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园解决方案

2024-09-05

农业科技园解决方案(精选8篇)

农业科技园解决方案 篇1

农业科技年活动方案

农业科技年活动方案

根据农业部确定某年为全国农业科技年的决定,以及广西自治区农机化管理中心《关于开展农业科技年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自治区农机推广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农机推广农业科技年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好范文版权所有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

紧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广西农机“兴机富民”的战略目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方线,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着力提高农机人员素质,努力提升农机化科技水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二、预期目标

通过科技“三下乡”、大型演示会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引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增加对农机科技的投入,鼓励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提升自治区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普及水平以及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的提高。

三、实施内容

(一)重点推广大技术

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和自然条件,“十五期间”确定了推广适用地域的项适用性强的农机技术:

⒈甘蔗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

⒉甘蔗中耕培土机械化技术;

⒊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

⒋蔗叶粉碎机械化技术;

⒌秸杆还田机械化技术;

⒍水果施肥机械化技术;

⒎经济作物植保机械化技术;

⒏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

(二)开展一系列的“送”、“传”、“演”农机科技活动

为进一步加快应用农机技术的步伐,提高农机科技贡献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自治区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利用科技下乡、送科技上门、大型演示会现场会的多种方式,积极向广大农民宣传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价廉适用的“特、优、新”农机产品,尤其是那些小巧轻便的适合山区小田块和单家独户使用的机具。

(三)搞好水稻跨区服务作业的创新

水稻是自治区种植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全区每年水稻种植面积均占粮食种植面积的以上,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以上,但其机械化程度却很低。为了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将重点突破栽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通过组织农机产、供、销等部门的跨区机收服务队,将各类机械云集展示,以跨区作业这种模式作为载体来推广农业机械及其实用技术。

(四)创建“农机科技致富示范村”

创建“农机科技致富示范村”,探索一条农机推广“以点带面”的道路。利用示范村为组织管理模式,带动广大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在示范村将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整合农民拥有的农机具,统一组织机械耕作、植保、收获、加工等,提高机械利用率和作业效益,并树立农机科技致富的典型。

(五)抓好技术培训工作

随着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给广大农机管理者和生产者、使用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相关的知识要及时补充和更新。为此,将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和业务培训。

(六)扩大网络信息服务

开通“农机质量与推广信息网”,为农机管理部门、企业、用户提供一个巨大的发布平台和收集信息的窗口,及时发布有关农机的政策法规、工作动态,农机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农机市场供求等信息,并专门设立有“农机推广”栏目,内容包括推广动态,科技致富,教育培训,新技术新机具等。同时,开辟网上活动绿色通道,电子邮件:,热线电话:。

四、主要活动

⒈月份参与“广西第二届农业科技大集”。由广西科协、广西科技厅、广西农业厅、广西工商局联合举办,广西农机推广站组织家区(省)内外农机生产企业和单位带上台(套)新机具和块宣传牌组建“特、优、新农机化技术新产品宣传一条街”,在活动现场接受参观咨询,给农民解答技术难题,发放宣传资料。

⒉月份参加“百名科技大军进百色科技下乡活动”。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农机推广站与中国农技协、广西区科协、百色市委、百色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在活动中,广西农机推广站名农机专家通过农机新产品实物现场演示、宣传板展示、光碟播放、资料发放、专家技术咨询研讨和答疑等方式,向老区广大农民介绍农机新技术产品、农机推广应用知识和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知识。好范文版权所有

⒊月份,参加“广西名特优农产品网上展销会”。为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广西农业、农机信息网优势,开辟农产品销售与宣传新路子,该展销会由广西农业厅主办,广西农机推广站组织了种农机新产品参加。

⒋月份,举办某年农机科技下乡宣传暨新机具现场展示活动。在革命老区田东县,拟组织多台套先进适用的机具现场演示,同时接受农

农业科技园解决方案 篇2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农业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农业生产经营科技操作、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等方面信息网络化工程[1]。农业科技园集中体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特征, 在面向“三农”信息化建设中, 研究农业科技园的信息化建设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和示范作用。综合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涉及物联网技术, 云计算及上层应用系统[2,3]。

1 项目建设目标

温州农业科技园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借助信息化技术, 对科技园的业务进行数字化管理, 以提升管理效率。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可以实时了解科技园内大棚等各个场所的使用现状, 并通过实时视频监控获取现场画面。管理人员通过平台提供的管理界面, 可以直观方便地对大棚的使用现状进行监管。生产者通过平台提供的查询功能, 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大棚的基本使用信息。平台中积累的历史使用信息, 有助于科技园管理者更加合理地对大棚的使用规划进行科学调度。

温州农业科技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实现园区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 也将作为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的接入平台, 可以将示范系统融入到该平台进行整体展示。据调研, 园区信息化互动管理平台在国内尚未有功能完善的同类产品, 建设完成后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 系统主要功能

温州农业科技园具有都市农业的典型特征, 对园区实现全面的信息感知和掌控, 包括了园区生产自然资源的水体水质、光照、空气温湿度、微量元素、土壤湿度、电导率、温度、紧实度、土壤墒情、肥力状况、植被等;也包括了农资投人、农产品、机械装备等, 通过RFID技术、各类传感器、卫星遥感系统等进行数据采集, 传输到基础信息平台, 经过信息加工与数据分析, 整个园区的功能模型图如图1所示。

为用户提供以下主要功能。

(1) 园区各场所的分配方案查询和展示;

(2) 园区各场所的规划和分配;

(3) 园区各场所的使用现状查询和展示 (使用者、种植作物、使用期限、作物生长周期信息、棚内温湿度等基本环境信息) ;

(4) 园区实时气相信息及天气预报信息查询;

(5) 大棚的历史使用信息查询和统计;

(6) 大棚内作物种植相关操作提醒 (施肥、养护、采摘等) ;

(7) 大棚内的实时视频监控;

(8) 平台使用者的用户及权限管理。

3 系统架构设计

鉴于温州农业科技园信息化程度高、信息系统多、应用密集, 三网融合发展和云计算技术的日臻成熟, 本研究选择构建企业私有云, 在顶层以软件即服务Saa S的模式部署信息系统[4,5]。避免各系统相互独立, 数据重复、分散、不一致性问题。改善各信息系统的弹性扩展、方便扩容, 提高可复用性, 以满足各园区的个性化需求。降低各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部署周期, 提高各园区信息化投入产出比。

体系架构共分为物理资源层、基础设备服务层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 S) 、平台即服务层 (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 S) 和软件即服务层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 S) 这四层[6]。硬件基础层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虚拟化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 可选择Open Stack作为Iaa S层的后端软件, 向平台层提供接口。平台即服务Paa S层的前端包括Iaa S层的适配器, Paa S层之上的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应用开发平台、数据库平台、服务集成平台、应用运行平台、应用中间件平台和流程服务平台。在Paa S的后端, 通常还包括企业内公共服务和互联网公共服务组件[7,8]。在软件层, 即Saa S平台, 主要是业务软件, Saa S架构如图2所示。

4 软件即服务Saa S层设计

4.1 温州农业科技园信息化平台设计

根据温州农业科技园信息化的基本需求, 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 采用名词法和动宾法确定系统的需求, 设计应用场景和用例图, 进一步, 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和Web程序的设计要求[9,10], 抽象出实体和联系, 本平台的主要实体有园区划分的功能区, 租户, 作物, 作物生长要素, 作物田间管理, 功能区与租户之间形成多对多的联系功能区租赁信息, 功能区与作物形成多对多的联系功能区作物种植信息, 作物与作物生长要素之间是种一对多的关系, 作物与作物田间管理是种一对多的关系, 不需要独立设计出联系模式。

确定实体和联系的属性, 得到主要的关系模式有:

(1) 功能区基本表 (功能区序号, 功能区名称, 功能区地图url, 面积, 类别, 所属园区, 备注) ;

(2) 租户基本表 (租户序号, 租户法人名称, 租户法人代表, 组织机构码/身份证号, 联系方式, 住址, 备注) ;

(3) 功能区租赁信息表 (功能区序号, 租户序号, 签订日期, 租期, 租赁合同, 备注) ;

(4) 作物基本表 (作物序号, 作物名称, 生长周期, 播种时间, 收成时间, 备注) ;

(5) 功能区作物种植表 (功能区作物种植序号, 功能区序号, 作物序号, 种季, 种植开始时间, 种植结束时间, 功能区状态, 备注) ;

(6) 作物生长要素基本表 (序号, 生长环境要素, 要素保障开始时间, 要素保障结束时间, 要素保障实施要点, 作物序号, 备注) ;

(7) 作物田间管理 (作物田间管理序号, 作物田间管理名称, 建议开始时间, 建议截止时间, 田间管理要点, 功能区作物种植序号, 备注) 。

以上实体和联系的关系模式, 列举的是关键属性, 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根据更加细粒度的需求, 补充模式的属性。

4.2 信息平台的Saa S化设计

根据具体的信息应用系统, 可以进行Saa S化, Saa S化一般有平台型Saa S和简单Saa S两种模式。平台型Saa S软件功能较丰富, 根据客户的具体需要, 定制购买对应的服务, 开启对应的功能, 实现Saa S化。简单Saa S应用可以在原来信息系统每个基本表添加Appid字段, 来标识该记录属于某个客户的应用, 该方法设计简单, 但是当数据量庞大时, 对服务端的性能影响比较大。

本方案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模式, 在上述7个实体联系模式中选择联系模式平台化设计, 实体模式简单化设计。即针对客户的每个应用设计各自独立的联系模式, 实体模式则添加Appid字段来区分各应用。使得在复杂性和性能方面得到平衡。

参考文献

[1]韩连贵.中国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38:320.Han lian-gui.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ystem in China[J].Economic research reference, 2014, 38:320.

[2]陈斌, 李世红, 徐娜.适用于山区农业的Zig Bee无线监测系统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 (2) :457460.Chen Bin, Li Shi-hong, Xu Na.Designing Wireless Monitoring System of Mountain Agriculture Based on Zig Bee[J].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 54 (2) :457-460.

[3]倪礼豪, 王平明.物联网技术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 2015, 6:7478.Ni Li-hao, Wang Ping-ming.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urban agriculture[J].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ies, 2015, 6:7478.

[4]陈韶男.基于云计算的企业车辆监控管理平台的设计[J].软件, 2014, 35 (8) :104109.CHEN Shao-nan.Design of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Vehicles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J].Computer engineering&Software, 2014, 35 (8) :104109.

[5]荣艳冬.基于云计算的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研究[J].软件, 2015, 36 (5) :4548.RONG Yan-dong.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University Employ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J].Computer engineering&Software, 2015, 36 (5) :4548.

[6]周剑, 张明新.云计算平台即服务Paa S架构研究与设计[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12, 26 (8) :85-88.Zhou Jian, Zhang Mingxin.An Architectur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 S) of Cloud Computing[J].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s) , 2012, 26 (8) :85-88.

[7]王兆庆.云计算在三网融合中的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 2014, 6:81-83, 85.Wang Zhaoqing.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in triple play[J].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ies, 2014, 6:81-83, 85.

[8]张忠琳, 黄炳良.基于openstack云平台的docker应用[J].软件, 2014, 35 (11) :7376.Zhang Zhong-lin, Huang Bing-liang.The docker application based on openstack cloud platform[J].Computer engineering&Software, 2014, 35 (11) :7376.

[9]倪礼豪.基于J2EE技术的Web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 2007, 6:2228.Ni Li-hao.J2EE technology in Web-based application[J].Micro machine and Application, 2007, 6:2228.

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方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农业工程项目为载体,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结合农业科教系统创先争优和深入基层“接地气”等活动,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的工作格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立足实际

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农村管理与社会事业发展,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出发,大力开展冬春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防灾减灾和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实习培训,采取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二)广泛动员

采取部省联动的方式,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农业科研、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推进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互动,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培训格局。

(三)构建机制

要注意探索和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为今后开展冬春培训打好基础。通过科学部署,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大培训机制;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力量,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依托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培训反馈机制;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大培训稳定投入机制。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

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现有各类项目资源,重点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节本增效技术、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民开展培训。

(一)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产创建示范县等项目,按照农业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要求,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方式,对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分区域、分专业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及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重大工程项目,采取集中办班、现场实训、工学交替等方式,对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涉农企业人员及农业创业人员等开展培训,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培训

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等项目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观摩交流和田间学校等方式,重点培养种养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科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普通农民培训

结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田间学校、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发放光盘、明白纸、农村“大喇叭”等多样灵活的方式,逐村逐户扎实开展科技培训,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任务分工

“十二五”期间,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底冬春农闲季节,在全国持续开展大培训。农业部统一部署,部省联动,以省为主组织实施。农业部各相关司局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开展大培训工作。重点任务和分工如下。

(一)启动大培训行动

2011年12月初,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筹备召开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启动大培训行动;12月上旬,印发《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方案》。

(二)开展阳光工程提质增效大培训行动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单位参与,按照培训要求,规范开展培训,全面促进阳光工程提质增效。

(三)开展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行动

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牵头,地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参加,利用远程网络系统举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和农耕文化大讲堂,在北京启动大讲堂培训活动。

(四)组织“农业专家宣讲团”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部属三院、部部共建大学参加,组织50名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主要针对农技人员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培训。

(五)开展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牵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参加,举办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冬春田间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灾减灾等技术。

(六)开展农机化技术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牵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配合,在江西举办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农机化新技术、安全生产技术、新型农机具使用与维修技术等。

(七)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渔业局牵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组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等人员,重点培训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科学用药、水产品质量安全、稻田综合种养等技术。

(八)开展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兽医局牵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参加,在西藏、湖南等地举办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常见动物疫病诊断、用药原则及常用治疗等技术。

(九)开展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垦局牵头,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参加,在黑龙江等重点地区举办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重点培训标准化养殖、饲料营养、良种繁育、疾病防治、粪污生态处理等技术。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动

根据大培训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部属三院、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部部和省部共建大学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于12月中旬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12月至次年4月底,各地、各单位全面开展大培训工作,并结合各自特点每年举办大培训标志性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农业部成立由有关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协调组,负责总体方案制定、综合协调、政策落实和总结宣传。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负责大培训方案的组织实施;各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面参与大培训行动。

(二)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阳光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农业科研专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大培训工作,形成“体系、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三)开展督导检查,确保任务落实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抓好大培训的每一个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培训工作进展,了解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并取得实效。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大张旗鼓地宣传大培训行动。各省农业厅(委、局、办)和有关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大培训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充分挖掘和宣传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典型事迹,扩大大培训行动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开展总结表彰,探索激励机制

农业部将在此次大培训结束时,全面总结各地工作的经验成效。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单位2012年5月底要总结大培训的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要探索激励政策,鼓励各地、各单位对在大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长期扎根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大培训的教学、科研、推广人员参加职称评审或评奖时给予优先考虑。

xx镇农业科技培训方案 篇4

根据县局要求,结合本镇实际,为实施好全镇2012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现代农业重点突破年的总体目标任务,对广大务农劳动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和务农本领,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目标任务

全镇2012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2万人。每位受训农民接受两次以上集中培训,让受训农民每人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使全镇务农劳动力运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力明显提高。

二、培训方式与实施步骤

(一)培训方式

由培训单位农业站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和农民实际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培训内容新菜单,由村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具体培训内容。农业站根据各村需要,组织农民培训讲师团成员进村开办讲座、发放明白纸等,1

实施面对面、手把手培训;运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广播电视、科技直通车、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每村举办两次以上专题培训,每次给受训农民发放一张明白纸,每场培训不少于3个小时,每个培训活动形成一张培训现场图片资料。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元月到2012年2月。召开相关工作会议,落实培训任务;制定并上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方案、拟定新培训菜单;落实培训师资;编印技术资料、明白纸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从2012年3月到2012年11月底。围绕农时关键季节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模式。同时进行培训监督检查指导和组织现场交流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12月。按照相关培训管理办法进行总结,自下而上逐级报告,开展绩效评价,进行项目验收和检查,形成验收总结报告。

三、组织实施与工作机制

(一)组织实施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实施、任务到村、加强监管”的原则组织实施。

1、分解培训任务。按照县下达我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总体任务和要求,根据各地农村劳动力实际情况,将培训任务分解到各村,各村要根据本地实际,将培训任务分解到组,确定每村培训人数。培训任务注重向地方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特色村倾斜。

2、开出培训新菜单,确定培训内容。结合地方实际,根据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围绕“一村一品”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确定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由农业站提供培训菜单,供各村农民选择,最终由农民确定培训内容及专业。

3、组织农民培训讲师团进村开展培训。根据各村所选培训菜单,由培训单位负责组织有关讲师团成员进村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结束后讲师团成员要加强跟踪服务指导。培训围绕春耕生产、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和统防统治等农时关键季节开展培训和指导服务,在11月底前完成。

(二)工作机制

镇农业站主要负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检查监督、宣传发动等工作;负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具体实施,包括实施方案制定、选派教师、开展技术培训、培训的全程管理等,并协助做好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根据上级要求,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各镇政府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主管副镇长负责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具体管理,建立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签订任务合同,明确职责,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强化政府的领导责任,加强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形成全力。要加大投入,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和手段建设,保障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有效实施。

(二)强化监管

建立农业部门、培训承担单位和培训讲师的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责权,层层落实,强化培训的监督检查;实行培训讲义归档,培训签到制等;对培训实施中的有关信息,除需保密外,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建立和完善培训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对培训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绩效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通报批评。

**镇人民政府

江苏省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 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

1号文件、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素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农科教发〔2012〕2号)及有关部署要求,省农委决定2012年为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为开展好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各项活动,现制订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持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导向,以“科技进村入户、促进增产增收”为主题,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计划,推进科技创新大联合、农技推广大协作、农业科技大培训、乡站条件大建设,全面掀起农业科技与人才兴农强农热潮,推进农业创新创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

二、活动原则

(一)坚持全省联动的原则。组织和动员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部门,以及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实现全省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掀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凸显农业科技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二)坚持分层实施的原则。省农委制订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统一部署、分层落实、分级实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农业科教单位结合实际,组织制订本地区、本单位“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和农事季节,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形成统一部署、层层落实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科研攻关突出品种创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防灾减灾技术集成; 成果转化突出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化;科技服务突出春耕春管、三夏、秋冬种等关键季节。组织形式上,与三解三促、创先争优、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等活动相结合,求真务实,让农民得益、让农民满意。

(四)坚持机制创新的原则。完善“产业导向、稳定支持、联合协作、科学评价”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构建“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实行“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科技服务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技术培训机制。通过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探索新模式,完善新机制,形成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促进农业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目标任务

(一)着力提升为农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强化地方政府建设主体责任,在全省全面建成“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启动“五有”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试点。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全覆盖、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覆盖。把“五有”建设与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紧密结合,强化为农服务,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二)着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大力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构建适应现代市场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优质粮油、设施园艺、规模畜牧、生物农业、智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品牌农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三)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联合、大协作,凝聚全省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与相关企业科技资源,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人才建设为根本,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科技资源优势,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坚持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科技研究与集成应用研究相结合,着力提升农业科 技源头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坚持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引导全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业科技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技推广,通过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农业三新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科技项目,建立具有江苏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

(四)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应用能力。以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各类主体为对象,以现代农业发展科技需求为导向,以科技素质和应用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大培训,快速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五)着力提升农业科技与人才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科技兴农、人才兴农战略,坚持把农业科技与人才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来抓,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长期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环境,着力培养一批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农村服务型人才、农村管理型人才,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认真总结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做法,宣传推广农业科技战线先进典型,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技与人才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着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提升农业科技与人才战略地位。

四、活动内容

(一)召开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启动会议。3月份由省农委召开,各市、县农委以及有关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负责人参加。发布《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对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进行全面部署。

(二)开展春季农业生产科技服务百日行动。在春耕备耕关键时期,组织全省农经农业系统广大干部和专家,开展春季农业生产科技服务百日行动,深入推进“三解三促”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对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合作组织成员和广大农民开展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先进实用技术落地生根。深入农户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坚持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重点指导农民做好小麦、油菜、蔬菜等在田作物各项田管措施落实,打好水稻等春夏播作物生产基础,引导农民因 地制宜发展高效设施园艺,及时增养补栏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三)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贯彻落实江苏省现代农业“双百双十”人才工程,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衔接,加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培养,启动建设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举办授牌仪式,颁发团队首席专家聘书。配合省人才办实施好“双创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农业高层次人才。

(四)实施现代种业强省攻坚计划。加快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强化超级稻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创新,加快蔬菜、花卉等高效设施农业、种畜禽品种创新选育工作,大力推进种源创新与种苗规模繁育,建设一批农业种源科技创新与繁育中心,提升种子种苗规模繁育科技含量与优新品种推广覆盖面。促进种业科企合作,建立种业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培育一批种业科技型企业。

(五)认定一批生物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加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农业新兴产业科技自主创新,在全省组织认定并授牌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引领能力强、研发实力雄厚的生物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提升农业高端生物制品研发水平。

(六)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组织实施2012年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与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实施深度对接,重点推广38项农业重大技术。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按照“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的组织模式,健全完善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制度。推进项目集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作用,提高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示范推广能力,形成技术推广合力,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七)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按照“扩大规模、量质并举、强化激励”原则,扩大到全省50个县(市、区)实施,实现全省农业县(市)全覆盖。创新管理和运行方式,着力提高驻村专家和服务时间的“量”,努力提高技术集成和推广的“质”,培育一批“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农业科技示范村、镇,壮大县域优势主导产业。

(八)深化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内涵。在国家支持基础上,实现基层农技推广体 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按照“规模稳定、布局调优,指导到位、农民满意”的原则,强化服务效果,突出科技进村、入户入棚、入社入企,提高农业“三新”技术推广普及率和到位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步伐。

(九)实施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以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为载体,大力开展超级稻主体培训,推广超级稻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构建科技与生产良性互动、产学研紧密衔接的超级稻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运行机制,促进超级稻生产技术进村入户。在全省示范推广超级稻1200万亩,实现亩增产100斤、节本增效100元(简称“双增一百”)的目标,达到增产、增效、增收的协调统一。

(十)全面推进“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条件建设为重点,强化能力和制度建设,确保年底前全面建成“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把“五有”建设与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有机衔接,树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良好形象,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开展“五有”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试点。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新形式,在省定现代农业示范村,开展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试点,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运作模式,推进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专职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服务。

(十一)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依托现有各类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资源,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农业科研、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多渠道、多形式,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开展职业农民培训1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5万人,农技人员培训1万名,力争3.2万人获得国家农业职业资格证书。

(十二)推进粮食整建制高产创建。完善粮食作物整县、整乡(镇)整建制推进工作机制,促进关键技术措施普及到位,实现更大规模平衡增产。全省粮棉油万亩示范片达到700个以上,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20个县、50个乡(镇)实施整建制推进。启动“亩产吨粮县”创建活动,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纵深推进高产创建,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与气象部门密切协作,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的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服务指导。

(十三)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行动。推进重大病虫害的数字化、智能化监测预警,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扶持100个规范化、规模化的病虫害防治组织,建立10个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集成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相协调的绿色防控技术,提高水稻病毒病、“两迁”害虫、蔬菜烟粉虱等重大病虫防控水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创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确保重大病虫不暴发成灾、植物疫情不恶性蔓延、飞蝗不起飞危害,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总体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加大生物农药推广力度,力争园艺作物生物农药应用比例提高2-3个百分点,重要生产基地提高5-6个百分点。

(十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对接活动。组织委属农职院校、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组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开展“结对”活动,支持园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深入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应用水平。

(十五)开展现代农业信息进农家服务行动。办好“12316”农业服务热线、惠农短信、江苏为农服务网、《农家致富》手机报、《走进新农村》电视专栏等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提升信息采编质量。加强农产品网上营销,扩大农业物联网信息技术示范应用,促进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等信息进村入户,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个性化信息需求。

(十六)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行动。大力推进合作社推广应用良种良法、良机良艺,努力提升合作社产品科技含量,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的目标;推广应用信息科技,启动实施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提升合作社市场信息获取和 农产品市场均衡供给能力与水平;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二代”,造就新型职业农民。结合第六届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展销会,展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成果,彰显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的载体地位。

(十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行动。结合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农技推广人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和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研究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创建,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宣传贯彻力度,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实际生产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指导,确保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品质有保证。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分别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十八)实施耕地质量建设推进行动。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切实履行耕地质量管理职能。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地力培肥,按期完成30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加大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力度,实施规模40万吨。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示范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面积190万亩以上。在苏南地区继续实施绿肥种植以奖代补项目,规模稳定在20万亩。加快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巩固粮食作物,拓展经济园艺作物,狠抓整建制推进。制定发布区域配方,引导企业按方生产,农民施用配方肥,探索建立专业化统测统配服务模式,扩大配方肥推广应用。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500万亩次以上,为700万农户提供测土配施肥技术服务。因地制宜推广农田节水措施,建立农田节水综合示范区,集成推广主导技术模式,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努力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

(十九)实施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建立20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开展蔬菜质量条码追溯示范试点,提升园艺产品质量和效益。实施设施园艺科技提升行动,加快推广苏式日光温室和标准钢架大棚,提高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高档设施生产比重,强化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园艺产品供应能力。实施设施蔬菜“十吨工程”,加强技术集成创新,推广设施装备建设与生产高效创建“1+1”模式,培植100个设施蔬菜、果品高产高效栽培典型。创新园艺标准园技术模式和管理经验,推进标准园由“园”到“区”拓展,带动实现园艺作物在更大范围的提质增效、增产增效。

(二十)实施畜牧兽医科技提升行动。围绕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促进畜牧产业科技进步。组织开展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畜禽良种化、动物防疫规范、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新型合作经营模式、畜产品质量安全六项创建活动,加强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推广一批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产业化合作经营模式,建设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围绕《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实施,开展兽医科技推广行动。推广种畜禽场疫病检测控制净化技术,提高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伪狂犬病、经典猪蓝耳病、牲畜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禽白血病等重点动物疫病的防控水平。开展乡村兽医师资培训,培养师资力量,推进乡村兽医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兽医的疾病诊断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新增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500家、畜禽良种化示范场100家、动物防疫规范示范场500家,力争20%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达标,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80%,确保全年肉、蛋、奶产量增长4%。

(二十一)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向主要依靠科技驱动方式转变,力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用于科技投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为龙头企业营造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组织全省10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赴清华大学举办科技创新高研班,引导企业树立科技强企理念。组织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会,解决中小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二十二)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科技促进行动。贯彻环保优先方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畜禽场污染治理能力建设工程为载体,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加强村庄周边河道支浜、池塘及规模连片农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形成一体化的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形成既覆盖河道、沟塘等水面,又涵盖农田、村庄、绿地等空间的多层次生态结构体系。以行政村为单元加快建设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修复生态湿地、新增生态林(草)带、构建生态走廊,达到“恢复生态、综合控污、养分平衡、美化环境”的目标。

(二十三)开展农业科技推广表彰活动。联合省人社厅组织开展全省农林系统农业科技推广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向基层一线倾斜,表彰先进集体60个、先进工作者100名。调动广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一线创新创业、投身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

以上活动由省农委统筹安排,相关处室(单位)组织实施。各市、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农业科教单位要结合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别组织开展1-2项标志性活动。

五、进度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1月—2月,组织制订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各单位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前期宣传,层层动员,部署落实相关措施。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3月—11月,组织开展全省性和地方重点活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抓好重点工作落实,及时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报送相关情况。

(三)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12月,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对2012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委成立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协调组,由委领导担任组长,委有关处室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主要负责方案制订、组织协调、工作督导等工作,协调组日常工作由委科教处牵头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量化目标任务,创新推进举措,建立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顺利开展。

(二)加强机制创新。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和组织动员机制,结合对市县农业部门绩效管理考核工作,从科技立项、科技评价、科技协作等方面入手,实行农业科技管理绩效考评,提高管理效率。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和表彰奖励等,进一步激励和引导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引导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三)加强项目扶持。为保证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支持,实行政策倾斜,多方位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现有项目资源整合力度,突出项目科技含量,做好科技促进年各项工作。国家有关项目、省农业三新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重点向组织管理到位、实施成效较好的地区倾斜。

农业科技园解决方案 篇6

为规范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是与农业科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民技术培训等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领域。主要为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管理和推广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解决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管理领域的开发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攻读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农业推广、农业或农村科技管理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3.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三、课程学习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并充分反映当代农业科技管理发展前沿。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课程设置按20学时为1学分。

1.公共课:(13学分)

(1)政治理论课――――――――――――3学分

(2)外国语---―――――――――――――3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3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2.领域主干课:(10学分)

(1)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概论―――――――2学分(2)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2学分(3)农村社会调查方法―――――――――2学分(4)农业高新技术进展专题―――――――2学分(5)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2学分 3.选修课:

(1)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2学分(2)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2学分(3)多媒体技术与应用―――――――――2学分(4)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2学分 4.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要求安排第四学期末进行)、论文中期检查(要求安排第六学期的九月份)、随机安排的校外专家讲座等环节。

5.补修课程:

大专学历生源和跨领域、学科生源需补修本领域两门本科专业课程,但不计入总学分。(1)农业概论―――――――――――― 40学时(2)组织行为学――――――――――― 40学时

四、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本领域的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社会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农业科技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研究论文、农业科技项目设计、调研报告等。

2.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至少应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于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可以参加论文答辩,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五、学位授予

农业科技园解决方案 篇7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的部署, 制定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

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一个中心, 即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两个融合, 即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三化”, 即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 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突出四个着力, 即着力推广三型技术、着力培育三个主体、着力建设三支队伍, 着力完善三个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 围绕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着力加快

“三型”农机化装备技术研发推广。立足加快农业发

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现代农业需求, 大力研发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

(二) 围绕提高农机化技术应用水平, 着力抓

好三个主体建设。提高农机化技术到位率, 关键要解决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问题, 重点要加强基层推广机构、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基地等三个技术转化应用主体建设。

(三) 围绕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素质能力, 着

力加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工作, 重点打造农机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支人才队伍。

(四) 围绕增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及服务活力,

着力推进三个机制建设。要完善联合协作机制, 推进农机科研、农机企业、农机推广、农机鉴定、安全监理、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等单位和相关专家联合协作。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通过合理确定支持推广农机产品目录范围、补贴标准等措施, 对符合农机化发展方向, 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新技术新产品重点扶持。要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改革农机化科技类项目立项评价机制。

三、重点活动

(一)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

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系列研讨活动, 提出油菜、棉花、马铃薯等作物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举办南方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论坛, 促进农机化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 在首批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甘蔗、薯类6大作物54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基础上, 引导各类科技项目研发的新技术新装备在示范区进行集成和示范。扩大示范区建设数量, 创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加强技术指导, 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机化科研教学单位, 指导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 提升示范区建设质量, 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组织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建设交流活动, 完善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

(二) 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

一是培养科技人才。推进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的农业工程与装备科研创新团队, 加快农机化科研杰出人才培养。二是建设创新平台。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明确创新方向。召开农业部科技委农业工程与装备组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座谈会, 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机制和项目库。四是突出创新重点。推进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共性技术、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设施园艺、健康养殖装备技术研究, 进一步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农业工程与装备科研信息互动平台, 促进技术展示交流。

(三) 推广农机化先进技术

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需求, 大力研发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2012年主推农机化18项技术, 重点抓好:一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力争2012年推广面积突破1亿亩, 免耕播种、秸秆还田面积分别比上年新增3000万亩和4000万亩, 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开展喷滴灌农业装备选型鉴定工作, 完善不同作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模式, 扩大喷滴灌农业装备补贴种类和范围, 力争2012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新突破, 新增面积2000万亩以上。三是“两深一精”技术。加快推广普及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种技术, 新增深松面积2000万亩、化肥深施1500万亩、精量播种2000万亩, 努力提高小麦、玉米、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四是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重点推进棉花、甘蔗、茶叶、设施农业和养殖业机械化, 在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明显进展。

(四) 培训农机化实用人才

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开展重要农时农机化技术推广行动, 举办全国春耕、“三夏”“三秋”农机化生产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重点市县农机局长等培训活动, 加快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采取全系统联动的方式, 发挥农机鉴定、推广、教育培训、农机科研、农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优势, 利用冬春农闲季节,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全年争取完成农机化技术人员培训80万人次以上, 培训农机操作、维修等人员450万人次, 其中培训新购机农民100万人次以上。做好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机化继续教育培训委员会工作, 制作开发农机化教育培训教材、教具和音像资料等, 开展系统师资教育培训活动, 推动农机科技人才知识更新, 提升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加强农机试验鉴定行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

(五) 开展农机化科技下乡入户

一是开展大联合、大协作。鼓励农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农机工程专业、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机岗位专家与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示范基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结对”活动, 建立农业工程与装备试验示范基地, 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示范县和合作社的推广应用。二是强化公益性服务。充分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主体作用, 分层次制定本区域主推技术方案, 遴选农机农艺融合程度高、简化实用的农机化技术, 按农时季节、分作物品种, 通过科技手册、技术明白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开展技术进村入户、科技下乡活动。三是举办农机化科技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机化科研开发成果, 大力宣传我国农机化科研取得的突出成就和成功模式。举办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展览活动, 促进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与制造企业有效对接,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六) 提升农机化质量

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 完善质量管理手段, 为提高作业质量奠定基础。开展在用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和补贴机具质量督导, 促进产品性能改进和质量提高。推进作业标准与规范的制修订, 完善农机作业质量管理手段, 提升农机作业质量水平。支持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活动, 提高农机操作人员技能。组织开展联合收割机生产企业维修能力评定, 做好农机质量投诉受理和协调处理工作,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七) 增强农机化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改善创新条件。加强农机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条件能力建设, 增加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投入。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农业工程与装备领域专家和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对接。三是增强推广能力。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意见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规范, 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规范建设和能力提升行动, 改善基层推广机构技术装备条件。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制度建设, 探索建立省、县级农机化技术推广首席专家制度, 发展村级农机化技术推广员队伍, 全面推进农机化技术推广责任制、人员聘用制、考评考核制和学习培训制度建设。制修订一批生产急需的农机产品试验鉴定大纲, 提升全国农机试验鉴定能力。

四、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2年1-2月, 制定《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方案》。3月上旬, 结合全国春耕生产农机手培训和农机化科技下乡活动, 举办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启动仪式, 部署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

第二阶段:2012年3-11月, 全面组织实施阶段。组织开展全国性和地方重点活动;按季度报送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培育典型, 做好信息宣传工作。

第三阶段:2012年12月, 进行全年工作总结。12月15日前, 各省 (市、区) 农机化主管部门将2012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总结材料报送到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

五、有关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把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作为今年农机化一项重要工作, 提上议事日程,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按照方案要求, 结合本地实际, 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 责任到人, 扎实做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各项工作。引导、鼓励和支持各有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和农机制造企业参与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

(二) 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产学研推结合, 创新农机化科技促进工作机制。开展农机化科研立项、管理、成果评价、转化机制创新和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方式创新, 通过全面创新, 不断总结经验, 完善管理制度, 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作持续有效开展。

(三) 推动措施落实

各地要按照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的统一部署, 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 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重点行动。要以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为契机, 多方面争取支持, 加大经费投入, 保障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四) 加强宣传引导

台湾观光农业科技园落户资兴 篇8

目前,该产业园已完成土地流转153亩,其中,规划山苦瓜种植大棚面积41.6亩,现已完成30亩大棚搭建工作,同时,灌溉水井、生态水池、灌溉及排水系统等工作正全力推进。6月中旬开始种植首批山苦瓜,预计6月下旬完成首批种植工作。

福建龙岩七彩蓝田

两岸生态农业合作新典范

本刊讯 (记者 洪威喆报道)废弃水库也能作渡假村?龙岩七彩蓝田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渡假村做到了!南台湾文化艺术参访团受龙岩永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邀请、龙岩市台办安排协助,来到七彩蓝田渡假村参访,发现如此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风景区,原来是围绕着废弃水库开发而成的人工湖,并且依此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活动。虽然园区还有多项工程正在兴建,然而其邻近市区,交通便利,腹地广大,规划仔细,未来待善工后,将是热门旅游去处。

第五届赣台基层农会交流恳谈会在吉安举行

本刊讯 (记者 张良报道)近日,海峡两岸(江西吉安)首届现代农业产业合作暨第五届赣台基层农会交流恳谈会在吉安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民革江西省委会主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志武,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李霭君,江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欧阳泉华,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刘金炎等出席恳谈会。吉安市委书记王萍致辞,吉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少玄作项目推介,吉安市委副书记肖洪波主持。

国务院:

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规定

自7月1日起施行

本刊讯 (新华社消息)国务院18日公布修改后的《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规定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新办法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

两岸乡村农田水利建设

交流会在莆举行

本刊讯 (海都消息) 近日,第七届海峡论坛·两岸乡村农田水利建设交流会在莆田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农田水利专家、基层农民等160多人会聚一堂,围绕农业灌溉数字化智能控制与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GIS)两个方面议题开展交流合作。

据悉,本届交流会以研讨交流和现场观摩的形式,围绕农业灌溉数字化智能控制与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两大主题。两岸与会代表就两岸农田水利交流与合作进行主题发言,并结合当前两岸形势,详细介绍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并且从不同角度,为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岸农田水利交流合作建言献策。

此外,在本次交流会上,两岸水利协会还签订了农田水利交流合作协议书。与会人员当天还现场观摩东圳水库灌区自动化信息系统、绶溪公园水利工程以及西天尾镇后黄村等,汲取两岸农田水利实务方面经验。

两岸休闲农业对接

本刊讯 (记者 谢嘉晟报道)近日,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休闲农业对接会在厦门举办,来自两岸的农业专家和特色乡镇企业代表300多人参加了对接会。在现场,有50对闽台特色乡镇休闲农业的产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开展了休闲观光农业对接交流活动,并签订了对接合作交流协议。

上一篇:公司财务部门下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免疫性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