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科技成果

2024-09-29

四川农业科技成果(共12篇)

四川农业科技成果 篇1

应读者和作者要求, 本刊2015年将调整办刊思路:以学术研究创新,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活跃学术交流;以技术研究创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把《四川农业科技》办成一本集学术性、指导性和实践性圩一体, 能够充分反映四川农业科研水平和现代农业特色的综合性农业技术刊物。主要刊登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科研简报、综述以及技术文章、管理经验等。

一、来稿要求

1.来稿要求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资料真实、论证严谨、逻辑清晰、语言文字合乎规范, 有独到见解, 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实践借鉴价值。

2.文章字数一般不超过5 000字, 必须包括:题名、作者姓名 (包括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地址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关键词 (3~5个) 、正文、参考文献。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依次标注作者简介, 若是基金项目, 请注明基金资助的项目全称和编号。请用Word格式排版。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表格设计要合理, 要求使用三线表;图片要清晰, 注明图号。外文字母大小写必须分清, 数字、拉丁文、符号的斜体必须表明。量和单位按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及国际标准规定书写。

4.来稿文责自负, 切勿一稿多投, 严禁抄袭剽窃。本刊有权对拟用文稿进行技术性和文字性的编辑加工, 凡不同意者, 请在来稿中注明。

5.来稿刊用与否恕不退稿。请写明你的详细通讯地址 (包括地址、邮编、电话和电子邮箱等) , 以便及时联系。投稿60日内未接到版面费征收通知书, 作者可另行处理, 期间如另投他刊, 请预先通知本刊。

6.本刊已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等网站全文收录。凡向本刊投稿者同, 均视为同意在相关网站或数据库公开 (作者若不同意上网, 请在来稿中注明) , 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已随本刊稿酬一次性支付。论文刊发后免费赠送样刊。

二、计量单位要求

文稿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照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规定的国际通用符号, 不再使用括号内书写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如长度用:km (千米) 、m (米) 、cm (厘米) 、μm (微米) , 不再使用丈、尺、寸;质量用t (吨) 、kg (千克) 、g (克) 、mg (毫克) ;面积使用km2 (平方千米) 、hm2 (公顷) 、m2 (平方米) 、667m2 (亩) 、cm2 (平方厘米) 、mm2 (平方毫米) ;体积用m3 (立方米) 、cm3 (立方厘米) 、mm3 (立方毫米) ;容量用L (升) 、m L (毫升) ;时间用h (时) 、min (分) 、s (秒) ;表示浓度的ppm一律改用μl/L或mg/kg。数字与单位之间须留一字符的1/4空。

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报告[R], 标准[S], 专利[P],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可选) .

[1]刘国钧, 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15-18.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 1998, (3) :167-173.

[2]OU J P, SOONG T T, 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 1997, 38 (3) :358-361.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 (可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468.

四、投稿邮箱

kejisc@163.com

五、联系方式

电话:028-84504979 (含传真)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居寺路20号附101号

邮编:610066

四川农业科技成果 篇2

.2007-11-26戴旭宏

四川省提出“四个跨越”的发展战略,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是四川省实施四个跨越的基础性跨越, 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从四川省当前的农业现状来看, 传统农业特征依然明显, 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水利化长期徘徊在40% 的水平, 远低于东部中部的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5% ,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个百分点。要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实现“四个跨越”的发展战略, 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成为重要的关键因素。

一、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 四川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力度, 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新型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已初显成效, 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1.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取得较大突破

“十五”以来, 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批显示优势和特色的农业科研团队正迅速成长, 带动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聚集和培养。广大的农业科研人员, 紧紧抓住农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 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大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克隆技术”“食用菌细胞融合技术”、“动物胚胎移植”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创制出水稻优质优良品种取得成功, 水稻, 小麦、玉米、油菜、果蔬等近千种新品种和新型配套技术的广泛推广使用, 为四川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是由市、县、乡镇三级政府系列组成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二是龙头企业正逐步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 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基地的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三是由农村生产和营销大户、种养能手、相关农村科技人员等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逐步成为农村中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四是由大专院校、相关科研单位的科技推广机构、人员及科技专家大院、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村信息化基地等组成的农村科技中介机构, 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兴力量。

3.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不断创新

实践中四川省各地不断创新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 创新出了许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方式。雅安探索的专家、产业、农户相结合的“专家大院”新模式;邛崃市创造的信息跟踪、质量追溯的“电脑猪”、“数字米”生产管理新方式;资阳市探索并推行的畜牧产业发展的“六方合作加保险”运行机制;广汉专家加协会家农户得模式成都市充分运用“农户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制度”等项目的实施, 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 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雅安、双流、大邑等县建立的“聘请一个专家、建设一个大院、依托一家公司、建设一个基地、带动一项产业”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新模式。

二、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川省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虽然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应该看到, 要发挥农业科技对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主要表现为“二差三缺失”。

1.农业科技的产学研结合较差

四川省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等各方面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由于科研课题申报, 成果评价机制的导向不合理等体制因素, 使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导致在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农户之间的结合较差。一方面是四川省虽然有数量较多的科研院所, 但是由于实行的科研院系所分割管理, 科研课题选择、科研活动组织、成果转化申报等工作由各科研院校所自主完成, 力量分散, 且缺乏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难以形成科研综合集成能力, 不能有效推动科技资源共享, 同时同类型的科研课题, 低水平的科研重复, 造成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 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农户的经济社会条件缺乏一致性, 针对性不强, 农业研发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科技成果供需严重脱节, 大量的研发成果束之高阁,相当科技成果成熟度较低, 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突破性品种少, 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少等现象同时存在。如农户急需的优质农畜产品及节水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缓慢。

2.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较差

农业科技研发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才能保证各项农业实用技术的有效供给。目前四川的农业科技投入低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 相当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使农业科研成了“吃饭”科研, 研究工作得不到正常的开展。另外, 由于涉农企业本身经济实力较弱还未能形成自主的研发体系, 再加上对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 在缺乏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政策导向、税收优惠等激励的情况下, 完全由企业来进行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显然也不现实。而当前由政府和涉农企业共同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长效投入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使得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3.农业科技推广技术体系的缺失

在近几年的乡镇改革中, 大量的乡镇科技推广机构被精简, 人员流失, 政府主导的科技推广体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考验。一方面随着基层科技推广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界定和分离, 原有的政府主导的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职能转换。调查显示, 现在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科技推广人员主要偏重管理, 懂市场、有技术、会应用的一线农技推广骨干严重缺乏, 基层反映强烈;同时, 知识结构老化, 市场应变能力不足, 新型技术、新兴产业、产前产后的专

业知识掌握不多, 严重影响到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专家大院、六方合作等新型的科技推广模式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还远不能替代政府主导的技术推广体系, 使得当前的农业技术体系面临缺失。同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彻底, 经营性和公益性没有彻底分开, 各地都存在同样类似的问题,推广体系的缺失, 使新技术新品种难以顺利推广, 农畜产品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4.农业科技推广对象的缺失

作为农业劳动力的资源大省,近年来, 四川劳务产业开发不断深化, 劳务输出逐渐由短期性转移方式向长期性转移方式转变, 务工人员就业岗位类型增多, 劳务输出的效益和质量都有了很大进步。2005年,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1637.3 万人, 比上年增长

9.9% , 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已达40.6%;3 举家外出务工农户达到200 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比重为10% , 已经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虽然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缓解了人地矛盾, 有利于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但是,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劳力和农村中的精英分子, 留在农村经营土地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出现了较多的“空心村”。

5.农业科技经营载体的缺失

上述问题的存在, 造成了四川农村技术推广, 经营, 生产、融资四个体系的缺失, 虽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的进步,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大。但是,无论是农业龙头企业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主要还是在产品的销售上为农户提供服务, 或者是简单的技术指导和物资采购等服务, 还没有起到连接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和农户之间桥梁的作用, 其农业科技经营载体的功能还存在缺失, 更不要说自主进行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三、创新四川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建议

1.创新农业科技研发主体管理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四川农业大学为依托, 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 特别是在畜种、经济类作物等技术壁垒上进行重点突破, 走农业科技集成、集约化道路。同时对全省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分层改革和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 建立成都、南充、绵阳、达州、内江等5 个左右二级特色创新中心, 比如成都市以油菜蔬菜花卉为特色, 达州已苎麻为特色,分类指导, 重点投入, 构建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特色明显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开发新体制。

通过农业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 建成适应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技术体系与平台, 从而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区域中心主要在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疫预警体系, 及配套技术、生物技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等全局性、关键性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 奠定农业技术跨越的基础。市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则在区域中心的指导下完成本地区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配套研究。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发展。通过政策, 资金等杠杆引导这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加大研发力度, 提高研究水平, 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优势, 加快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使其逐步成为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一个以政府推广组织为主体, 推广队伍多元化, 技术服务社会化, 推广形式多样化, 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优化政府推广部门主导型的农业技术传导模式, 加强机制建设, 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探索区域农技推广中心的模式;农业科技企业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 资金雄厚、机制灵活、市场反映迅速, 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未来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公司+ 农户”的产业化型传导模式;要扶持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 充分发挥其培训职能作用, 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科研(教学)单位+ 农户”直接传导型模式。

3.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的经营主体

按照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的目标, 推进经营主体和技术推广主体相结合的步伐, 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 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经营主体, 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一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物结合、技术咨询等服务。二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要加强对各类科技经营主体的管理和业务指导, 充分发挥其机制活、效率高、针对性强等优势,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三是提高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以企业为载体, 以项目为载体, 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企业示范基地, 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 示范推广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适用和重大关键技术, 使其成为最重要的经营主体。四是各级政府设立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招标中, 应允许各类农业科技经营组织享有平等权力, 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竞标。

4.构建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

深化改革和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投入是关键,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银行信贷为支撑, 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

(1)保障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政府要调整投入结构, 建立农业科技的投入的长效管理体制。确保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 使公益性推广机构正常履行职能。强化检查落实, 按照相关法规使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必须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以上;省财政应保证和不断增加基础性和公益性农业科学研究的投入, 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本级科技三项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应用于农业科研。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商品粮棉基地、畜牧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农业项目, 建议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 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

(2)鼓励社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投入。强化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社会资本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高科技企业要从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业科技开发, 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取比例不得低于5%;企业投入农业科技开发, 可按适当比例冲抵、减免税收;鼓励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

5.建立农业科技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 深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建设, 还必须全力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1)对在编的农技人员进行梳理。调整非专业技术人员, 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制度;清理占有农技推广人员编制却没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 空出编制招录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压缩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人员, 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政策鼓励和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加入研发推广队伍, 应切实解决有志于农技推广事业的大学生的就业编制问题, 保障他们的待遇。

(2)采用多种形式和渠道, 培养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 增加推广人员的在职进修机会, 加强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建设工作, 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我省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重要平台;培训时应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技校、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等这些学校机构的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 传播农业技术信息。

(3)政府主导建立专项培训基金, 专款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加强农业科普知识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普及工作, 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观念。

戴旭宏 副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农业发展现状扫描 篇3

农业总产值:稳步发展

据初步测算,2013年前三季度,四川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3.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84.6亿元,增长3.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见图1)。

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

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

据国家统计局核定,2013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704.9万亩,与上年持平;全年粮食产量3387万吨,增长2.2%,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见图2)。

油料作物:连续七年获得丰收

据初步统计,2013年四川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898.2万亩,比上年增长1.4%;油料产量达到290.5万吨,比上年增产4.0万吨,增长1.4%,实现了连续七年增产。其中,花生产量65.5万吨,增长3.3%;油菜籽222.9万吨,增长0.4%,油菜籽产量实现了连续十二年创历史新高。

特色效益农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初步预计,2013年四川省蔬菜播种面积1912.3万亩,比上年增长2.3%;蔬菜产量3890.4万吨,增产125.7万吨,增长3.3%;茶叶产量21.6万吨,增产0.6万吨,增长3.1%;园林水果产量714万吨,增产29.6万吨,增长4.3%。

林牧渔业:态势良好

林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

据省林业厅预计,2013年前三季度,四川省累计完成营造林520万亩,占全年任务的86.7%。其中,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49万亩,占全年任务的83.0%。初步测算,2013年前三季度实现林业总产值12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

生猪生产保持稳定

2013年春节后,生猪出栏价格逐月下跌,至4月中旬猪粮比价跌破5∶1的红色警戒价位。4至5月,国家先后两次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对生猪出栏价格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截止9月底,四川猪粮比价已升至6.33:1,生猪养殖重回盈利时代,生猪养殖市场趋于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核定,前三季度,四川省出栏肉猪4696.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7%;季末生猪存栏5388.5万头,同比增长0.5%。其中,能繁母猪增长1.2%,为四川省未来生猪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草食牲畜及小家禽稳步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核定,前三季度,四川省出栏牛173.5万头,同比增长3.2%;出栏羊1073.8万只,增长2.2%;出栏家禽40710.5万只,增长2.9%;出栏兔15896.5万只,增长3.9%。

水产品较快增长

据省水利厅初步统计,前三季度,四川省水产养殖面积达297万亩,同比增长4%;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8万吨,增长6.0%。前三季度四川省共生产鱼苗175亿尾,投放大规格鱼种15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5%和8.5%。

目前四川水产品综合出塘价格每公斤约14.8元,同比上涨10%,较年初上涨4.5%。

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四川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011.8元,同比增加795.6元,增长12.8%。

从收入构成来看,财产性收入增速最快,工资性收入增加额最多。前三季度四川农民现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3075.8元,增长16.8%;家庭经营现金收入2950.1元,增长7.3%;财产性收入116.3元,增长25.3%;转移性收入869.6元,增长17.4%。

农业投资:增势强劲

四川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和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林牧渔投资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前三季度,四川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57.7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居三次产业投资之首,比全社会投资快30.8个百分点,比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快39.3和26.6个百分点。

财政: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上半年,四川省财政下达小农水重点县、“五小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创建和稳产增产工程、“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钱”、现代农业基地县、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等补助资金35.09亿元。

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贴,2013年对种粮大户的补贴标准由上年的30亩以上的每亩20元提升为30~100亩、100~500亩、500亩以上的分别按每亩40元、60元、1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

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1~3季度,省财政已下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草原生态奖补、退耕还林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惠农补贴资金134.73亿元。

农业现代化:设施农业长足发展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

从设施种植业看。2012年末,四川有设施蔬菜大棚125.5万个,比上年增加30.9万个,增长32.7%;设施蔬菜面积110.5万亩,设施蔬菜产量316.3万吨,占四川蔬菜总产量8.4%;设施瓜果面积18.8万亩,产量37.1万吨;设施食用菌面积约15.7万亩,产量52.4万吨;设施花卉面积11.6万亩。

从设施养殖业看。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现代养殖业发展,以生猪、家禽、奶牛、水产品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长足发展,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末,四川共有年出栏10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8.5万户,比上年增加0.4万户;有年出栏肉牛100头以上养殖户662户,比上年增加48户;有年出栏羊100头以上养殖户9593户,比上年增加571户;有年出栏肉鸡1万只以上养殖户5484户,比上年增加343户。2012年末,四川省网箱养殖面积91.8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1200立方水体。

设施农产品品种不断增多

随着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四川设施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品种由原来比较单一的产品发展到现在的叶菜类、草莓、瓜类、食用菌、花卉苗木、水果、生猪、牛、羊、禽、鱼、虾等十几个种类的上百个品种。

设施农业效益明显

相比传统农业而言,发展设施农业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更多的农民收入。据对温室、大棚等设施蔬菜种植户调查,2012年设施蔬菜平均亩产约2800公斤,比四川蔬菜平均亩产高30%以上。亩均总收入约1.5万元,亩均纯收入约0.8万元,比传统蔬菜种植收益高50%以上。据对生猪规模养殖户调查,2012年四川生猪规模养殖场每公斤生猪平均销售价格比散养户高5%左右。

(作者单位:四川省统计局)

《四川农业科技》征稿简则 篇4

一、来稿要求1.来稿要求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资料真实、论证严谨、逻辑清晰、语言文字合乎规范, 有独到见解, 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实践借鉴价值。2.文章字数一般不超过5%000字, 必须包括:题名、作者姓名 (包括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地址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关键词 (3~5个) 、正文、参考文献。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依次标注作者简介, 若是基金项目, 请注明基金资助的项目全称和编号。请用Word格式排版。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表格设计要合理, 要求使用三线表;图片要清晰, 注明图号。外文字母大小写必须分清, 数字、拉丁文、符号的斜体必须表明。量和单位按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及国际标准规定书写。4.来稿文责自负, 切勿一稿多投, 严禁抄袭剽窃。本刊有权对拟用文稿进行技术性和文字性的编辑加工, 凡不同意者, 请在来稿中注明。5.来稿刊用与否恕不退稿。请写明你的详细通讯地址 (包括地址、邮编、电话和电子邮箱等) , 以便及时联系。投稿60日内未接到版面费征收通知书, 作者可另行处理, 期间如另投他刊, 请预先通知本刊。6.本刊已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等网站全文收录。凡向本刊投稿者同, 均视为同意在相关网站或数据库公开 (作者若不同意上网, 请在来稿中注明) , 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已随本刊稿酬一次性支付。论文刊发后免费赠送样刊。二、计量单位要求文稿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照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规定的国际通用符号, 不再使用括号内书写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如长度用:km (千米) 、m (米) 、cm (厘米) 、μm (微米) , 不再使用丈、尺、寸;质量用t (吨) 、kg (千克) 、g (克) 、mg (毫克) ;面积使用km2 (平方千米) 、hm2 (公顷) 、m2 (平方米) 、667m2 (亩) 、cm2 (平方厘米) 、mm2 (平方毫米) ;体积用m3 (立方米) 、cm3 (立方厘米) 、mm3 (立方毫米) ;容量用L (升) 、m L (毫升) ;时间用h (时) 、min (分) 、s (秒) ;表示浓度的ppm一律改用μl/L或mg/kg。数字与单位之间须留一字符的1/4空。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报告[R], 标准[S], 专利[P],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可选) .%%%%[1]刘国钧, 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15-18.%%%%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 1998, (3) :167-173.%%%%[2]OU%J%P, SOONG%T%T, et al.Recent%advance%in%research%on%applications%of%passive%energy%dissipation%systems[J].Earthquack%Eng, 1997, 38 (3) :358-361.%%%%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 (可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468.%%%%四、投稿邮箱kejisc@163.com%%%%五、联系方式电话:028-84504979 (含传真)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居寺路20号附101号邮编:610066《四川农业科技》征稿简则应读者和作者要求, 本刊2015年将调整办刊思路:以学术研究创新,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活跃学术交流;以技术研究创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把《四川农业科技》办成一本集学术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于一体, 能够充分反映四川农业科研水平和现代农业特色的综合性农业技术刊物。主要刊登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科研简报、综述以及技术文章、管理经验等。

四川农业科技成果 篇5

川办发[2012]17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经省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2〕1号)精神,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与大面积推广应用,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壮大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现产业化为目的,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着力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组织实施30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30家以上;组建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0家以上。通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带动实现新增产值1650亿元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引导服务。按照市场机制聚集和配置各类资源,政府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引导支持和跟踪服务。

(二)坚持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对企业牵头,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共同承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重点支持产业化开发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充分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积极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坚持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并举。加快省内自主研发的优质农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鼓励引进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资金和人才,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人员来川进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五)坚持产业化导向、注重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实现产业化为目的,注重市场前景,突出农业科技成果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水平,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面向市场需求、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走向,建立健全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常年申报、季度评审、择优立项、中期评估、绩效考核、监督检查、结题验收的动态管理机制。

四、重点任务

根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和《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年)》,结合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重点组织实施农畜超级种及配套技术、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生物农业、现代中药产业、农村节能环保产业和国际科技合作6个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一)农畜超级种及配套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是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畜禽生产与消费大省,播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生猪出栏量、猪肉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肉制品远销国内外。拥有国豪种业、川种种业、西科种业、川单种业、川农高科、西科联、新希望、高金、铁骑力士等龙头企业,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科研单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农作物及畜禽遗传育种技术、良繁技术及配套种养殖技术均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有良好的产业和科研基础。

2.重点领域。着力在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突破性粮油作物新品种,生猪、肉鸡等主要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以及果蔬、茶、桑等突破性经济作物新品种领域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高异交性优质香稻不育系川香29A的选育及应用,小麦重要育种目标性状基因的鉴定与利用,优质高配合力重穗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绵恢725的选育和应用,高配合力优质新质源水稻不育系803A的创制及应用,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第四轮骨干自交系18—599与08—641、温—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YA3237与YA3729的选育与应用,超高产玉米新杂交种川单

418、川单

428、川单189的示范与应用,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川麦42的选育和推广,甘蓝型油菜新材料绵7MB—1与核三系育种方法的创制及应用,甘蓝型油菜JA系列不育系的创制与应用;大恒699肉鸡配套系,天府肉猪配套系,天府肉鹅配套系,凉山半细毛羊新品种,蜀宣花牛新品种,四川白獭兔新品系,优质风味黑猪配套系的选育与应用;优质蔬菜新品种选育和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猕猴桃、柑橘、芒果等优良水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优质茶树、桑树、食用菌、核桃等优质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名贵花卉新品种选育,阿坝硬杆仲彬草、川引3号虉草、阿坝燕麦、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康巴垂穗披碱草等优质牧草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转化突破性粮油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优质高效畜禽新品种(配套系)10个以上,突破性经济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预计带动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

(二)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是全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新希望、五粮液、泸州老窖、高金、通威、铁骑力士、吉香居、光友、叙府、佳美、张飞牛肉、川粮米业、川农拖等龙头企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同时,拥有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西南民族大学、省农机院、省林科院、西华大学、成都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实力雄厚,创新成果丰硕,具有较好的研究开发基础。

2.重点领域。着力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健康养殖、设施农业、农业机械、现代物流等领域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优质安全冷却保鲜肉加工及储运技术,现代肉类加工关键技术,优质牛肉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传统肉制品加工技术改造及产业化,直投式功能菌发酵泡菜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茶叶保绿增香加工技术,稻谷、油菜籽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四川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模式及关键技术应用;母猪系统营养技术,仔猪动态营养调控及应用新技术,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研究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禽流感、鸡新城疫等重大禽病防治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禽粪污沼气化处理模式及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规模猪场健康养殖和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优质獭兔高效养殖技术集成及产业化,优质牧草新品种产业化示范,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及关键技术,四川杂交中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综合治理技术应用,四川烟草主要病虫害的流行、预警及防控体系;桑蚕茧质量智能测试新技术及设备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开发新产品200个,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0%以上,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及产业集群20个以上,预计带动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

(三)生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三大中心之一,具有丰富而宝贵的农业生物资源。拥有以新希望、通威、高金、铁骑力士、国豪、龙蟒福生为代表的多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有10多个产学研联合的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园区和基地。同时,还拥有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20多家科研机构,在西部生物农业产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领先。目前,全省生物农业产业产值每年以10—20%的速度递增。在农用生物制剂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功能性食品开发等环节,一批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初步形成,现代生物农业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2.重点领域。着力在动物疫苗、新型兽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长调节剂等领域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畜禽疫病防控体系无公害系列药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草甘磷及S—诱抗素等生物农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优质高效安全生物肥料开发及产业化,生物蛋白饲料、添加剂及生态药剂的开发与应用,非常规蛋白饲料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粮经作物高效施肥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生物抗旱、生物防控等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预计带动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四)现代中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中药材资源丰富,拥有中药材5000余种,常用中药材品种38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同时具备较强的中医药研发力量和良好的中药工业基础,是全国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多年来,全省积累了丰硕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展迅速。全省共有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余个国家和省级研究平台,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康弘药业、地奥药业、科创药业、好医生药业、禾邦药业、新荷花中药饮片公司、新绿色药业、美大康药业等重点企业,中药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是省委、省政府重点发展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

2.重点领域。着力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及成果转化,中药饮片、提取物及配方颗粒成果转化,中药新药、中药相关产品成果转化,中药加工炮制、质量控制、流通技术等成果转化领域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中药材大品种,现代中药饮片,新型配方颗粒,治疗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药大品种,中药保健食品、中药兽药等相关产品,道地中药溯源系统、中药材网上交易平台、中药现代炮制技术及设备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预计带动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

(五)农村节能环保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在农村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能力,拥有中科院成都分院、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四川理工大学、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从事农村节能环保的科研机构,拥有一批高水平农村节能环保科技成果,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农村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巨大,前景广阔。

2.重点领域。着力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业循环经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药剂等领域突破。

3.重点成果。MM—物理化学法污泥处理、新型微生物环保剂处理城乡生活垃圾等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综合治理新技术开发及应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能源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及应用,秸秆烧结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应用,川西北草地沙化治理生态经济新模式研究与示范,四川省农村新能源类CDM相关数据库和碳汇类CDM监测评估方法体系建立及应用,农村生活排水处理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应用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预计带动实现产值30亿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六)国际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信息和人才优势,以双边、多边的政府间合作为平台,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泰国、新加坡、越南等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省农机院等科研机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合作,研究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了一批重大成果。

2.重点领域。着力在主要农作物及畜禽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机械、精准农业等领域技术成果的引进和示范推广上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名贵花卉、特色果蔬、食用菌、烤烟、大豆、棉花等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瘦肉型猪、奶牛、肉牛、蛋鸡、饲草等畜禽(饲草)新品种(配套系)及育种新材料的引进及应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育种新材料、突破性新品种的引进及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系统的引进、开发及应用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实施,到2015年,预计带动实现产值20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作用,整合涉农科技资源,合力推进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科技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牵头作用;农业部门要发挥好组织大面积农技推广的职能作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龙头企业要发挥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体作用;涉农综合部门要发挥好支持、保障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环境,进一步完善并贯彻落实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及其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法规政策,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法规政策宣传,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奖励。认真落实税收激励、金融支持、产学研融合、科学技术普及、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自主创新人才评价与奖励制度等政策。

(三)加大科技投入。把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作为全省农村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带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社会力量增加投入,支持农畜超级种及配套技术、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生物农业、现代中药产业等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的实施。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引导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信贷担保等市场化运作的银科合作机制。

(四)突出平台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需求、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综合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等平台和科技特派员团队建设,积极构建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多元化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大学、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依托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七大类平台,分别构建7个省级农业分平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及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五)强化人才保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新创业,加大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支持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行列。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农业专家数据库,为地方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依托 “阳光工程”等农业科技培训计划,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在其他单位开展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活动。

附件: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首批备选项目表

四川现代农业:四大途径促发展 篇6

近年来,四川紧紧围绕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四川省的现代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紧迫的问题是优势特色产业不强,农业科技支撑不力,现代农业主体虚位,现代农业的投资不足和融资难。因此,当前要通过以下四大途径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途径一: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四川现已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如川西蔬菜、川西南名优茶产业等优势种植区,而“四川泡菜”、“峨眉山茶叶”、“蒙顶山茶”、“张飞牛肉”等享誉全国,品牌效应显现。2010年全省有300多家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有近一半从事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主要有下几项对策和措施:

一是明确农业功能区划,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合理布局。找准产业发展定位,整合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统筹规划、连片建设,合理布局产业节点。进一步做大川西蔬菜及四川泡菜、川西南名优茶、龙泉山脉特色水果产业,加快打造川中柠檬、龙门山脉优质猕猴桃、攀西设施蔬菜等产业集中发展区。

二是兴建现代农业园区,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资金、技术等产业要素向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集聚,最终建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基地,使之成为特色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区,推动四川特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整合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出台人才引进、技术研发、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形成农业龙头企业梯队。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配套建设加工园区、物流中心以及商贸区,引导优势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整合,充分发挥产业联动效应,逐步形成多个特色产业集群。

途径二:加快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的首要生产要素。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三大体系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农业科技体系运行机制不完善,内部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科研人员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还较为突出;二是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农业单项技术多、综合配套技术少,常规技术多、先进技术少,一般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三是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数量不足(人均服务耕地达1072亩),且知识结构更新慢、年龄结构老化等,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当前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有:

一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农口部门与科技、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推进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建设。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跨单位、跨学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团队,分工合作,攻克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破性、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当前应创建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制度,为具有较好发展潜质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提供机会和支持,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加盟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建立农业高级专家库及农业咨询机构,为地方农业科技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科研激励引导机制,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完善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的职称评审机制。做好高等农业院校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工作,创新大学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与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途径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一是明确培育对象的范围与重心。当前应明确将培育范围界定在“正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或涉农服务”和“将来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或涉农服务”的两大类人。前者主要“种植养殖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者、基层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五类人群;后者主要是“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的职业农校学生和高校涉农毕业生”两类人群。

二是加强培养机构的建设、拓展与评估。农广校和农职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主渠道,涉农高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是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组成。四川应重点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适度强化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其他社会机构建设,组织力量成立多种形式的农业职业培训机构。同时,加强对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培训资质与培训质量的综合评估,优胜劣汰,打造一批高质量、品牌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

三是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应根据四川农村、农业和农民实际,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用进村办班、入户指导、现场培训、田间咨询、半农半读、集中辅导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推进农村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百千万工程”等大型农业培训项目,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四是加快配套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提供降低经营风险的制度保障。尽快制定和落实四川省农民职业教育补贴制度;加速制定符合四川省情的新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职业技能认定与退出制度;抓紧研究制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项扶持政策,从创业、风险保护、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综合扶持上入手,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技术服务、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

途径四:积极推进农业投融资制度创新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总体上看,现代农业建设中投融资体制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投融资力度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因此,要借用市场机制,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农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构建财政支农投融资新机制,提高资金增量。调整财政资金投入结构,整合存量加大增量,以项目为纽带,以财政资金撬动民间和金融机构的大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构建投、建、管分离机制,以财政资金为主,组建政策性的“现代农业投资担保公司”,依法授予政策性投资公司代政府履行投资主体职能。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办、市场运作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框架。

二是加快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扩大农业贷款比率。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进一步落实县域内银行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四川农业科技》征稿简则 篇7

一、来稿要求

1.来稿要求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资料真实、论证严谨、逻辑清晰、语言文字合乎规范, 有独到见解, 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实践借鉴价值。

2.文章字数一般不超过5%000字, 必须包括:题名、作者姓名 (包括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地址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关键词 (3~5个) 、正文、参考文献。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依次标注作者简介, 若是基金项目, 请注明基金资助的项目全称和编号。请用Word格式排版。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表格设计要合理, 要求使用三线表;图片要清晰, 注明图号。外文字母大小写必须分清, 数字、拉丁文、符号的斜体必须表明。量和单位按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及国际标准规定书写。

4.来稿文责自负, 切勿一稿多投, 严禁抄袭剽窃。本刊有权对拟用文稿进行技术性和文字性的编辑加工, 凡不同意者, 请在来稿中注明。

5.来稿刊用与否恕不退稿。请写明你的详细通讯地址 (包括地址、邮编、电话和电子邮箱等) , 以便及时联系。投稿60日内未接到版面费征收通知书, 作者可另行处理, 期间如另投他刊, 请预先通知本刊。

6.本刊已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等网站全文收录。凡向本刊投稿者同, 均视为同意在相关网站或数据库公开 (作者若不同意上网, 请在来稿中注明) , 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已随本刊稿酬一次性支付。论文刊发后免费赠送样刊。

二、计量单位要求

文稿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照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规定的国际通用符号, 不再使用括号内书写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如长度用:km (千米) 、m (米) 、cm (厘米) 、μm (微米) , 不再使用丈、尺、寸;质量用t (吨) 、kg (千克) 、g (克) 、mg (毫克) ;面积使用km2 (平方千米) 、hm2 (公顷) 、m2 (平方米) 、667m2 (亩) 、cm2 (平方厘米) 、mm2 (平方毫米) ;体积用m3 (立方米) 、cm3 (立方厘米) 、mm3 (立方毫米) ;容量用L (升) 、m L (毫升) ;时间用h (时) 、min (分) 、s (秒) ;表示浓度的ppm一律改用μl/L或mg/kg。数字与单位之间须留一字符的1/4空。

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报告[R], 标准[S], 专利[P],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可选) .

[1]刘国钧, 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15-18.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 1998 (3) :167-173.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 (可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468.

四、投稿

1.在线投稿:www.scnykj.cn

2.邮箱投稿:kejisc@163.com

五、联系方式

电话:028-84504979 (含传真)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居寺路20号附101号

《四川农业科技》征稿简则 篇8

一、来稿要求

1.来稿要求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资料真实、论证严谨、逻辑清晰、语言文字合乎规范, 有独到见解, 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实践借鉴价值。

2.文章字数一般不超过5000字, 必须包括:题名、作者姓名 (包括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地址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关键词 (3~5个) 、正文、参考文献。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依次标注作者简介, 若是基金项目, 请注明基金资助的项目全称和编号。请用Word格式排版。

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表格设计要合理, 要求使用三线表;图片要清晰, 注明图号。外文字母大小写必须分清, 数字、拉丁文、符号的斜体必须表明。量和单位按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及国际标准规定书写。

4.来稿文责自负, 切勿一稿多投, 严禁抄袭剽窃。本刊有权对拟用文稿进行技术性和文字性的编辑加工, 凡不同意者, 请在来稿中注明。

5.来稿刊用与否恕不退稿。请写明你的详细通讯地址 (包括地址、邮编、电话和电子邮箱等) , 以便及时联系。投稿60日内未接到版面费征收通知书, 作者可另行处理, 期间如另投他刊, 请预先通知本刊。

6.本刊已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等网站全文收录。凡向本刊投稿者同, 均视为同意在相关网站或数据库公开 (作者若不同意上网, 请在来稿中注明) , 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已随本刊稿酬一次性支付。论文刊发后免费赠送样刊。

二、计量单位要求

文稿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照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规定的国际通用符号, 不再使用括号内书写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如长度用:km (千米) 、m (米) 、cm (厘米) 、μm (微米) , 不再使用丈、尺、寸;质量用t (吨) 、kg (千克) 、g (克) 、mg (毫克) ;面积使用km2 (平方千米) 、hm2 (公顷) 、m2 (平方米) 、667m2 (亩) 、cm2 (平方厘米) 、mm2 (平方毫米) ;体积用m3 (立方米) 、cm3 (立方厘米) 、mm3 (立方毫米) ;容量用L (升) 、m L (毫升) ;时间用h (时) 、min (分) 、s (秒) ;表示浓度的ppm一律改用μL/L或mg/kg。数字与单位之间须留一字符的1/4空。

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报告[R], 标准[S], 专利[P],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可选) .

[1]刘国钧, 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15-18.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 1998 (3) :167-173.

[2]OU J P, SOONG T T, 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 1997, 38 (3) :358-361.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 (可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468.

四、投稿

1.在线投稿:www.scnykj.cn

2.邮箱投稿:kejisc@163.com

五、联系方式

电话:028-84504979 (含传真)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静居寺路20号附101号

四川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篇9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十二五”以来, 四川省坚持走创新型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科技对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4年, 全省粮食总产达到3375万t, 粮食主产区地位得到巩固;油菜籽总产达到230.9万t、居全国第二, 连续13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上升到第二, 蔬菜产量上升到第三, 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花卉产量进入全国前列;肉、蛋、奶产量稳定增加, 生猪、水禽、兔、蜂群生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水产品产量达到132.6万t。2014年,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3元。

2 四川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2.1 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强化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 产业团队发展到12个, 整合154名农业科技专家, 建设了60个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县;二是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 (川委办[2011]29号) 等重要文件, 实施了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 全省9310个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实现了“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总体要求, 激发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的活力;三是强化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机制,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农业科技服务三深入行动”等标志性活动, 形成了部门大联动、力量大联合的新格局。

2.2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突出

“十二五”期间, 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畜禽品种357个, 省级审定444个, 畜禽国家保护品种达到11个;创制育种材料300多份;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240多项, 研发新产品20多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及专利84项, 形成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50多个;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40多项。

2.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明显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71.8%, 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 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 病虫害综合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 畜禽强制免疫做到了应免尽免,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2.4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加快发展

加快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全省认定或达到认定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接近6万人;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7329家, 其中国家示范社462家、省级示范社1030家, 入社的农户达到261.7万户;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00多家, 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89家。

2.5 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技服务应对得力

针对近年先后发生的川南和攀西地区严重干旱、川东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稻飞虱等病虫害暴发等, 及时启动应急科技服务预案, 突出重点区域, 抓住关键时期, 坚持科技抗灾, 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2.6 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显著

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 为打造川西20万hm2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6.67万hm2红心猕猴桃产业带、成都平原40万hm2稻菜轮作产业带和长江上游26.67万hm2晚熟柑橘集中发展区、川中6.67万hm2柠檬集中发展区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 四川盆地优质生猪、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川西优质奶牛、川中优质禽兔、盆周山区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攀西地区热水性鱼类等优势养殖主产区已初具规模, 农业科技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 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当前, 在农业生产进入“双高双紧”的新阶段,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突出矛盾, 要实现稳粮增收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 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 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从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 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道路转变, 坚定不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1 要把农业科技创新, 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 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 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 农业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面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 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单产水平和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 要把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作为适应农业经营主体新变化的基本途径

当前, 适度规模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对农业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需求巨大。为此, 要进一步突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主导作用,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 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和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 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 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科技服务的需求。

3.3 要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继续发挥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的优势, 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纽带, 把创新、教育、推广各方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 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提升农业,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

3.4 要把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 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 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化农业。农民仍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 但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使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转变, 改变传统农业“苦、脏、累”的形象, 激励和吸引一批有志于在农村创业兴业的劳动者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 推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不但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 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4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的思路

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四川有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40多个、农业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41个、专职农业科研人员2000多名、各级各类农技推广机构11746个、在编农技推广人员58573人, 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科技大省。近年来, 农业科技在四川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为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应突出解决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不活、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率, 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

4.1 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一是探索建立事业导向、利益驱动并重的人才激励新机制。对职务发明、知识产权转让和成果转化的收益, 科技人员和其团队应具有话语权和支配权, 以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引导机制和成果评价机制。要改变农业科研课题立项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脱节、科研成果评价重论文轻转化的问题, 农业科研项目要盯紧市场、瞄准需求, 要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建立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 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势科研团队和青年科技人员获得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 减少“争课题、跑项目”的时间和精力耗损。

4.2 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 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一是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机械化种植为导向, 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集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新技术, 研究“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技术路径、种植模式、经营方式等;三是大力开发适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具, 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机具, 以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着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实现重点区域、主要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率先突破。

4.3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主多元”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切实理顺管理体制, 落实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和“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等保障性支持政策, 确保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稳定, 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校在产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 探索农业科研院校与农技推广的对接机制, 继续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 增设牛、羊、小家禽、水产、蚕桑、小杂粮、花卉等产业创新团队, 形成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合力;三是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服务, 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倾斜政策、购买服务等方式, 引导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机化作业、病虫害防治、耕种收等市场化的生产服务。

4.4 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应用主体, 提高农业科技吸纳能力

一是借鉴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型、广汉市粮经大户经营带动型, 新津县“大园区、小业主”全程托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积极探索创新,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有文化和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创业, 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 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 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农业创业人员给予财政补助、创业项目和贷款优惠等政策支持;三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实用技术培训, 加快培养村社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农业发展带头人, 扩大农业科技应用主体, 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

4.5 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

一是在兼顾一家一户服务的同时, 应将适度规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主要技术力量要向产业基地集中, 广泛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主要农机化装备, 以及防灾减灾、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培训;二是广泛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大力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 用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带动更多农民跟着学、照着干,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集中推进粮食增产模式科技攻关, 扎实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 大力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吨粮田五千元”粮经复合种植模式, 促进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速落地、推广。

摘要:农业科技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是突破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 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本文对“十二五”以来四川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 分析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四川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俊霞, 舒长斌, 李映富, 等.四川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对策[J].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5 (4) :6-7.

[2]舒长斌, 张熙.关于提升四川农业科创新能力的思考[J].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4 (3) :12-14.

[3]牟锦毅, 张熙, 李晓, 等.四川省农业自主创新研究[A].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编著.四川自主创新发展研究[C].成都:天地出版社, 2012.241-254.

[4]牟锦毅.显亮点抓重点扎实做好农业科教工作[J].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 (6) :10-11.

[5]刘振伟, 李飞, 张桃林.农业技术推广法导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13-26.

四川农业科技成果 篇10

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我国每年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 然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率仅为30%~40%,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1]究其原因, 金融支持不足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 社会各界对金融支持不足所引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高度关注。

当前, 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支持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体系对策研究等。从现有文献来看, 大都从某一角度或者重点从金融发展的视角探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 针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甚少, 研究成果很难具有普遍性。本文从四川省情出发, 对四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探讨加强四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对策措施, 为全面提升四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快四川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四川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金融支持四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

当前, 四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国家财政拨款、农转主体自筹、银行贷款和政府配套资金, 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单位自筹为主体、金融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据四川省科技厅统计, 2006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总共落实资金7457.4万元, 其中国家转化资金1516万元, 占资金总额的20.33%;单位自筹4706万元, 占资金总额的63.11%;银行贷款180万元, 占资金总额的2.41%;政府配套资金20万元, 占资金总额的0.27%;其他资金1035.4万元, 占资金总额的13.88%。由此可以看出, 金融资本无论是投入总量, 还是在整个资金投入体系中的占比, 都十分的小, 金融对四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作用严重不足。具体而言, 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主要。

1. 银行信贷支持力度不够

首先, 提供短期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只有农发行、农业银行、农商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而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的则只有农发行,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中长期资金很难得到满足。其次, 商业性银行大量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 对农业科技贷款热情不高, 即使有少量的短期贷款, 也大多是政府居中安排或者贷款者本人与银行有着良好的关系, 纯粹的农业科技贷款很少。最后, 即使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主力军的农发行, 也由于农业科技贷款属于商业性贷款, 风险大, 加之农发行内部缺乏相应激励机制, 因而农发行信贷人员对发放农业科技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同时, 农发行为了应对市场风险, 设置了相当高的门槛, 要求农转主体有不低于20%的资本金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其他企业法人提供担保, 这就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2. 资本市场没有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

四川是农业大省, 农业科技型企业在数量上也较多, 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却寥寥无几。目前农业上市公司仅有禾嘉股份、新希望、通威股份和高金食品等四家。[2]并且, 这些上市公司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积极性也不高, 在成果转化方面大都是直接通过购买技术专利方式。同时, 我国最近几年建立的创业板市场也难以对农业科技成果发挥支撑作用, 由于设置了较高的门槛, 农业科技型企业很难利用创业板市场筹措到资金。此外, 我国现阶段风险投资专注于农业的比较少, 风险投资缺乏必要的退出机制, 私募基金很少介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绝大多数风险投资以政府为主导。

3. 农业保险未能提供有效的风险分摊机制

农业保险内在特殊性使得对政策十分依赖,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比较单一, 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农业保险体系, 大都靠政府提供补贴, 并且主要对农村的种养业提供保险, 根本谈不上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注。而且, 农业保险资金来源单一, 商业性保险公司和私营保险公司极少筹集农业科技保险资金, 难以建立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摊机制, 从而也不能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

三、四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不足的主要原因

1. 农转主体资金规模普遍较小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型企业、农科所和农户, 这些主体往往缺乏自身积累, 资金实力薄弱, 无法提供相应的资产作为抵押, 很难通过银行机构的信贷资格审查, 即使能通过信贷审查, 也往往由于可以获得的信贷额度太小, 导致银行机构单位金融成本上升而不愿放贷。同理, 农转主体也因为自身资金实力薄弱而难以达到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的基本条件, 难以对风险资本形成大的吸引力。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大

一方面, 农业生产受季节、气候和土壤等诸多自然条件的制约, 不确定因素较多, 从而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 由于农业科研周期长, 需要投入的资金总量大、期限长, 但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周期却很短, 并且市场需求变化也比较快, 成果能否被市场接受并转化为经济效益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 农业科技成果在产权界定上比较困难, 容易出现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难以避免“免费搭车”现象, 这就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常出现被动局面, 在收益方面缺乏很好的预期。

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有效的融资对接平台

一方面, 由于缺少资金支持, 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转化, 只能束之高阁;另一方面, 许多银行机构又经常感叹没有好的农业科技项目, 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此外, 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评定的中介机构良莠不齐, 在专业化的服务中问题严重, 在风险评估、技术评价和技术定价等方面都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 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评定的标准不一, 恶性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银行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4. 地方政府导向功能薄弱

首先, 四川各级政府没有建立相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 这对于争取国家农转专项基金支持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难以发挥引导金融资本以及民间资本关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功能。其次, 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工轻农思想, 盲目追求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认为发展农业见效慢、周期长, 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从而削弱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在实施农业科技贷款优惠政策上缺乏动力, 或者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项目只看表面, 不重视实质内容, 金融支持效率低下。[3]

5. 银行机构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银行机构在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信贷支持中, 主动服务意识较差, 对政府依赖性较大, 如果政府出台优惠政策, 银行机构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就大, 反之则忽视, 并且不跟踪农业科技贷款贷后资金的管理和资金使用的效率。此外, 银行机构很少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信贷模式, 如很少建立社区发展基金、农村互助基金等为中小企业、贫困农户提供帮助。

四、加强金融支持四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1. 坚持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的主导地位

政策性银行主要负责向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信贷支持。首先, 加强“联合选贷”机制。农发行四川省分行与省科技厅进一步加强科技部门推荐、专家技术把关、银行独立审贷、贷后共同监管的“联合选贷”机制, 扩大信贷支持的范围和力度, 简化审批程序, 为符合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成熟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同时, 农发行总行也可针对农业科技贷款制定更加优惠的利率政策, 并在银行内部形成激励机制, 着力解决信贷人员发放农业科技贷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其次, 组建专门的区域性农业开发银行。国开行四川省分行应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 可考虑与省政府共同出资, 寻求银监会支持, 组建区域性农业开发银行, 专门对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等项目予以资金支持, 重点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项目。最后, 助推农业科技“走出去”和“引进来”。进出口银行四川省分行应大力支持省内农业科技成果走出国门, 运用信贷手段, 支持那些科技实力强的农业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同时, 支持省内农业科技型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 把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效结合, 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强化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力度

商业银行的地位和作用、优势和活力, 都是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无法替代的。首先, 配备专门的农业科技贷款部门和客户经理。设立专业化的农业科技型服务部门, 优化信贷审批管理体制和流程, 根据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开发金融产品和确定专门的授信评级体系,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积极培养开展农业科技型企业业务的客户经理, 使科技金融服务更加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 为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智力支持。其次, 创新抵押产品和担保形式。针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特点, 开发和推动使用循环授信、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企业联保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出口退税质押贷款、股票债券质押贷款和其他权益抵 (质) 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经国家有关部门评估的农业科技型企业, 试办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给予国家级转化资金项目无抵押信贷支持;加强与专业担保机构的合作, 接受专业担保机构的第三方担保。最后, 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型企业的“信贷孵化园”。将项目前景看好但暂不符合授信条件的农业科技型企业纳入“信贷孵化园”, 加强银行与企业的日常沟通, 帮助企业解决融资中的一些障碍性问题, 如协助规范财务管理、提供融资设计等, 使其尽快达到授信条件, 获得信贷支持。

3. 构筑农业科技型企业绿色上市通道

省政府可引导、辅助农业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转化资金。首先, 对现有农业科技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各级政府可以推动有一定基础的农业科技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成立股份公司,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有效经验。其次, 筹建农业企业集团公司。各级政府可推动关联性比较强的农业科技型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公司, 集中现有各自为战的企业, 形成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合力, 从而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4]最后, 鼓励农业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农业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大做强, 并明确规定对申请改制上市的企业, 分在改制阶段、辅导阶段、发行上市阶段给予一定奖励。同时, 各级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都要立起企业上市的协调沟通机制, 及时解决农业科型企业改制上市中的各种问题。

4. 稳妥发展风险投资

风险资本以长期股权投资的形式提供给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建立、扩张和收购活动, 分担农业科技型企业创业和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 它在推动高新技术创业方面的作用已被世界各国所承认。因此, 应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 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转化能力, 激发农业科技型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5]首先, 鼓励个人风险投资。政府可逐步放开对私人风险投资的限制, 进一步明确市场准入条件, 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的寻出机制, 加强信息披露、信用制度、风险监控及违规处罚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鼓励投资, 打通私人风险资本投资四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 逐步建立两者紧密结合、互促共进的运行机制, 为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四川农业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其次, 引导非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此类风险投资一般都由母公司下属的子公司或者风险部门承担, 投资主体比较确定, 商业性投资动力较强, 与其他行业相比, 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偏保守。要想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机构投入农业科技领域, 政府可以在宏观上加以引导, 在政策上给予鼓励, 特别是要积极加大投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最后, 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政府可设立银行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为银行分担和吸纳、消化部分风险损失。专项资金由财政出资, 按年度追加, 余额控制, 专门对处于种子期的农业科技企业进行投资, 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企业投资价值分析的基础上, 选择符合农业科技转化政策、有较好市场前景的科技项目。

5.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借鉴国外农业保险的经验, 加大对农业保险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 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方式给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亏损提供适当补贴, 并积极支持专业性、商业性保险机构的发展, 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为农业原保险提供再险支持。首先, 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政策扶持力。参照国际普遍的做法, 对农业保险机构制定税优惠政策;向农业保险机构提供经营管理费用补和再保险费补贴, 以激励其经营农业保险, 增加业保险的供给;对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亏损可直由政府或委托代理的方式给予补贴, 以保证农业险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积极开办农业科技保险以先选择几个地区进行试点, 在深入农业科技型业调研, 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 拟订一个财政划, 安排专项资金对参与科技保险的农业科技型业进行补贴, 调动企业参与农业科技保险的积极, 努力探索出一条财政资金良性循环、农业科技险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进一步降低农业科技成转化的风险。最后, 探索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关部门应积极总结农业科技保险的既有成果, 并此为出发点, 认真借鉴其他省市农业科技保险的功经验, 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探索政策性农再保险机制, 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 鼓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要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 健全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分散机制。

参考文献

[1]郭红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分析与对策选择[J].农业经济, 2001, [02].

[2]罗华, 李太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探析[J].中国对外贸易, 2011, [06].

[3]袁晓辉, 王卫卫.创业型经济背景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转变与功能拓展[J].农村经济, 2011, [03].

[4]晋宏举, 刘德国.对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 1997, [06]

四川新增4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篇11

杨凌12项科技推广成果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

近日,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第十四届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获奖项目,杨凌12项科技推广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五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一项。据悉,12项科技推广成果均出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将新建690个农家书屋

今年,西安市将新建690个“农家书屋”,在扩大数字“农家书屋”试点的基础上,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同时,将全面推广书屋管理员制度,及时补充更新出版物,推动“农家书屋”增设销售业务、报刊代邮等试点业务。西安市目前已建成“农家书屋”1821个,“农家书屋”行政村覆盖率达80%。

“百名博士老区行”获2011年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

7年的時间,一批又一批农业院校博士研究生,在40多个地处老区的区县探寻求索和服务奉献。最近,这项名为“百名博士老区行”的实践探索在2011年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表彰中获得了特等奖。“百名博士老区行”自2005年举行以来,先后举行了陕西行、湖南行、广西行、安徽行、重庆行等系列活动,先后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参与其中。

四川农业科技成果 篇12

1 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1.1 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较强

全省有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农机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农业类科研教学单位40多个, 有2 000多名农业科技研究人员, 其中院士1名、省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89名。建成了国家区域技术创新中心2个, 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6个, 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8个, 国家级农作物原原种扩繁基地20个, 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3个, 农业类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国家级龙头企业创新技术中心10个, 农业部丘陵山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

1.2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富

“十一五”以来, 四川省育成并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739个, 创制育种新材料1 100余份、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198项, 编制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92部, 获得授权专利249项、植物新品种权319项、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81项。农机科研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由四川省农机研究院等单位研制的微型耕整机、插秧机、覆膜机、多功能送水喷灌车等小型农机具, 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贮运保鲜、农业灌溉、农业环保、太阳能提灌站等农业工程及畜禽粪便处理、秸秆气化等成套设备, 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度较大

“十一五”以来, 四川省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超过0.27亿hm2, 示范主导新品种533.33万hm2 (次) 、推广主推新技术0.11亿hm2 (次)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亿多人 (次) , 农机总动力达到3 937万k W。目前,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达70.8%,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 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到90%, 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控制在4%以下,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

1.4 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十一五”以来, 农业科技创新对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四川省建有7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60个省级现代农业重点县, 万亩亿元示范区达到800个, 建成“千斤粮万元钱”和“吨粮田五千元”粮经复合产业基地22.67万hm2;培育了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260多个, 发展壮大了粮食、泡菜等20多个优势特色产业, 累计实现产值1 000亿元以上、利税超过70亿元。2013年, 全省粮食总产实现“七连增”, 油菜籽总产连续12年创历史新高, 马铃薯和油菜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和第二, 茶叶上升到第二, 蔬菜上升到第三, 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量进入全国前列。

1.5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以县、乡为主体的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 引领和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大户等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服务, 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全省有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4 303个, 178个农业县 (市、区) 和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共有农技推广人员2.9万人。二是农科教大联合大协作机制不断完善, 有效解决了全省重大农业科技问题、抗灾减灾应急科技服务技术难题。近几年, 农科教联合开展了“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农业科技服务三深入行动”、“农业部门技术走基层活动”等大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三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不断深入。目前, 四川省已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第二轮建设, 团队数量增加到12个, 148名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团队建设, 团队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增加到50个县。

2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多年来, 四川省和全国大多数省份一样, 农业投入总量不足, 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不足。2009年开始, 四川省对农业投入有大幅度的增长, 当年省级农业投入资金总额达到6.65亿元, 农业投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但农业投入比例占全省农业GDP比重不到0.4%, 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 四川省本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4.24亿元, 比2007年的1.89亿元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尽管全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总量逐年递增, 但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仍然较小, 相对于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尚存在很大缺口。农业投入和农业科技创新获得的资金支持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农业科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相称。

2.2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居全国前列, 但与全省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 农业科研多数仍属于“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 真正原创性的东西不多;重成果研究、轻技术集成, 品种、栽培、病虫防控、加工等研究缺乏有效衔接与配合, 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等公益性研究不够,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比较缺乏, 导致单项成果多、集成配套成果少, 理论成果多、但用在农业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少;粮食作物品种多, 但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太少;农业科技型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产业发展缺乏主动权。

2.3 农业科技应用主体素质总体不高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农民的素质高低, 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3.2%。四川省每年有超过2 000万的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 随着农村具有一定知识和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妇弱化现象比较普遍,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明显下降。弱势群体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偏弱, 科学种田素质偏低, 组织化程度不高, 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慢,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增加。随着城乡差别的加大和农业比较效益越来越低, 这一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扭转。

2.4 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

一是缺乏高效率的农业科技创新引导机制。现有的科研课题申报、成果评价机制, 难以根本改变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 农业科研院所的部分科研项目与企业、产业基地和农民的实际需求还未紧密结合, 其针对性不强, 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分散。科研院所实行分割管理, 科研课题选择、科研活动组织、成果转化申报等工作由各科研院所自主完成, 导致科研力量分散, 难以形成科研综合集成能力, 不能有效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分配机制不完善。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等, 主要采取政府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 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 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率不高。

2.5 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是年青科技人员难于获得稳定的科研资助、成长空间小, 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部分单位存在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现象。二是农业科研机构, 特别是高等农业科研院校, 更看重的是论文、获奖等成果, 科研与转化推广脱节。三是现有干部人事、薪酬等制度, 很难激发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活力。把专家当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固化的绩效工资制度事实上使新的“大锅饭”正在形成, 这种对科技人员僵化的捆绑式管理, 挫伤了骨干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四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差、工作条件差、职称评聘难, 难以有效调动和激发其工作热情, 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推广。

3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多元投入机制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 强化投入保障。一是要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 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科技人员和优势科研团队得到稳定支持。二是要巩固对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支持, 把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点, 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明确职责、健全队伍、完善机制、保障经费, 切实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保证一线农业科技推广必要的推广经费和支撑条件。三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自主创新,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入格局。

3.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优势科技资源, 加强协同配合, 针对产业链条技术需求, 创新和集成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支撑产业发展和升级。二是加强市州农科院所作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市州农科院所上联科技创新、下联成果转化, 是全省区域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重要的科技支撑力量。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四川省有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和50个创新团队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要集中力量把这些基地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四是加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为主导社会化服务为补充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协会等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有机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3.3 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一是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 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 引导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有序向种业企业流动, 充分发挥“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对创新型种业龙头企业选育的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在省级品种区域试验名额分配上大力倾斜, 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三是通过信贷优惠、税收减免和成果转化项目等支持, 扶持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现代种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其建设商业化育种中心、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3.4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一是加强新品种研发。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机械化种植为导向, 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加强技术集成。集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新技术, 研究“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技术路径、种植模式、经营方式等, 为实施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加快农机装备自主创新步伐。大力开发适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具, 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机具以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着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实现重点区域、主要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率先突破。

3.5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

一是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根据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变化,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实施知识更新培训, 大力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培训职业农民。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 针对农民重点培训农业生产实用技术, 农业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既要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实用技术, 能熟练使用适宜本地耕种的农机具等, 又要把部分头脑灵活的农民培育成适度规模经营的产业大户、懂市场会经营的营销大户等, 培养一支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三是广泛开展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推广农业新技术, 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增强农民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

3.6 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上一篇:企业文化与人才招聘下一篇:故障诊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