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2024-09-03

科技与中国农业发展之路(通用8篇)

科技与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篇1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敏锐地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从狩猎到养殖,从采摘野果到种植,离不开劳动人民再生产中的探索和研究,今天,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但是,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致使农业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这把“锋利的大剪刀”不断地剪掉历年农产品的增产数量。因此,农业仍然需要发展,而且需要突破性增长,这需要依靠科学创新。

农业发展需要两个必要的前期条件:一是创新,二是可持续。农业创新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有:(1)产业组织一体化。集农业生产集约化、产品市场化组织为一体,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渗透到生产加销售各个环节,要面向市场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形成有利于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经营制度;(2)分工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要求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3)服务的社会化。农业集约化要求配套的服务、完备的体系,走有偿服务和企业化、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农业技术创新应围绕四个方面的技术重点进行组织联合攻关。一是生物工程技术,二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三是物理和化学控制技术,四是设施农业技术。

其次,农民要有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现代化、知识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目前农业科技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阻碍了技术现代化。应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知识技术的提高上,进行大力投入。

总之,中国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上,以科技为指导,建立生态文明的农业技术体系,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与产业链构建以及关键接口技术的集成的研究,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我国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

科技与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篇2

关键词:融媒,科技类纸媒,转型,发展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 它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就没有停止过, 由此而引发的争论也一直不绝于耳, 不管是美合众国际社原CEO杰姆·亚当斯的“丧钟论”、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改造论”, 还是SUN微电子公司的大师级人物杰可布·尼尔森 (Jakob Nielsen) 的“统一论”, 都激发着媒体人对这一新型媒体形态的思考, 并不断的去适应和探索。[1]对媒体人来说, 互联网一方面不断蚕食着自己传统的固有领地, 让以前独占话语权的媒体不在那么神秘与神圣, 另一方面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方便快捷的功能, 海量的信息和倍增式的传播速度, 也带给了传统媒体人前所未有的便利。在经历了最初的不安、恐惧、困惑、痛苦甚至斗争之后,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握手言欢, 和谐共生。但正像传媒大亨默多克说的那样, 互联网将摧毁的行业比它要创造的多得多。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 短短几年又让曾经风光无限、引领新潮的门户型网站变成了“旧媒体”, 更是把传统纸媒的生存逼到了绝境。

1新技术发展倒逼传统纸媒必须转型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 报纸发展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有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有1918种, 2013年骤减至1821种。广告业务作为报刊媒体的核心收入来源, 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根据CTR的数据, 2013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整体增长仅为6.4%, 低于同期GDP增速, 其中报纸广告同比下降8.1%, 6家报业上市公司中, 有3家广告收入降幅超过两位数。而与之相对应的是,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2012年网络广告收入超越报刊, 2013年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了1100亿元。数据是冰冷而又残酷的。[2]

与此同时, 据CNNIC2015年2月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间长达26.1小时, 80.5%的人通过网络获取新闻, 77.1%的人通过手机网络看新闻。[3]

尽管说从报纸的发展历程来看, 每一次技术进步, 对报纸的转型都是一次推进。比如在报纸诞生初期, 文字是报纸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 电报技术的发展推动报纸的新闻文本结构由流水账式发展到倒金字塔结构, 照相技术尤其是彩色照相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为报纸“读图时代”提供了可能。所以早在上世纪60年代,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先驱马歇尔·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就在其《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任何媒介 (即人的任何延伸) 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 都是由于新的行为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 (或者说任何一种新的技术) , 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行为尺度。”[4]新技术的发展对报纸转型的推动, 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但这次不同了。传统纸媒依据其长期延续下来的权威性、便携性以及长期培养的用户习惯, 在过去尚能同传统门户网站分庭抗礼、同生共存, 那是因为那些新闻网站还受制于网络带速、新闻的专业性、权威性和设备的便携性的制约, 对报纸还不具备可替代性。而现在, 宽屏手机、各种可穿戴设备的日渐普及, 以及移动带宽的不断提速、上网资费的不断降低, 已让传统纸媒的优势不复存在。在掌控技术与观念引领优势的新媒体面前, 传统纸媒仍想躲在小楼成一统, 那是彻底的痴心妄想了。前不久发生的门户网站诉“今日头条”侵权事件与当初纸媒诉门户网站侵权何其相似。正像一位专家所指出的那样, 这些事件, 更多地反映了传统媒体 (也包含曾经风光的门户网站) 在新的媒体形态冲击下的焦虑心态。

毫无疑问, 传统纸媒的冬天来了。刚刚艰难度过互联网冲击的传统纸媒, 又很快迎来了移动新互联的挑战。而这次的危机无疑更大, 以至于很多报人和学者都发出了不转型则死的悲伤论断。

2科技类报纸转型的挑战

当前, 关于传统报业必须转型的观点已是业界共识, 但是如何转、往哪里转, 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可供大家借鉴的成熟模式。偶有的成功尝试, 比如澎湃新闻, 也因其自身背景的独特而不具备广泛的复制性。特别是因为全国报纸千差万别, 实力对比相去甚远, 不同类型的报纸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走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之路。

比如被定性为专业报的科技类报纸, 因为读者对象的固定性与小众性的特点, 就要走一条与都市报、党委机关报、娱乐性报纸不同的转型之路。科技报是我国重要的科普宣传阵地, 读者多以农村群众和中小学生为主。据相关调查数据, 全国科技报中80%是面向农村的, 农民读者占到了50%以上, 青少年读者占30.6%, 年龄分布范围主要在10-60岁之间。[5]而且, 由于国家长期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科技类报纸普遍经济基础薄弱, 在新媒体建设、发展方面普遍投入不足。这就需要其在向新媒体转型过程中, 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当然, 科技类报纸也拥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 比如其记者与编辑深厚的科学素养、采挖科技类深度报道的能力、读者对象的精准性、农村及青少年市场的广阔性等, 在实现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 倘若能够科学合理的加以利用, 也是可以独僻蹊径, 走出一条独特之路的。特别是对那些面向农村的科技类报纸来说, 以往受制于发行成本很难扩大发行, 现在大屏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带宽的提速和上网资费的不断降低, 彻底解决了这一困境, 让数字类信息传播再无鸿沟可言。同时, 物流业的发达、农村电商的兴盛和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 也为科技类纸媒迅速占领农村市场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3融媒是科技类纸媒实现转型发展的最后机会

转型才能生存, 融合才能发展, 但在不具备技术引领优势的情况下, 传统媒体只能被动地跟随新媒体的脚步起舞, 或开微博、微信公共账号, 或自制APP新闻客户端, 只能在他人的平台上依据他人的规则带着镣拷跳舞。虽然我们也想创新, 但就目前而言, 这可能是传统科技类纸媒体唯一的选择了。对没有技术储备与观念创新优势的传统纸媒来说, 要其做出一个类似于“今日头条”这样的新产品来, 那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技术与观念上的短板是传统纸媒转型不可逾越的障碍, 科技类纸媒必须承认并且接受这一现实。

那么, 在这种形式下, 传统科技类纸媒体转型是不是就真的无路可走、束手待毙了呢?答案是当然是否定的。虽然是在别人的舞台上跳舞, 但倘若能够顺应时代, 跳出特色, 则一样可以“扬名立万”, 立于不败之地。在不具备技术优势与创新观念的条件下, 传统纸媒体唯有充分挥发挥自身特点, 切实好融媒之路, 转型之路定会一片光明。

4融媒之路如何走

《三国演义》开篇讲到“话说天下大事,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道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科技的发展让主流媒体有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区分, 但科技的发展又让这几种主流媒体形式有了融合统一的可能。杰可布·尼尔森 (Jakob Nielsen) 在一篇专栏文章《传统媒体的终结》中表示, 未来的5到10年间, 大多数现行的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6]今天看来, 他的这个预言并非不可能实现。那么, 融媒之路到底要如何走?

1) 保持本真, 不改初心。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报纸也好, 互联网也罢, 只要是媒体, 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 那就是这些媒介所承载的内容的价值。不管载体多么花哨, 内容依然为王, 新闻的内容决定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价值仍为根本, 新闻传递出的价值, 决定了新闻的“存亡”。对媒体而言,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依靠科技就能制胜的时代。科技作为传统媒体能够顺利转型的重要辅助因素, 在其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善于利用科技, 将会给竞争下的媒体带来一定的优势。但是, 优势不等于优胜。媒体存在的最大价值, 还在于媒体传播的内容的真实和价值的大众认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逝世前所发生的乌龙事件, 就对新媒体所应承担的道德与责任, 提出了拷问。国内一家媒体针对这件事发出了“谨防科技‘乱心’, 更当谨防乱花‘迷眼’”的告诫, 这个提醒不无道理。在这个新闻竞争空前激烈、信息源愈加复杂的时代, 媒体坚守“本心”愈发重要。

对科技类报纸来说, 保持“本真”与“初心”还有另外一层重要意义, 那就是要恪守自己专业报的“专业”性。内容要专、对象要专、服务要专, 用专业的内容和专业的服务来服务特定的人群, 以深度增强黏度, 以精度博取广度。专注做好一个点, 围绕这一个点做内容、做服务、做经营, 一样可以创出一方天地。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不少。《河南科技报》创刊60多年, 历经多次变革而不改初衷, 一直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办报方向, 不管是在都市报崛起专业报式微的过去, 还是在新媒行体盛行旧媒体衰落的现在, 都一直围绕科技服务“三农”做文章, 他们开通“科技110”热线, 建设中国科技110、中国农技110网站, 开设官微, 创办河南农业手机报、新三农微信、农企对接联盟等,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模式, 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该报社还在整合上述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集线上线下农业科技信息咨询、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三位一体的中国农业科技110协作网, 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7]这可以说是专业报围绕专业性做文章, 各种资源融合发展一个范例。

2) 借船出海, 厚积薄发。发展融媒体, 技术不是传统媒体的强项, 基于新技术新形态之上的创新能力传统媒体更不具备。对传统科技类纸媒来说, 想要想出一个全新的媒介形态, 是勉为其难的。但所幸的是, 互联网一直秉持开放、包容、共享的精神, 任何一项信息技术的进步都为媒体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机遇。在自身的技术短板不能补齐之前, 借船出海, 借鸡生蛋就是不二的选择了。当前, 网站、博客、微博、微信、APP等各种新技术和基于新技术之上的新应用层出不穷, 充用运用这些新技术, 做好自己的新产品, 不失为当前最为现实的选择。一些媒体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 形成了一些新品牌, 比如侠客岛微信、学习粉丝团微博, 还有问答型网站知乎等等。科技报转型发展融媒, 理应放弃不切实际的技术创新幻想, 还是应立足现有技术平台, 结合自身特色, 创出自己的新媒体品牌来。

3) 心融制融, 人融事融。2014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新型媒体集团, 为媒体融合发展增添了动力。国内一些具有先天资源条件的传媒集团, 纷纷开始行动。2014年10月河南大象融媒正式成立, 湖南、上海等地的文广集团也纷纷以各种形式发展融媒。发展融媒, 并不仅是几种媒体形式的合纵连横, 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产品制做、管理体制、传播渠道和经营模式等方面实现全面融合, 简单的来说, 就是要做到心融、制融、人融、事融。这对先天性资源缺乏、经营积累并不丰厚的专业性科技类报纸来说, 做到这些尤为重要。

所谓的心融, 就是思想意识上的融合。传统报人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融媒意识, 要认识到发展融媒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要认识到融媒是科技类报纸转型发展、绝境重生的最后一次机会。不可否认的是, 现在管理和经营这些报纸的人都一些老报人, 在对新媒体的认识上或多或少是不够深刻的, 抵触的心理和篾视的心态都多多少少的存在, 认为发展新媒、搞自媒体是不务正业、没有前途者也大有人在。所以, 发展融媒, 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大家的认识问题, 让大家搞清楚融媒是什么, 让“心”首先融进去, 否则带着思想上的疙瘩去做融媒, 结果可想而知。

所谓制融, 就是管理体制上的融合。当前纸媒的普遍管理模式是行政色彩浓厚的条块分割、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 要建网站了就成立一个网络中心、要发展新媒体了就成立一个新媒体中心, 这些中心有的从属于某个部门之下, 有的平行于报社传统主业, 与报社的报纸出版、发行与经营三大主业基本在两条线上, 基本是从属于、服务于报社的主业的。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是不适合融媒的发展。融媒需要的是层级尽可能少、结构更加扁平化的运营体系, 这样才能在抢新闻成为常态, 文、图、音、影立体报道成为常规, 深度报道、链接式报道成为特色的融媒时代, 抢得先机, 赢得用户。

管理体制上的融合, 国内不少媒体已经先行一步。2014年《中国经营报》率先在全国报界中取消广告部, 实行项目制;浙报集团旗下的《瑞安日报》大胆革新, 于今年3月取消广告部与发行部, 推行采编与经营线的全面融合转型, 将原来的采编、广告、新媒体技术和策划执行等业务人员, 混编为场景化事业部;《燕赵都市报》 (冀中版) 更是不按常理出牌, 不仅将广告部、新闻部、发行部和新媒体混编成不同的事业部, 而且将事业部公司化, 公司股份化, 报社持小股, 员工持大股。这样的融合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人融, 就是指人才使用和人力调度上的融合。融媒时代, 需要的是具有全媒体运作能力的全才。“全媒体记者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 适合各媒体的特点, 发挥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应。全媒体记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 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 善于与受众互动。还要会写文章、能拍摄、擅互动, 熟练进行电脑、手机制作发布。”[8]科技类纸媒不缺抢抓新闻热点、撰写深度报道的记者, 但在融媒时代, 要求记者写得了报道, 拍得了照片, 编得了段子、剪得了视频、用得了新技术, 这就对媒体的老记者们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大规模聘请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太现实的情况下, 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合理的调度成为必需。纸媒要打破以往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报纸编辑、网络编辑的划分模式, 全部变身为全媒体记者或者融媒记者, 报纸要编, 微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也要做, 彻底打破过去流水线式的工作模式, 这样才能促使大家站在全媒体的角度去思考工作。

所谓事融, 就是工作上的融合。融媒发展必须打破以往传统媒体工作中的条块分割状态, 不仅要把新媒体、旧媒体形态融成一体, 还要把采编、出版、发行 (推广) 、经营等工作融为一体, 用全媒体的视角统领新闻报道、广告经营等具体工作。新媒体显然不能只是作为报社主业的一个补充而存在, 而是应该真正融入到新闻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达到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你我不分的境界。通过融合, 报纸过去的单一阅读模式升级为全媒体立体互动阅读模式, 直接影响受众呈现倍增的效应, 形成一个全新的多维传播网络。在发行上也要一改传统思维, 立足于把报纸订户变为新媒体用户, 建立订户数据库, 报纸要订, 手机客户端要推, 形成“订户+手机客户端”的新模式, 实现报纸订户和客户端用户的一体化, 从而形成影响力的叠加, 产业能力的放大。

事融更包括经营工作中的报商融合。《河南科技报》在2014年开展“寻找小麦种植王”经营活动时, 充分调动报纸、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媒体, 各自发挥自身特点, 以文字、图片、短视频、音频、短新闻等形式, 进行立体宣传, 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读者参与, 有效地扩大了冠名企业的知名度, 使宣传效果到了一个倍增的效果, 也使报社获得了数倍于以往同类经营活动的广告收益;《河南科技报》建设的集信息服务、技术推广与农资销售三位于一体的“中国科技110协作网”, 在河南全省已发展80多个县级服务中心、1000多个乡级服务站, 近万名科技联络员[9], 商业前景不可限量;《瑞安日报》的区域电商、文创园区、电商园区、众创空间、教育培训、会展活动、技术研发等项目做得风声水起, 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燕赵都市报》搞房产、做商贸、卖酒水、玩金融, 甚至包括律师事务所和骨科医院, 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都是报商融合、跨界经营的成功案例。

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 引发全社会强烈反响。对传媒业来说, 融媒就是“互联网+传统媒体”的结果。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 这是一场关于媒体的革命, 科技类报纸虽然起步较晚, 实力较弱, 但只要能够把握住时代发展的契机, 站立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这个“巨人”的肩上, 切实让自己融入时代, 一样可以在媒体转型的道路上实现弯道超车, 获得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天.试论因特网冲击下的传统媒体[J].电视研究, 2000 (5) :21.

[2]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R].2014.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4]马歇尔·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理解媒介, 1964.

[5]中国科技新闻研究.2004 (1) .

[6]吴廷俊, 张明新.试论网络背景下报纸的异化[J].2003 (4) :30.

[7]余世春.从“科技110”到“农技110”[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7-12-27.

[8]栗平.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记者[J].新闻爱好者, 2012 (11) .

价值观与中国城市景观发展之路 篇3

關键词:价值观;城市景观;历史文脉;城市精神

1.概念解释

1.1价值观

《辞海》对价值观的解释是这样的:价值观是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价值观它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1.2城市景观

自从人类创造了城市之后,城市作为一个无数人居住的社区,她承载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历史与经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其实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仅是出于经济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生活中使人具有舒适感和愉悦感的载体,她是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

2. 国内城市景观

2.1中国传统庭院分析:

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我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距今约5500年左右,即史前时期就已有了城市生活的痕迹。人们从不固定的游牧生活转到相对固定的城市生活,依据一定的气候和地域条件,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居住形式、劳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效法自然的布局。我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有山水者,如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而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地树石融为一体,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诗情画意的构思。我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有密切联系。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景,联想生意。组景贵在“立意”,创造意境。

2.2.价值观的改变所导致的中国城市景观现状:

近代,中国文化虽破旧但未能立新,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西方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越来越多的被当作我们的取向和标准。以景观设计为例:近代中国的学术研究者热衷于将西方现代理论不加改变的引入到国内,而且被奉为“经典”。这种通过西方已有的学术视角,反过来再形成对中国的看法,已经成为中国景观设计研究中的一种惯性思维。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自觉、自信。从现有的方案来看,有些规划没有生态和环保概念,不符合自然规律,生搬硬造地造出人造景观破坏自然;有些则照搬西方的设计概念,不和中国的具体环境相协调,造出一些像“巴黎风情”、“欧洲皇家庭院”等不伦不类的景观设计;有些则弃传统于不顾,大肆拆毁古建筑,搞所谓的新城市运动。城市景观空间不管是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还是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借鉴,在城市发展所面对的日益复杂的问题与矛盾面前似乎都显得力不从心,急需一种建立在历史文脉之上,综合而统筹的生态景观设计新途径。

2.3.站在当下解读传统:

在创作之中,流于形式,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现代化语境下,以“抽象继承”(冯友兰语)

对于中国景观设计师来说,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一个难解的结,在创作中如何借鉴传统,已成为我们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困惑,其实,从跟本上说:现代与传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概念和文化概念,传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延续,但当它与现代社会发张相契合时,传统文化已升华为一种新的文化,现代中国文化源自传统,又完全不同于传统,以景观论,脱离了现代生活的方式,生产方式,特别是现代人烦人文化思想和审美取向,笼统的讲传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结合文化来设计城市景观时我们要学会运用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的组合以及如对景、借景、障景、衬景、框景等传统手法解决主与次、内与外、围与透的关系,从而创造富有层次却又相互渗透的流动空间。

3.中国文化价值观的重塑

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封闭保守”。现代景观设计的创新我一直认为:“在横向交流中比较、在纵向比较中发展,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只有立足自己的传统,通过各种文化之间对话,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来实现中国特色景观设计的跨越。这时传统文化已升华为一种新的文化。现代中国文化源自传统,又完全不同于传统。

苏州博物馆新馆应是这其中比较成功的探索例子。新馆坐落于苏州老城,与周围街区城景融为一体,整个建筑中传统文化与创新理念交相辉映,碰撞出的火花让她不仅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的魅力而且充满时代的吸引力。这种“中而新,苏而新”的建筑风格正是贝聿铭在设计之初对新馆的定位。新馆在继承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的同时,良好的诠释了现代建筑的种种特点。她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在新馆建筑中有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庭院绿化恰到好处。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布置,更是煞费苦心。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1/5的空间,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源于传统的苏州园林,又不完全相同。竹子的运用,使主庭绿意盈盈,风吹之下尽显灵动气韵。“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山水景观别具一格,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整个主庭院所显现的生机,得益于对自然万物一体、同构同源同律的看法,让观众不由得又落入自然的怀抱,整个建筑跳跃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和神韵。

4.结论

首先,传统不等于中国,现代不等于西方,中国建筑的未来在前方,而不在后方或西方,我们要建立文化的自觉、自信。

再次,“中国古典园林的功能和服务的对象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应该是审美精神和造园手法的传承,学习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追随其表现形式。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在保持民族文化延续基础上,探索中国园林创作的历史机遇才是时代赋予现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 中国古典园林 .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贺建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12期

中国饼干行业概况与创新发展之路 篇4

2010年第8期

■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饼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九魁

一、中国饼干行业概况1、2009年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增长,但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近年来,我国的饼干行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最近五年来全国饼干总产量和销售额年均递增超过20%。2009年较上一年又有所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全国规模以上的752家饼干生产企业总产量为343.1万吨,同比增长21.3%;工业总产值661.3亿元,同比增长19.19%;新产品产值26.2亿元,同比增长49.9%;出口交货值15.2亿元,同比下降9.2%。目前全国饼干行业获得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即取得QS认证)的生产企业有1595家,较2008年的1763家企业减少了168家。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整个行业产能和产值仍在不断增加,但发展速度较前两年有所减缓,出口交货值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规模以上企业有所增加,总的企业数在减少。这些数据表明,行业整体产能和销售额在持续增加,但竞争更为激烈,中小企业生存艰难,有相当一部分倒闭或被并购;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的原因应该主要是全球经济危机和“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

2、主要产区概况

2009年国内饼干行业从产量上看,河南、湖北、广东、山东、福建位居前列,以上五省产量合计为247.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2%,湖北省首次进入前三名,累计同比增长了63%。

二、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际贸易的前景依然不够明朗,拓展国际市场难言乐观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目前国际食品贸易还远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能否有所改变,要视国际经济发展的情况;但一年来已经有一些商家正在积极开发欧美等其他国际市场,也许会对目前食品出口贸易不利的情况有所促进。

2、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和趋势的不确定性,对行业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消费虽然对食品行业的影响还不太明显,但经济发展趋势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是否合适?对内需的影响如何?都存在不确定性。由建设型经济向消费服务型经济的转换何时能够成功,都会对食品行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原辅材料普遍涨价,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生产企业不堪重负

去年第四季度开始,食品原辅料如食糖、乳粉、油脂等价格普涨,有的涨幅接近翻倍。而企业在招工和人员使用上的支出也在不断上涨,使得食品企业不堪重负,有些产品接近微利甚至处于亏损状态,这是行业的普遍现象。

4、业内众多中小企业实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更不利于品牌培育,生存之路令人堪忧

行业里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规模不经济,资源利用不合理,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污染治理设施欠缺,产品质量得不到可靠保证,人才相对缺乏。农产品价格及原辅料、交通、能源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持续增加,使小型食品企业获利艰难。小企业信用等级低,信贷困难,普遍存在资金不足问题,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上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应该成为行业进步和发展中亟需改进和加强的重点方面。

三、行业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1、外资和港台企业占据中高端市场的主导位置,继续领跑行业;内资企业虽然不乏亮点,但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卡夫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康师傅控股集团,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好丽友食品有限公司、上海江崎格利高食品有限公司以及东莞锦泰食品有限公司等一些外资、港资、台资企业的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长,而且占据了国内饼干行业的中高端市场,他们将依托自身的雄厚实力和多年打造出来的品牌优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一方面对内资企业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对国内饼干行业的发展无疑也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内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乏亮点,竞争实力也在逐步增强。如福建达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嘉士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广源食品有限公司、河南安阳健丰食品有限公司、河南梦想食品有限公司、北京美丹食品有限公司、广东阳江嘉伦饼业有限公司、广东旺通食

品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都已经具备持续发展的实力和基础。未来几年,民营企业仍将是我国中低端饼干市场的主力军。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各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在人才培养、企业管理、新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差距较大,因此国内饼干生产企业若想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不断努力,时间紧迫,任重道远。

2、大中型民营企业风险与机遇并存,加强自我修炼,向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迈进,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饼干行业的民营企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如今已经成为饼干行业中低档产品的主力军,有些企业也已经具备向高端市场冲击的实力。民营企业为我国饼干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但如今面临内忧外患的整体经济形势的困扰和实力雄厚的外资品牌的挤压,发展形势已不容乐观,增加企业自身抗风险的能力,时不我待。

目前饼干行业大中型民营企业的生产硬件虽然与跨国公司尚有一定差距,但这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在于人才培养和使用、产品研发、品牌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差距。目前国内的民营企业管理者大多数都是第一代创业者,都有过可以炫耀的经历,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管理者一定要摈弃以往的经验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企业老板本位意识,要下决心走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从单纯的靠延长职工劳动时间创造生产价值向规范化管理、提高劳动效率转变,这也是将来大中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只有以人为本,培养出一批以企业为荣,与企业共生存、同发展的骨干精英,才能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育品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之路。

3、大型企业将通过并购、入股等资本运作手段同化竞争对手,拓展产品领域,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并且有加速的态势

2008年以来,国内饼干行业的企业并购、整合态势愈趋明显。随着饼干行业的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趋缓的影响,企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更加显现出优势。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中小型饼干企业被迫重组或倒闭,而外资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加速发展。市场的集中度将会不断增大,但预计未来3~5年仍然不会出现极少数厂家独占市场的垄断局面。

行业竞争方式也会由原来的直接市场竞争变为多元化竞争,比如具有实力的公司直接收购或控股竞争对手,快速减轻竞争压力等资本运作方式,从而收到市场直接竞争难以达到的效果。

未来的中国饼干行业应该向产业进一步集中、经营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

四、饼干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之路

1、转变思想,勇于创新,走差异化之路,注重品牌培育,提升产品价值,是饼干生产企业生存、制胜的根本

当今食品行业,正面临全球经济危机和中国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后危机时代”,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不完全以大小论英雄,更重要的是企业战略和观念。经历了两个危机的洗礼,谁能跑得快,跑得远,企业规模不是取胜的唯一决定因素,真正能领先对手的前提是一个企业勇于创新和奔跑的思想。

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价格血拼,不再是单纯的广告轰天下,而是有快速接受和融合新事物的敏锐嗅觉,在眼花缭乱的经营模式和花样翻新的众多产品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差异化转变之路,注重品牌培育,提升产品价值,在后危机时代,他们应该有机会跑得更快、更远。

2、全方位创新,将成为中国饼干企业,乃至全行业冲出重围、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在竞争无处不在的信息化时代,跨产业经营、跨产品开发等全方位创新理念,将成为饼干企业突围发展的必由之路。

跨产业创新:原产业的路可能山重水复,越走越难,为了突破原产业的瓶颈之困,以战略性眼光,走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以弥补单一产业的先天不足和缺欠。

跨产品创新:产品的创新更多的是要学会融合和优点嫁接。比如借鉴面包、蛋糕类产品向口感松软、健康营养的主食方向发展;借鉴膨化食品的美味、时尚向休闲方向发展等。

跨渠道创新: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传统意义的渠道概念正在被悄然改变,渠道已经存在于能接触到消费群体的任何地方。比如在传统的流通渠道中融入网购等渠道,近年来已经在不少企业中悄然试水。

跨文化创新:借鉴其他企业和行业的文化理念,融为己用,是唯物辩证法在企业经营中的现实应用。对于企业来说,文化就像水对于植物,文化的跨界创新、与时俱进,让水时刻保持一定的新鲜度,从而使企业更具灵性和生命力。

总之,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对于饼干行业来说,安全、营养、美味、功能、时尚是未来饼干产品的发展方向,只有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重视与国外同行交流学习,了解国际饼干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国际知名品牌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重视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与时

科技与中国农业发展之势 篇5

虽然决策层始终强调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农业科技在中国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充分应用。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与推广应用的投资不足农业总产值0.17%-0.27%,远低于发达国家0.6%-1.0%、发展中国家0.5%左右的水平。

从粮食以及棉花、蔬菜等主要作物的生产情况和农民收入情况看,近几年农业发展仍呈上升态势。然而,有专家分析,中国粮食产量虽然八连增,主要是通过扩大耕种面积实现。2011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达16.6亿亩,比2010年增加1000万亩左右。中国人多地少,靠扩大面积提高产量越来越难。此外,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短缺加剧,各种生产资料价格亦面临上涨,农业不但遭遇产量瓶颈,更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刻不容缓。

与此有关,一号文件承诺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政策支持”,具体方式主要是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都有提高”,科技投入着重于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如农田水利建设、耕地质量、机械化耕作、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针对农业科技与生产和农民实际需求脱节,一号文件强调,科技创新应面向产业需求,把保障农产品供给作为主要任务。具体应“围绕资源利用率,实现增产与增效并重,良种与良法配套、农艺与农机结合”。

科技与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篇6

日期:2012-05-16

来源:《世界农业》2012年第3期 余学军

摘要:美国建立了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紧密结合,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推出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创业。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组建多层次的科技特派员,围绕欠发达地区的木材加工产业、养殖产业、茶产业、竹产业等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同时,以法人科技特派员的形式与县域开展全面的科技合作与对接,有效地促进了地方农业科技进步,同时也为高校教师提高创业能力搭建了平台。这种以科技特派员为载体的大学服务社会的模式是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一个创新案例。

关键词: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大学服务社会

农业科技推广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美国是以农业教育机构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这类推广组织体系在农业教育机构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站(中心),由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并在各县设有推广站。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实行统一领导,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是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下属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美国这种通过大学教育机构的推广体系,主旨是“通过把农业教育机构带给人们而达到帮助人民帮助自己”的目的,通过大学推广、大学的介入,加快了农业科技转化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以大学为基础,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结合

1.通过立法,农业科技推广迅速兴起

美国相继通过立法程序,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制度,使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迅速兴起,主要历程为:1862 年《莫里哀法》(Morrill Act of 1862),亦称《赠地学院法》。该法案规定:拍卖拨给各州一定面积的联邦公有土地来筹集资金,用于每州至少成立一所开设农业和机械课程的州立农学院,负责本州的农业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促进了农业教育的普及;1877 年国会通过《哈奇法》(Hatch Act of l877)。该法规定:为了获取和传播农业信息,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建立州农业试验站。试验站属美国农业部、州和州立大学农学院共同领导,以农学院为主的农业科研机构;1884年,南伯(S.A.Knapp)担任艾奥瓦州农学院院长,后任美国农业部部长,强调通过亲自实践来学习,通过示范教育,让农民根据自己农场条件进行耕种。南伯亲自在得克萨斯州创建合作示范农场,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后来被美国人称为“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之父”;1914年5月8日,威尔逊总统签署了《史密斯—利弗法》(Smith-Lever Act)即《合作推广法》。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经费,同时州、县拨款,资助各州、县建立合作推广服务体系。推广服务工作由农业部和农学院合作领导,以农学院为主。根据这3个法的规定,美国50个州都先后创办了赠地大学(即州立大学),并在赠地大学农学院的领导下设立了农业试验站和农业合作推广站。农学院既担负农业教育工作,也担负科研、推广工作,形成了以州立大学为依托,教育、科研、推广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三位一体的教科推体制。

2.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由联邦农业推广局、州农业推广站和县农业推广站3 个层次组成,其中州农业推广站居核心地位。

(1)庞大的技术传送网络。美国设置农业推广局主管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州农业推广站在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该体系是个庞大的教育、科研和推广协作网,包括130多所大学、59个农业试验站、63所林学院、27所兽医学院及多数县级农业推广站。全国3 150个县农业推广站,共同组成了覆盖200多万个农场的技术传送服务网络。联邦政府每年拨款资助各州推广项目,经费一部分是按固定的比例分配,由州政府直接管理使用,其余拨给专项课题。农业部还同联邦政府各有关部门保持联系,协助推广项目的完成,批准州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人事任命,同州政府协调推广计划和督导检查推广计划的执行情况。美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波多黎各、关岛以及维尔京群岛各设有一个州级农业推广站。州农业推广站归属于各州赠地大学农学院。既是各州农业推广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又是科技各州农业科技推广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它上对赠地大学农业学院和农业部推广局负责,下对本州农场及公众负责,是美国合作推广体系的真正核心。县级推广人员受州立农学院领导,并以联邦农业和州立农学院工作人员的身份,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工作。这些推广人员的罢免,均需取得州立农学院和农民团体的同意。

(2)显著特点:农学院专业推广。美国各州都设有州立大学,在州立大学农学院下设立农业推广站,站长由农学院院长兼任。农学院既负责农业教育、科研,又要负责全州的农业推广工作,这是美国农业推广的一个显著特点。推广人员由农学院各系、各学科教授组成,教授们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参与相关的项目组,具体负责制订推广计划,设计推广方案,实施推广项目。县农业推广站是州农业推广站的派出机构,推广人员由州推广站雇佣,其中绝大多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推广人员直接与若干农场保持联系,随时将自己或者收集到最新科技成果提供给农场。通过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和短期培训班,以及提供经济技术咨询等,向农场主传播最新农业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服务帮助农户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

二、美国农业科技推广对中国的借鉴——以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践为例

美国通过州立大学农学院这一中间环节,把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和推广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体系使农业教育能针对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教育计划,培养需要的人才,克服了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还能把推广工作作为对农民教育、正规教育、短期培训、继续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保证了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被认为是一个积极的有效组织,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0%左右,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达到75%以上。但是美国大学推广模式无法照搬到中国来,两国国情存在着极大差异。美国农民人数相对较少,受过高中以上文化教育的在80%以上,知识获取能力较强。每个州立高等农业院校所承担的技术推广任务并不是很重的。而中国每个省就有数千万的农户,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的不到12%,还有37%的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每个省的高等农业院校或大学是无法满足推广咨询服务需求的。大学不可能成为公共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只能成为重要辅助力量。但是,这种辅助力量借助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为农民提供服务,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基层,在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建立起一个直接联系的机制与平台,有效促进科技导入农村基层,繁荣农村经济。中国1999 年福建南平发起科技特派员制度,2000年由科技部代表国家正式肯定、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大学及农业大学深度参与推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特派员科技推广服务类型,为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大学服务社会作出了有益探索。浙江农林大学自2003年,已经连续7 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派出单位荣誉称号,向欠发达地区派遣科技特派员制度,直接对农民进行科技指导,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各种难题,增强外力支撑和带动作用,构建起一个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乡土人才和农民为基础的宝塔形农业科技传导网络。这种以科技特派员为载体的大学服务社会的模式是中国农业科技

推广的一个创新案例。

1.围绕农业产业链的关键技术环节开展科技推广

科技特派员推广服务模式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瞄准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技术传播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也大大加强了科技推广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良种选育、壮苗培育、合理施肥、病虫防控、科学管理等技术环节开展科技推广服务,有效地提高农户的生产技能,并推动该项产业的发展。

2.与农户(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在各地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科技特派员自身通过创办或协办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专业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创造了科技中介服务型、技术资金入股型、独资创办科技实体型、科技项目承包型等多种创业和服务类型,这些推广服务类型也是科技特派员进行科技传播的渠道和载体。在利益共同体中,进行无偿或有偿的科技推广服务成为联结科技特派员与农户的纽带,科技传播结果也成为能否实现共同利益的关键。舒尔茨认为,必须使大部分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或开发研究“社会化”。如果基础研究完全依靠营利的私人企业,那么对这种研究的投资必然会很少。而作为需求者的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速度主要取决于有利性,并且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才会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寻求新农业要素。向提供新投入的农业研究以及利用新投入的农民投资,将为农业的技术变革和生产率增加提供基础。

3.科技创业与科技推广关联

在科技特派员推广服务体系中,科技创业和服务是密不可分的,科技特派员在农村进行科技创业。农村科技特派员推广服务体系与传播机制分析是能够向农业、农村提供科技服务,并在服务中进行科技传播,进而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创业锻炼提升了科技特派员的服务“三农”的能力水平,推广服务体现了科技特派员创业的价值。基于科技成果商品性和准公共性的特点,市场经济条件采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形式是更好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途径,从而有助于促进科技要素带动人才、资金等其他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据《2009 年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年度报告》显示,2009年科技特派员有偿和无偿服务类型比例分别为62%和38%,通过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的形式积极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传播。高校科研院所派出的科技特派员要帮助入驻乡镇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同时各级龙头企业也可以派出科技特派员,投资在入驻乡镇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和种养大户,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生产原料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大学在特派员制度的实践中广泛介入,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同时科技人员实现个人价值而深入农业、农村生产一线进行科技服务或创业,以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有的与之结有利益关系,共同创业。科技特派员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开展科技服务或进行科技创业:①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在乡镇统一规划建设的科技园区里,采用投资入股,建立利益共同体;③租用农民承包地或公司土地,再转包给农民,通过统一的技术指导,提高生产效益;④以技术、资金入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形式;⑤组建公司、经济实体,以企业运作方式面向农村开展技术服务;⑥把技术服务与提供新产品或开辟营销市场等结合起来,从实物的营销环节中体现技术服务的价值。

三、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创新,丰富了选派形式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出发,“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特派员以知识为依托,深入农村一线,与农民、龙头企业及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利益共同体,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的一种制度安排”。林毅夫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制度创新理论进行了丰富。林毅夫认为,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物品,弥补制度供给不足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代替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客观因素。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创新,丰富了选派形式,进行项目支撑与人事保障,创建了新型校县合作模式和提升创业技能等。

1.丰富选派形式

浙江农林大学组建了7 个团队科技特派员,围绕欠发达县(市、区)的木材加工产业、山地林下养殖产业、茶产业、竹产业等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派出形式有个人科技特派员、团

队科技特派员与法人科技特派员3 种形式。

(1)创新科技特派员遴选方式。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选派实行组织选派、组织选派与双向选择相结合两种方式。组织选派是针对乡镇需求和每一位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点,并将科技特派员选派与地方产业项目建设、优势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实现科技特派员与项目的互动。组织选派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是将各县(市、区)乡镇根据本地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学校结对,由所辖区域内的各类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服务组织或农村社区等单位提出科技需求,按双向选择的原则,通过个人申请,学院推荐,学校筛选,省委委派,层层把关的遴选方式,选拔出高素质科技人员,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创新多层结合工作方式。在团队特派员工作中,实施首席专家带技术专家的方式,首席专家起技术引进示范作用,负责面上的工作;技术专家抓落实,负责点上的工作,上下联动,点面结合。专家与乡镇两级科技人员组成课题组,采取手把手、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本地的科技特派员,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科技服务成效。如派驻遂昌的老师,服务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和林下生态养殖产业,扶持了山区林下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派驻庆元、江山、衢州的老师,为山区竹产业和经济林产业提升服务,对浙江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2.项目支撑与保障

要真正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必须有项目支撑。一方面科技厅、学校和地方给每位科技特派员设立启动基金;另一方面学校和各地合作,积极申报争取科技项目,将每位科技特派员安排在研发推广科技项目中,共同实施促进当地林业增效、林地增收。5 年来,共争取并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110 个,项目总经费达5 800 余万元,有效促进了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为学校和教师了解林业生产科技需求、提高基层创业能力搭建了平台,同时,也为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提高授课水平,为学习提供实践基地和提高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合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科技特派员工作政策文件,浙江农林大学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建功立业的政策,明确规定科技特派员下派期间,其行政关系、职务、待遇等保持不变,工资、奖金、福利从优,并对科技特派员实行人身保险;鼓励科技特派员领办科技企业,组建利益共同体,通过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技术入股或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由于政策给力,教师在安排好工作后下基层的积极性很高,并真心实意地为基层服务,在基层创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各派出单位可根据其工作表现,结合本单位实际,在年终考核评优中优先考虑,并享受相应的考核奖。其中,被评为市、省或国家级优秀特派员的,考核奖可酌情增加。对列入市科技计划的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项目,派出单位要在年终业绩考评、核算等方面视同为由本单位牵头承担的市级科技项目对待。对在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中成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专业技术

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的,优先推荐。

3.创新校县合作机制,搭建法人科技特派员合作支撑平台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就与遂昌县开展了科技合作,法人科技特派员建立后,更以接力、辐射、繁殖等模式为内容,集一个法人单位的优势人才与技术力量,服务一个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个人特派员结对项目、团队特派员服务产业、法人特派员支撑全县的遂昌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建立了学校和地方双方党政一把手定期会议机制,双方领导的多次互访进一步促进了县校之间的合作,建立了学校科技处、二级学院与县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环境保护局、旅游局以及相关乡镇等的对接交流机制;成立了浙江农林大学和县政府科技特派员办公室,承担着双方技术人员的日常联络工作;围绕遂昌的6 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经营大户共同建立了12个科技合作与示范基地、6 个专业合作社。浙江农林大学法人科技特派员运作方式,并在浙江省内率先举行了法人科技特派员启动仪式,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合作以来,双方共同承担了国家星火重点项目“毛竹低产低效林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关键技术推广”、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优质阔叶用材树种资源培育关键技术中试与示范”等35 项,进入生产应用阶段的有12 项。其中,张齐生院士领衔竹炭研究推广团队,与遂昌县文照竹炭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实施的“竹炭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一成果已开发出7 大系列300 多种产品,成果辐射到浙江衢州、遂昌及福建建瓯等地,形成了竹炭产业集群,在竹产区建成20 多条竹炭示范生产线,年产竹炭10

万t,产值20 多亿元。

4.提升创业技能,完善利益机制

科技与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篇7

从宏观方面了解中国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 也有我亲身接触到的最难应付的用户群, 这让中国企业家同时成为受祝福者和受诅咒者。除了年度GDP增长数字外, 所有科技产品的真正影响力源自两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城市中产阶级的崛起和私人消费的蓬勃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 中国去年私人消费仅占中国GDP增长的35%, 而美国这一比例超过70%。在私人消费占美国GDP增长35%的情况下, 你认为美国科技公司能够拥有类似中国同行那样的增长机遇吗?直到近来, 中国普通中产阶级民众才买得起第一部智能手机、第一台平板电视或第一辆车。

理论上, 这应该是令人愉快的, 但实际上, 中国企业家面临着巨大挑战。“90后”与父母相比, 他们与西方国家的同龄人拥有更多的共同点。而在当前, 中国大部分普通消费者依然信奉节俭、反对借贷, 对廉价产品情有独钟。企业创始人必须与那些期望一切产品和服务都是免费的用户打交道, 后者甚至对产品和服务缺少忠诚度, 品牌意识有限。

“暴发户”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 中国现代城市社会属于“暴发户”社会, 这创造了许多日常悖论和近乎滑稽的场景。如拥有15万美元的豪车车主竟然在意1到2美元的停车费。

当然, 世界上几乎所有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都曾经历这种“暴发户”阶段, 只是步伐和规模不同。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很多时候法律都只能被有选择地执行。

中国年轻一代对外国事物的“饥饿”程度已经引发政府担忧。政府近来开始限制多家外国视频网站, 一则打击盗版, 二则担心对年轻一代造成影响。

理解中国互联网

(一) 中国互联网非常庞大

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7亿人, 超过5亿人使用移动网络, 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长。但是在人口特征与使用模式方面, 中国与美国或西方国家十分不同, 与印尼或巴西等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为相似。实际上, 越来越睿智、庞大的中国科技公司还没有注意到这些。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平均年龄至少比美国用户年轻15岁, 且中国互联网更多被用于娱乐, 而非提高生产力。

(二) 中国互联网最灵活

“移动优先” (Mobile First) 的观念已经走出中国。大多数年轻人都相当了解PC机, 但是相当少的人家中有PC电脑。而中国50岁以下的人几乎都有智能手机。

2009年初, Android设备在中国的销量还微不足道, 可是现在已经超过4亿部。在美国科技巨头决定从中国市场撤退时, 中国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正建立最广泛的低成本Android设备。与价格更高的Android正品设备相比, 中国制造商的设备降至1 000元, 大多数中国人最终选择它们作为自己的第一部智能手机。

小米公司在3年内崛起, 估值已达200亿美元。这是第一家由中国人设计、为中国人制造廉价Android设备的公司之一。但在今天的硅谷, 依然很少有人知道它。小米公司最近从谷歌Android团队挖走高管雨果·巴拉 (Hugo Barra) , 其创始人雷军在舞台上的穿着和行为与已故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 非常像。

中国的Android生态系统令人吃惊。我们的投资组合公司Wandoujia在中国为Android发现平台。它建立于2010年初, 今天已经有3亿用户。但更为重要的是, 我作为投资人和创始人的朋友来看, 中国本土产品的确存在创新。我鼓励任何中国以外的用户, 将Wandoujia的Android产品与Google Play等产品在通用性、完整性以及整体用户体验方面进行客观对比。

对于大部分白领人士来说, 今天的苹果产品依然是令人渴望获得的产品, 也是地位的象征。可是苹果与中国本土品牌小米、高端Android设备制造商三星的竞争日益加剧, 其品牌价值正被缓慢而稳定地侵蚀。在过去几年中, 三星已经在中国市场中占据很大份额。

(三) 中国的网络购物正在兴起

2012年, 美国最火爆的购物日“黑色星期五”与“网络星期一”的总销售额, 与刚刚兴起的中国“光棍节”销售额相当。这也是我在中国历史中第一次了解到, 电商公司阿里巴巴在中国民众生活中建立了新的“购物节”。只因为他们想要, 他们就可以。所有这一切发生时, 中国的物流基础设施每天都在改善。在一二线城市, 当日交货已经成为常态。

(四) 中国互联网正教会世界免费增值的真正意义

中国用户厌恶为任何互联网产品提前付费, 这迫使中国开发者提出了新的免费增值模式, 即利用内置应用购买, 为世界首创。中国的游戏开发商对人类心理、用户渴望以及弱点异常了解, 因此, 中国游戏每付费用户平均收益 (ARPPU) 比他们的国外同行高很多, 而中国人均GDP却只是这些国家的很少一部分。

百度、阿里巴巴以及腾讯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的互联网市场, 其总资本超过4 000亿美元。它们值得每位硅谷科技界专业人士仔细研究。如果你不得不选择一家, 最好选择腾讯, 这是一家令人敬畏的公司。但是中国互联网的整体景观每个月都会发生变化, 新公司和新产品不断上市。中国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互联网市场, 也是股票研究分析师的噩梦。

中国还有一些科技公司不应被任何人忽略, 早期建立的科技公司如新浪、搜狐以及网易等, 它们中大多数都已经在美国或香港上市。这类公司中的翘楚还包括奇虎、优酷、京东、小米、YY以及UCWeb等。它们都是先建立据点, 然后在其他领域展开生死攸关的战斗。

中国大多数此类公司通常都由强势、单一的创始人领导, 并有自己的高级管理团队、“国王”以及“法院”。多数创始人年龄在40岁左右, 对公司掌控很严格。在这一代中国企业家中, 无疑有许多非常有魅力的领导人。

加强思想工作 走科技发展之路 篇8

健全支部组织机构

茅台葡萄酒公司党支部是2004年6月成立的,共有党员7名。在这7名党员中,从集团公司派到昌黎的有3名,转入支部临时组织关系的党员4名。3年来,支部组织结构已经健全。但由于党员数量少,而且大部分又在公司管理部门,经常外出的时间多,这给党支部的工作带来了一些难度,制约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针对这种现状,党支部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从抓建立健全支部的规章制度,发挥支部和党员作用、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做好监督工作等方面转变,以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了“八荣八耻”的高度概括。全会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对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公司党支部结合学习两会文件精神,为开创“十一五”期间公司发展的新局面,加强了“八荣八耻”和“两会”精神的宣传,在公司范围内制作了三组宣传牌,把党员是否做到“八荣八耻”进行认真学习讨论,检点自己的言行,做到知荣知耻、扬荣弃耻、兴荣抑耻,通过教育活动,推动全体党员和全体员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在工作中,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在企业生产经营各项环节中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党支部积极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在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中,由支部书记担任考核组长,不定期的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各项管理工作进行考核,以推动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降低各项费用,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投入产出率,力求通过支部参与管理,充分体现党政一心,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使全体员工都能够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自觉约束自己。

党支部积极发挥和支持工会开展工作,每年都要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工会做好员工的工作,维护员工的正当权益,解决员工的困难、关心员工的生活。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在每年春天,拨给工会一定经费,让员工春游;工作之余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元旦和重大节日组织他们开展卡拉OK等活动,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同时为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经常性地组织由全体员工参与的爱岗敬业、工作技能、法制观念培训,使广大员工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截至今年4月已培训15次,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了讲团结、讲奉献的大好局面。

构建和谐企业

狠抓经营管理

2006年在集团公司党委、董事会、经营班子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在集团公司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公司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并以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教育和反对商业贿赂活动为契机,狠抓经营管理,牢固树立“一切以销售为中心”、服务客户的理念,全面推进葡萄酒公司党建工作和各项工作,努力完成2006年初制订的5511120目标(即完成销售额5000万元;上缴税金500元;实现利润100万以上;产品出厂合格率100%;各区域销售人员完成公司下达任务计划100%;生产罐装成品酒2000吨;安全生产及各种责任事故发生率为“0”),同时完成了1152158工程(即做好10个省会城市,每个省会城市做好10个酒店、餐饮或夜场,每个省级城市销量在150万元以上)。

公司遵循质量是企业生命的原则,按照茅台白酒“以质求存”的理念,在生产中坚持按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袁仁国同志给公司题辞的那样:茅台葡萄酒“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品质”。公司通过IS09000、IS014000、IS018000、和HACCP4项管理体系认证以来,各部门严格按照公司的体系进行操作执行,为了工作进一步程序化和标准化,并便于考核,在2006年初公司给各部门制定绩效考核目标,每周不定期抽查2~3次,每月统计通报,真正做到了每个党员有分管的责任区,并且责任到人,使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工作都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在2006年10月,中质协审核专家对公司所有部门进行了4项管理体系年度复审,经过严格复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公司是在中国葡萄酒行业内首家一次通过IS09000、IS014000、IS018000和HACCP4项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通过一年多的持续改进和完善,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按审核要求顺利通过体系复审。

在2006年10月,秦皇岛检验检疫局对公司进行了检验监管审核。此次是公司运行3年以来的换证审核,本次监管审核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审核、产品质量符合性检查及现场管理的检查,来确定是否满足出口商检产品的最终放行条件。审核分两组,分别抽查审核了质检部、生产技术部、发酵车间、罐装车间、办公室及物流成品库等部门,监管审核组详细检查了体系文件管理、内部审核、管理审核、不合格品评审与处置、顾客满意度、质量反馈、合同评审、产品质量分析、成品仓库管理、工艺文件执行、现场管理、标识、文明生产等诸方面,结论是优秀,达到了企业产品出口商检核放的要求,使茅台葡萄酒在国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公司成功地参与了上海国际名酒节展览及2006大连国际食品博览会。茅台葡萄酒与众多国际名酒一起登台亮相,引起了国内外来宾极大的关注和赞许,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了茅台品牌的影响力。

目前公司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秉承了茅台集团“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和在工作中“自找苦吃,自我加压”、“ 立足茅台,奉献社会,成就自我”的品质,有决心有信心让“茅台干红红天下,国酒风采彩五洲”。

上一篇:丽江的游记作文600字下一篇:精彩的拔河比赛的小学作文