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园发展

2024-07-14

农业科技园发展(精选12篇)

农业科技园发展 篇1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 现辖3 区2 县和1 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 共49 个乡镇, 地域面积2 617 平方公里。2014 年,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52.3 亿元, 比上年增长9.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9 亿元, 增长16.4%;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55.3 亿元, 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773.3 亿元, 增长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2亿元, 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28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 893 元, 分别增长10%和10.3%[1]。

1 建设背景

漯河是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 是国家园林城市, 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2011年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2015年漯河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015 年9 月, 科技部正式批复河南省“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为第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基本覆盖了河南省农业科技资源比较集中、产业化优势明显区域, 包括郑州、开封 (含兰考) 、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驻马店等10 个地市, 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一二三产融合全链条增值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聚集区。

2 基本情况

目前, 漯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形成了“农产品加工、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现代物流”四大关键节点的产业优势, 具有鲜明的“漯河特征”。规划建设三个区域, 即核心区, 示范区、辐射区。

第一, 核心区:主要依托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 占地10平方公里, 突出研发中试、成果孵化, 电子商务、交易流通、农产品加工;主要建设一个阿里巴巴电商平台, 两个基地包括五里岗育种基地和天种10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 三中心包括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创业创新孵化中心、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

第二, 示范区:主要发挥承接、转化科技成果;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带动;沿107国道两侧区域展开, 其中城市近郊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 远郊以生态养殖为主, 同时布局源汇、淞江、临颍和东城四个特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第三, 辐射区:突出技术成果推广, 产业规模发展。

3 园区现状

3.1 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漯河现有高标准农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1.34%, 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 是中国粮仓的核心区, 已实现粮食生产十三连增。

3.2 生态养殖规模集约

双汇产业化工程统领全市畜牧养殖业, 实现养殖业的“四化”, 现有标准化生态养殖场500多个, 其中“万头养猪场”45 座。2014 年生猪、肉鸡、蛋鸡规模饲养比重全省第一, 生猪规模养殖场70%实现农牧结合和生态养殖。

3.3 食品产业特色鲜明

漯河市食品产业呈现三大特点:“企业规模大、知名品牌多、综合贡献高”。2014 年, 全市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 2014 年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 599 亿元, 利润187 亿元。漯河市现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202家, 其中销售收入超亿企业约60家, 双汇、可口可乐等世界500强11家, 统一、南街村等一大批名企名牌在漯河聚集[2]。

3.4 交通十分便捷

漯河素有“水旱码头”之称, 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 石武高铁、京广等4条铁路和京港澳、宁洛2条高速构成“双十字”交通枢纽, 商贸物流发达, 是河南省三大物流园区之一, 食品冷藏冷冻总储量30 万吨, 居全省第一位, 中国食品博览会已连续在漯河市举行十三届, 是国内十大最有影响力的食品展会之一。

3.5 创新体系较为完善

拥有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漯河食品研究所和漯河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国家级研发中心9 个, 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7个, 国家级、省级创业孵化器各1个;与江南大学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科技特派员队伍常年活跃在企业和乡村一线。2014 年, 全市企业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61项, 其中国家级4项, 省级21项[3]。

3.6 电子商务初具规模

漯河是全国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和全国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互联网+”模式与农业生产各环节相互渗透融合, 阿里巴巴·漯河产业带运行近一年来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

3.7 扶持政策已成体系

相继出台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政策10多项。

4 发展趋势

4.1 政策支撑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支持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模式, 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功能, 有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 拓展农民就业渠道, 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国家级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将以食品产业为主导, 整合现有科技资源, 创新体制机制,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 打造现代食品产业, 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和食品安全技术体系, 实现从土地到餐桌全链条增值。通过示范区建设, 努力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创新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 为支撑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和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做出示范。

4.2 功能定位

漯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为优质安全高产粮食和标准化规模畜产品生产样板区、粮食深加工和食品安全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引领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集聚园区、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农业新型产业孵化基地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基地。

4.3 运行机制。

“政府引导、公司运营、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合作多赢”。即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牵头整合科技、金融、政策和信息资源, 推动园区走公司化建设运营路子, 实行社会化管理, 形成以园区为平台, 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 以农业合作组织为龙身, 以农户为龙尾, 通过科技创新, 加快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园区发展、多方获益。

4.4 建设目标

漯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 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产业提升为目标, 实施三大战略, 实现农产品全产业链“三化”发展, 打造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全产业链农业科技园区。即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 产业链向前延伸, 引领和带动生态养殖和绿色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可持续性发展, 为现代食品加工产业提供安全、稳定、优质的原物料支持;产业链向后延伸, 带动现代物流的有序发展, 形成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同时多部门联动, 建立从种植到养殖, 从生产到仓储、流通全过程监控检测, 实现食品安全全覆盖、可追溯。

园区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3 个, 其中基础设施类3个, 产业带动类15 个, 科技创新类5 个。按照“一年快速起步, 二年快出形象, 三年实现大发展”的建设要求, 三年全部建设完成。其中2016-2018 年, 每年度都进行了细化。预计园区建设完成后, 知名品牌企业集群不断扩大, 科技推广体系健全, 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园区社会化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凸显, 整体形象良好。

4.5 经验与做法

4.5.1 领导重视, 强化组织领导。漯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农业科技园区的申报工作, 成立了漯河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由漯河市人民市政府曹存正市长亲自担任组长, 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安排部署各项工作。栗社臣副市长多次参与陪同国家科技园区专家组一行全方位的现场实地考察与座谈, 并参加了向科技部远程视频主题汇报和答辩, 为这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4.5.2 组织协调, 责任明确, 共同参与。园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 涉及许多部门和事务, 市科技局在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下, 努力协调各职能部门,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通力协作, 密切配合, 狠抓落实关键节点, 为此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4.5.3 群策群力, 科学规划, 整体推进。为顺利推进园区申创工作, 市科技局专门组织相关的专家人员赴鹤壁、南阳等发展较好、较早的农业科技园区, 实地考察交流, 取长补短, 大胆借鉴, 以此开拓思路、创新思想, 根据漯河农业园区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要求, 制定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 为园区的创建工作统一认识, 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5 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 漯河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市、全国开拓农村市场试点市、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目前已吸引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漯投资, 美国杜邦、美国高盛、可口可乐、日本火腿株式会社、韩国乐天、中粮集团等11 家世界500 强企业以及香港华懋、保利协鑫、台湾旺旺、台湾统一、南京雨润等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在漯河都有较大的投资项目。但这些投资项目多数依靠低成本战略来形成竞争优势, 产业附加值偏低, 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

其次, 漯河市部分企业是在原有食品为主的加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原有产业和企业科技基础条件不足, 科技研发中心和研发平台建设投入资金不够多, 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加大科技资金投入。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发育缓慢;知识产权保护乏力, 产权信用环境较差;金融担保机构、教育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不足;还有, 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和部门之间协调联动仍需加强。

6 政策建议

第一, 国家和省出台合理、全面的政策设计, 向粮食产区政策倾斜, 改变粮食生产区正在成为贫困区这一局面, 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提供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

第二, 漯河市粮食加工企业占全市企业的一半以上, 但受困于产品低端、附加值不高, 极大限制了漯河市向更大、更强发展, 希望国家和省多提供智力支持, 把漯河市农产品加工做深、做精, 向精品发展, 拓宽发展的途径。

第三, 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政策支持、协调、服务和监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来看, 一是在园区建设中, 政府应加强规划,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成立园区审查小组或者聘请专家审查各申请入驻的企业和项目;三是园区应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企业退出机制, 淘汰落后企业。

第四, 国家科技园区的建设工作需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兼顾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照顾基层地市的发展困难, 资金投入困难, 政策保障的困难等, 帮助基层政府制定强有力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保障。

第五, 国家农业园区投资和融资机制建设问题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 可供借鉴的经验尚不太多。园区发展初期政府的政策扶持等外部环境的创造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融资力度, 用于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开发与推广、人员生产操作培训、检疫和抗灾、农业高新技术等方面;二是需要制定相应实施细则, 强化政府投资的运营效率和效果;三是应拓宽融资渠道, 加速园区建设进程。

摘要:漯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形成了“农产品加工、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现代物流”四大关键节点的产业优势, 具有鲜明的“漯河特征”。以食品产业为主导, 整合现有科技资源, 创新体制机制,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 打造现代食品产业, 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和食品安全技术体系, 实现从土地到餐桌全链条增值。

关键词:农业园区,科技,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璐璐.茶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因素分析——以信阳市为例[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8) :49-49.

[2]张元强, 苑丽.聚焦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展示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发展综述农场经济管理[J].2015 (5) :65-67.

[3]赵黎明, 翟印礼.改进CES模型下的产业集聚效应估计——基于河南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 2014 (11) :78-80.

农业科技园发展 篇2

观光旅游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一家专业旅游咨询与创新设计机构,多年专注于休闲产品设计与度假项目开发,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院。经过山合水易长期对乡村旅游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现代科技农业园类项目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着非常典型的示范作用。

因此,山合水易根据以前对现代农业的深入研究和对以往做过科技农业园类成功项目的总结,对现代科技农业园区的规划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1、现代科技农业园区概况

现代科技农业园区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新鲜事物。前些年我国各地建设的各类农业科技园和农业开发区可认作是其雏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兴起是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转移, 实施两个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产生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现代科技农业园区可通过发挥其农科教基地的作用, 依靠农业科技发展和推广来探讨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途径;可以探讨在农业科学技术链和产业链的结合上, 构造农科成果转化应用的机制和环境,探讨由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农科产业孵化器和示范基地的建设 , 探索农业科学技术有效转化的机制和体制。

现代科技农业园区的聚集效应,有利于合理使用土地,其经济水平的提高 ,将促进并支援农业科技、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现代科技农业园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以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为基础 , 以农业生产、科技、教育、技术推广等单位为依托,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进步的优势 , 广泛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 , 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 合理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 , 由农业研究部门和各级行

政管理部门共同筹建的以高新技术的集约投入和有效转化作为特征 ,以企业化管理作为手段 ,进行农业科技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区域。

2、一般特征

现代科技农业园区除具备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般特点外, 又具备自己的特色。其一般特征是: 区内高新技术和人才高度密集。其产出是技术高、新、精、尖和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或技术; 区内的行政、企业管理及经济运作方式有别一般开发区,更为灵活;具备良好的孵化功能;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和城市景观协调、融合,生活服务设施完善,科研及休憩条件先进等。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良好的基础设施,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理想的生活环境,密集的智力及人材,熟练的劳动力等。

3、功能构成3.1科研及试验功能:基本功能之一。通过试验和研究,开发农业高新技术,研制农业高新技术产品。

3.2孵化功能:通过中试, 将农业科技转换为生产力, 包括研究成果的孵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孵化功能是现代科技农业园区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

3.3 推广示范功能:现代科技农业园区的特色功能。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进行示范,推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实际运用;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及成果进行示范; 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成功经验进行示范。

3.4 集聚与扩散功能:现代科技农业园区可以作为带动区域经济的生长点,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育与成长的源头,向社会各个领域辐射。通过逐步集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资源,加速园区环境的形成与优化。各种组织向示范区的集聚增加了信息的总量,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及产业发展的交流与共享。

4、空间结构

4.1 同心园结构:产生在农业高新技术密集区,或投入和开发较集中的区域。它由核心园区、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腹地园区及交通干线组成。

———核心园区: 集中了主要的行政管理、科技开发、产业机构 , 为全区提供集中的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等的公共服务设施 , 是整个园区的建设核心和重点。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科技和产业开发基地。物质、资金、人力在此园区全面聚合、高度集中。

———腹地园区:是农业高新技术的试验基地、高新技术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它还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 ,核心园区的直接服务对象。为核心园区提供各类农业产品、农业生产力。

4.2多核结构: 由不同层次、规模的农业园区组成 , 这种结构产生自逐步推进、分散开发的区域。它包括中心园区、副中心园区、环绕扩散园区及交通干线。

5、功能分区

5.1 科技园区: 综合性的农业科研、实验、教学、信息中心 ,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5.2 产业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企业、工厂集中区。

5.3 中试园区 :农业科研、中试的实验田区。

5.4示范园区 :各类农业科研技术的示范园区, 进行各类由先进农业科技实验培育的农作物的种值、养植的栽培、种养示范。

5.5生活服务园区 :包括居住小区及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如商业服务、邮

电、物业管理等)集中区。

5.6其它园区: 如金融贸易、休闲旅游等功能组合或单独形成的各类园区 ,视具体情况而定。

6、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有四种:(1)科研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对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有重要意义;(2)示范推广项目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对农田进行成片开发建设,对农业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以开发当地特色资源和实现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为目标,力求形成技术含量高的优化结构及生产体系;(3)工厂化集约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国际化大都市发达的经济、科技、人才和市场优势,以现代化农业设施为主,建成工厂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特点是设备先进 产出率和成本高,但农业自身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4)综合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依托于大城市,利用特殊的自然资源开发及旅游观光项目,将农业生产和大自然有机结合,是集经济、科研、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7、持久高效的经营管理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都市农业 篇3

据北京市统计局报告称 :科技进步已成为北京市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大批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2003年种业产值已达7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现代种业成为京郊农业的主导产业。以锦绣大地、小汤山、顺义“三高”等为代表的工厂化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首都农业的突出特点。目前,全市共有高效农业科技园区400余家,设施农业面积达35.3万亩,设施农业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70%以上。同时,面对首都巨大的消费市场,京郊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观光农业园。2003年京郊观光农业园共接待游客3982.7万人次,创收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以上统计报告表明,要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否则是没有出路的。目前,城市农业产业已不仅限于农产品的生产,而是如何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为人们旅游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更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正如王岐山市长指出的,要大力推广优质良种和先进技术,科技兴农,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因此,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将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结合于一体来发展都市农业,已成为北京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都市农业被现代农业经济学家誉为“永恒的朝阳产业”,都市农业的崛起展现了未来农业的新潮流。要使北京的都市农业顺利发展,就应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首都强大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集约农业;二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依靠首都的市场和信息网络,延伸北京的农业产业链条;四是凭借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农业前沿阵地。以上四点既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也是我们这一时期的前进方向。近期,北京农村科技工作,将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村信息化、农民知识化为目标,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业为核心,瞄准动植物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安全食品工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工厂化农业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集成应用,扶植畜禽疫苗、玉米良种、蔬菜良种、家畜胚胎等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发。为此,北京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和健全以合作制为基础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促进城乡科技资源整合与互动,以及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施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以远程教育为辐射源的多种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普及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力争北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稳定在70%左右,到“十五”末,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5%提高到70%。

农业科技园发展 篇4

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是改造传统农业, 是转变农业发展和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化为核心, 以商品化为特征, 以集约化为方向, 以产业化为目标。与传统农业相比, 现代农业的特点是: (1) 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 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 (2) 积极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和社员得实惠的农民合作社; (3) 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和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4)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市场对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利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引领农业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管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必须转化农业发展方式,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技术, 主要依靠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实验, 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 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生产技能素质。现代农业是以高度密集的工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 作为科学和技术的先行者。目前,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 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矛盾、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双重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 必须改变现有的农业科学和技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 中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作为主线, 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的战略性产业, 农业发展模式的变化需要科学和技术的支持。国务院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三个涉农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和环保技术) , 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公布, 主要突出了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把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到了在水资源稀缺的状况下, 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发展是重中之重。中国是粮食消耗大国, 水资源短缺最大约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使其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从保障粮食的供给方面看, 应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节水增粮增效, 为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实现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提供有力支撑;从耕地的土地资源来看, 中国现有耕地面积18.26亿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有2/3以上的中低产田,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而且有占耕地总面积41%的低产田, 产量只有总产量的18%。同时, 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因此, 迫切需要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 强化科技创新,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高效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道路。

2.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农业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 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重要方针。从“科教兴农”战略提出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重要论断, 从“十二五规划”到“中央一号文件”的方向指引, 盘锦农业科技发展都有长足进步。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京揭晓,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处代表伯希·米西卡先生将一块标有“盘锦大米2011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字样的牌匾首先授予盘锦;全国三千多知名品牌中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脱颖而出;大棚育苗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3.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由于资源短缺和价格上涨, 自然灾害和其他因素制约了农民的收入, 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为农业的发展开辟空间,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形成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 转化新成果, 实现有稳定的收入。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 促进“三化”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联动, 迫切需要发展新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 加快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 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民的幸福指数。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必须紧紧围绕主要方面 (如粮食的有效供给、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 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 优化农业生产的技术结构,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率, 加快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加强水稻工厂化育苗,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发展现代农业中, 水稻工厂化育苗起着重要作用。水稻大棚工厂化育苗降低了育苗作业劳动强度, 省时、省工、省力、省地, 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产出。近年来, 国家对水稻大棚工厂化育苗给予了高度重视, 投入了大量资金。在2012年省农委下达水稻现代化示范区大棚育秧中心建设任务中, 盘锦38个育秧中心符合建设要求。全市新建标准育秧大棚2630栋, 占全省3750栋的70%;购置催芽设备22套, 占全省30套的73%;硬盘1024.1万盘, 占全省1309.5万盘的78%。盘锦水稻大棚育秧水平走在全省的前列。

2. 认真组织水稻高产创建,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11年, 盘锦承担了农业部44个水稻高产示范区创建任务 (大洼县25个, 盘山县19个) 。大洼县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整县推进试点, 盘山县太平镇是整乡制推进乡镇。

盘锦市高度重视水稻高产创建工作,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 细化责任分工。一是统一良种;二是工厂化育苗;三是节水栽培技术;四是统一配方施肥技术;五是统一栽培技术;六是统一综合防控病虫草害;七是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八是落实抗灾应变技术;九是统一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通过全程培训、实地指导、加大投入、统防统治和科学管理, 使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市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开展顺利, 示范展示效果明显。经省专家组统一对44个国家级示范区实测, 水稻产量全部达标。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整县推进试点的大洼县水稻平均产量680千克/亩, 超创建目标产量650千克/亩的4.6%, 最高产量超过850千克/亩, 全县水稻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作为整乡推进试点的盘山县太平镇, 经市、县专家组测产, 产量高达724千克/亩。

3. 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重点, 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农业以土而立, 因肥而兴”, 测土配方施肥是农业部门重点推广的一项节本增效技术。实践证明,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1年全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50万亩 (其中盘山县80万亩, 大洼县60万亩, 市级打捆单位10万亩) , 采集土壤样品1400个, 获得检测数据115000项次, 设立“3414”试验14个, 配方校正试验22个, 建立示范田和示范区159个 (示范面积达109万亩) , 制定施肥配方5个, 发放施肥建议卡60300张, 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258个 (其中大洼县153个, 盘山县100个, 市级打捆项目区5个) 。重点培植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户、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全过程保姆式服务, 形成“专家进大户, 大户带小户, 农户帮农户”的良好氛围。

4. 加大土壤有机质提升力度, 提高耕地质量

为了给后代子孙“留一块绿地、留一片蓝天”, 杜绝田间地头焚烧秸秆, 减少环境污染,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稳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化肥施用量10%。综合考虑本区气候条件、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和农民生活习惯, 在西安农场、东风农场、新立农场、清水农场、沙岭镇、陈家乡等地设10个监测点, 每个监测点设有标示牌, 定点调查、监测, 了解、掌握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情况, 向农民展示秸秆还田提高耕地质量的效益, 方便农民参观、学习, 以带动周边农户实行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的积极性, 使农民了解用地与养地的结合。

5. 加强肥料新品种的研制、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针对当前肥料市场存在品牌多、质量杂、农民认知程度低以及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环境污染、土质恶化、能源浪费、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 必须把向农民推广品质好、价格廉、效果明显的肥料作为农业技术部门的首要任务。因此, 把增施有机肥、应用叶面肥和重视中微量元素等一系列措施作为工作重点, 重点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叶面肥喷施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 全市推广秸秆还田面积8.8万亩 (盘山、大洼各4.4万亩) , 安排两个新型肥料实验点, 与盘锦鑫美日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硅酸盐新型有机肥料。

四、小结

农业科技园发展 篇5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河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围绕国家的战略部署,扎实工作、创新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一,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围绕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针对粮食生产中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需求,积极实施农业生产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的研发能力。一是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投入财政资金2300万元,新启动实施了“超高产玉米新品种选育”、“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玉米收获机械关键装备研发与示范”、“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4个重大科技专项,这些专项的实施将有力的助推河南省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已启动实施的“BNS型杂交小麦优异亲本培育及强优势组合的创制与示范”专项培育的杂交小麦“杂优一号”长势良好,有望较常规小麦品种亩增产10%以上,很可能会成为继杂交水稻之后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的我国又一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二是继续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根据科技部的部署,结合河南省特点,对“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项目区进行了系统性规划,并组织四个科研团队在河南省主要粮食产区开展协作攻关。年初以来,专家组先后组织10多次的观摩活动,指导各地小麦科研和生产。“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实施以来,连创黄淮海多项高产纪录,为实现全国粮食恢复性增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树立起了粮食生产新典范。

第二,着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农业产业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全链条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全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大力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经专家考核和评定,保留濮阳等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新建汝南、社旗等5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对园区建设改变支持方式,实行评优淘汰制,积极探索园区管理新机制,着力在园区内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力争将其建设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发展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发展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二是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新建“杂交小麦”、“ 种子加工”、“ 农业节水”等1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全省在农业领域已建成“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4个,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辐射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网络体系。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创新方法,结合各方面力量、要素多渠道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启动实施“粮食科技特派员”行动,创新农技推广模式。为全面贯彻落实科技部实施“百千万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结合河南省粮食科技工作实际,河南省决定设立并选派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方面的科技特派员。5月14日,召开了粮食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在粮食主产区的鹤壁、温县、许昌、太康、西平、方城等县市建立了7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80人,市、县(市)、乡级科技特派员1000人。“粮食科技特派员”行动创新践行专家包点入户、经费绩效支持、连片持久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机制,力争构建起新型、多元化粮食科技服务体系,使粮食科技普及率和技术成果转化率提高20%以上,以有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二是经科技部、中组部和工信部等三部门批准,正式启动了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工作。成立了省委书记卢展工任组长,省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邓凯,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李克和省政府副省长徐济超任副组长的河南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领导小组。按照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的要求,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开展了深入广泛的调研活动,以“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公益服务、市场运营”为基本思路,编制了《河南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方案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及粮食核心区建设,注重加强中原农村农业信息港、农村农业信息服务通道、农村农业信息资源库、农村农业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等六项重点任务的建设,为下步开展具有河南特色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助力衡山现代农业发展 篇6

近年来,衡山的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做得有声有色,逐步建立了优质稻、超级稻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席草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和衡山黄鸡生产基地,成为传统种养型农业强县。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6.08亿元增至24.09亿元,增长49.8%;农业增加值由10.12亿元增长到16.45亿元,增长62.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51元增长到7322元,增长68.3%。这组数据显示了衡山县农业经济的不凡实力,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日前,记者在衡山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正蓄势待发向现代科技农业强县迈进,计划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搭建服务平台

针对特色产业,衡山县积极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至2011年,衡山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农技站分类别地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如超级稻种植信息服务、蔬菜基地信息服务、农牧养殖信息服务等。组织农技员及时调查掌握当地农民、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价格及供求信息,农业技术服务信息等农业相关信息,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发布有价值的农业相关信息;建立区域农业信息网络,综合农业信息,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与农户、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对接;对农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走访反馈。

衡山湘旗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曾春华介绍,每年县科技局农机推广员给农户进行养殖技术、解决病害及冰鲜加工方面的指导,这种方式提高了农业企业在生产、加工上的科技水准,促进了民间传统养殖和现代加工技术的结合。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在技术指导上,上传下达,农技员亲自指导,保证了产品在源头上的高品质。2011年,公司的“衡山黄鸡冷鲜加工技术”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与农技员的指导密不可分。

为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衡山县全力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劳动者队伍,强化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近十年来,共开办农产品加工员、畜禽繁殖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操作维修员等18个专业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民24000多人,建成各类专业村126个,受训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多元。

此外,县科技局还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一方面,力促高校专家指导解决农业技术难题,进行项目合作;另一方面,引进农业院校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衡山县逢缘草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康诗林告诉记者,2011年,公司加强了与湖南农业大学的联系,在席草项目研发上与农大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进行深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价值。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科技是产品质量的保证,科研创新能大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开拓市场提供支撑。

席草栽培在衡山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直以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店面加工销售,产业化程度不高。为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县农业局、县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后,将席草作为特色产业在开拓市场上先行试点,建立席草协会,加强工艺创新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公司的席草产品分为多种档次,比如有特殊材质及编花工艺的席草在国内和日韩销售,而有一种材质一般的席草草垫作为沙滩凉席出口到美国。”康诗林说,“针对不同的市场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全县拥有席草加工机械5000多台(套),年加工床席、坐垫、地垫,枕头、枕巾等系列产品1600余万件,年创产值3亿元,纯收入上亿元。相关席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为华中地区较大的草席制品出口基地之一。店门席草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2.88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市场,年出口100余万件,创产值80多万美元。县科技局工会主席彭红雷告诉记者,衡山席草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产量和品质迅速提高,不仅畅销全国,还打开了国外市场,是全县农产品的排头兵。

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衡山县的现代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要真正实现科技现代农业强县的目标,还需进一步完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保障体系。衡山县科技局副局长旷亚春告诉记者,为快速推进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科技局制定了工作重点,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科技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

建立现代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势在必行,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已经把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推出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拓宽产业体系,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十二五”期间,衡山县将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粮食、畜牧、林果、蔬菜等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

农业科技园发展 篇7

1.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2009年,吴江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6.5亿元,同比增长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 200元,同比增长11.5%。到目前为止,建立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1个,苏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现有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苏州市级7个,吴江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1个;“吴江市香青菜”成为全省首批、苏州市第一个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制定种类农业标准21项,成为全省认定农业基地最多、生产标准最多的县(市)。

(1)科技支撑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全市上下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共识,市委、市政府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形成“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格局。以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基地)为载体,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以各类农业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开展自主创新尝试与实践。“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近400项,本市财政投入经费近5000万元,向上争取科技经费近500万元,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58%以上。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利用、消化吸收及再创新,根据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选择相应的技术要素开展了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提高。目前拥有发明专利近10项,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近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品种1个,申报并正在审查中的1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建设发展迅猛。

一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近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共实现产值近5亿元,利税1.2亿元,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超100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种养殖新品种300余个,带动、辐射12 000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近5000元。

二是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通过各级政府的扶持、扶强,30家吴江市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正逐渐成为发展势头强劲、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营收入的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力量。吴江市苗圃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集省级林业种苗高新技术园区、林业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为一体的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十一五”期间共投入科研经费近80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9年实现产值5100万元,实现利税500余万元。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9项,申请省级标准1项,申报新品种1个,发表各类专业学术论文15篇。

三是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已有农业类行业协会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78家,涉及粮油、园艺、水产、畜禽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专业,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基地+公司+农户的农技创新、推广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产品宣传,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正逐步成为吴江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新生力量。

(3)产学研合作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是有效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中人才队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科研手段不多等难题的很好的途径。近年来,吴江市农业企业已与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苏州大学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借助他们的科研力量、设备设施进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取得了明显效果。吴江市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近年来先后与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四大家鱼和地方特色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良种选育、成果转化等。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的“黄颡鱼规模化扩繁与健康养殖”是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9年通过验收。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产值378.9万元,获得144.02万元,销售苗种1420万尾,辐射农户养成商品黄颡鱼213千克,间接经济效益达4800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吴江市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总目标来看,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着农业高效化技术粗放效益低、农业规模化总量小分布散、产品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农业外向化出口创汇少种类单一等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是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农村科技人才短缺。

(1)科技投入不足。

近几年市里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农业三项经费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但相对于政府的投入,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广大中小农业企业,因为科技创新理念的淡薄,导致用于科研的经费投入很少,甚至没有,使科技创新缺乏必须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2)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普遍存在着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项目多,自主创新研发的项目少;常规技术研究的多,高新技术研究的少的现象,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较低,使得吴江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和叫得响的农业品牌。

(3)农村科技人才短缺。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高,一线科技力量特别是农技推广力量缺乏、老化,加上近年来农业科技的发展迅速,品种、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广大农技人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强,面对农业科技创新有些力不从心。广大中小农业企业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务农人员的年龄老化、素质明显下降,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高,也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3. 发展对策

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面临着新的定位、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农业,尤其要高度重视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吴江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注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宣传引导。

要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职责,把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把科普宣传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宣传农业科技工作新思路、新亮点、新经验、新成效,在全社会形成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共识,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首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巩固和加强公共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健全乡镇农技推广网络,充实农技推广人员,并确保在其岗、谋其职、做其事。其次,要支持鼓励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引导企业把发展的内在动力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上来,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加大攻关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第三,要进一步做好“科技入户”“科技特派员”工作,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服务能力。

(3)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

要采取政府加大投入、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招商引进境外和民间资本投入、向上争取科技项目投入、农技机构与市场对接自筹资本投入等多元化方式,努力使农业科技创新经费得到有力保障。作为政府层面,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确保农业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占科技三项经费的比例不低于30%。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增加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的扶持补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4)加速农业科技人员培养和引进。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第一要大力提高农民素质。要通过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三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直接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要采取定向培训,分期分批培训等多渠道、多方法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第二要大力引进农技人才。对到农业企业、大型农业基地的大学毕业生,给予大力鼓励支持;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进入市场创业和面向农村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三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增加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关配套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引进我市农业科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

(5)做大做强农业科技创新载体。

农业科技园发展 篇8

目前,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出现了诸多新问题, 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需作出相应的应对, 归根到底应加强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文中就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对发展山区现代农业, 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具有现实意义。

1 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 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 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对这一点的理解应该是, 农业资源在逐渐减少, 即耕地减少、水资源减少、土壤养分下降、农业生产中可利用有效食物链短缺;农业环境在逐渐恶化, 即空气质量下降, 太阳有害性生理辐射加强, 干热风、酸雨、干旱、冰雹、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增多, 生态恶化;农业生产靠市场组织和引导, 即目前的农业生产靠市场引导, 市场上需要什么, 农民就生产什么。市场就是指挥棒, 但存在的明显问题是市场化组织中, 市场的前瞻性与生产后发性如何有效对接的问题难以解决, 往往是生产前的市场信号和生产后的市场实体有时不统一, 这样势必导致农产品供不应求或供不适求 (产下的不一定是需求的) ;仅靠扩大面积, 政策规划来安排生产以保证总量的增加已不可能, 但需求不减, 因此必须寻求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供量增加的新手段、新思路, 说到底只能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产、增加总量、提高品质。

如从山西省神池县来看, 耕地在逐年减少、耕地荒置量逐年增加、精细耕作水平逐年下降, 导致单产降低、农产品品质下降, 农业增产靠化肥、靠地膜、靠投入;市场化组织同样出现过产品总量和年度间价格的大起大落。比如, 1997年南瓜吃香, 售价1.20元/kg;1998年南瓜难卖, 则售价跌倒0.14元/kg, 然而政府又不能靠行政命令来决定种植结构和种植面积。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 同样需要走科学化、现代化的路子。

2 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 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调控进口难度加大, 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

这一点更明确。实事求是地讲, 因为技术落后, 我国的绝大部分产品, 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 表现在质量差、科技含量低、成本高, 这一点同样在农产品中表现相当明显。我国农产品的活劳动投入多、技术密集化水平低。据有关专家测算, 美国的西红柿成本在0.12元/kg时, 我国的达0.40元/kg;美国的小麦成本在0.60元/kg时, 我国的达到1.00元/kg, 在国际贸易中优势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与国之间自由贸易, 生意多少和生意成不成就看是否有利可图。关税壁垒基本消失, 政府已不太可能靠增加关税限制进出口来保护本国利益, 特别是我国已成为WTO成员国, 更需严格遵守成员国公约, 畅开国门。当我国农产品短缺时, 则成为外国的巨大卖方市场, 相反当国内农产品过剩需要出口时, 能否出口就要看我们的农产品是否质优价廉。这是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调控进口难度加大的根本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讲, 农产品进出口的调控不光是一个吃饭问题、经济问题, 同时又是国家尊严和稳定能否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农业是个弱势产业, 受自然、社会等多因素干扰, 起伏较大。试想, 如果某年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出现粮食短缺而外国又控制进口, 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吃不上饭的结果会如何;相反丰产粮足的年份, 因为我国农产品成本高、出口难, 国内消化不了, 农民手中无钱, 同样又是什么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 根本还在于靠增加科技含量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靠增加科技含量来缩短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才能立于主动和不败之地。

就神池县而言, 传统耕作、靠天吃饭、农业产量低而不稳,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每0.067 hm2土地纯收入100元左右;本世纪以来, 效益最好的2008年, 每0.067 hm2地纯收入约300元。低产低效的原因很多, 有社会的、农民自身的、资源气候的、历史形成的, 但根本的一条还是农业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若谈及农产品贸易与进出口可能言之太远, 但就目前众所周知的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就应从增加科技含量上下功夫。

3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 在国家的发展建设进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是众所公认的。建国初期, 集体化生产, 劳动拿工分, 按人分口粮, 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支持工业建设、保障城市生存、偿还国家外债, 这一时期农业的比较效益并不低, 但农民得到的很少;改革开放初期, 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 农副产品一度时期出现了过剩, 我国的吃饭问题解决了, 可以说达到了由吃饱到吃好的转变, 农业效益也还算高, 但农民这个大的群体仍属于贫穷落后的阶层;而今天农产品价格出现了结构性上涨 (其根本原因是农产品短缺) , 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增加、索取减少, 对农民的关爱达到历史空前, 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此时再言农业的比较效益再度下降,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又一次加大, 确实有点难以理解。由此可见, 农业效益低、农民增收难既是我国的历史问题, 又是现实问题。现阶段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其实质是城乡差距在继续拉大。衡量农业的比较效益,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 过去侧重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和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而现在侧重于农民收入与全民收入的比较。客观公正地讲, 衡量农业比较效益, 无论纵向还是横向看, 首先应着眼于农民的收益和生活水平在全国的比较情况。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使农民持续增收, 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这就是目前实施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应该想到的是, 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健全的根本, 仍然是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

再言神池县, 除去常规的农业比较效益不高, 突出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太多, 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尚未形成, 同时受资源、气候、农业机械化水平等的限制, 使农业很难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所以健全农业保护体系更加迫切, 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是根本出路。

4 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 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 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建国初期, 耕地、牲畜、农机具等集体所有, 生产资料国有, 按计划调拨, 农业生产要素是一个独立的板块, 而且到改革开放前的近40年中, 农村财富积累增多, 生产要素呈上升状 (在农村生活过的50岁以上的人都有亲身体会) , 农村大牲畜、猪、羊、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基础建设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弱到强。从改革开放开始, 村集体解体, 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农村脱离或半脱离农业, 这是劳动力要素外流;经济发展带来的工业建设、道路建设、城市扩展, 使大量的耕地被占用, 这是土地外流;农业生产工具, 特别是大型机具私有化改革了用途, 这是机具要素外流, 这些均使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越来越淡、农村越来越小、农民越来越少,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基于此, 国家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既是现实需要, 又是发展必然。通过政策倾斜、政府支持、资金扶持等多方服务, 建设现代农业, 扶持发展现代农村, 改善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居环境, 回升生产要素, 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这样来吸引和凝聚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资源整合和重新定位, 要达到这一目的, 应着眼于生产发展, 而生产发展的根本仍在于增加科技含量, 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摘要:根据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实践, 深知当前贫困山区的种植业科技含量仍然很低, 与现代农业要求差距较大;通过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理解, 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地区, 特别是贫困县发展现代农业出现的新问题和新需求, 提出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粗浅建议。

孵化科技新农发展现代农业 篇9

一、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园的必要性

㈠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园, 是实现集约化经营, 发展武威现代农业的需要农业集约经营相对于粗放经营而言的, 就是在一定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力和技术要素, 进行精工细作, 用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的经营方式。在一定意义上, 现代农业就是设施, 劳力、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集约, 其中, 最关键的是人才和技术的集约。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园, 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引进高新农业技术, 培育本土实用型人才。如果没有一个严谨、完整、高标准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 就很难快速推动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只有把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本土人才, 特别是人数较多的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 职业教育才大有希望, 发展现代农业才有坚实的人才基础。最近,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其中第二十八条指出“要支持甘肃优先发展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建设一批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孵化园就是抓住国家支持甘肃职业教育, 建立实训基地的机遇,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为武威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企业化经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㈡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园, 是建设节水型农业, 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需要石羊河流域是西部内陆人口最多、经济社会发达、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性最强的地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一地区水资源已严重超载, 经济发展用水严重挤占生态用水, 上游用水挤占下游用水, 致使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民勤绿洲危在旦夕, 如果民勤绿洲变成“第二个罗布泊”, 国家的生态战略安全就会受到影响。《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批复实施以来, 在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关怀支持下,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武威市认真贯彻温总理对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全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 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重点治理工作在推进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实际进度与《规划》要求有一些差距, 尤其是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比重过大, 完成设施农业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规划》“治理措施”要求, 把农业节水放在首位。为此, 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园, 就是通过培育职业农民, 发挥好武威市政府确定的30个节水示范村的带动作用, 在滴灌、喷灌、管灌、日光温室和其它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上有大的突破, 发展节水农业, 保障生态安全。

㈢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园, 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发展食品工业的需要武威农产品资源丰富, 在发展食品工业方面有很好的比较优势。近年来, 武威市发挥特色优势, 依靠科技进步, 围绕农民增收, 扶龙头、建基地、拓市场、创名牌、建体系、抓服务, 重点扶持, 梯次推进, 大力发展食品工业,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农业劳动力技术相对较低, 职业农民较少, 耕地、播种、施肥、喷药、收割各个环节的机械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蔬菜、水果从田间采收后, 登记、称重、加工、去杂、分检、包装、冷藏、销售等工作没有职业农民来进行专业化操作, 引入和推广国内外名优品种 (如以色列、台湾和山东等地) 的力度不够, 动植物基因工程、生物防治、遥感技术、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农业环保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成果在农业实践中应用就更少。为此, 要发展食品工业, 就必须将培养大批农业技术熟练, 经营思路清晰, 管理经验丰富,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游刃有余的职业化农民和农场主, 以夯实发展食品工业的基础。

㈣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园, 是加快农民职业培训, 发展劳务经济的需要武威市把发展壮大劳务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各级劳务工作部门紧紧围绕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这一主线, 以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 千方百计开发劳动力资源, 强化劳务培训, 增强服务功能, 扩大转移就业空间, 使劳务经济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2009年, 武威市共输转城乡劳动力39.16万人, 共培训城乡劳动力22.18万人, 技能培训1.42万人。但是, 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还不适应市场需要。武威市七十多个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有条件发挥农业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引进、农民实训及技术推广职责的学校不多, 随着石羊河流域治理步伐的加快, 设施农业规模的壮大, 职业技术农民的市场空缺会越来越大。发展一大批农业技术引进、培训、推广机构, 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园, 培养职业化现代农民, 在一定意义上, 就是建设提升劳动力素质发展劳务经济的“加油站”和“大熔炉”。

二、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园的运行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培训”的经营模式, 按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 由企业负责产前良种引进、育苗、生产资料采供、生产技术指导及产品销售等环节, 并以合同关系组织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复退军人, 负责产中的生产。不论是企业, 还是生产者都以租用方式使用孵化园的基地设施, 孵化园基地以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实现自收自支, 自我良性运行。通过工厂化育苗、育种和饲养, 林果、花卉、苗木推广, 发挥农、科、教、产、学、研的聚集优势, 逐步建设几个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主体的农业技术孵化园。

㈠组建实训主体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园由现代农业育苗区、畜牧区 (良种繁育) 、高产值林果育苗区、花卉育苗区 (育苗) 、会展中心与培训教学区五个部分组成。以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园为中心吸收武威沙产业暨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古浪县海子滩马场滩高新农业示范园区、“张哈”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荷兰瑞克斯旺武威百利育苗中心、武威凉州区清水乡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园区等现有园区为基地, 以农业育种、生产、销售和加工企业为龙头, 以相关契约为纽带,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 形成一个推广使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和管理的“联合舰队”。农业龙头企业的选择有四条原则:一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二是高科技型;三是生产经营稳定, 市场销售网络完善;四是诚信企业。

㈡创新实训管理孵化园组织相关农业学习型团队, 团队成员由市农学专家、山东寿光特聘技术员和本地农民以及参训学员组成, 每个学习团队6人~8人, 一起研究、学习、实践农业知识与操作技巧。孵化园与陕西杨凌管委会、陕西农业大学农林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畜牧工程学院挂牌合作, 上述农业学院和技术学院对孵化园提供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孵化园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孵化园对培训学员毕业后的创业进行指导, 并加强联系跟踪服务, 扶持孵化园培育的幼苗茁壮成长。

㈢强化培训实践受训者在基地培训期二年, 第一年孵化园聘用受训者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并接受技术培训, 生产一切费用由孵化园承担, 并发给受训者适量生活补助, 签定聘用培训合同。按每人经营管理3朋~5棚的规模。第二年受训者在孵化园指导下独立从事生产, 保证受训者最低收入, 即孵化园与受训者签定合作生产合同。受训者通过小额贷款, 有偿使用孵化园提供的种苗和生产资料及生产设施, 孵化园提供技术指导, 并统一回购产品。每人经营3棚~5棚计算, 每年每人最低收入在3万元以上。受训者进入基地第二年, 根据意愿可同时安排到农业孵化园服务, 为自主创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示范区鼓励经过培训的学员到标准示范园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创业, 也可以到区外从事设施农业生产, 带动全市设施农业发展。

此外, 孵化园开设农业创业工人培训速成班, 学制因人而异, 长短结合, 因材施教, 让学员深入田间地头, 对学员分层次分批次培训, 使农业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技能短期培训相结合。

三、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园要达到的效果

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武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孵化园做好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实验示范和展示通过与甘肃农业大学、陕西杨凌合作, 引进、示范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 把新技术、新品种增产增收的效果实实在在的展现出来。发挥武威市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但模范性很强的特点。通过示范和展示, 让农民认识到新品种的优点、特性和新技术的使用方法, 引导农民关心新品种、采用新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节水增收的设施农业。随着农业新品种的推广, 新技术、新农艺成为农民乐意接受和容易接受的形式, 促使以经验为主的传统农业向科学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变。

㈡扶持土地集中后产生的农场和庄园快速成长利用基地规范的管理和社会形象, 为农场和庄园主建立最初的商业信誉, 提供创业项目、信息、场地、政策、保障、援助等相关的公益性服务, 帮助农场主在基地从事多种形式、多种经营的农业经营活动;孵化园作为扶持农场和庄园发展的专业服务机构, 创造“优生优育”的良好环境, 帮助农场和庄园快速成长壮大。

㈢促进武威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把孵化园建成农业技术推广的集成地, 孵化园不仅有温棚、恒温室等现代农业设施, 以及温室结构、使用材料等均是现代农业最新技术, 而且培训田间管理后的采收后, 登记、称重、加工、去杂、分检、包装、冷藏、销售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方法。因此, 其示范推广效应具有综合性、直接性和长效性。孵化园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田间学校、优良种苗采集源头。把最新技术传授给农民, 把技术示范和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 减少农民因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通过示范绿色技术、有机技术、低成本技术和产业化方式, 来推广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和标准化农业。

㈣为农业大中专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孵化园本着产、学、研合作, 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的原则与西北农业大学、甘农大、甘肃畜牧工程学院和武威其他涉农专业职业学院 (校) 以及高等、中等专业学校校合作, 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场地, 使大学生在真正步入社会前, 实现由向书本学到向实践学的转化, 从而在实践中积累就业经验, 增强竞争力。农业大中专院校, 农业院校在科研攻关、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孵化园提供全面支持。到孵化园实习的大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或借助学校的科研力量, 帮助孵化园解决生产、营销、管理中出现的难题, 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与此同时, 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科技成果与生产企业实现对接, 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人才孵化园的建立,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 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了沟通合作的桥梁, 实现了学校、大学生和企业的多方共赢。

农业科技园发展 篇10

一、农业科技园的内涵

1、概念界定。

农业科技园的基本要素即农业、科技、园区, 它是由政府、企业、农户共同投资兴建, 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主要目标, 集科研、培训、示范推广、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 运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的综合农业产业密集区。它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型组织形式, 是我国实行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经营方式的典范, 是农业科技研发的孵化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 农业科技园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农业科技园建立的环境分析。

在全国各地区, 现代农业科技园都是立足于本地资源和主导产业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科技先导型农业产业基地。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科技园建设, 需要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分析。

悠久的历史农耕文化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文化基础;优越的气候资源、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地理位置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农业粮食资源、能源资源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有利条件。一个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要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 无论是区位选择还是基础设施建设, 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积极投入配合。此外, 农业科技园区的人才战略也是建设的主要环境因素。在园区内, 不仅要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 还要规范机构制度、调控体系, 这些都是园区建设的软实力。

二、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及其积极作用

何谓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它的确立有七项标准:一是主营业务必须是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 主营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70%以上;二是有经济规模和生产交易规模, 除了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外, 还要配备农产品流通企业;三是经济基础雄厚, 具有较好收益;四是企业要具备良好的信誉;五是要做到切实惠民、惠及农户;六是要具备强有力的竞争力, 产品、科技先进;七是要具备品牌影响力。

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在产业化中占有核心引领地位, 是建设运营主体, 使它能够有效发挥自身资金、人才、设备、技术等优势,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把农业生产链中的各环节有机结合, 促进区域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效益。首先,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力。龙头企业以科技作支持, 通过加大科研力度, 运用其优势资源建立规范生产基地,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转化科技成果, 加快技术成果的示范和推广, 提高自身科技成果实行水平。同时带动周边产业基地, 从而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力,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带动区域农业发展;第二、提供智力保障。龙头企业可以为农业科技研发培养人才, 进行技能培训,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第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该区域经济能力、科技水平的衡量标杆, 它善于运用先进的营销理念, 围绕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及核心技术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调动各方积极性, 与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休闲观光等其他产业构成了农业科技园区的产业链,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良性发展, 使农业园区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大幅度上升, 在我国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建设发展现状

至今, 我国已形成一支以1253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 1万多家省级龙头企业为骨干, 10万多家中小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第一, 绝大部分园区是单一建设主体, 或企业、或政府、或科研单位。政府主导模式, 则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 负责资金筹措, 带动周边地区其他产业发展, 但运行模式的多元化机制还未形成, 吸引力有所欠缺;科研院所主导模式, 则是由科研单位投资建设, 开发新技术成果,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企业主导模式, 是由企业筹集建设经费, 但市场缺乏统一标准, 经营效率不高, 热衷于更新设备, 甚至忽视了人才和科技的作用。第二, 经营主体与建设主体一致。第三, 实行管委会制、公司制和混合制的管理模式。第四, 主要分布地区, 覆盖了农业优势产业。第五、呈现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发展。在经过数年的建设发展和规划后, 我国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充分证明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杰出贡献。它们围绕特色农业产业, 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和开发, 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已成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突破口。但在发展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全国范围内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区数量较少, 辐射动力不强大;在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骨干企业中, 很多企业存在生产效益与组织形式两脱离或产品生产效益不高等现象, 以至于出现政府和农户积极发展建设科技园区, 而龙头企业主动性不强等现象;龙头企业重视生产利益大于农民利益, 在很多情况下, 出现损害农户利益和缺乏信用的现象等。由此可见, 我国农业科技园建设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仍需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四、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建设发展策略

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区通过产业链的生产经营体系, 更好地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在建设发展途中, 应从内外两方面积极进行建设发展策略, 以期推动我国农业高效发展。

1、外部推动力。

首先是国家的政策扶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国土整治项目、社会主义下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进行园区建设。政府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 国家通过政策的宏观调控对农业科技园区的主体和决策进行宏观约束。国务综合整治项目, 则是政府政策导向的载体, 龙头企业主导型科技园区可在政府的项目支持下, 进行发展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与扶持, 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和落实。只有这样,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公共财政的支持下, 真正把园区建设成一个区域性的农业创新基地。

2、内部发展力。

首先, 发展技术创新力与先进科技力。园区可以积极纳入高等院校技术人才, 实现企业人员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园区还可以积极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和技术依托关系, 联合攻关, 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日常生活中, 要加强对龙头企业负责人和服务人员的培训, 推广科普知识, 提高新农业技术人才的生产和管理水平, 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有了科学技术作基本, 就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孵化培育新品种、新技术,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 要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 注重农业建设的纵深拓展。任何一个农业科技园区都应主义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 综合开发利用, 完善产业化链条, 提高利用价值。原有的市场出售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 龙头企业则通过对农产品的加工, 增加产品附加值, 从而提高农业孝义, 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建设的纵深拓展上, 龙头企业应建立示范基地, 引导企业拓展纵深加工领域, 大力建设良种基地, 保证加工产品的质量;大力建设特色基地, 因为一个龙头企业的优势主导产业, 就是该地区最优资源的体现。基于源农业的资源利用, 确立主导产业, 建设区域特色性强、带动力大的其他产业, 形成核心竞争力, 形成生产规模, 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在其他相关产业, 应积极开拓现代农业的涵盖领域, 努力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 实行产供销一体的全方位服务, 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再者,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支撑点是主导产业, 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赢利点。依托于龙头企业这一产业化的建设主体, 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资金筹集,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为开展科技转化推广和科技创新建设注入强大资金保障。

最后, 应注重品牌推广建设, 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园区建设中, 要注重品牌的影响力, 运用整合营销策略, 主动引导市场, 创造名牌产品, 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此外, 应注重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通过政府引导、网络推广等营销方式, 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 并努力开拓国际化市场。

五、结语

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建设主体, 它的发展必将使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实现农业经济高效发展。因此, 作为我国实现农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研究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充实理论, 服务于实践。

摘要:自90年代中期, 我国开始建设农业科技园, 二十余年的实践证明, 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 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益, 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的优势则更为显著。本文基于对农业科技园的内涵理解, 重点探讨龙头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对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分析当前建设发展现状, 并对其提出发展性策略, 以期规范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建设, 使它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高效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龙头企业主导型,建设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魏秀芬;王胜雄;孙国兴, 天津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特征、基本做法与示范带动模式.《天津农业科学》2013-04

[2]钟云;千里眼·顺风耳《致富天地》2012-03

[3]综讯.第五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揭晓《中华合作时报2012-02

[4]李存才.万家中小“龙企”.领跑农业经济《中国财经报》2012-03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之本 篇11

跑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具有人才、资源和区域优势。在人才优势上,湖南拥有以袁隆平、官春云、刘筠等为带头人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实力强大;具有“温光水肥”的资源优势,拥有水稻、生猪、茶油、柑橘等一大批优势产业,其中水稻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生猪产量名列前茅,茶油、柑橘等湖南本土特色产业后劲十足;区域优势十分明显,湖南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高,这为湖南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湖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刘年喜指出,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具备各种优势,但并没有化为强势,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强省。要真正变为农业强省,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挖掘潜力,将农业资源变成农业产业。农业科技创新,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保证农业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

刘年喜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部分,必须大力推广、扶持农业重点项目,将农业新技术进行小面积示范、大面积推广。

刘年喜表示,今年湖南重点农业科研项目投入将增加;研究力度将加大,其中生猪、油茶、柑橘等优势产业将加大研发力度,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局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效进行;超级稻等重大研究成果将会有新的突破;包括品种繁育、疾病防控、品种研究以及良田研究等研发内容将进一步扩大。

谈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刘年喜指出,要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双管齐下”:

一是要有强大的组织,过硬的队伍,在全省各市县乡,建立完备的科研队伍系统,召集一大批科研人员,尤其是基层科技工作人员。

二是科技成果要成规模,成标准,只有规模化、标准化才能切实提升效益,真正服务“三农”。

创新才能推动“强农惠农”

农业科技创新最终目的是壮大农业发展,让农民得到真正实惠,概括起来就是“强农惠农”。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推动“强农惠农”?刘年喜认为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有强大政策支持作为保障,制定切实有效的强农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农机补贴、种粮补贴、农资补贴等。

二是要靠38000名基层农技人员进行推广。国家和湖南省规定,要对农技人员进行三方面测评,工作业绩必须经过农业部门、服务对象和当地政府的检验。

三是通过农业大户,通过农村合作社,通过专业化组织,通过土地流转,优化农业劳动力结构,实现区域化规模经营,实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是农业需要引进各层次人才,包括创业人才、科技人才、推广人才。例如今年湖南省将创立农业科技示范县,农业推广示范县,并最终实现农村科技全省覆盖。

五是要加大科研力量,壮大科技队伍,有了典型示范,还要有技术推广,每个县至少要有1000个示范户,通过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农业发展。示范户种的田产量高、优质又抗逆,价格又好,自然就有带动示范作用。另外,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必须进行培训,高校、科研机构派驻专业的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疑问解答,竭力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

人才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助推器

科技兴农,人才是助推器。社会发展是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农业人才是科研人才中重要一部分。

刘年喜特别指出:“农业科教要符合社会需求,要适应学生心理需求,要适应科研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农业院校应根据国家农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设立专业。教育要引导家长、学生,学农是件好事,农业事业大有可为。涉农专业,要按产业发展来培养人才,进行专业设立和课程设置。学校要把握自身专业优势,准确定位,抓住院校特色,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农业科技要实现突破、创新,必须重视人才的教育。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湖南有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有着鲜明办学特色的农业高等院校,一直以来致力于农业科技研究与教学,建立科研实验基地,农业科研成果丰硕,培养了大量适农专业人才。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要继续发挥农业高等院校的积极作用,为农业科研培养人才。

农业科技园发展 篇12

关键词:农业经济,科技资源,协整检验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加强农业科技资源的投入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途径。目前, 我国的农业科技资源转化为实际农业生产力的转化率还很低, 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根据我国国情, 加大农业科技资源的投入, 并合理地调整科技投入, 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 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我国面临的新挑战。笔者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法研究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资源的投入之间的关系。

1 研究方法及相关数据处理

1.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资源投入之间的关系, 主要步骤为:采用ADF法检验各项农业科技资源的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检验结果为同阶单整性, 则采用E-G两步法分析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协整关系) 。如果检验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误差修正模型, 以对进行短期动态关系的考证。最后, 以Grange因果分析法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考证。

1.2 研究变量及数据说明

1.2.1 农业科技资源

目前, 我国的农业科技资源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资源。本文对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研究以农业机械总动力、科技经费支出、技术人员三个方面表示。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通过农业总产值体现, 主要是指农林牧渔产业及其服务产业的总产值。

1.2.2 数据说明

本研究中采用的相关数据均为全国数据资料, 取自《中国科技年鉴》以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取样时段为1990~2010年。对于缺失数据均采用插值法来进行修补, 对原始变量关系无影响。为消除数据的异方差, 分别取机械总动力、技术人员、科技经费支出、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四个变量的自然对数, 分别以LNM、LNH、LNRD和LNY来表示。

2 实证分析

直接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很容易导致误差, 从而导致推论不可靠, 因此必须确保变量的平稳性, 也就是变量的序列应是同阶单整序列。在进行协整分析前, 需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的检测。

2.1 单位根检验

对单位根的检验通常采用DF检验和ADF检验。本研究主要采用ADF法对变量的原始序列以及一阶、二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研究结果表明, LNM、LNH、LNRD和LNY四个变量的原始序列均比显著水平的10%小, 均存在单位根, 因此是非平稳的。这四个变量所对应的一阶分差序列比显著水平的10%小, 因此也是非平稳的。而其二阶差分的变量均在1%的显著水平之下, 因而拒绝单位根假设, 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根据单位根检查结果显示, LNM、LNH、LNRD和LNY四个非平稳的序列在经过二阶差分之后变为平稳序列, 因此这四个变量均为二阶单整的变量。

2.2 协整检验及相关方程

通过单位根检验表示LNM、LNH、LNRD和LNY二阶差分后均无单位根, 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 验证变量之间的单位关系是否为协整关系, 验证办法常用Johansen法和E-G两步法。

本研究中首先采用了Johansen法进行协整检验, 所选择的数据虽然具有线性趋势, 但其协整方程中只含有截距项, 且其滞后阶数等于1。检验结果表明, 其最大特征根检验及迹检验均低于5%显著水平, 原变量间具有协整关系。然后, 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解释, 解释变量为农业科技资源,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回归性分析, 线性回归方程为:

拟合优度 (R2) 为0.9766, 经调整后为0.972, 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验证分析知上述方程实际上就是协整方程式。

在所研究的样品期内, 科技经费和技术人员每增加1%, 相应的总农产值就增加1.09%和2.74%。由此可见, 增加农业财力及人力资源的投入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机械总动力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弹性是一个负值, 为-1.28, 着表明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利用率较低, 对经济的发展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这种影响是负值, 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各省市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从而影响了整体分析结果。因此, 数据分析模型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2.3 误差修正及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原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 但还无法确定原变量在偏离共同趋势过程中的调整速度, 因此需采用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修正。进行修正处理后将长期和短期弹性进行对比, 发现技术人员以及科技经费的支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效应, 因此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较为缓慢, 而农业机械的作用却能够在短期内发挥出来。

通过因果关系检验证明, 技术人员与科技经费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而机械总动力与经济的发展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显著。由此说明, 加大农业科技经费的支出、提高机械利用率并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结束语

本文选取的变量能够代表农业科技资源投入, 在对变量的协整分析以及因果检测中发现, 农业经济增长与科技资源的投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 修正数据及方程均符合修正机制, 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显著。因此, 应合理地配置我国的农业科技资源, 并提高利用效率。还应加强科技资金投入, 可以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 并合理地推进机械化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从而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柯炳生.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 2011 (23) :1.

上一篇:先导式安全阀下一篇:老年哮喘护理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