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发展管理(精选12篇)
农业科技发展管理 篇1
近年来, 随着农业科研机构改革的深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逐步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相适应。农业科技档案是指农、林、牧、副、渔、水利、电力、气象、环保、土地、土肥等涉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管理活动和科研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具有查考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载体的文件材料。农业科技档案真实地反映了农业科技活动发展的全过程, 是各项科技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历史凭证, 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依据和必要条件, 是珍贵的科技信息资料。
1. 提高认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档案工作者对经济科技档案特别是农业科技档案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档案不仅是相关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记录, 也是社会经济管理的基础, 更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 而且在价值作用上, 农业科技档案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的属性日渐显现。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档案记录的形式和载体发生重大变化, 农业科技档案不仅要做好纸质文档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经济科技活动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影像资料等新载体形式文档的整理和利用, 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2. 加强收集
一是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按照档案法律、法规的要求, 将本部门在科研、管理、生产和应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照片等及时收集归档, 努力使农业科技档案达到科学化、规范化。要把建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纳入农业科技工作计划、纳入有关人员岗位职责;做到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与农业科技活动同步进行。二是档案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活动, 多与科研人员交流沟通, 了解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掌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形成时段及内容, 及时收集、整理农业科技档案。三是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收集过程中要进行跟踪管理, 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分为六个阶段 (准备阶段、试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鉴定阶段、奖励阶段和总结推广阶段) 有条不紊地进行, 保证科技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
3. 转变服务观念
一是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其一, 档案部门要有超前意识, 围绕农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供超前服务;其二, 全面系统地提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二是由单一性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即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为党政部门服务的做法, 积极为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科研成果推广等提供多渠道服务, 提高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率。近年来, 在我县农业部门进行的1万亩测土施肥技术推广中, 档案部门积极主动, 先后提供了2万多条相关土壤化验数据, 并从中分析出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编制出《土壤变化规律分析图》, 为土壤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节约化验费用5万余元。
4. 促进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关键在于把先进的适用技术及时推广到农民手中。目前, 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普遍较低, 一般约占30%, 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兴农需要科技, 成果需要应用, 大力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可对农业科技成果起到活化、应用和推广的作用。要解决此问题, 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推进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具体做法:一是定期开放农业科技展览室, 普及农业科技新成果。农业科技档案展览荟萃了各部门的农业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二是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活动。经常组织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直接送到农民手中。三是利用农业科技期刊及广播、电视、报纸、图片展览、实物展示、技术交易等多种媒介, 广泛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四是利用农业科技档案, 编写培训班教材, 为农村农业科技人员提供资料。以档案资料为依据, 对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加以研究, 主动与生产、科研部门沟通, 提供相关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及时了解农民对档案信息的利用趋势, 分析利用规律, 编研出科技含量高、利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科技档案资料, 满足“三农”工作的需要。
5. 提高人员素质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者既要懂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知识, 又要懂档案管理知识, 要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转变管理观念, 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档案管理、档案保护及开发利用能力;掌握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推进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做出贡献。为此, 农业科技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在职档案人员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培训, 使农业科技档案人员掌握网络技术知识, 提高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水平。同时要引进一批具有能力的相应的档案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从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农业科技发展管理 篇2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阐述,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 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
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 “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
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 m 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 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 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 “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J].中国农技推广,2001,(1).
农业科技发展管理 篇3
作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希望是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及农牧企业,拥有中国最大的农牧产业集群,连续四年名列中国企业500强之一。是什么支持着中国农牧业企业的领军者新希望又好又快地发展运行?
布局农牧帝国的杀手锏
20世纪80年代刘永好以饲料业起家,成立于1982年的新希望集团前身是南方希望集团,是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四兄弟创建的大型民营企业——“希望集团”的四个分支之一。在南方希望资产的基础上,刘永好先生组建了“新希望”集团。尽管新希望在中国农业领域已处于第一集团军,然而与房地产、钢铁、互联网等吸金行业相比,农业显然是一个投资长、回报慢的行业。因投资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获利颇丰的刘永好坦承,2004年前后,甚至有人向他建议,干脆把农业卖掉算了。
最终,刘永好和他的智囊团队达成一致认为,中国的农业产业将迎来快速增长的大曲线。这一判断来自于刘永好的观察:伴随城市化进程,农产品的生产者正越来越多地变成消费者,这必然造成小规模养殖在萎缩,而市场需求却在增加。他决定撬动资本的力量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利用新希望多元化布局积累的资本重新打造一个新农业。
2011年1月26日,新希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财务公司)经银监会审批后正式成立,成为目前国内仅有的5家民营企业财务公司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为农牧业服务为主导的财务公司。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成了名符其实的“金融家”,财务公司成为刘永好布局农牧帝国的杀手锏。
新希望集团财务公司总裁荣国跃告诉记者,格局清晰、产融结合是集团总裁刘永好先生为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进行的规划,如今在新希望农牧(000876.SZ)整体上市、新希望化工借壳ST宝硕(600155.SH)上市之后,新希望四大板块中金融与投资的整合越发凸现,而财务公司的成立,直接获得金融营业许可证则被刘永好认为是继入股民生银行等金融投资后又一次深度进入金融领域。
据介绍,新希望集团旗下有400多家企业,可能一半要去传统银行办理存款、一半要去办理贷款。财务公司成立可以为新希望集团每年近1000亿的销售收入办理结算,而且可以更合理、统一地统筹安排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随着新希望业务的发展,未来在新希望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成员企业达到10家的区域都可以设立新希望财务公司分支机构。同时,新希望财务公司也确定了“一个系统、三个平台”,即一个核心业务系统,实现搭建集团资金结算平台、集团资金运营平台、集团金融管控平台的管理体系。荣国跃表示,新希望财务公司未来将更好地发挥综合金融服务功能,不光是把新希望企业成员的资金管好、用好,更要为推动“三农”产业发展插上金融的翅膀。
产融结合的运作之道
盘点中国的农牧业企业,新希望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中国向来不缺乏单一产业链条上的巨头,如肉制品加工环节的双汇、雨润,把持国内鸡肉加工处理的山东六合集团。但最终,新希望2005年并购全国最大的鸡饲养、屠宰、加工巨头六合集团,几乎擒获整条禽类生产链;通过控股华北地区最大的生猪饲养和加工企业千喜鹤,新希望还一举进入猪肉这一中国需求最大的肉制品行业。
新希望借助资本的力量一路补足短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锻造了养猪、家禽、奶业三大产业链。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如期实现五年规划目标,销售收入突破560亿元,跨过世界级农牧企业的初级门槛。
这一系列的大跨步发展都需要新希望财务公司作为“资金池”,发挥金融功能为其保驾护航。而资金池只是新希望财务公司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还需要为新希望解决更多资金管理上的难题:
作为一家大型企业,新希望的集团资金管理现状主要是成员企业众多,且分布范围较广;合作的商业银行较多、银行账户较多;资金存贷两高现象仍较严重;资金不平稳现象严重;资金运用效率不高。
对于新希望而言,这些难题之所以能顺利解决很大程度上在于着力打造了企业资金管理平台。据该平台服务商厦门融通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介绍,这一资金管理平台遵循以客户为中心,业务、账务分离的设计思想,是一个为财务公司开展金融业务提供服务的信息支撑平台。同时,为了兼顾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金融机构为集团管理提供服务的需要,该平台还具有为集团提供资金监控、集团分级次资金池管理、资金预算控制等综合性管理职能。
新希望财务有限公司的企业资金管理平台由网银系统、银企网关系统、核心业务系统组成。其中核心业务系统是财务公司开展各项业务的基础平台,也是各周边系统的核心组成。账户管理模式采用分收、统支的方式,各成员单位保留银行收入账户。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银行,为各成员单位开立内部账户,当业务收入的资金进入银行收入账户后,自动通过资金归集的方式转存入财务公司内部账户,实现集团内的资金集中。成员单位需要对外支付时,通过网银提交申请,由财务公司通过在各银行开立的财务公司头寸账户统一代理进行支付。
除此之外,新希望财务公司还基于整体的信息系统平台开展了金融、结算、贷款、票据等业务以及资金预算编制及审批、资金总量及分布统计、资金内部调配等管理职能,为各级经营管理层提供实时资金信息,做到资金实时过程在线控制;同时为集团、事业部、三级公司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有效运用资金,提高集团资金收益水平。
借力企业资金管理平台,新希望坚实地走出了产融结合的第一步。
资金管理,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国内的金融市场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资金管理软环境离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国内集团企业资金管理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国内资金管理发展较快的企业集团,已开始注重资金的精细化、精确化管理,积极开展资金的投资理财业务,加强资金的流动性管理。谋取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中国集团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势必带来更为复杂的集团资金管理。未来,如何保证新希望集团境外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都将成为未来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新希望财务公司“司库型”的资金管理之路,仍任重道远。
与此同时,随着未来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企业融资和投资渠道的不断增多,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涵也将不断扩展。如何进一步保证和促进新希望集团稳定且低成本地获得长期战略发展所需多渠道、多品种的市场资金,如何满足集团、事业部、三级公司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如何更好地配置资本、控制风险、创造价值,仍是新希望财务公司未来努力的方向。
刘永好这样形容新希望财务公司的使命:“不管金融的蓝图如何美好,财务公司最终还是要回到为新希望的农牧主业服务上来。”新希望财务公司的目标是建立适应世界级农牧企业的集团资金管理和运行模式,其任务不仅是加强集团资金风险管控,注重资金的精细化、精确化管理,更要为大农牧全产业链服务。
加强农业档案管理服务农业发展 篇4
一、加强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 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夯实新农村建设
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心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幸福感、在农村建设中树文明、构造文明和谐的民风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核心。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大力改善, 这要求农村发展过程中必须根据农业档案的相关资料, 了解地区的人文环境、土地资源等情况, 以便掌握整体的资源、资产情况, 进而根据所提供资料, 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 为开展后期的建设工作提供可靠的思想指导。
(二) 维护农村稳定, 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业档案的管理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其对农村的资源存有状况、资源分配状况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因而在例如承包土地等容易引起纠纷的问题上, 农业档案的管理有助于减少农户之间的纠纷, 并能维护农村的稳定和谐气氛。同时, 农业档案中对现有资源状况作出了很明确的记载, 因而, 可以帮助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村内资源, 保持资源的循环利用, 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新农村。
由此可知, 农业档案的管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后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 加强农业档案的管理势在必行。
(三) 加强档案管理,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 经济、科技相比上世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的整体素质上升, 产生了对生活越来越高的要求, 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因而对于办事的效率要求提高。传统生活中, 农民不识字, 缺乏文化, 因而缺乏对相关农业知识、本地区的农业状况、基本资源、比较优势等方面的专业了解, 而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 现代农民都是有文化、有修养、有素质的人群, 逐渐产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进一步了解的自发需求。农业档案管理的加强, 能为农民提供全面、完整的相关信息, 为后续的农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指导。同时, 农业档案实施管理之后,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将信息传递到本区的档案馆, 促使本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整合, 便利了全区的农业科技化、现代化, 对全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农业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 提高党群干部以及普通百姓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提高档案化的意识
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对农业档案管理的意义、重要性进行宣传, 使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档案有所了解和认识。同时开展《档案法》的学习教育, 提高群众、干部对档案的法制意识, 并征求相关人员的全力支持, 落实档案的保管、安全、人员等问题, 积极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二) 规范农业档案管理
由于农业所涉及的范围广, 因而农业档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去分散性, 因而, 需要对这些零散分布的信息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 以便在后续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档案的指导作用。同时, 由于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人们对办事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 农业档案上的信息量不断增多, 因而需要对档案进行现代化的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对相关档案资源进行处理, 保证资源能够得到及时传递和方便地查阅, 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 随着信息量的逐年增加, 农业档案逐渐复杂化, 为使得档案工作有序进行, 有效为农业发展服务, 要求农业档案的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 对工作高度重视, 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广大老百姓谋福利;其次还要具备相当的农业知识及管理工作经验, 并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 拓展自己对农业知识的了解, 积累扎实的知识和常识, 能在出现紧急状况时利用所学知识做出适当的处理, 避免恶性状况出现。
三、加强农业档案管理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业档案源于实实在在的一线生产, 是经长期实践的农学科研活动中得出的经验结晶, 是整个农业阶段性生产的历史记载, 能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有效地指挥及管理, 农业档案中记载的相关资料反映农业的发展动态及规律, 对保持农业科研的持续性、指导农业活动的正常发展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近年来, 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 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在国家的规划大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 农业档案是农村建设的主要指导参考, 加强农业方案管理, 合理利用档案资源, 为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服务, 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四、总结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重大。加强档案管理, 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 档案部门应当积极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建立并完善农业档案管理体系, 并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产品带来的益处, 为农民提供全面、准确的农业知识、资源状况等, 并提供最新、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市场信息、生产信息以及相关技术信息等, 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及利用现有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 以高新技术为手段, 以生产最大化为基本目标, 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整体风貌的不断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节节看涨的最终目标,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发展。
农业档案的有效管理能为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并能有效引导农业生产活动, 其一方面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夯实新农村建设, 同时还能维护农村稳定, 构建和谐新农村, 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档案部门应加强农业档案的管理力度, 从设备、员工以及整体重视态度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从农民需求、当地环境及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加强外部因素的导向作用, 积极构建农民最需要、资源最节约、优势最明显、市场需求最大的信息资源, 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 最大化利用比较优势, 为新农村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做贡献。
摘要:农业档案是农学科研活动中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结晶, 源于实实在在的一线生产, 是直接源于生产的信息资源汇集, 能有效地指导、引导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档案反应了农业的发展动态及其一般规律, 在指导农业的正常发展、保持农业科研的持续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随着近年来,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逐渐提上议程, 农业档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指导参考, 为农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 在新形势下, 意识到农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搞好农业档案管理, 合理利用档案资源, 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的整体风貌提升、农民的综合收入看涨, 为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本文从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如何加强管理以促进农业发展及农业档案管理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作出相关阐述, 以期促进农业档案管理的社会化重视程度、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加强档案管理后农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农业档案管理,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巩文红, 仇惯生.农业科技档案与现代农业[J].农业科技管理, 2008 (03) .
[2]车丽英.论农业档案管理与农业发展[J].管理科学, 2012 (07) .
农业发展银行营销管理分析 篇5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是 1994 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的《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通知》(国发[1994]25 号)而成立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注册资本金为200亿元人民币,由国家财政全额拨付。在管理上直属国务院领导,在内部实行总行一级法人制,实行系统垂直领导。当时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办理由国务院确定,人行予以贴息的粮食、棉花、油料、猪肉、食糖、烟叶、羊毛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办理粮棉油肉等农副产品的收购及粮油调销及加工贷款,办理国务院确定的扶贫贴息贷款、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贷款、农业综合开发及小型农、林牧、水利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等。
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农发行按照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增设了省以下分支机构,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总行、省级分行、地市分行(即二级分行)、支行四级机构体系,形成了两千多家分支机构,拥有员工5万余人。2004 年、2006 年农业发展银行相继获得开办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和农业综合开发中长期贷款业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办行宗旨以及业务发展定位无不体现在支持“三农”的发展。
二、农发行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忽视营销战略
从1994年农发行成立至今十余年来,农发行的职能定位问题,也就是农发行的发展战略问题受到多方关注。为适应粮棉市场化改革的形势和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有关部门多次扩大农发行业务经营范围。按照银监会批复的农发行贷款范围,农发行的信贷业务己经由过去单一支持粮棉收购,转变成以支持粮棉等重要农产品有序流通、加工转化和产业化,以及农业和农村全方位发展的格局。2005年农发行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应当说,农发行的发展战略问题己经基本解决。但是迄今为止,农发行的营销战略问题却被大大地忽视了:即从战略层面上看,缺乏科学的可操作的规划。对于营销工作,农发行缺少系统性的可操作的营销战略规划,造成愿景不清晰,无法全面、系统地描述出企业发展的愿景,缺少具有 感召力和清晰的农发行品牌的原动力。
2.2营销观念不强
虽然农发行各级行都提出了要推行市场营销的经营方式,但由于长期受封闭管理思维模式以及传统卖方市场观念的影响,还未能及时转变观念,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经营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还未得到完全改变。同时,农发行的营销观念仍然停留在以产品为导向阶段,把营销简单看作产品推销,一方面“有什么就提供什么”,“客户跟着银行转”的情况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缺乏与客户的有效沟通,缺乏对客户的消费行为方式、银行产品知识的引导,导致新产品和新服务方式不为客户所了解和接受。
2.3缺乏协同高效的营销运行机制
从组织架构看,农发行缺乏从事营销战略规划的独立机构。2005年,农发行进行了内部综合改革,包括机构、人力资源和收入分配三项主要的改革内容,组织机构改革走在第一步。从总行、省级分行到地市二级分行,均设立了客户部,履行客户营销职能。从部门职责来看,客户部负责贷款项目的营销和调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客户部的绝大部分工作内容是负责贷款项目的调查工作,对营销涉及较少。而且,从营销流程的角度来看,客户部的具体工作仅涉及了行业细分、挖掘客户、客户服务等环节,对营销整个流程的其他环节未有涉及。
2.4分销渠道建设滞后
农发行由于长期经营政策性信贷业务,业务种类单一,客户固定且数量较少,农发行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县域范围内只有一个营业网点,销售渠道主要以营业网点为主,客户结算主要以临柜办理为主,因此农发行提供给客户企业的服务仅以柜台服务为限,既不能满足离柜业务受理,也不能满足离柜业务信息查询。
2.5金融产品单一
从业务品种和收入来源上看,面对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不断变化,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努力拓展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农发行还停留在传统的存、贷、汇业务方面,在金融创新上明显缺乏活力。新开办的粮食加工贷款、粮食龙头企业贷款以及其他粮食企业贷款丰富了贷款品种,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也陆续开办。但总的来说,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较,农发行仍然存在金融产品单一的问题。
三、银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将波特的“五力模型”理论运用于当前农发行所处的竞争环境,分析如下:
3.1竞争者:当前农村金融领域中的银行主体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类型主要涉及四个种类、六种机构,即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邮政储蓄机构。截至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计19.5万个,从业人员30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6万个和20.7万人;资产总额88.8万亿元,同比增长19.9%。除了要面对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领域的竞争外,国家开发银行凭借其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成功经验和与政府合作的良好基础,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贷款投放力度,并将业务范围延伸到农、林、牧、畜、渔产业链各个环节。
在农发行获准开办的商业性贷款业务范围,早已是商业银行、国开行既有的业务领域。这些领域的优良客户,必然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
3.2潜在进入者:外资银行、村镇银行等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严格管制措施,如设置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等。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农村金融领域的金融抑制。
中国农村1.2亿户有贷款需求,但目前这一满足率只有60%。也就是说,还有40%的空间未得到金融服务。中国35173个乡镇中金融服务空白率是为6.7%,即还有2500个乡镇处于空白状态。而村镇银行、信贷公司等机构的推行将逐渐填补这些空白,满足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展望未来,外资银行、村镇银行、信贷公司、农村互助基金组织和现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一起,必将进一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由此带来的新的竞争、新的活力,必将挤压农发行的业务空间。
3.3替代品:金融产品多元化
从金融服务功能看,银行业是一个最具替代性的争行业,不但金融业内各类机构可以相互进入和替代而且非金融机构也可以比较容易进入传统银行业务域。由于各种金融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客户金融产品在期限、风险、收益等方面的偏好使其对银行的选择极其敏感,替代品的威胁己成为影响银行业竞争格局的重要因素。
目前,农村金融产品单一,仍限于存贷款和一般的汇兑,交易大多以现金方式进行。在城市中普及的信用卡、投资咨询、个人理财、网上银行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农村金融领域仍为空白创新型工具的缺失,反过来又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3.4供应商:农发行的信贷资金来源
银行业作为金融服务行业,其供应商就是货币资金的提供者。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需要银行信贷等以资金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支持,而单纯以存贷款为主业的经营模式和规模扩张,将占用较大资本,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急剧下降。
在面临资本约束与融资困难双重压力的情况下,所有的商业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都面临资金供应商议价能力提高的威胁。银行一方面转型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公开上市等方来解决上述两个难题。
3.5购买者:客户
依据厂商学说和供求理论,当购买者面临多种选择且转换成本很低或不存在时,购买者就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购买者越妻中,议价能力就越强:购买者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如果是标准化的或无差异的巨有多个提供商,则购买者就会设法使其相互竞争,从而增强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扣果购买者的购买量占某个提供商的销售比重较大,购买者也将因此获得较强的议价能力。把该理论运用于银行业,购买者就是银行产品的使用者,包括机构集团、个人和公司客户。如今客户可以选择的金融服务机构越来越多,选择权力越来越大,意味着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加强。
3.6总结
通过波特模型分析后可以看出,农发行的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在现有的业务领域,面临农行、农村信用社、国家开发银行、商业银行的竞争;证券、保险、信托和财务公司等替代产品发展,也对其业务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外资银行、村镇银行、信贷公司、农村互助基金组织潜在的竞争者成为现实威胁;在内部竞争加剧、替代品的层出不穷以及潜在的竞争者的进入,客户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时候,客户的选择权力更大,也即是农发行的购买者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加强;由于农发行所处的体制环境的问题,制约了其自身能力的供给,资产资本质量、治理机制,产品创新能力等问题都导致了农发行的行业竞争力较低。因此,现阶段农发行应及时转变发展模式,加强营销管理,以增强自身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加强营销管理的措施
4.1建立战略性营销计划体系
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正确的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确立业务目标,推进业务开发计划、市场推广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投资融资计划、财务、保障及辅助计划,确保营销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有效的控制基础上,并由此形成良胜循环,将战略任务分解落地,执行到位。同时,在调研、资金计划、财务各业务部门建立定期的沟通制度,定期对业务运营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调整,解决现实问题、排除潜在问题,保证计划的实施并修整计划。
4.2构建有效的营销组织管理体系
借鉴企业以及其他商业银行的经验,建立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承担起市场调研、业务规划、对策建议和业务信息沟通等工作。一是由总行成立专门的战略发展部门或专门的营销部门,开发新产品,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二是省级分行进行具体规划,找准本地优势,选择重点支持的产业、行业和地区,制定营销规划。三是市县分支行在营销规划指引下,对具体项目和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开发和营销。四是在客户营销职责上,总行、省级分行和市县支行按照市场容量实行分级负责,总行和省级分行主要营销大型客户,市县分支行主要营销中小客户。
4.3实施客户经理制
构建一支由行业经理、产品经理、区域经理和客户经理组成的营销团队。客户经理实施分类管理,分别形成资产和负债客户经理、资产客户经理、负债客户经理,并按绩效进行考核。同时,高度重视客户经理素养的培训和提高。香港银行业认为,客户经理也是“产品”,客户经理代表银行的品牌形象。一方面,要求客户经理在与客户就希望得到的服务进行对话时,能够向客户展示必要的信息,如农发行的各项信贷政策,本行的基本状况和服务功能,清算网络及服务产品的发展状况,金融产品的先进性、安全性和赢利性等。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掌握必备的营销知识和营销手段,提高分析、把握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水平以及商务谈判技巧、商业礼仪规范、对外交往艺术等,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来留住优质客户。
4.4整合业务流程
农业科技发展管理 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科研;利用
中图分类号:G275.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1-0116-02
科技档案是科学研究过程中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为发挥科技档案的作用,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各项基础业务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快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更好地为农业科研和“三农”服务。
1 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
为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档案法制意识,加大了《档案法》学习、宣传的力度,利用墙报、宣传画、橱窗、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讲解《档案法》的意义、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科技人员转变了思想观念,增强了档案意识,真正认识到了档案工作和科研、开发工作同等重要,科技档案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并把对科技档案管理的理解和支持落实在行动上,及时、完整地将科研工作中形成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移交档案室立卷归档,加快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进程。
2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和提供档案服务的专门性工作,档案工作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随着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学习档案专业理论知识,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加工、编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能根据不同需求及时编纂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迅速提供档案信息或加工档案文献,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科研及开发中的作用。
3 确保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
为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档案管理人员要全面收集档案材料并集中统一管理,如项目准备阶段的申报书、开题报告、合同书,试验研究阶段的调查记录、试验报告、年度总结,验收鉴定阶段的验收报告、鉴定材料、论文、著作,成果奖励申报阶段的报奖材料、应用证明,推广应用阶段的实施方案、计划、协议等,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安全。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跟踪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及时收集科研活动中的原始数据和资料,帮助和指导课题组对试验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立卷,及时归档,确保档案材料真实、准确和完整。还应主动向科研及管理人员搜集档案材料,并与他们进行检查与核对,避免遗漏,确保科技档案的系统与完整。
4 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服务作用
4.1 服务科研
农业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农业科技档案来源于农业科学研究,更要服务于农业科学研究。对以往研究项目形成的档案进行编研,可为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为申报新项目提供技术依托。利用已立卷的科技档案为更深入地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充分发挥科技档案在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方面的作用,可以让科研人员准确选题、少走弯路,避免重复研究。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每年新上各级科研课题10多项,科技档案不仅为顺利申报课题提供了依据和凭证,而且还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促进了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
4.2 服务三农
农业科研归根到底要为“三农”服务,因此,农业科技档案应树立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观念。地市级农业科技档案所记载的信息,大多带有地方性、适用性的特点,这正是农民所需要的。我们利用成熟的科技成果档案,预测需求,把握需要,抓住农时季节,将农业科技档案中的农业科研成果加工成简明、可操作的农业实用技术,为农民解决疑难问题,深受农户欢迎。别外,档案管理人员利用本院的科技网站,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发布大量的农业科技信息,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与利用,使广大农民能及时、快捷地获取先进实用的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实有效的科技支撑。
参 考 文 献:
[1] 柴树桔,周志军,李志萍,等.潍坊市农业档案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08,8:123-124.
农业科技发展管理 篇7
现代农业发展中, 寻求高农作生产效率,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实现农业机械化, 是现代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考虑到当前农业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 农业机械管理想要具备强劲的后劲动力, 必须要认清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 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
国内农业人口占大多数, 农业经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搞好农业生产, 是关系农户生计的大问题。现阶段, 如何提升农作生产效率, 是今后发展农业必然要思考的问题。而农业机械在提升农作效率方面意义重大, 但是, 现阶段, 整体农机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体现在:
1) 农机产品技术不高,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存在不小差距。尤其高端技术方面, 国内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低, 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正因为此, 国内农机产品价格普遍要高, 产品结构趋向不平衡。
2) 农业机械设备市场定位不准确不清晰, 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的市场比较大, 前景比较广阔, 但是很多农业产品在定位过程中, 由于存在市场定位不是很准确不够清晰。我国很多生产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厂家虽然定位于瞄准了大型农机市场, 但是自身生产的设备在功能和使用性能上达不到相关的要求, 无法满足市场的正常需求。而很多中小型生产厂家, 虽然在客户群体上比大型设备生产厂家较为广阔, 但是设备的定价和使用能力极不协调, 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需求。
3) 农业机械设备的定价偏高, 由于农业机械设备和制造成本一直较高, 由此也就导致了农业机械的最终销售价格平偏高。在农机市场不管是小型的农机设备还是大型的农机设备, 虽然在购买过程中国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额外补贴, 但是由于销售价格偏高, 导致了消费者只能望尘莫及, 暂时不会购买农机设备, 这对农业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技术措施
考虑到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提高农业农机化水平, 提升农业生产技术, 普及农机农业推广水平, 是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最根本的要求。针对目前农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今后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务必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3.1 重视技术创新, 提升技术水平
提升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 应加大对农机技术的创新。将创新的理念, 融通到技术投入的每个环节。同时, 在财力和物力多方面, 均应给于足够的支持。针对性开发的农机新技术, 务必切合实际因地制宜, 适合本地农艺操作要求, 使农业机械密切联系农业生产。总之, 技术上的创新, 确保农机始终处于高科技水准。
3.2 准确市场定位, 明晰顾客群体
找准农机推广市场, 明确客户群体, 是高农机推广效益的关键。今后农机的研发和推广, 必须切合客户需求, 开发相应的农机产品, 确保开发生产的农机功能, 很好地满足农户的操作需求, 达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总之, 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求, 必须要有清晰的市场布局, 确保市场定位的合理性。
3.3 优化产品制造, 控制销售价格
目前, 农机产品价格高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 影响着农户购机的热情。对于农机价格高的问题, 有必要自多方面着手解决。第一, 控制农机研发成本, 降低制造成本输出, 提升农机实用性。第二, 优化产品制作工艺, 提升农机生产效率, 降低农机制造成本。第三, 完善直销渠道, 剔除中间环节。自上述三方面的努力, 将很好预控销售价格。
3.4 加强农机推广, 调动购机积极性
重视农机推广工作, 在发展农机事业中很重要和关键。加强农机推广, 将先进实用的农机具, 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 达到提升农作效率的目的。由此, 在农机管理工作中, 农机产品的推广和发展, 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做好此项工作, 第一, 农机管理人员务必了解先进农机技术的发展动态, 掌握最先进的农机设备, 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其推广到需要的农业生产中去。第二, 拓宽农机推广渠道, 积极构建农机推广信息平台, 引导民众了解更多的农机信息。此外, 重视农机宣传, 提升民众对农机性能的了解, 重视农机技术培训, 增强社会对农机的普遍认同度。
4 结语
目前农机器械管理过程中, 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管理过程中, 要想实现农机机械管理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就需要及时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及时的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优化农机机械管理的产业结构, 增加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资金投入, 降低机械生产、研发和销售过程中各项成本, 最终降低设备的价格, 真正的惠及千万农民。
参考文献
[1]张莹.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6, (5) :22.
[2]金凌.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J].北京农业, 2014, (24) :127.
农业科技发展管理 篇8
我国的工业发展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现阶段已经具有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能力, 在国家力求产业经济均衡发展的前提下, 就会对农业产业和工业产业进行相应的调控, 使工业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从而完成一个工业发展反哺农业发展的过程, 未来我国的工农产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动。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 造就城市发展的同时, 城乡发展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迅猛, 但是并不能够真正的代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乡镇经济水平发展的好坏, 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水平最好的体现, 所以说城乡的发展应该要有计划的发展, 达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才是国家经济水平提高的根本依据。目前, 我国乡镇的人均收入、文化水平、社会保障和经济增速等都远远的落后于城市的发展, 而现阶段我国城市化的水平也已经满足了带动乡镇发展的能力, 城市的发展带动乡镇的发展策略也已经开始实施, 城乡的二元结构也开始走向一体化, 这一变化也将改变乡镇的发展, 会促进乡镇更加快速的发展, 也会很大程度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进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2 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2.1 工农产业结构的质性变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
工业发展对农业发展进行反哺的转型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业发展的产业链也因此而加长, 这同时也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未来发展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点问题。为了使工业产业的发展反哺农业产业发展的道路有效的进行, 就要将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打破重新定位, 对于农业经济传统的管理方法好的要继续延续, 而坏的就要摒弃。农业经济的管理应更加重视对于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经济全局的探究, 对于农业产品质量的安全、精细化加工、绿色生态化和物流的构建等方面都将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所要研究的重点, 也是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部分。
2.2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成型, 城市二元结构也随之逐渐的解除,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也随之不断的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乡镇的经济发展的差距过于明显, 也将会导致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缓慢, 只有城乡一体化建设才会更加快速的推动国家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这点, 并给于相应的实践, 只有更好的服务于实践, 才会为城乡的一体化进程做出应尽的义务。也随着城乡的一体化建设, 乡镇的发展也必定会走向好的方面, 乡镇的各个领域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城乡生产的流动也必将会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2.3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产生的新变化。
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内涵是要实现生态化的发展, 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这种新战略的提出是对保护环境和维护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就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对于农业产业未来发展必定会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 也会更加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以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比较缓慢, 这势必会使我国农业经济在面对国际农业经济时无法具有充足的竞争性。如何使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在国际农业经济产业占有一定的竞争力将是农业产业经济管理学科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3 积极面对新的特点, 应对新的变化, 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3.1 差异化学科战略。
面对转型期工农业产业的结构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和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是都可以用来实施差异化学科战略的。差异化科学战略既可以满足工业产业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反哺, 还可以满足城乡一体化结构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的驱动。差异化科学战略不仅着重于对农业产业经济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全局性的探究, 还着重于加大城乡之间的经济流动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 更能着重于研究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以及对于如何应对国际经济的竞争方面的研究。所以说对于实施差异化科学战略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3.2 科研人才战略。
对于人才的需求来说, 任何时代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源泉, 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燃料, 所以说想要实现农业产业经济迅猛的发展就必须需要相应的科研人才。科研人才战略是实现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战略, 这就需要根据差异化科学战略进行有选择性的选用人才, 要重点研究和选取有针对性的人才进行培养。
摘要:农业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而这些问题也是伴随着新的机遇而产生, 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给予的最大化, 如何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的迅猛发展, 这就需要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根据农业转型的特点和农业经济管理新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研究, 并以此来实施有效的解决对策, 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率的实现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才能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年S2期.
浅议农业横向科技项目的管理 篇9
1农业横向科技项目管理现状
1.1存在认识误区
目前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对横向项目的定位是多数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对科研人员开展年度考核、职称评定以及学术评价等方面,均以纵向科研项目的承担情况作为首要的评价指标,而忽视了横向科研项目的存在。因此很多科研人员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纵向科研项目的争取和申报上,并对其产生的成果和论文等过分重视。而对横向项目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横向项目当作是“不务正业”的表现。管理单位和部门对横向项目宣传少,积极性不高,认为横向项目是凭自己的能力争取的,只须完成立项单位交付的任务即可。因此忽视了对横向项目的争取,这不利于产学研结合,也不利于单位和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
1.2缺少必要的管理办法
不同于纵向项目的统筹计划,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模式,横向项目缺少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很多单位也没有出台相应的监管制度,因此很多项目出现拖期、延误,无法完成,经费使用混乱,随意支取等现象。另外,由于横向项目有一定的“自由性”,项目往往是生产实际中“随时产生”的结果,因此合同签订往往很随意,缺少严谨性,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有的甚至因为合同条款审核不严格,最后出现纠纷,对项目双方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1]。
1.3重立项轻结题和过程
由于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对横向项目定位不准确,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也普遍存在“重立项轻结题和过程”的问题。科研院所和高校均鼓励横向项目立项,以增加科研经费总量,却不重视项目过程、结题和成果管理。因此导致多数横向项目成果“无疾而终”,或者中途“流产”,没有下一步的研究进展。项目结束后,对应用情况也不进行追踪,最后也不了了之,这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针对农业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现状,建议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审核加强科研人员承担资质,加强法律意识,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等,可采取以下措施:
2加强农业横向科研项目的措施
2.1完善农业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制度
创新管理思维,加强横向项目的管理。建立健全横向项目的管理模式,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应对横向项目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包括前期咨询、立项、执行、结题、后续成果和应用情况等。前期立项方面,应按照《合同法》的规定,事先确立双方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提高法律意识,规范合同文本,尽可能的维护科研人员的利益。重视过程管理,在关键点上严格管理;同时要灵活管理,不能死搬硬套,让科研人员有热情去从事横向项目研究[2]。对于项目经费较多的项目,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加强管理,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汇报,及时掌握项目执行进度。加强横向项目的成果管理。对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重大成果和重要进展,应积极鼓励继续研究。对于完成较好的项目,应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项目负责人进行成果验收和鉴定等评价活动[3]。项目结束后,还应建立包括前期立项、执行进展、成果等方面完善可查的科技档案,用于科研储备。制定激励机制,特别在科研人员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参考纵向项目的进行同等对待;建立物质激励机制,作为激励机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物质激励可以在管理方面流于一般的岗位责任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鼓励科研人员争取和完成横向项目。
2.2规范农业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横向科研项目不同纵向科研项目的统筹管理,具有一套明确的管理模式,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过松或过紧都会影响项目的实施和执行[4]。因此在横向科研项目管理方面,要首先明确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单位(部门)、课题组、负责人3级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明确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和权限,既不能疏于管理,造成经费套取、挪用、侵占,也不能等同于“洪水猛兽”,过严管理,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不能完全套用纵向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和要求,影响项目的发挥。在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面要充分考虑项目的特点,建立健全适用于横向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模式,简介费用管理,明确绩效计提方式;建立鼓励创新、体现科研实绩的管理机制,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的支配权利,同时要规范经费使用,严禁违规违纪。
3结束语
农业横向科研项目作为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牢抓科研质量,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完善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强化经费使用监督和管理;才能高质量的完成横向项目,从而实现横向科研项目质的飞跃和量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莉.关于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2012(2):150-151.
[2]郑雪宜,刘长威,全峰,等.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的发展形势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19-320.
[3]全锋,吕建秋,陈菁,等.农业高校完善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3(16):107-109.
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10
1 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现状
绩效管理是项目科研活动的重要保障。因此, 有效提高农业项目绩效管理的工作效率能够进一步推动成员的科技创新以及学术发展。但是目前很多农业单位都忽视绩效管理对于科技项目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项目目标的实现。而从目前的绩效管理来看, 主要存在管理理念淡薄、岗位职责不明确、考核方式落后、缺乏有效的沟通等问题, 制约了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发展。
2 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农业科技项目内部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只为单纯地完成科技项目, 获取奖励而奋斗。错误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 与自身的科技项目无关, 使科技项目部门管理者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2.2 过于注重个人评价
绩效考核过于侧重科技项目中对个人的绩效评价, 未将个人、部门、整个项目的绩效考核有机联系起来[1]。
2.3 考核指标过于单一
绩效考核指标过于单一, 具体表现在绩效考核集中在对项目指标考核上。而项目指标的考核来自于科技项目的相关数据, 绩效考核存在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2种, 加大了考核难度, 不能做到良好的协调;良好的绩效管理只是分配福利、奖金等的手段, 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过于注重业绩考核, 忽视了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规定操作、不按正常程序办事等现象, 导致对科技项目的经营、安全重视不到位。
2.4 科技项目管理安排不细致
在安排工作时,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没有给出明确标准、开始时间、完成任务时间, 只下达一个较为模糊的指令, 可操作性不强, 致使工作绩效不佳。农业科技项目的工作具有创造性, 管理者的目标和任务不明确, 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2.5 工作重心不明确
农业科技项目内部人员的科研和工作能力不强, 导致绩效不高。农业科技项目在对员工培训以后, 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测验体系对培训结果进行测评, 无法确定参训人员对知识及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培训新人时培训者本身是否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或具体的实践能力都没有衡量标准。因此, 加强培训质量, 搞好人员培训, 使工作人员明确工作重心是有待解决的难题。
2.6 信息系统管理不全面
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全面, 不能够满足变化多端的考核指标需要, 实际操作性较差, 缺乏科学性。
3 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对策
3.1 采用新型的绩效考核法
由于农业科技项目具有高度的工作自主性、突出的创新能力、工作过程难于监控和工作成果难以衡量等特点, 工作中经常无法采用一般的经济效益指标加以衡量。这一特点为正确评价农业科技项目中的个人价值给予合理的薪酬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 将目标管理法、360度反馈评价法和关键绩效指标法有机结合, 可以作为考核农业科技项目的绩效方法[2]。根据目标管理法, 由于农业科技项目的特殊性, 在制订绩效指标、目标及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发展及其个人规划, 使个人目标与项目目标协调一致, 将个人目标融入组织目标之中, 个人为组织目标奋斗的过程也就是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短期目标的不断实现与不断向共同前景的靠拢引导员工的持续努力和奉献。基于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 仅仅进行目标管理是不够的, 有必要结合360度反馈评价法。与传统的考核方法相比, 360度反馈评价法在反馈和避免考核错误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由于360度反馈评价是一种偏重于定性的考核方法, 不能准确量化业绩, 因而有必要引入系统化的绩效考核方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对360度反馈评价法的弱势予以弥补。因为确定关键绩效指标要遵循SMART原则, 即具体化、可度量化、可实现、现实性以及时限性, 所以其主要解决的是将绩效量化的问题。
3.2 加强绩效管理
3.2.1 转变思想认识, 将绩效管理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成长成才服务, 重在提升素质和能力。二是要转变过去传统的战略导向理念, 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 为实现战略目标、落实部门和团队目标服务。三是要树立过程管理理念, 强调全员参与和双向互动, 强调系统性和持续性。四是要树立齐抓共管理念, 各部门、各级管理者以及全体的积极参与, 如农业科技项目的绩效管理就需要农业科技项目有关人员的全体参与。
3.2.2 将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有效统一起来。
在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过程中, 只有让个人清楚地认识到其发展是依托于项目的发展, 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农业科技项目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 个人绩效必须与组织目标有效统一, 加强项目文化建设, 引入一些强调团队精神的绩效指标;其次, 绩效考核过程中, 将个人绩效与所在部门的绩效联系起来, 进行综合考虑[3]。
3.2.3 完善考核指标, 使用长期有效的激励手段。
农业科技项目将绩效目标分为业绩目标和品能目标, 并按照具体的标准对业绩目标与品能目标作出短期与长期计划以及对业绩目标和品能目标作出明细的划分, 指出制订绩效发展目标书的具体程序。绩效考核标准应坚持“四个基于”, 即基于职责、基于目标、基于数据、基于事实, 按照数量、质量、效率、效益“四维”标准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目前的考核工作在有些方面还有待改进, 比如对一个人的考核应是其直接上、下级或与其他有工作联系的人等给的评价最贴合实际。因此, 要按照“谁管理谁考核、对谁服务由谁考核、谁了解谁考核”的原则, 合理确定有权考核人范围。绩效考核应全面评价其业绩目标和行为表现2个方面, 尽量克服“前台唯指标, 后台凭印象”的状况, 不仅要立足于现在看过去, 对过去的业绩进行考核, 还要立足于现在看未来, 加强对未来发展所需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尤其是农业科技项目中需要对项目的未来前景进行评价。
3.2.4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应当明确指明工作具体内容。
作为管理者, 在给下属安排工作时, 应当明确标准、项目开始时间、项目完成时间, 明确地进行分工, 以提高工作绩效。
3.2.5 重视项目过程管理, 加强绩效沟通和辅导力度。
持续的沟通和辅导是绩效管理区别于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也是过去绩效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绩效考核不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反馈不足。下级对上级的工作期望、绩效目标和考核标准不清楚, 个别人员甚至连考核结果也不知道。要通过建立“三次谈话”制度, 让全体人员都参与进来, 形成目标+沟通的绩效管理模式, 帮助个人明确任务、奖惩等内容, 同时通过全程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纠正可能存在的偏差, 辅导按时完成预定的绩效目标[4]。
3.2.6 科学地完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绩效考核涉及数据整理、统计、加工以及分析等多种流程, 需要较为科学地完善信息系统来提供技术支持, 为绩效管理提供有力条件, 使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体系更显规范化与科学化。
4 结语
总之, 绩效管理是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核心。作为一个科技项目承担单位, 管理层以及人力资源相关部门需要充分地认识科技项目绩效考评的特殊性, 运用科学化的策略以及可行性的考评指标。加强对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 是提升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地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 才能促进农业科技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科技项目的长足发展。
摘要:绩效管理是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 提出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以为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工作水平、建立有效的评价绩效和界定绩效的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田恩杰, 刘刚.论项目管理的创新[J].河南科技, 2008 (9) :24.
[2]李思敏, 司静波, 陈君.绩效考核在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 2011 (2) :76-78.
[3]赵登攀.论绩效考核在企业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 2010 (9) :104-105.
农业科技发展管理 篇11
关键词: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5-1
1 农业经济转型期的主要特点
1.1 工农产业结构的性质变动
由原来传统的牺牲农业发展来促进工业的发展转变为当前的工业反哺农业。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减少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国家必须加强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极力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完成工业反哺农业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已经具备了城市反哺农业的各项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反哺农业的初级阶段。
1.2城乡二元结构的性质变化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化建设,不仅创造出了繁华的城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使得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高于农村。现在我国在各方面已经具备了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国家也为此提供了诸多可行性的发展战略。城乡经济发展的模式由二元结构发展成转化为城乡一体化的结构,这一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变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经济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效率,最终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 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2.1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2.2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2.3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3 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3.1 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3.2 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3.3 学科互补性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够将这些学科进行分割研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作为核心内容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的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笔者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要想解决一些经济转型期间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制约的问题,就必须集合广大农业经济研究者的才能,并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指明道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对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思考 篇12
1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特点
1.1 分布分散
农业生产受地域、气候、土壤及政策等因素影响, 大多分散于郊区各个乡镇, 地理位置偏远, 且种养的品种生育期不同, 管理上具有周期性。农业科技项目立足于发展地方农业, 一方面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另一方面也是对农业生产的科技补贴。因此, 项目分布面广。农业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受人力、时间、空间等限制, 无法对项目的进展实现全程动态监管, 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监管到位。
1.2 多学科交叉
农业涵盖的领域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 项目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动态, 同时必须具备管理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由于我国项目管理工作起步较晚, 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还处于逐步成熟阶段。
1.3 参与人员结构复杂性
农业科技项目包括科技攻关、成果推广、转化等多种类型, 这些项目对参与人员科研水平、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不同。如攻关项目注重基础性研究及技术开发, 对专业理论知识要求较高;而推广项目更多地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 要求参与人员不仅能指导生产, 更要求熟悉推广区域的实际情况。
2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方式亟待完善
大多数科技项目管理重心放在立项阶段, 如前期调研、可行性论证, 在实施过程中以及验收阶段, 监管力度不够;在管理过程中, 通过对项目实施单位的现场考察、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管理, 约束力不强;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等还有许多不足, 如:项目没有按照进度开展、经费使用不合理或者未完成合同制定的指标情况下, 没有制定严格的惩罚手段, 这些都需要在今后予以发展和完善。
2.2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农业科研、高校和推广单位等科研团体之间既没有隶属关系也没有经济利益关系, 难以实现科技资源融合, 造成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 大量科研经费分流, 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1,2]。新兴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部门通过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平衡科技资源配置等方法来提升农业科技项目质量, 实现产学研结合, 就目前而言, 效果并不显著, 据统计, 2012年, 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 “十一五”期间,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 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
3 加强农业科技管理的措施
3.1 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方式
在项目立项阶段, 协调好农业科研、高校和推广单位之间的关系, 将产学研结合作为选择立项的方向之一,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 制定定量考核目标, 对无法量化的内容制定评判标准, 明确奖惩机制;根据项目的特点, 制定实施过程中几个考核点, 把只关注结果的管理方式转变成重视过程管理, 明确将项目日常进展情况定期汇报纳入考核内容, 完善中期评估体系, 通过邀请业务专家现场考察, 验证实施效果和实施进度。
3.2 开展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培训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管理部门, 还取决于项目实施单位以及实施单位的主管部门。实施单位的负责和自觉以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对项目的顺利进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显得极为紧迫。因此, 针对实际情况, 开展农业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指导相关人员如何申报项目, 实施过程中各方配合做好资金管理、进度管理、项目数据汇总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等各项工作。
3.3 开展农业科技项目后评估
农业科技项目后评估工作是针对已完成后一段时间内, 对农业科技项目在技术水平、综合效益、项目管理、成果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制定评估体系及评估标准, 定量评价项目成果的后续情况。一方面考察了科技成果的延伸和带动作用, 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应用, 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另一方面及时有效反馈信息, 为决策和管理提出建议, 以提高科技项目质量、决策及管理水平, 为科技决策和计划制订提供依据[3]。
3.4 建立农业科技项目信用档案体系
为规范项目管理过程, 对项目实施单位及实施人员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内容实施情况、项目进度及指标完成情况制定信用评分体系和评价标准, 通过综合评分来评价单位及主持人的信用情况, 建立相关信用档案, 作为后续农业科技项目立项的参考条件。
3.5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档案管理
成果档案管理是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一部分, 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 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成果产生。这对项目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相关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增强项目管理人员档案管理意识, 严格把关档案资料的数量以及质量。二是要明确档案管理目的。农业科技项目归档的内容, 包括项目申报到验收、成果申报到获得奖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等各个方面, 通过对档案的分析, 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服务。三是要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方便信息查阅[4]。
3.6 推进农业科技项目信息化管理
构建农业科技项目信息管理平台[5], 分别对项目申报、立项、验收、归档等部分建立管理平台。由项目实施单位通过网上注册, 在线填报项目申请、进展情况、验收总结及经费使用情况等信息, 实现在线打印功能, 统一项目填报格式, 保障填报数据前后一致以及填报格式规范, 确保项目管理效率。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人员通过信息管理平台, 及时掌握实施单位项目进度及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等信息, 同时, 收集项目取得的成绩, 为建立项目成果资源库积累第一手资料, 为提高农业科技项目质量提供参考。
摘要: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该文介绍了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现状, 总结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 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以促进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工作进行。
关键词: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国莲, 谢忠谊, 陈明, 等.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 :358-359, 363.
[2]陈怡.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探讨[J].学术评论, 2012 (Z1) :147-149.
[3]康力平, 赵丑民, 王禹钦, 等.科技项目后评价管理的创新[J].石油科技论坛, 2010 (4) :41-44.
[4]王毅, 张景娥, 张铁桦, 等.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更好地服务农业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 2013, 32 (5) :60-63.
【农业科技发展管理】推荐阅读:
农业科技管理09-01
农业科技管理现状分析11-11
农业科技经济创新管理12-04
档案管理工作农业科技07-27
西南科技大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10-28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08-15
科技传播农业科技05-14
农业科技11-27
农业科技09-13
创意农业发展科技农业园的发展运营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