粮难、买粮难、储粮难、卖粮难”现象,农业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将农产品产业链上的种植、购、销、调、存、加工等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解决农业问题,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发展现代农业也加剧了农业风险。种植环节不但要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还要承受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风险,主要是价格波动风险,单靠国家粮食价格政策很难控制价格波动风险。农产品流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产品流通使农业具有了公共物品性,因此,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尤其需要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与保护。图6为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之后农民收入变动分析。

农业政策性保险,实质上是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职能,在农户遭受巨灾产量下降或丰产年度粮食市场价格下降农户收入锐减的情况下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使农民的收入曲线(包括农产品销售收入和政策性保险补贴收入)沿QP=P1Q1移动,补偿金额为矩形BCQ3Q2,矩形BCQ3Q2的面积等于矩形OPlAQl面积与矩形OP2BQ2面积之差。

因为价格基数和产量基数不一样,农业政策性保险补偿并不一定能完全弥补农户的收入差额,但是,至少使农户避免了“谷贱伤农”问题,同时,通过政府的干预手段调整了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EAC>ED)。

目前,我国实行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是“由商业保险机构实施、政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摊部分保费、农户承担一小部分保费”的保险模式,商业保险机构确定的无差别收益曲线通常QP≤P1Q1,收益曲线略微下倾,真正发生巨灾或价格波动时,农户得到的补偿往往过小。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并没有真正弥补农户的收益损失。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农业支持目标选择

农业支持与保护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措施。在WTO框架下,我国应加大“绿箱政策”的保护力度,确立制度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进行农产品贸易控制,建立健全农业保护的中介和载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农业支持目标是:

1.保障农产品供给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对粮食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增加。同时,受耕地资源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影响,加上市场机制作用下非农产业对农业资源的吸纳,粮食增长空间十分有限,供求缺口将会存

在。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将是中国未来一个时期始终坚持的首要目标。

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增加来自农业的收入

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时期,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和绝对水平均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的低水平,尤其是家庭经营收入低下,首先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投资农业生产的能力,进而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将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业生产者同其他社会行业的收入差距纳入中国未来一个时期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体系。

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这些问题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将其纳入政策目标体系,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中国的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目标及工具的选择必须体现自身的特色。“以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为主、以财政补贴为辅”的农业保护政策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1.强化“政府与农发行的合作机制”

农发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以贯彻、配合政府农业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为宗旨,是政府在市场上的延伸。因此,农发行与政府的合作,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增强地方政府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截至2009年底,农发行相继与各级政府签定了《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30余项,协议金额近3000亿元。目前,农发行与政府的合作主要按照“政府协调、银行融资、企业承贷”的模式进行。为了进一步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政策方面

一是确立银政合作法规,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银政合作的基本法规政策,规范银政合作机制,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开展银政合作确定政策法规依据。

二是解决农发行的信贷投放风险保障问题。农业信贷投放额度大、期限长、风险高等特点,客观上要求信贷风险保障要优先于其他信贷投放,因此,在银政合作中必须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形成一定的信贷保障措施,包括必要的财政补贴措施和优惠的税收政策。

三是宏观调控问题。在银政合作中,政府要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为竞争可能导致的金融危机实施必要的金融控制,通过宏观调控有效地引导银政合作健康发展。

(2)外部环境

一是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财政、农业、粮食、水利、法律等多个部门的关系,形成支农合力,为农发行开展银政合作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建立支持、服务、合作一体的共生关系,实现共赢。

二是健全政府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依法加大对不讲信用、破坏信用行为的惩罚力度,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协助农发行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三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发展规模大、信誉好的担保机构。可以采取政府出资为主、社会筹资为辅的方式,创造条件形成风险管理能力强、运营规范、内控制度完善的担保机构,为农业政策性贷款提供有效保障。

四是加大对农发行的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努力提高各类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妥善处理粮棉挂账,增强农发行经营活力。引导和扶持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培育诚信理念,提高企业守信意识,为银政合作提供优质的客户群体。

(3)合作模式

以政府信用为依托共建投融资平台,发挥农发行融资优势和政府的组织优势,促进银政合作业务的健康发展。在合作框架内,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的确定支农项目并向农发行推荐项目,农发行根据项目性质、信贷风险保障措施等条件设置贷款类型、确定贷款期限,自主放贷,逐步建立“政府推荐、政策保障、银行融资、企业承贷”的合作模式。

(4)全面支持农产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经济组织

农产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经济组织包括: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

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但是,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商业金融的经济性,致使商业金融明显偏离农业生产环节。政府应该制定特殊政策,激励农发行将支农资金向农户、农民合作组织、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倾斜。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农发行号称“粮棉油”收购银行,似乎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能够得到资金满足,其实并不竟然。农发行信贷门槛过高、资金数额小、期限短,并且专款专用,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需求。农发行应该降低信贷门槛,开发更多期限灵活、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需求。

(5)降低财政直接补贴,将更多的补贴资金通过农发行的支农机制发放

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属于典型的“明补”。“明补”资金效率低下,大部分补贴资金充当了农户的收入,而不是充当资本。将“明补”转变成“暗补”,通过农发行发放,更能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

2.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

近年来,各国都在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保护和支持,既有灾害补偿,也有价格保护。我国目前侧重于灾害补偿。

(1)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法律体系

从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看,完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法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而目前中国仍没有一部完整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对此,建议国家尽快建立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对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经营范围、经营管理、赔付标准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有在立法的建立的前提下,政策的实施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也是农业保险几十年来没有完善壮大的根本原因。

(2)建立完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一是由政府组织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成立农业保险专用基金,设立独立的机构运作农业保险专用基金,并接受政府及司法的监管。

二是实行“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寻求与国外成熟的的保险公司合作,一方面学习国外成熟的经营管理理念,一方面最大程度的分散经营风险。

(3)中央加大专项财政补贴

“由商业保险机构实施、政府给予一定的保费补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摊部分保费、农户承担一小部分保费”的保险模式,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提出了挑战,导致地方政府不愿意落实农业保险相关政策。中央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的农业保险的专项财政补贴,一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二可以使相关政策顺利落实。同时中央应该加大其他相关惠农政策的财政支持,加强农业保险同其他惠农政策之间的配合,完善农业的风险保障体系。

(4)扩大保险补偿范围

近年来,各国都在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施保护和支持,既有灾害补偿,也有价格保护。我国目前侧重于灾害补偿。

应该扩大保险补偿范围,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经济组织所面临的价格风险都应该纳入保险补偿范围。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吉林省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吉林省新农村金融制度环境优化研究(吉科合字20070618)”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高峰,王学镇,羊文辉农业投入品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08).

[3]何广文对农村政策金融改革的理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4,(03)

[4]贾万军,王寒菊,百信农民资金瓦助社金融运作效率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09)

[5]丁卜人,关于保障现代农业投入情况的调研报告[J]无锡人大提案,2010,(04),

[6]王怀勇,发展现代农业的法治保障[J]法学论坛,2009,(06)

[7]刘志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EB/OL],WWW,SFNCC,ORG CN.

[8]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03),

上一篇:不锈钢复合板下一篇:全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